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規避的優點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險規避的優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目前全球化的經濟大環境中,現代企業除了要面對可預料的經營風險和行業競爭外,還有很多不可預料的潛在風險如政治、金融以及不可抗力的自然風險等,在危及企業的生存。
在這里主要針對企業面對的潛在金融風險做進一步的探討?,F代企業講求可持續性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就是“按部就班”,按計劃的實現每個財政年度的既定目標。這就需要企業盡可能的在計劃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財務狀況下,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等主營業務方面。因此,除了投資環境、政治風險和自然災害等企業無法控制的風險之外,最大限度的規避專業領域以外的金融風險成了企業整體規劃,鎖定大局的重要一步。
什么是風險?簡單用一句話概括,風險就是不確定性,而金融風險就是金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企業可能面對的金融風險有如下幾種:
1、財務方面,如融資風險。目前企業有很多融資手段,長期的如發行公司債券、金融債券、銀行長期貸款,短期的有銀行短期貸款等等。企業應該如何選擇?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與企業發展計劃相匹配,固定財務成本。例如某企業生產周期以及發展計劃都是長期的,或者簽訂了長期的訂貨合同,而其生產資金卻是短期融資,則存在資金期限不匹配的風險。又比如某企業有長期美元負債,但卻用國內人民幣短期融資或浮動長期貸款來對沖,即使其融資成本低廉,融資期限可隨時靈活調整,但仍然存在負債幣種不匹配的風險。再比如某企業通過多種渠道融資,造成企業債權人結構復雜的局面,則存在債務信用風險。面對任何一種融資風險,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或者再融資困難,企業將面臨尷尬局面。曾經南方高科由于融資方式不當,其中一個債權人在債務到期后突然發難,引發其他債權人的連鎖反應,造成其手機生產線在短時間內被查封,企業錯失重振旗鼓的機會而一蹶不振。這就是典型的融資風險案例。
2、公司理財方面,如利率風險。2001年美國進入經濟衰退期,美聯儲大幅調降美元利率以刺激經濟,三年內由接近7%大幅下調至1%附近。而從04年6月份起,由于美國經濟復蘇初見成效以及通脹加劇,美聯儲又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將美元利率由1%附近大幅提升至目前的4%。利率市場的風險可見一斑。如果企業有大量的未鎖定成本的美元資產或債務,那么每年的資本收益或財務成本將是不確定的,這對企業制定生產計劃十分不利,而且有可能在年底時影響財務報表的業績,進而影響企業的信用評級等等。此外,如果企業借有長期外債,而其收入來源主要是人民幣的話,外幣的利率走勢與人民幣不匹配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風險之一。例如目前美元利率處于上升階段,但是人民幣利率則由于國內經濟通縮而傾向維持不變或者下調,這在長期的債務期限內將逐漸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于是產生利率風險。
3、結算方面,如匯率風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幣升值2%,拉開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序幕。人民幣是否一路繼續升值?升值的幅度和時間表如何?這些都是企業需要關注的。許多貿易公司其凈利潤率僅為5%左右,因此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性命悠關。而對于那些有非美元貨幣收支或者非美元資產、債務的企業,則還要考慮美元匯率的風險。歐元從2000年10月的0.82至現在的1.48,短短4年時間升值超過80%,許多當年有德國馬克債務的企業因此而嚴重制約了發展。上世紀80年代,日元匯率在270以上,90年已經升至160,95年更是達到歷史高點79,升值幅度高達80%。許多企業當年借了低息甚至是零息的日元債務,卻因為沒有規避匯率的風險而不堪重負。
國際金融市場千變萬化,風險的種類也多種多樣。目前國內普遍的風險意識認為,當市場的波動造成虧損時都是風險惹的禍,是市場的錯,無法預計也無需理會;可是如果盈利了,那就是決策正確,或者運氣好,賺到了!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無論盈利或虧損,都是不可預期的,屬于不確定的風險,企業有必要規避。此外,風險是可以通過避險工具鎖定的,企業完全可以在固定的財務成本的基礎上來制定生產計劃,并且預期收益。由于風險在國內并未得到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加上避險工具包含金融衍生產品,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風險規避在國內的地位十分尷尬。許多企業既想控制風險,又不舍得放棄可能收益的機會,更不愿意為了鎖定成本而另外支付一筆財務費用,因而總在避險決策上猶豫不決?!帮L險與收益總是成正比的”,這句話準確的描述了避險工具的精髓。
2001年,美元利率徘徊在近50年來的歷史低位。不少公司(尤其是付匯量較大的公司)出于降低融資成本的考慮,舉借了大量的外匯貸款。這些多以浮動利率計息的外匯債務占企業負債總額的比例逐漸加大,美元利率的波動使得公司面臨巨大的風險。外匯貸款利率升高,這些公司的財務成本將大幅度增加。如何規避利率上漲的風險成為公司必須面對的問題。雖然現在美國開始降息,但規避利率大幅度波動而導致的財務風險對于外債比例高的企業仍然十分重要。
外匯債務利率風險管理是指通過特定的金融工具,對利率的確定形式進行轉換與調整,有效降低和適當鎖定利率成本,并保持利率結構的靈活性。在進行債務風險管理時,首先要確定債務風險管理的原則,我們的認識是“積極保值、穩健管理”。因為,企業的巨額外債的利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債務成本是公司各項成本中最主要的可變成本之一。積極開展債務風險管理,主動規避市場風險是公司經營決策的原則。本質上講,不進行保值是在回避風險,是將希望寄托在對市場波動方向的猜測與幻想之中;保值是通過管理風險,將公司的未來面對的不確定減弱或消除,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進行外債風險管理一般要進行如下幾個步驟:
1.? 判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并將風險進行量化;
2.? 分析市場風險,確定企業可以承受的程度;
3.? 確定風險管理原則,建立風險管理運行機制,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內部交易授權機制;
4.? 建立與銀行進行長期業務合作的機制;
5.? 分析市場,確定產品,把握市場時機,確定保值數量等具體事宜,完成保值操作,完成風險的規避與轉嫁。
在“積極保值、穩健管理”的原則下,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設立保值目標、保值比例、進行產品選擇和制定評估標準。
債務成本水平是設定債務風險管理目標價位的參照系,是企業進行債務風險管理的風險承受底線;如果突破該底線,即意味著公司的實際債務規模將額外增加。設定保值目標時,目標價位的設定不可一味求低,否則會失去可操作性,只會錯失市場時機。保值目標價位一旦到位,應排除各種心理因素的干擾,嚴格按照既定交易策略逐步開展保值交易。最好再選擇務實的次優策略。畢竟,市場始終處于不斷的波動當中,非上即下,不論在任何時點采取行動,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現在是不是最佳時機?運用次優戰略,在歷史的相對低位和相對高位,選擇一個可以實現保值目標的價格完成交易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了。
保值比例無非是看取多少比例的債務進行保值。有的企業會進行100%保值,即將非美元債務(歐元、日元)全部轉換為美元債務;將浮動利率債務全部轉換為固定利率債務,100%規避風險。不過,全部轉換是數量方面的概念,它并不意味著一次性轉換,而是根據市場狀況及目標價位分批量、分期限逐步保值。有50%保值的,即將債務的50%進行保值,只將債務風險對沖一半,規避了50%的風險。還有選擇33%保值的,即將債務的三分之一進行保值,三分之一保持敞口狀態,剩余的三分之一根據市場變動進行動態管理,相應地,規避了33%的風險。比例怎樣定,主要取決于保值企業自己的需要。
至于產品的選擇,一般分為普通型和結構型兩種。普通的互換交易主要指利率調期、貨幣調期、超遠期外匯買賣等基本的衍生產品。這類產品結構簡潔直觀,易于管理,流動性強,保值效果一目了然。由于該類產品流動性強,容易實現反向交易,這利于企業未來債務重組時的調整。舉例如下:
債務情況
1、????????? 本金:USD1000萬元
2、????????? 利率:6個月LIBOR+0.30%,Act/360
3、????????? 付息頻率:每6個月付息一次
4、????????? 期限:5年
進行了利率調期(Interest Swap,IRS)交易后,每次還本付息時,
?? 保值企業收到:6個月LIBOR+0.30%,與保值企業貸款的浮動利率相同;
?? 保值企業支付:固定利率4.2 %;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保值企業
銀行BANK
貸款銀行
固定利率4.20%
6個月浮動的LIBOR+0.30%
6個月浮動的LIBOR+0.30%
結構型產品主要是在普通的互換交易基礎上增加了期權因素,如利率封頂保底、調期期權等,這些產品能在企業放棄一定權利或承擔一定風險后獲得比普通互換交易更佳的成交價格,它對于降低保值成本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舉兩個例子:
針對上例中的債務
1、帶上限的利率調期(Capped Interest Swap)
交易后,每次還本付息時,
?? 保值企業收到:6個月LIBOR+0.30%,與企業貸款的浮動利率相同;
?? 保值企業支付:固定利率4.00%;
?? 特別條款:保值企業收到的浮動利率不得超過6.30%,即當6個月LIBOR超過6.0%時,企業只能收到6.30%。
?? 實際每次交割時為軋差支付;
l?????? 優點與風險分析
?? 優點1:保值企業的債務負擔基本固定,利率風險大都回避;
?? 優點2:調期后的固定利率水平降低,財務成本減輕;
風險:6個月LIBOR超過6.0%時,保值企業仍需承擔超出部分,風險未完全規避;
2、利率區間(Collar)
交易后,每次還本付息時,
?? 如果每期適用的6個月LIBOR在區間(3.45%,7.00%)中,企業仍維持原浮動利率,不發生交換;
?? 如果當期適用的6個月LIBOR高于7.00%,企業最高只付7.00+0.30=7.30%,超出部分由銀行支付;
?? 如果當期適用的6個月LIBOR低于3.45%,企業仍需支付3.45+0.30=3.75%,其中6個月LIBOR與3.45%之間的差額部分支付給銀行;
