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背景和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的背景和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課堂實例展新篇
活動首先由潘云慧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堂五年級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以食物為主題的讀寫課。課堂開始,潘老師通過歡快的歌曲和貼近同學的問答,很快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接著通過一系列緊扣文本的問題,借助信息表格的幫助,潘老師巧妙地將課堂引向了深入的閱讀環節,在濃濃的閱讀思索的氛圍中,同學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了有效的發展,通過對單元主題和課型的牢牢把握,對學生課堂的密切關注,整堂課最終呈現出了活學多思,清晰明快的學習趣味,同學們學得意猶未盡,在座的各位老師也不住地好評。
2. 課例研討出真知
交流環節教研員姚彬老師各位老師針對潘老師的課各抒己見,大家不僅共同積極探討了本課設計的優點,同時更群策群力一起探索本課優化的空間,在姚老師的引導下,在座的老師在研討中慢慢地發現了教學設計為什么必須要立足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注意學生的語言功底,新舊知識的區分,學生自我的經歷等等,如何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如何使教學環節能夠最大可能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各自的收獲,使閱讀能真正帶給學生與自身關聯的語篇體驗。姚老師的點評緊扣著本堂課的設計,但在不經意間卻又幫助老師們發現了優秀閱讀課堂背后的規律,帶給了老師們不一樣的思考。
3. 作業創新促發展
“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作業分層,使每個同學都能從中獲益,磻溪教育集團的張咪老師和韓瑞珍老師分別結合自己的作業設計為大家分享了她們的創新思路,即從作業的實踐性、拓展性、創造性維度來發現作業的不同類別,在保證基礎內容的基礎上,從能力發展層面給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在仔細研討了老師們的作業設計后,姚老師做出了肯定,并為大家指出,作業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分類分層,菜單式的作業,甚至是能夠自主選擇的作業都是可以存著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業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研究作業的意義和目的,使作業的設計更加清晰明確,同時也更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姚老師最后建議教研組老師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對此進行深入的教學研究。
篇2
【關鍵詞】碳金融;中介市場;機制創新
引言
當前,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保產業與金融市場雙向互動,產生了環境金融領域。環境金融已成為優化配置環保資源、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高環保企業效益的有效手段。
所謂碳金融,是指可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資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隨著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商品屬性不斷加強,碳金融市場也不斷成熟。與傳統金融不同的是,環境金融是金融業根據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需求而進行的金融創新,是對傳統金融的延伸和升華。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成為國內首個運行的強制碳市場。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愈發嚴重的資源與環境約束下,開展碳金融的相關研究和探討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及特征
碳金融的興起源自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兩個國際公約框架下開展。目前,我國碳金融市場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市場巨大。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我國的碳金融市場潛力巨大。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是最大的減排市場提供者之一,自2010年起每年碳交易量超過2億噸。由于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最主要類型是基于項目的交易,因此,我國的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CDM(清潔發展機制)的金融活動。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參與碳交易活動,中國的碳金融市場將存在更多商機。
二是成本低廉。在發達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及設備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溫室氣體的減排成本在100美元/噸以上,而若在中國進行CDM活動,減排成本可大大降低。由于巨大碳減排成本差異的存在,促使發達國家企業積極進入我國尋找合作項目。
三是前景廣闊。據專家測算,到2020年,中國碳排放量將接近100億噸,約占世界排放總量的33%。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今天,“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低投入、低能耗、高增長”的集約型發展模式亟待建立。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碳減排責任與義務,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依照這一目標,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將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這也為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同時,完善國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我國碳金融發展存在問題
盡管我國碳金融發展有諸多優勢,但仍存在較多的現實約束,其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中介市場不完善。碳金融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興起而走入我國的,國內眾多企業還未完全認識到其重要性以及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我國政府及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價值、操作模式、戰略意義、交易規則等尚未深入了解;金融實體如投行、PE、交易所等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參與度不夠。同時,由于CDM機制項下的碳減排額是一種虛擬商品,其交易規則十分嚴格,開發程序也比較復雜,銷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戶,合同期限很長,非專業機構難以具備此類項目的開發和執行能力。因此,對于我國剛起步不久的中介機構而言,開發、消化能力不足,缺乏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進行分析、評估、規避項目風險和交易風險的技術咨詢體系。
二是交易風險因素較多。碳金融在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蘊含著巨大的風險,不僅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還包括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當前,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市場主體對政策、法律風險缺乏足夠的控制能力。在原始減排單位的交易中,政策風險最為突出。這是由于核證減排單位的發放是由專門監管部門依照既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認證,即使項目獲得成功,其能否通過認證而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仍具有不確定性。同時,與一般的投資項目相比,CDM項目需要經歷更為復雜的審批程序,這導致了CDM項目開發周期比較長,并將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支持,帶來了較多不可控的風險因素。
三是我國在碳交易產業鏈中處于低端地位??陀^來看,碳交易的市場和標準都在國外,我國國內企業缺乏相關經驗。同時,由于碳信用協議及其談判的過程十分復雜漫長,涉及到減排量價格、付款范圍和條件、核實成本和收益成本、適用的法律等條款,國內企業大多不具有話語權,議價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在全球碳市場的大格局中,中國只是CER(灰色核證減排量)現貨交易的單純賣方,未進入到國際碳金融體系的核心。
三、對我國發展碳金融的相關建議
一是培育中介市場,創新碳金融模式。在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長的今天,碳排放量不僅是有限的環境資源,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我國應積極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碳交易機制,進一步探索排放配額制度,發展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在中介市場上,應鼓勵民間機構和金融機構的進入,重視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許金融中介購買或與項目業主聯合開發CDM項目。同時,除了已開展的CDM項目融資、掛鉤碳排放權的理財產品外,商業銀行應探索更多的中介服務模式,滿足企業的多樣化金融需求。例如,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作為項目的咨詢顧問,協調項目發起人、投資者、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與專業租賃公司合作,為CDM項目的建設階段提供設備融資租賃服務;通過專門的資金賬戶,有效管理CDM項目下的資金流動,擔當項目資金管理人等等。通過中介市場價格發現的功能,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在創新碳金融模式的同時,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是構建有效激勵機制,推動政策研究。碳金融具有較強的政策性以及廣泛的參與度,需要政府及監管部門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一系列標準、規則,并提供相應的投資、稅收、信貸導向等政策配套,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到節能減排領域的投融資活動中。在稅收上,可適當降低CDM項目的有關稅率、適當延長免稅期,也可通過對商業銀行的開展碳金融業務收入進行稅收優惠,來提高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的積極性;在銀行監管上,可采取在CDM項目貸款額度內適當減免存款準備金要求,加大項目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降低CDM項目貸款資本金的要求,以促使商業銀行業務向碳金融領域傾斜;同時,通過財政撥款成立專項基金,為商業銀行的CDM項目貸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補貼。
三是提升碳交易地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未來的國際碳金融市場中,碳金融主導權是低碳博弈的最終目標。因此,應加快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以提升我國的碳交易地位。當前,歐元在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中仍處于優勢地位,美元、日元、英鎊、澳元等貨幣都具備提升空間。伴隨著世界各國在碳交易市場中參與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利用碳交易中的計價貨幣以提升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從而加速走向世界主導國際貨幣的行列。當前,我國應利用國際、國內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將人民幣與碳排放權二者綁定,推進碳交易中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化進程。在幫助國內CDM項目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同時,提高我國在碳交易及新能源領域的定價權。
參考文獻:
[1]發達國家碳金融市場壯大 2006年交易額達300億》[N/OL].網易財經.http:///09/1210.2009-12-10.
[2]袁藝,王雙進.我國發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2.
[3]翁清云,劉麗巍.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實踐的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金融論壇,2010(S1).
[4]張曉鳳,蔡麗.基于項目的碳金融發展的模式研究——中國式碳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金融論壇,2010,S1.
[5]翁清云.國內外商業銀行碳金融實踐的經驗借鑒[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02.
篇3
關鍵詞:石家莊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成功做到了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將比目前增長30%~50%[1]。
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超1300萬輛,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約達1.87億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我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
隨著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減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低碳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同樣的能源需求增長率,優化交通模式可獲得較優的減排效果。因此,減少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成為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有效減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應運而生。
2. 石家莊交通現狀
目前,石家莊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體推進、省會龍頭地位強化、中央啟動內需與河北省“三年大變樣”的效應疊加、高速鐵路等交通優勢的升級,諸多發展因素把石家莊推入一個城市快速擴張、產業調整優化、都市區整合發展的新時期。到2020年市區人口將達到500萬[3],這些勢必帶來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車總數為3018輛,其中天然氣公交車1698輛。到2010年2月底,全市機動車總量已經達到149萬輛,其中市區38.8萬輛,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機動車21751輛。伴隨著市區小汽車加速增長,轎車快速進入百姓家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家庭轎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劇城市交通碳排放。莊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戶均溫室氣體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達90.6%。
3. 石家莊市交通碳排放
3.1 計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運為主,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是能耗主體,動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為主。以這三種交通工具為研究對象,計算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為:
式中,MC為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為平均營運距離,Z為平均客運量,L為實際油耗,a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過C和CO2的質量轉換公式,得到碳排放情況:
式中, ――個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參數年均增長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參數,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參數=2009年各參數×(1+年均增長率)6
3.2 數據來源
原始數據主要調查自《石家莊統計年鑒(2006-2010)》,部分標準參考相關文獻[4-9]。原始數據見表1:
3.3 結果分析
石家莊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個人CO2排放量見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私家車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車略有增加,公交車下降,且私家車排放量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之和。2005年私家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約是出租車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車2005年的個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車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為增長趨勢,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兩年出租車數量沒有改變,但客運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增幅遠小于客運量的增幅。
公交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趨勢。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莊市公交車數輛的增幅很小,但隨著總人口的增加,公交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相對增加,而且公交車的客運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擔到個人的CO2排放就相對減少,從而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
2015年石家莊市居民各種出行方式與2009年相比,個人總出行CO2排放將增加21%,其中出租車基本未變,公交車減少45%,而私家車增加29%。
4. 實施低碳交通的建議
低碳交通是在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生存嚴重影響的認識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以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根本出發點的交通模式。這種模式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技術經濟特征,采用系統調節和創新,應用綠色技術等手段,實現單種運輸方式效率提升、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交通需求有效調控、交通運輸組織管理創新等目標,最終實現交通領域的全周期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10-13]。針對石家莊的現狀,低碳交通對策如下:
(1)控制私家車。
由于私家車的個人出行碳排放要遠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因此,實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關鍵是降低私家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減少機動車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不應特意為機動車停車提供方便等。
(2)優化公交系統結構。
完善公共交通,縮短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車外時間差、提高公共交通的運輸速度、擴大公共交通與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環境。石家莊已滿足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的條件,即200萬以上人口[14]。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消耗相等的能源,運輸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動力公交車,通過不斷提高強制性的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勵使用綠色汽車,對研發新能源汽車者給予資助和獎勵,對大排量重污染汽車征重稅,減少政府公務用車等。
(4)提高居民節能意識。
采取有效的途徑,加強節能宣傳教育,使公路交通運輸領域所有從業人員了解我國能源資源形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提高全行業的節能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同時也要在全市民中進行大力宣傳節能減排,鼓勵居民騎自行車、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莊市城鄉規劃局.《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4] 莊幸.姜克雋.趙秀生.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跡及其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6):443-448.
[5] 胡瑩菲.王潤.余運俊.廈門城市交通系統碳足跡評估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2010,29(3):98-101.
[6] 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城市交通CO2排放及減排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曉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觀主體碳排放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9.25(1):49-52.
[8] 賈晶,高鵬.徐幸玉.王升強.石家莊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2.2(52):116-118.
[9] 曲大義.于仲臣.蘇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發展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1.31(3) :118-119.
[10] 陳飛.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內涵、模型與目標策略確定[J].城市規劃學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紹剛.金蕓.都市生態主義――基于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營建理念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746-1750.
