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飲食文化內涵與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內涵與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飲食文
飲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極具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普遍,飲食文化也跳脫了廚房和餐桌的限制,成為關乎社會、經濟、政治、倫理、藝術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強。本文立足于思維方式差異,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雖對立,也極為矛盾。東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兼備,只是因地域、文化、歷史、宗教、生活習慣的差異,使他們各有側重。縱觀西方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國飲食則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營養與美味,各有側重
理性思維層面下,西方人更講求飲食的科學性及合理搭配,其飲食文化普遍基于營養的科學論證形成。其通過飲食搭配,實現營養的均衡。他們更善于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食物配給。他們更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當他們食用牛奶、面包、香腸、蔬菜時,普遍關注食物的脂肪、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以及是否能夠對這些營養進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無副作用等。相較于營養,中國飲食更講求美味。無論是食物的原材料、調料,還是菜品、做法等,都極為豐富。例如,中國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這些烹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夠健康。但是,因為對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國飲食更具藝術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飪過程的規范性和隨意性
西方人的飲食,講求科學和營養,其烹調過程極為規范、考究。食物烹調過程中,主料和調料的應用都非常精確,而烹飪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而中國飲食則極具感性特征,無論是食物的搭配,還是調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隨意,富有創造性。在中國,川菜、粵菜、東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種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會因廚師的習慣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也會因季節、場合、用餐人特點、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對烹飪過程和材料搭配等進行調整。而中國廚師也會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給予自身充分的發揮空間,這并不會受到食客的抗議。因為中國人對飲食的評判極為寬容和隨意,受個體喜好的影響[1]。
二、綜合性與分析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的區別在于前者講求整體性,后者講求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加綜合,更傾向于依從整體,對事物的特性進行觀察。而西方人更側重于分析性思維的應用,注重個體特性。因思維層面的差異性,使中西方飲食文化,無論是味道搭配,還是餐具選擇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飪和食用,更講求整體性;西餐則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國飲食以味道著稱,中國人追求味覺層面的享受,自內向外,進行整體性調和。具體實施方法是食物經加熱和烹飪之后,本來的味道、加熱之后的熟味、添加調料和輔料之后的調和之味進行融合,互為補充和滲透,實現味道在食物內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則比較簡單,其很少將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而是側重于對食物搭配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過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實施方法是對各種食物和配料分開烹調,然后在餐盤中予以搭配。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點,互不干擾,味在其外。多是將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調味的醬汁。以法式羊排為例,一邊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邊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對比鮮明,味道各有不同。其顯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維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必備元素。它看似簡單,卻具備夾、撥、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極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務于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功能比較多,可用以對牛羊肉進行宰殺、解剖和切割,食物燒熟之后,兼做餐具。與繁雜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簡單、大方,體現出了“以和為貴”和“綜合統攬”的獨特韻味。依靠一雙簡單的筷子,中國人便能夠嘗遍各類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過程中,極為具體,各類菜品所應用到的餐具也極為講究。例如,吃肉時,所用的刀叉略寬,吃涼菜所用的刀叉細長。倘若刀叉橫放,表示其是為飯后點心準備的。西方飲食過程中,刀叉類目很多,使用不當,會顯得極為失禮。中國飲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滿漢全席,一雙筷子便可解決。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國人講求綜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維習慣[2]。
(三)分餐制和會餐制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分餐制和會餐制。中國宣揚的是會餐制飲食文化,無關乎人數的多少及何種目的。進餐者圍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漢民族的大團圓文化。在這樣的飲食氛圍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勸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禮讓等,一脈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與西方人講求的個體性思維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西方,無論家庭聚餐,還是賓客宴請,都采用該種方法。用餐者依據自己的個體喜好,進行菜品選擇。上菜之后,每個的面前擺放一個屬于自己的盤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據喜好,隨意添加調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換第二道。該種飲食方式,干凈衛生,但是過于冷清,沒有營造出一種溫馨歡樂的飲食氛圍。當前,西方自助餐,也是變相的分餐制,有助于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講求的是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該種飲食方式,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個性的民族特點相一致。
(四)餐桌禮儀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餐桌差異主要表現在西方人喜靜,中國人喜動。中國人將飲食作為人生一大樂事,講求排場、熱鬧和氣氛等。無論是主人,還是賓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勸酒、讓菜,滔滔不絕,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這樣的餐飲氛圍,來體現主人的熱情和好客,而食客的開心和歡快也是源于內心的。該種“鬧”的氛圍,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溫暖、團圓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較安靜,與他們所秉承的文化禮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他們在餐桌上安靜的吃自己的盤中餐,無論是喝湯,還是吃菜,都不會發出過大的響聲,均細嚼慢咽。進餐過程中,與左右的客人進行交談,但是也要兼顧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聲音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要確保對方能夠聽見。咀嚼食物過程中,禁止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過程中,不同于中國的一團和氣,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獨立性很強。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意義
飲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內容。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能夠幫助人們對西方風俗文化特性具備全面的認知,并對自我飲食文化特性進行總結,汲取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優質特性,用以對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不足進行補充,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發展[3]。飲食是對社會和文化轉變最直觀的體現,主要取決于人們對各種口味的認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飲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發展脈絡,且具備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對外來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使自身得到不斷豐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要根源于其思維模式,它不會隨著歷史的沿襲而發生改變。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將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為主要價值取向,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最終創造出相輔相成,互為合作的文化精神,實現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方式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極為明顯。中西方的社會背景、文化差異和交際需求等,決定了它們的飲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國人注重感性思維,而西方人則更偏重于理性思維,前者講求美味,烹飪過程隨意,而后者則更注重營養的搭配,烹飪過程極為規范。中國飲食文化中體現出的是綜合性思維模式,西方飲食文化則是對分析性思維模式的彰顯,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影響,以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卜佳.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2(15):50-51.