l?????? 優點與風險分析
?? 優點1:保值企業債務負擔的上限鎖定,最大利率風險得到控制;
?? 優點2:區間內,如利率未上升太快,保值企業仍可享受低利率好處;
?? 風險1:6個月LIBOR低于3.45%時,保值企業仍需支付差額部分;
?? 風險2:區間內的風險未規避。
結構型產品還可以變出很多花樣。但是,相對普通產品而言,它結構復雜,流動性也相對差些。針對企業成本較高的債務,如果普通的互換交易無法滿足保值需要時,可嘗試選擇相對簡單的、成熟的結構型產品以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其比例最好能控制在保值總額的五成以內。
如何評估進行保值操作的效果呢?由于保值的出發點與根本目的都是固定債務成本、防范市場風險,評估保值效果也就在于考察保值是否成功是實現了這一目的,因此,是否實現了保值目標,是評估保值效果的唯一標準。在設定了保值的目標之后,保值人員的核心任務就是根據市場狀況的變化,盡可能將公司的債務成本固定在目標以下。在保值交易完成后,不要一味地關注或強調保值交易與市場相比,那樣的話,實質上混淆了保值交易與投機交易的評估標準:投機交易可以將頭寸與市場相比;保值交易則應將頭寸與債務成本而非市場相比作為評估保值效果的標準。
篇2
關健詞:風險投資;評價模型;比較分析
一、風險投資的含義
根據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對風險投資的定義,凡以高科技及知識為基礎,生產、經營技術密集型創新產品或者服務的投資,均視為風險投資。如果從操作層面,又可將風險投資定義為,投資者以風險資本形式對尚在發展初期且具有潛在風險的企業進行投資。
二、風險投資的風險因素
風險投資的項目風險,指風險資本對項目企業投資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此損失包括投入資本損失與預期收益未達到損失。具體表現為,一是投資因各種原因導致項目未能產生收益且造成損失,二是投資產生了收益但收益低于預期,三是財務上為變現投資拋售所投資項目,四是因通貨膨脹或意外事件發生造成的損失。
三、傳統風險投資評價方法
1. 凈現值法
所謂凈現值(NPV),是特定方案的預期現金流入現值減去現金流出的現值所得的差額。凈現值法,以美國經濟學家艾爾文?費雪的“項目價值是項目所能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這一理論為基礎。按照NPV評估方法,所有預期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均要按預定貼現率折為現值。
2.內含報酬率法
內含報酬率(IRR),指投資項目本身的預期報酬率,是凈現值為零時的折現率。如果一個投資項目能帶來各期現金流入,則未來各期現金流入的現值與未來現金流出的現值相等時的折現率,就是這一投資項目各期的實際報酬率,也就是方案本身的投資報酬率。所以內部報酬率IRR是方案本身內在的獲利能力與收益能力,假如通過借款投資,以內含報酬率IRR作貸款利率,還本付息后將收益為0。內部報酬率法事先不預定折現率, 它是從某個估計的折現率來逐步測試,直到推算出凈現值為零時的折現率,即IRR,計算的過程較復雜。
3.市盈率模型
市盈為股價與收益之比,是評估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最基本指標之一。市盈率(P/E)模型,又稱康貝爾-席勒模型,是哈佛大學的約翰?康貝爾和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共同創建的一種價值評估模型。運用這一模型對被投資企業估值,要在預測被投資企業未來收益基礎上,依據一定的市盈率確定被投資企業價值,確定風險投資者的投資額與收購方的收購價。
4.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多目標評價決策方法的一種。這一方法分析的基本原理為,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簡單要素,根據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度、隸屬關系組成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對各要素進行判斷、比較、計算,獲得不同要素的權重比例,為方案的決策提供依據。
與其他評價方法相比,層次分析法的優點是,對項目有影響的因素綜合考慮,且做出判斷不需要太多定量資料。 局限性則表現為:一是應用AHP方法需要決策者對決策問題有透徹理解,熟悉掌握各影響因素,而且對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清楚明白。風險投資做到這一點比較難。二是此方法中各因素的權重主要依靠以往投資經驗決定,有失客觀性的原則。
5.決策樹法
決策樹是把可選方案及有關隨機因素有序表現出來而形成的一個樹。當未來有幾種不同的可能情況,且可以根據已有資料來推斷各種情況出現的不同概率時,適用于決策樹法(DTA)。決策者依據決策樹構造出的決策過程有序圖示,統觀決策過程全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計算、比較決策過程,做出擇優決策。
決策樹法的優點為: 一是它列出了決策問題的全部可行方案,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態,以及各種狀態下各可行方法的期望值。二是能直觀顯示在時間和決策順序的不同階段,整個決策問題的決策過程。三是復雜的多階段決策應用時層次清楚,階段明顯,有利于決策機構的集體研究,從而周密思考各種因素,作出正確決策。
決策樹法的缺點為:一很難確定主觀概率,很難計算損益期望值。二是模型對單個不確定因素發生作用時能考慮,對多個不確定因素對決策方案產生影響時不能同時考慮。三是決策者個人的風險偏好對決策結果的影響沒有綜合考慮。
四、實物期權評價方法
1.實物期權的概念
實物期權是以期權定義的現實的選擇權,與金融期權相對應。美國學者Stewart Mayers1977年首次提出實物期權,這一概念把金融期權理論引入實物投資領域。Stewart Mayers認為,一個投資項目帶來的利潤,是目前擁有資產的使用和未來投資機會的選擇兩者共同創造的,當用金融期權的評估方法來評估擁有的實物資產時,可作為實物期權。
狹義上說,實物期權是金融期權理論的拓展。金融期權向實物期權的轉化需要思維方式的轉變,需要把金融市場的相關規則引入企業內部的其他戰略決策。金融期權是一種特殊的金融衍生品和工具,實物期權則側重說明是一種思維方式。
2.實物期權的優點
(1)期權的非線性損益
期權是一種選擇決策,執行或者不執行兩種選擇。期權的持有者擁有權利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來制定決策。面臨決策時,如果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做出投資決策,如果往不好方向發展,不決策或反向決策。其后,還仍可繼續依據事態發展不斷決策。這就意味著期權的損益是非線性變化的,隨決策變化而變化。而形成期權與執行期權的投資額差別較大,與執行期權相比,形成期權投資較小。換言之,實物期權思維的應用,可使有限的投入獲得無限大的收益,這是期權的非線性損益的表現。非線性損益特點可提供一種設計工具和設計思路,降低投資風險,增加收益。
(2)實物期權的優點
從非線性損益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實物期權提供了一種管理不確定性的思路,未來不確定性越大,這一思維方法價值越大。二是實物期權提供了一種非線性損益的設計工具,此工具設計出各種較小投入獲取較大產出的投資組合。第三,實物期權還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來識別、創造和獲取機會,找出企業獨有的創造價值的機會,為怎樣規避風險實現這些價值提供思路,使企業在 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第四,實物期權提供了一種思路與方法來分階段投資,降低投資風險。第五,實物期權提供了一種對未來價值進行評估的思路與方法。
(3)實物期權的用途
在以下情況時,實物期權思維的用途就能體現出來:一是存在選擇性投資決策,而此時也沒有其他方法能更好的進行評價。 二是足夠大的不確定性,此時穩妥的做法就是等待,獲取更多的信息,換言之,保留期權,避免遺憾。三是足夠大的不確定性,此時需要考慮靈活性的需要。 實物期權方法是僅有的能正確評價靈活性的投資方法。四是當投資項目本身的價值有傾向是由看漲期權的可能性來決定的,而非由當前現金流來決定。五是投資項目需要修正,或者中間戰略需要調整。
3.實物期權對NPV法的修正
實物投資理論認為,作為一項實物資產,它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兩種:
(1)全部暴露于風險的收益
全部暴露于風險的收益,是指假如投資者不能在意外的市場狀況出現時,用某一方式改變自己對某項資產的投資,以及在時間和數量不能改變資產的現金流入的投資者的收益。如果一定情況下,既能合理的估計現金流入,又能估計發生的相應時間,且同時以現金流的風險特征依據,得出現金流的折現率,就能估計這種收益。傳統NPV法計算的就是這種價值。
(2)被規避風險的收益
假如投資者的投入、收益方式并非完全不能改變,則收益的風險就是能被規避的,具有這種能規避風險特征的收益不使用凈現值法,因為此種收益的實現,是由投資者對收益的主動性影響,還有外源的不確定性一起決定實際收益。因此,假定投資者能理智規避風險,則此種收益無需風險的補償。
所謂實物期權理論,其核心就是指出收益,并強調此類收益的存在,從而實現對收益的評估。也就是說,即使一項資產其本身只能帶來很少的現金流入甚至沒有現金流入,也就是不具備第一類完全暴露于風險的收益的能力,還可能提供第二類風險被規避的收益的機會。只有將兩者都考慮到,才能準確、完整的對一項資產的價值進行估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評價一個投資項目時,不僅要考慮以凈現值等指標表示的直接獲利能力的大小,還要考慮該投資項目的靈活性價值。所以,一個投資項目的真實價值應由該項目的凈現值(NPV)和項目的靈活性價值兩部分構成,其中項目的靈活性價值一般用期權溢價來表示。
公式表示為:ENPV=NPV+OP
公式中,ENPV表示投資項目的真實價值;NPV表示投資項目的凈現值;OP表示項目的期權溢價。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風險投資評價方法有很多,但是不同的方法只能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明、闡述和解決問題,如果風險投資者要想進行科學的決策與選擇,就需要針對不同投資項目的產業背景等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針對風險投資進行投資時所處的不同階段,適當調整相應方法來做出判斷。
參考文獻:
[1]沈良峰,樊相如.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風險投資項目評價與決策[J].基建優化,2002(4).
[2]劉開第,曹慶奎.企業技術含量評價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2).
[3]張炯,葉元煦.技術創新風險評價與決策的理論與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4).
