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的原理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平衡的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平衡的原理

篇1

關鍵詞 草原生態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草畜平衡獎勵;差別化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11-0152-08

2011年6月1日,國務院《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草原牧區實行“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發展方針,要求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從2011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拿出136億元(后增加到150億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云南等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中國草原生態補償有兩個項目,一是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退牧還草”工程,二是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項重大政策出臺之后,退牧還草工程做出了調整,使其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相適應。本文研究中的草原生態補償就是指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政策內容主要包括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和牧民生產性補貼三個方面,本文將重點關注草畜平衡獎勵。2015年4月25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還草力度,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第一輪周期(2011-2015)即將結束,系統地評述“草畜平衡獎勵”對于后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于草畜平衡獎勵的研究文獻還很少。隨著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實施,一些學者和政府部門通過調研發現,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偏低,政策實施前后,牧戶的人均收入降低3 000余元[1],一些地區草畜平衡獎勵資金遠少于養畜收入,牧民并沒有按照政策要求做到實際的減畜,超載過牧現象依然存在,繼續減畜將導致牧民收入大大減少[2-3]。韋惠蘭等通過研究指出,現行的草原生態補償政策未充分尊重牧民的核心利益,對其承擔的損失和成本并未予以充分考慮,以致產生了激勵不相容的問題[4]。靳樂山等通過研究發現“現有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未將超載程度納入考慮因素,這會造成減畜和補償的不對等關系,進而降低草原生態補償的生態效果”,并且進一步指出“要定位草原超載的主體,合理闡述草畜平衡獎勵的概念和科學制定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將超載程度的差異納入考慮因素”[5]。關于草原超載的主體,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中小牧戶是草原超載的主體,草場面積越小的牧戶越有可能超載,而且超載的程度越高[6-8]。關于草原生態補償的差異性,王學恭等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為例,從禁牧補償額度、草畜均衡補償額度、生態補償的均衡性等方面分析了草地生態補償標準的空間尺度差異,研究指出當前草地生態補償的標準空間差異明顯,但并沒有反映出不同空間尺度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分異[9]。

現有研究很少對草畜平衡獎勵進行專門的論述,少量文獻對草原生態補償標準的實施現狀從差別化的視角進行了描述分析,但沒有深入分析差別化的依據。草畜平衡獎勵的實施現狀如何,需不需要差別化,差別化的依據是什么,本文將結合內蒙甘肅兩?。▍^)的實地調研經驗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的論述。

1 草畜平衡獎勵的實施現狀

1.1 面積和金額

根據八個主要草原牧區?。▍^)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的介紹,各個省(區)相應的草原生態補償的面積和金額如表1所示。在八個主要牧區?。▍^)中,草原補獎總面積37.82億畝,其中禁牧11.97億畝,草畜平衡25.8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占到了68.34%,僅包括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的草原補獎金額為110.61億元/年,占到了草原補獎總金額的81.3%,其中禁牧補助71.85億元/年,草畜平衡獎勵38.77億元/年,草畜平衡獎勵金額占到了35.05%。實地調研包括兩次,一次是2013年8月15日至8月23日調研組對甘肅省天祝縣5個鄉鎮11個村子共205戶牧戶的實地調研,另一次是2014年7月3日至8月6日調研組對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陳巴爾虎旗三個旗縣的八個蘇木鎮的34個純牧業嘎查的490戶牧戶的實地調研。的草畜平衡面積為5.77億畝,草畜平衡獎勵金額為8.66億元/年,甘肅省的草畜平衡面積為1.41億畝,草畜平衡獎勵金額為2.12億元/年。

1.2 標準的差別化

草畜平衡獎勵的國家標準為1.5元/畝,各?。▍^)可參照國家標準,科學合理地確定適合本省(區)實際情況的具體標準。根據各個?。▍^)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在主要草原牧區省(區)中,寧夏全區禁牧,除內蒙、甘肅兩?。▍^)之外,其余五個省(區)均未實行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采取了與國家標準一致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下面分別介紹甘肅和內蒙兩省(區)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和依據。

1.2.1 甘肅省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甘肅省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劃分了三個區域的標準,分別是青藏高原區2.18元/畝、西部荒漠區1元/畝、黃土高原區1.5元/畝。根據《甘肅省關于合理調整草原補獎政策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匯報》(2011年內部文件),甘肅省差別化的草原生態補償標準,綜合考慮了三大區域天然草原的面積分布、生態價值、生態貢獻、生產能力、載畜能力、收入構成、政策效應和和諧穩定等因素。

青藏高原區的特點如下:①生態功能極為重要,生態貢獻大,是長江、黃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和補給區;②天然草原主要類型為高寒灌叢草甸,草原生產能力和載畜能力高;③戶均占有的草場承包面積小,平均每戶646畝;④農牧民對草原畜牧業依賴度高;⑤牲畜超載嚴重,減畜任務重。實行草畜平衡后,對農牧民收入和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于是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為2.18元/畝。

西部荒漠區的特點如下:①生態作用突出,地處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下游,是阻擋風沙、保護河西綠洲的重要生態屏障;②天然草原主要類型為溫性荒漠草原和溫性草原化荒漠,草原生產能力和載畜能力低;③戶均占有的草場承包面積大,平均每戶1.5-2.2萬畝;④農牧民對草原畜牧業的依賴度高;⑤牲畜超載數量小,減畜任務較小。實行草畜平衡后,對農牧民的收入和生產生活影響不大,但該區域戶均占有的草場承包面積大,于是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為1元/畝。

黃土高原區特點:①生態作用顯著,天然草原分布零散,禁牧工作開展較早,禁牧封育工作徹底,在水土保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②天然草原主要類型為溫性草原,草原生產能力和載畜能力適中;③戶均占有草場承包面積較小;④農牧民對草原畜牧業依賴度很低;⑤草畜平衡面積小,減畜任務小,且具備豐富的飼草資源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具備舍飼化養殖的條件。實行草畜平衡后,對農牧民的收入和生產生活影響很小,該區域戶均占有草場承包面積較小,于是草畜平衡獎勵標準不做調整,為1.5元/畝。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甘肅省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首要的考慮因素是超載程度和減畜任務,其次的考慮因素是農牧民的草地資源稟賦(草地類型和戶均草場承包面積)和畜牧業依賴度。超載程度越高,減畜任務越重,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戶均草場承包面積越大,需要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畜牧業依賴度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1.2.2 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根據《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在制定省內差別化草原生態補償標準時,提出了“標準畝”的概念,自治區按照標準畝系數分配各盟市的草原生態補償資金?!皹藴十€”是根據天然草原的平均載畜能力,測算出平均飼養1羊單位所需要的草地面積為1個標準畝,其系數為1,大于這個載畜能力的草原,其標準畝系數就大于1,反之則小于1。利用標準畝系數,將草原實際面積換算為標準畝面積,再按照禁牧補助6元/標準畝,草畜平衡獎勵1.5元/標準畝給予補助獎勵,或者利用標準畝系數,將禁牧補助6元/標準畝、草畜平衡獎勵1.5元/標準畝換算成該地區的禁牧補助標準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在按照草原實際面積進行補助獎勵。例如,陳巴爾虎旗標準畝系數為1.59,那么陳巴爾虎旗的禁牧補助為9.54元/畝,草畜平衡獎勵為2.385元/畝。四子王旗的標準畝系數為0.85,那么四子王旗禁牧補助為5.1元/畝,草畜平衡獎勵為1.275元/畝。

從“標準畝”和“標準畝系數”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考慮的核心因素是草地生產力,草地生產力越高,草場的載畜能力越高,標準畝系數越大,所在地區的牧戶享受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也越高。

