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科學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科學起源

篇1

【關鍵詞】 中醫兒科;溫陽學派;起源;現代應用

1兒科溫陽學派的建立

兒科溫陽學派起源于南宋陳文中,陳氏撰《小兒病源方論》4卷(1241年)、《小兒痘疹方論》1卷(1253年),力倡固養小兒元陽,以擅用溫補扶正治療見長。明代劉鳳在《幼幼新書·序》中說:“宋以來吳之專家者,曰陳曰錢二氏,陳以熱,錢以涼,故有火與水喻者。”可見兒科溫、涼兩大學派始于宋,陳文中與錢乙齊名,他們的學術觀點對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陳氏的溫陽學術思想主要體現于以下方面。

1.1強調臟腑嬌嫩,立論元陽為本

我國現存第一部兒科專著《顱囟經》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宋·錢乙祛邪擅用苦寒攻克,扶元重在滋腎益陰;董汲為小兒瘡疹立涼瀉解毒諸方。陳氏不拘于前輩醫家所論,經多年臨床體驗,提出了元陽為本、亟當固養的學術觀點。

陳文中強調小兒體質特點為臟腑嬌嫩,病理上易見陽氣不足的證候。他說:“夫小兒臟腑嬌嫩,皮骨軟弱,血氣未平,精神未定,言語未正,經絡如絲,脈息如毫。”(《小兒病源方論·驚風》)又說:“小兒一周之內,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氣血皆未堅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狀,未經寒暑,嬌嫩軟弱。”(《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認為小兒臟腑嬌嫩,發育尚未完善,年齡愈小則陽氣愈加相對不足。因此,應當注重調護攝養,使其元氣充盛,方能迅速長養。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指出了陽氣在人體的重要地位。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更賴陽氣之溫煦。陳文中提出:“蓋真氣者,元陽也。”“無病者在乎攝養如法,調護正氣?!庇胁r更應重視“溫養正氣”、“固養元陽”。陳氏注重五臟之氣,對脾腎陽氣尤加刻意固護。

陳文中分析小兒陽氣之不足有先、后天的各種原因。元陽受于先天,稟賦命門火衰,自然臟腑虛寒。胎稟不足,責之孕婦飲食不調,取冷過度;不勞力,不活動,致兒如“陰地中草木,少有堅實者”(《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出生之后,先天腎氣又賴后天脾土生化而不斷補充。乳母應注意自身調攝,勿以冷氣傷及小兒。小兒飲食“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養子有十法,其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溫”等(《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這些都是固護脾腎、防止陽氣受戕的具體措施。

陳文中極力反對對小兒妄施牛黃、輕粉、朱砂、黃連等寒涼傷陽損氣之品,認為“冷則敗傷真氣” (《小兒病源方論·驚風門》)。新生嬰兒下胎毒勿服輕粉、朱砂,“只宜用淡豆豉煎濃汁,與兒飲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元,消化乳食” (《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

1.2擅用溫補扶正,悉心固養元陽

陳文中注重小兒生理上陽氣不足和病理上易虛易寒的特點,在小兒時病和雜病的治療中時時顧護陽氣,認為“藥性既溫則固養元陽” (《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以擅用溫補扶正見長。他將溫補法廣泛用于多種病證及疾病的不同階段,只要有陽氣不足見證,輒即取之,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

1.2.1元陽不足,溫壯固真

正氣以元陽為根,溫補扶正首在壯其元陽。陳文中以八味地黃丸主治稟賦命門火衰、病久元氣耗損諸證。此方本出仲景,錢乙用治腎虛去附桂而為地黃丸,陳氏復其原貌以溫元陽,一減一增,兩家觀點涇渭分明,即便對于“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者,陳氏亦宗“無陽則陰無以生”之意,應用加減八味丸,于滋陰補腎之品中伍肉桂一味,以鼓舞陽氣。

陳文中指出小兒冷證的證候特點有“面白光白,糞青色,腹虛脹,嘔乳奶,眼珠青,脈微沉,足脛冷” (《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包括了五臟虛寒之象,而以元陽虛衰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黃丸溫壯元陽之外,又有多種變法,如脾腎陽衰、腹脹足冷之二圣丸,陽氣不溫、腸滑泄瀉之肉豆蔻丸,下元虛冷、風痰氣逆之油珠膏,腎元不足、寒痰壅塞之芎蝎散等。他特別強調先后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重視脾腎并治,立補脾益真湯,融溫陽、益氣、助運、滌痰、祛風于一體,又按不同見癥隨證加減,廣泛用于多種虛寒證候的治療。

