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并發癥;康復指導
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其術后并發癥日漸增多,術后康復訓練也引起更多的重視。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預防和減少各種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防止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攣縮、功能受限,減少住院時間,大大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對1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并追蹤隨防,取得了一定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手術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髖68例,右髖52例,年齡60~91歲,平均65.4歲,新鮮股骨頸骨折頭下型86例, 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礙,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組均采用國內假體。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經系統的康復訓練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和康復訓練。本組術后2周拆線,切口均甲級愈合。2例出現關節周圍粘連致髖關節活動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鍛煉不當致脫位。1例術后1個月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時處理得以康復。5例骨折前活動能力差且有嚴重并發癥,但能耐受手術,出現皮膚壓瘡。術后第5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估,優(≥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采用改良后外側切口,由同一組醫師負責進行手術,術中證實假體穩定,術后X線攝片顯示假置良好。
2 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2.1 皮膚壓瘡、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組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腦、腎等方面并發癥,手術耐受力較差,術后臥床時間相對延長,術后早期行功能訓練較困難,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應用和導尿管的刺激等影響使留置導尿管的時間延長,易發生皮膚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預防措施:①術后1周內以平臥為主,經常檢查后凸部位皮膚情況,特別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膚,做到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的動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擴胸運動:患者平臥位,雙上肢握拳相對上舉,然后向兩邊盡量分開,10 min/次,2~3次/d,進行上肢拉伸鍛煉;④對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給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囑多飲水,保證尿量在2 500 ml/d,以對尿路起自凈作用。術后第2天起定時夾閉尿管,即2 h開放1次,訓練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導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關節腔內感染 由于手術創面相對較大,剝離較深。且有金屬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統器官功能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誘發關節腔感染,造成化膿性髖關節炎,致手術失敗。預防措施:①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潔干燥,如有滲濕,及時更換;②及時排除切口內的滲血、滲液、消滅死腔、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緩解組織張力,利于消腫;③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指導其適時、合理的康復訓練;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進滲出液吸收,保持創面干燥,加速水腫消退,抑制細菌生長,控制感染。本組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2.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髖部損傷后重要的并發癥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靜脈機能不全致手術失敗,并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應予以高度重視[2,3]。預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開始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及趾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并輔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靜脈血的淤滯;②患肢予以適當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壓,以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③遵醫囑適量應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④加強巡視,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患肢皮色、皮溫、淺靜脈充盈情況,有無腫脹、肌肉疼痛及壓痛,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⑤鼓勵患者多飲水,適量補液,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的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 康復訓練與指導
本組均按統一訓練計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別于術后1~3 d開始康復訓練,術后第1、5個月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第一階段(術后2周內,住院期間)
重點是患肢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由護士幫助實施相關的鍛煉項目,包括: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②踝關節主動背伸背屈運動;③主動臀收縮運動;④被動髕骨推移運動;⑤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
第二階段(術后2周~3個月,即出院指導)
重點在改善患者步態,加強患肢的負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長髖關節的使用壽命。此階段主要是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①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兩腿間夾1個枕頭,禁止內收、內旋;②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③坐位到站立位點地訓練,扶雙拐站立,患肢不負重;④站位到行走訓練,從腳尖點地至部分負重,再至完全負重,負重力量逐漸遞增,從開始20~30 kg(≤自身體質量的20%)直到完全負重。術后第1個月內建議使用步行器或雙拐,第2個月使用單拐,第3個月可棄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扶拐上下樓梯行走訓練;⑥借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穿脫衣褲、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恢復。此階段以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落實并指導其出院前后的康復鍛煉,囑其出院后應堅持鍛煉,并與主治醫師保持聯系,定期來院檢查髖關節的功能,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運動方式,并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4 小結