2 草畜平衡獎勵的內涵辨析

2.1 超載過牧的特點

研究顯示,草原超載過牧在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都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不同地區之間超載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對各個旗縣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分析、機構訪談和實地調研。發現:東部的陳巴爾虎旗,天然草原主要類型為溫性草甸草原,草地生產力和載畜能力較高, 2010年陳巴爾虎旗整體不超載,143戶樣本調研牧戶,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為6 028畝,戶均草場經營面積為6 631畝(實施禁牧前),2010年戶均養殖規模為410羊單位,平均載畜率為16.2畝/羊單位,高于該地區平均草畜平衡標準12.5畝/羊單位。中部的四子王旗,天然草原主要類型為溫性草原化荒漠和溫性荒漠化草原,草地生產力和載畜能力中等偏下, 2010年四子王旗平均超載程度約為30%,104戶草畜平衡區樣本調研牧戶,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為5 059畝,戶均草場經營面積為7 146畝,2010年戶均養殖規模為312羊單位,平均載畜率為22.9畝/羊單位,低于該地區平均草畜平衡標準30畝/羊單位。甘肅省天??h,天然草原主要類型包括溫性草原、山地草甸、灌叢草甸、疏林草甸、高寒草甸五類,草地生產力和載畜能力高,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為476畝,該地區舍飼化養殖程度較高,具體的草畜平衡標準難以確定,根據《天祝縣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方案》介紹,2010年天??h平均超載率為50%。草地類型和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綜合體現了所在地區牧戶的草地資源稟賦,是決定所在地區牧戶的平均超載程度的重要因素,草地資源稟賦越好,所在地區牧戶的平均超載程度越低,甚至不超載。

同一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對于草原超載的牧戶異質性,一些學者通過系統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小牧戶是草原超載的主體,草場面積越小的牧戶越有可能超載,而且超載的程度越高[6-8]。中小牧戶,草場面積較小,為了保障生計而養殖不低于一定數量的牲畜,超載過度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這正是中小牧戶是草原超載主體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家庭承包經營模式下,草原畜牧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牧戶,草場面積較大,但受限于家庭勞動力的限制而養殖不超過一定數量的牲畜,不超載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在同一地區,草地類型相似,牧戶的草場承包面積即體現了該牧戶草地資源稟賦,是決定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差異的重要因素,草地資源稟賦越好,牧戶承載程度越低。

綜上所述,無論是不同地區之間,還是同一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包含草地類型和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的草地資源稟賦是決定超載程度的重要因素,草地資源稟賦越好,超載程度越低。

2.2 草畜平衡獎勵的內涵辨析

基于超載過牧的特點,進一步地辨析草畜平衡獎勵的內涵,草畜平衡獎勵對應的活動類型是什么,草畜平衡的實現路徑是什么,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是否需要差別化。

2.2.1 活動類型

生態補償需要針對特定的活動類型來進行補償。在生態補償實踐中,活動類型通常包括兩種,一種是基于既定的事實,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而增加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例如,退耕還林;另一種是基于破壞的風險,避免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而減少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例如,保護森林[10]。前一種活動類型,生態補償是必須的,并且生態補償標準要大于機會成本。后一種活動類型,是否進行生態補償,需要參照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同樣生態補償標準要大于機會成本。在草原生態補償中,草畜平衡的實現其實同時包含了這兩種活動類型,一種是基于既定的事實,原本超載的地區和牧戶通過減畜來實現草畜平衡;另一種是基于破壞的風險,原本不超載的地區和牧戶繼續維持草畜平衡,避免出現超載的情形。對于這兩種活動類型,草原生態補償需要區別對待。原本超載的地區和牧戶通過減畜來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補償是必須的,草原生態補償標準要大于減畜的機會成本。原本不超載的地區和牧戶繼續維持草畜平衡,在多大程度上會出現超載的情形,筆者認為其可能性不大,因為超載存在客觀規律,中小牧戶迫于生計而超載過牧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大牧戶受限于畜牧業勞動力而不超載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因而對不超載的地區和牧戶繼續維持草畜平衡的行為,在一定的政策設計下,草原生態補償不一定是必須的。草畜平衡的兩種活動類型,草原生態補償需要區別對待,但事實上我們只有一個無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混淆了這兩種活動類型,會產生錯誤瞄準的問題,進而會影響政策目標的實現。

2.2.2 實現路徑

草畜平衡獎勵的政策目標是遏制超載,對牧民減少牲畜的行為進行補償和獎勵,以激勵牧民減畜,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草畜平衡的實現,需要分兩個步驟進行,一是定位草原超載的主體,即哪些地區超載嚴重,哪些牧戶超載嚴重,二是通過一些經濟激勵措施促進草原超載主體的有效減畜。

2.2.3 是否需要差別化

無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會影響政策目標的實現,難以實現草原超載主體的有效減畜。如表2所示,將地區/牧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不超載、輕度超載和嚴重超載,政策實施前后,不超載地區/牧戶的減畜成本為0,輕度超載的地區/牧戶的減畜成本較小,重度超載的地區/牧戶的減畜成本較大,面對同樣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1.5元/畝,不超載地區/牧戶收入增加,對政策的預期態度為支持,輕度超載的地區/牧戶收入增加、降低或不變,對政策的預期態度為中立,嚴重超載的地區/牧戶收入降低,對政策的預期態度為不支持。事實上,嚴重超載的地區/牧戶是草原超載的主體,但是他們在政策實施前后收入變化為負,減畜的實現存在阻礙。

草畜平衡獎勵的目的是遏制超載,無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混淆了兩種活動類型,產生了錯誤瞄準的問題,難以達到遏制超載的目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需要差別化,核心在于瞄準草原超載的主體,將超載程度納入考慮因素。

3 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和依據

草畜平衡的實現是牧民從超載到不超載的轉變,是一個減畜的過程,與牧戶的超載程度顯著相關。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需要差別化,核心在于瞄準草原超載的主體,將超載程度納入考慮因素。從草原生態補償的自愿性出發,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應該大于牧戶減畜的機會成本,才能促使牧戶自覺自愿地通過減畜來達到草畜平衡的要求。草畜平衡的機會成本就是牧民減畜帶來的收入損失。

以下分析即適用于不同地區之間,也適用于同一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以同一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為例。假設該地區的草畜平衡標準為n畝/羊單位,某牧戶的草場承包面積為m,超載率為x,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為s,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為t,那么基于減畜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測算公式為:

理論上應該是草場經營面積,草場經營面積包括草場承包面積和草場流轉面積,為簡化分析,本文的研究中暫不考慮草場流轉的情形。

由于包含草地類型和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的草地資源稟賦是決定超載程度的重要因素,草地資源稟賦越好,超載程度越低,那么:

由公式(1)和公式(2)可以看出,影響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因素有四個,分別是超載程度(x)、草場承包面積(m)、草畜平衡標準(n)、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t),下面分別從這四個因素分析闡述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

3.1 超載程度

超載程度是指超載的牲畜占合理載畜量的比值,它在不同地區之間和同一地區不同牧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從公式(1)可以看出,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與超載程度成正相關,超載程度越高,需要減畜的比例越高,減畜帶來的收入損失越大,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就越高,否則牧戶在政策實施前后將表現為收入損失。因此將超載程度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的含義是“超載程度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將超載程度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需要考慮兩個層面,一是地區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二是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通常第一個層面更容易實現,第二個層面則需要更進一步地進行一些差別化的制度設計。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來看,全國除內蒙、甘肅兩省區之外,均未在省內實行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甘肅省在劃分不同區域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時充分考慮了地區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在劃分不同盟市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時沒有考慮地區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而在地區內部,沒有一個省區就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進行差別化設計。因此,在進一步的政策調整中,草畜平衡獎勵的差別化的合理路徑是,首先考慮地區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在地區之間就超載程度的差異制定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然后再考慮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的差異,在地區內部進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差別化的制度創新。在具體運用中,超載程度的認定,尤其是在地區之間,公平起見,需要選定一個基期,例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之前即2010年。

