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和環境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和環境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和環境的關系

篇1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問題;作用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進行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復生態環境、改善自然條件,通過森林所具備的功能來平衡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際中,由于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其所產生的影響無法立刻消除,因此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必須要根據其發展現狀及實際需要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及恢復,通過森林培育來恢復其所具備的生態功能,以此來促使生態系統可以得到有效恢復,進而滿足現代社會在持續發展中對自然生態的需要。

1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人類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作用,但是在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難以避免,但是在實際中,自然環境破壞所產生的負面因素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無法忽視的影響,近些年來氣候變化異常、地質災害頻發等都是由于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所帶來的影響,根據我國生態環境的特點,其主要需要面對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水土流失。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樣化,流失面積也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質區域都有分布。我國已針對水土流失現象展開了全面的預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著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的現象。

1.2土地荒漠化與沙塵暴。經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面積已達到262.2萬hm2。占據我國國土總面積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繼水土流失后出現的又一土地惡化類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現會導致大面積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續不斷發展,就會形成沙塵暴。當土地荒漠化不斷加劇是致使沙塵暴發生頻率不斷增多,強度不斷增大的直接原因。

1.3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是環境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如今我國的森林資源與發展需求極不對稱。主要由于我國的森林面積小,森林資源的嚴重匱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勻,總體呈東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國近些年對森林資源的大量采伐,卻對樹種培育和植樹造林等積極措施實施較為被動,因此致使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另外,人們為了搞建設、促發展,對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奪,使得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致使多種物種都瀕臨滅絕。

1.4淡水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資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資源的急劇消耗造成許多河川徑流量嚴重衰減,河流出現斷流。河流斷流使得河道內水資源大為減少,直接影響到沿岸以河水為主要水源的飲用水和生產用水的供應,而且直接影響到沿河以河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綠洲生態系統,還會影響到航運業務、能力急劇下降和下游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2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2.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重要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據測定,1cm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把地表徑流減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減少94%;1萬hm2林地可蓄水300萬m3。森林可以使集水區的徑流較緩地進入溪流,在暴雨情況下延緩洪峰,減小洪水量;在枯水季節,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對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調節作用。因此,中國把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為一項整治國土的重大戰略措施。

2.2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在實際中具有極好的防風固沙的效果,風沙在經過森林時因樹葉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速,沙粒經由樹葉的阻隔可以避免其隨風侵蝕土壤,并且森林還可以使風調轉風向。一條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迎風面防風范圍可達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面可達林帶高度的25倍。在防風范圍內,風速減低20%~50%。如果林帶和林網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災害性風變為無害的小風、微風。喬、灌木根系可以穩固土壤的顆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經過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對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3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穩產高產。在森林覆蓋的區域,其區域內通常會形成較為良好小氣候,根據調查發現,一般在有森林的區域,其周邊氣候相對穩定,尤其是在冬季及夏季的時候,在低溫及高溫的控制上森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在有大片森林覆蓋的區域,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及蒸騰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空氣質量,并增加空氣濕度。因此防護林網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有利于作物播種、生長和越冬。森林對減輕水旱災害的綜合作用是明顯的,能減輕干旱風、霜凍等自然災害,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2.4吸收、固定CO2,緩解全球“溫室效應”。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約達5600~8300億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貯于森林之中。每生長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二氧化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但森林破壞后又能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當前,由于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引起的“溫室效應”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關注的環境問題。因此,人們在千方百計保護森林,減少砍伐森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碳庫的同時,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以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2.5保護物種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萬種,占世界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壞,導致物種多樣性降低。據統計,中國的物種有15%~20%受到威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中國大部分瀕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也保護了約2000萬hm2的天然林和約1200萬hm2的各種典型濕地,它們分別占全國森林和天然濕地總面積的14.6%和50%。

3結論

森林培育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措施,其在實際中對生態系統起到了維護及恢復的作用,對于生態環境建設來說,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復生態功能。因此在實際中相關單位必須要對森林培育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重視起來,加強研究與探索,還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支持以及民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支持。努力振興中國的林業發展,促進林業經濟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孔繁輝.試論森林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J].科學與財富,2016(4):201.

[2]呂陸海.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探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6(11):76-77.

篇2

前言: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與進步,能源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隨之而來的還有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的長遠發展。直至二十世紀末,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四大經濟形勢的相繼提出,為人們改善上述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向。不同的經濟形勢所產生的效果也有所差異,只有充分了解各個經濟形勢的相應內容,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發展規劃,才能從根源上改善經濟發展的現狀,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我國目前經濟形勢的研究來看,展開對各類經濟形勢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經過不斷的了解、調節才能夠更好的協調好各個經濟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穩步發展。

一、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之間的區別

1.研究角度不同

所謂生態環境的研究角度,其主要是針對于兩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二是經濟,其更傾向于宏觀經濟發展的轉變,其對生產、消費、廢棄有著嚴格的要求,即密閉循環;而循環經濟則與之不同,其更加注重于循環、生態效率,其能夠使同一項資源得到反復使用,達到資源節約的目的;綠色經濟更注重以人為本,其在各個領域中均以實現綠色生產、綠色環保等為主要目的,其可以使人們實現精神、物質的雙向滿足;低碳經濟的研究角度與目前的環境狀況有直接的關系,如能源匱乏、全球變暖等,其提倡實現低碳生活[1]。

2.實施控制環節不同

在對其進行控制時主要可以分為兩個環節,一是自然系統;二是經濟系統,兩種系統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作用。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均是資源,一個是資源的輸入端,而另一個則是廢棄物的輸出端,同時循環經濟更側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綠色經濟則主要注重環境保護,其也是經濟活動的輸出端。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在為改善或保護環境做著不同的努力,但兩者之間不同是,后者屬于經濟活動輸入端。

3.核心內容不同

對于生態經濟而言,實現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是其最為關鍵的,而循環經濟重點在于物質,其需要將所有有使用價值的物質進行反復使用,顯著提升資源效率;再觀綠色經濟,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希望能夠為人們創造出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其核心內容在于實現以人為本;低碳經濟與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理念相符,其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來改善或改造消費觀念,該方面創新主要表現在能源技術創新以及制度創新方面[2]。

二、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之間的關系

1.理論基礎相同

目前來看以上四種經濟均立足于兩大理論系統,一是生態經濟理論,二是系統理論,且最終要實現的目的是有機統一,使經濟、社會、生態三種系統協調發展,其所要研究的系統囊括的范圍一致,即整個生態大系統,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質、能量等進行轉換,將資源與環境能夠共同發展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其在發展的同時也注重探索人力經濟活動、自然生態兩者的關系,以上幾種經濟在發展中均布傾向于個體研究,而是將多種元素融合一處[3]。

2.技術手段相同

生態技術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囊括了社會作用、科學技術功能等多個方面,同時也會對科技倫理、科技價值等方面展開研究。所謂生態技術,其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生態經濟規律為輔,最終實現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并節約能源的目的,能夠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均可以歸納其中,并且該技術也使得整個社會趨于較為完整的有機體。在此種技術的支持下,我國勢必能夠實現自然環境優化、經濟實力提升的雙重目標[4]。