[2]戴躍儂,陸涓.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之跨文化比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06):77-81.
篇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我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其中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國外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語言的形式向國外朋友傳遞飲食文化,成為翻譯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促進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文化內涵
如今國際流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交流中逐漸流向國際,受到很多外國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翻譯的形式,讓外國朋友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分支,其以獨特的口味和豐富的種類受到廣泛的關注。要使對中國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則需要在翻譯中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
一、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種可以體現和傳承某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風情、習俗、藝術、思維、價值觀念等,是一種可以進行交流的意識形態。寬泛而言,人類社會與文化關系非常緊密,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人類行為等都與文化相關。其中飲食文化應當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傳,其存在深厚的內涵和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中國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以期獨特性和豐富性,受到廣大外國朋友的關注,中國飲食也逐漸流傳到國外。如何讓外國友人在了解和品嘗中國美食時,并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成為翻譯界考慮的問題。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如果僅僅采用簡單的字面翻譯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無法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翻譯應當展現出飲食文化的內涵。由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習俗、思維及價值觀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中國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較差較大的差異。很多翻譯者在進行飲食文化的翻譯時,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中國飲食翻譯后,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甚至會誤解為另一種東西。如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飲食文化差異,中國人民認為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使為了填飽肚子,還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主要條件。但西方國家則認為飲食單純只起到營養品的作用,并沒有賦予飲食更加深厚的內涵。中國在請客時和宴會時,會非常注重飲食內容,而西方國家則比較隨意,其主要注重時間觀念。另外中國飲食的烹飪方式比較多樣化,其造型也比較精美。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及西方飲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作為飲食文化符號和代表的菜名也體現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進行菜名的命名時,主要是在菜名中體現材料及烹飪方式,比較簡單直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時會有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較深厚的含義,讓人們無法直接根據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內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來,菜肴的歷史文化背景等,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加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雖然該種命名方式會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彩色的內容,但卻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及飲食文化特征。
二、中國式菜名的文化內涵及翻譯原則
中國飲食文化傳承上千年,其內涵深厚且豐富,而如何讓外國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第一步就需要通過菜名體現出現。中國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聯想的方式,對菜式進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根據菜肴的成本和烹飪方式進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聯想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歷史典故等,從而展現該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北京烤鴨”、“芙蓉雞片”、“霸王別姬”等。這些名稱在中國人看來具有簡單直觀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讓外國友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通過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式菜名翻譯的重要考慮問題。對菜名進行良好的翻譯,可以直接對中國飲食文化起到傳播作用。中國飲食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燉等,如果對其用英語翻譯,一般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國在形容美食時,主要是從色、香、味、形等方面進行贊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首先要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只有準確的翻譯才能夠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不至于對中國飲食產生誤解。如人們常常采用“dumping”翻譯中國面食中的餃子、饅頭等,其存在一定的誤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圓形,有餡的面食,另外在英語中“soup”是指湯,但主要是指濃湯,對于中國飲食中的清湯、或者其他滋補湯則不能用“soup”,如雞湯需要翻譯成“chickenstock”。在中國飲食中,有很多屬于聯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獅子頭”,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難以理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簡單解釋,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還有水晶寶、怪味雞等菜肴,也需要通過簡單解釋的方式,讓外國友人理解。中國一些菜肴因為制作工藝復雜,涉及材料較多,因此在命名時包含較多的內容,如八寶粥,其涉及“八寶”,但如果將“八寶”全部翻譯出來,則會比較冗長,因此可以翻譯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種食材,如豬肉、雞肉、牛肉等,不能將其全部翻譯出來,應當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譯。中國飲食文化翻譯要體現出中國飲食的特色,中國有很多菜肴都無法簡單翻譯,因此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便于外國友人理解。另外還可以在翻譯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該種翻譯方式突出了烹飪方法。
三、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問題
(一)拼寫錯誤問題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寫錯誤,很多商家在對飲食進行翻譯時,沒有考慮過其他國家的語法問題,致使翻譯錯誤。外國友人看到翻譯錯誤的飲食,從字面就難以理解,也就無法體會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如會有”如很多餐館在翻譯桂花拉糕時,會將其翻譯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應當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會在菜品上出現拼寫錯誤問題,如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正確的應該是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譯錯誤問題,會導致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到底是什么,對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響。
(二)大小寫問題
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寫問題,如國際流最普遍的英語,其很多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然而在中國飲食翻譯中,翻譯者為了圖方便,而會采用全部小寫的方式。中國漢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寫問題,因此人們在翻譯中,不會過于關注其他語言的大小寫問題。但對于外國友人來說,如果出現大小寫問題,則會對翻譯感到難以適應。如我國很多酒店會將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魚翻譯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確翻譯方式應當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這主要是由于翻譯不細心,沒有遵守英語語法和規則,導致出現翻譯問題,不利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三)語義模糊問題
中國飲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稱具有文化氣息,然而很多翻譯者在翻譯時,沒有將菜肴背后的文化氣息展現出現,而是采用字面翻譯的方式,讓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還會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如在進行椒鹽排骨、腌篤鮮湯等方式,常常翻譯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這兩道菜的翻譯都存在語義模糊的問題,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這兩道菜,因此為了讓外國友人根據菜名就能夠加深對這兩道菜的了解程度,應當采用椒鹽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篤鮮湯“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最常用的翻譯方式是直譯法,其主要有讀音直譯法和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其中讀音直譯法是直接將中國菜肴的讀音,通過音譯的方式,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如中國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譯的方式,很多外國友人都知道“Tofu”為豆腐,這樣不僅利于中國飲食文化是傳播,還能推動我國漢語文化的傳播,從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采用此種翻譯方法常見的菜式有炒雞雜“FriedChickenGiblets”、燉豬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狀直譯法,糖醋金錢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黃魚“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雞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譯法,砂鍋魚頭“FishHeadinCasserole”,荷葉包雞“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即藥膳。藥膳屬于我國特殊的意識,其主要是將中草藥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養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國家的語言中,幾乎沒有關于草藥的單詞,因此對于藥膳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并將其藥用效果在后面標注。如“天麻燉雞”可以翻譯為“StewedChickenWithHerbs”。對于具有歷史典故、傳說、名人等中國飲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如常見的名人菜色東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釋法
在中國菜式翻譯中,由于很多菜肴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直譯解釋該道菜肴的內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稱的后邊進行簡單的解釋,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外國友人看到該道菜肴時,就能夠明白該道菜的特色和內容。如火鍋是一種比較具有特色,且內容非常豐富的菜色,如果翻譯不好則無法讓外國友人理解火鍋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體現火鍋的特色。圖文法主要是利用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即利用圖片注釋,讓外國友人直觀感受到菜肴的特色。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直觀,且更加鮮明,但卻比較占據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語交流,則無法應用圖片。通過靈活應用幾種翻譯方式,掌握翻譯規律,可以使我國傳統意飲食文化沖出國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與國外交流越來越普遍,如何交流過程中將中國各類傳統文化推廣處國門,是我國重要考慮的問題。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常常會出現語義模糊、拼寫錯誤等問題,制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推廣。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譯法和注釋法的方式進行翻譯,且在翻譯中要避免出現大小寫問題,拼寫錯誤問題。
作者:孫妍 韓雪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55-57.
