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的關系

篇1

一、總結與反思

勞動需求與供給的對接形成農民工勞動形態的社會流動。從有全國性統計數據的年份算起,我國農民工流動規模從1980年的200萬到2012年的2.63億,年均增長16.5%,遠高于同期其他勞動形態的增長水平,顯示出其對我國32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重大貢獻,也提出勞動合約問題。200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簡稱《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用人單位使用農民工須依法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制成為法定的用工制度,標志農民工勞動進入一個新的合約發展階段。需要反思的是《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并沒給農民工帶來勞動合約簽訂率的顯著提高,履約質量更差強人意。見圖1。

由圖1可見,2011年外出受雇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率僅為43.8%,只比2009年提高1個百分點,沒簽率仍高達56%以上,低簽約率問題并沒根本改觀。在農民工使用最集中的五大行業中,制造業相對好些,簽約率50.4%,高于其他四大行業,也只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6個百分點。而建筑業簽約率最低,只有26.4%,而恰恰是它又是使用農民工最多的行業,全國約4000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30%左右。這表明我國工業化大推進進程中農民工勞動合約關系有進展,但相當緩慢,且履約率低。這需要基于勞動合同法進行系統、深入的理論探討。

學界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1)現行產權制度實際上是向雇主提供了侵害農民工私人產權有利可圖的“共同知識”,導致分散于全國各地的雇主在侵害農民工私人產權問題上達成合謀條款。而這些條款是遵循現行產權制度達成并得到國家強制保障及實施的。(2)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勞動合約不對稱,這首先是信息不對稱性,不對稱的深層原因是合約主體的信息能力差異。(3)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明文規定的、應該由國家作為第三方強制實施的正式契約無法有效實施?;蚴枪椭髋c農民工之間的強制性產權地位不平等安排。(4)制度環境與合同簽訂率關系。制度壓力越大的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越高。(5)合約的差異比較。性別工資差異:以Brown分解方法對工資差異測度的研究表明,農民工存在嚴重的性別工資差異,其主因是性別歧視等因素。地區差異: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外來工在工資、福利、權益保障、人身安全以及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各有不同的差異,差異的背后是人力資本差異和由企業結構等因素造成的制度性特點。還有學者沿“地域-社會-文化”思路,通過問卷調查,實證比較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外來工的工資水平、勞動合同簽訂率、社會保險購買率和工作環境與制度環境的關系。如下表明,我國農民工研究在勞動法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成果,或從價值意義上研究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合約關系發展;或從不對稱合約角度研究弱勢方農民工主體的發展問題;或突出合約的第三方作用;或個案的實證研究等等。這些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礎與啟示。

本文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合約發展觀,從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即建立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目標出發,建構包括當事人農民工與用人單位、政府第三方的系統思想框架;分析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勞動合約關系的網絡結構,討論基礎結構水平和社會關系等約束條件。

二、農民工和諧勞動合約關系的構架與均衡解

“農民工勞動合約”是對農民工與其使用單位的勞動合約的簡稱,突出農民工主體以區別一般勞動合約和其他勞動合約。有效的農民工勞動合約是一個建立在有關各方共同治理的和諧勞動關系系統。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農民工勞動合約的法理結構思想,本文簡設了農民工和諧勞動合約關系的思想框架,見圖2。

(一)農民工勞動合約關系的發展目標是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開宗明義,宗旨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既是公民勞動權利的尊重,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集成各方意見的結果。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也是農民工勞動合約關系的價值目標。而尊重勞動,維護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則是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有效工具。農民工勞動合約以合同的形式明確農民工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維護基本的勞動權益,促進自身的勞動形態轉型升級。而農民工也在勞動合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本身。

(二)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均衡解

發展和諧的農民工勞動關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圖2展示的思想邏輯是:以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關系(勞資關系)為內核,第三方在其中起供需協調、監督管理、營造環境的作用,而政府又是第三方的主導,通過法制建設、協調機制、基礎規劃等促進系統目標的實現。

勞資雙方的利益均衡是農民工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為從均衡意義上解釋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勞資利益關系,作如下假定:

H1:勞方即農民工,首先是“經濟人”,愿意為獲得最大的勞動收入而付出自己的勞動,用Ln表示;資方即用人單位,也是“經濟人”,為獲得最大的利潤而投入資本,用Cn表示。在這種基本經濟利益思想支配下,當勞資雙方存在強弱勢差異時一些企業會或以簡單的經濟誘因代替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利用農民工的弱勢地位,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增大勞動強度、克扣工資、逃避勞動社會保障責任與義務等途徑“剝削”農民工。

H2:資本的用途主要用于購買農民工勞動和生產資料。用于購買農民工勞動的那部分資本,簡稱為勞動資本。勞動資本的性能是與物化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相結合,作為資本結構互動關系中的一方,為資本創造利潤服務。

H3:農民工勞動的市場供給受勞動價格即工資率(單位工時標準工資率=預計支付(直接人工)標準工資總額÷標準總工時×100%)調節或支配。影響農民工勞動供給的其他因素,包括農村剩余勞動量;發展機會;非貨幣的或心理的收入(心理契約),如愉快的工作環境和心理上的工作滿意度;制度激勵與約束,如戶籍制度;社會公共福利,如社會保障措施等;未來期望,如子女入學入托等。假定以上影響農民工勞動供給的變數為一定,現專門研究農民工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關系。均衡狀態如圖3所示。

如圖3,CC是用人單位的勞動需求曲線,LL是農民工的勞動供給曲線;Op表示勞動價格,Om表示勞動數量;e為勞動需求曲線與勞動供給曲線的交點,也即勞動需求與供給的均衡點。em=Op,表示均衡勞動價格,pe=Om,表示均衡勞動數量。勞動供給線與勞動需求線的交點意味著農民工的勞動供給和用人單位的勞動需求量基本一致,兩者處于一種均衡狀態,也就是和諧農民工勞動關系的基本精神所在。對均衡的任何一方偏離,或者違背對方意旨的任何單方強行實施,最終對誰都沒有好處。

