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經濟制度逐漸變成公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局面,這時建立了許多新型的公司,這些公司中有許多化工廠,也有許多重工業的工廠,這些工廠在最初的建立的時候,由于沒有太多的經驗,并沒有注意環境的問題。這些企業在最初發展的也非常迅速,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污染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土地鹽堿化、空氣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隨之而來。這一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隨著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也開始管理企業的各種機器的排放標準,對一些污水和煤煙進行過濾在排放。這樣的方法也起到一定成效,同時也不影響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但是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的過渡開發,導致我國一些能源的短缺,這就是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反而限制了經濟的發展?,F在,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協調一致??沙掷m發展戰略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類發展經濟的時候,也要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此,很多組織機構都加入到保護自然的行列中,進行植樹,防止沙漠化;清理海邊垃圾,保護海洋。我國的生態環境在近幾年中也得到改善,經濟也仍在不斷發展??梢哉f,目前這一階段,已經達到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目標,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發展為前提的。
二、總結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為了地球的子孫后代而考慮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也應當注意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人類的生存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所以在對自然改造或者利用自然的時候,人類應當注意生態平衡,從而使經濟快速發展。
作者:姜雨辰 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河口一中高二年級(11)班
【參考文獻】
篇2
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
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茖W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可實現“雙贏”,處理不好則兩敗俱傷。這一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
(2)經濟增長不足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
(3)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
二、環境污染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現如今面臨著重大的環境污染。例如,霧霾天氣、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嚴重的污染事件也將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一)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二)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三、環境治理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國,也是一個能源需求大國和環境污染大國。能源、經濟和環境三者之間密切聯系,經濟增長需要能源供應支撐,能源消耗帶來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反過來又造成經濟損失,破壞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
(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加強環境保護,當務之急是解決水和空氣等污染加劇的問題。要加強水污染治理。我國本來就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有限的水資源又被嚴重污染。保障飲水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要切實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我國化工企業多數布局在江河沿岸一旦發生事故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要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消除環境安全隱患,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要加強大氣污染防治,不斷改善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妥善處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保障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下決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增產減污。
(三)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提高環境保護的水平
加強環境保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把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列入優先領域。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切實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加強環境保護,必須發展環保產業。
四、結束語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參考文獻:
[1][1][美]托達羅著,黃衛平等譯.經濟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譚崇臺主編.發展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篇3
內容摘要 :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地區經常出現環境污染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先加劇后緩解的現象,即環境庫茲尼茨曲線。本文通過對1990-2008年湖北省人均GDP與“工業三廢”數據的測算得出結果,廢氣排放量與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呈現倒U特征,廢水排放量不具備此特征。本文針對湖北省環境污染的情況,提出了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發展靜脈產業和加快優化能源結構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 環境污染 庫茲尼茨曲線 湖北省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西方國家從工業革命到上世紀60年代一直實行的是以經濟增長為絕對目標的發展方式,這引起了許多環境惡化和資源耗竭問題,給后人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如果環境質量的下降在長期內得不到改善,變成一個累積性的問題,這將會永久性地破壞生態穩定性和恢復力,對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形成絕對稀缺性的約束,最終會嚴重損害人類的福利。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水平低,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未來面臨著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過30多來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飛速發展成就。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水污染每年給我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40億美元;大氣污染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500億美元,我國的環境污染損失每年占GDP的3%-5%。
