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通信概論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據通信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結合實際應用
數據通信的發展迅猛,在移動通信中從第一代模擬窩蜂移動通信系統產生至今,新技術不斷涌現。我們經歷了2G、3G時代,現在已經是4G時代了,而GSM技術已過時。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例子。那么就可以通過實際例子讓學生了解具體通信專業的研究內容,知道所學的基礎理論有什么用,讓學生有目的性的來學習這門專業課。下面就結合實際應用的教學方式做具體介紹。例如在講解數據通信中的差錯控制原理時,可以先列舉出一些實際例子,如在網上匯款時除了要輸入密碼還需要輸入一個動態碼,或銀行匯款時除了要寫匯款金額外要寫中文字樣的總款額,這里的動態碼和中文字樣的款額都是多余的內容,那么這些多余的內容起到什么了作用?它可以保證用戶的安全和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在通信中的發送端我們要傳遞一些有用的信息,為了確保在接受端能正確接收這些信息,我們也需要增加一些多余的信息來保證有用信息的可靠。這些多余的信息在通信中稱為監督碼。這就引出了差錯控制的概念。那么究竟信息碼后要加幾位監督碼才能保證接收端能收到正確的信息呢?這里以“打籃球”為例,收發雙方約定好,用“1”表示球進了,用“0”表示球沒進。當接受端接收到一個“1”時認為球進了,接受端接收到一個“0”時認為球沒進。假設傳輸過程中出現了錯碼,發送端發送一個“0”時,接收端接收的是“1”,此時接收端是無法知道接收的信息是錯的。我們加一些監督碼來觀察一下是否可以發現錯碼,在原來“1”和“0”后分別多加一位監督碼“1”和“0”,此時收發雙方約定用“11”表示球進了,用“00”表示球沒進。通常在傳輸過程中要么沒有錯碼要么錯一位碼,假設傳輸過程中出現了錯碼,發送端發送“11”時,接收端接收的是“10”,此時接收端知道產生了錯嗎,但究竟發送的是“11”還是“00”呢,不知道。這時我們再多加一位監督碼來驗證一下可以得出結論,當沒有監督碼時檢測不出錯誤,當加一位監督碼時可以檢測到錯誤但不能糾正錯誤,當加兩位監督碼時可以檢測到錯誤并能糾正錯誤。這就引出了差錯控制的原理。我們發現監督碼加的越多糾檢錯能力越強,那是不是越多越好的?從數據通信的性能指標出發,監督碼越多傳輸效率越低,在回到網上匯款那個例子來看,如果動態碼越多花費的時間也就越多,相當于在信道中傳輸的多余信息多,那么必然影響傳輸效率。那么究竟監督碼加幾位號呢?之后便可以給學生引入一些概念了,如漢明碼、循環碼和線性分組碼。這些例子形象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其中在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后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在與學習探討的過程中引出新的解決方案,導出方法和原理。運用學生身邊例子可以深入淺出的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復雜問題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簡單現象入手總結一般性,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1.2更新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傳統手段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傳統教學手段是采用黑板和粉筆,這用方式在“數據通信原理”的教學中有利有弊。由于這門課涉及的公式推導很多,如果單純的在黑板上寫公式這樣既效率低,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簡單的把教學內容制成課件,這樣內容的信息量雖然大,但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因此不能片面強調單一教學手段。對于復雜公式、各種波形圖、頻譜圖則使用多媒體,這樣教學內容既生動又直觀,對于難理解的地方在板書作出強調,這樣的教學手段事半功倍,提高了教學效果。
2.實驗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皵祿ㄐ旁怼笔且婚T理論與實踐結合性較強的工具式課程。課堂上的內容是可以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通過思索能夠獲得的。理論結合實際應用是學好本門課的有效手段,這也就決定了實驗課重要性。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是“模仿式”教學,即老師對所做實驗進行原理分析,給學生做具體演示,然后學生進行模仿,當實驗結果達到規定的數據要求時認為實驗成功。這種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不佳,下面列舉幾種改革方法。
2.1“創新法”實驗教學模式
“創新法”是事先給學生做出一個實驗,演示具體的波形,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改良方案,讓學生“創新”。最后讓學生演示所得結果,進行討論。這種方法是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到學習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2.2“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
在規定學時之外開放一周實驗室,開放時間段是每天晚上19:00—21:00,事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3個人,每組發放一本實驗指導書,老師給出10個實驗題目,每組選擇其中的三個題目去完成。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相應的給出一些“優惠政策”,如具體完成時間自己掌握,可以天天來也可以不用天天來。對最先提出設計方案并能完成實驗的前5組學生進行答辯,如實驗結果達到要求的話,平時成績滿分。對實驗完成質量高并有創新點的學生,期末卷面成績上會給予加分。結合我院情況,往往實驗課積極思考并能提前完成實驗規定任務的學生期末的考試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
2.3利用Matlab仿真
Matlab是這門課的先修課程,學生對這個軟件比較熟悉,所以可以利用Matlab讓學生仿真對數據通信課程所涉及內容。進行仿真具有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啟發性強的優點。它既能增強學生更好的學習這門課,又能彌補實驗場地、儀器設備和經費缺乏的不足。具體的方法是提前把要進行的實驗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行仿真,在實驗課時檢查學生的仿真結果。對此實驗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和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3.結語
篇2
[關鍵詞]HFC三網合一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416(2010)03-0086-02
1 前言
由于技術的快速發展,固話業務、計算機數據通信和電視業務開始互相滲透,通過單一網絡向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圖像和電視等綜合業務,這就是三網合一。這里作者從已覆蓋黑龍江墾區的光纜和同軸電纜網絡出發,提出了利用這一現有網絡,組成混合網絡HFC網絡,應用HFC(Hybrid fiber coax)網絡接入技術,HFC是光纖、同軸電纜混合體,是采用光纜和現有的CATV網絡為基礎,采用模擬頻分復用技術,綜合應用模擬和數字傳輸技術、射頻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所產生的一種網絡接入網技術,來實現黑龍江墾區三網合一的方案。
2 黑龍江墾區實現三網合一的網絡接入技術
2.1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接入技術HFC
2.1.1光纜線路
近年來,由于光纜成本及售價大幅度下降,促使光纜線路在黑龍江墾區通信和有線電視網絡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提高了兩個網絡的傳輸質量;借助通信的光纜線路,有線電視網絡將原來的多級放大器相聯的同軸干線電纜替換,使有線電視的網絡拓撲結構由單向樹型轉變為星型和總線型,使得單向傳送多頻道電視節目的有線電視網,具備了可雙向傳送電視、電話、數據功能的網絡條件。
2.1.2 HFC網絡接入技術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接入技術HFC(Hybrid fiber coax),是光纖、同軸電纜混合體,是采用光纖和現有的CATV網絡為基礎,采用模擬頻分復用技術,綜合應用模擬和數字傳輸技術、射頻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所產生的一種網絡接入網技術。