3.2 草場承包面積

僅從公式(1)中,并不能看出草場承包面積與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之間的關系,但是從公式(2)中可以看出,草場承包面積將通過影響牧戶的超載程度進而影響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草場承包面積越大,牧戶的超載程度越低,需要減畜的比例越低,減畜帶來的收入損失越小,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就越低。因此將草場承包面積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的含義是“草場承包面積越大,需要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從草場承包關系上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草場的所有權歸國家或集體所有,牧戶享有的是承包經營權,因為初始分配政策的差異和隨著牧戶家庭的人口變動,集體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草場承包面積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分配草場存在時間限制,在特定的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會再重新分配草場,但集體內部成員享有公平的承包經營權,從公平的角度出發,草場承包面積越大的牧戶,需要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來看,全國僅有甘肅省在劃分不同區域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時,考慮了地區之間草場承包面積的差異。因此,在進一步的政策調整中,要充分關注到地區之間草場承包面積的差異和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草場承包面積的差異,因為這兩種差異是造成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超載程度差異的重要原因。

3.3 草畜平衡標準

根據《草畜平衡管理辦法》(2005年)的規定,草畜平衡是指為了保持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一定時間內,草原使用者或者承包經營者通過草原和其他途徑獲取的可利用飼草飼料總量與其飼養的牲畜所需的飼草飼料總量保持動態平衡。草畜平衡標準是指多少畝草地養一羊單位而不導致草原退化,實際上反映的是草地生產力,草地生產力越高,草畜平衡標準越低。

從公式(1)中可以看出,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與草畜平衡標準成負相關關系,即草地生產力越高,草畜平衡標準越低,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就越高。這樣的分析結果似乎正好印證了“將草地生產力作為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差別化的主要考慮因素”的合理性。但通過進一步地分析顯示,不能單獨將草畜平衡標準(與草地生產力成反比)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從公式(2)可以看出,草畜平衡標準與超載程度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草畜平衡標準與草場承包面積相結合才能綜合反映牧戶的草地資源稟賦,進而影響牧戶的超載程度。對比陳巴爾虎旗和甘肅省天祝縣,陳巴爾虎旗和天??h的草地生產力都比較高,但是陳巴爾虎旗2010年整體不超載,天??h2010年平均超載程度為50%,其根本原因在于陳巴爾虎旗戶均草場承包面積為6 028畝,顯著高于天??h的戶均草場承包面積476畝。因此并不能單獨將草畜平衡標準(與草地生產力成反比)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

3.4 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

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等于牧戶的畜牧業純收入除以牧戶的牲畜養殖規模,而牧戶的畜牧業純收入等于畜牧業總收入減去畜牧業經營性支出。從公式(1)可以看出,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與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成正相關,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越高,合意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就越高。因此將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的含義是“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區之間,因為地區之間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牲畜養殖結構、畜產品價格等方面會有較大差異,而在同一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這些因素都差異較小。通過實地調研顯示,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如表3所示,2013年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陳巴爾虎旗的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分別為348元、215元、136元。造成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的地區差異的原因,不是本文的論述重點,限于篇幅。進行簡要分析。從牲畜結構上看,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區主要的牲畜品種為白絨山羊,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區主要的牲畜品種為蒙古綿羊,陳巴爾虎旗草畜平衡區主要的牲畜品種為綿羊、肉牛、奶牛等。一般情況下,養羊的收益要比養牛的收益高,養殖山羊的羊絨收入會是一個主要的畜牧業收入,養殖綿羊的羊毛收入不會是一個主要的畜牧業收入。2013年羊絨價格較好,阿拉善左旗平均每戶的羊絨收入為50 977元,占到了畜牧業總收入的35.3%,占到了畜牧業純收入的50.8%,這是阿拉善左旗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顯著高于其他兩個旗縣的主要原因。從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上看,阿拉善左旗位于西南部,四子王旗位于中部,陳巴爾虎旗位于東北部,陳巴爾虎旗的氣候條件更為寒冷,每年的積雪期為210天,暖棚數量不夠,陳巴爾虎旗每年牲畜因為寒冷凍死餓死的情況較為普遍,少則幾十只羊,多則上百只羊,這是陳巴爾虎旗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低的一個原因之一。從經營性支出上看,四子王旗和陳巴爾虎旗經營性支出顯著高于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和陳巴爾虎旗都存在比較普遍的雇工放牧的行為,從而平均每戶羊倌費用較高,四子王旗草料費支出顯著高于其他兩個旗縣,陳巴爾虎旗因為需要打草而產生的短期雇工和機械燃油費顯著高于其他兩個旗縣,這是陳巴爾虎旗和四子王旗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顯著低于阿拉善左旗的一個原因之一。

由于價格指數的增長和畜產品價格的變化會影響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因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在一定時期之后需要做出梯度增長和動態調整。

3.5 小結

綜合前面的分析,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與各個差別化考慮因素的關系如表4所示,具體關系是:①超載程度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②草場承包面積越大,需要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③草畜平衡標準(與草地生產力成反比)不能單獨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與草場承包面積相結合才能綜合反映牧戶的草地資源稟賦;④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在地區之間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主要考慮承載程度、草場承包面積和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在地區內部不同牧戶之間草畜平衡獎勵的差別化主要考慮超載程度和草場承包面積。

4 結論、討論和政策含義

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草畜平衡獎勵標準所存在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標準偏低的問題,也有標準差別化的問題。草畜平衡的實現包含了兩種活動類型,一種是原本超載的地區和牧戶通過減畜來實現草畜平衡;另一種是原本不超載的地區和牧戶繼續維持草畜平衡,避免出現超載的情形,兩種活動類型需要區別對待,前者的補償是必須的,后者的補償不一定是必須的。無差別化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產生了錯誤瞄準的問題,難以達到遏制超載的目的,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需要差別化,核心在于瞄準草原超載的主體,將超載程度納入考慮因素。超載程度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草場承包面積越大,需要適當調低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草畜平衡標準(與草地生產力成反比)不能單獨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與草場承包面積相結合才能綜合反映牧戶的草地資源稟賦;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越高,需要適當提高草畜平衡獎勵標準。

將超載程度納入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的差別化考慮因素,并不是鼓勵超載這種現象,而是為了超載主體能夠實現有效減畜所做出的合理補償。一些基層政府官員反映,“當前的草畜平衡獎勵,不應該叫做草畜平衡獎勵,而是應該叫做草畜平衡處罰”,其含義就是指超載嚴重的地區和牧戶在政策實施前后表現為收入損失,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草原生態補償。

本文研究結論具有以下政策含義:第一,為了達到遏制超載的目的,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第二輪(2016-2020),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需要差別化,核心在于瞄準草原超載的主體,將超載程度納入考慮因素。第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差別化需要綜合考慮超載程度、草場承包面積、草地生產力和每羊單位的畜牧業純收入等因素。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文明, 圖雅, 額爾敦烏日圖, 等. 內蒙古部分地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16-19. [Wen Ming, Tu Ya, E Erdunwula,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some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1):16-19.]

[2]劉愛軍. 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效應及其問題解析[J]. 草原與草業, 2014,(2):4-8. [Liu Aijun. Effect and Issues 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Inner Mongolia [J]. Grassland and Prataculture, 2014,(2):4-8.]

[3]陳永泉, 劉永利, 阿穆拉. 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典型牧戶調查報告[J]. 內蒙古草業, 2013,(1):15-18. [Chen Yongquan, Liu Yongli, A Mula. Typical Herdsmen Survey Report on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Inner Mongolia [J].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2013,(1):15-18.]