3.目的相同

篇3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9

0引言

旅游業是資源與環境高度依賴性產業,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國外關于旅游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側重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影響;20世紀7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將視角轉向環境對經濟增長的限制研究,并開始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21世紀以來,國內旅游學界開始運用協調發展理論及方法研究旅游與環境的協調問題。楊士弘較早提出了協調發展度的劃分體系與判別標準,李雪麗、程曉麗分別對我國24個旅游城市及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河南省在全國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旅游業發展速度快、生態環境壓力大、區域經濟處于中等水平、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的絕大多數省份,因此,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研究尤為重要。

1.2計算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

協調度與協調發展度是測定協調關系的兩個重要指標。協調度反映的是系統或要素間總體協調程度或在一定水平下為使系統內要素綜合協調程度最高,系統或要素間進行組合協調的數量程度;協調發展度反映的是系統或要素間總體協調發展程度或水平的高低。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計算公式為:

C表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因本文涉及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故K取值為2。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的計算公式為:

T表示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因河南省將旅游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均確定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故α、β各取值為0.5。D表示協調發展度,D值越大,說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的協調發展程度、水平及綜合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1.3協調發展類型的判斷標準

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根據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將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分為五個類別,若DE(0,0.2),屬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嚴重失調衰退類;D∈(0.2,O.4)屬于中度失調衰退類;D∈(0.4,0.6)屬于勉強協調發展類;DE(0.6,0.8)屬于中度協調發展類;D∈(0.8,1.0)屬于良好協調發展類。對比旅游經濟綜合指數f(t)和生態環境綜合指數g(e)數值的大小,可判斷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滯后性,若f(t)>g(e),說明是生態環境保護滯后型,若f(t)一g(e),說明是旅游與生態同步發展型,若f(t)

2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

2.1協調關系相關指標計算結果

根據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的計算步驟及公式,可計算出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相關指標(見表1)。

2.2旅游經濟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

根據表1繪制出河南省2004―2013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指標的動態演變曲線(圖1)。

首先,河南省旅游經濟指數與生態環境指數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旅游經濟指數低于同時期生態環境指數,但旅游經濟增長快,保持了年均25%的增速,10年來,旅游業總收入增長576%。相比較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一直穩中有增。2013年旅游經濟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幾近相等,按照旅游經濟增長的勢頭,未來的幾年內,生態環境有可能滯后于旅游經濟的發展,環境方面應引起重視。

其次,河南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展勢頭良好,但協調關系起點較低,2004―2006年協調發展度均低于0.7,主要原因是旅游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影響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但從2011年之后,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兩者的協調程度日益增強。

最后,從協調發展度曲線看,因河南省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旅游業起步晚,2004年和2005年協調發展程度屬于勉強協調類且旅游經濟發展滯后型;2006至2008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步入中度協調發展階段;自2009年起,河南省旅游業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進入良好協調發展階段。2013年,河南省明確提出推進生態省建設,為進一步推動旅游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與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結論與建議

篇4

1.環境美學

環境美學將環境作為審美對象,其研究目是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使人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最終能夠健康長壽。環境美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其源頭可以追溯到環境倫理學、自然美學以及景觀美學。環境美學要求物質條件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條件,又滿足一定的審美需求?,F主要針對的環境為自然環境、室內環境以及室外環境。其中,自然環境包括:風景旅游區以及周圍建筑等;室內環境包括:房間格局布置、室內設施等;室外環境包括:街道設施、周邊綠化等。總之,環境美學的興起是對傳統美學的突破。

2.生態美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一門哲學學科,然而這兩門學科在研究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問題上找到了特殊的結合點。生態美學就生長在這個結合點上。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

二、從文化立場的角度看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關系

西方環境美學是中國生態美學發展與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參照。從文化立場的角度來說,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都是以保護當代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早在1966年,英國學者羅納德·赫伯恩就發表了《當代美學與自然美的忽視》,赫伯恩也因此文被稱為“環境美學之父”。而中國生態美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產生的。從時間上看,中國生態美學明顯接受了西方環境美學的資源。

然而,西方環境美學與中國生態美學產生的時代、地區以及歷史背景是不相同的。環境美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當時,這些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與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中國生態美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步形成的,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逐步深化的時期,人們發現僅僅依靠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的,必須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審美相結合,于是,相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此背景下,中國生態美學建設面對的是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重要求。

三、從字意學的角度看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關系

從字意學的角度來說,“環境”與“生態”也有著不同的含義。英文中“環境”(Environment)有:圍繞、包圍、圍繞物等含義,明顯是外在于人的事物,與人是二元對立的。而“生態”(Ecological)的含義則是:生態學的、生態保護的,其詞頭“eco”有:家庭的、生態的、經濟的等含義?!吧鷳B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生物學家??藸枌kios(“家”或“家園”)與logos(研究)這兩個希臘詞組合而成的。因此,“生態”一詞除了有生態學的、生態保護的等含義,還有居住、家園、逗留等含義。

四、從美學內涵的角度看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關系

從美學內涵的角度來說,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這兩者中,生態美學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生態美學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綜合了人類一百多年來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探索成果。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人類努力尋找著人與自然生態的科學關系,經歷了“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苦痛教訓。事實證明,人類作為生態環鏈中的一員,與所有包括在內的物種處于一種相對平等的狀態,因此,“生態中心主義”的絕對平等觀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生態人文主義”與“生態整體主義”,即將“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進行綜合與調和,汲取二者的有利因素、擯棄二者的不利因素。生態美學也正是以這種“生態人文主義”與“生態整體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指導。

五、結語

篇5

關鍵詞:生態旅游評估

自從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態旅游的未來》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態旅游的概念以來,在生態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體實施方案上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在我國,盡管對生態旅游的樂觀估計時有報道,生態旅游也被廣泛地認為是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被期望能促進資源的保護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生態旅游項目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缺乏一個統一的認識,從而導致缺少一個評估生態旅游貢獻大小的明確的指標體系。而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力圖初步建立一個對生態旅游進行評價的框架。該框架是基于對生態旅游內涵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當地居民、自然資源和旅游三者間關系上進行設計。

關于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

由于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同的生態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態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區別顯得模糊不清。王家駿選擇了44個具有代表意義的生態旅游定義來進行分析,將關鍵詞一一選出,按聚類方法將其歸納為6大類11組分,構成了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然后根據構成生態旅游定義分類系統的6大類組分的內在聯系,參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構建起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模型。這一模型對于我們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幫助。從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部分的定義仍將生態旅游對象局限在自然生態、自然環境方面,忽視與自然相伴而生的歷史遺產、傳統社區等文化生態。也就是從旅游資源角度來看,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狹義的生態旅游是基于自然資源的一種旅游形式,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動植物等;廣義的生態旅游資源則把當地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人文景觀也包括了進去。也就是說,廣義的生態旅游還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態的內容。筆者的觀點傾向于后者。

