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癥患兒的護理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危重癥患兒的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危重癥患兒的護理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重者可以出現頻繁抽搐、昏迷、呼吸衰竭,多器官損傷,甚至導致死亡。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11年3月—4月份我院共收治175例手足口病患兒,其中19人為危重患兒,符合衛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手足口病診斷標準。男性16例,女性3例,1例入院后60分鐘內經搶救無效死亡,18人治愈,年齡1.5歲—3歲。

        1.2 臨床特點:19例均有發熱其中體溫37.5—38.5℃,14例≥體溫38.5℃,均出現頻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難。

        1.3 治療及轉歸:按照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大劑量使用甲強龍沖擊,丙球,呼吸機輔助通氣等治療措施后,使用時間4—7天,除1例入院60分鐘搶救無效死亡外,其余18例危重患兒全部治愈。

        2  護理體會

        2.1 嚴格消毒隔離,做好預防交叉感染:保持病室清潔,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溫濕度適宜;門把手、桌面、床欄、地面等以消毒液噴灑消毒;患兒用過的物品及其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處理,不宜浸泡的如衣被在日光下暴曬處理;醫護人員嚴格手衛生,接觸患兒的醫療器械如聽診器、血壓計抽帶示做好消毒,嚴格控制交叉感染。

        2.2 做好急救護理工作,嚴密觀察病情:為了應變手足口病危重癥患兒的發生,我院組織了一批具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搶救小組,備齊急救器械和物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持續心電監護,監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血糖、動脈血氧飽和度得變化,當患兒出現口唇紫紺、呼吸急促、或呼吸變慢,心率不齊,心率增快、應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氣管插管準備,隨時配合醫師建立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等搶救措施,準確記錄出入量,限制液體入量,達到出入量平衡。

        2.3 做好高級生命支持工作:對于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兒加強人工氣道的護理,妥善固定氣管插管;保持氣囊壓力適宜,氣道濕化,溫度適宜,呼吸道通暢,適時按需吸痰,嚴格無菌操作,肺出血期禁止氣道吸痰。嚴格觀察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效果,患兒有無人機對抗,每日查血氣分析觀察患兒氧合的情況,及時發現變化及時報告醫師按需調節呼吸機模式及各項參數,觀察有無氣胸及患兒插入性感染的發生,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生命體征及各項參數的變化,及時處理呼吸機報警。

篇2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hernia was observed

Wang ruihong(Linyi people's hospital of hedong district, linyi city2760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hern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 410 children with hernia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0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olistic nursing.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olistic nurs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A hernia

【中?D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1

小兒疝氣在小兒外科中很常見,治療時主要采用手術進行疝囊高位結扎,患兒會在腹股溝處出現時大時小的包塊,在站立、哭鬧等腹壓改變時包塊會變大,患兒年齡增長其疝囊也會增大,會產生嵌頓和絞窄,需要及時的治療。整體護理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對疝氣患兒圍手術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疝氣患兒41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205例,男110例,女95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6.2±1.9)歲,觀察組205例,男120例,女85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6.0±1.6)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純杭覍倭私庋芯績热莶⒑炇鹬橥鈺芯拷浻晌以簜惱砦瘑T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1)手術前:于術前8h禁食禁水,避免患兒在術中出現嘔吐,及嘔吐物流入氣管導致患兒窒息。在術前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避免出現感冒和咳嗽癥狀,保證小兒的休息。在術前擦洗手術部位,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護理,減輕術前恐懼、焦慮。(2)手術中:調整手術室溫度,幫助患兒擺好手術,觀察患兒病情變化,配合醫生完成手術操作。(3)手術后:對患兒手術切口進行護理,避免患兒弄掉傷口上的紗布,或是大小便弄臟紗布,形成感染、化膿。使患兒保持正確的睡覺,避免尿液使傷口發生感染,觀察患兒體征,若出現淤血情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術后,麻醉效果消失后,患兒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給予患兒安撫,轉移患兒注意力,必要時可使用鎮靜藥物,保證患兒得到充足的休息。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間和治療效果,患兒疝氣癥狀消失為顯效,患兒癥狀有明顯減輕為有效,患兒疝氣癥狀未減輕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為(9.7±2.6)d,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為(7.0±1.8)d,兩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t=12.225,p=0.000)。

3 討論

小兒疝氣多發于小于1歲的幼兒,可能會產生發熱、劇烈嘔吐、血便等。小兒疝氣患者年齡較小,心智尚不健全,在接受手術治療時,會對醫院、手術室等陌生環境產生害怕和抵觸的情緒,患兒在住院時會有哭鬧、不睡覺等情況,這對手術治療和患兒的術后恢復都有很大的影響。隨著護理模式的發展,臨床護理變得越來越人性化,整體護理可以在術前幫助患兒及其家屬了解手術和護理的相關知識,在緩解患兒和其家屬的焦慮,增加手術配合度,并且在術后通過對患兒心理護理,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患兒疼痛度,讓患兒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同時通過對患兒傷口的及時護理,可以減少患兒感染的發生,幫助患兒更快的恢復?;純涸诮邮苁中g時會有一定的心理障礙,整體護理可以對患兒和其家屬進行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導,幫助患兒順利完成手術,加快術后恢復[2]。

篇3

【關鍵詞】危重癥; 手足口??;兒童;護理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158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重者可以出現頻繁抽搐、昏迷、呼吸衰竭,多器官損傷,甚至導致死亡。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危重癥患者6例,其中2例均有頻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難,均應用呼吸機,護理人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各種管道的護理,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觀察用藥效果,做好消毒工作。6例手足口病危重癥患兒全部治愈。

