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亞洲經濟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亞洲經濟特點

篇1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篇2

關鍵詞:亞洲金融對外貿易區域合作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83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10)011-047-04

盡管建立亞洲區域貨幣有助于打破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促進亞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但基于亞洲“全球化”趨勢強于“區域化”的特點以及亞洲經濟缺少“領頭羊”的現狀,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建立匯率聯動機制甚至單一貨幣區等較深層次的區域金融合作的難度較高,現實意義也不大。圍繞區域核心貨幣的競爭仍是主流,真正的貨幣合作恐怕要在鼎立之勢打破之后。

未來10年內,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框架應以完善政策對話、危機救助、監管合作等機制為主,同時培育發展區域金融市場。通過區域金融合作和各國的金融深化,改善亞洲金融體系結構,為亞洲貿易投資模式的轉變和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創造條件。中國則應著力為擴大人民幣的區域使用創造經濟和制度條件,把人民幣打造成區域核心貨幣。

一、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

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區域金融論壇形式為主的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啟動。目前,雖然在清邁倡議下的區域流動性救助安排、區域金融市場以及政策對話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迄今為止,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清邁倡議”實現了多邊化,區域流動性救助機制進一步完善

2000年5月,東盟、中國、日本和韓國(東盟+3)的財長們決定在東盟+3的框架內設立一個區域金融合作協議,這就是清邁倡議。財長們決定,通過清邁倡議在四個重要領域展開合作: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建立資本流動監測機制,建立區域政策對話和經濟監控機制,進行人員培訓。作為亞洲地區唯一的具有準機構性質的流動性救助機制,清邁倡議對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

清邁倡議只是促進進一步談判的協議,而不是一個關于貨幣互換安排的最終協議,此后,在清邁倡議下的行動逐步展開。

2007年5月,在10+3日本京都財長會議上,各方一致同意通過建立自我管理的外匯儲備庫,即各成員國中央銀行或財政部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區域儲備基金。該基金再簽署協議,委托各參與國在非危機時期分別管理各自的出資,危機發生時集中使用儲備基金,幫助發生危機國家應對國際收支和短期流動性困難。區域儲備基金的建立,是改變清邁倡議以往的雙邊性質,向多邊化機制發展的開端。同時,東盟+3決策機制和基金啟動機制也從雙邊安排向多邊轉變。

2009年2月22日,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東盟+3財長會議為強化清邁倡議再次采取行動。財長們在會后聯合公布了《亞洲經濟金融穩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清邁倡議多邊機制(CMIM)將共同儲備基金擴大到1200億美元。與此同時,為保證共同儲備基金有效管理和使用,提議建立獨立的區域監控實體。在上述兩項措施實施之后,共同儲備基金啟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性貸款的掛鉤比例從80%進一步降低。

2009年5月3日印尼巴厘島10+3財長會上,各方就外匯儲備庫主要要素及香港加入儲備庫達成一致。儲備庫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中(包括香港)日韓和東盟按照80:20比例出資,中國、日本分別為384億美元,韓國為192億美元,東盟為240億美元。在中國的出資份額里,香港出資42億美元。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于2010年3月24日正式生效。2010年5月初,在10+3塔什干召開的財長會上,各方就10+3獨立監督機構(即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的主要要素達成共識。

“清邁倡議”的多邊化以及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建立,不僅完善了亞洲區域流動性救助機制,而且為開展區域貨幣合作搭建了基礎平臺。

(二)亞洲金融市場發展倡議多,聯合行動少

2003年由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EMEAP)牽頭成立的亞洲債券基金一期(ABFl)是發展區域債券市場第一次聯合行動,總金額為10億美元,現已全部投資于EMEAP經濟體中和準發行體發行的美元債券。由和準發行人發行的債券只能以美元計價,因為沒有本地貨幣的參與和缺乏二級市場。2005年6月,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正式推出亞洲債券基金二期(ABF2),種子基金數額為20億美元,確定了向私人部門開放的原則。投資方向由8個經濟體的和準美元債券拓展到和準本幣債券。與第一期不同的是,ABF2允許在八個市場上發行以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券,這八個市場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

在亞洲金融市場發展方面的倡議很多,包括2003年東盟+3也提出了建立亞洲債券市場動議(ABMI)、2002年泰國提出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CD)、2002年香港提出的發展資產證券化和信用擔保市場的倡議等。但基本沒有采取聯合行動。2008年5月10+3馬德里財長會通過了ABMI新路線圖,其重點是推動各國進一步發展各自的本幣結算債券市場,從而進一步發展亞洲債券市場?!靶侣肪€圖”主要致力于10+3促進本幣債券的發行、擴大本幣債券的需求、完善債券市場監管架構以及改善債券市場相關基礎設施。2009年,新的東盟+3簽署的《行動計劃》,再一次將建立區域金融市場提到議事日程,但沒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

(三)建立了多層次的政策對話機制,但一些跨區域的論壇在促進亞洲區域合作方面的作用有限

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中最重要的政策對話機制是由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1國組成的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EMEAP)。該組織成立于1991年2月,其宗旨是通過交流與合作,維護東亞金融穩定、推動區域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支付體系建設并加強銀行業監管合作等。為加強EMEAP在金融穩定方面的合作,2006年11月,EMRAP行長會決定成立副行長級的貨幣與金融穩定委員會,負責經濟監測、危機管理等重要職責。此外,由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參與的東南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論壇(SEANZA)以及跨區域亞歐會議(ASEM)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為亞洲加強政策對話和經濟監督提供了平臺。但是,由于美國并不愿意看到沒有他參與的亞洲區域集團的建立,美國的干擾也是亞洲區域合作的障礙,由美國參與的跨區域論壇在促進亞洲區域合作方面的作用有限。

(四)亞洲匯率和貨幣合作停滯不前

關于亞洲匯率機制和貨幣合作主要還處在學者研究和探討階段。盡管2005年亞洲開發銀行曾提出亞洲通貨單位(ACU)的動議,由于存在很多技術困難,參加國之間無法達成共識,亞洲開發銀行將原定2006年5月啟動ACU的計劃無限期推遲。雖然在亞洲,日元和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區域效應相對較強,但任何一種貨幣都沒有成為其他國家的錨貨幣,不是區域核心貨幣。

二、亞洲“全球化”傾向大于“區域化”,大量金融資源區外循環,區域金融合作缺乏推動力

亞洲國家主要通過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來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普遍處于產業鏈條的低端,產業發展既依賴發達國家的技術,也依賴發達國家的市場,這決定了亞洲基本的貿易流向。盡管亞洲區內貿易份額從2003年開始已經超過區外貿易,但從貿易最終需求看,亞洲對外貿易的主要需求拉動力仍然在區外。亞洲對外貿易最終需求70%左右依賴歐美市場。而導致區內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跨國公司主導的東亞生產網絡布局。從自由貿易協定數量上看,目前亞洲國家在談和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區協定猛增到近100個,但亞洲區內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數量只占全部貿易協定的25%。

亞洲資本流動也不具備“本地偏好”(home-biased)特點。第一,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亞洲國家加快開放資本帳戶,區內FDI也因跨國企業生產網絡區內布局而活躍,但投資的區內份額仍然比較低,亞洲FDI流入和流出60%左右是在區域內進行的,如果排除香港因素,東盟10國+3(中日韓)的區內直接投資份額僅為30%左右。亞洲區內證券投資份額大致為10%。第二,由于亞洲區內沒有穩定的可信賴的國際貨幣,無論區內還是與區外的貿易和投資往來主要以美元來進行結算,亞洲國家為保障國際支付能力不得不儲備大量美元儲備資產,這決定了亞洲區域凈資本流向;第三,亞洲國家金融市場在規模、效率、深度和流動性等方面與美國和歐洲都有很大差距,金融體系結構是銀行主導,無論是官方外匯儲備還是私人資本不得不投資美國等區域外的金融市場。大量的亞洲儲蓄剩余不是在區域內轉化成投資,而是在區外循環。

可以說,亞洲的區域化不僅沒有表現出對區外的對抗性,反而是全球化的“副產品”。無論從貿易還是投資方面看,亞洲的“全球化”傾向都大于“區域化”,這導致亞洲各經濟體對美元和美國金融市場的依賴。盡管近年來亞洲區域各主要經濟體相互依存關系逐步深化,但亞洲區域金融資源的區內循環比重不高,金融運行不可能擺脫美元體制1。在這種情況下,亞洲各國經濟受美國和歐元區宏觀經濟政策的外溢效應更大,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不突出,使合作缺乏動力。這也是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三、未來10年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框架

基于亞洲“全球化”趨勢強于“區域化”的特點以及亞洲經濟缺少“領頭羊”的現狀,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建立匯率聯動機制甚至單一貨幣區等較深層次的區域金融合作的難度較高,現實意義也不大。圍繞區域核心貨幣的競爭仍是主流,真正的匯率和貨幣合作恐怕要在鼎立之勢打破之后。

未來10年內,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框架應以完善政策對話、危機救助和防范機制為主,同時采取合作或單獨方式發展區域債券市場。

(一)強化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EMRAP)對話平臺的作用,加強政策對話

盡管涉及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的對話平臺比較多,但EMEAP是相對比較完善的對話機制。已經初步構建了危機管理構架及建立了金融市場交易室網絡。EMEAP的相關機制分為三層:行長級會議機制、副手級會議機制和工作組會議機制。已經發起了兩期亞洲債券基金,編制了地區金融穩定宏觀監測報告。相對其他論壇,其參與成員相對較少,容易達成合作共識,未來,應將其作為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政策對話的最重要的平臺。

(二)在“清邁倡議”原則框架下,繼續完善亞洲區域危機救助和防范機制

第一,進一步加強外匯儲備庫建設,應在“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基礎上,增加其獨立性,逐步減少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融資方案的聯系,由國際貨幣基金的的補充轉變成替代。這雖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不愿意看到的,但這正是亞洲擺脫美元體制的重要手段。

第二,加強區域內經濟監測機制和區域金融監管機制。清邁倡議建立之初有四個內容:監控資本流動、區域金融監管、貨幣互換和培訓。但目前看,主要在危機后解決區域內的短期流動性短缺問題取得比較大的進展,在危機防范方面少有作為。未來應在經濟監測、國際資本流動監控和金融監管合作方面建立機制.