隨著老年人群數量的快速增長,材料、醫療技術和配套設備的成熟與發展,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日益普及,手術指征較以前有所放寬[4],由此而帶來的術后并發癥也明顯增加。因此,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已成為影響手術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護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醫護患三者及時交流和溝通,把重點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膚、肺部及防止切口與深部感染和髖關節的脫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裝置,鼓勵患者早期進行上肢拉伸鍛煉以增加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墜積性肺炎和褥瘡的發生率。在康復訓練方面,提倡術后早期適當的訓練,對促進患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減少周圍組織粘連,增加周圍肌力群的力量,增強關節穩定性與骨的負重能力,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偨Y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體現在指導患者合理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四個方面,其中肌力訓練是該手術后康復中最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銀波.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現代康復,2001,5(5):12-13.
2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紅,陳柯,張江濤.髖部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醫下骨,2004,16(1):7-8.
4 李偉寶,盛璞義,韓士英.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2.
篇2
關鍵詞:無痛康復方案;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膝關節
伸膝裝置粘連是累及膝關節面的骨折、關節腔感染和膝關節滑膜等病變的常見并發癥[1],一般認為屈膝功能小于70°且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障礙的,需進行切開或關節鏡下進行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2]。阿片類鎮痛藥、NSAlDs目前使用廣泛,可以緩解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術后疼痛。PCA技術應用亦廣,但操作復雜攜帶不便、并發癥及不良反應不容忽視[3]。PCA止痛須短期拔除預防穿刺孔道感染,不列入本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傳統術后鎮痛康復方案20例患者做對照組,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實施無痛康復方案的22例伸膝裝置粘連患者做研究組,并隨訪術后6個月~1年以上。
1.2分組的依據 傳統的術后鎮痛方案組:術后患者痛時給藥,肌注曲馬多或者口服用藥直到出院后在未使用止痛藥條件下遵醫囑進行功能鍛煉;無痛康復方案組:術后1w(多為住院期間)內早晚2次/d肌注特耐(帕瑞希布鈉)并輔以疼痛劇烈時加口服曲馬多膠囊2粒,術后1w傷口無紅腫滲液,檢查無關節腔積液等,予出院后繼續加強功能鍛煉,術后1月內以曲馬多肌注或口服為主進行術后鎮痛,在鍛煉前使用,起效后開始鍛煉,防止疼痛對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的影響,術后1~3個月口服西樂葆為主止痛,加強功能鍛煉,避免屈膝角度的反彈。之后鍛煉時疼痛輕微并可以忍受即不提倡服止痛藥。
1.3方法 依次按照不同時間定期隨訪并記錄數據,隨訪內容包括術后疼痛程度,屈膝角度,肌力及對手術的滿意度。疼痛評分按照VAS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無痛;3分以下:輕微的疼痛,尚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能忍受;7~10分:患者漸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影響食欲及睡眠。本研究術后疼痛評分和術后屈膝角度數據統計計算平均數值(x±s)列入表1中。
1.4手術方法 區別于Thompson股四頭肌成形術,此次研究采用改良伸膝裝置粘連松解手術方案[4,5]:連續硬膜外麻后,于大腿近端綁氣囊止血帶。取大腿下段前外側至膝前外側切口,多數情況下有原手術瘢痕的沿著原切口[6]。切開皮膚逐層分離達股骨,徒手將股外側肌及股直肌的粘連松解剝離[7],徹底松解股中間肌,繼而股內側??;骨膜剝離器沿股骨骨膜表面松解股中間肌、股外側肌與股骨干的粘連,上行至正常軟組織間隙。繼而向下松解髕上囊、髕后、髕腱下等髕骨粘連組織,外側支持帶、內側隱窩及擴展的內側支持帶即后撐開松解,少數病例內側支持帶粘連攣縮嚴重,此時做膝前內側短切口后手法適度力量持續、緩慢屈曲膝關節,逐一手法探查松解內側支持帶及旁粘連組織,反復屈伸膝關節被動屈曲達125°左右。涉及骨折存有內固定的病例此時可取出內固定[8],沖洗傷口后放松止血帶,電凝充分止血.放置負壓引流管1根,VSD負壓吸引,屈曲膝關節90°位縫合各層軟組織,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術后即開始鎮痛方案實施,特奈每天早晚肌注或靜推,并輔以疼痛劇烈未緩解時加藥2粒曲馬多膠囊,將患肢置于CPM機上進行被動伸屈膝關節鍛煉,逐漸增加屈膝角度和運動時間,1w后開始主動伸屈膝關節鍛煉,此時即開始測定屈膝角度和術后VAS評分及肌力等級與術前對比,記錄數據并交代隨訪事項,并告知術后每天堅持屈膝鍛煉至少到6個月后。
1.5統計學方法 完全隨機設計的成組設計計量資料,采用兩個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
2結果
見表1,表2,在無痛康復組與傳統術后鎮痛方案組的比較中,無痛康復組的術后療效較傳統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療效有顯著差異,術后疼痛評分減低(t=4.58,P
3 討論
伸膝裝置粘連發生有很多原因[10,11],Salter認為,膝關節固定大于4w,就容易導致膝關節發生病變,并可導致膝關節僵硬。比如股中間肌纖維化、攣縮及粘連,髕上囊粘連以至完拿消失、股四頭肌及其肌腱發生攣縮、髕股關節及脛股關節面粘連、后關節囊發生粘連。嚴重粉碎性髕骨骨折和股骨下端骨折和關節內病變如前后交叉韌帶斷裂不屈伸鍛煉后,是較為常見的發病原因[12]。所有這些骨折等在合并膝關節感染時伸膝裝置粘連發病率更高。膝關節面骨折的手術入路、內固定方法等都是造成伸膝裝置粘連的原因。另外,合并骨性關節炎的患者手術效果不佳。
術中注意了完全髕上囊、髕股關節、髕旁支持帶以及髕下脂肪墊的松解,解決好完全髕骨松解恢復髕骨正常移動和功能[13],術中必須止血徹底避免關節腔積液或積血,發生后將嚴重阻礙屈伸膝關節康復鍛煉,也有效避免了關節積血對軟骨毒性損傷,避免關節纖維化和再度粘連。
帕瑞希布鈉雖較曲馬多等止痛因為昂貴,但止痛效果明顯,可以肌注或靜推,起效快。它的使用降低了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疼痛,優于痛時給藥,起到預防疼痛和減少患者不良反應和情緒的作用,在術后1w內住院期間,患者避免承受劇烈疼痛,有利于后期勇敢的屈膝鍛煉。膝關節的主動、被動功能鍛煉是改善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成功與否的非常關鍵的因素。主動活動鍛煉以大小腿肌肉舒縮活動為主,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跖屈、背伸等。無痛鍛煉不但是患者的期待,也極大促進術后康復,屈膝角度增加和促進肌力恢復,股四頭肌經常收縮可以很好的減緩其纖維變性,肌力恢復迅速并且明顯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減輕膝關節的腫脹,以利于伸膝裝置粘連術后的康復。
伸膝裝置粘連患者滿意度以無痛康復組為優,大多患者對術后疼痛和療效回復表示滿意,患者承受痛苦進行恢復性訓練和術后屈膝未達到期望值,是患者對手術不滿意的主要原因,無痛康復的實施可以讓患者緩解心理承載的壓力,在承受外傷、經歷手術后,不再需要承受疼痛帶來的痛苦,患者能充滿信心地積極的康復鍛煉,縮短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無痛康復計劃的實施很有臨床必要性和可行性,應推廣實施,可以促進前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后患者的功能恢復,有利于手術療效的提高,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M,張朝春.股骨中下段骨折修復后伸膝裝置粘連的醫源性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22):4053-4056.
[2]高清元.關節鏡下微創松解術治療膝關節僵直59例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08(25):148-149.
[3]陳興民,馮明錄,鄭德鵬,等.伸膝裝置粘連的功能重建[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1,9(4):43-44.
[4]李興華,賀長清,吳衛新.膝關節周圍及關節內松解聯合伸膝裝置成形術治療重度膝關節僵硬[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4):328-331.
[5]胡進,趙勁民,楊志,等.改良關節粘連松解術輔以CPM功能鍛煉治療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強直15例[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5):773-774.
[6].陳興民,強曉軍,馮紀川.改良伸膝裝置粘連松解術治療膝關節伸直位僵直[J].中國骨傷,2009,22(3):185-186.
[7]王戰朝.股四頭肌成形術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其對策(附18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9):847-849.
[8]沙廣釗,沙磊,顏連啟,等.膝關節伸膝裝置粘連性僵硬的手術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07,20(11):781.
[9]尹潔琳.早期康復對膝關節周圍骨折功能恢復的影響[J].北方藥學,2011,08(1):91.
[10]M Griffin,S Hindocha,D Jordan,et al.Management of Extensor Tendon Injuries[J].Open Orthop J,2012,6:36-42.
[11]David L.Boothe,Avis H.Cohen,andTodd W.Troyer,Phase Locking Asymmetries at Flexor-Extensor Transitions during Fictive Locomotion[J].PLoS One,2013,8(5):e64421.
