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學作用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量經濟學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量經濟學作用

篇1

摘要:教師指導學生參加電子電工技能競賽的過程中,促使教師去學習掌握一些新技術、新技能,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了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參加技能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以技能大賽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檢驗學科的教學水平,完善和提高專業技術技能教學,是提高電子電工專業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技能競賽;教學能力;學習主動性;有效手段

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技能競賽,可以檢驗中等職業學校的各專業教育教學水平,最終促進學校綜合實力的提高。對于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專業來說,組織學生參加該專業的各項技能競賽,能全面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該專業的教學質量。

一、技能競賽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有較強的教學能力才能保證有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是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主體。“名師出高徒”,只有業務精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各種專業技能競賽都是要通過指導老師和參賽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的,電子電工專業的技能競賽也不例外。對于負責電子電工專業各項技能競賽指導工作的專業教師來說,首先要掌握競賽項目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專業知識,要根據技能競賽項目內容,學習新技術和新技能,才能有效地指導和培養學生。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競賽過程中要廣泛收集學習資源,制定培訓計劃,研究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各項能力的方法,所以指導老師只有努力進取才可勝任競賽的指導工作,這利于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老師通過參與技能競賽,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充電,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尤其是年輕教師,參與學生技能競賽指導工作,會迅速提升他們專業教學能力。教師的責任心也是教學質量的保障,學校對于取得優秀競賽成績的教師和學生給予肯定與獎勵,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就會提高,也進一步加強了教師的工作責任心,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專業科組具有了師德高尚、積極向上、有工作責任心、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就能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就會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二、技能競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中職學校的各專業教師經常研究探討課改,課改必須先從教學課程內容入手。電子電工學科專業各項技能競賽體現了該專業發展的最前沿的技術,也體現了最新的電子電工專業技能。專業技能競賽的內容是根據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來設計的,電子電工專業的各項技能競賽非常貼近于生產實際,學生了解到所學習的知識是非常實用的,就能產生想學習的意愿,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日常教學上能結合技能競賽,把技能競賽的內容和標準作為參考,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開展一些新的教學項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此可對專業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們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始終都鼓勵與大力支持各專業科組積極參與省、市里舉辦的各項中職技能競賽,從2007年開始,我校電子電工專業科組每年均選派教師與學生參加了每年省、市舉辦的“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單片機控制裝置安裝與調試”、“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等項目的中職技能競賽,取得優秀的競賽成績,在日常教學上參考各項目技能競賽的規范與要求,推行項目式小組教學,加強了電子電工專業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成績有很大的提高,教學成效顯著。

三、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技能教學水平

中職學校要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通過參加各專業技能大賽可檢驗學校各專業的技能教學水平。電子電工專業各項技能競賽具有科學有效的學生教學評價標準,學校參考其規范和要求,可M一步加強教學常規的落實與管理,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培養過程和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及時調整教學行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既能考察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知識,也能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核,還能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進行考核,將企業、行業要求作為專業教學的標準。學校也可利用政府主導,企業、行業協助舉辦中職學校技能大賽這一平臺,加強與企業、行業的聯系,深化校企合作,發揮企業技能培訓功能,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行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電子電工專業技術技能指導委員會,參與的成員有中國移動梅州分公司,梅州市博敏電子有限公司,南方電網梅州分公司,梅州鉅鑫電子有限公司,梅州市國威電子有限公司等數家企事業單位,這些單位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對我們學校的實訓室建設和實驗課程的開展進行了多方面的指導,提升了電子電工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

四、開展技能競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中職學校以技能競賽營造校園的育人文化,提升技能教學質量。學校要建立健全各專業技能競賽長效機制,可以先由學校開展各層次的校內技能競賽,通過校級競賽來選拔參與市級技能競賽的參賽隊伍。對各專業職業技能競賽進行制度化與規范化,提高教師學生參與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可以把更多專業和課程納入校級技能競賽的范圍,讓技能競賽覆蓋到每個專業,每位教師,甚至每位學生,全校師生重在參與、重在提高,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我們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每年下半年都專門為全體高中二年級的師生舉辦校園競賽活動,開展各學科各層次的技能競賽,如:1、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的分組競賽,重點考察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2、專業科組各項目技能比賽,重點考察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3、市級、省級大賽前集訓淘汰賽,對專業科組各項目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訓練,選拔市級、省級競賽參賽選手。對被淘汰的選手,也會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通過校內技能競賽,促使了師生共同成長成才。我們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電子電工專業的學生通過參加技能競賽,使他們有了充足的學習動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日常行為規范也明顯好轉,他們的維修電工職業資格等級考核和電工上崗證考核方面有較高的通過率。技能競賽在提高中職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學質量方面,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以賽促教,促進職業學校技能融合發展[J]. 劉相龍,王錦.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7(04)

[2高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能教學探討[J]. 蘇澤宇. 科技信息. 2013(16)

篇2

關鍵詞:本科階段;問題解決為導向;計量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02-02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計量經濟學無論是在自身的理論體系還是延伸的應用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著名計量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教授指出:“在大多數大學和學院中,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已經成為經濟學課程中最權威的一部分。”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內學者開始了計量經濟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經過四十余年的歷程,時至今日,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科,已經成為財經類院校本科生學習階段的基礎課程。盡管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在國內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重理論,輕實踐;重方法,輕能力。實際問題是計量經濟學方法發展的直接驅動因素,盡管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已相對成熟,但應用計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仍是計量經濟學的首要任務。打破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重方法、輕實踐的局面,培養學生應用計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中的迫切任務。

為使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能夠更符合教育規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實踐者開展了一系列的嘗試。比如,裴育(2005)從管理體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硬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性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實踐性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胡新艷等(2006)分析了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運用EDP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并介紹了EDP模式教學的具體做法。洪永淼和汪壽陽(2007)根據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具體實際,借鑒國際主流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初步探索中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規律,以盡快縮短中國計量經濟學與國際主流計量經濟學的差距。余國合(2008)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等方面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了建議。馬文成等(2011)在闡述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實施案例必要性的基礎上,從案例編寫、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討論等環節詳細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王少平(2012)分析了計量經濟學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指出了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并進一步給出了能力培養的策略。樓永(2015)在了同濟大學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完善研究型人才培養方式的思考與建議。本文在借鑒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指出了本科階段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應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并進一步給出了“以調動學習主動性的專業問題為引導、以增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為主體、以適當深度的理論教學為支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從而對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方案提供了補充,為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者提供借鑒。

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必要性

1.明確計量經濟學的學習目的。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并不明確,不知道計量經濟學的功能和作用在哪里,盡管在課程的緒論部分通常會對計量經濟學的誕生、發展、內容體系等加以介紹,但多數學生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拋出一個和現實緊密結合的可量化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提出若干疑問,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給出以計量方法解決此問題的可行性思路,不但可以將計量經濟學的作用和學習的目標具象化,而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具備了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后,面對后續相對較難理解的計量經濟學知識點才能夠迎難而上。

2.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思維。實際教學中通常存在這樣的現象:當一學期的計量經濟學學習完成后,學生可以很容易地說出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體系,知道回歸模型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補救措施,但是當真正拿出一個具體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建立計量模型加以分析時,往往無從下手。計量理論學習得再好,如果不能夠將理論付諸實際,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理論的過程中,知道計量理論適用于哪些實際問題,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最終達到融會貫通,培養起用計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性思維。