[2]賈立平,潘雪.文化翻譯觀視角下西安飲食文化的翻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國魚菜式翻譯技巧探討[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48-50.
[4]耿立娜.通過菜名翻譯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簡論———酒店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職業時空,2012,08:155-156+159.
[5]周蘇菡.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海外英語,2012,22:185-186.
[6]顧秀梅.淺談中式菜單翻譯的現狀及技巧[J].海外英語,2014,02:133-135.
[7]翟曉麗.《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研究及其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啟示[J].海外英語,2014,07:148-149+153.
篇3
關鍵詞: 英漢習語 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際
一、有關飲食的習語和文化因素
飲食是人類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行為,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語言和飲食有著密切關系,并且相互影響。飲食中的食物語匯在習語中無處不在,或者說,習語中記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信息。
《圣經》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著不單單靠食物。)受其影響,西方的很多諺語皆由此衍生而出。如,The mouth is the executioner and the doctor of the body.(食物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Diseases enter by mouth.(病從口入。)。漢語中也有類似的習語,如“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英語國家最重要的食物為面包。面包和黃油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與此相關的習語比比皆是,但在這些習語中,bread已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面包,而是代表著“謀生之道、飯碗、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關內涵。如:one’s daily bread(飯碗,生計),earn one’s bread(養家糊口),beg one’s bread(乞討),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不勞而食),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搶走某人的飯碗)等。中國是農耕國家,漢族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的飲食結構。相關的習語有“吃白飯”,“饑不擇食”,“畫餅充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巧婦難做無米之炊”,相當于英語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無材料難辦事),“生米做成熟飯”相當于英語的“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難收)等。漢語有一諺語體現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相當于漢語“天下沒有掉下來的餡餅”,意為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不勞動者不得食。
二、有關蔬菜和調味品的習語和文化因素
英語中有許多借用如蔬菜、調味品等小物品為喻體的習語,這些習語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如《圣經》中有這樣一個習語: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鹽”。鹽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它有調味、殺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種功用,因此人們將它用來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動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會中堅分子。類似的習語還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 grain of salt意為對某事半信半疑;而中國人信奉“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人們烹調注重味道,講究色香味俱全。有關飲食的成語諺語豐富多彩,如“眾口難調”、“添油加醋”、“雞毛蒜皮”、“色香味形”、“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食不甘味”等。
三、有關住所的習語和文化因素
篇4
【關鍵詞】禁忌語 跨文化交際 漢英語言比較
I.引言
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禁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其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從個人到整個社會生活,禁忌現象無處不在。禁忌語作為一種語言變體也有著自己的民族性,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分析英漢禁忌語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更正確、更自由地使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掌握這些差異,不僅幫助我們提高我們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的做法,使跨文化交際更成功。
本文擬對中英禁忌語進行對比研究。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寫禁忌語的定義,并從飲食,顏色,數字等方面來分析中英禁忌語之間的差異。第二部分主要是討論了中英文化之間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著重論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禁忌語,使讀者能對英語和漢語禁忌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Ⅱ.禁忌語的定義與分類
在以前的時代,由于人的知識和認知能力有限,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會產生偏差和錯誤,這也可以解釋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在古代,人們不明白火山、地震、閃電風暴、月全食發生等其他自然規律和自然現象,而這些逐漸成為一些迷信的人恐懼但卻無法解釋的現象,為了緩解和避免這種恐懼,他們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和想象創造神。人們把自己的未來和希望像上帝禱告,因此人們無限尊重上帝,人們需要定時的崇拜和敬仰。而那些與神的關系越來越少的人,就被列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其實禁忌一詞源于湯加語。湯加語是位于南太平洋湯加群島上的居民使用的語言。禁忌指的是神圣的、被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別注意的人、事物或者活動。禁忌現象不止存在于湯加群島,而是廣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被禁忌的人、事物或者活動不允許被提到,或者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及。與社會禁忌相關的詞語和表達方式被稱為禁忌語。禁忌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反映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的文化現象。