本文試圖利用湖北省1990-2008年的數據,考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適中、對環境治理重視程度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省份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間的真實關系,驗證湖北省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EKC關系,探討湖北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演變規律,以期對湖北省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提出相關建議。
環境庫茲尼茨曲線(EKC)的引入
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格魯斯曼(Grossman,1992)等學者提出了環境庫茲尼茨曲線(EKC)假說,認為環境污染的狀況隨經濟增長呈現出一種先惡化后改善的過程,即如果以人均GDP為橫坐標,環境污染水平為縱坐標,則環境污染水平隨著收入增長呈現一種先增后減的倒U曲線的形狀(如圖1所示)。對EKC假說的各種檢驗和證明的論文不計其數,許多論文通過計量檢驗的手段得出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狀況的一種倒U曲線關系。
在對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上,根據EKC假說的不同理論依據,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張。貝克曼(Beckman,1992),伯特雷(Bartlett,1994)等認為經濟增長是解決所有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在達到EKC的拐點之前任何環保的政策都是沒必要的,甚至會阻礙經濟增長;也有的學者在認同EKC的存在性的同時,指出政府的政策響應對于EKC拐點的發生是至關重要的,環境保護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替代品(Pana.yotou1997,Gavande 2001,etc.)。因此在經濟增長與治理環境污染的關系的政策建議方面莫衷一是。另一方面,雖然EKC的存在性已經在理論和實證上都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證明(Grossman,1992,Panayotou,1997,2001,etc.),但是關于EKC假說的理論與實證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而難以讓人信服,如阿羅(Arrow,1995)等人對傳統EKC研究的批評,因此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研究領域和視角仍在不斷地擴展。
國內學者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也展開了相關研究,他們運用面板數據對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相應的檢驗(包群等,2005,2006;彭水軍等,2006 ;馬樹才等,2006)。馬樹才和李國柱(2006)采用1986-2003年的數據,根據協整理論對工業三廢和人均收入建立時間序列模型,并通過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來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工業廢棄物排放量與人均收入之間存在“倒U”型結構,而工業廢水排放量與工業廢氣排放量不存在這種關系。EKC假說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因而運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及方法來研究湖北省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具有較大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充分的應用功能。
湖北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現狀及EKC檢驗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GDP持續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湖北省的經濟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GDP總量不斷創出新高,2008年更是一舉突破萬億達到了11330.38億元,人均GDP也相應地保持高速增長,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具體增長情況如表1所示。
與此同時,湖北省的環境污染量也在增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態勢。從總體上看湖北省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總量呈上升趨勢,廢水排放量在1995年達到峰值300598萬噸后,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直到2007年排放量增長勢頭有所提高;廢氣排放量的增長則較為迅猛,2008年的廢氣排放量為1990年廢氣排放量的3.38倍;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也一直呈現增長態勢,從1990年的1799萬噸增加到了2008年的5014.17萬噸。具體排放情況如表2所示。
本文選取1990-2008年湖北省的環境經濟時間序列資料,在實證分析過程中,經濟增長的指標將以人均GDP數量進行替代,以 “三廢”排放量來衡量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經濟增長與工業環境污染的動態關系的模擬研究(各個變量的具體數值見表1和表2)。以人均GDP數量為坐標橫軸,“三廢”排放量為縱軸,對湖北省EKC曲線進行模擬,有如圖2、圖3、圖4結果。
根據圖2和圖4可知,其擬合優度R2均大于0.9,較好地反映出EKC模型的走勢。其中,圖2中的曲線近似地呈現“U形+倒U形的左側”形狀。圖4的R2=0.932,擬合程度很高,曲線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湖北省的工業固體廢棄物還將隨著工業產值的增加有較為顯著的增長,還未達到污染水平降低的拐點,因此,對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治理力度還應加強,只有常抓不懈,才能使固體廢棄物的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現實狀況相適應。
由圖3可以知道,其擬合優度R2=
0.033,擬合優度過低,因此湖北省廢水排放量不具有充分EKC趨勢,這意味著典型的EKC理論不適用于解釋湖北省廢水排放量的變化趨勢。從歷年湖北省廢水排放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污水達到了國家城鎮污水二級排放標準,再生水利用率為2.3%。湖北省通過新建和擴建污水廠,污水在未來幾年基本可達到全部處理。雖然城市工業產值不斷增長,但是新增加的廢水產量沒有對環境造成污染,這也是與湖北省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理念密不可分的。