筆者認為對生態旅游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認識:從旅游者角度來看,生態旅游是對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同時具有高質量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一種全新體驗過程;從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破壞較小,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保護為目的的旅游方式;從當地居民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當地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較小、并可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型產業??偟膩碚f,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社會、環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為終極目標。而這個終極目標的實現必須是以對生態旅游產品的正確規劃設計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態旅游評估框架的設計

通過上面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旅游應當以實現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資源以及旅游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并以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生態旅游評估指標框架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對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聯系的評估;對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關系的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資源之間關系的評估;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選擇評估因子時應注意其是否具有相關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這樣才能使設計出的評估體系不僅能夠實時監測生態旅游點的狀態以及發展趨勢,并進行優劣判斷,而且還可為管理決策體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

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資源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在現實中居民和環境間的沖突時常發生,這一情況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來自當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護和開發政策,沒有征求和顧及當地居民的意見、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居民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缺乏對生活、生產方式加以選擇的余地。持續的環境壓力不僅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而且會危及到脆弱的生態系統和旅游業的發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的后果。當地居民和生態旅游地資源之間應建立一個和諧的關系:一方面,居民主動地參于生態旅游點的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從良好自然環境帶來的旅游產業中獲得回報;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過適度的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從自然資源中獲得回報,但同時應避免資源的過度開采掠奪,造成生態系統處于過度的環境壓力之下。

對兩者關系的評估可從居民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對待資源保護的態度、地方參與資源保護的程度(數量和類型)、當地居民和保護區內員工的關系、對資源的使用頻率等方面來進行。

生態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自然景觀(包括風景、地形、水文特征、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等)和人文景觀(包括過去和現在)決定了生態旅游點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自然景觀連同人文景觀同時可以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自然體驗和文化交流,這是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時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也會加強當地居民和游客的環境和文化保護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就是一個生動的環境和文化保護課堂。反過來,對環境和文化保護必須在資金上給予保障,在當地旅游業所帶來的財政收入中,必須保證充足的資金返還到環境和文化保護中去,促進旅游業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使資源退化,而應當實現一種敏感于環境的發展方式,即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避免超出旅游景點的環境本底,破壞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因此評估生態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的關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評估生態旅游資源對旅游業的貢獻率,這可從生態旅游資源是否提供了有質量的旅游經歷,是否提供了高質量的環境教育的場所,對現有容易利用的物質改進的潛力如何,對文化生態的體驗質量怎么樣等來進行;其次要評估旅游業對生態旅游資源所應做出的貢獻,這可從旅游業是否對生態旅游資源有意識地進行保護,保護如何,對當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的環境教育怎么樣等方面來進行。如果這兩個方面的貢獻都比較高,說明這兩者的關系處于良性的互動之中。

旅游業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及其評估該關系的指標

生態旅游應該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讓當地居民加入到生態旅游建設中來,即從經濟、心理、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尊重和保護他們的正當經濟利益。只有居民對生態旅游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及和生態旅游之間建立起這種正向的互動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難題。

在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當地居民的經濟來源不能完全依賴生態旅游業,應該補充其它的經濟形式,使經濟多元化。旅游業不僅可以為國家和地方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同時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社會和經濟效應。反過來,旅游設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觀會給旅游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并為生態旅游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與此同時還會增進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有利于當地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

要評估旅游業和生態旅游地當地居民的關系,主要要看當地居民是否從旅游業中獲利。當地居民從旅游業中獲利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由于開展旅游業而提高了的經濟收益,在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從事旅游業及其與旅游業相關行業的數量,看地方的旅游業企業或與旅游業相關的企業數量以及當地居民與外來者的比例。二是當地基礎設施的改善,這方面主要是評估當地離供應商品與服務的最近城鎮的距離,醫療狀況,教育狀況、郵政、電話和電力供應,道路質量、公共交通狀況等。三是社會福利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是評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響,地方居民對旅游者和旅游業的態度,真正的認識或經歷地方文化等。

對規劃和管理有效性的評估

沒有好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開展生態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對生態旅游地的管理機構以及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進行評估是對生態旅游進行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也是能夠調控生態旅游地域系統的能動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對生態旅游地域結構是否有序及系統是否能夠良性循環有決定性作用。而要對生態旅游進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須有科學的管理目標。其次要做好生態旅游規劃,生態旅游區要確定區域的游客臨界容量。第三還要加強旅游環保工作,加強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加快環境保護法規的建設,加強對國民的環境教育,重視環境質量的監測和效應評估工作,同時還要增加環保經費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強對生態旅游經營者的管理,要求經營者慎重選擇旅游目的地,精心編排旅游路線,培養游客的環保意識,嚴格控制旅游團人數,培養好的生態旅游專業領隊。

評估能影響生態旅游是否最終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標,因此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這包括了環境保護法規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旅游規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生態保護區的規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對社區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對生態旅游地的年度資料進行更新(包括物種、旅游者數量、周圍社區統計等),是否有社區共享計劃以及對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對旅游者行為的控制、群體的數量、運載量等)。三要評估保護區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素質,這可從對物種的監控,擔當旅游向導、景區巡邏和執法的狀況,跟科研單位的合作情況以及跟社區的公共關系等。

通過認識資源、當地居民和旅游業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了解到對生態旅游的評估,其實就是看這三者的關系是否處于一種良性的互動之中,如果三者的關系良好,可見生態旅游地開展的生態旅游是成功的,而發現三者關系中任何兩方的關系處于不好的互動時,就可以提醒當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關系重回正軌。這個評估框架也顯示了只要通過運用適當的管理策略,在資源、當地居民、旅游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的基礎上,生態旅游既可以促進保護,又可以促進發展。因而這個框架既可以評估生態旅游業的各個重要方面的相互聯系,同時又可以評估一地生態旅游的地位。

參考資料:

1.王家駿,關于“生態旅游”概念的探討,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103-106

篇6

關鍵詞: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意義,概念,特征

 

一、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提出

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作為學術范疇而被嚴格界定和科學論述,嚴格地說是從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背景下人們對政府管理活動進行新途徑、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機制的探索開始的。在學術界,諸多專家和學者對政府管理創新問題有著研究興趣,并撰寫出相應的理論成果,對于指導政府管理創新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和價值,但多數研究僅僅局限于政府管理實踐活動層面上,沒有突破政府管理學的理論境遇和思維邏輯,難以擺脫傳統政府管理創新理論的羈絆與禁錮,認為政府管理創新就是管理理念的革新、管理方法的改進和管理內容的變更和管理手段的變換,將政府管理創新視為外在于管理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實踐活動。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政府管理創新研究的主題轉向了理論分析的方法論層面。生態學強調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協同共生和持續演化,其所內涵的動態、多樣、平衡和有序的思想使得其逐漸成為分析社會現象和問題的有效工具。如果將政府管理創新置于生態學的理論視野內加以審視,可以發現:政府管理創新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其與所依存的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和共生關系;不論在構成要素方面,還是在要素之間關系方面,乃至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方面,政府管理創新都處于一個構成要素多樣、環境因素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可以將這個系統理解為“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

