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來源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塑料污染來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
微塑料殘片在海洋中的聚積已經引發了健康和安全擔憂。塑料顆粒含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成分,它們會進入動物體內,并進而轉移到吃魚的人身上。攝入的微塑料可能會進入人體細胞,并在細胞中存在數月之久。微塑料污染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這些材料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沿著全球的18處海岸尋找微塑料污染物,并設法追蹤這種污染的可能源頭。
――悉尼大學沿海城市生態影響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布朗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認識、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自然是政府和科學家們的責任。但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污染的環境,也正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不管微塑料的廣泛存在是否直接威脅到人體健康,減少塑料的使用和丟棄――從而減少微塑料的產生,都是必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出的貢獻。
――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
有眾多大小不足5毫米的細微塑料片浮游在東京灣的海水中。這些塑料片被稱為“微塑料”,這些“微塑料”含有被認為會致癌或降低生殖能力的“多氯聯苯”以及對甲狀腺功能有不良影響的“多溴聯苯醚”。這些化學物質具有毒性且難被降解,據分析,“微塑料”上吸附的是在禁用前就被廢棄的、積聚在海底的此類化學物質。
――東京農工大學教授、環境化學專家高田秀重
浴液、護手霜、磨砂膏等化妝品中含有聚乙烯、丙烯酸酯等微粒,或者說微塑料,涂抹在皮膚上,等到清洗時會隨著水流進入下水道。這些微粒通常無法被污水處理系統過濾掉,混在污水污泥中,蔓延至農業用地。每立方米處理過的污水含86至714個微塑料,而干燥的污泥中含量更高,每千克含2.4萬個微塑料。
――德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
篇2
2、在容器內填上培育介質蘑菇不像植物,不能夠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營養物質。你需要在容器里制造栽培蘑菇的營養床,供其生長和營養物質?;旌洗驳奈镔|可以購買,也可以自己動手來做。棉籽殼,玉米芯,木屑,草粉,蓮子殼等,都是良好的營養床材料。注意在襯底里面撒少量的石灰對蘑菇的生長大有幫助,以及要注意消毒防止污染。
3、種植蘑菇的孢子蘑菇的孢子就像植物的種子,把孢子種到襯底5厘米左右深處即可。當然你可以先撒上蘑菇孢子,然后在上面堆上混合肥料。
4、保持室溫等待菌絲萌發室溫保持在21攝氏度左右,溫度的調節可以用有空調的房間或者借用陽光直射來調節。大概需要3周的時間,你會看到薄薄的蛛網一般的白色菌絲出現在培養基上面。這時候就需要把室溫降到16攝氏度,并覆蓋2~3厘米的盆載土壤。
5、噴灑土壤表面保持微濕狀態微濕的土壤對蘑菇的生長很有必要,你要經常噴灑土壤表面以保持濕度。尤其一些處于干燥環境的地方。你也可以在上面蓋上一層濕布,經常噴灑濕布保持水分。
6、保持土壤濕度和溫度3-4周在此期間你要留心不要被其他有毒的真菌或者病毒污染。如果培養基上出現一些小黑點或者生長起來的蘑菇顯得特別濕濘和黏滑,你就得重新培養。
篇3
關鍵詞:外源砷;土壤;微生物;數量
中圖分類號:X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3-2636-03
Effect of Additional Arsenic on Number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SONG Wei-feng,DENG Qi,BIN Li-ying,XIONG Ru-yi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Arsenic pollution of soil has been a quite serious problem in some areas of China. The impact of adding arsenic (the mass fraction was 0 mg/kg,500 mg/kg,1 000 mg/kg,2 000 mg/kg) on the change of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auxohetertrophs was stimulated by add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but it was inhibited when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additional arsenic, a stronger inhibiting effect was found on auxoautotrophs than on auxohetertrophs. Under the stress of arsenic,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of auxoautotrophs and auxohetertrophs both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Key words: additional arsenic; soil; microorganisms; populations
砷是自然界分布廣泛的元素,其最初來源于土壤母質,主要受火山活動所影響,在地殼中自然含量較低,約為3 mg/kg[1]。礦冶是造成高濃度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含砷污泥,造成二次污染[2]。從20世紀開始,高濃度砷對地下水的污染就一直危害著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其中受影響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孟加拉國,大約有20萬~27萬人因飲用受砷污染的水而死于癌癥[3]。在我國局部地區,由礦冶和化工活動造成的土壤砷污染也相當嚴重,有的地區土壤砷濃度高達
5 070 mg/kg[4]。砷已被國內外列為優先控制的污染物,土壤的砷污染和防治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難點和熱點領域。在土壤中,微生物種類很多,由于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習性,故能產生各種不同的作用[5]。土壤中微生物生存條件的差異,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數量發生相應的變化[6,7]。已有研究發現,在長期受砷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顯著下降,一些敏感性種群數量下降或消失,而一些耐砷強的種群則得以生長和繁殖[8]。
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數量變化必將影響到土壤的功能,而耐砷菌的大量生長對砷價態和形態的變化也必將產生作用。因此,外源砷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影響的研究是一項基礎工作,對于研究砷在土壤中的轉化、遷移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室內試驗,研究了外加砷源對土壤微生物相對數量的影響,總結出關于不同濃度的砷促進與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生長的變化規律?,F將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樣品來源土壤樣品有3個,樣品1來自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在自然條件下,該樣品污染少,能減少各種試驗干擾因素,其自然含砷量為4.38 mg/kg。因《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中一級標準規定砷的含量在15 mg/kg以下,所以所取土壤可以視為代表性較強的未受砷污染的土壤。樣品2取自廣東省北部某市受砷嚴重污染的土壤,其周圍只有蜈蚣草得以生存,總砷為
7 532.63 mg/kg,視為受砷嚴重污染土壤。樣品3取樣自距離受砷嚴重污染點2~3 km處的茶場,其土壤總砷含量為45.68 mg/kg,視為受砷微污染土壤。
1.1.2培養基①自養型無機鹽培養基:無機鹽培養基+酵母0.1 g/L、NaHCO3 0.5 g/L。用于土壤樣品1的試驗。②異養型無機鹽培養基:無機鹽培養基+酵母0.5 g/L、乳酸鈉5 mmol/L。用于土壤樣品1、2、3的試驗。③10% LB+葡萄糖培養基:蛋白胨1.0 g/L、酵母抽提物0.5 g/L、NaCl 0.5 g/L、葡萄糖2.0 g/L,用于土壤樣品2、3的試驗。
無機鹽培養基:Na2SO4?10H2O 0.07 g/L,(NH4)2SO4 0.10 g/L,KCl 0.05 g/L,MgCl2?6H2O 0.04 g/L,
CaCl2?2H2O 0.05 g/L,KH2PO4 0.17 g/L,瓊脂 20 g/L,微量元素 1 mL/L,維生素 5 mL/L。
1.2試驗方法
1.2.1土壤樣品馴化與保存土壤樣品1:挑出石塊和植物殘渣后,研磨過篩,四分法取樣,每份取400 g,共取4份,分別放置于4個塑料保鮮盒中,其中1份作為空白。另外稱取已研磨成粉末狀的NaAsO2 200、400、800 mg各1份分別溶解于145 mL去離子水中,分別加到另外3份土樣中,用消毒后的竹筷攪拌使其充分混合,放置于帶蓋的小保鮮盒內,使得土壤含NaAsO2量分別為0、500、1 000、2 000 mg/kg[9]。存放于實驗室(室溫)進行培養馴化,為期90 d。期間每隔一周查看土壤情況,若缺水,則及時添加去離子水。土壤樣品2、3:挑出石塊和植物殘渣,研磨過篩,四分法取樣后放置于4 ℃冰箱保存。
1.2.2樣品稀釋液的制備稱取待測樣品1 g,放入裝有99 mL去離子水和幾顆小玻璃珠的已滅菌三角燒瓶中,放置于搖床上振蕩培養(室溫、180 r/min)3 h[10],使微生物細胞分散;再用移液槍吸取,制成10-3、10-4、10-5、10-6、10-7等一系列稀釋菌液。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2.3涂抹平板計數法將培養基加熱熔化后倒入無菌平板中,待凝固后編號,每一號碼設置3個重復。然后按無菌操作要求,用移液槍吸取100 μL菌液,對號接種在不同稀釋度編號的瓊脂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將菌液均勻涂抹在平板上,每次涂抹時需先將涂布棒灼燒滅菌。將涂抹好的平板倒置放于28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直至長出菌落后進行計數。將培養皿取出后用細菌計數器進行菌落計數,計算方法為:每克樣品的菌數=同一稀釋度的菌落平均數×10×稀釋倍數;每克干土中菌數=(菌落平均數×稀釋倍數)/干土重×10。
2結果與分析
2.1外源砷對經馴化后的無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影響
試驗中的干土重是通過濕土在105 ℃烘箱中烘干后得到的,按NaAsO2濃度遞增順序,添加不同濃度NaAsO2進行馴化的每克濕土壤的干土重分別為0.804、0.755、0.886、0.826 g。土壤馴化后,在不同的外源砷濃度下,微生物數量見圖1、圖2。由圖1、圖2可知,每克干土中,自養型微生物在空白對照土壤中的數量最多,為9.3×107個;其次為含NaAsO2
2 000 mg/kg的土壤,有3.3×107個;接著是含NaAsO2500 mg/kg的土壤,有2.1×107個;含NaAsO2
1 000 mg/kg的土壤最少,為2.5×106個。每克干土中異養型微生物的數量最多的是含NaAsO2 500 mg/kg的土壤,有2.8×108個;其次為空白對照土壤,為7.1×107個;再者為含NaAsO2 2 000 mg/kg的土壤,有5.6×107個;最少的是含NaAsO2 1 000 mg/kg的土壤,為1.8×107個。
對圖1和圖2進行對比發現,未添加外源砷前,自養型微生物和異養型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數量相差不大,每克干土中分別有9.3×107、7.1×107個。但當加入不同濃度的外源砷后,砷對自養型微生物有明顯地抑制作用。3個濃度梯度下的自養型微生物數量均低于異養型的,反映出砷對自養型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對異養型微生物的作用,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異養型微生物的抗砷能力更強。此外,異養型微生物數量在外源砷添加濃度為500 mg/kg時出現了明顯的增加,這表明低濃度砷對異養型微生物生長有刺激促進作用,隨著濃度的增加,又表現為抑制作用。在相同的外源砷濃度下,砷對自養型微生物有更強的抑制作用。但無論是自養型還是異養型,在砷的抑制作用下,微生物數量均表現為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這說明不適應砷的微生物先大量減少或滅絕;當外源砷的濃度達到
2 000 mg/kg時,能適應環境存活下來的耐砷菌便開始大量繁殖,表現為微生物數量的增加。
2.2外加砷對已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在無砷的有機培養基中,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數量高于受砷嚴重污染區土壤的。而當向其中加入外源砷后,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數量明顯減少;而長期在高濃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卻不減反增。
在研究外源砷對未受砷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影響的同時,也對受砷污染土壤的樣品進行調查。這種調查除了可以反映調查土壤的微生物數量受砷濃度影響而變化外,還可以和未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數量的變化作對比。在無砷的有機培養基中,受砷嚴重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數量比微污染土壤中的要少,這是由于受砷嚴重污染的土壤中,砷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而離污染區2~3 km處的茶場土壤受砷污染較少,因此不抗(耐)砷的微生物則能生長。隨著外源砷的加入,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數量急劇下降,這是因為茶場土壤的微生物在遇到含砷的培養基,特別是含砷較高的培養基時,出現大量死亡或生長不起來,因此數量大大下降;而含高濃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卻不降反升,這是因為受砷嚴重污染區土壤中本身含有大量的抗(耐)砷菌,砷成為抗砷菌生長所必需的元素,因此微生物的數量大大增加。
3結論
在不同的砷濃度下,砷在3種土壤中對微生物的生長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現為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會隨著砷濃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砷的抑制作用下,隨著砷濃度的增加,微生物數量均表現為先減少后增加;不適應砷的微生物首先大量減少或滅絕,而后當土壤中的砷濃度達到某一較高濃度后,能適應環境存活下來的耐砷菌便開始大量繁殖,表現為微生物數量的增加。
外源砷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影響的研究只是一項基礎工作,后續的工作包括:結合砷對土壤中微生物數量的影響規律,利用PCR-DGGE手段進一步探討其對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影響,篩選出具有抗砷、耐砷能力的菌種;分別在不同的外源砷濃度下,研究砷對土壤中的自養、異養型微生物的促進和抑制機制;將微生物、植物修復兩者結合起來,在兩者的協同作用下,研究砷的降解與吸收特性及兩者的協同機制。這些工作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慧,王富華,王旭,等. 砷元素形態分析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科學,2010,37(4):109-113.
