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學原理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生物學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生物學原理

篇1

【關鍵詞】生物學;脛骨骨折;鋼板;復位;內固定

脛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治療脛骨骨折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AO技術鋼板內固定是以前較為盛行的固定方式,但因其手術時間長,術中廣泛剝離骨膜,進一步損害局部血運,影響骨折愈合。本院自2002年至2009年在生物學原理(BO)指導下,以鋼板固定脛骨骨折28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88例,男215例,女73例,年齡17~68歲。均為新鮮骨折,其中開放骨折142例,閉合骨折146例,受傷時間6 h~15 d。致傷原因,煤礦事故砸傷166例,交通事故傷85例,墜落傷37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以骨折處為中心,在脛骨前嵴外約1 cm做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保護骨膜,不切開并推開骨膜,顯露脛骨前嵴及脛骨內側面,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復位采用間接復位法,安放固定材料時手法要輕柔,避免軟組織的挫滅傷,盡可能保護骨膜,以免影響骨愈合,碎骨塊用尖性復位鉗靠攏即可,與臨近骨塊有2/3相貼。較大骨塊,如蝶形骨塊,如分離>5 mm者,可用拉力螺釘固定,最后將鋼板置于脛骨內側面用螺絲釘固定。

2 結果

術后X線片未見骨折分離或張開,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8周,無不愈合發生,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小腿前內側皮膚無壞死感染。

3 討論

以鋼板固定骨干是手術治療骨折的一種手段。AO技術在臨床已應用多年,但是因其存在應力遮擋和鋼板下皮質骨血供破壞,使骨折的愈合質量難如人意,針對AO技術的不足,許多學者從生物力學觀點(AO)轉向生物學觀點(BO)。BO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理論[1],它的原則是:①遠離骨折部位復位;②不以犧牲骨折部位的血液供應來強求解剖復位(關節內骨折除外);③使用低彈性模量內固定物;④內固定物與固定骨之間的直接接觸面應減少;⑤盡量減少手術暴露時間[2]。按BO原理,脛骨骨折行鋼板固定時盡量做到如下幾點。

3.1骨折的手術入路 脛骨骨折的入路按AO組織技術推薦的骨科內固定規定,位于脛骨前嵴外側1 cm處,兩端稍向內成弧形,切開后向內側牽開皮膚筋膜瓣,保護骨膜,顯露脛骨前嵴及脛骨內側面。若手術入路選擇不當,容易損傷或干擾局部血液循環,脛骨干骨折,若在脛骨內側面上作縱切口,容易誤傷供應骨膜的血管,甚至可能切開較淺骨膜,而且放置鋼板后切口就在前方,于創口愈合不利。

3.2鋼板的選擇 鋼板以選擇較窄型號的有限接觸鋼板,錐狀鋼板或普通鋼板。有限接觸鋼板因其下方有梯形凹面,可明顯減少因鋼板與骨膜接觸后對骨膜的血循影響;錐狀鋼板因其下方底面對稱性地附加圓形尖釘4~6對,使鋼板與骨之間有1.5 mm空隙,不壓迫骨膜;普通鋼板寬約0.8 cm,而脛骨寬約3~5 cm,斷面略呈弧形,這樣可明顯減少鋼板對骨膜的血循影響,利于骨折愈合。對于斷端粉碎骨折可利用橋接鋼板,充分保證粉碎骨折片與軟組織的附著及連接,以獲得Ⅱ期骨愈合[3]。

3.3 固定鋼板的置放的位置 鋼板內固定要重視張力帶原則,其原理是在骨的張力側使張力轉化為壓力,使骨折處接受有利于固定和愈合的壓縮力。脛骨骨折后進行肌肉等長收縮時,可使骨折端向前內側成角張開,說明脛骨前內側為張力側,如果在脛骨外側放置鋼板,容易使脛骨內側骨折面張開,而且鋼板放置于脛骨外側,必將較廣泛剝離骨膜,破壞外側的軟組織(骨膜)絞鏈,甚至損傷到脛骨后外側的脛骨滋養血管,從而影響骨折的愈合,這是醫源性骨不連的原因[4]。因此無論從張力帶原則考慮,還是生物學角度考慮,脛骨骨折用鋼板螺釘固定時,必須將鋼板安放在脛骨內側面固定。