和諧的農民工勞動關系不可能自然而然出現,而是在一定時間內的勞動市場供求波動和利益權衡中形成的。這種形成可以通過下表來說明。

由下表,假定勞動力市場足可以提供4個單位的農民工勞動,勞動價格為1500個單位,用人單位認為這價格太高了,作出的市場反應是0單位的農民工勞動需求量,于是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從而使勞動價格下降。但當用人單位發出購買4個單位的農民工勞動的信息,而愿意支付的勞動價格只有1100個單位,對這種價格,農民工認為工資太低了,不可接受,就作出O單位供給量的市場反應,于是又出現供不應求或“民工荒”現象,從而使勞動價格上升。這兩種情況的不斷重復形成兩個反向的不平衡:當勞動價格下跌時,農民工勞動供給量減少,而需求量增加;當勞動價格上升時,農民工勞動供給量增加,而需求量減少。這兩種不平衡對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雙方都不是個好事,不符合雙方的利益最大化要求。利益追求不斷,市場變化不止,隨著勞動價格的波動和農民工勞動供求的變化,達到一定點:即勞動價格為1300個單位時,農民工勞動供給量與需求量基本一致。如下表所示,當農民工勞動價格在1300個單位時,即出現農民工勞動供給量與需求量一致,都是2個單位,這也就是農民工勞動供需的均衡量。這個均衡量也就是圖3幾何意義上的E點,即和諧農民工勞動關系的均衡解。

(三)新制度經濟學視域下農民工勞動合約關系的特殊性

篇2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尿白蛋白/尿肌酐;心-踝血管指數;頸動脈斑塊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16-05

Relationship between urinary albumin/urine creatinine,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ANG Lumin YAO Yuexi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Elderly Medicine Hospital,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ine albumin/urine creatinine ratio (ACR),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CAVI)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119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had CAVI,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data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blood pressure and urine ACR level,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ithout hypertension and urine ACR

[Key words] Elderly;Hypertension;Urine albumin/urine creatinine ratio;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rotid artery plaque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動脈彈減退作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病情進展的指標之一,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重要標志[1]。心-踝血管指數(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是由脈搏波傳導速度計算而來,具有簡單、無創、可靠等優勢[2-3]。既往研究表明,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是影響CAVI的重要因素[4],目前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進行早期腎功能損害及頸動脈粥樣斑塊與CAVI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早期腎功能損害及頸動脈粥樣斑塊與CAVI之間的關系,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早期腎損害階段進行早期干預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6年1~6月我院心內科住院老年患者,收集一般資料、血脂、血糖、腎功能等指標。共收集119例患者,其中男54例(45.38%),年齡65~95歲,平均(77.7±8.2)歲。根據是否有高血壓及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分為三組:對照組、單純高血壓組、早期高血壓腎病組。對照組年齡68~93歲,平均(77.2±9.1)歲,單純高血壓組年齡65~95歲,平均(77.3±8.0)歲,早期高血壓腎病組年齡65~91歲,平均(79.1±8.2)歲。三組年齡、性別、吸煙、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65歲;(2)高血壓患者符合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5];(3)早期腎功能不全診斷: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d且≤300mg/d[6-7]。

排除標準:(1)繼發性高血壓患者;(2)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變的患者;(3)尿白蛋白/尿肌酐>300mg/d或血肌酐≥l76.8μmol/L;(4)處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腦卒中、急性感染等急性應激狀態;(5)存在糖尿病、慢性腎炎、多囊腎、結締組織病等可能引起蛋白尿的患者;(6)腫瘤晚期患者;(7)無法配合檢查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CAVI的檢測方法 受檢者檢查前平靜休息,采用日本福田公司VS-1000動脈硬化檢測儀進行檢測。在安靜環境下仰臥,四肢自然伸展,雙上臂及雙腳踝綁好血壓袖帶,雙腕固定心電電極,第2肋間胸骨上安放心音傳感器,以心音基線平穩及能明確區分第1和第2心音為標準。輸入受檢者的基本資料后開始測量, 由動脈硬化檢測儀自動測得的雙側上下肢脈搏波搏動及血壓, 計算出CAVI值。記錄雙側CAVI值。由指定的專業人員操作,測量3次,每次測量間隔5min 取其平均值,測量過程中要求受試者保持全身自然放松平靜呼吸、不要講話及避免手臂移動。

1.3.2 常規檢查及血標本采集 血壓測量根據血壓測量指南6進行。所有受檢者空腹12h后, 抽取靜脈血,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生化檢查。

1.3.3 分組 根據是否有高血壓及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分為三組:對照組:無高血壓且尿白蛋白/尿肌酐

1.4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單純高血壓組及早期高血壓腎病組一般資料、腎功能指標及CAVI情況。分析CAVI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頸動脈斑塊發生率之間的關系。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都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均數差異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均數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CAVI與尿白蛋白/尿肌酐的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Spearman相關性分析CAVI與頸動脈斑塊之間的關系。P

2 結果

2.1 受檢者一般資料

入選119例患者,男54例(45.38%),女65例(54.62%),平均(77.7±8.2)歲,吸煙率為33.61%。三組間在年齡、性別、吸煙、體質量指數、舒張壓、心率、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糖化血紅蛋白、尿酸和D-二聚體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單純高血壓組或早期高血壓腎病組比較,收縮壓及脈壓在對照組最低(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腎功能指標、心-踝血管指數情況

三組間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高血壓腎病組24h尿蛋白高于對照組(F=4.42,P

2.3 Pearson相關性分析CAVI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之間的關系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CAVI與尿微量白蛋

白/尿肌酐之間存在直線相關(P

2.4 CAVI與頸動脈斑塊發生率之間的關系

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在對照組(37.50%)

2.5 Spearman相關性分析CAVI與頸動脈斑塊之間的關系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

左CAVI與頸動脈斑塊之間OR值2.35(95%CI:1.09~5.05,P=0.03),右CAVI與頸動脈斑塊之間OR值2.52(95%CI:1.17~5.43,P=0.02)。