[4]韋惠蘭, 宗鑫. 草原生態補償政策下政府與牧民之間的激勵不相容問題:以甘肅瑪曲縣為例[J]. 農村經濟, 2014,(11):102-106. [Wei Huilan, Zong Xin. Incompatibility Issues for Different Incentive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Herdsmen Under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J]. Rural Economy, 2014,(11):102-106.]

[5]靳樂山, 胡振通. 草原生態補償政策與牧民的可能選擇[J]. 改革, 2014,(11):100-107. [Jin Leshan, Hu Zhentong.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Chooses of the Herdsmen [J], Reform, 2014,(11):100-107.]

[6]靳樂山, 胡振通. 誰在超載?不同規模牧戶的差異分析[J]. 中國農村觀察, 2013,(2):37-43. [Jin Leshan, Hu Zhentong. Who is Running Overgrazing? Variation Analysis of Herdsmen with Different Scales of Pastureland [J]. China Rural Survey, 2013, (2): 37-43.]

[7]胡振通, 孔德帥, 焦金壽, 等. 草場流轉的生態環境效率:基于內蒙古甘肅兩省份的實證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 2014,(6):90-97. [Hu Zhentong, Kong Deshuai, Jiao Jinshou, et 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Pasture Transfer: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Inner Mongolia and Gansu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6):90-97.]

[8]李金亞, 薛建良, 尚旭東, 等. 草畜平衡補償政策的受償主體差異性探析:不同規模牧戶草畜平衡差異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11):89-95. [Li Jinya, Xuan Jianliang, Shang Xudong, et al. Otherness Analysis on the Subjects of Indemnification about ‘Balancing Grass and Livestock’ Compensation Policy: Variation Analysis of Herdsmen with Different Scales of Pastureland on ‘Balance of Forage and Livestock’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11): 89-95.]

[9]王學恭, 白潔, 趙世明. 草地生態補償標準的空間尺度效應研究: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2,(12):1093-1095. [Wang Xuegong, Bai Jie, Zhao Shiming. Study on Spatial Scale Effec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Rangeland: Taking Reward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Range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s an Example [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2,(12):1093-1095.]

[10]Engel S, Pagl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663-674.

篇2

關鍵詞:  微生態調節劑 臨床應用 

        微生態學(Microecology)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與其宿主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1]。隨著微生態學的深入發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態調節劑(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迅猛發展起來,它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用以調整微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進健康嘉態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物質的制品[2]。近幾年來,微生態調節劑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被廣大患者所認可和使用,并日益顯示出其突出的優勢。本文對此類制劑的產生、分類和臨床應用情況加以剖析,希望能為臨床應用有所幫助。

        1  微生態調節劑的產生

        1.1微生態調節劑產生的重要性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化學藥物的出現使人類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爭時擁有了重要武器。恩惠與風險并存著,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耐藥菌開始出現,耐藥性不斷攀升,甚至出現了對任何藥物均不敏感的超級細菌,面對這一新情況,面對人們與病原微生物無止境的斗爭,除了不斷研制新的抗菌藥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態調節劑產生的理論依據

        隨著微生態學日新月異的發展,目前人們逐漸認識到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生理性組合關系。正常情況下,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其特定的生態平衡,而每一個生態群落內的微生物依據其共生和拮抗維系正常群落關系,一旦這個平衡被破壞,就變成生態失調,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微生態調節劑正是利用微生物間這一共生和拮抗關系,補充對人體內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質,抑制有害菌群過度增生,使病理性組合逆轉成生理性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態平衡,使相關疾病得以康復[3] 。

        2  微生態調節劑的分類

        微生態調節劑近年來發展迅猛,對該類產品給予正確分類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為:人類微生態調節劑、動物微生態調節劑、植物微生態調節劑。

        2.2按用途可分為:保健性微生態調節劑、防治疾病性微生態調節劑。

        2.3按合成成分可分為:利用菌體、代謝產物、生長促進物質等合成的微生態調節劑。

        2.4按藥劑學的劑型分類可分為:液體劑型微生態調節劑、固體劑型微生態調節劑、半固體劑型微生態調節劑、氣體劑型微生態調節劑。

        3  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機制

        微生態調節劑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長,降低內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態平衡的作用。[4]其作用機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調節微生態平衡  通過補充有益菌群控制、拮抗、排斥致病菌的侵襲和定植,阻止侵入病菌的生長和繁殖,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生態平衡。

        3.2增強免疫力  微生態制劑在機體定植后,可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3營養作用  有益菌生長繁殖能合成多種維生素、活性營養因子和生物酶等供機體使用,以促進代謝和調整內分泌。

        3.4屏障作用  有益菌可在定植的部位形成微生物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居,成為一個有效的生物屏障。

        4  微生態調節劑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隨著微生態調節劑在臨床的應用,微生態防治漸入人心,越來越顯示出重要作用。目前在在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已積累了大量資料。

        4.1對胃腸道疾病的作用

        人體腸道當中棲居大量的細菌,大約有30屬500多種之多,他們和人體構成微生態平衡,若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將引起許多相關疾病。目前,國內外已經有多種微生態制劑應用于臨床,用于防治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例如:張鳳蓮等[5]報道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門螺桿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態平衡和調節機體免疫方面效果明顯;劉愛民等[6]報道運用思密達散劑、乳酸菌素片治療腸易激綜合征(IBM)總有效率為98%;關國明等[7]報道應用麗珠腸樂和結腸炎丸聯合治療慢性結腸炎總有效率為95.24%。當然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

篇3

【關鍵詞】中醫學;生態學

中醫學認為,保持機體內的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F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兩者理論,不謀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發表“中醫是偽科學”的奇談怪論,可見這些人對中醫理論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長期從事生態醫學的研究,也涉足中醫學的陰陽平衡理論,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決不是偽科學”[1,2]。

1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由于研究生態學,保護生態環境(宏環境和微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及生命優質有著重要作用。近30年來生態學已發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并出現了許多分支,生態醫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態醫學及三層次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系的微觀生態醫學即醫學微生態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系的分子生態醫學;現就生態醫學的三個層次簡要介紹如下:

2.1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作者認為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迭次發生以后,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另外,人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

2.2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從事微生態學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康白教授將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醫學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著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t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窝走M而引起敗血癥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癥,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后,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股氐膹V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制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態醫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于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后國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雜志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制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6]。

3中醫學的生態觀與現代生態醫學

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并通過中藥使失調恢復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平衡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藥食同源的防病原則都是生態醫學思想的體現。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中醫學的生態觀在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中的體現加以論述[1~3]。

3.1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建立了預防為主的保健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彼^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微生態學的崛起,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從治療醫學、預防醫學已經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它必須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其主要思想為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這是醫學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的必然規律。微生態制劑由于是來自宿主生理性細菌的制劑,回歸至原生境,修復生物屏障,根據疾病的生態病因的觀點,因而,微生態制劑可達到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之目的。微生態療法重在調整,中醫的核心也是調整,因此,兩者的觀點和理論不謀而合,這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3.2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滲透到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借此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因此,中醫的陰陽學說是關于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規律的學說[1~3]。

3.2.1闡釋人體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構成了除解剖意義上的系統以外的微生態系統,與機體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陰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據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計,人類腸道大約帶1kg細菌,其活菌數量達1012~13個,這些正常菌參與了宿主的代謝、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維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態平衡。

3.2.2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和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就是這種平衡協調遭到破壞的結果,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人體微生態系統由于內因或外因的影響使其平衡遭受破壞即微生態失調,便可導致多種疾病,如胃腸微生態系統平衡失調,便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調,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微生態學診斷疾病,采用厭氧培養技術對人體某部位正常細菌進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種細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檢查以確定微生態失調及程度。

