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建筑材料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異
每一種建筑都是一個地區、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設計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很多,無論是建造的選取,還是建筑的裝飾和造型,都是經過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地域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異,兩種所體現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將從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中國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異的比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建筑材料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將石與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墻體,西方人則是將木用于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具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稱的藝術效果;第二是以木材為主要的構架;第三是獨特的個體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著力與追求建筑的結構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與走廊,這抽象的表現了人體美。
1.3建筑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繪畫效果,注重意境美的營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視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間上的那種透視效果,這樣可以給人一種延伸、曲徑通幽的感覺,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諧的心態。西方建筑相較于中國傳統建筑,便更加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視建筑整體與局部的和諧與統一。
2.中國古代建筑與易經的關系
《易經》是中國符號學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個符號,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國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經》的影響,因此極具符號及象形優勢。中國古代建筑中蘊藏著一種建筑符號信息,例如北京天壇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陽之數“九”以及“九”的倍數通過扇環形展開的,這天陽之數“九”也就來源于《易經》乾卦中的“九”。
3.中國古代建筑與風水的關系
陰陽五行說,是中華民族通過觀察和思考建立起來的一種哲學思想觀念。其中的風水學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宮的宮墻以及柱子使用紅色,象征著光明正大;屋頂采用黃色,象征中央,故宮東部的屋頂使用綠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長,因此皇子都居住在東邊,西宮作為太后的專屬方位,象征清凈,天安門至墻門不栽樹,其意義為南方屬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國人選擇了土木作為數千年不變的建筑材料,認為土木是有機體構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動是永恒的,靜是相對的,立柱和橫梁的連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這充分地體現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剛”。
4. 中國古代建筑與中庸思想、國家的宗法制度的關系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這一點與“恒久意識”是相互連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將中庸用于中國古代建筑中,則表現了中國人追求內涵的特點。中國建筑往往將建筑的精華放在最里面,最隱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僅僅只用樸質,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內向型性格特點就造就了中國古代建筑重視內涵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不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還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對古代建筑的影響。在古代中國,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權力和道德制約雙重功能,即使是經歷改朝換代,家族依舊是社會構成的最基本單位。以家作為基本單位,使得中國古代建筑有著以“住宅”為原型的特征。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傊坪鯖]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何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點,如何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來實現古建筑中的各個節點和構件,在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時應著重考慮的節點。
關鍵詞:仿古建筑;蘇式古建;結構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點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組成。中國建筑文化歷史悠遠,形成獨特,建筑物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宏偉中不失細膩,莊嚴中不失優雅。而“仿古建筑”一詞正式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上世紀末學術界在理論上的探討, 褒貶不一, 可以說它經歷了一個坎坷不平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胺鹿沤ㄖ迸c古建筑幾乎相同, 但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具體型式的案臼, 如果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對傳統建筑的因襲照搬就在所難免, 也是對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見。所以說對“仿古建筑”一詞全面和準確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設計的外在表現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或傳統建筑材料, 對古建筑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再創造狹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傳統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圍內對古建筑的復原,嚴格講屬于文物修復范疇, 本文所論及的只是廣義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點講既是用現代的施工工藝體現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們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論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層結構;故而現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單層和多層為主。眾所周知,現代多層建筑多為砌體結構和框架結構。所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建筑特點體現在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構架制原則。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鑒于木結構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現今建筑中已經不提倡使用;而構架制的結構形式和現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極為相似:傳力途徑明確,主體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分開。這就說明框架結構是最能體現古建筑精髓的結構形式。這也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但彩畫制度這一形式在現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也只能通過外貼或噴繪等裝修手段才能達到。
中國古代建筑創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間傳遞荷載以及承擔抗震作用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的精華所在。隨著現代結構形式及建筑材料的發展,斗拱這一重要的結構構件應用在仿古建筑中時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實質作用而僅僅作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裝飾構件。但是它作為古建筑的代表性構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外觀較封閉。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正是由于這種理念,古代建筑的單體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統一,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這些特點難免單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樣性,而古代建筑師則從建筑組群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從而使庭院變化豐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園林的設計中這些特點并不明顯,原因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以“師法自然”為原則,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熟知的各式園林。
2.仿古建筑在現代工藝中的設計要點