3 討論

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主要的公共醫療衛生問題,而動脈粥樣硬化是其本質。動脈彈性的檢測能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無創性檢測動脈硬化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其易受血

壓影響[9]。CAVI通過心電圖、心音圖、肱動脈脈搏波和踝動脈脈搏波波形計算得來,不受血壓影響,是在PWV基礎上衍生出的新指標,具有簡便、無創、重復性好等優點[10-11]。

尿微量白蛋白及尿白蛋白/尿肌酐是反映腎損害的早期指標且與心血管事件相關,尿微量白蛋白所受影響因素較多,而尿白蛋白/尿肌酐較為穩定,高血壓是導致腎損害的常見病因之一,因此尿白蛋白/尿肌酐常用于評估高血壓患者的早期腎損害[12-13]。本研究也發現,在還未出現血肌酐及胱抑素C升高之前,早期高血壓腎病組已出現尿白蛋白/尿肌酐升高。因此,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應重視尿白蛋白/尿肌酐的檢測。

既往研究表明CAVI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14],CAVI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相關[15]。本研究也發現,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CAVI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呈線性相關,CAVI越高,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越高。因此,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若發現CAVI升高,應注意檢測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以期早期發現腎功能損害病例,而早期進行干預可延緩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及改善臨床預后。本研究并未發現年齡、血壓、血脂、血糖等與CAVI相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不一致[16-17],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入選人群均為老年人非糖尿病且為住院患者及可能受藥物治療因素影響等。

既往研究表明,CAVI作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之一,與頸動脈斑塊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18],本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因此,對于CAVI可反映大動脈的硬化情況,CAVI可作為抗動脈硬化治療監測指標之一。

本研究為回顧性小樣本臨床研究,且局限于老年人這個特定群體。但本研究提示在老年人高血壓患者中,CAVI與尿白蛋白/尿肌酐及頸動脈硬化斑塊相關,CAVI升高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應注意篩查早期腎損害指標及頸動脈彩超,CAVI也可能是臨床干預的指標之一,可用于評估病情及抗動脈硬化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Libby P,Bornfeldt KE,Tall AR.Atherosclerosis Successes, Surpris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Circulation research,2016,118(4):531-534.

[2] Takata M,Shimakura A.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CAVI)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Rinsho byori,The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013,61(10):924-933.

[3] 繼英,郇志華,龐志剛,等.心-踝血管指數-動脈粥樣硬化無創檢測指標:845 例分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2,11(2):122-125.

[4] 尹波,黃光明.心踝血管指數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3):325-327.

[5]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08.

[6] 張少鑫,萬建新,鄒文博,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早期腎損害[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20(6):565-568.

[7] Bloch MJ,Basile JN.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in hypertension:updat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ow include albuminuria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2013,15(12):865-867.

篇3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 勞動社會學 角度

勞動經濟學是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要求必須有市場的存在。一般使用實證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建立兩個假設:一是稀缺性,資源是有限的,勞動力資源也是有限的;二是人是有理性的,即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表現在貨幣和非貨幣方面,作為理性人的企業則追求利潤最大化。

勞動社會學是一門立足勞動社會,研究勞動者、勞動者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和勞動社會過程,揭示勞動社會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分支社會學。

所以對于涉及勞動領域的相關問題,兩者從看問題的角度、想達到的目的都有所不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者還是勞動力

勞動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勞動問題,而勞動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勞動問題,因此,勞動力在兩個學科中的內含有很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勞動社會學中用“勞動者”來代替“勞動力”更加合適,“勞動者”和“勞動力”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勞動者是否同質

在勞動經濟學中勞動力被假設為是同質的,而在勞動社會學中,勞動者則是非同質的,而是有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特征。在一般的勞動經濟學對勞動力的分析中,它隱去了勞動力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特征,認為勞動力相互之間沒有差別,在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中絕對不會將勞動力看成一個復雜的社會人。而勞動社會學將勞動者看成一個復雜的社會人,勞動者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特征都被考慮進去,如年齡特征、性別特征等,正是由于這些特征的存在,勞動社會學中的勞動者才變得更加有研究的價值。

1.2勞動者是否理性

在勞動經濟學中,勞動力被假設為是有理性的,勞動力表現出的所有行為都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考慮,而在勞動社會學中,勞動者的行為原理則更加復雜,有許多理論對勞動者的行為動機進行分析與解釋。勞動社會學認為勞動者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是勞動者個人的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勞動經濟學的假設不過是考慮了內在因素中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心理因素以及外在因素中追求工作報酬最大化的情形,而不必考察生理因素、文化因素、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有關內容。

1.3勞動者是否獨立

在勞動經濟學中,相對而言更強調勞動力的獨立性,而在勞動社會學中,勞動者更強調與他人的互動。如勞動力配置和流動的規律、勞動工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都是從獨立的勞動者出發進行研究,這個過程不需要勞動力與他人的互動。而勞動社會學中的勞動者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社會人?;诱撜J為,勞動者行為是由他的身份與角色決定的,每個勞動者在勞動社會中都占有一個或多個社會位置,勞動者行為過程就是他扮演一定的角色的過程,要理解或預期勞動者的行為,就需要了解勞動者與他人的社會關系。

2.勞動行為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勞動經濟學關注的是勞動行為的經濟效益,其中最典型的研究內容便是勞動供給分析與人力資本投資。勞動經濟學雖然在討論影響勞動供給因素的時候考慮到了其中的社會制度因素(勞動制度、工資制度、體制因素),但在接下來的工作時間決策理論中完全就是考慮工資率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勞動社會學側重的是勞動行為如何影響整個社會效益,認為只研究經濟效益有可能會帶來不利的后果。比如按照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將勞動力配置到與其工資率對應的崗位上會是一個理想結果,這會使得資源配置最優從而使得經濟效益最大化,但可能由于職業聲望等干擾因素,勞動者或許不愿接受這份工作。另外,如果勞動者可以選擇一種工資率相對較高但污染嚴重的工作或是工資率相對較低的“綠色”工作時,不同的勞動行為會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不同,此時僅僅從勞動經濟學或者勞動社會學來考慮是不夠的,需要將兩者聯系起來綜合作出決策。