3.適應創新性人才培養時代的需要。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而創新的關鍵是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有義務承擔起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任。教學是創新性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完整的采用計量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計量經濟學教學應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起一套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實踐教學為手段,以理論教學為支撐的科學教學體系,適應創新性人才培養時代的需要。

三、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計量經濟學教學策略

1.以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的實際問題為引導。計量分析方法在許多學科中都已具有廣泛的應用。由于不同學科學生的專業背景并不相同,如果仍然以經濟學實例為基礎講授計量經濟學,對于經濟學科外的其他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起引導作用的問題要與學生的專業緊密結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專業問題,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體系,而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計量分析方法的主動性,真真切切感受到計量分析方法的魅力。實際教學中,起引導作用的問題應該在計量經濟學的首次課程中提出,并且問題要具有綜合性,問題的解決方法要盡可能囊括計量經濟學中較多的知識點,比如應該包含多元回歸、函數形式的設定、虛擬變量、異方差或自相關性等,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能夠使學生達到掌握計量分析基本方法的目的。

2.以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兩種實踐教學方法為主體。實踐教學是本科生學習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實際的教學中,實踐教學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兩種方法。案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計量經濟學中的具體知識點,比如在回歸分析中估計、假設檢驗、多重共線性、異方差、自相關等每個章節的教學中,案例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恰當的案例能夠使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意見暫不做評論,將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疑問帶到知識點的學習中,通過學習修正案例討論中產生的偏差。實驗教學是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資源,通過上機實踐、自主學習、教師講授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來熟悉計量軟件的操作,使學生能夠針對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完成相應的操作,最終達到采用計量軟件完成數據分析的目的。此外,通過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計量經濟學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數學推導,如果只是枯燥地講授這些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得到發揮。在教學中通過恰當的案例分析與討論,結合具體的數據對案例進行實際的軟件操作,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充分的思考,釋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知識點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3.以適當深度的理論教學為支撐。計量經濟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無論是經典線性回歸模型假定下的最小二乘估計方法,還是微觀計量、時間序列等非經典建模方法,其理論體系都已日漸完善。計量理論的推導需要數學、統計學等前導知識,對于非數學專業本科生來說能夠準確理解計量理論的推導并不容易,任何一本計量經濟學教材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數學符號,也正因如此,提到計量經濟學,學生普遍認為是較難學習的一門課程。盡管實踐教學是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就可以忽視,恰恰相反,為能夠理解好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適當的理論推導是必不可少的,理論的講解是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支撐,只有將理論理解得透徹,才能恰當地解決實際問題分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建模過程中所出現的異方差、自相關以及內生性等現象。然而,計量經濟學與單純的數學推導又不相同,計量經濟學中所涉及到的公式都具有較強的現實含義,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計量經濟學的結論是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在實際的本科教學中,要把握計量理論講解的深度,重點在于介紹理論的前提假設和所得到的結論,不要陷入理論的煩瑣推導之中。

參考文獻:

[1]裴育.財經類高校實踐性教學模式探討[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5,(1):107-110.

[2]胡新艷,陳文藝.EDP教學模式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6,(4):58-60.

[3]余國合.芻議“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178-179.

篇3

關鍵詞:財經類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75

0引言

計量經濟學引入中國已有幾十年時間,在此期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內的學者在吸收和創新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計量經濟學本科教學過程中,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據多年的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驗,尤其是財經類本科專業,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加強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的研究,對于推廣和加強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財經類本科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選取不當問題。當前針對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材琳瑯滿目,總體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偏重理論的,該種教材主要針對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的來龍去脈、基本證明進行適當演繹和歸納;其二偏重實踐的,該種教材主要針對應用,強調軟件的使用,不告訴學生為什么,只教授學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論和實踐結合,該種教材既告訴學生為什么,又教學生怎么做。總的來說,這三種教材各有所長,以第三種效果最好。

(2)軟件不易選擇問題。現在可以應用到計量經濟學教學的軟件業比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為主,但這些軟件側重點不一樣、難易程度不一樣,導致任課教師在選擇過程難以做出合適的選擇。

(3)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普遍來講,現在的財經類大學生,尤其是二本學校的學生,大部分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大學的課程大部分比較簡單,一旦碰到譬如計量經濟學這種稍微需要認真學習的課程,就是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學生厭學,這樣就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學生針對本門課程缺乏積極性。

(4)師資問題。其一,授課教師只是就上課而上課,基本不做有關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這種情況課程就缺乏實用性,比較古板;其二,授課教師知識老化,由于近些年計量經濟學發展比較迅猛,有些任課教師沒有及時進行知識的更新,導致知識陳舊,這樣也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三,有些任課教師自己較少實踐操作,導致只能就理論而理論。

2財經類本科專業計量經濟學教學提升對策研究

根據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1)因“生”選“材”。首先教材的選取,現有的教材種類繁多,要依據學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適當選取難度較大點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選用龐浩的教材等;其次,針對軟件的選擇,當前比較主流的計量軟件是STATA,當然其他的軟件也是可以的,但是從應用角度來看,應以STATA為主,兼顧其他軟件,這個也是主要考慮學生的情況,針對基礎好的可以選擇Sas、R以及Python等高級點的語言,其他的學生可以選擇STATA、Eviews。

(2)提升學生興趣。計量經濟學學習給財經類學生的印象是難學、缺少樂趣,其實計量經濟學也是很有趣的,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采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案例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興趣。

篇4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計量經濟學 問題 教學改革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課程,在我國一部分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相關專業中開設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確定“計量經濟學”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8門共同核心課程之一。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材設計原則,試圖通過教學,使學生達到:了解現代經濟學的特征,了解經濟數量分析課程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了解數量分析在經濟學科的發展和實際經濟工作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并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擴展和新發展有概念性了解;能夠建立并應用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對現實經濟現象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實際分析;具有進一步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模型的基礎與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經濟學類課程,學習好計量經濟學對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湘南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主要是面向各類企業,其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把計量經濟學列為必修課,采用的教材是李子奈教授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計量經濟學》。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學習興趣不濃;從所指導的學生畢業論文發現很少有學生運用所學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這促使筆者思考現行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體系是否適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院校。本文擬對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當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教學狀況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先修課程不足,學習存在畏難情緒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類專業的必修課、管理學類專業的選修課。該課程綜合性強,是一門以經濟理論為前提,利用數學、數理統計方法及計算技術,根據實際觀測資料來研究經濟現象、分析經濟過程、探討經濟規律、對反映經濟現象本質的經濟數量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對計量經濟學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程度以及運用能力高低與對西方經濟學、數理統計及高等數學等課程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息息相關。其中,數學是工具,統計學提供了數據搜集的依據、思考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經濟學則決定了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或者研究對象。因此,要學習好計量經濟學,必須要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高等數學、概率統計等課程學習為先導。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各類實踐,可以了解經濟數量分析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然而現實情況是相當一部分高校,尤其象湘南學院這樣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經濟學類專業學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這些學生中有許多本來就是對數學有一種自認為學習上的天性不足而選擇就讀文科的,進入高校后雖然學習了相關知識,但其對高等數學、統計基礎知識掌握得還是不怎么好,缺乏基本的數學分析知識,他們普遍感到計量經濟學課程難度很大。