1.2臨床特點:6例均有發熱其中體溫37.5―38.5℃,14例≥體溫38.5℃,均出現頻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難。

2護理觀察

2.1期癥狀: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在2~7 d,癥狀較輕的可以不治而愈。但是癥狀嚴重的則表現為突然發病,患兒會出現低熱。皮疹在1~2 d后會出齊,由玫瑰色紅斑或斑丘疹變為卵圓形,里面會有漿液,通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破潰,而且繼發感染不多見,并會在2~4 d后吸收干燥,脫痂后即痊愈,不留疤痕[1]。

2.2對皮疹觀察和鑒別:對手足口病的鑒別要注意與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的仔細鑒別,分辨。觀察:出現水痘,水痘一般呈向心分布,主要會出現在頭、面、胸、背部位,繼而向四肢擴散,而出現皰疹,一般出現在咽部,水皰似針眼大小,為豆狀水皰,不會出現其他部位的皮損。而手足口病主要會出現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等部位顯現皮疹,皮疹為紅紫色,少數患兒紅疹蔓延至四肢、臀部以及軀干部[2]。

2.3對口腔黏膜觀察:患兒的主要發病表現為口腔唇內、兩頰黏膜、舌邊軟腭等出現紅疹和皰疹,破疹后會轉變為口腔潰瘍,增加疼痛感,進食會受影響,流涎、疼痛,患兒會出現拒食、哭鬧的癥狀。

3護理體會

3.1嚴格消毒隔離:該病主要通過患兒以及病毒攜帶者進行傳播,一旦確診,對患兒以及疑似患者應該采取隔離措施,對其單獨安排病房。對于與其密切接觸的人員需經過7~10 d的隔離期。并做好呼吸道以及接觸隔離的措施,病情較輕的可在室內活動,但是需要嚴格陪護和探視。要保持室內清潔、空氣流暢、新鮮,溫度濕度適宜,并定期開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質量。對室內空氣進行紫外線消毒1次/d,地面用優氯凈溶消毒2次/d,床頭柜以及椅子用優氯凈擦1次/d?;純撼鲈汉?,做好終末消毒,對其使用過的病床以及桌椅等進行徹底消除清洗,對其用過的物品進行消毒、清潔、滅菌。

3.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并記錄其變化,對其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阻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在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的同時,患兒精神狀態的變化也不容忽視。觀察患兒口周皮膚黏膜顏色;監聽其肺部呼吸音以及心音;患兒是否存在呼吸急促、咳嗽、喘憋等癥狀,對肺部聽診,是否有無濕音,患兒咯痰時,觀察其痰液的色質等。并在輸液時,對輸液速度進行控制,保持在10 ml/(kg?h)。若患兒出現持續高熱不退、心率大于140次/min,甚至嘔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癥狀時,應仔細檢查,防止腦炎、心肌炎等并發癥的出現[3]。

3.3做好急救護理工作:組織了一批具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搶救小組,備齊急救器械和物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持續心電監護,監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血糖、動脈血氧飽和度得變化,當患兒出現口唇紫紺、呼吸急促、或呼吸變慢,心率不齊,心率增快、應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氣管插管準備,隨時配合醫師建立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等搶救措施,準確記錄出入量,限制液體入量,達到出入量平衡。

3.4做好高級生命支持工作:對于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兒加強人工氣道的護理,妥善固定氣管插管;保持氣囊壓力適宜,氣道濕化,溫度適宜,呼吸道通暢,適時按需吸痰,嚴格無菌操作,肺出血期禁止氣道吸痰。嚴格觀察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效果,患兒有無人機對抗,每日查血氣分析觀察患兒氧合的情況,及時發現變化及時報告醫師按需調節呼吸機模式及各項參數,觀察有無氣胸及患兒插入性感染的發生,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生命體征及各項參數的變化,及時處理呼吸機報警[4]。

3.5輸液管理及用藥的護理:危重病手足口病的患兒每天必須使用大量抗感染、抗病毒、補充電解質、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高滲性的藥物,增加了靜脈穿刺及血管保護的難度,我們必須認真做好輸液管理,選擇彈性好,較粗直的血管進行注射,選用交替性注射法,使血管在注射藥物之后有間隙時間得以修復,增加血管的使用壽命。對于危重癥患兒臨床上大多會使用甲基強的松龍,但甲基強的松龍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胃潰瘍合繼發感染的發生,所以在臨床上會使用護胃藥,如奧美拉唑、西咪替丁等藥物在前,危重癥患兒根據指南使用丙種球蛋白,使用此種藥物前后必須用生理鹽水沖管,避免與其他藥物混輸,在輸液前30min內速度宜緩慢并觀察患兒的一般情況和生命體征,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并發心肌損害的患兒根據患兒病情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控制出入量[5]。

3.6做好基礎護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口腔內有皰疹潰瘍的患兒根據醫囑直接給予涂西瓜霜,預防細菌繼發感染,減輕疼痛,促進創口愈合;保持臀部清潔衛生,及時清理尿便,有導管尿管的患兒做好尿道口護理,有皰疹的部位根據醫囑予以涂藥,如阿昔洛韋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有胃管者給予進行少量多餐的營養豐富的流;體溫升高的患兒,為防止引起脫水,適當補充水分。

4小結

手足口病危重癥患兒發生的比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迅速性,危重性讓醫務人員始料不及,所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做好急救措施,急救后的生命支持及用藥護理,基礎護理及預防交叉感染是護理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要關愛患兒,做好患兒心理工作,消除其恐懼感,保持患兒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穩定的情緒,避免引起患兒苦鬧而阻礙病情的治療,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出院。

參考文獻

[1]蔣蓉芝.機械通氣呼吸道管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70-7.

