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現象的形成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現象的形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光學; 自然現象; 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2-048-001

在物理學習中,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明白合理的利用物理知識來解釋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是物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向,同樣也是我們學以致用的重要表現,通過物理知識,我們就可以解釋一部分自然現象,加深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從而培養出活學活用的能力,逐漸明白物理知識對于現實生活的重要性,最終滿足各方面的提升需求。

一、光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之“彩虹”

俗話說:“風雨之后總能見到彩虹。”尤其是在夏天的雨過天晴之后,就會在天空之中出現絢麗的彩虹,這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在雨過天晴之后,天空之中會布滿大量的小水珠。在水珠這一介質之中,通過光線的折射,就會引起色散的現象[1]。下圖1是一條單色的光線在水珠之中進行折射的具體光路圖。

當光線1從空氣之中進入到水珠這一介質之后,就會折射成光線2,然后經過反射,成為光線3,再一次經過介質之后,就會折射到空氣之中成為光線4。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之中的太陽光包含了紅橙黃綠藍錠紫,屬于復色光,在水珠這一介質之中,各色光的折色率有所差異,所以,光線折射之后的偏折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如圖2所示。在同一水珠之中,紫色光線和紅色光線的折射率就有所差異??梢?,通過水珠的折射以及反射之后,太陽光就能夠分解成為七種顏色,并且依次排列形成光帶。在雨過天晴之后,天空中存在大量的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之下,就會有我們日常所見到的彩虹出現。

二、光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之“遠近看山色不同”

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為什么在晴天看遠處的山是呈現的藍色?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可以運用到物理學中光的散射知識。由瑞利定律可知,其中為散射光的強度,表示光的波長。也就是說散射光的強度同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在晴朗的天氣里,空氣之中所散射的太陽光中,其中藍色和紫色的光波長相對較短,所以,其本身的散射強度偏大,這樣就會在空氣之中存在較強的蘭光和紫光的散射,因為遠處的山距離觀察者相對較遠,再加上中間還有很厚的空氣層的存在,這一部分空氣就會將相當一部分的蘭光和紫光散射到各個方向之中。觀察者在遠處進行觀察的時候,遠山反射的光中存在較多的蘭光散射,所以觀察者所看到遠處山就會呈現出藍色[2]。

那么為什么觀察者看到的近處山會呈現出綠色呢?這是因為山上很多的草木葉子都屬于綠色,所以它們也只會反射綠光。再加上觀察者與近山的距離相對較短,所以也不存在較厚的空氣層,不會有過強摘 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現象,而這一部分自然現象都可以利用物理知識來進行解釋。但是在對自然現象解釋時,很容易出現解釋不清或者是搞錯的問題。所以,本文利用光學知識對自然現象加以詮釋,就是通過這樣的模式對自然現象有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關鍵詞:光學; 自然現象; 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2-048-001的蘭光散射在空氣之中,所以,反射出來的綠光要比蘭光強很多,觀察者所看到的近處山就會呈現出綠色。

三、光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之“稀少的黑花”

在我們所處的自然界中,花卉是我們的好朋友。各種奇異花草在我們的自然界中爭芳斗艷,不僅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同時也會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在龐大的植物界中,黑色的花卉非常稀少,這也可以從物理光學知識來加以解釋。在自然界中包含了單色組成的復色光,在大陽光下,花瓣對于紅色、橙色以及黃色光存在較強的反射作用。這樣就使得光能量不容易灼傷花組織,從而形成自然保護。所以,這幾種顏色的花卉較多,但是因為黑色幾乎會將太陽光全部吸收,不具備良好的反射作用,所以,這樣很容易出現灼傷黑色花組織的問題,導致其存活率非常低,久而久之,黑色花卉的種類就會逐漸的減少。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原因,黑色花出現的少,還與花卉本身的生物特性有著直接的關系。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明白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現象都與我們所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是相互關聯的,在不斷的探索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也無法離開物理知識的合理利用。作為學生,我們就應該從生活的應用角度來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識學習興趣,從而感受物理知識帶來的樂趣,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字:造林 植物性有機物 森林 創造價值

Abstract: China region is vast, the complex terrain, climate and diverse, tree species is various, forestry workers have rich experience of forestation,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sence of af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forestry workers reforesta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planting trees, speed up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boom.

Key word: afforestation plant organic forest create value

中圖分類號: S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林業建設必須貫徹“經營林為基礎,造管并舉,造多于伐,采育結合,綜合利用”的方針,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質量,盡快改變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和分布不均的狀況。加快林業發展是我國林業工作者一項重大任務。

1.造林的本質

一般理解造林是營造森林,對它進行撫育。追溯造林的本質,可以說它是利用樹木來生產植物性有機物的生產事業。

人類,現在還不能輕而易舉地從無機物直接大量的合成植物性有機物,就是最近的將來,要想廉價地合成植物性有機物也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使用木本植物樹木,利用它的光合作用來完成這項工作。

根據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這種水分通過樹干和樹枝被輸送轟到樹葉,依靠樹葉的葉綠素作媒介,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化合形成有機物。促進這種化學反應的是太陽能。

總之,當前造林的首要目標是生產木材,即生產干材,在生產有機質絕對量大的同時,必須選擇樹干部分比較多的樹種、品種和造林方法。然而,干材實際可利用的出材率,又是根據造林地、樹種、樹齡以及立木密度等各種條件而不同,所以必須斟酌這些情況實行有成效的造林。

從立木的樹干到原木的出材率、從原木到材的出材率,以及從木材的采伐到運輸的全過程的收貨費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全都受樹干的形質所左右。樹干梢尾越近似一般大小,通直,無節,枝下高長,斷面積近似正圓形,制材的出材率就越大,單位材積的收貨費用就越節省。在孤立木和疏立木中是難以達到這樣形制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立木密度。