2、教學內容設置欠合理,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

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層次不明確,計量經濟學是一個包含內容廣泛的學科體系,通常被人們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與應用計量經濟學,并根據內容深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計量經濟學;從本科專業類別看,不僅統計學等對定量分析要求較高的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而且其他經濟學、管理學專業也要開設。從經濟管理類專業來看,給本科生講計量經濟學,給碩士生、博士生也安排有計量經濟學課程。各層次教學的分工與銜接往往存在問題,教學內容有許多重復,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層次不太清晰,這也會對教學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二是數學推導的處理問題,計量經濟學的教科書往往充斥著數學推導,使學生感到這是一門數學課,望而生畏。尤其是一些文科生源的數學基礎較差,他們普遍感到計量經濟學課程難過關。三是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不緊密,我國計量經濟學教材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在編寫教材時,為了滿足較少學時的需要,保留了數學抽象,略去了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這不僅是一門數學課,而且學習了之后不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

篇5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

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內生性要求與“應用型高?!钡膶W生培養目標之間存在部分偏離。這種偏離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教師要在學科內生性要求之間與學生所必須掌握的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強化對實際經濟問題的科學觀察能力、應用知識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之間確定平衡,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一、方法論特征與能力培養

從經濟學誕生以來,關于經濟學的方法論就受到了廣泛的討論,而且學者研究的視角不同,結論也不一致。但經濟學提供給了人們一套觀察現實經濟現象、分析經濟現象背后的自然邏輯、提出相關經濟問題的解決對策等方法則基本是所有經濟學者和方法論學者都認同的。簡單說,經濟學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和邏輯體系,以幫助人們認識現實經濟世界。計量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四大領域之一,其內容紛繁復雜。在一定意義上,由于現實可觀測數據的變化特性從而使其具有與其他經濟學科相比更大的發展性。但是,由于計量經濟學仍然是一門經濟學科,其方法論特征更加明顯。許多計量經濟學研究者都特別提到了這一點。進一步,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特征的進一步體現在一定意義上簡化為經濟問題分析和研究的這樣一種邏輯體系,即“經濟現象的觀察、經濟問題的理論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建、數據的搜集與處理、計量經濟模型的估計、計量經濟模型的檢驗、計量經濟模型的應用”。事實上,這樣的邏輯體系也是科學研究的本質。從這一邏輯體系來看,每一個環節都特別突出了計量經濟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暗含了計量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要求。因此,這一方法論特征給予了計量經濟學在“應用型高?!苯虒W中提升學生應用實踐能力更大的權重。這意味著,在實際教學中,要始終注意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特征,注重經濟問題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傳授,而不是只強調理論知識和數學推導與證明,這一點對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尤其具有意義。在經濟現象觀察的階段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經濟問題的理論分析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構建中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協調能力,數據的搜集和處理則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估計和中檢驗中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知識運用能力、思考問題能力等,在計量經濟學模型應用中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二、經濟現象與直覺理解

經濟現象存在于我們的經濟生活當中,對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的把握是經濟學方法論的主要特征。這種把握也是進行計量經濟分析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休謨問題的起始正是對現象的分析,這也是眾多學者詬病目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只重視參數估計和檢驗進而缺少實際分析的原因。在實際教學中,要重點強調經濟現象的直觀把握,增強學生對問題分析的經濟學直覺,而不是過分注重模型的構建。對經濟現象的初始認識非常重要,這種認識包括對即將進行的模型分析的初步的認識,包括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意義,這個問題能不能提煉出可驗證的經濟學假說等。從模型的角度理解,則意味著這種經濟現象所體現出來的被解釋變量是什么,解釋變量又是什么,解釋變量又是如何影響被解釋變量等問題。對經濟現象的分析正確把握也是本科計量經濟學學習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開端。雖然經濟現象非常重要,但要對其徹底進行把握則是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發揮經濟學直覺的作用,經濟學直覺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初步的判斷,而且這往往也有助于對問題的深入理解。比如,在研究農業產出的決定因素這一計量模型時,就要引導學生思考那些因素會影響產出水平,進而再具體進行分,這就是經濟學直覺的訓練。再比如,對于總體模型隨機擾動項方差的估計,就要通過將總體回歸模型與樣本回歸模型的比較,建立起殘差項與隨機擾動項之間聯系的直覺。這樣,學生的理解和對問題的把握就較容易進行,再進行正式的數學證明就會較簡單。

三、科學分析與邏輯推理

盡管通過經濟學直覺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把握經濟現象,但這只能作為非正式的分析來進行,對計量模型的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還是基本的方法。科學分析建立在掌握的經濟理論、方法和工具上。在實際教學中,科學分析與邏輯推理重要的是要完整體現分析與推理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應用數學模型構建和求解來進行,過分強調數學公式的證明和推導。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比如,對于計量模型解釋變量的選擇這樣的問題,就是要步步進行,嚴格分析和邏輯推理過程。不能因為邏輯推導的過程過于復雜就省略,這樣,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因為,學生的科學精神沒有建立的機會。同時,學生對于結論的把握也是不清楚的,很容易遺忘,對于能力的培養起不到作用。可以綜合運用語言描述、幾何圖形和數學來進行邏輯推理,建立分析嚴謹的能力和精神。

四、教學內容與授課方法

教學具體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由于學科內生性要求,其系統性較強。這意味著學生只有經過長期學習的“漸修”過程,才有可能“頓悟”。對于“應用型高?!敝械慕虒W而言,可能就浪費了時間。在應用型能力的培養中,要設計科學的授課方法,竭力整合教學內容,盡量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掌握基本的學習內容,同時,又能完整理解學習內容的邏輯關系,減少學習和理解掌握的難度,減少“漸修”期限,增強“頓悟”能力。眾多學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探索。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教學中,盡管內容非常簡單,但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確實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作用,其也是日后學習更復雜內容的基礎。具體講,首先,要體現思想性、方法性的學習。要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問題分析的內容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許多同學是不清楚的,這體現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因果不分和計量軟件實習當中的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位置的顛倒),讓學生明白經濟問題分析、經濟理論、經濟模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層次遞進關系。進而,要知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是不確定性的關系及為什么是不確定性的關系。這種不確定性的關系為什么又在現實中表現出來進而表征為經濟現象(經濟問題)?第二,進入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最簡單的描述變量之間關系的學習)。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說明為什么是一元模型而不是多元模型?總體回歸模型的客觀性、不可觀測性和唯一性等。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隨機擾動項的解釋和理解,被解釋變量的隨機性及其一次實現的確定性。對于設定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要清晰地說明,分析和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即估計總體模型中的總體參數的一個“科學合理”的估計。估計之前要講清楚這個純數學模型的假設條件,特別要說明其經濟學直覺含義。接著是總體參數的估計過程。第三,弄清楚估計的參數估計量是不是“科學合理”,這實際上就是要分析估計量的特征,重要的是講清楚參數估計量的隨機性,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推導過程中的假設條件在此的應用,使學生理解假設條件的作用與最終的結論之間的關系,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四,是考察參數估計量“科學合理”的第一步,即參數估計量表示的樣本回歸模型中變量之間的關系是不是“能”真正“揭示”總體模型中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就是總體參數的顯著性檢驗。第五,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二步是說明這樣的參數估計量多“揭示”總體模型中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關系的程度,即在“能”基礎上的“程度”問題,也就是要考察其擬合程度。第六,考察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四步是考察這樣的估計值的實際結果如何?即參數估計值揭示的關系的應用。第七是考察考察總體參數“科學合理”的第五步,要說明參數及模型的穩定性。