第三,逐步加強外匯儲備庫的機構化,為設立亞洲貨幣基金做準備。目前外匯儲備庫尚未使用過,根據規定,在非危機時是由各國央行管理,但是到危機時刻儲備庫如何實現有效管理還是個問題。從長遠發展需要看,按照亞洲貨幣基金的方向發展,外匯儲備基金需要集中統一賬戶管理,儲備庫的機構化也是必然選擇。

(三)在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ABMI)下,大力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由于亞洲主要經濟體金融體系結構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比較緩慢。實際上,亞洲金融市場發展與亞洲主要依賴歐美市場的貿易模式轉變互為條件,要轉變亞洲過度依賴外需的局面,要把亞洲儲蓄剩余在區內轉化,這需要發達的金融市場的支撐,發展亞洲債券市場是關鍵。ABMI 提出的初衷是為了通過發展以東亞地區貨幣為計價單位的債券市場,以降低東亞地區對美元的依賴性。ABMI下,新的亞洲債券市場發展路線圖希望各成員能夠主動地進一步發展本幣結算債券市場,采用或者單獨或者聯合的方式尋求建立一個更加有利于發行人及投資者進入的市場。但是,目前這個機制顯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未來,亞洲各國應在消除阻礙跨境債券融資的技術如信用評級、稅收、跨境清算交割等方面加強合作。

四、我國的參與策略

作為亞洲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受美元體制的影響最大,加強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的立場是堅定的,也應該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但鑒于目前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的基礎比較薄弱,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現為競爭。而且,“合作”往往離不開必要的“妥協”,在合作的成本與收益的對比中,選擇恰當的合作內容、方式和時機尤為重要。未來10年是亞洲區域金融合作的初級階段,也是為更深層次的匯率和貨幣合作“排兵布陣”做準備的階段。為此,我國的基本策略是:

第一,我國應將政策對話、完善區域危機救助和防范機制和發展亞洲債券市場作為合作重點,并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清邁倡議和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等三大機制中扮演積極推動者的角色,爭取發揮主導地位。

第二,將打造人民幣亞洲區域核心貨幣作為目標,圍繞該目標為擴大人民幣區域使用創造條件。包括加快轉變貿易模式、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開放資本賬戶、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發展人民幣計價的離岸和在岸債券市場等;

第三,積極參與或主導有關亞洲匯率和貨幣合作的研究,為更深層次的區域金融合作進行必要的知識儲備。

注:

1.所謂美元體制,是指不能與黃金相兌換的美元發揮關鍵貨幣功能的國際貨幣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由以美元為核心的短期及中、長期國際信用周轉體系所形成的整個國際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曲鳳杰,“后危機時代人民幣國際化:定位、挑戰和對策”,《國際貿易》2010年6期

2.李君濠,“亞洲區域貨幣合作措施的發展近況”,澳門金融管理局研究暨統計辦公室

3.劉紅忠 喬碌卓,“東亞金融合作的研究范式及其架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4.朱孟楠,傅俊霖,“東亞貨幣合作的意義、難點與對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期

5.王子先,“歐元與東亞區域金融合作”,世界經濟2000年第3期

6.Haruhiko Kuroda ,Masahiro Kawai,“STRENGTHENING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May 2003, PR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03A-10)

7.Jee-young Jung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Asia:challenges and path to development”,

8.高海紅,“中國在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國際經濟評論2009.5-6

9.樓繼偉,“全球經濟不平衡與亞洲的貨幣金融合作” 2004 年6月25日

篇3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1分,共50分)1、“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是說亞洲河流眾多,奔流不息,下列關于亞洲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大河都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B.中南半島河流自西向東流,說明地勢西高東低C.鄂畢河、葉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D.印度河主要流經印度,注入孟加拉灣 2、與亞洲在陸地上接 壤的大洲是( ) A.非洲 B.北美洲 C.歐洲 D.大洋州3、亞洲有世界上的群島,它是( ) A. 日本群島 B.馬來群島 C.南沙群島 D. 菲律賓群島4、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B、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C、位于太平洋西岸 D、南臨南美洲5、世界上最深和的湖泊分別是( ) A. 貝加爾湖 里海 B. 貝加爾湖 地中海 C. 貝加爾湖 蘇必利爾湖 D. 貝加爾湖 死海6、世界上降水最多被稱“世界的雨極”的地方( )A.奧伊米亞康 B.阿齊濟耶 C.乞拉朋齊 D.阿塔爾馬沙漠 7、關于亞洲地形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地形類型復雜多樣,以高原和山地為主 B.地表起伏大,地勢高低相差懸殊 C.地勢中間高,四周較低 D.地形類型比較單一,以高原為主 8、印度也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其人口總數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9、亞洲東部、南部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其對下列各項影響的是( )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交通10.亞洲的平原是 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亞平原11、世界的半島是( )A.中南半島 B. 阿拉伯半島 C.印度半島 D.小亞細亞半島12、中國東南部與阿拉伯半島緯度大致相當,但并未出現沙漠,其主要原因是( )。A .地勢高,氣溫高 B.位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C. 地勢低,平原分布廣 D.氣溫低,蒸發量小13、下列地點不屬于亞洲與其他洲分界線的是( )A.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 B.大高加索山脈、土 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白令海峽 D.巴拿馬運河、直布羅陀海峽 14.在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全部屬于亞洲的一組是( )A.印度、美國、日本 B.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C.中國、巴西、尼日利亞 D.俄羅斯、印度、韓國15、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比亞洲高的兩個大洲是( ) A.大洋洲和非洲 B.拉丁美洲和非洲C.北美洲和非洲 D.大洋洲和歐洲16、亞歐大陸東部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其主要原因是( )A.受緯度位置的影響 B.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 C.受地形的影響 D.受洋流的影響17、有關亞洲氣候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B.亞洲的季風氣候自北向南依次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C.影響亞洲的夏季風主要來處太平洋和北冰洋D.亞洲季風區內,旱災和水災十分頻繁 18、有關亞洲氣候特點的組合正確的是( )①氣候類型單一 ②季風氣候顯著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④氣候類型分布南北對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9、位于亞洲的發達國家是 ( ) A.印度 B.韓國 C.日本 D.中國20、有關亞洲經濟發展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均是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 B.大部分屬于經濟發達國家C.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 D.亞洲各國經濟差異不大21、下列世界文明發祥地不屬于亞洲的是( ) A.兩河流域 B.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 C.尼羅河三角洲 D.印度河流域22、亞洲的第一長河是( ) A.長江 B.印度河 C.葉尼塞河 D.鄂畢河23、下列不屬于亞洲人口稠密區的是( ) A、東部 B、西部 C、南部 D、東南部 24、中東地區把耶路撒冷奉為“圣城”的是( )A、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B、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C、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 D、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25、從亞洲地形圖上看,下列地形海拔的一組是( )A.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 B.伊朗高原、蒙古高原C.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高原 D.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26、發源于亞洲中部的山地、高原,自南向北注入海洋的河流是( )A.葉尼塞河 B.印度河 C.湄公河 D.長江27、下列對地理之最的敘述,錯誤的是( )A.喜馬拉雅山是世界長的山脈 B.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海拔的山峰C.青藏高原是世界的高原 D.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世界的平原28 下列關于亞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B.西南以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為界C.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廣的大洲 D.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29、中東地區的民族是( )A、猶太人 B、阿拉伯人 C、埃及人 D、伊朗人30、七大洲中面積和最小的分別是( )A、亞洲和歐洲 B、非洲和南極洲 C、北美洲和歐洲 D、亞洲和大洋洲31、亞洲最明顯的特點是地勢高俊,高差很大,既有世界峰——珠穆朗瑪峰,也有世界陸 地最低點是( )A、貝加爾湖 B、紅海 C、死海 D、里海32、四大洋中,亞洲沒有瀕臨的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3、亞洲的地形特點是(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起伏不大 D、東高西低34、我國的黃河流入(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5、受亞洲地形地勢的影響,亞洲河流流向的特點是( )A、發源于亞洲北部高原山地,呈帶狀流向南部的海洋B、發源于亞洲南部高原山地,呈向心狀流向中部的海洋C、發源于亞洲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D、發源于亞洲東部高原山地,呈帶狀流向西部的海洋36、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亞洲的( )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37、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 非洲 B、亞洲 C、北美洲 D、南極洲38、亞洲各國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 )A、4個 B、5個 C、6個 D、7個39、亞洲有世界峰也有世界最低點,這說明亞洲的( )A、地形復雜多樣 B、地勢起伏大 C、以高山為主 D、以低地為主40、中南半島是東南亞的一部分,他的得名是因為( ) A、在中亞南部 B、在中國以南 C、在中東南部 D、在中非南部41、中南半島河流的主要流向是( )A、從東往西 B、從西往東 C、從南往北 D、從北往南42、東南亞位于( )A、太平洋與南極洲之間 B、亞歐大陸與大洋洲之間C、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 D、印度洋與大西洋之間43、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它溝通了( )A、大西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印度洋C、太平洋與北冰洋 D、大西洋與北冰洋44、東南亞的位置特點是( )A、“五海三洲” B、“十字路口”C、連接東西方的鐵路樞紐 D、與中國隔海相望45、東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是( )A、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C、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D、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46、東南亞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的氣候條件是( )A、地形平坦 B、河流多,水源充足C、高溫多雨的氣候 D、人口稠密47、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 地區是( )A、美國 B、歐洲 C、東亞 D、東南亞48、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 )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草原氣候49、“五海三洲”的五海分別是指( )A、阿拉伯海、波斯灣、里海、黑海、地中海B、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C、阿拉伯海、孟加拉灣、里海、地中海、紅海D、亞丁灣、里海、地中海、紅海、波斯灣50、從西亞地區外運石油,必須經過的海峽或運河是( )A、馬六甲海峽 B、直布 羅陀海峽C、霍爾木茲海峽 D、蘇伊士運河 第Ⅱ卷 綜合題(共4題,總分50分)5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 ①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半島:A D 群島:B C 河流:N 海洋:Y 海W 洋 L 洋湖泊:P 高原:E ②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S是 山脈、烏拉爾河、湖泊P、 、黑海和土耳其海峽;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O是 運河。③我們所在地區位于亞洲的 (東、南、西、北)部。④小明通過讀圖判斷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他判斷的依據可能是 。52、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①全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約有11種,僅亞洲就有9種,這說明亞洲的氣候具有 的特點,但是分布最廣的氣候是 氣候。與亞洲不同的是歐洲氣候由于緯度較高沒有 氣候;且三面臨海,大陸輪廓破碎,地形與平原為主,氣候深受 的影響。②亞洲位于 大陸的東部, 洋的西岸,海陸差異十分明顯,導致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盛的地區,這種氣候的特點是 。③青藏高原屬于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④阿拉伯半島屬于 氣候。53、讀東南亞圖,回答問題.(10分)

