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校園暴力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校園暴力;調查分析;法律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1-0069-04
最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最近幾年中呈現出逐步增多的趨勢。有關校園暴力事件不斷被媒體曝光,{1}諸如此類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除此之外,老師毆打學生事件和學生毆打老師事件也在各大新聞媒體上被曝光。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已經成為社會聚焦的敏感性話題。
為了充分了解校園暴力的產生原因、真實情況以及處理方式,結合本城市和各旗縣的地理分區,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的方式,對赤峰地區的幾所學校校園暴力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了420份學生的問卷調查,經過剔除無效問卷和空白卷外,共獲得有效卷385份,調查問卷的有效率為91.67%。
本文試從法學角度對校園暴力進行界定,針對保障校園安全問題,提出構建校園暴力的法律防治體系的建議。
一、校園暴力的現狀
(一)校園暴力總體發生情況的調查結果
校園暴力總體發生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大中學校的校園暴力的發生率仍然很高。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校園暴力發生的情況方面,選擇“存在,但是少數”選項的學生最多,高中占有66.12%,而大學占有52.97%;其次,選擇“不知道”選項的學生,高中和大學分別占有15.30%和26.24%;再次,在高中14.75%的學生認為本學校的校園里“不存在”校園暴力,而在大學13.86%的學生認為本學校的校園里“不存在”校園暴力的現象。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校園暴力發生的情況方面,選擇“存在,很普遍”這個項目的學生人數最少,在高中和大學分別占有3.83%和6.93%。雖然選擇這個選項的人數最少,但是這依然表明,這種暴力現象在整個校園里依然存在著。
(二)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知情況
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校園暴力這一行為持著一種極為反對的態度,而這一行為的認知和看法也能夠側面體現出學生本身的心理狀態特征。對校園暴力這一現象,如果學生認為是一種不足為奇的現象或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時尚的現象,這說明學生對這一行為表示及其認可的,而這將會導致校園暴力的行為的無限蔓延和擴張。本次調研關于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知方面,如下:
從表格2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知方面,占有40.26%的學生選擇“其他”選項;占有34.29%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是一種“變態”行為;占有21.04%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事件是一種“正常”行為,甚至有4.42%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是一種“時尚”行為。被調查的全體學生的不足1/2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是一種“變態”行為的。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校園暴力事件已不足為奇了。
(三)校園暴力發生階段情況
占有52.99%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多發生在“高中”階段;占有38.44%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多發生在“初中階段”。對于青春期階段的中學生來說,神經系統處于高度敏感期,當他們的感情或觀念、想法方面一旦發生了改變,他們就變得及其亢奮、激動、做事盲目沖動,不加以理智認真地思考問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青春期階段是及其敏感又必須要認真理智地對待和解決復雜矛盾問題的階段,因為又被稱之為“危機期”。面對很多復雜多樣的事情或矛盾時,他們通常處于緊張又困惑煩惱的情緒當中。在這種情緒的狀態下,有會導致情緒失控,無法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狀態,想發泄一下不滿的情緒,這就成為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大誘因。占有5.45%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多發生在“小學”階段;占有3.12%的學生認為校園暴力多發生在“大學”階段。
(四)個人處理校園暴力的方式
當遭遇校園暴力事件時,學生采取的方式有很多。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全體學生的將近一半的學生,即49.87%的學生仍然會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其次就是選擇“報警”選項的學生,占22.08%。當學生遇到校園暴力時先告訴老師、家長或是報警,那么對校園暴力發展成為惡性事件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起到控制或減緩作用。選擇“以暴制暴,采取相同的方法或手段”的選項的學生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即11.95%。當這類學生遇到校園暴力的時候,如同火上澆油,原本是受害者卻將自己變成加害者,將校園暴力事件更加成為惡性嚴重的事件,后果極其可怕,其社會影響也就越惡劣。還有少部分同學,即占9.09%的學生采取其它方式;3.90%的學生選擇“忍氣吞聲,息事寧人”,盡量采取忍耐或妥協的方式;2.86%的學生選擇“轉學”的方式;這兩類學生主要持著一種“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只要覺得校園暴力跟自己無關,那么就采取漠不關心或逃避的態度。而這種方式卻往往使施暴者更加毫無阻力和約束的實施暴力行為,更加囂張,對校園暴力的無限蔓延無法得到有效控制。0.26%的學生選擇了“加入他們的團伙”的方式;這也就成為校園暴力不斷擴張的源動力。不過這些被調查的學生里沒有一個學生選擇“花錢買平安,他要錢就給”的方式。
二、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上的缺失
1.現有法律法規不全面
我國目前校園暴力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仍然處于逐步完善階段。雖然現在已有防范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2}有一些如何對在校學生的人身安全進行保護方面的規定。但它們對校園安全保障方面不具有全面性,只有解Q在校學生的校園安全保護的部分問題,具有片面性,而且仍存在許多空白與漏洞。因此,有必要制定詳細又有綜合性的《校園安全法》是很有必要的。
2.缺乏專門立法
由于校園安全保護本身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具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所不能完全包容的特征,為了有效防范各類校園暴力情況的發生,有必要制定防范校園暴力的專門的法律法規。
國外一些國家專門規定了有關校園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3}幾乎涵蓋了全部內容。比如校園暴力的預防方案和計劃、校園暴力發生后的管理措施和具體的法律程序、步驟等等。{4}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這一做法。
雖然我國也有一些保障校園安全方面的法律規定,但這些規定過于籠統,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完整的體系。而且從校園安全方面的規定的內容上來看,過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詳細的專門的關于防范校園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對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滿14周歲的學生違法后,如何進行有效懲處或采取替代性措施方面卻沒有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沒有任何影響,更沒有任何足夠的威懾力。
(二)其他因素
1.社會不良風氣
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是引起校園暴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當今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等惡性風氣盛行的年代里,道德的淪喪,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暴力的手段解決問題已習以為常了。而青少年也往往很容易受到這個環境所感染。如今,良好的道德風尚已被這個惡劣的風氣嚴重影響并破壞了。尤其是見義勇為和舍己救人的人也越來越少了。{5}只要發生了施暴事件,無人相救,出面制止的人不多,甚至無人出手相助。