HFC巨大的帶寬和相對經濟性,使其對黑龍江農墾專網通信和農墾有線電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如果把黑龍江農墾通信與農墾有線電視網絡的光纜、同軸電纜合成一體,把CATV網絡從目前單向的廣播式,改造為雙向交互式的網絡,讓黑龍江農墾通信與農墾電視的業務合并,將實現黑龍江墾區的“三網合一”。
2.2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的構成
終端用戶通過普通電話線入網,存在速率較低的問題,我們一方面通過ADSL技術提高電話線路的傳輸速率,另一方面探索混合光纖同軸電纜HFC網絡接入技術, HFC網絡由光纖和同軸電纜組成,和光纖到路邊(FTTC)不同的是,其同軸電纜不是星型結構,而是采用樹型結構,通過分支器連接到終端用戶。光分配節點(ODU)到頭端(HE)為星型拓撲結構,采用AN-SCM光波技術通過光纜傳輸信號,所有連接到光節點的用戶共享一條光纖線路。
光纜+同軸電纜的HFC網絡結構。采用光纜將信號傳輸到小區節點,再用同軸電纜分配網絡將信號送到用戶家中。
由于采用光纜代替干線同軸電纜后,網絡性能獲得極大的改進,以致于在實現高效率寬帶雙向通信時,光纖到戶目標不再是必須的。這樣HFC網絡為將寬帶信號帶入用戶家庭解決了最后一公里。
HFC網絡,視頻信號可以直接進入用戶的電視機,采用新的數字調制技術和數字壓縮技術,可以向用戶提供數字電視和HDTV。同時,話音和高速的數據可以調制到不同的頻段上傳送,來提供電話和數據 業務。這樣HFC網絡支持全部現存的和發展的窄帶和寬帶業務,成為所謂的全業務寬帶網絡。而且,HFC網絡可以簡單地過渡到FTTH網絡,為光纖用戶環路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
HFC網絡技術可以統一提供有線電視CATV、話音、數據及其他一些交互業務,它在5-50MHz頻段通過QPSK和TDMA等技術提供上行非廣播數據通信業務,用于普通電話業務;在50-550MHz頻段采用殘留邊帶調制(VSB)技術提供CATV普通廣播電視業務,目前可傳輸60-100路模擬廣播的PAL制電視信號;在550-750MHZ頻段采用 QAM和 TDMA等技術提供下行數據通信業務,共提供400路壓縮的數字頻道,其中200路用于點播電視,200路用于交互式業務;如數字電視和VOD等,750-1000MHz保留作為個人通信用。
終端用戶要想通過HFC接入,需要安裝一個用戶接口盒(UIB),它可以提供三種連接:使用CATV同軸電線連接到機項盒(STB),然后連接到用戶電視機;使用雙絞線連接到用戶電話機;通過Cable Modem連接到用戶計算機。
在當前光纖到用戶還不能實現的情況下,采用主干線為光纖、接入網為同軸電纜的HFC系統,能夠將CATV、數據通信和電話三者融合在一起經濟有效傳送,盡情實現CATV、數據通信、電話的三網合一。
不過HFC接入技術的應用也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原有的CATV網絡只提供廣播業務,大都為單向網絡,為實現雙向通信,需要有雙向分配放大器、雙向濾波器雙向干線放大器等。其次,HFC接入系統為樹型結構,同軸的帶寬是由所有用戶公用的,而且還有一部分帶寬要用于傳送電視節目,用于數據通信的帶寬受到限制,目前一般一個同軸網絡內至多連接500個用戶,另外樹型結構使其上行信號存在噪聲積累,即“漏斗效應”。第三,HFC網絡的安全保密性、系統健壯性以及價格等問題也有待進一步解決和完善。第四,IEEE的802.14工作組正在制定 HFC物理層和MAC層標準,但HFC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在農墾專網開展HFC接入,還有一個經營體制的問題,需要打破行業界限。
HFC的發展將在經濟、網絡管理與運營上節省資源。
3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接入技術HFC的主要優點
3.1 比較經濟
利用黑龍江農墾通信的骨干網相連,替代目前電話雙絞線上網的主流頻率為56K,其物理極限為64K,潛力非常有限的用戶接入網絡,解決雙絞線傳輸容量這一瓶頸的抑制。
利用目前黑龍江墾區有線電視覆蓋范圍廣、最具潛力、具有很大帶寬的CATV網絡。由于有線電視CATV網絡覆蓋范圍已經很廣泛,而且同軸的帶寬比銅線的帶寬要寬得多,因此是光纖逐步推向用戶的一種經濟的演變策略,尤其是在有線電視網絡比較發達的地區, HFC是一種很好的網絡接入方案,HFC網絡以靈活、經濟的方式將光纜和同軸電纜的最佳特性融合在了一起。
3.2 可以綜合接入多種業務信息
目前可以實現的主要業務有:電話、模擬廣播電視、數字廣播電視、點播電視、數字交換業務等。將電話網、數據網和有線電視網合并在一起構成的HFC網可以提供原來三個網的各種業務。也就是“三網合一”。
4 黑龍江墾區實現三網合一的環境及必要性
4.1 網絡環境
在目前光纜到用戶還不可能的情況下,采用黑龍江農墾通信和電視的光纜做主干線路、分配網接入網絡為同軸電纜的HFC網絡,使用光纜做干線比使用同軸電纜更經濟,而且具有更大的可用帶寬、更高的載噪比、更小的非線性失真和更遠的傳輸距離。HFC是在傳輸有線電視節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由于HFC接入用戶的普遍性和網絡自身寬帶特點的巨大潛力,可以作為信息高速公路的末端接入網絡,能夠將電話、電腦數據通信和有線電視CATV三者融合在一起,更經濟有效地傳送,可盡早實現電話、電腦數據通信和有線電視CATV三網合一的網絡傳輸。
4.2 政策環境
日前國務院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2010年至2012年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2013年至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政策已開始有,以有線電視CATV網絡為基礎的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絡(HFC)接入技術,將帶來黑龍江農墾專網通信和農墾有線電視新的運營模式的探討,具有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4.3 黑龍江墾區實現三網合一的必要性
黑龍江農墾專網通信和農墾有線電視,在網絡接入技術具備的情況下,如果重復建設兩個“網”,甚至將來的兩個“三網”,無疑將給國家、黑龍江墾區有限的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
黑龍江墾區通信與有線電視聯合開發HFC網絡,是發展黑龍江墾區寬帶用戶接入網三網合一的有效途徑。隨著新業務的不斷出現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如Internet網上的圖像業務),而且這些新業務和技術并沒有限制哪個部門單獨經營,這樣就會造成兩大網的重復建設,并且還會出現幾個部門為爭取市場而互相扯皮,加劇壟斷的現象。
對黑龍江墾區來講,在現階段黑龍江農墾有線電視正在進行有線網絡“數字電視”改造,在這一關鍵時刻,只有黑龍江農墾專網通信和農墾有線電視及其他相關部門宜及早協商,在兼顧黑龍江農墾通信公司和農墾有線電視運營者利益的前提下,統籌規劃、共同開發和發展新業務,整合兩張網,建立寬帶HFC網絡,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黑龍江墾區網絡系統,才能體現符合黑龍江墾區集中各方力量辦大事情的優勢,實現黑龍江墾區“三網合一”。
5 結語
利用光纜、同軸電纜HFC網絡在黑龍江墾區實現三網合一, 解決了將寬帶業務引入家庭的瓶頸問題,可同時提供電話、互聯網和電視的業務功能,可以說這只是其中的幾種業務,未來還可以在這個網絡上開發很多新業務。
[參考文獻]
[1]《線務技師/高級線務技師》.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現代通信技術概論》.電子工業出版社.
[3]《計算機網絡教程》.電子工業出版社.
[4]《有線電視技術》.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網絡通信;串口通信;VB;MSComm控件
1、串行通訊的原理與設計
1.1串行通信概論
所謂串行通信,就是使用一根數據傳輸線,所要發送的數據的各位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傳送,如8位數據分8次傳送。
與之相對應的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是在一些聯絡信號的控制下,一次將8位、16位甚至32位數據同時進行傳送的通信方式。其傳輸線數量沒有限制,但是除了數據線之外還應設置聯絡控制線。
1.2串行通訊協議
所謂通信協議就是指通信雙方的一種約定。在約定中對數據格式、同步方式、傳送速度、傳送步驟、檢錯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義等做出統一規定,通信雙方必須共同遵守。
1.3串行接口標準
在進行串行通信的線路連接時,通常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計算機與外設之間要共同遵守的某種約定,這種約定稱為物理接口標準,它包括了電纜的機械特性、電器特性、信號功能和傳送過程的定義。目前主要有EIA RS-232、RS-422和RS-485。二是按接口標準設置計算機與外設之間進行串行通信的接口電路。
2、使用MSComm控件實現串口通訊
2.1MSComm控件的簡述
MSComm控件提供了使RS-232進行數據通信的所有協議,他有兩種處理通信的方式,即事件驅動和查詢方式,本文利用了事件驅動方式。這種方式是處理串口通信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它利用MSComm控件提供的一個事件OnComm來截取串口的消息,進而轉入事件處理程序。
MSComm控件的屬性較多,但是常用的并且與本文設計有關的幾個重要屬性如表3.1所示。