(1)東南亞地處亞州與____________州,太平洋與______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東南亞由________半島和_______ __群島兩大部分組成.(3) 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_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峽之一. (4)把相應的國家名稱填入橫線上。 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是 ,有“火山國”之稱的是 世界的天然橡膠生產國是 。54、讀世界人口增長圖(5分) (2)人口總數最多的大洲是 洲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 洲。無常住人口的是 洲。(3)關于人口增長過快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住房緊張 B.就業困難 C.植被破壞 D.生活水平提高(4)為控制人口的增長,必須實行 政策。55、讀“中東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5分) (1)大洲: ① ② ③ (2)海峽與運河: ⑤ (3)河流: ⑥

56、讀非洲氣候類型圖,回答下列問題(5分) 圖中氣候類型A是______氣候(2)氣候類型B是______氣候,此氣候分布最廣的大洲是______洲.(3)氣候類型C是______氣候D是______氣候,

篇4

關鍵詞貨幣一體化貨幣模式亞洲經濟

目前,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亞洲許多國家或地區紛紛加強跨國間的貨幣合作,以期早日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但是區域貨幣一體化是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本文通過分析目前亞洲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模式,闡述目前所面對的障礙,從而對亞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提出自己的建議。

1區域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模式

1.1主導貨幣區域化

指在政府法定或者私人部門事實選擇下,逐漸地把已有的貨幣鎖定為貨幣錨,并取得區域貨幣的地位。對于亞洲而言,主要是把貨幣錨定為區外貨幣的美元模式和把貨幣錨定為區內貨幣的日元模式。

(1)美元模式。主要是指亞洲國家或地區共同盯住美元的美元本位或者以美元建立目標區。主要是基于美元長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地使用,具有完善的貨幣和資本市場便于政府干預。因此若實行美元模式則可提供一個明確的名義錨,確定了長期預期,減少了因匯率波動而導致的金融不穩定。同時由于亞洲國家和地區中發展中國家占絕大多數,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貿易和外資投資。而外資又多以美元計價,因此,為了穩定外部環境,這些國家貨幣在不同程度上盯住美元,以吸引外資。所以這樣既能減少改變匯率制度的成本,又提供了足夠的透明度。

(2)日元模式。日本作為區域內最大的經濟實體,也是最早提出并研究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國家。日元模式的特點是把貨幣錨確立在區內,將日元作為亞洲的貨幣錨。其思路主要是參考歐洲貨幣聯盟的確立過程,以區內的強勢硬通貨——德國馬克建立貨幣錨。由于該貨幣錨是區內貨幣,因此便于和區內國家及時協商和監管,形成較穩定的匯率平價,也可以及時干預。

1.2單一貨幣聯盟

以歐洲貨幣聯盟為代表,其演進路徑經歷了從歐洲匯率機制到歐元的過程,即歐元模式。亞洲在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可以模仿歐洲貨幣體系的形成,確立亞洲貨幣體系。在確立貨幣體系的初始階段,重點就是確定亞洲貨幣單位(ACU),與歐洲貨幣單位(ECU)不同的是ACU還應包括區外主要貨幣,如美元、歐元等。然后以虛擬的ACU為貨幣錨作為確定成員國之間的中心匯率標準、計算匯率波動幅度指示器等,最后再確定穩定匯率機制,如平價網體系和籃子匯價體系。這種ACU由區內和區外主要貨幣共同構成的貨幣籃子和以此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混合貨幣錨,可以使區內貨幣同區外貨幣的匯價穩定和區內貨幣之間的匯率穩定,同時又兼顧了區內各國的權益,與亞洲整體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特點相適應。

1.3多重貨幣聯盟

主要是指聯盟內存在多個貨幣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有選擇地與之鎖定,也可被視為向更為徹底的單一貨幣聯盟發展的中間階段。

綜上所述,目前亞洲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模式具體是指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模式。

2亞洲貨幣一體化的難點

2.1亞洲自身不利因素

(1)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亞地區中、日兩國在經濟上是地區大國,其經濟總量占據主導地位,被看作是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而其他國家從經濟總量上與之相差懸殊。從人均GDP看,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他都是發展中國家。和歐盟國家相比,亞洲各國人均GDP不僅居于不同層次而且各層次相差較大。比如日本人均GDP是中國大陸的35.8倍。亞洲各國發展狀況的懸殊差異會使經濟目標和政策不一致,最終阻礙貨幣一體化的進程。

(2)區域內經濟結構類似。在“10+3”區域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具有相似的經濟結構,尤其是在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這必然會導致在國際市場上激烈的競爭。而且該問題很難協調和處理,極容易產生矛盾,這必將會成為今后一體化進程的障礙之一。

(3)區域內國家間的深刻矛盾和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上的多樣性。日本由于拒不承認戰爭犯罪和清算歷史問題及領土糾紛,盡管是區內第一經濟實體,但幾乎和區內所有國家都矛盾重重。此外在“10+3”區域內,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極大,使國家之間的隔閡在短時期內難以消除,自然也就難以進行貨幣合作。(4)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亞洲貨幣一體化中,由于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加上中國較日本有著諸多政治、地緣等優勢,有人提出了以人民幣為重點的一體化方案。但是由于人民幣目前資本賬戶下的管制使得其不能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因此人民幣就無法成為貨幣錨,其他貨幣就難以與之鎖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在一體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難以選定貨幣一體化的初始國家。如前所述,目前亞洲缺少強勢貨幣,因此就沒有一種貨幣能承擔起核心的責任:日本在政治經濟上不被認可,人民幣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新元和港幣又沒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作為后盾。而且貨幣一體化對于大國而言是擴大地區影響力的有利條件,各大國都想把握主導權,同時又相互排擠對方的影響力。對于小國而言,則是慎重面對,避免淪為大國的經濟附屬國。因此,目前主要表現在各主要大國積極制定和擴張自由貿易區,小國則結成同盟謹慎面對。同時,隨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脫歐入亞”,積極參與自由貿易區的行動,也為初始國家的選定增加了變數。

