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學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因組學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因組學的意義

篇1

[關鍵詞] 精準醫學;基因組學;醫學研究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 R39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號] 1673-7210(2017)01(a)-0113-04

[Abstract] Precision medicine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scienc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precision medicine is dependent on genomics. The genomics research of common diseases and rare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pharmacogenom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To help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nomic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test genom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By learning genomics,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y a good found a tion for their clinical work in futur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some elements of teaching mode should bead jus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which can exp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and train medical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Key words] Precision medicine; Genomics; Medical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精準醫學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呼吁美國要增加醫學研究經費,推動個體化基因組學研究,依據個人基因信息為癌癥及其他疾病患者制訂個體醫療方案,拉開了精準醫學的大幕。精準醫學體現了醫學科學發展趨勢,也代表了臨床實踐發展的方向,必將在不遠的將來惠及國民健康及疾病防治?;蚪M學研究是實現精準醫學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精準醫學時代培養醫學研究生利用基因組學進行科研工作和疾病診療的重要性以及基因組學教學模式的調整進行初步探討。

1 精準醫學的本質

精準醫學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其他前沿科技,依據患者內在生物學信息及臨床特點,在分子學水平為疾病提供更加精細的分類及診斷,從而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訂制醫療模式[1]。精確、準時、共享、個體化是精準醫學的四要素。

精準醫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標準化的各種大型的隊列研究和多種組學研究,尋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標志物以完善疾病分類;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過藥物基因組學等手段進行臨床轉化,達到個體化的精準醫療[2]。如何將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服務于臨床實踐,將是精準醫學模式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篇2

——一位小學音樂“煙臺名師”的成長足跡

煙臺市福山區西關小學 呂家良

我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從小酷愛音樂,1987年蓬師音樂班畢業后,19歲就做了一名音樂教師。寒來暑往,歲月如歌。彈指間,31年的藝教之旅悠然走過,從鄉鎮中學到縣城小學,從教師到書記,我由一個初出茅廬的新兵,沐浴著領導、校長和同事們關愛的陽光,一路風雨,一路歡歌,成長為收獲滿滿的幸福園?。簝炚n獎從區、市級到省、部級;節目獎從區、市級到省、國級;榮譽從區、市級到省級;職稱從初、中級到高級…感恩夢想在不同的時代綻放著不同的笑靨,在前方搖曳著,譜寫出催我奮力向前的追夢“三部曲”。

第一部:追求優課夢 研學促成長

記得初到鄉鎮中學任教時,面對無課本、被擠占的落后,我白手起家,自編教材,讓學生很快愛上我的課。第一次區教育局視導課沒有預告,我即興地將一節民歌課上得有聲有色…局領導評價是視導以來最好的課,讓我備受鼓舞。五年后,我調入福山縣城藝術教育最發達的西關小學,擔任教研組長,在這里,我如魚得水,孜孜不倦地追求著。

刻苦學習,靠“筆耕”豐涵。走進新天地,我愛上讀書和學習?!敖虒W用書、教育刊物、課改書籍”讓我提升了理念;“外出培訓、優課觀摩、專家講座”使我開闊了眼界。我養成了“讀書—思考—寫作”的好習慣,勤于把所讀、所看、所學、所教過程中自然生成的資料和靈感寫下來。第一次寫的論文《小學音樂課豎笛教學初探》就在國家級刊物《兒童音樂》上發表,讓我信心大增。此后,我無論是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觀課報告、教學論文、德育論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等自感有價值的都會去投稿,目前已有《細節中的驚喜》等50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中國德育》《輔導員》《琴童》等刊物上發表。我自建了教育博客“志翔藍天”,勤學善思,筆耕不輟,220多篇文章馨放在博園里。2013年6月,我將53篇心儀之作紛呈在“歲月的故事、心靈的溫暖、成長的幸福、教育的春風”四個篇章中,全國出版發行了21萬字的個人成長專著《陽光放歌》,贏得社會贊譽…

笑迎挫折,靠“思悟”積淀。在追趕優課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難忘1997年我參加了省優課大賽那段刻骨銘心的故事。當時是指定五節課,現場抽簽定課。我把五節課的教案和教具全部備好,只身前往濟南。記得檢票時,見我背著鼓、拎著鑼、挎著大小包,就有人詫異地問,你是耍猴的嗎?讓我哭笑不得…因為壓力、上火、失眠加上熟悉學生只給十分鐘,以致使《小奶?!非鞍牍澱n順利,后半節卻達不到預期,只好淺嘗輒止,草草收兵…一下課,我就淚如泉涌,猶如“晴天霹靂”,自感是有史以來的最差課,我急火攻心,當晚眼角竟長出一個腫包,那是最心酸的濃縮,半年后才復原。雖然最終得了二等獎,卻是我最失敗的記憶…然而,挫折并沒阻擋我追趕的腳步。經過“只備自己,沒備學生,導致預設受阻、不能應變而使目標終未達成”沉痛反思后,我更努力地探學,積淀,將提煉出的“激趣導入—感受鋪墊—探究學習—拓展創新—鼓勵表演—倡導合作—培德育人”的教學模式靈活融入課堂,頗具特色,2次獲市優課一等獎,2次獲省優課獎,2011年我全區范講了區立標精品課。

勇于挑戰,靠“創新”競先。1993年,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在全省音樂新教材研討會上執教一年級《開火車》。授課時,我帶著創新設計的自信,從容應變,超常發揮,得到了國家級專家吳斌等各級領導和同行們的一致好評…2017年,我年近50,挑戰“一師一優課”大賽,在實錄的《美麗的夏牧場》課堂上,我創新各個教學環節,特別是將“節拍的變換能改變情緒”的主題貫穿始終,把2/4拍歌曲拓展為3/4拍演繹,頗具亮點和新意,學生興致盎然,目標靈動生成…該課獲得市一等獎、省優課獎,最終,被國家教育部評為部級優課資源,在網絡傳播,教學反思在《煙臺教育》上發表。感謝創新讓我圓了部級優課夢而幸福無限…

第二部:追尋名師夢 智慧潤芬芳

“既然選擇音樂,就要干出名堂”。為此,我渴望專業成長,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積極探索著“出優質作品、潤桃李芬芳”的智慧之法,留下了名師成長的串串腳印。

“甘灑汗水,碩果繁枝”是我追求的境界。在鄉鎮工作的五年間,我創編的歌曲、舞蹈多次在市、區獲獎,無償地培養8名山區孩子考上了藝校和師范,被傳為佳話。自進城特別是2004年競爭上副校長以來,作為分管領導,我率先垂范,帶領音樂教師們奮戰一線,犧牲了大量休息時間排練匯演和六一節目,迎來滿園芬芳:我校在區、市、省、國各級比賽中的獲獎節目不勝枚舉,其中,我輔導的舞蹈《我們是幸?;ā啡珖@獎,編排的《我們把祖國愛在心窩里》等合唱全省獲獎,訓練的齊奏《西班牙斗牛士》登上省級音樂會和央視少兒春晚,年年呈現給社會的“在陽光下成長”等六一大型慶?;顒右蚱虏邉澬路f、歌誦舞奏多彩、思想主題深遠而眾口皆碑…由于實績突出,我校一直是“山東省藝術教育示范學?!?。

“科學訓練,智慧打磨”是我常勝的保證。我的“秘訣”有四點,下面僅以我精心打磨榮獲當年全市合唱第一名的《在燦爛陽光下》為例,加以說明。

一是“高選材”,要高點定位,去選擇別人不敢排、技巧難度大、主題內涵深、好聽跟時代的作品,這首歌是四部成人合唱,有轉調,難度大,技巧高,選唱這首歌,在當時全市參賽歌曲中唯我一家。

二是“精編排”,要根據學生的素質,精心設計各個環節,這首歌我大膽地運用男女小歌手以二重唱的形式領唱,別具一格,藝術性高,我自認為是我的“得意之處”,我還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對樂譜靈活改動,使孩子能順利完成作品。

三是“細雕琢”,要從力度、速度、表情、呼吸等各個細節,進行恰當的處理,達到音色統一,聲部和諧,情緒跌宕起伏,演唱動人心弦。

四是“巧訓練”,要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對孩子進行發聲、聲部的訓練,我用“先唱譜,再填詞”的方法打牢音準的基石,用“輕聲高位”的方法拓展孩子音域,用“先分再合”的方法使聲部清晰和諧,歌曲中轉調部分我靠的是強化苦練,讓孩子找到“水到渠成”的感覺而完成的…

