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研究方向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能電網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能電網研究方向

篇1

【關鍵詞】智能變電站 EPON過程層

智能變電站是智能電網的重要支撐,是智能電網實現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基礎。而網絡通信技術又是智能變電站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智能變電站多采用工業以太網交換機或光纖交換機進行過程層通信系統的網絡體系設計。采用工業以太網交換機主要問題是時延及時延抖動比較大,實時性能一般,采用光纖交換機網絡除了時延的問題外,還有需要大量的光器件,造成很高的成本需求。另外,采樣同步性能也直接影響著整個智能變電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在分析智能變電站過程層通信系統的基礎上,結合EPON技術的原理,提出基于EPON的智能變電站間隔用的智能采集控制終端,在減少智能變電站通信系統造價的同時,實現同步采樣和傳輸,以此滿足采樣值報文傳輸的實時性、可靠性和準確性要求。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網無源光網絡),是基于以太網的PON技術。它采用點到多點結構、無源光纖傳輸,在以太網之上提供多種業務。一個典型的EPON系統由OLT、ONU、POS組成。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線路終端)放在中心機房,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網絡單元)放在用戶設備端附近或與其合為一體。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無源分光器)是無源光纖分路器,是一個連接OLT和ONU的無源設備,它的功能是分發下行數據,并集中上行數據。EPON中使用單芯光纖,在一根芯上傳送上下行兩個波(上行波長:1310nm,下行波長:1490nm)。

OLT周期性的廣播允許接入的注冊信息。ONU根據OLT廣播的允許接入的信息,發起注冊請求,OLT通過對ONU的認證,允許ONU接入,并給請求注冊的ONU分配一個唯一的邏輯鏈路標識(LLID)。數據從OLT到多個ONU以廣播方式下行,對于上行,采用時分復用(TDM)技術分時隙給ONU傳輸上行流量,ONU根據OLT分配的傳輸帶寬上傳數據。

1 智能采集控制終端方案設計

本文設計研究一種基于EPON的變電站間隔用的智能采集控制K端,包括核心CPU板、變送器板、數字采集板、顯示板和操作控制板。其中變送器板、數字采集板、顯示板和操作控制板均與核心CPU板通過總線進行互聯??紤]系統結構的兼容性,采用4U標準19’’機箱。

系統硬件框圖如圖1所示。

1.1 CPU板

CPU板包括主控制器(PowerPC8313)、從控制器(FPGA)、40路ADC轉換單元、并行輸入接口、串行數據接口、CAN總線收發器、CAN總線控制器、以太網物理層收發器、RJ45接口、串口總線收發模塊和無源光網絡PON接口。并行輸入接口、串行數據接口和無源光網絡PON口均與FPGA連接,CAN總線收發器連接CAN總線控制器,CAN總線控制器連接MPC8313,調試以太網收發器連接MPC8313,FPGA通過PCI總線與MPC8313進行配置信息和數據通信。

40路ADC轉換單元包括五個AD轉換模塊和40個模擬量輸入接口,所有AD轉換模塊均連接FPGA,每8個模擬量輸入接口連接一個AD轉換模塊。

FPGA主要實現以太網數據報文的收發和解析,同時完成模擬量、開入量采集,實現數據的組包,是完成過程層通信的基礎。

MPC8313主要實現就地邏輯保護和對從控制器(FPGA)的配置,是保證通信正常、實現智能變電站就地保護的核心。

1.2 變送器板

變送器板包括數個電壓電流互感器,所有電壓電流互感器均與40路ADC轉換單元連接。

1.3 采集板

采集板包括數個8路數據總線驅動器和數個光電耦合器,每一個8路數據總線驅動器均設有8個數字輸入端,每一個所述數字輸入端均連接一個光電耦合器,所有8路數據總線驅動器的輸出端均連接所述并行輸入接口。

1.4 操作控制板

操作控制板包括開關量輸出板、操作回路板、壓力閉鎖板等控制模塊,通過CAN總線與CPU板的主控制器(MPC8313)進行數據交互。

2 智能采集控制終端軟件設計

智能采集控制終端軟件包括主控制器(MPC8313)軟件和從控制器(FPGA)軟件。

2.1 FPGA模塊設計

FPGA軟件由verilog 語言實現,其主要特點是并行實現各主要功能,包括數字量采集、模擬量采集和通信數據報文的收發,以及同步處理。

同步處理的目的是將不同終端在相同的采樣時刻進行模擬電氣量采集,從而確保傳輸的電壓/電流在時序上保持一致。在不同終端之間,基于EPON通信,實現不依賴外部同步時鐘的時間同步技術,利用EPON系統中各個ONU終端基于統一的全局時鐘實現全網對時同步,時間精度優于100ns。

時間同步流程如圖2所示。

2.2 MPC8313模塊設計

(1)初始化各部分組件,包括硬件、內存、中斷,以及配置FPGA和初始化信號采樣;

(2)接收由FPGA傳遞的采樣值數據并進行計算;

(3)由計算結果進行故障判別;

(4)根據故障類型,通過CAN總線輸出操作控制數據,同時記錄SOE。

具體程序流程和邏輯如圖3、圖4。

3 結語

本文介紹了基于EPON變電站間隔用智能采集控制終端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方案,詳述了FPGA模塊和MPC8313模塊的的設計原理,并給出了原理框圖和流程圖。該方案已應用于繼電保護裝置中,現場運行情況良好。

參考文獻

[1]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Part 9-1: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 (SCSM)CSerial Unidirectional Multidrop Point to Point Link.

[2]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For Part 9-2: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 (SCSM)CProcess Bus.

[3]閻德升等編著.EPON-新一代寬帶光接入技術與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

[4]丁偉,何奔騰,王慧芳等.廣域繼電保護系統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2,40(01):145-155.

[5]柯善文,⑹錒猓何能等.關于變電站GOOSE報文傳輸的研究[C].中國繼電保護應用技術學術研討會,2007.

[6]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06,30(23):67-71

[7]沈羽綸,何巖,楊柳.EPON中的多點控制協議(MPCP)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3(06):5-8.

[8]田云杰,程良倫,羅晟.基于IEC61850 的嵌入式合并單元的研究[J].繼電器,2007,35(10):52-55.

作者簡介

胡凡君(1983-),男。現為云南電網麗江供電局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輸變電設備運行技術、配電技術。

章祥(1987-),男?,F為云南電網麗江供電局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變電站自動化運維與管理。

黃新(1984-),男?,F為云南電網麗江供電局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繼電保護。

劉柱揆(1974-),男?,F為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繼電保護、電能質量。

曹敏(1961-),男?,F為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云南省云嶺產業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電能計量和物聯網技術研究。

作者單位

篇2

關鍵詞:光伏發電系統;堅強智能電網;光伏并網

1 概述

近年來,全球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消耗,而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如何保證高質量的和穩定的電能輸送給用戶,這對電力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的能源分布是不均勻的,電力需求旺盛的是中東部地區,但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和北部,能源資源與需求很難實現優勢互補,所以發展清潔能源是減少資源消耗和保護環境的最佳選擇,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都屬于清潔能源,太陽能是應用最廣泛的清潔能源[1],據統計,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有大概14700萬億千瓦時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與4.9 萬億頓煤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相同,大概有上萬個三峽電站發出的電量。

2 光伏發電與堅強智能電網

太陽能發電有兩種方式:太陽能熱發電和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效率低,主要利用的是太陽能產生的熱量,而光伏發電的原理是一種基于物體在光照下產生電動勢的半導體光生伏特效應,是一種將光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技術。光伏發電系統通常由太陽電池組件、控制器、逆變器等構成。在中國光伏發電技術相對成熟,適合廣泛推廣和使用。太陽能熱發電現在仍然主要是在研究和示范階段,需要相對高的成本,規模的使用仍然需要時間,所以光伏發電占重要地位。

我國對堅強智能電網的定義是:特高壓電網作為主干網架,在通信信息平臺上,各級電網協調發展,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都具備信息技術、自動化和交互功能,包含所有電壓等級,成為“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相融合的現代電網[2]。每個國家對智能電網的定義是不同的,但對智能電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電網應該更強大、更智能。

智能電網與傳統電網的較大區別是智能電網支持分布式電源的大量接入,能夠實現各項功能的有機融合與科學配置,光伏電站屬于分布式電源,太陽電池組件發出的是直流電,通過逆變器可以轉換為符合要求的交流電,此交流電條件滿足時可以直接或升壓后接入智能電網,在夜晚陽光不充足或用電低谷時,負載由電網供電,當陽光充足或用電高峰時,光伏發電可以向電網輸送電能,達到光伏發電“即發即用”的智能控制,實現光伏發電的用戶與智能電網的雙向連接,對電網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最終實現對電能的有效管理。智能電網是世界能源產業發展和變化的最新趨勢,是未來電網的發展的目標。