總而言之,造林的本質是生產植物性有機物。這種生產既是形成木材的樹干的數量生產,又是它的質量生產。這要利用樹木群體的森林來實現,依靠培育單株樹木是無法達到這樣性質的。

2.造林技術

森林是不依賴人力就能形成。這就是它所具有的自然現象。除去極端低溫、極端干旱、極端風害、地盤極端移動等場所以外,一般是裸地變成生草地,生草地變成灌木林,灌木林向喬林演替,最后到達穩定的頂級群落原始林定居下來。這樣形成的森林,是最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天然林,最健康,最穩定。

我們將這樣的自然現象即植被演替理論,利用在禿山和山崩地帶的造林上,創造出坡面混播造林技術。把一年生草木植物、多年生草木植物、灌木和喬木的種子混合在一起,促進發芽,再把它與加添氮、磷、鉀等肥料的土壤混合,撒布在整過地面的坡面上。這種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既利用自然現象,又謀求節省時間,為了作業上的簡便,可以做成植被盤、植被袋進行施工。

現在再舉種子的一個例子。種子在一定的含水率以下,斷絕空氣的供給,保持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能維持冬眠狀態,相反,在一定的含水率以上,供給空氣,放置在一定的高溫條件下開始發芽。這完全是自然現象,與人沒有關系。然而人可以有意識的利用這種自然現象。種子貯藏技術是利用前半部的現象,種子促使發芽技術是利用后半部的現象。技術就是由于這樣利用自然現象產生的。

現今大森林大部分已消失,肥沃的林地大多數貧瘠化,而且木材經常不夠用。然而,如果不是木材供應有短缺,林地貧瘠化,也不會有造林技術。這種技術是看匱乏產生的結果,又是需要產生的結果。防止林地貧瘠化,謀求營造森林,適應人類不斷增長的需要時造林技術的任務。

造林的目標,是滿足人類的欲求,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創造價值,另一類是發揮效能。創造價值意味著利用木材和其它林產品的物質生產獲得財物,以及通過那種生產獲得利潤。發揮效能意味著伴隨森林的存在實現防護機能和福利作用。前者主要依靠營造用材得到滿足,后者主要依靠營造防護林得到滿足。人們這樣以創造價值和發揮效能為方針,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依據自然規律把各種手段系列化的行為,就叫作造林技術。在造林的實踐上,總是先確立“必須達到什么”的目標,決定了目標之后,下一步必須制訂“應該怎么辦”的技術,為了確立技術,必須事先進行“什么樣的”科學研究。因此對技術來說,就是目標和具體現實之間的橋梁,可以說是把目標的彼岸和現實的此岸結合起來的行為。

技術上“應該怎么辦”,應該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恰似制定應該把什么作為目標的情況一樣。換言之,應該是以經濟的規范為準則的。技術是徹底實現目標的有所為的意志手段體系,覺不僅僅是自然現象的再現與實際存在的肯定。恰似一方是科學支柱,而另一方面試經濟支柱,如同用兩柱架起的橋桁一樣,如果只可有科學這一根支柱,而沒有經濟這根支柱也不成。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造林技術者有意識的利用自然的因果關系或者相互聯系的關系是正確的。因此,造林技術者的手段,必須建立在森林的自然規律之上。然而,假使僅僅根據森林本身的要求來管理森林,是不會有那種怪人的。森林當然是沒有要求的意志,到底還是人起主導作用。造林是滿足人類欲求的手段,人對森林的干涉充滿人類的意志,用不著重復是以經濟原則為基礎。的確,自然規律對各造林技術是一個標準,不過,標準不僅僅是那一個。與自然規律無關,而對人來說,卻不會對存在著的更切合實際的經濟原則視而不見。在風景林的情況下姑且不說,而在用材林的情況下經濟原則當然是不允許那樣做的。

根據歷史的教訓,在造林技術者中間有自然尊重論者,常常忽視經濟,專事追循自然。然而離開價值單純探求真理是科學的工作,創造價值和發揮效能則是另外的問題。技術是人和物之間的關系,與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科學,是完全不同質的事物。造林技術正是掌握科學和經濟的技術。

參考文獻:

[1]王政權 造林學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2008

[2]孫時軒 造林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2

[3][美]卡爾•溫格 林業手冊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0

[4][日]佐藤敬二等 造林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0

作者簡介:姜福山(1960-),男,中專學歷。黑龍江省東京城林業局森林資源調查設計隊營林技師,主要研究營林管理方向。

篇3

在很多學生看來,科學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更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在學生初學之時,教師一定要通過對學生現實生活中各種自然現象的呈現、講解和揭秘,讓學生在感受科學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科學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它蘊藏在生活中的各個不同層面,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以學生科學經驗的形成來看,他們在課堂學習之前了解的科學知識都是來自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孩子在潮濕的天氣下偶爾發現了蚯蚓,他們會對其外形以及其行動進行觀察,從而形成基本的科學經驗。兒童形成科學素養最為有效的方式是在現實生活中隨機感受,引導他們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及時進行感知了解。這樣的方式對于兒童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鑒于此,作為科學老師,就不能死守著一本教材,按照固有的課表和內容進行教學,而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體驗他們的生活經歷,從而引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科學,從而形成最為有效的科學體驗。例如,在姹紫嫣紅的春天,柳絮漫天飛舞,這些就會引發學生的科學思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及時點撥。如果這些生活中的資源與教材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則需要進一步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和順序,不拘一格地進行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

