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水路運輸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水路運輸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述水路運輸的特點

篇1

構建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的必要性

1、內河交通運輸管理的需要

內河運輸的地位與作用。就水上交通運輸而言,內河運輸占有重要地位重要。《2005年公路水路交通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數字表明,2005年全社會完成水路貨運量21.96億噸,在全社會水路貨運中,內河運輸完成貨運量10.57億噸,占全社會水路貨運量的48.1%;沿海運輸完成貨運量6.54億噸,占29.8%;遠洋運輸完成貨運量4.85億噸,占22.1%。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內河運輸占我國水路運輸的主流,沿海運輸次之,遠洋運輸則處于最后一位。但水上運輸法制研究卻相對薄弱。構建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體系,加強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研究,促進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建設勢在必行。

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進行“后汽車時代”,即游艇時代,這方面的法律規范需要完善,如游艇上的電話、電源、網絡,甚至排泄物排放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的加強立法管理。

2、內河法治發展的需要

(1)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制系統性的需要。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必須形成自己的體系,非系統化的法制狀況造成內河水上管理的任意性,失去了法的可預測性、統一性。

(2)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制建設的需要?!豆贰⑺方煌ǚㄒ庴w系框架和實施意見》確立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的六個子體系,為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確立了基礎研究對象與研究框架。這六個子體系包括港口法規子系統、航道法規子系統、航運法規子系統、船舶法規子系統、船員法規子系統及內河交通安全法規子系統。但這六個子系統在法律層面的立法相對較少,一些基本的法律如《航道法》、《航運法》、《船舶法》、《船員法》都還沒有出臺,更不說《運河法》、《內河航運促進法》等相關的法律,內河水上法治建設離法制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3)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化的需要。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的法律規范缺失,給內河發展帶來很多制約;因為法律規范不到位,很多內河建筑物較多,影響了航道的正常通行;內河投資體制不暢,內河航道建設相對落后,航道等級偏低;國家對內河水上運輸管理法治不完善,財政扶持政策不到位,內河水上交通運輸不科學等,從而出現“法律規定缺位而遵從其他規則”現象。現實中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的規治更多是依靠的政策而不是法律。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呈“多樣化”現象:管理體制不同、主管部門不同、相同案件執法結果不同等,這也是多過依據政策管理所帶來的必然現象之一。

另外,內河水上交通運輸很多方面還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如內河岸線資源保護、內河港口規范、內河海事的處理救濟、內河船員特殊權益保護等都需要專門法律保護。

3、WTO及水路開放性的要求

加入WTO,首先應是政府的入世。入世所簽署的23個協議、492頁紙張里,只有2項條款涉及到企業,換句話說,履行承諾的是政府而不是企業。因此,加入WTO,首先要解決的是政府入世。中國水運業面對入世,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為了促進我國水運業的發展,完善我國內河水運法制化體系,通過加強對WTO規則的研究,加快法規建設,達到促進我國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發展的目的。WTO的透明度原則也要求各成員將有效實施的有關管理對外貿易的各項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司法判決等迅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員政府和貿易經營者加以熟悉,入世要求我國應在境內統一、公正和合理地實施各項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司法判決等。因此,完善我國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是我國加入WTO必須完成的工作。

4、有利于法院正確適用法律,保護當事人權益

我國設有專門的地方海事法院,但內河海事處理卻與沿海有區別,不能按內河的特點對內河海事當事人的權益進行充分、有效的保護。這方面的研究滯后,立法不到位,是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

構建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的基本框圖

1、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的基本原則確立

內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于整個內河交通法制建設之中的總的指導思想和為內河交通法所確認或體現的根本法律準則。內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則對整個內河交通法制建設具有指導作用,它既是內河交通立法的原則,又是執行法律、進行法制治理和處理法制問題的根本準繩,即它是包括內河交通的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在內的整個內河交通法制活動的總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法律準則。

內河交通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內河交通法治原則、內河交通效率原則、內河交通安全原則、內河交通參與原則等。

(1)內河交通法治原則。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原則是依法行政原則的具體化。

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原則是指從事任何內河交通行政管理行為都必須嚴格地依照憲法、法律及有關規定進行,不允許超越法定權限范圍,也不允許有任何法外特權。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層意思:內河交通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活動,即合法性問題。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治原則要求內河交通主管機關在進行管理過程中,所有的行政管理行為必須有法定依據,這就是通常所理解的法律的明文規定;內河交通行政執法行為要符合法律精神,這就是一般學者理解的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問題。

