資本市場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本市場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資本市場的意義

篇1

一、風險投資的概念及風險投資對經濟的作用

風險投資包括一般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家或機構和風險投資家或機構與風險家或企業之間的合同投資安排。西方發達國家對風險投資并無行業的限制。正因為如此,為風險投資下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并不是十分可行的。美國風險投資協會認為風險資本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在加入些內函后,劉少波認為風險投資是指通過一定的機構和一定的方式向各類機構和個人籌集風險資本,然后將所籌資本投入其有高度不確定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或項目,并以一定的方式參與所投資風險企業或項目的管理,期望通過實現項目的高成長率并最終通過出售股權獲得高額中長期收益的一種投資體系[3].我認為更好地理解風險投資的方法是深入了解風險投資者與風險投資家和風險投資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合同關系。由于其它作者已對這些合同關系作了深入的探討[4],本文不再重復討論這些風險投資中的合同關系。

經濟學家非常重視制度變遷中的適應效益。諾斯認為適應效益是影響經濟隨時間變遷方式的規則。適應效益也關注一個社會愿意學習和掌握知識,鼓勵創新,承受風險和從事各種創造活動以及隨時間的發展而消除社會中的問題和瓶頸的能力[5].很顯然促成活躍的風險資本市場會提高適應效益。風險資本家專注予引導變化的企業家。很多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是在成熟的企業之外或現有的行業之外進行的[6].作為風險承受者和催化者去支持創新試驗,風險投資家在創造財富和經濟變遷過程中起了獨特的作用[7].

在美國,風險投資家在不同程度上支助過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超級微器件公司、蓮花公司、戴爾公司、思科公司、康柏公司、數字設備公司、網景公司、雅虎公司等。如今這些企業都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公司。

美國促進風險資本市場方面的成功已引起了世界其它國家的廣泛關注和爭相仿效。在日本,政府官員和其它人士要求創立更活躍的風險資本市場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呼聲日益高漲[8].現在,風險投資已遍布北美、歐洲和亞洲[9].更好地了解發達國家風險投資的本質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風險投資市場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美國、日本和德國的風險資本市場

跟日本和德國相比,美國的風險資本市場更為發達。到1994年底為止,美國591個風險基金共投資了340億美元[10].相比,德國只有85個風險投資機構。這85個風險資本機構總共只投資了55億美元[11].到1993年底,日本的120個風險投資機構共投資了約100億美元[12].

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的資本構成也與日本和德國的風險投資機構的資本構成有巨大的差異。1994年,在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中養老金占了46%,捐贈基金占了21%,銀行和保險公司占9%,個人和家庭占了9%,其它公司占9%,其它占2%[13].同年,在德國的風險投資機構資本構成中銀行占了55%,保險公司占12%,其它公司占8%,個人和家庭占8%,政府機構占7%,其它來源為10%[14].1993-1994期間,在日本的風險投資機構資本構成中,銀行占了24%,其它公司為33%,保險公司占15%[15].

由于德國和日本的風險投資機構和銀行的關系極為密切,這兩個國家的風險投資也比美國的風險投資保守得多。在美國,風險資本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1994年,美國的風險資本主要投向軟件業,占20.75%,藥品和醫療保健業 為14.4%,消費者相關產業占10.5%,電話和數據通迅占10%和生物技術為9.2%[16].同年,在德國新的風險投資中,只有11%的資金投向了高技術行業[17].在相同年份,日本的風險資金主要流向制造業,批發及零售業,和服務業[18].

風險投資的保守性在日本體現得非常顯著。首先,日本風險機構不在所司中擁有很大的股份比例。一份日本公平委員會對72家風險機構所作的調查顯示了38%的風險機構在所投企業中的股份不多于10%[19].51%的風險機構只在1家到10家的所投企業中擁有超過10%的股份。其次,日本風險機構更多的是向風險企業提供貸款。到1993年時,風險機構58%的資金貸款給了715家企業,只有42%的資金用于股權投資[20].再有,只有16%的日本風險資本投向創業期的企業。日本風險資本主要流向中期較為成熟的企業[21].相比,美國大約37%的風險資金投向種子期,創業期和其它早期階段的企業[22].

跟日本和德國以銀行為融資主要工具的國家相比,美國的股票市場在融資中起了更大的作用。這就為風險資本的退出提供了良好的機制。在1991到1996年期間,美國有1059個風險企業實現了初始公開上市(IPO)。另外有466個風險企業被購買[23].按德國1995年的資料,風險資本在264個風險資本投資的企業以不同形式退出了這些企業。在其中的166個企業中,風險資本是以被風險企業家回購的方式退出的[24].風險資本在另外的74個風險企業的退出是通過售賣風險企業而實現的。風險資本只在12個風險企業是以初始公開上市的形式退出的[25].在這12個公開上市風險企業中,只有一個是在本國實現的。

跟日本相比,美國的納斯達克柜臺市場是日本同類市場的九倍大[26].在1995年,日本的初始公開上市數量只為美國的四分之一[27].再有,在美國從公司組建到初始公開上市大約只需4-7年。而這一過程在日本通常要20-29年[28].盡管這一過程的時間有數據上的不一致性,但較為樂觀的估計也有17年左右[29].還有,在日本92%在柜臺市場上交易的公司組建年份為15年或以上。只有1%的公司的組建年份少于10年。然而在美國,42%在納斯達克交易的公司的組建年份少于10年[30].

三、退出機制

對美國、德國和日本的風險資本市場的比較可以看出,完善的資本市場更利于風險投資。完善的資本市場也為風險資本的退出提供了更佳的渠道。那么風險資本為何要從風險企業撤出資本呢?風險資本從風險企業的退出是由風險投資家的特殊能力所決定的。風險資本家不但向風險企業投入資金,他們還給予風險企業管理上的支持,對風險企業進行監督[31],和向第三者提供聲譽資本[32].風險資本家對風險企業提供的非資本對早期創業公司更為重要。當風險企業的管理隊伍的經驗增長,技能提高和建立了自已的聲譽時,風險投資家提供的非資本的重要性也隨之降低[33].這就要求當風險企業成功后,風險投資家的非資本被用于其它的早期創業公司。但由于風險投資家的非資本是和他們的資本投資緊密相連的,這也要求風險投資家們要把他們控制的資本從已經成功的風險企業中撤出。只有這樣,風險投資家才能周而復始地提供他們的資本性和非資本[34].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取得最大的回報。

一般而言,風險資本可以用四種不同的方法從所投資的風險企業中退出。這些方法包括破產清算,風險企業家回購,出售風險企業和公開上市。

在風險資本市場上,風險企業的失敗是司空見慣的。對不成功的風險企業,破產清算是風險資本退出的惟一途徑。在通常情況下,股東在破產企業中是分不到資產的。由于風險企業中的無形資產以風險企業家的技能和知識為主,股東更不太可能分到剩余資產。但是,也正因為風險企業中的無形資產和企業特定資產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風險企業很難從銀行或其它債權人那里借到貸款。威廉姆森認為債股的杠桿率應該和資產的清算價值成正相關關系[35].對債權人而言,高的清算價值意味著債務人不能還債的風險后果相對不嚴重些。  而高的清算價值又跟債務企業的有形資產成正相關關系。這是因為有形的資產通常更容易售出。雪來佛和唯許尼認為擁有企業特定資產多的企業不容易獲得借款[36].這是因為企業特定資產降低了清算價值。對研究和發展費用很高的風險企業而言,他們的資產往往是企業特定資產。這也說明風險企業不太容易籌得貸款。曼而詩認為如果企業的價值主要決定于投資在將來可能獲得發展的可選擇項目上,這樣的企業也不容易獲得貸款[37].這是因為事后的資產替代將使債權人的處境可能會變得更壞。如果企業成功了,債權人也只能獲得固定的收益。但是當債務企業失敗時,債權人將損失很大。風險與期待回報的不對稱決定了債權人不愿意貸款給風險很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即使債權人可以商定很高的利率,但高利率會造成企業缺乏現金而影響其發展和加劇轉移風險問題[38].以上的原因說明了種子期或初創期的風險企業難以從風險投資家外得到大量貸款。由于風險投資家通過各種合同安排能監督風險企業和參與管理決策,又由于風險投資者以可轉換的優先股或債券參與融資,風險投資者有時還是可以在清算中取得一些剩余資產的。另外也是由于風險投資家常常要求風險企業家在風險企業中作一定的投資以使風險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的利益更趨一致化。

跟破產清算相比,風險投資者會在風險企業家回購的退出機制中獲得更高的回報。在風險投資機構和風險企業家簽訂融資和管理協議時,風險企業家常常要求加入股份回購的條款。這樣在風險企業成功后,風險企業家可以用約定的價格購回風險投資者手中的股份。這樣的條款往往符合使雙方當事人取得比事前更好的帕累托效益。對風險投資家來說,他們追求的是投資回報的最大化。由于風險投資家在投資活動中積累了融資和提供管理意見的經驗,他們的相對優勢會隨風險企業的成熟而減少[39].這就要求風險投資家把資金從成功企業中撤出而再投資于有巨大發展前景的企業。風險企業家愿意在企業成功時購回風險投資者的股份以便控制他們創業成功的企業。風險資本事后的退出機制也為事前風險企業家愿意讓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擁有股權與股份不相稱的巨大決策權提供了方便。回購的退出機制盡管有很多的優點,但它不太適合非常成功的企業。從風險投資者手中購回非常成功的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股份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大多數的風險企業家可能沒有這樣的財力去回購風險投資者的股份。

出售風險企業是另一種風險資本的退出機制。在某些情況下,出售風險企業可能是最有效益的退出機制。例如,有的創新也許在小企業里進行更好,而生產和銷售則在大企業里進行更好。密爾好特認為在大企業中從事創新不利于適應效益的發揮和利用[40].這是因為大企業中的創新活動跟現有工業,市場和企業文化有緊密的聯系。這種跟現有工業,市場和企業文化的緊密聯系不利于適應效益的發揮。但是,一旦創新成果在小企業中成型后,生產和銷售活動有時在大企業中進行更為有利?,F成的大企業具有在生產和銷售方面的規模經濟。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售初創期的風險企業給現成的大企業會產生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由協同效應產生的部分收益將由初創期的風險企業以相對高的出售價格的形式來實現[41].

盡管出售風險企業有時有一定的優點,但是,對風險企業家而言,出售風險企業則意味著他們失去對自已成功創辦的風險企業的控制。對許多愿意冒很大風險的企業家而言,獲得對成功后企業的控制是他們在取得風險投資融資時自愿出讓給風險投資家控制和監督權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對于風險投資家和風險出資者而言,從出售風險企業給第三者中取得的收益遠小于通過初始公開上市而獲得的收益。美國的經驗調查表明,清算風險企業給風險投資者造成80%的投資損失;出售風險企業給風險投資者帶來了年均15.4%的投資回報;風險企業通過初始上市則給風險投資者贏得了年均59.5%的投資回報[42].所以,無論對風險企業家或對風險投資者而言,出售風險企業不是最佳的選擇。

在風險資本的各種退出機制中,初始公開上市無論對風險企業家還是對風險投資家和出資者都是最巨吸引力的。對風險投資者而言,始初公開上市的退出機制給了他們最大的投資回報。從風險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家的合同關系方面看,風險投資家從所投資企業撤出資本以便讓風險投資者投向別的風險企業或別的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43].第一,風險出資者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去衡量不同的風險投資家的技能來決定把新的資金投向那些風險投資家。退出機制提供了最好的比較方法。初始公開上市也為風險投資資金投向好的風險投資基金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第二,風險投資者需要比較風險投資和其它投資的回報以選擇是否投資于風險資本市場[44].

對風險投資家來說,能否把風險企業推向初始公開上市是跟他們今后能否控制更多的資金是密切相關的。由于在風險投資中存在規模經濟[45],管理的基金數量對風險投資家非常重要。投資組合以分散風險也要求風險投資家控制足夠的資本。經驗調查表明,在宏觀上初始公開上市的風險企業數量和資金進入風險資本市場存在正相關關系[46].如果某年風險企業上市的數量多,則下一年新的風險資本增加也多。在微觀上也是如此。如果某個風險基金不能把風險企業帶入初始公開上市階段,則該基金不容易獲得新的風險資本來源。哈默 — 云波特(Hummer-Winblad)是一個很好的例子[47].哈默 — 云波特在1989年組建了第一個風險投資基金。盡管該機構在1992年用了近半年左右的時間做市場推銷第二個基金,但由于該機構并無成功地把風險企業帶入初始公開上市市場的紀錄而使籌措資金非常艱難。然而,當該機構在1993年成功地把Powersoft帶上初始公開上市市場后,哈默 — 云波特只在幾個月內就籌到了一個6千萬美元的基金。

最后,對風險企業家而言,風險企業的上市不但使他們的股價猛漲而且使他們重新取得對風險公司的控制權。通常,風險投資家對風險企業的控制權在風險企業初始公開上市后消失[48].這種在風險投資家和風險企業家之間把控制權在風險企業成功后交回風險企業家的隱性自動實施合同使得雙方在風險企業初始獲得融資時出讓許多控制權給風險投資家的談判變得容易。如果風險企業家對成功后的企業的控制權并不非常看重,那么人們會很難想象他們為甚么冒著很高的風險企業失敗的風險和由于初始出讓控制權與風險投資家而承擔被從風險企業管理階層革職的風險。

初始公開上市對風險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充分說明了建立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對發展風險資本市場是至關重要的。而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又要求政府在制度安排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在下節論述政府在制度安排方面的作用。

四、政府在制度安排方面的作用

在任何經濟系統里,經濟活動的最終結果是建立在數以萬計的合同安排上的。無論怎樣的經濟計劃和政策都不可能替代或改變當事人合同中的激勵和監督機制。顯而易見,人們是無法直接控制整個經濟活動的最終結果的。充其量人們只能對整個經濟活動的最終狀態表示不同的偏好。而要達到編好的結果狀態則必須改變制度的安排。

就政府的作用而言,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曾選擇過多種不同的模式。我國過去選擇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計劃經濟模式。歷史的實踐證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的計劃經濟模式主要有兩大缺陷。第一,計劃經濟模式只能使社會資源的配置保持在非常原始的狀態。這種模式的敝端是計劃的制定者并不能有效地協調好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信息[49].第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難以產生較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傳統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計劃經濟模式里,生產資料的使用和處分是主要由國有企業和部分以集體企業實行的。由于國有企業不可能比私營或民營企業有更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50],所以政府不應去組織國有企業從事一般消費品的生產。

同樣的政府直接參與商品生產活動中的融資安排也是事倍功半的。我國的社會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即使在市場經濟很成熟的經濟里,政府在小企業的融資市場上和風險資本市場上的直接或間接參與活動也收效很差。美國和南韓的經驗很能說明問題。

在1958年美國建立了小商業投資計劃。小商業投資計劃允許合格的個人,企業和銀行建立給小企業提供長期股債資本的投資公司[51].小商業投資公司有資格向聯邦基金取得小商業管理局擔保的低息貸款。每個小商業投資公司可以借得4倍于股份資本的借款,但是最高的借款額被限制在9千萬美元[52].小商業投資公司計劃在美國近幾年的風險資本投資中占了15%的份額。到1995年,小商業投資公司向1168個小企業提供了大約11億美元的資本。在這11億美元的資本中有1.3億美元借款提供給了394個小企業,而另外的9.7億美元分別以股本或股債形式投向了774個小企業[53].