正因為古建筑擁有以上特點,所以在仿古建筑中應盡可能的以現在工藝的手段實現以上特點。中國古建筑中以明清時期的蘇式園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為人們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蘇式古建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構件大體可分為:柱、梁、桁、檁、椽。傳力方向為:屋面椽檁桁梁柱;途徑明確,受力簡單。而古建中的梁均為簡支梁,這對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這一構件就誕生了;但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中梁與柱均為剛結,梁承擔抗震作用,從而架空了斗拱這一構件;而現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現澆整體式,所以檁、椽等構件也成為非必須構件,可以取消。這樣會對外立面產生影響,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為整個工程中關鍵的節點。
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式樣非常豐富,變化多端。等級低者有硬山頂、懸山頂,等級高者有廡殿頂、歇山頂。此外,還有攢尖頂、卷棚頂,以及扇形頂、盔頂、盝頂、勾連搭頂、平頂、穹窿頂、十字頂等特殊的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等又有單檐,重檐之別,攢尖頂則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變化形式。而在這些形式當中又以歇山頂的應用在蘇式建筑中最為廣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漢殿”、“廈兩頭造”等不同名稱。歇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歇山頂屋頂在兩側山墻處,不再像硬山式和懸山式那樣,山墻是由正脊處向下垂直一線。歇山式屋頂的正脊比兩端山墻之間的距離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頂是在上部的正脊和兩條垂脊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垂直區域,稱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講正脊兩端的屋頂覆蓋。在古建筑中屋面結構多為木、瓦等輕質材料,兩條垂脊相對荷載較小。而現代建筑中的鋼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較大設計時應在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處設梁建立可靠支撐從而明確山花部位屋面的傳力途徑。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順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現代工藝取消了椽,“飛椽”這一形式只能通過混凝土的可塑性強這一特點來實現。
古建筑中梁支撐桁進而支撐屋面,而現今對進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將平梁更改為隨坡面的折梁,這不但減少了工程造價,也可相對增加整個建筑物的室內高度,不會有壓迫感。而梁跨度較大時,例如寺廟等需要內部空間較大,結構內部不宜設置柱;如使用折梁則會對邊柱產生側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圓柱,所以不能通過改變柱截面的方法來抵抗水平力,聯想到一般明清時蘇式園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將外廊作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與結構邊柱用大梁連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傳遞給柱子的水平推力,這樣就解決了柱子同時承受三項應力的不利受力狀態。
雖說古建中的各式“飛檐”、“望角”等復雜且精細的裝飾構件通過混凝土來實現是對施工工藝的考驗,但蘇式仿古建筑最關鍵的難點還并不在結構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節能。蘇式古建講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對較大的窗口,這在北方很多城市規范要求的開窗面積和傳熱系數等都是不滿足的,這回在設計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擾。這就需要相關的規范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結
總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精華的凝聚,是標示各個時期中國建筑史的里程碑,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古建筑設計中的優秀理念,將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備,從而傳承中國古典文化和歷史底蘊。繼往開來,為現代建筑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劍平《關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學術論壇 2010.07
[2]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篇3
中國擅長以木構體系為造房的主要結構,從夏商一直延續到明清,其建筑發展性具有穩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個獨特建筑藝術體系;西方古代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為主建造結構,無論是從古希臘建筑柱式運用、還是到古羅馬建筑時期建造技術、藝術、型制、理論空前發展,以及到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風格出現,和后來興起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均都表現出建筑風格在不同時期變革所留下的歷史烙印,展現了西方人較高藝術修養與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異
1.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建筑
中國古源地是以黃河流域為主,其氣候溫和,國家經濟發展以農耕為主,所以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的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順其自然,將人與天地萬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和諧發展。因此中國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講究風水,這一點園林建筑就有所體現,“雖為人作,宛若天開”,充分表現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意境。另外,中國古建筑也受著周禮之制的影響,如宮廷建筑———北京故宮,平面講究中軸對稱,縱深布局,三朝五門,前朝后寢,創造了高低錯落,起伏開闔的群體空間,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權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因此北京天壇總平面北墻呈圓形,南為方形,即取此意。標志性建筑祈年殿,優美的體型和高超的藝術處理,被人喻為我國古代最優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為圓形,周邊12根柱,象征12個月,中心四根金柱,意為四季;外觀為三重攢尖頂,處于三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高處周圍蒼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覺屋頂就是天穹,令人海闊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處。
2.“人”與神性為主題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發源地希臘,被喻為歐洲建筑的搖籃。它地處地中海北岸,東臨愛琴海,屬海洋性氣候。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所以建筑突出以“人”為中心,如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奧爾尼式就隱喻著男人和女人。高聳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著對“力”的崇拜。西方人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園林建筑別注重人工修飾,將植物剪裁成規則的幾何圖形,有序整齊的排列,體現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紀歐洲進入了一個宗教統治的時代,基督教保持著絕對統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聳的構圖和玲瓏剔透的雕飾,表現出神秘敬畏的感覺,走進教堂仿佛走進了神殿,通過人與神的對話使教徒心靈得到了洗禮,感受著超塵脫俗的感覺。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觀形式上的差異
1.中國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外觀形式特征顯著,與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國古代建筑由屋頂、屋身和臺基三個部分組成,結構形式以木構架為主,由立柱和橫梁承重,屋頂多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觀形式的多樣化,與高低錯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國古代城市豐富的天際線。屋頂的形式有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及卷棚頂等。中國傳統建筑木構架體系中的“斗拱”是最顯著和重要的構件,在審美上有極高的價值,它位于柱頂、額枋和屋檐之間。斗拱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悠久,由大變小、由雄偉變纖麗,不僅在結構和裝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還為建筑各部分和各構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單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會上的中國館就隱喻著中國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對比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的外形與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規模和尺度相對較小,但是中國建筑不以單體取勝,而是注重虛實結合的群體空間布局,傳統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組或多組建筑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即所謂層層深入院落空間組合。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對于建筑群則以“院”來表示,所謂“無院不成群”,這是東方建筑所追求的獨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為代表的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創造了一種以石制的梁柱作為基本構件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經過文藝復興及古典主義時期的進一步發展,一直延續到2”世紀初,成為世界上一種具有歷史傳統的建筑體系,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圍繞著建筑主體,形成一圈連續的圍廊,柱子、梁枋和高聳的穹頂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變化,對歐洲后來的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建筑強調個體的表現,在建筑外觀形式處理上變現幾何比例和數字關系,建筑龐大的體量和巨大而又高聳的穹頂,賦予了一種向上和四周擴張的氣勢,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異