[2]游俊 鄧昌惠 李有香.危重癥手足口病的救治與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294

[3]趙雪頻.41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J].護報,2010-3 47-49

篇4

關鍵詞:手足口?。ㄎV匕Y型)  救治護理

        我科2009年-2010年9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46例,年齡在2個月-4歲,男27例,女19例。死亡4例,在1歲左右?,F將救治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病例

        1.1患兒,男,11個月,因發熱,皮疹,伴嘔吐,易驚2天,發紺半天以手足口病(危重癥型)收住。入院時T36.8℃,HR165次/分,R42/分,BP128/70mmHg,SPO282%(吸氧下),一般情況差,神清,精神極差,手足可見散在紅色皮疹,咽充血,口唇及四肢發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濕性啰音。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入院后立即給米力農改善循環,甘露醇脫水,抗病毒,對癥支持治療。患兒病情危重,精神萎靡,呼吸困難,立即給面罩加壓給氧,缺氧中毒征無改善,面色青紫,鼻扇、。BP92/47mmHg,立即氣管插管,氣囊加壓給氧。導管口涌出大量粉紅色泡沫痰。面色青紫,SPO260-70%,抽氣樣呼吸10-20次/分,給抗休克處理,給多巴胺改善循環,呋塞米利尿,激素等治療無好轉,心肺復蘇,搶救無效死亡。死于呼吸循環衰竭,肺出血。

        1.2患兒,男,4歲,咳嗽發熱7天,發現手足、臀部皮疹3天就診。入院時T38℃,HR130次/分,R38次/分,BP105/66mmHg,一般情況差,神志清楚,煩躁,激惹、驚厥2次,對周圍人群反感及恐懼,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咽充血明顯,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肢肌張力增高,嘔吐,咽拭子培養EV71陽性 6.15×104拷貝,大便EV71陽性。確診為手足口?。ㄖ匕Y),經過積極的救治護理,1周后,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癥狀消退病情痊愈出院。

        2  救治

        2.1搶救危重癥手足口病,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指標:體溫、精神狀態及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受累情況。

        2.2迅速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路,根據循環、血壓的變化可用山莨菪堿,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酌情用利尿劑。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2.3出現神經系統受累,降低顱內壓給予甘露醇0.5-1g/kg/次,4-8小時1次,靜脈給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及糖皮質激素:甲基強的松1-2mg/kg/d,氫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1-2次。

 2.4出現心率、呼吸衰竭時,認真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出現呼吸功能障礙時可使用機械通氣。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防止肺水腫及肺出血。

        3  護理

篇5

手足口病是小兒常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部分患兒可出現急性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癥,其病死率較高[1],3歲以下的兒童是嚴重并發癥的高危人群[2]。近年來手足口病呈爆發趨勢,并且危重病例增多。社會上對手足口病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當家屬得知患兒確診為手足口病便驚慌失措,焦慮、易怒。家屬是患兒最重要的看護者,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否良好,直接或間接影響患兒的康復[3]。我們通過向患兒家屬提供宣傳資料,病區走廊、宣傳欄內懸掛圖文并茂的宣傳畫和針對患兒家屬的知識層面,進行口頭宣教和健康指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介紹如下:

1 實施心理干預的原因

1.1 家屬相關知識的缺乏:雖然人們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對其具體臨床表現并不真正了解,盲目猜測,有些患兒家屬發現孩子出一個痘痘便來醫院檢查。有些病例已有重癥傾向,家屬尚未意識。

1.2 患兒年齡小,表達能力差:手足口病危重癥病例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患兒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病情,如患兒病情變化快,突然加重,家屬不能理解接受。

1.3 一孩化:現在孩子較少一個孩子約有6個甚至更多的大人寵愛,家屬過于重視,對醫院的治療陪護制度不理解,甚至和醫護人員產生沖突。

1.4 對檢查化驗和用藥的顧慮:患兒住院期間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如腰穿等,一些危重癥傾向的患兒,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等,患兒家屬怕留后遺癥而不能接受,拒絕執行。

2 實施心理干預的措施

護士應與患兒親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口頭宣教,圖文宣教,示范宣教,電話回訪指導,心理疏導做好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如指導家長做好病情觀察,平時患兒用過的被褥衣物等應勤洗,勤曬,居住環境應勤通風。教會其六步洗手法、口腔、皮膚護理及飲食調理的方法等。家長的積極參與配合,有助于患兒疾病的診療與康復。

3 心理干預過程的體會

干預者與預者應建立良好的關系。提供相關信息,幫助家長正視現實,讓他們了解真實信息、真實情況,感到心里有“底”。給患兒家長提供心理支持時,要坦誠,避免虛假安慰,讓他們感到不是哄騙或隱瞞什么,從而增強患兒家屬的信任感。當個體茫然不知所措時,幫助其分析情況,建議具體行為步驟。

4 總結

通過心理干預可幫助患兒家屬學會新的應對技巧,提高自我的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可加速心理狀態恢復,甚至超過應激前的功能水平。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的對象也由單純的個人擴展到家庭[4]。心理干預使手足口病患兒家屬對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減輕其焦慮情緒,使其積極面對患兒的疾病與配合治療,有利于患兒的康復與自身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謝媛琪,歐利,崔智娟.認知干預對手足口病患兒家屬心理健康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8B):2077-2078

篇6

【關鍵詞】危重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危險因素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危重患兒救治過程中常見而復雜的病癥,病因繁多,發病機制不明,臨床表現多樣,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極高。目前已成為兒童危重癥死亡的主要探討課題,早期診斷,合理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本文對MOF死亡的96例病例總結分析如下,為MOF的預防和治療提供進一步的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參與救治的重癥病房的96例MOF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患兒入重癥室時或住院期間發生MOF,死亡52例,死亡率54.2%,其中年齡 1~12月27例,1~3歲16例,3~12歲9例。