“示范引領,成為名師”是我奮進的動力。2011年,趕上機遇,我勇于挑戰,申報并成為名師人選。在五年培養期間,我每次外出培訓都會筆錄豐實,將所學、所獲、所悟發在博客上。我在專業成長、課題研究、示范引領、培養教師等各方面齊頭并進,留下了殷實的足跡:作為主持人承擔的《教師積極情感的自我開發、培養與應用研究》等國、省級、市多個重點課題順利結題;被評為煙臺市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多次擔任遠程研修縣級指導教師和市級專家,被評為省級優秀指導教師;2016年研修的觀課報告《亮點和笑容一樣美麗》在《煙臺教育》上發表;輔導的3名青年教師獲得省優課獎;《煙臺教育》3次刊登我的成長故事;“山東教育衛視、煙臺電視臺、煙臺音樂網、福山電視臺、福山文明網”都曾對我的事跡進行過采訪或專題報道…

“付出總有回報,智慧潤澤希望”,2017年,經全面考核我被認定為第二批“煙臺名師”,雖然圓了名師夢,但從此更加責任滿心,任重道遠。

第三部:追逐才藝夢 奉獻向遠方

社會需要文化,藝術需要傳播。我常想,一名音樂教師如果要走的更遠,還應該熱愛舞臺,熱心公益,有服務百姓的才藝和奉獻精神,去演繹自己的價值人生。

“勤學苦練,勇于嘗試”是我拓展的途徑。我聽大師課、看網絡課來提高琴技;品央視主持、觀歌舞曲藝來豐盈底蘊;創詩歌、編快板來謳歌家鄉;作歌詞、搞作曲以拓寬技能;寫臺詞、排作品求精益求精;去參賽、辦晚會總捷報頻傳…

“多才多藝,奉獻社會”是我夢想的堅守。31年來,我一直活躍在舞臺上,人稱“常青樹”。從最初一一涉獵的的獨唱、主持、朗誦、指揮、舞蹈、小品、相聲,到領導安排的策劃、導演、撰稿、創作等任務,我都能高質完成;我參加央視少兒春晚、山東教育衛視藝術展演、煙臺春晚、福山春晚、文化惠民下鄉、激情文化廣場、群眾藝術節、教師節、六一節等各級各類演出300多場,為群眾送去精神食糧;我還肩負著“中國音協考官、省音協會員、市音協理事、區政協委員、區音協主席”的職責,為百姓無私奉獻著才藝。

“舞臺綻放,創演并舉”是我幸福的源泉?!靶腋6际菉^斗出來的”:每當我朗誦《清洋贊歌》等自創作品和主持的聲音在廣場、劇院飄蕩;每當我指揮、排練的合唱《祖國頌》等作品唱響福山;每當我《幸福永遠》的歌聲在鄉村、熒屏飛揚;每當我創作的快板《群眾路線是陽光》等作品頻頻公演;每當我創作的童聲合唱《我們從這里啟航》等作品在校園、網絡上傳唱;每當我回首市青歌賽、技能賽的獲獎經歷…我就又幸福地投入到新的激情挑戰中。

“人因追夢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實,因充實而快樂”。“齊魯文化之星、省優秀藝術教育工作者、省優秀文化人才、市優秀教師、煙臺名師、福山十大杰出青年、區教學能手、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區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等各級稱號就是對我愛崗敬業的真情回報。

篇3

關鍵詞:高校音樂藝術 教學 不足 措施 

音樂藝術教學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音樂專業知識和音樂技能、并且能夠承擔起教學職責的人,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歌曲、器樂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樂曲的欣賞分析等音樂知識、技能、技巧,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活動。音樂藝術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從而為學生達到德、智、體、美、勞提供了必要條件,總體提高教育者與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高校音樂教學的現狀 

(一)對音樂教學不重視 

在新形勢下,新課改革,學校對音樂課程有了很高程度的認識,對音樂課程的設置也逐漸合理,但是在課程的安排上,依然很少,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只是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沒有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支持,學校只是把音樂課程當成是一種課間娛樂的手段,沒有提高認識度。 

(二)沒有完善的音樂教學設備 

音樂藝術的培養是需要有完善的音樂設備,音樂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專業教師的指導,還需要有完善配套的音樂設備,有些高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不完善,只有部分樂器,有些院校甚至連音樂教室、琴房等教學設備都不健全,對音樂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欠缺 

大多院校音樂教師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學校聘用他只是應付考試,音樂課不計入文化課總分,會考通過就可以達標,加上考核不標準,音樂教師不需要專業,有的音樂專業教師,自身技能掌握不扎實,教師只注重死板教學,不能靈活運用所教知識,按照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教學內容比較陳舊,院校的音樂教材編寫不規范,內容跟不上時代潮流,所學的教材反應大學生生活的歌曲收錄較少,課上的授課內容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 

(四)音樂課程安排少 

大部分學校音樂課程的安排是相當少的。例如我國的大部分院校,除了音樂專業的學生是計學分的,其他專業的學生公共音樂課一般都是選課,學分相當少,大學生一般都選擇不去上,利用這部分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情,有的專業不設立音樂課程,甚至連選修課都不設立,所以許多院校仍然沒有對音樂提高重視。 

二、學習音樂藝術對大學生的影響 

從就業角度來講,音樂藝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我國的音樂藝術文化還是比較源遠流長的,古典音樂藝術、流行音樂藝術等在我國有著深遠的文化影響,我國的老藝術家對我國的音樂藝術有著重大的貢獻,對于新一代的青年大學生應該延續音樂事業的發展,音樂本身是具有影響力的,它不像其他課程給人帶來的是知識的傳播,音樂不僅可以傳播知識還可以給人帶來心靈的洗滌,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正能量,可以提升自身的修養,陶冶情操,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可以在人失意時給人帶來心靈的撫慰,從精神層面得到升華。作為一個高校學生,對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認識和學習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兩者既有差異也有共通之處。國外對中國的音樂情有獨鐘,喜歡中國古典音樂豐厚的底蘊和文化涵養,對下一代古典音樂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對音樂藝術教育要提高重視。 

三、針對目前高校音樂教學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高校對音樂藝術的整體認識 

學校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合理安排音樂課程,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應該更注重音樂基礎知識和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學習,而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公共選修課上,注重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利用有限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做到課程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提高學校和自身對音樂的重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解決高校音樂設備不足的問題 

解決學校音樂設備不健全的問題,在學校里加強對音樂設備的管理,加強音樂教室的建設,對音樂設備的選擇也要適當合理,盡量有健全的設備,無論聲樂室還是琴室,都要加強建設,實現音樂教學的豐富多樣化。 

(三)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 

音樂教學的方式有許多,音樂是一門藝術,采取一種死板的方式是不能領會到音樂的真諦的,要多種方式相結合,如多媒體教學、形體教學、表演教學等。多媒體可以讓學生直接看到、聽到真實的畫面,通俗易懂、簡潔明了。表演節目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置課程,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結合時勢的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節目,節目教學增加了表演性,通過節目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樂的內涵,達到更好的舞臺效果。 

(四)結合傳統教學,走創新道路 

在音樂教學和音樂的選擇上要加強音樂的創新,不能一味的追求音樂的特殊化,選擇多種教學方式共同發展,推崇出新,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條件創造出真正適合學生發展的音樂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一種音樂藝術的高境界。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7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469-0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種內源性具有強效生物活性的磷脂類介質,由體內許多細胞和器官如血小板、內皮細胞、白細胞、肺、肝、腎等在受體特異性抗原刺激下合成并釋放的,具有生理和病理雙重作用。PAF通過與靶細胞膜上的PAF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聚集和釋放;產生大量活性氧(ROS)、白介素等多種炎性介質。其作為一種獨特的細胞因子參與體內多種生理、病理過程,與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相關。本文就其在COPD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及意義做一綜述。

1COPD的流行病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慢阻肺的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該疾病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隨著全世界吸煙人群的不斷增長,預計至2020年時慢阻肺將占世界經濟負擔的第五位。