3 光伏并網的兩種形式

在光伏發電系統中,只要逆變器輸出的正弦電流的頻率與智能電網電壓的頻率相同、正弦電流的相位與智能電網電壓的的相位相同就可以實現并網,有兩種主要類型的光伏發電并網系統,分別是分布式并網和集中式并網。

分布式并網主要是接入低壓配電網,解決的是居民用電問題,通過配電網來調整多余或不足的電能,光伏電站等清潔能源可以與常規能源或其他清潔能源一起接入智能電網,作為微網和智能電網的有效接口,特殊情況時也可以脫離電網獨立運行,比較適用于用戶、城區等小規模光伏發電系統[3]。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前后制定了很多支持光伏發電并網系統的政策,隨著科研的投入,并且預計在4年后,光伏發電的安裝容量會有36GW,每年會連續持續增長。在日本,到2004年底,安裝太陽能屋已達到20萬戶住宅,在2004年一年就有5萬多套用戶都安裝了光伏發電并網系統。

集中式光伏并網應用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荒漠地區,電能直接接入中壓或高壓大電網系統實現并網,向遠距離負荷進行供電,二次設備的投入會相對比較大,無功功率和電壓控制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更容易實現電網的頻率調節,但是,在并網時需要依賴長距離輸送線路,對電網來說會成為一個比較大的干擾源,同時還存在無功補償、線路損耗等問題,在大容量的光伏并網系統中,多臺變換裝置的協同工作也需要統一管理,還需要有待進一步研究。到2005為止,德國Espenhain的太陽能電站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站,里邊有3萬多個太陽能電池組件,于2004年9月開始正式運行。

在智能電網規??焖侔l展的同時,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非常重視光伏發電系統及并網的研發和創新,近年來,我國在大規模清潔能源并網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傳統電網會向著光伏發電并網系統的形式轉變,光伏發電并網系統會促進電網向更強大、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4 光伏發電并網對電網的影響

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與傳統的水力發電、火力發電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并網時對電力系統會有一定的影響。

4.1 電能質量

電能存在著嚴格的質量標準,如果電能質量不達標,將會給國民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損失。光伏發電系統的規模和數量有所不同,并且隨著溫度、日照、季節的不同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點,并網后,對原系統中的電源結構進行了擴充,對電網會造成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影響,電網系統中的電能質量就不能得到保障,因此要進行協調配合。

在光伏發電系統中比較重要的元件是逆變器,但在使用時會產生諧波,對電網會造成諧波污染,在逆變器輕載輸出時諧波會更大,光伏發電并入智能電網中的諧波源個數較多,高次諧波的功率諧振有可能發生,所以要降低諧波源的數量。文獻[4]提出了一種諧波抑制控制器,可以實現無諧波的檢測,可以利用此控制器進行諧波閉環,有效抑制了指定次數的諧波,并可應用于實際中。

在光伏發電系統中會存在隨機波動,則提供的有功部分會對系統的無功平衡產生影響,會影響電網的整體平衡性[5],會降低電網系統中的電壓質量,需要光伏發電系統與無功補償裝置配合使用。

4.2 孤島效應

孤島效應是指當系統因為設備停電檢修或發生故障而供電停止時,光伏發電裝置卻一直向公共電網饋送電量,此時對電網負載和用戶或線路維修人員都會造成危害。

為了保證用電安全和用戶能夠獲得比較高的電能質量,應該盡量避免孤島效應,可以安裝孤島檢測與控制裝置,在檢測孤島狀態時采用的被動檢測方法有:電壓和頻率檢測法、電壓諧波檢測法等,常用的主動檢測方法有頻率偏移檢測法、滑模頻漂檢測法等,在電能質量不滿足要求或電網出現故障時,應斷開相應的斷路器并啟動保護裝置。

4.3 低電壓穿越

對于光伏發電系統,在并網時應具有低電壓穿越能力,當電力系統故障或光伏電站電網電壓驟降時,在一定時間間隔內,電壓跌落在允許的范圍時,光伏發電站能夠在不脫網的情況下連續運行?!豆夥娬窘尤腚娋W技術規定》中對低電壓穿越有明確規定,當遇到電力系統運行不正常時,智能電網可以把系統中低電壓穿越能力的規定作為電壓是否滿足電能質量的參考。

4.4 電能計量

用戶在傳統的電力系統中只是耗電者,采用單向電能計量表進行計量電能來計算電價,對于光伏發電系統并入電網的用戶可以采用雙向電能計量表,或者安裝兩個不同方向的電能計量表來計算電價,這樣用戶支付的電費才會比較合理,可以提升電網與用戶雙向互動能力和用電增值服務水平。

5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光伏發電可以節省常規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加強智能電網建設,以適應不同類型清潔能源的發展,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光伏發電并入智能電網,在對電網起到削峰填谷作用的同時,還可以提高電能質量和穩定性,智能電網是將來國內外電力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吳旭鵬,解大,戴敏,等.上海居民光伏發電并入電網的相關問題分析[J].電力與能源,2014,35(4):517-520.

[2]劉振亞.智能電網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24.

[3]賀鐵光,李明,等.小型新能源混合電源并網方案的設計與應用[J].智能電網,2016(1):21-23.

[4]朱淇涼.光伏并網逆變器諧波抑制技術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5]張央.大規模光伏發電對電力系統的影響分析[J].低碳技術,2016,8:60-61.

*作者簡介:楊娜(1985-),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業過程控制、電氣自動化。

篇3

【摘 要】變電站技術發展經過了幾個階段,包括傳統變電站、自動化變電站、數字化變電站至今,變電站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其中技術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是目前的一個很主要的方向。本文重點介紹變電站的發展歷程,分析智能變電站關鍵技術的研究方向,指出智能變電站建設的重點工作,提出編制智能變電站建設規劃時應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能變電站 關鍵技術 建設規劃

智能電網中的智能變電站是由先進、可靠、節能、環保、集成的設備組合而成,以高速網絡通信平臺為信息傳輸基礎,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計量和監測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據需要支持電網實時自動控制、智能調節、在線分析決策、協同互動等高級應用功能。隨著2009年9月《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通過評審,變電站智能化將成為變電站建設的必然趨勢。

1 變電站發展情況分析

1.1 傳統變電站

1980年之前,集成電路與晶體管成為變電站的主要保護設備,同時,二次設備各部分獨立運行且均以傳統方式布置。通信技術和微處理器的發展,顯著提高了遠動裝置(RTU)的性能,傳統變電站也因此逐漸增加了“遙信”、“遙測”、“遙調”、“遙控”功能。

1.2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1990年后,微機保護技術被廣泛應用,同時,借助于網絡、計算機、通信等技術的發展,使得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得到長足進展。研究人員運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重新組合并優化設計了變電站的二次設備功能,在此基礎上建成了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

1.3 數字化變電站

近年來,IEC61850標準的推廣應用和不斷進步的數字化技術,使得基于IEC 61850的數字化變電站在國內出現。此類變電站不僅具有網絡化的通信平臺和全站信息數字化,同時也具備信息共享標準化、高級應用互動化重要特征。

1.4 智能變電站

智能電網中的智能變電站是由先進、可靠、節能、環保、集成的設備組合而成,它的信息傳輸基礎是高速網絡通信平臺,可以自動完成測量、信息采集、保護、控制、監測、計量等基本功能,同時也具備智能調節、支持電網實時自動控制、協同互動、在線分析決策等高級應用功能。智能變電站由系統層、設備層組成。變電站的站控層由系統層承擔,用于實現設備狀態可視化、信息共享、分析決策、智能告警等高級智能應用。設備層主要由智能組件、智能設備和高壓設備構成,實現IEC 61850中所提及的變電站控制、測量、檢測、保護、計量等間隔層和過程層的功能。

2 變電站智能化發展方向研究分析

目前,變電站一次設備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動化技術水平尚未達到智能電網的發展要求。未來變電站智能化以關鍵技術為基礎展開其發展目標及發展思路,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工作。

2.1 斷路器設備數字化測控技術

以數字化變電站為平臺,研究斷路器設備數字化測控技術。基于自檢測功能,并要求斷路器滿足操動機構時間特性來研究與斷路器相關的智能化功能。

2.2 智能變電站設備及其系統的自動重構技術

建立智能裝置模型的自描述規范,應用智能裝置模型描述、分類以及即插即用的關鍵技術,重構智能變電站中設備、系統的模型,在系統升級、改造和擴建時,實現變電站快速化、智能化的系統測試、部署、糾錯和校驗。