篇4
關鍵詞 系統動力學;溫室氣體排放;低碳;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 Q148: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4-007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4
中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為迅速的國家,2001-2006年間中國的碳排放增長了近兩倍。城市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人均能耗是農村地區的3.5倍,超過75%的溫室氣體從城市產生[1]。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開展城市溫室氣體減排研究十分迫切。
系統動力學模型作為一種綜合的仿真模型,適用于模擬能源部門間的供給與消費關系,并實現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環境排放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因果影響,在對能源供應和需求技術詳細表述的基礎上,通過外生的情景假設驅動,有效協調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間的復雜動態反饋問題。因此,系統動力學模型已廣泛應用于國家、區域或城市以及行業等多尺度下能源消費、供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溫室氣體排放與管理的綜合研究中。
國家層面:李明玉[2]和宋世濤等[3]都對國家尺度能源供給與消費的供需關系進行了系統動力學建模的綜述與分析,就影響國家能源供需關系的子系統結構和過程模擬進行闡述。朱勤等[4]建立分析人口-消費-碳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對人口發展、經濟增長、居民消費及碳排放進行動態仿真,定量考察未來人口發展與居民消費對碳排放的影響,量化人口發展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碳排放空間。秦鐘[5]等人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了GDP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總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進行預測。Guan等人[6]在結合生產、生活、碳捕捉與封存和能源利用效率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基于系統動力學原理模擬不同政策和技術條件下中國未來20年CO2排放的變化趨勢,并提出大力發展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是未來減排的最有效方式。
區域城市層面:Li和Huang等人[7-9]構建了能源規劃利用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動態系統模型,以反映不確定條件下能源可持續利用與碳減排程度的綜合實現效果,并將該模型應用到加拿大Waterloo市的能源管理與決策分析中。周賓等[10]基于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甘南藏族自治州區域累積碳足跡模型并仿真,研究區域的累積碳足跡演替情況。由此可見,系統動力學為研究能源經濟系統內CO2排放的動態模擬仿真,提供了科學可行的分析工具。李瑋和楊鋼[11]以能源富集區中國山西省為研究對象,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能源消費系統的區域子系統協調發展動力學模型,通過模擬調控得出該省能源消費科學發展的最佳方案。吳建新[12]提出獨立區域凈碳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以簡潔綜合的系統結構和數據需求綜合估算碳排放量,并在天津濱海新區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與事實比較貼近的仿真結果。
部門行業層面:Stepp等人[13]評估美國交通部門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成效,在考慮政策行動的直接反饋以外,也兼顧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產生的間接影響。Anand等人[14]開發了印度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并綜合考慮了人口穩定增長、公寓節能和水泥生產工藝結構管理的政策選擇對CO2減排影響。此外,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還在廢棄物處置、畜牧林業、工業等多個部門的CO2排放核算中得到應用[15-21]。
由此可以看出,系統動力學仿真模擬是綜合研究復雜能源供需系統關系,模擬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有效手段,能夠為科學、合理的預測與保障能源供給、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提供參考依據,對實現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動力學研究在城市和行業雙重層面的考慮下,目前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對城市的能源消費與排放只有通過多行業完整的解析過程才能達到完整與接近現實,這也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本文選擇重慶作為案例城市。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地處東部、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相比,在重慶這類老工業基地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與低碳城市建設的實現模式對于廣大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而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定量核算,制定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的基礎。本研究通過系統動力學方法,對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因素和溫室氣體排放間的響應關系進行梳理與動態模擬,并預測重慶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從而對未來重慶市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建設進行情景分析和評價,最終提出相應減排依據和政策措施。
1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模型構建
1.1 模型邊界與建模目的
本研究將溫室氣體排放的系統動力學模型邊界確定為重慶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綜合考慮包括重慶市行政區域內部的能源消費(不包括火力發電導致的氧化亞氮的排放)、工業部門非能源消費、農牧業過程、廢棄物處置過程、碳匯等過程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子系統及其內部變量對能源消費產生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重慶歷史統計數據和未來發展目標、規劃確定模型參數,并采用STELLA軟件進行如下仿真:①模擬重慶市2011-2020年間溫室氣體排放系統主要變量動態變化趨勢;②調控模型決策變量并進行模擬,了解不同政策情景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1.2 模型系統結構分析
將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分為能源供給、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經濟、人口、碳匯六個子系統。這六個子系統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因果反饋關系。各子系統影響關系見圖1所示。
圖1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各子系統結構關系圖
Fig.1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ubsystem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由圖1可以看出能源供應子系統和能源需求子系統是模型的兩大主體,CO2的排放量主要取決于能源數量和使用的能源類型。各經濟部門中,普遍使用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電作為二次能源來源于燃煤熱電站、水電站、核電站等。不同類型的電站生產相同電能時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不同,因此模型把電能供應納入研究范圍。能源需求主要來自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和家庭生活。該模型重點預測經濟部門和人口規模的發展情況。
1.3 模型因果關系分析
在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邊界之內,著重分析對能源系統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包括能源消費和經濟發展的各個子系統,如生活能源消費、一產能源消費、工業能源消費、建筑業能源消費和三產能源消費,并對各個子系統內部及相互影響要素和聯系進行分析。將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各個子系統中的關鍵要素都包含在邊界之內,相互之間發生作用,形成復雜關系網;利用反饋組成閉合回路,通過正負反饋關系來反映不同信息與動作之間的相互影響結果[22]。另外,本研究還將經濟計量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奧肯定律悖論和資本存量永續盤存法融入到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中,以提高系統動力學模型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精確性和可信度。
模型中主要反饋關系環和因果關系總結如下(帶有“+”號的箭頭表示正反饋關系,帶有“-”號的箭頭表示負反饋關系):
反饋關系環:
1)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人均GDP一+生活水平一+人均生活能源消費一+能源消費
2)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工業GDP一+工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3)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建筑業GDP一+建筑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4)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第三產業GDP一+第三產業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費
5)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固定資產投資一+資本存量一+GDP總量一+能源消費
6)能源消費一+GDP總量一-就業率一+就業人口一+GDP總量能源消費
因果關系:
1)常住人口一+就業人數一+GDP一+能源消費一+溫室氣體排放
2)常住人口一+固體廢棄物一+溫室氣體排放
3)常住人口一+廢水一+溫室氣體排放
4)建筑行業GDP一+建筑面積一+水泥消費一+溫室氣體排放
5)工業GDP一+工業固體廢棄物一+溫室氣體排放
6)工業GDP一+工業廢水一+溫室氣體排放
1.4 模型參數及方程確定
本模型的模擬時間段為2011-2020,模擬時間步長為1年。參數確定過程中所需要的歷史數據主要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1998-2009》、《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98-2009》、《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8-2009》等資料[23-26],部分模擬參數主要依據重慶市相關規劃如《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匯編》、《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27-29]等。
系統動力學模型中參數類型主要包括初始值、速率值、常數值、表函數、輔助變量值5種類型。不同類型參數及方程,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確定:
(1)經驗公式法。對于GDP與生產要素投入之間的關系,已有很多研究,得到一些經驗公式值得借鑒。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道格拉斯經驗生產函數,資本永續盤存,奧肯定律悖論三個經濟學觀點。
(2)回歸分析法。對存在較大相關性的變量間的方程,借助SPSS軟件,采用數學最小二乘法統計方法進行二元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歷史數據之間的相互規律,并進行擬合優度檢驗和顯著性檢驗,進行回歸分析確定回歸方程。如第一產業GDP比例與城市化率關系、水泥消費量與建筑業GDP關系、人均生活能源消費與人均GDP關系等。
(3)多年算術平均值。模型中不宜采用回歸分析來擬合的參數,可以采用長時間數列的歷史數據的算術或幾何平均值來表示參數的平均水平,規避使用數學方程牽強擬合而出現不合理的數據偏差;
(4)表函數法。模型中有些變量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不能代數組合得到,而表函數作為系統動力學建模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方便操作、易于運用等優點[30],可以處理不能通過回歸分析等數學方法來確定參數的情況,實現對參數變化的精確描述。如減少林地面積、萬元建筑業GDP能耗、萬元工業GDP固廢生產量等。
(5)參考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確定參數。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數據。
1.5 模型有效性檢驗
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后,需要對該模型進行檢驗以判斷模型和實際系統的符合程度,以保證模型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常用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檢驗方法包括直觀與運行檢驗、歷史檢驗和靈敏度分析。
本研究在模型正常運行的基礎上,選擇2006-2008年重慶的歷史數據和模擬數據進行歷史檢驗。檢驗的變量包括常住人口、GDP、能源消費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共四個重要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梢钥闯?,4個變量各年份的模擬值與歷史值均基本吻合,相對誤差
表1 模型有效性檢驗結果
Tab.1 Validity test results of model
源消費量、廢棄物處置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農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量、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碳匯,溫室氣體排放量;16個參數分別為:自然增長率、機械變化率、城市化率、固定資產投資率、工業產值比例、建筑業產值比例、萬元一產能耗、萬元工業GDP能耗、萬元建筑業能耗、萬元三產能耗、煤炭比例、天然氣比例、石油比例、電力比例和新造林面積。每個參數年取值變化10%,考察其對8個輸出變量的影響。8個靈敏度值的均值可代表某一特定輸出變量對某一特定參數的靈敏度;通過靈敏度分析計算出8個變量對某個特定參數的平均靈敏度(見圖2)。
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率、工業產值比例、萬元工業能耗的靈敏度較高,分別為15.5%、12.6和14.7%,大于10%,說明這三個參數為系統的關鍵因素。另外,煤炭比例、新造林面積的靈敏度大于5%,其他參數靈敏度較低,說明系統對大多數參數變化是不敏感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強壯型,能夠用于對實際系統的模擬。
圖2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參數靈敏性分析
Fig.2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dynamic model in Chongqing City
注:1:自然增長率;2:機械變化率;3:城市化率;4:固定資產投資率;5:工業產值比例;6:建筑業產值比例;7:萬元一產能耗;8:萬元工業GDP能耗;9:萬元建筑業能耗;10:萬元三產能耗;11:煤炭比例;12:天然氣比例;13:石油比例;14:電力比例;15:新造林面積。
2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情景預測
重慶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經濟發展、能源需求、能源結構、碳匯能力等有關。因此,本研究中對經濟發展考慮了由于投資率不同帶來的高、中、低三種發展情景,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分別考慮節能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改善、碳匯能力增強對未來重慶溫室氣體排放變化趨勢的影響。
2.1 節能情景設置
節能情景的設置主要考慮經濟發展和單位GDP能耗水平降低兩方面。
2.1.1 經濟發展
為了保證經濟的高速增長,重慶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相應維持在較高水平。本研究考慮不同的投資率和城市化帶來的高、中、低三種經濟發展速度及其對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2.1.2 單位GDP能耗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將發展產值達1.2萬億元的七大新興產業,并將發展低碳經濟列入規劃,確保“十二五”末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16%。將重慶2008年各產業單位產值能耗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發現,重慶一產、工業、建筑業能耗水平均有較大節能潛力和空間(見表2)。三產能耗水平已處于國內較好水平[28]。因此本研究中,假設“十二五”期間,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效率的提高,重慶每年單位產值能耗下降3.2%,三產能耗水平保持現狀不變。
表2 2008年各地區萬元產值能耗(1997年不變價)
Tab.2 Energy consumption per 104 Yuan outpu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2008 (Constant Prices of 1997)
2.2 低碳情景設置
在節能情景的基礎上,本研究考慮能源結構、清潔能源、碳匯能力三方面的影響,構造重慶低碳情景。
2.2.1 能源結構
(1)煤炭供應能力預測。
重慶市在“十二五”期間年產煤維持在4 000萬t左右,若重慶能源消費結構仍維持目前比例,則2011年其缺口為672萬t,到2015年為1 999萬t。因此重慶未來的發展,應該減少對煤炭的需求,保障煤炭能源供應安全。
(2)電力供應能力預測。
2010年全市裝機容量將達到1 200萬kW,2012年將達到1 600萬kW,2015年將力爭達到2 200萬kW。另外,2012年電量缺口120億kWh,2015年電量缺口180億kWh。重慶市在“十二五”期間地方電源供電將可以滿足全市約81%的電量需求,其余電量缺口可從外部購入。
(3)油料及天然氣供需能力預測。
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重慶市不出產石油,所需成品油全部靠外部調入。重慶市是天然氣主產區,天然氣資源豐富,但是中國天然氣配額是全國統一分配和調度,因此本研究中天然氣消費比例緩慢上升,2015年結構比例達到15%。為保證天然氣替代工程順利推行和優化重慶能源結構,重慶市應向國家爭取川氣東送項目在重慶的留存份額?!笆濉逼谀┲貞c市能源消費品種結構變化見表3。
表3 “十二五”末重慶市能源消費品種結構變化百分比
Tab.3 Change percenta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city by the end of “twelfth fiveyear”
2.2.2 低碳能源
本研究中的低碳能源主要是指相對于傳統能源,溫室氣體排放較少或者不排放的能源。重慶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將以水電、太陽能等為主,對風力發電給予扶植政策和導向。水電方面:重慶市境內主要有長江、烏江、嘉陵江、涪江等河流及其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 298萬kW,理論年發電量2 013億kWh。單機裝機容量500 kW及以上的技術可開
發電站共有420座,總裝機容量982萬kW,年發電量446億kWh;太陽能發電方面:重慶市正加大太陽能使用的普及程度,進一步增強光伏發電產業在重慶的競爭力和產業規模,以實現2015年、2020年重慶市太陽能利用可分別替代當年總耗電量的2%、3%;風電方面:重慶屬于風能資源較貧乏地區,但一些山口、河谷地區,特別是盆地邊沿的東北部山區風能資源較豐富。根據重慶市氣象臺站10米高度測風資料統計,重慶市風能總儲量2 250萬kW,可技術開發的風能在10-50萬kW左右。
2.2.3 碳匯
(1)森林碳匯。
根據重慶市森林工程規劃[13],2012年新造林1 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2017年新增森林面積1 5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
(2)碳捕捉和封存。
CO2捕集與地質封存(CCS)技術比較適合于像火電、鋼鐵、水泥等大型工業CO2固定集中排放源,也可應用于大規模產生低碳或無碳的非電力和運輸行業及分散的小規模企業。目前,重慶將CCS技術研發納入“十二五”科技規劃,對企業和科研單位CCS技術提供持續的支持,并協助爭取國家、歐盟的技術和資金支持。2015年前,對合川雙槐電廠關鍵設備和吸收劑性能進行改進,降低運行能耗和捕集成本,擴大煙氣捕捉總量,做好碳捕捉技術推廣的前期工作。2020年前,選擇水泥廠、常規火電廠以及鋼鐵、合成氨、燒堿等高耗能工業作為試點行業,應用CO2捕獲裝置并給予經濟和政策支持。因此,本研究中假設2015年重慶碳捕捉和封存能力為2萬 t,2020年增加到10萬 t。
3 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預測結果分析
按照節能情景,本研究確定不同固定資產投資率和能耗強度下重慶市常住人口、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能源需求總量、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3.1 常住人口
按照重慶“十二五”規劃,重慶常住人口增長較快(見圖3),主要是因為重慶外出打工人口回家就業或創業,導致常住人口比例的增加。
圖3 重慶市常住人口情況
Fig.3 Predicted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City
3.2 地區生產總值GDP
圖4表示了不同情景假設條件下GDP預測值??梢钥闯鯣DP(1997年不變價)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由模型可知,對GDP影響最大的變量是資本存量。由于重慶目前的資本積累比例非常高,與此對應,“十二五”GDP增
圖4 重慶市節能情景經濟發展情況(1997年不變價)
Fig.4 Pred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長率保持15%-12%的高速水平。自“十二五”末起,考慮重慶投資率降低的實際情況,GDP增長率也對應略有下降,不同情景減緩速度不一致。
3.3 重慶能源消費
如圖5所示,2011-2020年重慶市能源消費呈現出上升趨勢。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
下,節能情景下,能源需求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13 419萬噸標煤,是2008年能源消費總量的2.7倍。
圖5 重慶市能源消費預測
Fig.5 Predicte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ongqing City
3.4 溫室氣體排放
圖6、7分別顯示了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下,2011-2020年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下,節能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36 482.92萬 tCO2,是2008年的2.6倍;低碳情景下,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達到34 552.55萬 tCO2,是2008年的2.5倍。
圖6 重慶市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Fig. 6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在經濟上較有可能實現的中情景下,對比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見圖8),溫室氣體減排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2020年,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2.053 tCO2/萬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1.944 tCO2/萬元,是節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因此,產業能耗水平降低,即節能情景,是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途徑。
圖7 重慶市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預測
Fig.7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lowcarbon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圖8 重慶市中速經濟下節能情景與低碳情景碳排強度對比
Fig.8 Comparison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energy saving scenario and
lowcarbon scenario with intermediate
speed economy
4 結論與對策
本研究綜合考慮包括重慶市行政區域內部的能源消費(不包括火力發電導致的氧化亞氮的排放)、工業部門非能源消費、農牧業過程、廢棄物處置過程、碳匯等過程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子系統及其內部變量對能源消費產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依據所建立的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動力學模型,對重慶市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2011-2020年節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模擬預測。
模擬結果表明,中速經濟下,2020年,節能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2.053 tCO2/萬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1944 tCO2/萬元,是節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產業能耗水平降低,即節能情景,是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途徑。重慶必須以降低單位產值能耗為首要任務,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節能減排工作,優化能源結構,積極推進森林工程建設,按照低碳情景發展,才能保證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現狀評價和預測基礎上,提出以下重慶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經濟結構優化。優化第二產業結構,限制高碳產業發展。限期淘汰達不到節能基本要求的火電、鋼鐵、水泥、化工、氧化鋁、煤礦六大高耗能產業的落后產能和高能耗生產設備。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限制“高碳”行業發展制定行業碳排放強度準入的標準,逐步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政策,控制高能能耗、高污染項目審批和建設。(2)能源結構調整。一方面,結合重慶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天然氣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有序發展水電,扶持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大力減少碳排放。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約開發和幫扶區域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的發展。
(3)積極增加碳匯。在穩定現有森林覆蓋率的同時,對有提升潛力的區域進一步通過造林和再造林穩步提升森林碳匯的質量和效果;建立健全重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林地的占有、開發、使用和消費,制定合理的生態和經濟補償措施和實施標準;大力發展CCS技術,支持引進先進CCS技術,加大推廣執行力度,逐步由試點企業向重點行業推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戴亦欣.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2-17. [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 (3): 12-17.]