二、體悟自然是小學科學啟蒙的關鍵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課堂教學中常??吹浇處熃o學生發放各種實驗材料。但事實上對于學生而言,最為貼切有效的實踐材料不是教師精心制作的,也不是隨教材發放的,而是源自于自然。只有源自于真實自然狀態的資源,才是學生最佳的實踐操作材料。但這些對于城市中的學生而言,卻又是非常難得的。曾有有識之士指出:自然社會才是學生學習科學,感受科學的最佳課堂??茖W教學就必須鏈接學生生活中的自然社會,感受自然生活中最純粹的科學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而在科學教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出教材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是充滿好奇和善于想象的,面對大自然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世界,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善于從自然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入手,將學生的思維和關注力聚焦到自然生活之中。在學生身邊的自然現象可謂豐富多彩,從天氣諺語中感受不同的自然現象所蘊含的天氣預征,從仰望星空引導學生思索宇宙的無窮魅力,從天氣的變化中感受四季的輪回……

三、學會探究是小學啟蒙教育的保障

篇4

關鍵詞: 隱喻 英漢習語 對比研究

引言

習語是在英漢語中經常使用、并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固定的詞語搭配和習慣表達,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的解釋,習語具有固定結構,其意義無法通過表面義和各部分的組成而推斷出來,只能由人們通常使用時所表達的意義獲知。而在習語中存在著的大量隱喻現象,更是無法從其表面義獲得理解。隱喻是認知語義學范疇的重要概念,從認知語義學角度分析英漢語的隱喻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對比英漢習語中的異同。

一、認知語義學對于習語意義的闡釋

傳統意義觀來自客觀主義對于意義的解釋,它認為客觀世界獨立于人的認知意識而存在,人的理性思維是大腦對抽象符號的操作,這些符號通過與真實世界的聯系而獲得意義(張輝,1999:4),思維反映客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這一理論解釋深信不疑。但大量的研究證明,客觀主義意義觀無法解釋一些語言現象,以習語為例,在語言學中,習語被廣泛認為是與語義合成性原理相背的修辭格,其真實意義不是各部分的合成,但客觀主義意義觀未必能夠完全解釋清楚,如漢語中的“火冒三丈”、“心急火燎”,這兩個習語分別意為非常憤怒和非常著急,來自客觀世界的那部分是“火”,即人們對于火的認知來自外部世界,但人們為什么要把火與憤怒和著急聯系在一起呢?憤怒和著急這兩個意義也來自外部世界嗎?顯然,客觀主義意義觀在這一點上是存在缺陷的?;诖?,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經驗主義語義觀,認為沒有獨立于認知以外的“意義”,也沒有獨立于人的認識以外的客觀真理(趙艷芳,1995:67),意義來自于人們的認知。人們將對火的認知與憤怒和著急聯系,使“火冒三丈”和“心急火燎”分別產生了憤怒和著急的意義。

二、英漢習語隱喻的分類

隱喻在英漢習語中普遍存在,根據認知語義學理論對于隱喻的解釋,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認知思維方式,是從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幾乎每種語言都有隱喻,人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和隱喻緊密聯系在一起。隱喻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本體、喻體,以及連接本體和喻體的共性特質,即喻義。按照喻體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習語中的隱喻分為以下幾類:生物隱喻、顏色隱喻、戰爭隱喻、自然現象隱喻等。生物隱喻在英漢習語中出現的比例非常高,它是人類認知意識中較為古老而悠久的概念,主要包括人體隱喻、動物隱喻和植物隱喻。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認為顏色域是基本域之一,顏色是人們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元素,顏色隱喻在習語中更是廣泛出現。戰爭隱喻則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戰爭聯系而來產生的意義,在習語中,尤其是表示某人境遇和狀態的習語中較為常見。人類的進步總是在與自然現象抗爭和相處的交織中取得的,自然現象對于人類感知世界,并由此在習語中產生意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樣的自然現象隱喻在英漢習語中均有體現。

三、英漢習語中的隱喻對比分析

上文所提及的生物隱喻、顏色隱喻、戰爭隱喻和自然現象隱喻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和人們思維方式的異同,在英漢習語中的表現形式和喻義也存在許多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隱喻完全一致

英語國家和漢語國家人們在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因素,因而在許多方面,人們的認知思維方式是一致的,對于隱喻喻體的使用及其喻義表達都完全吻合。比如,英語習語中的生物隱喻“walls have ears”和漢語習語中的生物隱喻“隔墻有耳”,都使用了相同的喻體來表達相同的喻義。這說明英漢國家人們均賦予了“墻”相同的隱喻概念,對“墻”的隱喻理解是完全一致的。顏色隱喻中也有類似情況,如英語中的“black heart”和漢語中的“黑心腸”,都用黑色來表示人的心地不善,非常邪惡。這說明黑色在兩種語言里都是帶有負面隱喻含義的。這種情形在戰爭隱喻中也很普遍,如英語中說“burn one’s boat”,漢語中為“破釜沉舟”,均用戰爭時發生的情況來喻指下定決心做成某事,這表明人們在戰爭這樣一種共同體驗中所獲得的隱喻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在自然現象隱喻中,這樣的趨同性是最為多見的,因為自然現象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在世界各地其表現形式大多相同,因此自然現象在多數英漢語國家人們的認知概念中是相同的,如英語中的“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在漢語中對應為“滴水穿石”,都表示做事堅持不懈,有恒心就會取得最終的成功。再比如,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魚吃小魚)(自然界食物鏈的現象,在兩種語言中均表示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規律);Still waters run deep.(水深流靜)(指靜靜流淌的水是最深的。其隱喻義是贊賞一種人生態度,認為人應保持一種謙虛好學的進取心、虛懷若谷的胸懷和豐富深沉的人生內涵);Don’t go against the tide!(不要逆潮流而動)(逆潮流而行會很困難,并可能被潮流沖垮,如果順潮流而動則會很順利,喻指因順應大趨勢),等等。