篇3
關鍵詞:內部審計;外包;優缺點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內部審計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組成之一,正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并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體現出重要的作用。企業內部審計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改變,也產生了變化和突破,內部審計外包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選擇,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長遠的發展空間。
一、內部審計外包的優點
(一)借鑒外部審計經驗
企業內部審計外包的模式為:外部審計主體在了解被審計單位的資金周轉運行情況、風險管控的企業經營活動后,組織會計師等各個行業了解政策、熟悉業績的專業人士對該企業經營運轉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和理科學的建議,來保證審計質量的可信度及中肯性。由于審計服務由專業從業人員負責監督并提供,可以對企業當前和潛在的風險進行合理評估,選擇適當的規避風險行為,協助企業進行更好的經營管理防范規避風險。
(二)增強審計獨立性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在進行內部審計時,常常會陷入不能客觀公正評價自身企業的漩渦,從而導致在利益的偏向性引導下,產生迎合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行為,導致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失去公正的獨立性。而外部審計恰好能規避此類問題,外審單位多由注冊會計師為主導,主持外部審計工作,從而以客觀公正角度分析企業財務管理及運營管理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行合理分析,做出客觀公正的結果。
(三)降低審計風險
受限于我國國情,大多數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面對著內部審計人員專業知識限制、知識結構單一、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形成嚴重的企業內部資源浪費,嚴重的更妨礙企業長遠發展。而隨著外部審計機構不斷拓展專業水平及實踐能力,這正好彌補企業需要的高水平高專業性的資源。
二、企業審計外包中存在的問題
(一)決策風險
企業審計外包從本質上講,是將內部審計的成敗交付于外部審計,一旦發生合作決裂的情況,不但不能達到提高審計質量、減少企業成本的目的,還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企業在決策上必須仔細考量外包機構是否能滿足企業的審計需要,不能盲目跟風,做出錯誤選擇,導致更嚴重的后果,企業決策能直接導致項目的成功失敗,這是必須認真考量的問題。
(二)漏審風險
企業選擇的外包機構,在承攬外包項目時,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材料進行審計分析,對于企業的了解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漏審的幾率將大大增多,無形中提升了漏審風險,而這種風險又具有不可逆性,無法通過常規手段進行規避。
(三)泄密風險
企業在選擇外包項目時,通常會盡量規避核心機密的外包,對于核心機密進行保護狀態。但內部審計外包不能完全確定規避機密,因此會導致泄密的風險產生,這也給企業選擇審計外包時增加了一定的選擇困難。
(四)降低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
企業選擇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審計時,不僅能更好的保護企業機密不外泄,以及規避漏審風險,還能通過審計業務提高內審人員的水平,一旦企業選擇將大量內審業務交給外包機構,企業內審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這樣極其不利于企業自身審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導致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降低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重視程度,內部審計人員對于外審機構的依賴性漸漸增加,產生惡性循環,導致企業管理機制的弱化,過度依賴外包機構,降低企業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利于企業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
(五)外部審計與企業實際情況結合不緊密
外審機構由于長時期承攬審計工作,一方面會降低自身敏感性,另一方面會發生過度依賴經驗的情況,不能更深度了解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不注意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審計分析,僅使用拿來主義、經驗主義,為求快速完成審計工作忽略企業具體要求,導致審計結果不理想,對企業產生錯誤引導。
三、改進對策
(一)科學的選擇外包形式
企業通過科學的分析,選擇是和自身特點、并滿足要求的外包形式,有側重點的選擇外包機構,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確保實際外包工作的順利實施。在選擇合適的外包機構和外包形式時,要重點分析其資質、實力、信譽和執行經驗等,通過全面科學合理的分析學則外包形式,并建立定期考核測評機制,發現外包形式不適用時,要及時淘汰,制定嚴密的權責分配制度,設置科學的評價指標,嚴格的合同及機密文件管理等,監督相關人員認真執行,及時追究責任歸屬。
(二)完善審計外包的控制機制
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外包控制機制,發現并分析審計內審與外包之間的聯系,整合資源數據制定控制管理方案,控制各類風險的發生,合理規避風險,加強內外部資源信息的溝通聯系,同時保護機密資源不被泄露,這些都需要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的監督和執行,能對隨即發生的風險做出最大程度的規避,降低風險成本,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三)強化風險審計意識
組織相關的審計員工培訓,加強對風審計的意識及風險管理能力,運用質量管理循環系統合理預判風險,降低審計風險發生率,同時加強合同管理,嚴格執行合同條款,對于違反合同條款的行為做好合理判斷,依據管理機制進行違約處理,尤其對于泄密行為的處罰。
(四)加強過程中的組織協調監督工作
在企業內部審計外包過程中,企業要加強自身的組織協調監督工作,首先對內部審計部門進行組織協調,防止信息流通障礙,加強風險管理,同時對外包機構進行監督工作,合理溝通交流,避免產生信息落后和遺失,產生漏審情況。
四、結束語
內部審計外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執行審計職能,獲得更科學的審計結果,從外包機構來說,是為了更好的提供企業服務,內部審計外包的產生是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管理的需求,達到企業和資源利用的雙贏局面。也鼓勵了企業自身及整個市場的良性競爭發展,滿足企業發展壯大的需求,刺激企業及專業人員不斷提高創新,保持活力的重要方法。如何合理的利用企業內部審計外包,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良好局面,值得所有研究人員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宏觀微觀的方向研究,找出最適合企業的審計形式。
參考文獻:
[1]劉莉莉.淺談內部審計外包與外部審計的區別[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6(9)
篇4
關鍵詞:匯率;人民幣;外匯
針對以進口為主的外貿企業,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一些措施,盡量規避匯率風險。
一、措施一:境內開具人民幣信用證
境內開具人民幣信用證,境外折成美元信用證。此業務主要是基于境外購匯價優于境內購匯價格,可從境內開具即期人民幣信用證,經銀行或境外公司,轉換成美元即期信用證,到單后境內公司支付人民幣,經銀行或由境外公司在境外購匯成美元支付貨款。
二、措施二:靈活運用國際貿易結算方式
常見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有預付貨款、跟單信用證、跟單托收和賒銷等,每種結算方式在規避匯率風險方面作用不同,可靈活使用。對進口商品而言,在匯率有升值預期時,少使用預付貨款的結算,多使用遠期/延期付款信用證結算或D/P遠期或D/A結算,以便推遲付匯;在匯率有貶值預期時,如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多使用即期信用證結算和多使用D/P即期結算,盡早付匯。
三、措施三:向銀行申請辦理國際貿易融資
通過換幣代付進行融資,既可幫助企業延長付款期限的需求,又可以幫助企業鎖定到期付款成本。模式一: 鎖定境外遠期購匯價。融資結構:90天美元代付+境外遠期購匯價+到期公司歸還人民幣。模式二:按照銀行代付到期日當天的即期購匯價鎖定。融資結構:90天美元代付+到期公司歸還人民幣+到期當天的境外即期購匯價。因該業務代付時沒有鎖定購匯價,待融資到期時有可能出現市場的即期購匯價格優于或劣于代付時與銀行鎖定的遠期價,選擇該種模式時,要求對匯率的走勢有自己的一個判斷。模式三:按辦理換幣代付當日匯率,將美元折成人民幣進行融資。模式四:采用利率互換(掉期)業務。美元Libor報價上漲趨勢明顯時,對于美元浮動利率貸款的部分,為防止未來利率水平繼續上升導致利息支出增加的風險??梢枣i定未來利息支出,考慮做利率互換(掉期)業務,將浮動利率的貸款利率支出換為固定利率。同時對本金部分采取遠期匯率鎖定。以上四種模式都須在業務辦理前認真對當期利率、匯率進地分析,進行綜合成本的測算。
四、措施四:向銀行申請辦理保函業務
銀行保函業務指以銀行名義向中國境外機構或境內的外資金融機構(下稱受益人)承諾,當債務人(下稱申請人)未按照合同約定償付債務時,由銀行履行償付義務。銀行出具的保函分為融資類保函與非融資類保函兩大類,其在規避匯率風險方面的作用不同,具體如下:融資類保函中借款保函、融資租賃保函、補償貿易保函、延期付款保函等,在一定的條件下均具有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如借款保函可通過借外匯、還外匯來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融資租賃保函可通過分期/延期付款來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補償貿易保函可通過返銷貨物抵扣進口貨物的價值來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
五、措施五:向銀行申請辦理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DF
與銀行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未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按照遠期結售匯合同所確定的幣種、金額、匯率向銀行辦理結匯或售匯,如到期違約則需繳納違約金。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是直接用于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產品,可幫助有外匯收付業務的企業事先鎖定交易成本,從而起到規避匯率風險的作用。
六、措施六:向銀行申請辦理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
在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中,企業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兌換交易,即在前一次交易中,企業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兌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企業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兌回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通過上述交易,該企業可以軋平其中的資金缺口,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七、措施七:利用匯差、利差進行適當的理財
(1)境外公司可與境內公司進行聯動,根據境內外的結售匯價格之差進行操作。例如香港市場美元價格更高,若匯差高于結售匯應支付成本時,可在收到美元時,在香港進行結匯,獲取更多人民幣結匯收入,然后將在境內進行購匯支付,賺取匯差(也可做遠期的)。減少人民幣貶值帶來的損失。
(2)根據近幾個年度LIBOR的走勢,每年都有LIBOR價加上銀行加點形成的實際融資利率低于美元或人民幣定期存款的情況出現,出現這種情況時,可及時抓住時機,在信用證到期有資金支付貨款的前提下,向銀行申請海外代付或是押匯,同時將自有資金做短期定期存單,賺取中間的利差。
篇5
關鍵詞:出口信用保險;出口收回風險;風險防范
引言