五、學科“文言文”與理解“白話文”

篇6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之后,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推廣普及”階段到“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提高階段和應用研究的推廣階段”,再到“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階段”[1(]李子奈,2008),其經歷了與傳統經濟學內容的不斷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網絡以及學術交流的國際化都為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普及和不斷創新又為提高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v觀國內外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目前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主要經濟管理類期刊中,以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的論文占比已超過50%。計量經濟方法在應用經濟學及管理學科學研究中應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它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2]洪永淼,2007)。計量經濟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使用廣度上在國內都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且其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或認識上的誤區,尤其是在部分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這些問題可能直接導致結論的錯誤,進而使一些學者開始懷疑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很多講授和傳播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試圖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多年教學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當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在學習和使用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將歸納目前部分學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計量方法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三部分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最后給出本文的結論。

二、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無論是在經濟理論的科學研究中,還是在經濟問題的實際分析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學生為了趕上這趟“潮流”,在分析問題過程中積極地開發和使用各種前沿的計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滿足的一些外部條件,例如模型設定的假定、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模型的經濟意義等。本部分將主要歸納幾個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第一,計量軟件的多樣化,弱化了學生對很多基礎計量方法的探究。隨著計量經濟方法在經濟分析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很多學生開始注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計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量方法的相關軟件也越來越豐富,促使其應用變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這種軟件的多樣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方法理論基礎的探究,如模型估計前一些必要的檢驗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時,只是簡單地將搜集到的數據輸入到一個類似“黑箱子”的軟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結果。

第二,過分強調計量方法,而忽略了經濟理論。與第一個問題不同的是,還有部分學生也許對計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更應該是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時,缺少必要的經濟理論支撐和分析。眾所周知,目前在國內一些經濟類核心期刊中,超過50%的文章采用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這種現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歡在論文寫作中加入計量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當很多學生陶醉于學習和應用各種先進的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時,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忽略了也需要閱讀大量經濟學、金融學或財政學等與本專業理論相關的文獻或教科書,進而缺乏對實際經濟現象深入的觀察。因此也許他們可以采用計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結果,但他們根本無法對結果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這一現象并不是個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碩士生的寫作中看到———很多的結果圖表,文字卻很少,看上去更像一個經濟學的實驗報告,而不像一個學術論文。這正是由于很多學生片面追求計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復雜性,而忘記了計量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如果計量模型的使用和結果分析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撐,則變成一堆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漂亮的圖表,而無法體現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真正地位。

第三,學習過程中不重視計量經濟學的規范分析。在科學研究中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是常見的兩種分析方式,實證分析用來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規范分析主要解決“應該怎么樣”的問題。在應用經濟學的實證分析中經常將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手段,然而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其分析過程也要滿足一定的規范性。然而,很多學生在應用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方面不夠規范,缺少必要的檢驗或分析步驟。很多教科書和文獻都對現代應用經濟學研究應遵循的步驟給予了充分的介紹[2][4][5(]洪永淼,2007;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達摩達爾•N•古扎拉蒂,2011等),而且實際教學中,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建模的基本步驟通常在課程開始時會介紹(一般會在前幾次課),對于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很多專業術語和概念并不熟悉,故而忽略了或不能完全領悟分析方法的規范性。

三、提高對計量經濟學方法認識的建議

為了提高計量經濟方法在理論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使用的正確性,提高實證結果的可信度,本文針對目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實際學習中,加強學生對基礎方法的掌握。為了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早些年很多學者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驗教學,這一點被大多數學校采納并實施,而且很多學校實驗教學的課時已經占到總課時的大約1/3,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在實驗教學中多采用完全智能化的軟件,如Eviews,正如上文提到的,這種計量方法應用的普及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本文建議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采用Sta-ta、R、Eviews等軟件包中的程序語言。這樣在完成實驗報告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簡單地操作智能化的軟件,而需要通過掌握方法,編寫必要的程序才能完成。最終起到加強學生對基礎方法掌握的效果,并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完全滿足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另外,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例如列舉一些常犯的錯誤或在實驗報告常出現的問題,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p#分頁標題#e#

第二,不僅要突出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更要掌握好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數學化和定量化是現代經濟學迅速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同時培養創新型經濟學人才的要求加強了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薩繆爾森曾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正是數學、計量經濟學等定量方法的使用,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大量數學符號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對實際問題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沒有這些數學演算,經濟學仍是有用的”(哈耶克)①。因此,計量經濟學盡管非常有用,但其主要是為更好地驗證經濟理論、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提供必要的支撐,離開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計量經濟學模型將變成一堆無用的符號。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過程中,是對學生提出問題、選擇計量方法、檢驗模型、最后進行經濟分析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考察。更重要的是,不能將案例教學混同為實驗教學,要體現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主要地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如何查找相應的文獻,尋找理論依據,提倡學生進行團隊合作,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最終形成課程論文[6]。為了加強案例教學的效果,本文還建議可以在課程講授早期花費4~6學時介紹一些已經發表的與研究生專業相關的、優秀的、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論文,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如何規范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是非常有益的。

篇7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光敏劑五聚賴氨酸2羰基酞菁鋅(ZnPc(Lys)5)與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間的相互作用。方法 從BSA角度采用熒光光譜法和紫外可見光譜法通過熒光猝滅實驗探討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的猝滅機制、結合常數及結合位點;從ZnPc(Lys)5角度采用膠束熒光增敏法測定ZnPc(Lys)5濃度通過Scatchard方程計算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的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結果 熒光猝滅實驗結果表明ZnPc(Lys)5對BSA的熒光有強烈的猝滅作用,猝滅機制主要是靜態猝滅形成基態配合物。不同溫度(298,303,308,313,318 K)的結合常數K1分別為12.1×104 L/mol,7.69×104 L/mol,6.12×104 L/mol,4.57×104 L/mol,3.76×104 L/mol,結合位點數分別為0.93,1.02,1.07,1.13,1.17。Scatchard方程計算出298 K結合常數K2為1.557×105 L/mol,結合位點數位1.07。結論 從兩個方面計算的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基本一致, ZnPc(Lys)5與血清白蛋白之間主要通過形成基態配合物的方式相互作用,進入血清白蛋白中1個結合位點。

【關鍵詞】 光敏感藥; 光譜法,熒光; 分光光度法,紫外線; 鋅; 聚賴氨酸; 吲哚類; 血清白蛋白,牛

Interaction of Pentalysine βcarbonylphthalocyanine Zinc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Two Methods

LI Chunyan , RUAN Guanyu, SHAN Li, CHEN Jincan, HUANG Mingdong

School of Pharmac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4, China;Department of pharmacy,Fuji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Fuzhou, 350001, 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Fujian Institute of Structure of Mat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of pentalysine βcarbonylphthalocyanine zinc (ZnPc(Lys)5)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by two methods. Methods From the point of BSA,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binding constants and sit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nPc(Lys)5 and BSA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xperiment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nd UVvisible spectroscopy. From the point of ZnPc(Lys)5, the constants and sites of the interaction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micellar enhanced spectrofluo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ZnPc(Lys)5 concentration with Scatchard equation. Results The mechanism of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s static quenching process. The binding constants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were calcul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98, 303, 308, 313, 318 K): 12.1, 7.69, 6.12, 4.57, 3.76×104 L/mol and 0.93, 1.02, 1.07, 1.13, 1.17, respectively. The binding constant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calculated from Scatchard equation at 298 K were 1.557×105 L/mol and 1.0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two methods produce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data of the binding constant and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ZnPc(Lys)5 strongly binds to BSA at a molar ratio of 1∶1.