3.研究任務不同——經濟變量和社會變量

勞動經濟學的重要任務在于揭示勞動力與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而勞動社會學的重要任務在于揭示勞動者與各社會變量之間的關系。比如研究影響勞動者生產率的因素時,勞動經濟學會從工資率、人力資本投資等經濟變量考慮,而勞動社會學則從人際關系、人性的假設等社會變量入手。

不難發現勞動經濟學基本不研究涉及勞動組織、勞動關系、勞動制度等問題,因為這些變量全是社會變量,與資源配置及投入產出無關,甚至在有些方面它們是與勞動經濟學的思路相矛盾的,比如勞動組織不僅僅是為了發展經濟功能、賺取利潤,它還有滿足需要、教育訓練、社會控制等功能,要發揮各個功能時就不得不將目光從關注與企業利潤的增長轉移到如何使社會效益最大化,因為這些功能對于勞動社會的維系是必不可少的。

從以上例子看出,由于勞動社會學從勞動力與社會變量關系的研究中得出的是有關勞動社會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律的結論,所以這有利于人們對勞動社會的認識,同時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勞動制度從而引導勞動社會向上向前發展;而勞動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價值主要在于使得社會生產部門更好地配置勞動力資源、確定工資制度,實現利潤最大化,使得勞動者運用經濟學方法找到最高的效用曲線,這種利潤或效用最大化不涉及人性、人的超越經濟的內在需要等。

參考文獻:

[1]潘錦棠.勞動社會學[M].中國勞動出版社,1995.

[2]曾湘泉.勞動經濟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篇4

關鍵詞:中國經濟學;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目標;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3-0008-02

1 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 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 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 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 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 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偲饋砜?,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 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 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 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 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 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 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 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A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 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6, (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 (3) :181.

篇5

論文摘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誕生的100多年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許多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在西方國家,與新科技革命相伴隨的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經濟具有了許多新特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社會主義的解體,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以及西方經濟學的影響日益增大。面臨著這些挑戰,我們應該如何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本文應用經濟學方法論的范式分析研究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資本論》,探討了這一問題。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經典著作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是一本偉大的經濟學著作,是馬克思在研究了,英豳資本主義制度建立100多年來積累的大量詳實的材料和史實的基礎上寫出的。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但是距《資本論》出版,現在資本主義又發展了‘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大生產,服務業在國民產值中的大比重的大大提高,無產階級擺脫了極度貧困化,整個無產階級生活水平的得到很大提高,同時資本主義家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進行宏觀管理,以及歷史上出現的社會主義風潮的平息。這種種馬克思未曾也無法預見到的歷史變化,致使馬克思的《資本論》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解釋力下降,那么我們還能如何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我們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及進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地位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綱領,它堅持的硬核是什么?它能隨社會條件變化而發生調整具有靈活性的保護帶是什么?它規定著的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正面啟發是什么?它在調節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現狀的變化中反面啟示的作用又是怎樣?

很多學者試圖通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這兩種范式的根本區別的研究結果來回答《資本論》的硬核是什么的問題。有人說馬克思研究的是經濟制度(生產關系)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不僅探討了經濟制度,也探討了分工理論,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及經濟周期,經濟增長理論,在再生產理論中也有關于資源(生產資料)的有效配囂問題的研究。當然西方經濟學巾的制度經濟學也探討經濟制度的問題。所以這種區分不全面:也有人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探討的是經濟本質,經濟制度的長期演化,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日?,F象。也不全然是這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也研究了貨幣,信用,工資,生產價格,及利潤,這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而且從研究方法來看本質的研究也脫離不了對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還有人說《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學說,而兩方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學說。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病例,對其病例的深刻分析就為其處方的開出做了很大的貢獻,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相對過剩的危機即有購買力的需求不足,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這一層面來說,兩方經濟學某些流派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出的政策建議就是以《資本論》對資奉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為基礎。我認為以上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都沒涉及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恩格斯曾今說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是教條而是方法。我們分析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撇開具體的如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也用到過的方法,就是它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唯物的觀點,辨證的觀點,發展放入觀點是我們后來者學習繼承《資本論》小可動搖的,它們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這一綱領的硬核。而兩方經濟學卻建立在理性人,人的主觀感受的偏好效用這些主觀分析的基礎上。當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論》作為一部經濟學著作,它在經濟學理論層次上的一系列理論中,又是以勞動價值論為根本。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其它理論的基石,是堅持馬兜思政治經濟學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勞動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條件,是人類生活永恒的狀態。勞動價值論將社會財富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米了。勞動價值論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而這也是根本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的基礎—薩伊的”三位一體”價值理論的。很多著名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學者都認為只有承認勞動價值論才能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所以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淪》的硬核是:建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這是我們學習繼承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要始終捍衛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的其它的理論都是它的保護帶。如分工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理論,經濟危機和周期理論,地租理論等等。它們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會受到一定的沖擊,相應的可以做出調整。如對生產性勞動的劃分,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性勞動范圍應該擴大。再如無產階級貧困化理論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工會組織的壯大和國家調控的加強及社會文化的提到,它將表現的不那么明顯了。再如利潤率下降規律理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產業和行業,像信息產業,服務行業,它們會阻止整個社會的有機構成的提高,其至降低整個社會的有機構成,從而利潤率下降規律理論也需要調整。所以說當這些理論碰到與當今現實看起來相矛盾或不容易解釋時我們不該氣餒,不該就放棄,而應該對其調整和發展。這也正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品質,唯物史觀的矛盾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用當下的話說就叫與時俱進。