(二)隱喻不完全一致

英漢習語中的部分隱喻是不完全相同的,它們或者是喻體相同而喻義不同,或者是喻義相同而喻體不同。

1.喻體同,喻義不同。

英漢很多習語有時使用同一個喻體,但所表達的含義卻是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反和抵觸的,這在生物隱喻中出現的很多。如,對于狗的看法,英語國家采取的是積極肯定的態度,他們將狗視為best friend,因此有lucky dog(幸運兒),gay dog(快樂的人),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樣一些習語出現。而在漢語習語中,狗帶有貶義,因此很多與狗有關的習語是帶有負面含義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王玉昕,2007:46)pepper在英語中是胡椒、辣椒之意,salt and pepper這一固定習語搭配有時卻表示灰白之意,如The old man’s hair is salt and pepper.(這位老者的頭發灰白)。這是因為胡椒和鹽混在一起有一種斑白的效果,就像人的頭發灰白一樣。而漢語習語中,辣椒有其不同的含義,如“小辣椒”或“辣妹子”是比喻性格潑辣的姑娘;“心狠手辣”和“辣手摧花”中比喻狠毒;“姜還是老的辣”中比喻有經驗。(劉炳淑,2008:44)

2.喻體不同,喻義同。

通過比較分析英漢習語不難發現,英漢語中不同喻體往往表達出相同喻義,這在自然現象隱喻、生物隱喻和顏色隱喻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如生物隱喻中,as strong as a horse(力壯如牛)所表達的漢英習語喻義相同,但所使用的動物喻體卻不同。再比如,live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breaking a butterfly on a wheel(殺雞用牛刀),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stubborn as a donkey/mule(犟得像頭牛),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a 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等。漢英語對于動物喻體使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與人們的特定生活環境、習慣和地理位置有關,如英語國家經常使用馬作為搬運工具,而在中國古代犁田的工具多為牛,這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的關于力量的基本隱喻就出現了差別。某些自然現象隱喻中,喻體也不盡相同,如no smoke without fire(無風不起浪),英語國家用煙和火作喻體,中國則用風和浪喻指相同含義,這與人們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再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花獨放不是春),春天到時,不同地區人們觀察春天的角度不同,由此出現了對于喻體的偏好,英語國家使用麻雀,中國使用花。顏色隱喻中這樣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表示沒有經驗,英語用綠色來表示,如green hand(新手),as green as grass(少不更事),而漢語中要表達相同的喻義則用黃色來表示,如黃毛丫頭、黃花閨女;英語中表示嫉妒可以用green-eyed,漢語中則用紅眼來表示。這是由于人們在不同文化中對于顏色的認知偏好是不一樣的,人們在習語中也會有所傾向。另外的例子還有,如brown sugar(紅糖),black tea(紅茶),green pepper(青椒),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塊)等。(趙征,2007:99)

結語

習語在英漢語中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方便了人們的日常交流,使得傳情達意的效果更加生動自如。而習語的這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習語中廣泛出現的隱喻現象,若沒有隱喻,很多習語無法產生預期的表達效果,甚至不能因此而成為習語,廣為流傳和使用。對于英漢習語隱喻的比較分析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透析了隱喻的成因及在英漢習語中的異同,這一分析將對隱喻和習語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王玉昕.英漢動物詞匯的隱喻對比及其文化內涵[J].考試周刊,2007,(39):46.

[2]張輝.認知語義學述評[J].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2):4.

[3]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7.

篇5

一、引導學生從自然現象中認識物理規律

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事物的本質總是通過事物的現象去表現出來的,在物理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物理現象和物質運動的規律,就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探索事物的運動現象,從事物運動的過程中探索和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牛頓在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浴桶洗澡中得到啟示,產生阿基米德原理,發現浮力定律等.這些都是在自然現象中通過觀察而發現了規律的生動事例.要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會觀察.

物理科學的發展過程離不開人們的觀察和研究.現代科學證明,一個科學家往往只能完成一個方面甚至只是一個方面的一個分支,許多重大的科學技術難題的解決,離不開最簡單的物理現象.在物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然現象,從簡單物理現象中去認識事物,認識和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

物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嚴格的邏輯推理以外,科學家的人文修養和形象思維所啟發的靈感和激發的創造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各個流派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也是物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在重視物理學自然理論的同時不能忽視物理學發展過程中蘊含的人文文化.

二、物理教學中要辨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1.對稱性思維.對稱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也是人們習慣性的一種思維形式,通過對稱性事物的存在形式,去引起人們的思考,從而發現事物運動的規律.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更是處處表現出了這種對稱性的存在. 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拉力與阻力,正電子與負電子,都是相互相成的一個矛盾的兩個面.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以對稱的形式出現的,如,左右,上下,大小等.沒有對稱就沒有事物,要學習物理就不能離開對稱性的思維.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都充滿了美學思想,實際上,對稱性這種思維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稱性事物的形式,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從中發現事物的運動規律.

2.聯系觀點的辨證思維

世界是處在普遍聯系之中的物質世界.世界上沒有孤立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要認識世界,就要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聯系中去認識事物和事物發展的原因和動力.自然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作為初中學生,要在錯綜復雜的自然現象中去認識世界,認識物質的運動的形式和規律,就需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在復雜的事物現象和物質運動中去分析和思考.例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就是在復雜的事物運動過程中發現的反映事物運動原因和動力的基本規律.我們認識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能更好的去認識世界和事物的運動.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我們認識各種機械運動的基本定律.只要引導學生去辨證的思考,在事物運動中認識事物的運動規律,就能很好的認識物質的運動規律.