任何國家都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規避貿易中的風險,出口信用保險就是被普遍運用的一種手段。出口信用保險在經濟領域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突出表現在能夠有效的規避和防范經濟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上。盡管出口信用保險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但是不可忽視它在降低出口匯率風險上的作用。因此,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功能和優勢作用,達到規避出口匯率風險的作用,成為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概述
1.1出口信用保險
所謂信用保險就是權利人對擔保人要求信用擔保的一種保險。信用保險中的權利人就是信用關系中的投保人一方,投保人投保他人的應用。
出口信用保險就是按照信貸條件對出口商出口商品,在買方出現不能按期付款的情況時,對買方承擔賠付貸款金額的一種保險。出口信用保險是國家和政府為了鼓勵積極的出口貿易而實行的出口信貸擔保政策,以此保障貸款降低或者避免損失的一種補償政策。
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在買方不能按時付款的情況有以下幾種:資金周轉困難,無力支付或者買方失信不按時付款;由于政治原因或者非經濟原因導致的買方不能按時付款,例如政治戰爭、政策變更等。因此,對于不能按時付款的情況,出口方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進行投保,承保機構就可以在其能夠承擔的保險責任范圍內進行賠償損失,通常是賠償原本貨款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之間。
出口信用保險是為了促進本國商品的出口經濟的發展,保護企業自身的權益,承保方在企業出口業務中,對遭受貿易風險收到的額經濟損失進行賠償的特殊保險。出口信用保險所承擔的責任按照風險分類分為商業風險即買家風險,政治風險另稱為國家風險。
1.2出口收匯風險
出口收匯風險指的是在出口貿易的結算中出現的不能按時收匯的風險。貿易出口中,出口廠商要經過洽談、簽訂合同、準備出口貨物、對商品進行包裝和檢驗、商品的托運等部分的內容,因此,出口貿易聯系到不同的地區和國家中的多個當事人, 因此,增加了在出口貿易中的各種的潛在風險。
出口收匯中的風險主要有一是出貨日期、規格和合同規定不相符合造成的出口收匯風險。出口貨物的一方無法按照簽訂的合同和信用政策規定交貨主要是因為企業在貨物上產上的延誤、采用類似規格的產品代替要求的貨物、交易價格較低,用質量低下,成本低下的貨物冒充頂替。二是由于單證的質量不過關造成的收回風險。盡管對貨物的結匯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以信用證的方式結匯,保證出貨的時間和貨物的質量,但是在出貨后,交易單據不能與信用證做到完全符合。三是業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的出口收匯風險。貿易出口關系到各個方面,導致其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業務管理機制不完善,一旦出現法律糾紛,就會致使局面失控,成為官司失敗的一方。
2.出口信用保險的優點和問題
2.1出口信用保險的優點
首先出口信用保險在企業的結算方式上,為企業提供了靈活多變的結算方式,為企業拓寬業務,開拓市場,擴大出口規模,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出口信用保險為企業的出口貿易中的風險起到了很好的防范風險和保障經濟利益的方式手段,并且完善了企業中的損失賠償和風險防范機制,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鞏固企業競爭地位,未定企業發展的作用。如果企業經營出現損失,出口型用保險的機構就要對其進行經濟上的賠償,維護企業的自身利益,同時也維護銀行的利益,保證企業和銀行的良好運行。其三,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可以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的水平。通過出口信用保險,了解到更多的買家的信息,加強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最后,出口信用保險有利于企業進行融資,并且使得收匯安全獲得保障。
2.2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防范收匯風險時存在的問題
首先,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私人商業機構涉及到出口信用保險方面的政策時,有可能會出現對雙方不好的現象。既不利于政企分開,又不利于國家關于商業政策的落實和完善。銀行體系的業務范圍不夠廣,服務內容不全面,因此導致出口貿易的業務難以廣泛的使用。主要的運用出口信用保險的機構是進出口銀行和人民保險公司。這兩種機構在信用保險上出現競爭,導致在出口貿易中的風險難以控制,國家對信用保險支持的資金額度不夠,同時也與其他國家的政策不相符合。
其次,承保方式不合理,并且出口信用保險的費用過高。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出口企業在一定的投保時期和市場中,不能只投保業務中的一部分或者部分時間內的業務,要求對整個的業務進行一次性的投保,這就導致了企業在出口信用保險上的投資成本增加,同時降低了投保的積極性,對企業的經營產生不利的影響。
再次,投保意識差,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出口信用保險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政策性,而企業在投保過過程中會忽視這一特點。企業重視投保費用的高低,這回忽略出口信用保險在防范風險上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實際作用。出口企業在出口理念上是傳統的,不開放的,對出口信用保險不信任其所能發揮的作用。
最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缺少相應的法律進行規范,使得出口企業和保險機構在出口貿易的保護中缺少法律保障。
3.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防范收匯風險
出口信用保險是而為了促進本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對出口企業中的收匯安全進行保障而制定的由國家提供財政保險資金的一項非盈利性質的政策上的保險制度。企業購買出口信用保險之后,出現買方出于所簽訂合同中的原因無法按時支付貨款或者不能支付全額貨款的情況時,賣方提供給信用保險公司相應的違約證明,在保險公司核實違約合同的具體內容之后就可以按照簽訂合同的內容支付賠償金額,與此同時將賣方的求償權轉移給保險公司。
出口信用保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不論是政治風險還是經濟風險都能很好的起到規范的作用,它在根本上保障了企業資金的收匯安全。出口信用保險的相關機構對企業的利益安全進行保障,支持和幫助企業在出口貿易中規避風險的損失。通過企業運用出口信用保險對企業進行投保,由于出口信用保險網絡在全球范圍內的覆蓋,借助這樣的網絡,企業可以在保障收匯安全,有效的管理財務賬款,防范收匯上的風險,降低經濟損失,維護企業合法利益上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作用。因此,通過這樣的客觀條件,企業在貨款收賬上的拖欠率和壞死率大大的減少。
出口信用保險承擔了商品進口方的商業風險和進口方所處的客觀環境的政治風險,如果進口方拒絕支付貨款、拒絕接收貨物和企業破產倒閉,以上情況的出現和發生會對企業的出口貿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運用出口信用保險可以對此情況進行防范和規避。在對國際上的財務賬款進行追收時,由于國家的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為其提供后備基礎,與此同時,利用伯爾尼協會的行動規則,因此,在追討貨物賬款過程中,出口信用保險所發揮的震懾威懾能力尤其強,所以它對乙方的約束力也特別強,由此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險提供了簡單容易的追討賬務的方式。也可以從中看出,出口信用保險減少了企業出口壞賬和拖賬所造成的損失,對企業的收匯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4.結語
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進行出口貿易的活動后越來越頻繁,在出口貿易中隨之而來的是更重貿易風險的發生,降低出口收匯風險就是其中關鍵的部分。對出口收匯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就必須對出口信用保險進行有效的運用,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優勢作用,不斷加強對出口收匯風險的規避,更好的推動出口貿易環境的優化。(作者單位:江漢油田鹽化工總廠)
參考文獻:
[1]孫旭.出口企業收匯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1.
篇6
1、建設工程風險的內涵與外延
市場經濟商品交易活動中的風險,是一種未來損失或收益的不確定或與給定情形下預期可能結果的差異性,風險具有未來性、不確定性、會帶來損失、特定根源、普遍性、損失可以通過概率測算、可轉移性等基本特征。根據能否可以利用,風險可以分為兩類:純風險和投機風險。純風險只會造成損失或不造成損失,而不能提供獲利機會;但投機風險則既可能造成損失,又可能提供獲利機會。這些特征和特點決定了風險的可防范性,風險損失也是可以控制的。然而建設工程交易不同于一般經濟活動中的商品交易,它具有產品交易與要素交易的統一性、業主和承包商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進行交易、交易的多階段性、交易合同條款的復雜性等基本特征。
由于建設工程的這些交易特點決定了工程建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形成建設行業高風險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由建筑產品的固有特性所決定的:(1)建設周期長。一般工程幾個月,較大的工程一年以上,像三峽工程這樣的舉世聞名的特大型工程建設周期長達幾代人。(2)露天作業受到自然界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大。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人與自然的博弈和共存,承包商既要面對嚴酷的氣候條件,如嚴寒、酷暑、臺風和洪水等,又要處理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如滑坡、地陷、地下暗流等,以及地質條件的差異性。(3)受到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變化因素的作用大。由于建設周期長,建設期間這些外部因素,特別是市場經濟因素往往會發生頻繁變化,最典型、經常遇到的是通貨膨脹引起建設材料漲價帶來的風險。(4)受到人的因素影響比較大。建設工程交易中伴隨著勞動要素的交易,假設交易的一方是機會主義者,甚至是不講信用的人,就容易給另一方造成風險。
工程建設風險歸納起來可分為人為風險和自然風險二大類型。人為風險系指由人為因素直接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人類活動所伴生的其它因素,如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間接引起建設工程經濟損失的風險。自然風險系指惡劣自然條件、意外事故等造成的損失,包括氣候、周圍環境和現場條件等因素引起建設工程經濟損失的風險。兩種風險既可以各自獨立發生,有時還能夠相互影響。如人的建設活動能夠引發自然災害,如山體的開發容易引起山體滑坡,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反之自然災害能加劇人為風險,特大洪水過后,建筑材料猛漲價造成工程預算失控。有時人的建設活動也能控制自然災害,如水利工程對洪水的控制;自然條件好也能減少人為風險,深圳的冬天是施工的黃金季節,與雨季相比可以節省許多建設成本。
2、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法的風險類別
建設工程供應商有效選擇由業主公開招標決定,且最低價中標法(又稱為無標底的價格密封招標)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采用的基本招標方法。一般說來,在其招投標中的風險分為兩種:一種是投標人根據以往工程建設或商品生產的經驗能初步估計或預料到的先驗風險,這在Rothkopf、Wilson、Milgrom、Milgrom & Robert、Maskin & Riley以及Offerman & Goeree等學者們有關投標與拍賣理論的文獻中都已經作了大量的研究;另一種是投標人中標后對標的物履行相應合約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事后風險,如投標時對工程或物品的成本或價格估計不足甚至過低,而在履行過程中又發現工程或物品的成本超出了自己的投標價位而面臨虧損,這在McAfee & McMillan以及Eso & White等學者們的文獻中已經涉及到了。