3.4 對骨折復位方法的認識 骨折復位時,要進行間接復位,即通過手法或骨復位器在遠離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復位后,可先固定骨折近段鋼板螺釘,調整脛骨力線,遠段骨折以固定鉗把持鋼板及骨干,不干擾骨折端骨膜,最大限度地保留局部血供。對骨折的復位,能達到解剖復位當然最好,于骨折愈合有利,但以犧牲局部軟組織的血循為代價而達到解剖復位的目的,對骨折愈合不利。胡廣等[5]人認為從生物學角度看,不推開骨膜,僅作功能復位或按近解剖復位,恢復肢體長度和力線,保護骨端血液供應,使骨折愈合成為生理性重建。

運用生物學原理進行脛骨骨折鋼板內固定,操作應輕柔,做到創傷小,對骨折端血液循環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不人為破壞骨膜,可以減少乃至杜絕醫源性骨折不愈合的發生。作為一種先進的內固定理念,應做為治療脛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王亦璁.BO與AO的不同之處.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1):35.

[2]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7.

[3] 王亦璁.骨折治療的微創術式.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7887.

篇2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于知識目標的表述。“課程總目標”指出,在知識方面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義務教育是公民基礎教育,而不是專業人才的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當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應當是作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只有成為生物學專家才需要的知識。因此,這里所說的“基本”和“基礎”都是對培養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長期作為基礎知識的某些內容,比如水螅、蝸蟲等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對于系統的生物學專業教育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離普通公民的生活終究太遠,學習的意義不大,在課程標準中就不做要求了。這就反映了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面向將來不斷深造直至成為生物學專門人才的學生。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的要求還有一條基本考慮,就是要處理好基礎性和實用性的關系。既要選取生產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又不能僅考慮有用,將種植、養殖、治病療傷等實用性知識作重點,否則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頭豬”的老路。知識內容與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因此,課程總目標強調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學習,用的動詞是“獲得”,而關于應用,用的動詞是“了解并關注”。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是從事實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概念的形成、對原理和規律的掌握,也必須建立在認知事實的基礎上,因此,課程總目標還強調生物學基本事實的學習。生物學事實包羅萬象,這時所說的“基本事實”是指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等都是事實性知識,其中花的結構是學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屬于基本事實。 而花的附屬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的類型及特點,盡管以往長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卻不屬于新課標所說基本事實的范疇。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三條基本考慮是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對需要學生單純記憶的知識作了精簡,對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則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簡過多過繁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的內容,提出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要求。再比如,“具體內容標準”的內容和表述方式,也體現了這一思路?!瓣U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等等,都是要求學生達成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單純記憶。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四條基本考慮是將生物學知識作為生物科學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知識教學與能力和情感目標的達成統一考慮,而不是單純考慮知識的系統性?!皟热輼藴省蓖怀隽巳伺c生物圈,打破了傳統的植物、動物、人體等幾大塊內容的學科體系,讓學生經常圍繞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來探究生物學問題,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為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打下理性的基礎。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五條基本考慮是體現生物科學的發展及其與技術和社會的緊密聯系。例如,內容標準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而且將生物技術單列為一個主題。

篇3

初中生物; 生活化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5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103-02

回歸生活是新課程的呼喚,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各門課程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體現出的重要特色。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引導學生在習得書本知識的同時,形成對待生活世界中各種問題的良好感情、態度和價值觀。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促進學習興趣的形成。學習不單單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要做有心人,經常收集一些與生活有關的教學資料,在備課時,認真分析教材,挖掘對學生有新鮮感、奇妙感的生活問題,創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得有情趣、學有所得。在講到“人體的免疫防線”時,我說:“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蓖ㄟ^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講授“生物與環境”時,談“晏子使楚”中晏子的機智多謀,引出這樣一句話“桔出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其葉徒相似,而其味不同”,設疑“為什么同一品種在兩個地方卻性狀不同呢?”