[2] SHIBAYAMA A, TAKASAKI Y, WILLIAM T, et al. Treatment of smelting residue for arsenic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copper using pyro-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J]. Jour of Hazar Mater, 2010,181(1-3):1016-1023.
[3] ULUOZLU O D, TUZEN M, MENDIL 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s(III) and As(V) species in some natural water and food samples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on Streptococcus pyogenes immobilized on Sepabeads SP 70 and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J]. Food and Chemi Toxicol,2010,48(5):1393-1398.
[4] 韋朝陽,鄭歡,孫歆,等. 不同來源蜈蚣草吸收富集砷的特征及植物修復效率的探討[J]. 土壤,2008,40(3):474-478.
[5] 陳范燕. 重金屬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08(24):297,299.
[6] 趙維梅. 環境中砷的來源及影響[J]. 科技資訊,2010(8):146.
[7] 顧愛星,范燕敏,武紅旗,等.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環境與微生物數量的關系[J]. 草業學報,2010,19(2):116-123.
[8] VAXEVANIDOU K, PAPASSIOPI N, PASPALIARIS L, et al.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bioremediation and chela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J]. Chemos,2008,70(8):1329-1337.
[9] 高松,謝麗. 中國土壤砷污染現狀及修復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4):6587-6589,6615.
[10] 蔣友芬,甘子明,許晏, 等. 新疆奎屯地區高砷環境中抗砷菌的初步篩選[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6):21-23.
篇4
關鍵詞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解禁 聚苯乙烯 白色污染 化學教學
1999年1月,也就是14年前,當時的國家經貿委第6號令,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以下簡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禁用,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多年以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總是與“有毒”、“白色污染”等詞匯如影隨形,新聞輿論和學校教學也對其窮追猛打,讓其臭名昭著。但是,在2013年2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21號令,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昔日的“有毒產品”變成了“安全、綠色、環保的包裝材料”,并再次獲得“合法身份”,已于2013年5月1日重新上市。一時間,社會上爭論聲、質疑聲四起,沸沸揚揚。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解禁”事件同樣波及校園,影響到當前的化學教學?!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問題,因為與之相關聯的知識眾多,如“苯乙烯的性質”、“聚合反應”、“食品安全”、“白色污染”、“綠色化學”和“環境保護”等,一直以來(尤其自禁用時起)都是教學中津津樂道的必講話題,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另外,在各種化學習題和各級各類化學考試的考題中,也是高頻率出現的考查點和考試素材之一。在這些課堂教學、命題以及講座、板報等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普遍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持否定、批判和拒絕的觀點和態度?,F在突然要面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重出江湖”的局面,很多師生可能難以實現“腦筋急轉彎”,只能尷尬應對或無所適從。所以,關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教學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這里我們重新梳理一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的過程,從化學原理上解答對它的一些誤解,并得出其對化學教學的啟示。
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循環利用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產品。石油化工企業首先以苯和乙烯為原料發生烷基化反應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脫氫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業接著以石化行業生產的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原料苯乙烯單體在引發劑作用下發生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聚苯乙烯(PS)顆粒,經過脫水、洗滌和干燥后,加入發泡劑制得可發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經過圓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術生產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產流程見圖1。
使用過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果隨意丟棄,“白色污染”的慘劇將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體制,強制回收,則可以實現廢棄餐具的循環利用,符合資源節約方向(見圖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環利用途徑:①再生造粒:經分揀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劑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產建材、保溫板、文具等產品;②直接利用:廢棄餐具經粉碎,摻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輕質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過化學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強改性等制成離子交換樹脂、高抗沖擊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無氧條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產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觸的塑料制品必須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產食品級的材料,所以要嚴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環節。
1.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及安全性分析
因為缺乏對生產化學原理的了解,人們普遍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一知半解,對其毒性問題憂心忡忡,誤解重重。下面,我們結合其生產原理(見圖1)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2.1從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頭是石油化工產品乙烯和苯。正是因為這兩種原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決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具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每個餐盒僅6~7分錢左右),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沒能讓其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人們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紙漿模塑餐盒、降毹餐盒、植物纖維素餐盒、紙板復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卻因成本高出發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來步履維艱。在沒有理想替代品的情況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價比和方便快捷等優點受到青睞,出現了“淘”而不“汰”的狀況。
有觀點認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高溫時會釋放雙酚A等物質,影響生殖發育并致癌。其實這是混淆了不同種類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單體所致:雙酚A是聚碳酸酯、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的合成單體,而聚苯乙烯發泡塑料的合成單體是苯乙烯,二者的結構和元素組成都不相同(見表1)。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不會釋放或沾染雙酚A。
1.2.2從結構特點分析
(1)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
聚苯乙烯的結構屬線型結構,分子鏈上交替連接著苯基,苯基較大的體積和它的無規則排列使得分子鏈變得剛硬且無定型。聚苯乙烯的結構中存在3種化學鍵:碳-氫鍵、碳-碳單鍵、碳-碳雙鍵,其鍵能如下:碳-氫鍵的鍵能約414.2kJ/mol,碳一碳鍵的鍵能約347.3kJ/mool,碳一碳雙鍵的鍵能約610.9kJ/mol。由這一結構特點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學鍵鍵能大、斷裂困難。不過,其側鏈苯基和主鏈上的a-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顯活潑,在劇烈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苯環和a-H原子所能發生的特征反應。
總體來說,以聚苯乙烯生產的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這就決定了其正、反兩方面性質:
①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正常食品的溫度不足以破壞這些化學鍵,對一定濃度的酸、堿、鹽溶液以及醇類、植物油類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這種耐溫性和耐油性,保證了這種餐具在正常條件下使用時的安全性。
一些有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低溫就分解的觀點流傳甚廣,有人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熱湯、熱飯等高溫時,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并產生多種毒素,不經意間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實,聚苯乙烯的解聚溫度需高達280℃以上,盛裝滾燙的食品時就會解聚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還有觀點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會產生強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結構和元素組成上相差很大(見表1),一般需要含苯環結構的物質與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質在370℃~440℃高溫條件下焚燒,或者在金屬催化劑存在下發生反應才有可能產生。而“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和使用過程都是無氯條件,不具備產生二噁英的可能性。
②從降解難度分析: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丟棄后,經過長期日曬雨淋也極難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難破壞其化學結構,自然會造成“白色污染”。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燒”和“回收”2種辦法。因為化學性質穩定,餐具使用后其結構、性能和成色變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提高,這樣既可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又有經濟回報,還可節約已日漸枯竭的石油資源(見圖1),所以“難以降解”也并非壞事。顯然,“回收”問題才是發泡塑料餐具當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聚苯乙烯的結構中沒有-OH、-NH2、~COOH等親水基團,所以其耐水性和濕強度優于其他餐具,不會出現其他餐具易湯汁滲漏等情況。
(3)聚苯乙烯結構密度較小,經發泡后密度進一步減小,使得餐具質量輕、耗材少。一般發泡餐具的單盒重量僅為其他非發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著它有垃圾產生量低、廢棄物的處置壓力小的優點,同時還有節約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優點。
(4)聚苯乙烯畢竟是有機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機溶劑,所以日常使用過程中應避免與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機溶劑接觸。
1.2.3從生產流程分析
聚苯乙烯生產流程中除單體苯乙烯以外,還使用多種添加劑,包括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等,很多人擔心:這些添加劑都安全嗎?餐具成品中會有苯乙烯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嗎?