(2)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效率原則。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效率是交通行為的根本要求,體現在交通建設、交通規劃、交通行為的各個方面,體現人們對交通行為的根本要求。水上交通與其他交通相比較,其經濟價值也是體現在其社會、經濟效率方面。效率或者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在經濟學上的效率是指投入的成本與產出的成果之間的比例,追求效率的目的是為了以最少量的投入獲得最大量的產出。法律效率就是指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結果與法律追求的目的之間的關系,即利用法律配置社會資源,以最小的法律成本實現最大法律目標的效率。

交通效率原則的另一方面是指交通行政主管機關在行使其職能時,要力爭以盡可能快的時間,盡可能少的人員,盡可能低的經濟耗費,辦盡可能多的事,取得盡可能大的交通事業的發展。

交通效率原則通過很多制度加以體現。例如時效制度,是指海事行政機關和事故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作為,待法定期限屆滿后即將產生相應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事故報告制度;事故及時調查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講,制度也是一種效率的安排,以法律形式代替行政命令的內河水上交通運輸立法體系的發展本身既是一種進步,同時也是一種效率選擇。

(3)內河交通安全原則。交通安全體現在內河交通的各個方面:從航道建設,安全控制區設置,內河水上市場準入制度設置,危險貨物運輸專門管理制度,航行規則設置,船舶檢驗制度,船員資格制度,內河水上行政處罰適用等各內河交通制度的各種制度方面。

交通安全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交通行駛規則的設立方面;交通設施、交通標志設立方面;設立交通控制區制度方面;交通駕駛人員資質要求方面;交通運載工具管理方面。

交通安全是交通的根本的保障。交通安全也是治安權在交通管理中的體現。因此,安全管理也是交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另外,交通安全在國家安全與國家經濟安全方面也有體現。如《港口法》第27條規定,港口經營人應當優先安排搶險物資、救災物資和國防建設急需物資的作業。

(4)交通參與原則。參與原則是指內河水上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應當盡可能為事故當事人提供參與行政管理的各種條件和機會,從而確保事故當事人實現程序權益,同時也可以使內河交通管理行為更加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參與原則的內容體現在內河交通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參與權、知情權、就所知悉的事實陳述的權利、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異議、進行申辯和反詰的權利、不服處理結論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申請權等。

2、內河水上交通運輸法的基本制度的確立

篇2

例1(全國文綜新課標卷Ⅰ)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現,有“百里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圖a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位置,圖b示意攀枝花周邊地形。

圖a圖b(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

(2)推測攀枝花1月份的天氣特征。

(3)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的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供論據。

【參考答案】(1)因地形阻擋,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較?。晃挥诤恿鳎ń鹕辰┕鹊?,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氣流,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

(2)多晴天、少云雨,風力弱,氣溫較高、較穩定(波動小)。

(3)論據:鋼鐵工業以及其他工業、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廢氣;(山高谷深,)地形相對封閉,下沉氣流空氣穩定(易出現逆溫),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因此,空氣質量可能不佳,不適宜度假。)

【思維路徑】第(1)題直接探討氣候的要素,要求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從緯度位置來看,攀枝花緯度較低,氣溫較高;從地形對水平氣流的阻擋作用來看,攀枝花北部高大山脈對寒流有阻擋作用,使攀枝花基本不受寒潮影響;從攀枝花周邊地形來看,該城市處于河谷地區,海拔為1000米,地勢相對較低,氣溫較高,同時該地河流河面較開闊,氣溫也受水溫調節。另外,因攀枝花周邊地區山高谷深,山頂氣溫較低,氣流下沉并沿山體滑至谷底,隨著高度的降低,氣溫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氣溫相對較高。

第(2)題要求推測攀枝花1月份天氣特征。既然是推測,就要找根據。首先,考生要明確天氣特征的描述方法,即從氣溫、濕度、風力和風向、氣壓、陰晴等方面描述。其次,考生應從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即該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區,地勢低,氣溫較高;受河流水域調節,氣溫變化較?。ㄝ^穩定);受地形(山高谷深)影響,盛行下沉氣流,氣壓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較封閉,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氣流難以進入,風力弱。注意:答題時不用將推測的思維過程呈現,只需列出天氣特征即可。