2教學內容生活化,為課堂增添生活氣息和活力

生物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教師要提高主體意識,努力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反對那種把教科書當成惟一的課程資源的做法。因此,要落實“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從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內容取向,轉向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生活化”內容取向。我在上“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時,先讓大家觀看電視臺記者暗訪??谑心巢宛^買賣、加工野味的影像資料,然后再讓大家講述生活中有關獵殺、買賣、食用野生動物的所見所聞。學生的情緒高漲,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迫切性、必要性,從而認同并支持《野生動物保護法》,并提出了許多防范和打擊偷獵及買賣野生動物的建議。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遠非照本宣科,受到了師生們的好評。

3用生活中的事例拓展學生的探究視野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與呼吸作用原理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利用市場調查和互聯網等手段,了解呼吸作用相關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與發展前景,開拓探究活動的視野。組織同學們分組進行市場調查,了解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制造的產品,哪些是利用呼吸原理進行的實踐,可以使探究活動更加貼近生活,更有趣味。如啤酒、葡萄酒的釀造,醬油、泡菜的制作,酸奶、食醋的生產等。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的國際熱點,使知識視野更開闊,如通過網絡查閱呼吸原理在開發生物能源的應用的相關知識。目前,世界上生物能源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生物能源不同于礦物能源,它具有減少對少數礦物質能源的依賴,使能源利用呈多樣性發展。生物能源通常包括:農業生物能源(木炭,薪材,林業廢棄物等);微生物能源(主要為藻類,細菌);城市及工業廢物殘渣,動物糞便等。生物能源的使用原理必須通過呼吸作用。例如,在巴西,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甘蔗發酵產生酒精,相當于每天生產117桶石油,實現國家不進口石油的目標;1988年,丹麥建成第一個秸稈發電站;一些工廠利用厭氧菌無氧發酵產生H2;美國利用垃圾回收沼氣的發電站已經100多座。

4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巧,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問題等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并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彼越處熢诮虒W中應善于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問,多問促多知的認知規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培養其創新思維。如在學完蒸騰作用基本原理后,啟發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為什么樹木在秋天會落葉?為什么植物在炎熱的夏天不易被曬死?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互相啟發,破疑解難,這時有的學生提出:森林附近經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對這位同學的問題,老師不正面回答,在肯定的同時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5作業布置應生活化、活動化

篇4

關鍵詞:水生野生動物 保護生物學 課程探索

保護生物學是研究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及其生存環境,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學。保護生物學交叉了分類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學模型學、進化系統學、生物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是一門兼顧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新興學科。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是從保護生物學中分離出來,創立學科的目的是引起了公眾關注,提出保護目標和措施,減緩或遏止水生野生動物多樣性的喪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保護水生動物多樣性的實踐提供方法和技術上的指導。為了更好地貫徹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學科思想,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保護學人才。為此,我們嘗試在高校開設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課程。

一、開設課程的必要性

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環境中的生物占據了生物圈內的絕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淡水環境中存在至少10萬種物種,約為已描述物種的6%;海洋環境中,目前科學界已知的生物約有23萬種,估計仍有100萬種尚未記錄。雖然如此,但人類沒有真正理解水生動物的價值,不能自覺地維持水生動物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增加,最近幾十年間,水生動物遭受較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嚴重的破壞,人類活動引起的物種滅絕速度比物種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很多物種在人類還沒認識之前,其身影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人類社會活動和環境變化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威脅到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當前社會背景條件下,我們提出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旨在為水生動物提供科學的保護措施,為解決保護問題的純科學和管理實踐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課程體系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學科門類為理學生物科學類,專業方向選修的主要課程之一,由2名專業教師擔任全院課程教學任務,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三、課程性質與目的

本課程是為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是生物科學類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程,在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4年的學習中,起著引導學生入門及培養學生初步養成保護水生生物思維模式的作用。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教與學,使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保護的方法和實現途徑,掌握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普遍規律和基本原理,并能綜合運用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初步具有解決保護生物學面臨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專業綜合的素質,為以后學習其它專業管理課程打下基礎。

四、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涉及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發展歷程,保護對象,保護策略措施,法律法規相關文書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在此過程中與現實的經濟發展的沖突。就線索來講,本課程以為什么要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為紅線,貫穿于整個課程的教學。為了突出重點,我將理論聯系實際,將經濟發展與動物保護相沖突的事件作為案例來呈現。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根據教學目標,依據我們自編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教學講義,將教學內容劃分為水生野生動物的主要類群和分布,影響水生野生動物分布和數量變動的原因,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評價與開發決策,經濟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途徑,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途徑等主要6大部分(上面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見表1)。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踐很強的學科,所以教學部分由課堂教學與野外考查組成。課堂教學根據各位教師的科研方向和專業特長,依據授課章節和課時容量進行分配,同時依據教學內容之間的承前啟后的邏輯關系,安排相關老師負責野外考查實踐的前期動員、組織和具體實施。