經驗調查表明,小商業投資公司計劃業績很差。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表明,1986年存在的280個小商業投資公司中超過50%的公司在1993年失敗了。到了1995年,其中的189個小商業投資公司進入了清算程序,5億多小商業管理局擔保的美元貸款不能償還[54].更重要的是該報告發現了小商業投資公司的業績和計劃的擔保和補貼之間的關系。小商業投資公司的失敗和小商業管理局的杠桿率成正比。而小商業投資公司的投資回報和小商業管理局的杠桿率成反比。這說明了那些利用了政府擔保和補貼的小商業更有可能投資于風險過大的企業(道德危機)。再有,質量差的小商業投資公司更有可能占政府的擔保和補貼的便宜(逆向選擇)。

美國堪薩斯州政府直接參與風險資本投資的失敗也說明政府從事風險投資的敝端??八_斯州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業,石油,天然氣和制造業[55].盡管堪薩斯經濟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有不俗的表現,但是由于80年代中的經濟衰退的打擊,政府的財政收入在1986明顯下降。同年州立法機構委任了紅木﹙Redwood﹚和克林特﹙Krider﹚進行研究并報告。紅木 — 克林特的報告于同年提交立法會。該報告的主要結論是堪薩斯州傳統上依賴的工業已經不能給該州提供在和其它州和國家的競爭的工具。他們認為堪薩斯州的二個最重要的經濟目標是: (1) 建立創新和基于技術的新企業;(2) 為私有投資資本提供鼓勵和杠桿[56].

但是要建立科技性的工業需要巨大的資本投資。紅木和克林特認為堪薩斯并不具有足夠的私人資本投資去建立這些新的工業。為了解決資本的缺乏他們建議堪薩斯州以風險資本的形式直接投資于高技術的創業公司[57].在1986年,該州的立法會通過了紅木 — 克林特報告中的極大多數建議,并通過成立堪薩斯技術企業公司。該技術公司的主要任務是為初創期的高技術公司提供商業支持服務和風險資本[58].在方式上,堪薩斯技術企業公司并沒有從州財政得到任何基金,它的資金主要來自經濟發展首創基金。而經濟發展首創基金則來源于該州的和賽馬會[59].到1998年,堪薩斯技術企業公司共從經濟發展首創基金接受了約8千萬美元的款項。從技術企業公司成立到1986年,它投資于各種項目的資金分配為:

州投資額為7.7千萬美元

工業投資額為6.9千萬美元

聯邦投資額為7.6千萬美元

風險資本投資額為5.4千萬美元

機構投資額為1.2千萬美元

州投資額為堪薩斯州直接供款給堪薩斯技術企業公司各種項目的資金,工業投資額,聯邦投資額和風險資本額等是指為支持技術企業公司的努力而由這些主體投資的數額。如果沒有州補貼高技術企業的政策,這些主體是不會投資的[60].

盡管堪薩斯州用心良苦,但它投資于初創高技術企業的資本回報率低得驚人。美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私有風險資本家獲得了平均40%的年投資回報率[61].同一時間,美國一般股市的年投資回報率為12%[62].然而,堪薩斯州自從1988年開始從事投資于高技術企業以來,它的年投資回報率僅為0.94%[63].

南韓政府在1997年通過了《促進風險資本公司特別法》[64].雖然該法采納了一系例間接補貼措施,但是該法在促進風險資本市場方面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南韓的風險資本原型出現于70年代初期。一些風險資本公司相繼成立于80年代初期。風險資本的制度基礎是在1986年逐步建成的[65].該年南韓通過了幾個法律。這些法律包括由工商能源部實施的《促進中小型企業法》和由財經部實施的《支持新技術企業融資法》。從那時起,風險投資公司由1986年的12家增加到1995年的49家[66].從1987到1997,這些公司向1891個項目共投資了1.5萬億圓[67].到1995年為止,這些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本投資中86.1%以公司貸款形式進行的。其余的為股權投資。但是股權投資的年回報率只有6.5%[68].1997年的《促進風險公司特別法》正是為了促進風險投資公司以提升南韓的高技術產業和提升南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通過的。

篇2

    在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作為電廣傳媒的經營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傳媒業為什么會走上產業化的道路;傳媒產業是否一定要進入資本市場;"電廣傳媒"是如何率先進入資本市場的;"電廣傳媒"未來究竟應如何繼續發展壯大等。下面我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傳媒產業的發展演變歷程所帶來的啟示

    1、“傳媒產業”的內涵

    傳媒業并非一出現時就是一種產業,其向產業化的轉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而至于傳媒產業的概念,至今國內外尚無統一、公認的定義。無論是傳統的宣傳中心論,還是贏利中心論,都不能解釋我國當前傳媒產業的現狀。我的看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產業具有雙重性,在社會活動中既有宣傳性質,又有商業色彩;既講社會效益,又講經濟效益;既是事業,又是產業。傳媒產業的事業性表現在它是一種公益事業,其產業性表現在它是一種信息產業。

    2、傳媒產業的發展概況    全美甚至全球富有影響力的大型傳媒集團公司,這些傳媒公司在不斷地給人們提供精神產品和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獲得了超社會平均水平的行業利潤,不斷地超越和發展。

    電子媒體巨大的市場潛力,極大地激發了投資者對傳媒業的投資熱情,由此推動了媒體產業步人良性循環的軌道,加之人們對媒體產品的消費水平和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這些共同促成了傳媒產業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使傳媒產業成為盈利最為豐富的產業。

    電子媒體的興起,帶動了媒體產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促使傳媒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轉化,電子媒體產品的市場潛力是驚人的,它的增長速度常常是以幾何級數的方式成倍遞增??梢哉f電子媒體把整個媒體產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起點。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業改革的回顧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傳媒一直是按照計劃經濟模式經營的,它采用行政機關的管理辦法,財政上靠行政撥款度日,各大小媒體均附屬于各級黨政機關,在宣傳上必須嚴格統一口徑,傳媒的運行不遵循經濟規律,不講求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傳媒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礙,如原材料價格飚升,各類開支急劇增加,財政撥款卻只能維持原有額度不變,而同期我國傳媒的數量卻成倍地增加,這就造成了大多數傳媒的普遍虧損局面:

    嚴峻的形勢迫使各傳媒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1978年<人民日報>等八家中央新聞單位試行企業化管理為契機,拉開了傳媒業改革的序幕,如大力拓展媒體廣告業務,努力降低成本,承包經營等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改革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驚人的,如1997年我國媒體廣告收入就達到220億元,與1990年比較,平均增長40%。

    4、傳媒產業化的啟示①在我國,所謂媒體產業化是指意識形態的媒體向產業經營的媒體轉化的過程。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和媒體自身的發展規律,產業化在中國目前傳媒業中發生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媒體目前唯一可行的發展途徑。

    ②中國傳媒業的生存空間已經發生了變化,傳媒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將逐漸按照其自身屬性所規定的發展規律,逐漸在社會活動包括經濟活動中采取它必然采取的生存方式。

    ③"相應體制改革"的滯后造成媒體經營困難,為尋求生存開始了產業化嘗試,并且產業化過程中的個體并不與現存的相應體制相對抗,而是努力爭取其認可。

    ④產業化的共同特征一是利益指向,二是淡化行政級別和事業性質,追求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

    ⑤中國的媒介產業化沿著信息和利益兩條線索展開,利益的發展使傳媒業在總體上趨于成為一個產業,而信息的發展則使傳媒業以其信息特點與社會中的其他產業相區別。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傳媒在運營方式上與其他國家的媒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今天的產業化才成為一個突出的課題,而產業化以后的中國傳媒很快就會與世界的傳媒發展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開始從傳統的傳媒業向新的傳媒業轉化的進程。

    一、傳媒產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動機與方式

    傳媒業經過產業化初級階級,完成原始積累之后,必須借助資本市場來實現產業升級和規模經營。這是由傳媒產業自身特點和資本市場的職能共同決定的。

    就資本市場的職能來說,作為長期資金市場,以追求最大投資回報為目的,通過股票、債券、風險投資基金等多種形式實現資本與產業的結合。作為生產要素流動市場,資本市場的生產要素資本化,容易通過股權轉讓、收購等方式實現其流動。作為資源配置市場,資本市場嚴格按照市場規律將社會資源配置到管理有素、具備成長潛力的產業中去。

    就傳媒產業自身特點來說,它進入資本市場的動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l、從傳媒產業資產性質看,由于傳媒業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在信息經濟領域,其資本附加值較高,但經營性資產凈值不大;無形資產或各類專用資產較多,但可用于銀行信貸抵押的資產不多。同時,傳媒產業往往一次性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因而存在一定的資金風險,加之自有資金的不足,使得傳媒產業很難從銀行方面通過借貸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而資本市場提供的股票性質的資金恰恰回避了上述問題。

    2、從傳媒產業發展前景看,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促使傳媒產業必須對其制作手段、傳輸手段等進行大規模數字化改造。這些改造雖然能給傳媒產業帶來巨大回報,但在投入期,首先面臨著資金缺口的壓力。而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職能是為剩余資本尋找投資機會,進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資本市場希望從傳媒產業的發展中得到豐厚利潤,從而解決了傳媒產業的融資問題。

    3、從傳媒產業的擴張方式看,傳媒業覆蓋地域寬、受眾面廣、經營單位分散、條塊分割現象多。而傳媒產業的競爭往往表現在從空間和時間上拓展市場。傳統的粗放式擴張方式,耗資大,回收期長,并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只有依托資本市場,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手段,才能使傳媒產業順利實現產業擴張,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路子。

    4、從傳媒產業組織方式和運作機制看,傳媒業不同于一般產業,容易受到政策約束,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往往落后于市場。傳媒產業進入資本市場之后,一方面獲得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于資本流動性加強,經營風險相對增加。這促使傳媒產業必須探索新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機制,更新管理觀念,按照市場化要求運作,以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盡管傳媒產業化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但由于傳媒業的特殊性及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進入資本市場的途徑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的思路大致有:

    ①思路一:改制上市將媒體的全部資產或部分資產重組改制上市,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有:中視股份、東方明珠、電廣實業。

    ②思路二:借殼上市通過收購股權或資產置換的方式,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制,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成都商報>。

    ③思路三:媒體資產或權益分離出來,合作經營這是指媒體部分資產、權益分離出來,與外界投資者合作經營,雙方按一定比例或形式分配收益。如電視媒體將有線電視網絡、欄目、廣告等剝離出來,與外界投資者合作開發、經營等等。

    三、"電廣傳媒"--傳媒產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有益探索"電廣傳媒"的前身是湖南廣播電視發展中心,成立于1994年,注冊資金6934萬元,是一家以影視節目制作、廣告發行、信息傳輸服務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截至1998年12月31日,帳面總資產11. 88億元,1998年實現凈利潤為6407.9萬元。"發展中心"優良的經營業績,曾對湖南廣播電視中心工程的興建,湖南衛視上星等大型基礎項目的建成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物質保障,為湖南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傳媒產業的發展來看,1833年9月誕生的紐約《太陽報>成為歷史第一家沒有夭折的廉價報紙,其成功的關鍵是創辦人本杰明·戴以一種全新的觀念為這張報紙定位,以全新的手法來經營這家報紙,即通過"提供有利的廣告媒介"這一獨特的價值補償機制(提供廣告服務)來維持《太陽報>的生存,這就開創了傳媒邁向產業化的先河,改變了以往"政黨報紙"的傾向。

    從此,廣告收入成為各商業性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到19世紀以后,以報業為標志的傳媒產業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但作為一種產業,遠未成熟,仍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其主要原因是,傳媒產業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傳媒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慢。媒體組織作為一種產業結構而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規模上看,都比較小,在當時,即便是最著名的媒體組織,與其它產業的大公司相比,其經濟實力也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傳媒產業的資本集中化程度很低,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和資本擴張。

篇3

[關鍵詞]資本市場發展;資本市場改革;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10-0068-05

自20世紀90年代末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籌備成立起,在人們最初懷疑的眼光中誕生的中國資本市場在20年的時間內,走完了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需要100多年走過的道路。中國資本市場在推進法制建設,實現公司制度現代化,支持上市公司做強做大,促進上市公司會計與信息披露標準與國際接軌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但是,中國的資本市場仍然年輕,仍然處于新興加轉軌的時期,仍然缺乏深度和廣度。隨著金融危機的復蘇,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資本市場應該抓住時機,在回顧歷史成就的基礎上,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構建未來的發展戰略,推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一、中國資本市場的三大時代特征描述

根據資本市場的基本控制機制、政策取向和能力建設模式的特征,可以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變遷分為三個階段。由于資本市場能力建設與制度規范的漸進性,這三個階段其實并不存在清晰的時點界限,而是存在著或短或長的過渡性與交叉期。但是為了便于經驗總結,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分類,其中每一階段在市場能力建設、游戲規則的制定與實施等方面的經驗總結都構成后一階段的認識、學習、試錯與探索。

1.行政分權格局下地方政府主導的年代

1978年~1992年,中國資本市場開始萌生。這一時期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全從零開始。1981年后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債券開始出現。1986年后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進行股份制試點,半公開或公開發行股票,股票發行市場開始出現。隨后債券和股票的柜臺交易開始在全國出現,二級市場初步形成。1987年后證券公司先后成立。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設立,股票市場集中程度和運作效率有所提高。1990年后期貨交易開始試點。這一階段,資本市場大多處于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并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中央政府對市場發展的控制與參與較少,地方政府努力推進地方證券市場的發展,各地證券交易機構和正規的或非正規的發行與交易市場從無到有快速發展,重擴張,輕規范,缺乏全國統一的證券市場法律規則、監管目標和監管機構。隨著地方政府和市場參與者貪婪的擴張,自律組織能力缺失的逐漸顯現,資本市場的無序狀態愈演愈烈,這樣的制度環境和能力稟賦的基礎決定了中央政府的行政集中權利迅速成為填補市場缺失的約束機制與克服地方政府失靈的重要戰略選擇。

2.行政集中控制格局下中央政府主導的年代

1993年~1998年,全國性資本市場開始形成并初步發展。這一階段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控制機制出現了從地方政府主導到中央政府主導的演變。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了統一監管體制,全國性市場由此開始發展,并初步形成了資本市場法規體系及相關制度。在市場創建初期,股票發行采取了額度指標管理的審批制度,股票發行定價也是近乎行政審批。B股市場出現及境內企業海外上市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開始對外開放。證券投資基金有所發展。期貨市場初步發展。這一階段,中國資本市場從早期的區域性試點迅速走向全國性統一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陸續出臺,市場機制初步運行,資本市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3.依靠市場參與者主導作用的后行政集中控制年代

