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多樣性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園林;生態綠地基地
中圖分類號 Q1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206-01
1 生物多樣性的作用
1.1 有利于珍稀瀕危物種的保存
一個物種一旦滅絕,它的基因將很難保存,從而導致該物種永不再生。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對于人類后代繁衍和科學研究意義重大[1-2]。
1.2 調控作用
生物多樣性可以調控地球表面溫度、大氣層成分、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值等。例如,地球早期的大氣中含氧量很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現今地球大氣層中的含氧量約為21%。據科學家估計,一旦失去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層中的氧氣將會在數千年內消耗殆盡[3-4]。
1.3 改善生態環境
保持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在幾千年前曾經土地富饒,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然而,由于長期戰亂及過度開發,黃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已經極度貧乏,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1-3]。
2 生物滅絕的原因
2.1 環境污染是直接原因
人類不僅數量迅速增長,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極大地增強,填海造田,長江截流,荒漠變農田。同時,人類活動也使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如食物農殘、工業“三廢”、生活垃圾等。許多陸地和水體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再適宜野生生物的生存,如咸海生物群落已完成毀滅,許多海洋生物已經徹底滅絕;由工廠廢氣、汽車尾氣形成的酸雨,正嚴重危害著地球生物[1-2]。
2.2 世界人口增長過速是主要原因
人口增長導致人類對生存空間和食物需求量的增長,致使地球上許多自然景觀被大面積的人造景觀代替,這些人造景觀包括農田、人工草場、人工林、樓群、混凝土地面和人工水產養殖基地等。因此,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被大量侵占,自然景觀逐漸消失,原生植被隨之減少乃至消失,而公園、城市綠化帶等多為人工篩選的植物,原生物種銳減,加劇了種群的衰退和滅絕的過程[1-4]。
3 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3.1 開展物種的引種、馴化和推廣
為了擴大物種的栽培范圍、分布區和種群規模,建議開展物種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城市園林部門多年來進行了大量的引種和繁育工作,建立了植物園、公園、種子資源園等,如葫蘆島市20多年來進入新物種約100種(包括外來歸化野生草本和栽培林木)。由此可見,城市引種比較豐富,通過引種大大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樣性。
3.2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方法
一是為了給城市規劃、管理提供可操作的依據,要加大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持續利用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建設過程中有關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規劃設計、施工技術、工程措施、生物多樣性檢測、評估方法及其指標評定系統等。二是城市物種受城市空間的限制,易形成小種群,生境碎化、隔離以及城市污染物等系統脅迫加大了物種滅絕的概率和速度。因此,應大力研究城市化進程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內在機制和模式。三是為了分析和預測城市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后果,應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以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依據[1-4]。
3.3 重視生物本身原有的生態規律
城市是人類的集中地,因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至關重要且非常必要的。為了對城市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在建設項目中應該增加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使城市建設能夠遵循生態規律,合理協調功能、景觀設計和城市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以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物種保存、進化以及保持生態系統完善、穩定的目的[1-4]。
4 建立生態綠地基地
4.1 建立生態綠地基地應遵循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態綠地建設既要注重其觀賞性,更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借鑒自然演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幅度,構筑和拓展生態位,合理配置喬、灌、藤、草,構建生物多樣性高的復層群落結構,盡量減少大面積草坪的建植。充分利用鄉土植物,使生物多樣性體系具備地域特征,增加植物對城市環境的適應性。要優化群落結構、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善結合,提高其系統的生態效應和景觀效應[1-4]。
近年來,在園林綠化中,由于忽視生物多樣性而引發的病蟲害問題不勝枚舉,如長春市公園內因丹東檜柏與山定子等蘋果屬的觀賞樹木配植在一起而導致草銹病、檜柏銹病的發生;2001年遼寧省各市區內楊柳樹爛皮病的大面積危害等,所有這一切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在城市生態化綠地的建設,必須遵循生物多樣性原理,在選擇植物種類多樣性的同時,選用抗病蟲能力強的樹種,使其能相互制約病蟲害的發生,以達到生態化綠地發展的目的。
4.2 生態化綠地基地的建設類型
建設觀賞型、保健型、耐污型、生產型的人工植物群,以色葉樹、花灌木、宿根花卉等為主要素材,增加綠化層次的差異,用高大喬木、小喬木、花灌木、色葉小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層次、高落差的綠化格局;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注重環境的適應性,種間關系的協調性和互補性,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應用經過試驗的適應當地條件的引種樹,實現在滿通功能的前提下,達到增加植物景觀與周圍環境協調性的目的。
為改善重污染區的生態環境,在綠化基地建設過程中選用抗性較強的植物構建復層結構為主的植物群落,這種結構通風透氣性良好,生態效益高。在綠化基地中適當引進即將瀕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可豐富景觀,保存和利用物資資源。為滿足市場需要和增加社會效益,可以發展喬、灌、花、果、草、藥和苗圃基地,以增加經濟價值,促進環境協調[5-6]。
5 參考文獻
[1] 叢日輝,李研.淺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公園[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1(1):54-55.
[2] 張慶費.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其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大自然探索,1997(4):99-102.
[3] 喬欣.城市用地評定中的生態優先原則導入[D].重慶:重慶大學,2004.
[4] 鄭瑞文.北京市城市建成區綠地植物多樣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