KEY WORDS: photosensitizing agents; spectrometry,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ultraviolet; zinc; polylysine; indoles; serum albumin,bovine

已有文獻報道血清白蛋白在運輸光敏劑酞菁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其與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仍未徹底研究[1]。藥物與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有熒光分析法、紫外-可見光譜法、平衡透析法、圓二色譜法、超過濾法、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核磁共振波譜及高效親和色譜法等。國內外文獻中大多采用熒光光譜法研究藥物與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該法具有靈敏度高、選擇性強、分析速度快、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儀器價廉等優點[2]。本文采用熒光方法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研究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1)從BSA角度通過熒光猝滅法應用著名的SternVolmer方程研究加入不同濃度ZnPc(Lys)5導致BSA中色氨酸(Trp)殘基熒光猝滅,進而計算出表觀猝滅常數并探討了可能的猝滅機制和相互作用方式,然后通過雙導數方程計算出ZnPc(Lys)5與BSA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2)從ZnPc(Lys)5角度通過膠束增敏熒光法分別測定結合態和游離態的ZnPc(Lys)5濃度,采用Scatchard方程計算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的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和試劑

熒光光度計(Cary Eclipse,美國Varian公司);多功能酶標儀(Synergy 4,美國BioTek公司);ZnPc(Lys)5由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黃明東課題組合成,純度>99.5%;BSA(美國Amerosco公司進口分裝);SDS(美國Sigma公司);考馬斯亮藍蛋白質濃度定量試劑盒(福建泰京公司);其他試劑純度均為分析純以上;實驗用水均為Millipore Q超純去離子水(18.20 mΩ)。

1.2 方法

1.2.1 熒光猝滅法

在離心管中分別加入終濃度2.5 μL/mol的脫脂BSA儲備液,分別精確加入10 μL ZnPc(Lys)5系列標準溶液,用Tris緩沖液補足至500 μL,搖勻、靜置10 min后,取200 μL加入96孔熒光板中,以290 nm作為激發波長,測定300~500 nm熒光發射光譜。

1.2.2 丙酮沉淀BSA和結合態ZnPc(Lys)5

ZnPc(Lys)5游離濃度:在離心管中加入2.5 μmol/L的脫脂BSA儲備液,分別精確加入10 μL ZnPc(Lys)5系列標準溶液,用Tris緩沖液補足至500 μL,搖勻、靜置10 min后,立即加入冰丙酮500 μL,132 000 r/min離心5 min,分別取上清液800 μL,SDS儲備液200 μL,用Tris緩沖液定容至5 mL,待測。

ZnPc(Lys)5總濃度:在離心管中分別精確加入10 μL ZnPc(Lys)5系列標準溶液,用Tris緩沖液補足至500 μL,搖勻、靜置10 min后,立即加入冰丙酮500 μL,132 000 r/min離心5 min,分別取上清液800 μL,SDS儲備液200 μL,用Tris緩沖液定容至5 mL,待測。

空白對照組:在離心管中加入2.5 μmol/L的脫脂BSA儲備液后,用Tris緩沖液補足到500 μL,振蕩搖勻,靜置10 min后,立即加入冰丙酮500 μL,132 000 r/min離心5 min,分別取上清液800 μL,SDS儲備液200 μL,用Tris緩沖液定容至5 mL,待測。

1.2.3 膠束熒光光譜測定ZnPc(Lys)5濃度

室溫條件下用Cary Eclipse熒光光度計進行熒光光譜的掃描,10 mm石英比色皿進行測定。激發波長:610 nm,發射波長:692 nm;激發和發射狹縫均為5 nm,使用儀器自帶濾光片;PTM電壓:600 V,掃描速度:600 nm/min。

ZnPc(Lys)5結合濃度=ZnPc(Lys)5總濃度-ZnPc(Lys)5游離濃度

實際ZnPc(Lys)5游離濃度=ZnPc(Lys)5游離濃度-空白對照組

2 結果

2.1 ZnPc(Lys)5對BSA內源熒光的猝滅

固定BSA的濃度(2.5 μmol/L),改變ZnPc(Lys)5的濃度,在pH=7.4的Tris緩沖體系中測得不同濃度ZnPc(Lys)5時BSA的熒光光譜,結果見圖1。

2.2 ZnPc(Lys)5引起BSA內源熒光的猝滅機制

熒光猝滅過程通??煞譃閯討B猝滅和靜態猝滅兩種。動態猝滅是猝滅劑和熒光物質的激發態分子之間發生相互碰撞而導致熒光物質的熒光量子產率下降的過程。靜態猝滅是猝滅劑和熒光物質分子在基態時生成不發熒光或弱熒光的配合物,從而導致熒光物質熒光強度減小。其中動態猝滅遵循SternVolmer方程[2]:

F0/F=1+Ksv[ZnPc(Lys)5]=1+Kqτ0[ZnPc(Lys)5](1-1)

式(1-1)中,F0 為未加入ZnPc(Lys)5時熒光分子BSA的熒光強度,F 為加入ZnPc(Lys)5后BSA的熒光強度,[ZnPc(Lys)5] 為ZnPc(Lys)5游離濃度,Kq為雙分子猝滅過程的速率常數,τ0為無ZnPc(Lys)5存在下熒光分子的平均壽命,生物大分子的熒光壽命τ0約為108s,Ksv為SternVolmer猝滅常數,通過F0 /F對 [ZnPc(Lys)5]作圖,可由回歸方程的斜率求出Ksv。

按1.2.1項方法測定不同溫度(298,303,308,313,318 K)下ZnPc(Lys)5對BSA作用后BSA熒光強度強度,其SternVolmer曲線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ZnPc(Lys)5在4~50 μmol/L濃度范圍中F0/F與 [ZnPc(Lys)5]之間存在線性關系。通過式(1-1)計算得猝滅常數結果見表1。為了進一步確證上述結果,本文還觀察了猝滅劑ZnPc(Lys)5的紫外可見光譜的變化情況,結果見圖3。表1 不同溫度下(298,303,308,313,318 K)熒光猝滅法計算的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結合參數和結合位點數(略),Tab 1 The binding parameters and site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ZnPc(Lys)5 and BSA by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t five temperatures(298, 303, 308, 313, 318 K)(略)。

2.3 ZnPc(Lys)5與BSA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的計算

對于靜態猝滅,假設生物大分子有n個相互獨立的結合位點,并且位點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3],則:

n(ZnPc(Lys)5+BSA(ZnPc(Lys)5)nBSA(1-2)

(ZnPc(Lys)5)nBSA為生成的配合物,則其結合常數Ks為:

Ks=[(ZnPc(Lys)5)nBSA]+[ZnPc(Lys)5)]n[BSA](1-3)

[BSA]為體系中BSA游離濃度,設[BSAt]為BSA的總濃度則[BSAt]=[(ZnPc(Lys)5)nBSA]+[BSA]代入式(13)可得

Ks=([BSAt]-[BSA])/[ZnPc(Lys)5)]n[BSA](1-4)