2PAF

2.1PAF的生物學特點Benumiste[1]于1972年首先報道了經IgE致敏的兔嗜堿性粒細胞能釋放一種可溶性磷脂類物質,這種物質可導致不依賴于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和二磷酸腺苷(adenonisine disphosphate,ADP)釋放的血小板聚集反應,稱之為PAF。PAF的化學結構式在1979年被證實為1-0―烷基―2―乙?;DSn―甘油-3―磷脂膽堿,至少由16種不同的分子組成,其分子差異性表現在?;蛲榛咸荚訑的坎煌琜2]。PAF在體內來源非常廣泛,生理狀態下以前體形式在體內廣泛存在于血小板、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纖維原細胞等細胞膜上;病理條件下或受到外界刺激原刺激時,活化的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損傷的內皮細胞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能通過對細胞膜上的酰醚磷脂的改建釋放大量的PAF[2]。

2.2PAF的生物學作用PAF具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3]:①可使血小板發生變形、聚集和釋放反應,是迄今發現的最有效的血小板激活劑;②激活中性粒細胞,使其聚集,釋放氧自由基等;③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使微血管壁通透性大大增強;④通過很多炎癥介質以及其他活化的體液和細胞產物發揮作用;⑤在呼吸系統方面,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給多種動物應用PAF后可引起肺動脈壓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水腫及支氣管痙攣等[4-7]。

3PAF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呈進行性發展。COPD 患者肺臟結構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變,在此基礎上發生反復的、引發一系列體液因子的變化,在感染和低氧血癥等病理狀態下可引起血小板活化,同時血小板活化時,會釋放各種活性物質,包括促凝物質、血管活性物質、促有絲分裂介質。另外COPD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最常見的誘因為感染,而考慮到肺炎鏈球菌利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體(血小板活化因子受體)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8-9],因此血小板活化因子參與了COPD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3.1PAF與氣道纖毛運動PAF增加氣道粘液分泌,并改變粘液性質。靜脈給予PAF,豚鼠氣道分泌物中蛋白含量增加,可能是血漿蛋白外滲所致。當PAF直接作用于氣道時,粘液纖毛運動明顯減慢[10]。PAF可以直接或通過嗜酸性粒細胞使氣道上皮破壞和脫落,粘液纖毛清除功能受損,加上粘液分泌增加,蛋白含量增高,導致末梢氣道中粘液栓形成[11]。即為COPD早期的病理表現。

3.2PAF參與中性粒細胞的趨化、黏附與聚集中性粒細胞活化與聚集是慢阻肺炎癥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釋放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引起的慢性黏液高分泌狀態并破壞肺實質。研究表明,PAF能引起中性粒細胞(PMN)的聚集分泌,溶酶體釋放內容物,合成釋放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a,參與氣道的重塑過程。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激活中性粒細胞上的磷脂酶A2,使膜磷脂裂解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通過環氧含酶途徑生成前列腺素,并通過脂氧合酶途徑牛成白三烯而產生相應效應[12]。PAF可刺激中性粒細胞表面整合素(CD11b/CDl8)的表達,并與內皮細胞配體分子如細胞間黏附分子1、細胞問黏附分子2及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結合,使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牢固黏附,在細胞因子與化學物質趨化作下,穿過內皮細胞間隙向內皮下移行,介導炎性反應。體外實驗表明,PAF濃度為10-8mmol/L,可使PMN在內皮細胞的黏附率增加2倍,PAF濃度在10-10-10-5mmol/L,可以增加體內白三烯形成,PMN表面CDllb/CDl8表達。研究還證實,PAF對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明顯的趨化作用[13],可促進PMN及嗜酸性粒細胞向氣道平滑肌游走、聚集,釋放溶體酶、白三烯及氧自由基,造成氣道粘膜水腫,從而導致支氣管痙攣。

3.3介導氧化應激反應許多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的氧化應激增加。氧化物主要有朝陽陰離子、羥根、次氯酸、H2O2、和一氧化氮等。氧化物可直接作用并破壞許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脂質和核酸等,導致細胞功能障礙或細胞死亡,還可以破壞細胞外基質;引起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促進炎癥反應,如IL-8、TNF-α以及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環氧化物酶等的轉錄。研究表明,PAF町促進內皮細胞因子MCP-l表達增高,使血流中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黏附于受損內皮區表面,引起炎癥反應[14]。Sanchez等I研究還發現,PAF可介導eNOS易位,使eNOS從細胞質膜向胞漿內移動,誘導酶的磷酸化,促進NO的產牛參與炎癥反應。

3.4PAF與肺動脈高壓及肺心病COPD患者長期缺氧、酸中毒,除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瘀滯、肺動脈痙攣外還可造成血小板功能異常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促進肺小動脈微血栓形成,最終導致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而肺循環系統微血栓的形成及PE的高發,已被認為是肺動脈高壓、肺心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PAF是一種強有力的血小板聚集誘導劑,當有活化的白細胞存在時,還可以增強血小板和內皮間的粘附,是血栓素A2(TXA2)產生的有利刺激因子,而TXA2也是很強的血小板聚集激活劑,可導致血管收縮與血小板聚集,參與血栓形成,這表明PAF在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肺循環系統微血栓形成及PE高發的原因之一。因此PAF在肺動脈高壓及肺心病的產生及發展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4結語

綜上所述,PAF參與了COPD發生、發展的幾乎每一個病理生理過程,在COPD的常見并發癥如肺動脈高壓、肺心病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PAF在COPD病因、治療及預后中的作用還需進一步闡明。隨著PAF與COPD之間研究關系的深入,PAF與COPD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將逐漸明確,這將為COPD的臨床治療及預防提供新的思路與策略。

參考文獻

[1]Benveniste J,Henson PM,Cochrane CG.Leukocyte-dependent histamine release from rabbit platelets,The role of IgE basophils and a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J].J Exp Med,1972,136:1356-1377.

[2]Benvenlste J,Tence M.Vareene P,et a1.Semi-synthesis and prDposed structure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acether an alkylether analog of lysophophatidylchloine CB Seances Acad Sci,1979,289:1037-1040.

[3]許玲芬,董亞珞,孫梅,等.PAF對腸上皮細胞緊密連接的影響及ITF的保護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04).

[4]Grandordy BM,et al。Am Rev Respir Dis,1987:135:A101.

[5]Chung KF,et al.JPharmaeol Exp Ther,1986:236,580.

[6]F1tzgerald M F,et al.BrJPharm aeol,1987,90:112.

[7]林祥曉,張成.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合酶與肺動脈高壓的發生關系[J].黑龍江醫學,2012,(2).

[8]Chao W,OlsonMS.PAF:receptor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BiochemJ,1993,292:617-643.

[9]Fischer W,BehrT,Hartmann R,et al.Teichoic acid and lipoteichoic acid ofS.pneumoniae possess identical chain structures[J].JBiochem,1993,215:851-857.

[10]UrsudkijB,et al.Am Rev Respir Dis,1987,135(abstraet):A160.

[11]Barnes PJ[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88,81:152.

[12]Gilli UO,Schneider MK,Leetscher P,et a1.Human polyme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re cruited by porcine chemokines acting on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and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J].Transplantation,2005,79:1324-1331.