政策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得出的結論,再結合目前湖北省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實際,要實現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就必須摒棄傳統的“高增長、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發展理念,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方式來實現低資源消耗支撐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有效地做到節能減排,這也正是EKC的思想內涵及本文的現實意義所在。具體來看,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方式:
(一)推行綠色GDP核算體系
所謂綠色GDP,是指在現行GDP核算的基礎上,把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以及環境污染作為成本重新考慮計算出來的新的GDP。在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核算體系。目前所用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隨著資源、環境危機的出現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傳統的GDP核算體系的不足凸顯,傳統的GDP核算體系只注重經濟產值及其增長速度,而忽視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這使得人們單純追求產值,互相攀比速度,而不顧資源損耗和環境惡化。為了給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一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必須改革現行的經濟核算體系,建立并推行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核算在內的新型核算體系,用綠色GDP(即可持續收入)取代傳統的GDP。
(二)構建完善的靜脈產業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可以理解為一個由“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構成的全面的物質流體系?!办o脈產業”是指以物質流的方向為標準,承擔廢棄物收集運輸、分解分類及再生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的產業?!办o脈產業”將廢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因其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可以實現能量和物質的循環流動、降低環境資源的消耗水平,很大程度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在構建完善的靜脈產業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健全法制,強化監督管理。應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規,從管理體制、稅費政策、準入制度、回收體系建設等方面,扶持和規范靜脈產業的發展;其次,要完善政策,建立促進體系。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對靜脈產業發展給予支持;最后,要規范再生資源回收渠道,將回收體系推向產業化。
(三)加快優化能源結構
目前,國內的能源供應面臨著總量短缺的困境,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因此解決制約目前經濟發展的傳統能源“存量約束”問題,積極推進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規?;_發利用已成為一種戰略性選擇。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穩步調整能源結構,推進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能量的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技術,努力提高能源的多樣化循環利用。積極開展節水、污水處理活動,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參考文獻:
1.周俐萍.環境經濟政策實施的必然性分析[J].商業時代,2009,07
篇4
關鍵詞:福建??;經濟增長;環境污染;VAR模型
一、引言
隨著福建經濟的快速增長,工業廢棄物也在不斷增加,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故而,有必要對福建省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關系進行研究。深入了解二者的內在聯系,對福建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張曉(1999)通過對1985到1995年中國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呈現比較不明顯的倒U型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即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環境污染程度將呈現上升趨勢,隨經濟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程度會有逐年下降的趨勢[1]。彭水軍、包群(2006)通過VAR模型和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加以分析,指出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和蘭宜生(2009)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了山西省人均GDP與其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得出了山西省存在與庫茲涅茨環境倒U型的相符的特征。
可見,利用時間序列進行VAR計量工具或其他相關計量工具進行研究已經成為熱點。因此本文擬采用VAR模型,探討福建省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雙向作用關系。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一)研究方法。VAR模型具有相同的解釋變量,并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克服了傳統聯立方程模型受制于經濟理論未完善引起的諸如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的區分、估計和推斷等復雜問題,還能克服可能出現的“偽回歸”問題[2]。VAR模型還可以進行經濟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模型中一個經濟變量的沖擊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影響[3]。
(二)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用實際人均GDP來綜合反映福建省經濟增長情況。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廢氣排放量來反映環境污染程度。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對數化、得到平穩時間序列。指標選取的原始數據來自1998至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福建統計年鑒。
四、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以時間序列數據建立起的VAR模型,其估計結果的可靠性依賴于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因此首先要保證變量的平穩性,以避免偽回歸現象。ADF檢驗法對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四個變量沒有通過ADF檢驗。一階差分后4個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為一階平穩時間序列,滿足一階單整。因此可以用這四個變量建立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建立。用LR、FPE、AIC、SC、HQ等檢驗準則確定模型的最優的自回歸階數,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 2并能夠滿足穩定條件。再采用AR根估計的方法對VAR模型估計的結果進行平穩性檢。由圖二左,所有單位根都落于單位圓內,因而模型滿足穩定條件。然后重點參考SC和AIC的評價標準,將模型的滯后階數確定為2階,從而建立VAR(2)模型。