1.2方法重癥患兒入院24h內測心率、呼吸、血壓、血生化、血常規及血氣分析,同時了解患兒腹脹、腸鳴音及消化道出血情況,嚴格按《嬰兒及兒童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診斷標準的建議》評估患兒器官功能衰竭情況,對各年齡組進行統計學處理,比較各年齡組的死亡例數,病種分布及與衰竭器官的關系。

2結果

2.1MOF的病死率與年齡的關系MOF患兒0.1~3歲組病死率為82.7%,明顯高于3~12歲組患兒(病死率17.3%),兩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死率呈下降趨勢。

2.2MOF的病死率與原發病的關系52例死亡患兒中,原發病分別為重癥肺炎16例,敗血癥4例,顱內感染7例,顱內出血5例,頑固性心律失常4例,重癥病毒性心肌炎2例,重癥病毒感染2例,腎功能衰竭2例,頑固性DIC 3例,各類休克4例,重度營養不良2例,腹瀉合并重度脫水1例。

MOF的病死率與衰竭器官的關系(見表1、表2)

從表1可見,器官衰竭頻率最高的是肺臟,明顯高于肝、腎、腦、血液,但其病死率卻很低;表2可見,MOF累及的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3個器官與4個器官衰竭時的病死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x2=32.64,p<0.01),2、3、4、> 4個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分別為12.0%、55.6%、77.8%、100%,MOF總病死率高達54.2%。

2.3 MOF死亡率與危重病例評分的關系MOF患兒衰竭的臟器越多,評分分值越低,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

3討論

3.1 MOF是指機體遭受嚴重打擊后,同進或序貫發生2個或2個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它是導致危重癥患兒死亡的首要原因,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任何疾病過程中。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嬰兒期死亡率占兒童死亡中的首位,達51.9%,肺炎及敗血癥又占38.5%,各種感染、休克、顱內出血、頑固性心律失常等是死亡的常見原因。究其原因,主要與這一年齡階段小兒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完善,代償儲備能力差有關?;純阂坏┦艿礁腥净騽搨拇驌簦瑯O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乃至死亡。其次,這一群體小兒免疫功能低下,影響機體對感染及創傷的反應能力,增加了感染易感性,使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MODS的危險性增加,患兒預后更為兇險。因此必須加強對這類患兒的觀察護理,尤其是嬰兒期呼吸道疾病的預防,積極防止器官功能障礙、衰竭的發生。

3.2 MOF最早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肺臟,肺臟在MOF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這與急性呼吸衰竭所致嚴重低氧血癥有關,它可引起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內環境紊亂、氧自由形成、炎性介質失控性釋放等,進一步加重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因此改善通氣,保證足夠氧供,積極治療肺部原發病是重要的治療措施,必要時盡早給予人工機械通氣。MOF的預后取決于原發病的嚴重程度及衰竭的器官數,病死率隨累及器官的數目增多而升高,當3個器官功能衰竭時,病死率達55.6%,故做好重要臟器的支持保護,在危重患兒的救治過程中極其重要,是防治MODS的關鍵之一。肺臟衰竭雖最常見,但其病死率低,相反腦、肝、腎衰竭雖低,但病死率卻高,提示不同器官功能障礙、衰竭對愈后有不同的影響,應重視研究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MODS發展中的地位。

3.3 危重病例的評分也直接關系到患兒的預后。隨著衰竭器官數目的增多,病死率上升,患兒危重病例評分的分值下降,說明小兒危重病倒評分(草案)能比較客觀、準確的評估MOF患兒病情輕重,及時了解患兒病情變化及治療的反應,本評分法簡便易行,操作性強,對指導臨床有著重要意義。

篇7

【關鍵詞】 危重型甲流;兒童;氣胸;

2009年4月,墨西哥報道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隨后波及到全世界范圍。甲型HlNl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年齡

1 資料與方法

患兒,男,2歲4個月,因“咳嗽4天,加重伴氣促、喘息、高熱3天?!比朐骸;純河?天前接觸其“感冒”的母親及兄長后出現陣發性單聲咳,伴發熱,T 37.5℃,當地診所予頭孢類等藥物治療,仍反復發熱。3天前咳嗽加重,呈陣發性連聲咳,咳白色粘痰。當天下午出現氣喘,呼吸困難,伴口唇發紺,哭鬧不安,體溫明顯升高,最高體溫39.5℃,至當地醫院就診,診斷“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予抗感染、鎮靜、平喘、利尿等治療,病情無改善,視病重轉來我院。(患兒近1年多來易患“感冒”,因“支氣管炎”在當地醫院住院2次,每次均可聞及“喘鳴音或哮鳴音”,用藥后均可好轉。嬰兒期曾有“嚴重面部濕疹”。)患兒起病前后其兄長及母親均有“發熱、乏力”等病史。入院時體檢:T 37.5℃,R 40次/分,HR 180次/分,體重12Kg,血壓因極度煩躁不安無法測出。神志不清,煩躁不安,低流量吸氧下面色發紺,鼻翼扇動,經皮血氧飽和度76%。眼瞼稍浮腫。頸軟,雙側瞳孔等圓等大,對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三凹征陽性。雙肺呼吸音低,對稱,可聞及音調較低的喘鳴音,伴呼氣延長。心率180次/min,律齊,心音低鈍,未聞及雜音。腹稍脹,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手足及肛周未見皰疹,指端暖。入院初步診斷:1.重癥肺炎;2.哮喘持續狀態?入院后給予頭罩吸氧、氧氣驅動霧化(布地奈德、復方異丙托溴銨)、甲基強的松龍抗炎、鎮靜、退熱、保持呼吸道通暢等治療。急查流感A+B抗原檢測提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弱陽性(+),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陰性(),血氣分析:酸堿度7.344,氧分壓72.7 mm Hg,二氧化碳分壓53.5 mm Hg,標準碳酸氫根27.2 mmol/L,剩余堿3.3 mmol/L。急查床邊胸片:1.左側氣胸,肺組織壓縮約35%;2.考慮雙肺感染;3.右側頸根部少量皮下氣腫。結合病史,診斷:1.危重型甲型流行性感冒并左側氣胸;2.重癥肺炎;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堿中毒。立即給予左側胸腔閉式引流、留置胃管鼻飼奧司他韋、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等治療,患兒呼吸仍急促,反復血氧下降雙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大量喘鳴音及少量濕性啰音,左上肺背部聽診呼吸音減低?;純汉粑щy明顯,多次復查血氣分析均提示氧分壓低,二氧化碳分壓升高,予性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模式BIPAP,采取保護性通氣策略,低潮氣量6~8 ml/kg,高呼吸頻率35次/min,呼氣末正壓4 cmH2O,初始吸氧濃度60%。期間保持呼吸道通暢,予咪唑安定、枸櫞酸芬太尼鎮靜、松弛呼吸肌,避免人機對抗,逐漸調低吸氧濃度和PEEP,改為SIMV模式后予拔除氣管導管,撤離呼吸機,上機時間72h。