作為社會生態系統的典型形態,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必須具備三方面的條件:第一,必須由人和人圍繞的政府管理創新要素、條件、活動組成。人和政府管理創新要素、條件、活動既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最基本構成要素,也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實際載體。第二,基本構成要素之間、要素與環境之間、環境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機制。第三,具有特定的功能,這是整體具有不同于各個組成要素的新功能,這種新功能是由系統內部的有機聯系和結構決定的,而單個構成要素則不具備,一旦特定功能被取代,系統就會面臨升級轉型或者解體消亡。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才是所謂的生態性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任何條件的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都會影響到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活度。

二、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培養政府管理創新的生態認知。認知是行動的先導,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行動過程及結果的績效水平。目前,一些地區政府在進行管理創新時,既不充分了解自身的管理實踐情況,也不全面顧及政府管理創新的內外環境,進而造成政府管理創新過程的不通暢和創新績效的不明顯,嚴重影響了政府管理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營造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梳理政府管理創新要素的內在關系,規整政府管理創新的各種環境條件,實現要素關系和環境條件的動態平衡與協調統一,有利于培養政府管理創新主體的生態認知,使其在政府管理創新過程中既注重要素、環境條件的客觀性,也強調要素關系和環境條件利用的差異性和整體性。

其次,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創新的生態價值。生態文明的不斷崛起和生態意識的漸入人心,使得生態理念逐漸成為指導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理念,人們在評價實踐活動價值時,不僅考慮實踐活動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越來越考慮到實踐活動的生態價值。對于政府管理創新而言,生態價值也是其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每個政府管理創新活動都可以視為一個生態系統,構成這一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例如創新主體、創新對象、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機制等,由于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所差異,因而這些構成要素的生態位也各不相同。論文參考,意義。每個要素生態位的錯位都會直接影響到系統內部要素關系的穩定,進而影響到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有序發展。這也正是目前部分政府管理創新績效不明顯的原因所在。論文參考,意義。通過營造生態系統,來實現政府管理創新要素功能和要素關系的最優化,進而提高政府管理創新的生態價值。

最后,有利于增強政府管理創新的競爭優勢。對于政府管理創新主體而言,對自身情況和內外環境條件的準確認知是其合理利用內外環境因子,充分發揮管理創新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要有效調節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生態關系,使它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功能作用。要素和要素之間關系的重疊競爭,要素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無序紊亂,都會造成政府管理創新要素之間的功能妨害與效能內耗,進而影響到政府管理創新競爭優勢的提高。為此,在內部層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創新要素之間關系的有序穩定,在外部層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創新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正常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內外層面的有機結合形成平衡有序的生態系統,使得政府管理創新過程得以持續開展,競爭優勢得以有效提高。

三、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特征

在持續不斷的運作過程中,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逐漸形成了協同共生的內外環境關系,體現出整體性、層次性、復雜性、動態性和自校性等基本特征。

1.整體性。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類似,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也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它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在不斷適應內外環境變化過程中形成的,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與內外部環境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結果體現??臻g形態既可以表現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也可以反映政府管理管理生態系統的未來發展取向;既可以為政府管理創新目標的確定、創新方向的把握和創新戰略的制定提供客觀依據,也可以為相關

主體了解政府管理創新的本質和規律提供重要參考。論文參考,意義。政府管理管理生態系統的空間形態主要由社會空間、經濟空間和自然空間組成,社會空間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政治空間、教育空間、文化空間、科技空間和制度空間等;經濟空間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價值目標的主要指向;自然空間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也是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空間范圍。自然空間對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直接性和客觀性。三個空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有機統一的空間形態,共同制約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存發展。論文參考,意義。

2.層次性。結構是要素之間關系的結合形式和聯系狀態。系統結構是系統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狀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比例特點。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形式以及各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形式。論文參考,意義。由于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既是社會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也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功能和發展演化規律的有機系統,因此,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結構既表現社會生態系統的部分性質,也表現有別于其他生態系統的特征。從規模大小上,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結構可分為宏觀結構、中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宏觀結構主要以社會環境結構為背景,中觀結構主要以區域社會環境結構為背景,微觀結構主要以某個政府的具體管理環境為背景。從時空維度上,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可分為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縱向結構主要是各級政府行政級別的大小不同形成的結構,橫向結構主要是同一級別政府部門形成的結構。宏觀中觀微觀結構相互滲透、縱向橫向結構彼此交融,共同形成動靜結合、縱橫交錯的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網絡結構。

3.復雜性。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是由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組成的有機系統。政府官員、政府工作人員和政府管理創新研究人員等構成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對生態主體產生作用和影響的各種生態因子的結合構成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等,各層面環境都不同程度地對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運作產生影響。不同的生態主體擁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同一生態主體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也需要不同的生態環境。通過生態主體之間及其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了適應環境的能力、影響環境的能力,并不斷實現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有序的發展演化。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經濟發展的快速化、社會競爭的激烈化、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日漸明顯,分配差距的拉大、腐敗現象的蔓延、階層分化的多元等社會問題也開始出現[1],使得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更加復雜,給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運作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4.動態性。在生態學的理論視域中,生態因子是指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外界環境要素。論文參考,意義。生態因子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當復雜,各種生態因子的有機結合形成生態環境,每個生態因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或可調劑性。同樣,組成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的因子都是生態因子,各種生態因子對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推動或者制約作用。按照表現形式,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可分為社會生態因子、經濟生態因子和自然生態因子,社會生態因子包括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社會制度與政策因子、國際政治因子和科學技術因子;經濟生態因子包括消費市場因子、物資市場因子、資金市場因子、勞動力市場因子、產業與產業結構因子、交通因子、通訊因子、國際經濟因子;自然生態因子包括地域地緣因子和自然資源因子。[2]各種生態因子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任何生態因子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其他生態因子的變化,進而影響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

5.自校性。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自校平衡性更具有主動性,這是由于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主體——人具有更強的意識性和能動性。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外部環境,它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環境發展變化的具體要求,來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從過程機制上看,自校平衡主要是由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不平衡所致。物能流轉的不平衡往往會帶來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功能的不穩定,影響政府管理創新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為了保持系統內外環境關系的平衡有序,政府管理創新主體就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加以解決。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管理創新主體通過優化關系結構、調整功能機理和整合運作機制來保持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的平衡有序;二是通過適當改變環境因子、規整環境條件和調試環境空間來實現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景春.研究生黨建創新的SWOT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8):46-50

[2]梁嘉華等.企業生態與企業發展:企業競爭對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2-25

篇7

隨著現代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凸顯出來,對其進行保護的工作也是越來越復雜,我們要找到環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在我看來應該是以人類的活動為中心,用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各生態系統中眾多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規律,并且依靠對這種規律的正確認識、建立、恢復和保持一定的生態平衡。