如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頻繁。然而,由于文化之間存在的很多不同,跨文化交際變得極具挑戰性。禁忌語是這些不同之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對于特定語境中什么應該禁忌什么不該禁忌有著不同的看法。對禁忌的認識不足或誤用,會導致誤解甚至沖突,結果是交際失敗。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禁忌種類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則是有差異的,有關禁忌的分類方法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在這里,根據禁忌的不同性質,禁忌語分為語言禁忌和文化禁忌兩類。其中根據不同的對象,語言禁忌分類為生活語言禁忌、禁忌語、禁忌話題和社會語言禁忌。文化禁忌分類為宗教禁忌、色彩禁忌、飲食禁忌、動植物禁忌、禮儀禁忌與禁忌。在西方交流的過程中,一個人很大一部分的交際失敗是由語言和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差異造成的。本論文從飲食禁忌,顏色禁忌,數字禁忌,日常交際禁忌方面的比較,深化對禁忌文化的理解,雙方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誤解的溝通和互動,從而提高文化交流,達到溝通的目的。
2.1 飲食禁忌
飲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但飲食禁忌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禁忌包括飲食的內容或飲食行為或方式。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不吃各種肉類。此外,我們也知道有各種規則。西方人吃飯用刀叉,并且西方人吃飯避免刀和叉碰撞發出聲音,而東方人用筷子也有各種各樣的禁忌,如中國也避免使用筷子打板或碗。在飲食方式上,西方人在餐館吃東西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吃飯時,他們也要注意吃的慢,不要狼吞虎咽。在自助餐廳,不要留下太多的食物在自己的盤子里,這樣是對其他人不禮貌。而在中國,晚餐座位的安排是非常講究的,只能是長輩或身份尊貴人坐在主位,在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直接插在米飯碗里,因為死者的祭品是這樣放置的,這在中國是極其不吉利的表現。
2.2 顏色禁忌
自然界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所以顏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靈上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中西方在一些顏色的意義上區別還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紅色是中國最善于使用的顏色,也是中國國旗的主要顏色。所以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人對紅色有著特別的依戀。當婚禮等重大事件,幾乎總是紅色,紅色的背景、紅色的衣服,中國也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了國家尊重紅色文化心理。但紅色不僅僅只代表這些,在某些場合也是一種禁忌,比如說中國人在葬禮上穿紅色衣服是禁忌,表示不尊重死者,是不禮貌的。還有在日??荚囍胁荒苡眉t色書寫答題。有時,紅色是用來標記不能或被禁止的東西,這些都是紅色的禁忌表現。在西方,紅色代表幸福,但也有許多西方國家不尊重中國人如此紅。他們認為,紅色是危險的象征。西方人對紅有輕微的反感,因為紅色會讓人聯想起臉上的憤怒,或是新鮮的顏色,它代表的是生命的威脅、不祥的含義。與中國人不同,西方人在婚禮上用白色的婚禮。在英語“白”的意思是“干凈”、“純”,婚禮選擇白色代表純潔的愛,這些含義都是贊美的。中西方在葬禮上的色彩選擇,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是白色的,而西方是最常用的黑色。這主要是由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和不同的決定。
2.3 數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更喜歡特定的數字和日期中的數字,雖然這是一種迷信,但對一些數字和日期的信任和禁忌仍然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中國文化中,“4”這個數字諧音類似于“死”,被認為是不幸的數字。所以在一些醫院為了滿足病人的心理禁忌,一般沒有第四號樓或第四號房間;一些地方的公交也沒有4路。在西方最神秘和迷信忌諱的數字是“13”,據說它源于宗教典故:出賣耶穌的猶大是耶穌的第十三個弟子,于是人們對“13”心生厭惡。又由于耶穌受難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舉行活動。甚至門牌號、旅館房號、層號、宴會桌號都要避開“13”這個數字。英國劇院中找不到13排13號的座位,美國的劇院即使有13號也以半價出售。人們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滿足十三,有些航空公司則沒有第十三航班,酒店沒有第十三號房間。然而,非基督教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并不特別忌諱十三。
Ⅲ.文化差異是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原因
在日常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對象對文化禁忌知識掌握不足造成交際失誤的現象十分普遍。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文化間所存在的極大差異必然表現在交際對象對文化禁忌的理解不足上。如果交際雙方對交際對象所在國家或民族文化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甚至是一無所知時,就很容易造成交際失誤,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不滿。例如在日常交往過程中拜訪就是一個值得深入了解的禁忌文化。在中國,拜訪之前是不需要告知對方,可以直接登門拜訪。但在西方這一點是十分需要注意的。西方文化中對家和隱私的定義就意味著在登門拜訪或做客之前一定要事先預約,將拜訪的行程提前告知對方以征得同意,在時間上也應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適當控制。
Ⅳ.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語
無論在什么場合觸犯別人的忌諱,都會讓人覺得缺乏素養、令人討厭,影響人際關系。禁忌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它與民族、歷史文化等關系密切。我們在與外國人交談時,通常對于他們在語法、語音等方面的錯誤不甚在意,但是如果出現了禁忌語,我們則認為是對我們的不尊重。通過深入學習、認真分析漢英禁忌語的差異,以適當的表達方式來解決交際中的困難,才能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交流中我們可以使用相應的委婉語來代替禁忌語。委婉語是運用委婉曲折的方法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一種修辭手法,是語言使用中人們協調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委婉語主要指將新的字詞使用在原本有負面意涵、無法大聲張揚、具有攻擊性或在社會脈絡中有禁忌的地方。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總是希望人們的語言交際語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思,了解自己的意圖,進行溝通并建立起交際雙方的良好人際關系。
委婉語的使用是相當普遍的,我們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我們在說上廁所這一事件時,中國人一般使用“去洗手間”,英語中經常用 “powder her nose 、wash one’s hand”等委婉語來代替。日常生活中人們談及懷孕這一現象,通常不會太直白地表達出來,一般會說“我妻子有喜了”、“她快要當媽媽了”等等;英語中表達懷孕的委婉語更為豐富,如 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mother 等等。
V.結論
本文通過飲食禁忌、顏色禁忌、數字禁忌等幾個方面的對比分析,使讀者能夠對漢英兩種語言跨文化交際中的差異有更深的了解,明白豐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語,你應該盡量使用委婉語來避免尷尬。而對于其他語言和文化現象,我們應該有一個客觀的、包容的態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錯誤??傊?,禁忌是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歷史發展和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隨著社會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化,我們還應分析禁忌語在未來發展中的趨勢,促進跨文化對話的發展。
【Bibliography】
[1] Elizabeth,Gage. Taboo[M]. London: Corgi Books, 1993.