3 討論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由變異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2],可通過飛沫、氣溶膠、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多數患者病情較輕,但少數病例病情嚴重,進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識別危重癥病例并及時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3.1 診斷方面。

3.1.1 盡早識別并診斷:我國“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提出兒童、老年人、妊娠婦女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較易發展為重癥病例。本例患兒年齡為2歲4個月(年齡

3.1.2 肺部的改變 2009年我國多中心臨床研究表明[3]:72.3%住院甲流患兒出現肺炎,其中30例(5.1%)合并氣胸、縱膈氣腫或皮下氣腫(排除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過程中發生者)。在死亡的19例患兒中,10例死于嚴重肺炎、ARDS和呼吸衰竭。本例患兒入院時肺部喘鳴音極為明顯,掩蓋了左側呼吸音減弱的表現,急查床邊胸片見左側肺組織壓縮約35%,雙肺可見多發散在的斑片狀模糊影,提示左側氣胸及雙肺感染,提示危重癥甲流患兒在出現呼吸困難時,除考慮合并重癥肺炎、ARDS外,需盡快完善胸片等檢查排除肺氣漏。

3.2 治療方面。

3.2.1 奧司他韋使用 目前認為奧司他韋給藥時間最好在發病36 h或48 h內盡早開始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4]。本例患兒入院時已發病超過72h,我們仍給予了奧司他韋治療,5 d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復查抗原轉陰性,進一步驗證危重癥患兒中即使發病時間超過48h也應給予奧司他韋抗病毒治療。

3.2.2 抗生素的使用 國內外研究表明,約26.3~30%甲流患兒合并有細菌感染明[5,6],重癥患兒以肺炎鏈球菌及卡他莫拉菌為主,危重癥患兒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為主。本例患兒入院時及行痰培養檢查,除及時按療程使用了奧司他韋外,針對重癥肺炎,經驗性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療,根據痰培養提示肺炎鏈球菌生長選擇敏感抗生素,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

3.2.3 呼吸機使用 患兒入院時已出現低氧血癥,所以我們在予以高濃度吸氧、解痙、平喘等治療的同時,予急查床邊胸片,結合檢查結果迅速給予胸腔閉式引流、氣管插管并進行有創機械通氣,很快糾正了低氧血癥,不僅治療了原發病,縮短缺氧時間,也有利于保護肝、腎等全身重要器官功能,防止病情向MODS進展。重癥肺炎及ARDS是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表現形式。早期無創或有創呼吸支持,可避免缺氧導致二次打擊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是提高危重病例搶救成功率的關鍵[7]。

把握時機,盡早撤機:患兒上機72h后在各參數均為低水平的條件下,拔除氣管插管,撤離呼吸機,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同時避免上機過程中應用鎮靜劑影響對患兒病情的觀察。

3.2.4 其他 治療過程中給予人靜脈免疫丙種球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力,綜合營養支持為成功救治奠定了基礎。

3.3 綜合治療

3.3.1 醫護人員:本例患兒在救治過程中涉及檢驗科、影像科、心胸外科等科室,在多方共同配合下完成救治。同時,本科醫護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也非常重要,搶救期間患者可能出現能量供給不足、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繼發感染等問題,護士的細心護理與醫師的精心醫治幫助患兒度過難關。

3.3.2 診療中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嚴格分區、隔離,對醫護人員采取二級防護,避免了二次感染。

4 結論

重癥病例的高危人群主要為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或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少數重癥病例可因呼吸系統或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疫苗接種史防控流感的主要方法。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可緩解流感癥狀,縮短病程,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排毒時間,并且可能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lN1流感流行季節,如出現呼吸道癥狀,并出現有呼吸急促、呼吸增快或喘息等癥狀,要及時行流感病毒檢測及X線胸片檢查,早期使用奧司他韋抗病毒、呼吸支持等綜合治療是降低危重患兒病死率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Dawood FS,Jain S.Finelli L,et al.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A(H1N1)virus in humans.N Engl J Med,2009,360(25):26052615.