3.2.4指導養生防病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取天地自然規律,采取各種養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養生防病即為現代的保健醫學,保健醫學必須以微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制劑的重要功能就是無病保健,未病預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微生態療法也是恢復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方法有營養調整、抗菌調整、內服菌群促進物質、活菌制劑等從而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的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是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祛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足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

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來認識正氣可理解為人體微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態。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微生態學專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學說,其含義為腸道正常菌群對潛在病原菌在腸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證明,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等)對定植抗力負有重要責任,抑制了厭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厭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蛋捉淌谔岢隽松飱Z氧學說,因腸道正常菌大多為厭氧菌,因此,他用從土壤中所分離出的一株無毒的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制成一種生物奪氧的活菌制劑,口服后,腸道氧氣被消耗,提供了供厭氧菌生存的厭氧環境,厭氧菌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從而達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襲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見,中醫的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微生態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態系統功能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脾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神經內分泌有關,微生態學研究表明,中醫的脾與人體胃腸正常微生物有密切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指胃受納食物之后再經脾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會出現腹脹、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

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在人的胃腸微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擬桿菌、糞鏈球菌、韋榮球菌等,每克糞便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個,如此大量正常菌產生的各種酶,參與了機體的酶池,對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消化吸收起著重要作用,如胃腸微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就會發揮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結構和功能異常如雙歧桿菌等減少時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來病原菌的侵襲,或與其他腸道菌比例失調或寄居位置的變化如產氣菌大量增殖,就會引起腹瀉、脹氣等表現。

3.5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中醫的藥食學,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問,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是其主要內容,藥與食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把藥物與食物科學地配合起來用以養生、治病是中醫學的重要課題,作者對中醫的醫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疾病等,對病人而言,合理營養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合理營養和藥物對于防治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營養也是使宿主適應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營養不良或營養變化都對正常微生物群有影響,在正常時保持微生態平衡,在異常時導致生態失調,在微生態治療法中,用限制營養的辦法抑制過盛菌的繁殖如發酵性腹瀉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敗性腹瀉限制蛋白質食物等。通過營養對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員的促進作用來調整菌群失調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據不同種群對營養要求的不同,可達到促進某些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目的。對雙歧桿菌的扶植可用胡蘿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對乳桿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對腸球菌的扶植可用葉酸、復合維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通過營養的作用來提高宿主對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結構對類桿菌和梭菌有促進作用,這兩種細菌的增多與癌癥和衰老有聯系,因此,要保持對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須注意膳食結構,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

中醫的異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現相同的證候時,應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有關微生態學中異病同治的問題,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胃腸道疾病及微生態治療。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粘膜上排列著致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這種菌膜屏障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質的吸收,產生乳酸等使體內有害毒物排出體外,具有清潔腸道,保護肝臟,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壞,在外襲病因的作用下,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慢性結腸炎、肝病加重等,鑒于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發病機制——微生態失調,因此,利用宿主體內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等)作為種子,通過發酵工程,擴大數量,制成活菌制劑,再回歸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種微生態制劑能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謂異病同治。

從以上列舉的醫學微生態學理論與中醫理論來看,兩者不謀而合,極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鑒的,可以用醫學微生態學原理解釋和闡明中醫中的某些理論,也可用微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藥方。舌象檢查證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結果,通過中醫中藥療法,可改變舌象,菌群結構也同步改變。四君子湯有扶植腸道生理性細菌的生長作用,小承氣湯在調整腸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們可利用微生態學研究方法,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依據生態學原理去研究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項祺.內經教程[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2]牛實為.內經生態觀,第1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3]孫濡泳.普通生態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揚力.周易與中醫學,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態學,第1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7.

篇4

論文關鍵詞:中學語文課,生態化教學,建構

中學語文課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而精細的活動過程,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教學弊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表現還比較突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式;教師主宰教學過程,控制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師只關注優秀生和學困生,卻忽略各方面表現都普通的一批中間層次的學生;學生厭惡、逃避學習語文課;學生之間存在不合理競爭和排斥等課堂生態失衡等現象普遍存在。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和增強,這些不和諧、非生態現象不僅在實踐上難以為繼,而且與當代語文課的性質、目的和內容格格不入,導致語文課教學內容可信度降低,教育功能弱化,進而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20世紀70年代以來,運用生態學的原理、方法和價值觀來對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從而建構全新的生態化課堂教學的獨特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好奇與關注,是一種特別值得肯定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向。

一、何謂“生態化教學”

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ance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Ecology)的概念,從此,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開始滲透到教育學及其分支學科,被用于研究各種教育現象。以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審視教育“終端"環節——課堂教學,教學被認為是一個生態系統,即“在這個系統中教師、教材、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模式、課程設置等都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生態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態位。學校中的教學活動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編碼、翻譯和利用過程,也就是人和環境的對話過程?!盵1]從教育生態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角度看,教學活動系統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它的生態性,它不是僵死的物質系統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

生態學理念主張用系統、多樣、和諧、共生等思想來對待每一個生命,包括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這種思想表現在教學中,就是要將教學看成一個整體、一個系統,該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子系統構成,善待教學中的生命,關照學生的個性及多樣性,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世界,促進教師和學生生命價值的生成和實現;同時認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在溝通、理解和對話中尋求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生態化教學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理論研究教學問題,強調以一種生態的眼光、態度、原理和方法來關照、思考、理解、解釋復雜的教學問題,挖掘教學本身具有的生態性,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最終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發展,教師的生命價值得以最大提升。就其本質而言,生態化教學就是要尋求生命的和諧發展,即尊重教學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充分體現生命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共同建構和豐富個體生命的內涵和價值,促進其整體、和諧、有序發展。

二、語文課生態化教學的基本特征

1、教學系統各要素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因此,也是良好教學生態特征的表現。生態化教學的開放是全方位的,涉及教學系統的各要素,既有內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既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在:第一,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他們的意識、思維都是開放的;第二,教學目標不僅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還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等。第三,教學內容除了教材上的內容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學校特色,選取挖掘適合本校學生特色的課程資源,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從網上選取下載各種電子資源供教學用。第四,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有較大差異,即使同一教師在不同的時間段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可不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第五,教師真摯坦率地與學生相處,互相交流思想,給學生創造一個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教學環境。第六,課程教學評價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

篇5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設計;景觀;

The pre-application of Ecology in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facing severe zoology crisi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a threat to the whole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view, will explore the mode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covery and resolution of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means tha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o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the technology and think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city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n, na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 B82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城市化運動迅速展開,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種種城市頑疾已經成為發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統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到徹底的摧殘。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須的,但自然系統是負荷量是有限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從古到今人類都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進行城市建設。但人類對城市的需求不僅局限在物質上,還會對城市的環境提出更多層面的要求。城市空間發展要源于自然生態的視角:城市空間發展不是人工環境不斷侵占自然生態空間的過程,而應是與自然協同演進。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逐漸醒來,開始意識到環境和能源危機,風景園林設計流露出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這是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認識。1969年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的問世,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景觀設計中,產生了“設計尊重自然”,把景觀設計與生態學完美地融合起來,開辟了生態化景觀設計的科學時代,也產生了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

1生態學原理

1.1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2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1.3共生原理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動物、植物、菌類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

1.4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

1.5生態調控

生態調控是生態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體,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是消極地適應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環境,因而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無論是生物種群的數量、密度的變化,還是生物對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均表現為“通過自然選擇的負反饋進行自我調節”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人積極地、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其系統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所做出的決策,因而它的調控機制主要是人為的而不是負反饋的調節。

2 城市景觀設計與生態學原理

2.1景觀設計過程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匾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從而保持系統的穩定。群落中物種多樣性尤其是遺傳多樣性越高,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群落抗干擾的能力和維系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強。景觀生態學中強調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因此在現代景觀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植物的選配與生態位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群演替以及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植物生態位的配置,這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在景觀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2. 3植物配植與互惠共生