篇3
【關鍵詞】跟骨骨折;依從性;護理干預
跟骨骨折是常見的足損傷,占跗骨骨折的60%,較難處理,長期以來臨床對手術治療持謹慎態度,近幾年來對于移位較重、形狀變化較大的跟骨骨折傾向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一般都能獲得理想的療效。為此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息,而長時間的關節和肌肉活動被限制,局部血液和淋巴淤滯,會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的活動度和牢固性的改變,甚至殘廢,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術后早期康復可以促進骨折處的愈合,預防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的發生。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已被臨床接受,但對術后患者早期康復的依叢性了解偏少。筆者將跟骨骨折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術后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開展護理干預,探討護理干預對早期康復的影響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干預。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本院在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跟骨骨折并行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術的患者共52例(9例是雙側)。按Sanders分型,III型41例,IV型2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骨折分型、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予以跟骨骨折術后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予以跟骨骨折術后常規治療及護理+針對患者和家屬實施聯合護理干預?!白o理干預”是指加強健康宣教及督促,內容包括:制動對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抬高患肢小腿使后跟懸空禁負重的意義,早期康復鍛煉對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的作用,早期康復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精神調節和自我放松方法,正確用藥、定期復診指導。觀察組除常規健康宣教,還由專人負責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對觀察組患者設立檔案,由臨床工作經驗豐富、較高健康教育能力的護士負責實施整體護理及全程用藥督導。具體措施:實施就醫環節管理,由專科護士接診;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回訪(每月1次)或督促及時復診(早期1次/周,1個月后改為1次/2周,3個月后改為1次/月,直至痊愈,不適時隨診);發放病情記錄卡、健康教育卡,以方便復診,強化患者及家屬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
1.3評價標準參照有關文獻設計依從性評價標準:①了解康復知識;②掌握鍛煉方法;③每日完成康復計劃;④保持心情愉快;⑤進食和休息正常;⑥正確用藥;⑦按時復查。達到以上前3項者為依從性好,反之為依從性不好。療效評定標準:按馬元璋的療效評定標準:優:步行及活動時患足無疼痛,足外觀正常,貝累角>30°;良:患足行走較好,跟距關節輕微疼痛,能堅持正常工作,足外觀大致正常,貝累角>20°;差:步行及活動時跟骨及跟距關節、跟骰關節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足弓明顯減小,貝累角
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
2結果
2.1治療1年后2組患者早期康復依從性情況,(見表1)。
2.2治療1年后2組患者的X線檢測,調查自我癥狀,按馬元璋的療效評定標準評定結果比較,(見表2)。
3討論
3.1依從性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與對照組比較(P
本次研究發現,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康復知識缺乏、康復方法不正確、溝通不夠、害怕疼痛、怕麻煩、耐力不夠、內固定的影響,缺乏社會支持,復查就診不方便,經濟拮據等。
3.2依從性與療效縱觀表1及表2,2組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依從性程度不同,療效也是不同的,由表2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治療的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3.3提高依從性的措施針對本次研究發現的原因,一方面加強健康教育,做好溝通工作,發揮聯合護理干預潛能。醫生、護士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患者產生信任感,樂于接受醫生、護士的術后早期康復指導。再根據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溝通、健康教育,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減輕患者痛苦,術后早期疼痛仍明顯,使患者不敢活動患肢,害怕牽拉傷口加重疼痛及增加出血,影響內固定效果。所以早期減輕患者痛苦,做好溝通工作,循序指導患者行功能鍛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運動量,以不引起疲勞為度,達到早日康復效果。部分患者因麻醉反應及臥床等影響,腸蠕動減慢,營養吸收稍差,故應加強飲食指導,減少對病情康復的影響。另有部分患者復查不方便,可就近復查,及時匯報結果給醫師,便于隨時指導康復。
篇4
【摘要】 目的 探討康復對斷指再植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方法 采用將斷指再植術、早期康復及晚期康復對300例(指)斷指再植者進行系統康復訓練,全部病例術后隨訪超過6個月。結果 術后4個月,全部病例手指功能均有明顯改善,部分基本恢復正常狀態。術后6個月,150例(指)基本恢復80%以上,130例(指)功能明顯改善,20例(指)功能無進一步改變。結論 再植術后應用綜合的、系統的長期的康復方案是保證再植指功能康復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康復訓練;斷指再植;功能恢復
我國斷指再植的成活率目前已達95%左右,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再植指功能優良率各單位相差甚遠,總的來講,再植手指功能康復并不令人滿意。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復手指的功能是目前手外科醫生的研究課題之一。我院康復科從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300例斷指再植患者,通過早期的健康教育及早中后期的功能康復指導及訓練,使離斷指體獲得比較滿意的功能恢復。
1 臨床資料
本組300例,男200例,女100例,年齡18-45歲。均為急診手術,其中完全離斷128例,不完全離斷114例,多指離斷58例。均為再植術后指體成活且穩定,術后2周。
2 治療方法
2.1 早期康復訓練(0~4周)術后的第1周主要是保證再植指體的存活,此時期康復一般不介入。2周后可作適度用力的手指主動、被動運動以防止肌腱粘連。在再植指體成活的前提下,鼓勵患者早期起床,下地行走;教育患者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患指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及燙傷;避免主動及被動吸煙。同時配合物理療法,如蠟療、紅外線照射等,既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又能加速組織的愈合,軟化關節,預防關節僵硬。我科運用蠟療多年,覺得蠟療在促進再植指體功能恢復方面幫助很大,可起到明顯軟化關節的作用。
2.2 中期(5~12周)原則:以運動療法為主輔以物理療法(蠟療、電療),防止關節僵直,活動粘連的肌腱,改善關節活動度,預防肌肉萎縮。①拔除克氏針開始主被動伸屈活動。②指關節活動度訓練,理療+運動療法+關節松動訓練 。③作業療法,如打字、書寫及模擬應用工具等。④手指固定支架 ,手指屈曲運動器,橡膠皮條手指運動器,分指板,握力圈等。囑患者逐漸加大主動活動和手指被動訓練強度,力度從小到大,逐漸增加〔1〕。進行BTE和手功能綜合評估。骨關節運動度,按AMA法。神經恢復測定 兩點辨別覺(S2PD和M2PD)痛覺、 溫覺和位置覺。BTE進行二指捏、三指捏、其它斷指與拇指捏力和手握力評估。按國際手外科聯合會推薦的中野玉井的手掌與手指再植后功能評價標準,根據以上評估結果制定出后期康復計劃。
2.3 后期(13周以后)原則:以大強度的主、被動訓練為重要手段。此時骨折已愈合,肌肉、神經和血管愈合已牢固。此期可加強被動活動和抗阻力運動,康復的重點是繼續減少水腫、軟化瘢痕、關節主動活動范圍練習、功能活動訓練等。除上述訓練外根據患者條件進行家庭訓練及職業訓練,并結合患者工作或將來能適應的工作選擇相應的作業療法,為回歸社會,恢復工作做好準備。
3 結果
術后4個月,全部病例手指功能均有明顯改善,部分基本恢復正常狀態。術后6個月,150例(指)基本恢復80%以上,130例(指)功能明顯改善,20例(指)功能無進一步改變。按國際手外科聯合會推薦的中野玉井的手掌與手指再植后功能評價標準,優(80~100分)150指,良(60~79分)100指,中(40~59分)30指,優良率達83.3%。
4 討論
康復醫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科學,近年發展傾向以下特點(2):①側重于康復預防。②康復服務由橫向轉為縱向發展。③不同學科醫師應用多種手段參與康復。④康復訓練由短期醫療模式轉化為長期醫療模式。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緊密結合,使患者得到了在醫院、家庭的不間斷治療。
早期適當的物理治療〔3〕對康復效果有很大的幫助。紅外線的溫熱效應可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增加,有消腫、消炎、促進滲出物吸收和組織損傷的修復。蠟療可起到明顯軟化關節的作用。末節斷指不涉及關節和肌腱,術后功能最好。遠指間關節平面離斷者,行關節融合術后功能好。此平面斷指康復主要是要早期活動傷手各關節,預防或治療正常關節的僵直。近節指骨平面離斷者,康復中最主要矛盾是指屈肌腱粘連和指間關節僵直 ,此平面是康復的重點和難點。影響康復的因素:手術修復肌腱、神經的方法特別是骨折固定方法及時間;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傷指疼痛程度(心態積極樂觀的患者恢復效果比消極的患者明顯要快要好一些);醫療經費。
斷指再植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患者雖然在住院期間接受了手術和部分早期康復治療,但這并不意味著出院后其康復治療就已結束,要想盡快恢復手功能,尚需進行系統的后續康復治療??祻蜁r遵循以下原則:①堅持循序漸進、個別對待及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訓練思想。②盡管有醫生和社會的幫助,但大量的訓練工作主要靠患者及其家屬,在出院前對其進行康復培訓實屬必要。③定期進行功能評價,及時了解康復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并采取相應對策,方能保證最終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偉,蔡仁祥,丁任等.手掌嚴重創傷患者一期修復后的早期康復.中華手外科雜志,1998. 14:127.