[2] 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M ] Routledge, 2001.
[3]Macdonald, James. Dictionary of Obscenity, Taboo and Euphemism[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hilip, Thody. D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M]. London: The Athlon
Press, 1997.
[5] Thomas, J.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Macmillan, 1983.
[6]李瑋.中西方禁忌語比較.[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2,(5):141-143.
[7]吳亞曼.從中英禁忌語中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114-115.
[8]許愛兵.從英漢禁忌語透視中西文化的異同[J].今日南國, 2009,(11):106-108.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 詞匯教學 文化教學 策略
詞匯是英語教學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英語詞匯上面。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中包含語言。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的文化內涵往往被人們忽略,這樣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實際語言交流中的選詞、用詞的準確性,從而導致交流障礙。筆者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詞匯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詞匯,它是語言存在并發展的重要的支柱。由于東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詞匯的層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詞匯或搭配都蘊含著文化的信息,我們可以這么說,詞匯是文化的最大載體,它本身就包含有深層的文化意義。因此,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兩者是一種相互共存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離開詞匯教學,文化教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物質條件。而詞匯教學脫離了文化教學也同樣會失去其光彩,缺乏生機。
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方面來看,詞匯教學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但是如果在詞匯教學中僅僅是向學生傳授詞匯知識,而不進行文化教學,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很難具有真正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從文化的發展軌跡來看,文化的發展變遷也深深影響著詞匯的發展和變化,而詞匯的改革也體現了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比如,從公元43年開始,羅馬人占領不列顛長達400年之久,這期間羅馬文化和風俗習慣逐漸滲入不列顛,社會生活開始出現“羅馬化”的現象。隨著文化潮流的變化,語言也隨之改變,尤其是英語詞匯,至今保留了很多羅馬文化的痕跡。如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bear the palm(戴棕桐枝)、worth one’s salt(稱職)、thumbs up(贊成)、thumbs down(反對),等等。因此,詞匯教學不能離開文化的教學。
二、在詞匯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的策略
1.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
由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英漢兩種詞匯存在有以下幾種情況:(1)詞義相同,文化內涵部分相同;(2)詞義相同,文化內涵不同;(3)詞義相同,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只有在一種語言中才有意義。這是因為英漢詞匯存在的這些差異,教師在實際的詞匯教學要注意挖掘講解詞匯中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理解詞匯的正確詞義及其用法,并從中獲得文化教益。比如,在6A Unit 1“Family and Relatives”和7A Unit 1“Relatives in Beijing”這兩個單元中介紹我的家庭,其中涉及到親屬稱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英語詞匯“uncle”就對應漢語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aunt”對應漢語中的“姑姑、姨媽、嬸嬸”;“gandfather,grandmother”指“外祖父母和爺爺、奶奶”;“cousin”對應漢語中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和表姐妹”。這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中國,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特別重人倫,講親情;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并不把親屬關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個人主義,個人對親屬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要少很多。通過對這些稱謂詞的學習,學生對西方社會關系中這一文化現象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異的飲食文化背景。 6A Module 3“Food and Drink”和7A Module 3“ Diet and Health”中在學習 fried chicken wings、bacon、baked potato、fruit salad、hamburger、 french fries等食品名詞時可以告訴學生從傳統上來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肉食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國則主要從谷物中攝取熱量。西餐以肉類食品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塊和較整體出現,所以會有熱狗、三明治等快餐食品。
2.角色表演的策略
角色表演是詞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其實,它也可以成為文化的教學策略。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在在實際的交際情境中提高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提升其交際能力。例如,六年級和七年級的素材體現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出現,這就為角色扮演提供了便利,而且低年級的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如 6B Unit2“At the Airport”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Mr.Li、Mrs.Li和Grandma,把去機場前的準備工作和在機場的活動用對話的形式表演出來,使表演的同學和觀看的同學了解登機前要注意的事項,掌握諸如air ticket、passports、boarding cards和 name tags這些詞匯,同時也了解在英語中請求別人提供幫助時的習慣表達。
又如,7Aunit 8“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可以讓學生模擬舉辦一次國際食品節,通過對食品節的準備策劃,制作食品和銷售食品,感受一下異國的飲食文化。
3.利用多媒體,全方位展示詞匯中的文化內涵
如今多媒體技術廣泛運用于英語教學中,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語言輸入數量大的優勢,利用音頻、視頻、圖片,向學生展示詞匯的全方位的文化內涵。是從語境中學到的。例如,在教學 6B Unit l“Great Cities in Asia”中教Beijing、Tokyo和Bangkok三個城市的概況,可以選取和課文有關的短片來進行教學。這樣既引出和學習了新的詞匯,又對這三個城市的文化有所了解。又如,在教學7A Unit 9“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部分的單詞,如Chinese rice puddings、dumplings、raisin scones、pineapple fried rice這些中、英、美、泰四國有著濃郁民族特色的食品,學生對它們了解不多,可以利用多媒體選取相關的圖片,這樣便于學生的記憶。在教7B Unit2“ We Love All Four Seasons”時,把中英兩國一年四季的景色用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了解兩國不同的季節變化情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入文化教學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詞匯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小學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背景
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風格與傳統。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了指狹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類所獨有的特征。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為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表達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和說漢語的人在回答時所用的語言就不同。說英語的人一般說“Thankyou”以示接受對方誠心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人則往往要使用一些語句來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類的意義。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至少有兩套規則:一是結構規則,即語言的組織形式;二是使用規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語法規則的話,用于不同場合,如若不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或者違反當時當地人的社會風俗習慣,既使結構規則正確無誤,不注意使用規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有時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語言是形式,文化是內容,學習英語不能脫離英語文化,英語文化是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的基礎。因此在語言學習中,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組織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規則,從而用獲得的文化去感染語言。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因素對語言學習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對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有過精辟的闡述。著名的語言教育家拉多(1_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著名英語專家鄧昌民曾經指出,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的整體性。從中不難看出,學習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該語言的文化的過程,兩者之間有一種互動關系。