表3.1 MSComm控件的幾個重要的屬性
利用MSComm控件進行串口通信的一般步驟為:
(1) 設置通信對象、通信端口以及其它屬性;
(2) 設定通信協議;
(3) 打開通信端口,進行數據的傳送;
(4) 關閉通信端口。
2.2利用VB實現基于MSComm控件的兩PC機的網絡串行通信程序
Visual Basic(以下簡稱VB)是一種窗口操作平臺上的視覺開發工具,使得開發者更為簡單和快捷的開發應用程序。
下面,本文將說明如何利用VB設計出基于MSComm控件的兩PC機的網絡串行通信程序:
a.新建工程
打開VB6.0,點擊[文件]、[新建工程],在出現的窗口選擇其中的[標準EXE]選項,新建工程。
b.添加標簽.選擇選項卡上的標簽控件,并將其添加到工程中。在右下角屬性賣面板中更改標簽的屬性為“發送數據”,同樣的步驟添加“接收數據”標簽。
c.添加輸入文本框,并更改屬性為空。
d.添加發送按鈕。
e.添加MSComm控件。
f. 添加程序代碼雙擊From1,
添加代碼如下:
Private Sub Form_load()
MSComm1.Commport=1 ‘指定控件所使用的串口
MSComm2.Commport=2
MSComm1.Settings=”9600,n,8,1” ‘設置波特率
MSComm1.Settings=”9600,n,8,1”
MSComm1.PortOpen=True ‘打開串口
MSComm1.PortOpen=True
Text2.Enabled=False ‘輸入框中的數據不允許更改
End Sub
相同的步驟添加“發送數據”“清空發送”“清空接收”按鈕的代碼如下:
“發送數據”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f (MSComm1.PortOpen=False) Then MSComm1.PortOpen=True ‘檢查串口是否已經打開
MSComm1.Output=Text1.Text ‘將文本框TEXT1的數據發送到Com1口的輸出寄存器中
End Sub
“清空發送”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Text1.Text=”” ‘清空發送文本框中數據
End Sub
“清空接收”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Text2.Text=”” ‘清空接收文本框中數據
End Sub
添加MSComm控件2觸發事件。雙擊MSComm控件2按鈕,添加代碼:
Private Sub MSComm2_OnComm()
Text2.Text=MSComm2.Input ‘將Com2數據緩存器中的數據讀入到接收顯示窗口中
End Sub
g. PC2上的程序界面與PC1種完全相同,但是PC2是利用COM1作為接收串口,COM2作為發送串口,因此程序代碼只是COM1功能與COM2功能互換即可。在此不再贅述。
3.4實驗結果
通過上述章節的說明,做出兩PC的硬件連接和軟件設計。在實驗中,本文所建立的程序具有數據傳輸、數據清零和數據輸入功能。實驗結果表明,本文設計的工業用網絡通信程序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從而為相關程序開發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的生產自動化改進提供了一定的做到作用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潘天堂 陳熔. 基于VB串口通信的空氣分析分布式監控系統實現[J]. 工業控制計算機. 2006,19(12): 83-84
篇4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管理 安全 技術
在計算機網絡體系中,網絡的管理主要包括對軟硬件以及人力的綜合使用和調配.其目的是對計算機網絡資源進行及時的監視,測試計算機的分析和控制,以此提高計算機網絡的管理質量,有效的利用網絡資源. 在網絡安全中,無論是技術控制,還是網絡安全防范,都需要信息管理。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安全事件不斷出現,電腦病毒網絡員的參與趨勢愈來愈明顯。網絡在帶給人們自由開放的同時,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安全風險。網絡信息安全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一、計算機網絡的管理的現狀
(一)網絡威脅。自然威脅:可能來自于各種自然災害、惡劣的電磁輻射、電磁干擾、網絡設備自然老化等。這些無目的直接威脅網絡安全,影響信息的存儲媒體;人為威脅:也就是說網絡中人為攻擊,這些攻擊常常通過系統的弱點,以達到其個人目的,有的是無意失誤,操作員安全配置不當,造成安全漏洞;用戶安a全意識不強,口令不注意保密;或者是惡意用戶利用病毒非法侵入,這是目前計算機網絡安全面臨的主要危險之一,通過假冒、消息篡改、業務拒絕等方式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完整性。被動攻擊通過截獲、竊取破譯等手段獲取信息,導致信息的失密和泄露。
(二)計算機網絡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大。計算機網絡管理存在異構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需要應對數目較多的設備,采用不同的管理辦法,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網絡安全管理是必須應對的問題,隨著安全事件逐漸增多并且呈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計算機網絡安全性也成為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重點和難點,需要有效的策略來應對。
二、計算機網絡的管理策略
(一)合理配置,注重防范。
1.加強病毒防護。機房服務器部署防毒、殺毒軟件,并及時在線升級。嚴格區分外網客戶端,對機房設備定期做好網絡維護及各項數據備份工作,對重要數據實時異地儲存。同時,對網絡傳輸、郵件附件或移動介質的方式接收的文件。
2.訪問控制策略。訪問控制是網絡安全防范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可以有效保證網絡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訪問,例如:入網訪問控制為網絡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服務器并獲取網絡資源,具體的實施步驟是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缺省限制檢查,只要任何一關未過,該用戶便不能進入該網絡。加強強弱電保護,在所有服務器和網絡設備中安裝強電防雷保護器,保障雷雨季節主要設備的安全運行。
3.建立應急管理機制。完善應急事件的查實處理、責任追究等措施,加強內、外網物理徹底隔離和通過防火墻進行“邊界隔離”,可以有效防護外來攻擊,嚴格移動存儲介質應用管理。對單位所有的移動存儲介質,杜絕泄密事件的發生。并且定期更換密碼。
4.使用桌面安全防護系統。每臺計算機要安裝了桌面安全防護系統,實現了對計算機的適時監控。嚴格數據備份,對重要數據也定期備份,把備份數據保存在安全介質
(二)計算機安全管理
1.防火墻技術。防火墻在被保護網絡和其他網絡的邊界,根據管理員設置的規則,對流人和流出的數據進行攔截,對于不符合規則的不安全因素的數據進行攔截和丟棄。在網絡安全技術使用中,防火墻的使用率處于最高,它設置在被保護網絡和外部網絡之間的,在沒有傳輸狀態下去確保信息內容的秘密性,防止發生不可預測的的侵入。它通過監測、限制實現網絡的安全保護。
2.認證技術樣化。認證驗證信息的完整性,運用豐富的網絡技術,借助消息認種電子數據、資料等信息發動進攻,身份認證解決了通信雙方利害一致條件下防止第三者偽裝和破壞的問題。
3.信息加密技術。計算機病毒的種類多,實現信息存儲和傳輸保密性是一種重要手段。計算機病毒不僅通過軟盤、硬盤傳播,還可經電子郵件、下載文件等方式傳播。數據加密技術是安全技術的核心,為數據在存儲和傳輸增強保密性.實現數據置換與移位的變換算法,提供靜態和動態的信息保護.信息加密技術,容易實現密鑰管理,便于數字簽名,可以設置協議、密鑰分配、密鑰產生及進入等方面的問題。
4.采用虛擬局域網與虛擬專用網技術。為了實現安全可靠的跨區域數據通信,需采用虛擬專用網技術,虛擬局域網技術是建立在ATM和以 太交換技術基礎上,具有訪問控制和 網絡管理的雙重特點特點.能夠有效保障數據通信的安全。
計算機網絡的優勢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也為信息的傳 播提供了新的途徑。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的領域,網絡技術日新月益,新的安全問題也在不斷產生。因此網絡信息的安全必須依靠不斷創新的技術進步與應用,在計算機網絡管理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 提高技計算機網絡的效率,增加網絡的可靠性惡和安全性,進~步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胡錚.網絡與信息管理[H].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1).
[2]尚小航,郭正昊.網絡管理基礎[H].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
[3]夏明萍,董南萍,陳旭生.計算機網絡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7.