1.中國建筑以木材為主
中國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為主,中國人對木的寵愛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為主一樣。建筑材料的差異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古源地以黃河流域為主,土木材料在這一帶儲量豐富,氣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價格低廉,它比石頭更容易取材。在《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梢娔緲嫿ㄖ牧峡勺匪莸叫率鲿r代。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如《左傳.襄工二十七年》記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卻在外。中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為主,屋面上的瓦、墻體的磚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燒制而成。中國古諺語所謂“墻倒屋不塌”,說明墻不承重,都是由木構架來承重的。且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為主
西方建筑發源地古希臘所在地理位置地勢崎嶇,河流湍急,石灰巖和大理石儲量豐富,這為石構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資源。在氣候方面,這里屬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如選用木結構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從這里開始廣泛的運用。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又發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構成的混凝土,這種人工制作的石材為拱券結構的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為將來建筑材料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v觀西方古代建筑,無論教堂也好,宮殿也罷,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構是分不開的。中西古代建筑這一木一石,一柔一剛,可謂涇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裝飾上的差異
1.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艷麗,注重雕琢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風格,在建筑顏色上中國古代建筑注重清醒、名目、艷麗的顏色,如宮殿廟宇中用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屋身,檐下陰影里用藍綠色略加點金,再襯以白色石臺基,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筑更顯得富麗堂皇。屋頂上布置的彩繪也是中國古建筑裝飾中一種重要類型,彩繪多以動植物圖案為主,如明清時期的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在梁枋、斗拱,檁椽等構件上運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技法、加以雕刻、書法等手段,使圖案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特點,中國人將木構件進行細致的雕琢,再附以顏色罩面,雕梁畫棟,其手法和工藝之精湛堪稱當世一絕。
2.西方古典建筑樸實、莊重,雕飾宏偉
西方建筑古希臘建筑裝飾風格給人以樸實、莊重之感,建筑的顏色也偏于黑、白調,注重材料-石材的顏色,這與中國古代建筑相比不免單調些,裝飾彩繪圖案也沒有中國這樣豐富多彩。但到了古羅馬時期,羅馬的貴族們生活奢華,各種裝飾手段開始運用,特別是室內運用華麗耀眼的顏色,把宮殿裝點的金碧輝煌。到了宗教時代,人們更追求裝飾色彩的變幻,室內的屋頂及墻壁裝點了許多壁畫,繪制多屬圣經中的故事,人物繪制惟妙惟肖,極為真實,映射出狂熱迷幻的宗教主題。另外,西方建筑的裝飾多以雕飾為主,雕飾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物、動物、植物為對象,采用石材進行雕琢,其形象生動逼真,立體感強極強。相對而言,中國古建筑的雕飾雖沒有西方雕飾的大氣宏偉,但在雙方地域中的獨特的風格都是獨樹一幟的。
五、西方古典主義建筑裝飾風格的基本原則
1.適度性原則
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總的來說是宗教思想的物化體現,在其影響下的裝飾本身,也帶有很多特定社會和時代的痕跡,這些如果照搬照用會破化 設計的整體感。古典主義有很多裝飾手法和裝飾元素在現代人看來己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如若大量過度地使用這種裝飾,將失去簡約式風格的內涵和意義。古典主義裝飾題材和裝飾手段都比較豐富。在特殊的環境中,需要仔細斟酌選擇裝飾語言和元素,以和整體環境氛圍相符。因此,選取裝飾語言要格外謹慎,以求整體風格的一致,否則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2.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更應該給人一種親近感,設計目的是“人”,而非物。一個好的空間因該是環境和情感的結合體,是環境和情感的對話和交流方式。環境的營造應該展示出特定的精神氣質,給身處此環境的人一種應該具有的感情需求。不同環境體現出不同的氣質,滿足不同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裝飾的應用上也應該遵循這種原則,以人的環境情感的需要為出發點,把握空間環境的情境,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合理性原則
所謂合理性原則就是合乎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合乎邏輯性原則,指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尊重和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盡量避免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進行古典主義氛圍的營造中,應該合理的選取裝飾材料。古典主義裝飾多采用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等。如果在一個古典色彩濃厚的空間中突然多出一個現代新型材料,不但令人感覺可笑,而且裝飾的韻味和內涵也蕩然無存了。其次,施工技術要合理、結構要合理。如果沒有適當的加工技術也會給材料、結構等帶來麻煩??傊?簡化的西方古典主義裝飾的借鑒和應用將在尊重歷史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前提下,多種設計原則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篇4
【關鍵詞】建筑;材料;空間;智能;綠色;節能;環保
1 建筑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雖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對外交流,但是中國的建筑,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
2 古代建筑
2.1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皦Φ刮莶凰毙蜗蟮乇磉_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2 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
2.3 古代建筑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
2.4 運用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
3 現代建筑
一批青年建筑師提出了比較系統及激進用于建筑創作改革的主張,因而大大的推動了建筑改革。對于這些年青建筑師所提出的觀點,當時有過許多不同的名稱,諸如功能主義、客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國際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則有更多人稱之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現在則稱之為現代主義。
建筑設計中逐漸更加強調建筑三要素(藝術、技術、空間)中技術的成分,要求設計和各學科的緊密配合?,F代建筑設計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較現代化的材質,突顯與舊建筑不同隱喻或意象。
3.1 智能建筑:今后的建筑科技將圍繞保護環境,省資源,降低能耗而展開。建筑智能技術的發展要為生態、節能、太陽能等在各種類型現代建筑中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實現生態建筑與智能建筑相結合。建筑智能技術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
3.2 綠色、節能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也稱為生態建筑。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將向環保型材料和綠色設計兩方面發展。
3.3 環保型建材,要求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好、易于維護管理、不散發或很少散發有害物質,同時也得兼顧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藝術效果的特性,同時要求節約資源。藝術表現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體的表現,可以說現代建筑是根據技術、材料與藝術相結合的精神產生?,F代建筑的形式與技術包含應同工業化時代條件相互的配合應用,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的革新。
4 結束語
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建筑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建筑師在設計上新的里程碑----使用新材料、新工法制造出許多經典的設計作品,也讓建筑界在藝術風格上及建筑設計理論方面,獲得很大的進步。新的材料及強調功能性、理性為原則,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的革新,也決定了建筑形式的完美呈現。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史.建筑工業出版社
[2]董海麗.建筑藝術在古建筑中的應用[J]. 2003
篇5
[關鍵詞]閩南 “出磚入石” 裝飾藝術
1 概述
閩南鄉土建筑中墻體的一種砌筑形式—“出磚入石”,該形式采用不同形狀的石材和紅磚交壘疊砌,其裝飾美體現于石的表面與磚表面的質地對比[1]?!俺龃u入石”較好地結合閩南自然、氣候因素。本文從“出磚入石”建筑特點入手,研究其裝飾藝術形式,探討該種建筑形式在當代的繼承與創新,為傳承并發揚傳統建筑與裝飾形式做貢獻。
2 建筑特點
2.1 用材簡單
“出磚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磚和灰土。石材的選取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多是當地的花崗巖塊,其質堅高強、抗風化、抗侵蝕,顏色以灰白色和淡黃色為主,少量為輝綠巖呈現暗青色。石塊多數呈長方形,少量呈現梯形、圓形等。磚塊一般呈現暗紅色或紅色,稱為紅磚,該種顏色是泉州民居較為普遍的建筑色彩,古代“出磚入石”的紅磚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不等?;彝潦悄嗨疂{與石灰的混合物,有的輔于蠣殼灰、紅糖水,具有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結構牢固