[2]李明玉. 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的系統動力學模型[D]. 沈陽:東北大學,2009. [Li Mingyu.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Energy Suppl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 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09.]
[3]宋世濤,魏一鳴,范英. 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系統動力學研究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42-48. [Song Shitao, Wei Yiming, Fan Ying. 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 review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2): 42-48.]
[4]朱勤,彭希哲,傅雪. 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與碳排放變動的模擬分析[J]. 人口與發展,2011,17(2):2-15. [Zhu Qin, Peng Xizhe, Fu Xue. Simulat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Future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17(2): 2-15.]
[5]秦鐘,章家恩,駱世明,等. 我國能源消費與CO2排放的系統動力學預測[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1043-1047. [Qin Zhong, Zhang Jiaen, Luo Shiming, et al.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by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4): 1043-1047.]
[6]Guan D, Hubacek K, Weber C L, et al.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2 Emissions from1980 to 2030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 18:626-634.
[7]Lin Q G, Huang G H. A Dynamic Inexact Energy Systems Planning Model for Supporting Greenhousegas Emiss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A Case Study for the City of Waterloo, Canada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 13: 1836-1853.
[8]Li G C, Huang G H, Lin Q 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HGmitigation Oriented Inexact Dynamic Model for Regional Energy System Management [J]. Energy,2011, In Press.
[9]Li Y P, Huang G H, Chen X. Planning Regional Energy System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 Applied Energy,2008, 88, 599-611.
[10]周賓,陳興鵬,王元亮. 區域累積碳足跡測度系統動力學模型仿真實驗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3):37-41. [Zhou Bin, Chen Xingpeng, Wang Yuanliang. Regional Cumulative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 System Dynamic Model and Simulating Experiment: The Case of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z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 (23): 37-41.]
[11]李瑋,楊鋼.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山西省能源消費可持續發展研究[J]. 資源科學,2010, 32(10):1871-1877. [Li Wei, Yang Gang.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0): 1871-1877.]
[12]吳建新. 區域凈碳排放量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研究[J]. 科技與管理,2011,13(1):66-68. [Wu Jianxin. Study of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Regional Net Carbon Emission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13(1):66-68.]
[13]Stepp M D, Winebrake J J, Hawker J S, et al.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The Role of Feedback Effects on Policy Effectivenes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7): 2774-2787.
[14]Anand S, Vrat P, Dahiya R P. 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6, 79: 383-398.
[15]Lu H W, Huang G H, He L, et al. An Inexact Dynamic Optimization Model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 396-409.
[16]Gamett T. Livestock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mpacts and Options for Policy Make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9, 12: 491-503.
[17]Moore J L, Howden S M, McKeon G M, et al. The Dynamics of Grazed Woodlands in Southwest Queensland, Australia and Their Effect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1, 27: 147-153.
[18]王向華,朱曉東,程煒,等. 不同政策調控下的水泥行業CO2排放模擬與分析[J]. 中國環境科學,2007,27(6):851-856. [Wang Xianghua, Zhu Xiaodong, Cheng Wei, et al. Simulation and Scenario Analysis for CO2 Discharge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tro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7(6):851-856.]
[19]張榮榮.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工業行業碳足跡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10. [Zhang Rongro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 [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0.]
[20]佟賀豐,崔源聲,屈慰雙,等.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我國水泥行業CO2排放情景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0,(3):40-50. [Tong Hefeng, Cui Yuansheng, Qu Weishuang, et al. System Dynamic Scenarios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of Chinas Cement Industry [J]. China Soft Science,2010, (3): 40-50.]
[21]車衛紅. 我國工業碳源和能源碳源排碳量估算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Che Weihong. Study on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Industry Carbon Source and Energy Carbon Source of China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22]王其藩. 系統動力學[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Wang Qifan. System Dyna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9.]
[2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摘要-2008[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Abstract-2008[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8.]
[24]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 中國地區投入產出表2002[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National Bureau of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Chinese Area Inputoutput Table 2002[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2.]
[25]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0[S].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National Bureau of Rural Social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Rural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10.]
[26]重慶統計局. 重慶統計年鑒,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27]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R].2008. [Chongqi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orest Engineering Planning in Chongqing[R].2008.]
[28]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概況[R].2010. cq.省略/cqgk/ [Chongqing Municiple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Profiles[R]. 2010. cq.省略/cqgk/]
[29]重慶市統計局. 重慶市能源消費特征、問題及節能措施研究[R].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Energy Consumption Feature, Problem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Chongqing [R]. 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30]賈仁安,胡玲,丁榮華,等. SD簡化流率基本入樹模型及其應用[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10):137-144. [Jia Renan, Hu Ling, Ding Ronghua, et al. SD Simplified Rate Variable Fundamental Intre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1, (10): 137-144.]
System Dynamic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CHEN Bin JU Liping DAI Jing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篇5
最近五年來,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國際經濟界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之一,非凡是在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中,這個問題更具有非凡意義。在2005年之前,中國實務界和理論界多是從對外經貿關系的角度來看待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直到2006年,當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以及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國際收支失衡基本內容并且成為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中必須認真對待的挑戰性問題之后,實務界和理論界關于認真對待和多角度思考人民幣升值壓力及匯率政策調整問題的聲音才多了起來。
由于匯率決定模型復雜多樣而且還因為匯率理論的假說及其政策引申意義,至今難以找到一個可被廣泛應用且能夠被當成“主流熟悉”的具有廣泛認同性的一致說法。正因為這一點,我們在研究人民幣匯率問題時,也自然要從多角度出發不受限制地進行思考,才有可能從中發掘更深刻些的理論內涵和更有利于中國長遠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在目前形勢下談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國際收支問題,應當考慮以下問題:怎樣看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動機?人民幣幣值是否被嚴重低估?低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現行的人民幣匯率政策能否做出更好的策略性選擇?本文就上述幾個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愿望為何如此強烈
在眾多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經濟體中,美國無疑是愿望最強烈的一個。據我觀察,在美國大致有四類人對人民幣匯率問題表示了強烈關注:一是勞工組織,他們認為從中國大量進口工業制品影響了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就業;二是制造業資方代表,他們親身感受了中國低價產品的競爭性威脅;三是一些代表前兩類人的政治家,他們往往出于政治考慮以某些利益集團代言人身份發表施加壓力迫人民幣升值一類的意見;四是一些從一定的經濟學理念和全球貨幣結構經濟結構失衡角度思考問題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人民幣幣值的確存在嚴重低估傾向,假如人民幣通過增加匯率彈性等手段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結果將有助于業已出現明顯傾斜的全球貨幣結構和經濟結構,當然也可以部分地緩解美國的貿易逆差壓力。
2006年,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為7636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的逆差為2325億美元在美國貿易逆差總額中占比大約為30%,這一高比例也說明了為什么美國最為關注人民幣匯率問題。只不過許多呼吁人民幣升值并指責中國匯率政策人士忽略了兩個重要的事實:一是在200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3000多億美元產品中,有2/3是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美國公司;二是中國向美國出口增速較高,與美國沃爾瑪等大公司的低價采購行為推動有很強的關聯度。2000年時,沃爾瑪公司的全球零售總額只有1913億美元,到2006年,這個數字已飆升至3500億美元左右,沃爾瑪公司多年來就一直把中國當成其最重要的商品采購市場,而美國市場在沃爾瑪公司銷售總額中的貢獻率達80%以上,這說明,美國消費者也是便宜中國商品的最大受惠群體。盡管如此,要求人民幣匯率擴大波動控制區間并答應人民幣提高升值速度仍然是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見。其中,許多學者認為人民幣幣值確實存在嚴重低估現象及中國政府通過匯率政策的調整也能對世界貨幣體系產生積極影響等意見,也的確值得重視。
二、人民幣幣值低估及其形成原因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它力圖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和非自由放任的匯率制度,就必然會面臨一個如何確定匯率的問題。確定匯率實際上確定本國商品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相對價格。假若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彈性充分,“相對價格”較低即本幣幣值采取低定價策略能夠刺激出口并改善經常項目收支的狀況,“相對價格”較高即本幣匯率高估則會出現相反情況。
一般情況下,經濟學家們總是用一價定律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來思考和解釋長期的匯率決定問題。按照一價定律,同樣的商品假如不考慮運費和貿易管制成本,它在不同的國家應該價格相等。由于一價定律考慮的不是單項商品,假如將兩國商品的總體價格水平進行比較就生成了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從邏輯上之所以能夠成立,它背后的前提是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即在貿易和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因素價格會逐漸趨同。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非凡情況,因此,本幣幣值的確定并不能簡單地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主流匯率決定理論進行解釋。通常,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經常取決于它所選擇的匯率制度及由國內貨幣市場、宏觀經濟運行及國際收支調節策略等多項因素決定。在浩如煙海的經濟學文獻中,雖然有各式各樣的均衡匯率模型,但對市場參與者和調節者有影響意義的永遠是選擇什么樣的匯率形成機制或如何確定一定時期的名義匯率。