第(3)題構建了一對矛盾,即“避寒”與“空氣質量”的矛盾,要求考生說明空氣質量不好的原因??諝赓|量的好壞反映了大氣污染程度,其主要受地形地貌、氣象、城市的密度,以及人類污染物排放量大小的影響。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鋼鐵城市,肯定有大氣污染,同時其他工業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廢氣;從地形來看,山高谷深,地形相對封閉,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擴散;盛行下沉氣流,易出現逆溫,空氣穩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擴散。

【品味立意】知識是能力立意的基礎,而能力立意的試題不是直接考查知識,它關注的是知識的獲取過程,即由分析得出地理結論。從三道題目的設問來看,其探討的問題是有聯系的,都圍繞人類的“宜居”展開:先是尋找最佳避寒地,即氣溫較高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礎上推測天氣特征;最后分析空氣質量,真正回歸到“宜居”的主題上來。從氣溫到天氣,再由天氣到空氣質量,試題從宏觀到微觀逐層深入。在分析問題時,考生也不應孤立地看問題,比如分析攀枝花氣溫高的原因時,要考慮緯度位置、地形、下沉氣流的影響;分析空氣質量時,既要考慮自然因素(地形、氣象、大氣運動)的影響,又要考慮人為因素(人類排放廢氣)的影響。無論是建立聯系,還是表達聯系,都是對地理思維與闡釋能力的考查。

例2(重慶文綜卷)圖1為某河段示意圖,圖2表示該河段上①②兩觀測點所測得的年流量變化。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1圖2(1)當地政府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計劃在圖1中A、B兩點之間修建攔河壩,該措施可能使河水對C點河岸的沖刷。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請對如何修建該攔河壩提出兩條合理建議。

(2)與觀測點②相比,觀測點①測得的流量較。其原因是。

(3)請在圖2上繪出圖1中點③所在斷面1~7月的流量變化趨勢曲線。

(4)下表是該河段所在地區部分社會經濟指標。據表指出該地區近10年來糧食生產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原因。

年份人口數量(萬人)常住人口其中:城

鎮人口農作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總產量

(萬噸)播種面積

(萬公頃)播種面積

(萬公頃)200010133463646210201011496512754515【參考答案】(1)加劇建議:控制堤壩高度,修調節水閘。

(2)大(多)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見下圖)

(4)趨勢:糧食總產量和播種面積減少。原因:城鎮人口增加,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勞動力減少,耕地面積減少;生產技術進步較慢,單產提高不明顯;種植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

【思維路徑】第(1)~(3)題:河流水系的大小影響水量、流速等水文特征,進而影響流水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利用攔河壩提高甲河道的流量,將加劇河水對C點河岸(凹岸)的沖刷。人們可通過控制攔河壩高度、建設調節水閘等措施來調節下游水量。短距離內,河流的總流量等于各支流流量的和,也就是①處的流量等于②③兩處的流量之和。由圖中①河道流量變化曲線高度減去②河道流量變化曲線高度就得出③河道流量變化曲線高度。注意:只需繪出1~7月這一時間段的流量曲線即可。

第(4)題:通過表格可看出常住人口數量和城鎮人口數量增加,糧食總產量和播種面積減少,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由此可直接判斷糧食生產的變化趨勢。進行原因分析時需要考生綜合分析社會經濟指標,分別從城市化發展導致農業人口、農業用地減少,社會發展對經濟作物的需求量增大,經濟作物產值高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慢、單產提高不明顯等方面尋找原因。

【品味立意】第(1)~(3)題主要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流水的作用及水利工程的功能。試題通過對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判讀,進而考查考生數據感悟和圖表繪制的基本能力。

第(4)題主要考查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化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考查獲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例3(北京文綜卷)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新西蘭對外聯系的交通運輸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島降水量西多東少的原因。

(3)與南島相比,說出北島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優勢。

(4)新西蘭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1)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島國,經濟發達。

(2)地處西風帶,西側為迎風坡降水量多,東側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3)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勢較平坦(平原面積較大);機場密度較大(數量多),路網密度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較大(數量較多)。

(4)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或板塊構造邊緣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內力作用強烈)。觀賞火山地貌等景觀,利用溫泉等地熱資源度假療養。

【思維路徑】區域地理綜合題的基本命題思路是:區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變化、特征闡釋成因、規律、聯系探討區域可持續發展(開發方向、措施等)。