“出磚入石”墻體結構牢固,該墻體的磚相當于現代結構中的填充墻,而石則相當于現代結構中的剪力墻,加上中間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墻體結實、結構牢固。墻體外側沒有涂抹任何漿材,在歷經風雨侵蝕幾百年后,表面仍然完好無損。“出磚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在墻體中的剪應力遇到石塊時,由于花崗巖石塊較高的抗剪強度,故剪切面不會沿石塊內部發生,故數百年前的“出磚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裝飾藝術特點
“出磚入石”墻體具有自然簡單、樸素美觀與韻律協調的特點,同時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和耐久性。
3.1 自然簡單
“出磚入石”墻體的自然美,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無統一規格,而是從自然中順手拈來,沒有經過人為統一大小尺寸。在砌筑過程中,石塊長邊方向無統一規則,但一般以水平向和豎直向為主,對于任意四邊形或梯形的石塊,一般下邊長度大于上邊,紅磚則一般呈水平向砌筑,少數呈豎向砌筑。有的整面墻體全部采用“出磚入石”建筑形式,也有半面采用的,將“出磚入石”作為墻體基礎。石塊與紅磚基本上任意組合,無規則性。
3.2 樸素美觀
“出磚入石”墻體所用材料均為最為常見的建筑材料,墻體砌筑完畢后沒有經過任何涂抹,更沒有色彩斑斕與復雜的裝飾。從色彩上看,直接的是石塊和磚塊的顏色,多為灰白色和紅色。舊時紅磚表層存在深灰色或黑色斜紋,是紅磚燒制過程中,磚坯之間沒有壓住的位置經松木煙熏而成,黑色為紅磚添加了一絲自然美。紅白相間,色彩簡單,對比鮮明,即體現了一直樸素淡雅,又不失乏味單一,如圖1所示。
3.3 韻律協調
整個墻體從裝飾外觀上看,線形平、斜、曲組合,石塊上下層相錯,磚塊則厚薄不一;以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點、線、面形成寬窄變換的組合,因而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整體面積上的韻律[2]。石塊與磚塊本身的看面寬窄不同,而形狀基本規整,排列大體整齊?!俺龃u入石”,石塊稍凹,紅磚稍凸,石塊與紅磚凹凸層次,具有立體空間感,錯落有致,凹進去的是一直樸素內涵,凸出的是一種絢麗,有一種只可意會的閩南地域鄉土文化特色的獨特魅力。
4 繼承創新
“出磚入石”在古代廣泛應用于建筑物中,迄今為止保留下來的典型代表有石獅巷中“五房”的墻壁、安海文化宮朱祠西側墻壁、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筑群等?,F代建筑仍有不少采用“出磚入石”的建筑藝術形式,既繼承了傳統的主要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出磚入石”典型的代表建筑物有:
實例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結合傳統建筑藝術和現代建筑技術,整體風格及室內的中庭、走道、回廊等空間借鑒吸收閩南建筑“出磚入石”墻體的做法,將其作為墻面裝飾的主題,其施工是用紅色碎磚瓦和現代毛石干掛相結合。磚石相間結合,石材位于磚塊的周邊,屋面、前墻面和外樓梯均采用這種形式,色澤上灰白與紅色搭配,既不會因全部的灰白色而單調,也不會因全部的紅色而過于絢麗。
實例二:嘉庚建筑
“嘉庚風格”建筑也對“出磚入石”進行了較好地結合與創新[3],以鑲嵌迭砌的高超技藝,在柱頭梁底、門楣窗套、墻面轉角、外廊立柱上,用白色花崗巖與釉面紅磚犬牙交錯,拼飾圖案,搭配色彩,既充分展示了構造的細節之美,又提升了建筑的整體美感。這些建筑方法分布在集美大學與廈門大學等建筑物中。
實例三:泉州中山路復古古厝
泉州市中山路上的一個復古古厝,較好地展現了“出磚入石”的建筑形式,采用長方形、圓形和任意多邊形的石塊砌筑,周邊的磚塊經過切割與石塊形狀完美結合,砌筑中使用了水泥砂漿代替里傳統的灰土。紅磚的表面刻意保留了古代紅磚的“黑色斜紋”,增加了整體美感,如圖2所示。
5 結 語
出磚入石是典型的建筑材料循環利用的綠色手法,廢舊利用、變廢為寶,符合現代生態觀念,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這種方法在現代室內生態環境設計中十分值得學習和借鑒[4]。利用地震廢墟建起的“出磚入石”墻體,因其具有用材簡單、結構牢固,在裝飾藝術上具有自然大方、樸素美觀與韻律協調的特性,時至今日,傳統與革新并存,并由從閩南傳播到了金門和臺灣地區,可以預言“出磚入石”將一直存在于民間,其形式也會逐漸演變,但仍脫離不了其本色。
參考文獻
[1] 黃堅,簡論閩南磚石墻的裝飾特色,裝飾,2004.8:85
[2] 林靜,泉州紅磚墻裝飾特點探源,福建建筑,2006.97(1):27-30
[3] 繆遠,傳歷史文脈承嘉庚風格——廈門大學嘉庚風格建筑樓群賞析,工業建筑, 2008. 38(5):126-129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當代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通常是按照前人設計經驗,以傳統文化為基礎。針對現代建筑設計,想要突破傳統建筑設計風格,需尊重歷史,傳承傳統建筑文化,吸取優秀理念和傳統經驗,進而與現代建筑相融合,促進藝術再生。例如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建筑,在設計時,傳承了天人合一理念,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得以淋漓盡致表現??梢哉f,傳統文化是建筑設計的基礎,是藝術設計的經驗資料、藝術靈感。盡管部分設計師與傳統文化脫離,開展建筑新設計,但即使再新穎,也是對傳統文化創新。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建筑設計經驗,主要分析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特征
我國具有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過數千年發展,我國建筑已自成獨特體系。對于建筑裝飾,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響較深。在我國古代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地位無可動搖,道家思想也極為重要。因此,在闡述哲理的過程中,也對我國傳統建筑風格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屬于仕文化的范疇,是只為少數人服務的,是少數人的藝術。俞孔堅稱之為“死去的藝術”。雖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為少數貴族服務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種先進思想和哲學方法的指導下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脈相承的。在傳統建筑設計中,非常注重自然主義思想,對于樓宇高度、臺階級數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建筑裝飾物也具有鮮明等級特點,主要由于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論是亭臺樓閣、廊間小道,均追求與自然的融合。建筑裝飾也追求整體性、統一性,由建筑圖紋、漆色描繪等,均具有封建體質,等級觀念非常鮮明,尤其官員住宅、廟宇等,均嚴格區別于平面住宅建筑。
2.當代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分析
首先,建筑布局。我國古代的建筑布局設計,是依靠風水學思想,傳統風水學并非一種偽科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極大影響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布局設計。傳統風水學主要包含古代美學、生態學、哲學、地質學等內容,體現了地理人文和自然生態的思想,是古代建筑設計的關鍵思想源頭。例如,我國明清時代的皇宮布局,主要運用風水學思想,皇宮坐北朝南設計,是環境、日照、氣候等因素的綜合,同時也納入了風水和文化因素。再例如,北京四合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古老文化的重要象征,體現了我國“四”和“合”的布局及和諧氣息,講究分明和布局嚴格,是社會等級的直接體現,即可營造良好內部環境,又可抵御外部氣候環境。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這些因素十分平常,幾乎無論哪種建筑均可看見,然而卻是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體現。
其次,人文思想。因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古代文化時期,涌現了大量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家,極大影響了后世,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也非常大。當代設計師性格和審美觀念,深受傳統人文思想影響,進而達到建筑設計境界。其一,儒家提倡和諧統一和天人合一。針對建筑設計,主要體現建筑嚴格封閉,而對外是自由天地。其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對當代建筑設計影響非常深。例如,我國國家大劇院設計,則充分體現了道家思想。在建設初期,承受巨大社會壓力,待建成之后,獲得一片贊聲,主要是體現協調設計,是無為而治的重要融匯,表面“無為”,而實際是遵從自然,充分發揮建筑形式、建筑功能的自由空間。其三,佛家提倡返璞歸真。例如,我國著名建筑蘇州園林“拙政園”,是傳統佛家思想精華,提倡遠離世俗、親近自然?,F階段,人們生活非常忙碌、繁雜,更愿意追求一種遠離鬧市和自然和諧的建筑。可以說,返璞歸真是當代建筑設計的重要思想。
3.當代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首先,傳統符號傳承。對于傳統因素傳承,主要為事物符號、思想符號傳承。對于當代建筑設計,需積極吸取傳統符號,與現代建筑設計有機融合。符合作為一個系統概念,包含了人文、人物和概念思想。針對當代建筑設計,主要是傳統圖案因素和建筑手法的傳承。實現傳統形式的現代化,傳承非精神成分。當傳統因素和當代建筑設計,出現時空交匯時,可提取現代符號和傳統符號,實現兩者有機融合,進而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有機傳承傳統符號。
其次,傳統材料傳承。在建筑設計中,建筑材料是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現代建筑設計,均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傳承傳統文化,是傳承傳統材料。在我國古代建筑設計中,主要以木材為主,進而達到樸素自然和親近自然的美感。現階段,混凝土和鋼筋材料,是當代建筑設計的時代主導。然而,在格調方面,還是主打傳統材料特點。對建筑材料設計,可通過藝術造型,將木質材料風格顯現出來,達到一種親近自然的文化內涵。我國傳統建筑裝飾主要注重精神感觸、自然領悟,在建筑創造、應用過程中,以人類心態為基點,表達情感宣泄,傳遞意境,建筑裝飾設計注重人文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重點目標在于“人”的研究,強調以人為本的建筑裝飾。傳統建筑意境更讓人感受深邃、深層次的意境,注重虛實美,善于將設計者情感注入設計之中,通過隱喻手法,使人在觀賞建筑過程中,逐漸領悟獨特境界,注重建筑外在性景觀設計,感受外在輪廓美??梢哉f,每挪動一步,即可感受一種“移步換景”的感覺,其建筑周圍韻味、精致也隨之變化,建筑裝飾的雕刻、花草與樹木起著互相配合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是現代化城市建筑的視覺形態,對傳統歷史文脈傳承,營造一個積極、特色環境特征。對于現代建筑設計,立足某種意義而言,是世界、民族的傳承。利用現代建筑設計,是城市文明形態重要表達,合理運用了歷史文化,促進傳統精神、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強,付佳,趙峰等.傳統文化符號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變異性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38(5):206-209.