(1)引發劑: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時,常常采用有機過氧化物(-O-O-)或偶氮類化合物(-N=N-)作為自由基引發劑。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二叔丁基、過氧化二苯甲酰、過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過氧化物,以及偶氮二異丁腈等偶氮化合物。
(2)分散劑:在懸浮聚合步驟中多使用有機和無機分散劑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乙烯醇(PVA)或羥乙基纖維素(HEC),無機分散劑多為磷酸三鈣(TCP)。
(3)助分散劑:加助分散劑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鈉鹽等表面活性劑。
(4)發泡劑:發泡劑有物理發泡劑和化學發泡劑多種,我國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發泡餐具以氟利昂做發泡劑,對臭氧層危害較大。目前發泡劑已被低沸點的烷烴如丁烷、液化石油氣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僅成本較低,而且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
從以上生產過程中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①化學成分:盡管各個廠家使用的添加劑不盡相同,但都以無毒或低毒物質為主;②使用量與殘留量:添加劑的使用量一般都較小,并且在聚合反應完成后都有洗滌、純化步驟,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劑的殘留量,以免影響產品色澤和質量;③嚴格的衛生標準:圍繞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的生產,我國相繼制定了“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9692-1988)、“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以及“食品包裝用發泡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關國家標準,這些國標都專門設定了成品中殘留有機物(即添加的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等)溶出量指標,送檢的餐具樣品分別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這4種溶液模擬餐具接觸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質食品的情況,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機物的溶出量達標。所以,嚴格按這些國家標準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機會微乎其微,其質量和安全性是穩定、可控的。
1.2.4從“綠色化學”的原理評估、分析
由圖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①生產用料省,耗材少,節約資源;②“原子經濟性”高,污染低;③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無危害;④產品用后其廢棄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資源化?!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具的這一循環過程,既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又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同樣也達到了“生命周期評價(LCA,即產品從搖籃起至墳墓)”的準則。所以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綠色、環保包裝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國因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最重要的成因是行業管理不善,國民素質不高和環保意識不強,以及回收和再利用體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
一種化學產品“禁用”還是“解禁”,僅僅考查其化學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夠的,還要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學的決策。關于發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國家主管部門分別給出了五大原因(見表2)。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產環節的只有1條(前已提及,氟利昂發泡劑現已停用),涉及使用環節的1條,涉及回收和處理環節的有3條。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處理3個環節。所以,社會因素才是決定發泡塑料餐具“禁用”還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過。
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國內和國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無“禁令”,相反這類產品還呈現多樣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發展態勢,這些國家都享受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負面問題的困擾,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對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結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難看出,發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勢所趨。
2.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面臨的問題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萬事大吉,目前在生產、銷售、回收、中轉、運輸與處置利用等全過程,還面臨著不少棘手的問題。
(1)違規摻雜問題:為了節省成本,有些企業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摻雜廢塑料或再生料;同時,為了讓餐盒表面光滑、潔白,還私自添加滑石粉、熒光增白劑等。這些都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違規行為,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嚴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行業準入門檻,制定和完善產品質量標準,加強生產環節的監管。
(2)國內低端產品居多,競爭乏力:由于我國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這一領域投資熱情不高,新工藝和新產品開發滯后,與并未“禁用”的國外的同行業相比,我國已經落后很多距離。目前國內發泡塑料餐具低端產品居多,在高端產品領域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乏力,尤其在貼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溫等技術方面有待提高。
(3)廢棄餐具回收機制還不成熟、不完備:對于大多數廢棄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術難度卻不同?!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質輕、體積大、清洗難、運輸和儲存費用高,使得不少企業回收熱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還不通暢,回收網絡不完備,回收產業鏈不成熟,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復出將再一次考驗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我國的廢棄物回收機制。
(4)民眾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認可和信心仍需恢復、提升:對于“解禁”事件,民眾普遍疑慮未消,支持者有之、擔憂者有之,爭論激烈?!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贏得民眾的認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費者選用,才能激活市場需求,從而帶動餐具的研發、生產、回收等整個產業鏈,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另外,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科學使用也非常重要。盡管符合國家標準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添加劑殘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著它可以隨心所欲的濫用。任何產品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與使用方法,這類餐具:①不適用于微波爐加熱;②不適于在沸水或蒸屜中蒸煮;③不宜盛裝高溫和高油量的食品;④盡量避開食醋和料酒等物質,特別注意不能與有機溶劑接觸;⑤避免長期與光、氧氣和熱作用,引起餐具老化、發黃、失透或產生裂紋等。
目前我國社會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如果生產企業嚴格按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和檢驗、公眾合理使用、不隨意丟棄、相關部門做好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我們完全可以趨利避害,樂享“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
3.“解禁”事件對化學教學的幾點啟示
(1)堅持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本質,不盲從,不誤導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過,有些化學教師的信息來源也是非專業性媒體,如電視、網絡、報紙和期刊等,并未親自查閱高分子化學方面的文獻資料,未能從其生產過程的化學原理上追根溯源,進行深層次的本質分析,導致在講課、命題等環節人云亦云,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專業性的觀點,也導致了學生的盲從和誤解。特別是當前有些媒體一些不實宣傳,誤導不了解詳細化學原理的公眾,化學教師理應對此類信息有一定的鑒別力。類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有爭議性的化學問題還有很多,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多深人調研,多查閱權威文獻,多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這樣才能保持理性,不隨媒體或傳言左右搖擺。
(2)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看待化學問題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從“有毒產品”變為“綠色產品”,反映了塑料工業的曲折發展和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公眾思維觀念的更新以及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術不斷提高,使得其重獲新生。其實,類似的化學問題還很多,化學的發展從未停步,化學物質數量在不斷地刷新,很多化學方法或功能化學品都經歷了從高毒到低毒或無毒、以及更新換代的發展歷程。因此,化學教師要始終以“與時俱進”的態度關注化學問題,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化學問題。只有這樣,遇到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這樣的老話題時,才能理清其發展的脈絡,常講常新。
(3)重塑化學學科形象,凸顯化學學科價值
化學本是造福人類的學科,本應是受人們喜愛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學產品引發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頻發,例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社會大眾把這些事件的責任都強加給了“化學”,使得“化學”背負的偏見和誤解也越來越沉重,化學的學科形象一落千丈,幾乎變得面目猙獰。
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艱難回歸,反映出公眾離不開化學帶來的諸多實惠,重新體現其獨特價值,可以為化學“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一個呢?許多化學問題或化學物質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這些物質實則是因為被濫用而丑化,埋沒了它們原有的價值?;瘜W教學要注重消解學生和公眾的誤解和偏見,重塑化學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親民”形象,凸顯化學無可替代的學科價值,使化學學科重新贏得學生的興趣和喜愛。
篇5
關鍵詞:室內環境污染 危害
中圖分類號:Q958.1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加快,人民安居建設的不斷提速,現代人在室內度過的時間日益增加。同時,室內裝璜越來越考究,由室內裝修引起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死于哮喘病,其中35%為兒童。另據調查,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每年由于污染問題,有33 000人患上白血病,而這些人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兒童;我國1~5歲兒童哮喘患病率更是高達85%。顯然,兒童由于生理條件的特殊性,對室內環境污染更為敏感。下面主要介紹室內環境主要污染對人的危害。
1.1甲醛對人的危害
甲醛是無色、無味、具有強烈氣味的刺鼻性氣體,略重于空氣。易溶于水,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福爾馬林。甲醛是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污染源很多,污染濃度也很高,是室內環境的主要來源之一。甲醛是原漿毒物,能于蛋白質結合。吸入高濃度甲醛后,出現呼吸道的嚴重刺激和水腫、眼刺痛、頭痛、也可發生支氣管哮喘,這些均可能由于甲醛的致敏作用。甲醛會減弱兒童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導致新生兒體重下降、染色體異常,增加孕婦異常妊娠和胎兒畸形的機會,可以造成兒童鼻咽不適、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亦可造成兒童皮膚過敏,眼角膜、結膜充血發炎。
1.1.1室內甲醛的來源
室內甲醛來源主要是建筑材料、裝飾物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產品。甲醛在工業上的用途主要是作為粘合劑。各種人造板中使用了膠粘劑,因可含甲醛。另外甲醛還可來自化妝品、清潔劑、殺蟲劑、消毒劑、防腐劑等。
1.2氨對人的危害
氨是一種氣體,熔點-77.7℃,易被液化成無色液體,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因極易溶于水、對長時間接觸低濃度氨,可引起侯炎,聲音嘶啞。重者可發生喉頭水腫、喉痙攣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昏迷和休克。由于它是無色無味,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它卻容易被呼吸系統截留,并在局部區域不斷積累,長期吸入高濃度氨最終可誘發肺癌。
1.2.1室內氨的來源
寫字樓和家庭室內空氣中的氨,主要來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劑?;炷镣饧觿┑氖褂?,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施工速度,國家有著嚴格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另外室內空氣中氨也可來自室內裝飾材料,比如家具裝飾所用的添加劑和增白劑大部分都用氨水,氨水已成為建材市場不可缺少的原料。
1.3苯對人的危害
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香氣味的液體,沸點為80.1℃,能與醛、醚等互溶,微溶于水,苯的嗅覺值為4.8—15.0mg/m3.甲苯、二甲苯屬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餾或石油的裂解產物。具有易揮發、易燃、蒸汽有爆炸性的特點。人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甲苯、二甲苯時,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醉作用,輕者有頭暈、頭痛、惡心、尋夢、乏力、意識模糊,嚴重者可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如果長期接觸一定濃度的甲苯,二甲苯會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現頭痛、失眠、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樣癥候群。本化合物已經被世界組織確定為強致癌物質。女性對苯及同系物危害較男性敏感,甲苯、二甲苯對生殖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育齡婦女長期吸入苯會導致月經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過多或紊亂,苯可導致胎兒的先天性缺陷,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西方研究,在整個妊娠期間吸入大量的苯的婦女她們所生的嬰兒多有小頭畸形,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生長發育遲緩缺陷。一般認為苯毒性的產生是通過代謝產物所致,也就是說苯須先通過代謝才能對生命體產生危害。苯可以在肝臟和骨髓中進行代謝,而骨髓是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進入體內可在造血組織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謝產物。長期接觸苯可引起骨髓與遺傳損害,血象檢查可發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全血細胞減少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甚至發生白血病。曾經有人對低濃度苯接觸工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外周血白細胞數雖在正常值范圍之內,但非常顯著低于對照組;經常性苯接觸工人淋巴細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觸組,且制苯車間觀察人群的淋巴細胞微核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隨作業環境苯濃度的增高,白細胞數有降低趨勢,淋巴細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趨勢。這些均證明低濃度苯對作業人群的健康有損害,尤其要注意對人體遺傳物質的損傷作用。
1.3.1室內的苯來源
室內環境中比苯的來源主要是燃燒煙草的煙霧、溶劑、油漆、染色劑、圖文傳真機、電腦終端機和打印機、粘合劑、墻紙、地毯、合成纖維和清潔劑等。甲苯主要來源于一些溶劑、香水、洗滌劑、墻紙、粘合劑、油漆等,在室內環境中吸煙產生的甲苯量也是十分可觀的。據美國EPA統計數據顯示,無過濾嘴香煙,主流煙中甲苯含量大約是100~200ug,側/主流煙甲苯濃度比值為1.3。二甲苯來源于溶劑、殺蟲劑、聚酯纖維、膠帶、粘合劑、墻紙、油漆、濕處理影印機、壓板制成品和地毯等。
1.4室內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
揮發性有機物,常用VOC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Compound三個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總揮發性有機物有時也用TVOC來表示。沸點在50℃-250℃的化合物,室溫下飽和蒸汽壓超過133.32Pa,在常溫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氣中的一類有機物。按其化學結構的不同,可以進一步分為八類:烷類、芳烴類、烯類、鹵烴類、酯類、醛類、酮類和其他。 VOC的主要成分有:烴類、鹵代烴、氧烴和氮烴,它包括:苯系物、有機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機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烴化合物等。揮發VOC的危害很明顯,當居室中VOC濃度超過一定濃度時,在短時間內人們感到頭痛、惡心、嘔吐、四肢乏力;嚴重時會抽搐、昏迷、記憶力減退。VOC傷害人的肝臟、腎臟、大腦和神經系統。居室內VOC污染近年來已引起各國重視。揮發TVOC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使皮膚過敏,使人產生頭痛、咽痛與乏力,其中還包含了很多致癌物質。
1.4.1室內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來源
室內的TVOC的來源主要是建筑資料、室內裝飾資料及生活和辦公用品等分發出來的。如建筑資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熱資料、塑料板材;室內裝飾資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劑、壁紙、地毯;生活中用的化裝品、洗濯劑等;辦公用品主要是指油墨、復印機、打字機等;此外,家用燃料及吸煙、人體排泄物及室外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光化學污染也是影響室內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來源的主要要素。
1.5 結束語
在裝修工程中,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超標現象較為普遍,為了保障人們的健康,應對污染問題進行有效的控制。特別應注意把好材料關;嚴格控制工程施工過程;把好工程驗收關;進行必要的檢測,做好驗收的相關工作。還要養成平時多通風。
參考文獻:
〔1〕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S].GB/T18883-2002.