此外,社會上許多小混混和不良青年的負面影響也是極其大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生活習性,價值理念和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處的周圍環境和交往的人群有密切相關。所以,在校學生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響,一些惡性就由此誕生了。同時,如今的不良影視和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和作用還是很大的。比如報刊雜志、影視廣播、網絡等。而這些當中都存在暴力傾向的內容,它們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由于這些暴力性電影的主角很少受到懲罰,這些青少年看了這些電影之后誤以為不受任何不利約束和后果,因而常常模仿并學習這些行為。
很多參與或實施校園暴力無不與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身心發展情況有關。一般13―24周歲的在校受教育的學生具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有自己的獨特思想,但是他們的心靈發展方面并不成熟,而且很容易沖動,做事比較極端,往往就是錯誤地判斷失誤,從而在這一錯誤的思想的引導下,很容易惹出事端。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受到一定的不順心的事或遭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暴躁的心理狀態,在這個心理狀態下,為了發泄一下自己內心深處的不滿情緒,校園暴力行為就由此而產生了。
2.家庭的教育環境
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外在行為往往從側面反映出這個人的家庭教育環境的情況。如今,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德育方面還是比較重視的。但仍有些家長的本身的教導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在這些家庭中,這些家長往往采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很少關心孩子的心靈狀態和心理發展水平,以及思想上的變化。
3.學校的教育理念
引發校園暴力方面,學校的教育理念錯誤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學校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身觀形式的主要場所。而大多數學校只重視學生的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如何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而不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很多在校學生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
三、校@暴力的法律防范對策
(一)完善防范校園暴力的相關立法
通過校園暴力事件能夠真正地反映出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問題。只有建立校園暴力的防范體系,確立相應的責任制,建立較為完備的程序救濟機制,才能夠徹底解決并根除校園暴力這一現象。
為了提高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對現行法律進行適當的修改。首先,《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不承擔刑事責任這一規定,導致處于這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不懼怕法律責任的承擔,更不懼怕法律的威懾力。因此,有必要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制定一系列的懲罰改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政府有關部分將這些未成年人在一定的場所一定的時間內進行觀察、監督、改造、教育或對他們的監護人進行罰款,從而挽救并教育這些未成年人,提高他們對法律的一種崇高敬畏感。其次,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和問題。因此,有必要增加相關的法律條款。比如,明確校園安全保護的責任主體以及具體職權范圍,違反法律后的懲罰性規定等法律條款。最后,我國可以先借鑒一下,美國的一些做法,先制定一些專門性法律法規。在制定的法律法規已成熟之后,即較為完備階段后,我們再制定一部專門的《校園安全法》,規范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明確各項主體(學校、家長、學生、政府)的責任劃分,詳細規范獎懲規定和法律制裁條款,從而最大范圍內降低并減少在校學生人生傷害事件的發生。
(二)普法防范
對學校的要求是,應大量開展法制教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的特征,編寫不同類型的法律教材,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來說,盡量讓他們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讀物,甚至為了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采用些插圖的解說形式或漫畫書的形式說明基本法律常識,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對于大學生來說,向他們提供的法律教材內容中盡量有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活生生的案例,了解相關法律條文,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引領他們走向正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多種法律教育形式,比如在學校里建立模擬法庭。開設法律講座,組織法律知識競賽,帶學生去參加法院旁聽案件等等。對于青少年來說,不僅要讀懂法律條文內容,而且多用法律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正確運用法律法規,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增強法制觀念,樹立法制意識。
(三)執法防范
對于校園暴力的徹底防范防范方面,政府的角色和積極的作為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部門應當采取積極行為,在學校周邊開展專項整治活動,為保障校園周圍環境的安全,掃除社會中的毒瘤,應加強治安巡邏,從而防范校外閑雜人員的對在校學生的威脅。同時,還應當不定期檢查校園周邊環境的網吧、歌舞廳、游戲廳,嚴禁未成年人隨意進入這些娛樂場所,一旦被發現,對這些場所進行嚴厲處罰,從而凈化校園周邊環境。
(四)司法防范
為了加大校園暴力案件的懲罰力度,司法機關通過自己本身的震懾作用減少或避免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6}對于社會外來閑雜人員對本校學生實施的校園暴力事件,對外來的施暴者盡量從重從快處罰。這對于保護在校學生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對未成年人實施的暴力犯罪案件,依據不同情況采取區別處理原則,盡量對這些第一次犯罪或犯罪情節較輕的未成年人罪犯,盡量給他們提供一次改邪歸正、悔過自新的機會。但對于整個犯罪團伙中頭目型或骨干型的未成年罪犯或累犯、慣犯的分子,必須要嚴懲。
對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對其監護人予以罰款、責令未成年人從事社區改造或勞動、收容教養、工讀教育等刑罰替代措施,{7}不能讓未成年人以為年齡上的原因就不受任何影響或受到任何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的錯覺。
當然,有效防范校園暴力必須由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的齊心協作,全力配合,才能夠徹底的解決這一頑固性的問題。我國這一方面的研究仍處于雛形階段,尚未成熟。因此,借鑒國外的先進有效做法,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校園暴力防范體系,這同時也是我們今后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
――――――――――
注 釋:
{1}比如大眾熟知的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山西弒師案等等,都給學校、社會、家庭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讓人們扼腕嘆息。除此之外,網絡上也多次出現中學生或大學生被同學施暴的視頻,如抓頭發、扇耳光、輪番踢打、……等等。
{2}比如《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
{3}比如美國預防校園暴力的教育法規眾多,預防法、安全法、午餐法、經費法、校車法、授權法等等。
{4}范琪.校園暴力問題的探究與法律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5(12):221~222.
{5}羅小紅.高校校園暴力的狀況的分析及法律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13.
{6}李靖.校園暴力的法律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08(2):157.
{7}宋浩波.犯罪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05.
參考文獻:
〔1〕楊梅.高校暴力犯罪歸因及對策[J].時代經貿,2007(7).
〔2〕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3〕李婧.校園暴力的法律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08(2).
〔4〕朱作鑫.校園暴力之概念、現狀與防治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6).