2.3 基于自診斷功能的風險評估與數值預報技術

以自診斷功能及相關知識積累為基礎,完成設備可靠性評估、健康狀態評估和安全性評價,同時建立變電站相關設備的智能評估體系,完成變電站設備的安全評估系統研發。

2.4 智能電網故障柔性定位技術

分析研究大批量數據猝發遠程傳輸和廣域同步故障數據提取技術,建立能夠融合多種故障測距方法的綜合性測距算法模型,建立分層分布式柔性的廣域故障定位網絡。

2.5 基于智能電網框架的保護與廣域測量技術

以智能電網廣域測量與保護技術的研究為基礎,研制適合智能電網保護與廣域測量的設備和系統,并投入試運行。

2.6自診斷設備信息數據交互規約技術

以智能設備共享規約和信息管理研究為基礎,實現變電站設備自診斷狀態信息共享功能,提出符合智能設備要求的主設備接口技術規范與自診斷設備傳感器以及自診斷設備信息交互技術規范。

3 智能變電站建設的重點措施

智能電網的基礎環節為智能變電站,本文從變電站技術發展現狀出發,遵循智能電網階段性建設需求和統一的總體目標,同時緊密遵循智能變電站技術路線和建設的實施原則,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進行研究工作:

(1)對變電運行管理模式進行全新探索。加快建設智能變電站,初步實現變電站設備信息診斷、狀態的監控與電網運行管理的雙向互動。調整運行、調度人員的工作模式,以實現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完全狀態檢修。

(2)對智能裝備進行研發并對裝備智能化進行改造。通過對電網智能設備的技術水平進行提升,來實現電網靈活優化控制以達到電網功能自動化。

(3)制定智能變電站相關規范標準。制定智能變電站技術體系的架構,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按照規范、標準對舊變電站的改造和智能變電站建設進行指導,規范智能變電站的設計、建設、驗收、試驗和運行維護。

(4)對智能變電站綜合信息開展研究分析。對變電站各種信息量進行實時采集、分析及傳輸,為系統穩定運行、預防矯正和調度決策提供重要數據參考及依據,最終實現電網的信息化。

4結語

以實現變電站智能化為目標,緊緊圍繞智能變電站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施原則,開展裝備智能化改造及智能裝備研發,對智能變電站綜合信息進行分析,尋求全新的變電站運行管理模式,推動國家智能化變電站的技術革新從而推動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采取改造和新建并行發展的方式,對部分樞紐變電站進行改造和建設,推進變電站智能化進程。同時在智能變電站改造過程中,宜首要考慮將數字化變電站升級改造為智能變電站。

參考文獻:

[1]Q/GDW 393-2009,110(66)kV~220kV 智能變電站設計規范.國家電網公司,2010.

[2]田成鳳智能變電站相關技術研究及應用[D].天津大學,2010年.第20-40頁.

[3]徐軍岳.數字化變電站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第2-100頁.

[4]王云峰.智能化變電站設計.《2011 年亞太智能電網與信息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年.

篇4

隨著大電源、大電網不斷發展,電源與電網的相互影響日益增強,調度機構對并網電廠的管理工作面臨著新形勢。為了提升源網協調能力和智能調度水平,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本文從構建源網協調溝通管控模型和安全管理體系、源網多場景的生產協作、源網數據資源的共享和互聯互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支撐智能集約化管控、構建和諧的源網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應用實踐。

【關鍵詞】源網協調 四川源網協調 源網安全 源網協調智能安全管理

1 概述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用電需求劇增,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廠的大量接入,使得電力供應、需求的兩端發生了變化,為電網運行和調度管理提出了挑戰,面臨著能量管理和運行控制上要求更加協調、同步,網源間的信息交互上要求更加全面、及時,從電力生產到并網環節的安全體系要求更加統一、健全、安全、智能;因此大電源大電網和智能電網新能源背景下的“網源協調”面臨著一系列的智能化技術需求和管理的挑戰。本文介紹如何通過源網生產業務協作、安全智能管控要求以及安全體系的研究,構建有效地安全管理體系和機制,建設源網協調安全管理智能平臺,實現調控中心對發電廠的集約化管理以及構建和諧的源網關系,確保電網安全經濟有效的運行。

2 研究背景

四川統調統分電廠較多,由于電廠投資主體多、電廠的規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調度技術裝備普遍落后、源網協調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調度執行力弱,如何加強管理和保障涉網安全,是對電力公司的嚴峻考驗;此外隨著生產規模與調控數據的不斷增長,給源網協調管理帶來一定新挑戰;從電源側來看,部分電廠存在調速器參數入庫率低、參數整定不規范、驗導則執行不到位、復核性試驗未定期開展等問題,可能引發電網系統性安全風險,加強并網電廠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過研究構建全面、科學、合理、安全智能的管理體系,實現各種數據之間的及時溝通協作和規范管理,同時建立高效、便捷的管控平臺,實現對電廠進行集約化管理,提高調控的管理水平。

3 源網安全智能管理研究成果

3.1 研究內容

分析源網調業務的組織范圍、人員結構、人員之間的溝通協作流程,相關制度規范和調度管理機制,業務信息和數據范圍,動態和靜態的數據管理要求,對交換的業務進行統一的規范,完成構建源網之間交互的管理體系和業務模型,打通電網與電廠之間的溝通渠道,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制定相應數據分類、信息分類的標準規范。研究利用自定義平臺實現電廠端與電網端各類文件的傳輸以及相互之間的通訊。并通過自定義平臺滿足隨時定義報表、定義傳輸數據類型等業務需求;實現對并網發電廠的全面集約化管理。

3.2 研究成果

3.2.1 源網安全智能管理體系的應用

四川源網協調安全智能管理體系的應用不僅建立了有效的溝通管理機制、促進兩者之間交流的多層次化、智能化,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智能管理的科學、規范、合理化。具體管理體系的管理模式如下:

(1)調控中心的端的管理方式。調控中心設立源網協調總體接口負責人,職責范疇為溝通、協調日常事務,和審核相關重要文件和通知以及工作要求,考核工作完成情況,同時建立和維護調控中心的基礎數據資源。調控中心每個業務部門設置業務聯絡員,由每個業務部門資深業務專責承擔,負責源網協調專業的業務管理工作。

(2)電廠端的管理方式。電廠端的人員有1-2名調度業務聯絡員,且必須是企業內部人員、工作相對穩定,其主要職責范疇負責對接所有源網協調業務快速響應。電廠端專人維護基礎數據資源如通訊錄、定制單、各項源網協調技術設備的相關參數,必須及時更新實時維護,以確?;A數據資源準確、全面。相關源網協調的工作完成情況均納入發電廠運行管理考核中。

3.2.2 構建源網協調安全智能管理支撐平臺

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完成構建安全智能管理平臺,成為調控中心與電廠之間安全、智能化、雙向交互的公共的通道和平臺,實現上下之間順暢的業務協作溝通交互,采集下達專業業務數據、生產信息等數據,在采集聚合專業業務數據后可以與現有的業務系統進行分享和融合。

3.3 源網協調創新點與突破

(1)對于電網和電廠集約化、智能化、立體化、安全化、一體化的管理平臺,目前國內外均處于空白狀態,該領域的管理模式探索和規范的建立屬于突破性的創新。通過源網協調安全管理智能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源網之間一體化的管理,優化了源網之間的業務管理方式方法。

(2)通過自定義平臺思路和柔性架構的體系,可以適應各種業務場景變化。自定義平臺可以滿足各種場景數據交互需求,業務人員通過定義采集數據和邏輯規則實現各種數據采集和報表要求,并可自動實現對數據統計匯總。

(3)數據標準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覆蓋面和有效性均大幅提高。通過電廠實時修正相關基礎數據動態數據等,電網可及時掌握電廠的相關變化,并確保準確性和實時性。

(4)突破傳統的溝通方式,構建立體有效的溝通管理模式和體系。平臺提供的實時溝通功能,較原有模式在效率上有極大提升。

4 結束語

通過構建安全智能管理體系和機制,提高了對并網發電廠的集約化的管控能力;動態建立并網發電廠和調控中心的基礎數據和公共資源,為源網協調以及集約化管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資源的保障;通過自定義平臺實現定期和不定期的生產業務數據的采集和自動分類統計分析,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協作管理的效率。通過構建調控中心與電廠之間安全、智能化、雙向交互的集中管控平臺,調控中心實現以運行管理、參數管理、技術管理三個方面對電廠進行集中管控。

參考文獻

[1]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陽,等.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現狀與技術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39(01).