篇5
關鍵詞:SDH 鐵路通信 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3-0017-01
1 SDH技術概論
SDH同步數字體系是一種可以實現信息同步傳輸、復用、分插和交叉連接功能,標準化的數字信號同步傳輸系統。
我國SDH技術體制規定以2048Kbps、34368Kbps、139264Kbps三種速率作為有效負載,在工程應用中廣泛采用2048kbps速率。數字信號業務經碼速調整后通過映射、定位、復用三個階段轉換為光信號后發送到傳輸線路上。映射過程中將支路信號裝入標準容器C,再加上通道開銷POH,裝入虛容器VC;定位過程將VC附加上支路單元指針TU-PTR或管理單元指針AU-PTR后裝入支路單元或管理單元;復用是以字節間插的方式把TU復用到高階VC或把AU復用到STM-N的過程。
STM-N數據幀為9×270*N字節矩陣型結構,由信息凈負荷區、段開銷、管理單元指針三部分組成。信息凈負荷包含業務信息和通道開銷POH,POH可實現VC12、VC4通道級別的監測。段開銷為信令信息,是保證信息正常傳輸必須附加的字節。管理單元指針能指示信息凈負荷在STM-N中的起始位置,從而實現低速支路信號與STM-N之間的高速分插復用。SDH設備將數據幀,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逐個比特、逐個字節、逐個幀傳送到下一網元。
SDH傳輸網通過基本拓撲結構混合使用,構成復雜安全的網絡。根據原鐵道部制定的《技術裝備標準》要求,SDH傳輸網絡采用三級組網模式,核心層網元設置在原鐵道部,匯聚層網元設置在各個鐵路局,接入層網元設置在鐵路沿線的各個車站[1]。
2 SDH傳輸網組網方案
(1)拓撲結構。在本次樞紐改造過渡工程中,利舊傳輸網既有匯聚層、核心層、南寧東網管,新建傳輸網接入層。本工程在峰前場、峰前場列檢所、南場、通信站、峰尾、北場、駝峰7個站設置ADM設備,構建622Mbps接入層環網,通過南場ADM設備與匯聚層網元進行連接。接入層采用四纖雙向復用段倒換環,在網管設備上根據預先規劃好的傳輸路徑、分插復用結構進行配置,對數據業務進行保護,當STM-N中的某個VC傳輸質量變差時即發生主備用通道倒換。最大業務容量為622Mbps*7。
網元配置OL4*4單板,站間通過4根纖芯進行連接,一對纖芯構成主光纖,一對纖芯構成備用光纖。正常情況下網元通過主用光纖進行數據交換。當一對主用光纖受損時,業務產生跨段倒換;當四根纖芯同時受損時,發生跨環倒換,可保證數據傳輸安全。如圖1所示。
(2)SDH承載業務。傳輸網為樞紐鐵路沿線站場貨運系統、辦公系統、數據通信網業務、GSM-R業務、電話交換網、數字調度通信系統、TDCS等提供傳輸通道。本過渡工程電話交換網中,在7個站場設置有接入網用戶端ONU設備,南場同時設置局端OLT設備。各站ONU通過ODTI單板接入相應傳輸網設備預先規劃的第2、3槽位EPE1*63第2對E1口,將數據傳輸到南場STM-4ADM,再從指定E1分插出來。峰尾ONU數據傳輸到南場第2、3槽位EPE1*63的第11對E1口,然后通過2M線接入OLT第3、4槽ODT的DT6,實現ONU與OLT的連接。為實現OLT接入鐵通程控交換機ZXJ10,現將OLT第3、4、5、6、11、12槽ODT的DT1、DT2與STM-4 ADM連接,通過傳輸網與衡陽路鐵通程控交換機通信。各站場的ONU直接無連接關系,ONU與南場OLT設備呈星型結構[2]。
(3)本工程傳輸設備采用中興ZXMP S385,最高傳輸速率9953.280Mbps,最大接入能力180Gbps,空分交叉能力240Gbps(1536×1536 VC-4),時分交叉能力40Gbps(256×256VC-4)支持ASON功能,業務接口非常豐富;同時能夠實現設備級和網絡級保護。SDH傳輸網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網絡同步,即要保證發送方發送到特定時隙的脈沖信號在接收端也能在特定時隙接收到,網同步就為達到這個目的。本工程采用線路同步方式,利舊既有LPR,不新設時鐘設備。同步采用主備用雙鏈路,鏈路不能構成環路,防止一個網元時鐘劣化導致環網的時鐘連鎖性劣化。
3 結語
SDH作為一種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在鐵路傳輸網工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南寧樞紐改造工程中,采用SDH技術大大提升了鐵路系統的通信可靠性和高效性,有效地解決了鐵路運輸信息實時傳輸問題,實現和保障了鐵路調度通信系統高效運行,并且大大的提高了鐵路通信水平。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面向agent技術;多agent系統;自動監控;數字仿真
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能大、速度快、安全、準時、乘坐舒適、節約能源以及能夠緩解地面交通擁擠和有利于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優點,因此它將在城市市內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在交通問題上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采用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軌道交通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發展的大趨勢.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列車運行的特征,既要保證列車運行安全可靠,又要盡量縮短行車間隔時間和提高軌道交通線路的輸送能力,列車運行控制系統(automatictraincontrol,atc)可以較好地達到上述目的.
atc系統由列車超速防護(automatictrainprotection,atp)、列車自動駕駛(automatictrainoperation,ato)及列車自動監控(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ats)3個子系統構成[1].ats子系統的功能主要是實現對列車運行的監督和控制[2],輔助行車調度人員對全線列車運行進行管理.
對ats系統進行全數字可視化仿真,具有成本低、高效率、操作方便、易觀測等顯著優勢.
1 面向agent的ats數字仿真系統體系結構的建立
面向agent(ao)的方法是繼面向數據流(dfo)[3]、面向數據結構(dso)、面向對象(oo)之后成為新一代的軟件開發方法.面向agent的軟件系統具有自治性、協作性、反應性和主動性的基本特性.
ats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采用面向對象方法建模過程復雜[4],同時考慮到ats系統仿真適于分布式仿真,所以非常適合采用agent技術建模,因為軌道交通系統中對象的屬性隨時間的推移及事件的更新而發生有規可循的變化,鑒于ats系統具有這種智能化自動控制的特點,所以ats全數字仿真適合采用agent技術實現.
在ats系統中涉及的因素很多,根據仿真對象的側重,作者抽象出6大類agent,即仿真控制中心agent(scc-agent)、實體agent(entity-agent)、仿真環境agent(vme-agent)、系統agent(system-agent)、人機界面agent(mmi-agent)、運行圖agent(td-agent).其中,實體agent在仿真控制中心agent內部,是線路agent(line-agent)、信號機agent(signal-agent)、列車agent(train-agent)和車站agent(station-agent)4個agent的統稱.
系統的體系結構被設計為3層結構:控制層、狀態層和顯示層(見圖1).結構中的每一個層次都代表不同的agent,每個agent都是一個高度自治的實體,具有各自的功能,解決一定的問題,當問題需要協作解決時,它們之間通過消息傳遞和信息共享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實現對軌道交通的監控與管理.
該系統由system-agent存儲各個agent的狀態(未觸發或已觸發)和系統時鐘.系統啟動時,首先由scc-agent讀取數據庫,初始化vme-agent、mmi-agent、系統時鐘比例和初始時間等.在系統按照系統時鐘掃描的一個周期內,系統事件按照時刻表被觸發,vme-agent中存儲的設備環境狀態發生變化.該變化被相應的entity-agent感知,entity-agent將感知的結果反映給scc-agent,經scc-agent整合與處理,制定出監控策略,下放到vme-agent.改變相應設備狀態,vme-agent再將這些變化與mmi-agent進行通信,mmi-agent將改變了的設備重新顯示.td-agent通過vme-agent獲取時刻表信息,并將調整的列車計劃通過vme-agent傳送至scc-agent.scc-agent是一個智能的知識系統,其內部的entity-agent的各個設備間可實時進行數據通訊,scc-agent主要負責區段運行監控任務,實時進行監控策略的調整.各層agent的具體功能如下:
1仿真控制中心agent.scc-agent的職責是負責將列車運行計劃(列車運行圖信息)以及突況下的列車運行變更計劃實時下達到仿真環境agent,并對反饋的信息作出處理,即列車運行控制.
2仿真環境agent.vme-agent通過在輸入、輸出通信器總線上偵聽,可以獲取模擬盤上設備的狀態(道岔的定、反位等),把這些區段占用、空閑狀態,線路、車站的構成,列車群的運行等信息發送到環境模型中,控制列車的運行方向.向scc-agent提供軌道電路占用情況,列車計劃的調整信息,并將處理scc-agent的列控編碼輸出寫入仿真環境中.
3底層控制agent.底層控制agent包括線路agent、列車agent、信號機agent、車站agent.分別接收來自vme-agent的軌道電路控制信息、列車信息、信號機信息和車站信息,它們并不直接對這些狀態信息作出處理,而是將其實時通知給scc-agent, 由其作出決策.
4人機界面agent.通過mmi-agent的控制界面,設置設備運行環境模型中的線路設備狀態,實現特定環境的仿真.通過mmi-agent提供的監視控制界面,可以觀察列車在線路上運行的完整仿真過程.實現系統控制功能,包括初始化條件的選擇、模型的選擇、系統啟動和停止等功能以及電務維護檢測信息的接收和查詢等.各種條件和故障的設置:軌道電路、信號機、道岔等設備的故障設置;線路斷軌、區控中心故障等的設置及測試結果數據的報表輸出.
5運行圖agent.運行圖agent提供用戶操作界面進行列車運行圖的編制,提供列車運行圖繪制修改工具;調整列車運行計劃,通過vme-agent向scc-agent設備下達控制命令.
6系統agent.系統agent實時顯示各個agent子系統運行狀態及協調各個agent子系統的系統時鐘,使agent保持同步.
2 agent的結構模型和語義表達[5~9]
在本系統中,有兩種結構的agent,其中scc-agent是混合式agent,這里稱為agenti ;entity-agent,vme-agent,system-agent,mmi-agent,td-agent是反應式agent,被統稱為agentii .
agenti 的結構定義為:局部數據、知識庫、處理過程、處理機和通信器等,如圖2所示.
agentii 是不包含符號表示,并且不使用復雜的符號推理的主體.它僅根據當前環境狀態和功能模塊作出相應的反應.agent 的結構定義為:感知器、行為器、功能模塊和通信器.