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是由于建設工程市場結構或條件缺陷、人為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變化等綜合作用引起的,與這種招標方法有關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是投標人投機風險。投標人利用法制不健全,招標文件或施工合同文件存在的漏洞,采取低于成本價中標,在施工過程中再實行高價索賠的投標策略,從而給招標人造成損失。如果索賠不成,承包商則有可能因為虧損致使工程無法按照合同履約,也將造成招標人的損失。之所以能夠發生這種情況,除了法律和合同方面的原因外,與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體系有關,致使講不講信用沒有大的區別,這個工程違約以后在別的工程照樣進行投機活動。由于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中標價是經過激烈的價格競爭后產生的,即使中標價高于實際成本,但它的利潤很薄,承包商抗御風險的能力較弱,這也正是這種招標方法最受人們疑慮的地方。在目前我國建設法規不健全,人們的傳統意識沒有改變,即完全沒有意識到工程建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的時候,建設工程交易市場中到處充斥著投機行為。由于我國對招標投標過程中的違法活動和合同履約過程中的違約行為處罰較輕,客觀上鼓勵了建設交易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建設市場中存在的個人掛靠或轉包行為,也加大了投機行為的發生,因為如果中標后賺錢了屬于個人的,虧損了可以推給單位或他人承擔。在沒有完全規范的建設工程交易市場中同時存在三種不同風險偏好的投標人:風險追求型、風險中性型和風險規避型,不僅理論上已經表明風險追求型投標人報價比風險中性型和風險規避型投標人的報價相對低,容易中標,而我們的社會實踐調查調查問卷結果也同樣顯示風險追求型投標人中標對業主風險大。
第二是投標人合謀風險。合謀風險又分兩種,一種是投標人之間的合謀風險。建設工程交易市場的特點是招標人(買方)有效壟斷的有效性在于多個投標人(賣方)提供“建筑產品”,在競爭中由最具價格優勢的投標人勝出。那么,這種有效性就有可能因為投標人的合謀而失效。如果在投標前,投標人之間可以達成共謀,統一制定高報價策略,由此來輪流中標或是在其內部進行二次招標,將工程授予能給其它參與圍標的投標人最大利益的投標人承擔工程任務,或者是由中標投標人進行分配,幾個投標人共同完成投標工程項目。這種現象發生時,通常被稱之為“圍標”和“串標”。當圍標行為發生時,會打破建設工程交易市場的完全自由競爭,形成寡頭壟斷建設工程市場的寡頭合謀,當一個或幾個投標人通過圍標或串標行為將工程項目壟斷時,從其利益出發就一定會提高報價,使招標人受損。George Stigler (1964)指出政府采購采用密封招標(拍賣)方式應該說最能體現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但是,合謀阻礙了投標人進行公正合理的報價。
Larry Yuspeh (1976)通過研究實際建設工程招標案例證實了卡特兒(投標人合謀的形式)會顯著降低競爭人數增加帶來的競爭程度,并且會明顯提高投標報價。另一種是內部人和外部人的合謀風險。是指招標人的內部人員與投標人的人員內外相互串通,幫助特定的投標人中標。這種情況在完全由招標人自己制定招標條件、編制密封標底、邀請投標人和組織評定標的情況容易發生。在那種情況下,知道密封標底就能中標,標底往往成為內外合謀的關鍵點。目前所有工程項目全部進入建設工程交易市場進行招標投標活動,已經實行公開標底,同時又采用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招標時,這類內外合謀的行為較難發生。因為任何投標人只要按照最低的價格報價,它就能夠中標,即使該投標人完全不認識招標人,也對該招標項目完全事前不知情也無影響。這也可以被認為是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一大優點。
第三是投標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里所謂逆向選擇是指在招投標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投標人為了中標,會隱藏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同時由于招標人不易獲得這種信息,或是獲取成本過高,無法了解到這種對工程質量或是造價有影響的信息。投標人的逆向選擇會使得原本有效壟斷的建設工程交易市場結構因為信息失真而引發風險,最大的問題是建設工程交易市場出現魚龍混珠的情況,使招標人有可能獲得表面漂亮實質無效的標書和選擇不合適的承包商,帶來在建設施工中的潛在風險。建設工程交易市場需要一種機制能夠揭示投標人的真實信息。事后的道德風險。因為工程招投標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先“下訂單”再“生產”。也就是先確定買誰的,再讓誰按事先約定的要求完成建設項目。因為合同的不完全性和風險的未來性和不確定性,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存在投標人的道德風險。在招標過程中,為了中標,投標人會盡量壓低投標價,甚至以不到成本的價格報價,以此作為協商的開始,然后在后面的實質性技術談判中改變方案和標準達到重新報價提高標價的目的,或者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增加現場簽證等方法增加造價,使得最后合同價或最終的結算價高于原來的中標價格。另一個事后風險是由建設工程的特征之一建設周期長導致的。一旦招標過程結束,確定了承包商,事實上就是招標人有效壟斷建設工程市場競爭的結束。承包商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或是因為原來合同價與成本價很接近,為了彌補損失承包商可能在施工中偷工減料,降低工程質量來降低成本。
第四是招標方法失效風險。是指由于招標方法本身結構設計或操作流程設計上的缺點;或者是招標市場外部條件的缺失或變化造成的市場條件與招標方法不適應所引起招標方法低效或者失效,沒有發揮招標方法應有的效率,沒有起到降低工程造價的作用,變相增大了招標人投資的風險;或者是因為選擇了不合適的投標人中標,而不合適的中標單位不能按合同要求履約,按時保質保量地向業主提供建筑產品,從而給招標人造成損失的風險。如果招標方法在結構設計和操作流程設計上存在缺點,必將影響到招標結果,就達不到選優和降低造價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每種招標方法都只能適用于一定的外部市場條件和技術管理要求,即使招標方法本身在理論上是最優的,但是,如果沒有與其相匹配的外部市場條件和技術管理要求,也將影響到招標方法有效性,可能出現招標的失敗。
第五是工程不確定因素風險。工程建設本身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形成高風險的原因有多方面,工程中的不確定因素是它的主要原因。它又分為人為不確定因素和自然不確定因素兩種。建設工程產品的固有特性之一是建設周期長,期間建設工程生產要素成本容易發生變化,從而給工程造成損失,建設交易市場中生產要素的不確定性因素屬于人為不確定因素;特性之二是建設工程受自然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大,并且難以預測,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經常遭遇到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襲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陀^地說工程不確定因素風險對任何一種招標方法都存在,并不是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所特有的,只是由于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機制設計是迫使投標人只能以最低的報價才能夠中標,與其它招標方法相比承包商的利潤將大大減少,承包商本身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減弱,增加這種招標方法的使用風險。
3、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控制
3.1、風險的基本特征和特點決定了風險防范的可行性
風險的防范手段有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兩類最基本的方法:第一是采用風險控制措施來降低招標人的預期損失或使這種損失更具有可測性,從而改變風險。這種方法包括風險回避、損失控制、風險分隔、風險分散及風險轉移等;第二是采用財務措施防范已經證明工程建設中經常發生的損失,包括購買保險、風險自留和自我保險等。
第一種基本方法是基于風險的可變特征,順應規律,正確引導,以取得理想效果。世間的事物千變萬化,任何事物的變化都離不開內因和外因及兩者的結合。內因不變而外因發生變化會導致一種結果;外因不變,內因發生變化,又可能導致另一種結果;內外因在不同場合下的變化所產生的結果自然又各不相同。改變風險本身即是根據這一哲理采取相應手段以求取有利于自己的結果。對不同的風險可以有不同的對策,阻止風險的發生,遏制風險的惡化,拒絕承擔風險,避離風險,放棄可能遭致風險的意圖等均有可能達到改變風險本身、減少損失的目的,而對風險發生的概率進行分析,對其發展趨勢進行觀察又可達到預測損失之效果。
風險控制的另一種基本辦法就是用經濟手段即財務對策來處理確實會發生的損失。這些對策包括風險轉移和風險自留以及自我保險等。所謂風險轉移,系指風險轉移人尋求用外來資金補償確實會發生或業已發生的風險。風險轉移包括保險的風險財務轉移(即通過保險進行轉移)和非保險的風險財務轉移(即通過合同條款達到轉移之目的)兩種,保險的風險財務轉移的實施手段是購買保險,而非保險的風險財務轉移要么是通過擔保銀行或保險公司開具保證書或保函,要么是利用風險中性化。風險中性化是一個平衡損失和收益機會的主程。例如承包商擔心原材料價格變化而進行套期交易(按商定價格提前訂貨,按正常程序付款);出口商擔心外匯匯率波動而進行期貨買賣等。不過采取風險中性化手段沒有機會從純風險中獲益。因此,這種手段只是一種防身術,只能保證自己不受風險損失而已。而風險自留即將風險留給自己承擔,不予轉移;風險自我保險系指企業內部建立保險機制或保險機構。
3.2、建設工程國內外常用的主要風險管理方法:工程保險與工程擔保
建設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既有人為的也有自然的,這些不確定因素,在建設工程中稱之為工程風險。將各種不確定因素,轉化為可以預測、可以防范、可以控制、可以化解的確定性存在,這稱之為工程風險的管理。工程風險管理現在通行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工程保險,另一種是工程擔保。工程保險是國際上通用的工程風險管理措施,在我國的建設工程中,工程保險推廣較早,加上日常生活中保險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個人有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健康保險、人壽保險等等種類繁多的保險,保險概念深入人們的思想,成為人們的基本概念。同樣,工程保險已經在工程建設行業內得到普遍認同,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工程保險已經成為工程風險管理的一般性措施。工程擔保在國際上首先是由美國發源,然后迅速被其它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所接受,專門針對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控制的一種比較新的工程風險管理方法。在我國開始推行較晚,人們對其作用的認識還不夠清楚,1999年12月建設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工程擔保研討會,2000年深圳市開始試點,已經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今后在全國全面推廣應用這種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前面關于建設工程招標方法風險的分析可以看出,招標人的風險主要是由于有效壟斷建設工程交易市場失靈引起的,包括投標人的投機風險、投標人的合謀風險、投標人的逆向選擇與事后道德風險等風險。這些風險由于建設工程交易市場本身的缺陷難以自身彌補,工程保證擔保的方法,引入第三方保證人,將最大程度地彌補這一風險。一是由于保證人的償債能力與信用水平作為保障;二是保證人對于雙方行為的監督將是在一個公平公正的角度;三是簽署了這種工程擔保保函之后,對于減少投標人的逆向選擇行為,以及避免道德風險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3.3、工程保險與工程擔保的相互比較
盡管工程保險與工程擔保的都有控制工程奉獻的作用,但兩者還是有重要的區別:
(1)涉及的當事人數不同。工程保險只涉及兩方當事人,承包商與保險公司兩方之間直接簽訂協議。工程擔保涉及三方當事人,業主通過擔保公司與承包商簽訂協議。
(2)保證的利益主體不一樣。工程保險是由投保人投保來保障自己或被保險人的利益。而工程擔保是承包商應業主的要求,提供工程擔保來保障業主的利益。
(3)承保的風險種類不同。工程保險承保的是自然風險,承擔的是承包商無法控制的、偶然意外的風險。而工程擔保承保的是人為的風險,承擔承包商的信用責任。
(4)保證人承擔的責任不同。在工程保險中,保險公司承擔的是承包商的或有自然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它只需要支付相應的賠償,無須承擔其它責任。而在工程擔保中,擔保公司首先承擔的是承包商的履約責任,其次才是承擔它的違約經濟損失。
(5)兩者作用機理不同。工程保險的作用機理是將一家的風險損失通過保險公司分散給大家來分擔,它的實質是一種經濟補償機制,具有轉移、分散并且消化承包商風險的作用。而工程擔保的作用機理是通過中間的擔保公司將違約風險損失返還給造成風險的承包商來承擔,它的實質是一種風險返還和違約懲戒機制,具有強化承包商風險而防范業主風險作用。
(6)思考問題的立足點不同。工程保險立足于“賠”,保險公司注重考慮賠多賠少,盡量減少賠償的問題。而工程擔保立足于“不賠”,注重考慮的是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夠實現不賠,以及萬一賠了如何從承包商處追回賠償損失的問題。
(7)保費性質不同。工程保險中承包商交付的保險費是用于保證目的,一般不能返還。而工程擔保中承包商交納的擔保費只是相當于手續費也不退回,另外提供的保函才是用于保證目的。