(三)脈沖響應函數分析。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反映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本身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進而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動態響應關系[4]。分別給模型中各個變量一個單位大小的沖擊,從而得出各變量間的動態關系,本文選擇的滯后期數為10期。
圖二是福建各污染指標對GDP的脈沖響應路徑。給GDP一個正沖擊時,工業固體、廢氣排放量在第四期達到最高點,之后緩慢下降并趨于一個負常數。工業廢氣排放量在第二期達到最高點之后下降在第七期達到最低點,最后收斂于0。先上升后下降并收斂于負表明福建省經濟增長與工業三廢排放量呈現出倒U型曲線,說明在短期內經濟發展會造成環境污染逐步加重,但從長期來看在經濟進一步發展后環境污染狀況將得到改善。
同理得出福建經濟增長對各環境污染指標的響應路徑,在本期給工業固體廢棄物一個正的沖擊后會給經濟增長一個正面的沖擊,但是幅度不是很大。在本期給其他污染的指標一個正沖擊后,GDP在經過前幾期的波動后,在反應期內將達到負值并達到負最大值。表明除了固體廢棄物,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對經濟的增長起抑制作用。但從另一方面說明,福建省經濟增長過程中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監管控制不是很到位。
(四)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可以進一步分析福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方差分解法是將系統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成系統中各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從而可以考察任意一個內生變量的預測均方誤差的分解[5]。由圖一右,在GDP的誤差分解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貢獻率是最大的,工業廢固排放量次之,工業廢氣排放量最小。這表示當前對福建經濟增長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是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和工業廢固的排放量,工業廢氣的排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五、結論及政策啟示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福建省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特征。即在經濟發展在短期內會提高環境污染程度,而在長期內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
第二,工業固體廢棄物會使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正影響,這表明目前福建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的監管力度還不夠。其他環境污染從長期來看對經濟發展有抑制的作用。因此,一要加強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的環境監管,加速新興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二也不能放松對其他環境污染排放物的監管和控制。
第三,目前福建首要污染物為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其中固體廢棄物污染更為突出,而工業廢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要把固體廢棄物污染置于治理首位,加強固體廢棄物再利用及其技術開發,避免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 張曉.中國環境政策的總體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1991,(3).
[2] 段顯明,郭家東.浙江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2,2
[3] 彭水軍,包群.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法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5).
篇5
[關鍵詞] 青島市;環境污染;經濟增長;廣義脈沖分析;方差分解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2)03-0028-04
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凸顯。青島市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雖已加大力度,但環境問題依然嚴峻。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青島市2010年底廢水排放總量為38155.6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的排放量為10800.37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為25580938萬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908.14萬噸,較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有必要對青島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了解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為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一、文獻綜述
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實證研究了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1]他們發現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狀況會呈現出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兩者之間的關系呈現倒U型。Panayotou在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時,對模型進行了優化,在環境因素的指數選取上以污染物的濃度取代了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同時將人口因素作為變量引入了模型。[2]通過對多個國家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固體懸浮物的人均排放量與人均GDP的關系加以考察后發現,三種污染物與人均GDP的關系皆呈倒U形關系。他首次將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在這之后,許多學者通過分析研究證實了EKC曲線的存在。由于缺乏相應的觀測數據,國內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起步較晚。張曉通過對中國的環境數據進行研究,證實了中國的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呈現弱倒U型。[3]吳開亞、陳曉劍在對安徽省1987—2000年人均GDP與工業三廢排放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后,建立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新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三次函數形式)。