為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英語課程標》(以下簡稱“標準”),這標志著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教育不僅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得以確認,而且有關文化意識教育的內容與教學要求都非常明確地列在《標準》中。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文化意識”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別強調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這樣做的原因是基于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英語)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所以,培養文化意識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語言的特質就是它本身帶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學習語言需要了解和體會一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只有這樣才不致于使語言的學習淪為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下面介紹幾種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1.在學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語教學的特點,課堂教學往往使學生接觸目標語言素材,觀察與參與目標語交際活動,學習有關目標語及其文化知識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材料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把語言材料和活動的交際性、跨文化體驗及語言認知作為重要的原則。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其他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教學包含著西方英語語系的文化烙印,涉及問候、購物、祝愿、飲食等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民族的差異的背后包含豐富的生活內容、風俗習慣和價值觀。但是直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對于小學生來說,與聽天書無異??梢宰寣W生觀看一些有關于跨文化差異的幻燈片或視頻,根據看到的內容組織表演,如:場景一:一位中國人與一位外國朋友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問“你吃了嗎?”用英語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Hi/HelM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場景二:一位美國老太太,穿著得體。舉止優雅,令人感覺很有品位。一位中國朋友很想表示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他實在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 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很開心地回答:“過獎了,我都七十五啦!”那當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只能故作鎮定的回答:“It’S a secret!’’
在學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材是教師輸人文化最好的載體,在現行的教材中,編者已經較好地關注到了文化的編寫。以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從3A到6B的八冊教材中,在每冊中都輸入了一定的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打開了通曉文化的窗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文化教學要和語言教學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素,特別是那些會影響語用和語義的文化因素,與本國文化加以比較,因勢利導,積少成多,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當自己受到別人夸獎的時候,要禮貌地說“Thankyou”。.
在四年級教材中,當談論到用餐時,學習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時,讓學生通過中西方餐具的不同來介紹中、西方飲食文化,使學生產生積極交流和嘗試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 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現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語中它指的是二樓,而美語中則是指一樓;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節,節日期間人們會舉辦化妝晚會,小孩會提著南瓜燈籠游玩或拿著提簍去挨家挨戶討糖吃。在此我們可以介紹如果哪戶人家不給小孩糖果吃,當地的小孩怎么想辦法呢?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我們一些他們的想法后,我再告訴他們當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紹萬圣節的來歷和南瓜燈的故事。了解這些節日知識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了。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機會實踐,就會產生參與語言交際的強烈欲望。
2.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感受文化
(1)發揮想象巧編故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一種用外語進行的有意義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環境??梢赃x取西方小孩的一個小故事,但是只告訴學生故事的開頭,請幾位小朋友為故事續寫情節,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依據他的生活經驗來續寫,往往小朋友要根據上一個小朋友的情節往下發展,這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有很好的鍛煉。
在欣賞完小朋友們編的故事后,接著再向學生展示這篇小故事的原文,讓我們觀察西方的小學生是怎樣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體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英文經典動畫影片賞析
多媒體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效果不同凡響?,F代技術的發展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運用電教媒體的優越性。多媒體集形、聲、光、色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多通道輸入??梢赃x取時下很流行的幾部英文動畫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達進行指導。
(3)結合關注的熱點、聯系生活和熱點話題開展主題活動
其實我們常常能遇上國際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愛眼日(6月6日)、國際愛牙日(9月20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日)等等。以此為契機,舉辦—些主題活動,如,假設我們用簡單的英文寫一封E-一mall給美國的小朋友,介紹我們這邊國際兒童圖書日的活動,并告訴他(她)我最喜歡的圖書的名字叫什么,我為什么喜歡它,并請美國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們自己制作宣傳海報和貼圖。
3.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滲透文化
(1)設立文化墻
建立班級文化墻,通過這個小小的一面墻認識和傳遞世界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在班級的一面墻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結合教材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之余,通過閱讀拓展文本知識與文化。在學習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學中,我們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不同意味的圣誕節;②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關于圣誕襪的傳說;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誕老人嗎?;④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誕祝福英語等等。
(2)建設文化角
這是個在黑板的某個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盡管他是個小小的角落,卻也是輸入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以“及時、直觀、有趣”而讓學生喜歡?!凹皶r”是指教師和學生能根據需要隨時更新內容,學生面對的文化知識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爸泵妗敝傅氖撬軙r刻面向學生,隨時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每天一句英語諺語、勵志語言或者英語繞口令等,那迎面而來的文化氣息,自然而然就被學生捕捉到了。一種文化的氛圍也就在課堂中漸漸彌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實勝于雄辯),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勞而獲),Wherethereisawill,theer 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 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繞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 is building a eb autiful building between two 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 by his parents and put htem in a big paperplate.③A bigblackebra satonabigblackbug.這樣的文化角就像是一個個朋友在同學生進行文化的交流。這個小小的角落讓人感覺到角落雖小,而意義極大。
4.比較文化差異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理解
小學英語教材涉及的幾乎都是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考慮并不多,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人似乎只是針對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展文化意識教育還應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隨著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和國際接軌時,不要忘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人們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意識教育。
(1)節日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誕節,還有我們所了解的萬圣節和復活節。其實西方還有許多節日如降靈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升天節、懺悔節等我們不是很熟悉種景象。中國的“四時八節”與氣候的變換聯系在一起的,如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等。
(2)姓名差異