2.2三種模式的各自難點

(1)美元模式。實行美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恢復,承認了美國在區域內的主導地位,把區域經濟與美國經濟緊密相聯系。但這種聯系是單方面的,美國沒有義務幫助維持這種制度的穩定。而且區內兩個大國——中國和日本目前都無意與美元盯住匯率。中國去年7月放棄原來的盯住美元,改為盯住一籃子的匯率制度,同時注意減持外匯儲備中美元標價資產比例等行為都表明中國難以接受該模式。日本由于經濟低靡不希望失去日元貶值的可能,美國又希望日元升值來緩解美日貿易逆差,使得兩國都無意保持固定匯率制度,加上政治等因素,美元難以被亞洲人民所認可和接受。

(2)日元模式。除了前文所指出的政治因素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的低靡和經濟上以鄰為壑,實行“競爭型貶值”的不道德行為,使得日元難以成為像德國馬克那樣的強勢貨幣。因此,日元模式也基本被否定。

(3)歐元模式。在仿照歐元模式的初始階段時,亞洲“新歐元模式”中籃子貨幣的種類及ACU與原歐元模式中籃子貨幣的種類及ECU最大的不同是應考慮到區外主要貨幣,如區外的美元。那么在確立每種貨幣在ACU中所占權重,尤其是區外貨幣時,就必須考慮到其與區內經濟的相關程度。因此如何具體量化標準,是目前主要的難題。同時從ECU產生的歷史看,是在區域長期協作、內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才出現了相對一致的貨幣符號ECU。而目前中國-東盟貿易區剛剛啟動,其他貿易區多處于談判,甚至可行性研究階段。因此,若仿照ECU的方式ACU應先確立較大的自由貿易區。

3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加上考慮到亞洲自身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在一體化進程中可以借鑒歐元模式——從局部到整體的發展道路,在建立單一貨幣聯盟之前以多重貨幣聯盟作為過渡,具體是指:先進行相關程度更高的次區域貨幣一體化,再在時機成熟時整合各次區域,最終實現整個亞洲的貨幣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張磊.建立亞洲貨幣聯盟的可行性分析[J].現代財經,2004(10)

2陳巖巖,唐愛朋,孫健.人民幣貨架化過程中貨幣整合的可行性分析[J].西南金融,2005(7)

3何慧剛.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探討和路徑選擇[J].亞太縱橫,2004(9)

4孫忠良,胡恩生.亞洲貨幣合作的現實難點[J].金融廣角,2004(9)

篇5

美國:熱度未窮

美國股市屢創新高,表面上是牛市經久不衰,實際上升市只是集中在一些市值龐大、成交量活躍的股份。雖然市場目前對美股的后市分歧較大,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自去年以來,美國股市牛市的發展覆蓋面越來越小,也就是市場兩極分化嚴重,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有研究表明,過去一年每五種美國股份中就有四種表現落后于SP500指數至少15%。同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股份,今年以來平均下跌5%,表現遠不如SP500指數7%的升幅。這也許意味著美股今后將成為科技股為強勢股的天下。

此外,本月美國股市的另一特點是,升幅最大的股票中多數都與INTERNET有關,其特點是波動大,一天股價的波動幅度往往在20%至30%,但每次回落后的反彈均把有關股份推高至比回落前更高的水平。這種走勢實際上已經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就越發使投資人相信網絡股票長漲長有,每次回落都是吸納的良機。

從整體股市基本面情況看,本月公布的3月份美國生產物價指數只比2月份增加0.2%,幾乎可以認為沒有變動。相比之下,2月份零售額增長1.7%,是五年來的最大升幅,而3月份也同樣保持了0.2%的持續增長,第一季度GDP增長也達4%,說明美國經濟增長保持強勁,通脹仍然溫和,美聯儲短期內沒有加息的考慮。

但是,在一片唱好聲中,也有一些跡象需要引起警惕:標準與普爾500股指數中的前50股已經嚴重被高估了,此外,投資者曾經大量將科技股投資轉換至工業股,比如大量拋售國際商業機器、康柏、微軟和思科,轉購入國際紙張、波音和明尼索達制造和礦業。這使市場分析擔心投資者會全面退出在科技股的投資。

至于科技股,關鍵的問題在于它們所建立的前所未有大牛市到底能夠維持多久。至少以電腦銷售量而言,這種風險是存在的。個人電腦制造商康柏已經警告下半年銷售有下跌的潛在危險,而英特爾公司也發出同樣的警告。電腦業的問題是因為大部分的公司解決千年蟲問題,所以盈利不會有改善,而且大公司的科技部在今年下半年會節制開銷。

有擔心認為股市將在未來的數個星期里調整至9500點的水平。到時,東南亞股市也會受到影響,而放緩目前的漲勢。不過,一旦道瓊斯指數回穩,東南亞股市預料將會繼續攀高。股市下調,可以提供投資者進場吸購良機。

亞洲:與日俱暖

亞洲市場在美國股市的帶動下4月份紛紛創出年內新高,隨之而來的是企業購并和重組活動的增加,而這引起了對資金需求的增大。

金融風暴后,基金界對于亞洲市場驚魂未定,組合中持有亞洲證券的比例甚低甚至是零,而亞洲市場的市值在金融危機后太小,因此從農歷春節后基金逐漸開始增持就產生了放大的效應。

從現在的基本情況看,亞洲經濟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的有利因素在于利率顯著下滑、貨幣逐漸穩定并開始走強,經常帳項也出現盈余。其他的利好因素還包括:存貨開始囤積、消費者的開支增加,還有一些國家如泰國、印尼和韓國也增加財政開支。有理由相信,如果亞洲國家繼續在結構改革上取得進展,長遠看,將有助于進一步恢復和維持經濟動力。不過,復蘇的過程相信會是緩慢的。首先復蘇的應該是韓國,跟著是泰國。

但是,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風險。其中一個潛在問題是:由于日元和日股的回升,以及本地股市的高額回報,使得日資和其它資金買入美國國債的興趣大減,這可能會引起美國財政赤字擴大,從而最終使美國利率被拉高,從而帶動本地區利率攀升。

此外,一些石油生產國可能從今年5月份起減少石油的供應量。據國際能源機構發表的報告說,在全球的石油生產國將每天的產量減少210萬桶后,將會大大緩和石油的過剩情況。該機構預計,如果今年2月份達成的減產協議,能夠從3月份起落實85%的話,石油庫存量到今年底將可降低到3.3億桶。它估計目前全球的石油庫存量大約為5億桶。

對亞洲來說,產油國現在宣布減產對它們非常不利。亞洲國家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經濟危機之后,目前正紛紛開始走出谷底,努力恢復經濟。他們擔心這一突如其來的原油漲價,將大大增加亞洲石油進口國家的進口成本,從而引起進口通脹,影響這一地區的經濟復蘇速度。

第三,日本問題仍然令人關注。盡管情況有所改善,短期前景仍不明朗。市場認為,日本應利用一切手段,推行刺激措施直到增長恢復為止。不過,日本大藏相宮澤喜一本月說,日本政府不考慮新的刺激措施。

從未來可能的趨勢來看,亞洲人均儲蓄率仍然高居不下,因此如此巨大的本土資金如果在未來數月內逐漸流入股市,將會進一步推動股市的上揚。從周圍情況分析,歐洲市場由于在過去一、兩年的時間里,借歐元出世而上漲,但是目前已經有跡象顯示資金開始獲利減磅。美國股市雖然仍有吸引力,但是高位風險大增,因此預計國際資金仍可能繼續回流亞洲。同時,日股本月已有見低跡象,使亞洲復蘇機會和速度又進一步提高。此外,中國今年內加入WTO的機會很大,使得外資投入中國市場的興趣增加,這一切都使亞洲地區的吸引力上升。

歐洲:晴間多云

歐洲市場關注的焦點是歐洲大陸的經濟下滑趨勢是否能夠被控制以及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所造成的財政壓力。

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從開始時的1.1865美元跌至4月29日的0.9409美元,已經低于美元。歐元連起始匯率都保不住,更不必說挑戰美元了。雖然北約在南聯盟的結局未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歐元的信心,歐元對美元的弱勢反映的更是眼下歐盟與美國經濟發展的對比。歐盟去年的經濟增長約為3%,今年,專家年初時預測將比去年稍低,3月份有關專家更謹慎地估計今年的增長率可能只有2%左右。

篇6

對亞洲經濟體而言,實現有活力的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場的開放。以自由貿易原則為中心的發展戰略,讓這些經濟體獲得了更大的市場準入、更高的生產力和增長率,同時也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最終讓整個經濟主動適應了全球市場。

亞洲經濟體的前景仍然一片光明,因為它們還在繼續采取成功且開放的經濟政策。亞洲開發銀行(ADB)已大膽估計,到2050年,亞洲的GDP可能將占到全球的51%。亞洲開發銀行也明確指出,區域合作和一體化政策在亞洲走向進一步繁榮過程中至關重要。亞洲的長期經濟前景,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能否確保貿易和投資的流動不受阻礙,從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亞洲的經濟一體化與自由貿易協定

亞洲經濟體在過去30年里經歷了一次由市場驅動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其特點是雙邊投資條約、外國直接投資以及一系列自愿和單邊降低關稅行動顯著增加。亞洲經濟體內部的一體化供應鏈使貿易壁壘的代價更大,這提升了自動消除貿易壁壘的意愿。經濟學家稱,亞洲經濟一體化是“自發的合作”,因為在沒有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一體化進程也推進到了如此發達的地步。