篇7
關鍵詞:玻璃材料;建筑空間;玻璃特性
引言
由于中國整體設計行業起步比較晚,所以玻璃材料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雖然融合了地方文化,但大多數的理論是和實踐還是從西方等國家借鑒而來的。其中以西方的歐美、東方的日本為典型。馬克•庫森斯似(MarkCousins)的《二十世紀玻璃》,論述了玻璃材料在形狀、質地、顏色、制作工藝等方面的革新與發展;斯蒂芬•耐普《玻璃裝飾藝術》從藝術設計的視角闡述著玻璃藝術的美使得玻璃材料成為室內裝飾的主流。國內鄔烈炎的《現代玻璃藝術》論述了玻璃材料的特點、形狀、制造工藝、裝飾性等,解說了玻璃材料作為裝飾品所展現的藝術美,與空間結構融洽融合;王振宇《玻璃與現代建筑》講述了玻璃材料的藝術美融入建筑空間所體現的玻璃材料所特有的美學特點;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一、玻璃材料的發展史和特性
(一)玻璃材料的發展史:玻璃材料被發現并應用于制造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制作簡易的玻璃器具和玻璃裝飾用品時,因為生產力水平和生產加工技術的有限性,玻璃材料僅被用于制作室內裝飾品和首飾用品,沒有辦法適用于建筑設計中。人們發現玻璃材料的透光性是在古羅馬帝國時代,于是將玻璃材料用在了建筑結構中的采光部分,取代了大理石和石膏材料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玻璃材料最開始出現在建筑空間中是用來做成玻璃墻壁的。春秋戰國時期,生產方式是壓鑄工藝,外觀上來看就相當于現在的普通平板玻璃材料。由于我國在建筑方面和加工制造技術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著較大差異,導致玻璃材料沒有被加以重用。建筑用玻璃大多來自國外,僅供皇家宮殿的窗柵使用。直到北魏時期,交通的便利促進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先進的玻璃制造技術逐步引入中國,并在明清逐步開始生產玻璃材料,但僅應用于建筑物墻體的小格結構窗格柵上,尺寸小且操作不便,因此應用甚少。隨后玻璃材料還經歷了彩繪玻璃窗時代、生鐵時代、框架時代、玻璃幕墻時代等歷史的變遷。(二)玻璃材料的特殊性質:玻璃材料的透光性。在建筑設計應用中這一特性非常重要,自然光通過玻璃材料穿透到建筑物的內部,使得建筑內部空間明亮而柔和??蛋退範栐f過建筑就是“把各種建筑材料在光線下進行精巧的、恰當的、宏偉的組合”。因為有了自然光線的多樣變化,所以才有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物,自然光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改變建筑物的視覺造型,多樣的建筑材料則成了自然光的收集器,自然的光線使建筑的材料和結構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建筑設計中玻璃材料與自然光線是不可分割的組合關系,自然光線在傳播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光線穿透玻璃,剩下一部分被反射出去。自然光線的強度和方向性可以展現出玻璃材料的質感,同時玻璃材料的顏色和質感也會通過自然光的反射和透射發生變化。高度透明是玻璃材料的又一特性,純凈無瑕的透明視覺意象,給人一種潔凈、細致、剔透的美感。透明的玻璃材料表現力豐富多樣,可以進行任何比擬,構成了其他材料所無法效仿的格調和氛圍。玻璃材料不同于以往的傳統材料,給人的視覺感受也不同,玻璃材料的透明性使得其具有豐富的表現空間,使得觀賞者好像置身在一個飄浮于不確定,仿若置于虛空中的構成感受。由于玻璃材料的透明性能夠提供清晰的和無阻礙的視線,使得人們可以從建筑外部看到建筑內部的裝飾、結構、以及空間布局,而且建筑物以外的美景也能被帶到空間的內部,使得室內和室外的建筑物本身的結構和周圍環境可以完美融合(如圖2)。透明玻璃運用在建筑空間中不但可以減少視覺上的層次感和建筑物中的封閉感,給人帶來一種剔透、潔凈和自由、開放的視覺體驗,玻璃材料的透明性具備流動性和超感官的秩序性,能賦予玻璃建筑物藝術的美感和活力。玻璃材料的折射性,可以通過玻璃材料的表面折射自然光,將自然光線折射到其他地方。不同材料折射的光線和顏色是不一樣的,而且色彩與色彩之間有映射關系,這也將影響到我們在挑選建筑材料時,建筑材料質地、紋理的不同,給人的視覺體驗也將不同。由于玻璃材料具有折射性這個特點,一旦光線透射到建筑物的玻璃上,就會產生大量的光學現象,建筑空間將會產生不同的色彩以及光影變化,使得空間色彩斑斕給人不一樣的空間氛圍感受。
二、玻璃材料在建筑空間中的運用
(一)玻璃材料與空間劃分:玻璃材料的折射性能可以利用光線改造空間,使建筑空間的層次感更加豐富,并且可以劃分空間格局,但并不影響室內空間視線的連續性,將玻璃材料用來分隔空間,使得空間更具有層次感,還可以構成隱匿的小空間,如此既不破壞原有的空間完整性,又可以豐富空間層次感。例如,在建筑空間中用立體玻璃來構成一個小空間,這種方式使單一的建筑空間衍生出了一個子空間,再通過玻璃材料的通透感,使得大空間和小空間完美統一,這樣既不破壞母空間,又豐富了建筑空間的層次感(如圖1)。這種利用光線改造空間的方式適用于透光性較強的玻璃,如透明玻璃、磨砂玻璃等。(二)玻璃材料與裝飾效果:玻璃材料的表面裝飾技術有很多種類型,裝飾技術的差異,制作出來的裝飾玻璃會存在各式的特點,有的色彩強烈、形狀奇特,似一張張富有想象力的畫作;還有的鑲鉆貼金銀像色彩靈動的水彩畫,展現虛幻、朦朧、光與影相互交織的質感;有的則色彩凝練好似優雅、含蓄的油畫;為了滿足不同風格的建筑空間對玻璃材料的不同需求,工匠們利用多樣的裝飾技術制作出變幻多姿的裝飾玻璃,以供建筑設計者選擇和使用。由于裝飾玻璃的造型加工工藝多樣化,不同的造型特點,在光的作用下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如傳統、現代、復古、時尚等多種風格。如教堂的彩繪玻璃窗,通過陽光的照射,使得整個教堂里面色彩斑斕,讓教堂看起來就像沐浴在神奇的仙境里一樣(如圖2)。
三、玻璃材料的表現力分析
(一)玻璃材料的光與影效果:光與影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相互作用模式,光與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光在產生影的同時,影同樣也在反射著光。玻璃材料可以通過其獨特的光傳輸性能和折射性能,來借用光與影所產生的效果來影響和裝飾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和外部構造,由此達到其他建筑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殊視覺體驗。玻璃材料在外界自然光線的反射下,不僅可以照亮建筑物的內部空間,還可以通過光線和陰影表現出獨特的空間氛圍。所以許多建筑設計師利用玻璃材料的自然光傳輸作用和阻隔效應,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光影效果來營造建筑空間的氛圍,建筑設計師們大膽而精心的設計,使得不同的自然光線透過玻璃材料在墻壁內部、地板上投射出各種豐富而獨特的光影效果,從而形成了建筑空間內的奇特氛圍。(二)玻璃材料的色彩效果:S.E.拉斯姆森曾經說過“色彩的應用不僅僅只是保護建筑材料,強調結構和質地效果,而且還要使壯觀的建筑構圖更加清晰,以表達一系列房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好比深色系的混凝土建筑物會帶給人們堅實而穩定的視覺感受一樣,色彩也是建筑設計中展示玻璃材質魅力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透明的玻璃材料通過自然光線的照射,會呈現出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的面貌,折射在建筑物或者建筑空間中,使得建筑空間中色彩紛呈。還有一種有色玻璃材料是通過在制作時上色、鍍膜以彩繪等工藝手法制得的,因燒制時溫度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千變萬化的色彩表現。另外,在生產過程中玻璃材料透明度的差異取決于制作過程中添加化學元素分量的多少,才使玻璃材料擁有絢麗多彩的視覺體驗。玻璃材料的顏色千變萬化,應有盡有,彩色玻璃材料的色彩差異決定了它們的特點差異,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采用的玻璃材料的顏色不同,觀賞者在觀賞時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三)玻璃材料的肌理效果:玻璃材料的肌理效果,是將熔融狀態下的玻璃液體急速冷卻再用帶有圖案的模具壓制而成。這種玻璃材料表面上的圖案高低不一,入射光線會產生漫反射,使得玻璃材料可以投射光線,但是不能透過它看事物,所以外界無法通過玻璃看到空間內部,并且從外射入的光線還可以使得空間內部光線柔和。這種有圖案玻璃材料可以用在建筑物內部的隔板部分、浴室里的玻璃門窗等需要阻擋視線的部位??袒úAР牧媳砻嫔系膱D案就好像雕刻上去的一樣,圖案的立體感較強,這種刻花玻璃應用在建筑空間中,經過燈光的照射,顯得格外好看,刻花玻璃材料同樣也具有透光不透明的性,可以用在建筑空間內作為裝飾屏風使用。
四、玻璃材料與其他材料的綜合運用
(一)玻璃材料與竹木材料:玻璃材料與竹木材料的組合,形成了一種既協調統一又相互完善的視覺體驗,這種組合可以展示出建筑物結構的藝術美感,竹木材料的線條美感在透明的玻璃材質下完美展現。竹木材料具有的地域性、傳統性以及歷史文脈感等特性,與輕盈又通透的玻璃材料相結合會帶給竹、木建筑更為時尚、現代的新元素,形成良好的時間與空間的過渡銜接。例如:昆山悅豐島有機農場系列——采摘亭,筆直的竹木材料與玻璃材料的幕墻相結合,使建筑物如薄紗般半透明似有似無,建筑物外面的景物和遠方的天際線在其后方若隱若現。由玻璃材料構成的門完全敞開時,將會最大限度地將建筑的內部空間與農場的自然氣息相互融合,四周的景物也會和建筑物相互襯托,就好像建筑物與自然景色融為了一體。(二)玻璃材料與磚石材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磚石材料都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而且磚石建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沉重深暗的磚石材料與輕盈虛幻的玻璃材料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看作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古老與時尚的結合。磚石材料與玻璃材料的組合可以削弱玻璃材料的孤冷與高傲,這兩種建筑材料的結合產生強烈的矛盾體,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官,使人們對建筑物留下深刻印象。例如:Notariaat的住宅,一所位于比利時農業區的住宅,建筑以一個粗磚體塊的形態展現在大自然環境中,給人們一種中立的態度。設計師將巨大的玻璃盒子與紅磚砌的建筑物相結合,玻璃嵌入磚石完美而和諧,建筑物最大程度地爭取與自然景觀的交流,整個建筑物與周身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相互襯托,就像一副美麗的風景畫,如此安靜、和諧。結論文章概括了玻璃材料的發展史和特殊性質,歸納了玻璃材料的藝術美特點和在設計運用中的特點。進而分析了建筑空間中玻璃材料的應用表現能力、設計特點,探究了建筑空間中的玻璃材料在運用特點,分析了玻璃材料在不同的建筑空間中的顏色、形狀、視覺三種元素的不同要求。最后,解析了玻璃材料與竹木、磚石組合在一起所獨有的建筑語言表現力。玻璃材料因其色彩多樣、質感通透、又具有時尚感使得其成為了現代建筑材料的主角,而且玻璃材料還具有環保、節能、可循環利等特點,使得玻璃材料的發展前景可觀。在建筑中玻璃材料被賦予創造力,建筑設計師們只有了解玻璃材料的特殊性,才能合理而創造性地將其應用于建筑空間中,才能發揮豐富的想象力,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關善明著.中國古代玻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5