(8)風險轉移主體不同。工程保險是實現承包商自然風險的真正轉移,承包商買了保險就真的保險了。工程擔保是實現業主的風險轉移,承包商的違約風險沒有轉移,而且在承包商購買了擔保保函后更加加大了違約風險。
4、建設工程的投標人風險及其控制
4.1、建設工程投標人的風險偏好類型
由于建設工程市場結構或條件缺陷、人為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變化等原因引起的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風險主要包括:投標人投機風險、投標人合謀風險(包括投標人與招標人中個別工作人員的合謀)、投標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招標方法失效風險和工程中不確定因素風險。投標人對這些不確定因素風險的反應取決于他對待風險的偏好態度。通常人們對待風險的偏好態度被分為三種風險偏好類型:一些人對風險無所謂,這些人被稱為風險中性型;一些人喜歡風險,這些人被稱為風險追求型;還有一些人則回避風險,這些人被稱為風險規避型。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建設工程的承包商(投標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基本上符合三種類型的分類,其中自認為屬于風險中性型投標人的占多數,自認為屬于風險追求型和風險規避型的相對較少。在風險追求型和風險規避型的承包商中,不同的承包商風險追求和規避的程度也不同,少數特別追求風險,另有少數特別規避風險。因此,在研究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時,我們必須仔細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投標人的風險態度,它將成為影響投標人最終選擇報價的重要因素之一,風險能夠影響投標人決策的程度,還取決于投標人對待風險的態度。顯然,面對相同的招標工程標的物,投標人的風險偏好不同做出的報價也就不同。我們對承包商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有63.3%的被調查承包商認為在參加最低價中標法的投標時,風險追求型投標人的報價低于風險中性型投標人的報價,而風險中性投標人的報價低于風險規避型投標人的報價。而選擇風險追求型投標人報價最低的承包商合計占78.9%。
國外大多數投標與拍賣理論假設投標人都是中性的,或者都是風險規避的同一種風險偏好類型,我國建設工程交易市場的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投標人中同時存在幾種不同風險偏好的投標人,而且它們的報價會受到投標人不同風險偏好的影響。在這種情景下,哪類風險偏好的投標人中標會給招標人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們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83.3%的承包商認為有風險追求型行為的投標人中標會帶給招標人最大的風險,只有6.7%和10%的承包商分別認為風險中性型和風險規避型投標人中標會給招標人帶來最大的風險。招標人的風險態度對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研究也很重要。大多數投標與拍賣理論的文獻都假定招標人或拍賣人是風險中性或者是風險規避的。建設工程的招標有其特殊性,實際上與投標人只關心工程建設階段不同,招標人更加看重的是工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產生的總體效益,建設工程項目投資巨大而回報時間很長,理性和聰明的招標人不會為了在建設階段節省一點投資而承擔將來有可能失去更大收益的風險,這是建設工程的固有特性所決定的。另外,我國的基本國情對招標人的風險行為取向也有影響,我國建設項目的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的特點是項目投資和收益歸政府或單位,但是,根據項目終身負責制規定,建設工程無論在建設期間還是經營期間出了重大質量問題,風險責任由項目法人及負責建設的相關人員承擔。國外建設項目的產權、收益權和風險承受人是一體的,在我國建設項目的產權和收益權與風險后果實際承受人是相分開的。由于以上原因,現實中我國公共工程招標人對待工程風險的態度應該主要表現出風險規避,次之為風險中性,表現出風險追求的應該為極少數。因此,我們假設招標人的風險偏好為風險規避型是符合我國公共工程招標大多數實際情況的。
4.2、投標人違約懲罰機制對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風險的防范作用:
一個實證分析招標方法的風險主要來源于投標人的風險行為,如果控制住投標人的風險行為,就可以有效控制住招標方法來源于投標人的人為風險。防范風險的方法有許多種,目前我國為了加強對建設工程交易過程的管理,制定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對建設工程交易市場中的各種違規行為將給予懲罰,懲罰作為政府管制的手段對投標人的投標行為到底會有多大的影響,它對建設工程最低價格密封招標方法的風險控制能有什么樣的作用。
在AA市建設局的支持下,我們采集在該市建設企業范圍內(包括該市內建設企業和外地在該市登記的建設企業,也包括不同企業資質等級的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和私有制企業),對承包商在不同的違約罰金(罰金與預算工程利潤的不同比例)下所表現出的投標報價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并最終獲得90份有效反饋問卷??梢园l現:
第一,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在違約罰金與預算工程利潤的比例為20%時,承包商采取的投標標價行為與正常情況下承包商的風險偏好分布比較相似,采取正常報價行為(風險中性)的承包商占大多數(68.9%),采取較高報價(比較討厭風險)和較低報價(比較喜歡風險)的承包商數分別為16.7%和12.2%,采取非常高報價(非常討厭風險)和非常低報價(非常喜歡風險)的承包商數分別為1.1%和1.1%。說明當懲罰較輕時,懲罰對承包商的投標行為影響很小。當違約罰金與預算工程利潤的比例增加到50%和100%的情況下,各承包商的投標報價行為發生了較大變化,采取正常報價的承包商的比例分別降低到51.1%和40%,而采取非常高報價(非常討厭風險)的承包商數分別增加到11.1%和23.3%,采取非常低報價(非常喜歡風險)的承包商數分別降低到1.1%和0.0%,采取比較高報價(比較討厭風險)的承包商數分別增加到26.7%和28.9%,但仍然少于正常報價的承包商數量,與此同時采取比較低報價的承包商數分別降低到10%和7.8%,說明當懲罰加大到一定程度后喜歡風險行為的承包商大幅減少,而討厭風險行為的承包商數大幅增加,符合人們普遍害怕懲罰趨利避害的心理狀態。在違約罰金對預算工程利潤的比例為200%和500%的情況下,投標報價非常高的承包商數量有明顯的增加并超過了按正常估價報價的承包商數量。采取較低投標報價的承包商數量也有明顯減少,但是采取非常高投標報價的承包商的數量反而從0.0%分別增加到2.2%和4.4%。
第二,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在橫坐標各個投標報價行為上,不同違約罰金所對應的承包商數量也表現出了一些規律性的差異:正常估價報價的承包商數量隨違約罰金所占預算工程利潤比例的增加而減少,而投標報價非常高的承包商數量隨違約罰金對預算工程利潤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投標標價壓得非常低的承包商數量隨著罰金對預算利潤比例的增加,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現象。
5、結束語
篇7
關鍵詞: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工程索賠
前言:建設工程當中索賠是正常現象,隨著工程規模擴大、施工環境復雜、技術要求日益增高等現象,在工程當中合同雙方肯定會發證摩擦并牽扯到索賠。而索賠在新的工程計價清單下變得越來越清晰,即使是工程合同的轉換也會發生索賠現象。這就造成現有的工程市場混亂“盈利靠索賠”越來越明顯,經營上往往在工程中通過一些“合法卻不合理”的手段進行索賠維護,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增長。這對工程發展以及工程索賠管理造成了極大的漏洞,所以對于出資方來說,在工程建設過程當中有必要進行工程索賠管理。正是基于此,筆者才針對2008年的清單計價規范做了詳細的說明。
1.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工程索賠管理策略
在工程當中承包商會向業主提出索賠要求,并且許多有經驗的承包商在分析招標文件、工程量清單時就考慮到其中的漏洞、矛盾和不完善之處,甚至采用“不平衡報價”或者“低價中標,高價索賠”的方法,在報價和合同談判中為將來的索賠留下伏筆。這給業主的索賠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對業主而言,肯定是希望能盡量避免索賠事件的發生或者降低其造成的損失,這就要求業主事先做好避免索賠發生的防范措施,規避和轉移索賠產生的原因,
實施有效的工程索賠管理策略。站在業主的角度上,工程索賠事件實際就是工程中潛在的風險,工程索賠產生原因是導致風險發生的原因,業主可以采用風險管理的方法進行工程索賠管理工作。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的規律、控制風險頻率和風險幅度的策略、程序、技術和方法,其目的是避免或減少風險損失。業主首先可以通過風險識別、風險分析方法對工程項目的索賠風險加以認識;然后科學合理地使用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風險自留四種風險管理方法,對風險事件采取適當的對策。不同的風險事件適用不同的風險管理方法,多用風險規避和風險轉移來處理工程索賠風險。風險規避是為了降低業主損失的概率和程度,主要采用事先控制和事后補救對風險進行處理的一種方法。風險轉移則是工程風險管理中非常重要且廣泛運用的對策,其目的是風險轉移者將本應自己承擔的風險轉移給他人,使自己免受損失。針對上述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工程索賠產生的原因,業主可以采取工程索賠管理對策進行風險的規避和轉移。在工程項目管理中,業主只有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認識工程索賠產生的原因,事先做好控制工作,制定完善的工程索賠管理策略,才能盡可能地避免工程索賠事件的發生。所以筆者針對工程索賠管理分析出如下幾點策略:① 做好招標文件的編制工作,招標文件是對投標人的約束和指導性文件,必須認真編寫,使招標文件更加
科學、合理、充分和嚴密。② 保證工程量清單的準確性,工程量清單是造價控制的核心,為保證清單的準確性,首先要組織技術力量對施工圖進行審核,針對施工圖中可能存在的影響計價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并予以明確。③ 慎重選擇合作伙伴,大多數業主愿意委托有資質的咨詢單位編制工程量清單,那么造價咨詢單位的信譽水平、業務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到工程量清單的質量水平。④ 做好事先控制工作,業主應該加強計劃管理,在工程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中,每項工作都應該盡量細致化和全面化。⑤ 將索賠風險轉移給他人,業主可以將部分合理的索賠風險轉移給承包商。在工程量清單中,描述項目特征時,可以讓投標人自己來描述一些業主無法表達清楚的內容,這樣在施工過程中雙方就不會出現爭議,例如項目特征中的“棄土運距”就可以描述為“投標人自行考慮”
2.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工程索賠管理特點與難點
“量價分離”是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最大優點,讓我國的計價模式徹底的克服了傳統定額計
價的弊端,也為索賠管理提供最清晰的賬目佐證,這也其最大的特點之一。但是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健全,所以在工程索賠管理當中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弊病:① 工程量誤差大,索賠管理無法得到具體數據分析,② 項目特征與工作內容描述不準確,妨礙索賠的公正性。③ 工程量清單漏項,無法保障索賠管理的項目健全。④ 工程變更過大,容易在索賠管理當中出現“扯皮”等現象。⑤ 材料價格風險不確定,妨礙了索賠管理依據風險分析的有效性。所以針對以上幾點特征,我國在2008年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明文規范,用以防止這些弊病的持續危害。
3.2008年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工程索賠管理優點
2008年的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以下簡稱清單)相比于2003年的模式更為突出,對于工程索賠管理有著及大的幫助,筆者通過分析具體的歸納了一下7項優點:(1)1、使用清單計價的工程范圍改變,也就是國有投資以及民間投資大、中、小建設工程都可以使用清單模式,也就是在索賠案當中保護了私有化建筑工程;(2)四統一改為五統一,增加了項目特征,對項目的具體狀態進行了了解,有助于今后索賠的有理有據的開展;(3)明確了采用清單招標的合同必須采用綜合單價的計價合同。此條為強制條文,清晰明了的闡述了單價清單報價,保障了日后索賠的透明性,防止價格混亂的產生;(4)綜合單價重新作出了定義:將企業管理費、施工機械使用費材料費和人工費,具體的鎖定在每一個規定計量單位的措施清單項目或者工程量清單項目當中,實現了獨立化防止了清單計價的混亂,保障了日后索賠案當中單個項目工程的清單有據可循;(5)強調招標人需要對工程量清單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不得利用業主身份把這部分責任轉嫁給投標人,保障了招標成功后的受理權的唯一性,也保障了在日后索賠當中尋找索賠源頭的唯一性;(6)規定工程量清單應由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措施項目清單、其他項目清單、稅金項目清單等組成。將規費項目清單、稅金項目清單增加到其中,保障了日后索賠管理的賬目明確化;(7)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工程,應在招標文件或合同中明確風險內容及其范圍(幅度),不得采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規定風險內容及其范圍(幅度),保障日后索賠在這一過程當中的清晰性。綜上所述現有的清單計價模式已經成為了管理索賠的有效依據,但是能否完全運用到工程當中卻還存在相當大的“疑問”,希望有關部門今早將這些有效條例從“口號”的形式當中解放出來。