相反,一系列雙邊自貿協定的出現幫助加快了經濟合作與發展。1993年,亞洲國家落實的自貿協定僅有14個,其中6個協定的簽署國目前正在商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截至2013年,亞洲國家已落實了109個自貿協定,其中有67個協定是由RCEP經濟體成員實施的。同時,RCEP成員間的區域內貿易也在穩步上升,從1990年的34.4%增加到2011年的44.5%。中間產品占2011年RCEP內部貿易的57%。這表明,大量產品都是在“亞洲工廠”生產。亞洲經濟體在全球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所占的份額均有所增加,已成為全球供應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區域內以及與外部全球市場的一體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亞洲自貿協定存在較大的質量差異,而在尋求雄心勃勃的貿易協定方面,韓國是個尤為突出的積極探索者和受益者。截至2013年,韓國成功與47個國家落實了9項自貿協定。此外,目前還有7個貿易協定正在談判中,另外7個以上正在提案咨詢和研究中。韓國與美國、歐盟的自貿協定范圍尤其廣泛,不僅包括了短時間逐步撤銷關稅的條款,還包括了覆蓋廣泛貿易問題的“超世貿組織 ”(WTO-plus)的條款。

這些自貿協定帶來的顯著好處就是市場準入度提高。韓國只占世界GDP的1.6%,但根據已落實的自貿協定,韓國企業已獲得56.2%的全球市場(名義GDP)優先準入。相比之下,中國和日本分別只有16.2%和17.1%的自貿協定準入。韓國與自貿協定伙伴的貿易比重已從2009年的13.8%增長到2013年的35.3%。一旦目前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締結并實施(特別是韓中自貿協定和RCEP),預計該比重將進一步上升。

全方位區域自貿協定

盡管有其成功之處,但市場驅動的一體化存在局限性,且亞洲自貿協定多有重合,效率不高。因此全方位、全區域一體化政策建議應運而生。對于區域政策舉措的前景,各方觀點不一。例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的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認為,東亞顯然正邁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和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CIPE)的拉茲恩·薩利(Razeen Sally)則警告稱,雄心勃勃的區域一體化政策措施是不明智且無法實現的。盡管看法不同,但相關經濟體的政策都明確地著眼于通過自貿協定來整合一體化進程。因此,有關聲音已不爭辯亞洲是否應該嘗試一體化政策,而是將焦點對準了雄心勃勃的區域自貿協定談判——特別是涉及整個區域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和RCEP談判——將引發競爭還是融合?

這兩項談判包括進展在內存在許多不同,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談判各方已達成共識:有意義的自貿協定不僅要關注降低關稅,還要關注更全面的貿易規范,包括投資、服務、知識產權財產和國有企業(SOE)等方面,以確保達成高水平的國際貿易規則。自貿協定的范圍和全面性將決定其帶來的利益。

對亞洲自貿協定做一比較可能證明這一觀點?!俄n美自貿協定》(KORUS FTA)一經落實即取消了80%的關稅,并將在5年內幾乎取消全部關稅。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卻將在12年內逐步完成,于2019年全面取消關稅。東盟自由貿易區目前涵蓋了44%的貨物貿易,在服務、投資、非關稅壁壘和統一標準方面的進展不大。相比之下,韓美自貿協定則涵蓋了所有商品,而韓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則涵蓋了81%。韓國對宏大、全面自貿協定的追求使其與協定伙伴的經濟一體化顯著增強。

韓國落實高標準、全面自貿協定的經驗,對本地區及其一體化政策努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全面且高層次自貿協定的好處顯而易見。積極成果包括發展繁榮市場的更好準入、法規的完善、汽車和食品質量的統一標準等。高質量的區域自貿協定措施能讓亞洲經濟體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并在21世紀的全球價值鏈中處于更有利的位置。

亞洲一體化程度提升的前景

盡管面對潛在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但在邁向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有三個關鍵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第一,勞動力流動問題不容忽視。在關于亞洲一體化的討論中常常會忽略這一話題。寬松的勞動力流動環境能為高度一體化的經濟體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歐盟經驗表明,雖然勞動力流動具有政治和社會學上的影響,但它對現代供應鏈卻是有利的。顯然,亞洲內部的收入差距和(某種程度上的)文化障礙都很大,難以實現完全自由的勞動力流動。然而,即使在亞洲,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加也能帶來即期利益,在擁有高科技產業的經濟體中尤為如此。通常情況下,一家公司會在亞洲供應鏈上的幾個國家設立機構,勞動力流動靈活性的增加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任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討論都必須涉及勞動力流動問題。

第二,一體化舉措不能忽視弱勢群體。雖然亞洲從經濟開放中受益匪淺,但收入差距卻被拉大。過往的情況并非總是如此。1960年到1985年,東亞經濟體的基尼不平等指數一直相對穩定。在此期間,東亞是增長伴隨收入平等的光輝典范。然而,1985年以來,幾乎每個東亞國家的收入不平等情況都顯著增加。中國收獲了最大幅度的經濟增長,收入不平等的加劇也最為嚴重,其基尼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0.30上升到了2009年的0.42。簡單來說,無論是單一亞洲經濟體還是整個亞洲,目前收入不平等加劇的現象在政治、社會和經濟上都不可持續。隨著經濟體對全球供應鏈的適應,亞洲需增加投資以創造在教育和職業培訓等領域更多的平等機會。

篇7

[論文摘要]東亞區域經濟體貨幣合作的推進形式是一個典型的循序漸進、多軌并進和形式多樣化的過程。本文主要探討東亞區域貨幣合作問題過程中的有效的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機制。

一、對東亞區域經濟體貨幣合作的認識

國際開放宏觀經濟金融運行環境中,一個經濟體(或經濟聯合體)的貨幣匯率制度總是面臨著在固定匯率制、資本自由流動(金融市場開放)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三者之間選擇的"金融三元沖突"。東亞地區追求貨幣匯率制度"金融三全其美"的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1997年7月1日后的亞洲貨幣金融危機。理論與實踐表明,一個經濟的匯率制度選擇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放棄獨立貨幣政策的自由,極端的情形是放棄本幣,加入貨幣聯盟。中國香港盯住美元的貨幣局制接近于這種情況。第二種是實施資本控制,放棄資本自由流動,如中國及1998年9月以后的馬來西亞。第三種是選擇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允許匯率浮動,如日本。這是三種極端的選擇,其實,每個亞洲經濟體還存在很多其他的選擇,因為無論是固定匯率、資本流動還是需求獨立貨幣政策的自由都存在一系列從零到百分之一百的不同狀態。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歐元的成功啟動和東亞地區經濟的垂直專業化的國際分工等極大地推動了東亞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貿易和貨幣合作等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和步伐。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構想涵蓋諸多方面。一是,在匯率方面,通過采取統一的、盯住一個共同籃子的貨幣體系穩定亞洲內部成員國貨幣之間雙邊匯率的水平。二是,在合作方面,為補充imf機制下現行金融便利的可得性的需要,東亞區域成員國中央銀行之間建立了一套機制化的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三是,區域貨幣合作方面,加強經濟和金融監督和信息交換??梢哉f,東亞區域的雙邊貨幣互換安排機制、金融監督機制和信息互換機制就是亞洲貨幣基金(amf)形成的坯胎,也是東亞區域預防、克服成員國危機的、是imf國際金融便利的可得性的有力補充。四是,東亞貨幣合作旨在建立統一的區域債券市場以便利區域成員國家(經濟體)通過在區域性的債券市場發行(以美元標值或以其國內貨幣表值的)浮動債券來充分利用區域經濟體的巨額儲蓄資源。國內貨幣標值發行的亞洲債券能夠降低外匯交易風險。從當前東亞區域關于亞洲貨幣基金(amf)、亞洲發展基金(adf)、亞洲貨幣單位(amu)、亞洲債券市場(abf)等的設計、構架及推動過程來看,未來東亞區域的貨幣合作將提升到一個很高的程度。

二、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推進形式

有效的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機制包括匯率協調合作機制、共同監督機制、短期融資便利機制和危機的預防和拯救機制。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推進是一個典型地具有循序漸進、多軌并進和形式多樣化的過程。

區域貿易和投資一體化的推動作用東亞出口導向型的產業化政策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因此,貨幣間匯率較少波動及穩定性至關重要。穩定的匯率一方面既能夠避免浮動匯率機制下的貨幣競爭性貶值,同時通過推動區域投資和貿易深化區域性的垂直特點的專業化分工。目前,東亞區域內部"雁式"經濟發展模型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資源型的產業正轉向資本和技術型的產業。為了推動東亞區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貿易和投資的更密切聯系,1967年太平洋經濟理事會成立(pbec)、1968年太平洋貿易與發展會議(paftad)召開、1980年在堪培拉啟動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旨在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更為重要的是,1989年11月在堪培拉啟動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由初始的12個國家的貿易和外交部長參加的會議,已經很快擴展到太平洋盆地的21個成員經濟體,apec討論和關注亞太區域的經濟一體化,豐富了國際經濟關系的規則、國際標準的協調及其投資、消費者保護與知識產權的規則。從1993年起的一年一度的apec成員國政府首腦參加會議。apec的最初中心議題專注于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以及提升經濟關系。