篇5

一、人類基因組計劃與基因組學

在榮膺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沃森(JamesDeweyWatson)、克里克(FrancisHarryComp?ton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于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之后。相繼于1958年和1980年罕見地兩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FrederickSanger),先后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和發明很重要的DNA測序方法,這些劃時代的杰出成就于20世紀后半葉完全“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于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基因組學,在隨后20世紀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并取得很大進展后,基因組學取得了驚人的長足進展。

基因(gene)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特征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系具有遺傳物質的DNA分子片段?;蛭挥谌旧w上,并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虿粌H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例如不同人種之間頭發、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蚴巧z傳的基本單位,不僅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功能單位,還是一個突變單位和交換單位。由30億個堿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蘊藏著生命的奧秘。

基因組(genomes)是一個物種的完整遺傳物質,包括核基因組和細胞質基因組。即基因組是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集合,是某個特定物種細胞內全部DNA分子的總和。顯然原先只關注單個基因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深入研究整個基因組,于是產生了基因組學。

基因組學(genomics)是專門從分子水平系統研究整個基因組的結構(以全基因組測序為目標)、功能(以基因功能鑒定為目標)以及比較(基于基因組圖譜和序列分析對已知基因和基因的結構進行比較)的分支學科?;蚪M學著眼于研究并解析生物體整個基因組的所有遺傳信息,突出特點是必須以整個基因組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只研究單個基因;同時還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基因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基因組學概括起來涉及基因作圖、測序和整個基因組功能分析的遺傳學問題。這門分支學科交叉融合了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并以全新視角探究生長與發育、遺傳與變異、結構與功能、健康與疾病等生物醫學基本問題的分子機制,同時提供基因組信息以及相關數據系統加以利用,進而解決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以及相關產業領域的有關問題[3]?;蚪M學的主要目標包括認識基因組的結構、功能及進化規律,闡明整個基因組所涵蓋遺傳物質的全部信息及相互關系,為最終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有效資源,以提供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的科學依據。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project,HGP)的確立和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基因組學的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提出,可追溯到尋求新方法解決日本廣島長崎原子彈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基因突變率檢測低于預期問題。1984年12月美國能源部資助召開的環境誘變和致癌物防護國際會議,第一次提出測定人體基因和全部DNA序列,并檢測所有的突變,計算真實的突變率。1985年6月,美國能源部正式提出了開展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形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初步草案。歷經幾年醞釀與論證,1988年美國國會批準撥款,支持這一被譽為完全可以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并列相比美的宏偉科學計劃。1990年正式啟動后,陸續擴展成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共同參加的國際性合作計劃。2000年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草圖)完成,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的標志。

HGP這項規模宏大,跨國家又跨學科的大科學探索工程。旨在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堿基對所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并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解碼生命奧秘,探索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規律,揭示疾病產生機制以提供疾病診治的科學依據。截至200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但基因組學等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斷深人和擴展。例如,2006年啟動了腫瘤基因組計劃力求揭示人類癌癥的產生機制以及癌癥預防與治療的新理念。當下已經邁進后基因組時代,從揭示生命所有遺傳信息轉移到在分子整體水平上對功能的研究(功能基因組學)。21世紀的生命科學以新姿態和新方法闊步向著縱深發展,同時有力推進了基礎與臨床醫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社會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蓬勃發展。為促進這些相關學科及其應用的更好發展,尤其推動在人類健康與疾病、個性化醫療、農業、環境、微生物等諸多領域的廣泛應用,自2006年以來巳經召開了十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第10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于2015年10月在中國深圳舉行,特別就臨床基因組學、生育健康、癌癥、衰老、精準醫療、人工智能與健康、農業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生命倫理和社會影響、相關組學及生物產業等熱點問題進行深人研討,展現了相關組學的旺盛活力。

二、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與基因組學相輔相成

基因組學作為研究生物基因組的組成,組內各基因的精確結構、相互關系及表達調控的科學,又必須從系統生物學角度與方法,著眼于整體出發去研究人類組織細胞結構、基因、蛋白質及其分子間相互作用,并通過整體分析研究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狀態,從而才能更有效地探索解決人類疾病發生機制及其診治與保健問題。

雖然人類基因組圖揭示了人類遺傳密碼,而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的是蛋白質?;蚪M研究本身不能體現蛋白質的表達水平、表達時間、存在方式以及蛋白質自身獨特活動規律等。因此,自從基因和基因組學問世以后,分子生物學的組學大家庭中,不斷延伸分化形成了相互密切關聯的轉錄組學(tmnscrip-tomics)、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代謝組學(metabo-lomics),以及脂類組學(lipidomics)、免疫組學(lmmu-nomics)、糖組學(glycomics)、RNA組學(RNAomics)等,這些相互密切關聯的組學構成豐富的系統生物學以及組學生物技術基礎。

轉錄組學是一門在整體水平上研究細胞中基因轉錄情況以及轉錄調控規律的分支學科。也即轉錄組學是從RNA水平研究基因表達的情況。轉錄組即一個活細胞所能轉錄出來的所有RNA的總和,是研究細胞表型和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梢娫谡w水平上研究所有基因轉錄及轉錄調控規律的轉錄組學,乃是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蛋白質組(proteome)是指一個基因、一個細胞或組織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而蛋白質組學研究不同時間、空間發揮功能的特定蛋白質及其群體;從蛋白質水平上研究蛋白質表達模式和功能模式及其機制、調節控制及蛋白質群體中各個組分。蛋白質組本質上指的是在大規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的特征,包括蛋白質的表達水平,翻譯后的修飾,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獲得蛋白質水平上的關于疾病發生,細胞代謝等過程的整體而全面的認識?;蚪M相對穩定,而蛋白質組是動態的概念。研究蛋白質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后續部分,也即生命科學進人后基因時代的特征。

代謝組學的概念源于代謝組,代謝組是指某一生物或細胞在一特定生理時期內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謝產物。代謝組學則是對某一生物或細胞在一特定生理時期內所有低分子量代謝產物同時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門新分支學科。代謝組學以組群指標分析為基礎,以高通量檢測和數據處理為手段,以信息建模與系統整合為目標的系統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之后新發展起來的代謝組學,是借助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思想,對生物體內所有代謝物進行定量分析,并尋找代謝物與生理病理變化的相對關系?;蚪M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和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活動,而實際上細胞內許多生命活動是發生在代謝物層面的。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告訴你什么可能會發生,而代謝組學則告訴你什么確實發生了”。所以,代謝組學迅速發展并滲透到諸多領域,例如疾病診斷、醫藥研制開發、營養食品科學、毒理學、環境學、植物學等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各領域。

三、放射組學在交叉融合中應運而生

2015年是倫琴發現X射線120周年,正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所評價:X射線的發現“宣布了現代物理學時代的到來,使醫學發生了革命”W。近40多年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以X射線透射開始并不斷拓展許多種類型的醫學成像技術,又經歷了數字化革命而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數字化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醫學影像學在保健査體、疾病預防、疾病篩査、早期診斷、病情評估、治療方法選擇、康復療效評價等,以及生命科學研究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不可替代作用。隨著多排螺旋CT、雙源CT、能譜CT、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和正電子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與PET)、圖像融合一體機成像(PET/CT等等)諸多影像醫學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醫學影像學巳經從結構成像發展到功能成像,又邁向分子影像學的新階段。尤其進人21世紀后,分子影像學方興未艾地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分子生物學的重要手段。當前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所形成的大數據又密切關聯到相關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了放射組學(radiomicsV)。如果說20世紀驅動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主要是依靠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電子工程科學技術等,而21世紀則迫切需要與醫學、分子生物學(包括基因組學等諸多組學)等相關學科進一步深人交叉融合相輔相成。

放射組學(亦有稱之為影像組學)、分子影像學完全是與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相關組學彼此關聯并相互促進而不斷發展的。整合各種技術實現運用影像學手段顯示人體組織水平、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并能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從而對其生物學行為在分子影像層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無論在人體保健與疾病的診斷治療,或者在藥物研究開發,以及在基因功能分析與基因治療研究等方面,都凸顯了巨大優勢和良好前景。

包含分子影像學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可提供越來越豐富的多層次醫學影像數據資料,顯然必須加以深度發掘并充分利用這些極其龐大的數字化信息。通過放射組學研究,解碼隱含在醫學影像信息中的因患者的細胞、生理、遺傳變異等多因素共同決定的綜合影像信息,并客觀且定量化將其內涵呈現在臨床診治、預后分析的整個過程,這無疑會成為臨床醫學具有重大意義的革命。應運而生的放射組學,就是致力于應用大量的自動化數據特征化算法將感興趣區域(regionofinterest,R0I)的影像數據轉化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發掘的特征空間數據。數據分析是對大量的影像數據進行數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標信息來綜合評價腫瘤的各種表型(phenotypes),包括組織形態、細胞分子、基因遺傳等各個層次。例如近期文獻報道,放射組學可揭示腫瘤預測性的信號,能夠捕獲腫瘤內在的異質性,并與潛在的基因表達類型相關聯。

美國的國家癌癥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已經建立量化研究網絡(quantitativere?searchnetwork,QIN),旨在共享數據、算法和工具,以加速影像信息量化的合作研究網絡U5]。他們將放射組學的建設及應用框架分為5部分:①圖像的獲取及重建;②圖像分割及繪制;③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④數據庫建立及共享;⑤個體數據的分析。當然這些均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放射組學通過標準化的圖像獲取以及自動化的圖像分析等,能為疾病的診斷、預后及預測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近期的研究還提示放射組學能有效預測不同患者中的腫瘤基因異質性等,可見放射組學有著廣闊應用前景。四、發展相關組學更好共促精準醫療