結束語:
工程索賠是一項牽連甚廣、工序復雜、操作難度高、分辨困難的管理事項,我國雖然出臺了工程索賠管理方案,也出臺了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但是水平較為落后,不能滿足現有的市場所產生的管理漏洞,基本上都屬于一些口號形式的理論研究,并且工程索賠一般都是以承包商的角度進行分析,卻很少從業主方的角度出發,這導致工程索賠矛盾化日益增加。所以在面對工程索賠時,有關單位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業主與承包商之間的確切利益糾紛,以實際證據為前提,進行工程索賠管理,保障工程建設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 成虎,錢昆潤.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與索賠[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2] 梁鑒.國際工程施工索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篇8
[關鍵詞]VaR模型;歷史模擬法;股票型基金;凈值收益率
[中圖分類號]F833/8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0)08-0049-02
一、VaR模型
1 VaR方法。VaR(Value at Risk)因其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金融市場風險狀況且易于理解,有助于金融機構或投資者對金融資產進行事前風險監控和事后風險評估,在金融市場風險測量及風險管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VaR字面含義是指“處于風險中的價值”,學術界一般將其定義為在市場正常波動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資產組合的最大可能損失,或者說VaR就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資產組合在未來一定期間內的最大潛在損失值。
VaR模型化的一般描述為:Prob(AP>VaR)=1-a;為金融資產在持有期t內的損失;VaR為在給定置信水平1-a下的風險價值,即可能的損失上限。
2 模型選擇。在實際工作中,當人們計算VaR值式,通常運用正態求解法、歷史模擬法以及蒙特卡羅模擬法三種方法。本文采用歷史模擬法,也就是不對資產收益率的分布作出任何假設,從歷史數據中可以利用有用的信息,來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值。既避免了正態分布法求解VaR時因金融數據具有尖峰、后尾的非正態特征而低估風險,又免除蒙特卡羅的繁雜的計算量。而且歷史模擬法足以實現本文研究目的。
歷史模擬法:假設現在的時間為t=0Si(t)為第1項資產在時間t的價格,以歷史模擬法來估算未來一天的風險值的程序。
(1)通過n+1個交易日資產價格計算整理得到n個收益率。
(2)將這n個按歷史情況模擬出的收益率數據由小到大依序排列,依照不同的置信水平找出相對應分位數的I臨界報酬率。
(3)則在下一個交易日,在一定的置信度下風險價值(VaR)為si(O)乘以步驟2的臨界報酬率。
二、實證分析
1 為了使基金風險評價具有可比性,時間區間選取06到09年,符合條件的股票型基金有94只,按照新浪網上股票型基金分類為6種風格。表中結果是采用歷史模擬法,在置信區間下的最大損失比例,將此比例乘以上一交易日的收益率就可以得到下一交易日收益率的波動范圍。
表2.0(交易日數據900―1000個。數據來源:CSMAR系列研究數據庫)
2 應用分析與策略投資
(1)對基金波動性的評價。基于2006~2009年973個交易日數據得出上證綜指VaR值、不同風格下基金的平均VaR值以及股票型基金的平均VaR值,從而作為基準與各個基金的VaR值作比較,如果小于基準值表明該基金風險較平均水平要低或者較大盤要小。
表2.0是計算出基準VaR值,從表中可以看出積極成長型基金相對其他風格的股票型投資基金風險要低,而且也低于大盤,表明該風格的基金在正常情況下能夠跑贏大盤,所以投資股票型基金時應該首選積極成長型。
(2)對基金所承諾的投資目標進行評價?;疬M行投資組合會采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風格,對投資目標做出不同的承諾。像銀華優質增長股票基金屬于積極成長型,該基金以積極成長型未投資理念,適合較為激進型的投資者。而例如景順長城精選藍籌股票基金則定位穩健成長型,謀求基金資產長期穩定增值,也就比較適合較為穩健的投資者。
按照這兩只基金的承諾,銀華優質增長股票基金應該比景順長城精選藍籌股票基金更具有風險性,但是通過計算99%、95%、90%置信水平下的VaR值,前者的VaR值比后者的小。(銀華:-5.18467%、-3.23163%、-2.17957%;景順:-5.33884%、-3.46104%、-2.63664%)
篇9
關鍵詞:財務籌資風險;成因;規避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企業財務籌資風險又稱財務風險,它是指企業因借入資金而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一般企業籌集資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財務管理目標。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籌資,必然會增加按期還本付息的籌資負擔,由于企業資金利潤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確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從而會使企業資金利潤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業決策正確,管理有效,就可以實現其經營目標。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行情的瞬息萬變,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得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了財務籌資風險。
一、財務籌資風險的形成
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企業籌資決策的核心。資本結構不合理,資金周轉慢,當債務到期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從而引起財務風險。企業的融資方式、融資金額、融資期限等都影響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從而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定以及未來的財務風險與破產風險。
(二)籌資方式選擇不當
目前在我國,可供企業選擇的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不同的籌資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會有各自的優點與弊端,如果選擇不恰當,就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費用,減少企業的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而形成財務風險。
(三)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其直接表現為企業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不同于財務籌資風險,但又影響財務籌資風險。當企業完全采用股權融資時,經營風險即為企業的總風險,完全由股東均攤。當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時,由于財務杠桿對股東收益的擴張性作用,股東收益的波動性會更大,所承擔的風險將大于經營風險,其差額即為財務籌資風險。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利息費用,則不僅股東收益化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嚴重時企業將喪失償債能力,被迫宣告破產。
只有在企業負債經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導致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而且負債比率越大,負債利息越高,負債的期限結構越不合理,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越大。另一方面,雖然企業的負債比率較高,但企業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經營風險較低,且金融市場的波動不大,那么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相對就較小。
二、財務籌資風險的控制策略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發展經濟的有利杠桿。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企業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有充分的認識,必須采取防范負債經營風險的措施。
(一)優化資本結構
最佳資本結構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財務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這個最大的財務籌資風險可以用負債比例來表示。所以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以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一個企業只有權益資本而沒有債務資本,雖然沒有財務籌資風險,但總資本成本較高,而且無法獲得因債務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債務資本過多,則企業的總資本成本雖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可能會因此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從而導致財務籌資風險加大。因此,企業應自覺地調節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確定一個最佳資本結構。在資產利潤率上升時,調高負債比率,提高財務杠桿系數,充分發揮財務杠桿效益;當資產利潤率下降時,適時調低負債比率,以防范財務風險。
(二)合理安排籌資期限
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規避風險的對策之一。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籌資政策,即盡量用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來滿足企業永久性流動資產及固定資產的需要,而臨時性流動資產的需要則通過短期負債來滿足。這樣既避免了冒險型政策下的高風險壓力,又避免了穩健型政策下的資金閑置和浪費。同時,企業要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
(三)建立風險預測體系
企業必須立足市場,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防機制和財務信息網絡,及時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范,對事態發展的形式、狀態進行監測,定量測算財務風險臨界點,及時對可能發生的或已發生的與預期不符的變化進行反映。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合理的籌資結構來分散風險,如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原理來控制負債比率,從而控制投資風險;采用總資本成本比較法選擇總資本成本最小的融資組合,進行現金流量分析,保證償還債務所需資金的充足;通過控制經營風險來減少財務籌資風險,使企業按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財務危機,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
總之,企業若要籌資就必須承擔財務籌資風險。企業應在正確認識財務籌資風險的基礎上,充分重視財務籌資風險的影響,掌握財務籌資風險的防范措施,使企業既獲得籌資經營帶來的收益,同時又將財務籌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其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根虎.企業的財務籌資風險與控制[J].遼寧經濟,2008,7.