自然界和諧統一,就在于事物的相互聯系,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把經典物理學都包容在他的理論框架之內,創造了程度更高、范圍更大的和諧統一理論.而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了起來,量子力學把波動性和粒子性統一了起來,也是一種具有規律性的聯系.

3.要重視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實踐性是物理學科的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許多實驗就是實踐性的突出表現.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要利用學?,F有的條件上好實驗課,幫助學生在實驗中去更好的學習物理.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任何科學都具有實踐性.物理學更是一門實驗的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上的,反過來又是檢驗物理理論正確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曾說過“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這就很好的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的真理性.

4.要教育學生學會懷疑

沒有懷疑和否定,就不會有創新和事物的發展,在物理學習中要鼓勵學生在科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大膽創新,要敢于懷疑和否定,沒有懷疑就不會有科學的發展.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反復的過程.在物理的學習過程和認識事物以及規律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認識沒有一帆風順的.,每一個正確認識的獲得都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探索和探究的過程,也是不斷的去辨證思考的過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這個本質問題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先是牛頓提出了微粒說,認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后來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直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質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認識不斷發展和探索的這一認識規律.

篇6

以鄂教版4年級上冊《是誰制造了風》的教學為例。

11知識與技能

知道自然界的風是太陽使空氣流動起來形成的。

12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實例,做風的形成實驗,并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風的成因。

1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耐心實驗的科學態度。

2教學重點、難點

明白生活中人造風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風是怎樣形成的知識。

通過實驗得出太陽的能量使得空氣流動形成了風的結論。

3教學準備

風的成因實驗器,火柴、蠟燭、蚊香、課件、中國地形圖等。

4教學過程

41創設情景,提出研究問題

(1)引入。教師播放風的有關視頻,提問:這是一種什么自然現象?你能據此現象提出什么科學問題?

(2)導入新課。風是怎樣形成的?是誰制造了風?(板書課題)

42科學探究

421生活中的人造風

(1)教師: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你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2)學生猜測風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板書:空氣流動形成了風。)

(3)教師:同學們的猜測對不對呢?我們用生活中的事實來證明。

請同學們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制造風?電風扇、電吹風、扇子扇、嘴巴吹……這些風是怎樣形成的?(空氣流動形成了風)空氣為什么會流動?(利用工具推動空氣流動或者人力推動空氣流動)

(4)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空氣流動起來的呢?

學生自由討論,提出自己的猜測。

422聯系我國南北氣溫差異找出風的形成原因

(1)教師:同學們剛才的猜測是否正確?下面我們就以我國冬天的風為例進行研究。出示中國地圖,指圖提問:我們這里冬天常刮什么風?(北風)

(2)課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國北方氣溫低,南方氣溫高,冬天經常刮北風,說明了空氣是怎樣流動的?

(板書:氣溫低的地方流向氣溫高的地方。)

423實驗驗證

用風的形成演示箱進行演示。

(1)猜測:實驗中空氣會向哪兒移動?為什么?

(2)你看得見空氣流動嗎?用什么辦法能看見?(用蚊香的煙來觀察空氣的流動)

(3)教師演示實驗。

(4)思考: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空氣為什么會流動起來呢?各小組互相討論一下。

(5)小組匯總匯報。

424小結

燃燒的蠟燭放出能量,使周圍的空氣變熱,熱空氣沿著“煙囪”上升,“爐口”附近的冷空氣來補充,導致了空氣沿水平方向的流動――形成了風。實驗中的空氣流動是由于受到箱內冷熱不均勻的環境影響。

425提問

在自然界這個大范圍中,你能聯想到自然界中

什么能使地球上的溫度不均勻呢?溫度的高低是由造成的?根據實驗并聯系實際,你能分析得出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結論嗎?

學生交流自己總結出的自然界中風的形成原因,教師隨機進行課件展示。

教師小結:太陽發光使空氣受熱,由于各地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不一樣,各地空氣溫度就不均勻,空氣由氣溫低的地方向氣溫高的地方流動形成了風。所以,太陽供給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氣流動形成了風。

43交流評析

(1)通過這節課的探究學習,你知道了那些知識?

(2)學生交流,教師進行評價。

篇7

《呂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觀時,融入了《老子》、《易傳》的思想。它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f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卑选疤弧笨醋魇澜绫倔w。又說:“一也者,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边@里又把“一”看作萬物之宗。“一”,元初之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呂氏春秋》不僅繼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本體論,而且繼承和發揮了稷下道家的精氣說。我們知道,在稷下道家那里,精氣不僅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而且是精神的根源。管子認為“精氣”不僅是產生五谷和列星的本原,而且也是“鬼神”所賴以為鬼神,“圣人”所賴以為圣人的物質基礎?!秴问洗呵铩钒l揚了這一思想:“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痹谶@里,“精氣”既被看作一切生命運動的源泉,也被看作產生圣智的源泉。

《黃帝內經》直接繼承了黃老之學的精氣學說,并以其精氣作為其哲學的主要范疇,建立了以養生為主旨的哲學體系?!端貑?天元紀大論》引《太始天元冊》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薄秲冉洝氛J為氣是萬物的本原,它是萬物資始、品物咸章的物質元素,不論是天下的日月星辰,還是地上生化滋長的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疤斓睾蠚?,別為九野,分為四時?!边@同樣是說,萬物的產生都是以氣為始基的。