互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共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類的分泌物對加一些植物和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種叫胡桃醒的物質,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因此在胡桃樹下的土表層中一般是沒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風信子等都會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在園林中的植物配植時胡桃與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在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物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能有效地促進群落的穩定。

2.4城市布局與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己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與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園林建設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廈門等。

2.5生態調控原理

生態景觀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系統本身可以自我調節,達到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就需要以生態調控原理作為指導,使整個系統實現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在生態景觀這一生態系統中,由于人的社會性與能動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重大區別,它可以通過人類進行有限度的協調,使系統的生態效益最高,使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協調,使系統更加適應外部環境。

篇6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 作用機理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006-01

1947年,外國學者首次用乳酸菌飼喂仔豬后發現,乳酸菌可有效改善豬營養狀況,增加其體質量。但微生態制劑一直沒有得到深人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逐漸被實際應用于畜禽養殖。目前,我國的年使量已超過1000t。

1 微生態制劑

1.1 微生態制劑的定義

微生態制劑,又名益生素、生菌劑、活菌劑。動物微生態制劑是獸醫生物制品的一種,它是根據動物微生態學基本原理研制的用于調節動物機體微生態平衡,增強動物對腸內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或通過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來預防疾病,從而促進動物生長或提高飼料轉化率的一類藥物或飼料添加劑[1]。

1.2 微生態制劑的分類

微生態制劑中,其常用的菌種有:乳酸桿菌類(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芽抱桿菌類(地衣芽抱桿菌、枯草芽抱桿菌、蠟樣芽抱桿菌)、酵母類(釀酒酵母、石油酵母)。

2 微生態制劑的作用原理

2.1 微生態系統的定義

微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結構的空間內,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組織和細胞及其代謝產物為環境,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能獨立進行物質)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換的統一生物系統(Biosystem)[2]。當原有的微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時,不同菌群優勢的變化在臨床上則表現出不同的疾病癥狀。如果找到可以用幫助重建微生態平衡的方法,則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治愈該部位疾病。

2.2 微生態制劑的作用機理

微生態制劑進入機體內主要通過一些物質的生成和對腸道微生物區系的改變而發揮作用,其作用機理相當復雜,而且在理論上的研究進展還比較慢,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理論和假說[3]。

2.2.1 微生物優勢種群理論

正常動物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時有益微生物占絕對優勢,對整個種群起控制作用。一旦該優勢種群受到破壞,失去這種優勢,就會導致動物微生態失衡,致使動物發病。微生態制劑的使用可以補充或恢復優勢種群,使失調的腸道微生態重新達到平衡。從而使動物健康得到恢復。

2.2.2 生物屏障理論生物屏障理論

又稱生物頡頏理論,也稱嵌合作用。正常微生物群構成機體的防御屏障,其中包括生物學屏障和化學屏障,微生態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皮膚等的表面或細胞間形成的生物膜樣結構上。形成一層生物膜,封閉了致病菌的侵入門戶,起著占位爭奪營養、互利互生等生物共生或頡頏作用。

2.2.3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抵御感染

微生態制劑可作為非特異免疫調節因子,通過細菌本身或細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細胞,使其激活,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和巨噬細胞的活性。激發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2.2.4 生物奪氧理論

微生態制劑中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在生物體內定植,消耗環境內的氧氣,可降低局部氧分子的濃度,有利于專性厭氧菌的定植和生長繁殖,而需氧與兼性厭氧菌下降。使腸道微生態平衡恢復正常,以達到治病的目的。有些微生態制劑含有蠟樣芽孢桿菌和枯草桿菌等需氧芽孢桿菌,這些菌不是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員,在腸道不能長期定植。但能迅速消耗氧,使pH迅速降低,從而有利于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的生長。

3 微生態制劑的應用和研究現狀

3.1 微生態制劑的應用背景

由于抗生素有抗藥性、殘留性、二重感染等特性,歐盟己全面禁止抗生素作為動物的飼料添加劑,其他各國也在加大對抗生素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認為,抗生素的負面效應主要有: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其耐藥性因子的傳遞頻率雖然只有,但由于細菌數量大、繁殖快,在這一頻率下,仍造成抗藥菌株的擴散、蔓延,而且可以使一種細胞產生多種耐藥性[4]。

3.2 微生態目前的應用現狀

日前在實際應用中,各國都有其法律的規定。在美國準許直接飼喂的微生物報道已有43種。但用于商品化生產的主要有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酵母菌、米曲霉等。日本主要使用枯草桿菌、納豆芽抱桿菌、乳酸桿菌、乳酸球菌、酪酸菌等。我國正式批準生產的菌株主要有蠟樣芽抱桿菌、枯草芽抱桿菌、乳酸桿菌、乳酸球菌、酵母菌等。在市場上,國外生產廠家使用最多的是Toyoi菌(抱子型桿菌培養物,從土壤中分離),其次為酪酸菌及Bifid (初代培養雙歧桿菌)。

國內外關于水產養殖用微生態制劑的研究大局限于應用效果方面,而對于推廣應用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僅發現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主持《微生物改良養殖生態技術的推廣應用》,除此以外,暫無發現有關微生態制劑推廣應用文面的報道。國外關于微生態制劑的研究比較早與相對成熟,對我國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 前景和展望

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絕對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藥因子可以通過基因物質的交換轉移到正常的腸道菌群中、現在有人把含有抗藥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結果將會和濫用抗生索一樣,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無法消滅的超級細菌,給人類造成更大的威脅。綠色飼料添加劑的開發已是大勢所趨,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時,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動物腸道菌菌群自身的特點及與寄主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設計出新一代高效的微生態制劑。

參考文獻

[1] 黃永慶,陳學豪.復合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飼料研究,2004(7):42~43.

[2] 張雅萍,史政榮.益生茵對燒傷大鼠腸道膜茵群和sIgA的影響[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4,16(5):257~259.

篇7

矛盾的對立統一,是在一定制約基礎上的對立統一。一個平衡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界的影響超過這個限度,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瘜W中,緩沖溶液的平衡移動也有一定的PH值范圍。人體的血液就是一種緩沖溶液,其pH值大約是7.4,稍有偏離就會生??;當pH值超出7~7.8這個范圍時,人就會死亡。再如,彈簧的振動,如果無限制地拉長,彈簧會變成一根鐵絲,就不再有彈簧的振動,也就不會再有彈簧的振動平衡。

當然,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的輕度污染水塘,如果一旦排放的污染物超過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水就會變臭,魚蝦也不能存活。又如,澳大利亞有其獨具特色的本土生態環境,但自從英國人在20世紀40年代引入歐洲野兔后,由于缺乏天敵,結果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兔子泛濫成災,使草原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如果直接達到地球表面,就會破壞生物體中的蛋白質和基因物質,造成細胞的變異和死亡。

然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改變了這一過程,大氣中存在的臭氧層能將大部分太陽紫外線輻射吸收。這是由于臭氧和氧氣之間存在的平衡,使大氣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大氣層。近年來,氟氯烷烴在工業生產中的使用越來越多,主要用于冷凍設備的制冷劑,醫用、美發、空氣清新的氣霧劑以及煙草工業的煙絲膨脹劑。氟氯烷烴在高空中會釋放出氟原子和氯原子,它們遇到臭氧分子后,會成為臭氧分解為氧氣的催化劑,奪走臭氧中的氧原子,使平衡受到破壞。因此,筆者認為,必須不容緩地采取有效行動,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臭氧層。

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它能夠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維護生態的平衡。因此,用綠色裝點祖國的山河,筑起一道綠色長城,當代人責無旁貸。