作者簡介

張弛(1974-),女,四川省人,工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龐曉艷(1968-),女,現為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彥灃(1981-),男,四川省綿陽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電力系統自動化工作。

鐘甜甜(1981-),女,湖南省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經濟學。

篇5

【關鍵詞】變電站 繼電保護 維護技術

智能變電站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實現了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網絡化,其對傳統變電技術進行了全面的革新,于此同時智能變電站的大運行量,對內部繼電保護系統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從而提高智能變電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繼電保護的運行和維護技術的研究革新,對智能變電站的運行至關重要。

1 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技術的分析

變電站已經從傳統的模式向數據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智能化變電站的成熟完善與廣泛應用,也意味著對繼電保護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傳統的繼電保護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智能化變電站的要求,繼電保護技術作為電網的安全防線,在系統發生故障時及時作出反饋,隔離故障點,為智能變電站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對于智能變電站的安全性意義重大。

1.1 變電站與繼電保護技術

在變電站的進化歷程中繼電保護機制也在發生著變化,由傳統的模擬式逐漸向數字式進行轉變,在傳統變電站的繼電保護機制中主要以裝置為組織核心,而由于智能化變電站主要依賴于信息網絡,從而達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針對智能化變電站的網絡性能,繼電保護在構成設備、架構形態以及運行模式等方面也向微機保護階段發展。變電站的繼電保護裝置主要包括線路的繼電保護、變壓器的繼電保護、母聯的繼電保護等,這些繼電保護裝置主要安排在過程層,通過智能操作箱直接對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交流,實時掌握信息的實時性可靠性。線路的繼電保護是指在變電站的線路系統中按間隔配置智能監控裝置和安全自動裝置,可以檢測變電站的運行狀況,并將測控的信息傳輸到網絡系統中,繼電保護模塊單元對信息進行處理后提供保護指令,做出跳閘等相應的響應措施。

變壓器的繼電保護屬于過程層保護。在變壓器內,繼電保護裝置的配置方法為分布式,從而達到差動保護的效果。在此系統中,保護模塊是單獨安裝的,斷路器是通過電纜接入繼電保護系統中,主要應用非電量保護模塊進行繼電保護。母聯繼電保護架構簡單,主要采用點對點的模塊進行分段保護,同時配置過電流保護和限時電流速斷保護。

1.2 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的技術特點

1.2.1 繼電保護裝置硬件模塊化

對于繼電保護系統采用統一的運行平臺,采用微機智能系統實現信息的采集、測量、邏輯運算等等功能。傳統變電站的機電保護系統數據的采集由保護系統進行,由于保護裝置的差異導致數據采集及出口硬件難以統一,從而難以實現模塊化。而智能變電站有著三層兩網的架構,系統的運行平臺統一,從而容易實現部分插件的標準化和模塊化。

1.2.2 繼電保護裝置軟件元件化

智能變電站中自動化技術的不斷完善實施,導致傳統的繼電保護系統需要不斷地進行相對應的修改完善,而且不同的領域保護系統程序也有所差異,從而大大降低了保護裝置的可靠性。智能變電站的繼電保護原理基本已經完善成熟,可以對智能變電站的繼電保護系統采用的軟件進行元件化,從而實現元件的標準化,提高保護系統的可靠性。

1.2.3 繼電保護功能網絡化

智能變電站中“兩網”的組織架構可以將過程層智能終端和合并單元采集的數據信息進行交互和共享,同時對于繼電保護系統的數據信息進行共享,這樣就可以在同一微機設備上對不同的保護系統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反饋,實現保護體系的一體化。

1.3 智能變電站的繼電保護運行和維護

智能變電站的繼電保護系統是否正常決定著智能變電站的安全,對整個智能電網系統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對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和維護進行研究,并且需要對保護裝置進行調試和維護,才能做到預防安全隱患,保護智能變電站的作用。關于繼電保護裝置的調試主要包括對繼電保護元件的調試,通過對元件的性能、插件、安裝位置等方面進行檢測達到調試目的;對信息通訊網絡的調試;對繼電保護線路通道的調試;除此之外還要對外觀和電源進行檢查和調試。

除了定期對繼電保護系統進行調試以外,還要對繼電保護系統進行維護,主要包括正常運行狀態下的維護和故障狀態下的維護。正常運行下對繼電保護裝置的維護主要是日常的檢修,對運行調度情況進行巡視檢修,對運行參數及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備份,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異常情況下的系統維護可以采取常規的維護處理方式進行調試維護。主要考慮間隔合并單元的故障、智能終端故障、交換故障和信息通訊網絡的網絡交換機故障,對故障設備運行維護處理,確保智能變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

2 結論

智能變電站是電網智能化自動化的標志,而如何在如此高速的發展狀態下,讓繼電保護跟上節奏,保障智能電網的安全性和穩定運行,為國家的智能電網發展戰略做出貢獻,將是所有研究者和工作人員的重大挑戰。目前繼電保護在運行模式上受智能變電站的影響正在向著自動化保護系統方向發展,但是依舊存在著一些先天性不足,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還要在傳統變電站繼電保護的基礎上,結合智能變電站的自身特點,對智能變電站的運行模式,系統設備維護調試等方面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瑞生,李燕斌,周逢權.智能變電站功能架構及設計原則[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0,38(21):47-48.

[2]周得柱.淺談智能變電站技術及其對繼電保護的影響[J].科技資訊,2013(03):113-115.

[3]藍海濤.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二次安全措施規范化的建議[J].智能電網,2014(01):62-66.

[4]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06,30 (23):67-71.

作者簡介

盧忠新(1972-),男,漢族,山東省禹城市人。大學專科學歷?,F供職于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禹城市供電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變電運維。

篇6

【關鍵詞】:電力配電系統自動化

【 abstract 】 : 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 research for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 research direction are: (1) intelligent protection and integrated substation automation, (2) electric power market theory and technology; (3) power system real-time simulation system; (4) the power system 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5)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6) the power system analysis and control; (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ower system, the application; (8) the modern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 the application; (9) electric equipment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 and so on, our power automation still exist tend to distribution system automation development trend.

【 keywords 】 :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F407.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對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經濟技術的進步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所以,對于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是我國科學工作者需要付諸長期努力的重要任務。下面謹對我國目前對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方向,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做簡要論述。

1我國目前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研究方向

1.1智能保護與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目前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電力系統電保護的新原理進行了研究,將國內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論、綜合自動控制理論、自適應理論、網絡通信、微機新技術等理論應用于新型繼電保護裝置中,使得新型繼電保護裝置具有智能控制等特點,大大提高了電力系統的安全水平。對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進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層分布式變電站綜合自動化裝置能夠適用于35~500kV各種電壓等級變電站。微機保護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領域的研究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2電力市場理論與技術

基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電力市場發展的需要和電力工業技術經濟的具體情況,我國電力研究專家們認真研究了電力市場的運營模式,深入探討并明確了運營流程中各步驟的具體規則,提出了適合我國現階段電力市場運營模式的期貨交易(年、月、日發電計劃)、轉運服務等模塊的具體數學模型和算法。

1.3電力系統實時仿真系統

研究人員還對電力負荷動態特性監測、電力系統實時仿真建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引進了加拿大teqsim公司生產的電力系統數字模擬實時仿真系統,建成了全國高校第一家具備混合實時仿真環境的實驗室。該仿真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多種電力系統的穩態實驗,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并可和多種控制裝置構成閉環系統,協助科研人員進行新裝置的測試,從而為研究智能保護及靈活輸電系統的控制策略提供一流的實驗條件。

1.4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培訓仿真系統

電力系統運行人員培訓仿真系統是針對我國電力企業職工崗位培訓的迫切要求,將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最新成果和傳統的電力系統分析理論相結合,利用專家系統、智能CAI機輔助教學)理論,進行電力系統知識教學、培訓的一種強有力手段。本系統設計新穎,并合理配置軟件資源分布,教、學員臺在軟件系統結構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統硬件擴充簡單方便,因此在學員臺理論上可無限擴充。

1.5配電網自動化

配電自動化是指,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電力設備相結合,將配電網在正常以及事故情況下的監測、保護、控制、計量和供電部門的工作管理有機融合在一起,改進供電質量,與用戶建立更密切的關系,以合理的價格滿足用戶的要求,力求供電經濟性更強,企業管理更為有效。配電自動化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綜合性很高的系統性工程,包含電力企業中與配電系統有關的全部功能數據流和控制。從保證對用戶的供電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減少運行費用的觀點來看,配電自動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1.6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