1995年,apec財政部長第一次與會。目前,apec議題涵蓋的領域已擴展到包括教育、政治和安全等問題。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因為區域內經濟體推行放松管制的政策,如取消非關稅壁壘、降低關稅、自由化服務業部門和接受fdi的國民待遇的觀念等而進一步深化。區域內成員經濟體市場化的經濟體系的轉變降低了進入區域的貿易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值得指出的是,東亞區域成員經濟體因為人均國民收入和消費者購買力的上升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其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

大市場要求大的經濟規模,大的經濟規模推動大市場的發展,并引致進一步的經濟和市場結構性的變化。生產設施的重新定位推動了區域間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和技術型的人力資本的流動。由于區域內廠商間和產業間中間投入品、配件、半成品和服務業等構成的標準化引起的生產過程細分,因此引致的廠商間和產業間貿易增加導致區域內貿易進一步上升。私人部門的投資和貿易聯系已經成為東南亞、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asean內部的自由貿易安排(afta),asean與中國、日本、韓國等的asean+3的安排、及中國加入wto等都在進一步通過強化私人投資和貿易聯系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東亞區域經濟體通過貨幣合作、穩定匯率能夠降低國際收支帳戶中的經常性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的匯率風險。

亞洲貨幣基金亞洲貨幣基金(amf)最初的設想是:關于區域成員國共同利益、監測和監督的政策對話和討論;向成員經濟體提供流動性支持和成員國間匯率政策的協調。猶如imf、bis和世界銀行(wb),作為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ifi)。amf關注成員經濟體的共同利益。一是,確保成員國在全球性金融機構的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和方向性。imf份額制投票權和執行理事會章程總是偏向美國和歐洲,不利于東亞國家。東亞作為一個整體,占世界gdp的五分之一,世界貿易的四分之一和世界外匯儲備的近一半。因此,東亞成員國可以通過amf團結在一起,對遲緩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施加影響。二是amf在制定國際游戲規則方面的作用。亞太地區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使許多國家的對外貿易(出口加進口)超過其gdp,amf作為一個整體應該給予更多的投入,突出亞洲的特點和價值觀對全球性的關系提出和制訂統一的規則與對所有國家適用的規制,影響世界性的貨幣金融決策機構,如bis謹慎性的規則和規制的制訂。第三,amf應該為成員經濟體之間預測未來危機的一個監督機制提供政策和協調的場所。imf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以一概全"采取短期宏觀經濟穩定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拯救措施不利于恢復市場信心,imf反對資本管制作為政策工具及關于套利基金的不穩定性作用的看法也不適用于亞洲金融危機的解決。第四,amf集聚成員經濟體的外部儲備作為imf現行融資便利的補充的一個集體行動組織應滿足成員國流動性需求。為實現這一目的,amf采取三種機制:一是建立類似imf的借款總安排(gab),從成員經濟體借款,通過成員國在amf的部分儲備存款要求創造這種融資便利;二是協助amf成員經濟體從資本市場獲取流動性便利,amf可以通過從富裕的成員國獲取信貸增強資金向資金要求的成員國提供流動便利性;三是amf通過擔保借款直接從國際金融市場借款,向成員國提供緊急的金融支持。amf可以在東亞地區、東南亞國家聯盟和環太平洋國家之間通過發展貨幣市場向所有的成員國開放:中國、日本、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asean成員經濟體地區。亞洲貨幣合作可以利用成員經濟體各自優勢,把"亞洲路徑"融入于全球化過程中并在全球"游戲規則"中積極發揮有利于東亞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的作用。

目前,東亞正積極建立區域性應對可能面臨的共同利益和經濟挑戰的關于政策制定的信息交換與政策對話機制,其主旨在于向區域成員經濟體發出經濟金融脆弱性和危機的發出預測與預防信號。在東亞匯率和貨幣政策合作過程中,對區域性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道德風險進行監控和監督是區域貨幣安全機制的要求。1997年11月建立的馬尼拉框架組織(mfg)就是區域性的監督、經濟和技術的合作的一種形式,也是強化imf應對東亞區域金融危機能力的補充,同時發展了對imf資源補充的區域性合作金融的安排。1999

年,asean+3(中國、日本和韓國)區域性的監督機制擴展至經濟評價和政策對話,同時通過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區域經濟監控單位(remu)提供監督報告。但亞洲區域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幾個因素:一是區域成員經濟體信息共享的意愿性傾向。信息共享的充分性與有限性將直接影響到監督機制的質量;二是監測能力的強化是東亞區域性監督機制提升的關鍵。經濟監督機制包括對成員經濟體宏觀經濟狀況、金融和結構性政策的監測,結構性問題、法律和會計體系方面的缺陷等信息對于增強區域性的監控能力特別重要。區域成員國的外部監督有效性賴于對成員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因此,在東亞地區形成超國家的相互監督發揮效力的明晰的程序和統一的規則使形式多樣性的"亞洲價值觀"在區域性的監督機制協調一致對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尤為關鍵。2005年5月,asean+3(中日韓)伊斯坦布爾財長會議關于共同監督機制納入cmi框架下以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多邊化、統一協調的機構,cmi需進一步建立制度化的集體決策機制,制定統一的規則與清晰的程序,克服區域經濟體決策的分散性,提高cmi的及時性、靈活性,通過集中運用區域金融資源擴大融資規模,提高融資效率,有助于防范、化解區域內金融危機及傳染,為其他合作創造條件。

因此,東亞區域宏觀經濟協調首要是貨幣匯率的協調。方案有二:第一種方案提出在東亞地區采取有美元、日元、歐元以及成員國貨幣為基礎構成的共同貨幣籃子體系作為駐錨貨幣。東亞區域成員國可以選擇共同籃子盯住,或者盯住統一籃子貨幣并圍繞共同貨幣籃子進行不同幅度的貨幣匯率調整,實現成員之間貨幣匯率的穩定和維持與區域外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匯率相對穩定。第二種方案是在東亞地區采取共同貨幣籃子的兩階段聯系方式改進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第一步,在亞洲貨幣匯率體系內創造由成員國貨幣構成的"亞洲貨幣單位(acu)";

第二步,將共同貨幣單位與區域成員國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構成的貨幣籃子聯系起來,穩定東亞區域成員國貨幣與其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之間的匯率。這樣,區域成員國既能實現其貨幣匯率的一致對外穩定,也不需要讓渡貨幣主權給一個超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組織。從長期來看,東亞區域為實現消除區域內部成員國貨幣的名義和實際匯率的多變性的長期目標要求建立單一的區域性貨幣。貨幣聯盟要求超國家的權力并體現參與貨幣聯盟的集體利益和經濟得益。但是,區域成員國向區域性金融機構轉讓其相應的貨幣金融主權要求區域成員國在政治決策、貨幣金融合作性安排和政治上的一致性,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但是,在東亞區域目前還缺乏這種基礎。

三、東亞區域貨幣合作未來之路的思考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增強了東亞地區成員國出于自身利益建立更緊密的區域性貨幣合作的認識和需要。清邁倡議框架(cmi)關于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的機制和亞洲債券基金(abf)目前成為東亞地區額外流動性提供的兩個主要渠道。東亞地區已經建立起若干區域性的旨在促進區域宏觀經濟監督與監測的論壇,如apec的馬尼拉框架組織、asean和asean+3機制等,特別是東亞地區的fta機制的安排,要求本地區成員國之間消除貿易談判過程中及履行fta安排過程中可能的瓶頸,提升了東亞區域貨幣合作與貨幣一體化的要求。某種程度上說,東亞的貨幣合作因此具有自我確認的過程。由于東亞區域成員經濟體的貨幣金融合作是在無任何匯率安排承諾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個精心設計的貨幣金融合作的相互監控和政策協調機制安排在東亞區域不會在近期出現,未來之路還在于區域成員國之間對東亞地區貨幣合作目標及其進程的理解與認同,并具體到實際的行動方案推進過程中去。2005年5月,asean+3(中日韓)伊斯坦布爾財長會議關于東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在貨幣互換安排、共同監督機制、債券資本市場的發展、集體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共識知識為東亞乃至亞洲貨幣金融一體化指明了路途方向,至于亞洲貨幣金融合作的前景,相信歐元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能給東亞地區成員經濟體聰明勤勞的人們和決策者們遠見智慧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靳玉英.穩定、效率理念與東亞區域匯率合作機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保羅·克魯格曼.匯率的不穩定性[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戴金平,萬志宏.apec的貨幣金融合作--經濟與政治分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篇8

從立行宗旨和金融外交上看,亞投行將是一個“高大上”的機構。

這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領域。

“要想富,先修路?!焙褪澜玢y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以減貧為主要宗旨相比,亞投行將加強區域內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內互聯互通,增強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在經濟迅速崛起后,中國積極布局金融外交,倡議建立金磚銀行、亞投行等機構,積極提供國際公共物品。這既是大國的一種國際責任,推動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也為把中國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外交影響力,搭建了一系列的平臺,以提升國際話語權。

由于亞投行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經濟權重作為各國股份分配的基礎,中國將持有最大股份。在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選擇暫不加入的背景下,中國有望在其中發揮主導性作用。