篇6
1.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循環利用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產品。石油化工企業首先以苯和乙烯為原料發生烷基化反應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脫氫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業接著以石化行業生產的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原料苯乙烯單體在引發劑作用下發生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聚苯乙烯(PS)顆粒,經過脫水、洗滌和干燥后,加入發泡劑制得可發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經過圓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術生產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產流程見圖1[5~7]。使用過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果隨意丟棄,“白色污染”的慘劇將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體制,強制回收,則可以實現廢棄餐具的循環利用,符合資源節約方向(見圖1)?!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環利用途徑[5,8~10]:①再生造粒:經分揀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劑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產建材、保溫板、文具等產品;②直接利用:廢棄餐具經粉碎,摻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輕質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過化學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強改性等制成離子交換樹脂、高抗沖擊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無氧條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產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觸的塑料制品必須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產食品級的材料,所以要嚴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環節。
1.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及安全性分析
因為缺乏對生產化學原理的了解,人們普遍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一知半解,對其毒性問題憂心忡忡,誤解重重。下面,我們結合其生產原理(見圖1)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2.1從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頭是石油化工產品乙烯和苯。正是因為這兩種原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決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具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每個餐盒僅6~7分錢左右),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沒能讓其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人們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紙漿模塑餐盒、降解餐盒、植物纖維素餐盒、紙板復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卻因成本高出發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來步履維艱。在沒有理想替代品的情況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價比和方便快捷等優點受到青睞,出現了“淘”而不“汰”的狀況。有觀點認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高溫時會釋放雙酚A等物質,影響生殖發育并致癌。其實這是混淆了不同種類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單體所致:雙酚A是聚碳酸酯、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的合成單體,而聚苯乙烯發泡塑料的合成單體是苯乙烯,二者的結構和元素組成都不相同(見表1)。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不會釋放或沾染雙酚A。
1.2.2從結構特點分析
(1)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聚苯乙烯的結構屬線型結構,分子鏈上交替連接著苯基,苯基較大的體積和它的無規則排列使得分子鏈變得剛硬且無定型。聚苯乙烯的結構中存在3種化學鍵:碳-氫鍵、碳-碳單鍵、碳-碳雙鍵,其鍵能[11]如下:碳-氫鍵的鍵能約414.2kJ/mol,碳-碳鍵的鍵能約347.3kJ/mol,碳-碳雙鍵的鍵能約610.9kJ/mol。由這一結構特點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學鍵鍵能大、斷裂困難。不過,其側鏈苯基和主鏈上的α-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顯活潑,在劇烈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苯環和α-H原子所能發生的特征反應。總體來說,以聚苯乙烯生產的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這就決定了其正、反兩方面性質:①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正常食品的溫度不足以破壞這些化學鍵,對一定濃度的酸、堿、鹽溶液以及醇類、植物油類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這種耐溫性和耐油性,保證了這種餐具在正常條件下使用時的安全性。一些有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低溫就分解的觀點流傳甚廣,有人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熱湯、熱飯等高溫時,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并產生多種毒素,不經意間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實,聚苯乙烯的解聚溫度需高達280℃以上,盛裝滾燙的食品時就會解聚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還有觀點認為,發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會產生強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結構和元素組成上相差很大,一般需要含苯環結構的物質與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質在370℃~440℃高溫條件下焚燒,或者在金屬催化劑存在下發生反應才有可能產生。而“一次性發泡餐具”生產和使用過程都是無氯條件,不具備產生二噁英的可能性。②從降解難度分析:因為鍵能大、斷裂難,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丟棄后,經過長期日曬雨淋也極難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難破壞其化學結構,自然會造成“白色污染”。所以發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燒”和“回收”2種辦法。因為化學性質穩定,餐具使用后其結構、性能和成色變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提高,這樣既可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又有經濟回報,還可節約已日漸枯竭的石油資源,所以“難以降解”也并非壞事。顯然,“回收”問題才是發泡塑料餐具當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聚苯乙烯的結構中沒有-OH、-NH2、-COOH等親水基團,所以其耐水性和濕強度優于其他餐具,不會出現其他餐具易湯汁滲漏等情況。(3)聚苯乙烯結構密度較小,經發泡后密度進一步減小,使得餐具質量輕、耗材少。一般發泡餐具的單盒重量僅為其他非發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著它有垃圾產生量低、廢棄物的處置壓力小的優點,同時還有節約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優點。(4)聚苯乙烯畢竟是有機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機溶劑,所以日常使用過程中應避免與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機溶劑接觸。1.2.3從生產流程分析聚苯乙烯生產流程中除單體苯乙烯以外,還使用多種添加劑[5~7],包括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等,很多人擔心:這些添加劑都安全嗎?餐具成品中會有苯乙烯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嗎?(1)引發劑: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時,常常采用有機過氧化物(-O-O-)或偶氮類化合物(-N=N-)作為自由基引發劑。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二叔丁基、過氧化二苯甲酰、過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過氧化物,以及偶氮二異丁腈等偶氮化合物。(2)分散劑:在懸浮聚合步驟中多使用有機和無機分散劑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機分散劑為聚乙烯醇(PVA)或羥乙基纖維素(HEC),無機分散劑多為磷酸三鈣(TCP)。
(3)助分散劑:加助分散劑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鈉鹽等表面活性劑。
(4)發泡劑:發泡劑有物理發泡劑和化學發泡劑多種,我國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發泡餐具以氟利昂做發泡劑,對臭氧層危害較大。目前發泡劑已被低沸點的烷烴如丁烷、液化石油氣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僅成本較低,而且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從以上生產過程中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①化學成分:盡管各個廠家使用的添加劑不盡相同,但都以無毒或低毒物質為主;②使用量與殘留量:添加劑的使用量一般都較小,并且在聚合反應完成后都有洗滌、純化步驟,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劑的殘留量,以免影響產品色澤和質量;③嚴格的衛生標準:圍繞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的生產,我國相繼制定了“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9692-1988)[12]、“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13],以及“食品包裝用發泡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關國家標準[14],這些國標都專門設定了成品中殘留有機物(即添加的引發劑、分散劑、助分散劑和發泡劑,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等)溶出量指標,送檢的餐具樣品分別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這4種溶液模擬餐具接觸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質食品的情況,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機物的溶出量達標。所以,嚴格按這些國家標準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單體和添加劑殘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機會微乎其微,其質量和安全性是穩定、可控的。1.2.4從“綠色化學”的原理評估、分析由圖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①生產用料省,耗材少,節約資源;②“原子經濟性”高,污染低;③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無危害;④產品用后其廢棄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資源化?!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具的這一循環過程,既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又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同樣也達到了“生命周期評價(LCA,即產品從搖籃起至墳墓)”的準則[15,16]。所以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綠色、環保包裝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國因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最重要的成因是行業管理不善,國民素質不高和環保意識不強,以及回收和再利用體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與“解禁”原因的對比分析