這一方向對在線測量技術、實時相角測量、電力系統穩定控制理論與技術、小電流接地選線方法、電力系統振蕩機理及抑制方法、發電機跟蹤同期技術、非線性勵磁和調速控制、潮流計算的收斂性、電力負荷預測方法、電網調度自動化仿真、基于柔性數據收集與監控的電網故障診斷和恢復控制策略、電網故障診斷理論與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對非線性理論、軟計算理論和小波理論在電力系統應用方面,以及在電力市場條件下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的新理論、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實現手段進行了研究。

1.7人工智能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結合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國開展了將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模糊邏輯以及進化理論應用到電力系統及其元件的運行分析、警報處理、故障診斷、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實用研究。在上述實用軟件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電力系統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的研究,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與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1.8現代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開展了電力電子裝置控制理論和控制算法、各種電力電子裝置在電力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靈活交流輸電系統、直流輸電的微機控制技術、動態無功補償技術、有源電力濾波技術、大容量交流電機變頻調速技術和新型儲能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1.9電氣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通過將傳感器技術、光纖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以及模式識別技術等結合起來,針對電氣設備絕緣監測方法和故障診斷的機理進行了詳細的基礎研究,開發了發電機、變壓器、開關設備、電容型設備和直流系統等主要電氣設備的監控系統,全面提高電氣設備和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水平。

2傾向于配電系統的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電力工業的不斷發展,含配電系統自動化在內的城網建設改造和電力市場已提上了日程,電力系統自動化也正朝著配電系統自動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發電市場也朝著配電市場的前景發展。配電系統綜合自動化中,各有關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功能互補和通道公用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環網故障定位、隔離和恢復供電系統和許多配電自動化裝置類似,環網故障定位、隔離和恢復供電系統也經歷了從免通信的單項自動化向帶通信的綜合自動化發展的過程。

(2)“投訴熱線處理”是供方和廣大用戶建立雙向聯系的又一渠道。因此,進行低壓線路和一戶一表的建設改造時,一二次系統應統一優化設計,以期建立一個面向用戶(含物業管理)分級分片雙向通信的聯系機制,提高供電服務水平。

(3)管理信息系統基于自動繪圖和設備管理(AM/FM/GIS),含變電、配電、用電、檢索、決策、以及辦公自動化(OA)等在內的管理信息系統(MIS),早期是作為離線管理系統而獨立運行的。現在,AM/FM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產業,支持包括電力系統特別是配電系統在內的具有空間數據的行業開發各種應用。

3.結束語

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電力行業進入了由實時信息提供管理服務、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實時應用的新階段,甚至發展了SCADA/GIS系統。

電力和自動化的研究方向和發展方向對于我國的電力行業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還需要我國科學工作者

不斷的努力、奮力的鉆研!

【參考文獻】

[1] 宋紅玲. 動化配電網模型及障礙恢復處理[J]. 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 2011,(04)

[2] 溫靈鋒. 配電自動化與配電管理[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09,(10)

篇7

【關鍵詞】智能電網構架 智能水電站 構成 連接 設計

我國水電站的建設,解決了大量消耗煤炭資源發電的現狀,水力發電不僅能夠實現發電,還可以實現環保。而隨著信息技術等發展,智能化的水電站也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針對我國目前水電站的現狀,如何構建智能化的水電站,同時在智能電網的構架下,如何保證各系統之間的聯系等,都是智能化設計的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文中重點針對在智能電網構架下,如何設計智能水電站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總結,從而實現智能化水電站的設計目標和要求。

1 水電站發展現狀

我國水電站系統,主要包括監控系統和運行系統,這是在水電站建設初期,就具備了的系統,可以實現對水電站的監控管理。但是隨著信息數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水電站的發展取向于智能化發展。進行了大量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從而實現了對水電站的全方位的管理。但是,水電站在智能化發展的前提下,是需要有一個智能電網構架的基礎,為智能化的水電站的設計提供依據。但是目前我國的水電站的智能電網構架,比較的散亂,沒有一個科學的系統,導致影響了水電站智能化的發展。

2 智能電網構架下智能水電站的設計分析

2.1 智能化結構的構成

想要實現智能水電站的設計,首先要確保智能化結構的構成是科學合理。這就需要針對水電站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水電站是通過水力發電,而水利企業的想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就要保證對整個水力發電的過程進行監管,需要收集數據,這樣就需要構建數據信息平臺,而且需要實現對整個過程的控制平臺,和確保水力發電的運行和決策的平臺。這三個平臺是智能化水電發展的基礎,也是重要的構成。因此,需要對這三方面進行智能化設計和發展,構成智能化結構平臺,讓智能化結構變得更加的合理,從而促進了智能水電站的發展,實現了智能化水電站的設計和發展。

2.2 自動化系統之間的聯系

在構建科學的智能化平臺的同時,還需要保證自動化系統既是獨立的,又是互相影響的,這樣才能起到智能化發展的要求和目標。因此,如何保持不同系統之間的聯系,是智能化系統設計和智能化水電站發展的關鍵。首先,在三個智能化發展的平臺上,要實現共有一個數據共享的平臺,這樣可以有效的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對于設計智能化水電站的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需要保證各系統之間是具有聯系的,必須是在安全防護措施之下,進行聯系。

2.3 傳感器、元件與系統之間的連接

我國水電站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趨向于智能化的發展。因此,在智能化水電站設計中,應該保證傳感器、元件之間的連接是穩定的。所以,智能化水電站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常規的傳感器,以及執行元件的二次設備如何標準化和智能化。因此,針對繼電保護裝置,以及運動裝置等內容進行設計和改變。所以實現標準化和模塊化是智能化水電站設計的基礎,因為只有模塊化和標準化發展,才能讓整個系統變成邏輯功能模塊,實現智能化的作用。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以及共享,實現對整個水電站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各個設備和元件以及傳感器之間的聯系,使用的是高速網絡通信,是這是智能化水電站設計基礎依據。最后,則是需要保證常規硬接線信號的接入和輸出,在遵守范圍內的通信協議以外,還可以引進其他的通信協議。

2.4 智能水電站監控系統的設計

智能水電站的設計思路中,一定包括了監控系統。而監控系統既是獨立的,也是存在于整個系統之中的。因此,在O計水電站監控系統的時候,首先要保證使用系統支持的標準,一般采用的是IEC61850通信協議,以及標準接口開發。然后接入到IED,這樣可以實現對實時數據監控,然后把數據存儲到監控系統中。其次,監控設備還應該使用高級的應用功能,一般采用的是AGC/AVC,這樣可以保證接入智能電網之中,從而滿足了智能電網的接入要求,實現了是能水電站設計的要求。

3 結束語

智能水電站的設計,關系到相關專業內容,比如機械、電氣等設備的完善和更新。因為牽涉的內容比較廣,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文中就對監控系統的設計,以及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詳細的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實現智能化水電站的根本,就是提高水力發電的穩定和安全,同時提高水力發電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環保節能發電的目標。因此,在智能電網構架下,進行智能化水電站的設計,是目前我國水力發電站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剛,侯飛,高志勇,楊永洪.智能電網架構下智能水電站的設計思路[J].貴州電力技術,2012(05):144-148.

[2]常乃超,張智剛,盧強,郭建成,姚建國.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新型應用架構設計[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04):155-158.

[3]羅會洪,張國翊,蔡耀廣,卓越.基于信息流的智能電網架構模型設計[J].信息通信,2013(06):133-137.

[4]于希軍,崔偉國,鐘文濤.智能電網下電力終端通信接入架構設計[J].中國新通信,2015(06):133-138.