第(1)題:本題考查基本讀圖、析圖能力。考生要注意題干強調的是對外聯系的交通運輸方式,依據圖例即可得出水路和航空運輸,其分別取決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

第(2)題:對區域內某兩個地區降水差異的成因分析要調用已有知識,考生首先要考慮兩地是否分別處在迎風坡和背風坡,其次從盛行風向和地形差異兩方面進行分析。通過緯度定位得出南島處在盛行西風帶,吹西北風;根據地形西高東低可以得出西部為迎風坡降水較多,東部為背風坡降水較少。

第(3)題:地理條件優勢要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綜合分析,自然地理方面應從地理位置(半球、經緯度、海陸位置)、氣候(水分和熱量條件)、地形(主要地形類型及其分布)、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分析,人文地理方面應從產業(與地形、氣候相關)、經濟發展、交通狀況(交通網密度、交通通達度)、城市分布(密度、集聚效益)、人口等角度分析。結合本區域實際,將這些因素逐一分析,基本能得出正確答案。

第(4)題:本題主要考查地理成因,其中自然災害的成因應主要從天氣系統、氣候、地質、地貌等方面分析?;鹕降卣鸬某梢蜉^簡單,考生應主要考慮地質作用。根據經度可判斷出該地東臨太平洋,位于火山地震帶,地殼活動活躍。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應從“看到的”和“參與的”兩方面考慮,不難回答。

【品味立意】以非重點區域為載體進行區域分析,堅持能力立意,拓展思維深度。本組題中,區域僅作為案例提供素材,并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等地理學科主干知識,“本質”上則要求考生推導地理要素間的聯系(地理規律、地理原理),歸納區域特征,旨在考查考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以及運用整體性原理在獲取和解析圖像信息、調動和運用已有知識基礎上“描述和闡釋事物”“比較和分析差異”“論證和探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貫穿試題始終的思想路線和答題依據,試題(3)體現的區域性、綜合性原理和試題(4)體現的因地制宜等地理思想在考生做題過程中“潤物細無聲”。

例4(全國文綜新課標卷Ⅰ)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尼羅河鱸魚是體型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屬肉食性魚,原產于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紀50年代,尼羅河鱸魚被引入維多利亞湖,并迅速繁殖。該湖的尼羅河鱸魚經捕撈、加工后多銷往歐洲,成為昂貴的美食。下圖示意維多利亞湖的位置及周邊水系。

(1)分析阻礙尼羅河鱸魚游入維多利亞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條件。

(3)分析尼羅河鱸魚迅速繁殖對維多利亞湖魚類資源及捕撈業的影響。

(4)說明尼羅河鱸魚的引進對維多利亞湖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

【參考答案】(1)(維多利亞湖)處于相對封閉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羅河);湖泊海拔高,尼羅河上游多瀑布,阻擋了尼羅河鱸魚游入維多利亞湖。

(2)維多利亞湖湖面廣闊,為體型大的尼羅河鱸魚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湖中魚類為尼羅河鱸魚提供充足的餌料。

(3)尼羅河鱸魚體型大,食量大,導致一些原有魚類數量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尼羅河鱸魚體型大,捕撈技術和方法與當地傳統不同,)沖擊當地傳統捕撈業,同時出現專門捕撈尼羅河鱸魚的捕撈業。

(4)產量大,價格高,(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出口創匯;捕撈、加工、運輸等產業隨之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思維路徑】(1)結合所學知識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維多利亞湖位于尼羅河上游,且只有一個出水口;河、湖之間有三個瀑布,尼羅河鱸魚要溯水游入維多利亞湖較為困難。

(2)外來生物在新環境中快速繁殖的原因主要有:該物種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自然條件適宜,資源豐富;缺少天敵等。結合材料和本題設問,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有利自然條件主要是:湖面廣闊,適宜尼羅河鱸魚生存;食物豐富,促使尼羅河鱸魚快速繁殖;無天敵分布。

(3)據材料可知,尼羅河鱸魚屬大體型的肉食性魚類,原產于尼羅河、剛果河等非洲河流中,在維多利亞湖屬外來物種??焖俜敝车哪崃_河鱸魚肯定會大量食用當地原生魚類,會導致原有魚類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原生魚類減少,尼羅河鱸魚增多且價格高,人們也肯定會大量養殖并捕撈尼羅河鱸魚,這樣就改變了原有的捕撈方式和捕撈對象,沖擊了當地的傳統捕撈業。