1.2.2脾土虛寒,溫運消陰

脾胃居中屬土,“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轉,使表里沖和,一身康健”,“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陳文中倡小兒太陰不足之說,根據脾的生理特性和臨床證候特點,提出了“脾土宜溫,不可不知也”(《小兒病源方論·養子真訣》)的治療原則,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溫脾益氣健運之方治療不思乳食、飲食停滯、泄瀉、嘔吐等脾胃虛弱證候。對久病脾虛及腎患兒,更于補脾之外助以溫腎,如十一、十二味異功散,均取肉桂、訶子、肉豆蔻、附子之類。揚州安通判子一案,為頭溫足冷、腹中氣響、涎潮、搐搦之慢驚風證,陳氏欲與油珠膏,府判曰:“小兒純陽,熱即生風,何敢服附子、硫黃!”文中曰:“若與朱砂、腦、麝等涼劑,斷然不救……當溫養正氣,氣盛則寒痰消,腹中不響,其搐自止?!庇糜椭楦喟朔笠匝a脾益真湯而愈(《小兒病源方論·驚風引證》)。陳氏辨證功力于此可見。

1.2.3熱病正衰,扶元托毒

陳文中治療小兒痘疹等時行熱病,亦以擅用溫補救急見長。他所用溫補者,俱屬邪盛正衰,病毒內陷之證,此時若不予溫托培元、扶持正氣,則無力驅邪托毒外泄。他列舉痘瘡應用溫托的指征為:不光澤,不紅活,不起發,不充滿,不結靨,不成痂,而癢塌煩躁喘渴及宣解太過,誤食生冷,中寒泄瀉,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癥者。他喻道:“大抵遇春而生發,至夏而長成,乃陽氣熏蒸,故得生成者也?!惫省氨砝锞銓嵳?,其瘡易出易靨,表里俱虛者反是”(《小兒痘疹方論》)。他常用參芪內托散、木香散、異功散等方扶正托毒,書中并列舉了他以溫補托毒治愈痘瘡逆證的多宗驗案。

陳氏論痘瘡證治多言溫托,此舉頗招非議。如朱震亨評曰:“陳氏方誠一偏論……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熱藥,恐未為適中也。”(《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兒科下》)其實,陳氏治痘并非限于溫托一法,他對毒在肌表者用消毒散,熱毒腫痛者用解毒湯,血熱毒盛者用犀角地黃湯,表里實熱、大小便不利用大連翹飲,上中二焦熱熾用涼膈散,俱屬清熱解毒之正治法。陳氏論痘側重溫補托里,只不過是補錢、董惟用寒涼之不足,使痘瘡治法趨于完備罷了。

1.2.4權衡消長,祛邪安正

陳文中善于權衡不同證候中的邪正消長關系,靈活地應用祛邪和安正并進、溫補和涼瀉兼施的方法來處理虛實兼夾的病證。

對于以邪盛為主的證候,他在逐邪之中不忘顧護正氣,使邪去而元氣不傷。治重癥水痘之參湯散,為發表散邪、疏泄內熱之峻劑,于解表清里諸藥中伍人參一味益氣扶正;治斑疹稠密身熱之鼠粘子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亦配以黃芪、當歸顧護氣陰,概為保元而設,用心良苦。

邪正交爭之際,他善于辨別虛實輕重,靈活地采用寒溫相伍的治法。如痘瘡壯熱,數日不止,更無他癥者,為邪正相持之征,他處以柴胡麥門冬散。取柴胡、龍膽草清熱解毒,黑參、麥門冬涼營護陰,人參、甘草益氣扶元,清中寓補,邪正兼顧,方意嚴謹。

熱病后期,余燼未滅,正氣耗傷,則以扶元復陰為主,佐以清解余邪。如治積熱及痘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宣腫之甘露飲子,便在生熟地黃、天麥冬、石斛等甘寒益陰之外加黃芩、茵陳清解。痘瘡已靨,身熱不退者,辨其證屬氣耗津劫,則用人參白術散,在扶脾益胃之中稍佐輕宣散熱之品。

陳文中創立兒科溫補學說,與涼瀉學說相得益彰,使中醫兒科學成為一門系統的、完善的臨床學科,對于兒科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確立起了積極的作用。

2兒科溫陽學說的傳承

2. 1明清兩代醫家稚陰稚陽論生理

宋代之后,醫界流派峰起,名家輩出。在兒科領域,以陳文中為代表的溫補學派和以錢乙、董汲為代表的涼瀉學派影響最大。清代陳復正云:“喜行溫補者,動稱乎文中;專用涼瀉者,祖述乎仲陽?!?《幼幼集成》)陳氏元陽不足論奠立了兒科溫補學派的理論基礎,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傳承,不斷充實、發展。

明代薛鎧、薛己在五臟之中尤其重視脾、腎二臟?!侗氪橐て⑴K》為脾病立方,寒水侮土用益黃散,脾土虛寒用干姜理中湯,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加防風、升麻等??梢娧κ现纹⒉∑跍匮a,與陳文中溫補學說一脈相承。萬全《片玉心書·小兒治法》說:“小兒純陽之體,陰陽不可偏傷?!笨梢娙f全認為純陽并非盛陽,而是小兒陰陽皆未充盛,均需慎防耗傷。張景岳強調小兒元氣無多,他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孰謂陽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陽氣,欲保生者,可如是乎!” (《類經圖翼·大寶論》)