篇2
自認為我算是一個正能量滿滿的人,我喜歡看有深度的反應社會的片子,尤其是貼近群眾生活的,關于校園暴力的這種片子,我最初還看過當悲傷逆流成河,也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看完后人的內心十分壓抑,有時候,影片中的旁觀者、漠視者也許就是我們,正因為我們不夠勇敢,沒有反抗的勇氣與決心,我們成了這些可憐孩子被害的幫兇。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陽光總在風雨后的感覺,雖然到處都是陰霾,但是能讓人看到希望是存在的,男女主角經歷過那么多的坎坷與痛苦,結局卻溫暖的想哭。我覺得這部電影里最有意義之處在于里面想表達的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引導他們的成長方向是值得引人深思的。
有幾個特別感動我的場景,一是男主角騎著車載著女主角,少年少女的美好青春呈現的淋漓盡致。二是男主角每日跟在女主角身后保護她,為了避免大家對女主角有看法躲得遠遠的。最后是電影里高考的氣氛與場景,非常貼近現實,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值得觀看的電影,我也二刷了,很感動!
題外話:第一次看易烊千璽的作品,對他有了新的改觀,他是一個很優秀的藝人,非常值得欣賞。
篇3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 課堂教學 ;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083-01
在小學教育中開品德與社會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基礎,該門課程的設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們想在真正意義上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法對學生展開教學。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的必然性
1.課程理念
我國在初等教育階段開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小學生擁有良好的素質,也是時展的要求。因此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生活化教學是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教學,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小學生有所幫助。
2.課程性質
和初等教育階段其他文化課相比,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著很多特別之處,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對生活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該門課程有著活動性,綜合性和體驗性的特質。這里的綜合性指的是,該門課程是對我國社會一個綜合性的介紹。通過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生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什么是社會。這里的體驗性指的是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將品德與社會課程學好,就必須去體驗生活,了解生活。活動性則是指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課外活動的方式來增強習社會的了解[1]。
3.目標要求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讓學生學習該門課程來增強適應社會的相關能力。所以說,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完全能夠滿足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與品德的課程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很明顯這已經不符合時展的要求了。
二、基于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實際應用
1.在生活中提煉教學精華
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時候,僅依靠課本對學生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不斷發生變化的[2]?,F如今品德與社會課本中的部分內容并不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只有通過生活化教學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國家培養出棟梁之才。但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是現如今廣大小學教師所困惑的問題。例如,教師在傳授小學四年級上冊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中的《與安全標志和設施做朋友》這一課時,如果教師僅僅對學生講述安全的重要性,學生們在理解起來難免有些吃力,但如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外參觀各種安全標志,則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師還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把課文內容做成生動形象的PPT課件,利用這種直觀的方式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學生在提高了學習興趣的同時, 還能增加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真實感受
由于年齡的原因,小學生對自己討厭的事物往往會表現出抵抗的情緒。學生一旦對拼好的與社會課程出現了抵抗的情緒,是對該門課程的活動開展是極為不利的。這就說明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尊重學生。所以說,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合理的教學場景,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學生在情境中不但能夠順利掌握該堂課的知識,還能夠將生活中的經驗加以積累。比如說,教師在向學生們傳授“保護環境”這門課程的時候,就可以將整個教學內容設計成劇本的形式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同學扮演劇本中的角色,經過簡單的排練,抽出一堂課的時間,專門演出用。當演出完畢的時候,教師要表揚表現出色的同學[3]。
3.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討論活動
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每個人的看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一點在小學生身上更是如此。即使面對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小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正確,且沒有人去主動糾正他們這些錯誤的想法,那么這種想法必然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說,教師有必要及時糾正學生們錯誤的觀點,在課堂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展開討論活動,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們的討論成果。例如,在校園中往往會出現暴力事件,教師就可以針對校園暴力事件為討論話題,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深入性討論。學生們經過系統性的討論之后,往往會得出一些相關結論:一部分學生認為被欺負的一方非??蓱z我們應該幫助他,也有學生鼓勵及時報告老師,也有的學生贊成以暴制暴等,也有的同學認為打人者很厲害,他打了別人能在學校當“霸王”。這時候,教師要對有正確觀點的同學加以贊許,當被人欺負的時候報告老師能夠有效避免自己受傷,接著就要嚴肅批評有不正確觀念的同學,讓學生明白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順利掌握課堂知識,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來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能夠符合時代的要求,進而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智勝,林海濤.讓品德與社會課真正的“活”起來[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6).121-124.