篇8

關鍵詞:市場生態 工商行政管理 要求 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行政執法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具體是指為了建立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國家通過政府主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機關,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進入市場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及其市場行為進行的監督管理??偫硖岢觯骸耙婪ūO管,提高執法水平和效能;維護公平,切實保護消費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搞好服務,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彪S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艱巨,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監管的重要力量,更需要新的改革和突破,以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需要。

市場生態思想

市場生態思想需要從市場談起,市場是伴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而產生和發展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市場將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方面的諸多因子組織起來,是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SENCE)”良性運行及協調發展的關鍵之所在。良好的市場運行及協調發展關系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關系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關系到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市場研究中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將環境、資源等自然因子納入到衡量市場發展狀態指標體系,擴展了市場系統的內涵,初步形成了市場生態思想??梢哉f,市場生態思想是市場理論與生態學理論之間的交叉融合,研究生態理念在市場系統中的運行和發展。它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生態理念當中“有機、平衡、協調、系統”的內涵,協調市場系統運行中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現階段市場生態思想主要是借用“生態”一詞的廣泛內涵,將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借鑒到市場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借“生態”一詞以表達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市場生態”被理解為“市場生態環境”,具體指某市場主體外界影響因子的總和。市場生態環境首先是市場的諸多因子在一種均衡條件下的環境狀態,系統自身也會有演化與進化。再者,市場生態環境成為一種理想的市場狀態,為生態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目標和參考,以促使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學原理與市場學原理之間的相互映射研究,如生態平衡與市場平衡、生態規律與市場規律、生態效果與市場效果、生態位與市場細分、生態競爭與市場競爭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市場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將市場生態思想運用到具體市場系統與生態系統研究中,協調市場經濟中參與者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推動市場系統與生態系統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市場生態思想的研究還未形成氣候,其自身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筆者認為市場生態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社會經濟活動中市場各行為主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是指一個由經營者、消費者、協調者、監管者以及在其中生成、運行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自然等組成的動態平衡的市場生態系統。這是一種競爭關系,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協調合作的關系。

市場生態思想對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特別是十七大提出構建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市場生態思想正是運用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研究具體市場問題,對作為市場的監管者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對工商行政管理理念的要求

長久以來,工商行政管理者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個是管理者,一個是被管理者。市場生態思想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者意識到自己不但是管理者,更是市場生態的參與者。市場生態思想將工商行政管理放在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平等的地位上,與經營者、消費者、協調者一起組成了市場參與的各方,應由管理為主轉向服務為主。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改變過去“政府本位”的思想,無論是做決策,還是具體工作,都不能再僅僅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應了解市場需要工商行政管理做什么、怎么做,以此為出發點安排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二)對工商行政管理手段的要求

市場生態思想認為以集貿市場、店鋪商業為代表的傳統市場形態將發生重大調整和改變;特許經銷、直達供貨、倉儲式銷售、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模式普遍采用,這些變化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應由過去運用單一的行政執法轉變到法律、行政、經濟、道德、信息等多種手段共同實施,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建立社區、網上以及流動工商工作站三位一體社會服務網絡,全面滲透到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工商行政管理需要通過自身信息的有效整合,積極開發投資、交易、消費指南、市場專項預警、市場秩序評估等深層信息服務產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三)對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是從計劃經濟延續過來的,將“檢查多少次,出動多少人、罰款多少元、宣傳多少次”等指標當成目的。工商行政管理方式需要必要的改變,必須站在市場生態的角度思考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方式要逐步由駐場式的靜態管理向以市場巡查制為主要形式的、多種管理方式并存互為補充的動態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系統化管理。重點要放在加強工商行政管理與其他監管者之間協調配合,通過不同層面的信息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實現市場生態的自我凈化。

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生態之間的關系

市場生態思想以全新的生態視角認識工商行政管理,強調市場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營者、消費者、監管者和協調者等多方市場生態主體共同參與。工商行政管理作為典型的監管者,獨立于經營者、消費者和協調者的行為之外,與市場生態參與者扮演多重關系。

(一)與經營者是管理與服務的關系

經營者是指由源頭生產到末端消費整個產業鏈中,從事生產經營或提供服務的企業和個人。在以往的市場活動中,工商行政管理更多的是充當裁判者的角色,側重于事后處理和處罰,管理大于服務。2011年曝光的“染色饅頭”、“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多為事后監管。隨著社會對工商行政管理要求的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需要強化服務意識,豐富服務手段,順應市場發展規律,變被動管理向主動服務轉變。工商行政管理與經營者的關系要緊緊圍繞市場準入、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消費維權、規范直銷打擊傳銷、食品安全等六大職能,打破“以罰代管”、“一罰了之”的觀念,遵循服務觀念,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二)與消費者是引導與培育的關系

消費者是指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各類主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營者營銷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侵權手段花樣翻新,欺騙性大,消費者難以識別。尤其是特殊商品的維權,需要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消費者難以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消費者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更多的體現在引導理性消費和培育消費主體的功能,一方面引導消費者健康消費,以宣傳培訓、信息公示等多種形式修正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倡導科學、健康、文明消費。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特點,培育出具有自我保護能力和商品知識的消費主體,增強消費者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如通過新聞媒體、在公共場所設置“12315 維權公示信息牌”等方式,及時進行消費警示和提示,對消費者反映較多的問題和案件及時曝光。

(三)與協調者是調動與促進的關系

協調者是協調市場主體間利益、維護市場生態平衡有序的主體,包括各類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我國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轉型而來,政府主管部門過于強勢,行業協會組織發育不夠健全。協調者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功能,扮演經營者和監管者之間的劑角色。工商行政管理應作為促進行業自律發展的牽頭部門,發揮政府組織優勢,加強與協調者的溝通合作,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扶植、引導和促進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建設,協助建立健全規范制度,虛心聽取和認真接納來自協調者的意見和建議。如北京某工商行政管理分局積極建議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搭建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建成以“一花三果”(百合花、蘋果、草莓、柿子)為主導產業的農業合作組織。同時,發揮其在廣告、商標、合同方面的優勢,提供信息和幫助,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四)與其他監管者是配合與制約的關系

監管者是指規范和監督市場參與者行為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市場生態思想認為市場生態涉及公安、質檢、衛生、文化、城管、建設、金融、農業、專利、工商、旅游、稅務等多個監管者,僅僅發揮某個監管者的作用不可能維持好市場生態平衡。監管者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明顯帶有一個救生圈參與管理,看似工作到位,實際是在自我保護,彼此之間采取等、靠、推的方法,逃避管理責任,形成“有人管又無人管”狀況。如在治理傳銷、違法醫藥廣告、電視直銷、電子商務等領域上,由于缺乏統一協調,沒有形成完整的監管鏈,很難說實現了監管者各負其責。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主要的監管者,要積極協調和配合好涉及到分段監管的其他監管者的工作,通過各環節無縫隙銜接和信息共享,發揮主動服務意識,共同維護市場生態平衡。對于相關監管者的危害市場生態平衡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要進行必要制約。同時,應積極推動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形成屬地管理和聯席會議機制,實現各類監管資源的有效整合。

綜上,市場生態思想是市場理論與生態學理論的有機融合,體現了生態理念中“有機、平衡、協調、系統”的內涵。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主要的市場監管者,更需要創新理念,制定相應措施,維持市場生態平衡,促進整個市場生態系統的不斷向前發展與進化。本文只是對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生態思想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還有許多更深入更細致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偉,劉國慶.工商行政管理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9(1)

3.周伯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努力實現“四個統一” 進一步開創新形勢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J].工商行政管理,2007(15)

4.沈懿,左京生.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與工商管理體制轉型[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6)

5.高宏.淺議我國工商行政管理機制[J].商業文化,2009(9)

6.王眾孚.不斷提高執法效能 切實規范執法行為[N].中國工商報,2006-7-22(A02)