作者簡介

吳松蔭(1988-),女,湖南省長沙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智能水電站,三維設計技術在水利電力工程的開發與應用。

篇8

【關鍵詞】電網 自動化調度 粒子群算法 無功電壓管理

無功電壓優化對于降低網絡有功損耗、提升電壓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進行無功電壓優化的傳統手段是手工控制。但隨著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張,若繼續沿用傳統方法將難以為繼,必須采用基于自動化調度的新型控制方法。這種方法的運行基礎是合理、有效的無功電壓計算模型。當前,該類模型主要包括粒子群算法、遺傳算法、模糊理論、專家系統、神經網絡等。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建立起智能粒子群優化算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1基于自動化調度的無功電壓綜合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由于電網中的相關用電設備在日常運行中會大量吸收無功功率,降低系統功率因數,導致電能損耗和線路電壓大幅下降,這一方面不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還可能造成系統解列、設備損壞。無功電壓綜合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各類有效措施,優化電網運行狀態,提高電壓質量、降低系統有功損耗。在目標函數選擇上,可采用網損最小函數。

2關于粒子群優化算法的闡釋

隨著電網節點數目的增大,進行電網計算的模型必須在速度、性能上符合要求。

2.1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原理

該算法從隨機解出發,通過迭代選擇最優解。較之遺傳算法而言,規則更為簡單,摒棄了遺傳算法所采取的“變異”和“交叉”操作,基于當前獲得的最優值來追尋全局最優。粒子群優化算法有著調整參數少、易于實現等諸多優點。

2.2運算流程簡介

以對鳥群捕食行為的模擬來對粒子群優化算法進行闡釋,場景設想如下:①鳥群搜尋食物的過程具有隨機性。捕食區域內僅有一處食物,每一只鳥事先都不清楚食物的方位,但清楚當前與食物之間的距離。②獲得食物的最優策略:對距離食物最近鳥的附近區域進行搜尋。

以上場景可以從一定側面來闡釋粒子群優化算法解決優化問題的思路和方法:①對于算法而言,所有優化問題的解均對應為場景中的鳥,稱之為“粒子”。②每一個粒子均由被優化的函數來賦予其相應的適應值,且通過對速度和方向的設定來決定其搜尋的距離和方向。③粒子根據最優粒子來搜尋在解空間。在初始狀態下,隨機粒子基于迭代來獲取最優解。在不斷的迭代過程中,相關粒子利用對兩個極值的追蹤來實現粒子本身的更新。④極值一為粒子本身所尋獲的最優解,即個體極值PBest,極值二為粒子群在現階段所獲得的最優解,即全局極值BBest。需要注意的是,可不選擇整個族群而只選擇局部粒子作為該粒子的鄰居,在鄰居粒子中的極值即獲得局部極值。

3基于自動化調度的無功電壓優化管理實例研究

3.1概況簡介

A區域由220KV變電站實現供電,含3座110KV變電站(91.5MVA),9座35KV變電站(40.6MVA),1327臺配電(96.3MVA),另外,14座中小型水電站裝配59臺機組共實現3365KW裝機容量,部分水電站建設時間久遠,且采取的是攔河壩的形式來利用自然水資源,無法實現穩定的發電輸出,因此對大電網的依賴性較大。A區域負荷電量歷史數據詳見表1。

通過上表可以發現,A區域供電量和最高電荷呈現出明顯增長的趨勢,年遞增幅度均超過6%。然而就無功電壓優化管理而言,首先,采取單電源供電方式的35KV變電站,無法確保供電的可靠性。其次,變電站數量偏少,部分鄉鎮只能通過超半徑的10KV配電線路來實現供電。最后是變電站的主變容量不足,拉閘限電頻次較高,極大制約了區域內社會經濟的發展。

3.2優化策略

(1)基于規劃容量所設定的上下限來對所有方案開展迭代計算,分析比較后找到最優方案。(2)在設計和建設調度站時,基于現有負載率最高的調度站,在其附近隨機生成,直到不再新建調度站為止,以便大幅提升運算速度。(3)將邊界控制策略引入到自動化調度工作中,以便實現粒子在規劃范圍內合理、可控運行。(4)基于初次的最短距離來開展負荷分配工作,以有效解決負載不均衡所產生的問題。(5)基于擬建調度站的輻射區域,找到幾何中心,作為站址。

4結語

通過一系列的優化改進工作之后,全部調度站的負載率都得到了明顯的優化,供電質量獲得極大改善。

參考文獻:

[1]劉自發,張建華.基于改進多組織粒子群體優化算法的配電網絡變電站選址定容[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7,27(l):105-111.

[2]牛輝,程浩忠,張焰.電網擴展規劃的可靠性和經濟性研究綜述[J].

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24(1):51-56.

[3]徐建亭,王秀英,李興源.電力系統電壓無功的序列二次規劃算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25(23):4-9.

篇9

隨著通信技術及設備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電力通信配線技術卻一直停步不前,電力通信配線技術(光配、數配、音配)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幾乎仍以傳統配線施工方式為主。

【關鍵詞】智能 網絡 光纖 配線

1 電力系統通信配線發展需求

行政交換網發展:根據《國家電網公司IMS行政交換網建設指導意見》(信通通信[2015]7號),國家電網公司將統一建設IMS行政交換網,在建設及過渡階段行政電話業務仍將由現有承載方式(PCM/軟交換)承載,在保證現有業務的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平穩過渡到IMS行政交換網。

調度交換網發展:根據《十三五通信網規劃專業指導意見》(信通通信[2015]31號),調度交換網“按照漸進、共存、互補的原則,試點開展調度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并研究網絡演進、承載以及與現網的互聯互通策略”。電力調度業務對網絡的接通率、安全性等要求更高,那么在新的調度分組交換網的建設、過渡期尤其需要保證調度業務的安全穩定性。

通信配線發展:由上可知,今后PCM設備及程控交換設備也將會逐步退出電力通信主流設備行列,今后網絡配線在電力通信中將會大規模應用。同時隨著配網自動化的發展,光纖配線的維護工作量也將成倍增長。

國網公司要求:根據公司三屆一次職代會暨2016年工作會議精神,在“十三五”規劃建設中,劉振亞強調要將創新、協調、綠色的發展理念融入到電力系統開發建設環節之中,以此實現配電網絡的升級與優化,推動我國電力系統的現代化進程,全面促進電力企業現代化機制的構建,實現其健康快速發展。相關負責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以新思路、新舉措、新本領引領新常態,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主動性推動協同高效發展,大力推進提質增效,立足做大做強做優,不斷進行電力企業創新機制改革,提升企業員工改革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在企業內部形成致力創新、創造、創業的新風尚,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一強三優”現代公司,把公司建成創新引領、管理科學、實力強大的現代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價值創造力、品牌影響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簡介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組成,組成原理如圖1所示。系統前端通過在電力系統配電站線路終端設置傳感器的方式,將變電站運行過程中的主要信息通過傳感器傳輸到監控單元之中,并以監控單元為媒介,將運行數據與相關信息進行必要的分析,從而使得監控單元能夠對區域內變電站的運行情況進行監控。管理中心則可以根據監控單元所提供的IP網絡信息,對變電站的運行狀況進行圖形化展示,通過用戶界面完整的展示出來,為相關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捷。

上述信息管理評估以硬件構成與軟件驅動為基礎,在實現電力網絡信息數據實時采集、匯總與分析的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系統后臺數據庫與傳感器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數據信息的實時更新,進而降低了系統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壓力與工作內容,簡化了系統管理的工作流程。同時以軟件平臺為媒介,可以實現平臺的遠距離操控,以此來提升管理的流暢性與高效性。

以智能基礎設施為主要框架,不斷進行配電系統的規劃與建設,將硬件組成、軟件平臺、信息網絡等有機的結合起來,提升配電網絡自身運作的便捷性與準確性。在進行智能配電線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其與網管網絡之間的差異,要深化對智能配電網絡功能的認識,既保證其能夠在故障發生時,快速準確的反應故障發生的地點,又能夠終端鏈接情況進行及時反饋以及實時監控,從而有效降低了配電線路系統維護與保養工作的成本投入,提升了相關工作效率與質量。

3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與傳統配線的對比分析

3.1 傳統基礎設施管理和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的對比情況

如表1所示。

通過對比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系統與傳統基礎設施管理在功能上改進,顯示出在基礎設施系統中部署該系統,將可有效改進運維管理的效能。

3.2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

系統可以做到的主要功能:

檢測――標準的光和銅纜跳線――實時跳線歸檔管理;

實時更新――所有的基礎設施記錄――實時整體配線設施管理;

自動發現――網絡上端到端的連接――集成數據網絡;

物理位置定位――跟蹤所有具有網絡連接的設備――集成數據網絡追蹤;

告警――所有未授權和非計劃的行為――集成數據網絡監測;

事件通告――具有先進的處理過程――實時網絡處理能力;

自動化――變更和故障管理的流程――內嵌先進的工作流程。

3.3 康普智能電子配線系統

系統的主要特點:

易于管理和維護――提高管理效能;

提供工作流程和電子任務單――對于跳線移動、添加和變更提供流程化管理方式;

符合相關標準――ITIL,ISO17799,BS7799,ISO 27000Security。

4 變電站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的設計實現

對變電站網絡和光纖配線進行規范化管理,自動記錄端口的移動、增加、變化,將交換機端口與配線架端口綁定,能綁定鏈路上的所有設備,而且把物理地址綁定到IP和MAC地址上,當你的IP遭受攻擊時,你能及時找到受攻擊的電腦的位置;能夠及時發現非授權接入,能夠發現端口或跳線的意外脫落和斷裂. 能夠在電子地圖上標出信息口位置,當此鏈路發生故障,端口馬上閃爍.實現配線系統遠程管理,能夠通過軟件、配線架指示燈和掃描儀顯示屏來指示出端口,可以統計、搜索接入網絡的設備,按照種類、廠家、位置、管理部門等,如圖2所示。