[2] 石敏,何萬軍,周亮,等.湘西地區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兒4例臨床特點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0,5(23):1617

[3] 甲型H1N1流感臨床病例調查協作組.2009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兒多中心臨床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10,48(10):733738

[4] Pandemic Influenza Experts Advisory Committee (Japan).Guideline for Antiviral Drugs [EB/OL]. [200703 26]. http :// mhlw. go.jp /bunya/kenkou/kekkaku kansenshou04/pdf/09e10. pdf.

[5] 柏振江,謝敏慧,李鶯,等.兒童甲型H1N1流感重癥與危重癥臨床比較。臨床兒科雜志,2011,29(6):522527

篇8

【關鍵詞】兒科;危重癥;全腸外營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03-02

全腸外營養(TPN)指完全從胃腸道外途徑供給患者每天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分,使患者在不進食的情況下,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TPN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通過全部胃腸外途徑供給營養素,包括靜脈、動靜脈導管、肌肉、皮膚和腹腔,通常是經靜脈途徑;另一方面是指全面營養素的供給,包括各種營養素成分及其合適的供給量。全腸外營養是一種治療方法,不但能夠提供足夠的熱量、氨基酸和各種必需的營養物質,防止或減少體內蛋白質的消耗,促進康復,還可使機體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氮正平衡、傷口愈合和體重增加[1]。我院收治1例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炎合并嚴重膿毒癥患者采用全腸外營養治療,現報道護理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兒男性,3歲,因腹痛嘔吐伴發熱7天入院。入院時呈急性病容,精神軟,反應差,T 37.4℃,P 160次/分,R 50次/分,BP 78/50mmHg,心肺聽診無殊,腹軟,臍周有壓痛,未及包塊及皮疹。四肢涼,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5秒。腹部立位片示“中腹部腸管擴張,可見液平面”。入院后予剖腹探查,術中見腹腔內較多淡黃色滲出液,全小腸節段性擴張水腫出血,術后診斷: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炎,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相符?;純喝朐汉蠹丛诳垢腥镜戎委熐疤嵯陆?,全腸外營養治療,治療2周后病情好轉。

2 全腸外營養成分

全腸外營養成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及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該患兒氨基酸從開始的0.5g/kg,逐漸加至2.5g/kg;脂肪從0.5g/kg逐漸加至2g/kg;糖與脂肪供能的熱卡比值基本維持在1.5~2;1之間。鉀離子按1~2mmol/kg/d,鈉離子按2~4mmol/kg/d提供,參照血電解質檢查結果進行調衡。同時補充水溶性維生素(水樂維他)和脂溶性維生素(維他利匹特)和微量元素(安達美)。

3 護理體會

3.1 導管選擇與置管方法 由于兒科病人受到靜脈給液總量的限制,全腸外營養的濃度和滲透壓比較高,所以我們選擇了中心靜脈為營養液給藥途徑。選用Arrow International Inc.公司20G,12cm長的中心靜脈置管包,于右股靜脈進針,運用賽爾丁格方法放置中心靜脈置管。局部敷料覆蓋固定。

3.2 輸注方法 全腸外營養輸注有持續輸注和循環輸注兩種(1)持續輸注法:為住院病人常用方法,即當日配制的營養液在24小時內均勻持續輸入,故需計速滴入,防止過快或過慢。在快可出現高血糖非酮性昏迷和高滲性利尿,或因氨基酸輸入過快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癥狀。過慢則完不成一日輸液量,不能滿足病人每日熱卡及電解質要求。(2)循環輸入法:即24小時中停止輸液10小時左右,這種方法適用部分腸外營養治療患者,晚上輸注營養液,白天可進行其他治療及康復活動。本例患兒為危重癥兒科患者,我們選用了維持輸入法,有利于患兒對營養的充分利用和內環境的穩定。同事監測血糖,本例患兒血糖穩定在6到11mmol/L之間,沒有大的波動,可能與腸外營養液的均勻輸入有關。

3.3 營養液的配制 不管是全合一還是傳統輸注方法都存在營養制劑間混合的問題,將數十種營養混合在一起,各種制劑之間的相容情況是一個復雜事件。溶液的穩定性不好,配制不當,會產生不溶微粒,不溶的微粒含有能引起變態反應的蛋白。且脂肪顆粒很不穩定,易受pH、電解質等的影響而受到破壞。我們選擇了全合一的輸注方法,即將每日所需營養裝入3升袋中混勻后輸入病人體內。配制時在嚴格無菌操作的前提下按照以下次序進行配置操作:①先將醫囑中的葡萄糖注入3升袋中;②第2步加入電解質和微量元素;③再加入氨基酸;④將維生素與脂肪乳混合后注入3升袋中。整個配制過程避免劇烈搖晃,以自然混勻為原則,以避免脂肪顆粒的破壞。電解質主要通過離子的催化作用和濃度來影響腸外營養液的穩定性,不宜直接將電解質與脂肪乳劑相混合。同時,當液體的pH值下降至5.0以下時,脂肪乳劑即失去穩定性而發生凝聚[2-3]。而我們如上的順序,避免了脂肪乳與酸性的葡萄糖液(pH 值約3.5~5.5)及電解質的直接混合,從而保證了腸外營養液的穩定。配好的液體自然混合后,貼上標記卡片(姓名、床號、配液日期)。

3.4 輸液過程中的觀察

3.4.1 觀察患者的神態改變,有無水、鈉潴留或脫水,有無低鉀、低鈣的表現,有無發熱。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

3.4.2 應力求均勻輸入營養液,以防高血糖的發生;使用輸液泵,便于調節速度,當需要停止含高滲葡萄糖的營養液時,應緩慢減速或由外周靜脈輸入等滲葡萄糖營養作為過渡,以防止發生延遲性低血糖[4]。