篇4
《怒放》中有句臺詞頗為經典,大意
>> 大學校園的韻味 2011梅賽德斯-奔馳“青春網球校園行”:大學校園的網球盛宴 西方節日在大學校園的興盛 新時期的大學校園設計 淺談大學校園特色景觀的營造 大學校園文明的缺失與重建 和諧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試論大學校園精神的構建 淺談大學校園的園林綠化 論大學校園的標識設計 拒絕大學校園里的香煙 大學校園英語學習環境的開發 和諧大學校園建設的幾點思考 大學校園里的“孤家寡人” 大學校園中的黑惑 大學校園暴力的危機干預研究 大學校園中的“無名氏” 重塑大學校園景觀的獨特氣質 世界最美的大學校園 中美大學校園教育的比較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醫學 > 大學校園的搖滾青春 大學校園的搖滾青春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劉倩")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怒放》教你怎么泡妞
《怒放》中有句臺詞頗為經典,大意是“那個女孩一看到玩樂隊就往上撲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咯”。片中幾個男孩為了贏得女孩的青睞決定組建一個樂隊,結果女孩還真的動了心。在當下的社會中,像老狼歌中做“流浪歌手的情人”已經不是流行趨勢,更多的女孩奔向了有房有車有奢侈品的大叔懷抱,不過章子怡姐姐和汪峰哥哥“在一起”的現狀似乎又讓搖滾圈出現了愛情的曙光,突破一切的真愛,最后玩的還是不羈的浪漫??!在《怒放》里,不乏可以學習的泡妞手段。 吉他很必要
鄭天亮在追求自己心愛的女生劉云時,扛著一把吉他到女生宿舍樓下彈唱,結果遭遇潑水。這招不是不管用,而是女生表達愛意的另類方式,不潑潑你,怎么收服你那不羈的搖滾之心?所以遭到這種情況,鍥而不舍是上策。
當然了,彈吉他獻歌時的表情節奏也相當重要,一直低頭看琴弦是沒錯的,但是唱到關鍵歌詞的時候抬頭看女生一眼是必須的,緊接著繼續低頭看琴弦,唱到最后一個一音符結束,再抬起頭看女生,眼神死死地盯住她,她就是你的了。
本刊鑒定:才華很重要有木有,還是有女生稀罕音符的。這是電影里面的為愛彈吉他的青年表現,沒準汪峰哥哥就是這么搞定子怡姐姐的,才有了“ you are my music king!” 帶她去看演唱會
相約去看演唱會,似乎是70年代人的共同情結,也算是件很奢侈的事。在《致青春》里也有昔日戀人相約去看演唱會的場景,結果一方還在路途中遭遇車禍,留下了理想主義的愛情?!杜拧防锏囊黄鹂囱莩獣亩温浔憩F,顯得更真實,買不到票怎么辦,以前的禮堂不都是有窗戶的嗎?趴在墻上讓女孩站在自己肩膀上透過墻的鏤空看進去。這個時代不愁沒錢買不到票的情況,建議帶她去看一個可以POGO的小場地演出,比如演出酒吧什么的,人擠人肉貼肉的那種,更容易得手。
本刊鑒定:演唱會能夠讓人熱血沸騰,那些愛和理想的歌詞啊,都是一種變相的荷爾蒙催化劑,帶她去看演唱會,讓她迅速地愛上你。 學會“粗口”文化
什么“操”啊,“丫”啊,“他媽的”,“傻逼”、“洋蛋”啊這些詞語,在常規的規定情境中都是很見不得人的,被認為是沒素質的粗口話。往往地,在搖滾圈中,這些臟話會被認為是反體制、不甘平庸的個性展現。有些女孩很吃這一套,你越粗口,她覺得你越帶勁兒,越是純爺兒們,這和一個男人勇于干架一樣,這在一些女生眼中是酷的表現。
本刊鑒定:你看李敖當年天天罵人,他一樣曾贏得了過胡茵夢的芳心,王朔的小說里到處是臟話,可是仍有一大票粉絲,最近還傳出某演員給他生了一胎?張元拍過一部搖滾電影,片名就帶有臟話,叫《北京雜種》。 表白必須強勢
什么“我愛你”、“做我女朋友”、“和我吧”,這些表白都弱爆了,真正的表白無需言語只需行動。《怒放》中的馬路雖然通過學吉他組樂隊贏得了暗戀女生李艾的心動,可他始終說不出口的“我愛你”,也瞬間讓他軟了下來,絲毫沒有搖滾的精神。再來看看李艾是怎么被搶走的,另一個花花腸子的樂隊主唱什么也沒說,干脆地將自己脖子上的掛墜摘下來掛在了李艾脖子上,立馬搞定。
在鄭天亮這里,他的各種耍賴皮式“你喜歡我會死啊?”都不奏效,結果在關鍵時候來了這么一句“和誰散了都行,就我和你不能散”。所以,表白要有藝術,首要就是展現出大男子的氣魄。
本刊鑒定:通過給女孩系上一條項鏈的行為就從另一個男人那搶走了她,在搖滾圈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且這個女孩,據說曾經讓天后級的女人的老公劈了腿! 《怒放》教你怎樣當搖滾青年 穿著
?;晟肋@么標志性的衣著自然是搖滾青年中的經典了,當年何勇就是穿著?;晟老抵t領巾在香港紅磡體育場蹦蹦跳跳,迎來無數香港歌迷的尖叫。《怒放》里的已經四十歲的馬路讓辦公室的小姑娘網購了一件?;晟溃瑑r值29元。偷偷告訴你,在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15元就能買到。除去永不過時的?;晟?,皮衣、套頭帽衫,印有個性圖案的文化衫、以及帶有鉚釘的皮帶和靴子,都可以成為搖滾范兒。
錦囊:區別于小清新和娘炮即可。 發型
齊肩長發是最容易讓人辨認此人是搞藝術的標準。搞樂隊嘛,就是要把頭發甩啊甩,《怒放》里的主唱就是這么教導其他樂隊成員的。第六代導演管虎拍攝的第一部搖滾電影就叫《頭發亂了》。兩個極端,不是長發就是光頭。
錦囊:不是板寸和三七分即可。 道具
隨身佩戴一些小飾品,但又不會顯娘炮的道具是很奏效的。比如一些具有搖滾元素的吊墜啊,像和平標志,還有一些藏銀的配飾,一些骷顱頭的戒指等,都是搖滾青年們的心頭好,關鍵的時候從自己身上取下來給你相中的姑娘戴上,霸氣十足,成效顯著。
錦囊:如果要戴耳環別戴錯了耳朵,耳環戴右耳表明你是gay。 歌詞
別覺得寫歌詞有多難,比如“像夢一樣自由”這樣的比喻造句你造不出來嗎?就像網友總結汪峰的歌詞里出現過50次“生命”,34次“孤獨”、54次“愛”。掌握一些容易獲得認同和傾心的關鍵詞很重要。
錦囊:如果實在不會寫歌詞,請參考情歌精選集。 南都娛樂周刊 盧庚戌
“那時候搖滾明星泡女大學生非常多”
南都娛樂周刊:《怒放》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在里面嗎?
盧庚戌:是有一些經歷,在大學里也是為了追女生,學彈琴,我上大學那會兒這招還是挺管用,那時候搖滾明星泡女大學生非常多,那會都喜歡長發飄飄的。
南都娛樂周刊:是什么刺激到你要拍這么一部講樂隊和初戀的電影?
盧庚戌:是青春遠去了,挺傷感的,這部電影是2009拍的,2008年底我39歲,馬上40了。就想做這樣一件事情 ,屬于70后的事情,最開始純粹是要做關于青春的一個電影。
南都娛樂周刊:你覺得70后的音樂人青春應該是怎樣的?