從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2直到新形成的放射組學,均是在相關學科交叉融合中,當條件與時機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瓜熟蒂落催生。

這些相互關聯的組學全部都兼備著學科分化以及整合的特色。學科交叉融合根據發展需要分化催生出4新分支,而所有這些組學分支學科又都從系統生物學角度出發,注重對形成的分支學科自身整體開展研I究。正是如此辯證統一的現代科技發展特點,如同DNA的螺旋結構一樣在不斷深化中而螺旋式上升,7推動科學技術向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

篇6

Metagenomics of the Human Body

2011,351pp

Hardcover

ISBN9781441970886

人體內及體表棲息著數量極其龐大的微生物,其細胞數約是人體細胞的10倍,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含有的基因數是人類基因組的100倍以上,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共同演進。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和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進行純培養,90%以上為未培養微生物;如果僅依賴傳統的純培養技術,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則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分別啟動了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即人類微生物宏基因組研究計劃),試圖闡明人體的微生物基因組與人基因組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基因組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的影響。本書即是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啟動以來的最新進展方面的綜述集,包括人體各主要部位的微生物基因組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

本書各章題目如下:1.類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和疾病;2.宿主基因型及其對微生物種群的影響;3.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及宿主和病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4.人類病毒基因組;5.作為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的參比菌株的選擇和測序;6 人類陰道微生物基因組;7.人類肺微生物基因組;8.健康與疾病狀態下的人類皮膚微生物基因組;9.人類口腔宏基因組;10.人及其微生物基因組與罹患感染的風險因素;11.感染基因組學:宿主對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反應;12.自身免疫病和人類宏基因組;13.宏基因組的應用及其解析慢性肝病的可能性;14.胃腸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和人代謝表型的調控;15.歐盟人類腸道宏基因組研究計劃;16.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

本書主編凱倫E.奈爾遜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基因組學專家,現為J.Craig Venter研究所 Rockvill分院的院長。她已在J.Craig Venter研究所工作了14年,還曾擔任過該所人類微生物和宏基因組學系的主任。本書其他作者均為各個領域的著名專家,包括J.Craig Venter和我國浙江大學的李蘭娟院士和向春生教授。本書語言簡潔,可讀性較強,可作為醫學院校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研究生、高年級學生的參考用書。

張瑞芬,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篇7

【摘要】 目的 構建細粒棘球蚴鐵蛋白基因的重組表達質粒ferritin/pET-28a,表達、純化出重組蛋白,并對重組蛋白的免疫學特性進行初步研究。方法 將目的基因亞克隆至表達載體pET-28a,轉化入大腸桿菌BL21(DE3)plysS,加入IPTG對其進行誘導表達。通過Ni2+的His-bind樹脂柱純化出重組蛋白,用50μg/100μL免疫ICR小鼠,獲得抗血清,通過western-blot及ELISA對重組鐵蛋白的免疫學特性進行初步研究。結果 表達并純化出分子量約19kD重組鐵蛋白,western-blot顯示重組蛋白免疫制備的抗血清可識別純化的重組蛋白及抗原囊液、原頭蚴,位置大致相同,約19kD。ELISA結果顯示實驗組小鼠與對照組小鼠血清中IgG的OD值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細粒棘球蚴重組鐵蛋白Eg.ferritin具有較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具有成為包蟲疫苗候選分子的潛能。

【關鍵詞】 細粒棘球蚴;重組鐵蛋白;純化;免疫特性

鐵蛋白(ferritin)是普遍存在于生物體內的一種保守性較高的多功能多亞基蛋白,其作用是儲存鐵,對生物體內鐵含量進行調控,在生物體內鐵含量過多時起到解毒作用[1-2],它的存在保證了生命體的正?;顒?。本實驗中心已構建了重組表達質粒ferritin/pGEX-6p-1,但由于重組蛋白ferritin/GST以包涵體形式存在于細胞中,無法通過親和層析柱純化出單一的Eg.ferritin[3]。只能通過切膠純化的方法獲得融合蛋白Ferritin/GST,雖然試驗結果說明該融合蛋白具有較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但影響蛋白特性的因素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蛋白的實際特性,因此本次試驗將鐵蛋白基因重組到表達質粒pET-28a中,pET-28a是個高效表達載體,能純化變性及非變性的蛋白,通過表達純化可獲得較純的Eg.ferritin,以便更好地研究蛋白的特性,為鐵蛋白能成為包蟲病候選疫苗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質粒與菌種 Eg.ferritin/pGEM-T/JM109及E.coli BL21(DE3)plysS由本室保存;pET-28a表達載體購自Novagen公司。

1.2 試劑 T4連接酶、限制性內切酶BamH I、Not I、IPTG、N'N'N'N-四甲基乙二胺、丙烯酰胺、甲叉雙丙烯酰胺購自Promega公司;β-巰基乙醇、二甲基亞砜、弗氏完全(不完全)佐劑、過硫酸銨、Tween-20等試劑購自于SIGMA公司;考馬斯亮藍購自BIOMOL公司;酵母提取物、蛋白提取物購自OXOID公司;蛋白預染Marker購自北京賽百盛;卡那霉素、TMB、4-氯-1-奈酚購自AMRESCO;羊抗鼠HRP-IgG、質粒DNA提取試劑盒等購自北京華美公司;DNA純化回收試劑盒購自北京賽百盛生物有限公司;標準蛋白分子量Marker 購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含Ni2+的His-bind樹脂純化試劑盒購自Novagen公司;其它常用試劑為國產分析純。

1.3 實驗動物 ICR小鼠,6~8周,(18±2)g,雌性,由寧夏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4 Eg.ferritin/pET-28a重組質粒的構建及鑒定 取Eg.ferritin/pGEM-T/JM109菌株劃板接菌[4],并挑單個菌落進行培養,通過堿裂解法提取重組質粒;同時取適量的表達載體pET-28a,將兩者分別用BamH I,Not I進行雙酶切處理,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帶有雙黏性末端的目的片段和表達載體,切膠,經DNA回收試劑盒純化目的片段及載體。目的片段與表達載體在T4連接酶的作用下,16℃連接過夜。繼而將連接產物轉化到已制備好的感受態菌BL21(DE3)plysS中[5],經含卡那霉素終濃度為50μg/mL的LB固體培養基篩選陽性菌株[6]。挑取陽性菌株含卡那霉素的LB培養基中振蕩培養,經質粒提取試劑盒純化重組質粒,用限制性內切酶BamH I,Not I進行酶切鑒定。

1.5 重組鐵蛋白的表達、純化

1.5.1 重組蛋白的表達 將重組菌接種于含卡那霉素(終濃度為50μg/mL)的3mL 的LB培養基中,37℃ 200 r/min 振蕩培養數小時,按1∶50接種于50mL培養基中,37℃,220 r/min,培養至OD600=0.5時,加入IPTG至終濃度為0.05mmol/L,繼續振蕩培養6h,4℃ 4000r/min 離心15min,棄上清,收集細菌沉淀,SDS-PAGE觀察表達情況。

1.5.2 表達產物的鑒定 將樣本與2×SDS-PAGE樣本緩沖液混合,經12% SDS-PAGE,180V電壓,電泳至溴酚蘭指示劑到膠底為止,用0.2%考馬斯亮藍R250染色2h,用含7%冰醋酸5%甲醇的脫色液脫色至本底無色。

1.5.3 重組抗原的純化及制備 對細胞進行裂解,發現重組蛋白以包涵體的形式存在,按照Novagen公司His-bind樹脂純化試劑盒說明書中的包涵體大量純化方法進行純化,然后將純化好的包涵體蛋白放入透析袋中,用1×PBS透析去除尿素。