篇8

一、注意引導學生規范實驗操作程序

1. 加強學生的實驗安全意識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實驗與危險并存。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會有發光、發熱等現象,并生成新的物質,無安全意識或操作不當,容易發生事故。在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程序去操作,反復強調遵守實驗規則的重要性,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化學實驗,嚴格按照實驗的操作流程,避免意外的發生。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實驗中,可以讓學生觀察高錳酸鉀、氯酸鉀的顏色、狀態,了解它們的物理性質,告誡學生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化學物質;在認識硫酸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行了解硫酸的基本性質,在教學硫酸的脫水性時,解釋不能用手去觸摸的原因,采取邊講邊強調安全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化學實驗的安全意識。

2. 加強教師實驗教學中的細節演示

化學實驗教學規范程序操作,更多時候取決于教師的實驗演示,教師在演示實驗過程中的言行舉止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對實驗操作規范性的掌握。因此,教師在演示實驗中,可邊做實驗邊講解操作要點,讓學生全面理解標準操作的規范程序。如試管的正確拿法、洗滌,判斷干凈與否的標準;儀器裝置的正確連接;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取用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的正確操作等。教師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全面系統進行觀摩,提高學生對實驗操作程序的理解,避免學生因為實驗操作程序錯誤而帶來不必要的后果。

二、注意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是化學知識的直接來源,通過做化學實驗使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由于在化學實驗中,花的時間多,操作繁瑣,并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加上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同,導致一些學生對化學實驗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依賴于課本理論,難于發展他們的思維。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全面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做實驗,做好實驗,去深刻理解化學知識及用化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例如,為了學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筆者利用化學實踐課,組織、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各小組利用自作的簡易凈水裝置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在教師的鼓勵、組織下,學生實驗熱情高漲,有序圓滿完成實驗任務,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認識、理解比較透徹,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成就感,提高了學生對實驗參與的積極性。

三、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化學教學中,很多化學知識、現象都來自于身邊的生活;身邊的生活,處處體現化學知識。通過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用化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實驗是學生探究未知知識的一個最有效途徑,在實驗過程中物質所表現出來的現象、性質都會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疑惑。如鎂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白色固體,讓學生感覺無比好奇。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把握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更加主動進行學習。例如,我在開學上第一節化學課《緒言》時,筆者找來一張白紙,用無色的酚酞試液在白紙上寫上“學好化學”四個大字,等字干了之后,紙上的字毫無痕跡,然后在水槽里裝上少量的水并加入燒堿充分溶解。在上課過程中,把準備好的紙放進水槽里面浸濕,紙上立刻顯示出“學好化學”四個紅色的字,學生頓時嘩然,倍感稀奇。此刻,適時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勇于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四、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個人決策的過程中所具備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觀念。初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三觀”顯得至關重要,鼓勵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態度、科學的觀念、知識去認識、解釋客觀事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形成個人決策?;瘜W實驗就是對事物的現象、性質、規律最客觀、科學解釋的基本途徑。另外科學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對知識探究的過程,是形成正確態度、科學方法的體現?;瘜W實驗本身就是對科學知識的認識、發現、掌握、運用的一個綜合體現。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通過化學實驗促使學生形成對科學探究的態度及方法,是一個非常嚴謹、縝密的過程。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來解釋身邊存在的自然現象。

篇9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師;角色轉變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汲取了諸多先進的理念。但中學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關鍵在于教師的觀念能否真正轉變。下邊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

1. 新課程改革中的師生關系及教師的作用

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具有全新的教育觀念,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當前問題與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營造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為學生提供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答案展開討論。要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想法,不斷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的重要方面,及時揭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的新穎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

2. 教師要從過去的教學生學數學向教學生用數學轉變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學數學,我能學數學”。因此,教師要多創設數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給學生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中,教師把日出這一自然現象作為課程資源引入數學教學,學生通過回想日出的景象畫出了兩種日出的圖畫,一幅是美術圖畫,一幅是一條直線和一個圓,在學生都欣賞藝術圖畫的美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一條直線與一個圓的數學美和它的價值,同時也反應了自然現象與數學之間的性質。讓學生們看見了自然現象中的數學價值,同時也反應了自然現象與數學之間的聯系。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變化著的自然現象再抽象成數學問題,引出了直線與圓的相交、相切、相離三種關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學生能夠達到的,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堅定應用數學的信心。

3. 教師要從過去的“演”向“導”轉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苯處熯^去在講課時,總怕學生聽不懂,理解不透。因此,課上教師大量的講,重復的說,教師成了課堂的主角演員。就是給學生說的機會,也只是在表面上浮淺的機械的回答簡單的問題,并沒有什么深度的探討。教師的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占用了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把自己視為教學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但在實際上課過程中由于某些老師對新課標的理解不透,定位不準,以致上出了新課改的“形”,卻沒有把握新課標的“神”。曾經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在該教師的精心策劃下,整個課堂聽起來熱鬧、有趣,師生交流和諧愉快,情節緊湊,用時講究。但是課下分析,課堂上學生沒有任何獨立的思想參與,思維分歧沒有表露課堂上,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能對學生產生多大的信息刺激,怎么能使學生產生建構新知識結構的動力和欲望。我認為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探討交流,針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老師可以進行引導和共同分析以尋找問題的突破口,真正讓學生成為舞臺上的主角,老師成為幕后的導演。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4.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課程中新內容的增設,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教學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求知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現存的知識結論,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將習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英國哲學家認為,人類大腦中的知識分為明確知識和意會知識。明確知識是指能言傳的,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知識。意會知識是指不能言傳的,不能系統表述的知識,意會知識是鑲嵌于實踐活動中的,是情境性和個體化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例如,無論你掌握了多么豐富的游泳的明確知識,但從來沒有在水中折騰過,那么你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因為你腦中缺乏游泳的意會知識,游泳是在游泳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放棄以前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讓學生獲得一種與具體知識相對應的穩定的產生式,即一看到條件信息,相關的活動就會自動產生。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過程教學,讓學生參與并體驗。