在一定的波長范圍內,若體系的熒光僅由BSA所產生,即猝滅劑和配合物不發熒光,則有

F0/F=[BSAt]/[BSA](1-5)

式中,F0和F分別表示未加入ZnPc(Lys)5和加入ZnPc(Lys)5后BSA的熒光強度。將式(1-5)代入(1-4)經變化后得:

lg(F0-F)/F=lgK1+nlg[ZnPc(Lys)5](1-6)

當ZnPc(Lys)5總濃度大大于BSA濃度時,ZnPc(Lys)5總濃度可近似看作其游離濃度代入式(1-6)計算。通過lg(F0-F)/F對lg[ZnPc(Lys)5]作回歸曲線,結果見圖4,由斜率和截距求出ZnPc(Lys)5與BSA結合常數K1及結合位點數n,結果見表1。

2.4 Scatchard方程計算ZnPc(Lys)5與BSA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

藥物與蛋白質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采用位點結合模型解釋,即

r=nK1[ZnPc(Lys)5]/(1+K2ZnPc(Lys)5])(1-7)

式(1-7)中,[ZnPc(Lys)5為溶液中ZnPc(Lys)5的游離濃度,r為平均每摩爾BSA分子結合ZnPc(Lys)5的物質量,K2為結合常數,n為結合位點數,即一個BSA分子能結合的ZnPc(Lys)5數目。

式(1-7)可變換成著名的Scatchard方程:

r[ZnPc(Lys)5]=nK2-rK2(1-8)

按“1.2.2”項方法計算ZnPc(Lys)5結合濃度和游離濃度,根據方程(1-8)通過r/[ZnPc(Lys)5]對r作線性回歸,求得結合常數K2為1.557 × 105 L/mol,結合位點數位為1.07(r= 0.9963)。

3 討論

ZnPc(Lys)5[4](圖5)是通過β單取代羧基酞菁鋅(βZnPc)[5]與水溶性聚賴氨酸多肽連接得到的一種新型兩親性酞菁鋅。側鏈上聚賴氨酸富含陽離子,對具有比正常細胞表面更多負電荷的腫瘤細胞表面具有選擇性吸附和電中和作用[6],增加酞菁在腫瘤組織的富集,降低活性光敏劑在正常組織的富集,從而提高靶向性。因此,ZnPc(Lys)5有望成為一種理想的抗癌光敏劑,進行ZnPc(Lys)5與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血清白蛋白中存在色氨酸和酪氨酸,使其具有內源熒光。以280 nm為激發波長時,主要激發白蛋白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殘基的熒光,本文選擇激發波長為290 nm, BSA發射的內源性熒光則來源于色氨酸。由圖1可見,ZnPc(Lys)5對BSA內源熒光產生強烈猝滅作用,當濃度達50 μmol/L時,BSA熒光強度僅約為未加入ZnPc(Lys)5時BSA熒光強度的35%,但最大發射波長沒有明顯位移。表明ZnPc(Lys)5使得BSA中色氨酸殘基的熒光量子產率大幅下降,但對色氨酸所處的內環境極性沒有明顯影響。

目前認為動態與靜態猝滅可以依據猝滅常數隨溫度的變化來區別。對于動態猝滅,溫度升高,將增加有效碰撞的粒子數目,加劇電子的轉移,使熒光物質的猝滅常數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若是靜態猝滅,溫度升高將降低復合物的穩定性,使結合常數減小。此外,還可以通過觀察熒光分子的吸收光譜的變化情況來區別二者。動態猝滅主要影響熒光分子的激發態,一般不改變熒光分子的吸收光譜;而靜態猝滅是基態猝滅劑與熒光分子形成配合物的結果,通常熒光分子或猝滅劑吸收光譜會有所變化[2]。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猝滅常數減小,表明ZnPc(Lys)5與對BSA的熒光猝滅可能主要是靜態猝滅。另外,假設ZnPc(Lys)5與BSA猝滅方式為動態猝滅,根據式(1-1)計算得不同溫度下的猝滅速率常數Kq數量級在1012~1013 L·mol-1·s-1,這些數值都遠大于生物分子的最大碰撞擴散猝滅速率常數2.0×1010 L· mol-1·s-1[7],也表明ZnPc(Lys)5對BSA的熒光猝滅可能是靜態猝滅。為進一步區分兩種猝滅機制,圖3的ZnPc(Lys)5的紫外可見光譜的變化情況在沒有BSA存在下ZnPc(Lys)5在633 nm有聚集態的吸收峰,幾乎沒有673 nm的單體吸收峰[8]。在體系中逐漸加入BSA 后,峰形發生變化,在673 nm出現單體的吸收峰并伴隨著BSA濃度的增大而增強,在633 nm的聚集態特征吸收峰卻隨著BSA濃度的增大反而減弱,表明ZnPc(Lys)5與BSA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形成基態配合物[9],從而導致ZnPc(Lys)5解聚,進一步驗證了ZnPc(Lys)5引起BSA的熒光猝滅的機制主要是靜態猝滅,而不是動態猝滅。

從測定BSA熒光強度角度,當ZnPc(Lys)5與BSA以形成基態配合物方式相互作用時,可以通過雙導數方法計算二者結合常數。由圖4看出,每一溫度下雙導數圖同樣都得到線性關系良好的回歸曲線(R>0.99)。由表1看出,通過雙導數和SternVolmer兩種方程得到的結合常數比較接近,均在同一數量級,各溫度平均結合位點數n為1.1,表明ZnPc(Lys)5與BSA有一個結合位點。從測定ZnPc(Lys)5熒光強度角度,采用Scatchard方程計算的298 K下ZnPc(Lys)5與BSA相互作用的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與同溫度下雙導數和SternVolmer兩種方程得到的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基本一致。采用Scatchard方程計算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需要測定藥物的游離濃度,由于藥物的游離濃度通常較難測定,所以國內文獻大多采用雙導數和SternVolmer兩種方程計算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國外文獻中有采用Scatchard方程計算結合常數和結合位點數的報道,但文中對于藥物游離濃度的測定方法沒有明確指出,丹麥學者van de Weert最近專門發文指出這個缺陷[10]。本文明確闡述了測定BSA中ZnPc(Lys)5游離濃度的方法。

到底ZnPc(Lys)5作用在BSA的哪一位點上,可以通過建立分子模型來預測,進一步用競爭絡合法確認[3]。

參考文獻

[1]Konan Y N, Gurny R, Allémann 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delivery of photosensitizer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J].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 2002, 66(2): 89106.

[2]Lakowicz J R.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2006: 278351.

[3]Hu Y J, Liu Y, Xiao X 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erberine and human serum albumin[J]. Biomacromolecules, 2009, 10(3), 517521.

[4]陳錦燦, 陳宏煒, 李永東, 等. 新型單取代兩親性酞菁鋅的制備及其光動力活性研究[J]. 高等學?;瘜W學報, 2008, 29(11), 14.

[5]Chen J C, Chen N S, Huang J L, et al. Derivatizable phthalocyanine with single carboxyl gourp: Synthesis and purification[J].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6, 9: 313315.

[6]Barinaga M. Peptideguided cancer drugs show promise in mice[J]. Science, 1998, 279: 323324.

[7]Lakowicz J R, Weber G. Quenching of protein fluorescence by oxygen: Detection of structural fluctuations in proteins on the nanosecond time scale[J]. Biochemistry, 1973, 12(21): 41714179.