1.6 動物免疫及特異性抗血清的制備

1.6.1 動物免疫 ICR小鼠分兩組,即免疫組與對照組,每組10只。1)免疫組每只注射弗氏佐劑與重組抗原Eg.ferritin的乳化劑50μg/100μL。對照組注射弗氏佐劑和PBS的乳化劑100μL。根據Bio-Rad公司的Gel Doc1000凝膠分析系統對純化的抗原進行定量。2)免疫方法 每組小鼠在0、2、4周各免疫1次,共3次,第1次基礎免疫用弗氏完全佐劑,以后2次為加強免疫均用弗氏不完全佐劑。采用背部皮下多點注射免疫,每次注射量為100μL/只。分別于0、2、4、6周斷尾采血,共4次,8周眼眶取血并處死小鼠。

1.6.2 特異性抗血清的制備 將血液4000r/min 離心 10min,提取血清,-20℃保存。

1.7 血清特異性識別 純化的重組抗原Eg.ferritin、天然可溶性抗原囊液、原頭蚴通過10%分離膠及5%的濃縮膠,180V電壓下進行SDS-PAGE電泳 1h。在30mA下對硝酸纖維膜進行印跡轉移1h。然后將硝酸纖維膜浸入5%的脫脂奶粉溶液中,37℃ 封閉1h,以PBS-T(PBS中含0.5‰ Tween-20)溶液洗3次,每次5min。再將硝酸纖維膜剪開分別浸泡于1∶100稀釋的Eg.ferritin免疫的特異性小鼠抗血清及對照組鼠血清中,4℃ 過夜。次日將膜用PBS-T溶液洗3次,每次5min,然后與1∶1000稀釋的羊抗鼠IgG-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結合,37℃反應1h。再以PBS-T溶液洗4次,每次10min。加入新配制的底物液(6mg 4-氯-1-奈酚,2mL冷甲醇,10mL的TBS,12μL的H2O2)37℃顯色5min,最后用蒸餾水沖洗終止反應。

1.8 抗血清中IgG的測定 采用ELISA法,用純化的Eg.ferritin 5μg/mL包被酶標板100μL/孔,4℃過夜。次日,PBS-T洗3次,5%牛奶封閉100μL/孔,37℃ 1h,PBS-T洗3次,取0~8周的免疫組及對照組小鼠血清作為一抗,按1∶100稀釋,100μL/孔,37℃ 1h,PBS-T洗4次,羊抗鼠HRP-IgG為二抗,按1∶1000稀釋,100μL/孔,37℃ 1h,PBS-T洗4次,加入顯色劑100μL/孔,待對照孔顯色時,加入2M H2SO4 50μL/孔 終止反應。以包被抗原及進行牛奶封閉的孔為空白調零,置酶標儀450nm波長處測OD值。

1.9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統計學分析軟件,采用兩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測定的OD值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表達質粒Eg.ferritin/pET-28a的酶切鑒定

將構建的重組表達質粒Eg.ferritin/pET-28a 用限制性內切酶BamH I和Not I 雙酶切后,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到插入片斷大小約560bp,與目的基因片段相符。M1.Lambda DNA/HindⅢMarker;1.pET-28a空質粒;2.Eg·ferritin/

2.2 Eg.ferritin 的純化

含Ni2+的His-bind樹脂親合柱純化Eg.ferritin/pET-28a表達的蛋白,經SDS-PAGE,根據標準蛋白分子量可知,純化蛋白的分子量約19kD.

2.3 特異性抗血清識別純化蛋白和天然抗原

純化Eg.ferritin免疫小鼠制備的抗血清可特異性識別未純化的重組Eg.ferritin,純化的Eg.ferritin 及天然抗原(原頭蚴、囊液),識別蛋白條帶的位置大致相同約19kD(見圖3)。

2.4 小鼠血清IgG水平變化

根據對小鼠血清IgG水平在0~8周變化趨勢的檢測及對免疫組和對照組小鼠血清IgG的比較發現,小鼠血清中IgG的水平隨著免疫次數及時間的延長呈上升趨勢,免疫4周以后同一時期的免疫組小鼠血清中的Ig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表1 兩組小鼠免疫不同時間血清IgG水平變化

3 討論

本實驗將細粒棘球蚴鐵蛋白基因重新克隆到表達載體pET-28a上,主要考慮:① pET-28a表達載體具有高效表達的能力[7];② pET28a質粒在插入目的DNA后表達的蛋白N 末端含6個組氨酸,它作為His標簽蛋白,可與Ni2+鰲合,使得重組融合蛋白在變性或非變性狀態下均可被含Ni2+的His-band 樹脂親合柱純化,即使被純化的重組蛋白含量很低也能被有效地純化出來。克服了本中心已經構建的重組表達質粒ferritin/pGEX-6p-1表達的重組蛋白ferritin/GST不能通過GSTTrapTMFF親和層析柱純化的弊端[3];③重組蛋白是標簽蛋白His和目的蛋白共同組成的融合蛋白,為獲取目的蛋白,本應通過相應的剪切酶將標簽蛋白剪切下來,但由于N-末端組氨酸所表達的蛋白分子量很小,它的存在不改變目的蛋白的活性,所以無須去除。這不僅能減少實驗步驟,降低純化蛋白在酶切過程中的損失,同時還可節省用來購買剪刀酶的費用,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實驗材料?;诖宋覀兊玫搅艘粋€高效表達且易于純化重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并得到了較純的重組蛋白,進行動物實驗。通過實驗說明Eg.ferritin作為抗原可誘導動物產生較強的的體液免疫應答,證明其有良好的抗原性;免疫血清與細粒棘球蚴天然抗原(囊液和原頭蚴)的Western blot實驗結果顯示,免疫血清能夠較好地識別天然抗原中位于19kD處的條帶,說明Eg.ferritin具有較好免疫原性,由此推測中國大陸株細粒棘球蚴鐵蛋白基因具有作為包蟲疫苗候選分子的潛能,為進行重組鐵蛋白對宿主的免疫保護性及保護性機制等方面研究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 Arosio P.Levi S.Ferritin,iron homesostasis,and oxidative damage[J].Free Radic Biol Med,2002,33(4):457-463.

[2] 白霞,周金林,陳天印,等.微小牛蜱鐵蛋白編碼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畜牧獸醫學報,2005,36(1):66-69.

[3] 王婭娜,趙嘉慶,丁淑琴,等.細粒棘球蚴中國大陸株鐵蛋白基因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5,27(4):253-255.

[4] 王婭娜,丁淑琴,王健,等.細粒棘球蚴鐵蛋白基因的克隆重組高效表達及免疫學初步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6,22(5):399-402 .

[5] FM奧斯伯,RE金斯頓,JG塞德曼,等.精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南[M].第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7.

篇8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歷史 現狀 地位 設想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和發展著自己的音樂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是極其珍貴的音樂寶藏,其中僅經各省(區)嚴格精選的民間歌曲就達二十余萬首之多,還有那些令人眼花繚亂、光彩奪目的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曲等,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大量珍貴資料。民族民間音樂課是一門包歲萬象的學科,那么,如此重要的課程在我國高職藝術類學校教學中的發展現狀如何呢?

1 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在高職藝術學校教學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在高職藝術學校教學中占有基礎性地位與主導作用。該課程是各個藝術院校的必修課程,尤其在高職藝術學校學習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中國民族音樂不僅能豐富知識、熟悉本國音樂、增進樂感,而且可以將民族音樂知識運用于今后的教學中,將中國民族音樂的種子播向下一代,具有廣泛的學習意義與鮮明時代感。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同樣可以使學生熱愛和熟悉中國音樂文化,從而繼承和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自上個世紀初,很多音樂學家就看到我國傳統民間音樂所面臨的窘境,提出了各自的應對之策。最早開展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的音樂家有:劉天華先生、王光祈先生等等;王光祈先生在音樂學研究中追求的一個重大目標是要推動創造中國的“國樂”,主張立足于本民族的音樂及文化傳統,建立本民族的音樂體系,他要求在研究我國古代音樂遺產及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利用西洋樂理使我國民族音樂能適應時代潮流并能為民眾所接受,他宣稱:“吾將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音樂血液重新沸騰?!钡牵缙诘拿褡迕耖g音樂教育并沒有形成固定的課程體系,而是有著較大的自由性。直到建國以后我國才逐漸在音樂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睹褡鍢菲髦餍蕖贰ⅰ睹褡鍢菲鬟x修》等課程,并且逐步得到了廣大音樂工作者的重視?,F在我國大部分高職學校都開設了《民族民間音樂》課,課程可以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五大類別。但是各個學校在實際講述課程的過程中根據自己酌地方特色會有所區別與調整。民族民間音樂課的講述課時多為一學年至兩學年。