[2]冼寧,劉釗.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表現形式分析[J].設計,2015(24):104-105
[3]劉文亞.裝飾玻璃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4]紀薇.“光”在建筑空間中運用之美的解讀[J].設計,2017,30(1):144—145
[5]鄧武.晶彩幻影——玻璃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湖南工業大學,2012
[6]李玉波,朱鐘炎.商業空間視覺設計中的修辭分析[J].包裝工程,2015,36(16):53
[7]陳淑妍.延伸的空間[J].設計,2016,29(3):20-23
[8]胡新谷.玻璃在建筑中的藝術表現[D].湖北:湖北美術學院,2007
[9]周耀,張吉慶.試論屏風在古代室內生活中的作用[J].設計,2016,29(11):107-109
篇8
關鍵詞:建筑材料建筑風格
中圖分類號:TU5文獻標識碼: A
建筑風格,即建筑的風度品格,具體的說,指建筑物的內在和外表具有的特征,亦即由不同的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生產方式、民族傳統、自然條件、生活習慣等所形成的建筑上各不相同的特點。而建筑是人們用石材、木材、鋼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對各類建筑材料有了一個基本認識,傳統材料如木材,石材,土等是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著的材料,人們對這一類材料有一種本能的親近感和安心感。而對于鋼材,塑料,玻璃等現代材料,則總是給人們一種冰冷,嚴肅的感覺。材料是人與自然的媒介,材料可以賦予建筑某種性格,也就賦予了空間某種氛圍,創造出不同的環境氣氛。
木材
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木材就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資源,廣泛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中,當然也包括建筑。木材是所有建筑材料中與人類最和諧的,它影響著我們的許多感受;人們都愿意親近木材,觸摸和欣賞它。木材由于其特性,作為建筑材料有其獨特的優勢:綠色環保,可再生,可降解;施工簡易、工期短;冬暖夏涼;抗震性能優良??v觀建筑發展史,木材因其結構上的性能和美學上的價值而得到廣泛使用,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從過去的小木屋到現在的多層木構建筑,木材作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始終在建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只要有合理的設計和良好的維護,木構建筑依然能維持近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一直是以木構建筑為核心體系的。建于明清時期的故宮木構建筑群、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木塔等都是古代木構建筑的典范。傳統建筑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
石材
西方建筑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石建筑發展的歷史。石材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的最初原因是為了能夠遮風避雨,是為了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后來隨著君權和宗教的出現,統治者們開始希望他們的君權、神權能夠像石材一樣不朽。石材因其本身物理和化學性質而堅固耐久,統治者明白石材大廈的永久性,于是建筑中石材的用量大增。人類統治者開始利用石材來建造供人類膜拜和祭祀用的堅固、永恒的象征君權和神權的墓葬、神廟等建筑。
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石材建造的結構物具有永久保存的可能,因此重要的建筑物及紀念性的構筑物都是用石材建造的。例如歐洲最大的王宮——法國凡爾賽宮,占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1萬平方米,宮殿中建筑物的墻體以及外部地面全部使用石材建成。由于石造建筑物具有永久性,一旦建造起來通常要存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因此在建造時 人們總是在空間上留有充分的余地,并考慮群體建筑之間的協調統一。所以,同類的石造建筑物,例如住宅通常采用同樣的外形設計,形成整個街區的規一性和規整性。例如巴黎街區,排列整齊的石造建筑物給人以整齊劃一,秩序井然的感覺。
粘土磚
粘土磚是人類最早人工生產的建筑材料,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干燥和焙燒而成,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墻體材料。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創制了方形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規模、質量和花式品種都有顯著發展,世稱“秦磚漢瓦”。粘土磚就地取材,價格便宜,經久耐用,還有防火、隔熱、隔聲、吸潮等優點,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使用廣泛。由于粘土磚的原材料是天然粘土,在大氣環境下性質不易變化,具有化學穩定性,因此給人以寧靜安穩,可以信賴的感覺。在我國的故宮,建筑就是以灰色的清水磚墻為主的形象,在潔白的漢白玉基座和深紅色的木構支撐體系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莊重而清新。
再如山西祁縣喬家大院,這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群,具有中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大院四周是全封閉的磚墻,上層是女墻式的垛口,建筑設計考究,體量富于變化,既有整體美感,又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
玻璃
建筑上使用的玻璃是以石英砂,純堿,長石和石灰石等為主要原料,經熔融,成型,冷卻固化而成的非結晶無機材料。普通的平板玻璃由于具有透明性,因此被廣泛地用于建筑物中的采光材料。隨著玻璃生產加工技術的進步,具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深加工制品越來越越多,現在,已開發出了夾層、鋼化、離子交換、釉面裝飾、化學熱分解及陰極濺射等新技術玻璃,使玻璃在建筑中的用量迅速增加,成為繼水泥和鋼材之后的第三大建筑材料。
玻璃具有透明的特點,用于外墻飾面,能使建筑物產生輕和機能美,同時具有現代化的氣息。玻璃外裝修尤其適用于寫字樓和展覽館類的建筑物,當人走進這種建筑物時,心情就會變得輕快活躍,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這就是材料所營造的氣氛和賦予空間的性格。而采用不同顏色,花紋,不同光學性質的玻璃及其制品用于室內裝修,可增加室內的豪華感,烘托不同的空間氣氛。采用具有鏡像性的銀鏡玻璃可獲得擴大空間和層高的效果。玻璃最早在歐洲建筑上使用,就是將彩色玻璃用于建筑的內墻。
鋼材
鋼材由于強度高,構件的截面尺寸小,給人以輕巧,明快,纖細的感覺。同時金屬材料具有光澤,外表華美,給人以明。例如香港的匯豐銀行,采用懸掛式鋼結構,鋼柱和鋼桁架全都暴露在外,不另加裝飾,以結構材料本身的光澤和顏色獲得金碧輝煌的外觀效果。底部完全開敞,內部空間大,給人以開闊感。呈現出一種現代“高技派”的風格。
混凝土
混凝土是指由膠結料(有機的、無機的或有機無機復合的)、顆粒狀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學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按適當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經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結構的復合材料,是當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炷辆哂性县S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的特點,同時混凝土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使用范圍十分廣泛。
混凝土通常在結構物中做柱,梁,墻體等結構物中,截面尺寸較大,給人以穩重,強壯的感覺。由于混凝土材料自重大,抗拉強度低,韌性和塑形較差,所以混凝土構件多有粗大,笨重的感覺,缺乏形體美,有壓迫感。為了提高混凝土的韌性,人們已經研究出與鋼筋或纖維材料復合的方法,可提高構件的抗拉性能,相應地減小構件的斷面。
混凝土構件外表粗糙,導熱系數大,在實際使用中混凝土一般不直接暴露于建筑物的表面,通常要進行表面裝修。但是近來也有一種清水混凝土做法,將原本粗燥的混凝土表面做出非常細膩的質感們的喜愛與追捧。