4.1 設計理念

本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實現資源管理的準確性、在線監測的實時性、故障定位的精確性。每個網絡端口、鏈接點均增加RFID電子標簽,據此進行數據自動識別、采集。由此可幫助客戶對大規模光網絡進行合理的規劃、對海量網絡端口進行準確的管理、并根據用戶信息實現業務的自動開通、發放。通過在線監測系統,獲知光路故障情況,在GIS地理位置信息系統上精確定位光路故障點,運行網絡網絡的自檢流程,為整個網絡網絡的健康狀況實施診斷,實現建設階段的集中遠程驗收和使用階段的提前預警,主動維護。此項目的核心思想是準確管理網絡資源,對客戶最直接的意義是海量網絡端口的信息管理及故障定位,從而做到用戶開通業務的100%準確、故障快速定位。由此我們可以實現:100%的信息自動化管理;100%的端口、網絡路由信息準確;100%的網絡鏈路可開通、鏈路質量可保證,如圖3所示。

4.2 設計方案

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實現網絡實時監測和地理信息的精確查找;實現網絡自動化查找,精確操作,提高運維效率;在存量系統基礎上可以開發出多種增值應用,實現施工,運維全程無紙化,自動化;鏈路故障實時監測,對業務故障類型進行定性,對光纜故障的位置進行定位;全程信息自動傳遞,開通更快速。

智能網絡配線系統可以有效支撐光網絡周期中各階段的需求,為前期規劃、中期建設以及后期維護建立有效的協同工作機制,提高投資預算的合理性,并提供網絡發展預測的基礎支撐,而且利用智能電子標識系統提高網絡管理效率,實現各個業務部門對于網絡資源信息的共享與無縫傳遞,讓網絡網絡建設和維護成為一個動態的良性循環系統,保證網絡網絡的可持續發展,使運營商輕松應對網絡的大規模建設和發展。

智能配線系統的跳線的管理只在兩側配線架內實施。

智能配線系統采用智能型配線架和智能型跳線,每個端口都包含電子信息。

智能型光纜配線架只在傳統型光纜配線架端口上增加獨立的一幀位則用于智能管理,光纜跳線也同樣增加獨立的一幀位則用于智能管理因此智能型光纜配線架和傳統型光纜配線架也可以互相通用,智能型光纜跳線和傳統型光纜跳線也可以互相通用。當智能型跳線插入或拔出智能型配線架的端口時候,端口的電子信息及其連接或斷開的信息就可以即時地通過管理設備傳達到管理軟件,運維人員就也及時知道連接的變化,對其進行報警處理。

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軟件將需要執行的任務(比如跳線等)下達到每個管理設備,繼而下達到配線架。施工人員到達現場后,只需要根據LED指示燈的示意操作,就可以保證其準確率,節省大量的工時,如圖4、5所示。

5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在電力系統應用的技術經濟分析

5.1 提升管理效率

相較于電力系統配電傳輸以及網絡建設工作來說,變電站配電線路的管理方式與管理技術更新速度較慢,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依賴人工進行管理。因此這就是變電站配電線路管理工作的自動化、科學化進程較為緩慢,難以真正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電力系統更新的要求。而智能電子配電系統在管理工作的應用,能夠降低相關管理工作對人力的依賴,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員通過編寫電子工單,對跳線等操作進行自動化處理,從而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準確性。智能電子配電系統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我國電力企業管理機制的調整與優化,使其更加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類經濟活動,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推動電力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5.2 實現主動維護

可以實現全程全網的故障診斷和故障處理;能夠快速獲知網/光路故障情況,精確定位光路故障點,自動運行光纖網絡的自檢流程,為整個光纖網絡的健康狀況實施診斷,實現建設階段的集中遠程驗收和使用階段的提前預警,主動維護。智能型配電線路管理系統以主干鏈接以及物理鏈接的方式,實現了對配電線路重要組成部分的實時監控,從而能夠有效減少信息網絡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因外界因素導致的系統故障。并且借助于這一系統,管理人員能夠對于網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發現與高效處理,并且可以將其作為網管軟件的變體,對電力網絡進行優化,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電力網絡的整體管理水平。

5.3 實現全過程檢測

智能電子配線系統的廣泛應用使光纖網絡的建設、施工、運維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提高通信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和可用率,促進網/光纖到戶信息化進程中配線設備的智能化管理與檢測。每一次改變的數據都能得到實時響應,及時修正目前的端口連接方式和網絡拓撲接口;智能型實時配線管理系統隨時可以回溯以往歷史事件,并且可以對其恢復重建,使每一次的故障發生和維護節點都可以追根溯源,在不斷改進中企業經濟效益才可能不斷提高效能。

5.4 提高經濟效益

此產品可使網/光纖資源利用率提升,將減少建設規模,避免錯誤的重復建設,使運投資成本大大降低;輔之故障定位GIS系統,將使OPEX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平均每人管理配線數提高100%;

當前我國的通信產業正面臨原材料、動力、運行費用、人工成本的飛速上漲,而資費價格卻在直線下降,基于RFID智能光纖配線系統的運用將從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兩個方面降低客戶成本,如圖6所示。

作者簡介

王輝(1981-),女,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力通信。

王磊(1982-),男,大學本科學歷?,F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力通信。

胡俊鵬(1974-),男,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網設計及技術管。

朱毅(1978-),男,研究生學歷?,F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

于月平(1970-),男,大學本科學歷?,F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德州供電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調度自動化。

作者單位

1.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021

2.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山東省濟南市 250021

篇10

關鍵詞:變電站;告警直傳;防漏機制;分區分流;量測類型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N91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2-0014-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07

1 概述

近年來,隨著電力調度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更具體地了解變電站的告警情況,不少變電站都采用了告警直傳技術,應用該技術可把變電站監控系統的告警信息直接以文本方式上傳給主站端,主站端可以消息方式顯示上傳的內容。雖然該技術可作為調度自動化系統遠動直采信息不全的補充,但是其直傳到主站端的告警信息由于沒有分域(即字段)貯存,無法方便地對這些數據進行查詢、匯總、統計、運算,同時這些信息包含的數據不夠完整,這些數據也無法參與數據挖掘。為了更好地應用告警直傳技術,我們對該技術的傳輸格式、字段生成和存貯方式進行了優化,在不改該技術的規約流程的前提下,把原來傳輸內容的五段式格式擴充成八段式格式,把原來不分字段存儲變成分為八字段存儲。這樣直傳的告警信號便于查詢、匯總、統計、運算,可為其他應用提供基礎信息,為調度自動化信息維護提供更加便捷的手段。

2 傳統告警直傳存在的問題

2.1 直傳架構問題

圖1 告警直傳的技術架構示意圖

傳統告警直傳需要增加的軟件模塊有:在變電站監控系統增加“告警轉發模塊”,主站系統增加“告警采集模塊”“告警處理模塊”和應用服務功能;需要增加的硬件模塊有部署在變電站側的數據網關機,接入站內監控系統,負責數據處理和上送調度端。架構示意如圖1所示。

2.1.1 信息處理流程。

第一,變電站監控系統產生告警信息,并將站內告警信息轉換為帶廠站名和設備名的標準告警信息,再傳輸給主站。

第二,主站告警采集模塊解析接收的報文,并發消息給告警處理模塊。

第三,主站告警處理模塊對收到的告警直傳信息進行處理。

2.1.2 存在問題。在傳統的告警直傳里,調度主站的告警采集模塊和告警處理模塊界限十分模糊,二者都附屬于前置系統。告警采集模塊解析規約得到直傳告警的描述信息,即一個字符串。由于告警采集模塊解規約只得到一個字符串,告警處理模塊很難對直傳告警作進一步的處理,只是簡單地將字符串寫入告警總線,生成告警信息,因此直傳的告警很難做到分級和分區分流。此外,該流程沒有機制判斷變電站監控系統上送的告警信息是否完整,即由于某種原因造成通信中斷,引起部分該上送的告警信息沒有上送主站,造成告警直信息漏送的缺陷。

2.2 告警直傳內容及儲存

目前采用的告警直傳分為五個字段,具體格式如下:

告警級別告警時間設備名稱告警內容告警原因

2.2.1 直傳格式內容說明。

第一,告警級別:根據告警的嚴重程度分為事故、異常、越限、變位、告知,分別用0~4五個值來表示。無告警原因上送空格。

第二,告警時間:該時間指告警發生時的時間,采用值與站端監控系統的保持一致,一般采用以下格式:YYYY-MM-DD HH∶MM∶SS.mmm

第三,設備名稱:標識產生告警事件的設備,格式如下:

設備名稱:廠站.電壓等級.間隔.設備

其中,小數點“.”為層次分隔符

第四,告警內容:告警內容是告警的具體內容,用字符串描述,長度不超過16個字符。

第五,告警原因:告警原因是對告警具體內容的補充說明,用字符串描述,長度不超過32個字符。

以上每段內容分別取自站端監控系統告警信息的不同字段,與監控系統的告警窗顯示的內容相同,通過DL476規約上送主站系統,所有字段內容形成一條記錄以文本方式上送。例如:當XX站.220kV.#1主變.201開關發生事故跳閘告警信息時,站端監控系統會發出“2016-09-12 20∶12∶23.099 XX站.220kV.#1主變.201開關 事故跳閘‘’”,而形成上送的記錄為:

2.2.2 存在問題。

第一,主站系統收到直傳的告警信息報文后,整條記錄以一個字段文本方式存儲,這樣這些告警信息無法得到進一步利用。

第二,變電站監控系統上傳的信息只有“設備名稱”“告警內容”“告警時間”“告警級別”和“告警原因”,無法滿足信息的進一步應用。

3 告警直傳技術的創新架構

如圖2所示,告警直傳的技術架構中增加了RDBS模塊,該模塊為數據管理中心模塊,負責對所采集的數據進行集中處理。

3.1 告警直傳格式及儲存創新

告警直傳信息采用八段格式,去掉了“告警原因”,同時增加了“事項編號”“責任區”“量測類型”“設備編碼”等字段,字段的數據由站端上送和主站生成兩種方式,所形成的信息記錄獨立以表的格式存儲在數據庫中。信息格式具體如下:

八段式:事項編號告警時間設備名稱告警內容告警級別責任區量測類型設備編碼

事件編號:該值由變電站端告警轉發模塊自動產生,用于告警上送的防漏用,取值范圍為0~9999,每上送一條編號遞增1,最大值增加1后返回0。

告警時間:該值由變電站端上傳,格式為“年(4位)-月(2位)-日(2位) 時:分:秒(精確到毫秒)” ,如:2012-09-12 20∶12∶23.099。

設備名稱:該值由變電站端上傳,與站內監控系統顯示的名稱相同,如站內監控系統顯示的名稱不規范,則應參照“電壓等級+間隔+設備+部件+屬性”進行規范。具體說明如下:

“電壓等級”指電力設備的電壓等級,單位為kV。

“間隔”指變電站或發電廠內的結線間隔名稱,或稱串。

“設備”指所描述的電力系統設備名稱,可分多層描述。

“部件”指構成設備的部件名稱,可分多層描述。

“屬性”指部件的屬性名稱(如:P、Q等),由應用根據需要進行定義和解釋。

以上各項可根據對象進行取舍,如:“110kV群雙線122開關”。

告警內容:該值由變電站端上傳,告警(事件)的具體內容。

告警級別:該值由主站端生成,表示告警的級別,可分別為事故、異常、越限、變位、告知,主站根據從站端收到的告警內容,判斷該信息的告警級別,并把判斷的結果回填到記錄中(詳見3.2)。

責任區:該值由主站端生成,用于告警信息分區顯示,主站根據從站端收到的設備名稱,判斷該信息是屬于哪些責任區,用8個字節表示,并把判斷的結果回填到記錄中(詳見3.2)。

量測類型:該值由主站端生成,用于告警信息分區顯示,主站根據從站端收到的設備名稱,判斷該信息屬于哪些責任區,用8個字節表示,并把判斷的結果回填到記錄中(詳見3.2)。

設備編碼:該值由主站端生成,主站根據從站端收到的設備名稱,從主站現有設備編碼數據中尋找出對應的設備編碼,如無匹配設備名稱,則把該記錄的設備名稱保存在主站建立的表單中。

3.2 信息互補

在告警直傳信息中,如果八個字段都由站端上送,部分字段在站端監控后臺設置和日后維護會比較麻煩,因此考慮八個字段分別從站端直傳上送和從主站端獲取,其中事項編號、告警時間、設備名稱、告警內容四個字段內容從站端直傳上,

告警級別、責任區、量測類型、設備編碼四個字段內容從主站端獲取。具體考慮如下:

3.2.1 在主站系統建立兩張比較完善的變電站設備類型表單B1、B2和一張無設備編碼的設備名稱記錄表B3,其中表單B1由字段“電壓等級”“設備類型”和“責任區”組成;表單B2由字段 “告警類型”“告警級別”和“量測類型”組成。B3由八個字段組成。

3.2.2 站端直傳的信息中包括“事項編號”“告警時間”“設備名稱”“告警內容”四個字段內容,主站端對收到的每條記錄,根據其“設備名稱”字段內容與表單B1的“電壓等級”和“設備類型”字段內容匹配關系,找出其對應的“責任區”內容;同時根據 “設備名稱”字段內容從主站設備編碼數據表單找出對應的設備編碼;數據根據其“告警內容”字段內容與表單B2的“告警類型”字段內容匹配關系,找出其對應的“告警級別”和“量測類型”內容。這樣將得到每條記錄的八字段完整內容。

3.2.3 如在上述的B1和B2表中沒有找到對應的其“告警級別”“責任區”“量測類型”,主站告警直傳模塊把該記錄的“告警級別”定為最低級別,“責任區”為所有區域、“量測類型”為空。

3.2.4 如主站無法完整找到“告警級別”“責任區”“量測類型”“設備編碼”四個字段內容。則把該記錄保存在B3表單中,主站系統維護人員定期檢查B3表單內容,及時進行處理。

3.3 信息防漏機制

為保證直傳信息無漏送,本方法增加了告警直傳的防漏機制,漏傳的事項由檢查機制檢查出來,并重新發送;同時通道停止等原因導致未上傳的信息在通道恢復后應能重新上送。

3.3.1 告警直傳時,變電站發送一條告警給主站,主站要給出確認;變電站收不到主站確認,要重新發送。

3.3.2 通道停止時,變電站緩存(數據庫、文件、存儲隊列)未發送成功的所有告警信息,待通道投運后重新發送。

3.3.3 變電站每生成一條告警,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事項編號。事項編號是連續的,也發送給主站,主站據此檢查是否漏發事項?!笆马椌幪枴钡娜≈捣秶ㄗh為:0~9999,當該值達到9999時,下一條告警的事項編號為0,重新計算。

3.3.4 召喚漏發事項,流程如圖3所示:

4 直傳告警信息展示

4.1 建立獨立的窗口

在主站系統建立直傳告警信息的接收窗口,該窗口獨立于現有告警窗,可顯示所有站點的直采信息,具備過濾功能,過濾事項可根據需要設定,該窗口信息不需要確認。

4.2 在告警窗口顯示

直傳告警信息經設置后可在主站系統現有告警窗顯示,并能根據用戶角色分區顯示。展示方法:在現有告警窗增加一個“告警直傳”的TAB,配置直傳告警信息進入這個TAB。直傳告警信息帶有分區(責任區)信息,因此能夠與直采告警信息一樣實現分區分流,即不同的值班人員登錄,只能看到自己管轄范圍內的直傳告警信息。

4.3 通過智能告警顯示

直傳告警信息可作為數據源參與主站系統智能告警的邏輯運算,以智能告警運算結果的方式展現。

江門備調智能告警系統是用告警類型(即量測類型)來設置告警規則。新直傳告警信息帶有量測類型,因此智能告警系統能夠利用直傳告警信息的量測類型來設置告警規則,對直傳告警信息完成規則推理,在智能告警窗口展示。直傳告警信息的量測類型也可以與直采告警信息的量測類型一起編輯規則,實現直采告警信息和直傳告警信息的混合推理。

5 結語

傳統的告警直傳信息經過該技術處理后,可拓寬它的應用范圍,提高直傳告警信息的應用效率,如可應用于變電自動化系統、變電站環境監測系統、變電設備狀態監測系統、二次系統運維系統等,通過告警直傳技術變電站各個二次系統的信息可直送到調度自動化主站系統進行智能化處理,全面反映變電站運行、環境等情況,為電網調控一體化變電站遠程監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遠動通信規約國際標準(IEC60870-5-101:2002)[S].

[2] 遠動通信規約國際標準(IEC60870-5-104:2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