五、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前,專業教師準備了充分的教學參考資料,包括“保護生物學”“生態學原理”“水環境化學”“動物學”“魚類學”等相關的基礎教材。準備了教學大綱、課時安排、教學進度等,做到有規可循,有章可守,心里有數。教學資源也借助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公開,學生能通過網絡平臺隨時查詢訪問,有疑問也可網上留言或直接聯系任課老師。教學進度安排上,在總課時量有限的前提下,要兼顧課堂教學課時量和野外考查課時量的均衡,適當穿插分組交流、專題講座、熱點討論,教師對課程作業及調查報告給予剖析和評價。

六、教學績效評價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學的教學,關鍵點在于講授清楚為什么要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水生野生動物的直接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以及保護的途徑是什么等科學問題,讓學生自發地從內心感受到保護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教學任務完成的效果怎樣,是否達到預定的教學成效,我們引入了第三方進行教學評價。主要是聘請德高望重的、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名師擔任教學督導,對任課教師提出中肯的評價,包括授課內容、方式、及風格等,課堂上面對面的點評,課后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綜合評價。教師依據教學督導的意見,在下一輪教學中進行調整,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學生反響良好。

參考文獻:

[1]劉東,唐文喬.高?!端吧鷦游锉Wo學》專修課的教學和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3.

篇5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習能力;培養;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82-01

1.從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采用不同性狀的組合方式,請具有相應性狀的學生站立,否則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無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繼續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無美人尖者坐下……依此類推。最后,在50人的班級中,往往實驗到第七、八對相對性狀時,站立的只剩下1人,說明這位學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種不同的性狀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個人,也說明他在全班學生中的唯一性。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認識了人類的一些單基因性狀,興致盎然地參與在整個實驗中,氣氛異常熱烈。然后,我適時地和他們一起計算這10對單基因性狀的自由組合方式有多少種?得出210=1024種(假設不連鎖)。學生恍然大悟:為什么采用不同性狀組合后剩下的總是不同的人。從而,認識了生物多樣性和特異性,進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為知識的靈活應用奠定了基礎。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講到酶的專一性時,不是絕對專一,而是相對專一,就像我們喜歡事物,可能喜歡的是一種或者一類。學生馬上聯想到生活實際而哄堂大笑,也就記住了酶專一性的深層涵義。

2.多種學科滲透,使學生感受所學知識被應用的樂趣

如果所學其它學科知識能被用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往往引起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在生物課教學中,教師創造機會增加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將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數學知識方面,學習遺傳變異部分內容時應用較多。

學習糖類時,結合化學中有關知識,說明葡萄糖與果糖的同分異構關系;給出核糖C5H10O5與脫氧核糖C5H10O4的分子式,使學生直觀看出其名稱的區別;通過多糖、二糖的水解反應探討它們與單糖的關系等,都可使學生不覺得死板。在物理知識方面,也與生物學有廣泛的聯系。學習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理解膜上蛋白分子多在ATP驅動下運動,那么磷脂雙分子層的磷脂分子為什么也可在一定范圍內運動呢?這里把握住分子運動論,問題便迎刃而解。學到中耕以促進根的呼吸作用時,不免要涉及中耕保水的問題,這里可以提示:土壤板結必形成土壤毛細管,水分會順毛細管大量散失,而中耕的作用在于切斷了土壤毛細管,避免了水分丟失。這時,學生為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決生物學問題而欣慰,知識的掌握便自然一些。而在園藝移栽樹木方面,學生會問為什么移栽的樹木要去掉一些葉片而連根帶土的呢?生物學知識給出了很好 答案:減少蒸騰作用,連根帶土是為了保護好植株的根部,可以保證水分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在哲學知識方面,生物學中許多原理能用哲學知識幫助理解:非生物與生物界的統一性;遺傳和變異的辯證關系;蛋白質多樣性與DNA多樣性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生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的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以及生物發展進化原理等。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夠準確應用哲學原理,理解以上思想,同時也學會了終身受益的思維方法。