在具體實現中,agent主要由感知模塊、通信模塊、處理模塊、知識庫、信念庫和數據庫組成.感知模塊負責感知環境中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它表示agent感知能力,當觸發條件滿足時激活.通信模塊負責與其它agent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這里采用端-端基于消息的通信方式.處理模塊是一個推理機模塊,它使agent具有智能化,可以進行復雜的知識處理.知識庫是指導多agent協同工作的核心,也是所有智能活動的依據.數據庫存放系統的運行參數.信念庫存放調度員的偏好信息,如運行圖人工調整時的參考量等.它與數據庫及知識庫的區別在于存放的數據是針對具體決策人員的,其大部分信息都是在用戶使用系統過程中形成的偏好信息.
agent的語義描述采用數理邏輯的范式表達:
〈aid,目標,感知器,通信機制,信息處理器,效應器,知識庫,數據庫,信念庫〉
其中各因素又可進一步用巴科斯范式(backus-naurform,bnf)給出其語義描述為:
〈agent〉∷=〈aid〉〈目標〉〈感知器〉〈通信機制〉〈效應器〉〈信息處理器〉〈知識庫〉〈數據庫〉〈信念庫〉
〈aid〉∷=〈agent名〉
〈目標〉∷=〈任務表〉
〈感知器〉∷=〈激活條件〉〈信息流〉
〈通信機制〉∷={〈通信原語〉(〈通信內容〉)}
〈通信原語〉∷=〈command〉|〈require〉|〈accept〉|〈reject〉|〈information〉|〈cancel〉
〈通信內容〉∷=〈發送者〉〈接收者〉〈時間〉〈信息流〉
〈效應器〉∷={〈信息處理名〉(〈信息處理描述〉)}
〈信息處理模塊〉∷=〈控制器〉〈類比匹配機制〉〈內部執行機制〉〈推理機制〉
〈控制器〉∷={〈控制命令〉}
〈類比匹配機制〉∷=〈映射機制〉〈匹配度計算方法〉
〈內部執行機制〉∷={〈內部執行動作〉}
〈推理機制〉∷={〈推理規則〉}
〈數據庫〉∷={〈數據庫文件〉}
〈信念庫〉∷={〈數據庫文件〉}
3 系統的實現方案
系統由仿真數據庫為仿真現場提供各種數據.仿真核心軟件根據站場及列車信息,按照列車運行與信號控制邏輯規則模擬出列車的運行情況,給以圖像顯示,提供逼真、穩定的仿真環境.仿真數據庫系統采用sqlserver2000開發,系統核心軟件通過ado對其進行訪問.數據庫的數據由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組成,由數據庫管理員系統管理.其中靜態數據由描述信號點邏輯關系和時刻表數據構成.動態數據由系統運行后不斷變化的列車信息、信號點狀態等構成.數據庫管理員具有一般數據庫的維護管理功能,如數據查詢、增加、刪除、修改和報表輸出等.數據庫表包括列車時刻表(分為車次信息、車站信息、線路信息等)、信號機、仿真線路(分為無岔區段、單動道岔區段等)、列車(群)等設備信息和圖形信息.
本仿真系統由前面所劃分的6個agent子系統和數據庫構成.ats仿真系統是一個mas(多agent系統),可以更好地解決分布式系統的協作問題,包括各agent之間的通信方式、編碼規則、通信過程和具體的dcom接口實現.
agent之間通信協作的必要條件是每個agent要有標準的通信接口,通信接口之間交互的信息流要按照標準的格式組織,即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相當于通信協議)進行通信.系統中詳細定義了這些編碼規則.
實現6個agent通信是通過有6個dcom接口,iline,itrain,isignal,istation,isystem,inotify.下面舉例說明線路接口的定義.
interfaceisimline:iunknown
{hresultgetline([in]intlineid,[out]dcom_line*line);獲取一條線路的簡化屬性
hresultgetsimline([in]intlineid,[out]dcom_simline*simline);獲取一條線路的屬性
hresultgetlinearray([out,in]int*psizeinout,[out,size_is(*psizeinout)]dcom_lineline[]);
獲取一組線路的簡化屬性
hresultgetlinearraybyid([out,in]int*psizeinout,[out,in,size_is(*psizeinout)]dcom_lineline[];根據線路id獲取其簡化屬性
hresultsettempspeed([in]intdevid,[in]floattempspeed);設置臨時線速
……};
在本系統仿真中,實現了可視化的數據輸入和數據顯示.前者的可視化通過輔助繪圖工具atsdraw實現,后者可視化體現在mmi-agent和td-agent圖形界面.在程序實現時,借助了mfc的gdi功能.
利用計算機初步實現了ats基本功能,驗證了系統設計的正確性.實現的具體功能有:
1仿真列車控制中心(scc)對全線控制范圍內的列車運行狀態進行監視;
2實現由控制中心時刻表或人工控制車站聯鎖設備,排列進路,開放信號,可人工設置設備運行環境模型中的線路設備狀態,實現特定環境的仿真;
3實現列車的跟蹤及車次號碼顯示;
4系統工作狀態、進路狀態、軌道占用、車次信息、道岔位置,故障報警等信息在控制中心顯示裝置(mmi)上顯示;
5列車運行計劃自動下達;
6列車運行圖的編輯和生成;
7對列車運行圖(行車計劃)進行人工調整.
系統的編程環境為win98/2000/nt,開發平臺采用vc++6.0.實現agent的技術基礎是計算機的進程與線程技術.
4 結 論
本仿真系統采用agent技術進行模型的建立和系統模塊的設計,使得系統中各個實體對象(agent)具有高度自治性,能夠對外界刺激自動作出反應,使得系統具有智能性.
mas系統采用功能分解方式對仿真任務進行劃分,將系統不同功能分配給不同的agent.各agent之間以標準接口進行通信,并相互協作完成ats系統任務.每個agent可以存在于網絡中任何位置,客戶無需知道被調用對象的位置和實現細節,可以通過發送消息來調用對象所擁有的方法,具有靈活性的優點.系統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和可擴展(升級)性.
本仿真系統實現了北京一號線上,仿真列車在線路上運行的全過程.
基于監控系統的需要,作者采用可視化界面顯現列車運行全過程,具有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功能,使得調度人員易于觀察和控制.
基于agent的軌道交通控制與仿真的研究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是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最新應用,是運用當今最新的科技成果解決軌道交通問題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有望,李云清.城市軌道交通概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sunyouwang,liyunqing.conspectusofurbanguidedtransport[m].beijing:chinarailwaypublishinghouse,2000.(inchinese)
[2] 孫 章,何宗華,徐金祥.城市軌道交通概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sunzhang,hezonghua,xujinxiang.conspectusofurbanguidedtransport[m].beijing:chinarailwaypublishinghouse,2000.(inchinese)
[3] 凌 云,王 勛,費玉蓮.智能技術與信息處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lingyun,wangxun,feiyulian.artificaltechnologyandinformationprocessing[m].beijing:sciencepress,2003.(inchinese)
[4]paoluccim,pesentlr.anobject-orientedapproachtodiscrete-eventsimulationappliedtoundergroundrailwaysystems[j].simulation,1999(6):372-383.
[5] 王紅衛.建模與仿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wanghongwei.modelandsimulation[m].beijing:sciencepress,2003.(inchinese)
[6]shohamy.agent-orientedprogramming[j].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3,60(1):51-92.
[7]larssonje,hayes-rothb.guardian:anintelligentautonomousagentformedicalmonitoringanddiagnosis[j].ieeeintelligentsystems&theirapplications,1998,13(1):58-64.
[8]huangj,jenningsnr,foxj.anagent-basedapproachtohealthcaremanagement[j].intjournalofappl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1995,9(4):401-420.