篇6

關鍵詞: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創新

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是經濟學學科建設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在政治經濟學教學研究中受蘇聯范式的影響,恪守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教條,強調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忽視政治經濟學的建設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重大的時代變遷,新經濟的出現,“使知識經濟成為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虛擬經濟成為經濟活動的新模式,網絡經濟成為新的經濟運作方式”,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使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新時期和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在堅持理論指導的前提下,適應時代變遷,推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

一、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應處理好的六個關系

“政治經濟學必須發展,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政治經濟學也不例外”,“科學的理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夠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隨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有能夠不斷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理論才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需要立足于新經濟帶來的現代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經濟學能夠與時俱進,增強政治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追求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形態。因此,在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中需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實現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要研究市場經濟問題,但在市場經濟問題的研究中政治經濟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通過人與人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關系的考察來解釋經濟的本質問題。而西方經濟學側重于經濟運行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及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要以市場經濟為中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又要研究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重視經濟運行分析。因此,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要以經濟學為主體,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份,“借鑒西方經濟學從資源配置角度研究生產方式”,實現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互補,提高政治經濟學的學術生命力和對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

(二)處理好改革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經濟改革的角度講,在理論的號召和指導下,可以使人們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識”,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推動改革的深入進行。盡管30年來,中國改革的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國的改革理論仍處于滯后狀態。為促進改革理論的發展,應在對實際應用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把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與改革理論的創新結合起來。一是提升改革理論研究水平,不斷加強對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論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人們對基礎理論的研究積極性。二是處理好改革與實踐的關系,一方面要善于從改革的實踐中及時地總結、提升改革理論;另一方面要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驗證和修正理論。

(三)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這兩種方法,它們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定性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從當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看,定量分析占據主導地位,忽視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要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加強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創新。

(四)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分支學科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前,傳統政治經濟學居于中國經濟學的主導地位?!案母镩_放以后,由于傳統政治經濟學與改革開放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相脫節,其解釋和預測能力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傳統政治經濟學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論創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的思想。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首先要處理好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借鑒和吸收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其次,要處理好與經濟史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說史中吸取養分,繼承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的先進成分。同時從經濟史的演化過程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特別是要從中國改革30年的歷史事實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以推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最后,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的關系,通過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等經濟學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目前經濟學的學科劃分太細,肢解了整體性,在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其他分支學科的緊密聯系。

(五)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是處理好經濟學與歷史學科之間的關系。經濟學家托賓指出經濟學走到極致,將無限地接近于歷史學,因此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需要從史學中吸取養分,提高其創新力。二是處理好經濟學與哲學之間的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需要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主張對政治經濟學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而政治經濟學的爭端也往往歸結為價值論的爭論,“任何純理智的作用都不能決定關于最后價值的判斷”,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需要處理好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在與哲學的交叉中獲得正確的價值判斷,建立政治經濟學的倫理基礎。三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心理學與經濟學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發軔于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后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隨著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政治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所以在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創新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六)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學科的創新過程中,不僅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而且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一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其最鮮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結合開始于邊際主義,數理方式是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標志,數理方法的運用不僅為經濟學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過數理的方法還可以發現規律,使經濟學具有科學的形式。保爾·拉法格在《憶馬克思》一文中提到馬克思對數學分析的評價,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倍翘幚砗谜谓洕鷮W與物理學的關系。經濟學很早就從物理學中吸取思想方法,經濟學中所使用的機制、均衡、熵定律都是來自物理學,盡管經濟學不能和物理學一樣進行試驗,但是其研究方法對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中,需要處理好和物理學的關系。三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生物學的關系。在經濟學說史上,經濟學從社會生物學的發展中獲得大量好處,追究經濟學與生物學的相互關聯,就會發現兩者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的。美國舊制度經濟學家將生物學上的演化引入經濟學,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馬歇爾將生物學上的達爾文進化論引入經濟學,強調經濟的“連續原則”,篤信自然不能飛躍的格言,肯定經濟世界是不斷變化和緩慢成長的。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也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生物學的關系。

二、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要突出八個創新

新時期推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在堅持對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傳承,尤其是對政治經濟學繼承的基礎上,要突出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的八個創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疇體系是區分理論范式的兩個最重要標準,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關鍵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體系,需要從現實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將其增補進來,以使政治經濟學具有更強的時代特色。新時期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需要以政治經濟學理論為主體,吸收各種經濟學流派的科學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動政治經濟學學科本身的概念創新。結合變化了的新形勢和時代的新特點,賦予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新的內涵,把它的性質界定為:研究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疤貏e是在資本、勞動力、剩余價值、剝削等問題上要有創新發展,從而提高經濟學的科學性”。二是引進新概念。如,“科學發展觀”、“利益和諧”、“現代財富觀”、“民營經濟”、“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指數”、“和諧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等,增強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

(二)拓寬新范圍。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主體,吸收各個流派的科學觀點,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和解釋范圍。從時間看,理論闡述不只是從馬克思理論講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講勞動價值論時,要反映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觀,使人們從歷史演化的角度認識勞動價值論。從空間上來看,在分析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基本理論時,既分析資本主義,又分析社會主義,同時重點結合中國的現實。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形態:一是要反映現有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又要反映每一個理論形成的歷史、重大事件,還要闡述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既體現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刻性,同時又體現歷史的厚重感。二是從變化了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出發,建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新范式。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的發展使世界現代化進程進入二次現代化過程,社會也由傳統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需要從變化了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出發建立新范式。

(四)確立新對象。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學術界一致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而且政治經濟學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它要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進行研究。在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論證的基礎上,不僅要研究生產關系,而且要研究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關系。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關系及其運行機制;任務是探討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及其關系的一般規律。