盧庚戌:其實那一代人大家喜歡的就是稍微有點文藝青年范兒的,喜歡搖滾樂,喜歡民謠,那時候就是流浪歌手居多,清華北大都出了很多流浪歌手。我感覺當時我的身邊全是這些故事。
南都娛樂周刊:就是說你的出發點還是以樂手心態去講述一個和樂隊有關的愛情故事,這類個人情懷電影在拉投資上順利嗎?
盧庚戌:確實以前沒有這樣的電影,我就想拍一個。2010年我做了一年的劇本,準備2011年要拍,后來有一些投資人,突然撤了不投了,演員不演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滕華濤導演挺身而出,做了這個電影的監制,他覺得要從一個更深的角度去釋放青春,在騰導的指導下我們開始進一步做了。
南都娛樂周刊:片子里有講到樂隊主唱單飛簽約唱片公司的事,是暗指汪峰當年單飛放棄鮑家街43號?
盧庚戌:最初鄭天亮這個主唱人物我是按照鄭鈞寫,其中也加入了汪峰的故事。那些臺詞都是汪峰的原話,許曉峰把合同放在他面前,汪峰問能不能一塊簽,許曉峰說不能,我只能簽個人。結果是汪峰想了一個禮拜,還是簽了,單飛。汪峰后來在采訪里說我就是一個孫子。沒有辦法,現實就是這樣。還有那句臺詞“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就是鄭鈞后來的那首歌。我把他倆的故事都融進這個人物了。寫起他們,我還是得心應手的。 《怒放》監制滕華濤說
一個熱血沸騰的音樂人當導演需要一個理性的好監制
一開始我并沒有想到這部電影能真的做成,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情懷的抒發,沒準一會兒就過了不想拍了,沒想到盧庚戌和投資方一直都很執著,我就說好吧,做電影最重要的就是認真,既然大家都這么執著,那我也就認真對待。盧庚戌原來給我看的那個故事只有少年版,是沒有現在呈現在影片中二十年后他們的部分的。我的看法是要拍這樣的一個電影,說70后這輩在學校的那些事,一定要確立一個電影主題在里面,《怒放》到底講的是什么?不是講一個談情泡妞的故事,講的應該是一個人年輕時想的是什么,而二十年后他又在想什么?這些變化是讓人感興趣的,當年的你是這樣,二十年后的你又應該怎么樣?這是讓人思考的東西。 延伸:搖滾電影的前世今生
《怒放》作為一部校園青春片,主打是校園的愛情,年輕的理想,樂隊的存在只是作為青春成長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嚴格來說,《怒放》并不是一部表現搖滾青年的電影,只是囊括了愛好音樂的大學生嘗試做樂隊的故事,主打還是青春時期的理想和愛情萌動。而那些的真正表現搖滾題材的電影是怎樣的?他們沒有《怒放》這么純美,大多數都充滿了焦躁和彷徨以及邊緣化的表現形式。
《北京雜種》
《北京雜種》是張元的早期的作品,由搖滾教父崔健主演,其他演員包括都是音樂圈中的臧天朔、武拉拉,崔健、竇唯、何勇為該片做電影音樂。該片無疑是非主流,大量晃動不安的鏡頭,混亂的性關系、墮胎、貧窮,有深刻的思想性但給人非常不適的觀感。
《有種》
《有種》是張元口中的最后一部文藝片,該片有涉及樂隊的元素,樂隊的發展同樣也是動蕩不安的,奮斗和反抗并存的搖滾精神無處不在。
《北京樂與路》
香港女導演眼中的搖滾青年仍然是表面上傲慢、倔強且有些漫不經心,但其實內心卻是脆弱、急躁、缺乏安全感,其實在所有的表現搖滾青年的電影中,突出的都是同樣特質。由于該片突出愛情元素,可看性還行。
《頭發亂了》
管虎導演的《頭發亂了》講述了80年代末北京城的知青的故事,在那個年代,搖滾、樂隊基本上都被當成理想和釋放的出口,搖滾樂隊刻意的反叛形象,恣肆張揚吸引了北京的一個大學生……每個人心中都有搖滾精神,《頭發亂了》探討的正是對生活的選擇。
《昨天》
篇5
關鍵詞: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證研究
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不斷增加,其上升趨勢令人擔憂。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部分高校的調查,大學生自殺率約為20/10萬,比全國自殺率高出一倍。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傷人、虐待動物等事件經常見諸于媒體。如馬加爵殘忍殺害四位同窗、名牌大學優秀博士生跳樓自殺、北大學子虐貓等,說明了部分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生命行為失范。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空難、水災、地震、海嘯、恐怖事件的頻繁出現,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不健康行為取向亦日益增多,如自殺、他殺、殘害動物、校園暴力、頹廢、消極等,因此應廣泛開展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而作為培養高學歷人才搖籃的高校更應擔負起“生命關懷”的重任。為此,我們大量查閱資料并在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了解江西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所體驗到的生命觀及其現狀,掌握其生命價值狀況的第一手資料,根據調查結果為江西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的實施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國生物學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學)的概念。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懷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亞Ted Noffs Foundation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機構,該中心現已發展為一個國際性機構,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EO)中的一員,致力于“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治。
對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目前學界有多種觀點。錢巨波認為生命教育就是確認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發展的主體作用。劉濟良等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許世平認為生命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質量,凸現生命價值。程紅艷提出生命教育的內涵是引導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諧與無限的境界。學者趙環認為生命教育是促進學生價值觀、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全面均衡發展的教育。高錦泉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應從生命本體尊嚴和生命實踐價值兩方面來定位。王北生等認為,生命教育就是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人的一種教育活動。何源等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郭成等認為生命教育是尋求以人的生命為本體基礎,以尊重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體性、和諧性為目的的教育。辜陽波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應該包括認識生命、認識死亡和尊重生命。張國民等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包括方向性、過程性和目的性。
綜合以上專家和學者理論研究的成果,我們可知,目前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幾種代表性觀點:其一,從生命實踐的角度,強調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其二,從理性化的立場出發,強調生命教育的終極關懷。其三,從生命存在出發,強調生命教育的本體價值。因此,我們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把握:一是珍惜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理性對待死亡;四是生命多維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的理論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對于人、對于生命與死亡的詮釋為生命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哲學依據??偨Y大家的觀點,我們認為生命哲學、人生哲學和死亡哲學構成了生命教育理論的理論基礎。但是,從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來看,將生命現象的研究僅僅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對生命進行具體而現實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具體的社會條件下,才能理解生命的存在狀況與表現形態。所以,只有將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更為寬廣的社會學、文化學與哲學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推進生命教育的理論建設。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就是使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這是一種對人生最高意義的關懷。人本主義教育主張人性化。終極關懷教育要求確立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主體性教育,體現人文關懷,樹立具有生態意義的“生命”教育觀,努力抑制學生個性消極因素的滋長,引導學生成為能創造性地適應不斷創新和變化的世界的活生生的個人。目前,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本主義理論的心理學原理、終極關懷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個性發展理論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
(三)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
從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來看,生命與教育的關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維度。但這種框架對推進生命教育的實踐還相差甚遠。從人的生命特征而言,生物性是其基本特征,社會性是其根本特征,文化性是其本質特征。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需要以這些特征為前提,這一點在分析教育與生命的關系中顯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必須擴展,必須向學生生命存在的整個空間開放,而不能僅僅著眼于學校。
(四)生命教育的研究訴求
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訴求目前主要趨向于人文關懷與訴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但過高估計生命教育對人生發展的意義,容易走向教育萬能論的歧途。因此,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對生命教育的價值定位,只有恰當地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條件下,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特點,在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中,通過分析當前文化發展的趨勢及其存在的價值問題,結合學生個體的生活成長史,才能獲得可能比較恰當的生命教育的價值定位與訴求。
(五)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
關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目前學者們大致有橫向和縱向兩種看法。橫向的原則包括:生存價值與生活意義相統一的原則、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相平衡的原則和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而縱向的原則包括全民受眾的原則、螺旋式推進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另外燕國材從方法論方面把生命教育的原則分為主體性原則、和諧性原則、存在性原則、民主性原則、自由性原則以及成功性原則??梢钥隙ǖ氖?無論采取什么原則,我們的目的都是達到生命教育的和諧統一和終極關懷。
