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利與弊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8: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高考改革的利與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高考改革的利與弊

篇1

【關鍵詞】i+1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分級教學;高等教育管理

一、引言

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必修課,長期以來一直沿襲著自然班授課的方式,但時過境遷,傳統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英語教學的需要。筆者結合上海某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具體實踐,利用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史蒂文.D.克雷申)i + 1理論以及西方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利與弊進行系統分析,認為在現行條件下,因材施教,進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十分有必要;但分級教學作為新興事物,在實踐中仍值得探討和改進,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將大學英語教學推向新高度。

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例—以上海某大學為例

在“因材施教”原則和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導下,上海某大學進行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具體措施如下。根據新生的英語高考成績進行編排,將學生分為ABCD四個等級組織教學。A級為英語高考成績從高到低排名前20%,B級為英語高考成績從高到低排名前20%-60%的學生,C級為英語高考成績從高到低排名前60%-90%的學生,D級以少數民族特招生、藝術類專業學生為主,及英語高考成績從高至低排名后10%的學生。針對四個等級的學生,分別采用不同教學模式,在教學安排、課程設置以及教材選用上有很大不同。此外,采取滾動制分級教學,在四個等級之間實行公正、公平的升降級制度,即:成績優異進步顯著的學生(約占本級別人數的5%)可升入高一級英語班學習,高一級英語班中學習成績不努力而導致成績倒退的學生(約占本級別人數的5%)將被降入下一級英語班學習。

三、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優勢

1.有利于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我國大學英語公共課堂,普遍存在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課時少、進度快的現象(楊連瑞、張德祿等,2007: 174),教學中往往只是抓中間、放兩頭,以中等學生水平組織授課;而在授課時一般采取隨機發問、學生自愿回答的方式。在傳統模式的班級,每次回答問題的幾乎都是英語成績較好的同學,那些英語基礎一般或者較差的同學,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極易陷入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怪圈。分級教學能有效扭轉局面。同一級別學生英語水平基本持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水平,設計不同的教學技巧和教學重點,量身組織合理的教學活動,做到滿足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需要,讓各等級學生皆學有所獲。

2.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構建知識體系。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可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構建知識體系。i + 1理論是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提出(1985:2),認為只有通過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才能習得語言。i代表語言學習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而i+1代表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動機、自信心和焦慮感等情感因素對輸入起過濾作用:語言學習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即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充滿信心、無任何焦慮感,才會產生真正的習得(李炯英&戴秀珍,2001;孫菊如等,2006:108)。分級教學利用i + 1理論將學習者根據其實際英語水平進行區分,例如將學生劃分為四個等級,使學習者能在相應級別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處于i + 1層面的語言輸入,逐步提高語言水平。采取滾動制分級教學,在四個等級之間實行公正、公平的升降級制度,調整學習者的語言輸入,激發各級別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循序漸進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班級缺乏凝聚力。分級打亂原有自然班,學生間的陌生感會引發約束感,降低其歸屬感,極易導致班級缺乏凝聚力,影響課堂氣氛,提問回答環節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師組織課堂活動舉步維艱,稍不留神課堂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因此,在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后,如何增強班級凝聚力,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高效吸收知識,是一個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問題。

2.分級后心態調整問題多多。分級教學可能對師生心態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低級別的學生,如文中C、D級的學生,如Dornyei(2005: 142)所論述的,易生自卑感,喪失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盡管滾動式分級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能力,但是大多數低級別的學生認為升級困難重重,而大多數高級別的學生則認為即使自己不努力,英語水平也不可能差到被降級的程度。從教師的心態上說,教差班的教師會產生自卑心理,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心態和積極性,影響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一成不變。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方法有時并沒有讓大多數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問題主要出在教學方法一成不變上。筆者認為需將西方建構主義理論引入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抓好學習環境中“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四大要素,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各種互動交流,在情境中讓學生主動地構建信息,教師轉變為學生構建知識的高級伙伴。如此,分級教學和建構理論相得益彰,必將極大推動我國大學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4.分級測試和測試評估系統仍不健全。我國很多高校將高考成績或入校摸底測試成績作為分級劃分標準,但不同省市高考英語試卷差異性、考試成績偶然性、考試的效度和信度等問題使得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值得探究。此外,分級后在階段性測試評估中,有的學校在不同等級之間仍采用同一套測試題,這種測試得出的結果,實在難以作為滾動式分級教學的理據,而且也會直接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不利于他們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

五、結語

綜上所述,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具有很強的先進性,是貫徹素質教育和實施因材施教理念的極佳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為大學英語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然而,尚處于試驗階段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需要英語教師們的積極探索,而且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生、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Dornyei,Zoltan.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動機研究與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 1985.

[3]李炯英,戴秀珍.從i+1理論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語言輸入[J].山東外語教學,2001(1): 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