1999年~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規范并快速發展。這一階段在資本市場上將全面實現法制化、市場化運作,并形成相應的整體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能力結構,形成完整的市場產品鏈條和運作架構。1999年《證券法》的實施及2006年《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訂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更高程度的規范發展。2004年設立的中小企業板及2009年設立的創業板,都不斷豐富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及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以2005年4月開始推進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為代表的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債券市場規模有所增加,市場交易規則逐步完善。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國際化進程有了新的進展。這一階段,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制化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資本市場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使資

本市場的運行機制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二、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成就

中國資本市場自2004年開始主要的任務和功能發揮了巨大的轉變。2004年1月31日,針對股市連續多年低迷及市場長期積累的股權分置的矛盾,國務院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發展資本市場提升到國家戰略任務的高度,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綱領性意見(簡稱“國九條”),為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2004年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圍繞著國九條的綱領,重點開展了五項工作任務。其中包括: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的綜合治理;提高機構投資者數量;健全資本市場的法制。截止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在這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和成果。分析這五個方面的改革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著制度缺失,這五個方面的改革都是起到了回歸本源的作用。

1.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是中國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所謂股權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東所持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稱為流通股,而公開發行前股份暫不上市交易,稱為非流通股。這種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權分置狀況,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所獨有。當時滬深兩個交易所2.45萬億元市值中,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8300億元,國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達1.62萬億元。這種制度安排不僅使上市公司或大股東不關心股價的漲跌,不利于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越來越影響到上市公司通過股權交易進行兼并從而達到資產市場化配置的目的,妨礙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因此,中國證監會著手解決中國特有的股權分置問題,解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桎梏,回歸資本市場的本源,這一切成為中國證券市場自成立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舉措,其意義甚至不亞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創立。隨著市場的逐漸認可和接受,充分說明改革的原則、措施和程序是比較穩妥的,結果和效果是良好的。

2.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清理大股東占用情況

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具有發展優勢的群體,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證券市場建立之初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普遍,中國資本市場成立之初,上市公司普遍缺乏股權文化的概念,對于募集的資金缺乏爭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缺失嚴重阻礙了上市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侵害了上市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完整性,影響了資本市場的誠信建設和健康發展,導致部分上市公司連續虧損直至退市,沒有發揮出資本市場對企業的支持與扶持功效,嚴重損害公司和廣大中小股東權益。清理大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有利于維護基本的產權制度,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乃至整個社會誠信文化的建設,通過各種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回歸資本市場的本源,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圖1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占用資金變動情況。

3.證券公司綜合治理

證券公司是資本市場重要的中介機構,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最初的證券公司領導都是央行和各級政府派出,其領導的主要思想深受中國傳統的銀行體制影響,把客戶保證金視同銀行存款可以隨意使用,這是認識根源的問題,因此,通過基本制度的建立,糾正這種認識偏差的問題也成為資本市場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2007年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成功結束,實現了各項主要治理目標。經過綜合治理,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風險和歷史遺留問題平穩化解,曾嚴重困擾證券行業健康發展的財務信息虛假、挪用客戶資產等問題基本解決,初步建立了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各項基礎制度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創新活動有序啟動,行業格局開始優化。2006年以來,證券公司開始扭轉了連續四年整體虧損的局面,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盈利水平放緩,2009年繼續增加。截止2009年底,106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50.41,累計實現凈利潤932.71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63.9%和93.5%(見圖2)。

4.提高機構投資者的數量

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壯大,應該大力提高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優化機構投資者的結構,我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多元化的機構投資者對于穩定市場、提高效率將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大力鼓勵機構投資入場,培養多元化的投資結構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主要任務。過去幾年中,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迅速發展,使得資本市場主流的投資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投機和做莊盛行轉向重視公司基本面分析和長期投資,保險、社?;鹨约捌髽I年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步進入資本市場,初步改善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及各類機構投資者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5.健全資本市場的法制

中國最早的資本市場是行政規制而不是法律規制,行政規制試用于中國經濟發展之初,保證一切資源集中進行發展建設,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項機制的快速建立,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漸開放,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法律規制的建立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將成為資本市場發展的迫切任務。因此資本市場將回歸本源,逐漸完善資本市場成立之初的法律缺失,《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出臺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法制建設和立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震驚著世界各國,通過上述五項工作重點的完成,我國資本市場逐漸回歸了證券市場的本源,我們用20年的時間追趕著美國將近300年的資本市場發展歷史。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各項本源的功能缺失正在逐漸與世界接軌且基本完善。但未來仍然有許多任務需要完成,面對經濟形勢的瞬息萬變,未來發展的紛繁復雜,中國資本市場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把握住基本的發展原則。

三、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業屬于服務業,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實體經濟的需求。從最初的初步形態、體制的建立回歸到對經濟的關注,根據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而制定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近10年,中國經濟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長,高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曾經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結構需要改變。金融危機后美國失業率仍維持在10%的高比例,歐洲救助金融危機后使政府發生嚴重的債務信用危機。在這種國際形勢的背景下,中國2009年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47.7%,因此依靠出口勞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不可持續,國家必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啟動內需。而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和產品結構嚴重老化,必須首先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對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理解為不同的含義。包括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出口拉動型向內需拉動型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等內容。核心思想是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資本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此輪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應該順應經濟的發展方向,緊密配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大背景,給予經濟最有利的支持。

1.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成資本市場的資本形成機制

在大部分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公司外部融資主要通過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而不是貸款,在中國,目前公司外部融資中直接融資比例雖然逐年提高,但是與貸款增加額相比仍然偏低(見圖3)。

根據國際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階段段和工業化進程的階段劃分,1995年以來,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階段,城市化和工業化均高速發展,大機器工業體系日趨完善,工業發展明顯向重化工業傾斜,電力、鋼鐵、化工和機械制造業等資金密集型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這一階段隨著產業結構重心不斷后移,產品附加價值不斷提高,主要依靠制造業支持經濟增長。2015年開始,中國將進入工業化發展的后期階段。此時,農業比重將歷史性地下降到10%以下,工業比重總體穩定在40%~45%之間,但其內部結構將發生劇烈轉變:從“十一五”時期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導向以高加工度、高技術含量制造業為主導轉變,同時產品結構會發生由生產資料為主向消費資料為主的轉變。此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推動。因此,資本市場作為服務經濟的重要部門,應該改善資金供給結構,大力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提高股權融資的比重。

2.完善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上市公司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截止2008年12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達到1,625家,資產規模達到48.70萬億,凈資產達到7.12萬億。200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1.30萬億,占2008年GDP總量的37.67%,實現利潤總額10,747.63億,約占2008年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36.31%。

但是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嚴重趨同,資源消耗大、利潤低,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改變這一狀態并購重組是重要手段之一。隨著上市公司占國民經濟比重的不斷提高,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淘汰弱勢產能,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支持促進有條件的企業并購重組,是資本市場服務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并購重組也是揚棄傳統產業觀念,篩選重復生產,為自主創新提供價值發現空間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七大召開以來,國家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的總體要求,資本市場作為國家經濟的助推器,正在大力推進基礎制度建設,著力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并重組,促進上市公司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據統計,從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共有123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并購重組,實現了產業整合與行業升級,交易金額達到8,334億元。完成并購重組后,上市公司凈利潤、總收入和總資產平均增長了1倍~3倍。通過并購重組孵化出大批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并走出國門,參與國家化的企業發展與競爭。

3.建立有利于推動自主創新企業發展的資本市場制度

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把“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標志著我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開始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這充分體現了創新與科技進步對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因此資本市場應該根據服務企業的變化而變化,修改傳統的制度安排,根據創新型企業的特點,制定彈性的制度體系,滿足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高科技企業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30年,中國的產業結構、企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無論是產業價值鏈角度、資本有機構成角度還是勞動生產率、社會需求趨勢方面都充分地說明中國的產業結構正在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過渡。因此,服務于傳統產業,國有大型企業的資本市場制度應該改變。則法移,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應該隨著企業的變化,了解創新企業的特點,制定出適合新興產業、自主創新企業發展的彈性的制度體系。

2004年成立至今的中小板運行良好,2009年創業板成功推出,然而市場的建立只是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會和平臺,只有相應配套制度改革才能真正為這些企業服務。曾經看重固定資產的審核標準并不適合目前發展迅速的無形資產比例極高的自主創新型企業,資本市場的本質是風險的分層管理,實現風險分層管理的路徑是制度的差異化建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市場的建立只是實現了風險的分層管理,而只有真正實現差異化的制度安排,彈性的制度設計才能真正滿足新興產業中自主創新企業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胡汝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變遷[M].上海:中國人民出版社,

2008.

[2]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

金融出版社,2008.

[3]劉義圣.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功能定位與發展方略[M].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6.

[4]張陸洋.多層次資本市場研究:理論、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M].上

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謝 庚.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發展[J].中國創業投資與

高科技,2004(7).

[6]尚福林.完善資本市場并購重組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N].證券日報,

2009-09-29.

Research on China's Capital Market Reform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Liu Wenju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3,China)

篇4

一、“企業”合約本身的特征

科斯企業理論的重點是解釋在市場機制起作用的條件下,為什么還存在著企業。科斯(1937)的發現是,在真實世界里的市場機制并不免費,交易費用為正;而“企業”組織正由于節約交易費用而存在。企業能夠節約交易費用,是因為“在企業內,市場交易被取消”,組合在企業內的各生產要素,不必彼此簽訂一系列買賣合約,原來用于簽訂和執行這些市場合約的費用,因此被節約了。所以,科斯說,“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1937,中譯本第4頁)。不過,企業可不是以一個非市場的合約替代了市場價格機制,在科斯看來,企業內部的“命令”和“允許某個權威(一個“企業家”)來支配資源”,無非是“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的結果?!巴ㄟ^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契約的本質在于它限定了企業家的權利范圍。只有在限定的范圍內,他才能指揮其他生產要素”(科斯,1937:6頁)。這就是說,科斯并沒有把企業看成一個非契約機構對市場契約的替代。相反,企業不過是以一個市場契約替代了一系列市場契約而已。這個契約,我在下文將稱之為市場的企業合約,由投入企業的各生產要素及其所有者“同意”而訂立,其本質正在于界定企業家權威的由來和范圍。換句話說,企業家在企業內的權威、命令和計劃等等這一切驟然看來“反自由市場交易”的東西,本身就是由另一類市場合約——市場的企業合約——授予并限定的。這是企業家權威不同于帝王權威、農奴主權威和中央計劃當局權威的地方。結論是,企業以一個市場的企業契約替代了市場的價格機制。

科斯沒有側重回答的問題是,如果企業不過是以一類市場契約替代了另一類市場契約,那么這兩類市場契約有些什么不同呢?張五常(Chueng,1983)指出,企業“這個契約”,發生在要素市場上;而價格機制的“那一系列契約”,則是產品市場上的交易。因此,企業無非是以要素市場的交易合約替代了產品市場上的合約。張五常的上述闡述,被認為是對現代企業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①不過,在我讀來,關于企業是要素市場上一個(或一組)交易合約的思想,在科斯1937年的論文里就清楚地表達過了。在我們上面的引文中,科斯不是已經講到,“生產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之間的“一系列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嗎?這難道不是表明科斯已經把企業看成是要素市場上的一個合約嗎?其實,在這一點上,張五常與科斯毫無不同。

張五常真正不同于科斯的地方,是他認為要素市場上的合約,即企業合約,與產品市場上的合約,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不同。市場交易的時間間隔性、交易費用不為零、以及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等等,在產品市場和在要素市場上都是一樣的。因此,這兩類合約在程度和具體安排上的區別,并不足以把企業組織與市場機制區分開來。張五常提出的問題實質是:如果你不會因為到百貨公司買了一雙襪子,你就被看成你同這家百貨公司同屬一個企業,那么為什么你聘用了一個工人或一個工程師,你就與這個工人或工程師被看成構成了一個企業呢?在他看來,買襪子的合約,與企業家聘用工人或購買原料的合約都是市場合約,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兩樣。張五常由此得出結論是:由于企業的合約本質,使我們“不知企業為何物”!②

科斯明確表達他不向意這個結論,他認為企業除了是要素及其所有者間的合約之外,本身還有其他特別之處。其實,在1937年的論文里,科斯就已經寫道:“由于預測的困難,有關物品或勞務供給的契約期越長,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小,從而買方也越不愿意明確規定出要求對方干些什么?!薄捌跫s中的所有陳述是要求供給者供給物品和勞務的范圍,而要求供給者所做的細節在契約中沒有闡述,是以后由購買者決定的。當資源的流向(在契約規定的范圍內)變得以這種方式依賴于買方時,我稱之為‘企業’的那種關系就流行起來了”(科斯,1937:6—7頁)。這里,科斯論證,由于把要素組合起來投入企業契約的期限通常很長,由于這個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不便(或不能)在訂約前把要素買賣雙方的一切權利義務全部規定清楚。所以,對科斯而言,企業合約的特征,是在合約中只陳述要素供給的范圍,而將如何完成這種供給的細節作為購買者(企業家)可在簽約“以后”行使的權利。換句話說,企業合約是權利義務條款沒有事前完全界定、要素買方有權在合約過程中追加規定的一種特別合約。

科斯定義的這種企業合約,顯然有別于一般產品市場上的合約。在產品市場上,顧客付錢購買襪子后,交易就結束了。她不能再要求過問交易對方襪子生產的任何細節。她可以事后退貨,但那意味著退出交易,而不是表明可以控制細節;她也可以事先定做,但“定做權”只允許顧客在事前給出各種要求的細節,并以此為據在交貨時查驗、調試和修改。顧客的定做權不意味干預生產過程細節的權利。只有當一位客人事先說不清楚她所要襪子的花色,又非要過把癮,“事先只說個大概,然后由她指揮襪子的生產,直到滿意為止,”那她不但要大大破費一番,而且必須在買襪子的同時,購買縫紉工人的勞動,并且事先只與這位工人講定工作條件和薪酬,而保留對加工細節的控制和指揮。不過,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她已經在簽一個科斯意義上的企業合約了?,F在我們要問,科斯抓住的企業合約的上述根本特征,因何而來?