一種化學產品“禁用”還是“解禁”,僅僅考查其化學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夠的,還要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學的決策。關于發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國家主管部門分別給出了五大原因。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產環節的只有1條(前已提及,氟利昂發泡劑現已停用),涉及使用環節的1條,涉及回收和處理環節的有3條。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處理3個環節。所以,社會因素才是決定發泡塑料餐具“禁用”還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過。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國內和國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無“禁令”,相反這類產品還呈現多樣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發展態勢,這些國家都享受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負面問題的困擾,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對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結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難看出,發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勢所趨。
2.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面臨的問題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萬事大吉,目前在生產、銷售、回收、中轉、運輸與處置利用等全過程,還面臨著不少棘手的問題。
(1)違規摻雜問題:為了節省成本,有些企業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摻雜廢塑料或再生料;同時,為了讓餐盒表面光滑、潔白,還私自添加滑石粉、熒光增白劑等。這些都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違規行為,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嚴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行業準入門檻,制定和完善產品質量標準,加強生產環節的監管。
(2)國內低端產品居多,競爭乏力:由于我國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這一領域投資熱情不高,新工藝和新產品開發滯后,與并未“禁用”的國外的同行業相比,我國已經落后很多距離。目前國內發泡塑料餐具低端產品居多,在高端產品領域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乏力,尤其在貼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溫等技術方面有待提高。
(3)廢棄餐具回收機制還不成熟、不完備:對于大多數廢棄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術難度卻不同?!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質輕、體積大、清洗難、運輸和儲存費用高,使得不少企業回收熱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還不通暢,回收網絡不完備,回收產業鏈不成熟,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復出將再一次考驗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我國的廢棄物回收機制。
(4)民眾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認可和信心仍需恢復、提升:對于“解禁”事件,民眾普遍疑慮未消,支持者有之、擔憂者有之,爭論激烈?!耙淮涡园l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贏得民眾的認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費者選用,才能激活市場需求,從而帶動餐具的研發、生產、回收等整個產業鏈,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另外,餐飲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科學使用也非常重要。盡管符合國家標準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化學鍵牢固,性質穩定,添加劑殘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著它可以隨心所欲的濫用。任何產品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與使用方法,這類餐具:①不適用于微波爐加熱;②不適于在沸水或蒸屜中蒸煮;③不宜盛裝高溫和高油量的食品;④盡量避開食醋和料酒等物質,特別注意不能與有機溶劑接觸;⑤避免長期與光、氧氣和熱作用,引起餐具老化、發黃、失透或產生裂紋等。目前我國社會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如果生產企業嚴格按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和檢驗、公眾合理使用、不隨意丟棄、相關部門做好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我們完全可以趨利避害,樂享“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帶來的實惠。
3“解禁”事件對化學教學的幾點啟示
(1)堅持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本質,不盲從,不誤導
對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過,有些化學教師的信息來源也是非專業性媒體,如電視、網絡、報紙和期刊等,并未親自查閱高分子化學方面的文獻資料,未能從其生產過程的化學原理上追根溯源,進行深層次的本質分析,導致在講課、命題等環節人云亦云,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專業性的觀點,也導致了學生的盲從和誤解。特別是當前有些媒體一些不實宣傳,誤導不了解詳細化學原理的公眾,化學教師理應對此類信息有一定的鑒別力。類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有爭議性的化學問題還有很多,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多深入調研,多查閱權威文獻,多從化學原理上分析問題,這樣才能保持理性,不隨媒體或傳言左右搖擺。
(2)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看待化學問題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從“有毒產品”變為“綠色產品”,反映了塑料工業的曲折發展和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公眾思維觀念的更新以及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術不斷提高,使得其重獲新生。其實,類似的化學問題還很多,化學的發展從未停步,化學物質數量在不斷地刷新,很多化學方法或功能化學品都經歷了從高毒到低毒或無毒、以及更新換代的發展歷程。因此,化學教師要始終以“與時俱進”的態度關注化學問題,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化學問題。只有這樣,遇到象“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這樣的老話題時,才能理清其發展的脈絡,常講常新。
(3)重塑化學學科形象,凸顯化學學科價值
化學本是造福人類的學科,本應是受人們喜愛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學產品引發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頻發,例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社會大眾把這些事件的責任都強加給了“化學”,使得“化學”背負的偏見和誤解也越來越沉重,化學的學科形象一落千丈,幾乎變得面目猙獰。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嚴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艱難回歸,反映出公眾離不開化學帶來的諸多實惠,重新體現其獨特價值,可以為化學“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發泡塑料餐具”一個呢?許多化學問題或化學物質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這些物質實則是因為被濫用而丑化,埋沒了它們原有的價值?;瘜W教學要注重消解學生和公眾的誤解和偏見,重塑化學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親民”形象,凸顯化學無可替代的學科價值,使化學學科重新贏得學生的興趣和喜愛。
(4)化學教學應注重貫穿科技倫理與道德教育
篇7
在大眾的健康意識、環保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中,室內環境和健康的關系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大,對室內的要求也更加趨向健康化、舒適化,建筑裝飾工程和裝修材料的選用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終對人的健康構成侵害的事情時有發生,怎樣通過有效的環保措施使建筑裝飾工程更加健康化是裝飾行業需要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建筑裝飾工程;環境影響;分析;環保措施
一、室內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
通過大量國內外對與室內環境污染的研究表明了主要的污染來源于室外大氣、地質污染、家具釋放物和裝修材料、烹調和燃燒產物。工程在交付使用之后,人的各種活動和室外的大氣環境導致的破壞是在建筑裝飾的工程中無法控制的,在建筑裝飾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的是裝修材料對于室內環境的污染。
目前人類能夠檢測出的有害有毒物質有數百種,其中70%的人體疾病和室內的污染有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氡、苯、甲醛等污染物對于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其中氡和苯化合物被WHO確認為致癌物質。
氡是由放射元素衰變形成的無色無味惰性氣體,氡也是自然界中僅有的放射性氣體,在自然界的巖石、礦石中都有存在,在建筑施工和石材開采的過程中都會釋放,如果長期生活于氡濃度高的環境中,氡沉淀于肺部之后所造成的內照射會誘發產生肺癌。氡在室內空氣中90%均來自巖石和土壤,尤其是在地質構造的斷裂層。
甲醛是無色易溶的一種刺激性氣體,甲醛對人的嗅覺、視覺和呼吸器官都有非常強烈的刺激和過敏,會引發咳嗽、流淚、氣喘等癥狀,如果嚴重還可能導致人的肝功能、免疫功能、肺功能出現異常。而室內游離甲醛的主要來源有四方面:室內裝飾使用的細木工板、膠合板、刨花板和中密度纖維板等人造板材;廣泛使用的主要成分是甲醛的脲醛樹脂等水性膠粘劑;對建筑裝修材料進行防火、防腐、防蟲處理所使用的各種阻燃劑、防水劑、防腐劑、防蟲劑等水性處理劑;來自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發的其它各類裝飾材料,如壁紙、化纖地毯、地板襯墊、泡沫塑料、水性油漆和涂料等。
苯是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無色液體,易燃易揮發,對于人的粘膜和皮膚能夠造成局部的刺激,如果長時間接觸濃度較高的苯化合物可能產生慢性中毒,具體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判斷力和思維降低、失眠、頭昏、精神萎靡等癥狀,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出現損傷。目前在室內裝飾所使用的材料中仍然有許多苯和甲苯作為各種溶劑型防水材料、油漆、涂料和膠黏劑的添加劑、稀釋劑或溶劑。
氨是無色的易揮發氣體,并且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臭味,在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劑、阻燃劑在受到溫度、濕度等環境的變化從混凝土中還原為氨氣緩慢的釋放。氨氣對人的粘膜會產生刺激與腐蝕的作用,會造成眼漲、頭暈、咽痛、惡心,使人體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對眼黏膜和呼吸道造成損害。
二、使用環保材料減少室內污染
(1)無甲醛人造板
國內目前使用的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膠黏劑基本上都是脲醛樹脂,是由尿素和甲醛合成的,所以甲醛的釋放量基本大于E1≤1.5mg/L,有些甚至大于E2≤5.0mg/L,這使得室內的裝修污染系數提升,在幾個月內都無法入住。由于甲醛的釋放時間非常緩慢,約為4~15年,而在入住之后的生活中需要付出的是身體健康為代價。無甲醛人造板的原料是天然植物,通過特殊的合成工藝研制成膠黏劑,摒棄了由尿素和甲醛所合成的脲醛樹脂這類對身體能夠造成危害的物質,其膠合強度完全達到了國家標準,達到日本fc0級和歐洲E0級的要求,是消費者能夠信得過的健康產品。
(2)低放射性石材