篇7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發展
物聯網將通過下一代網絡NGN(next.Generation networks)來實現它的網絡計算架構。物聯網中沒有集中和固定的計算,而所有的信息處理和計算,都融入和分配到網絡的服務器、傳感器和物品的智能標簽之中,形成網格式的計算。物聯網的出現,物品信息成為互聯網的主要部分,它主要表現在“機對機”的通信上。人類在操控這個世界時必須重新規劃與新技術發展相對應的新規則,借助信息服務與技術來發展本國經濟,可以通過物聯網時代取得革命性的競爭優勢。
1物聯網EPC
物聯網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是一種電子產品編碼系統,它主要和計算機互聯網絡相連接,采用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等相關技術,通過給每個產品建立一個相對應的唯一的編號,這樣組成一個各樣產品都相互關系的互聯網。這種系統起到減少成本,物流供應鏈相對完善管理的作用,由此看來,新技術的發展帶來是革命性的社會發展。物聯網EPC系統是一個很復雜但很先進的綜合應用型系統,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包括全球產品電子代碼體系、射頻識別系統及信息網絡系統等幾部分。如下表1所示:
表1 物聯網EPC的構成
名稱 系統構成 注釋
物聯網編碼標準 全球產品電子代碼的編碼體系 識別目標的特定代碼
物聯網標簽解讀器 射頻識別系統 貼在物品之上或者內嵌在物品之中識讀標簽
神經網絡軟件、對象名解析服務、物理標記語言 信息網絡系統 物聯網的軟件支持系統
2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作為一種先進的物流管理新技術,它隨著射頻識別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本系統主要利用這兩者發展的優勢,重點解決了如何讓世界上每一個產品只唯一對應各自的代碼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這些代碼對應多個產品問題,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契機,給世界服務業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像人類感知系統一樣,物品要能夠彼此“認識”和“交流”,物聯網也需要它的“神經系統”:物品標識技術――RFID電子標簽、物品感知技術――泛在傳感器、物品思考技術――智能組件(如智能家電和智能機器人),以及物品信息嵌入技術――納米技術,它們被稱為實現物聯網的四大關鍵技術,下面重點介紹其中兩個關鍵技術。
2.1 RFID技術
RFID是物聯網的第一要素,是有其“啟蒙”故事和技術背景的。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兩位教授提出,以射頻識別技術(RFID) 為基礎,對所有的貨品或物品賦予其“身份”編號作為唯一的數字標識,并且通過互聯網實現對物品信息的查詢。具體地講,物聯網中間件在應用中的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控制RFID讀寫設備按照預定的方式工作,保證不同讀寫設備之間能很好地配合協調;其二,按照一定的規則篩選過濾數據,篩除絕大部分冗余數據,將真正有效的數據傳送給后臺的信息系統。從應用程序端使用中間件所提供的一組通用的應用程序接口(API),能連到RFID讀寫器(Reader),讀取RFID標簽數據。這樣一來,即使存儲RFID標簽信息的數據庫軟件或后端應用程序增加或由其他軟件取代,或者RFID讀寫器種類增加等情況發生時,應用端不需修改也能處理,簡化了維護工作。
2.2納米嵌入技術
最有商業潛質的技術,是那些對物質材料消耗最小,又能實現功能最大化的能力。要想可以使標簽和傳感器,注入產品中并且方便攜帶,必須采用納米技術讓它們盡量達到最小體積嵌入到產品中,甚至是消失在物品之內,使其無約束地滲透到各環節之中,這就是“最深刻的是消失得無法察覺的技術”之魅力所在。從計算機的發展史來看,也印證了這樣的歷程,隨著時間的發展,信息器件單元越變越小,成本也越來越低。有信息處理能力的物品越來越多,可它們的尺寸卻越來越小,因此,在物流網EPC這個系統中,這種納米技術可以給產品編碼注入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3 物聯網系統的應用
RFID具有識讀距離遠、識讀速度快、不受環境限制、可讀寫性好、可同時識讀多個物品等優點,許多國際機場管理部門希望能夠提高航空乘客的安全保障和滿意度。
3.1物聯網系統下的供應鏈戰略重構
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總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向顧客提供最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實現這一目標的總的途徑就是把供應商、生產商、零售商等所有影響最終產品或服務成本和質量的每一方,以及運輸、倉儲、配送等相關活動結合在一起,實現業務流程的集成化和資源配置的集約化??偟乜磥?,供應鏈管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運作:
①作業方面的運作,主要包括倉儲、運輸、裝卸搬運等基本活動。
②運營管理方面的運作,主要包括一整套的決策問題,比如采購計劃、物流計劃、庫存管理策略等。
③戰略方面的運作,包括物流網絡的建立、流程再造等。
④在供應鏈管理活動中,最基礎的工作是信息的采集、存儲及加工處理。以上三個方面的運作是否能夠提高效率,關鍵問題在于供應鏈信息是否有效和正確性。
雀巢公司在法國和英國的數百個冰激凌自動售貨機上安裝了無線通信系統,每天發送銷售報告并向操作人員發出補貨通知;在英國的1000輛有軌車上加裝了無線裝置,以傳輸大量的預防性技術保養數據;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則打算從其娛樂設備到醫療系統的所有產品中都安裝無線連接裝置,甚至還用ZigBee技術開發了連接照明設備的技術,這將使該公司能夠利用無線監控照明設備,而無須建造昂貴的有線網絡。ZigBee系統也可以捆綁在移動通信網絡中,比如,如果周末忘了關燈,大樓管理人員的手機就會收到一條提示信息,然后可以通過回復這條信息把燈關掉。
3.2系統應用
EPC更側重于與因特網的聯系,并被用來與網絡內的計算機進行相關信息互動,EPC與其他我們提到的“智能化基礎教育”進行結合中,建立健全了一個可以改善和提高EAN.UCC系統基礎性能的應用體系。隨著技術應用推廣的不斷加強和深化,目前比較知名的物聯網中間件廠商有Oracle、Microsoft、SAP、Sun、Sybase和BEA等企業。由于這些軟件系統公司自身都具有比較雄厚的技術儲備,其開發的物聯網技術產品又經過多次的實驗、企業實地測試,物聯網技術產品的穩定性、先進性、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都比較完善,已經得到了大多數服務型行業的認同。另外,制約RFID技術應用的還有共性數據和供應鏈開環數據的信息共享等問題。為此,粵港兩地除了積極開展技術研究與開發、開展試點應用、探索技術應用標準以外,還在努力通過兩地合作在國內爭取率先構建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解決各類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問題,促進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由此看來,發展物聯網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前面還有很多困難。
參考文獻
[1]奚憲銘,朱海波. 電子商務概論[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08:98.
[2]張成海,張鐸編著. 物聯網與產品電子代碼(EPC)[M].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01:102.
[3]張捍東,朱林. 物聯網中的RFID技術及物聯網的構建[J]. 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1.05:67.
篇8
摘要:本文在認識“學”與“術”和分析網絡工程專業特點的基礎上,規范了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術”范疇,并通過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優化以及課時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種既有“學”又有“術”、“學”“術”和諧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模式。
關鍵詞:網絡工程;學與術;課程體系;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1對“學”與“術”的認識
基礎理論教育與應用技術教育的平衡與協調問題,可歸結為“學”與“術”的關系問題。在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基礎知識即為“學”,專業技能即為“術”,“學”、“術”結合并且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否則,有“學”無“術”或有“術”無“學”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來說都是不合格的。
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與“術”
2.1網絡工程的專業特點
網絡工程專業的專業編碼是080613W,屬于自然科學門類中的工學學科,其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包括網絡工程的需求與可行性分析、規劃、設計、設備選型、系統布線、組網、應用開發、測試、運營、管理等,這些內容在時間關系上反映了網絡工程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所追求的目標是以合理的性價比實現需求說明中要求的網絡設施和網絡服務,其中包括服務質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網絡工程專業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工程性特點。
從網絡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的層次看,各部分教學內容中均都包含基礎理論、基本技術以及相關協議與標準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會通過不同的網絡產品(硬件產品或軟件產品)體現出來。另外,由于網絡工程所完成的是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對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還會涉及更多的法律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結合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統性和應用性,網絡工程專業從工程性特點出發,還會進一步細化出技術特點、管理特點、標準特點和法律特點。因此,網絡工程專業教學不僅需要基礎知識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實踐經驗的訓練,還要強調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識的養成,形成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結構。
2.2網絡工程專業的“學”
依據“學主知”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學”,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工科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等;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計算機語言與翻譯系統、數據結構與程序設計、微型計算機技術、操作系統與系統管理、數據庫技術與信息處理等;計算機網絡通信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數據通信、網絡體系結構、網絡協議、Internet以及網絡應用等;網絡工程需求分析、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施工、測試和維護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以及網絡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標準;網絡應用開發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網絡程序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站設計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具體案例等。
2.3網絡工程專業的“術”
依據“術主行”的功能劃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術”,從而構建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設備)熟練的操作和一定的維護能力;計算機設備和網絡設備的管理能力;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綜合布線(計算機網絡、通訊、安防)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能力;網絡系統的性能分析能力;網絡服務的配置與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聯網絡系統安全防范與跟蹤分析能力;網絡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等。
3專業教學中的“學”“術”和諧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與“術”和諧,可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時分配、理論與實踐、考核體系等五個方面來考慮。
3.1課程體系和諧
根據網絡工程的特點,參考網絡工程人才的職業需求和國家相關職業資格要求,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可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拓展課程四個層次來構建,課程內容既要涵蓋網絡工程的基本內容,更要區別于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在強調基礎理論和系統性的同時,突顯專業的應用型特點。
(1) 公共基礎課
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其他工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相似,可在優化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與其他專業使用相同的教學平臺。