中國多年來的匯率制度名曰“有治理的浮動匯率制”實際上是以美元為釘住目標的固定匯率制。在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將美元與人民幣的兌換關系確定在1:8.28左右。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國才公布放棄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而改為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答應人民幣匯率每日在3‰的區間中浮動的新匯率制度,20個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約7.76%。盡管如此,國際金融市場仍抱有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中國的外貿出口勢頭仍然有增無減,國際上一些熱錢仍然在想方設法鉆進中國市場,在難以抑制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推動下,資產市場價格也出現一路飆升的景象。所有這些,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民幣幣值是否被低估,到目前為止,被低估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人民幣幣值是否被低估?這是一個很難用三言兩語就簡單說清的問題。在一國實際匯率的分析中,現在理論界較普遍的看法是用實際有效匯率這一綜合匯率指數方法判定一國的幣值更有說服力。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多數成員國都以消費物價指數為測算基礎,其中,24個工業化國家還采取以單位勞動力成本來替換消費物價指數指標,其所得測算結果,同樣能反映出一國的國際競爭力。根據專家的計算,中國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大體經過了3個階段,即1980~1988年,人民幣名義匯率與實際有效匯率均呈現大幅同步貶值勢頭;1989~1993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基本穩定但實際有效匯率卻大幅下降;1994年至今,人民幣名義匯率僅經歷了相對較短時間的變動但實際有效匯率卻出現了明顯的升值。我們都知道,一國的名義匯率假如未發生變化,但實際有效匯率出現明顯升值,就說明該國的貨幣幣值存在低估傾向。
匯率決定理論極為精巧復雜,由于中國國情的非凡性,直接用任何一種均衡匯率理論模型恐怕都難以獲得對人民幣幣值現狀及走向問題的圓滿解釋,但現有經濟理論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條簡明的思考路徑,這就是在不考慮決策當局偏好的情況下,從一些重要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趨勢中分析現行匯率是否已出現失調,然后從失調的矯正措施中去選取政策調節方法。
一般地說,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貨幣幣值的提升總是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基本面狀況良好及由此產生的投資者預期改善等因素相聯系。而一國經濟的基本面又主要取決于在一定的開放度條件下該國的儲蓄投資循環狀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社會總需求和就業水準、貿易條件、政府財政支出水平以及金融體系的健全和效率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假如都處于良好運行狀態就會對經濟成長產生合成推動作用,而中國在改革近3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保持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的記錄也就是這些因素發揮積極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滯后影響,原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已大大放慢了增長速度,美國自2001年以來也結束了持續近十年的強勁增長勢頭,歐洲經濟雖然未出現美國經濟那種戲劇性的漲跌變化但始終未出現過高成長奇跡,日本則剛剛走出經濟不景氣泥沼呈現低速增長勢頭,印度和俄羅斯雖近年來在經濟增長率上亦有不俗表現但眼下及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在某些方面還無法同中國抗衡。在相互發生作用的國際競爭環境中,中國不僅速度領先,而且在國民儲蓄率、外匯儲備增長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絕對額方面都名列前茅,并且,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至少在今后十年中也許還能繼續保持增長領先地位。按照一般規律,一個政治安定、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主要依靠內源融資能維持10年以上的經濟高增長預期的經濟體,其貨幣就必須堅挺并出現明顯的相對升值,從上世紀70、80年代德國馬克、日本日元到90年代的美元幣值變動史中都可以看出這個規律。同樣,中國目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是這個規律在強制地發揮作用的結果。
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速來源于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這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形成“雙順差”的關鍵原因在哪里呢?顯然,對“雙順差”局面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高增長背景下帶有非凡國情味道的生產要素的非均等化傾向。在人力、土地和資本這三項基本生產要素中,中國生產的可貿易商品中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工業國家,而且還遠低于新興市場國家。在勞動力具有無限供給趨勢的環境中,中國可貿易商品中的勞動力成本不僅所占份額極低,而且在近30年時間里始終未發生非凡明顯的增長性變化;在中國各地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各地政府為了增加地方稅收和就業崗位,在土地批租中紛紛展開優惠競爭,這使得地租成本在可貿易商品中同勞動力成本一樣也只占很少的份額。這兩項成本節約因素與外國的資本和技術相結合加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必然使中國成為一個蓬勃興起的世界工場。這使得中國在2
002年年底一躍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外商投資企業中相當一部分都是以國外市場為目標的出口創匯企業,只要這類企業總數在增長,中國的出口就會相應快速增長。同時,在中國現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度下,企業貿易收入的絕大部分會自動轉化成國家的外匯儲備。中國加入WTO后,貿易條件的明顯改善和開放度的進一步擴大使得中國進出口總額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勢頭,這也帶動了外匯儲備的增長進一步提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價格機制和價格水平可以解釋很多現象,筆者認為,中國的人民幣幣值和外匯儲備問題,完全可以用低價勞動力和土地要素低價水準導致的幣值嚴重低估來解釋。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大型居住社區;保障房
Application and Though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arge Affordab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Chen Qianqi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ujiang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ject, 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 or used in affordable housing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affordable housing
1. 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區的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住宅建設和使用已成為資源消耗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設低排放建筑體系,使住宅產業從資源消耗型的粗放模式向盡可能減少能源和自然資源消耗的低碳模式轉變迫在眉睫。
保障房建設作為當前重要民生工程,建設規模大,內容綜合。更因其政策性決定,建設費用的低成本控制,使得整個建設全過程中引入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品質、造價、區域環境影響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適宜建筑技術的選擇與應用
本文將以上海浦江大型居住社區為例,對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技術在該項目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浦江大型居住社區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79.58公頃,總建筑面積182.12萬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168.45萬平方米,是區域內未來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保障性居住社區。
根據保障房的特點,若引入主動式綠色建筑技術,造成建設成本大幅增加,也是不可取的。因此,選擇以被動式綠色建筑技術為主,通過建筑自身設計而非外來能量的方式來減少建筑能耗,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在不增加或很少增加造價的前提下尋找適宜的技術體系,就變得非常重要?;谝陨显瓌t,浦江大型居住社區選用了無機保溫砂漿與脫硫石膏內外組合保溫體系,反射隔熱涂料和雨水收集與利用技術,在少量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技術 綠色技術范疇 成本增減情況 適用效果
無機保溫砂漿與脫硫石膏內外組合保溫體系 資源綜合利用、減排 無增加 良好,值得進一步推薦
反射隔熱涂料 節能 少量增加 良好,值得進一步推薦
雨水收集與利用技術 節水 少量增加 良好,完善系統后進一步推薦
2.1 無機保溫砂漿與脫硫石膏內外組合保溫體系
建筑外保溫材料原先多采用聚苯板,但其透氣性差,對夏熱冬冷地區的潮濕氣候并不適宜。由于近年來多起大型火災事件與建筑外保溫的防火性能有關,2011年3月,公安部消防局關于民用建筑外保溫材料燃燒性能的規定中明確,外保溫材料需采用燃燒性能為A級的材料,原本多被采用的聚苯板等材料立即不符合要求。
同時,隨著國家對環保目標要求的提高,火電廠加快了煙氣脫硫的進程。脫硫石膏作為發電廠煙氣脫硫時由SO2和CaCO3反應生成的一種工業副產石膏,面臨著如何解決堆放所帶來的大量灰場占地難題。將脫硫石膏運用在改善建筑物保溫隔熱性能中,既能提高室內舒適度,又具有非常好的防火性能,價格低廉,若大規模使用,可實現化廢為寶的價值。
浦江大型居住社區將原先設計使用的擠塑聚苯板外保溫體系改為了無機保溫砂漿與脫硫石膏內外組合保溫體系。上述兩種材料燃燒性能均為A級材料。由于無機保溫砂漿相較擠塑聚苯板而言,保溫性能差很多。單用無機保溫砂漿作為外墻保溫體系,達到40厚極限也不能通過節能計算。若采用無機保溫砂漿與脫硫石膏相結合的內外組合方式,最終可采用35厚無機保溫砂漿和25厚脫硫石膏通過節能計算,也減小了外保溫砂漿過厚引起開裂的幾率。
2.2 反射隔熱涂料
反射隔熱涂料是通過高效反射太陽光來達到隔熱目的,以降低建筑物表面溫度的―種方法。建筑反射隔熱涂料在夏熱冬冷地區應用,除了能夠降低夏季墻面的溫度,減少熱量向室內傳入,減輕涂膜加速老化和外保溫系統的滲裂等問題外.還能夠取得明顯的節能效果。
2012年后,部分浦江地塊外墻開始使用反射隔熱涂料。原本單采用40厚無機保溫砂漿外墻保溫體系無法通過節能計算的房型,當使用了反射隔熱涂料后,節能計算即可通過。
因此,當反射隔熱涂料與無機保溫砂漿配套使用時,若無機保溫砂漿保溫層的設計厚度不超過40mm,可以減薄厚度;若無機保溫砂漿保溫層的設計厚度超過40mm,而需要組合內保溫體系時,建筑反射隔熱涂料的引入,可以使保溫層的設計厚度減薄到40mm以內而取消內保溫系統。
2.3 雨水收集與利用技術
雨水收集與利用技術除了可以節約水資源外,還能保護和改善區域的整體環境,使區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兼顧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并起到―定的示范作用。
浦江大型居住社區雨水回收與利用系統采用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的的形式,回收的雨水來自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屋面雨水。該雨水利用系統,把屋面雨水經收集管道匯集后進入雨水蓄水池,通過初期棄流,雨水經過提升泵進入景觀花壇中的微生態濾床②凈化處理,處理后的水自流回地下清水池,最后提升并結合自來水補給的方式用于綠化澆灌和地面沖洗。
以05-02地塊為例,用地面積20564m2,整套雨水處理設備總造價為28萬元,根據上海地區居民水費3元/m3,雨水年可利用量2192.2m3計算得知,采用雨水系統每年可節約水費6576.6元。
3.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保障房設計中的進一步思考
3.1 住宅建筑與裝修一體化設計
全裝修住宅一體化設計將成為未來保障房設計,乃至整個住宅設計的趨勢。全裝修住宅一體化設計可以節約設計成本,與建筑設計同步,整體性強,同時設備配套精細化,又能保證質量和節約時間,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 對居住空間的功能多做假設
目前大多數全裝修住宅都是以標準家庭結構來設想居住空間所需的要求。但事實上,不同的家庭構成就會對居住空間提出不同的要求。若是原先設定的功能空間一旦不能滿足居住者的要求,就會產生重新置業或重新裝修的可能。而保障房群體由于其特殊性,重新置業的可能性較小,若重新裝修,就會造成原先一體化設計的浪費。
以保障房中占多數的二居室套型為例,以一對新婚夫妻的家庭人口變化為藍本,從一開始起居室(餐廳)+主臥室+書房/衣帽間,到有了孩子之后的起居室(餐廳)+主臥室+客房(照顧嬰兒),甚至到孩子需要獨立空間,家中又有老人來居住時的餐廳+主臥室+次臥+客房,同一個家庭在不同過程中生活模式的變化就會造成套型功能的改變,更別提不同的家庭。
對于全裝修住宅一體化設計而言,雖不能面面俱到,但如果能提前多設想幾種可能性,為今后入住的業主提供方便,避免造成二次裝修的返工。根據實際居住經驗,戶型結構變動造成居住功能發生變化,直接產生家具布置的改變,家具布置變動,最大的影響就是插座。因此,在全裝修住宅一體化設計時,對居住空間的功能多做假定,在可能會被使用到的位置多設置插座等,對避免二次裝修返工有一定的作用。
(2) 提倡衛生間各功能分離
戶型內家庭成員的增加,對套型布置另一較大的影響便是衛生間。保障房設計從一居室到三居室都只設一個衛生間,但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衛生間是涵蓋功能最易交叉重疊的地方。尤其是上班時段,經常有家庭成員為了錯峰而早起的事情。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已經有設計開始提倡干濕分離,雙臺盆等,這都是為了提高同時使用衛生間的效率。在日本,一些住宅設計已經做到了三分離甚至四分離,即如廁、沐浴、洗臉、洗衣各自獨立,四個功能空間能同時使用。保障房使用面積較小,若能在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衛生間的各功能分離,提高使用效率,對增加居室舒適度和方便性是很有效果的。
(3) 防止無用功建設
以上如果是以“多”為思路的話,那另一種思路就是以“少”為主導。全裝修住宅一體化設計很重要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避免資源浪費,節約成本;二是不同住戶不統一裝修,對已入住用戶帶來干擾。保障房交付使用后,業主一般會集中入住,較少存在像商品房那樣,前后入住的可能性。若只抓住第一個重點,我們大膽設想,為了滿足不同住戶對空間功能的不同需求,保障房在交付時,套型內除了必須的結構剪力墻外,其他的填充墻都不砌筑,開發商提供不同需求的套型布置圖作為參考,從而避免業主對原有空間格局不滿而造成的拆除。另一方面,保障房本身的使用面積緊湊。比如儲藏空間,若是土建設計中用墻體砌筑,與二次裝修中結合家具布置,采用板材制造完成比較,后者一定既美觀又增大了實際使用面積?;蚴且恍┰咀鳛榇闻P的房間,業主根據自身情況,如果不需要的話,可與其他空間合并,直接就增大了另一使用功能的面積,避免了拆除墻體的工作量。防止無用功的建設也符合了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2 PC技術
住宅從傳統生產方式到工業化生產是實現住宅建設現代化的根本轉變,是體現住宅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而預制混凝土(PC)技術是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核心。PC技術即預制混凝土構件技術,是以提升產品生產效能,提升產品品質,通過產品定型,實現工廠預制、現場裝配的生產方式。
從建設成本的角度考量,由于現階段PC很多技術及施工工藝尚處于研究和試驗階段,目前若采用PC技術,成本會有較大幅度地增加。但從長遠角度而言,實現住宅工業化生產是未來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一旦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后,PC技術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尤其是保障房建設,時間緊、建設量大、質量要求高,從某種程度而言,PC住宅可能是將來應對保障房大批量建設很好的對策。此處簡要介紹下浦江大型居住社區作為試點的五幢PC住宅,希望對今后其他保障房在住宅工業化建設方面有所啟發。
浦江大型居住社區PC技術運用在面積20564m2的05-02地塊,總建筑面積51459.82m2(地上部分面積44959.79m2)。其中25#~28#四幢樓采用了雙單元拼接模式,層數為18層,預制率大于50%;29#樓采用了獨立單元形式,層數為14層,預制率大于70%。
結構采用預制裝配整體式框架―剪力墻體系。其中25#~28#樓為剪力墻、框架柱、樓梯間樓板現澆,梁、板(包括陽臺板)疊合,外墻板、空調板預制;29#樓除了框架柱改為預制外,其余同另外四幢。
為了推進標準化設計,降低PC成本,每單元采用兩梯四戶布置,均采用二室一廳套型,套型建筑面積為65~70O左右,框架結構對小戶型來講,外凸的梁柱對室內空間影響較大。為了盡可能減少室內空間的影響,盡量將立柱布置在陽臺上,房間室內有凸出立柱的則盡量通過裝修來弱化。
結 語
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在住宅建設、尤其是保障房建設中,對于降低能源與資源消耗,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都是積極有利的。保障房作為改善低收入居民居住條件的民生問題,建設量大、投資有限,引入適宜的建筑技術對加快住宅生產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文中所提的一些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今后的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區的設計有所啟迪。
注釋:
①本文的研究工作是“浦江大型居住社區建設綜合技術應用研究”科研內容的一部分。
②微生態濾床:微生態濾床系統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構成整個水系的生態性完整,屬于典型的生態治理范疇,其中無投藥工藝,對水體的保護形成長效效應。
參考文獻:
[1] 周燕珉,等. 中小套型住宅設計[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1.
[2] 田慧峰,阮建清,張歡. 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設計方法探討與實踐[Z]. 上海, 2012.
[3] 修龍. 把握住宅產業化核心, 明確住宅發展方向[R]. 北京, 2010.