如在討論遺傳與變異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時,類比靜止與運動的關系,學生得出遺傳是相對的,變異是絕對的正確結論。在地理知識方面,課本第7章生態系統部分與地理課有關內容重疊。介于學生對本部分知識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學習時可以采用學生試講,教師補充的辦法。其中學習到我國珍稀植物為什么多為裸子植物的問題,可引導學生聯系第4紀地質大冰川對我國影響較小,使她成為許多地質時期植物的避y所,說明我國有大量殘遺種的原因。在學習化石和地質歷史年代表時,也可與地理知識結合。在講到生態系統的類型時,讓學生課前分為3個學習小組,各自準備2個生態系統的知識,課堂學生來講,教師補充的方法,學生學得不亦樂乎。新型教法的采用使學生感到新穎有趣,能積極參與。

3.介紹最新生物學成果,展望生物學發展前景,激發學生求知的渴望

篇6

【關鍵詞】園林植物;植物生態學;植物生物學;景觀生態學;園林設計;植物配置

生態園林是遵循生態學、景觀生態學以及園林學等環境科學的原理,以植物材料為主體,其他造景要素為輔助,建成既有園林外貌,又有科學內涵,具有多種功能與效益、景觀優美舒適、人與生物和諧共榮的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在單體園林中科學地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達到順應自然、提高環境質量、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園林綠化的目的。1 生態學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1.1 遵循生態適宜性原理,保護性地利用景觀場地現有的自然資源

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適宜性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充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同時,要對現有場地的生態演變有一個了解并對將來的生態演變做出說明,以作為后續的工程或管理參考。

1.2 根據生態位選擇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個體簡單的拼湊,而是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生長在一起的植物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包括生存空間的競爭與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種植物對光能、土壤水分和礦物質等外部環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響等。生態位就是種群在群落中與其他種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相對位置及關系。每種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態位,如果2個種在同一個穩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生態位,終究有一個要退出該群落。因此,在構建生態園林植物群落時必須按照生態位原理來確定群落中優勢樹種、伴生樹種的種類。優勢樹種多為喬木,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數量是占多數的。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生態園林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2 生物多樣性理論對生態園林設計的指導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個層次。在城市綠地這一特定環境中,與植物配置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2.1 物種多樣性

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2 景觀多樣性

景觀生態學把景觀要素劃分為3個基本類型:一是斑塊,指外貌與周圍地區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區域。二是廊道,即與基質有所區別的一道帶狀區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質,基質的結構、功能及變化直接影響著整個景觀。

斑塊的尺度、樹木、性狀及位置對生物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斑塊尺度越大,物種多樣性越豐富,而尺度小的斑塊則是某些物種的避難所,因此,生態園林中必須有大面積的森林以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和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還必須有小的植物群落來保護和發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種。斑塊的數量越多,物種受保護的程度越大,因此,在 生態園林設計中,必須設計2個以上的大型斑塊,以達到保護某種物種的目的。斑塊形狀理論表明,邊緣不規則的斑塊比規則的斑塊生態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設計生態園林邊緣時,要進行適度的不規則處理。當一個斑塊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替代,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因此,對整個生態園林起決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群落必須設計在園林最關鍵的位置。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景觀多樣性是通過物種多樣性實現的。當然,在提倡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景觀多樣性過度會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造成物種間的競爭。例如,在草坪上植樹可增加景觀多樣性,但是如果在植樹過多,不僅會破壞原有的景觀美感,而且會造成樹種之間的競爭,影響植物生長。

3 生物學理論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指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特點和有關性狀,如種子發芽,根、莖、葉的生長,花果種子發育、生育期、分蘗或分枝特性、開花習性、受精特點、各生育時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等。必須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而進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鮮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相關性。這需要在植物苗期創造良好生長條件,促進根系生長,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生態學特性的個性體現,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學特性,可以對生態學做出補充,如樹木周圍的地面鋪裝材料必須是透氣的,這樣可以保證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現有的植物景觀維系和發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如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中耕斷根、蹲苗等措施;為了減少外界對植物本身的影響,防止植物動搖,要做好加固措施;減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氣的鋪裝材料等。

篇7

教學內容的設置

目前,各個學校編寫了不少環境微生物學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編著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為廣大高校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滿足一般工科類院校的教學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時,各學校還應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對其中各章節的內容進行取舍,并針對各自的專業適當增加內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體現學科的優勢研究領域。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基礎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兩部分的關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工程應用,重點則是環境工程實踐中的微生物學原理。如果對微生物的結構、營養、代謝等內容介紹過多,課程容易演變為細胞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或生物化學等;而對污染控制的具體工藝過程涉及過多,又容易重復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內容。因此,在課程教學時,應合理安排這兩部分的比例。