(4)結合題意和材料可知,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繁殖迅速,且體型大、價格昂貴,多銷往歐洲,其捕撈、加工、運輸等產業發展,肯定會擴大就業,增加外匯(經濟)收入。

【品味立意】本組試題以維多利亞湖鱸魚產業來檢驗考生對物種分布、農業生產活動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闡釋、論證、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首先,從試題的背景來看,本組試題雖考“尼羅河鱸魚”,但不由得讓人聯想到近年來突出的生態入侵問題,如“臭名昭著”的小龍蝦、鳳眼蓮(水葫蘆)、黃頂菊、美國白蛾、巴西龜、福壽螺等,這些都是侵入我國的外來物種。據農業部的初步統計,目前我國有40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危及本地物種生存,破壞生態系統,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

其次,從試題的設問來看,本組試題切入點小,指向明確,考查的地理角度突出,基礎知識翔實,涉及的主干知識有水文、生物、農業和區位分析等。該組試題很好地體現了自然狀態下物種的分布和生存環境,并指出隨社會發展人類活動對物種分布的影響,有利于考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對社會和對經濟的具體影響,從而使考生在思辨中認識我們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構筑和諧的人地關系。

總體來看,本組題角度新穎,設問精準,意義深遠,難度適中,是一組經典的好題。

例5(浙江文綜卷)2013年1月17日,國務院批復《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根據下列材料,完成(1)~(3)題。

材料一據環境保護部2013年4月19日的第一季度74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舟山空氣質量居全國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還具有陽光、沙灘、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圖甲為舟山群島新區物流和旅游規劃略圖。圖乙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產業就業構成圖。

(1)舟山空氣質量居全國前列的主要原因是、。舟山群島新區可開發的特色旅游項目有、、。

(2)分析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鐵礦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轉基地的主要原因。

(3)說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產業就業構成的變化特點,并說明其對推動城市化作用的差異。

【參考答案】(1)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少風力大,稀釋自凈能力強等禪修、游艇、游泳、海釣、康體、沙灘、海鮮美食等(可任答三點)

(2)舟山群島新區港口航道深、岸線長,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長江中下游地區鐵礦砂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大,多選擇水運中轉。

(3)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增加較少,對城市化發展推動作用較?。坏谌a業就業人數增加較多,對城市化發展推動作用較大。

【思維路徑】第(1)題,考查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問題的原因??諝赓|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排放的污染物少,另外污染物擴散快,大氣的自凈能力強,即沿海地區較強的風力對污染物的擴散起到促進作用??忌诜治龊u可開發的特色旅游項目時需要先抓住海島的特色,并從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再調用所學的海南島開發的相關知識進行遷移,進而合理地組織答案。

第(2)題,區位優勢分析應從位置、航運條件、資源狀況、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

第(3)題,首先據圖乙獲取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的變化情況,再聯系產業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來分析。

【品味立意】本題設計思路為:體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本題以具體區域為載體,考查區域同人類的關系、區域的發展及其影響,綜合考查環境保護與旅游地理等知識,緊扣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思想。

第一,從試題設計來看,彰顯地理特色。命題著眼于學科理論、學科思想的考查,貼近生產生活實際。試題關注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圍繞“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這個熱點展開,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體現了“地理來源于生活,地理應用于生活”;注重情境材料呈現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多樣化;材料新穎,呈現方式有文本材料、區域地圖、餅狀結構圖等。

第二,從考試目標來看,體現能力立意。本題考查了考生獲取圖文信息,描述、闡釋地理事物和論證、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并且選材豐富。另外,該題還注重考查考生獨立獲取和解讀信息,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第(1)題考查從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第(3)題需要考生先獲取產業結構變化的相關信息,再結合產業結構變化情況分析其對城市化的影響程度。本題對“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1)題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現象,由于組織答案的指向明確,這就要求考生有很強的歸納和表達能力,對考生組織答案和表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從考查的知識來看,注重理性思維。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是自然地理部分的五大原理與人文地理部分的區位原理。本題很好地考查了對地理基本原理的分析能力,如第(2)題“分析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我國鐵礦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轉基地的主要原因”屬于地理區位原理的分析;運用比較法進行區域對比分析也已成為能力考查的重要內容,如第(3)題“說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產業就業構成的變化特點,并說明其對推動城市化作用的差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基本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