通常所說的放射性危害來自體外輻射和體內的放射元素導致的輻射。通常人類受到的輻射屬于低劑量輻射。人體主要的危害是放射性元素經過衰變后產生氡,既內照射。氡作為一種氣體放射元素,如果長期聚集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氡在經過呼吸道后于肺部沉淀,特別是支氣管和上皮組織,并且放出大量的射線危害人體的健康。鈾礦是氡的高濃度區域,早在上世紀30年代歐洲人便發現了鈾礦工人肺部發病率比常人高出將近30倍。使用綠色石材就可以有效解決氡污染,而綠色石材的選用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
勘查:了解區域內的地質情況,有沒有專業地質隊進行過勘查,通過普查得到的資料掌握石材的放射性水平、開采條件、花色品種等。
開采:在開采前對材料進行放射性檢測和分析,為開采和應用打好基礎,提高出材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加工:在加工的過程中使用的設備是綠色石材使用的內容之一,大板的鋸切和加工設備通常使用的如框架鋸機、石材大板加工設備和多繩式金剛石串珠鋸都能夠以高效率完成加工。
(3)環保涂料
乳膠漆是目前國內最流行、使用最多的環保涂料。通常乳膠漆被用于墻面涂飾,不太適用于近年來掀起的家具熱潮,這使環保性不強的溶劑型木器漆成為室內污染最主要的元素。近年來,一種專門用于木制家具的木器漆在市場中逐漸得到了認可,以水為介質、不污染環境、無毒無味、漆膜光亮平滑,完全避免了出現刺鼻氣味的現象,符合目前國內的涂料的環保趨勢。另外全面開花的還有多功能涂料,目前現代涂料的品種繁多,功能也更加全面,防火、防水、防腐、防碳化、防霉,涂料已經變成了家具衛士。乳膠漆的另一大特點是能夠進行擦洗,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乳膠漆在多次擦洗之后會出現掉粉的現象,現在的廠家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不斷的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完善,更加加強乳膠漆的防水性,使乳膠漆更易清洗。德國盾牌陶瓷隔熱涂料是國內隔熱涂料市場中的生力軍,由績效的陶瓷微球和適應的乳液組成水性涂料,和木制品、金屬與墻體都有非常強的附著力,只需在表面涂抹約0.3mm就能夠達到隔熱效果。
(4)無甲醛膠黏劑
在板式家具中通常會使用膠黏劑,目前比較環保、甲醛含量少的膠黏劑有:雙組分異氰酸酯膠、熱熔膠、聚酸醋乙烯酯、溶劑型膠以及EVA液體膠。
在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中,老百姓的收入和支出都在不斷的增長,對于生活水準和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改善居住、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期望和欲望日益強烈,盼望擁有現代、舒適、時尚、潔凈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建筑裝飾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工作中要切實了解客戶的需求,從客戶的角度出發,以客戶的要求為基本理念制定適宜的環保措施。
參考資料:
[1]王喜民,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輔導教材[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03)
[2]余祿生;袁曉宇,室內綠藝環保裝飾[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01)
[3]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操作工藝手冊編委會,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操作工藝手冊編委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01)
篇8
關鍵詞:住宅裝修、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污染防治
前言
住宅裝修涉及千萬戶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熱點,業主購房后不惜花費大筆投資來美化自己的新家,提高生活質量。室內環境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利,是否滿足環保、健康要求,已日益被公眾普遍關注,然而,住宅裝修完工后多數由業主自己去驗收,很少有業主委托具有檢測資質的單位進行室內環境污染檢測,加上檢測費用較高,業主關心住宅裝修后是否滿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的要求,往往難以落實。住宅裝修室內環境污染并不完全不可控制,筆者認為業主有必要認識室內環境污染源,正確選擇設計、施工單位,選擇合適的裝修材料,施工過程控制,了解檢測室內環境污染知識及防治措施。
一、認識室內環境污染及危害
具北京市兒童醫院內科專家藏晏醫生統計數據,該醫院血液科十分之九的白血病小患者的家庭在半年內曾裝修過,有的還是豪華裝修。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表明,80%的人類癌癥與環境有關。同時由于現代人80%以上的時間工作和生活在室內或者車內,癌癥發病率居高不下與室內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大量研究表明室內有毒有害物質達數百種,常見的也有10種以上,絕大部分為有機物,另外還有氨、氡等。國家規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主要控制污染物有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氨和氡(Rn-222)。
(一)、 甲醛(HCHO)
1、特征:又稱蟻醛,是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對空的相對密度為1.067,略重于水,易溶于水、醇和醚,含30%~40%的水溶液稱為福爾馬林。甲醛易聚合成多聚甲醛,受熱易分解作用,并在室溫下可緩慢釋放甲醛。
2、來源:甲醛在工業上主要用于生產樹脂,主要用作粘和劑。裝修用的各種人造板材如:大芯板、復合板、密度板,特別是大芯板和復合板,在生產和制造過程中,都大量使用粘和劑。此外,化纖地毯、塑料地板磚、涂料、油漆等均含有甲醛。
3、危害:甲醛被國際癌癥研究機(IARC)確定為可疑致癌物。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妊娠綜合癥,引起新生兒體質降低染色體異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濃度的甲醛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等都有毒害。甲醛還有致畸形致癌作用,長期接觸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膚和消化道的癌癥。
(二)、苯(C6H6)
1、特征:苯及其同系物甲苯和二甲苯都為無色、有芳香氣味、具有揮發性、易燃,燃點低的液體。常見同系物:苯、甲苯、二甲苯、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等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
2、來源:苯能從煤焦油、石油中提取出來,可以做燃料、香料,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建筑裝修材料及人造板家具、沙發中用做膠黏劑、溶劑和添加劑。比如:各種油漆的添加劑和稀釋劑和一些防水材料。裝修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油漆和涂料,新做或新購家具、地板等,凡是使用油漆、涂料的地方,都會釋放出苯系物。
3、危害:苯能引起和刺激呼吸道,并在體內神經組織及骨髓中蓄積,破壞造血功能(紅細胞、白細胞的破壞使血小板減少),長期接觸會造成嚴重后果。苯已經被確認為嚴重致癌物質。輕度中毒會造成嗜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胸部緊束感等,并可有輕度粘膜刺激癥狀。重度中毒可出現視物模糊,震顫呼吸淺而快心律不齊抽搐和昏迷。少數嚴重病例可出現呼吸和循環衰竭,心室顫動。
(三)、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
1、特征:揮發性有機物(VOC)是指室溫下飽和蒸氣壓力超過70.91Pa或沸點低于260℃的有機物。其主要成分為芳香烴、鹵代烴、氧烴、脂肪烴、氮烴等。 VOC是強揮發、有特殊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有機氣體,是室內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2、來源:室內TVOC除受室外的空氣污染的影響外,主要與復雜的室內裝修材料、室內污染排放有關。如:油漆、涂料、粘合劑等。油漆、涂料、粘合劑等會釋放出主要含有硝基苯類,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等鹵代烴,丙酮,乙醇,乙酸乙酯,等揮發性有機物。
3、危害: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家裝所使用的材料中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多達300余種,其中對人體有明顯危害作用的化合物就有20多種。 VOC是強揮發、有特殊刺激性氣味、有毒的有機氣體,是室內重要的污染物之一,部分已被列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環芳烴等。
(四)氨(NH3)
1、特征:氨(NH3)為無色而有強烈刺激氣味的氣體。氨極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氨水溶液由于形成氫氧化銨呈咸性。氨可燃,燃燒時其火焰稍帶綠色,與空氣混合含量在16.5%~26.8%(體積分數)時,能形成爆炸性氣體。
2、來源:家裝時一般要做防水層,有的樓房在冬天建筑施工時使用防凍液,防水層和防凍液的使用都會釋放出氨氣;木制板材黏合劑;建筑施工中使用氨水。
3、危害:是一種堿性物質,它對接觸組織都有腐蝕和刺激作用。氨的溶解度較大,易溶于上呼吸道的水分中??梢晕战M織中的水分,使組織蛋白變性,并使組織脂肪皂化,破壞組織細胞結構,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少量可造成眼睛、呼吸道和皮膚的刺激。濃度過高時除腐蝕作用外,還可以通過三叉神經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臟停搏和呼吸停止。
(五)、氡(Rn)
1、特征:氡氣是天然存在的無色無味、不可揮發的放射性惰性氣體,不易被察覺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原子序數86,是天然放射性元素。是鐳、釷等放射性元素蛻變時的產物。
2、來源:房屋基下的巖和土壤中的物質,建筑材料與裝飾材料、戶外空氣進入和天然氣中釋放。裝飾過程中使用瓷磚、混凝土、大理石、花崗巖等石材,這些材料會不同程度地釋放出放射性污染物。
3、危害:常溫下氡及子體在空氣中能形成放射性氣溶膠而污染空氣。容易被呼吸系統截留,并在局部區域不斷累積而誘發肺癌??茖W研究表明,氡對人體的輻射傷害占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輻射傷害的55%以上,其誘發肺癌的潛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世界上1/5的肺癌患者與氡有關。所以說,氡是導致人類肺癌的第二大殺手”,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列為使人致癌的19種物質之一。
二、正確選擇設計、施工單位
正確選擇設計、施工單位是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的重要因素。業主可以選擇資信良好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他會根據業主的要求,既滿足業主對使用功能和審美、防火等要求,又能合理選擇裝修材料。設計單位會在設計裝修圖中標明使用的材料指標要求,為裝修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據。并且有的設計圖,就有了明確的工程量,業主可以很好的控制投資。選擇資信好的施工單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有成熟經驗的施工單位,既能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又能選擇性能可靠的裝修材料,避免一定要做樣板間后進行室內環境污染檢測指標不合格帶來的風險損失。
三、合理選擇裝修材料及施工控制
(一)、合理選擇裝修材料。目前,市場上仍然存在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一般消費者難辯真假,許多污染嚴重的涂料類產品進入裝修市場,給群眾的生活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業主可以選擇資信良好的施工單位,他們根據經驗,可以初步選定質量好的產品。有條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復檢。除此外還應注意材料的類別。根據甲醛指標形成的自然分類和《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GB/T16127,甲醛含量≤0.08mg/m3,住宅確定為Ⅰ類。
《規范》規定Ⅰ類民用建筑工程的必須采用A類無機非金屬建筑材料和E1類人造木板及飾面人造木板。裝修中的木地板及其他木質材料,嚴禁采用瀝青類防腐、防潮處理劑,使用阻燃劑、混凝土外加劑氨的釋放理不應大于0.10%。室內裝修粘貼塑料地板時,不應采用溶劑型膠粘劑。不應采用脲醛樹脂泡沫塑料作為保溫、隔熱和吸聲材料。應注意無機非金屬裝修材料(包括:砂、石、磚、水泥、預制構件等),符合表1放射性指標限量規定;人造木板及飾面人造板符合表2游離甲醛釋放量限量規定;涂料、膠粘劑、水性處理劑應符合表3室內材料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游離甲醛和苯限量規定。
施工控制
1、對施工單位的資質和人員資格的審查或者有條件的可以委托監理單位進行監理。
2、檢查施工方案、材料的選擇和報價。
3、檢查進場材料是否有合格證,是否是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有條件的建議委托具有資質的檢測單復檢,是否合格;不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的嚴禁使用。
4、飾面人造木板拼接施工時,除芯板為一類板為E1類外,應對其斷面及無飾面部位進行密封處理,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
四、檢測驗收
(一)檢測