二、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

企業合約不同于一般市場交易的關鍵,首先是在企業合約中包含了勞務的利用。這一點,科斯本人在他1937年的論文里對此有過非常簡潔的交待。他說,就企業合約的特點而言,“購買勞務——勞動——的情形顯然比購買物品的情形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在購買物品時,主要項目能夠預先說明而其中細節以后再決定的意義并不大”(科斯,第7頁)。反過來講,恰恰是由于企業必須購買勞務,而勞務買賣“事前只說明大概、以后決定細節”的意義特別重大,才使企業合約區別于其他市場合約。

科斯并沒有進一步說明,為什么單單勞力的利用和買賣,需要如此特別的契約。30年代科斯前后的經濟學家,對此似乎也沒有做過較為透徹的說明。這也難怪,因為在本世紀60年代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興起之前,經濟學對勞務要素的研究,好象從來要比對土地和非人力資本的研究要薄弱。當代人力資本理論探究了經濟增長中何以總產出的增長比要素投入的增長更快的根源,發現健康、教育、培訓和更有效的經濟核算能力等等要素,成為現代收入增長的日益重要的源泉(Schultz,1961)。不過,多數人力資本理論的文獻,也不過是將對(非人力)資本理論的一些原理推廣到對人力資源的分析上而已。當人力資本經濟學家把人的健康、生產技能和生產知識看成是一種資本存量,即作為現在和未來產出和收入增長的源泉時,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在形式上幾乎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但是從市場合約的角度來研究人力資本,不能不注意到人力資本產權形式的重要特點。如羅森(Rosen,1985)所說,人力資本的“所有權限于體現它的人”。在我看來,這可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所有權。任何其它經濟資源包括各種非人力資本和土地的所在權,既可以屬于個人,也可以屬于家庭、社區、其他共同體或國家,還可以不屬于任何人或人的群體。但是,人的健康、體力、經驗、生產知識、技能和其他精神存量的所有權只能不可分地屬于其載體;這個載體不但必須是人,而且必須是活生生的個人。①羅森在解釋人力資本只能屬于個人的產權特性時,用了一個限制條件——“在自由社會里”。他的意思是,只有在不允許將人為奴的法律條件下,人力資本屬于個人才是真實的。但是讀了巴澤爾(Barzel,1977)關于奴隸經濟的研究后,我們可以認為,即使撤去“自由社會”的局限條件,人力資本只屬于個人的命題仍然成立。奴隸在法權上屬于奴隸主,是其主人財產的一部分。因此奴隸主可以全權支配奴隸的勞動并拿走全部產出。但是奴隸是一種“主動的財產”(full-fledged property)②,不但會跑,而且事實上控制著勞動努力的供給。奴隸主要在強制條件下調度奴隸的體力和勞動努力,即使支付極其高昂的“監控(supervision)和管制(policing)成本”,也不能盡如其意。為了節約奴隸制的費用,一部分奴隸主不但必須善待奴隸(如福格爾發現的那樣,見Fogel,1972),而且只好實行定額制(quota),即允許奴隸在超額后擁有“自己的”私產,以致一些能干的奴隸積累了財富,直到最后買下了他(她)自己,成為自由民。這是不是說,人力資本作為一種天然的個人私產,甚至奴隸制的法權結構都無法做到無視其存在呢?

違背市場自由交易法則的法權和其他制度安排,當然可能導致人力資本產權在德姆塞茲意義上的“殘缺”。象其他任何資產一樣,在完整的人力資本的利用、合約選擇、收益和轉讓等等的權利束中,有一部分權利可能被限制或刪除。此時,即便人力資本在法權上明確歸屬于個人,其產權強度也會遭到損害。就此而言,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景況相似,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人力資本天然屬于個人的特性,使之可以在產權殘缺發生時,以迥然不同于非人力資本的方式,來作回應。人力資本是巴賽爾所說的“主動資產”,它的所有者——個人——完全控制著資產的開發利用。因此,當人力資本產權束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刪除時,產權的主人可以將相應的人力資產“關閉”起來,以致于這種資產似乎從來就不存在。更特別的是,這部分被限制和刪除的人力資本的產權,根本無法被集中到其他主體的手里而作同樣的開發利用。一塊被沒收的土地,可以立即轉移到新主人手里而保持同樣的面積和土壤肥力;但是一個被“沒收”的人,即便交到奴隸主手里,他還可能不聽使喚、“又懶又笨”“甚至寧死不從。簡言之,人力資本產權的殘缺可以使這種資產的經濟利用價值頓時一落千丈。

如果對人力資本產權形式的上述特點一無所知,要理解現代經濟學中非常熱門的“激勵”理論就困難重重了。為什么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無須激勵,廠房設備無須激勵,銀行貸款也無須激勵,單單遇到人力因素就非談激勵不可?道理就在于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一方面,人力資產天然歸屬個人;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的產權權利一旦受損,其資產可以立刻貶值或蕩然無存。這兩條相結合,就是奴隸制下僅僅為了利用奴隸的簡單勞務也不能只靠棍棒和鞭子,何況自由市場合約條件下的種種復雜的勞務利用合約!激勵的對象是人,更準確地說,是個人,因為個人才是人力資本的具有技術不可分性的所有者和控制者。激勵(包括負激勵)的內容,就是把人力資本開發利用的市值信號(現時的或預期的),傳導給有關的個人,由他或她決策在何種范圍內、以多大的強度來利用其人力資本的存量,進而決定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未來方向和強度。激勵機制的普遍性是因為人力資本的利用在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在現代經濟中,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日益居于中心地位。①

三、企業里的人力資本

在一般的產品市場交易中,無論消費者還是生產者的人力資本就已經很重要了。即便是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下,供求雙方的產品和勞務交易中就已經包含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資本。價格機制不單單配置物質性的經濟資源,它同時也激勵著生產者消費者雙方人力資本的利用。買什么、買多少和賣什么、賣多少,都離不開雙方當事人的健康、體力、經驗、知識和判斷。這些人力資本如何調用,全憑市場信號的激勵。所謂價格機制配置資源,不能少了一個由當事人在價格信號下作決策的關鍵環節。道理很簡單,市場交易需要的人力資本只歸屬個人,除了相對價格變動引起相對利益變化的激勵,當事人既不會“進入(買和賣)”,也不會“退出(不買和不賣)”。用其他方法來“配置”,千千萬萬當事人不配合,當然麻煩一大堆。

但是,人力資本產權特性在企業合約的場合才得到突出的表現。企業合約把隱藏在一般市場交易商品和勞務之中的人力資本分解了出來,并把人力資本本身當作可為企業購買的獨立要素。我們已經知道,加入企業合約的至少有一方是人力要素及其所有權。最簡單的如“古典企業”,就是企業物質資本的所有者與勞務要素的所有者——工人——達成的一個企業契約。這里投入企業的勞務,還不就是工人人力資本(體力、基本技能和努力)的發揮和利用?勞務天然屬于工人個人,這個鐵則在古典企業里同樣存在。企業的物質資本所有者——資本家——除了找尋激勵之道,別無良策可讓工人盡心盡力。阿爾欽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強調的企業內的“計量和監督(measuring and monitoring)”,意義在于識別出個別工人對企業生產的貢獻,從而奠定“激勵性報酬安排”的基礎?!坝嬃亢捅O督”,可不是“壓榨工人”的意思。①工人的勞動努力,象任何其他人力資本的利用一樣,可“激勵”而不可“壓榨”。資本家濫用權力的事情雖然象任何權力都會被濫用一樣史不絕書,但資本權力的濫用,除了激起工人的集體行動(罷工、游行和工人運動),從來達不到充分利用工人勞動能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工人自發的集體行動,只以反制資本家濫用權力為限。在多數情況下,工人接受勞務市場上的交易,并對“激勵性合約”能夠作出積極回應。

計量和監督,就是另一類人力資本,即通常被叫做經理的管理知識和才能在企業里的應用。同樣,所謂“企業家才能”,即對付市場的不確定性,作出企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經營決策,不過就是企業家人力資本在企業里的運用罷了。因此可以更完整一點說,任何企業合約都離不開工人的勞動、經理的管理知識和能力以及企業家的經營決策。這三種人力資本,象任何其他經濟資源一樣,在生產中的功用不同,也會因為相對稀缺性的不同而市價迥異。但是,這些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卻共同地與非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不同:第一,人力資本天然只能屬于個人;第二,人力資本的運用只可“激勵”而無法“擠榨”。這就是為什么在企業這樣一個團隊生產里,不可沒有對所有個別成員勞動貢獻的計量、監督和管理。②阿—德主張“以剩余索取權來激勵企業監管者”,僅僅是因為“監管監管者”的信息成本過于高昂;奈特(Knight,1921)強調以“利潤”回報企業家才能的合理性,道理也在于企業家面對的是無概率可尋的市場不確定性,根本無人可知企業家是否盡心盡力在做經營決策。

企業,無非是上述各種人力資本與其他非人力資本之間的一個市場合約。市場的企業合約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在企業合約中包含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使直接利用這些經濟資源時無法采用“事前全部講清楚”的合約模式。在利用工人勞動的場合,即使是那種簡單到可以把全部細節在事前就交待清楚的勞動,勞務合同執行起來還是可能出問題。因為單個工人在團隊生產中提供的勞動努力,要受到其他成員勞動努力的影響。要維護并激發全體成員的勞動努力,離開“計量、監督和其他激勵”就無計可施。在利用經理勞動的場合,要事前講清楚企業管理的全部細節即使在技術上可能,也會因為信息成本太高而在經濟上不合算。聘任企業經理的合同在事前真正可以寫入的,實際上要經理相機處理事前不可完全預測的事務的責任,以及經理的努力所應該達到的目標。經理努力的供給,是由激勵機制的安排和執行決定的?!凹睢辈蛔?,你到處看到“管理不善”跡象就不必奇怪了。至于要利用企業家才能,事前恐怕連“大概”的內容也寫不出來。因為“發現市場”和“在一切方向上的創新”這樣的事,畢竟誰也不能在事前加以“規劃”或“計劃”。企業家才能的發揮,甚至在事后都難以監督和計量。除了用類似“分成租合約(sharecropping contract)這樣的制度安排,即由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分享企業經營的剩余,企業家才能是無法被“激勵”出來的。企業家才能屬于個人,如果“激勵”不足,這種才能就好象“天生匱乏”一樣供給不足。經營敗筆隨處可見,“企業”就不如拆成多個小個體戶到市場上分頭練還更劃算些??傊?,當不同質量的人力資本作為可以獨立買賣的生產要素進入企業時,有一些共同的產權特征。企業合約作為一個特別的市場合約,其特別之處——合約里多少保留一些事前說不清楚的內容而由激勵機制來調度——可以由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得到說明。

四、企業合約和企業所有權

上文達到的理解,即企業是一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特別市場契約,還牽連到一些有關企業產權的問題需要討論。第一,企業作為一個市場契約已經包括著多個要素及其所有者,那么企業本身還有沒有一個獨立的所有權即企業的所有權?第二,“資本雇傭勞動”是不是市場的企業合約的永恒內容?第三,所謂的“經理革命”真的弱化了所有權嗎?本節簡要討論這些互相有些連帶的問題。

企業是一個市場契約的思想,應該已經明明白白地包括了“企業不可能只有一個所有權”的意思。沒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源所有權,何來“市場合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所有權如何通過產權的交易來合作利用各自的資源,這就是一個契約的內容了。因此,一個契約一定包括多個所有權,應當是清楚明了的事情,在經驗里,一份契約總有多個同樣的文本。每個契約文本除了其作為法律依據的功能之外,本身也可以有獨立的市值,如作為抵押的憑據。但是,同一個契約各個文本的市值,可能極其不同,取決于各持有方在契約中的產權地位。比如一份租地合約,租佃雙方在理論上都可以將其“上市抵押”,只是在出租方能夠押出100元的地方,佃入方可能只能押出10元。這清楚地表明每個市場契約都會有多個所有權。市場契約是多個所有權之間為讓渡各自產權而彼此作出的保證兌現的承諾。沒有人會問,“這個契約屬于誰”,因為契約既不屬于任何單方的所有權,也不是由各參與方“共同擁有”。

但是在企業合約的場合,人們似乎很自然地去想“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哪一方”這樣的悖論性問題。一般說來,普遍的結論是“企業由其資本所有者擁有”。但是,企業里難道只有一個資本(及其所有權)嗎?在古典企業里,企業的物質資本所有者同時又兼任企業的管理者和企業家。這種非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合為一身的現象,造成了經濟學上一個籠統的“資本”概念。資本家,即是這種籠統的古典資本的人格化代表。資本家在古典企業里一身多任,他并不需要作為財務資本家的自己與作為經理和企業家的自己簽訂契約。這就足以構成“資本家擁有古典企業”命題的認識論起源。人們常講的早期經濟發展中“資本的相對稀缺”,現在看來,那不過是對企業財務資本和企業家人力資本不加區分的一種模糊判斷而已。其實,正如著名經濟史學家布勞代爾指出的那樣,在以往任何一個經濟時代都有“一些錢財找不到投入的場所”(Bruadel,1977:35頁)。換言之,即使在古代,真正稀缺的也是企業家人力資本而不是財務資本。不過,在物質資本的所有者與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一身二任”的時代,看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企業家稀缺的結果是創新不足、經濟增長緩慢、結構單一。在這樣的經濟里,就業的容納能力不可能強,所以看上去人力資源“過?!?,工人的體力和技能一錢不值。在古典時代,“資本”的相對稀缺和人力的相對過剩,使“資本”不但“雇傭”勞動(馬克思),而且“支配”勞動(奈特)。如果財務資本與企業家才能和管理職能這些人力資本永遠合為一體,那么“資本雇傭勞動”如同“企業屬于資本家”一樣,可能就是一個永恒的命題了。人們有理由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在“雇傭”勞動。人們也有理由想當然,似乎純粹的物質資本的人格化代表(資本家)就有權力“支配”勞動——工人人力資本的應用。這使我們看到,所謂“資本雇傭勞動”,不過是“企業屬于(財務)資本家所有”命題的一個翻版而已。

但是隨著現代企業組織的發展,企業家才能和管理才能這些人力資本從一體的“資本”里分立了出來。市場范圍的擴張、交易從內容到形式的復雜、企業組織的成長,使企業家和企業管理的人力資本的獨立不但勢在必行,而且在經濟上有利可圖。這無非是分工法則在經濟組織變化中的體現。古典“資本家”逐漸被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單純的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另一方面是企業家(管理者)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在這個過程里,單純的非人力資本日益顯示出它們“消極貨幣”的本性。其實,早在古典企業里,非人力資本就是一堆消極貨幣了。只不過那時這些消極貨幣的所有者本身又是“積極貨幣”的握有者,人們難以覺察而已。例如,即使在卓別林傳神地表演過的“機器流水線支配工人”的場合,機器和設備也并不知道“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那是由企業家才能,即冒險地“預測市場”來決定的。經營決策錯了,工廠要關門,多少機器流水線也只好停擺,上哪兒去“支配工人”?因此即便是在古典企業里,與其說是物質資本家在“雇傭”勞動,不如說是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力資本家(奈特講過的“能對付市場不確定性的冒險家”)在非人力資本的影子里扮演關鍵角色罷了。這說明,“資本雇傭勞動”的命題是由含糊的資本概念支持著的。①

古典企業向現代企業的發展,不但使企業家(管理)人力資本從企業資本的影子里走了出來,而且徑直走向大企業的舞臺中心。1930年代中,伯勒和米斯觀測到在200家美國最大的非金融公司里,經理已經在公司股權極其分散的條件下控制了這些企業資產的大部分(Berle and Means,1933)。他們稱此為美國企業制度史上的一場“經理革命”(managerial revolution),這場革命造就了一種“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經濟權勢”,“那些提供資財的人被賦予‘所有者’的地位,從而使新王子們能夠行使他們的權勢”。伯勒和米斯的觀察堪稱一流,但他們的概括和理解卻是錯的。他們的鼻子已經碰到企業家(管理)人力資本及其所有權,卻無以名之,不但模模糊糊稱其為“經濟權勢”或“新王子們”,而且把走到大企業舞臺中心的經理們,看成是其老板(即“提供資財的人”)權力的僭越者。他們把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產權與企業資財資本所有權的分離,理解成“控制權(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本世紀60年代以后,“伯勒—米斯假設”大行其道,許多人甚至把股權分散的大公司看成“所有權已經淡化”的經濟組織。①