[4]彭水軍和包群采用基于向量自回歸系統的分析來考察中國長期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得出經濟增長對解釋環境污染的預測方差起著重要作用,而環境污染排放對經濟增長預測方差上的貢獻度較小。[5]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很多學者在研究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關系時往往是單向的,他們通常比較關注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而較少涉及環境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雙向作用機制的研究。因此,本文通過采用VAR(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方法,利用1985—2010年青島市的環境污染排放總量作為環境污染指標,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指標,通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來考察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雙向動態作用機制。
二、研究方法
(一)自回歸模型介紹
由于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于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變量系統是有效的預測模型,因此,本文通過自回歸模型來考察環境和經濟兩個時間序列之間的關系。
VAR(向量自回歸)的表達式如下:
yt=A1yt-1+…+Apyt-p+Bxt+εt
式中,yt是一個內生變量列向量;xt是外生變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計的系數矩陣。[6]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月
第28卷 第3期 周德田,等:基于VAR模型的青島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實證研究
(二)變量及數據選擇
與經濟總量相比,人均收入更能體現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以人均GDP(以《2011年青島市統計年鑒》為準)作為衡量青島市經濟增長的指標,用G表示。
在環境指標選取上,考慮到青島市多種污染物數據的可操作性和易得性,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三個指標。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歷年青島市統計年鑒(1985—2011年)上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單位是萬標立方米,為了統一,在此需要乘以氣體密度,這里以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大氣密度來近似代替工業廢氣的密度。三個指標相加作為環境污染總量指標,以此作為環境指標,用P表示。
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及數據量綱上的不同,對最終的統計數據指標進行了對數化處理(對時間序列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原序列的性質)。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在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前,首先要對涉及的相關變量運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樣本序列的平穩性和單整階。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對LNG和LNP兩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雖然環境變量LNP與經濟變量LNG是不平穩的,但是經過一階差分之后的變量DLNP和DLNG是平穩的。因此,原時間序列滿足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
(二)協整檢驗
為了驗證兩個變量xt和yt之間是否協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兩步檢驗法,簡稱為EG檢驗。對同階的單整序列,用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回歸。
篇6
【關鍵詞】計量模型 人均 GDP 環境污染 庫茲涅茨曲線
一、近年來昆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變化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昆明市處于經濟的快速增長階段,客觀上形成了一定的經濟總量規模,人均GDP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出現惡化現象。從1997到2007年來這十一年間昆明市工業三廢(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氣)的原始統計數據上來進行分析,昆明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呈現出波動變化的趨勢,并且在持續不斷下降,截止2007年昆明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為4684萬噸,在1997年的原有基礎上減少了12423.2萬噸,平均每年約以6.4%的速度下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變化特征大致相同,也是在以相似的比例持續不斷下降;工業廢氣排放量則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趨勢,截至2007年,工業廢氣排放量已達到1786.90億立方米,大約是1995年昆明市工業廢氣排放量的3.3倍。
總體上看,從1997到2007年,昆明市工業三廢排放量中,廢氣排放量以平均每年21.6%的速度遞增,而廢水排放量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則與廢氣排放量相反,呈現出在波動中下降的趨勢。
二、昆明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分析和數據驗證
(一)指標、數據的選取。
當前昆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為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本文選取昆明市從1997到2007年期間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相關數據來對昆明市的環境污染的變化狀況進行分析。下列表中顯示的是昆明市經濟增長(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工業三廢)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我們從下列表中可以清楚看出,昆明市的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且雙尾檢驗值在0.01水平時,統計檢驗的相由此可見,昆明市的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均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因此,建立人均GDP與上述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計量模型對昆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具有充分的解釋意義。
(二)計量模型的構建。