(六)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對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學者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來說,大家認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強調生命本體存在價值、強調對生命神圣性、注重生命家園建構和注重生命審美境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者們闡述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角度主要有兩個:一是現實的角度,強調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須從現實問題出發。二是理性的思辨,闡述了生命教育的意義。毋庸置疑,從現實和理性思辨的角度來闡述生命教育,不僅能夠使全社會意識到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又進一步論證了實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七)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
對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學者們的看法大致相同,終結起來主要有:生命價值教育、生命意識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意識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人生觀教育、生命關懷教育、苦難死亡教育、生命歷程教育、生命審美教育和生命信仰教育等。這些內容決定了生命教育具有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內容的廣博性和教育方式的靈活性等特點。
(八)生命教育的目標
關于生命教育目標,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也有的學者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場所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目標。還有的學者從預防學生自殺、揭示教育真諦角度出發,提出生命教育是預防大學生自殺的一種有效手段,認為教育的真諦就是“一提四發”,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發就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力量。而大部分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目標應著眼于全體學生整個的身心和諧發展,啟發生命潛能,深化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從以上分析可知,關于生命教育目標的論述主要有認知、情意和實踐三個層面,但張旭東認為這些層面表述雖然全面、系統且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針對性。因此,他認為在確定生命教育目標時,首先,應該針對生命教育出現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標;其次,要針對每一個個體的心理機能和行為特點確定生命教育的目標;第三,應該針對每一年齡階段青少年的實際,考慮要確定的生命教育目標實施后的效果。我們也同意這種觀點,認為只有從這三點出發,所確定的生命教育目標才會起到導向、監督、調節的作用。
三、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實施途徑的實證研究
(一)對象和方法
本次生命教育實施調查主要以上饒某地方高校選修課的2個班共160名學生為實施對象,其中包括該校13個系的2-4年級本??茖W生。一共發放了160份問卷,回收142份,有效率達到88.7%,其中男生62份,占42.9%,女生98份,占57.1%;文科專業103份,占64.4%,理工科專業57份,占35.6%。調查對象具有不同的性別結構和專業結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中一個班(80名學生)不進行生命教育,作為對照組;另一個班(80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組,生命教育的途徑主要采用為期3個月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環境教育等生命專題化教育形式,每周一次。3個月后對兩個班的學生采用了相同問卷的調查。調查問卷所包含的問題基本上是大學生常見的與生命有關的問題,如對自殺的態度,對人生的規劃,能不能做到熱愛、珍惜生命等,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現狀。
(二)統計方法
運用SPSS13.5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P
(三)結果
1.生命教育對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生命存在意識的影響
從圖1可知,對照組學生雖然也關心國家發展、祖國強大、高校改革和國際關系等問題,但更強調自我的發展,而且進入大學后,由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對前途感到很迷茫,對目前生活狀態十分不滿意。而教育組經過生命教育之后,過分強調自我發展的學生人數減少,更表現出對社會和國家的熱切關注,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滿意,對前途充滿信心。
2.生命教育對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生命價值取向和挫折意識的影響
從圖2可知,對照組學生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金錢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并沒有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太大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希望生活過得舒服,想轟轟烈烈干出一番事業,可又害怕失敗,遇到挫折時大多數學生感到害怕,認為自己無用,甚至還有些同學想結束生命。而教育組經過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數學生依然希望生活過得舒服,想轟轟烈烈干出一番事業,但認為人生的價值主要還是取決于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多少,并且遇到挫折時,大多數學生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去積極面對,認為死亡不是解決一切痛苦的辦法。
3.生命教育對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困惑的影響
從表1可知,對照組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有待加強。同時,他們又不得不同時面對生活的各種困擾,經常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擔憂。而教育組經過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改善,對自己的前途的困惑感下降。
四、討論
(一)地方高等院校應把生命教育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
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本質內容與目標是一致的。但二者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內容與特點,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與實際體驗,使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光輝。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強化教育意識,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健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同時加強人文精神教育,培養高尚的人文精神;最后要使生命教育滲透到地方高等院校學生管理中,構建充滿生命關懷精神的學生管理新機制,營造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消除網絡消極信息對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的弱化,創建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生命精神家園。由于生命教育的實踐性很強,地方高等院校在注重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把生命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社會中,注重生活體驗和重視全體參與。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掌握生命知識,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進一步提高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
(二)地方高等院校應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根據我們的調查和實證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生命教育對于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生命意識的重構顯得十分必要。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我們認為,構建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模式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在各學科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因材施教,校本化地落實生命教育;二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增強生命實踐體驗;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四要完善學校心理輔導體系,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五積極開展生命教育理論研究;六學校、家庭與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
(三)地方高等院校應建立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庫
實施生命教育,還必須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資源庫。筆者認為,生命教育資源庫存在于課程與學科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以及社會環境中。只有這三大生命教育資源庫有機和諧地利用起來,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四)地方高等院校應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體系和干預機制
為了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加強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能力,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體系和干預機制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機預警網絡:班級配備心理委員院系組成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隊伍地方高等院校成立心理咨詢中心。二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機干預體系。經?;蚨ㄆ谠谌7秶鷥扰e行危機干預方面的專題知識講座。通過建立完備的校園危機干預體系,有效地防止和杜絕校園自殺和傷害危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高錦泉.大學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8-11.