中國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異,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約翰·維爾遜,維爾遜是姓,約翰是名。我們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軍,李是姓,軍是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中國人注重祖輩血統,喜歡把自己放在一個整體中去,作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個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強調個性,更為注重自己是個個體,所以以代表自己個體的名放在前面。
(3)禮儀文化差異
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了解到早期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是雙手拱手作揖,西方人見面打招呼是握手和擁抱。曾經有西方人說道,“中國人真有意思,用自己的左手握自己的右手,而我們是用自己的左手握別人的右手”。其實這樣的禮儀上的差異,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一直以來是禮儀之邦,講究謙遜和內斂;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外向和直接。
篇7
[關鍵詞] 網絡環境;情景;中學英語教學;互動;自主
一、網絡環境的基礎內涵
網絡環境指在不同地點許多多媒體計算機物理連接,根據某種協議通信,實現網絡文化以及軟、硬件的共享系統。
環境總是對人和事物有直接影響,以教學角度分析,網絡環境既能使網絡資源和工具發生作用,又包括學習者的動機,學習氛圍,教學策略和人際關系等非物理形態。這些網絡環境的內涵,為中學英語開拓和更新了教和學的方式,探索靈活、開放和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提供出了有利的條件。
二、英語學習在網絡環境中的特點
網絡環境具有空間大、范圍廣的特點,它蘊含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利用網絡環境學校,還可凸顯學習的互動性、自主性、廣泛性。
1、互動性?;邮俏覀冋n堂中常用的手段,學生們可以在互動中合作、交流、討論、探索,從而自主地構建知識體系。但是這種互動卻是學生在被動狀態下展開的教師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而在網絡環境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卻是自主展開的,這是學生被自己的求知欲望所驅動產生的。這種互動性不但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習慣,還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互動性是英語學習在網絡環境中的一大特點。
2、自主性。在課堂中學校雖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的自主性很難體現出來,更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但是網絡環境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因為網絡環境特定的寬松環境,使得學生在利用網絡環境學習英語時可以不受到教師預設教學環節的干擾,能夠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彰顯學習中“主人翁”的地位,從教師的手中拿回自己學習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自主定向,即自主確定學習的方向,自己想學什么、要學什么;二是自主確定學習的模式,即自己怎樣學習;三是自主調節和監控,即定時自我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所以,自主性也是英語學習在網絡環境中的一大特點。
3、廣泛性。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按照學科知識體系計劃性進行教學活動叫做課堂教學。但是課堂教學卻在學生主動參與課程這一方面有著極大的局限性。但是網絡環境的無限的特點不但使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不值一提,而且更加體現出學生英語學習的廣泛性。一是內容更加豐富,將教材所規定的學習內容拓展了許多;二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學生學習英語時的場景,提供了英語學習的平臺;三是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英語知識的探究提供了經驗。所以說,廣泛性是英語學習在網絡環境中的又一大特點。
三、英語教學在網絡環境中的策略
1、創設情景
通過創設情景來拓寬教師和學生教和學的渠道,這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利用網絡環境所包含的整個虛擬的現實世界,加上各種渠道,把學生拉入模擬的現實世界中,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在輕松地學習氛圍里或得知識,了解國外的文化、地理、風土人情,也有利于學生記住所學的知識。
2、加強演示
演示是英語中的一種教學方法。演示是根據學生的主要特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演示的好處就在于可以直觀的讓學生們理解英語學習中的知識,并且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對感官的應用,通過對感官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形象記憶。心理學家何瑞特拉實驗得出:83%的信息獲得靠視力,11%來自于聽覺,可見,感官記憶對于人類的記憶是多么重要。網絡英語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大不相同,現在運用演示教學,不僅可以對英語的文章進行細致分析,還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有趣的課堂環境。例如:在對英語文章進行分析時,可以加入對某個句子的分析鏈接,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在上課時,可以通過演示圖片、動畫等東西,可以生動形象的為學生們展示,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們在上課時看到老師所展示的圖片、音像的準備的東西,也會調動學生的課上的積極性,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3、培養學生互助互動
在網絡環境中,互動性最能彰顯英語教學,由于網絡技術的斷發展,BBS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在這其中更突出了互動的重要性。我們就是要將這種互動運用到教學中,通過互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營造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4、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一種創新型的學習理念,它包含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教育思想中,老師是學習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在學習中占被動地位,學生很難提起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低。在自主學習的理念影響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宰,而老師則成了輔助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通過網絡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張揚了學生鮮明的個性。網上學習,不僅僅是學新知識的活動,更是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鼓勵、勤奮自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獲了成就感。比如,筆者教授九年級Unint3時,進行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口語大賽,在比賽籌備中,學生積極利用網絡查找相關內容。學生對中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飲食文化的差異、服飾搭配的差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場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英語的喜愛,而提高了學生的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
篇8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原則與策略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二、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語言學家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拔幕谌搿笔窃诓糠终J識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缥幕庾R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特別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上尤為突出。
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_(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
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景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展。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問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三)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開設英語角、英語沙龍等,舉辦英語文化周,英語文化節,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
(四)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強調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主體文化是相對于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語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時,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篇9
關鍵詞:中職英語 文化滲透 跨文化意識
一、引言
教育部頒布的新《中職英語教學大綱》指出:不僅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洞缶V》強調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對語言的學習起著制約作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從事服務性行業。如導游、跟單員、等熟悉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人才。因此,在中等職業教學中,應該把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語言知識,更重要的還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思維工具。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以感受該民族多彩的文化形態。關于文化的定義,英國人類學家Tylor曾給出了一個被學術界譽為“經典定義”的廣義界說,“文化或文明,就其廣義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關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人們歷來推崇的觀點是,語言和文化互為滲透。第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第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語言不能脫離于文化之外。因此,作為英語語言的學習者,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英語。