[8]黃劍東, 劉爾生. 抗癌光敏劑 ZnPcSP 在溶液中的存在狀態及其對活性的影響[J]. 高等學?;瘜W學報, 2002, 23(12): 22872291.

篇8

【關鍵詞】商務英語;技能競賽;教學質量

一、引言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對職業技能的培訓,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作為高職教育檢驗尺的職業技能競賽,則是考察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比賽,對于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職業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職業技能競賽也是衡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實踐技能教育的試金石,技能大賽也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真正實現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口號。本文旨在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通過開展商務英語專業職業技能競賽,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課程體系的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等等,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聲譽,獲得企業和學生的認可,進一步促進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的特點及作用

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一般分為商務英語聽、說、讀、寫、譯競賽和商務操作競賽。其中,商務操作競賽一般又分為商務函電競賽和商務單證、商務報關操作競賽。職業技能競賽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主要是避免強調片面的技能訓練,而放松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學習。在商務英語職業競賽中,不論是高級組還是中級組,參加競賽的選手都是在校學生,但技能競賽的評委除了部分是來自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以外,很多評委都是來自行業專家或企業一線能手,他們更加看重參賽選手的創新思維、商務英語職業操作技能以及選手的職業素質與涵養,而不僅僅是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他們更關心選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來處理解決外貿流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會說幾句ABC;他們更重視學生在競賽中所表現出來的商務英語專業職業素質,即商務英語專業英語水平,商務英語外貿動手操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專業職業素質,而不僅僅是填幾張外貿單據。因此,我們的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質量教學改革應更突出專業英語教學的針對性、外貿流程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要通過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即外貿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道德、職業習慣、創新能力等非技術職業素質。這些不僅體現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對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的要求,也符合當前社會的人才標準。

商務英語職業技能大賽是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外貿人才的航標。通過職業技能大賽的引導,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應該以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為載體和切入點,推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實際外貿工作流程的融合;不僅要積極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競賽,更要鼓勵教師透過職業技能競賽,掌握當地地方市場人才需求信息;教學團隊應當結合地方特色,調整當地外貿人才的培養方向,創新培養模式,將外貿崗位技能和外貿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以取代原有的大量理論課程;實訓項目的選擇應當以外貿工作崗位職責為依據,其操作內容是相應的外貿職業資格考核的內容;對學生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從外貿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出發,培養學生商務英語語言基本技能、外貿業務崗位技能、外貿職業綜合能力,進而促進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

三、借助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促進專業教學質量

借助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喚醒教師的時代危機感,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

學生通過認真準備各級各類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可以調動學生的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加外貿流程實踐鍛煉的機會,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了解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對后續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學習也有輔助作用。同時,學生借助職業技能競賽,制定競賽方案,花費一定的時間和投入一定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務英語職業技能,學生的主動性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加強教師“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指導教師的教學理念、自身的外貿操作技能水平、商務專業英語水平、實際工作經歷和指導方法等等都能影響學生在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中所取得的成績。讓教師了解最先進的工作流程,強化自身對新技能的培訓,不斷充實更新自身的專業技能,提高專業課教師知識水平、業務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高職院校每年都應當抽一定時間讓教師在企業實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商務英語職業技能水平、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將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的相關知識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建設一支具有良好師德、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雙師型”素質教師隊伍。

3、促進校企業進一步合作

通過參與商務英語專業職業技能競賽,校企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學生在校外實訓兼職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在校外企業真實的外貿工作流程環境中進行商務職業技能訓練,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商務英語職業技能。

四、總結

商務英語職業技能大賽是培養、選拔商務英語復合型技能人才并使之脫穎而出的重要途徑。商務英語職業技能大賽取得的成績是證明一個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技能教學水平最好的辦法。該校商務英語專業技能教學質量的好壞,能否經得起檢驗,通過商務英語職業技能競賽就可以作一個橫向的比較,而這些也是專業整體實力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徐彥.開展技能競賽引發的若干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7

[3]王立波,林琳.試論以技能競賽推動教學質量,創造高職品牌[J].中國校外教育.2011.Z1

[4]郭靖,關于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與技能教學質量關系的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5]何寬光,柴如仁,搞技能競賽切防走進誤區[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3)

[6]彭展聲,戴紅穩,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9,2

[7]郝德勇,職業技能競賽及其對教學改革的意義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11

[8]劉克旺,以職業技能競賽引領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1,30

[9]何福貴,張梅,職業技能競賽促進教學改革的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0,4

[10]鄧立群,職業技能競賽推進高職教學改革[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11

[11]馬禎,淺談高素質外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全國外貿技能競賽為視角[J].時代經貿2010,23

[12]杭云平,技能競賽促進技能教學質量提高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4

[13]侯小毛,馬凌,從技能競賽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J].價值工程,2011,30

[14]張士剛,以賽促學提高高職學生崗位實踐能力的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4

[15]張建國,開展技能競賽推動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2,2

篇9

[關鍵詞] 數學 經濟學 應用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它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特點。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資源配置及社會經濟關系的一門學科。從經濟學與數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獲知,經濟學與數學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數學能為經濟學提供特有的、嚴密的分析方法,它是經濟學的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歷史

17世紀90年代威廉配第在經濟學論文《政治算術》中將算術引進經濟學,首次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經濟學問題。在19世紀之前,經濟學主要運用的是初等數學。從19世紀起,經濟學的研究引入了變量和函數的概念,數學方法的運用更為普遍。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有力地推動了數學和經濟學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索洛和羅曼的經濟增長模型等等,一大批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的論著紛紛問世。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既使用了一般經濟概念和傳統經濟方法,同時又使用了從最簡單的數學符號到最新的數學方法。

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

1.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工具性作用

數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工具,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利用數學語言我們可以將經濟學中的某些問題描述得非常清楚,并且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錯誤,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我們還可以推導新的結論,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知識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研究的錯綜復雜。而數學就恰恰為這些復雜的思想和現象提供了簡潔明了的解釋,為許多錯綜的數據提供了計算模型,從而使經濟研究簡潔條理。

2.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思想作用

數學的嚴謹思想在追求精確和理性的經濟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數學思想越來越多地貫穿到經濟學中來。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發現,西方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點之一就表現在其數學性方面,也正是這一特征使人們常常把經濟學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這表明,數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按傳統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象、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三、高等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要想掌握好經濟學理論,學好高等數學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環節。大學階段的高等數學分為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大部分。其中,數學與經濟學聯系最緊密的莫過于微分,比如經濟學的核心詞語“邊際”就是一個將導數經濟化的概念,“彈性”這個在經濟學中無處不在的詞語更是體現了數學思想的重要性。線性代數作為一個將復雜多元方程簡單化求解的數學工具,其重要性集中體現在計量經濟學中對大量數據的處理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在保險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想學好經濟學必須先學好數學,但近幾年來,關于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不是經濟學要不要運用數學方法,而是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學的問題。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存在某些問題

1.在經濟學中盲目運用數學知識

數學很重要,但在經濟學研究中,更重要的是經濟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經濟學不是數學,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數學取勝,并非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都是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它主要還是依靠經濟學的思想來解決,而不是數學推導,數學只是解決經濟學問題的一個工具,不可濫用。