(2) 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主要分為計算機基礎、網絡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和技術平臺四大模塊。其中計算機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與體系結構、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原理、面向過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軟件工程概論等軟硬件基礎內容,并通過強化實踐環節,訓練基本的計算機應用和操作能力;網絡通信模塊主要包括數據通信原理、網絡交換技術等內容;計算機網絡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原理(層次結構模型與協議集)、TCP/IP協議集與Internet技術等網絡基礎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網絡體系結構和網絡協議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網絡協議,掌握計算機網絡以及網絡互聯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按標準/協議/規程學習網絡技術、規劃網絡系統、管理網絡設施、開發網絡應用”等規范意識;技術平臺模塊目前可選擇基于MS Windows系統的.net平臺和Linux環境下的Java平臺,內容主要包括網絡功能與性能介紹、安裝與使用、開發工具等。四個模塊的有機結合,可構成網絡規劃、設計、管理、開發、應用、維護等網絡工程各環節的專業基礎。
(3) 專業方向課
專業方向課主要分為網絡規劃與設計、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應用系統開發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可選擇一種主流平臺(.net/Java)作為技術支撐,各模塊中的主要課程將以此平臺為基礎,構成專業方向所需的知識框架。其中后兩個模塊與技術平臺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首先掌握相應的平臺技術。
1) 網絡規劃與設計
網絡規劃與設計模塊主要包括網絡工程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現代交換技術、網絡設備的互聯與調試等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網絡系統的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工程實施方法,網絡產品的技術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術,結構化綜合布線的基本知識、布線標準、傳輸介質的選擇方法以及施工、測試、驗收等諸多環節。使學生在掌握網絡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形成覆蓋“規劃設計選型施工測試驗收使用管理維護”網絡工程全過程的技術能力。
2) 網絡管理與安全
網絡管理與安全模塊主要包括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Linux)、計算機網絡安全、網絡管理與維護、協議分析與跟蹤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網絡仿真技術與性能分析等內容。其中網絡管理與維護課程,重點介紹網絡管理的基本原理、網絡管理平臺、網絡管理標準等更高層的管理技術,超越操作系統中簡單的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內容。這些內容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幾種具體的安全防范技術和網絡性能分析技術。
除了對網絡功能、性能、安全等技術性管理和維護外,網絡管理還包括對網絡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網絡資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資源管理和網絡運營管理方面的內容。
3)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
網絡應用系統開發模塊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技術內容,一方面是基于C/S結構的各類網絡應用開發技術,另一方面是基于B/S結構的各類Web網站開發技術。因此,主要課程包括網絡數據庫技術、網絡通信程序設計、網站的規劃與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等。
4) 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主要可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新技術課程,如NGN/NGI技術,網格技術,移動多媒體網絡技術,P2P技術、全光網絡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二是與應用方向相關的課程,如網絡游戲開發方向的游戲創意和美工處理,網站管理方向的網絡運營課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類課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課程,如MATLAB應用編程、神經網絡模型等。拓展課程將更好的匹配各類學生(考研、網絡設計、應用開發、網絡管理、網站運營等)的特殊需求。
3.2課程內容和諧
課程內容的和諧是課程體系和諧的基礎,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的網絡工程專業都是簡單采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完全相同或相近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完全相同。這樣,在總課時的限制下,就無法開設所需的專業課程,不僅如此,還導致課程之間的嚴重重復、關系不明等問題。從專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必須按照專業需求來優化改革課程內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
1) 原有課程之間的內容整合;
2) 新課程的內容規范;
3) 各門課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
4) 各門課程中工程化思想的體現;
5) 新技術的融入。
通過課程內容優化,在減少不必要重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課程的知識范疇和技能架構,平衡課程內部的“學”與“術”,同時將相近課程合并形成新的課程。比如,原來沿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和“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就可以整合為“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一門課程;原來的“匯編語言”和“微型計算機技術”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計算機技術”一門課,這樣,所節省的課時可以開設必須的專業課程。
3.3課時分配和諧
課時分配包括以下四個層面:一是課程內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課時分配,參照教高〔2007〕2號文件中“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規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課時與實驗教學課時比例,在實驗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實驗教學的課時比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驗和技能訓練機會;二是不同課程的課時分配,在課程內容重組整合后,適當調整所需課時數,使得課程內容與教學課時相適應;三是各類課程之間的課時分配,這是一組統計數字,主要用來衡量不同角度的課時統計數據是否平衡、協調,比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以及拓展課程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方式統計的課時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學計劃的實踐環節的課時分配,比如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的課時分配,至少達到教育部“累計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論與實踐和諧
要做到網絡工程專業的“學”、“術”和諧,強化實驗教學和實踐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為學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實踐的主要途徑。首先要在課程內容中加強實驗內容,在一般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系統設計、規劃、分析方面的實驗;其次是加強實驗指導,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設統一、規范、能適應課程體系需要的實驗教學環境和網絡應用開發平臺,提供相應的實驗能力和網絡應用開發能力(網絡游戲開發、移動智能應用開發、企業級Web網站開發等);第四是通過實踐強化工程意識培養,主要包括任務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期限意識、組織意識、協調意識、合作意識、折中意識等諸多內容,在規范課程體系和優化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將加強各類協議、標準和相關工程意識的教學內容,更要在實踐環節中突出各類協議、標準在網絡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工程化意識。
3.5考核體系和諧
改革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增加實驗單元考核、實踐單元考核、綜合設計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時間,把考核融入教學過程中,形成與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應用技術要求相適應的考核體系。
4結語
“學”與“術”的協調與平衡是高等院校專業建設與專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應該在“學術并舉、崇術為上”[5]的理念指導下處理專業建設中的“學”“術”協調問題。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方面做到“學”“術”協調,在教學環節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更要考慮“學”“術”協調理念的實施與落實,使得專業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之間能夠和諧相長。
參考文獻
[1] 王達. 網絡工程師必讀―網絡工程基礎[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23.
[2] 楊帆. 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C].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篇9
[關鍵詞]電子商務 交易風險 校園C2C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破產,就業問題日趨嚴重,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一條值得提倡的途徑,各地政府也設立創業基金,大力扶助大學生創業。在綜合研究分析各種創業方式后,不少大學生選擇投入成本較低,耗費精力相對較少的網上開店形式。
一、電子商務中的交易風險
1.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在現實生活C2C的交易中,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賣家對產品很是了解,但不會完全真實的告訴買家商品的實際情況,總有夸大的嫌疑,買家只有通過其他購買者的評價和賣家的自我描述來判斷商品的品質,由于買家對商品品質的懷疑,大大降低了成交率,這不利于賣家預測下期的售出量,容易導致庫存和貨源不足的情況出現。
此外,買家對賣家有一個基本信息情況上的了解,但是賣家卻不能得知買家的任何信息,信息的不對稱導致買賣雙方對對方的不信任,難以促成交易。
2.客戶認證和身份認證問題??蛻粽J證技術是保證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一項重要技術,主要包括身份認證和通過認證機構所進行的信息認證。通常情況下,通過認證機構所進行的信息認證比信息保密更為重要。
以淘寶網為例,一個人想成為賣家必須申請認證,只有身份證通過了認證或者通過了支付寶上的實名認證才能開網店,另外淘寶利用“第二代安全稽查監控系統”對賣家商店進行“誠信稽查”,嚴禁打虛假廣告和刷賣家信用。因為賣家信用的來之不易,所以大部分的商家都遵循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賣商品??墒荂2C模式中,沒有對買家進行任何身份認證,買家只需申請一個郵箱和擁有一個網上銀行賬號就能進行網上購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現買家答應要拍幾件商品但最終爽約或者收到商品卻遲遲不付款的情況。由于大學生的運營資金比較少,他們往往是接到訂單之后再去取貨,這樣一來就使得部分商品積壓下來并占用了流動資金,對于買家信用問題目前在電子商務運營中還沒能得以很好的解決。
3.物流問題。物流是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跟物流公司的良好合作關系會降低運營的成本。在現代電子商務交易中,通常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近幾年來,中國的物流行業日趨成熟,大量的民營物流企業的崛起也為從事電子商務的大學生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可以與更多的物流公司簽訂合同以求送貨范圍的廣泛,而且民營物流企業的費用明顯低于郵政等國營單位速度也快于郵政,從而提高賣家信用。但是通過物流公司郵遞商品容易造成產品的損壞,生活中不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消費者自己無意損壞了商品也將責任歸咎于賣家或物流公司,這無疑會加大大學生的運營成本!