通過對以上建筑材料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材料在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筑格局的時候,它們也在對環境和建筑整體發生著影響,建筑師的責任就是把建筑的性格和材料的特性分析清楚,結構材料和裝飾材料分清楚,綜合考慮技術,功能,美學,等因素,使建筑不僅滿足日益變化的美學要求,而且滿足可持續,環保,節能的發展趨勢,挖掘材料的本質特征,將材料作為一種有力的語言表現不同風格的建筑,給社會的建筑結構一個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健 《中國建筑藝術欣賞》 山西教育出版社
楊靜 《建筑材料與人居環境》 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中國電力出版社
張彤 《整體地區建筑》 東南大學出版社
姜繼圣 《新型建筑材料》 化學工業出版社
篇9
關鍵詞:傳統文化;建筑設計;傳承;發展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借鑒意義
中國自古提倡以人為本,注重自然的傳統文化。比如,多數古城的規劃均呈現出文化性與地方性特點,對環境進行了充分的利用,成為了風景名勝。而當前,一般的城市規劃與開發區往往只注重道路的寬闊,沒有個性化可言。另外,中國的傳統建筑特別是居住建筑,將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進行了充分的體現??涩F在多數開發項目常常在政治、經濟利益的誘惑下,未重視起這些美的法則,在一些華麗宏偉的小區及會所中均沿用著相同的模式及思路,沒有根據當地的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F代流行的造園藝術也僅僅停留在公園式的建筑上,不僅未將中國園林的生態平衡措施充分地挖掘,同時,也沒有塑造人和自然的精神共鳴,從而導致園林和文化間的鏈條斷裂。我們應加強審視中國傳統,不斷擴大建筑文化的發展空間。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清楚地意識到了應把歷史變成符號來記憶及提煉,廣大的建筑設計師們應確保所選用符號的形象可以將現代思想感性進行全面的表達。在社會多元化需求形勢下,我們應充分探尋傳統文化的精華,堅持獨有的地域特色,同時,借鑒西方文化,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充分吸收各民族、各區域以及東西方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創造出全新的設計語言,將傳統符號和現代化空間合璧,這是中國現代建筑藝術探索過程中重要的發展手段。
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影響及傳承
1.傳統人文思想對建筑審美的影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煙,在古代文化長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這樣的思想大家流派,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也是影響頗大。傳統人文思想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設計師的審美觀念、性格等來達到左右建筑設計的境界。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中,則體現為建筑對內嚴格封閉、對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師賴特在流水別墅的設計中便是吸納了這一思想內涵,建設于巖崖之間,室內外卻渾然一體,真正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現代建筑影響頗深,如我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靈感便源于這一思想。大劇院建設初期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建成后卻得到了一片稱贊,原因便在于實現了協調的設計,融匯了“無為而治”的精華,看似無為實則更加遵從自然,給予建筑功能與形式自身自由發揮的空間。佛家則追求自由隨意、返璞歸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對現代建筑影響頗。
禪宗思想在我國古代建筑設計中影響就頗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可以說是這種設計的真實寫照。如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就是傳承了傳統佛家人文思想的精華,講求遠離世俗,追求歸隱山林。這種親近自然、遠離世俗的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也占有極大的市場,尤其是在當今生活繁雜、忙碌的時代,人們喜愛住在偏遠鬧市、花草叢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導致了現代建筑設計中大肆融匯了這一思想。
2. “風水文化”對建筑布局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風水學思想。風水并非都是現代多數理解中的偽科學,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我國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風格影響極深。風水學本身具有中國古代美學、地質、地理生態學及古哲學等思想內涵,并包含豐富的順應自然、適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國古代建筑設計思想中的重要理論源頭。如我國明清皇宮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風水學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設計就是綜合了地域氣候、環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響,也考慮了文化、風水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將我國古代關于“四”嚴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顯的和諧人文氣息體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布局嚴格、講究分明等也是社會等級明了的體現,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實現對于外部氣候環境的防御,夏可納涼冬防寒。在現代生活中,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似乎到處可見,卻是我國傳統的重要體現。
3.傳統符號的傳承
傳統因素的傳承往往體現在一個“思想符號”或者“事物符號”的傳承上。于是,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積極注意對于傳統符號的認識與吸取,融合于現代建筑設計中。符號是一個系統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說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對于傳統符號的傳承,可以是一個傳統的圖案因素,也可以是傳統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師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襲傳統形式的方法”,即將傳統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現代化樣的傳承下來,并結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傳統因素與現代建筑設計在時空中出現交匯時,積極將傳統符號與現代符號想象、提取出來,促進兩者的共融與結合,實現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對傳統符號的積極傳承。如1988年我國建成的上海金貿大廈,由美國著名建筑師事務所設計,吸取的就是中國傳統塔的符號因素,“一以中國塔的形象為起點,設計的一個極具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此類實例還有許多,如臺北的101大廈便吸取了中國傳統古銅錢圖騰和“8”的意寓;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則是采取的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思想,與東方明珠電視塔虛實呼應。
4.傳統材料的傳承
建筑材料可是說是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都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化對于傳統材料的傳承上。以中國為代表的大中華文明的古代建筑是以木材為主要原材,力求達到親近自然、樸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紀的今天,雖然鋼鐵、混泥土式的現代建筑材料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導,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調中積極吸取傳統材料的特點。即我們可以運用現代建筑材料,通過簡單的藝術造型等,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展現隱喻木質材料風格中“親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內涵。如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便提出了獨特的“建筑美學”概念,并逐漸為世界所認可。在1992年建成的世界博覽會日本館中,他就設計運用了這一理念,使用集成木材,很好的傳達了傳統木式建筑中斗拱的構成美。這樣的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認識,也是對傳統的尊重和創新,自然實現了對傳統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有益傳承。2002年,張永和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設計了“二分宅”,一方面積極運用平面實現了對于不同景致、意境和空間的引入,另一方面采取古式夯土墻及土墻內的木構支撐來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美”,也巧妙地傳達了生態、環保及現代中國住宅的發展方向。