高職類藝術院校一直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音樂人才的任務,作為傳播音樂種子的教師,就更應該重視對民族音樂的推廣教育了。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的我對此深有體會。發現如何讓學生重新審視民族音樂、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并開始做好推廣民族音樂的歷史重任是我們教學的重點,重新思考我們的教學理念,開展實施教學改革是重中之重。作為“80”“90”后的這些學生從小生活在現代生活的氛圍中,身邊接觸的都是現代音樂,問他們“超女”、“快男”,沒有他們不知道的,但是你要是問“花兒”、“弦索樂”、“唱賺”、這些傳統音樂,對于他們來說幾乎是“聞所未聞”。學生的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不強、興趣單調等現實問題――浮現出來。

2 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在高職藝術學校教學中的發展的構想,為了改變民族民間音樂在我國高職藝術學校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充分重視、利用各種有效手段銳意改革。

2.1 從課程內容來看,一定要改變觀念陳舊、知識陳舊、內容陳舊的問題,突破音樂專業教材的老套子,要有質的變化,及時反映音樂學科研究成果,教師在講授中要重視知識結構的系統化,注意進行學科的交融和滲透,注重理論研究。要采用各種形式的討論和宣傳,擴大學術視野,建立起明確的和更加開闊的研究目標,不僅要把它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去研究其規律,而且還應當把它作為一種普遍的人文現象,把它和它所根植的(或所處的)文化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綜合的、動態的、多維的研究。吸引這些學科中有條件的學者,直接參加到研究中宋。

2.2 應該倡導在我國的高職藝術學校廣泛開設民族樂器選修課。學習民族樂器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鑒賞能力,是美育的重要內容。開設民族樂器選修課,使每個學生都能學習、掌握一門民族樂器,對于民族音樂的普及、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是有積極作用的。學習演奏民族樂器可以通過自己動手來感知優美的旋律和鮮明的節奏。并有機地將這兩者統一起來。不僅如此,學習民族器樂還能潛移默化的積累大量的民族音樂旋律,在瀏覽民族樂曲的過程中,還能領悟中國音樂博大精深的內涵。

篇9

摘要:2009年銀監會下調城商行異地市場準入政策,從而加速了中小銀行的跨區域經營熱潮。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如何生存、發展、壯大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如何設計組織結構以保證發展是跨區域發展的中小銀行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入手,提出中小銀行在跨區域經營的組織架構中,既要實現垂直向下的部門一體化,也必須相應提高分支機構的管理邊界,從而減少內部摩擦和交易費用,提升效率;通過比較當前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分析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適合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組織架構與管控模式。

關鍵詞:中小銀行;組織結構;交易費用理論

跨區域經營的中小銀行①是指中小銀行突破自身所處城市所轄行政區域的限制,實現跨行政區域的經營發展,目前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本省范圍內不同城市間設立分支機構,另一種是跨?。▍^)、直轄市間的發展。2006年,監管部門《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為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提供了制度依據。2009年監管部門調整了市場準入政策,放寬和簡化機構設立。銀監會也提出中小銀行發展的四個方向,即成為全國性銀行、區域性銀行、社區銀行以及專業化銀行,這為有條件的中小銀行提供了明確的發展路徑。因此跨區域經營已經成為中小銀行發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實現跨省經營和省內跨區域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42家,占城商行總數量的29%。其中,實現跨省經營的城商行數量為32家,占總數量的22%②。

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挑戰,如何生存、發展、壯大是中小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如何調整設計組織結構以保證發展又是所有中小銀行必須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引入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針對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過程中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比較主流的商業銀行組織結構,最后從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營效率的角度,提出適合中小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組織結構。

一、組織結構研究的新視角: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理論最早由Coase(1937)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費用是指運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它包括兩個主要內容:發現貼現價格以獲得精確的市場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場交易中,交易人之間談判、討價還價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因此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Coase還進一步分析了市場與企業的邊界問題,他認為企業的規模會擴張至企業的內部管理組織成本與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點,即“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礎上,將交易費用理論進一步發展。他認為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契約(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機會主義④。一項交易由市場組織好還是由科層組織好,取決于交易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的綜合考慮。其他條件不變時,資產專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場節約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的優勢就越不明顯,因此交易就越適合由科層⑥來組織;反之則反是;處于兩者之間的交易就適合由混合形式(hybrid)來組織。而科層能夠取代市場,是因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與市場制度相比,內部交易者通過機會主義傾向以犧牲企業的整體利益來滿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機會主義的動機也因之削弱;與內部組織相關的各種活動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審核;內部組織擁有處理爭端或糾紛的優勢;內部組織還可以從各個方面減輕信息不對稱的影響。Williamson進一步在《市場與層級組織》一書中,將組織結構分為U型、M型和H型三大類,與U型結構相比,M型結構實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權,與H型結構相比,M型結構實施了更多的中央調控,他認為從U型H型M型⑦的演變過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組織變革。

二、中小銀行的組織架構及其跨區域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銀行組織結構變革實質上是針對業務模式轉變的自我調整,美國銀行業的組織結構變化代表了銀行業的發展軌跡,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最初銀行業務相對單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動,存款規模對于商業銀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而規模優勢的效應使得銀行不斷擴大經營網絡,最終對業務規模的追求使得總分行制出現;上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金融脫媒,以及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的業務模式從以規模為中心轉向以服務客戶為中心,組織架構也由規模為導向的總分行制向以客戶為中心的事業部制轉變;客戶金融需求的多樣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斷深化,從而使銀行的產品開發和金融方案設計重要性突顯,因此以產品為中心的事業部制出現;進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體化使銀行業務全球化,原有的客戶事業部和產品事業部下管理半徑太大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將地區事業部和客戶產品事業部有機結合,矩陣式管理架構出現。

反觀國內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大致遵循了上述的變化軌跡:總分行制事業部制矩陣式。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采用一般意義上的總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銀行采用完全意義上的事業部制架構,其余的商業銀行只在部分新興市場業務或產品領域,如信用卡、投資銀行、私人銀行等采用事業部制;真正意義上的矩陣式組織結構在國內商業銀行還處于摸索階段。

對于中小商業銀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總分支行組織管理架構,只是在某些部門的設置上采用了事業部制,以及個別業務領域采用了矩陣式的管理手段。自從2005年上海銀行設立異地分行以來,中小銀行在異地開設分支機構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發展模式,但是隨著異地開設分支機構數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徑的逐漸加大,使得總分行間的管理復雜性呈幾何級數增長,眾多中小商業銀行實行總行集權的總分行管控模式,但隨著業務不斷發展以及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一集權式的管控模式面臨著如下挑戰:

(一)統一評審機構導致風險認定存在歧議

許多中小銀行只在總行層面設立獨立的風險評審機構,實施項目集中評審制,異地分支機構的項目必須由這一評估機構統一處理。原本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對異地分支機構的有效風險控制,防止分支機構出現道德風險以及項目的逆向選擇,但卻無法保證遠離企業所在地的評審機構對異地項目風險狀況的準確掌握。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評估機構無法準確掌握異地分支機構的貸款項目風險,最終造成分支機構的項目難以通過,業務拓展難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業務領域的開拓出現了逆向選擇,即中小企業經營的特殊性,使得遠離該企業所在地的評估部門無法把握其風險,因此中小商業銀行極力推行的中小企業業務無法順利開展,分支機構更多地將目標鎖定為大中型企業。因而,采用這一組織設計的中小銀行跨區域經營中,經常出現分支機構與評審機構的矛盾,增加了內部交易費用;同時也使得銀行的中小企業開發戰略無法獲得推行。

轉貼于

(二)集權式管理使得分支機構業務發展受阻

在跨區域經營中,由總行充當戰略規劃中心,對于分行的業務發展實施規劃指導職能。國內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區域不平衡的特點,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不盡相同,對身處其中的商業銀行產生必然的直接影響??傂谐鲇诮y一考核、計劃指標等因素,對所有的分支機構采用統一的業務發展規劃,結果造成業務開展難度大、成本高,創造的效益不理想,員工積極性下降;另一方面,沒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優勢,削弱了分支機構開展業務的靈活適應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而分支機構提出針對當地市場特征的業務計劃,又難以獲得總行的認同,需要尋求各種內部溝通渠道加以解決,如有些中小銀行的分支機構,會定期派項目負責人前往總部進行溝通,這事實上增加了銀行總分行間的溝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實行集權式管理,當市場出現變動或機會時,分支機構需要向總行層層報批,難以及時做出反應,耽誤了市場時機,使得效率下降。