篇10

(內蒙古大學 蒙古學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本文先解釋了圖騰及圖騰觀念,然后探索了薩滿及薩滿教的起源問題,最后得到的結論是沒有圖騰觀念就不可能產生薩滿教。圖騰觀念的形成、薩滿教起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關鍵詞 :游牧文化;圖騰;圖騰觀念;薩滿;薩滿教

中圖分類號:B9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11-03

一、關于圖騰觀念

“圖騰”一詞,源于印第安語totem,最早始于北美印第安人奧吉布瓦族的方言ototman,是“它的親屬”或“標記”的意思,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征[1]?!爸敢粋€氏族的標志或圖徽?!盵2]“圖騰”的翻譯,有的稱“愿意為‘他的親族’”,“意為‘我的血親’‘種族’”,“意謂‘親屬’‘標記’”[3]?!皥D騰”一詞最先出現在朗格于1791年出版的《印第安旅行記》一書中。蘇格蘭人麥克曾南第一個發現圖騰觀在史前文明的重要性。1913年,嚴復翻譯英人甄克思的《社會通詮》是最早把“totem”譯為中文“圖騰”。馬克思在肯定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圖騰?!比祟悓W家佛萊則在他所著的《圖騰觀與外婚制》一書中寫道:“圖騰是一群原始氏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體,他們相信自己與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均維持有機密且特殊的關系?!瓊€人與圖騰之間的關連是一種自然利益的結合;圖騰保護人們,而人們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示對它尊敬,……圖騰與偶像之間的區別是:圖騰從不會是孤立的個體,它通常是指某一種類的動物或植物,很少是指無生命的自然物,更鮮少是指一群人工制作的物體?!盵4]佛萊則的這段論述具體形象地闡述圖騰基本內涵?!掇o?!返慕忉屖牵骸皥D騰崇拜(totomism)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圖騰(totem)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此物(多為動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征(如熊、狼、鹿、鷹等)。圖騰照例為全族的忌物,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進圖騰的蕃衍。圖騰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然流行?!盵5]

由圖騰觀念而衍生的圖騰崇拜活動,在世界個原始民族中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圖騰觀念是人類最早的宗教觀念形式,圖騰崇拜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形式。1885年,羅伯遜·史密斯在其研究的阿拉伯人河閃族人的宗教的著作中,主張圖騰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點[6]。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圖騰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源,而且認為是一切文化、道德和社會組織的起源[7]。杜爾凱姆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認為宗教起源于社會本身和社會需要,被視為神圣的物體象征著整個社會。圖騰便是象征社會的最好例證。杜爾凱姆在圖騰崇拜的現象中發現了宗教性質的來源,認為圖騰崇拜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形式。

圖騰觀念是圖騰文化中最基本和重要文化因素,其他文化因素都是由圖騰觀念演變而來。圖騰觀念產生于舊石器中期,到原始社會末期走向衰落。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大體上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圖騰觀念在不同時期內涵也有變化:早期是圖騰親屬觀念,親屬觀念是最初的圖騰觀念;中期的是圖騰祖先觀念,圖騰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是圖騰神觀念,圖騰被認為是保護神的某種物象。有了圖騰觀念才能有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儀式和圖騰神話與藝術。

1.圖騰親屬觀念。最初的圖騰觀念是親屬觀念,它與原始宗教的起源密切相關。圖騰親屬觀念是在人類原始思維基礎上形成的。在人類社會早期,原始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極其低下,生存條件極為險惡,當他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便產生了恐懼感;而當某種動物或植物有益于他們時,他們就會對它產生神秘感,認為這種動物或知植物有庇護他們的作用,進而產生敬畏之心,并希望與它們締結親屬關系。神秘感是原始人圖騰崇拜的根源之一,也是圖騰親屬觀念產生的原因之一。

2.圖騰祖先觀念。圖騰祖先觀念源自于認為氏族都起源于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并認為這種動植物就是他們的祖先,視為圖騰。這樣就產生了圖騰祖先觀念。其實,圖騰文化前期有血緣觀念,并沒有祖先觀念,有了抽象思維以后才產生祖先觀念。圖騰也就是氏族的特殊標志。

3.圖騰神觀念。把自然現象、自然力和自然物當成某種神秘力量和神圣事物,對其進行宗教性的崇拜和祭祀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就始開了。恩格斯說:“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產生了?!盵8]圖騰的神是原始社會早期的主神。圖騰演變成神是形成神的最重要的途徑。圖騰神觀念不把圖騰當親屬或祖先而把圖騰看作氏族或個人的保護神,有超自然界,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消除苦難。

二、關于薩滿教

薩滿教是阿爾泰語系民族普遍信仰過或仍在信仰的宗教。它作為一種原始形態的宗教,有著久遠的歷史。1692年,俄國莫斯科大公的使節艾維爾特·伊斯布蘭特·伊代在其中國游記中,首次把滿族的“薩滿”介紹到全世界[9]。由此,國際上才了解到中國北方存在著一種原始的信仰,并把這個信仰稱為“samanism”,于是這個詞變成了至今國際上通用的專有名詞,我國學者譯為“薩滿教”。