(五)明確新主線。公平與效率關系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要圍繞調整宏觀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關系、實現社會和諧這一主線。圍繞這一主線抓住以下三個核心:一是在宏觀上以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為核心,通過宏觀結構平衡、價值平衡及其調節,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二是在微觀上以處理好企業利潤最大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為核心,通過強調效率,在微觀上促進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又通過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社會的公平。三是在資源配置上以處理好效率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為核心,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又實現和諧發展,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促進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六)構建新體系。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全新體系。在理論體系上,繼承傳統,立足現實,突破蘇聯范式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實現政治經濟學的轉型,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新體系。按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和理論的邏輯自洽性,理論體系應分為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生產理論、交換理論、分配理論、消費理論、宏觀經濟理論、經濟全球化理論等。每部分按歷史順序,按照從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邏輯,分為一般理論、資本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理論,最后具體到中國的現實。

(七)增加新內容。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堅持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變化了的世界經濟新形勢和新的時代特點,在內容上進行創新:一是根據情況變化,在角度上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如,將“對外開放理論”改為“經濟全球化理論”,主要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二是總結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30年來的經驗,把新理念、新現象和新問題加進去,增強政治經濟學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

(八)歸納新觀點。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系統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歸納出新的觀點。如,市場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分類及目標、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構成、經濟全球化中的兩種趨勢等。既使傳統理論得以繼承,又使各家觀點得以展現。

三、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抓住體系創新這一主線

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其邏輯自洽性的基礎上,緊緊抓住體系創新這一主線,以與時俱進為基本原則,以突破政治經濟學教材的蘇聯范式和實現政治經濟學教材的轉型為目標,針對當前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兩分法的局限性,借鑒政治經濟學史上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三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四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以及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優秀傳統,以生產關系的四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為指導,建立由七大部分構成的理論新體系。

(一)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首先研究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最后研究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壟斷資本主義到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演變,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征;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經濟改革。

(二)生產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生產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在生產的一般理論中,研究生產要素與生產過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資本、技術,生產的組織以及生產規模與再生產理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面,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在社會主義生產的研究中,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社會主義的生產效益、社會主義的再生產、社會主義生產組織、社會主義企業、社會主義農村的經濟組織與中介組織、社會主義生產的協調發展。

(三)交換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交換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交換和社會主義的交換。在交換的一般理論中,研究分工與交換、商品、貨幣、市場及市場體系和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在資本主義的交換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資本主義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競爭機制、資本循環與周轉以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在社會主義的交換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四)分配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主義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論中,主要研究分配的雙重含義及其相互關系、收入分配及其機制、初次分配及其決定、再分配及其調節、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及其實現;在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性質與特征、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資、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資本主義的其他分配方式)、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調節;在社會主義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性質與特征、社會主義的收入分配形式、社會主義再分配及其調節、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

(五)消費理論。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費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消費和社會主義的消費。在消費的一般理論中,主要研究消費的雙重含義及相互關系、消費及其決定因素、消費結構與模式、消費的變化趨勢、消費與社會福利的增長;在資本主義的消費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消費的性質與特點,資本主義的消費結構與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的福利制度;在社會主義的消費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消費的作用與幸福指數、社會主義消費的結構及方式轉變、社會主義的消費模式及合理化。

篇7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教學改革

政治經濟學作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政治經濟學出現被不斷邊緣化和被架空的困境,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而把西方某些學派、某些理論奉為教條,從而西方經濟學大有取代政治經濟學的趨勢。比如我們學院的所有經濟、管理類專業,只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政治經濟學課程,其他專業只開西方經濟學,由此可以管窺全貌。鑒于我院政治經濟學教學不斷弱化,師資力量萎縮,課程建設不足的現狀,在我院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中,重點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保證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 明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對某一學科研究內容、范圍或方向的高度概括,它是學科研究的起點,學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的區別。明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對學生把握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理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在物資資料的生產過程中,首先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其次人們彼此之間也要發生關系。前者表現為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機制的問題,也即經濟行為的生產力方面,后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方面。當今的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均脫胎于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性之一是其研究對象體現在上述兩方面內容的統一,即在一定的經濟制度背景下研究資源配置問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內容上把古典經濟學中包括的制度分析即生產關系的內容剔除,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數學模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或經濟運行機制問題。但是資源配置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下完成的,不同的經濟制度其資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西方經濟學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之外,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是其局限與片面的地方。只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在它強烈階級性的基礎上,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現象的本質,以及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和規律,揭示資本主義運動的特殊規律,并以此為理論依據,科學地闡明了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為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論證,從而對20世紀社會發展產生了的深刻影響,這是馬克思偉大的地方。

2 深化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效果

2.1 教學內容方面

首先,在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同時注意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實踐相結合,可以借鑒西南財經大學劉燦教授在講授剩余價值理論時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劉教授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拓寬。在縱向上從資本生產方式的建立過程說明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客觀必然性,使學生更深、全面理解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在橫向上,結合當前經濟現實對剩余價值概念進行拓寬,提出了剩余價值范疇的界定問題,提供了特殊范疇、一般范疇、統一范疇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深化了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也為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科學思維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其次,在整個教學體系的把握上,不再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而主要還原為資本主義的教學內容;圍繞揭示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必然性而展開,至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方式,則不一定是馬克思的暴力革命的唯一途徑。

2.2 教學方法方面

在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實踐性教學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政治經濟學與我國的經濟改革與實踐相結合;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觀點、思想主張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經濟學教學中的“自我否定”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為什么同一經濟現象運用不同經濟理論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釋,從而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問題。討論教學法在促使學生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與研究方法去觀察與分析現實經濟現象,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方面很有幫助,討論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控制等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中不斷完善。

篇8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發展趨勢

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微觀經濟學自建立以來便獲得了長足發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微觀經濟學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之后微觀經濟學無論是在理論創新還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諾貝爾經濟學獎誕生以來不少獎項都是由研究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學家所獲得,從中可以看出現代微觀經濟學是獲得了較快發展的。今后對此不斷加強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對于我國經濟學的研究也將能夠起到借鑒意義。

一、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創新

理論創新是微觀經濟學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近些年來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管制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領域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對于在這些不同成果應該不斷加強研究。