[2]鄭曉江.論現代人之自殺問題及其對策[J].南昌大學學報,2001, (4)25- 27.
[3]何源,徐濟達.大學生生命教育及實施途徑[J].中國學校衛生,2005,(12)1037-1038.
[4]錢巨波.生命教育論綱[J].江蘇教育研究,1999,18.
[5]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6]許世平.生命教育及層次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2,(8)5.
[7]程紅艷.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17.
[8]趙環.讓生死不再“兩茫茫”[J].思想•理論•教育,2003,1.
[9]王北生,趙云紅.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 2004,(2)16- 19.
篇6
[關鍵詞]德育;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8-0003-04
在德育學科課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在現實教育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經常交織在一起。從心理結構層面上說,德育主要就是圍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這四個方面展開的,而這知、情、意、行又是健康心理所必備的因素。然而,如何在德育學科課程中有效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則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設計,并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加以落實;同時適時協調、促進“兩育”融合、發展,最終落實到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上,轉化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
一、德育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
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效整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教育功效,需要它們在彼此的課程中進行適當的滲透。
(一)在教學目標上的設計
毋庸置疑,人類的活動總是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性活動,自然也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德育課程既要有總的教學目標,也要有每章、每節的目標。一個個小目標的達成就會促進最終總目標的實現。實際上,“德育”的教學目標和“心育”的教學目標有不少是相通的,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舉措。學生的品德心理結構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構成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識的習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煉,還需要道德行為的改進。[1]
德育課程學生道德意識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質的培養,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另外,任何一門學科課程的目標都應同時反映學生的心理層面,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2]德育課程各層級教學目標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課程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相應的設計各層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做到具體化、明細化,以便落到實處。
(二)在學科內容上的設計
學科課程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載體。在德育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既離不開我們一線教師,也離不開與學生教育相關的各方。但不管怎樣,要在德育學科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一定的附著載體,否則就沒有著力點。在借助的載體中,學科課程內容是基礎。為此,第一步要努力在德育課程內容上設計與德育相匹配的符合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認為,心理素質是德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德育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應該是人的各種心理素質。[3]在學生的各種心理素質方面,最重要的是學習、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幾個方面。在德育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有梯度地將學習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恰當地編排在德育課程中。智力因素方面,側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將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調適學生的學習狀態。在適應能力方面,重點編排一些內容引導,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客觀公正地評價社會現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健康良好的習慣。對未成年學生來說,自我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目的,符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服從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并呈現出一定的梯級性。這樣才能逐漸讓學生養成自我適應和社會適應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人不僅是以自然人存在的,更是以社會人而立世。社會交往是人生必修之課。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經驗,社會交往技能的訓練又相對缺乏。因此,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我們教育面臨的課題。為此,在德育課程里要適當安排些人際關系互動的內容,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學生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內容。教育學生在掌握人際交往知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不斷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德育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結構編排上的設計
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無論是在開展德育教學活動還是在德育課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遵循教育教學本身的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德育課程結構在編排上要科學合理。在德育課程的總體部屬下,可以適時滲透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內容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德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既可在德育中滲透進行,也可在德育內容結束后進行相應的心理層面的分析討論,具體編排可視德育內容而定。德育中可借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考察學生的情感需要,關心學生的個體意識,這樣有助于德育課程深入到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微觀層面。另外,在編排上可適當地安排一些活動?;顒蛹瓤梢园▽W生個人獨立操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搜集素材、孝老敬親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小組活動,如角色扮演、戶外拓展訓練、演講辯論等,讓學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得到一定的情境體驗,進入到真實的生活世界去學習、去感受、去領悟??傊埂暗掠焙汀靶挠毕嗷ト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融于一體,成為不可分割的教育整體。
(四)在教學評價上的設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效果需要由學生的成長情況來檢驗。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成長變化上。因此,在對德育教師的教學評價要多渠道、全方位,既要考查學生道德方面的成長情況,也要觀察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情況;既要從授課教師和其他教師處了解情況,也要從學生及其家長處了解情況;既要征詢教師對教學的評價,也要汲取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德育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應是多元化的,不是單一的;應是發展性的評價,不應是固守的評價模式。而且對德育課程以及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要保證一定的時間周期。因為在較長期的時間反饋下,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真實穩定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情況。唯有如此,教學評價才更具現實性。
二、德育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
三分戰略,七分執行。為此,德育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尤為重要,事關教育的成效。
(一)搭建情感平臺,為德育學科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土壤
人是情感動物。師生之間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才易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融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會更有利于教育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成效也會因此變得更好。正所謂,尊師,重其道;親師,樂其道。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主動地學、有個性地學、在參與中學,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并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將激勵貫穿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這樣既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獲得科學的思想道德,還能促進學生形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重要的是,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外,德育教師都要心系學生的成長,既要做好學生的教育者,也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多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關愛學生,不讓每一位學生掉隊,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力爭讓學生的“德育”和“心育”并進,以達到德育學科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保持良好教學情緒和人格魅力,給學生心理以積極正向的影響