曲線特征可以看出,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昆明市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呈下降趨勢,曲線走勢良好,但需要指出的是,昆明市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并沒有達到工業化后期水平,昆明市主要工業區在20世紀末期及21世紀頭幾年內進行的礦山生態恢復取得顯著效果是導致昆明市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對昆明市人均GDP與工業三廢排放量進行的回歸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昆明市當前的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目前昆明市的工業發展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呈現出下降趨勢,曲線走勢良好,工業廢氣排放量則呈上升趨勢。昆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實現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仍然存在不足。
三、昆明市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問題解決的建議
當今社會,各個地區經濟都在不斷發展壯大,實現經濟騰飛。昆明市在今后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從自身當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出發,對本地區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不斷加大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占比重,同時應積極創新發展思路,借助科技進步等有利契機,發展當前熱門的循環、低碳經濟。與此同時,政府應當對當前環境保護的法規及地方標準體系進行完善,建立高效健全的環境監控和評價管理體系,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環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篇7
經濟活動決定了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排放的積累效應最終決定了環境質量,因此經濟發展決定了環境質量。Grossman在對空氣懸浮物和SO2的排放變化與人均收入之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后發現,環境質量或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與人均收入之間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也就是說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既是一種互斥關系也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一般稱這種關系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EKC)。就像食物鏈一樣,環環相扣,每一環節都會影響到周圍環節,從而影響到整個食物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食物鏈勢必崩塌。人類活動和環境也是一樣,彼此依賴而且又互相制約,沒有誰提出來,也沒有誰能說明白,冥冥之中兩者之間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種規則,也許這就是和諧。從最初的農業開始到現在的機器工業為止,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投入的材料也越來越多,相應的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更多,我們經常所說的“三廢”污染也就會越嚴重。然而,經濟發展必定引起經濟結構的改變,當然經濟結構改變必定影響到污染的程度,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工業必定成為主導地位,而且,人類生活中一些必需品必須有一些高污染工廠制造,這樣一來,污染在所難免。同時伴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不可再生資源被大量開采,同事由于大自然、技術、設備的制約,又有大量材料在運輸和生產過程中被浪費,從而加重環境污染,使環境自我恢復能力不斷下降,然后導致環境處于無法恢復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惡性影響。然而,人類要進步,要生存,經濟發展還要進行,所以污染也將繼續上演,只是我們可以從技術上的升級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污染,所以我們必須控制高污染的中小企業的開設,提倡科技革新,另外,我們必須拋棄先發展后治理的思想,要深刻認識到環境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環境污染現狀
我國環境污染主要分為農村污染和城市污染。對于農村來說,前幾年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需要,例如:秸稈焚燒、開荒造田等引起的生態失衡問題,然而今年來由于退耕還林等政策和法規的出臺,農村在這方面有所改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生活垃圾也開始成為環境污染的一大問題,因為沒有特殊的規定,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就隨處亂倒,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再說城市,可謂是最大的生活垃圾制造廠。同時城市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輻射污染等。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度PITI指數名列前十的城市為寧波、東莞、青島、深圳、揚州、北京、廣州、杭州、重慶、溫州,得分都超過70分;最末十名城市為鄂爾多斯、錦州、陽泉、張家界、吉林、長春、克拉瑪依、咸陽、大同、棗莊,其平均分為19.6,墊底的棗莊僅得12分,同時數據還顯示了2012年度各省市區PITI平均分,僅北京、重慶、上海、浙江四省市的城市達到及格線,其余省市區均在60分以下(該數據來自中國日報)。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工業企業的不斷增多,城市環境壓力不斷增加。
三、結語
篇8
論文關鍵詞: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環境污染,計量經濟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選題意義
西部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落后地區,而民族地區大多又是西部地區12省中比較落后的地區。民族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廣西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還有少數民族聚集的青海、云南、貴州3個省區。改革開放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經濟雖然較東部地區仍然落后,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在民族地區卻日益凸現。研究如何協調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環境的發展,避免東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提出來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是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間的關系的經驗總結。近年來許多文獻應用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對各地區的EKC進行了實證分析。但是同時間序列相比,面板數據能夠將變量的截面和時序信息綜合在一起,利用各變量在時間和截面上的差異所提供的信息,拓展樣本的數據點,增加模型的自由度,顯著減少缺省變量帶來的問題。
國外,CrossmanandKrueger使用跨國PanelData模型對一些國家地區進行了EKC實證檢驗;國內,包群等利用1996-2002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對中國經濟增長與6類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李剛利用面板數據對中國環境Kuznets進行了檢驗;王彥斌對面板數據對中部六省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