但凡事說易行難,要確保亞投行踐行其既定宗旨,還必須在機制設計和運營管理上 “接地氣”。

首先,要做到算“政治賬”與“經濟賬”的平衡。亞投行作為一家國際金融組織,不是搞對外援助或做慈善事業,只有實現穩定盈利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但基礎設施投資存在“建設周期長、本息回收慢”等特點,而且一些跨越國界的基礎設施項目,部分路段可能存在人煙稀少、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單從“經濟賬”的角度看是不劃算的;但若算“政治賬”,從推動區域互聯互通的角度看社會效應,又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亞投行的投資項目必須在投資收益和政治考量間尋求平衡,用一些優質項目的盈利來補貼算“政治賬”的損失,確保整體盈利,才能保證機構的長期發展。

其次,用精品工程來打造自身品牌。衡量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看建設效率高低、質量是否過硬,另一方面看是否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這需要亞投行在項目盡職調查、施工方招標、設備采購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可以借鑒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做法,由股東組成的國際團隊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管,確保建設質量。畢竟,嚴重的建設施工浪費,甚至出現“豆腐渣”工程,都有違亞投行成立的初衷。在建設施工中和完工后,讓項目所在地的居民在就業、收入等方面受益,并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

作為國際經濟金融組織的后來者,亞投行只有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其口碑和影響力才能不斷擴大,并吸引更多域內國家加入。國際組織的生存之道,與人同理,誰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第三,要充分發揮亞投行的“杠桿效應”。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而據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到2020年,亞洲經濟體內部基礎設施投資需要8萬億美元,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另需3000億美元??梢哉f,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十分龐大,只有充分發揮亞投行的撬動和放大作用,才能以“小”錢辦“大”事。

篇9

關鍵詞:亞洲貨幣合作 文獻綜述 發展現狀

本文受“中央財經大學2009年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過剩貨幣與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項目編號:2009004)

■一、導言

發端于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嚴重影響,亞洲地區也難逃此劫。由于亞洲各國多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實體面的下滑似乎在所難免;但如果深層次地考慮貨幣層面,問題也許更嚴重。亞洲區具備同美元區、歐元區相近的貿易規模,但貨幣一體化程度很低。這樣一方面使亞洲區承擔了美元或其他貨幣貶值的風險;另一方面對全球經濟失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事實上,亞洲貨幣合作的步伐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就開始加快。由于對國際金融機構如IMF在對待亞洲發展中國家危機救助措施的不滿,亞洲各國隨后就開展了各種危機救助合作。時至今日合作已初具規模,但距離貨幣一體化或者亞元的出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亞洲貨幣合作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界一般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余永定等(2002),李曉等(2002)研究后指出,亞洲金融合作的內容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國際的經濟政策協調、區域性解救危機的機構、固定的匯率區、單一貨幣區。政策協調會降低國家之間政策的外部性;區域性解救危機的機構能更好的化解危機;匯率的穩定對發展中國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單一貨幣區是區域金融合作的最高層次,也是亞洲金融合作的最終目標。

目前實際的合作主要是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目前的主要成果如 “清邁協定”及后來的多邊化、外匯儲備池都是作為一種流動性危機的救援機制。雖然在實踐中也提出過亞洲貨幣單位的設想,但并不成熟。而學界的研究熱點是亞洲貨幣合作未來的發展前景,也即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實現方式。

本文試圖對亞洲貨幣合作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梳理,找出其發展脈絡和理論依據。首先對亞洲貨幣合作目前的政策措施進行梳理;然后從理論上對其未來的前景進行分析;最后對其階段性戰略的實施進行展望。

■二、亞洲貨幣合作的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亞洲貨幣合作的建議被提出后,合作逐步深入。體現在參與的國家逐步增多:由東亞內部、東盟內部的合作轉向東盟10+3之間的合作;合作規模逐漸增大:最新的建議提出的儲備池規模為1200億美元;合作框架日益合理:體現在清邁協議之外加強政策協調保障、亞洲債券市場的建設并討論如何引入亞洲貨幣。

(一)亞洲貨幣合作的提出與初步發展

亞洲貨幣合作的建議由日本首先提出,其萌芽源于亞洲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部分亞洲國家對國際組織如IMF在處理危機的方式上不滿,于是日本于1997年9月在IMF和亞洲開發銀行會議上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AMF)的構想。這個建議最終被擱置,但這并不能阻擋亞洲進行貨幣合作的愿望。后來的發展主要包括:新宮澤喜一構想(New Miyazawa Initiative);東亞貨幣基金(EAMF);東盟10+3 監督進程;亞洲借款安排(AAB);東盟10+3的早期預警系統(余永定等,2002)。這些措施側重發展危機救助機制。

(二)亞洲貨幣合作的里程碑――清邁協議(CMI)

清邁協議是亞洲貨幣合作的里程碑,這在學界得到了認同。余永定等(2002)認為,清邁協議把亞洲貨幣合作從構想轉變為現實。Henning(2009)認為,清邁協議具有重要意義,是后續政策措施的基礎,下一步東亞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官員將討論如何將“清邁協議”轉變成共同區域基金,類似于原來提出的“亞洲貨幣基金”。

(三)清邁協議后的新進展

首先,在流動性救助方面,Henning(2009)回顧到,清邁協議后的主要進展包括:2006起探討的貨幣互換多邊化途徑(CMIM);2007年建立的作為貨幣互換多邊化形式的外匯儲備池(reserve pool)。今年2月,東盟與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通過了《亞洲經濟金融穩定行動計劃》,將儲備池規模由800億擴大到1200億美元;并計劃一個獨立的地區經濟監督機構,以監督基金和地區經濟運行。5月,東盟與中日韓財長會議宣布,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池將在今年底前正式成立并運作。中日韓三國的出資額分別為32%、32%和16%。另外20%由東盟10國承擔。其次,在金融市場方面,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的行長會議(EMEAP)推出了兩期的亞洲債券基金(ABF),東盟+3也提出了建立亞洲債券市場動議(ABMI)。再次,在匯率合作方面,亞洲開發銀行和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單位(ACU)的設想??梢?流動性救助措施已日漸成熟,但金融市場的發展還亟待加強。

■三、亞洲貨幣合作的發展前景

盡管在實踐中亞洲貨幣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理論上對固定匯率區和單一貨幣區的討論已經比較多。有的學者認為目前比較理想的選擇是建立一種固定匯率區。余永定等(2002)在討論亞洲貨幣合作的前景時提出了加強區域匯率安排的管理。他認為,在東亞建立一種類似西歐國家建立過的匯率機制(ERM)有助于推動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對于固定匯率區內釘住貨幣的選擇上,實證檢驗上結果表明目前的釘住貨幣仍以美元為主,但多數學者認為釘住貨幣應由美元轉向一籃子貨幣。

(一)東亞各國事實上的匯率聯動機制

東亞各國在事實上是釘住美元或準釘住美元的,即“東亞美元制”(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McKinnon,1998、2000)。對于“東亞美元制”的解釋有兩種說法:“浮動恐懼論”(Calvo & Reinhart,2000)和“原罪假設”(Eichengreen & Hausmann,1999)。Calvo 和Reinhart(2000)指出,東亞國家像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存在“浮動恐懼”(fear of floating)。Eichengreen 和 Hausmann(1999)運用“原罪假設”(original sin)指出,在國內金融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本國是不愿意使本幣浮動的。固定匯率制度(或類似的制度)對東亞國家和經濟實體來說成本較低。陳虹(2000)認為東亞采用籃子貨幣制度,既能避開浮動匯率制對國內經濟穩定造成的壓力,又可以穩定區內貿易的發展。

(二)亞洲各國貨幣釘住方式的計量檢驗

計量檢驗的結果印證了亞洲各國事實上釘住美元的結論。McKinnon 和 Schnabl (2004) 采用Frankel 和 Wei Shang-Jin (1994)提出的計量方法檢驗東亞國家(除日本外)的匯率波動性以及估計貨幣籃子的組成,得出結論:在新的千年,美元在亞洲國際貨幣籃子中仍然保持其支配性權重。Ogawa Eiji 和Taiyo Yoshimi (2007)用同樣的方法評估了最新的統計數據,發現了類似的結果:盡管在韓元、新加坡元、印度尼西亞盧比和泰銖的貨幣籃子中美元的比重比危機之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與官方公布的匯率制度相比,這些貨幣依然與美元有密切的聯系。周繼忠(2009)對人民幣參照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行了定量檢驗,發現美元在人民幣參考貨幣籃中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運用移動窗口回歸分析方法,發現人民幣參照貨幣籃子的穩定性存在下降的趨勢,美元權重緩慢下降,人民幣相對貨幣籃子整體持續升值。