作為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育人是個大學問,不僅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廣泛的閱歷,還要以己育人,給學生傳遞正能量。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保持良好教學情緒,以飽滿的熱情、陽光的心態投身其中。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教師即便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要將糟糕的情緒或不好的心情帶到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情和活動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保持積極情緒,給學生以正向影響。學生在教師良好的教學情緒下,自己的心理也容易積極、豁達和陽光。
除此之外,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實中有無數個例子證明,擁有人格魅力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效果會更好,學生從心理較易接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生還可能會以教師為榜樣,向教師的言行看齊。為此,德育教師在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要展現良好的個人形象。教育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身示范,給學生樹立榜樣,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道德知識,保持健康心理,以良好的狀態投身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德育活動生活化,讓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實踐證明,沒有立足于青少年真實世界出發而設計的德育方式,沒有基于心理教育平臺基礎的德育,導致的結果就是5+2=0(五天學校教育效果被兩天真實世界生活所抵消)。[4]
在具體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活動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適當將一些當今社會的焦點熱點問題,如校園暴力案件、社會道德模范評選、志愿服務活動等學生有興致學、有參與熱情的素材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這樣進行理論教育會更有說服力,心理疏導也會更有針對性,效果自然更明顯。在德育課程教學中,要盡力挖掘學生生活素材,從問題入手,從現象入手,從現實入手,教育理論與生活實相聯系,與學生一起討論產生問題或出現現象的根源,分析支配人行為的心理和認識規律,通過比較來判斷行為和品質的善惡;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反思,讓一切不適宜的思想觀念根除,讓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長的不良心理得以糾正。
另外,在德育課程教學活動中,應盡可能地創設情境,利用模擬社會環境、職業環境或開展一些適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搜集現實社會素材、社會公益活動等,來培養學生獨立、勇敢、堅毅、協作、競爭和抗挫折等心理品質。當然,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德育教學活動的梯級推進;而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德育教學活動,可以從中獲得“德育”和“心育”的雙重效果,不斷成長成才。
(四)運用新媒體資源,為德育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
當今,社會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知識更新快,傳播速度快。作為德育教師,我們要恰當運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溝通,適時輔導和疏通,為學生解決道德和心理困惑。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群、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現代交流方式開展網上討論和心靈的溝通。通常,對身邊發生的好人好事或不良行為現象,學生會樂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只要我們德育教師引導得當。德育教師可以先從班級QQ群里拋出某個學生較為熟悉的話題讓學生討論,同時,為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保護學生一定的隱私權,學生可在QQ群里用自己的昵稱來參與。言由心生,學生的言語行為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狀態的反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發表的內容一方面了解其對問題的心理反應,另一方面可以適時與其互動,給予引導、疏通和糾偏,教育便在這有形無形中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必要時可以就網上討論的情況舉行一次專題課,進一步梳理、分析,師生達成一致認識,或者就此話題討論情況讓學生寫感想和心得作為作業,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生的道德進步和心靈成長。
三、德育學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協調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在德育學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雖說主要由德育課程教師來具體實施,但離不開德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或工作人員)、學生和其他相關教育人員與環境。只有各方協調好,相互協助,密切協同,大家擰成一股繩,才能將德育學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落到實處。
(一)“兩育”教師間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德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常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這顯然不利于教育的實施效果。為此,有必要將“兩育”教師協同起來。
首先,“兩育”教師在學科教學備課中要相互交流、溝通,更好地了解彼此教學實施情況,便于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皟捎苯處熗ㄟ^交流溝通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據此適時調整教學目標。這樣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有了針對性,教育教學效果便在自覺不自覺中呈現。
其次,德育學科教師應科學合理引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可以說,在德育學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先天的優勢,但如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采用傳統德育教學方式,教育效果會很有限。“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弧靶挠敝厥鑼Ш驼{適。為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盡可能運用“活動”這個載體來實施,如現實熱點焦點問題的小組討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惑交流對話、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教師應根據自己掌握的和從他處了解到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疏導、談心談話、結對幫扶、角色扮演等,必要時還可采取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驗等輔助手段,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成長為本,努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在德育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科目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唯有如此,才好保持“師道尊嚴”。德育教師若要在課程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期望取得實效,自己不僅要擁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還要有較為過硬的心理素質。如何才能做到這點?職前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的學習課程中去,職后的培訓和考評體系更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培訓體系和考評標準里,時刻讓“心理健康教育”陪伴教師的成長和教學。這樣教師在德育課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才會更有底氣,更能到位。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
德育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以及成效離不開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說,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下,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教育因素。
為讓“德育”和“心育”成效得以鞏固和深化,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如公告欄、標語以及校園廣播等進行相應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如科技活動、比賽活動等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作為育人機構,學校要充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挖掘資源,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向他方取經,與學生家長溝通,助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德育學科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樣關涉多個方面。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德育教師有必要適時地向他方取經,既可向同行包括本校和外校的教師取經,也可向相應的專家學者取經,還可借助遠程教育資源和互聯網等新媒體資源之力。另外,學生家長也是一個重要的信息資源,德育教師要與學生家長保持一定的聯系,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情況;與學生家長達成教育共識,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對學生實施教育,對出現的問題能及時掌握,及時解決,達到教育預期效果。
可以預見,在德育學科課程中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其顯現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各方共同努力,齊頭并進,在德育學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會得到順利推進,而且會逐漸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針對德育學科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我們要堅持科學性與應用性相統一,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既讓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學科課程中得以較好地體現、滲透和融入,又使“兩育”在學生成長進步提高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兩者既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系。在德育學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切不要孤立地進行,要將“兩育”協調好,自然地將兩者融合一起,在充分發揮“兩育”各自功效的同時,整合力量,共同育人。
[ 參 考 文 獻 ]
[1] 程偉,于冬冬.關于學科德育的幾點思考[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5(3):100-102.
[2] 方雙虎.學科課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