在這些文獻的研究基礎上,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1.許多文獻在利用面板數據進行方程回歸時沒有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這就容易產生虛假回歸并且不能保證方程的穩定性。
2.許多文獻在得到方程后,僅僅得出EKC的形狀,沒有求出曲線的拐點,這對經濟和環境關系的研究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拐點兩側的環境和經濟政策是不相同的。
3.一些文獻直接用二次型的EKC模型進行估計,這必定會帶來方程設定錯誤。
4.對民族地區8省區經濟增長和環境協調發展,還沒有基于PanelData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獻。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改進:
1.利用拓展的Kuznets曲線三次型模型進行計量經濟學分析,且先對面板數據進行了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以克服虛假回歸和方程不穩定的缺陷。
2.分析出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同環境污染的一般關系,并找出各個省區各自獨有的EKC和相應的拐點,為民族地區環境政策制定和經濟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3.利用的19992008年民族地區最新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會更實用(2009年數據所在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尚未出版)。選取的是西部大開發10周年時間段,也是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環境關系沖突最為明顯的階段。
二、模型建立與數據選取
EKC的形狀不盡相同。CrossmanandKrueger證實了倒U型的庫茲涅茨環境曲線存在;Kaufmann(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和SO2排放量之間存在U型關系;根據其他研究資料表明庫茲涅茨環境曲線有倒N型、N型、線型多種形狀。
為了保證研究的一般性,本文采取CrossmanandKrueger(1998)拓展的包含上述五種類型可能性的的庫茲涅茨環境曲線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根據計量分析最終確定各個省區到底是屬于倒U型、U型、直線型、倒N型、N型中的哪一種。模型形式為:
Y=α+β1X+β2X+β3X+u(1)
其中Y為環境污染指標;X為經濟指標;u為隨機誤差項。
根據模型回歸結果可以判斷環境曲線關系:若β1>0,β2則為倒U型曲線關系;若β10,β3=0,則為U型曲線關系;若β10,β3則為倒N型曲線關系;若β1>0,β20,則為N型曲線關系;若β1≠0,β2=0,β3=0,則為線性關系。具體的判斷表如表1所示:
表1環境Kuznets曲線形狀判斷表
β1
β2
β3
倒U型
>0
<0
=0
U型
<0
>0
=0
倒N型
<0
>0
<0
N型
>0
<0
>0
直線型
≠0
篇9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在取得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國經濟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豐富的資源發展起來的地區。目前我國主要以煤炭作為工業的能源基礎,煤炭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資源的過度利用和不合理開發等問題對我國的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環境與資源的約束日漸嚴峻的今天,這種增長方式與資源和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因此,在目前資源環境的約束下,轉變資源型地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
1.1.2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大同市綠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環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對我們進一步減少污染和遏制資源浪費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1.2研究方法
本文對大同市2007~2012年綠色GD進行實證分析,統計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復費用法對污染物進行貨幣化的核算,從而得出這些污染物的損失占GDP總量的比例。
2.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與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有64個,大多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資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據統計得出,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開采總量為38.96億噸,2011年的原煤開采總量為45.7億噸,原煤開采總量呈減少狀態,煤炭資源逐漸減少。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綜合能耗消費總量為23.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綜合能耗消費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穩步增加,煤炭資源大省的煤炭產量還在上升。
2012年,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為42902.86億元,我國總的生產總值為471564億元,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近1/10,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產總值和為42902.86億元,其中,煤炭工業生產總值的和為18315.75億元,占煤炭城市生產總值和的1/3多??梢?,煤炭資源型的經濟發展對煤炭產業的依賴性很大[4]。
煤炭型資源城市,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空氣質量大多處于輕度污染與重度污染之間,各地霧霾現象時有發生,我國煤炭型資源城市環境污染嚴重,改善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大同市是我國最大產煤地區之一,由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有“煤?!敝Q。
大同市多年來由于煤炭的大量開采,以及現代化采煤技術的綜合利用,使得采空區面積迅速增加,地面裂縫加速形成,嚴重影響了地下水水質。大同市的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煙塵、粉塵等。
3.大同市綠色GDP的實證分析
3.1綠色GDP的內涵
綠色GDP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顯示出一個國家的綜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經濟效益的高低[7]。
3.2選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對污染損失進行貨幣化
根據大同市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具體特點,選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對環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煙塵、粉塵、廢水、固體廢棄物(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進行了統計和計算。并利用間接的方法對環境污染損失的貨幣化,具體采用的是恢復費用法,通過計算這些污染物的治理費用來計算環境污染損失。本文參閱國家統計局國際中心王磊《中國綠色GDP的核算方法與應用》一文,固體廢棄物、廢水、煙(粉)塵、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別為每噸225.78、2.44、2248.08、4219.73元。計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計算結果如下表