3.4.3 測定血糖及電解質濃度,為TPN的配方提供依據,定期了解肝腎功能,作血氣分析。

3.3.4 靜脈導管護理:靜脈營養管能為患者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營養,也是一條感染而產生其危險并發癥的通道,應精心護理,做到靜脈營養管每日更換,嚴防空氣進入。穿刺點敷料每日或隔日更換,嚴防導管脫出和拆管[5]。

全腸外營養的普及和推廣,極大地方便了患者,讓更多的患者特別是兒科危重癥患者受益。兒科危重癥患者往往處在高分解高代謝營養狀態,對熱卡及各營養物質的需求比較高?;颊咴诓荒芙浛跀z取營養和腸道消化的情況下,保證了營養的供應,為治療和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在護理上要注意配方及配置方法的合理,盡量選擇中心靜脈輸入,在輸注時注意觀察病情,預防和早期發現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做好靜脈導管的護理。

參考文獻:

[1] 江志偉.腸外營養的基礎理論及臨床應用.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12,761~765.

[2] 龔姝,申文武.腸外營養的實施與護理進展.華西醫學,2008,23(5):1191-1192.

[3] 段輝,吳錦秋.影響全腸外營養液穩定性的因素分析.醫藥導報,2004,9(23):691.

篇9

【關鍵詞】 手足口??; 重癥; 前瞻性管理; 效果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以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為主要癥狀。少數重癥患者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1]。少數患者病情短時間內迅速惡化,發生肺水腫、肺出血以及循環功能障礙乃至循環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病死率較高[2]。因此,對手足口病進行前瞻性管理,早期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轉至搶救房,及時進行搶救治療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手足口病800例,男510例,女290例,年齡5個月~8歲,入院診斷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診斷標準。診斷為重癥手足口患兒210例,其中2010年6月-2011年5月重癥手足口患兒100例,年齡1~4歲,呼吸機輔助治療20例,死于肺出血的4例,自動出院2例,60例發生循環功能障礙,38例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5例患兒出院時有后遺癥,需要康復治療;2011年6月-2012年5月重癥手足口患兒110例,年齡7月~6歲,呼吸機輔助治療30例,死于肺出血的1例,自動出院1例,62例發生循環功能障礙,50例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2例患兒出院時有后遺癥,需要康復治療;其他患兒均康復出院。將2010年6月-2011年5月重癥手足口患兒100例作為對照組;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重癥手足口患兒110例作為觀察組。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入院后安排在不同的病房,按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患兒進行前瞻性管理,以提高護士護理搶救手足口病的整體水平。

1.2.1 環境 科內核心小組根據手足口病流行情況定好幾間病房作為危重手足口搶救病房,入院患兒均先由總住院醫生或科主任評估患兒病情后安排床位,如患兒出現精神差、驚跳、嘔吐、四肢抖動等神經系統損害或四肢冰涼、皮膚出現花斑等循環障礙以及患兒體溫持續高熱、血壓高或低等都為重癥即放在搶救房。普通病房的患兒病情如有以上變化,馬上轉入搶救房,以方便搶救。搶救房的患兒病情好轉后,即轉入普通病房。

1.2.2 人員 (1)患兒:根據病情不同,安排在不同的病房;(2)護士:手足口搶救病房由經過培訓,小兒靜脈技術好、病情觀察細心、責任心強、溝通能力強的組長負責,新入院的或病情變化的患兒不管醫生有沒有開醫囑,都要第一時間給予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

1.2.3 物品 (1)儀器:由固定的人員管儀器、設備如呼吸機、吸痰機等;(2)一次性物品:氣管插管、胃管、留置針等保持在備用狀態;(3)藥物:手足口病搶救藥物:甲基強的松、力月西、丙泊酚、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藥申請作為科內的基數藥品,以保證及時用藥。并設立手足口病搶救儀器、藥物、一次性物品的清點本子,每班清點,保證在備用狀態。

1.2.4 培訓、病情觀察及持續改進 理論培訓:全體護士參與培訓及考核,主要內容為《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及《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重點考核內容是如何早期識別重癥手足口病與危重癥手足口病以及如何處理等,對新入科的護士加強培訓的力度。靜脈注射、抽血能力的培訓:請兒科護士長講課(擾動脈抽血);請科內靜脈注射技術的護士傳授技術,并加強訓練。并規定所有手足口病患兒入院后馬上給予留置靜脈留置針,危重患兒留置兩條或三條管道,以防病情變化時立即得到救治。病情觀察及護理重點:由于引起HFMD的腸道病毒具有侵害腦和心臟的特性,因此生命體征監測及病情觀察特別重要[3]。(1)注意神經系統表現:如發現患兒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等,馬上報告醫生,并按醫囑處理。(2)持續高熱:持續高熱可加重中樞系統的損傷,導致患兒頻繁抽搐,增加了氧耗,單一的降溫措施往往難以奏效[4]。如體溫(腋溫)大于39 ℃,持續不退時,要馬上給予物理降溫如戴冰帽、冰敷、溫水擦浴、墊上水墊(兩個交替使用),并按醫囑使用甲基強的松或丙球,盡量不用藥物降溫或酒精擦浴,以免發生末梢循環不良。(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若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min(按年齡),需警惕神經源性肺水腫。此時立即給予吸氧,準備好呼吸機以備搶救使用。(4)循環功能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齡)、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 s)。立即報告醫生,做好搶救準備,遵醫囑使用多巴胺等升壓、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此時不能用水墊,給予熱水袋保暖,防燙傷。(5)血糖升高: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 mmol/L。所有手足口患兒入院后常規測血糖,如血糖高按醫囑檢測血糖的變化。(6)重點藥物的使用:甘露醇、甲基強的松、丙球,醫生開出醫囑后,護士馬上執行,不可怠慢,以防拖延病情,使用甘露醇時要在30 min內滴完,嚴格按醫囑時間執行。人人知曉此類藥物的重要性。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嚴格執行雙人核對,用注射泵控制,注射器及延長管標識好藥名、速度、時間、執行者名字,防藥物外滲,密切觀察藥物作用及副作用,并嚴格執行床邊交接班。(7)上呼吸機患兒需要鎮靜,常用力月西、丙泊酚等,主要觀察患兒的鎮靜情況,如患兒煩躁,表示藥物量不夠或靜脈通道堵塞或外滲;如患兒反應很差,有可能鎮靜過度,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及時處理,以防患兒煩躁時發生意外拔管等。上呼吸機管道護理:記錄好氣管插管的長度,保持管道的固定通暢,防脫管。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定時吸痰,吸痰時注意無菌操作。肺出血病例或使用較高PEEP的患兒則不需要進行降低氣道內壓的常規氣道內吸引,無明確氣道阻塞的臨床指征時不要施行氣道內吸引,如要吸痰最好使用密閉性吸痰[5]。持續改進:充分發揮全體護士的潛力及聰明才智,科內發現手足口病護理中存在問題或不良事件時,全體護士進行RCA分析,提出整改措施,進行整改,在護理手足口病過程避免了不少的安全隱患。