“伯勒—米斯假設”在理論上的誤差直到1983年斯蒂格勒和弗里德曼的才得到糾正。斯蒂格勒和弗里德曼指出,大企業的股東擁有對自己財務資本的完全產權和控制權,他們通過股票的買賣行使其產權;經理擁有對自己管理知識的完全產權和支配權,他們在高級勞務市場上買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股份公司并不是什么“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而是財務資本和經理知識能力資本這兩種資本及其所有權之間的復雜合約(Stigle and Friedman,1983)。這在理論上第一次把人力資本及其產權引進了對現代企業制度的理解。

推廣運用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股份公司引起企業產權結構的真正重大的變化,是人力資本在現代企業里的相對地位急劇上升,以及純粹的財務資本的相對重要性下降。一方面,在當代企業最展開的形式上,人力資本的專門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資本的各種發揮和利用——一般勞務、專業技能、管理(計量和監督)、各種企業家才能——都變成獨立可交易的要素進入企業合約。由此而來的,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之間的企業契約變得極為精巧和復雜。另一方面,各種人力資本及其所有權在契約里的競爭與合作,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超越“古典企業”時代的新組合和新形式。如何充分動員企業里各種人力資本,即發展“激勵性契約”(incentive contracts),成為有效利用企業財務資本的前提,也因此日益成為當代保持企業競爭力和生產力的中心問題。現在才看得清楚,不是“消極貨幣”即純粹的企業財務資本的存在,才使個人、經理和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有碗飯吃”,而是“積極貨幣”的握有者——企業的人力資本——保證了企業的非人力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擴張。這個局面底下,企業的人力資本市值上升,非人力資本的市值下降,何怪之有?②問題是,企業里人力資本市值的相對上升,可不是通過“剝奪”企業財務資本的產權而實現的;而財務資本的相對市值下降,也不是什么“所有權弱化”的結果。企業的不同資本的相對市價的變化,是由一切進入企業合約的要素的市場競爭來決定的。沒有發達的勞務市場、經理市場、企業家市場和財務資本市場,沒有這一系列市場的通暢和聯成一體,哪里可以“創新”出一個現代企業制度來?市場的企業合約只有在市場(即產權交易)中才能找到其經濟有效性的邊界,這在現代和“古代”并沒有什么兩樣?,F代企業,如果可以這樣稱呼的話,不過是一組更為復雜的“市場的企業契約”罷了。其中,企業合約的特性更加顯著了,因為具有獨特產權形式的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增長和現代經濟的組織中,占據著在以往任何時代都不曾有過的重要地位。

結論

篇5

據了解,在近兩年的熱門影視劇,如《失戀33天》、《山楂樹之戀》、《北京愛情故事》、《你是我兄弟》、《懸崖》等影視作品的背后,都有這家默默無聞的影視傳媒公司的影子。它會是資本市場上又一個“華誼兄弟”嗎?

今年6月,新麗傳媒成為擬在上交所發行私募債的10家公司之一,承銷商為中信建投,債券發行規模為1億元。事實上,新麗傳媒已在沖刺IPO過程中。資料顯示,今年5月,新麗傳媒已接受浙江省環保局的上市環保核查,擬募集資金用于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項目,其董事長曹華益亦公開表示,年內新麗將遞交上市申請。

從2006年9月正式建立(那時叫“新經典娛樂傳媒”)起算,新麗傳媒僅有不到六年歷史。2009年,現CEO王子文投資新麗并加盟。2011年,新麗完成股改,但未透露具體投資者構成。截至目前,新麗最大的亮點是它這兩年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票房與口碑皆不錯的影視劇,高質量的內容出品能力,成為支撐它業務的最大支柱。新麗強大的內容能力從何而來?是外界對新麗的第一個好奇。

創作型的影視公司擺脫純粹的投資人身份,九成項目“自主開發”——新麗方面認為,這可能是新麗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即走“內容為先”路線。這與業界很多影視公司僅作投資人或是出資成立單獨的工作室的做法不太一樣,新麗對項目的參與度程度極高,尤其是在題材、內容的產生和選擇上。

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在媒體面前曾說:“我們是一個創作型的公司。我們會根據市場調研、預測,主動擬定題材向作者約稿?!?/p>

據新麗內部人介紹,曹董事長更像是一位編劇,他對劇本能否引起轟動的把握很準確,比如今年新麗的另一部熱劇《懸崖》的劇本,就是編劇全勇先被拒絕了三次后,被曹華益相中的。而這次電影《搜索》的小說改編權,也是在曹華益的牽線下,讓陳凱歌從盛大文學處購買下來的。

曹華益,其復旦大學新聞專業的教育背景和創辦影視公司之前從事圖書出版的工作背景使他手中擁有了許多作家資源,他本身也閱讀過大量的文學作品,對組建自己的內容團隊,對劇本的把握都有著先天的優勢。而與盛大文學的合作,也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對內容的把控。兩家共同建立了盛大新麗(之前的名稱是盛大新經典,2010年更名新麗后,盛大新經典也更名為盛大新麗)。新麗副總裁張文伯介紹說,這家公司旨在積累編劇資源,希望能“孵化”出好的編劇團隊。他們邀請好萊塢的著名編劇,如羅伯特麥基,來華指導網羅來的編劇,并按照好萊塢的模式對不同的編劇工種分類培養。

高程度的內容參與度,勢必帶來成本的上升,但是,且先不論好內容有可能帶來高收入,在曹華益看來,內容好還可以直接提高制作方面對名演員的議價能力——這是新麗立足內容、打內容牌的商業邏輯之一。要知道,演員片酬成本上升太猛太快,已成這幾年影視圈制片方共同叫苦的一個難題。

篇6

然而另一種現象也在發生:上海的一些商業空間不但不擠兌文化藝術,甚至甘愿斥巨資盛情邀約,比如劇場――美羅城迎進“上劇場”,大寧國際商業廣場有“親子微劇場”,還有些商圈甚至自建劇場,比如喜瑪拉雅中心的“大觀舞臺”,虹橋天地商業區的演藝中心等。這種現象既讓人振奮又讓人疑惑:這是升級版的“過河拆橋”的資本游戲,還是新形勢下藝術的逆襲與勝利?文化與商業兩大元素的有機融合又為各自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與生機?對此,本刊記者走進上海商業空間里的劇場,探討這股潮流背后的動因與意義。

讓“上劇場”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今天到了這‘客廳’,我想換一雙拖鞋進來的,但他們說沒有準備。下一次我該穿好睡衣和拖鞋上來?!敝輪T黃磊放松地在沙發上坐著,調侃道。相比黃磊休閑風格的黑衣黑褲,一旁坐著的知名主持人何炅則顯得正式得多,一套暗黃色的筆挺西裝,還配上黑色的領帶,他自嘲道,想著要到“上劇場”來,所以得“穿得跟個人似的”,但是來了后他發現錯了,應該穿條睡衣上來。

雖然還是在劇場的舞臺上,但是現在這里是“丁乃竺的會客廳”。因此,黃磊和何炅打開話匣的第一句話便是服裝上的“自我檢討”,第二句話就是感嘆劇場很特別,很溫馨。

“這里的每個細節都是我親自設計的?!敝_灣戲劇導演賴聲川頗為自豪地說道。嘴角總是掛著微笑、一臉親和的賴聲川此時更隨和了,墨綠色休閑上衣,藍色牛仔褲,翹著二郎腿,舒適地靠在沙發上。這里如今是他的地盤――他的專屬劇場。擁有“自己的劇場”這個夢盤桓在賴聲川腦中三十年,2015年12月5日終于實現了。2016年1月4日,“上劇場”即將滿月之際,賴聲川的太太丁乃竺主持的“會客廳”策劃了特別篇――緣起,暗戀桃花源。因此,已持續出演《暗戀桃花源》十年的黃磊與何炅,為了三月份在“上劇場”的演出提前來到“會客廳”。

“你往前走,對,再往前走幾步?!辟嚶暣ㄓ行┑靡獾刈屨酒饋砀惺芪枧_的何炅走到舞臺前區延展部分。這個比一般的舞臺多延展出的部分,讓第一排觀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縮小到只有2米。

“這個距離真是到了表演會害羞的地步呢!”何炅又開啟了“耍寶”模式,“有可能說臺詞時口水會噴到第一排觀眾的?!?/p>

“在‘上劇場’做這樣的活動,仿佛回到1986年自己家里的客廳,那時排練室是客廳,辦公室是車庫。在那個環境下,我們一群人像做實驗一樣創作著《暗戀桃花源》,結果一做就是30年?!币灰u白衣的丁乃竺回憶道,優雅地笑著,一臉的幸福。賴聲川“表演工作坊”成立發展的三十年里,常年各地巡演奔走,感覺就如同游牧民族一般。終于,一個專屬的劇場讓他們停下來,有了一種“家”的歸屬感?!吧蟿觥睆尼j釀方案到破土動工直至最后建成的6年里,每一個環節,賴聲川都親自參與其中,每一稿圖紙都是他自己畫的。

“上劇場”有699座的觀眾席,以粉紅、藍色、咖啡色、綠色隨機排列,一改其他劇院的統一顏色,看起來更有生活氣息;情侶座的設置,也讓劇場富有人情味;0.69米高的臺高,讓前排觀眾看戲時不再飽受長時間仰視的痛苦。最主要的是,整個座位席的坡度、座位排列經過精密的視線測試?!拔蚁胱鲆粋€讓觀眾能夠舒服看戲的劇場,希望坐在里面的人不會再看前排人的后腦勺。”賴聲川說道。

“上劇場”的設計體現了賴聲川“表坊”的理念:將大眾藝術與精致文化相結合。不過,對于這個理念更完美、極致的詮釋在于它落戶的地點――美羅城。在美羅城商場5樓,劇場、書店、電影院、商鋪非常融洽地相處于一個空間中。

“丁乃竺會客廳”結束后,賴聲川在劇場外開放的“會客廳”接待了本刊記者。

“我覺得現在許多地方新建劇場還是根據十九世紀歐洲劇場的模式,那背后的概念是:‘藝術是神圣的,劇場是殿堂’,所以劇場都是單獨的建筑物,要爬階梯向上仰望才能進入?,F在是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戲劇的內容、‘神圣’的定義大不同于過去,所以我認為身為殿堂的劇場更應該融入生活,融入一般生活的場所。上海美羅城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地點,可以容納這樣新的概念,符合新的時代?!辟嚶暣ㄕJ真解釋道。

起初,賴聲川取名“上劇場”時,一些朋友并不贊同,認為太普通,有些土氣。但賴聲川卻有自己的見解?!啊稀鄬雍x:‘上’可以指‘上?!?,‘在樓上’;‘上’也是‘尚’,指‘時尚’‘上等’;‘上’還可以解讀為動詞,大家一起‘上劇場’去!我們希望,能把劇場融入到大家的生活,沒事就上‘上劇場’?!辟嚶暣ㄒ豢跉鈭蟪隽吮姸嗪x。神奇的是,“上劇場”這個看似普通的名字在大家的口耳相傳中時尚、流行了起來。

從12月5日起至2016年2月底,上劇場的開幕季演出輪番上演“表坊”的經典作品《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愛朦朧,人朦朧》《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等,平均票價維持在300元以下、200元左右。有了自己的劇場,賴聲川終于可以隨心所欲、游刃有余地創作排練了。他給記者講了這么個“笑話”:“幾天前,做《嘰咕男女變形記》的合成時,一看時間,晚上12點了,我心想:‘完蛋了,管方要來趕我們了!’在《暗戀桃花源》里就有劇場管理員的角色,不管你是誰,一到時間就把你們趕走了。后來我一想,天哪,現在管方就是我啊?!碧崞疬@個細節時,賴聲川樂得合不攏嘴,笑著繼續說道,“當然后來也就結束了,我要照顧我所有的同事們,不能讓大家工作得太晚。但是至少不會再有一個人站出來大吼大叫‘關門啦’‘三分鐘之內斷電啊’。這樣,我們就有時間把戲磨得更細,把燈光等所有的環節都調到非常好的狀態?!?/p>

幾乎與“上劇場”同步推出的“丁乃竺會客廳”表明:劇場不止可以看戲。賴聲川興奮地說道:“太多事情可以做啦,比如舉辦學術講座、研討會,或者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來創作一些作品,或者讓上海的一些白領話劇社來劇場玩玩。我們還希望與學校聯系,為學生做一些專場演出。藝術是不分什么階層的,真的是屬于所有人的?!?/p>

聊天時,賴聲川特別回憶了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他留學美國時,紐約著名的實驗劇團“LaMama”舉辦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天天有演出,賴聲川就打了個電話過去訂票子?!啊甃aMama’的藝術總監叫Ellen Stewart,一個很有名的黑人女人,是劇場的一個腕兒。那天接電話的就是她本人,我敢保證。她一聽我想訂票,就說,你來啊,幾點到,你就有票。那天我去了,看到了好多明星,他們就是從這個劇場里出來的,劇團十周年了,他們就回來,要么在臺上,要么做觀眾,這讓我看了很感動?!碑斮嚶暣ɑ貞浧疬@段故事時,我的腦海里不由地同步浮現出賴聲川接“上劇場”電話的情形。這時,賴聲川解釋道,“這不是說,我就會在這里接電話啊。不過,我有事沒事都會來‘上劇場’。大家會經常在美羅城看到我。”與一些非常自我的藝術家不同,“表坊”從創立初就非常關注觀眾。賴聲川表示,會在演出中,不斷觀察劇場跟城市互動的情況。采訪結束時,他一臉認真地懇請記者,把平時所了解到的觀眾的反饋都告訴他。

劇場與商圈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地理位置的改變。劇場進駐商城也意味著劇場進駐生活。生活跟戲劇更為緊密的結合,能讓劇場更加近距離地直面觀眾,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可以像上街、上飯館那樣上劇場,由此讓上劇場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

商場里的戲劇“專賣店”

在上海閘北區大寧國際商業廣場5座Hub Novo3樓有個親子微劇場“小不點看大視界”,它既沒有賴聲川導演這樣頗有號召力的人物,也沒有聲勢浩大的宣傳,但是因為它的精準定位和國際范兒的內容,正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熟知,同時吸引了曾“徒手”打造愛丁堡兒童戲劇節的全球兒童劇界傳奇人物Tony Reekie擔任“小不點看大視界”國際部總監,蘇格蘭舞蹈家Janis Claxton來到這里義務進行藝術教育。

從2015年5月開始至今,“小不點大視界”已經引進了8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優秀兒童劇。這8部戲是從近200部戲中選出來的。2016年,將引進15部國外好劇共380場演出,包括英國的親子環球熱舞派對《跳舞吧!寶貝》、西班牙多媒體動畫互動劇《貓飛狗跳》、法國裝置動畫音樂劇《水孩子》等,這些劇都具有近距離演出和互動性極強的特點。