另一方面,“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還應處理好與其他相關課程的相互關系。北京林業大學開設的“植物學”“環境生物學”等課程與“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3門課程在如細胞結構、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等知識內容上均有一定的論述,但課程核心和重點內容各不相同。在講解“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時,應注重強調微生物細胞、生理、遺傳方面的獨特性,并對這些特性在環境工程領域的應用展開詳細介紹。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知識單元的邏輯銜接,注重課程體系的統一性,要明確課程的側重點,避免重復?;诋斍碍h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飛速發展,“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課程教學還應緊密結合當前環境污染控制和生態修復相關領域的新進展,而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污染處理工藝的微生物學原理上。教師通過對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論和技術的微生物學原理進行解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專業的熱情,樹立投身環境保護事業的志向,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例如,在廢水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部分,筆者介紹了這幾年比較受關注的利用好氧顆粒污泥處理高負荷、強毒性有機廢水的新工藝,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顆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處理系統由于污泥濃度大幅增加而帶來的高效性,來強調通過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進行廢水處理技術的革新。學生對這些新內容的反饋很活躍,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社會的快速信息化,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難以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也無法滿足當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大學課堂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應借助多媒體、網絡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實例,來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2]。根據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對于同樣的信息,圖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記憶,這就是所謂的“圖象優勢定律”[3]。在傳授以敘述性為主的知識內容時,合理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而信息的幾何形狀、色彩、字符對形象思維的建立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在教學中通過展現大量生動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學生容易認識和區分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比較G+和G-細菌的結構時,通過對細胞圖片的詳細講解可以清楚地說明二者的區別:G-細胞由胞外到胞內依次為外膜、細胞壁、周質空間及原生質膜,而G+則為細胞壁、原生質膜;同時,G-細菌的細胞壁上僅有一層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層較厚,相反G+細菌的細胞壁含有多層肽聚糖,而脂肪卻相對較少。這樣,學生對G+和G-細菌細胞壁差別的認識就會十分深刻,為此后順利開展革蘭氏染色實驗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介紹微生物代謝、遺傳等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圖、動畫等形式來進行講解,將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筆者采用Flas演示了微生物遺傳的經典轉化實驗即肺炎鏈雙球菌感染小白鼠實驗,使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和理論變為生動的畫面,教學效果明顯改善。事實上,國內外一些著名高校、環境微生物實驗室的網站上和國外優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高質量的微生物圖片、教學課件和研究成果,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本課程的教學素材來加以使用,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大學階段的人才培養正日益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就要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要注重結合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不斷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例來說明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同時教師也不能脫離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而單純地搞教學工作。只有長期參加科研實踐的教師,才能使自已的教學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獨創性和啟發性,在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只有將教學與工程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中最新發現的細菌鞭毛充當“納米導線”的現象作為背景材料,展開討論,分析了細胞鞭毛的電子傳遞功能在物質轉化和能量代謝中發揮的作用。這個例子在介紹微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很好地詮釋了如何恰當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來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如,通過介紹實際工程項目———煤氣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的馴化過程,說明了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對于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大學教學中,課時的有限性與知識的增長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這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尤為如此。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應更加注重所介紹內容的質和量,將多而雜的信息進行疏理與歸納,并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進行變革,改變以往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從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研究表明,提問、引入和討論等啟發式教學方法比起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更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啟發式教學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啟發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思考和分析等綜合能力??傮w來講,一些基礎性知識的教學,可以以教師講解為主,但講解的內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對于理解性的知識內容,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有些問題要引而不發,導而不講,讓學生自己通過分析和總結來深化認識。此外,還應注意到高年級本科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于一些比較淺顯的、多門環境類課程反復涉及的章節內容或非核心知識單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學生自學來完成。例如,在講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時,筆者詳細介紹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應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所以在講解廢水微生物的脫氮原理時,采取了“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組織討論和總結”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既節省了課時,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以后的科研創新打下基礎。#p#分頁標題#e#

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的挑選和設置

篇8

生物教學與學生生活有著非常明顯的貼近性,大量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具有濃厚的生活應用價值。因此,抓住生物學科貼近學生生活的這一特性,教學中強化理論講解與生活應用的有效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實際探究環節,就可以實現生物教學的科學、優質、高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緊貼日常生活,設計課堂教學