篇5
關鍵詞:早期康復治療;創傷性骨折;療效
創傷性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骨折之一,其主要由意外事故或暴力原因所致,進而引起關節脫位、肌腱損傷或神經損傷等,給患者健康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同時臨床治療時間長且恢復慢[1]。近年來研究發現,專業性的康復訓練對骨折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成為臨床上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本次研究中,我們選取了我院骨科收治的創傷性骨折患者共124例,觀察探討了早期康復治療在創傷性骨折患者臨床中的應用及預后影響。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創傷性骨折患者共124例,按照隨機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在35~72歲,平均年齡(50.3±4.6)歲;觀察組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在29~69歲,平均年齡(48.7±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上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康復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和基礎性的護理,治療期間知道患者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在床上或床邊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步行訓練等,一般為1次/d,30 min/次),同時注意休息,保證日常的營養供給[2]。
1.2.2觀察組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專業性的早期康復治療?;颊呷朐汉蠼⒉∏闄n案,對患者病情進行常規分析和評估,然后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幾點:①與患者進行前期溝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基本需求,對存在緊張、焦慮以及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患者給予有效引導,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化解其不良情緒,醫院可定期舉辦關于康復治療的知識講座,讓取得良好康復效果的患者與其他患者進行交流,從而消除有害怕疼痛心理的患者疑慮等,保證其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和護理。同時知道患者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咳嗽、咳痰,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保持患者固定的;手術后臥床的患者,術前進行床上大小便訓練,避免術后身體不適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②詳細記錄患者治療的情況及體征變化情況,依據患者恢復情況給予針對的階段性康復訓練,上肢功能鍛煉采用手指訓練器進行,通過關節松動技術進行康復引導,臨床護士密切觀察患者康復治療進展,隨時與康復治療師溝通進行調整,并做好記錄[3]。下肢訓練在系統的控制下進行,引導患者模擬正常人的步行規律進行康復訓練,鍛煉下肢肌肉,逐漸恢復神經系統對行走功能的控制,最終達到恢復下肢運動功能的目的。同時進行下肢肌鍛煉,通過適當的伸縮訓練來使得背屈踝關節得以舒展,具體方法為:繃緊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繃緊、再放松,以此循環。此外,還指導患者進行雙足足趾、踝關節運動及如何正確使用拐杖等?;颊哂柧殨r間一般為1次/d,30 min/次,6次/w,以60d為1個療程[4]。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物理治療在骨折康復中也越來越多的應用起來,物理康復訓練是指通過應用物理方法進行康復治療,常見的方法包括有溫熱療法等。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家屬有效把握濕熱療法,即患者及家屬將毛巾浸泡在50℃以上的熱水中,然后取出交替熱敷患處,時間為3~5min,或者使用熱水袋。但在采取濕熱療法過程中要確保毛巾或熱水袋溫度適當,不能太燙,以免造成患者皮膚燒灼。
1.3評定方法 患者接受康復治療前后通過量表進行統計分析,收集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其中四肢運動功能評分:0~34分,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步行能力分級為0~5級,級別越高則步行能力越好[5,6];日常生活能力(ADL)測定、住院時問比較評定由專人負責,于康復治療前后各評定1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結果
經臨床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能力均有所提升,但觀察組在住院時間、四肢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上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創傷性骨折屬于一種突發性疾病,一般多為意外創傷所引起,進而給患者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因為病情復雜、恢復時間長,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著較大的負擔,嚴重的影響到其身體功能和正常生活。臨床治療的目的在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對此除了基本的藥物治療還需要配合有效的康復治療。
臨床研究熱為,創傷性骨折的治療重點在于復位、固定以及必要的功能訓練,治療過程中因為對骨折部位的長期固定,所以很容易導致肢體的廢用性猥瑣,進而引起關節疼痛、腫脹或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為避免以上情況的發展,治療中需要將治療和訓練結合起來,在治療早期進行有計劃的功能康復訓練。治療結果顯示,通過早期康復治療有助于消退軟組織腫脹、促進肢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的肌力,防止關節僵硬,最終使得骨折部位逐漸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有效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范燕娜,廖亞琴,林彩霞,等.老年髖部骨折109例的康復護理[J].現代醫院,2009,1(5):75-76.
[2]王斌,王靜.減重步行訓練在國內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11(6):815-818.
[3]王彩紅.心理護理對創傷性骨折患者抑郁焦慮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2(6):327-328.
[4]劉倩.肱骨外科頸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0,05(2):102-103.