放眼全國,還沒有哪家劇場能像“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場一樣自創如此小規模的家庭觀劇模式。這樣專業的微劇場定是一個專業團隊創立策劃的吧?非也?!靶〔稽c大視界”的藝術總監陳忌譖是位文藝辣媽。她曾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工作,充當國際節目買手,滿世界溜達著“挑戲”,一年下來,她總共要看200多場戲。有孩子后,她卻出人意料地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帶娃。然而隨后她發現,經常與女兒無處可去,“陪伴質量極差”。她也帶女兒去看戲,但是女兒遺傳了媽媽的基因,從小“挑戲”挑得厲害,但凡說教太多、場景不喜歡的戲,立馬吵著要退場,很少有讓她能專心致志看完全場的戲。于是,陳忌譖決定帶著當時才兩歲不到的女兒“滿世界找戲看”。很多朋友知道了,希望她把好戲帶到國內。于是,陳忌譖開始當起國外優秀兒童劇的“搬運工”。

“2014年,我們是打游擊戰的,租各個地方的劇場演。第一次是參與烏鎮戲劇節在烏鎮的國樂劇場演。2014年底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做了首屆家庭微劇場體驗季,當時我們引進來自英國、丹麥、澳大利亞的三臺戲,口碑非常好,特別火爆。然后,很多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不少人主動為我們做推廣,還有朋友的朋友過來說,你們要不要個劇場,我們有個場地?!庇谑?,陳忌譖被帶到了大寧國際商業廣場,當時5座Hub Novo的三樓還沒有設計好,完全是毛坯狀態,“當時覺得商場里做劇場這件事情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后來我們找了專業人士過來看,他們覺得挺好的,然后開始設計。當時我們請了很多這方面的專家來幫我們把脈。整個劇場的設計,包括設備的配備、隔音,都是非常專業的,是按照國際標準來建的?!?/p>

本刊記者去“小不點大視界”采訪時,正是一個工作日的上午,經過各種服裝、鞋子等專賣區來到三樓,親子微劇場就在一角,與其他商品區并沒有隔離,自然銜接得仿佛只是另一家專賣店。那時,劇場剛演出完畢,散場的孩子們,有些在敞開的劇后空間玩,有些在與外國表演藝術家合影。

“整個劇后空間,我們都精心布置過了,有專門的背景板,上面的圖案根據當時所演的劇目而變化。還有帳篷,孩子們可以坐在里面看看書。我們是希望能布置出一個讓孩子有歸屬感的地方,讓他們覺得是另外一個家。”陳忌譖說道。

“小不點大視界”號稱“微劇場”,的確名副其實。小小的空間,最多只能容納150個人。在微劇場,本刊記者碰到一位媽媽就一場演出想要多買兩張票,但是陳忌譖無奈地表示,人數滿了,無法幫忙。其實一個劇場多擠進兩個人并不難,但是陳忌譖不想為了多掙兩張票錢而影響其他觀眾的觀演體驗。

高質量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觀眾,幾乎場場爆滿,但是同時幾乎場場不賺錢。由于每場觀眾人數有限,演出獲得的收入無法與高昂的引進、運作成本相抵。

看到劇場外寬敞的空間,我問陳忌譖,為何不把劇場做得再大一點呢?“我們是特意做成小的空間,如果想做一個賺錢的劇場,不會那么小。其實國外有很多特別好的小型劇目、小型的劇場,因為他們研究發現,0到10歲的小小朋友不適合大劇場,離得太遠會走神,你只有把他們完全包在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世界中, 孩子們才會專注、投入。我們體驗過國外那些小劇場的劇,一伸手,可以碰到藝術家,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表情、情緒,甚至藝術家的呼吸。那種氣場,給小朋友的感染力,大劇場是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堅持做跟國際接軌的微型劇場,一定要限定人數,這樣才能把所有的優勢發揮出來。像英國諧趣紙偶劇《紙美人》,整個觀演空間,所有的小朋友是坐在紙板屋里看戲的,全場只能容納50個人,所以體驗非常豐富?!?/p>

從2015年5月份開張到現在,“小不點大視界”已經有了一大批忠實粉絲。陳忌譖也感受到所處位置的優勢。“對我們來說,其實劇場獨立存在并不方便。作為父母,帶小孩去一個劇場看個戲外,往往還希望有其他的選擇,比如飯店啊,咖啡館啊,最好還有給小朋友玩的地方,這樣就不用舟車勞頓,看完戲就走。所以配套設施對劇場很重要,那么商場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p>

目前的“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場,票房難抵成本。以后會不會提高票價或開連鎖劇場?陳忌譖表示,目前維持原狀,希望能夠自創一個商業模式,先做口碑,積累大批忠實的觀眾,然后進行各種嘗試與合作,比如定制研發藝術工作坊,吸引國內優秀的藝術家創作兒童劇,做國外優秀兒童劇的中國版等,以開啟一種新的劇場模式。

高端商圈的劇場新潮正在掀起

上劇場、“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場屬于商場盛情邀約進駐的劇場,可見商場的眼界。與此同時,一些大型商圈在籌建時,自建了劇場,更顯魄力,比如喜瑪拉雅中心的大觀舞臺,虹橋天地商業片區的演藝中心。

虹橋天地演藝中心的位置很特別,它毗鄰虹橋火車站。整個商業片區在設計和規劃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周邊人群及長三角區域對于文化藝術消費的需要。作為國內首個位于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內的專業演出建筑,虹橋天地演藝中心成為虹橋天地“一站式新生活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中心的整體建筑是由著名國際設計師本杰明?伍德擔綱設計的,優雅靈動,氣勢恢宏,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可容納上千人,多功能空間可以靈活轉換成不同形態的觀演組合,滿足各類文化演出活動的需要。

作為西上海文化地標,虹橋天地演藝中心不斷引進國內外各大文化演出活動,如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西班牙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加拿大與德國聯合制作的多媒體形體劇《反轉地心引力》、來自英國壁虎劇團的形體劇場作品《迷失》等。由此上海的觀眾不用千里迢迢飛去愛丁堡追戲了,而上海周邊城市的觀眾因為虹橋演藝中心緊貼虹橋火車站,也可以與上海觀眾同享福。蘇州到上海虹橋火車站最短只需25分鐘,杭州到上海45分鐘,南京到上海67分鐘,那些地方的觀眾坐高鐵過來,出了火車站、走過人行天橋,就可直接進入劇場,看完戲后可以輕輕松松地于當晚回到家。虹橋演藝中心讓跨城輕松觀賞世界好戲成為了可能。

目前虹橋是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最大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將近2億的年吞吐量,因此虹橋天地演藝中心也擁有著巨大的潛在觀眾群。

相較于虹橋天地演藝中心的“高大上”,楊浦區中原城市廣場藝展中心更顯親民。藝展中心是一棟獨立的矮樓,室內布置比較典雅,周圍一圈是實木家具,擺設成一個個書房的樣子,中間是劇場,前區有個小舞臺,下面整齊地擺放著八仙桌與長板凳,這個空間里的活動很豐富:早上是評書、戲曲沙龍,下午周邊居民自娛自樂,晚上是相聲。

“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文化有關系。以前老人聽戲,門口拎著個板凳就去旁邊的茶館喝茶、聽滑稽戲、聽相聲了,不像現在還要乘地鐵倒騰去看戲。以前商場里、茶館里的舞臺都不大,甚至只有十來個平方,也不用話筒。演員們在各個場地穿堂走穴,很熱鬧。”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傳承人、中原城市廣場文化顧問鄭樹林說道。感懷于以前的生活狀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鄭樹林把很多傳統的因素引入藝展中心?!吧鐓^文化中心是公益性的,商場是商業的,我就想找一個切入點,把藝展中心做成半公益性質的演藝空間。周邊社區居民們可以花個十來塊錢的茶水費在這里聽評彈、滬劇、淮劇、豫劇等。商家搞促銷活動時,也可以把戲票作為商場消費的獎勵?!?/p>

最近,田耘社的相聲演員們每周日晚開始在藝演中心演出。商場外大大的宣傳海報貼出,不少周邊的居民晚飯后全家一起來看演出,楊浦高校區的大學相聲社的社員也聞訊而來。

2016年1月1日下午,田耘社創辦人趙松濤與他的團隊演了下午場。“我們上午就來了,在外面的露天廣場上設兩個點,開始講相聲,當聽眾們圍過來聽的時候,我就邊講邊往藝演中心這兒引,告訴他們下面還有兩個小時演出。在我們表演時,觀眾也可以上來說,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趙松濤說道。他認為在商圈里的演藝空間演出,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設白天場,商場里的消費者逛累了,就可以在一旁的劇場里喝杯茶、休息一下,尤其是那些陪太太逛街的先生們,可以在這里打發時間。趙松濤開玩笑說:“可以在劇場外貼個紙條‘老公最佳寄存處’”。

“從目前文化消費者群體看,工作環境空間與居家環境空間之間的休閑文化體驗空間越來越受到青睞,被譽為第三生活空間,而高端街區的大型購物中心一站式娛樂化已成為重要趨勢,因為人們越來越青睞購物、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商區的消費模式。精心打造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高端商區式文化品牌,是未來高端街區聚集人氣的亮點之一,這也是‘體驗經濟時代’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潮流的主要原因?!鄙虾J醒莩鲂袠I協會副會長、上?,F代人劇社總監張余說道。他指出:“從上海劇場群建設的趨向看,大型購物中心和高端街區的劇場新潮正在掀起,十三五規劃中,未來黃浦區商街一公里就有一個劇場,徐匯南濱江的劇場群、長寧天山商業街的劇場群都將使劇場演藝成為商場商街的文化亮點?!?/p>

注入文化品牌成為商場創新轉型的利器

“別看劇場外表很樸素,其實里面的配置是一駕‘寶馬’?!辟嚶暣ㄈ滩蛔∽钥涞?。“上劇場”占地約2530平方米,包含一個劇場與一個排練廳。為建這個劇場,美羅城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歷時六年籌建,全額投資約1億元人民幣。

場地不用太大,要在市中心,最好能有地鐵――美羅城符合賴聲川心目中建專屬劇場的要求,但這三點并不是最重要的?!昂芏嗳苏J為,我要建一個劇場應該不難,確實是有很多機會來找我,但是其實真的很難。幾年來,在各地碰到各種項目,最后都是房地產項目,希望把我們拉進去的目的是為了賣房子,他才不在乎劇場藝術。所以,合作者的理念、目標與我的合不合,很重要,如果沒有調整好,我們的這個劇場也活不長,所以還是美羅城有這個眼界?!辟嚶暣ǜ袊@道。他透露,美羅城給他很大的自由度,甚至讓步于藝術。一個有限的空間,觀眾座位越多,就越容易盈利,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考慮到觀演感受,讓最后一排觀眾還可以清楚地看到臺上人的表情,最終“上劇場”的座位控制在700人以內。“美羅城對我們很尊重,演什么劇目,票價是多少,全部我們來定。甚至要求我們進駐以后,堅持演表演工作坊的作品。”

美羅城總經理徐春華表示:“美羅城的前身是徐匯劇院,多年來我們一直想還徐匯一個劇場?!碑斎唬瑲埧岬馁Y本世界,光談藝術理想是不夠的,“上劇場”不只是圓了美羅城的劇場夢,更是一次完美的商業和劇場的結合。

徐春華說:“商場里面做劇場有三個有利條件:第一,商場對劇場有足夠的人流支撐;第二,我們的消費人群和賴聲川話劇觀眾是吻合的,這方面,我們在3000名白領當中做過很詳細的調研;第三,現在的大環境是實體商業必須轉型,而美羅城吃喝玩樂有體量有互動已經做到一定規模,現在引文化品牌進來和商業結合是必然,因為觀眾對實體商店的消費訴求必然是物質和精神兼備的?!?/p>

幾乎是一夜之間,“上劇場”成為美羅城最耀眼的廣告,商場外部玻璃球上滾動著醒目的“上劇場”的霓虹燈廣告,商場內所有扶梯都貼上了“賴聲川專屬劇場”的紙條,中空大廳頂層也掛起了“上劇場”的裝飾,就連遍布各處的商品促銷單上,都寫著與“上劇場”掛鉤的促銷。

斥巨資“為他人做嫁衣裳”、彰顯他人品牌,這種“喧賓奪主”的宣傳手段看起來并不聰明,但其實自有其高明之處。

近年來,各種商圈、商廈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富麗堂皇,然而走到內部,大同小異。此外,如今的居民區,三公里內都建有一座大型商場,市中心的商場不再具有以往那樣的吸引力。雷同的品牌店、餐飲業,盡管各個商場的名字那么的不同,但是內部還是一個模板,因此“上劇場”成為了美羅城最與眾不同之處,而且是競爭者無法拷貝的唯一。它吸引的不僅是上海的消費者,還有奔著“上劇場”來的外地消費者,由此“美羅城”的品牌能重新豐富起來,并流傳于全國各地。

“現在大部分商場70%-80%都是一樣的,還有20%左右是不一樣的,這20%就是開發商用心投入的一部分。怎么把內容做足,這也是大寧國際商業廣場一直在思考的?!贝髮巼H商業廣場Hub Novo市場部高級經理Elaine說道。

目前,商業地產行業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不僅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同行競爭者,還要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電商構成的巨大沖擊。在嚴峻的市場大環境下,商場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尋找到差異化的創新轉型之路。Elaine表示,現在商場的側重點:一個是體驗式的消費,一個是線上的輔助,使線上線下結合得更好?!艾F在中等收入人群在不斷擴大,正進行著不同形式的消費,文化旅游是一部分,商場消費也是一部分。如今真正讓客人愿意來的,是你的活動,你的服務,和商家的交流?!?/p>

體驗式的消費方式有很多種,那么,大寧國際商業廣場為何選擇親子微劇場這種形式呢?