生物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極其緊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絕不能單純講授理論,而應廣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聯系生活,學用結合。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食品安全”方面的內容時,我們讓學生對自己平時吃的各種零食進行分析研究,并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然后再讓他們緊貼教學內容暢談在生活中應如何注意食品安全,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熱烈討論,收獲豐富。

只要我們認真構思,精心設計,每節課盡量做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學習有關細菌的知識時,與食品保鮮技術有機聯系;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與農作物增產技術相聯系;學習植物的生殖時,讓學生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的結構;學習青春期發育知識時,把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的講解有機結合起來;學習人的呼吸系統時,把吸煙的危害、煤氣中毒的急救等聯系起來;學習人體的血液循環時,把各種心血管疾病、義務獻血等相結合。這樣就能調動學生興趣,避免單純知識講解的抽象枯燥,把課本知識與生活知識有機結合,幫助理解所學知識,真正讓課堂活躍起來,實現高效課堂。

二、觀察周圍自然,豐富生物知識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大自然這個知識寶庫。要學好它就要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我們所教的學生有很多來自農村,他們盡管經常接觸大自然,卻往往不能把親歷的生活、觀察的大自然現象與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為此,我們利用各種時機有意為學生創設條件。在學習“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知識點時,我們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回家之機,對自己家鄉的生物種類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到課堂上交流,并予以指導,使學生們既學到了書本知識,又與生活實踐相聯系。

再如,結合當地農村采摘野菜、藥材,種植蔬菜、果樹等活動,讓學生們在幫助大人們生產勞動的同時,留心觀察各種生物在不同階段的生長發育狀態,并嘗試對各種植物進行分類,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在實踐中添興趣、學知識、長才干。這樣,學生們對生物課慢慢就有興趣了,學生們自然會從大自然豐富的知識寶庫中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

三、參與環保活動,運用所學知識

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問題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全社會每年都要舉行許多生態環?;顒?。中學生物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生態環保教育的重要途徑,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參與環保活動,通過學習與運用的結合,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生物與環境有著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生物依靠環境獲得能量,又反過來影響、改變著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往往帶有一定的破壞性,我們要運用大量的事實對學生進行危機教育。比如,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近年來頻發的春季沙塵暴,今年肆虐華北及南方的霧霾天氣,教訓慘痛。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大量的森林毀壞、CO2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水土流失與氣候惡化、我國的南澇北旱等現象中增強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的認識,樹立環境問題的危機感。不僅要讓學生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又要向學生介紹我們在環保中取得的成就,增強環境保護治理的信心。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例如,結合“健康的生活”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有些疾病是人體受到空氣、水等媒介生物的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防止和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四、掌握課堂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篇9

【關鍵詞】素質教育

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學科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科教育能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本文擬對中學生物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生物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很好載體。生物學教學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應不斷改進教學思路,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得以全面提高。眾所周知,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生物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初中生物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自發形成的,而是在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下,特別是在學校德育教育的熏陶中形成并發展起來。在生物教學中不斷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滲透德育,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宗旨。例如:,介紹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年累月耐心在田間實驗、刻苦鉆研的事跡,從而激發學生不辭辛苦、奮發向上的精神。

2.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生物教學中教給學生已確定的生物事實、生物原理,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生物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雖不能較大地確定學生創新能力,但能積極地向學生灌輸科學意識,使學生自覺地意識到生物的發展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生物,因為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營養和食物;環境保護、水源、能源、資源等問題;此外,國防工業與生物有著如同“魚與水”的關系。所有這些足以激起學生的心智和想象直接朝向未來,使學生潛意識地樹立攀登科學高峰而不斷地努力學習。

3.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過程中伴隨著豐富多彩的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在目的明確的前提下,利用眼、耳、鼻、手等感覺器官,細心地捕捉各種直觀現象。例如: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等。通過觀察,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從而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實驗技能的培養是重要任務之一。指導學生一絲不茍地做好教材中的每一個學生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基礎。為了讓學生的實驗技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地將教材中的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同時積極發動學生參加課外實驗活動。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這樣的教學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驗練習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進行科研的好習慣,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驗技能基礎。