7.陳潭.以民為本、和諧管理與公共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7)

8.齊寒石.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 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J].武漢學刊,2007(6)

9.何四娥,段彥.WTO規則體系與我國政府的市場監管[J].蘭州學刊,2004(6)

10.樓崇.循環經濟理論與汽車市場生態平衡[J].中華汽摩配,2006(1)

11.楊智強,樓崇.“市場生態文化”及其價值內涵分析[J].現代企業文化,2008(11)

12.楊智強,樓崇.“市場生態”思想及其理論支持剖析[J].現代商業,2009(3)

篇9

關鍵詞:生態園林 生態平衡 生態效益

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成為我們國家寶貴的財富和民族的驕傲,需要我們認真地繼承與弘揚。隨著社會的發展,更要求我們的園林事業在繼承的基礎上必須有所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面對新時代的綜合需求,園林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園林功能的多元屬性和園林建設規?;陌l展趨向已經提到日程,園林由過去的封閉走向開放,由局部走向整體,由分散走向系統,已經成為園林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成為園林這一建設行業鮮明的時代特征。物質和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和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園林綠化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實施了市區七條主干道綠化改造,城市園林綠化提位升檔、十萬大苗進城等重點綠化工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8%,綠地率達4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2平方米,城市綠量得到大幅增加,綠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城市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為進一步搞好城市綠化工作,推動“生態興市”戰略的實施,確保城市綠化工作不斷上規模、上檔次,我市確定今年的城市綠化具體目標任務為: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生態大市步伐。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對生態園林有全新的認識。

一、生態園林的概念和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從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1、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2、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3、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二、園林與生態平衡

一片森林,一個公園或一塊草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進一步,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對城市生態系統來說就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沒有環境,生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因而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僅有環境而沒有生物成分,也就談不上生態系統。從這種意義上講,生物成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市園林則是重中之重。園林植物既是系統中其他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時又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棲息場所。而且就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而言,園林植物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如此,園林植物在城市生態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一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狀態,除決定于環境條件外,更主要決定于園林植物的種類構成及生長狀況。

生態平衡是當前國內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其自然界中,諸如森林面積減少,沙漠擴張,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氣候旱化,洪水泛濫,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都是生態平衡失調的表現。

人工、自然生態系統或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或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食物網、食物鏈比較簡單,遇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干擾,很容易使其結構破壞,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進行。人工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低,只靠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有序的耗散結構,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的能力差。在城市化過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甚至破壞,特別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量減少或者不再存在,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環境與防治污染,必須在規劃或改建城市時,就應該把建立適宜的城市面積園林綠地系統列入規劃之內,奧德姆曾提出的一些大城市的建設中綠地面積應占1/3左右。我國目前規定新建城市綠地覆蓋率應占30%,改建城市不應低于25%,但現實中的甚少。國外有些城市如西德的波恩市綠地覆蓋率達33%,155平方米/人,公用面積人均23.4平方米。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綠地覆蓋率達60—70%,人均公園面積70.5平方米。挪威的奧斯陸綠地覆蓋率占75%等這些城市綠樹環繞,芳草如茵,花卉簇擁,環境十分優美,同時對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力發展城市綠地系統,對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篇10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水利工程建設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它的產生基于人類對于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無疑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的轉變。

二、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局部地表空氣變得更加濕潤,對局部小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1 ] 。

(1)降雨量增加:這是由于修建水庫形成了大面積蓄水,在陽光輻射下蒸發量增加引起的。

(2)降雨分布發生改變:水庫低溫效應的影響使降雨分布發生改變,一般庫區蒸發量加大,空氣變得濕潤。實測資料表明,庫區和鄰近地區的降雨量有所減少,而一定距離的區降雨則有所增加,一般來說,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增加,而背風面降雨則減少。

(3)降雨時間發生改變:對于南方大型水庫,夏季水面溫度低于氣溫,氣層穩定,大氣對流減弱,降雨減少;但冬季水面較暖,大氣對流作用增強,降雨量增加。

2、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修建后通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水源消失而干涸;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入??谝蚝铀髁繙p少引起河口淤積,造成海水倒灌;使得河流自凈能力降低;以發電為主的水庫,多在電力系統中擔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變化幅度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變化較大,對航運、灌溉引水位和養魚等均有較大影響;當水庫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斷流時,勢必造成水質的惡化。

3、對土壤的影響

水庫蓄水引起庫區土地浸沒、沼澤化和鹽堿化。

(1)浸沒:在浸沒區,因土壤中的通氣條件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減少,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的生長。

(2)沼澤化: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現沼澤化、潛育化,過分濕潤致使植物根系衰敗,呼吸困難。

(3)鹽堿化:由庫岸滲漏補給地下水經毛細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強烈蒸發作用下使水中鹽分濃集于地表,形成鹽堿化。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目前社會上極為關注的是大壩建設對洄游魚類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洄游魚類由于種類的不同,其生存的環境也各不相同,如鱘魚,相當一部分是在北緯45 ℃左右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國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等河、海之間洄游。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要對具體的河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1)對陸生植物和動物的影響: ①永久性及直接的影響,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都會造成直接破壞; ②間接的影響,指局部氣候,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等所造成的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等的影響。

(2)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指對水生藻類植物的影響。

水庫淹沒區和浸沒區的原有植被死亡,以及土壤可溶鹽都會增加水體中氮磷的含量,庫區周圍農田、森林和草原的營養物質會隨降雨流進水體,從而形成富營養化的生長條件。

(3)對魚類的影響:切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水庫深孔下泄的水溫較低,影響下游魚類的生長和繁殖;下泄清水會影響下游魚類的餌料,影響魚類的產量;高壩溢流泄洪時,高速水流將造成水中氮氧含量過于飽和,致使魚類產生氣泡病。

5、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傷寒、瘧疾、細菌性痢疾、霍亂、血吸蟲病等直接或間接地都與水環境的惡化有關。如丹江口水庫、新安江水庫等建成后,原有陸地變成了濕地,利于蚊蟲孳生,都曾流行過瘧疾病。由于三峽水庫介于兩大血吸蟲病流行區(四川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之間,建庫后水面增大,流速減緩,因此對釘螺能否從上游或下游向庫區遷移并在那兒孳生繁殖,都是需要重視的環境問題[ 2 ] 。

6、對生物和文物的影響

我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繁多。水庫蓄水淹沒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規模工程建設對地表植被的破壞,新建城鎮和道路系統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分割與侵占,都會造成原始生態系統的改變,威脅多樣生物的生存,加劇了物種的滅絕。水利工程師的職責是研究由平衡狀態到不平衡狀態再到平衡狀態的發展規律。只要遵循“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規劃,周全設計,精心施工,加強科學管理,大多負面影響都可以得到緩解。水利工程能否帶來環境效益,能否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設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展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自然與生態的平衡機制,研究人類改變自然時對生態的近期和長遠的影響[ 3 ] 。因地制宜,確定適當的開發目標。過去的水力資源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開發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因此考慮社會穩定和保護耕地資源,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少、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 %地開發;對于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參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況,水電資源平均開發率為70 %~80 %是可行的[4] 。

三、結語

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對這一“打破”要作具體分析,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人類要謀求生存和發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惡性的生態平衡環境,使其由“惡”轉“良”;同樣,也正是因為人類要發展,還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讓其向著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其中的代價,則正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所應充分注意的對環境保護問題。因此,觀念上的更新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

參考文獻:

[1]宋國光. 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影響的芻議[J ] . 國土經濟, 1994 , (1) .

[2]劉昌明. 調水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J ] . 人民長江,1996 ,27 (12) .

[3]潘家錚. 中國水利建設的成就問題和展望[J ] . 中國工程科學,2002 , (2) .

[4]劉莊. 水利設施對淮河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J ] .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 , (2)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