“從商場來說,家庭式的消費占了很大比例。我們想讓孩子在商場里獲得的體驗感更強一點,而‘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場是想讓孩子看到更好的戲,我們的理念非常相似,因此也就不謀而合了。微劇場這樣的形式開出來后,市場的認同感還是很好的?!盓laine說道。

陳忌譖也表示,跟大寧的團隊合作很愉快。“他們很踏實,很用心,對我們很尊重,沒有像很多商業機構一樣要求我們盈利多少,只是希望我們能做好,這一點太重要了。我們與商場不是簡單的付錢租場地的模式,而是共同投入共同分成,是內部兩個團隊的整合。”

以前很多商區里的演藝空間大都是藝術家個人做的,現在是資本方引入或者自己構建,這一點在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黃昌勇看來,有著質的變化?!百Y本方不僅認識到了文化品牌對商業的重要性,同時意識到文化藝術本身的商業價值。在商業空間里面融入藝術空間的方式之前就已經有了,像商場里的電影院,大家都熟視無睹了,近些年很多美術大展也被引入商場。這里面民間資本對商業空間的關注和實踐帶有很強的商業性,本質上往往還是追逐利益的。”黃昌勇認為,相對于比較成熟的電影院、美術展區,做劇場的風險很大。“這里面也有一個資本非理性集聚的問題。電影是可以均衡布置的,但是戲劇不同,一定是集聚的,所以不是任何一個商場都可以搞個劇場,而且商業空間的劇場一般要在市中心。商場里建劇場,特別是建專業的劇場要謹慎,要考量市場、觀眾,要有專業隊伍的指導、運作,否則不一定能達到目的?!?/p>

張余也指出,雖然今后在高端商街商廈里建劇場是將來的方向,但并不是造完一個劇場就好了,接下來關鍵是如何填內容,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張余建議劇場的設計也要像專賣店,“就像去倫敦西區,你知道看《媽媽咪呀》,看《悲慘世界》去哪兩個劇場。我們現在做的星光懸疑劇場,也是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新劇場的建立一定要有清晰的藝術定位,有自身的特色。此外,現在的劇目演出 一般不會超過三個月,今后駐場演出劇目越多,復演的劇目越多,這個劇場的生產力和良性循環也就越好?!?/p>

“商業與文化相結合”的商業模式為傳統商業地產項目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開拓新的思路,帶來新的啟示:摒棄同質化,尋求個性化,注入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含量,增進體驗消費。文化元素中,劇場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資源。劇場的引入能促進商業的繁榮,但是前提是尊重戲劇藝術的規律。

藝術如何借資本之力華麗轉身?

在全國范圍內,一些城市的商業空間內也開始出現劇場,但大都是個案。為何在上海形成一種現象?這跟目前上海較成熟的演藝市場以及歷史上已有的積淀有關。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新世界、永安百貨等很多商廈都有自己的小舞臺,至今延續下來的永安百貨二樓的薩克斯表演是南京路上一道固定的獨特風景。

2000年夏天,上海出現過今天看來都很超前的“真漢咖啡劇場”,將商業空間與藝術空間完全融合在一起?!罢鏉h咖啡劇場”整體裝飾風格以美式酒吧為主,吊頂主體結構以鋼式為主,處處顯出硬朗的風格,很有力量感?!罢鏉h”基本分為四個功能區:中央演出區,酒吧區,觀眾區和VIP區。白天,“真漢”是咖啡館,晚上7點半到9點是劇場,置身其中的觀眾可以邊品咖啡邊賞戲,不用像在傳統劇場那樣正襟危坐,晚上9點以后“真漢”則是酒吧。

“當時中國戲劇發展那么廣泛,各種樣式都有了,唯獨‘咖啡戲劇’這樣一種風格流派、演劇方式,中國沒有?!辟Y深戲劇人王景國回憶道。當時在美國紐約旅居多年的他受到外百老匯劇場的影響,回國后和戲劇人張獻、李容一起創辦了“真漢咖啡劇場”。

無論是學術性很強的女性版《等待戈多》《我愛抬杠》等,還是比較小資的、反映現代都市人情感困惑的《欲望X》、《情人》和《與陌生男人喝酒》等,都贏得了各自的觀眾?!罢鏉h”劇場成功了,然而酒吧卻經營不善。2002年8月,真漢咖啡劇場因無力支付高昂的物業租金與劇場運營費用而關門歇業。

今天,劇場進駐商場成為一個新現象。但是事實上,2003年時,上海現代人劇社就曾帶著時尚話劇走進時尚商廈,在金茂大廈開辟的小劇場、在南京西路中信泰富的時尚沙龍嘗試演出了時尚話劇《單身公寓》《白領心事》《香水》《霸王別姬》等,贏得了白領觀眾的喜愛。

“場地都是時尚商廈免費提供給我們的,當時時尚話劇剛剛興起,商廈希望將之作為一個亮點。作為演出方,我們則希望打破劇場內臺上臺下的限制,同時贏得更多觀眾?!睆堄嗾f道。

“藝術的欣賞方式、藝術活動的運作方式的路徑一直在演變,藝術更多地跟商業進行結合,可能帶來新的動力和機遇?!鄙虾I鐣茖W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包亞明指出。他認為,商業因素介入文化行業是好事,對觀眾來說,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對藝術來說,能夠培養更多有消費能力的群體,為藝術的生產提供新的空間?!爸辽俅蜷_了各種實驗的可能性,如果只有單一的力量,藝術家可能也沒有能力去做各種嘗試。同時,藝術發展需要充分的競爭,而不是趨向壟斷,由一小部分人來判定這個戲能否上演,這并不利于真正的藝術推廣,還不如放到市場里去,讓商業的力量來經營,你可以承受就買票,你若嫌票價貴,可以不看。此外在商場里,商家可以采用很多手段,比如看戲后在商場吃飯能打折,如果是一個純劇場的話,就沒有這樣的空間余地去周旋?!?/p>

以前電影院都是單廳的,但觀眾不愿意等,想馬上看,于是現在的電影院都是多廳的?!斑@是消費的方式影響了藝術空間運作的方式,也許以后商業空間里的劇場也會有幾個廳,一天會演很多場次,或者劇場是多功能的,可以派各種用場。所以我覺得應該允許市場的力量,去發現它的觀眾,發現新的運作方式?!卑鼇喢髡f道。

如今,國內的民營劇團大都處于“游牧民族”的狀態,在不同的劇場游走,甚至“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賴聲川專屬劇場的建立,或許能為民營劇團的發展和轉變提供新思路。

“這幾十年來,各地大部分興建的劇場都是以‘綜合’型為主,就是希望能兼任歌劇、芭蕾舞、話劇、歌舞劇、戲曲,甚至音樂會等所有形式的演出場所。這是一種雄心壯志,但說實話,能為所有形式服務,就難滿足所有形式的需求。上劇場的設計完全是為舞臺劇設計的,相信各位朋友來看戲的時候立刻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同的感覺,不同的觀賞經驗,戲劇的能量從來沒有離你這么近過?!?賴聲川說道。由于專屬劇場的建立,賴聲川關于劇場的理念實體化了,這也許也會給整個劇場形態帶來影響。

“新的劇場比如‘上劇場’在上海的建立,對表演工作人員,藝術文化管理人員有了大量的需求,這使得上海人才緊缺的問題馬上凸現出來,于是就會引進人才,慢慢上海就會自己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所以這個帶動作用肯定是很大的?!秉S昌勇談起了劇場新形態出現后的連鎖效應。

以往,藝術家被商業無情地驅逐,如今,資本反而回過頭來主動擁抱藝術。對于這份突如其來的熱情,藝術家不用害怕,應坦然面對,同時也不能過分欣喜,從而失去對資本逐利本質的警惕。

“現在我們談藝術不太可能完全放在象牙塔里,除非拿到政府資助的項目。藝術家也要生存,很難回到很純粹的沒有任何先決條件的環境?!卑鼇喢髡f道,“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商業都是正面的,可能也有負面的東西。對于藝術家而言,需要知道怎樣在這個環境里進行一種協談,怎樣能夠最大地保住自己的藝術追求?!?/p>

張余指出,資本愿意投入劇場,這本身就是社會文化進步的一個表現,但也要注意資本是把雙刃劍,“為避免商業規律和演出規律間出現硬傷,主要投資人和制作人之間要把握住分寸。”

王景國也認為,有社會需求乃至商業需求,這是一個好事。“當時我們開‘真漢咖啡劇場’碰到了很多問題,換到今天,這些幾乎都不是問題,因為政治上、文化上的限制越來越少,同時對文化有了越來越多關注與支持?!迸c此同時,王景國提醒道,還是要注重戲劇的學術性,否則在商業戲劇的大潮中,學術會被淹沒掉。也正是因為心中所堅守的學術理想,王景國貼錢創立了“下河迷倉”,主要接納實驗戲劇的演出,只對業余劇團開放。劇團可免費使用場地排練、演出,觀眾免費觀看演出。“下河迷倉”是上海青年藝術家們心中的一塊創作凈土。只可惜,運作了多年后,“下河迷倉”因為模式老化,經濟壓力等問題而關閉,讓一批藝術家扼腕嘆息。不過,最近王景國告訴本刊記者,他希望接下來能再創立一個新的空間,融合“真漢咖啡劇場”和“下河迷倉”兩種樣態?!霸谶@里,我們繼續支持年輕人的實驗創作,先打草稿,一直打到可以面對觀眾,然后進入正常的藝術消費領域?!?/p>

有理想的藝術經營者會竭盡全力用資本去滋養藝術,但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介入藝術的商家,其根本目的還是商業的繁榮。在網絡電商的沖擊下,同質化競爭的壓力下,商業自身已遇到發展瓶頸,若它引入藝術后故伎重演,再次“過河拆橋”,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商業與藝術要獲得雙贏,必須找到最佳契合點,資本方更要有長遠的目光。

篇7

關鍵詞:成本管理;措施建議

一、設立健全的成本管理組織機構

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組織機構,由上至下包括成本管理委員會、成本管理辦公室及基層成本管理組,這些組織機構能否高效運作決定了成本管理的效能。成本管理委員會是實施全面成本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由總會計師負責,企管、計劃、生產運行等經營職能科室組成,其職責是:制定成本管理的總體政策,確定成本管理目標,審議成本分析報告,進行成本重大決策;成本管理辦公室具體執行成本管理委員會的任務,由各部門負責人和企業管理科組成,其職責是:制定企業成本管理的具體制度和規定,指導、審查企業各部門編制成本預算方案并編制企業的總預算,監督企業成本控制的執行,對成本控制執行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基層成本管理組由各部門和車間的成本管理員組成,其職責是:負責本部門成本預算的編制、實施、控制和總結。健全的成本管理組織機構必須與企業組織機構相適應,與企業業務特點和規模相協調;必須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科學、有效的分工合作機制;必須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效能,促進成本控制有效實施。

二、抓好成本考核的基礎工作

抓成本管理,首先要從基礎工作抓起,扎實的基礎工作是順利開展成本管理的前提。成本管理基礎工作主要包括原始記錄、統計報表、技術經濟情報以及數據管理和資料貯存等管理工作。企業應當加強成本管理的原始記錄和統計報表的統一管理,責成企業管理部門主管這項工作,統一規定成本管理的原始記錄和統計報表的格式、內容和計算方法以及填寫、簽署、報送和存檔等管理辦法。企業應當做好經濟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工作,根據企業成本管理的實際需要組織情報收集、明確情報重點、進行數據加工,為企業開展成本管理提供相關的經濟數據。企業應當建立電子計算機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對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商品銷售等數據進行收集、存貯和檢索,把數據變為信息。信息工作涉及企業所有科室和車間,各部門應加強審核,認真、負責地完成各項成本管理的數據記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企業成本管理基礎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企業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有些企業成本管理混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管理基礎工作沒有做好。一旦重視了這項工作,就可以很快扭轉被動局面,所以有人比喻企業成本管理好像一棵大樹,基礎工作是樹根,只有根深才能葉茂。

三、材料采購是成本管理的源頭

采購成本作為企業最大費用構成部分,在整個制造成本中始終占據主要位置。可以說。采購行為提前決定了企業最終產品的成本,是成本管理的源頭。業應當成立以廠長為主任,副廠長、總會計師為副主任,企管、招標、紀檢、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采購招標委員會,其主要職責為:供應市場調研分析,供應商審核與選擇,控制材料采購數量和質量。招標委員會中專門設立信息詢價小組,廣泛收集各種材料的市場信息,綜合測評材料市場產量、質量和價格,給競標、提供采購可比價;招標委員會中還要設立材料成本分析小組,對所采購的材料成本開展分析,提出材料采購參考價,作為競標的重要指標。企業招標委員會通過網站、報紙、雜志和電視廣告等發出招標公告,加大采購材料內容的公開力度。在公正、公開的方式下,通過現場競爭、事后評審辦法,擇優選用供應商。評審必須充分考慮供應商的資質、信譽和財務狀況,材料的數量、質量和價格以及供貨時間等因素。實踐證明,企業實行材料公開競標采購,既保證了采購材料的數量和質量,又杜絕了因回扣導致的腐敗行為,可大大降低材料采購成本。

四、成本責任是成本管理的重點

篇8

關鍵詞:債券市場  股票市場  相關性分析  相關系數  因果關系

abstract: we analysize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bond market correlation us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nd granger causal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ate bond index and stock index exist correlation, stock index exists unidirectional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on bond index; state bond yields and stock yields exist weak correlation, but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does not exist. accordingly, we put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key words: bond market; stock market; correla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ausality relationship

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證券市場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籌資者和投資者進行交易的最重要場所。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規模決定籌資量的大小。在整個社會資金供給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漲,股票市場收益率提高,資金在利潤的引導下必定從債券市場轉向股票市場。反之亦然。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之間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就是所謂的“翹翹板效應”。當前,我國正處在股權分置改革的變革時期,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否存在“翹翹板效應”以及該效應的大小也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我們選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證綜合指數(sz)和上證國債指數(gz)作為樣本數據,主要采用相關系數和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研究。

1  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相關性分析

1.1  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相關系數分析

          sz和gz的相關系數分析表                   表1域

 相關系數

 結  論

 

2003.02.04--2003.12.31

 0.802891

 強正相關

 

2004.01.02--2004.12.31

 0.512713

 強正相關

 

2005.01.02--2005.12.31

 -0.390831

 弱負相關

 

2003.02.04--2004.12.31

 0.596895

 強正相關

 

2004.01.02--2006.02.17

 -0.571394

 強負相關

 

2003.02.24--2006.02.17

 -0.403458

 弱負相關

 

根據表1的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的相關系數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為正相關關系,2005年為負相關關系,2003至2005年總體程度上呈負相關關系。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居民投資對象也不僅僅局限于銀行存款、國債等風險較小的金融工具,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股票市場尋求資本保值增值,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翹翹板效應”逐步表現出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種效應會在將來更加強烈和明顯。

1.2 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                   表2

原假設

 lags

 obs

 f統計量

 prob

 結論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z

 2

 720

 8.88837

 0.00015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73052

 0.48202

 接受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z

 3

 719

 5.19388

 0.00149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59588

 0.61784

 接受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z

 4

 718

 3.95030

 0.00353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31018

 0.87124

 接受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gz

 5

 717

 3.57455

 0.00336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35763

 0.87741

 接受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z

 6

 716

 2.86613

 0.00914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42290

 0.86396

 接受

 

  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z

 7

 715

 2.46729

 0.01663

 拒絕

 

  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z

 0.46449

 0.86040

 接受

 

根據表2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從滯后2期至7期,上證綜合指數和國債指數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上證綜合指數的變化會引起國債指數的變化,即滬市股票行情的變化會引起國債市場行情的變化,但是反向關系并不成立。原因很簡單:被稱作金邊債券的國債的信用等級在所有的債券中是最高的,大部分居民將國債投資作為儲蓄的一種變相形式;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習俗都強調儲蓄的重要性,因此當股市風險增大時,會有大量資金涌入國債市場;但是當國債市場收益不景氣的時候,表明無論什么金融工具都很難在保證資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好的收益,大部分居民會選擇持幣觀望或者消費,而不會投入股票市場。

2  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相關性分析

筆者根據國債綜合指數和國債指數計算出上證綜指日收益率和國債指數日收益率,計算公式如下:

上證綜指日收益率:rlnszt = log(szt) – log(szt-1)

國債指數日收益率:rlngzt = log(gzt) – log(gzt-1)

下面,我們采用同樣的相關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2.1 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相關系數分析

    rlnsz和rlngz的相關系數分析表               表3

時間區域

 相關系數

 結論

 

2003.02.04--2003.12.31

 0.058048

 微弱正相關

 

2004.01.02--2004.12.31

 0.081284

 微弱正相關

 

2005.01.02--2005.12.31

 -0.089323

 微弱負相關

 

2003.02.04--2004.12.31

 0.075472

 微弱正相關

 

2005.01.02--2006.02.17

 -0.067251

 微弱負相關

2003.02.24--2006.02.17

 0.033789

 微弱正相關

 

根據表3的相關系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國債收益率和股票綜合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關關系,2005年呈微弱的負相關關系。2003年至今,兩種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關關系??傮w而言,二者收益率沒有必然相關關系。原因在于:一方面,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之間的資金流動并不順暢,限制較多,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尤其以保險資金和社保基金等對風險要求較為嚴格的資金大部分都投資于國債和金融債市場,政策規定不允許其將過多資金投資于股市,在國債市場收益率較低的情況下也無法將資金轉移到股票市場;另一方面,過去股票市場的退出機制并不完善,很多居民投資者在套牢的情況下很難退出,資金流通不通暢,收益率作為投資風向標的作用并不明顯。

2.2 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                    表4

原假設

 lags

 obs

 f統計量

 prob

 結論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2

 720

 1.65436

 0.19195

 接受

 

rln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28903

 0.74908

 接受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3

 719

 1.41075

 0.23840

 接受

 

rln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15344

 0.92748

 接受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4

 718

 3.95030

 1.26772

 接受

 

rln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31018

 0.17457

 接受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5

 717

 1.14624

 0.33441

 接受

 

rln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26549

 0.93192

 接受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6

 716

 0.95575

 0.45440

 接受

 

rlng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26746

 0.95204

 接受

 

rlns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gz

 7

 715

 0.88652

 0.51656

 接受

 

rlngz ,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lnsz

 0.25247

 0.97140

 接受

 

根據表4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得出結論,從滯后2期至7期,上證國債收益率和綜合指數收益率都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這與相關系數分析的結論一致。

3 政策建議

發達資本市場和我國資本市場對比分析表           表5

發達資本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

 

1.國債指數和股票指數存在強相關關系,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1.國債指數和股票指數弱負相關關系,股票指數對債券指數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2.國債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強相關關系,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2.國債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關關系,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3.強式有效市場,信息和資本自由流動。

 3.弱式有效市場,信息和資本流通不暢。

 

4.資本追隨利潤自由流動,不同市場和地區之間的套利活動頻繁,導致不同市場和地方的收益率趨于平衡。因此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存在強相關關系。

 4.資本項目管制較多,無法進行自由流動和套利。不同市場的資金進入和退出機制并不健全,國際和國內市場資本流通不暢。因此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不存在強相關關系,僅僅表現在市場行情即指數的相關關系上。

 

根據表5的結論,為了更好的發揮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金配置的功能,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效率,我們建議重點發展以下幾個方面:(1)積極穩妥地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盡快解決國家股、法人股上市問題。上市公司設置國家股、法人股,而且國家股和大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這是我國股市在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它既不符合《公司法》,也不符合國際慣例。國外股票市場的arch類模型參數估計之所以趨于合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證券市場規模的壯大。因為只有規模足夠大,才能避免少數人操縱股市,減少過度投機。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十分活躍,還存在少數人操縱價格,使股票市場過度波動的現象,這與國家股、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這個因素有關。(2)穩定證券市場結構,積極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的投資者隊伍。中國股市存在著過度投機現象,因此,要注意投資者隊伍的素質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投資理念的從業人員,必然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國股市嚴重的投機現象。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在證券結構方面,要發展大盤股,按照產業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及重點能源、交通、原材料企業,要支持它們上市籌資;二是在需求結構上,要增加機構投資者,組建真正的投資基金,因為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基金組織都是比較穩定的,一般是以投資為主,而不是以投機為主。(3)政府應避免過多行政干預,讓股票市場盡快市場化、法制化、規范化。在完善的金融市場上,政府主要是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各種政策法規來影響市場各主體的行為,以達到間接地調控市場的目的。成熟股市的股價由市場自由調節,并且波動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每一次大的政策變動,都會引起股票市場短期的劇烈波動,從而助長股票市場的投機行為。政府對股市的管理更應該走上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加快建立法治秩序,改善法規體系與司法效率,包括建立能切實保證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員履行對全體股東的受托責任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股東權利和債權人權利的保障機制。完善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是證券市場健康運行的基本先決條件,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證明了這一點。(4)規范證券市場的信息機制,使股票價格能準確地反映股票的真實價值。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傳遞等方面都存在許多不足,市場交易者的行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聲交易,使證券市場價格產生劇烈波動,市場信息效率低,無法實現證券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功能。要使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必須規范信息運行機制,構建合理的“信息——預期——價格”機制,嚴格執行《證券法》,盡快完善現行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應規范上市公司及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風險內部約束和法律外部制約機制,確保證券市場的基礎信息具有充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可靠性。監管機構應在更廣泛的范圍對違規進行查處,同時可考慮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處罰條例,加大處罰力度。(5)加快制度創新和制度發展,彌補制度缺口,建立有利于市場發育成熟的制度。要加快產品創新和拓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建立基于市場的金融創新機制,發展多層次、多品種、多渠道的完整市場,循序漸進地放松管制和進行監管改革,促進市場發育,加速經濟與金融自由化進程。監管改革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監管機構的獨立化和專業化,二是由替代市場作用的監管轉向推動市場發展的監管。也要加快完善市場主體的治理結構和自律機制,包括執業標準、運作質量、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交易所等自律組織和證券公司等市場機構的獨立、專業化運作。還要加快推動配套改革支持,包括政商關系再造,推進市場導向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改革與政府職能的轉換。(6)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標準接軌。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進入國內進行直接投資,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境內公司選擇海外上市,伴隨資本的大量流動及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進,我國股票市場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當然,要徹底轉軌,需要全社會巨大的、長時期的努力,而不會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william h.greene.econometric analysi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篇9

論文關鍵詞:天津濱海,資本市場

一、引言

在資本市場上,通過對資本的合理配置,達到資本合理流動的目的,實現資本在數量和結構上的供求均衡。資本市場具有多層次的結構。金融功能觀的理論將資本市場分為:(1)主板市場,即證券交易所市場,指在有組織交易所進行集中競價交易的市場,主要為大型、成熟企業的融資和轉讓提供服務;(2)二板市場,即創業板市場,指與主板市場相對應,在主板之外為產業化階段初期的中小企業及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融通的股票市場,此市場還可以解決這些企業的資產價值(包括知識產權)評價,風險分散和創業投資的股權交易問題;(3)三板市場(場外市場),包括柜臺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主要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處于初級階段中后期和幼稚階段初期的中小企業在籌集資本性資金方面的問題,以及這些企業的資產價值(包括知識產權)評價、風險分散和風險投資的股權交易問題。

近年來全球衍生品市場擴張迅猛。在過去的8年中利率遠期和期權產品發展突飛猛進。2007年OTC衍生品交易名義價值達到600萬億美元的峰值。衍生品市場主要分為五種相關資產,利率衍生品、外匯衍生品、信用衍生品、資產衍生品、商品衍生品。過去人們認為只有金融機構操作使用衍生品。ISDA研究表明,世界500強公司中有94%都在使用金融衍生品來管理企業,應對宏觀經濟存在的風險。外匯和利率衍生品是這些公司極其重要的工具。OTC市場的主要功能是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有效地籌借資金、交叉貨幣利率、對沖和套期保值、轉移信用風險。當前,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普遍使用各種衍生品應對利率和匯率的波動、特殊行業的信用風險、資產的價格風險。根據BIS(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公布的自1998年至2009年G10中央銀行統計的OTC金融衍生工具,外匯的遠期、互換、期權及商品衍生工具的未平倉合約名義價值(下圖1為OTC市場合約的名義價值),到2009年12月,OTC市場未平倉合約的名義價值(notionalamountoutstanding)已經達到6146736億美元。其中,40%的市場的交易發生在美國,另外40%在歐洲(主要是倫敦和法蘭克福),其余20%在亞洲(主要是東京)。利率產品是最主要的OTC衍生品,占75%;其次是外匯產品占12%。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是信用衍生品,占到600億美元。市場仍舊被幾個大型金融機構和內部交易者(inter-dealer)支配。金融危機中,一個公司的違約迅速蔓延到整個金融系統,暴露了OTC場外交易市場存在的許多市場機構缺陷。

圖1:OTC金融衍生工具的名義價值

根據BIS公布數據制圖

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交易行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精確定價策略、成為世界資金流通的媒介,其中大部分的利潤來源于發展和深化OTC衍生品的交易。活躍在市場上的國際金融機構,大部分已獲取得了OTC金融衍生活動的交易費用和利潤,增加了自身收益。涉及OTC市場的主要金融機構如表1所示。

表1:2000年OTC居前10位的衍生品交易商

衍生品交易商

排位

CME

LIFFE

EUREX

HKFE

TSE

TIFFE

花旗集團citigroup

1

高盛goldman sachs

2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3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4

華寶銀行Warburg Dillon Read

5

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6

J.P摩根J.P.Morgan

7

大通曼哈頓公司Chase Manhattan corp

8

波士頓金融公司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

9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10

篇10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寵物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人們飼養寵物已經由單純的賞玩而轉變成人們精神的一種寄托,寵物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已經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伴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過去養寵物以老年人為主,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以及社會文明理念的形成,養寵物越來越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不但老年人養寵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

剛剛過去的2015年,寵物市場似乎并沒有受到資本寒冬的影響,而是一派高速發展的繁榮景象。2013年寵物行業的規模已經接近300億元,2015年規模已達到500億元,同時保持著30%以上的高速增長。按目前的市場規模估算,預計未來的寵物市場規??蛇_千億。

中國寵物市場潛力處于爆發夜的前夕

中國人口雖然在政策出臺的管控下,但人口依然很龐大。隨著二胎政策的放寬,人口紅利也將促進寵物市場的繁榮。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寵物消費正呈大幅上漲趨勢,據美國寵物協會調查,全美國現有4314萬人養狗,家養狗的總數為6153萬頭;在全美1億2百戶家庭中,3100萬戶人家至少擁有1只或1只以上的貓,家養貓的總數為7489萬只。

目前,我國計劃生育人口政策導致人口老齡化快速進入。到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5%,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由于老人們閑暇時間較多,從而導致寵物擁有量越來越多,從老齡化比較顯著的國家城市擁有犬只的家庭占總數的比例看來,美國這一比例約為55.96%,日本約為29.4%。而我國目前北京為7.59%,上海為4.60%,全國僅為1.7%,未來我國寵物的數量將會大幅增長。而這種趨勢正在明顯加強,據作者觀察,2015年中國寵物市場的消費指數比過去數十年的消費指數還高,2016年屬于中國寵物市場爆發夜的前夕。

中國寵物市場潛力很大,

屬于爆發夜的前夕。這對想進入寵物行業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至少目前沒有具體的公司來掌控中國寵物市場這張王牌。

“寵物市場”的創新熱潮繼續高漲,迅速席卷寵物生活領域的各個角落。目前在寵物市場上已經出現‘互聯網+社區+專業+服務’的全新寵物服務模式。有人爆料稱,凡躍集團欲推出“有寵項目”,如果說法屬實,從某一方面也印證了寵物市場確實有著臣大潛力。

寵物移動電商平臺優勢明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各方面都發生在巨變。很多產品借助互聯網的平臺,短期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甚至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80后,90后逐漸成為養寵物群體的主流,養寵物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伙伴更是家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他們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來展示自己的愛寵。不僅僅認識更多的寵友,而有可以獲得更多的科學的幫助。當然,這都是以寵物為基礎的建立起來的社交起源。

當前,不但寵物市場良莠不齊,寵友自身的寵物知識也不高。這就更需要一個專門的正規的高品質的公司來運作寵物市場。寵物市場需要電商平臺規范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目前寵物市場消費越來越高,這個趨勢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也最為明顯。

寵物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這塊蛋糕正在被逐漸做強做大?!氨本╊B皮文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金宇,在與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就共同開發中國寵物專用車輛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透露,他們要做一個寵物移動服務平臺――‘頑寵’,用三臺寵物專用車輛:寵物醫療服務車、寵物美容服務牟和寵物急救服務車輛,走進社區,服務與與日劇增的寵物主人?!?/p>

目前國內的寵物服務模式存在重重弊端:寵物醫院的存在雖然方便了寵物醫療,但對于寵物主人來說則頗為耗時耗力;上門服務的傳統模式固然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卻會帶來交叉感染、衛生清理等問題。而“頑寵”提供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通過將寵物服務帶入社區,讓用戶下樓即能享受到優質服務?!?/p>

而”北京頑皮文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移動寵物服務平臺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寵物市場杰出的服務平臺。

從寵物行業滋生出來的寵物美容、寵物醫院、寵物食品等多個產業鏈

寵物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玩偶,而更多的被當做家庭成員的一部分。從寵物行業滋生出來的產業鏈,寵物美容、寵物醫院、寵物食品等多個產業。

寵物的衛生肯定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去集中清理,如果單純的上門服務,這也給從業者帶來很大麻煩。并且衛生也不一定做得很好,在社區設立專門服務點,則可以做到專業化處理。

寵物的健康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而與此對應的配套服務:寵物美容則有著很大的必要性。寵物的美,代表著家庭美,家庭的和諧,養寵物的人對寵物的美容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達不到何天美容,至少每個月幾次,都是太正常不過的程序。

按照張金宇的話說,“寵物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伴侶、親人的角色,人們越來越重視寵物的生活品質,由此也‘養’出了一個銷售規模高達百億元的大市場。

寵物受到各個階層群體的喜愛,中國寵物市場潛力蓄勢待發

養寵物,談寵物,成為不少老人和年輕情侶的日常話題。而本文作者也在多處校園,看到有教師和學生養寵物的現象。這不僅說明了一個問題:寵物不僅僅是老人,年輕情侶和孩子們伙伴,它們也走進校園,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從網上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在寵物移動電商平臺,卻實實在在的可以購買到寵物,送“寵物”上門的服務。這是多么的便利啊,昨天深圳龍華新區一位老人告訴作者。

在地鐵洪山站附近,筆者注意到有不少遛狗的人。通過采訪中,更加透明了“目前中國寵物市場正在迅速崛起”的這樣一事實。并且很多人表明,家庭中不止一個寵物,兩三個寵物的不在少數。這是無法阻擋的一個趨勢。

養寵物越來越多階層,越來越年輕化,這是中國寵物市場目前崛起的最有利的基礎條件之一。至少從人口紅利方面說起,就是很大的一個優勢。通過電商平臺O2O的介入能夠優化這個行業的生態,讓寵物行業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