裝修完工至少7天后,并在工程交付使用前進行室內環境質量驗收。一般住宅房間數不多,有代表性的抽查3間房即可,每間房檢測點根據面積確定,小于50m2時設1個檢測點;50~100 m2時,設2個檢測點,大于100 m2設3~5個檢測點。當房間內有2個以上的檢測點時,取平均值作為該房間的檢測值?,F場檢測點距內墻不小于0.5 m;距樓地面高度0.8~1.5 m,測點應避開通風口。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中游離甲醛、苯、氨、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檢測時,對采用集中空調的民用建筑工程,應在空調正常運轉的條件下進行;對采用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筑工程,檢測應在對外門窗關閉1h后進行。氡濃度檢測時,采用自然通風的住宅,應在房間對外門窗關閉24小時以后檢測。檢測依據和方法如下:
1、氡檢測。根據國家標準《環境空氣中氡的標準測量方法》GB/T14582―93中所規定的4種測量方法,即徑跡蝕刻法、活性炭盒法、雙濾膜法和氣球法。常用的RAD7型測氡儀。
2、甲醛檢測??刹捎矛F場檢測方法,儀器在0~0.60mg/m3測定范圍內的不確定度應小于5%即可。
3、氨的檢測??刹捎谩豆矆鏊諝庵邪睖y定方法》GB/T18204.25―2000或《空氣質量 氨的測定 離子選擇電極法》GB/T14669―93進行測定。有爭議時以前者為準。
4、苯、總會發性(TVOC)的檢測??刹捎谩毒幼^大氣中苯、甲苯和二甲苯衛生檢驗標準方法――氣相色譜法》GB11737―89進行測定。
通過住宅二次裝修工程進行大量的檢測,室內環境污染主要由裝修材料中的有機物釋放,控制指標中甲醛、苯、TVOC超標情況較多。甲醛可以現場檢測,現場就能打印檢測結果。苯、TVOC只能通過現場采樣,到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在此以某住宅裝修為例,介紹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測定。
(1)儀器及設備:氣相色譜儀―帶氫為焰離子化檢測器;熱解吸裝置;毛細管柱;空氣采樣器;注射器。
(2)試劑和材料:Tenax―TA吸附管;標準品(甲醛、苯、甲苯、對二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均為譜純)
(3)采樣:應在采樣地點打開吸管,與空氣采樣器入氣口垂直連接,以0.5L/min的速度,抽取約10 L空氣,精確計時。同時采室外空氣空白樣品。采樣后,應將吸管的兩端套上塑料帽,并記錄采樣的溫度和大氣壓。
(4)對采樣空氣進行測定:
1)吸氣條件
溫度:300℃ 時間:10min;流速:40mL/min
載氣:氮氣(純度不小于99.99%)
2)應制備約0、0.01、0.1、1.0、10 mg/mL標準溶液。
3)計算公式:
a所采用空氣樣品中各組分的含量,應按下式計算:
=
―所采空氣樣品i組含量(μg/m3)
―被測樣品i中組分的含量(μg)
―空白樣品i中組分的量(μg)
V―空氣采樣體積(L)
b空氣樣品中各組分的含量,應按下式換算成標準狀態下的含量:
Cc―標準狀態下所采空氣樣品中組分的含量(mg/m3)
―采樣時采樣點的大氣壓(kPa)
―采樣時采點的溫度(℃)
c計算所采空氣樣品中總揮發性有機合物(TVOC)的含量:
(mg/m3)
通過熱解和氣相色譜分析每個標準溶液,應用計算機軟件可以完成以上計算過程。TVOC的氣相色普圖及檢測結果如下:
五、防治
室內環境污染問題現已普遍存在,并由于環境污染源復雜,使治理的難度大成本高,有的甚至還不可治理。污染物平時會不斷釋,甚至長達幾十年。室內環境污染治理過于困難,處理室內環境污染的重點應在于預防,特別是盡可能少的將污染源帶回家,控制室內污染源是最有效的辦理。
(1)選擇資信良好的設計、施工單位,并對他們進行考查了解。查看已完工住宅裝修情況,特別是室內空氣環境質量檢測情況。有條件委托監理單位進行監理。
(2)選擇A級無機非金屬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E1級人造木板防飾面木板、涂料、膠粘劑、水性處理劑。
(3)有條件材料進場后進行復檢??⒐ず?天進行室內環境質量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4)提倡環保、節約性裝修,為追求時尚,過度裝修,將會把更多的污染源帶入室內。減少污染源是最有效的防治污染的辦理。
(5)對已裝修好的住宅,達不到要求??梢詫ρb修好的新房多開門窗通風。污染指標超標的住宅裝修,根據污染源的特點才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嚴重時只有更換材料,重新裝修,畢竟人身健康才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6)經通風后仍達不到要求,只能通過專業處理公司進行處理,處理費用通常較高。首先采用表面涂封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特別是未裝的墻面的涂刷,來封閉污染源。其次是物理吸附法,常用活性碳、活性炭纖維、沸石、硅膠、茶葉等吸收甲醛、苯、TVOC污染物有較好的效果,以活性碳纖維效果更佳。最后是植物吸附法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合理適度的植物可以美化室內環境,并能改善室內污染物的危害。如:虎尾蘭、吊蘭、蘆薈可吸收甲醛。常青藤、鐵樹、龍舌蘭可吸收苯。另外還有氣體膜分離法、化學反應法、低溫等離子凈化法、臭氧氣化法等。經處理后的室內裝修工程,可能要以犧牲裝修表面美觀為代價,從源頭控制污染才是最可取的。
六、結束語
通過多年對室內環境環境質量的監督檢測,本地區受監督的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情況得已有效控制。然而住宅二次裝修帶來的室內環境污染仍然特別嚴峻。我相信保護室內環境、追求身體健康,將會越來越會被人們廣泛關注。
總之,對室內環境污染控制和防治問題的探討,不僅僅是理論層面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學術問題,它對我們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GB50325―2001 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2] GB/T18204.26―2000《公共場所空氣中甲醛測定方法》
篇9
[關鍵詞]室內空氣;甲醛污染;危害與控制
中圖分類號:Q93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219-01
室內空氣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為了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營造一個安全、溫馨的生活環境,就要采用科學的去除甲醛的方法。去除室內空氣中甲醛氣體方法不僅限于上述所列,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會研發出更多、更高效的去除室內空氣中甲醛的方法,提升人們生活質量,保證人們身體健康安全。
1 甲醛的來源
室內甲醛的來源于各個方面,最主要來源于人造板,在室內的家具、地毯、合成織品、墻紙、各種粘合劑涂料等都是甲醛最主要的來源。在家居裝飾過程中的地毯、貼墻布、泡沫塑料、粘合劑等也是甲醛的來源,這些材料在生產的過程中為了改善合成纖維性能都大量的使用了含有甲醛樹脂整理劑進行樹脂整理。
在真正使用和保存這些樹脂時,化纖織品會釋放出游離的甲醛,所散發出來的甲醛對室內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室內污染。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常用的合成織物在使用清潔劑時也會產生甲醛,防腐劑、化妝品、室內吸煙也能造成甲醛污染。
甲醛的主要來源于脲醛樹脂,裝修過程中的細木板、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和膠合板的主要原料為脲醛樹脂,其主要成分就是甲醛。在裝修的過程中,板內的甲醛會隨著空氣釋放出來,釋放的時期一般比較長,有的竟高達十幾年,這些都是室內甲醛的主要來源。最新裝修的房子用這種木板的,與已經使用五年的房子相比,甲醛的含量要高出2-5倍,此外,新家具也是甲醛的來源之一。
2 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室內環境的重要污染物來源之一,是一種極易溶于水,無色,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甲醛的污染源很多,是一種主要以揮發的有機物產生的大氣污染,所產生的污染物濃度也比較高。
甲醛是世界上公認的潛在致癌物并已成為居室頭號殺手,國家已把甲醛列入為高毒化學品,其釋放期可達8至15年。倘若長期的接觸到甲醛,輕者可能引起眼結膜炎、鼻炎、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等,嚴重的接觸者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和粘膜刺激等癥狀。若接觸較高濃度的甲醛,可能引起咳嗽、惡心、氣喘甚至肺氣腫,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肝臟等產生毒害,甚至會致人死亡。最近幾年以來,我國室內裝修而引起的甲醛超標的病例急劇上升,因而引發的病例也有所增加,甲醛已被證實為現代不良建筑綜合癥明確的危險因素之一[2]。
3 甲醛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
首先,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和規范依法控制甲醛的室內濃度標準,從制作源頭就依法控制好濃度,依照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對甲醛的“室內裝修裝飾材料有害物質限量”10項國家標準,在膠粘劑、涂料、木制家具等基本裝修材料就依法控制甲醛的含量,切實做到從源頭就控制住甲醛的量。其次,依法規范家具廠對甲醛的含量,小企業為了節約材料成本,人造板廠等基本原材料會使甲醛含量超標,這成為了甲醛的主要你來源。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對部分省市城市的隨機抽查顯示,91種產細木工板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甲醛的釋放量嚴重超標。最后,要在源頭上控制住甲醛污染源,最重要的是要在生產的過程中實施清潔生產,這是控制甲醛含量超標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在裝修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房屋的布局及保證室內的通風,選材料時注重家具的選擇等,這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甲醛的來源。
(2)加強室內通風換氣
首先,控制甲醛含量最實用的方法是加強室內通風換氣,在新房裝修結束后不要馬上開始入住,應使房屋盡量通風三個月后再搬進去入住,使其充分的通風,減少甲醛的含量。還應該根據季節的變化而有所調整,若是在冬季,則更應該推遲入住的時間,最少半年后再入住。其次,注重生活的細節,也是減少甲醛含量的重要舉措,如在選擇家具時,應盡量不要選擇那些甲醛含量高的木制家具,新家搬入時,經常保持室內空氣的通風換氣,一般室內甲醛的檢測含量超標,都是由于室內通風不暢而引起的,應給予高度重視。[4]總之,室內減少甲醛含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的通風換氣,一般的方法是在開窗通風之前先關嚴房屋門窗,憋幾天氣,同時盡可能讓室內溫度升高,這樣有利于甲醛從家具、地板中盡快釋放出來,而后再開窗通風,如此反復幾次,效果會更好一些。[3]
(3)開發去除甲醛新技術
甲醛在裝修裝飾時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減少傷害的方法至關重要,積極開發新技術的方法也是去除甲醛的有效方法。在新技術的開發中,我國也取得了較多的成就,第一代新技術主要以甲醛的物理性能為主而進行預防控制,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負離子發生器、靜電除塵、臭氧發生器等功能,第三代是主要以光催化凈化技術為代表,第四代凈化技術以納米技術為標志為主要技術,還處于開發階段。[5]在現有的技術手段中,吸附法是比較常用的新技術,主要是用球狀活性碳、新型活性碳、活性碳纖維、蜂窩狀活性碳等吸附劑,也可以利用二載化鐵或氧化秘的光催化氧化技術去除室內甲醛污染。
(4)做好室內綠化建設
對甲醛氣體有吸收D代謝作用的是某些植物,空氣污染除了要常常開啟門窗增強通風外,在室內栽種綠色植物是去除化學污染簡單容易而有效的方法。吊蘭、龜背竹、虎尾蘭、一葉蘭等葉片碩大的觀葉植物,都對甲醛有必然的吸收以及累積作用。
(5)強化衛生監督與監測
因為室內甲醛很多的來源是室內建筑裝飾材料釋放出來的,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室內裝修又不能缺少。所以一定要增強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的管理,仔細貫徹實施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10項強制性規范。使用改進技術來把材料中甲醛的含量降低,讓甲醛的釋放量減少,選用甲醛的取代品等一連串方法來控制污染源。
(6)化對特殊空氣環境監管
環保部門要增強對建材、家具市場以及大型商場、賓館、酒店、學校、幼兒園、網吧、車站等人口聚集的地方的室內空氣環境的監督管理,其空氣環境質量定期監測。限期整改超標的公共場所,保證廣大民眾的身體健康。
結語
甲醛的含量及釋放程度跟室內材料和濕度有較大的關系,因此,室內裝修材料的選用和減少濕度,都能極大的減少室內空氣中甲醛的濃度。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注意好細節,比如洗澡時打開浴室窗戶、開啟排氣扇,都能降低室內的濕度。室內栽植一些綠色植物也有利于甲醛的吸收和降低,比如眼苞、龜背竹、吊蘭等植物可對降低室內的甲醛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室內還可以使用空氣凈化器,空氣凈化器會對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進行破壞、分解和吸附來減少其危害。隨著我國的環保法規日趨完善,只要提高環保意識,對甲醛的污染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的身體健康。
因此,在解決甲醛污染之前,也應該建立一種快速、經濟、靈敏的甲醛檢測方法,在甲醛檢測的過程中,要充分的運用和結合新技術,可以將固相微萃取技術引入到甲醛的檢測中,這樣可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降低其他因素的干擾。在解決降低甲醛濃度的措施中,應該加強甲醛治理的技術水平,防止甲醛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危害??傊?,從源頭生產工藝的改進和對裝飾材料的選擇,是預防甲醛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最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何愛桃,楊勝園,李程,周藝,劉吉光.株洲市室內空氣甲醛污染調查及防治措施[J].實用預防醫學,2009(1).