想要更加明確地了解環境科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就要清楚地認識生態學是什么。生態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環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機體,而是對外界環境和眾多生物有機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護環境工作中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治理污染環境的理論基礎就是生態學了。應用生態學的觀點就在于研究環境和人類之間的辯證關系,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其發展規律揭示其實質問題,從而有效地處理之間的關系,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開發自然資源以很好地促進生態系統平衡。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在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生物所處環境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統一體就成為生態系統。不難看出,時間性、隱穩性、流動性和空間性就是生態系統的四個特點。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結構功能相對穩定,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無生命物質之間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對于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眾多構成成員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可以說是沒有絕對靜止的狀態。環境對于被破壞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時,生態系統自身的趨溫穩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已經超出了生態平衡自我調節的承受能力時,生態系統就很難長期地恢復到平衡狀態,乃至很難恢復。

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關系,我國東北以紅松林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中, 成功地推廣了采育擇伐方式, 保護了森林資源, 提高了采伐量, 加快了輪伐期, 保證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飼放天敵以消滅農、林生態系統中的害蟲,避免農藥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態系養殖珍珠蚌、海馬、水貂等珍貴產品;人工種植防風固沙林以消除風砂為害,城市植樹造林種草以吸收大氣毒物塵埃、噪音, 凈化空氣等等,無不是人類應用生態學知識于環境,定向改變環境以適應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識地打破原來自然平衡,建立新的生態平衡。

篇8

關鍵詞:城市品牌生態系統 結構 規律

城市品牌及其生態系統

(一)城市品牌的界定

基于生態學視角,本文將城市品牌定義為:城市品牌是一個包含城市產品體系與利益相關者兩個方面要素的生命體。它是城市顧客對城市獨特個性的一種綜合印象,存活于城市顧客心中,在其生態環境中生長、發展壯大。城市品牌屬于公共物品,具有生命性、差異性,是一種無形資產。

(二)生態系統與城市品牌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ecosystem)這一概念是1935年由英國生態學家A.G.Tansley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復合體,而且還包括環境的各種自然因素的復合體,生物群落與其生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彼此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生物群落與其特定的自然環境構成生態系統。城市品牌作為復雜的“生物”,其發展狀態不僅取決于城市品牌內部生態,還取決于城市品牌生態環境。擬生物生態系統概念,本文認為:在一定的區域內,城市品牌及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相關環境復合而成的商業生態系統就是城市品牌生態系統(City Brand Ecosystem,簡稱CBE)。它包括: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統和城市品牌生態環境子系統。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統由城市品牌產品體系與城市品牌利益相關者集合構成,城市品牌生態子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教、自然等環境因素。

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模型如下:

S=S1+S2 (1)

S1=∑mi+∑si (2)

S2=∑pi+∑ei +∑ki +∑ni

在式(1)中:S表示城市品牌生態系統,S1表示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統,S2表示城市品牌生態環境子系統。在式(2)中: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統S1包括城市品牌產品mi和城市品牌利益相關者si;城市品牌生態環境子系統S2包括政治環境因素pi、經濟環境因素ei、社會科教環境因素ki以及自然環境因素ni。

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學認為食物鏈或食物網是生物種群保持生存和進化的基礎。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適應主體對城市品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構成了城市品牌價值增值過程,形成了城市品牌價值鏈。城市品牌之間以及城市品牌與其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城市品牌價值網。對于城市品牌生態系統鏈網結構的識別,有利于放寬城市品牌研究視野,對城市品牌價值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市品牌價值鏈

城市品牌價值鏈是參考生態學的食物鏈,在美國學者Michael E.Porter(1985)的價值鏈理論(value chain theory)的基礎上提出的,城市品牌的價值創造是由多個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基礎活動和輔助活動構成,本文將這些與城市品牌相關的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集合稱為城市品牌價值鏈。

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城市品牌利益相關者是城市品牌價值創造的主體,主要包括:城市品牌運營者(政府、私營部門、非營利組織等)、城市顧客以及城市品牌傳播者(公眾),他們在城市品牌塑造和維護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創造著各自的價值。政府在城市品牌價值創造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在城市發展戰略定位、城市功能分析評估、城市發展規劃、城市功能建設與優化等一系列城市價值增值活動中,打造了城市公共產品,為城市品牌價值創造奠定了基礎;私營部門為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適應市場需求,以其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創造了企業品牌,為城市經濟增添了活力;非營利組織在城市文化產品的發掘、整理、傳播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公眾代表著城市的精神文明狀況,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公眾的參與使得城市品牌價值創造具有可持續性。城市顧客作為城市產品的消費者,其需求牽引著城市品牌價值創造的各環節的活動,而城市環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知名度、美譽度的提升,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而且還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旅游者和人才,從而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具體地說,從城市顧客需求牽引城市品牌運營者制定城市品牌發展戰略,城市品牌建設措施的實施城市產品、城市環境的改善,服務功能的提高整合傳播的手段城市品牌的塑造又滿足城市顧客等一系列的價值創造活動,構成了城市品牌價值的增值過程,即城市品牌價值鏈,形成了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鏈狀結構,如圖1所示。

(二)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網狀結構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系,往往不是單一的,營養級常常是錯綜復雜的,食物鏈很少是單條、孤立出現的,往往是縱橫交錯、相互連接,從而構成網狀結構,此即食物網(food web)。在當今社會中,全球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發展和競爭的態勢,整個世界正在形成一個由資本、金融、信息、技術等構成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價值網絡(Gereffi,2001)。同樣,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城市品牌這種價值聯系并不僅存在于系統內部,其價值鏈附屬于一個更為龐大的體系之下,這就是所謂的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價值網絡。單個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組成單條價值鏈與其眾多的競爭或合作者組成的不同價值鏈條之間相互交叉,形成了整體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網狀結構,城市品牌個體都是網絡結構中的一個節點(node)或樞紐(hub),與系統其他成員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食物網不同,城市品牌價值鏈各環節之間不是吃與被吃的關系,而是價值或利益交換的關系,系統成員之間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多個互利共生關系形成了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價值網。城市品牌生態系統通過生態流(資本、技術、資源、信息和人才)的流動將各自的優勢在網絡中進行擴散,通過生態流的交換,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城市品牌運營者要處理好與其城市品牌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以保持其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

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

(一)城市品牌與其生態環境的基本關系

城市品牌與其生態環境關系的本質是既協同又斗爭,主要表現為城市品牌受生態環境制約、城市品牌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和城市品牌對生態環境的反作用三種形式。其中,生態環境對城市品牌的影響稱為生態作用(ecological action),城市品牌改變其自身的結構和行為與其生態環境相協調的過程稱為生態適應(ecological adaptation),而城市品牌反過來對其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改變稱為生態反作用(ecological retroaction)。