二、校園C2C模式的發展
根據《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為1.75億人,半年增幅5%,目前這一人群在總體網民中占比51.8%,網民的最大群體仍是學生,占比31.7%,其中大學生是主體,占25.1%。由此可以看出,如今活躍在互聯網中的依然是大學生,基于社會C2C模式中的交易風險,大學生可以利用校園C2C模式自主創業。
1.校園網的特點。(1)快速的網絡連接。校園網絡系統由于參與網絡應用的師生數量眾多,使用時間集中,所以要求具有較高的數據通信能力和較高的帶寬。并且大部分的學校校園服務器24小時開放,方便了大學生買賣家之間的交流;(2)安全可靠性。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網站安全存在很大隱患,首先容易遭受黑客攻擊以獲取網民的商業秘密、資源、信息;其次由于原有的病毒防范技術、加密技術被新技術攻擊,計算機病毒侵襲使得網民重要數據丟失以及電子合同被篡改。校園網針對不同的用戶,如教師、學生、校外訪問者設定的訪問權限不同,保證了網絡運行的安全;(3)監管強度大。校園網絡有專業的網管對其進行監管和維護,保證其安全系統的可靠。
2.消費者需求單一,交易安全可靠。校園C2C的買家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網上消費的主要是日常用品,極大的縮小了消費品的種類,由于消費者需求集中,購買偏好一致,喜歡團購以換取折扣,這極大的方便了賣家對商品的采購,降低了采購成本。此外依托校園C2C創業的大學生的消費群體是自己所在大學城的同學,可以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方便買家確定商品質量,消除了買賣雙方由于空間大造成的商品退貨,信用支付糾紛。
3.宣傳便利。賣方可以利用學校論壇、網站來公布自己的商品信息,同時能夠瀏覽到買家的需求。相對于社會C2C來說,校園C2C模式給賣家提供了免費宣傳商品的機會。此外由于消費群體的集中,賣家還可以通過格子鋪實物展覽、好友介紹、增發宣傳單來增加自己的顧客,提高商品信用。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1.加大電子商務交易安全保障。網絡安全是從事電子商務交易的前提,我們應該加大對網絡安全研究的力度,強化防火墻、信息加密存儲通信、身份認證等技術,抵制網絡病毒的侵犯,增強實時改變安全策略的能力以及普及安全教育。
2.加強道德建設。加強社會道德風尚建設,提高社會群體整體素質,從根本上消除買賣雙方自身的道德問題,從而減少賣家提供偽劣商品、買家爽約的情況,增強了電子商務交易信用,營造“誠信至上”的網絡購物氛圍。
3.完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電子商務合同有別于傳統商務合同,完善電子商務法律,明確不同糾紛下的責任承擔者,準確把握以非傳統書面文件形式提供的信息的法律性質和有效性,制定對電傳等通信技術的相關法律,為電子商務活動創建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結論
社會C2C模式增加了大學生利用電子商務自主創業的交易風險,所以,在大學生創業之初,可以利用安全保障高、消費群體集中以及消費者道德較高的校園C2C模式來緩解就業壓力,熟悉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積累工作經驗,儲備創業啟動金。
所以我們應大力發展完善校園C2C模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同時降低社會C2C模式中的交易風險,為從校園C2C模式轉型到社會C2C模式尋求更多需求搭建橋梁。
參考文獻:
[1]宋文官.電子商務概論.(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10
關鍵詞:中間件;電子商務;分布式計算系統
當今世界范圍內掀起的電子商務浪潮洶涌澎湃。電子商務對分布式網絡應用提出了諸多需求,如跨越不同硬件平臺、不同的網絡環境、不同的數據庫系統之間互操作等等。在此背景下,中間件成為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為電子商務架構了有力的支持平臺。
一、電子商務和中間件的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是利用當代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Internet、Intranet、Extranet 等技術實現各種商務活動的電子化、信息化、數字化和國際化。隨著Internet 和分布式計算系統的飛速發展,使得電子商務的實現變為可能。電子商務已經演變成了利用分布式網絡進行的網絡經濟活動。
電子商務建立在分布式計算系統之上,在所含蓋的業務及范圍十分廣泛,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涉及的應用系統多,結構變得越來越龐大復雜了,不同應用系統之間要進行互聯互通;另一方面,商務對系統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正確性、可靠性、安全性、伸縮性、健壯性、傳輸效率和管理維護方便等等。這樣就出現了中間件技術,來架構電子商務平臺
中間件處于應用軟件和系統軟件之間的一類軟件。中間件是基于分布式處理的軟件,不僅僅實現互連,還要實現應用之間的互操作;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其網絡通信功能對處于分布環境中的各種計算機系統進行交流協調。
二、隨著電子商務應用深化中間件技術的發展
中間件技術是伴隨電子商務應用不斷發展。以前的計算機系統多是集中式系統,多個用戶是通過聯機終端來訪問,沒有形成分布式,也沒有中間件。網絡出現后,商務應用中出現了Client/Server雙層的結構模式,通常一臺個人計算機做客戶機使用(運行客戶端程序),另外一臺服務器用于存放后臺的數據庫系統,通過ODBC相連,ODBC就是一種數據庫中間件。一旦客戶端的業務邏輯有所改變的話,將引起應用程序的修改以及后臺觸發器的修改,所有程序模塊可能都重新修改,編譯、連接的工作量是相當大的。
隨著分布式計算系統的更進一步發展,電子商務應用中,許多軟件需要在不同廠家的網絡產品、硬件平臺、網絡協議異構環境下運行,應用的規模也從局域網發展到廣域網。原有Client/Server模式的局限性也就更明顯地暴露出來了,一種新的結構三層服務器模型出現了。系統劃分成不同的邏輯組件,主要分為三層:用戶服務層、業務處理層、數據服務層。中間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連接前臺和后端的紐帶。
如今,Internet相關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成熟,中間件的概念和種類也在不斷發展。當前,中間件屏蔽各操作系統,網絡和數據庫的低層細節,將不同時期、在不同操作系統上開發應用軟件集成起來,彼此像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協調工作,為電子商務應用提供了有力基礎構架。
三、電子商務的中間件架構
電子商務中間件構架是一種電子商務的集成應用平臺。不管電子商務應用分布在什么硬件平臺上,使用了什么數據庫系統,透過了什么復雜的網絡,電子商務應用的互連和互操作是電子商務中間件構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通常電子商務應用服務器、事務處理平臺、數據存取管理平臺、通訊平臺、安全平臺和跨平臺和構架的接口等,都屬于電子商務中間件構架的范疇。
1. 應用服務器中間件。
電子商務的基礎架構實際上就是一層以WEB為核心的應用服務器中間件。許多IT 巨人都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其中SUN 公司的EJB和J2EE 模型最為典型,并逐漸成為業界的標準。
2. 跨平臺構架中間件。
在網絡分布系統中,還需要集成各節點上的不同系統平臺上的構件或新老版本的構件,由此產生了構架中間件如CORBA。
3. 通信中間件。
通信協議是在不同平臺之間通信,實現分布式系統中可靠的、高效的、實時的跨平臺數據傳輸,稱為消息中間件。
轉貼于
4. 事務中間件。
負責正確傳遞交易,管理交易的完整性,調度系統資源和應用程序均衡負載運行,保證整個系統運行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又稱交易中間件。
5. 數據存取中間件。
電子商務系統中,重要的數據都集中存放在數據服務器中,它們可能多種格式和形式存放的,該中間件將為在網絡上虛擬緩沖存取、格式轉換、解壓等帶來方便。
6. 安全中間件。
電子商務的網絡分布式系統中,多種平臺間的數據交互要保證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鑒別性,可采用安全中間件去解決,以適應靈活多變的要求。
7. 移動中間件。
移動中間件是連接電子商務與不同的移動網絡和操作系統的軟件實現層,例如ExpressQ、WAP等等。
8. 其它中間件。
隨著分布式計算系統的不斷發展,一些通用的應用也被抽象成中間件,出現了如:電子支付(授權、結算、對帳和分帳等),同用業務等中間件。
電子商務就是利用中間件技術構建立網絡分布式計算系統,為一系列商務活動(商品的采購、庫存管理、供需見面、結算、配送、售后服務等諸方面),提供電子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從根本上使傳統的商務活動成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商務活動。
四、中間件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的作用
中間件產品目前已經得到各行各業的廣泛共識,在金融、電信、交通、能源、零售等等行業普遍采用。在電子商務系統中,中間件的作用舉足輕重。
1. 保障了通信的高效可靠。
電子商務需要大量的數據通信,中間件負責通訊建立和維護、數據的傳輸和校驗、故障恢復,對不同的網絡狀況采用相應的流量控制策略,提供壓縮功能保障應用數據傳輸的高效可靠。
2. 提高業務處理能力。
中間件通過對業務占用主機資源和數據庫資源的有效控制,可以防止低效系統的出現,提高業務處理能力。
3. 增強系統的可伸縮性和可用性。
中間件可將多臺機器配成服務器組,增加業務處理能力,在多臺機器間進行均衡負載的工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要。當某服務主機故障發生時業務處理自動交由集群服務器組的其它主機來完成,不會導致應用系統癱瘓。
4. 開發簡單,維護方便。
中間件獨立承擔系統在某方面的應用需求,使其它程序專職于業務,開發工作變得標準、清晰、簡單有層次。為了方便商務系統的維護,可以采用中間件的統一管理工具,減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5. 加強了安全性。
中間件可利用密碼學、身份認證、公開密要基礎設施等技術為電子商務提供機密性、完整性、鑒別性、訪問控制等多個層面的安全功能。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多種商務網絡的互聯互通正在策劃實施,中間件技術迅速發展,將和電子商務應用更緊密地結合。為了加強多種不同系統的互操作性,中間件技術將有機的結合數據庫系統和操作系統。新版本的系統軟件產品可能將更多集成中間件技術平臺,使多種商務系統的協調更加方便。中間件技術構建的電子商務系統,將更加高效、安全、標準、方便。
參考文獻:
1.方美琪.電子商務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美)Nirva Morisseau-Leroy.Oracle8i SQLJ編程指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陳克勝.中間件:重新洗牌的機會.中國電子商務,2002,(4).
4.吳克忠.中間件活躍電子商務,http://www.e-work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