結語
人們的建筑設計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礎之上或者以前的經驗基礎上,所以,可以說是,建筑設計立足于傳統文化之中。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要想實現真正的建筑設計風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的建筑文化,從中吸取優秀的傳統經驗與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與現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實現“藝術的再生”。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中國文化;中國建筑;影響
一、中國文化與中國建筑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文化。中國文化與中國建筑的關系變現為:
首先,傳統建筑體現出傳統的倫理觀念。
其次,中國傳統建筑很重視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自然環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
再次,中國傳統建筑體現出傳統文化追求多樣性統一的特點,即所謂“和合不同,奇偶結合”。中國傳統建筑重視建筑群體的組合,重視空間序列的安排,善于將功能多樣,風格迥異的建筑單體,根據實際的使用要求組織起來,既滿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合諧而統一的藝術效果。
最后,中國傳統建筑中體現著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會通”精神體現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術和藝術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及傳統建筑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兼容并蓄。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建筑的影響與發展
(一)傳統布局方式
傳統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風水”學思想的影響?!帮L水”一詞始見于《葬書》,其中寫道:“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p>
“風水”學說以前被人誤以為是偽科學,具有迷信色彩,但無可否認它具有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地質、地理生態、景觀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并包含著人如何順應自然、識時適勢、順勢而為的辨證論述。中國歷代的都城、皇宮殿堂、州縣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這里不僅考慮到氣候日照和環境,而且還涉及風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就是傳統文化對建筑居住形態的一大貢獻。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是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為三間正房,黑漆大門,呈圍合布局,講究藏風聚氣,在比較封閉的室內,主仆分明、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既能分割,又便于聯系。這種布局方式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內部環境,減少不良外在氣候的影響。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蔭納涼,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風沙。
(二)儒家思想對中國現代建筑的影響
作為幾千年來一直深深影響中國人的儒家文化,已根深蒂固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標和審美觀,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所固定而成為傳統。
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審美觀,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規范、禮制的影響,一般以華麗炫耀于世,建筑風格追求一種絢爛之美,主要在于顯示帝王的權威與富有。審美機制在“天人合一”。格局整齊、氣勢宏大的建筑群體,布局和單體設計都體現出一種對稱和威嚴。在現代建筑及建筑群體的設計中,對紀念性或城市標志性的重要建筑群體,應用極具儒家傳統宇宙觀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其體現一種必要的莊嚴和肅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標志性作用,將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意境和空間藝術效果。
1925年由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傳統建筑風格,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創作。中山陵組群所沿用的傳統陵墓構成要素――石牌坊、陵門、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滿足新陵墓的適用要求,在空間格局、體量尺度上也比較妥貼,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質美。組群總體上保持著中國建筑離散型布局的基本特點,借鑒了傳統陵墓密切結合環境,充分突出自然氣勢的規劃思想和規劃手法,使中山陵組群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了宏偉、疏朗的遼闊氣概和崇高莊重的紀念品格,成為中國歷代大型陵寢的壓軸巨作。又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國慶大建筑的設計,尤其是人民大會堂的整個建筑形體巨大,采用兩邊對稱,突出主體部分的嚴整布局,以淺杏黃色的暖色調為基本色調。整座建筑壯麗、雄偉、樸素,同故宮建筑的威嚴、豪華、嚴格的等級規范既相區別又有聯系。大建筑掀起的創作和建設代表了當時的高水平,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藝術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仍在繼續弘揚光大。
(三)傳統文化對建筑材料的影響
從建筑材料上來看,中國傳統建筑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于木結構體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羅馬斗獸場、神廟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體積示人。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環境影響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帶來的結果。首先,中國傳統社會宣揚“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木構建筑正與這種思想相符合,木構建筑會隨著時間的變長,漸漸腐壞,最終毀滅消失,但是建筑的技術和形式會繼續流傳并被運用和發展。因為石質堅硬而不易腐蝕,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滅,同時石材經常以人體雕塑的作品呈現,石材的硬朗和結實對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矯健和強壯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樸實無華,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與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國人追求溫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堅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觀與人際關系冷漠的心理。
(四)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色彩的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石獸等。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節,同時增加美觀,使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梢哉盏疥柟獾牟糠?,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有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
結束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筑設計不可拋棄的重要呢同,為了保證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不斷創新發展,在今天的建筑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當代與古代、中國與外國在建筑設計上的差異,立足于中國當代的建筑設計理念,吸取古代和國外建筑設計中的精髓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