篇7
關鍵詞霧霾排放權核算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1.3;X1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6)04-0037-08
當前,霧霾現象頻發、空氣質量惡化,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的“心肺之患”,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科學研究表明,霧霾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然現象,而是燃煤、燃油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形成的氣溶膠粒子,構成了“霧霾”的主要成分,①減少空氣中氣溶膠的排放,就能減少霧霾發生的頻次。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合理界定并分配霧霾排放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排放權的交易,是實現治污減霾目標的關鍵。本文基于產權理論原理,提出霧霾排放權(核心是氣溶膠排放權)的核算思路,構建相對公平的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權分配機制,既保障落后地區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權利,又充分挖掘“減霾”潛力,避免空氣質量的持續惡化,對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的聯防聯控工作可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文獻綜述
當前,有關霧霾治理的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霧霾形成的原因。《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認為我國霧霾天氣增多是由于石化能源消費增多造成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所引起的,②茹少鋒和雷振宇認為我國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城市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③何愛平和石瑩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缺失導致我國城市霧霾天氣頻發。④二是有關霧霾治理的機制。任保平和宋文月、郭俊華和劉奕瑋認為,我國治理大面積霧霾應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綜合治理等經濟機制等方面入手。⑤吳振磊和朱楠認為我國霧霾治理應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加快推進集約型城市化建設、構建多途徑的城市化道路和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吳振磊、朱楠:《我國霧霾天氣治理的城市化方式的轉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周景坤和黃潔則從財政政策角度,建議我國加大霧霾防治的財政投入,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增加霧霾防治產品的政府采購,建立霧霾防治相關基金。周景坤、黃潔:《國外霧霾防治財政政策及啟示》,《經濟縱橫》2015年第6期。此外,王波和郜峰從法經濟學視角指出創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是應對霧霾危害的重要途徑之一。王波、郜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創新研究――基于現代環境責任的視角》,《中國軟科學》2015年第3期。三是霧霾與經濟、能源結構之間的關系。苗壯、周鵬等借鑒“零和博弈”的分配思想,討論了基于節能潛力與“減霾”潛力的效率分配機制,并結合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指標進行地區分類,對節能減霾效率分配機制與國家行政分配機制進行對比分析。苗壯、周鵬等:《節能、“減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權分配》,《中國工業經濟》2013年第6期。馬麗梅和張曉運用空間計量法,探討了中國31個省份本地與異地之間霧霾污染的交互影響。馬麗梅、張曉:《中國霧霾污染的空間效應及經濟、能源結構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14年第4期。王書斌和徐盈之構建了一個霧霾與工業發展的脫鉤分析理論框架。王書斌、徐盈之:《環境規制與霧霾脫鉤效應――基于企業投資偏好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第4期。
有關排放權核算研究則主要集中于溫室氣體的減排。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核算標準:呂潔華、張洪瑞、李冬梅:《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態勢》,《統計與咨詢》2015年第2期。一種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的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另一種則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出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學者主要利用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研究。如Timilsina等對道路交通CO2排放量進行了研究,Timilsina G.R. and Shrestha A., “Transport Sector CO2 Emission Growth in Asia: Underlying Factors and Policy Options,” Energy Policy, vol.37, no.11, 2009, pp.4523~4539.Poulsen等參考IPCC提供的計算方法通過能耗折算分別測算了丹麥奧爾堡在1970年與2005年的廢污水處理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Poulsen T.G. and Hansen J.A.,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Treatment Technology on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 Balances for Organic Waste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Using Historical Data,”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vol.27, no. 9, 2009, pp.861~870.Brnnlund等和Fre等則將排污權交易引入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EA)。Brnnlund R., Y. Chung, R. Fre and S. Grosskopf, “Emission Trading and Profitability: The Swedish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se Economics, vol.12, no.3, 1998, pp.345~356; R. Fre, S. Grosskopf and C.A. Pasurka, “Tradable Permits and Unrealized Gains from Trade,” Energy Economics, vol.40, 2013, pp.416~424; R. Fre, S. Grosskopf and C.A. Pasurka, “Potential Gains from Trading Bad Outputs: The Case of U.S. Electronic Power Plants,” Resource and Energy Enonomics, vol. 36, 2014, pp.99~112.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允許各生產者自由交易污染物排放權,有效配置排污權,從而實現潛在總產出最大化。理論上說,采取排污權交易機制能解決排污權配置無效率問題,為節能減排釋放巨大潛能,是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排污權交易機制對市場依賴性很強,在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的現階段,直接引入國際上基于發達國家全面實行排污權交易機制事實構建的模型來研究中國問題,難以見效。涂正革、諶仁?。骸杜盼蹤嘟灰讬C制為何未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http:///cn/NewsInfo.aspx?m=20100914093049340648&n=20151013144658077979,2015年10月13日。所以,近年來國內學者根據中國特殊情景對排污權交易機制進行了擴展研究,如吳力波、錢浩祺和湯維祺構建了中國多區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分析了各省市對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與碳稅政策的選擇,研究結論顯示碳排放權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更適合現階段中國實際,隨著碳減排力度的加強,要進一步考慮將碳稅政策引入低碳政策體系之中。吳力波、錢浩祺、湯維祺:《基于動態邊際減排成本模擬的碳排放權交易與碳稅選擇機制》,《經濟研究》2014年第9期。李小勝和宋馬林從國家整體效率最大化的視角,采用集中分配DEA模型,測算了中國30個省份的碳排放初始額度分配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公平、效率等單指標分配碳排放權時,公平原則效果不好。李小勝、宋馬林:《“十二五”時期中國碳排放額度分配評估――基于效率視角的比較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第9期。涂正革和諶仁俊在控制地區環境規制等重要解釋變量下,試圖回答SO2排污權交易試點在中國是否激發波特效應,研究發現排污權交易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階段SO2排污權配置的嚴重無效率問題,但未能產生波特效應,原因是低效運轉的市場還不足以支撐排污權交易機制的“完美”運行,整體較弱的環境規制也不能與排污權交易機制的“完美”運行相匹配,建議大力推進市場建設與創新,依法加強環境規制,形成與之配套的市場和政府內外“雙引擎”,在“中國新改革”的浪潮中完成環境生產技術的全面升級。涂正革、諶仁俊 :《排污權交易機制在中國能否實現波特效應?》,《經濟研究》2015年第7期。
縱觀已有文獻,大部分側重于探討霧霾形成的經濟學原因,而忽視了在霧霾治理中排污權的核算;有關排污權的核算則主要利用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權核算,在核算方法上難以體現歷史排放的公平性。在導致霧霾的氣溶膠排放權分配方案方面,既要保護一國內部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權利,又要核計發達地區排放的歷史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護欠發達地區發展空間,同時激勵發達地區參與治污減霾。本文剩余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剖析了霧霾的經濟學屬性;第三部分給出了霧霾排放權核算的思路框架;第四部分為霧霾治理的政策創新;第五部分為結語。
二、霧霾的經濟學屬性
霧霾作為生產和生活的副產品,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這種負外部性體現為時間的負外部性和空間的負外部性。時間的負外部性是指當前的排放會對隨后的經濟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而空間的負外部性是指一個地區產生霧霾,所有人都會受到損害,而且任何一個人受到的霧霾損害既不會隨著該地區人口增加而減少,也不會隨著該地區人口的減少而增加。但霧霾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危害的同時,又對經濟發展帶來某些“好處”,它是目前以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以汽車作為主要出行工具以增加人們福利的必要條件。如果霧霾累積到一定程度,當不利于霧霾消散的氣象條件形成之后,其產生的危害會超過其給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好處。
霧霾具有流動性,單個區域的減排成本由本區域獨自承擔,但產生的好處卻由一國內部所有區域共同享有。作為理性經濟組織,每個區域為了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成本最小化就更愿意選擇“不減排”或搭便車,那么,一國內部以減霾為目標的跨區域減排行為就難以自發達成。與之相反,如果減排省區能夠排他性的占有減排的全部好處,那么,一國內部各個省區的最優策略就會從“不減排”變為“減排”。然而,“集體行動困境”告訴我們,現實中很難實現這樣的目標。
在霧霾治理中,單一的行政控制手段不足以應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為了補救環境管理中的“政府失靈”,Dales J.H., Pollution, Property & Prices: 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es, Camber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 p.128.按照排污權交易理論,建立污染排放權交易市場越來越成為環境政策發展的趨勢。Daly H.E., “The Return of Lauderdale’s Paradox,”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25, no.1, 1998, pp.21~23.根據科斯(Coase)的解決框架,Coase R.,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1960, pp.1~44.霧霾爆發的外部性可以通過明確界定各區域初始排放權得到解決,即一國內部的排放權交易體系會讓減排機會成本最低的區域去實現減排,從而實現一國減排成本最小化,并最終形成一國內部最優的實際排放權結構??扑拐J為不論初始產權如何界定,只要產權是明晰的,在交易成本很小的情況下,清晰界定的產權會使社會成本最小。Grossman和Hart、Hart和Moore進一步強調,在交易費用不為零時,效率的高低是由產權結構決定的,在多種產權安排下,只有一種產權結構是最富有效率的。Grossman S. and Hart O.,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4, no.4, 1986, pp.691~719; Hart O. and Moore B.,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6, 1990, pp.1119~1158.綜上所述,霧霾排放權是典型的公共資源,合理界定和明確其產權歸屬是治污減霾的關鍵。
三、霧霾排放權核算的基本思路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霧霾排放權包括所有人的免受污染權和環境容量使用權,前者強調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保證霧霾排放量在生態環境能夠自凈范圍內或者通過人為干預的可控范圍內,不能對人產生污染傷害,這是對霧霾排放權總規模的限制。后者則指霧霾排放權本質是對環境容量的使用,同一區域內所有人或企業都應該公平地使用空氣環境容量,屬于未來發展權的范疇,排放權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發展空間的大小。由此可見,科學界定霧霾排放權必須從限制總規模和保障發展空間兩個角度出發,按照“歷史公平但有區別、當期公平優先、未來效率優先”的原則進行分配核算。在此理念下,達到霧霾治理目標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第一步,核算各省歷史霧霾排放歷史總賬。確定其T0(1949年)至T1(1978年)期間各區域對現有霧霾的貢獻。如果其累計實際排放超過全國平均排放,則該區域年T1時點(1978年)排放權余額為赤字,反之為盈余。排放赤字的區域需根據其超額排放向盈余區域購買歷史排放權,通過霧霾排放權的買賣,實現各個區域歷史排放權賬戶清零,從而體現核算框架下歷史公平但有區別的原則。第二步,按照化石燃料最終消費的角度確定各區域T1(1978年)至T2(2014年)時期的累計消費排放量,并科學預計從T1(1978年)至T2(2014年)時期的全國新增污染總排放額度,并將這一額度分配給各個區域。第三步,各區域在其排放額度下提出自己的霧霾治理方案,國家在T2時點(2014年)對各區域的霧霾治理情況進行再次核算。如果此時某一區域的霧霾超標排放,則仍必須對其超額排放額度進行懲罰,反之,則繼續進行補償。如此循環,直至完成霧霾的治理與控制。
1.各區域歷史霧霾排放核算
在此框架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分配及補償T0至T1期間各區域的霧霾排放權。注:此部分內容以省區為界限來界定排放權,各省區內部如何進一步界定與分配排放權的問題該文不進行討論。由于霧霾具有流動性、難分解性與危害的非競爭性,所以,為便于分析,事先假定如下假設成立:
假設1:所有人遭受霧霾污染的危害相同;
假設2:每個區域的霧霾在給區域內部居民造成危害的同時,也給一國內部所有區域的居民造成危害;
假設3:每個區域的危害相互抵消后,仍然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
如果某一區域超額排放對其他區域帶來了負外部性,則應該對受霧霾危害的區域進行適當補償。如果各區域都在大氣環境閾值內理性排放,不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同理也不會受到其他區域對其產生的外部危害,在此情況下,各區域的霧霾形成了一個基準線,這一基準線可以定義為各區域應分配的霧霾初始排放權。可證明如下命題:當且僅當各區域氣霧霾排放量相等時,各區域的霧霾才不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這一均等排放量,即為全國人均初始排放量,據此可核算出各區域的初始霧霾排放權。如果某區域實際霧霾排放超出其初始排放權,那么,該區域必須對其他區域造成的危害進行補償,反之則獲得補償。
在T1時點,假定某一區域內每人實際排放為該區域人均實際排放diT1,人口為PiT1,全國人口為PT1=PiT1,其中,i=1,2,…n(n=34) ,表示不同區域(即省區)。
T0至T1時期內:在T1時點上,全國人均累計留存排放為dT1=diT1PiT1PT1。由于每個人所受到的霧霾污染的危害由全國所有人共同分擔,因此每個人的污染排放對全國其他所有人均產生diT1(PT1-1)程度的負外部性。那么,每個人遭受的霧霾危害為:
ni=1diT1PiT1=dT1PT1(n=34)(1)
其中,每個人排放霧霾對自己產生的危害為diT1,每個人被外部排放的霧霾造成的危害為ni=1diT1PiT1-diT1。由于假定區域之內人均排放量相等,因此所有人排放霧霾產生的相互危害彼此抵消,每個人產生的凈負外部性均為對其他區域居民的凈危害。因此,在沒有補償機制的條件下,當且僅當
diT1(PT1-1)=ni=1diT1PiT1-diT1(n=34)(2)
成立時,每個人的排放對其他區域居民不會產生凈外部危害;同理,當且僅當
[diT1(PT1-1)]PiT1=(ni=1diT1PiT1-diT1)PiT1(n=34)(3)
成立時,每個區域的霧霾排放對其他區域不產生凈負外部性。整理(1)、(2)和(3)式,得diT1=dT1,即當且僅當各區域均不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時的排放量――各區域應分配人均氣溶膠初始排放權為:
deiT1=dT1(4)
(4)式表明,如果某一區域人均霧霾實際排放量大于其人均初始排放權,即diT1>deiT1,其排放對其他區域居民產生了凈負外部性,就需要對其超額排放量進行懲罰。如果某一區域人均實際排放量小于其人均初始排放權,即diT1
根據上述推導,我們可以計算每個區域的排放權,根據其實際排放與初始排放的差異,計算其補償額,并通過補償,實現T0至T1時段內,各區域污染排放賬戶的平衡。每個區域的總排放權為:
DeiT1=deiT1PiT1=dT1PiT1=DT1PT1PiT1(5)
其中,DT1=diT1PiT1為全國各區域的總排放量。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DiT1高于其總排放權DeiT1,則該省需要支付的補償額為MT1=DiT1-DeiT1=diT1PiT1-deiT1PiT1。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DiT1低于其總排放權DeiT1,則該省可以獲得的補償額為MT1=DeiT1-DiT1=deiT1PiT1-diT1PiT1。在T1時點,經過上述補償機制,實現了各省人均歷史累計排放權的平衡,即霧霾排放賬戶的清算。
2.各區域當期排放的消費核算
霧霾屬于存量污染物(stock pollutant),氣溶膠的背景存量決定了霧霾污染的爆發頻次。在我國境內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景。第一種情景:A區域提供物質資本,B區域提供勞動力,C區域提供能源,D區域生產。在此情景下,D區域是直接排放區域,但最終產品卻在全國境內消費。第二種情景:A區域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機械、電子設備,B區域購進這些投資品或中間品,投入勞動力和能源將其加工成最終消費品,并提供給一國境內所有區域消費。在以上兩種情景中,直接將霧霾排放責任簡單歸結為高排放的生產區域D或第二種情況中的區域B都是不盡合理的。
因此,本小節在前文核算清楚歷史排放的基礎上,將從最終消費的角度核算各區域消費導致的霧霾排放。在此步驟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以消費排放為基礎的,體現公平兼顧效率的核算框架。從長期動態視角看,以投資形成的物資資本也是一種中間品,這種“中間產品”將作為另外一種生產要素并形成最終消費。設區域i第t年的最終產出為:
Yit=Cit+Iit+NXit(6)
其中,i=1,2,…,n(n=34) 。將所有區域加總,可得全國的最終產出為:
ni=1Yit=ni=1Cit+ni=1Iit+ni=1NXit(n=34)(7)
由于在核算清楚歷史排放的水平上,本文僅考慮一國內部各區域最終消費引起的霧霾排放,不考慮對全球其他國家產生的外部性,因此可得: ni=1NXit=0(n=34)。那么,全國最終產出可化簡為:
ni=1Yit=ni=1Cit+ni=1Iit(8)
設全國的總產出、總消費與總投資分別為Yt=ni=1Yit,Ct=ni=1Cit,It=ni=1Iit。設生產函數為Yt=f(Kt,Et),將化石能源Et與物質資本Kt共同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到生產函數中。據此,可討論霧霾與消費量的關系,進而能夠動態核算消費排放。
設物質資本的折舊率為ρ,那么資本積累方程為:
Kt+1=(1-ρ)Kt+It(9)
核算以最終消費為基礎的霧霾排放時,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計算物質資本積累所導致的霧霾的排放量。雖然霧霾實際上已經被排放出來,但是計算過程中假定霧霾暫時“沉淀”在物質資本中,隨著物質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折舊,“沉淀”在里面的“霧霾”也會被釋放出來,計為因消耗物質資本導致的當期生產產生的污染排放,產出一部分為消費品,一部分為投資品。設第t年“沉淀”于物質資本中的霧霾排放量為DKt,由于投資和消費分別導致的污染排放為DIt和DCt,則:
DKt+1=(1-ρ)DKt+DIt(10)
第二,確定第t年投資和消費排放出的霧霾。根據生產函數,霧霾排放為物質資本折舊排放和能源消費排放之和,即第t年的生產所導致的霧霾的排放為物質資本折舊“釋放”的排放ρDKt加上能源消耗產生的排放DEt。因此,第t年消費排放的霧霾為生產消費品消耗的物質資本排放加上能源消費的污染排放;第t年投資排放的霧霾為生產投資品消耗的物質資本排放與能源產生的污染排放,即DCt=DCKt+DCEt,DIt=DIKt+DIEt 。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在競爭性市場下,產出與要素成比例變化,那么,消費量與生產消費品投入的物質資本和能源成比例變化,同時,投資量也與生產投資品所投入的物質資本和能源成比例變化。設第t年生產消費品所消耗的物資資本與能源消費導致的霧霾排放分別為DCKt=dCKCt和DCE=dCECt,生產投資品所消耗的物資資本和能源導致的霧霾排放分別為DIKt=dIKIt和DIEt=dIEIt。為了解決投資品和消費品生產函數的差異性,設α1=dIKdCK,α2=dIEdCE,α1和α2代表了投資品和消費品的生產要素需求結構差異,它們也可看作是單位投資與消費的霧霾污染物排放量的差異。根據上述關系,第t年投資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為:
DIt=α1ItCt+α1ItρDKt+α2ItCt+α2ItDEt(11)
第t年消費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為:
DCt=CtCt+α1ItρDKt+CtCt+α2ItDEt(12)
第三,T1至T2期間消費排放的核算。T1至T2期間消費排放與能源消耗產生的霧霾排放平衡式為:DKT1+T2t=T1DEt=DKT2+T2t=T1DCt,該式說明,第T1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與T1至T2期間的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排放之和等于第T2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與T1至T2期間的消費產生的污染排放之和。當時間足夠長時,可以證明初年及末年物質資本“沉淀”的污染排放相比于該時間段內的累積消費排放可忽略不計,那么累積消費排放等于累積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排放,即T2t=T1DEt=T2t=T1iDCit,則經濟中所產生的污染排放可全部核算為最終消費導致的霧霾污染排放,即消費排放。
第四,根據情景預測各區域的消費排放。
情景1:如果各區域在消費結構相同的條件下消費相同產品,那么,各區域單位消費的霧霾排放強度相同,消費量的差異造成了各區域消費排放的差異。各區域消費結構相同意味著假定各區域代表性消費者的偏好無差異。在此情景下,第t年區域i的消費排放為:
DCit=CitCtDCt=CitCt+α1ItρDKt+CitCt+α2ItDEt(13)
情景2:不同區域排放強度差異下的單位消費霧霾排放量差異。此情景中,由于能源稟賦、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不同,導致區域之間的霧霾排放強度存在較大差異。簡單起見,僅用各區域排放強度βit衡量各區域單位消費排放的差異,并設dCKi=βitdCK,dCEi=βitdCE 。由于此處僅是對各區域消費排放的相對大小進行調整,全國總的消費排放以及全國總投資導致的霧霾污染物排放均不變,因此不必對各區域投資再做調整。相應地,在此情景下,第t年區域i的消費排放為:
DCit=βitCitni=1βitCitDCt=βitCitni=1βitCit[CtCt+α1ItρDKt+CtCt+α2ItDEt](14)
由(14)式可知,情景2的假設完全忽視了國內分工的影響,將各區域排放強度的差異完全歸因于該區域的消費結構。
3.各區域未來排放額度核算
通過比較T1至T2期間每個區域的實際消費排放量與其污染排放額度,就能核算出未來各個區域未來擁有的排放空間,排放額度消耗完畢的區域就必須向其他地區進行購買,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補償。如果某區域實際消費總排放T2t=T1DCit高于其總排放權Dei,則該區域需要支付的補償額為M=T2t=T1DCit-Dei。如果某區域實際總排放T2t=T1DCit低于其總排放權Dei,則該區域可以獲得的補償額為M=Dei-T2t=T1DCit。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實現霧霾污染的最終消費排放的核算與控制。
四、霧霾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前文模型分析表明,只有按人均相等的原則來界定一國內部各區域的歷史累計排放權,才能保證各區域的歷史排放不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凈外部危害;只有按照最終消費排放核定當期排放權,才能保證各區域公平的分配當期和未來的霧霾排放權。本文結論對我國治污減霾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作用。
第一,霧霾治理的核心是科學核算排放權。氣溶膠的過度排放導致霧霾頻發,出現了“公地的悲劇”。由于氣溶膠的排放具有負的外部性,低氣溶膠排放區域就會受到高排放區域的凈外部損害。從福利經濟學邏輯上來看,高額排放區域應向低排放區域進行超額排放補償,但補償是建立在明確界定各個區域的霧霾排放權并科學計算其超額排放量的基礎之上的。在明確界定各個省區的霧霾排放權的前提下,一旦明確界定并嚴格保護了各區域的霧霾排污權,每個區域的氣溶膠的排放量就會受到嚴格約束,那么,全國氣溶膠總排放額度才可能被控制,霧霾爆發的頻次才能降低。根據一國人口和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發展條件調整國家霧霾人均排放額,一旦人均歷史霧霾排放額確定,區域之間的排放權就可以進行交易,高于歷史人均霧霾排放額的區域可以通過霧霾排放貿易來獲取超出部分的需求,滿足其生產消費需求;低排放區域通過出讓盈余的霧霾預算獲取必要的發展資金和技術。
第二,霧霾治理的關鍵是構建運作有效的環境保護經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運轉有效的環境保護經濟機制。在市場機制下,如果需求大于供給,那么,霧霾排放權價格上升,這不僅會刺激高排放區域強化省內減排效率,增加供給,同時,高排放國家也會開展跨區域合作,實現行政區外的減排合作。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拍賣、配給等方式將霧霾排放權分配給不同的企業,形成霧霾減排交易市場,提供市場服務信息,組建專業的排污權中介機構,建立相關的信息網絡系統,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費用,調節不合理的價格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外部性內部化,在創造市場交易機制和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霧霾治理的基礎是完善監測體系建設。強化對霧霾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對污染源實施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控制,尤其加強對火電企業生產過程的監管。優先試點霧霾監測體系的“垂直管理”,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機制,完善霧霾治理的經費保障,構建完善的監測數據質量保證制度。提高霧霾監測的技術水平,改善裝備條件,提高監測頻率和質量,定期對全國三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進行評估并公開披露評估結果。
第四,霧霾治理的保障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建立并完善霧霾排放權交易立法。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市場導向的環境經濟政策,必須在相應的法律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權威性。美國排污權交易的成功與其完善的法律基礎是分不開的。王偉光、鄭國光:《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88頁。參考國外和我國試點城市的經驗,必須根據中國特有和不斷變化的立法和司法要求,從法律上確認排放權,保障排放權的市場主體、市場規則和管理機構的合法性,為排放權交易奠定法律基礎。二是完善污染者責任制。一方面,強化污染者的法律責任,提高超標排放的違法成本。改變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中罰款模式,將數值封頂為主的罰款模式改為倍率封頂式的罰款模式,即通過提高財產罰沒的數額,發揮財產罰沒在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方面的功效。另一方面,增加非財產罰沒的類型。將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中非財產罰沒的方式,如警告、責令停產整頓,責令停產、停業、關閉,暫扣、吊銷許可證或者其他具有許可性質的證件,擴展為喪失政府投標資格和采購合同資格的行政處罰,通過運用喪失政府訂單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
五、結語
篇8
1.1 雙師要求與需求
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很大一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都面臨師資匱乏和教師專業技能亟待提高的問題。這一普遍性的問題制約了辦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極為不利。對高職高專院校而言,這一矛盾尤為突出,因為實踐能力弱的教師是很難勝任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企業實際需求之知識與技能為內容的實訓式教學的,而實訓教學又恰恰是這些學校最必不可少的內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關部委大力強調“雙師型”教師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
那么,什么是“雙師”呢?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和規定,雖然不盡相同,但最起碼都體現了一點,那就是要具備很好的實踐能力。筆者根據查閱的相關文獻,對“雙師”標準大致歸納了一下。首先,教師應有相應教師職稱,一般規定至少是講師:其次,教師應有相應技術職稱,一般規定至少是本專業中級職稱;如無技術職稱,教師滿足相應條件亦可申請“雙師”,比較常見規定的有:
(1)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超過一定年限,例如累計兩年;
(2)主持的應用技術研究其成果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
(3)作為學校實習實訓帶隊教師,帶滿規定的次數,且合作企業反映良好;
(4)參加指定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
下面,我們來看看教育管理部門是如何要求高?!半p師”教師的。在教育部制定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要求合格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50%,優秀高職院校的這個比例要達到70%以上。而據有關調查資料報告,我國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僅為27%,距離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遠。具體到工T相關專業而言,由于IT知識更新快、應用性與實用性強、企業需求緊跟新技術的發展,對IT雙師的要求更高,對IT雙師的比例要求也更大,有的專業甚至要求達到100%的雙師比例。
要將高?,F有的教師迅速提升為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和引進大量師資作為高校兼職教師,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2 IT“雙師”現狀與瓶頸
IT專業方向的課程有個明顯的特點,不親自動手、不直接實踐實訓,往往很難真正掌握。常言道“動一百次口不如動一次手”,在IT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動手實訓,而且是面向企業化、項目式的實訓,這個環節通常會占到整個教學過程40%以上的時間。這無疑對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我們當前的IT“雙師”情況是怎樣的呢?根據相關調研,筆者總結如下:
(1)從數量上看,仍然有相當大的缺口:高校IT“雙師”比例仍然很低。
(2)從質量上看,也需要不斷提高。目前已經有的IT“雙師”,很多還不能真正滿足不斷變化的實訓教學需求。
(3)從培養方式上看,系統性不夠。比如常見的是通過寒暑假參加各種培訓班,但目前這種短期的培訓由于缺乏后續的跟進與提升平臺,效果不是很好。
(4)從互動上看,同行“雙師”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平臺。同行間真正的交流是IT人(包括IT教師在內)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環節。
(5)從持續性來看,高校面臨如何留住優秀“雙師”和不斷培養新人的問題。由于“雙師”人才需求有增無減,各類院校都會加入到這場“雙師”的人才競爭中來,如何留住人才是一個問題。另外,從整體上講,還面臨如何全面、系統、批量地培養鍛煉出一大批IT“雙師”的問題。
目前來看,在“雙師”建設道路上,各方資源的銜接和融合度還不夠,政府、社會、企業等在這方面的作用還有不少潛力可挖。
1.3 IT“雙師”建設途徑
當前,各高校均在通過多種方式增加“雙師”數量、提高“雙師”質量。其中,比較普遍的有內培、引進和外聘。這些方式各有特點,通常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
內培:在統籌兼顧教學工作和“雙師”培養的前提下,高校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在職教師進行“雙師”素質訓練。從長遠來看,這將是高校提高“雙師”數量與質量主要途徑。
引進:從校外引進一些既有實踐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并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的人員到學校任教,是對“雙師型”師資的有效補充。由于各種限制,顯然這種人才不可能引進太多。
外聘:從校外聘請優秀兼職教師可以改善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為院校開設IT課程及教學提供更大靈活性。這種方式具有很大優越性,既沒有“引進”的人數限制,也沒有“內培”的人員和時間限制。但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高校實施起來卻有一定難度。一是符合條件既有實際工作經驗又具備教師素質的優秀教師本身較少,二是滿足條件的教師其薪酬一般較高,大多數高校的現有工資制度很難突破。據筆者了解,由于示范性軟件學院和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執行一些特殊政策,這類學校外聘教師工作一般都比較好。
2 “雙師型”IT教師培養新模式探索
解決IT“雙師”的建設問題,首要的是如何培養問題。IT“雙師”的培養有多種模式,其優缺點不一而足。本文將提出一種全新的IT“雙師”培養模式,供大家探討。該培養模式力圖通過行業、企業與高校的共同努力,實現高校IT“雙師”的批量培養。
2.1 背景
在介紹新模式之前,我們先對IT“雙師”培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作一簡要分析。作為IT“雙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素質,例如前文提到需要講師以上職稱,這個能力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不成問題;第二個能力就是IT相關技術的能力,這正是高校教師亟需提高的。而獲得相應技術能力一般需要經過兩個過程:首先通過短時間的自學或接受培訓獲得相應技術輪廓,其次通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消化所學知識直至掌握該技術。前一個過程很容易解決,高校每年都派出教師參加各類培訓;難的是后者,經過短期培訓后的教師很難有后續的實際鍛煉機會。第二個過程應該更加重要,因為IT新技術大多實踐性很強,需要更多的操練。這好比我們去學鋼琴,如果只是上課的時候摸摸琴,課后沒有大量的鋼琴練習,顯然是不可能學好彈琴的。