三、中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文化教學是指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的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張曉光(2002:164)建議采用以下途徑進行外語文化教學:(1)在教材里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2)利用錄像和電影進行教學,然后組織討論;(3)鼓勵學生與外國人交流溝通;(4)讓學生讀一些短篇故事或劇本,要求他們記下有意義的文化細節;(5)讓學生多讀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幫助他們提高對文化差異的理解;(6)舉辦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講座,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對比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基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在現有的中職英語教材中,包含著許多文化因素.如能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將給課堂增加無窮的樂趣。在教材中,出現最為頻繁,也最易于學生接受的文化因素之一是詞匯。在漢英兩種語言體系中,有些對應詞本義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內容卻蘊含不同的詞匯。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詞匯隱含的文化含義。
以顏色為例,由于歷史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的不同,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譬如,綠色在漢語里象征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語里可以讓人聯想到嫉妒或稚嫩的,例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嫉妒的,greenhorn表示缺乏經驗的.green band表示新手;藍色在漢語里的引申義較少,但在英語中blue卻飽含意義,如get the blues表示憂郁,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罕見,blue blood表示出身貴族。漢語中的紅色代表吉祥、如意,與“紅”搭配的詞大多為褒義,如“紅火”、“紅利”、“紅娘”等等;在英語中卻相反,搭配的詞大多為貶義,如Red ink(虧損),Red flag(提示危險警告的旗)。此外,“紅”在漢語中還具有“正義”,“革命”的含義,但在英語中卻根本沒有。
2.因勢利導,滲透文化教學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把語言材料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必須重視文化的導入。在教學中,應利用教材中的知識點,適當穿插一些生動的英語故事情節、國外的風土人情等內容,使枯燥的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活潑。教師在教授關于西方文化節日的課程時,可以進行拓展。潛移默化地增進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興趣度和認知感。例如,筆者在講到圣誕節時,教師可以講述關于圣誕節的起源,基督教的歷史,圣誕節的主要活動等。又如,在講到西方飲食時,教師可以比較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并讓學生歸納了哪些是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在老師進行潛移默化教學時,學生漸漸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教師也不再拘泥于照本宣科,而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3.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等多途徑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應有效地推廣和應用,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世界,幫助他們獲得真正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例如,筆者在教授萬圣節相關內容時,利用多媒體播放萬圣節的慶祝過程,讓學生進入了一個真實的語言交際情景,感受較為真實的慶祝場面,在視聽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識,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了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針對目前中職教育英語教學中忽視文化,重視語法的問題,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已任,充分強調跨文化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把文化和語言結合起來,力求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使學生掌握英語交際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篇10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的基礎能力之一,也是各類英語考試的重要內容,其在整張試卷的權重是最多的。因此,不管是從提高學生英語基礎能力出發,還是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出發。英語閱讀教學都是整個英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能理解閱讀材料中的觀點和態度;能意識到不同文體的特征;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文學作品是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有關“閱讀”技能的要求。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教學指導,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解Q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不能只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考試分數為目標,而要為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素質,為他們將來進一步的學習和深造創造必要的條件。
作為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的方方面面,更是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觀點?,F在教育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英語閱讀教學為例,就是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閱讀。
一、重視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正如威爾金斯所說:“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會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這指出了詞匯在整個英語學習中的基礎性地位。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匯量為基礎,提高閱讀能力從何談起?詞匯量的增加能提高閱讀速度,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詞匯的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量。
(一)運用構詞法
龐大的詞匯體系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可循的。因此在學習詞匯時我們要突破某個單詞的局限,通過單詞間的內在規律,從一個單詞的學習延伸擴展出去,讓學生由一個新單詞掌握更多的單詞。如派生詞,通過加前綴或后綴使單詞的詞性、詞義發生變化而掌握一類新的單詞。如前綴anti-表反對、反抗;dis-表示顛倒、相反;后綴-able,-ible,-ble等置于動詞、名詞后構成形容詞;-ance,-ence,-ity等置于動詞、形容詞后構成名詞。
(二)結合語境
呂叔湘先生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痹谟⒄Z學習中如果只是機械而枯燥地進行單詞的識記,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對詞匯的真正理解、掌握與運用。只有將詞匯的學習與語篇、語境結合起來,才能寓教于樂,讓學生快樂而高效地學習詞匯;同時也利于學生閱讀速度與質量的提高。因此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詞匯時,教師不要讓學生停下閱讀的步伐或求助于工具書,而是要將單詞與句子、與語境結合起來,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具體的語言環境來進行大膽的猜測。
二、深入文化教學的滲透
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要有意識地加強對于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這同樣是對于圖示理論的一種很好的應用。很多文章的閱讀中不僅是需要學生對于字、詞、句有認識,大部分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對于特定的人、事、物的探討,無論是文章的內容還是文章創造的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因此,教師要深化對于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這會幫助學生在實際閱讀中更好地體會文本的內涵,進而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讀懂文章。以Book4 Unit3的閱讀文章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為例,文中出現了underdog這個單詞,指“失敗者”。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知識點給學生們介紹其他的有關dog的單詞: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它們的意思分別是“幸運的人”,“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在英美文化中,一般把狗比喻成人,用he代替。因為英美文化的主流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多把狗當作人類忠實的朋友。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文本的講授中應當有意識地滲透對于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這不僅是對于學生知識面的一種拓寬,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文本閱讀中更準確地獲知文意。
三、重視背景知識介紹,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
高中英語教材節選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對作者和有關的歷史知識介紹給學生們,對于接下來的閱讀教學是很有益的。因此,在高中英語課文以及閱讀理解題中,就有大量介紹西方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和氣候條件等方面的閱讀材料,旨在豐富學生的視野范圍,而且還有利于讓學生辨證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及風俗習慣中的差異。在閱讀教學前,教師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地地進行閱讀訓練,而且還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向學生介紹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大多數學生都會聚精會神地聽,有些基礎差的連英文單詞都不識幾個的學生也會聽得津津有味,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四、課內外閱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