“薩滿”是薩滿教一切活動的主持者,沒有“薩滿”就沒有薩滿教?!八_滿”一詞見諸于文獻,當首推公元12世紀我國南宋時期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中,漢字記為“珊蠻”。而《金史》中則稱為“撒卯”或“撒牟”,蒙古語稱女薩滿為“奧德根(udugen)”,男薩滿為“勃額(boo)”,達斡爾語稱為“雅達干”,哈薩克和維吾爾為“喀木”。最先使用“薩滿”一詞是《大清會典例》?,F在,已被學術界所通用?!八_滿”一詞為通古斯語。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系的滿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都將他們的巫師稱為“薩滿”,其意為“激動、不安和瘋狂的人”。其實,“薩滿”這個專用名詞,似是從滿語動詞sambi派生出來的,sambi是“知之”、“知道”、“知曉”之意。動詞sambi由詞干sam和詞尾bi組成,那去掉bi,就派生出一個名詞saman(薩滿),其基本意義沒有變,可譯為“通達之人”、“曉事之人”、“智者”、“賢者”等。薩滿教因薩滿而得名的。我們之所的肯定薩滿教是宗教,是因為它既具有宗教的內容又具有宗教的特點。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10]這段精辟的論述,不僅明確地告訴我們,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映,而且,這種反映是不正確的,是幻想的、顛倒的反映。在任何宗教,包括自然宗教和人為宗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讓人們無條件地崇拜一種虛幻的、根本不存在的、主宰著自然和社會的超人間的神秘力量。根據的理論,我們可以看出,薩滿教作為一種宗教,與其他任何宗教一樣,信仰和崇拜的是超自然力量。

按照宗教學的理論,薩滿教屬于自然宗教的一種,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宗教是一種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作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現象,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根據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神話傳說和文獻資料,薩滿教產生的年代為母系氏族社會早期或繁榮時期。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叭f物有靈論”、“靈魂不死論”是薩滿教的起源最基本的兩個論點[11]。

1.萬物有靈論。薩滿教作為自然宗教的一種,是古代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的產物,在猿人時代及其之前是不可能產生類似宗教的。因為那時人類的生產力過分低下,生產方式極其單一、生產范圍極端狹窄,人們還不能認識自然界的許多自然現象,只能本能地適應自然,還不能產生宗教。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氏族社會后,即到了采集和狩獵經濟階段,生產范圍有所擴大,人們經過無數次的生產斗爭實踐,抽象思維能力有了提高。但是這時人們還不能把自己看成為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仍然是以人類的對立物或異已力量出現的,它用洪水、猛獸、瘟疫、地震、暴風和嚴寒等自然現象困惑人們,使之無法理解,給人類帶來無限的恐懼。同時,自然界又是人類的最大恩惠者,它為人類提供陽光、空氣、山岳、土地、樹木、動物、水火以及食物、用品,使人們對它產生敬仰和感激。所以人們以為萬物都跟他自己一樣有靈、有覺、有情,人們把自然界的危害及好處統統歸結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對它既崇敬又畏懼,只有順從,不能違逆,這樣就出現了“萬物有靈論”,亦即原始信仰。信仰是薩滿教的基礎、核心,沒有信仰就沒有任何宗教?!叭f物有靈”是自然崇拜的根源。費爾巴哈認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的?!盵12]這樣看起來,“萬物有靈”是薩滿教興起的原因之一。

2.靈魂不死論?!办`魂不死論”與“萬物有靈論”一樣,也是薩滿教興起的原因之一。神靈觀念是薩滿教主要的宗教觀念之一。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靈魂不死的觀念。”[13]人們為什么給靈魂以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呢?這是因為他們對夢中景象的錯誤認識的結果。在夢中可以與死去的人想見,醒來后卻一無所有。于是,他們認為,夢中的所見實為那死去的靈魂。此外,夢中的自我是可以飛翔、入水的,比肉體的自我有更大的能力,于是認為,靈魂比肉體更強大。用這樣的觀念觀察世界,便產生了萬物有靈論,產生了祖先崇拜,靈魂觀念貫穿于整個薩滿教始終,是薩滿教世界觀的核心和基石。在原始社會,從萬物有靈論發展到神靈觀念,從自然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飛躍。

三、圖騰觀念和薩滿教起源的關系

圖騰觀念和薩滿教是人類社會受自然界壓迫而將其神化的結果。由于舊石器時代中期之前人類生產力水平特別低,根本不可能產生類似圖騰觀念和宗教現象,加之受人類自身思維能力的限制,還不能認識周圍許多自然現象,因而不可能產生祈求減輕自然對人類壓迫的明確思想,圖騰與宗教當然也就無從產生。只有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魚獵經濟階段后,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才會逐步認識許多自然現象與人類經濟的關系。認識上的模糊使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產生了幻想,并把自然界加以神化。這種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的生產活動方式反映到原始人的意識中便產生了圖騰觀念,也就是“萬物有靈論”和“靈魂不死論”的宗教觀念。馬克思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便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盵14]就是說,原始人的圖騰觀與它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

沒有原始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就沒有圖騰觀念,就沒有“萬物有靈論”和“靈魂不死論”,也就沒有圖騰觀念,薩滿教也就不可能產生。原始人類有了“圖騰”以后,便逐步形成“萬物有靈論”和“靈魂不死論”,也就為薩滿教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圖騰觀念的形成、薩滿教起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參考文獻:

〔1〕呂大吉.宗教學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哈布爾.政治學概論(蒙文)[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

〔3〕迪木拉提·奧馬爾.阿爾泰語系諸民族薩滿教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吳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

〔5〕金澤.宗教人類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6〕郭淑云.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求浦.薩滿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加里·特朗普.宗教起源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9〕寶力高.宗教(蒙文)[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