2.應用數學知識建立模型忽視前提條件

數學方法邏輯嚴密性和計算準確性的性質決定了任何一個數學模型都要受到若干條件的約束。但某些經濟學家建立數學模型時根本不去考慮或是過于簡化約束條件,對約束條件不夠重視,僅從模型本身的需要出發而不考慮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要求。這樣很容易引起理論的混亂和實際操作的重大失誤。

由此,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非?;A和廣泛的,我們要重視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認真學習數學并掌握它的方法與精髓,同時,也要重視經濟學的方法和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現實中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進行剖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經濟學;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基金項目:湖南省環境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開放基金項目“企業環境教育模式及績效測評研究”;衡陽師范學院教學教改項目“滲透式環境教育與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YKT201402)”;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區域經濟學”資助

在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環境教育對于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知識和環境道德知識,促進新型人才培養、教育改革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我國經濟學專業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優秀經濟管理類人才,這些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在各行各業擔負著領導和決策職能,然而在決策過程中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的理念和行為模式卻加重了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方式。因此,本文分析了當前經濟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環境缺陷,并借鑒國外經濟學專業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最后提出了適合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一、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無視環境價值性

經濟學起源于古希臘的家政管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才呈現在高等學府。我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家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導向,各大知名高校紛紛開設經濟學專業,傳授經濟學理論與知識,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經濟管理人才。從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經濟學專業經歷了緩慢發展、快速發展、穩定發展三個階段,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要求,各高校開始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接軌。總體來講,經濟學學科發展呈現出精、尖、深的發展趨勢,與數理學科融合明顯的同時與人文社會科學相分離的趨勢并存。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度也逐步展現出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絕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健康幸福為代價發展經濟,然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無視環境價值性更是加劇了環境承載負擔,越來越背離“美麗中國夢”的實現軌道。

(一)培養目標價值取向單一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綜合反映,關涉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好壞。從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均突出以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實操型人才為目標。然而遵循這一價值取向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在人生價值觀方面堅持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在實踐管理工作中大多傾向于以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目光短淺,行為短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持,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決定經濟發展的質量。面對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現狀,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單一價值取向已完全不能適應生態文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二)課程設置不全面

課程設置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高教司的調查中,我國經濟管理類學生應具備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專業知識、社會責任感五方面能力,然而從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要滿足這五方面能力還遠遠不夠。例如,在課程設置方面經濟學專業均開設《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主干課程,而這些課程都過分強調理性經濟人假設,物質利益最大化,無視環境的價值性,帶有明顯的環境缺陷,專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為考慮環境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融合,無法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

(三)教學內容陳舊

教學內容的設計直接關乎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塑造。我國自開設經濟學專業后一直沿用西方經濟學思想理論體系,而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強調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數量模型設計與推導,不注重考慮環境成本和生態補償,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未能引導學生把經濟學放大到整個自然環境系統中去思索,無論是經濟人假設、還是生產函數、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以及我們用來衡量經濟增長的GDP都不考慮環境成本,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相脫節。這些不考慮環境成本、環境代價的經濟學知識一旦被運用到實踐,各級管理者就會想方設法追逐利益最大化,置生態環境于不顧,這樣,所培養出的經濟管理人才自然無法擔負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

二、國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借鑒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以及一系列世界公害事件的出現使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除了法律、行政等強制約束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滲透式環境教育是將環境知識分散于文、理、工等學科教學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環境教育,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環境保護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深入學生內心世界,以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提升學生環境保護自覺性。以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都主張環境教育應滲透到所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并在環境教育的內容、特點、方式方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經濟學的發展中引入環境和生態科學的內容,形成“環境經濟學”這一學科分支,為人類克服經濟發展與環境危機的矛盾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尤為強調經濟系統的環境分析,注重吸收最新的環境資源性、有價性和稀缺性理論,逐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倫理觀。

(一)環境價值觀深入每個教育管理者心中

教育管理者在環境教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環境價值觀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教學管理者。在國外,很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就是環境保護組織的成員,經常利用周末休息日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自身已經確立了深厚的環境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已經成為每個教學管理者的自覺活動。

(二)課程設置規范、全面

國外經濟學為適應時展自身也在不斷完善中。西方經濟學吸收生態學、環境學等學科內容,形成環境經濟學學科分支,為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由此,國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把有關環境教育、環境經濟學等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課程體系更加全面和系統,引導學生把原有孤立的經濟系統放大到整個生態系統中,讓學生學會在社會生產實踐中考量環境價值。

(三)重視各教學環節的滲透式環境教育

在國外,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實踐教學都非常重視滲透式環境教育。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將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觀介紹給學生;通過辯論討論的形式將西方經濟學推崇的生產消費觀轉變為適度消費綠色消費觀。此外,國外充分利用經濟學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例如,在學生專業實踐活動中,深入企業了解整個供應鏈管理流程,產品制作過程的清潔工藝,三廢循環處理技術及企業環保投入等內容,并自主虛擬設計企業生產營運系統,從而通過實踐教學滲透環境教育,提升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模式

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對未來環境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對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我國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探索出一條滲透式環境教育有效模式成為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做好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從宏觀上來講就是要求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要立足十“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培養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從微觀上來講,各大高校應致力于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現所培養的經濟管理人才不僅具有深厚的經濟理論功底和實操能力,而且更要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樣學生在實際管理工作崗位上才能形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處事思維,才能實現決策的真正理性化。

(二)優化課程設計

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式環境教育必須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優化。首先是更新課程觀念。經濟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但整個經濟學體系中卻忽視了環境這一重要資源的價值性,使得學習與社會生活脫離,因此,必須通過滲透式環境教育來彌補傳統經濟學這一缺陷。其次,課程設置綜合化。當代科學發展呈現出分化與綜合雙向拓展的態勢,為適應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學專業課程內容應在學科間進行橫向綜合。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除開設《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主干課程外,應吸收國際先進科研成果,開設《環境倫理學》、《資源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等基礎必修課程。第三,課程安排合理化。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時間為四年,在大一入校開設相關環境保護方面的通識課,大二開設《環境經濟學》等基礎專業課,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之后大三開設實踐課,使學生掌握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三)改革教學內容

改革教學內容是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還未將有關環境教育、環境倫理課程列為必修課程的情況下,需要一些專家學者根據我國國情自編經濟學教材,并在各章節安排有關環境知識、環境資源、環境成本等內容;同時,對經濟學專任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吸收先進的環境價值理念,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自編講義,將經濟學知識點與現實環境保護聯結起來,在介紹經濟學流派或代表人物的思想觀點時,應拓展對其思想淵源的倫理基礎和經濟思想的價值判別,對經濟學所提出的政策主張應立足國情給予道德分析等,啟迪學生的環境思維,引導學生形成經濟學環境價值思維。

(四)改良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進行滲透式環境教育對專任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方法,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多學科滲透,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借助案例分析、辯論等形式,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知識,樹立環保意識。其次借助現有經濟學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參與見習、實習、模擬實訓等方式,深入企業實際,了解整個企業的生產營運過程,循環技術、清潔技術等環保技術,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何永秀,張娜,張曉春.中美經濟學專業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6)

[2]劉輝煌,李峰峰.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6)

[3]袁紅輝.中國傳統經濟學教育與環境問題[J].雞西大學學報,2013(6)

[4]劉燦等.經濟學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現狀調研報告[R].21世紀中國經濟學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索,2006(8)

[5]丁浩.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人力資源,2008(10)

作者簡介:

吳月(1982- ),女,湖北荊門人,漢族,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生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