篇6
[關鍵詞] 鎖定加壓接骨板;肱骨骨折;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3.4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7562(2008)04-0274-0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種常見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1]。該骨折分型復雜,處理不好預后較差,一直是創傷骨科治療的重點之一,特別是在中老年和女性中的發生率更高,目前各地治療的方法較多樣化,但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更為高效的方法治療該骨折。自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使用肱骨近端鎖定加壓接骨板(LPHP)治療肱骨近端骨折32例,均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23~83歲,平均50.7歲。其中低能量損傷20例,高能量損傷12例;合并肩關節脫位4例,合并其他骨折和損傷3例。按Neer分類法,其中Ⅱ型11例,Ⅲ型14例,Ⅳ型7例。全部采用AO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內固定。
1.2 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或沙灘椅半坐位,肌間溝麻醉或加基礎麻醉下,取三角肌與胸大肌間入路,暴露頭靜脈并向內牽開,充分顯露肱骨近端并檢查旋轉肩袖是否破裂或撕脫。盡可能不切開關節囊(必要時切開),注意保護骨折片上的組織、關節囊和肩袖血運。骨折間接復位,克氏針臨時固定,LPHP安放于肱骨近端下方5 mm,結節間溝后緣遠側5~10 mm處固定,其中6例骨缺損患者行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C型臂透視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及鎖定釘長度,肱骨頭一般用3或4枚鎖定螺釘,骨折遠端為皮質骨可用鎖定螺釘,也可用普通3.5 mm AO標準皮質骨螺針固定。如有旋轉肩袖破裂或撕脫,岡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用5號普迪思不吸收線將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縫合孔上,同時活動肩關節以檢查固定是否可靠。沖洗后放置負壓引流逐層關閉切口。術后用頸腕帶固定,術后3 d開始行腕、肘關節功能鍛煉,術后2周指導患者行肩關節擺動鍛煉,3周行肩關節上舉鍛煉。患者鍛煉應循序漸進,最好在專業康復醫生指導下進行,并定期復查X線片,根據情況隨時調整。
1.3 術后關節功能評判標準
肩關節功能評定采用Neer百分制標準[2]:疼痛35分、功能30分、運動限制25分、解剖復位10分,術后總評分≥90分為優, 80~89分為良,
2 結果
本組32例均獲隨訪2~21個月,平均9個月,骨折均愈合。有1例肱骨頭壞死。肩關節功能評定為優22例,良8例,差2例,本組優良率為93.8%。功能差2例,1例為骨質疏松的患者,功能鍛煉不配合,術后功能恢復不佳,另1例為肱骨頭壞死。
3 討論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種常見骨折,骨折的治療效果與骨的粉碎程度有關。Neer分型中Ⅲ、Ⅳ型骨折的治療較為困難,術后的功能恢復較難。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有較多方法,多年來也一直存在爭議。手術方法有內固定及關節置換,傳統內固定的方法有克氏針、T型鋼板及三葉鋼板。傳統手術方法存在著不足,如術中需剝離較多組織,進一步加重了骨折周圍軟組織損傷,血運破壞增加了骨折不愈合和肱骨頭缺血壞死率,而且普通螺釘對骨質疏松明顯的老年患者肱骨近端,尤其是肱骨頭固定的穩定效果較差。術后常需石膏外固定,必然影響肩關節早期功能鍛煉,易發生肩關節粘連僵硬、骨折再移位、骨不連等并發癥[3]。本研究使用LPHP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較傳統方法具有明顯優點:(1)鎖定螺釘與接骨板連成一整體,形成角度固定的一個內固定支架[4],對骨折端產生良好的穩定作用,同時使接骨板與骨界面之間的壓力降至最低,減少了鋼板對骨折周圍骨膜與軟組織的干擾,有利于保護血運,促進骨折愈合,亦降低了肱骨頭壞死率[5]。本組僅1例肱骨頭壞死,與其他內固定方法比較發生率明顯降低。(2)固定肱骨頭的螺釘與鋼板采用不同方向交叉設計,使內置物具有較好的鉚合和較強的抗拔出能力,特別適合于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本組無一例出現松動,就證實了這點。(3)LPHP為解剖型接骨板,術中無需預彎或塑形,螺釘為自攻自鉆型,只需將鋼板固定于肱骨大結節近端止點下方5 mm、結節間溝的后緣10 mm即可,手術剝離的范圍較小,并且鋼板的固定不侵犯結節間溝,鋼板的形狀與肱骨近端的形狀一致,可減少鋼板對軟組織的刺激,有利于術后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并最大限度減少對肩峰的撞擊。本組無一例發生肩峰撞擊。(4)LPHP有著新穎的縫合孔設計,既可以作為克氏針臨時固定的針孔,又可對移位的大小結節進行縫合固定,為修復關節囊、肩袖提供很好的著力點。(5)接骨板的遠端使用LCP系統結合孔,給術者提供了選擇加壓螺釘或鎖定螺釘的余地,如固定第1枚螺釘時,最好用加壓螺釘,使鋼板比較貼緊骨面,同時利于骨折復位。本組病例均復位良好。(6)鋼板插入端呈流線型設計,便于經皮插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骨膜和軟組織的損傷,所以適合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應用[6]。
我們體會,在使用LPHP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術前對骨折的恰當評估非常重要,術前應常規攝3個方向至少2個相互垂直的X線片,必要時作CT平掃及二維、三維重建。術中如何進行復位在術前要有幾個預案,盡量采用間接復位,注意保護關節囊和與大小結節相連的軟組織,這對保護肱骨頭的血運非常重要。(2)對于伴有大小結節的骨折,一定要將其復位固定,同時盡量減少剝離骨折附著的軟組織,特別是后內側的軟組織。要檢查關節囊、肩袖是否損傷,有損傷要妥善修補,這對維持肩關節穩定,早期行功能鍛煉,恢復肩關節功能很關鍵。(3)注意大結節不能上移,接骨板不要高于結節最高點,以防術后產生肩峰下撞擊。(4)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或骨折壓縮明顯的若局部有骨缺損,術中適當植入自體或異體骨既能起支持作用,同時可以增強螺釘的抱拉力,有利骨折愈合。(5)正確使用導向器,保證螺釘鎖定準確無誤,才能充分發揮接骨板與螺釘鎖定結構的優勢。(6)術中應用C型臂X線機進行嚴密觀察,注意避免螺釘突出肱骨頭關節面。(7)術后正確指導患者行適當的功能鍛煉。
術后功能鍛煉對肩關節功能的最終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因為損傷和手術都可能造成肩部結構破壞,在愈合過程中形成大量瘢痕組織,導致肩關節僵硬,影響手術效果。本組病例均在術后3 d逐步開始鍛煉,與康復醫師共同制定個體化方案,應遵循以下原則:(1)循序漸進,切忌求快求高;(2)根據骨折愈合程度及時調整康復方案;(3)隨時處理治療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必要時減少運動量或暫停手法訓練等。
肱骨近端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恢復一個無痛的、活動范圍正?;蚪咏5募珀P節,使用LPHP較其他內固定有操作簡易、固定牢靠并發癥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復好等優點。充分認識肱骨近端骨折后的病理變化,注意手術技巧,使用LPHP固定,結合正確指導術后功能鍛煉,可以取得良好療效。LPHP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符合生物的、合理的接骨術(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原則,可早期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特別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為首選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冠軍,張春才,許碩貴.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進展[J]. 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4):216-218.
[2]Wanner G A, Wanner -Schmid E, Romero J. Intemal fixation of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two one-third tubular plates [J].J Trauma, 2003,54:536-544.
[3]文良元,薛慶去,黃公怡,等.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內固定治療[J]. 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1):641-644.