1.3 2 結果

觀察組患兒搶救成功率為96.4%,對照組為89.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2008年以來本市手足口病疫情重,本院為預防兒科患兒院內感染。所有手足口病收治在感染科。面對大批的手足口病患兒,特別是危重癥的患兒年齡小,變化快,病情兇險,臨床處理困難,這使很少接觸小兒的全體醫務人員手足無措[6]。但為了所有手足口病患兒的健康,科內核心小組進行討論,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采取前瞻性管理,得到滿意的效果。因手足口病流行時,危重病例多,疾病發展的前2~5 d為急性期,病情變化快,可在短時間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如不及時治療,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而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即神經源性肺水腫,而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是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7]。因此,本科所有醫務人員提高對手足口病的重視度,進行全員的培訓,使每位醫務人員能早期識別危重患兒,及時進行搶救處理。前瞻性管理的優點如下:(1)輕重病房分開,使值班護士能有重點的護理觀察患兒,是建立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8]。(2)手足口病搶救物資的儲備是搶救成功的前提。(3)手足口病變化快,病情觀察和危重患兒的及時處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4)醫務人員的搶救技術及護士的靜脈注射、抽血技術是搶救成功重點。護理人員通過正規培訓考核,專業能力準入,具備熟練的護理技能,在進行各項護理工作時動作輕柔準確,靜脈穿刺做到一針見血,留置一次性淺靜脈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可提高搶救率,因此加強培訓是重點[9]。(5)持續改進是避免護理安全隱患的重要舉措,平時護理工作中發現的安全隱患事件,全體護士集中討論,如何避免,如何改進,使護士在工作中集中精神,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搶救護理。護理人員是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直接護理者,能夠掌握患兒的第一手資料,協助醫生及時識別重癥病例的早期征象以提高對病情進展的預見性和及早采取預見性干預措施[10-11]。因此,前瞻性管理是提高手足口病搶救治療成功的有力保證,可操作性強,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診療指南2010年版[S].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

[2]任曉旭.重癥手足口病循環障礙的識別與救治[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1,18(1):14-17.

[3]李蘭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9-94.

[4]馬潔葵,李綺慈.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3,20(4B):45-47.

[5]陶建平.重癥手足口病機械通氣策略[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34(8):735-736.

[6]許惠敏,張曦,李玉萍,等.重癥手足口病心臟超聲結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73-74.

[7]劉田宇.重癥手足口病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2):194-195.

[8]韓梅.疑難危重患者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2,33(6):1298-1299.

[9]張玉霞,羅金梅,杜煥章.心理干預對重癥手足口患兒康復和家屬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21(11):102-103.

[10]馬潔葵,李綺慈.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3,20(4B):45-47.

篇10

資料與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246例,男712例,女534例,5歲以下1150例,5歲以上96例。臨床診斷標準:根據2009版、2010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為依據,普通病例1035例,重型209例,危重型2例。

健康教育與整體基礎護理:⑴健康教育指導:①患兒入院及門診就診后,立即召集家長培訓,使其家長提高對該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染方式、診療原則知曉率,同時要求家長掌握防治措施,居家隔離治療注意要點和重癥早期識別能力;②經培訓后發放健康教育處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識要點;手足口病是怎樣在人群中傳播的;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家長是防治手足口病第一關;③出院、居家隔離治療,大小便、分泌物及污染物處理措施給予指導意見和溫馨提示告知書。⑵整體基礎護理:①皮疹及口腔皰疹護理,體表皮疹用中藥液清洗,保持干潔,避免破損和二重感染,口腔黏膜、咽峽部皰疹用金喉健噴霧劑霧吸保持潔凈;②呼吸道護理,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③神經精神護理,對抽搐、驚厥、煩躁、神差、無力,肢體抖動者,予以吸氧,脫水降壓,鎮靜止驚,保持安靜,預防呼吸抑制窒息;④生命體征護理,按時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將病情控制在萌芽狀態;⑤大小便及分泌物處理,保持大小便通暢,患兒大小便及分泌物及污染物使用0.2%次氯酸消毒處理,切斷傳染源及傳播途徑,避免交叉感染和再次污染。

結 果

1246例患兒,經中西藥和及早的健康教育和整體基礎護理,全部治愈,未出現危重病和死亡,并無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