如何才能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給高校教師呢?一些有實力的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把教師派到企業實踐或者承接一些實際項目來培養教師實踐能力,而大多數高校都很難為教師提供這種鍛煉環境,只有很少數的教師能通過自己的人脈或自學提高。
綜合上述因素,筆者認為,要將大批高校教師培養為具有“雙師”素質的優秀教師,單單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整合了行業、企業、高校乃至培訓機構和培訓師的力量,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而構建一個為社會培訓師、企業工程師、高校教 師和企業、高校、社會培訓機構的互動平臺,并通過該平臺系統地、有計劃地具體組織實施高校師資培養活動,正是本文所述IT“雙師”培養新模式。這個平臺就是中國軟件行業協會IT教師俱樂部(ITTeachers Club,簡稱17C)。
2.2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IT教師俱樂部
為進一步提升IT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師資能力,每年系統地培養一批優秀IT實訓教師,使軟件人才培養機構能夠更多更好的培養出大批軟件人才,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于2006年初成立中國軟件行業協會IT教師俱樂部。
ITC作為非贏利性機構,緊緊圍繞IT實訓師資源的整合與培養,并通過培養機制及實訓師分級授權機制,提供和儲備不同專業方向、不同級別層次的實訓師。具體來說,ITC主要有三方面的使命定位:(1)有效整合社會上分散的IT培訓師;(2)將具有教師潛力的IT工程師轉換為IT實訓師;(3)向高校提供“雙師型”IT教師培養和提升的平臺。應當說,前兩項是雙師建設的基礎,后一項是雙師建設的具體體現;同時,通過ITC平臺培養出來的優秀雙師反過來也為前兩項提供支持,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這幾項定位互為補充,并形成良性循環。
針對高?!半p師”的培養和提升這一環節,ITC專門擬定了一項系統而長期的計劃――IT“雙師”培養“雨露計劃”。
2.3 IT雙師培養“雨露計劃”
面對高?!半p師型”IT教師隊伍建設的迫切要求,以ITC實訓師資源為基礎,2006年底由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牽頭,通過全球最大的認證考試服務提供商普爾文(Prometric)公司,聯合Microsoft、Cisco、Sun、Oracle等多家著名IT廠家提出了“IT雙師培養雨露計劃”(簡稱“雨露計劃”)。該計劃核心是為高校教師指定專門的企業導師,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有效推進高校IT雙師的培養。通過ITC搭建教師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訓師的融合,在不影響教學工作的前提下,為高校IT各個方向、各個層次的教師提供培養、實習與提高的平臺。
2.3.1 IT雙師培養的五環節
參加“雨露計劃”訓練的教師一般經過五個環節實現從“教師”到“雙師”乃至“實訓導師”的轉變:
該計劃的核心指導思想是通過為教師不斷提供各種實踐鍛煉的機會,同時配合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授權實訓師證書,使得高校教師培養更有計劃和針對性。為便于實際操作和培養面更廣,對教師的實踐鍛煉主要采用兩種形式:一是在專門的實訓導師指導下,教師可以靈活地進行自我學習(類似于現在的鋼琴家教,講為輔練為主。教師上一小時的課,學生要練習一周);二是充分發揮教師這個崗位最大的特色,通過講課來提升能力。俗話說得好“講十遍不如練一遍”“跟別人學十遍不如自己講一遍”。
可以說,“雨露計劃”的核心就是四個字“多練多講”。根據筆者多年培養教師的實踐經驗,多練多講應該是最適合高校教師快速提高實踐能力的手段。
2.3.2 集中訓練注重綜合能力培養
集中訓練過程中,根據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實訓課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講授與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并確保實訓時間在40%以上。同時,安排教師進行模擬授課訓練,展開授課交流,以掌握授課技能。
實訓期間,以企業應用為背景,按分組、分任務的模式,組與組之間需要分工協作完成項目整體任務,既要求每個受訓教師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應用技能,也要求小組內部成員間、小組與小組間發揮協作團隊精神??傮w上注重教師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
2.3.3 訓練效果評審機制、企業導師機制
集中訓練結束時,由ITC召集本次訓練的實訓師和相應方向的專家,綜合受訓教師在知識理解、技術實踐和授課實踐等方面的情況,并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情況,就訓練效果進行評審。對有效完成訓練課程的教師,頒發相應方向的訓練證書,對優秀教師頒發“優秀學員”證書。
同時,由ITC為學員委派實訓導師。實訓導師的職責是通過各種方式對高校教師進行指導,并協助其完成規定時間的企業實踐和授課實習,最終將其培養為合格的授權實訓師。
2.3.4 訓練指導思想與目標
在訓練內容上,結合知名IT廠家的技術優勢,引進主流的IT實訓方案或將著名IT企業的資格認證直接融入訓練。
“雨露計劃”的首要目標是規范地、批量地、可持續地為高校培養、鍛煉出合格的“雙師型”IT教師,并透過ITC搭建全方位的互動平臺:最終目標是通過培養出合格的“雙師”教師,為在高校全面開展符合產業需求的實訓創造條件,最終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水平,從而打破“大學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的怪圈。
2.3.5 “雨露計劃”的分階段實施步驟
“雨露計劃”是一個全新的、長期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需要不斷創新培養模式的過程。該計劃將分階段實施。
第一,在全國挑選部分城市試點設立“雨露計劃雙師訓練中心”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師俱樂部的分部。通過試點培養出第一批高校授權實訓師。這個過程將使得學校和教師敢于開設符合產業需求的實踐課,其授課教師將主要以實訓導師為主,高校教師作為實訓助教逐步完成角色轉變。
第二,在具備一定數量的高校授權實訓師基礎上。在部分高校試點設立針對學生的實訓中心,以高校授權實訓師為主要的授課教師,面向高校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訓課程。這個過程將使得更多的院校和教師敢開課,并達到能開課和開好課的水平。
第三,將試驗成功的模式推廣到其他高校。
2.4 “雨露計劃”的新嘗試
作為IT“雙師”培養的新模式,在天津職業大學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天津分會、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培訓委員會以及天津新技術產來園區華苑軟件園管理中心于2007年6月2日至6月6日在天津職業大學聯合舉辦了“IT雙師培養‘雨露計劃’天津地區研討會暨首期網絡雙師訓練營”活動。研討會上,著名計算機教育家譚浩強教授作了主題演講,強調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但當前這方面的師資力量還比較弱,許多老師實踐經驗不足。他對“雨露計劃”這樣的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與支持,并在隨后的訓練營活動中親臨現場聽取訓練情況。計算機教育專家劉瑞挺教授也在研討會上即興談到了“雙師”培養的問題,對“雨露計劃”給予了充分的鼓勵和期望。
這次訓練營活動有50多位來自河北和天津地區的高校教師參加,通過本次訓練挑選出了6名優秀教師作為今后IT實訓的重點發展對象,受訓教師均感覺受益匪淺。這次活動不僅對天津職業大學有效實施示范校建設計劃起到推動作用,也將對天津地區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發揮引領作用。
2.5 “雨露計劃”實施的可持續性保障機制
“雨露計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這需要相應的配套機制來保障。
(1)如何客觀評審訓練效果及授權實訓師
我們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量化的客觀評審標準,既考慮到了實踐時效,也考慮到了綜合能力,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
(2)如何吸納更多的資深實訓師和實訓導師
我們確立了靈活的激勵機制,確保實訓師和實訓導師的權益。同時,為把更多的具有潛力的企業工程師轉換為實訓師,我們還將探索建立專門的“實訓師特訓中心”。
(3)如何克服現存的瓶頸問題
通過與知名IT廠商的互動,及時解決教師的知識更新訓練問題;通過實訓導師制,解決“雙師”培養的系統性和持續性問題:通過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授權培訓師資格,解決優秀教師的發揮舞臺問題進而解決留住人才的問題;通過建立地區“雙師訓練中心”及ITC分部,既解決雙師就近:培養問題,也解決教師同行交流的平臺問題。
(4)如何開展ITC有實質意義的活動
依托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師俱樂部的大量優秀教師,以地區“雙師訓練中心”及ITC分部為基礎,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新技術研討和授課活動。通過相應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聽課和公益授課,鍛煉教師對新技術的掌握和實訓課程的授課能力。
(5)如何強化產學研結合程度
通過各地軟件園,嘗試設立“雨露計劃”共建單位和實施“重點企業訪問學者”計劃。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接收高校教師乃至優秀高校學生參加實習。
篇9
LNG動力船舶
北歐最積極
當今世界上正在使用LNG動力船舶的國家較少,主要集中在對環境保護意識較高的北歐國家,如挪威是最早改變石油能源路徑依賴,也是最多采用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作為船用燃料的先行者。DNV(挪威船級社)對LNG動力船的相關研究已進行了半個多世紀,早在20世紀60年布《LNG運輸船規范》,70年布《駁船安裝LNG動力裝置的規范》,2011年《氣體燃料船發動機安裝規范》等。近年來,DNV檢驗入級20艘LNG動力燃料船舶已交付使用,其中14艘客滾船、4艘平臺服務船、3艘軍事巡邏船。在石化能源價格攀高和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在近些年開始加快LNG動力船舶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美國、丹麥、德國、瑞典、荷蘭、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都在積極開展LNG船舶建設工作。
我國關注LNG動力船舶是從2010年開始,但受到技術水平、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的制約,對LNG如何運用在船舶上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和實驗,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拖輪、散貨船、游船和漁政船四種船型的LNG改裝(包括單純LNG動力以及LNG/柴油混合動力)試驗。我國第一艘LNG水上加注船舶—— 500m?LNG加注躉船目前也已在湖北宜昌開工建造;江蘇相關企業也承擔了我國首個LNG水上加氣站試點的建設和試運工作,并預計在2~3艘船上進行LNG動力改造試驗。試驗成功后,江蘇將在長江附近建設10座加氣站并對1000噸~5000噸級黃沙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進行動力系統改造。
不過,我國由于LNG技術發展得較晚,LNG用于船用動力的標準也尚未制定,現有港口的LNG基礎設施不足,導致了我國LNG用作船舶燃料的進展比較緩慢。因此在LNG動力的技術和相關政策上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雖然前景看似美好,但作為新興綠色能源,LNG船用燃料的應用和推廣依然受到業界人士的擔憂。
雙驅動力技術不完善
目前涉及LNG動力在船舶上的技術應用分為純LNG動力和混合LNG/柴油(或其他燃料、能源供給方式)動力。在技術可操作性上,目前混合動力在對現有船舶直接進行改裝,實現LNG動力的運用相對比較實際。其技術關鍵點就是LNG混合動力就是在船舶現有柴油機的基礎上,增加一套LNG供氣系統和柴油LNG雙燃料電控噴射系統,通過電子轉換開關,可實現單純柴油燃料狀態下和LNG/柴油兩種燃料狀態下兩種運行模式,將船舶單一的柴油動力改造為柴油LNG雙燃料動力,通過采用LNG部分或完全替代柴油燃料,達到節省燃油和降低排放污染物的雙重目的。而采用單純的LNG燃料,則要考慮船舶動力裝置問題,如蒸汽輪機動力裝置與燃氣輪機動力裝置。
如果采用蒸汽輪機動力裝置,其系統是在主鍋爐中采用LNG作為燃料,利用主鍋爐產生的蒸汽驅動蒸汽透平進而推動螺旋槳和發電機組。蒸汽輪機的大輸出功率可以充分滿足船舶推進的要求,在柴油機問世之前蒸汽鍋爐及透平一直是船舶動力裝置的主流,技術成熟可靠性高而且日常維護的頻率和成本都很低。不過最大的缺點是整體熱效率較低,通常蒸汽輪機的熱效率僅為20%~30%,不到低速柴油機的一半;另一種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則剛好相反,因系統只有一次能量轉化,且燃燒氣體推動透平做功后可以方便地進行再循環利用,所以熱效率要高于蒸汽輪機,熱效率依然要低很多,船舶續航力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而LNG和柴油兩種模式混合的系統是在不改動原柴油機結構的前提下,為柴油機組加裝電控的供油、供氣系統,將柴油機改造成既能完全使用柴油,又能使用柴油/LNG混合燃料的兩用發動機。這種系統需要對原有的柴油發動機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盡管在LNG動力裝置上已經可行并實施,而還有許多關鍵問題難以解決,總結起來有LNG與其他燃料在動力系統操作切換的穩定性,LNG作為完全單純動力驅動的續航能力問題,而后面是始終制約LNG取代其他燃料的根本性因素。根據相關的實驗數據顯示,使用LNG燃料的船舶續航能力最多也只有22天(約10000海里),目前尚無法滿足遠洋航行要求,而采用燃油的船舶續航力普遍在42天以上(約18000海里)。而導致使用LNG燃料船舶續航力較差的最主要原因是LNG儲罐及配套設施布置困難。
中國首個出臺
LNG文件
正當許多質疑和不確定在LNG動力船舶的發展前景上,政府和市場上一些實際舉動給出了回應。從新制訂的《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來看,從宏觀角度的政策保障上,將使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要由4%提高到7.5%,不過距國際應用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國在天然氣利用政策中將“內河、湖泊和沿海航運的以天然氣(尤其是LPG)為燃料的運輸船舶(含雙燃料和單一天然氣燃料運輸船舶)”列為優先類用戶,鼓勵應用;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船舶節能減排的壓力,IMO(國際海事組織)2011年7月通過MARPOL(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附則Ⅵ修正案,提高了船舶的NOX(氮氧化物)和SOX(硫氧化物)的排放標準,要求到2020年船舶燃油含硫量必須低于0.5%,其中進入ECA(排放控制區)的船舶到2015年燃油含硫量必須低于0.1%;到2016年進入ECA的船舶全部實施NOX第3階段標準,相比第1階段排放標準提高約80%,而使用LNG可減少NOX排放20%以上,沒有SOX和顆粒物排放,是目前所有途徑中應對排放控制標準提高的首選。
因此,政府部門在近期制定了與之相關的措施,包括《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水運行業應用液化天然氣的指導意見》,作為燃料在水運行業應用出臺的文件,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制定類似文件的國家,遠期發展目標是在2020年,內河船舶能源消耗中應用LNG的比例達到10%以上。
LNG動力應用需要
解決的問題
LNG的動力應用發展有市場的驅動,但短期內成形、成熟、成規模還需要逐一解決以下問題:
在國有LNG動力系統研究需要繼續投入和支持。國際上LNG燃料船動力系統主要有瓦錫蘭、MAN、羅爾斯·羅伊斯和三菱重工四家公司供應,其中瓦錫蘭和MAN以雙燃料發動機為主,而羅爾斯·羅伊斯和三菱重工以氣體發動機為主。LNG船體制造方面,日本、韓國為主要產地。三菱重工是多艘LNG燃料船舶主機的供應商。國內大多發動機動力生產廠商都具備LNG單燃、混合燃料發動機生產能力。目前歐洲國家LNG發動機和雙燃料發動機的研究走在了前列,掌握了核心技術。日韓兩國企業目前主要采用技術引進和許可證生產的方式。國內在LNG發動機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代表性的雙燃料發動機可達到70%的柴油替代率。但是國內研發相關的LNG發動機或雙燃料發動機輸出功率都較小,離大規模應用還有距離。因此LNG燃料動力船以改造為主,主要是中石油、新奧能源等燃料供應公司在推動,目前尚無新造內河LNG燃料動力船。
國內大部分港口LNG補給設備不配套。一方面,很多企業都在自主設計適用于我國的LNG/柴油雙燃料加注躉船,但目前我國海事管理部門明確規定加注船都必須是單一形式,不能加油加氣混合在一條躉船上,雖然已經有在建的加氣躉船,但還是無法滿足后續的補給和供應的需求量,仍需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船舶在錨泊時受潮水、風流的影響,位置不停變化,而LNG輸送管道均為低溫管道,不易延展和伸縮,進行船對船加氣時,依然面臨許多有待攻克的技術難題。因此,需要有LNG能源公司統一規劃接收站和加氣補給站,并結合港口向LNG船舶用戶進行配送服務,形成完整的LNG燃料供應鏈和規模效應,降低LNG終端售價。與此同時,相關企業可布局水上加氣站,這些加氣站與國家新建的LNG接收站等基礎設施相互配合,將推動LNG雙燃料動力船全面發展。
篇10
關鍵詞:產能過剩;對外投資;產能轉移;行政手段;市場調節;退出機制;全球化;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7)01-0097-04
一、河北省目前產能過剩的形勢
2015年河北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產能過剩治理工作文件的精神,對省內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過剩產能的企業進行了集中治理,強制壓縮了省內部分的過剩產能。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第三產業占比繼續提高,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生產總值的40.2%,比2014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工業能耗也保持了下降的勢頭,規模以上工業能耗2.03億噸標準煤,同比下降了1.88%①。河北省在2015年還出臺了《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化解過剩產能攻堅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確?;猱a能過剩的工作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河北省代表團集中討論了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和在壓減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所帶來的下崗職工安置等問題。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表示河北省已投入240億元用于治理大氣污染;只有通過立法引導企業轉型,治理污染才能換取長遠效益。