從較短的生態時間尺度看,城市品牌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以生態作用和生態適應為主,反作用為輔;但從較長的進化尺度看,城市品牌與其生態環境的關系則以反作用為主,例如城市品牌運營者對地區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的調控。生態因子對城市品牌的作用與反作用之間的平衡使城市品牌生態系統性狀穩定在一定的狀態,這一狀態進一步決定城市品牌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二)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協同演化規律

人類學家Gregory Bateson指出,共同進化是一個比競爭或合作更為重要的概念,在商業中也是如此。由于生態環境的脅迫,城市品牌生物以保持內穩態、增加耐受性、調整自身結構等手段適應環境的變化。生態適應是城市品牌生物進化的基礎,城市品牌進化是生態適應的結果。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城市品牌與其生態環境,城市品牌物種之間,城市品牌利益相關者之間,均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適應、共同進化的生態關系,這就是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協同演化規律。

(三)城市品牌生態位限制規律

城市品牌生態位(city brand niche)是指城市品牌在其生態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和利用資源的綜合狀態。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由于空間位置和資源的有限性,城市品牌的生存發展都要受到生態位的限制,本文將這一法則稱為生態位限制定律。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由于市場資源的有限性和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城市品牌只有處在適合的生態位上,城市品牌才能生存和發展。若兩個城市品牌的生態位分離時,兩者就不會發生競爭;當兩個城市品牌的生態位重疊時,若共同利用的城市顧客等資源豐富,則雙方競爭程度較弱,甚至不存在競爭;反之,則競爭程度較強。由于城市顧客的多樣化,其需求層次和強度不同,加之城市品牌經過激烈的競爭洗禮,城市品牌為了生存的需要必然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態位,調整自己的生存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構成了城市品牌生態位體系。

(四)城市品牌生態反作用規律

在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城市品牌在受到其生態環境作用的同時,也對其生存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CBE主體通過對城市品牌生態環境的改造,使其更有利于城市品牌生存,本文將這一規律稱為城市品牌生態反作用規律。城市品牌對其生態經濟環境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人才,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美好城市品牌愿景能夠使市民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協調社會公眾的言行,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就得大力整治城市環境,通過治理工業污染、市民的綠化行動,可以改善城市品牌的自然環境。但是,由于城市品牌運營者對城市品牌生態環境形勢判斷失誤,采取不當的調控行為,造成城市品牌價值折損,同樣也會對城市品牌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城市品牌對其生態環境的反作用表現為正負兩個方面。

(五)城市品牌生態平衡與失衡

城市品牌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其生態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中,同時也會不斷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和負影響。然而,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對于環境干擾所帶來的影響和破壞都有一種自我調整、自我修復和自我延續的能力。這種抵抗變化和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稱為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或“穩態”。

城市品牌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CBE內各組分的結構和功能均處于相互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城市品牌生態平衡有三種表現形式,即相對靜止穩態、動態穩態以及“非平衡”穩態。城市品牌生態平衡也有三個基本要素,即結構的優化與穩定性、能流與物流出入平衡以及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功能的保持。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機制是有一定限度的,當CBE變化超過“生態閾限”,正反饋不受控制,終將導致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衰退或崩潰,造成整個城市經濟系統的生態失衡。

總結

文章結合生態學原理分析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及其構成,并運用價值鏈理論闡釋了城市品牌生態系統的鏈網結構。將生態學和CAS理論引入城市品牌生態系統中,指出了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標識、內部模型、積木機制,揭示了城市品牌生態作用、生態適應、生態反作用和生態平衡的基本規律。研究城市品牌生態系統協同演化問題,是城市品牌理論和實踐的全新視角,有利于深化對城市品牌的認識,更好地指導城市品牌建設的實踐。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3

2.原毅軍,葛海鷹.城市價值與城市功能優化.中國城市化,2004(4)

篇9

關鍵詞:綠色奧運;學校;體育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G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44-02

前言

北京在申辦2008 年奧運會過程中,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要求,結合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借鑒悉尼經驗,將“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確定為2008 年奧運會的三大主題。無論是悉尼或北京的“綠色奧運”,其關注的都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是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不久前,中央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與協調,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并要求“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重要論述是對全國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的科學概括和行動指南,同時,也給學校的建設指明了方向。而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構建為解決學校進程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弊病提供了途徑和范例。

一、構建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意義與作用

1.體育生態系統的含義

體育生態系統是通過滿足來自生態環境的各種需求,化解壓力來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這個過程體現了體育生態系統之間存在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活動,這些活動有其客觀性的一面,也有其主觀性的一面??陀^性的一面指體育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之間客觀存在的物質循環、能量、信息的交換關系,這三層關系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制約著體育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制約著體育生態系統的能量及信息。主觀性的一面是在對生態環境壓力和各種來源需求的理解和認識中。通過主觀性的努力和活動來謀求與生態環境之間獲得動態平衡的過程。體育生態系統謀取動態平衡的主觀性活動便是它的基本功能。體育生態系統要有效地完成它的功能,需要完成許多具體的活動,各類具體的活動構成了體育生態系統的總體功能。

2.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意義與作用

體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近年來,中國體育學者有過一些研究和論著,2004年7月出版的翁錫全教授主編的《體育環境健康》一書中論述道:學校體育是一個體育―環境―人三者之間形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如何使三者協調發展,就必須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一是要明確體育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這里主要指學校的社會環境)。二是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體育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指體育對人的功能作用分析。結合翁錫全教授書中對體育環境涵義的論述,學校體育環境所包含的環境要素也應該為學校體育的自然環境、學校體育的人工環境和學校體育的社會環境三方面。介于學校體育的特定范圍,學校體育的環境因素只是體育環境的子環境系統,它所涉及的體育環境研究范圍有體育環境的共性反映,也有學校體育環境特殊的個性面,研究學校體育的環境問題既要從生態學的自然科學角度也要從生態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角度進行全面的把握,才能使學校體育生態系統得以和諧發展。

二、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指標體系與衡量

1.學校體育的自然環境。

環境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須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總稱”。自然環境是學校體育開展的環境基礎,從體育正常“生產”的特點來分析,學校體育的自然環境評價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數量(總運動面積、體育項目運動場地數量比例、生均運動面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布局(場地設施與校園的協調性、不同運動項目場地設施的合理分布)、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人體健康是否有損害(地理環境和氣象氣候環境)。

2.學校體育的人工環境

體育的人工環境主要是依據景觀生態學的觀點進行描述,它主要包括室外場地(場地地面質量、不同運動項目的場地地面質量、場地污染、場地噪音)、室內場地(場地布局、場地質量、場地污染、場地噪音、場地色彩環境、景觀建筑和生態)、設備設施問題(質量問題、污染問題)。

3.學校體育的社會環境

學校體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還是在體育運動上,這種教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文化活動在學校社會環境中同樣依賴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氛圍。在學校社會環境中,學校體育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學校體育的政治環境(學校對體育的方針和政策、學校體育的學科建設、學校體育的地位)、學校體育的經濟環境(學校對體育的經濟投入)、學校體育的教學環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課程評價、師資結構和課余體育的操作模式以及競技體育的發展狀況、成效、人才輸送)。