[2]王化成,張新洪.現代企業籌資實務[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
[3]袁琳,文華.籌資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
篇10
關鍵詞 套期保值比率;期望效用;風險厭惡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Risk Aversion and Optimal Hedge Ratio
LI Jiangfeng1,FU Jianru2,ZHANG Shunming3
(1.School of Sciences,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China;2.School of Accountancy,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China;3.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an investor'riskaverse degrees on his optimal hedge ratio was examined within the general Expected Utility framework. Firstly, we provided a set of conditions on the utility function, which can enable the investor to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hedging strategy. Secondly, several relationships among Rubinstein's global riskaversion measuring, ArrowPratt absolute riskaversion coefficient and Ross's strong riskaversion measuring were discussed, and we derived a set of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of riskavers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Rubinstein's riskaversion index. Finally, we also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investor's riskaversion degrees on his optimal hedge ratio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the returns of the future and the spot obeying normal distribution.
Keywords optimal hedge ratio;expected utility;riskaverse
1 引 言
在現實的投資決策中,很多投資者或金融機構選擇期貨合約來對沖其面臨的風險. 這充分體現出他們對于風險的規避態度.因此,研究風險規避投資者如何選擇最優套期保值策略也是風險管理領域的重要議題.
在現有的套期保值理論框架下,學者們專注于在不同的假設前提和目標函數下對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的探討[1].自Markowitz提出了著名的資產組合理論之后,金融學領域才廣泛的使用方差作為風險度量指標.因而套期保值理論研究的早期模型也使用套期組合的方差作為目標函數,風險厭惡的投資者通過最小化方差來確定最優的套期保值策略.最小方差模型的一個缺陷是僅僅考慮到投資者對于風險的態度,而忽視了投資者在決策時常常是在“利弊”之間進行權衡的事實,因此有學者提出基于“均值-方差”理論的套期保值模型.然而,均方理論在提出之初就受到一些學者質疑.一方面,使用方差來衡量風險將收益向上波動和向下波動給予同等的對待,這與現實中人們對于風險的直覺不一致;另一方面,均方模型認為投資者僅僅關心組合收益的前兩階矩,而近年來的很多研究表明組合的高階矩對于投資者的金融決策具有顯著的影響.隨著金融理論的發展,有學者提出新的風險度量指標,諸如:下偏矩、絕對偏、VaR、CVaR、一致風險度量(Coherent Risk Measurement)等等.
伴隨著這些風險度量工具的發展,一些新的套期保值模型被提出,這些模型大多數在“回報-風險”的框架下來研究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確定以及相關參數的估計.使用“回報-風險”框架的最大優點在于套期組合的期望和風險比較容易計算,從而可以得到最優化問題的顯式解.然而,“回報-風險”框架作為風險情形下的決策模型缺少相應的公理化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一些學者的批判.在風險情形的決策理論里,期望效用理論始終是最為重要的規范決策模型,盡管在近幾十年里,該理論也不斷受到挑戰和質疑,但卻始終無法動搖其作為最主要決策模型的理論地位,并且近年來也有新的證據來支持該理論的合理性.而在套期保值問題的相關研究中,由于技術處理上的困難,很少有文獻使用一般期望效用框架來進行研究.這是本文的基本出發點.本文試圖在一般期望效用框架下,來討論最優套期保值比的特征,以及投資者內生的風險規避態度對于其套期保值策略的影響.
套期比率的研究已經累積了大量的文獻.這些相關文獻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主要考慮選擇替代的優化目標來推導相應的最優套期比率,另一類關心模型中相關參數的估計即模型的實證研究.由于篇幅的限制,僅僅回顧和本文相關的第一類文獻. Johnson(1960)[2]以收益方差最小化為目標,最早提出了商品期貨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概念,并給出了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計算公式.Hsin等(1994)[3]在均方框架來研究最優套期比率,并得出在適當的條件下,該框架下的最優套期保值比率同最小方差套期比率是一致的Howard和Antonio(1988)[4]以Sharpe比率為優化目標,考慮最大化Sharpe比率的最優套期比率研究.Cheung等(1990) [5]在“回報-風險”框架下,以Gini系數作為風險的度量,比較了均值-方差和均值-Gini系數最優套期比率效應.De.Jong等(1997) [6]使用廣義半方差作為優化目標,比較了基于廣義半方差、方差和Sharpe比率的最優套期保值比.Chen等(2001) [7]將De.Jong的研究擴展到“回報-風險”框架下.Cecchetti等(1988) [8]在期望效用框架下,使用特殊的對數效用函數,在聯合分布為二元正態的假定下來研究最優套期比率的確定.Lence(1995) [9]使用期望效用最大化框架,研究同時考慮現貨生產、無風險和風險資產同時存在情形下的最優套期比率的確定.對于國外相關研究的早期成果,推薦參考Chen等(2003) [10]的綜述文章.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中,遲國泰等(2009) [11]使用近年來風險管理領域較為流行的CVaR作為套期組合的風險度量,通過最小化CVaR來求解最優套期比率.柴尚蕾(2012)[1]在均值- CVaR框架下,建立了股指期貨的動態套期保值模型.
4 結 論
本文在一般期望效用框架下,使用抽象的效用函數,考慮現貨和期貨收益服從二元正態分布時,投資者的風險規避程度對于其最優套期保值策略的影響.通常當投資者面對至少兩個風險資產時,僅僅使用ArrowPratt風險厭惡系數無法對于兩個風險厭惡程度不同的投資者的投資策略進行比較.在本文中,通過對于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給予一定限制,找到一組充分條件,使得在該組條件下,使用ArrowPratt風險厭惡系數仍然可以在不同風險厭惡程度的投資者之間,獲得明確的比較靜態結果.發現當期貨的平均收益率為正時,當投資者的效用函數滿足我們提出的條件時,在ArrowPratt意義下更加風險厭惡的投資者通常選擇更大的套期保值比率,而當平均收益率為負時,則恰恰相反.
參考文獻
[1] 柴尚蕾,郭崇慧. 基于MeanCVaR 約束的股指期貨動態套期保值模型研究 [J]. 管理工程學報, 2012,26(2): 141-148.
[2] L L JOHNSON.The theory of hedg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0, 27(3):139-151.
[3] C W HSIN, J KUO, C F LEE. A new measure to compare the hedging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currency futures versus options[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4,14(6): 685-707.
[4] C T HOWARD, L J D’ANTOIO. A riskreturn measure of hedging effectivenes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4,19(1):101-112.
[5] C S CHEUNG, C C Y KWAN, P C Y YIP. The hedging effectiveness of options and futures: a meanGini approach[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0,10(1): 61-74.
[6] A DE JONG, F DE ROON, C VELD.Outofsample hedging effectiveness of currency futures for alternative models and hedg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7,17(7):817-837.
[7] S S CHEN, C F LEE, K SHRESTHA.On a meangeneralized semivariance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the hedgeratio[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01,21(6): 581-598.
[8] S G CECCHETTI, R E CUMBY, S FIGLEWSKI. Estimation of the optimal futures hedg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8,70(4): 623-630.
[9] S H LENCE. The economic value of minimum cariance hedg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77(2):353-364.
[10]S S CHEN, C F LEE, K SHRESTHA. Futures hedges ratio: a review[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3,43(3):433-465.
[11]遲國泰,趙廣軍,楊中原. 基于CVaR的期貨最優套期比率模型及應用[J]. 系統管理學報, 2009, 18(1):27-33.
[12]M E RUBINSTEIN. A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of risk premiums[J]. J.Business, 1973,46(4):60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