[4]Tuedi T P, Sommer C. From the classical AO compression plate to the new intemal fixator principle[J]. Chin J Orthop Trauma, 2003, 5:212-217.
[5]Gardner M J, GaiffithM H, Dines J S, et al.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late fixa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J]. Bull Hosp JtDis, 2004,62:18-23.
[6]羅從風,高洪,楊發民,等. 經皮微創鋼板固定法治療脛骨干骺端骨折[J]. 中華創傷骨科,2004,6(1):66-69,77.
篇7
【關鍵詞】 骨質疏松;髖關節;置換
1 臨床資料
38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56到82歲,患者平均69歲。術前診斷如下:11例股骨頸骨折,6例股骨頭缺血壞死,7例骨性關節炎,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2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2 術后康復護理
2.1 一般護理 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常規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床旁的生命體征,并注意病人的意識和肢體的血液循環,應及時報告的異常就醫。②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和負面狀態:定時擠壓管,使其充分引流。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和引流液回流。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一般情況是24至48小時后排水
2.2 飲食排便護理 患者的胃腸功能紊亂,飲食需要營養豐富,這樣容易消化。指導病人每天需要,順時針按摩腹部數次或熱量,促進腸蠕動,吃流食,粗纖維豐富的食物易消化,睡前應該喝一杯蜂蜜水,喝在早上空著肚子喝鹽玻璃。三天沒有排便,上述方法是無效的通便藥物,或針刺的方法,對大腸俞,天樞,脾俞,足三里,行氣清洗,如果有必要,需要灌腸。
2.3 并發癥的預防 ①感染:1周后,受影響最嚴重的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常規使用抗生素,觀察其變化切割,檢查傷口敷料,并行局部治療后的并發癥。②出血:血液400-800ml肌注每天在上午的手術時止血區,加上靜脈出血止血手術的術前準備。密切監測脈搏,血壓的變化,和傷口出血后,找出問題在第一時間處理,滲出濕敷料,包扎,換藥,局部冷敷,直到出血停止。保持負壓引流排水平滑和準確的記錄,引流管拔出后48小時。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患肢抬高15-20cm,下床直到病人的肢體,穿彈力襪長從山腳到大腿,以防止靜脈血栓形成。鑒于傳統的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藥物,結合康復鍛煉,三天后,在被動功能鍛煉和使用足底壓力泵,以幫助患者被動活動兩天后,逐漸增加運動的范圍,促進腿部血液回流,減輕肢體腫脹和疼痛。
2.4 功能鍛煉 ①指導病人的腳趾和踝關節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防止肌肉萎縮和靜脈血栓形成后的功能鍛煉1天。②3-5D的基礎上,結合CPM機運動范圍從原來的。一般從20°-30°,每日2次,每30-60min,每個三維上升至10℃,同時,引導病人肢體直腿抬高訓練,鞋跟20cm的床暫停10秒在空中,然后放下,如此反復,每天兩次,每次10-15分鐘。③3天之后你的醫生,以幫助患者擺脫床拐杖鍛煉,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始終保持步行患肢外展,而不是重量。行使步伐應該不會太大,速度不要太快?;顒訌臒o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在同一時間,以保護病人,防止跌倒摔傷。
2.5 出院指導 ①自我導向:在床上,雙上肢和對側肢體的支持2天指導的前病人出院,下床在協助他們的家人。②定位指南:仍然平臥平臥或半臥位,三個月之內,以避免一側的座椅扶手,3周屈髖45°,然后屈髖程度逐步提高,但不大于90°,而不是物理幀或盤腿在另一條腿上,站在六個月四肢外展患肢,避免內收內旋動作。③肌肉和關節出院指導:培訓和重量訓練在床上,需要堅持鍛煉,慢慢增加訓練的時間及強度。非患肢負重,朱雙節棍行走,患肢負重逐步3個月后,單桿,直到這一章,但需要避免屈髖下蹲,幫助雙節棍。④每天的日?;顒拥闹笇В赫_指導病人的衣服,穿襪子,鞋子,注意合理飲食,保證營養,煙草和酒精的拐杖,盡量不要單獨活動,當他們棄拐外出使用拐杖,盡可能減輕重量的髖關節和側壓力的風險。結果本組患者住院13到15天,平均14天。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至24個月(平均13個月)。在隨訪期間,有25人能獨立行走,使用拐杖。
3 小 結
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是確保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療效要求,不僅是一個出色置換手術,而且對患者的醫務人員制定出一套規范化康復方案。術前指導,使患者了解手術和手術后康復的目的,消除顧慮和恐懼。個性化,進步和全面的術后康復治療,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下肢功能的三項原則。
參考文獻
[1] 丁悅.骨質疏松癥與骨性關節炎相關性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學會第三次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篇8
[關鍵字]四肢骨折;骨折愈合;注射用骨瓜提取物;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a)-009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ervus and cucumis polypeptide for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imbs fractur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limbs fracture and who accepted treatm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were given the roun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anti infection and limb function training guidance after the operation while in the study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cervus and cucumis polypeptide for injection.Then,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the VAS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Limbs fracture;Fracture healing;Cervus and cucumis polypeptide for injection;Clinical effect
四肢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極為常見,且發病率相對較高,由于四肢受到外傷進而引發骨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1-2]。若此時不盡快進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骨痂生長較慢,嚴重影響患者骨折愈合,同時還可能引發患者深靜脈血栓等不良并發癥,因此,在治療四肢骨折時,不僅要提高治療的相關技術,同時還要給予有效的藥物輔助治療,并且積極對患者術后的并發癥進行預防,從而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目前臨床上促進骨折愈合的藥物種類繁多,療效和毒性反應不一,給臨床選擇用藥帶來一定困擾,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合理的輔助藥物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的恢復[3]。本研究給予四肢骨折患者治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輔助治療,且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9~73歲,平均(53.74±11.34)歲;受傷至手術時間為6~44 h,平均(27.23±4.71)h;骨折部位:下肢骨24例,上肢骨16例;致傷原因:摔傷12例,車禍受傷15例,高空墜落致傷9例,砸傷4例。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1~76歲,平均(55.43±13.21)歲;受傷至手術時間為8~47 h,平均(28.41±5.12)h;骨折部位:下肢骨26例,上肢骨14例;致傷原因:摔傷14例,車禍受傷13例,高空墜落致傷11例,砸傷2例。納入標準:①通過四肢骨折診斷標準[4-5];②無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③無多系統損傷的患者;④均擇期進行手術,且術后具有疼痛和腫脹情況;⑤未接受過激素治療的患者;⑥患者及其患者家長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且術后常規給予對癥治療、抗感染處理,同時給予患者肢體功能訓練指導進行干預[7-8]。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骨瓜提取物進行治療,具體包括:給予注射用骨瓜提取物[通用名:(迪可安)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規格:25 mg,黑龍江迪龍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30]50 mg加入250 ml的生理鹽水或250 ml的5%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持續接受20 d的治療。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不采用其它止痛藥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骨折愈合時間,其中疼痛程度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①0分:無疼痛;②1~3分:輕度疼痛;③4~7分:中度疼痛;④8~10分:劇烈疼痛。