三、利用綠色奧運理念來指導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構建

1.加強師生們對生態意識的培養

學校領導、師生的生態意識和廣泛參與是解決學校體育生態性危機的重要保證之一。通過綠色奧運理念對學校領導、師生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樹立體育與生態環境互動的辯證認識。尤其要強化體育教育工作者生態理念的內化與培植。不斷優化學校體育的自然、社會和規范生態環境。以學生為中心建設合理、完善的學校體育物質環境,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嚴格控制體育課堂教學規模,以學生身心發展為本確定班級規模,使規模與學校體育的場地器材設施到達平衡,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運動場所,加強生態道德建設,把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2.加強學校體育手段的生態化

體育手段生態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規律、身心發展規律的綠色教育手段,以人為本,體現人性的體育措施和方法。學校體育手段的生態化首先表現是使用了生態型體育器材和產品,從而減少塵土、噪音,美化環境,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其次,人類要努力發展以保護人體健康運動、促進體育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盡量降低運動損傷的各種體育技術、產品、手段和措施。第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等。這些都是一種生態關系,如果生態關系失衡,就會使體育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3.建設學校體育人文生態

學校體育中多一些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的張揚,克服體育無“人”現象和物化現象,在學校體育中加強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健康和尊嚴的關心和關懷,切實地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學校體育趨向人性化、生態化。在學校體育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和情感體驗,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潛能,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言,“體育不應該是一種把活人制造成某種產品的工具,而是以尊崇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身體運動教育?!币虼?體育教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個性化教育原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點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以期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體育教育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豐富多彩的運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感受生命存在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多樣性,從而養成對具有無限多樣形式的生命世界的尊重。同時也有助于使體育真正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個性充分發展,人格健全”的教育目的。

4.加強學校生態體育文化的建設

生態體育文化建設不僅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因此,必須實施“體育―文化―生態”校園計劃,突出學校生態體育的文化氛圍,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校園體育、文化的活動與建設。首先,利用廣播、電視、板報、警示牌等廣泛宣傳生態體育的知識和方法;第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生態體育文化節、知識競賽,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校園運動場的環境建設與維護;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生態體育活動,利用課外活動,周末、節假日通過班級、學院、工會、學校等組織師生開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動、遠足、自行車、探險以及森林、沙灘、水中的各類生態型體育活動;第四,將“生態校園計劃”和“生態社區計劃”有機結合,使學校體育生態化的建設融入生態社會發展的快車道。確實使社會體育設施對學生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為社區服務,從而確保學校生態體育良好的運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綠色奧運在不斷創造人類體育文明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畫出了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諧到和諧危機,再到需要創造高度和諧的螺旋上升曲線,這便構成了體育生態學校的實踐基礎。學校體育生態系統反映出綠色奧運的整合態勢、根本追求,是綠色奧運精神的結合點。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理論,是綠色奧運的最好體現和結晶,也是綠色奧運的方向和歸宿。綠色奧運的興起可以有效的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惡化等當今人類面臨的許多生存與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杰波,曾凡芝.綠色奧運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J].體育: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2,(6).

[2]熊斗寅.解讀綠色奧運[J].體育與科學,2002.

[3]項鳳蓮,項立敏.綠色奧運理念的內涵與延伸[J].浙江體育科學,2006,(4).

[4]許傳寶.體育生態學:綠色體育的理論基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6).

篇10

一、“生態感知力”的界定

“生態感知”就是生態環境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印象。這種感知成為人們對生態環境進行解釋、判斷和選擇的依據,從而導致對該生態環境進行利用、改造的決策不同。因而,研究決策因素群的生態感知就是一種重要的人地關系。本文研究的“生態感知力”是指影響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戰略的各種決策因素具有周圍生態參數的采集、語義表達、語義查詢解析和語義推理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

2014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全國休閑農業經驗交流會上,江寧區黃龍峴村和大塘金村分別被授牌本年度“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獎”和“中國美麗田園獎”,充分展示江寧鄉村旅游的創新路徑和整體實力。據官方統計,全區13個旅游“金花村”吸引游客86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75億元,近3年就有5個村獲評“國家級”獎項。目前,南京江寧區的都市休閑農業推進會造就了以“農家樂”為鄉村游主題的“五朵金花”,即“世凹桃園”“石塘人家”“湯山七坊”“朱門農家”和“東山香樟園”?!拔宥浣鸹ā北晃幕吭u為“中國十大美麗鄉村”,“世凹桃源”和“湯山七坊”已成為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

研讀文獻發現,研究鄉村旅游產品的文章多數圍繞鄉村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價值評估,而從生態感知力視角探索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戰略的文章甚少。生態感知力和生態行為之間的關系、指標統計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另外,營銷戰略是在完善統計數據概念體系和多指標方法融入基礎上通過生態感知力和行為模式的表達特征來設定的。調研以“五朵金花”為研究樣本,以當地的境內外游客為研究對象,于2015年5月通過問卷調查法、行為觀察法和訪談法對主要鄉村旅游景區游客和當地居民進行抽樣調查。

設定本調查中研究對象與樣本抽樣誤差為5%,信賴標準為95%,給出公式計算初步樣本量:

G初步樣本量=A2可靠度標準差數?B特征變異度?(1-B)/C2允許誤差(公式1)

K最終樣本量=G/(1+G/F研究對象總量)(公式2)

其中,95%A=1.96,B=0.5,C=5%,得出G=384.16。提取南京江寧區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份月平均游客量為研究對象總量,經“江寧統計信息網”和《南京市江寧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江寧區內目前有15家五星酒店、19家四星酒店和27家三星酒店,海內外游客月均入住星級酒店的人數為F=150萬人次,代入公式得G初步樣本量=384.16,K最終樣本量=384.06。此外,設定問卷調查的棄答、拒答率和客觀因素導致的統計誤差為10%,則Z最小樣本量=K最終樣本量?(1+10%)=422(份)。

三、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案

生態感知力的分析需要通過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的顯性表達,調研通過針對鄉村旅游者對生態意識相關問題的感知態度和行為模式設計調查問卷,并從鄉村旅游者的感知力、態度傾向和行為模式分析鄉村旅游者的生態感知力和意識特征。問卷整體由游客屬性特征、鄉村旅游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生態環境態度感知度、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及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組成,同時采用Likert五級量表法(1-很不滿意、2-不滿意、3-一般滿意、4-滿意、5-很滿意)對觀測指標進行量化分析。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調研結合定點調查法和現場隨機抽樣法、并通過現場觀察與訪談形式對問卷進行7天的調查,調查對象具有針對性,并避免人群組合重復發放現象。本次調研共發450份問卷,回收428份,問卷有效率為95.11%,滿足統計可行要求。