(三)業務條線化管理造成條塊分割、內耗嚴重

有些中小銀行實行業務條線化管理,以加強總行對分支機構業務發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機構規模相對較小,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占優勢,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資源,才能具備與大型銀行相抗衡的能力,這是當前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勢。若中小商業銀行過于強化業務條線化管理職能,不僅會削弱分行資源整合的力度,導致目標模糊、條塊分割、組織內耗嚴重,難以發揮后發優勢,同時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場開拓力度和銀行戰略目標的實現。

(四)難以滿足多元化的客戶要求

中小銀行在未實施跨區域經營時,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職能型架構,但不同行業客戶或不同類型企業客戶的需求也千變萬化,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予以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化和差異化的服務,要求中小商業銀行在跨區域中必須要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內部分工專業化”的組織架構,以應對區域差別化帶來的挑戰。而中小銀行的總部機構雖然初步建立市場營銷管理體系,但對分行市場營銷的整體規劃、組織、協調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較薄弱,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應對分行市場營銷中出現的問題。

四、小結

當前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跨區域經營對于中小商業銀行是一個新的課題:如何既保持對異地分支機構的有效管控,同時保證其快速發展壯大,又使得總分行機構間溝通順暢、決策效率高,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考驗這些中小商業銀行經營智慧的一個試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銀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農村商業銀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資中小銀行。

②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9年報。

③所謂有限理性,是指“人們意圖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謂機會主義,是指用欺詐的手段來算計的行為(Williamson,1985)。

⑤所謂資產專用性,是指一種專用性投資一旦做出,不能轉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產性價值的損失,它包括地點專用、物質專用、人力專用、商標專用以及臨時專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認為企業是依靠科層的權威來組織交易,“科層”比“企業”更恰當。

⑦U型是指:集權制的、職能部門化的或一元化的組織結構;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組織結構;M型是指:事業部制組織結構,它按照產品、品牌或地理區域設立各自半自主的經營部門(主要是利潤中心),每個部門都獨立經營自己的業務。

[1]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M].段毅才,王偉譯,商務印書館,2002.

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姚瑜琳.我國商業銀行組織架構改革目標模式與路徑選擇[J].金融研究,2008,(4).

篇10

最近,有關腫瘤發生發展分子機制的研究表明,在惡性腫瘤細胞中,細胞內的各種基本過程是調節失控。這些過程包括:細胞周期的調控,信號傳遞通路的阻斷,細胞凋亡等。研究者將注意力轉向癌的病因學與病理過程中起作用的特異的分子及生物靶點。如細胞凋亡誘導劑、信號傳導阻滯劑、血管生成抑制劑、化療與放療保護劑的尋找。

1 細胞凋亡誘導劑

細胞凋亡是在基因調控下發生的細胞自殺行為。細胞在各種因素如DNA損傷藥物、生長因子撤出等作用下,Bcl-2、p53、C-myc、p21等細胞凋亡調控基因的表達發生改變,同時引起一系列生化變化,如胞內Ca2+水平升高,pH值下降,某些蛋白酶活性增高,最終發生細胞凋亡,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細胞凋亡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后密切相關。

Bcl-2的過度表達使腫瘤細胞對一系列細胞毒化療藥物耐受性增加,p53缺失的小鼠對DNA損傷性藥物同樣表現高度抗性。因此,可以制定一種聯合化療的策略,一種藥物抑制細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Bcr-Abl),降低Bcr-abl的表達,使Bcl-2失活,干擾其與Bax的結合,恢復p53功能;另一種細胞毒藥物,以遠低于通常所用的劑量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已得到實驗證明是可行的。細胞內Ca2+升高在多種藥物誘導的細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人為地調節細胞內Ca2+濃度,提高腫瘤細胞對凋亡誘導劑的敏感性,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一療法將為治療非雄激素依賴的前列腺癌展示了美好前景。

2 信號傳導阻滯劑

目前,研究腫瘤細胞信號傳導機制,選擇性阻斷腫瘤細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信號傳導通路,破壞其自控性生長調節機制,正在成為極具吸引力的研究熱點。一方面可以通過阻斷生長促進因子或增強生長抑制因子的作用,使腫瘤細胞的生長減慢或停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恢復其正常的生長調節機制而改變其惡性表型。這兩方面的作用均可通過選擇性地調變腫瘤細胞信號傳導系統的不同組分而達到。這與經典的細胞毒性抗癌藥物相比,具有選擇性強、毒副作用小、不受細胞產生抗藥性的影響等優點,尤其對晚期腫瘤或轉移癌可能具有獨到的療效,很有希望成為新一代抗癌藥物。因此研究腫瘤細胞信號傳導機制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和意義。細胞信號傳導藥物的作用方式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

2.1 多數情況下,正常的細胞信號傳導機制在腫瘤細胞中過度活躍,或正常信號分子過度表達。此時可通過部分阻斷過度激活的細胞信號傳導途徑,或抑制過度表達的信號分子的方法,使腫瘤細胞生長速度減慢,直至接近正常細胞水平。

2.2 在某些情況下,腫瘤細胞中的信號分子選擇性激活,使得細胞信號傳導發生異常??梢岳眠@個特點,選擇性地調變腫瘤細胞中的PKC亞型。許多腫瘤中可見不同的酪氨酸激酶受體的過度表達或過度激活,如上皮細胞腫瘤中常見EGFR家族受體的過度表達,血液細胞腫瘤中常見IGFR家族受體的過度表達,膠質瘤中常見PDGFR家族受體的過度表達等。因此,阻斷酪氨酸激酶受體信號轉導將抑制腫瘤的生長。

細胞信號傳導抑制劑幾乎是與基因治療同步進入腫瘤臨床治療實驗的。腫瘤細胞信號傳導藥物將是抗癌藥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3 血管生成抑制劑

從癌前病變到侵襲,癌發展階段伴隨著血管生成。目前已經闡明新生血管形成的機制,無疑為抗腫瘤藥的發現提供了新的靶點,現已明確至少有12種血管生成促進劑和抑制劑,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FGF、血管生成劑等。這些因子在許多人、鼠腫瘤及正常組織中均有表達;同時,在腫瘤及正常組織中抗血管生成因子也有表達,這表明血管生成的調控有賴于正、負信號的相對平衡,這種平衡的失調便導致新的血管生成。

許多血管生成抑制劑已進入臨床試驗,包括TNP-470, Marimastat,干擾素(INF)α2a等。其中INFα-2a為第一個應用于臨床,用以治療晚期兒童血管瘤,第二代更為有效的內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劑,如Endostatin和可溶性VEGF受體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這些效果很好的血管生成抑制劑均需長期服藥才能在動物模型上抑制血管生成以引起腫瘤減退,臨床療效有待證實。但無論如何,血管生成抑制劑是抗癌藥物研究領域一個頗有前景的發展方向。

4 化療與放療保護劑

最新的研究進展表明,p53基因與腫瘤化療和放療所引起的副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自1989年以來,人們在越來越多的不同類型的腫瘤中發現了p53基因的突變,其頻率可達50-60%,突變的形式可表現為點突變、缺失突變、插入突變、移碼突變、基因重排等。存在p53突變的腫瘤包括胃癌、結直腸癌、膀胱癌、乳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肺癌、前列腺癌、肝癌、膠質細胞瘤、軟組織肉瘤等大多數實體瘤。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如紫杉醇、阿糖胞苷等以及放療所采用的UV射線、g射線等均被認為是通過誘導p53基因依賴性的細胞凋亡而發揮抗腫瘤作用。新近研究表明,在小鼠的一些正常組織如淋巴組織、造血器官、腸上皮、等均有p53高表達,而這些組織也正是許多抗腫瘤藥物易損傷的部位,也即多數抗腫瘤藥產生副作用的敏感器官,如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造血功能降低、胃腸道反應等等。

5 藥物基因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