1.4療效評價標準
①優:患者的骨折愈合,患處關節活動完全恢復;②良:患者的骨折愈合,患處關節活動受限程度≤30°;③可:患者的骨折愈合,患處關節活動受限程度>30°,日常生活受到影響;④差:患者的骨折愈合,而上肢關節旋轉受限,下肢關節疼痛,均無法負重[9]。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VAS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VAS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優良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四肢骨折術后無法避免疼痛,70%的患者均有明顯的疼痛感,從而降低活動量,嚴重的影響以后的生活及工作。同時由于患者骨折部位出現血液循環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術后骨折部位的腫脹程度,造成軟組織出現粘連等情況,最終導致患者疼痛感加重,活動時部分關節受到一定限制。針對該情況,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則可能造成患者后期出現慢性疼痛,對預后造成嚴重影響,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患者出現失用性骨質疏松。由此可見,四肢骨折術后給予及時的抗炎、鎮痛以及消腫等治療尤為重要,是加速患者骨折愈合的重要手段[10-11]。
臨床表明,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以及手術復位與小夾板外固定對四肢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后患者的患處均容易出現充血和軟組織水腫的情況,導致患者產生局部疼痛、腫脹,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2-14],因此,在治療四肢骨折的同時還需要給予患者合理的輔助藥物來促進骨折的愈合,以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15-16]。
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是一種由甜瓜的干燥成熟種子和豬四肢骨骼分別提取后割成的無菌凍干品,其包含有多種骨誘導多肽類生物因子和骨代謝活性肽類物質,能夠有效促進骨折的愈合,使患者預后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時甜瓜籽提取物可有效降低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度,并阻礙炎性擴展,降低其血液黏稠度,提高患者血液循環,從而解除骨折部位的血流障礙,消除血供不足的情況,最終起到鎮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的上肢及下肢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后優良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這表明注射用骨瓜提取物除了能夠促進患者骨折的愈合及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外,還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在四肢骨折術后給予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輔助治療臨床療效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梅杰,彭昊,尹東等.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療四肢骨折療效的文獻系統評價[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4(1):22-25.
[2]王斌,鄧高鵬,侯平,等.骨肽與復方骨肽治療中老年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3):3764-3765.
[3]黃詠紅,伍瑞云,覃茂林,等.鹿瓜多肽與復方骨肽治療四肢骨折的藥物經濟學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4):129-130.
[4]陳曉波,李麗.骨瓜提取物注射液促進骨折愈合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業,2011,20(3):73-74.
[5]張雷,林艷.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4):8388-8389.
[6]楊曉.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輔助治療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88-89.
[7]平少華,曹鳳英,楊健,等.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治療老年四肢骨折腫脹和疼痛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9):71-72.
[8]程建文,蘇偉,譚楨,等.Ilizarov外固定聯合負壓封閉引流修復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44):7162-7166.
[9]張傳開,史躍,劉英,等.經皮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四肢骨折骨不連41例[J].山東醫藥,2012,52(2):95-96.
[10]徐海棟,陳勇.胎盤多肽注射液對四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及感染發生率的影響研究[J].重慶醫學,2013,(21):2468-2469.
[11]王成偉,艾爾肯?阿木冬,李璐兵,等.金屬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后的骨不連[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9):1667-1670.
[12]樊潔,徐宏輝.MIPPO治療四肢骨折并發癥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30):61-62.
[13]盧強,陳華,許猛,等.微創經皮LCP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6):468-469.
[14]趙錦秀,王紅霞,劉淑萍,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四肢骨折合并大面積皮膚缺損治療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6):1522-1523.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33-02
在臨床中,糖尿病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若患者的病情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累及其機體的重要系統及器官,極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1]。手術可誘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進一步提升,增加患者發生感染及相關并發癥的概率,對術后機體康復及生活質量等均存在不良影響。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證骨折手術順利開展,且可以減少手術相關并發癥,對患者術后機體的康復有促進作用[2]。而圍手術期護理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方面具有理想的作用,該文選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共70例主要分析將強化護理干預應用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效果,旨在為今后臨床護理干預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觀察對象均為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共計70例,所有患者經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3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21例與14例;平均年齡為(63.39±3.06)歲;平均骨折發生時間為(2.89±0.84)h;平均糖尿病病程為(5.17±0.62)年。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為(63.41±3.09)歲;平均骨折發生時間為(2.78±0.92)h;平均糖尿病病程為(5.25±0.68)年。對以上兩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對比,發現均未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開展科學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為所有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即完善術前準備工作,加強術前健康宣教及飲食指導,對血糖水平進行監測,遵醫囑安排患者用藥等。