四、數據分析方法

論文運用SPSS19.0和Excel2007對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樣本的構成屬性特征;信度分析是對各項同層面指標間的一致性及數據信度檢驗的分析;因子分析是對多變量或因子間相互關系的分析,通過衡量變量因子間重要程度總結出主次要素;t-test用于休閑旅游者分組差異檢驗分析;單因子變異分析因子差異的來源。首先,依據描述性統計方法對鄉村旅游者的基本屬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統計分析表可以得出,年齡段在18~24的鄉村旅游者比例為28.50%,單身和在校學生的出游比例分別為38.08%和24.07%,省會城市鄉村旅游者比例為29.67%,年均休閑旅游支出小于0.3w的出游比例為50.00%,該組數據說明統計結果與日常旅游基本模式吻合。

在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方面,據統計的428份有效樣本選項中以“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不只是屬于南京江寧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范疇(3.67)”“農業景區內的生態環境資源和農業游憩資源是不可被無限利用的(3.62)”“社區鄉村旅游資源節約利用并關注生態環境動態信息(3.53)”的感知力最強,說明大部分鄉村旅游者在“保護生態農業環境的必要性”和“鄉村游憩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外部效應”這兩方面持認同感。

在生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度方面,“社區村民為了生活質量,注重生活方式與農村自然環境演變規律的統一和諧(3.93)”“當鄉村游憩空間的生態自然遭侵害時會發生系列可持續后果(3.73)”“開展鄉村旅游時注意對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的保護(3.52)”感知度較高,而“鄉村農業景區具備自我修復功能,游客任意行為均不從本質上改變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和“環保技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景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非感知度分別為1.61和1.54,表示多數鄉村旅游者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態度是明晰的,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應以生態環保的意識態度感知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兼容關系,且明確“生態不經濟”和“經濟不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方面,67.64%的鄉村旅游者認為農業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設施利用程度的責任主體應為政府機關(15.09%)、鄉村旅游者(14.68%)和當地居民(5.12%)三方主體。另外,80.23%的鄉村游客認為應提前對游客進行生態環保教育以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從“鄉村旅游導致農業景區生態環境失衡感知度(2.06)”角度說明旅游者對現有鄉村游憩空間生態環境的失衡程度仍在其可承受范圍內,“生態不經濟”現象尚未影響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選擇決策。

在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方面,“農業景區依照環保原則和制度規范開展游憩活動(3.79)”“積極參與日常生態環保型鄉村旅游組織并鼓勵生態宣傳活動(3.65)”“主動參與義務型旅游生態環境知識宣講活動,注重其與鄉村生態宣講活動的聯合開展(3.87)”的感知度較高,而鄉村旅游者感知度分別為3.23和2.88的“鄉村旅游者環保素養和生態循環理念的缺乏是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主要因素”和“農業景區管理和營銷工作不完善是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效應的主要因素”是引致農業景區環境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在生態環境良好且規模較大的農業景區內破壞點環境是不會產生較大影響的(非感知度1.71)”說明多數鄉村游客具備較好的個人素養并能及時規范旅游文明行為。

五、統計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

此調研利用整體信度系數(Cronbach's α)和F檢驗分析同等級選項下各子選項間的一致性,即利用SPSS19.0軟件計算出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生態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度、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和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的整體信度系數,若整體信度系數大于除去任意子選項后計算的信度系數則表示問卷調查的統計數據是具有信度的。首先,統計得出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分別為0.721和0.738,若除去任意子項目做信度校驗和Hotelling’s T-square檢驗,得出T1~T5信度系數均小于0.721,且鄉村旅游空間綠色動植物屬性感知力(T1)和鄉村旅游空間關于鄉村旅游資源與農業資源耦合程度的感知力(T3)相關系數可達0.619,量表得真分數能力為72.1%,且具有一定信度。其次,生態旅游環境態度感知水平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83和0.691,A2和A5外的其他子項系數均小于0.683,且A4和A1相關系數達0.584,量表得真分數能力為68.3%且具有一定信度。再次,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評價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32和0.636,除了R5子項的其他子項信度均小于0.632,且具備信度要求,同時量表的選擇相中認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不及農業景區開發速度、行政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和環保意識仍處模糊狀態的所占比例分別為26.2%、20.2%和27.2%,其表示需要加強鄉村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另外,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行為模式感知度項的整體信度系數和標準化信度系數為0.664和0.662,且平日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型鄉村旅游活動組織并鼓勵生態宣傳活動子項(B4-28)和平日愿意參與生態環保知識宣講并注重聯合社區、旅行社進行生態型旅游服務子項(B4-29)間相關系數為0.761,符合量表一般信度要求。

另一方面,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對鄉村旅游者的環境生態理念感知度項的部分數據進行Varimax正交旋轉和Regression回歸因子分析,選擇KMO and Bartlett’s test對相關系數矩陣進行統計檢驗,利用KMO值比較觀測相關系數值與偏相關系數值,其值越接近1則變量的因子分析效果越明顯。而該調研量表的KMO值為0.736,表示本項因子分析結果合理可行。T1~T5子項變量中T3和T4的Communality共同度較大且分別為0.678和0.781(方差解釋量為67.8%和78.1%),因子內含量和重要程度較高;A項KMO值為0.742且A7和A9共同度達0.762和0.739(方差解釋量為76.2%和73.9%);R項因采用評價量表而不采用因子分析,而B項KMO值為0.787,B4-25項和B4-26項的共同度達0.872和0.827。

鄉村旅游者群體屬性的差異直接體現在各種調查子項感知表達上,選取鄉村游憩空間農業旅游資源感知能力子項做數據統計,得出:感知能力依照職業屬性排序,體現教育程度與鄉村旅游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感知力成正比;從家庭結構排序則有孩家庭大于夫婦家庭和單身家庭;從居住地域類型和年均家庭收入看,省會城市、直轄市和地級市的資源環境感知力大于縣級市和鄉鎮;從年均休閑旅游支出上表明對鄉村旅游資源環境感知度高低和支出大小成正比,游客在游憩時也增進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認知和行為規范。

根據在A項中選取A7和A9子項做數據,得出:城市群體、高等教育群體、有孩家庭和較高年收入家庭對鄉村旅游空間環境保護的感知力較高,而在社區參與管理能力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感知力方面,科研人員、在校學生、有孩家庭和年高收入家庭的感知力較高。在R項中,67.48%的調查者認為行政機構(15.57%)、鄉村旅游者(15.23%)和當地居民(6.98%)三方共同負責游憩空間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環保設施的利用;而針對旅游者感知生態環境較以往質量有所下降的原因,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不及農業景區開發速度因素占26.2%、行政監管力度有待加強因素占20.2%和環保意識仍處模糊狀態因素占27.2%,營銷戰略角度上講,生態農業景區的生態系統管理措施、環境宣傳標識體系、導服生態理念灌入方式、游客生態理念教育和義務生態環境保護宣講等均能被95.73%調查者所接受。在B項中,為保護生態旅游環境,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循環聯動式發展,游憩空間內采取生態便捷式交通工具及垃圾循環處理系統等綠色環保措施,其行為感知度與高學歷者、中青年旅游者和高年均旅游開銷群體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