3.3具體分析
通過計算各項治理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項污染物從2007年到2012年對城市污染的影響,從圖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含硫煤燃燒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來源。
(2)廢水的排放量雖然總體上比較低,但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的建設,用水量也在不斷增加,同時由于開采造成地表破裂,廢水的排放嚴重影響了地下水的水質。
(3)粉塵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總體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狀態。說明大同市對粉塵、煙塵的排放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時在2007~2012年間,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說明大同市在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
為了更形象的反應污染物對經濟造成的損失,可計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環境污染損失)占GDP的比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環境污染損失占大同市GDP總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與近些年國家和大同市不斷倡導煤炭行業的清潔生產與是分不開的。
4.實現大同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對策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解決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
4.1構建市場運作制度
將環境保護納入市場競爭的范疇中,構建一個環境保護的市場交易平臺,將環境保護轉換為一種競爭優勢;企業作為主體,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考慮環境治理成本,政府監管部門構建環境準入機制,保證企業能夠真正得到投入環境保護中的市場回報,以此來鼓勵企業進行更多的環保投資。
4.2構建財稅政策
企業要承擔環境污染,這種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帶來的損失,對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采取關閉和征收高額的環境治理費用,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以此來限制企業為了盈利,對環境所造成的無節制的破壞。
4.3提高人民的環境思想保護意識
人們和企業還是普遍的“經濟人”,看重經濟利益,忽略了社會環境利益。一方面,積極宣傳環境保護,增加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為地方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較好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指導企業對環境保護采用實際行動,不僅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有效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篇10
【關鍵詞】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大連;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X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104-02
一、大連環境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大連市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 全年平均氣溫10℃左右,年降水量550~950mm。大連地區整個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 Ec)、環境質量( Eq)、環境污染( Ep)、生活水平(亦稱恩格爾系數, En)等4項指標。
(一)大連環境質量
為了消除指標受計量單位的影響而帶來的不可對比性,將數據標準化: Yi = ( Xi - min Xi) / (max Xi - min Xi) ,其中Xi表示數據值,minXi表示行中最小值,maxXi表示行中最大值。其中,經濟發展指數( Ec) :由生產總值 等5項經濟指標綜合而成;環境質量指數( Eq) :綜合反映環境狀況的指數,將廢水排放達標部分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綠化覆蓋率作為正指標進行綜合而得;環境污染指數( Ep) :把工業三廢作為度量依據,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區域的環境污染總量;生活水平由市區居民可支配收入表征,恩格兒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恩格兒系數越低,表示國家越富裕。
(二)大連地區環境經濟評價
由表1.1分別作圖1.1和圖1.2,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最近幾年大連市經濟發展,環境質量,環境污染,生活水平的各指標變化情況。
從圖1.1可以看出,2005年-2007年,環境污染、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均為呈正相關關系,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導致環境污染加劇,使得環境質量下降。至2008年為止,經濟發展達到峰值,2008年-2009年,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全國經濟受損,大連是軟件外包地,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比其他各地略顯嚴重,所以2009年經濟發展曲線稍微降低。近年來,政府加強政策扶持和經濟市場監管,通過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和財稅、投資政策,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推動環保產業發展。這使得環境質量逐年穩步提升,增長率保持穩定。而環境污染問題直到2007年還明顯嚴重,但2007年以后,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責任考核,完善政策機制,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止到2010年,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指標具有法律約束力,環境污染有了大幅度的減輕。從圖1.2可以看出,生活水平及富裕程度用恩格兒系數來表征,從2005年-2007年大連地區的人們富裕程度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恩格兒系數在2007年達到了最低值,表明在近幾年中當地在2007年大連最富裕,雖然08,09兩年富裕程度稍有下降,但與05,06年比,還是有大幅度的提升。
總的說來, 近幾年大連生活日漸富裕,在國家各項政策的調控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環境污染得到較好的控制,經濟發展日趨良好,人們生活幸福程度上升。
參考文獻:
[1]葉興平,錢瑜,陸根法.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環境經濟評價程序和方法[J].環境保護科學,2001,27(103):30-33.
[2]姚建.環境經濟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