1.公共經濟學的發展

公共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新領域,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重點分析了一群人如何自行組織起來來解決公共資源問題,從而提出了研究公共資源的一種新范式。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構建起以來的一整套公共資源分析框架得到了人們地贊賞,人們對其研究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不少學者評論其了基本的經濟教條,奧斯特羅姆成了實際上公認的公共經濟學家,成為了公共經濟學的創始人。正是因為如此,在今后人們對公共經濟學的研究也逐漸深入起來。在實際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與其一起獲得2009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奧利佛?威廉森在經濟管理尤其在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勞動經濟學的新發展

傳統的新古典主義的勞動經濟學本身是存在著重大缺陷的,該理論體系本身遠離市場經濟的現實情況,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201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戴蒙德以及戴爾?莫滕森等人對其進行了補充修正,這些學者主要是對勞動市場上的供求沖突進行了重新解釋,他們建立起了一系列復雜模型,通過這些模型解釋了政府干預政策的應用將會使得市場運行起來更有效率。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他們還提出了提升搜尋效率的措施,這對于政府干預勞動力市場提供了重要地理論依據,對此今后工作中應該不斷加強研究。該領域當前已經成為勞動經濟學的主流理論,對于這種理論今后應該大膽研究不斷創新。

3.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地重要分支,不少學者都在福利經濟學領域都取得了突出貢獻,霍布斯和庇古是舊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創始人,他們認為經濟福利主要是取決于國民收入數量以及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為了實現福利最大化就應該進行財產轉移。新福利經濟學則主要分成了社會福利函數論派及補償原則論派這兩大派。這兩種派別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社會福利函數論派中的阿羅以及薩繆爾森認為帕累托最優并沒有明確究竟是哪一個最優狀態才能夠使得社會福利能夠得到最優,正因為如此,今后就需要利用社會福利函數來解決這個問題。社會福利函數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對于這方面的創新應該引起注意。這些學者認為效用可能曲線同社會無差異曲線之間的切點就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最優狀態。對于這方面的情況,今后工作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在福利經濟學發展過程中阿馬蒂亞?森做出了突出貢獻,森對福利經濟學進行批判性重建,森對社會選擇理論規范性命題進行了基礎性工作。他認為阿羅定理公里性條件應該進行更加明確的表述,為了進一步研究,他還對阿羅定理進行修改。自由悖論是森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帕累托條件同自由選擇條件應用在無限制定義域的社會選擇框架中的時候,兩者之間將會出現矛盾。此外森還對薩繆爾森把社會福利看做是個人效用總和的函數觀點進行了批評。能力功能概念的引入是森的重要理論貢獻。對此,在今后工作中應該對其不斷加強研究。這樣才能夠適應實際工作情況。

4.管制經濟學

在管制經濟學方面,斯蒂格勒是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是他首先對政府的管制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他主要在《經濟管制論》中利用案例分析法來對管制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當前斯蒂格勒已經成為重要地創始人。

二、微觀經濟學方法的創新

在觀察微觀經濟學的新發展的同時,對于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是一項重要內容,在今后工作中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更有助于今后的進步。當前不少新方法的得到了普遍應用,對于這些新方法進行研究有重要意義。

1.計量經濟學的出現

計量經濟學是拉格?弗里希創造的一門學科,之后迪魯布等人對此作出了貢獻,詹姆斯???寺热耸窃谖⒂^計量經濟領域作出特殊貢獻從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這些學者的研究標志著微觀計量經濟學的誕生,微觀計量經濟學的出現對于個人層面上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都能夠進行經驗型地研究,通過這種方式將更有助于實現科學地分析研究。微觀計量經濟學實際上給今后微觀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重要地研究方法。

2.博弈論的引進

當前博弈論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個領域中,博弈論在微觀經濟學中的應用是最為成功的,當前的博弈論已經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博弈論主要是用來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的,通過利用博弈論這一分析工具,將有助于拓展微觀經濟學。通過研究博弈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也比較多,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埃爾文?羅斯以及羅伊德?沙普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羅斯主要是用博弈論修不了運轉不佳的龐大體系,沙普利則被認為是博弈論的具體化身,潛在博弈論指數是其主要貢獻?!峨S機博弈》是其典型代表作。

3.統計學的應用

當前在微觀經濟學研究過程中,統計學得到了廣泛應用。統計學的應用對于提升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弗里德曼在其《美國貨幣史》一書中就采用統計分析法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在經過統計分析之后發現貨幣實際數量的長期變化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是存在著密切聯系的,從而構建起了他的弗氏貨幣學說。

三、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從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分析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今后現代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現代微觀經濟學將朝著以下方向發展:

1.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隨著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和創新,在實際工作中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降火拓展到人類的所有行為中。在今后研究過程中家庭作為重要的生產基本單位將會被納入到微觀經濟分析中,舒爾茨和貝克爾在經過充分研究之后發現家庭本身就像是一個企業,這個企業既可以生產用于增加未來收益的產品,同時還能夠生產消費。與此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國家和政府將會被看做是一種政治市場而納入到經濟分析中,布坎南以及塔洛克所創建起來的公共選擇理論就是一種重要地研究理論,該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政治制度同最佳經濟狀態之間的關系、對經濟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2.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將呈現出交叉性、多元性以及綜合性

在今后研究過程中分析方法將更加多元化,綜合性。經濟理論同數學的結合將能夠形成數理經濟學,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一種重要風尚。

現代微觀經濟學今后將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關注將有助于了解這種發展趨勢。本文重點通過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分析了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后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 經濟學( 第18 版)[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4

[2]柴盈,曾云敏. 紀念首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J]. 經濟學動態,2012( 8) : 97

[3]周勤. 管制經濟學的理論、政策及其應用[J]. 東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8( 8) : 50

篇9

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01

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與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1]但是關于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目前卻還沒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見,目前的主要觀點有:第一,理論需要抽象,在我們將人口、資源、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時,因為人口、資源、環境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對象,所以首先要進行抽象。第二,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兩個范圍,廣義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不僅要覆蓋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的內容,還應包括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內容。第三,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口再生產、狹義經濟再生產與環境再生產三位一體的廣義國民經濟再生產體系。[2]