二、樹立生物學教育的素質觀

學校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科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學校教育中的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來完成的。在生物學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在傳授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利用生物學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積極探討生物學知識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中學生物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生物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具有廣泛適應能力并有一定創造性的人。

三、夯實基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教學中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建立起生物學的基礎觀點。對生物體的形態、構造及生命的誕生、發展、進步規律有一個全面的、清晰的、具體的了解和認識,從而使學生在觀察、研究與生命現象相關的問題時,有一個扎實系統的知識基礎。如加強學生以思想能力為主的生物科學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對假說的提出與驗證的判斷能力;對生物現象從內在的到外在的規律的歸納與推理的能力;知識運用與遷移的能力;數據搜集、處理和運算能力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注意教法的多樣性,如可采用講述法、直觀教育法、自習法、討論法、實驗課等。另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如實物、標本、模型、投影、錄像等,讓學生在目標的驅動下,采用自學、觀察、描述、歸納、推理等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篇10

一、使學生了解STS教育的含義。

有效地進行STS教育滲透,首先必須使學生了解STS教育思想,以及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緒論的學習中可以做講解:生命科學既屬于自然科學,更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描述階段到實驗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階段,通過此歷程的一些實例講解,既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發展不僅反映了人類認識史的一個認識過程和一般科學的發展趨勢,還反映了實驗手段的不斷改革史,以及生物科學的發展與社會和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在當代生物學的新進展中,要使學生認識到現代生物學的新進展是在采用許多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的條件下,有的是在多學科滲透的基礎上取得的,而這些技術手段又是以生物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的,如DNA重組合成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脈沖電泳技術、同步輻射技術,等等。最終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學科的根本職能在于利用自然知識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因此,激勵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界中的“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技術的根本職能在于改造世界。如果說科學是用來解決自然界中“是什么”、“為什么”的話,技術則是以科學為基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使學生理解到掌握技術重要的是對自然進行控制和利用,變天然自然為人工自然,發展新工藝,創造新品種。如我國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干擾素,等等,都是利用生物學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術手段而產生的生物制品,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相互支持、相互影響。這樣通過緒論課的講述,使學生對STS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從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入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決策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是老師系統地講述科學知識,學生靜態地、被動地接收,實驗課也主要是證明已學的知識。STS教育要求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習方法傳授給他們,使他們不但在學校能獲得知識,而且畢業以后能通過自學不斷地、快速地獲得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改革。

1.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F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如果在學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不懂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知識就得不到更新與發展,就不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在講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動的調節”時,首先讓學生看書,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生長素發現過程的幾個步驟:觀察到的事實(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問題和設想(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緣故)設計實驗驗證(排除影響因素,將芽尖切去)實驗結果(不發生彎曲)結論(胚芽鞘的生長和彎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緣故),并告訴他們很多生物學知識就是通過這種探索的過程獲得的。通過學習,學生對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時也明白了進行科學研究需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2.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做課堂上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設置一些與要講的知識有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如在講膜的結構和功能時,我舉了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洗完莧菜的水仍是無色的,而將莧菜妙熟后,菜湯卻是紫紅色的,為什么?在了解細胞膜功能的基礎上,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確定正確答案,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講解。有疑問,可以隨時提出。當雙方都無充分理由說服對方時,我再適當加以點撥,使學生對細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認識。另外,每一節課后,我都布置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有些同學課后還主動翻閱書籍,搜集資料,這往往使課堂討論充實而熱烈。

三、提高教學內容的社會針對性,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知識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作用。

現代生物學與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能源、人口、環境保護、國土整治、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都有直接聯系,并可能為之提供理論、方法與技術,這說明生物科學對人類的未來及社會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適當增加教學內容,提高社會針對性。如在講線粒體結構和功能時,讓他們回憶物理學中所學的能量轉換知識,計算出線粒體中能量的利用率,并與機械效率相比;講完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后,我介紹了基因工程,說明基因工程已經使工業、農業、醫學等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并且必將影響世界的整個面貌;講完生物與環境這一章時,我介紹了我市的生態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生態學知識,提出搞好我市環境保護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1.適當增加生物技術的講授,使學生能自覺地將科學與社會聯系起來。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識應用于社會的橋梁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我適當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講授。如講細胞膜的知識時,介紹了生物膜技術;講DNA的結構和功能時,介紹了DNA的粗提取與分離技術;講單倍體育種時,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