觀察組患者在圍術期均接受強化護理干預措施,其詳細干預內容見下文所示:①由于骨折疾病發生突然,極易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術前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的心理狀況詳細掌握,并且結合其特征為其開展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將手術過程、方法、優勢、治療目的以及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等告知患者,同時向其例舉治療效果理想的案例,以此將患者疾病治療的信心提升。針對糖尿病相關知識向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嚴格的監督,指導患者適當開展運動,并且手術前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密切的監測與記錄,根據其血糖變化情況對降糖藥物的使用劑量進行合理的調整,以此有效改善其血糖水平。此外應當針對患者臥床治療期間機體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有效的預防,結合患者治療期間常見的并發癥將相應的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完善,一旦患者出現相關癥狀,可結合其病情以及身體狀況等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合理的控制。②加強術前疼痛護理干預,避免患者的血糖水平受疼痛癥狀的影響提升,進而影響其身體健康,于術前可通過耳穴療法將患者機體的疼痛癥狀減輕,對其血糖水平進行合理的控制。③手術可對患者的機體產生應激作用,患者術中的血糖水平可受手術的影響出現波動。醫護人員應當將滴注胰島素的專用靜脈通路提前建立,術中對患者的血糖進行監測,結合血糖水平對胰島素的使用劑量進行實時調節,將患者術中的血糖水平維持在7.0~10.0 mmol/L之內。④術后護理人員應當結合患者的手術位置對其進行擺放,以減輕其機體疼痛感。對切口感染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對家屬探視的次數進行限制,降低患者發生交叉感染的概率。將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的力度加強,對其切口是否存在感染、紅腫以及裂開等癥狀進行密切的觀察,對切口敷料及時更換,保持其干燥性。手術結束后1~3 d內患者均以流食為主,術后4~6 d則為其開展糖尿病飲食指導,將健側肢體運動訓練力度加強,對患者術后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1.3 觀察指標
對以上兩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天數及術前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進行觀察與統計,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文數據均經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兩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均為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以(x±s)表示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天數與術前血糖水平等計量資料,并且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住院天數較對照組少,術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相比于對照組,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
3 討論
近年來,臨床中的糖尿病發生概率伴隨著生活質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出現明顯提升的趨勢,該疾病具有較長的病程及較多的并發癥,患者常有骨代謝紊亂情況存在,減少骨量及誘發骨質疏松,提升骨折發生的概率。糖尿病患者發生骨折以后,其機體受應激狀態的影響,血糖水平可進一步提升,誘發四肢乏力、代謝紊亂、煩躁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加之手術治療可以加劇患者機體代謝紊亂的情況,提升感染發生概率,降低患者骨愈合的能力,對其術后康復的影響極大。相關研究指出[3],將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力度加強,可以提升患者的手術效果,在控制疾病相關并發癥的同時將死亡概率降低,對患者機體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篇10
關鍵詞 創傷 肢體腫脹 四肢洗方液 霧化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1)02-0094-02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發達,交通事故不斷增加,創傷患者也日益增加。肢體腫脹是創傷后的常見并發癥,可影響創傷性骨折的愈合,嚴重者將引發感染。2005年2月-2010年2月,筆者使用四肢洗方液霧化治療30例創傷后肢體腫脹患者,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30例四肢創傷性骨折患者,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66歲。所有病例均經x線片證實為四肢骨折。其中,股骨粗隆骨折10例,股骨髁上骨折6例,脛腓骨雙骨折9例,肱骨髁上骨折5例。腫脹分級:1)輕度腫脹――較正常皮膚腫脹,但皮紋存在,有5例;2)中度腫脹一皮紋消失,但無水皰,比健側腫脹高0.5~1om,有13例;3)重度腫脹――皮膚重度腫脹,出現水皰,腫脹高度大于1cm,有12例。
2 方法
2.1肢體功能康復方法
常規康復訓練:下肢訓練法,術后要求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鍛煉、足背屈伸運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輕水腫,防止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縮。術后第二周在原基礎上進行直腿抬高運動,以防廢用性萎縮無力。屈膝訓練,讓患者坐于較高的床邊,膝下墊薄枕,用健腿壓在患肢遠端,進行伸屈活動以增加患肢屈曲角度。
上肢訓練法:術后要求患者進行伸肘、屈肘、伸腕、屈腕、握拳、伸展手指等鍛煉,以防手指僵硬及上肢肌肉萎縮、肘關節功能障礙。
連續被動運動訓練法:主要適用于髖部手術后患者,對他們先進行膝關節被動屈伸功能訓練,開始角度為15~30度,每天增加5~10度。每次訓練30min,2次/d,總的以患者耐受為原則。連續被動運動訓練同時也要進行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和直腿抬高訓練。
2.2四肢洗方液霧化治療方法
除常規肢體功能訓練外,還給予四肢洗方液霧化治療。煎汁500mL,將煎汁濾過2次,無藥末,溫度在40℃,放入霧化器中,治療腫脹肢。每日2次,12d為一療程。但治療過程中接觸皮膚溫度不得超過40℃,以防燙傷。因此時肢體皮膚感覺減退,對熱刺激相對敏感性下降,對熱耐受差,所以每次時間約為20min。對有水皰者,要覆蓋一層油紗布,然后進行霧化治療。對有表皮破損者,要覆蓋一層慶大霉素液紗布,再進行治療。
2.3評價方法
由專人定位測量腫脹患肢。上肢周徑測量位置為腕橫紋上5cm,下肢周徑為髁上5cm。顯效:患肢與健肢周徑基本相等。有效:患肢與健肢周徑比較下肢相差1.5cm內,上肢0.7cm內。無效:患肢與健肢周徑比較下肢相差3cm內,上肢1.2cm內。
3 結果
治療創傷后肢體腫脹患者30例,顯效16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達90%,效果較為理想。
4 討論
中醫認為,人體損傷,通常會傷及氣血,以致氣滯血瘀、瘀積不散。瘀血滯于肌表,瘀阻經脈,水濕停滯則為腫脹,陽氣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使得肌肉得不到營養,造成患肢的氣血運行不暢,要使其暢通無阻就必須依賴陽氣的溫煦。本臨床所用的四肢洗方液由紅花、桑枝、桂枝、接骨木、伸筋草、防風、公丁香、油松節組成。其中,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功效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桑枝味苦,性平,歸肝經,功效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桂枝味辛、甘,性溫,歸膀胱、心、肺經,功效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接骨木味甘、苦,性平,歸肝經,功效祛風利濕、活血止血;伸筋草味微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功效解痙止痛;公丁香性辛,味溫,歸肺、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散寒;油松節味苦、澀,性溫,功效祛風濕、舒筋絡。本方組方功效:滑利關節,舒松經絡,溫經通絡,活血止痛。方中,桑枝、桂枝、公丁香、伸筋草溫通四肢關節,配合紅花、接骨木活血舒筋,油松節、防風化濕通絡。諸藥配伍,關節得以滑利,邪去瘀化,疼痛自除,直接作用于腫脹局部,使患肢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起到了藥用和局部熱療的雙重功效。神經、肌肉與血管三方面相互促進,恢復功能,對于肢體腫脹的治療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霧化治療要控制溫度,防止燙傷,因創傷后的肢體腫脹,皮膚感覺減退,對熱刺激不敏感,對熱的耐受力較差,容易造成燙傷。一般情況下,每次治療時間不宜超過20min,時間過長易造成燙傷,溫度應控制在40℃以內。對有水皰者,一定要覆蓋油紗布。有表皮破損者,加用慶大霉素液紗布覆蓋,這樣可以避免造成感染而加重水腫,但對中藥過敏者一定要慎用。在霧化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巡視,以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影響霧化療效。在使用前應檢查機器裝置是否有松動或脫落等異常情況,霧化缸內應注入四肢洗方液500 mL后才能開機。霧化時必須由專人守護,以防患者觸電及損壞器械的意外發生。霧化時,霧化口與皮膚保持4~5 cm的距離,溫度保持在40℃以內。
組織細胞對力的適應不同,取決于所承受的壓力。骨組織也隨所受的應力而改變。機體的耐力與肌力有關,不活動肌力每天減弱30%,是由于肌肉、血液循環及肌肉線粒體內氧化酶濃度的減少而使其耐力下降,所以功能訓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對腫脹的下肢,盡可能將其抬高,不要下垂。在霧化結束后,要對患肢進行康復訓練,上肢做伸肘、屈肘、伸腕、屈腕、握拳、伸展手指等鍛煉,下肢做踝關節背伸、跖屈、伸膝、屈膝、抬肢等功能訓練。每天患肢總訓練動作量為500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血腫吸收。
參考文獻
1 康國喜,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后肢體腫脹50例,新中醫,2003,3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