(三)匯率聯動機制中釘住貨幣的選擇

許多學者認為釘住美元對于亞洲各國也許不是最優的選擇,而應該轉為釘住一籃子貨幣。Kwan(2000)認為,亞洲國家釘住美元制有著內在缺陷,轉向釘住一籃子貨幣并提高日元在籃中的比重有利于克服這些缺陷。河合正弘(1999)指出,東亞釘住美元匯率制是金融危機的觸發器,穩定匯率目標的合理選擇應該是減少美元比重,加大日元比重的貨幣籃子。伊藤隆敏等(1999)在1998年對釘住貨幣籃中的匯率制度進行了理論分析并推算出籃中各貨幣的最優權數。國內學者也有相似看法,余永定(Yu,2001)認為東亞要建立起匯率合作機制,就必須選擇某個貨幣作為駐錨,使用美元作為地區共同釘住的貨幣存在矛盾,因此東亞應就日元的作用達成協議。

(四)采用單一貨幣區方法

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歐元的成功啟動引起世人普遍關注。Mundell(1961)提出的最適度通貨區是理論基礎,他指出了一國加入貨幣區的收益和成本。隨后的研究,如McKinnon (1963)和Kenen (1969)都采用Mundell提供的分析框架。多年來,由于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最優貨幣區理論也隨之不斷得到修正和擴展,研究的問題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加入貨幣聯盟的成本收益分析,如De Grauwe (1997)、Dupasquier和Jacob (1997);以及參加貨幣聯盟國家需要有哪些經濟特征,如Ishiyama (1975)和Tavlas(1993)等。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出現最優貨幣區的內生性問題的研究,如Frankel和Rose (1996) 、Eichengreen (1992) 、Krugman (1993)和Kalemli-Ozcan等(2003、2004)。對于亞洲國家貨幣一體化的潛力,高海紅(2007)通過采用一般購買力平價(G-PPP)模型分析到,亞洲各國貨幣一體化的潛力遠超現實。范小云和邵新建(2009)認為,港元和人民幣具備最優貨幣區的一些特征,雙方應進行更為高級的貨幣合作。

(五)人民幣國際化與亞洲貨幣合作的關系

人民幣近期開展了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并與六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同時又積極參與到亞洲外匯儲備庫的建設中。對這個問題,高海紅(2009)分析到,現階段中國大陸已與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等分別簽署雙邊救助互換協議,這可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契機;而清邁協議多邊機制是人民幣區域化的一個重要平臺,如何以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區域的使用來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對于中國來說是一項戰略選擇。

■四、亞洲貨幣合作面臨的現實困難與可行措施

亞洲貨幣合作存在諸多困難,如同歐元的誕生一樣,“亞元”的產生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在歐元誕生的過程中,“德洛爾報告”和《馬約》等所制定的步驟保證了歐元的順利產生,亞洲貨幣合作的順利發展也應該考慮分階段實施相關戰略。

(一)亞洲貨幣合作面臨的現實困難

對于正在進行的亞洲金融合作,很多分析者主要從政策協調和解救危機的機構方面討論遇到的困難。余永定、何帆和李婧(2002),Lewis(1999)等分析了合作面臨的障礙,主要有: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非正規化、非制度化”的特點;各國間缺乏相互信任;各國在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方面存在差距;亞洲金融合作缺乏“領頭人”。Henning(2009)指出,多邊化貨幣互換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仍需討論,如:多邊化互換的實質、基金的規模、會員國的選擇、會員國的出資額、雙邊互換是否退出、共同基金是否與IMF相聯系等等。

(二)亞洲貨幣合作的可行措施

1、政策協調機制和清邁協議短期可大力發展

在當前的全球金融動蕩的挑戰下,政策協調需加強。吳曉靈(2007)認為,一方面要加強亞洲合作機制間的協調和整合,提高合作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及區外金融組織的溝通與交流,提升東亞地區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及影響力?!扒暹~協議”是流動性救助機制的基礎,短期內仍應大力發展,爭取早日把“清邁協議”發展為“亞洲貨幣基金”。

2、亞洲債券市場要逐步發展

高海紅(2008a,2008b)通過對亞洲金融體系的分析,指出當前的亞洲金融體系實際上是美元本位。由于路徑依賴,美元在東亞持續占據支配地位,這將延長在地區貿易和金融交易以及官方儲備中從依賴美元轉向使用本地區貨幣的進程。因而通過亞洲債券市場可以改進投資基礎設施為擴大本地區貨幣的使用創造基本需求,但這個過程是逐步發展的。

3、亞洲匯率聯動機制與亞洲單一貨幣構想是長遠目標

李曉和丁一兵(2008)認為,在當前的全球金融動蕩的挑戰下,制度化的匯率合作機制應對緩行。作為對匯率合作機制的準備工作,當前的工作重點在于加強匯率政策協調、加強各經濟體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區域債券市場的建設、將多邊化CMI機制建設為多國合作的金融投資基金。

■五、總結

金融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政策協商,亞洲各國可以增進貿易一體化程度、深化對區域金融市場的培育、提升亞洲國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經濟上的合作,政治上的合作也至關重要。中國作為區域內大國,在亞洲貨幣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也格外引人關注。一方面,人民幣區域化的過程不僅有助于亞洲貨幣一體化的深入,還有助于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當亞洲貨幣一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限制一定的國家,可能有礙人民幣真正成為一個國際貨幣。所以,密切關注亞洲貨幣合作的進程,對國家的政策制定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Arner,D,Paul Lejot and Wei Wang, (2009),”Assessing East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AIIFL Working Paper No.5,March 2009

[2] Calvo,G.and C.Reinhart,(2000),”Fear of Floating”, NBER,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0.

[3] Chinn, Menzie and Jeffrey Frankel, (2005), “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NBER Working Paper, No. 11510

[4] Yu Yongding,(2001),”On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orking Paper Series,No.2,August 2001

[5] Henning,C.Randall,(2009),“The Future of 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An Asian Monetary Fund?”,Policy Brief Number PB09-5,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ebruary 2009.

[6] McKinnon,R. and G.Schnabl, (2004),”The Return to Soft Dollar Pegging in East Asia: Mitigating Conflicted Virtue.” International Finance, Vol 7,No.2,2004

[7] Mundell,R,(2000),”Currency Areas, 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ytary Reform”, Paper delivered at Universidad del CEM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pril 17,2000

[8] Kwan,C.H,(2000),”The Economics of a Yen Blo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June 2000

[9] Ogawa Eiji and Taiyo Yoshimi,(2007),”Exchange Rate Regimes in East Asia-Recent Trends”,2007

[10] Dupasquier, Chantal and Jacob, Jocelyn,(1997),“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Bank of Canada Review, Autumn 1997

[11] Kalemli-Ozcan,Sebnem; Sorensen,Bent E.and Yosha,Oved,(2004),“Asymmetric Shocks in a Monetary Union: Updated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Europe. ”Revised Version, February 2004, in Who will Own Europ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sset Ownership in the EU Today and in the Fu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12] Kalemli-Ozcan,Sebnem; Sorensen,Bent E.and Yosha,Oved,(2003),“Risk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13] 李曉,丁一兵.全球金融動蕩環境下的東亞金融合作:政策選擇與建議[J].國際經濟評論,2008(11-12)

[14] 高海紅.中國在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J].國際經濟評論,2009(5-6)

[15] 高海紅(2008a).當前全球美元本位:問題及東亞區域解決方案[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1)

[16] 高海紅(2008b).金融全球化與國際金融體系:對東亞的挑戰[J].當代亞太,2008(2)

[17] 高海紅,最優貨幣區:對東亞國家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7(6)

[18] 吳曉靈.東亞金融合作:成因、進展及發展方向[J].國際金融研究,2007(8)

篇10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 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 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 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 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 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 印度尼西亞 巴西 巴基斯坦、俄羅斯 孟加拉國、尼日利亞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 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 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 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 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第二節 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 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 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 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 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 p29 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 附近大河 所在國家

河內 紅河(上游為元江) 越南

金邊 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 柬埔寨

萬象 同上 老撾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 緬甸

第三節 印度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 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節 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 候為主,氣候特征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 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云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里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1、中東位于亞洲西南部、非洲東北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是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對照中東地形圖8.3,了解中東的地理位 置,地形特點,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大、生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等

5、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蘭教還把麥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地區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本區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 國,統一貨幣叫歐元。歐盟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并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發達的畜牧業:本區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大西洋東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牧草,草場廣布,本區的人們把牧草稱為“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著名的乳畜大國。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被稱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歸線都穿過本區,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最大的洲。讀圖6.12 p9,本區氣候分布的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 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為干濕兩季。熱帶草原地區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讀圖8.26 p67,區域經緯度位置,主要國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有被稱為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

4、由于殖民主義長期占領和掠奪,使本區有許多國家成為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 車等工業制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要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水 產業等其他產業。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這里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 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讀圖8.37 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 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占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鹋和考拉。

氣候環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濕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 美國

1、美國位于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于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于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于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布,西部為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于南北美洲西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為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 p85,了解美國農業帶的分布。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主要工業區有東北部工業區、西部工業區、南部工業區。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位于舊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讀圖9.12 p86,了解美國的主要工業區和工業城市的分布。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 p90,了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于長江三峽的規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首都是巴西利亞,圣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模,避免出現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

圖10.1、10.2 p100、101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緯度位置 南極圈(南緯66.5°)以南 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海陸位置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

特征 是地球最冷的地區,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 比南極溫暖濕潤,但大部分地區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 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是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 長城站、中山站 昆侖站(18個國家1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