關于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學科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沒有從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表面現象抽象出這一學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從一個基本概念入手,進行科學的演繹,形成其學科體系,而是對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而治之的研究。(2)沒有形成一條研究的主線,在內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顯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3)沒有按照經濟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即不是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與概念體系去研究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和問題,而是采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關系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之所以歸納出以上問題,是為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 充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才有可能有所進步, 使學科建設逐步走向成熟。

二、二元價值論的研究方法

二元價值論基本思想的形成是從考察生產要素開始的,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必須有兩個基本生產要素:人類勞動和自然資源,或稱人力與自然力。如果自然力是無償提供的,人人都可以享有,這時交換的雙方在認定對方的物品對自己有用的基礎上,他們愿意付出的只能是花費在商品上的勞動,這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一元價值論。如果我們對勞動創造價值的一元價值論進行深層的追問,還會發現一些未被揭示的問題:為什么自然力可以被設定為無償的,這種假設成立的條件是否永遠存在? 人類勞動為什么必須是有償的? 合理的報償是多少? 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就會發現人與自然共同創造價值的二元價值論。事實上,自然力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都是有限的。對于可再生資源而言,如果人類利用的速度不超過其再生速度,它的補償可以憑借自然力自發地進行,這時相對于人類而言,自然資源就是無償的;如果人類利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依靠自然力的自我恢復更新無法滿足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 這時自然資源要素與勞動要素一樣,在生產過程中的耗損也需要通過交換得到補償;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由于其儲量是固定的,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總量必然單調減少并逐漸趨于耗竭,為了維持社會生產的持續進行,必須在利用可耗竭資源的同時積極投入替代品的研發,以便在可耗竭資源耗盡之時,有可資利用的替代品,避免由于資源耗竭而導致的經濟崩潰。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如果假定自然資源是無償的,商品交換價值的本質就是生產商品過程中的勞動耗費;如果自然資源不是無償的,那么商品交換價值的本質就是勞動耗費與自然資源耗費的總和,二者都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這就是二元價值論的基本思想。

借助二元價值論這個概念,不僅可以把人口、資源、環境引入經濟系統,使之成為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闡明人口、資源、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而且可以借鑒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從價值這個經濟學和核心概念開始,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以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三、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研究方法

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指的是一類組成部件非常多、結構非常復雜,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系統理論。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了一個復雜的體系,所以,用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思路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完全可行的。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承認系統理論方法是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但是此學科的任何一個方面如人口部分又同樣可以看作一個子系統, 所以, 這個學科可以分為許多子系統。而且在每個子系統研究過程當中又會生出許多變量。雖然我們也是用系統理論來進行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幾乎不能逃脫一個套路:那就是總是偏向于細化每一個子系統,抽取主要因素,再加上幾個假設條件,做出適合于某個子系統的一定條件下的模型。而這類模型與整個復雜系統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縱使把這些離散的模型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模型,也總是與現實情況相差甚遠。所以,筆者認為,正是這樣的研究方法導致了目前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分塊式研究的結果。正是因為學者們對于此學科的研究對象沒有一個統一的成熟的意見,而且沒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將這些分塊式的研究綜合起來,如果長期以往下去,這個學科將有被分裂的可能。

綜上所述,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不是一門由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拼湊起來的學科,而應該是一門反映人類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以物質變換為核心的具有嚴密科學體系的新興經濟學科。從研究方法而言,我們應嘗試運用二元價值論的研究方法并結合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理論,利用大量專家和知識庫、信息系統、各種人工智能系統、大型計算機,真正把人口、資源、環境看作一個整體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只有以這樣的思路進行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研究才可能從分塊式研究模式轉變到經濟學的研究模式,才可能從原來模糊的定性研究轉變為精確的定量研究。

參考文獻:

[1]趙桂慎.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北京第一版.

篇10

農業經濟的基本概念可以簡單地進行如下定義:研究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運動科學規律,稱為勞動經濟學,主要指的是經濟發展依賴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以及配置。從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農業的經濟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和生產力的科學,其農業經濟活動的關系是圍繞著優化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來開展農業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農業經濟的核心內容,明確其目的和使命,對農業經濟概念進行詳細的理解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按照經濟學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任何形式的經濟發展必須要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才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作用非常明顯,對農業經濟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過對農業經濟勞動力資源的理解

勞動力資源在農業經濟中是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它是傳統的農業經濟或是現代的農業經濟,要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正確理解和了解勞動力資源優勢,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并學會利用于勞動力資源。所以,我們需要從勞動力資源的理解方面著手,對農業經濟的整體概念進行細化。

(三)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實現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

從農業經濟的概念出發,在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在實際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勞動力在農業經濟和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使農業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的發展,提高效率。

二、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的關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強的,農業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己的發展水平,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從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已逐步學習并使用經濟學對農業經濟實踐進行指導,實現了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切實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站在實踐的角度出發,經濟學原理對一些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原理指導發展農業經濟。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的利用及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學原理指導了農業對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

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緩慢,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學習如何使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學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二)經濟學原理的發展方式優化了農業結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經濟學原理的意義是對現有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進行了優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指導的作用,經濟學原理可以及時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變量結構,并且確保了發展結構的優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率。所以,這一點被視為經濟學的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大力地推動作用。

(三)經濟學原理為農業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中國,由于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平衡的,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與地區的不同導致了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農業經濟中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制約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作用。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都學會了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經濟學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直接作用

使用經濟學原理對發展農業經濟進行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使用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可以讓農業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發展規模和發展成效。

(一)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健康、快速

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經濟學原理有效地指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經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此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其高效發展

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終目標是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性,讓農業經濟產出和經濟增長被快速實現。而這些目標的達成是應該依靠經濟的使用原理,從當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分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可以實現了農業經濟朝著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促使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