篇10
關鍵詞:生態觀;時尚首飾;沒計;應用
檢索:artdesign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5-0089-03
“時尚”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或一個群體中普遍流傳的某種生活規格和樣式,它代表了某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時尚具有廣泛性和時間性,時尚的特性決定了這種觀念主導下的消費行為和設計方法,難免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別是以物化形式表現出來的設計。時尚首飾無疑是人們追求時尚生活方式的一種物化反映,它在具有時間淘汰性的同時,還不斷刺激人們對時尚首飾的消費欲望。通過設計出個性新穎的時尚首飾,刺激消費者的不斷“淘汰與購買”,這在無形中產生了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因而,在環境問題越來越凸顯的今天,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在時尚首飾設計中融入生態設計觀念,對于當代的珠寶設計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靈活多樣的模塊化造型設計
模塊化造型設計方法是通過對產品的某些要素組合,運用一種通用件,或者是零件、組件和部件。產生多種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質的系列產品。模塊化造型設計方法目前在產品設計領域較廣泛,在首飾設計中運用較少。這種方法對于企業而言能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對于消費者而言,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產品需求。
時尚首飾的消費群體大部分為青年消費者,他們對時尚首飾追求一種“求新求奇”的消費趨向,表現出求美、求名的消費動機和沖動的購買行為。這種消費心理和需求,決定了時尚首飾更注重造型設計的新穎和奇特。就目前市場上的時尚首飾來看,多數首飾的造型是固定的,它們所表現的形式是“1=1”的關系。這種時尚首飾,隨著時尚的不斷變化和人們的審美疲勞而很容易被淘汰。運用模塊化設計可以使系列首飾或者單一首飾創造出具有豐富造型的產品。模塊化設計運用一種特定接口的通用件,或結合表面或結合要素,以保證首飾各模塊之間的組合與互換。以此達到變換首飾造型的目的,首飾的造型可以隨意改變,滿足人們求新求奇的消費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首飾的佩戴時間和使用壽命。例如圖1,是Trellie公司推出的模塊化智能首飾,智能首飾近幾年在市場上非常流行。這款首飾的設計采用獨立模塊設計,方便拆卸,戒指與項鏈、耳墜的造型可以互換,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佩戴方式。
二、自由更換的裝飾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圍繞在人們的生活中??萍己蜁r尚的結合,智能技術在首飾中的嫁接,使智能首飾成為“可穿戴首飾”。這類首飾不僅具有多功能性,時尚的裝飾和外觀設計也是其顯著特點,更重要的是這類首飾的佩戴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改變首飾的裝飾紋樣,使首飾具有靈活多變的裝飾紋樣。這類首飾與普通時尚首飾相比,具有多變性和交互J陛。普通時尚首飾的設計紋樣是固定的,人們佩戴在身上,很多時候是一種表達身份、地位、財富或某種精神寄托的物件,總是無關痛癢的佩戴在身上,而智能首飾打破了首飾一成不變的裝飾和感情冷淡的佩戴方式。例如圖2,是一款可以更換圖案的智能手鐲設計,此款手鐲是曲面造型設計,具有電子墨水顯示屏幕,佩戴者可以通過手機與手鐲相關聯的軟件設置自己喜歡的圖案,實現手鐲屏幕圖案的更換。這款智能首飾通過一種簡單的交互設計,使佩戴者與首飾產生情感的交流,實現了科技、藝術、情感的融合。
智能首飾裝飾紋樣的可變性和簡單的交互設計,以及可參與性設計,使智能首飾與普通的時尚首飾相比較,具有更多的使用空間和時間,能夠有效減少人們購買時尚首飾的次數和資源的浪費。
三、一物多用的功能延伸設計
(一)首飾與首飾之間的同類功能延伸
首飾通過形態的變化實現仍然具有裝飾功能,但不同形態的這類產品,就是首飾與首飾之間的同類功能延伸。例如,梵克雅寶的serpent首飾設計,此款首飾設計具有多種變化方式和多種佩戴機會。這款首飾是一種與黃金一起加工制作的特殊上釉工藝,項鏈可以隨意扭動產生各種首飾,可以變成短鏈、帶飾、雙行手鏈和臂飾等。通過形態的靈活改變,實現“一物多用”的目的,它使一款首飾展現了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達到了物盡其用的效果。
(二)首飾與工業產品之間的異類功能延伸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時尚首飾的發展不僅緊跟科技潮流,其發展空間也得到了更多延伸,首飾與工業產品設計的結合,首飾與智能技術的結合,使時尚智能首飾兼審美與使用功能于一體,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智能首飾被人們稱之為“可穿戴的首飾”,它由只關注審美功能和象征功能的一種佩戴飾品,向具有使用功能的“佩戴一使用”交叉設計轉變,設計也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延伸。
1.關注人們健康的時尚智能首飾設計。這類智能首飾具有紫外線檢測、每日運動/睡眠檢測、針對女性和老年人的求助和求救等功能。例如圖3是一款智能手環設計,采用皮帶與鉆石搭配設計,鉆石是一個感應器,它能測量你一天中的日曬情況,并將數據傳送至智能手機,從而建議你應當抹什么SPF級別的防曬霜,或者什么時候戴上帽子。圖4是智能手鐲和項鏈設計,它的功能是針對運動人士,具有運動追蹤,紀錄步數、距離和熱量消耗和睡眠情況的功能。
2.具有藍牙功能的時尚智能首飾設計。這類智能首飾能夠通知和提醒手機信息、將數字數據進行安全存儲等功能。例如圖5是智能戒指設計,它支持iOS和Android系統的手機,可以通過藍牙連接。這款首飾具有提醒功能,它可以提醒手機上的短信、來電、郵件、微信等重要信息,對于經常將手機放在包里的女性而言,這款首飾的提醒功能,不會使你錯過重要的手機信息。此外,如果你的手機不小心落在某處的時候,它也會善意的提醒你。
不同的歷史階段必然會孕育或限定某些藝術形態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人們進入一個通訊傳播的社會中。未來的首飾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自我實現和個性表達的符號,它將是開放的、充滿變數的,將成為人與人之間實現更好溝通的信息和煤介。時尚智能首飾設計是珠寶首飾向工業產品的延伸或交叉設計,使時尚首飾的功能具有審美、實用,以及情感的關懷的特點,是一種人性化的設計。同時這種功能的延伸使得首飾的“淘汰”周期延長,“購買”頻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資源。
四、材料的多樣性設計
材料是首飾設計的物質因素,目前時尚首飾使用的材料一般為貴金屬、普通金屬,以及一些塑料、玻璃、水晶等,由于時尚首飾的不斷更新的設計特點,使用非貴金屬和其他普通材料的較多。這導致了時尚首飾的佩戴周期短,淘汰率高,資源浪費較多。
時尚首飾因其采用非貴重金屬材料,在設計中擯棄了首飾是佩戴者身份、財富、吉祥等象征觀念的束縛,大膽嘗試在多樣性材料和非貴重金屬等陌生領域的探索,力求首飾和佩戴者的身體相得益彰。由流行、前衛、訴說故事等觀念形成的時尚首飾造型,取代了傳統觀念首飾的形態,強調首飾的實驗性和觀念性,使設計者個人的藝術觀念在設計中起到主導作用。這促使了當代首飾在研究與探測首飾的根本性方面,擺脫了財富、豪華、奢侈、經久耐用及特權的寓意,這些因素導致時尚首飾在材料方面的研究更趨多樣性。
時尚首飾的材料加工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所用材料本身的制備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材料在首飾制作加工制作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材料在首飾淘汰后對環境的影響。制作首飾的材料在提取、制備、生產以及廢棄的過程中,常常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進而造成環境污染。因而,在時尚首飾的材料選用方面應盡量采用可循環、無污染、零排放的材料。這不僅有利于探索時尚首飾在材料應用的多樣性,還能夠在佩戴者之間形成一種環保理念。關于綠色材料的選取,其具體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采用廢舊材料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塑料、木材、玻璃等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進行首飾的創意設計。例如圖6是設計師運用丟棄的塑料瓶制作的時尚和形式感強的首飾。它不僅是一種廢物再利用設計,更是一種在時尚首飾設計中減少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大膽嘗試。
(二)采用有機植物
采用有機植物制作時尚首飾,是首飾設計界在材料方面的大膽嘗試,這類首飾被稱之為“活”的珠寶設計。同時也是一種使用純天然材料,無污染,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的珠寶首飾。例如圖7是由美國設計師蘇珊(susan McLeary)設計的多肉首飾,此類首飾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設計師受婚禮中的捧花和配飾的啟迪,設計師用多肉質植物創造出了精致的頭巾、項鏈、耳環、手鐲等“生物珠寶”,這些植物會在你穿戴的時候繼續生長,而且可以穿戴2-4周,時間長了就需要重新移植到盆栽里進行種植。首飾在移除了這些多肉植物之后,剩下的黃銅底座本身也是很美的首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