盡管在壓減過剩產能的工作中有了不錯的開端,但是河北省作為產能壓減任務最重的省份,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河北省雖為工業大省,但卻不是工業強省。河北省的鋼鐵產能雖然占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一,但是符合國家《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卻沒有一家是河北省內的。而河北省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三次產業中最高的。2013年河北省第二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為52.1%,2014年上半年該比值上升至53.5%。在全省下大力度整頓擁有過剩產能的企業之后,2015年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有所回落,但仍然占到了全省生產總值的48.3%。而在全國PM2.5最高的城市中,河北省內的城市經常入榜前十位。根據河北省與國家簽署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以2012年為基數,到2017年底,河北省需化解鋼鐵過剩產能6 000萬噸,壓縮水泥6 100萬噸,消減煤炭消費4 000萬噸,淘汰玻璃產能3 600萬重量箱(簡稱“6643”工程)。要求河北省到2017年實現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細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25%左右,并提出11項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②??梢姾颖笔』膺^剩產能任重而道遠。
河北省目前解決產能過剩的措施仍然以強制性的行政手段為主,市場的調節作用還并未完全發揮出來。河北省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要有準確的定位,也要找到合適的路徑。今年河北省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增加的“轉型發展”的理念引人注目,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要持續深化,要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創新和研發,擁有自己的產品競爭力,通過企業經營模式的優化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來推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化解過剩產能的措施
(一)通過產能的國際轉移化解過剩產能
1. “低端”企業和產業借鑒日本經驗。根據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的對外投資理論,即“邊際產業擴張理論”,產能輸出國的企業如果在本國市場失去了“比較優勢”,而在輸入國內卻還能保持“比較優勢”,那么產能輸出國內具有“比較劣勢”的企業便可以利用產能的國際轉移來化解企業在國內市場難以為繼的經營窘境。
目前,河北省內有許多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游走在產業鏈低端的企業,它們的產品價格低廉,在國內市場并沒有大的競爭力。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相比顯然是失去了在國內市場的“比較優勢”。所以對于河北省的“低端”企業來說,“走出去”實現產能在國際市場上的消化至關重要?!耙粠б宦贰睉鹇缘娜娌渴鹋c實施以及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往來愈發密切,都為河北省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絕佳的機遇。河北省政府也可以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主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東盟成員國的地方政府的友好往來與經濟合作,為省內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創造更好的契機。但是河北省企業在將過剩的產能轉移到別的國家時,也要注意維護當地居民的正當權益,樹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良好企業形象,并且還要注意當地人對外來資本的民族主義情節。日本在產能的國際轉移過程中通過與當地企業進行合資來避免產能輸入國的民族主義對企業在當地發展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因素。所以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借鑒日本企業的經驗,在產能輸入國選擇合適的途徑與合作伙伴,以便更快、更順暢地打開當地市場。
2. “高端”企業和產業借鑒美國經驗。美國的產業轉移是基于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一個產品在誕生、發展、成熟之后,在進入標準化生產的階段時開始出口。美國產業的國際轉移大多由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型跨國公司牽頭進行。而美國在對外投資時為“壟斷技術”,保持技術領先,防止技術泄漏,大多采取獨資的方式對產能輸入國進行投資。對于河北省的傳統優勢企業來說,他們雖然擁有一定的產品競爭力和經濟實力,但無論是在產品技術創新的實力上還是公司經營管理的模式上與歐美大型的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是很大。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借鑒美國的就是應加大對產品創新與研發的投資力度。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河北省的“高端”企業可以選擇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地區進行投資。通過對當地企業的并購與重組,更快地獲得技術,開辟市場。
(二)市場在調節過剩產能中發揮主導作用
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有兩股力量可以為過剩產能的消化過程提供動力。一種是市場依靠供求關系,自動調節資金、設備從產能過剩的產業流出,推動社會資源配置的重新洗牌;另一種則是政府通過強制的行政手段來關停企業內部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產部門,淘汰生產過剩產能的企業,推動過剩產能行業內部的重組與整合,以此來壓減過剩產能。此外,政府還會利用產業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國家壓減過剩產能的任務重、時間緊,河北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初步階段更多運用的是政府的強制措施來加快過剩產能退出市場的步伐。這種政府直接干預的手段見效快,但是也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被強制退出市場的企業員工的安置問題,政府對這些下崗職工的補助金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有對于依靠能源企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河北省來說,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而“一刀切”的方式給經濟潑了一盆冷水,恢復起來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政府要做好“過冬”的準備,后續的保障措施要跟上步伐。另外,還要注意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對于環境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要結合企業盈利模式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罰。
解決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政府的適當干預可以加快產業內部的重新整合和過剩產能的消化速度。但是縱觀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他們在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更多地是依靠低成本的市場調節,并有相對完備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所以,河北省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進程中要讓行政干預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未來要讓市場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并不斷完善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從而實現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良性流動。
(三)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河北省將壓減煉鋼產能800萬噸、煉鐵產能1 000萬噸、水泥150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量箱。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成為河北省2016年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河北省應采取供給側管理為主、需求側管理為輔的策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從而實現產能出清。
1. 實施企業內外兼并重組。一是實施河北鋼鐵集團與域內鋼企兼并重組整合,即借助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平臺,兼并重組“兩高一資”中小型鋼企,形成鋼鐵大企的高端板帶材與中小企業的傳統、低端的長材、建筑用材的整合與優化。比如,積極推動邯鄲的“退城進園”項目的進行,逐步把鋼鐵產業調優、調強。二是推進京冀鋼企強強聯合的雙向重組整合戰略。
平板玻璃產能過剩最主要的是結構性過剩,優質浮法玻璃及特殊品種等對外依存度仍高居不下。目前耀華玻璃正與凱盛集團實行戰略重組合作。重組后將先對耀華集團現有生產線進行提升改造,使其生產結構由生產普通建材玻璃為主轉型為以生產厚利、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為主,同時投資45億元建設“新玻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基地,圍繞電子玻璃、太陽能產業、高硼玻璃及相關領域進行投資建設。對于此類企業重組,政府應當給予稅收優惠、融資政策上的支持,鼓勵企業轉型升級。
2. 加快產能置換,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產能置換措施是我國工業產能治理新措施。河北省可以采取將企業新上項目與淘汰既有生產線相掛鉤的產能置換措施來實現產能控制。政府合理分配給大幅壓縮產能的企業先進的新項目,同時在生產場地、優惠政策等方面為新產能的開發和建設給予支持。但同時,對于新產能要嚴格把關,保證新產能的先進性和優質性,同時控制新增產能的規模及增長速度,避免新一輪產能過剩的出現。
3. 優勢產能西移,優化國內產能結構。河北省應加強與西部城市合作,將優勢產能向西部轉移。河北省經過多年發展,勞務成本和資本成本均有所上升,有一些制造業雖然有技術和設備優勢,但是由于成本過高,利潤微??;而中西部地區仍然有土地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產業轉移既可以緩解河北省產能過剩和成本過高問題,也有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同時產能轉移,不僅是產業和設備的轉移,更是技術和人才,轉移,因此產能西移也能幫助河北省解決由于減排減產帶來的大量員工下崗問題。
三、化解過剩產能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抱團”實現共贏,杜絕惡性競爭
在我國,無論是能源進口企業還是出口企業,都多多少少存在著惡性競爭的情況,這就導致了作為能源進口企業,我們掌握不了消費者市場的定價權,而作為能源出口企業也同樣沒有產品定價的話語權。國內企業在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缺乏大局觀,常常著眼于眼前利益,將國內同行的其他企業當成對手,通過打價格戰贏取訂單。不計成本的價格戰和惡性競爭不但損害了贏取訂單的企業的利益,也損害了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河北省為了化解過剩產能,在幫助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于直接在海外建廠的企業還是出口產品的企業,都應杜絕惡性競爭,只有良性競爭企業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也只有在合作中競爭才能實現共贏。為此,河北省相同產業內部的企業可以抱團,比如說成立行業協會,對關乎行業發展的敏感問題統一口徑,作為一個集體共同“走出去”,提高河北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把握“全球化”,全面“走出去”
河北省企業在“走出去”利用國際市場的空間化解過剩產能時,要注意把握“全球化”的大局觀。企業想要為過剩的產能找到出路,但“走出去”不是在國外設立廠房、成立辦事處這樣簡單。想要解決我們的過剩產能也不是只有把我們的過剩產能出口到國外那樣容易。企業想要滿足自身需求,就要重視“全球化”對企業的影響,也就是說“走出去”不光是設備、物資等物質方面的走出去,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與營銷模式的“走出去”,能夠與當地市場的容納力接軌,能夠充分開發利用當地的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這樣河北省的企業在將產能進行國際轉移的過程中才能更流暢、更成功。此外,政府也可以在普及產能輸入國的風俗習慣、經濟法規和市場特點等知識上更多地服務于企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保證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明確河北省的戰略地位
美國在經歷了全球五次產業轉移的浪潮后,完成了“去工業化”。然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使美國經濟遭受了重創,美國人也開始意識到了資本市場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便存在太多不可控的風險,于是美國開始回歸制造業,想要實行“再工業化”。美國的經歷對于我國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借鑒意義。雖然我國目前產能過剩問題較為嚴重和突出,工業中的過剩產能轉移與淘汰也勢在必行,但是我國還是要保證在工業體系上的完整性,要保持目前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優勢,不能全盤轉移到國外。作為全國壓減過剩產能任務最為堅決的省份,河北省要明確本省工業在全國工業體系中的戰略地位,把握好取舍的分寸和相關行業的扶持力度。
(四)完善企業退出機制,解決好人員安置問題
根據國際經驗,日本曾經在遭遇產能過剩問題困擾的時刻十分注重保障企業退出市場與破產的程序便捷化。這樣生產過剩產能或落后產能的企業能夠及時根據市場信息的反饋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導退出相應的產業,減少過剩產能的繼續增加,并且在較為完備的破產法的保護下,企業主在無力支撐企業繼續運營下去的時候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地進入破產申報程序,這樣企業主的自身利益能夠得到起碼的保障,而目前河北省乃至全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并不順利而且困難重重,所以我們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過程中要重視完善企業的退出機制,通過更規范、更完備的法律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同時也要注意行政放權,轉而退居幕后只進行大方向的宏觀把控,讓市場在企業選擇去留的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河北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河北省化解產能過剩將對54.7萬名職工的就業造成影響,如唐山鋼鐵公司到2017年將減產4 000萬噸粗鋼和2 800萬噸鐵,預計將直接影響10萬人就業③。有的職工通過轉崗、轉產留用等渠道得到了安置。然而,隨著壓減產能的進程過渡到攻堅階段,企業通過內部轉崗轉產來安置員工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一些還未淘汰的落后產能也到了必須退出市場的時候,這時需要安置的員工大多是就業難度大、競爭力弱的職工。所以,河北省可以通過在社區基層更多地開展技能培訓工作來服務下崗職工,讓他們能夠掌握新的謀生技能,同時也要通過政府的津貼與補助來保障這些下崗職工基本的生活條件。
注釋:
①數據來源:河北省統計局網站信息(網址:http:///)。
②注:2013年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③數據來源:鳳凰網河北(網址:http:///)。
參考文獻:
[1]王懷宇,馬淑薇.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退出政策體系的國際經驗研究[J].發展研究,2014,(1):22-25.
[2]劉航,張雨薇.河北省制造業產能過剩評價與外部市場成因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2):42-47.
[3]董小君.通過國際轉移化解過剩產能:全球五次浪潮、兩種模式及中國探索[J].經濟研究參考,2014,(55):3-18.
[4]李鋼.中國產能過剩的形成原因與破解路徑[J].國際金融,2014,(1):42-44.
[5]周勁,付保宗.產能過剩的內涵、評價體系及在我國工業領域的表現特征[J].經濟學動態,2011,(10):58-64.
[6]魏琪嘉.國外治理產能過剩經驗研究[J].現代商業,2014,(20):53-54.
[7]劉建江,羅雙成.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5,(6):111-114.
[8]張明哲.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分析[J].時代金融,2013,(10):329-330.
[9]呂鐵.日本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及啟示[J].求是,2011,(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