清代吳瑭在《溫病條辨·解兒難·俗傳兒科為純陽辨》中鮮明地提出:“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陽之謂。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闭J為男子16~24歲、女子14~21歲,才能“陰氣長而陽亦充”,在此之前,陰、陽都處于稚嫩不足狀態。吳塘的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兒科學術界的共識。清代陳復正認為:“夫人有生,惟此一氣,易虧難復,何可輕耗!”“斯能補救當代赤子元氣于后天,便亦培植后代赤子元氣于先天,而壽世于無疆矣?!?《幼幼集成·初生護持》)余夢塘“真陰有虛,真陽豈有無虛”的觀點(《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兒科上》),都是對陳氏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2徐小圃、江育仁回陽救逆挽危癥

近代兒科名醫徐小圃在哲嗣患“傷寒”瀕危、束手無策之際,被好友祝味菊(人稱“祝附子”)回陽救逆挽回,自此由主清轉而主溫,處處以衛護人體陽氣為重,治好了許多重危病證,名聞遐邇,成為近代兒科溫補學派的杰出代表。徐氏認為,小兒以陽氣為本,一旦護養失宜,寒暖失調,則外易為六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發病之后,容易出現種種陽氣受損之癥。陰為體,陽為用,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全身動力,在病理狀態下又是抗病主力,此在兒科尤為重要。徐氏推崇陳復正“圣人則扶陽抑陰”之論,方案中常有“氣陽不足”、“氣陽式微”、“陽虛濕盛”等語,治療時則常采用溫陽扶正等治法。徐氏對于熱病傷陽之里虛寒證善用附子,應用指征為:神疲、色白光、肢冷、脈軟、舌潤、小便清長、大便溏泄不化,但見一二癥,便放手應用,認為若必待少陰證悉具而后用,往往貽噬臍莫及之悔。另外,川烏散寒止痛,多用于寒證腹痛;肉桂引火歸元,常用于下元虛寒。益智仁、補骨脂、羊藿等均系溫腎扶陽之品,在遺尿、虛寒泄瀉、陽虛水腫等癥常常配用。龍骨、龍齒、牡蠣、磁石等,平肝潛陽,重鎮安神,屢用治虛陽上僭或肝風內動之暑熱證、驚風、不寐、眩暈等。徐氏采用溫陽藥物回陽救逆,曾救治了許多時行疾病危重變證患兒,并在現代被廣泛學習應用。

江育仁教授認為,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時期,其物質基礎是陰、陽、氣、血。生者賴陽以生,長者依陰而長,陰陽兩者相輔相成。小兒患病后往往出現“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的病理變化,特別是某些重癥病例,如急驚風、暑溫等,在高熱、抽搐風火相煽的實熱閉證同時,可因正不敵邪而突然出現面色白光白、肢厥汗冷等陽氣外脫之虛脫證。江老為了探討小兒疾病過程中出現陽氣暴脫之規律,曾對300例住院病歷作了回顧分析,其中屬于搶救的61例危重病兒,在治療上運用參附為主回陽救逆的36例,用生脈散加附子、龍骨、牡蠣氣陰并治的12例,單純用清熱養陰、苦寒解毒的13例。說明溫陽法的臨床運用并不少見,尤其肺炎、腸炎、菌痢等,發病初期均屬熱證,在病程中并發心力衰竭、循環衰竭、休克先兆,可突然出現面色灰滯或蒼白,神情淡漠,肢端不溫,脈息細數無力等陽氣不足證,屬于溫病中的壞證和變證,如果拘泥于溫病不能使用溫藥戒律,則必坐視其虛脫待斃。

3溫陽學說的現代臨床應用

兒科溫陽學說源遠流長,代有發揮。但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種從古至今有很大的變化,怎樣繼承發揚溫陽學派的學術精粹,造福于當今兒童,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現僅就個人學習和應用的體會,拋磚引玉,就教于同道。

3.1溫振心陽

吳鞠通嘗謂:“傷寒一書,始終以救陽氣為主。”提出在外感疾病中要慎防陽氣虛衰。其中在兒科,尤以肺炎喘嗽中出現心陽虛衰較為常見。正如前賢所論,但凡溫熱病中之心陽虛衰變證,決不可待陽氣虛衰之證畢現方才搶救,又不可無視正邪關系,拘于熱病惟用寒藥,以防寒涼傷陽。此時唯有早施溫里回陽,方可挽回生機,然后徐圖祛邪。其中標本緩急,不可不察。溫振心陽,予常用白通湯加味。舉本人曾治麻疹肺炎心陽虛衰案為例證。

驗案舉例:毛某,男,8歲,1975年1月診治。患兒9 d前開始發熱,咳嗽,噴嚏,流涕。4 d后從額部、面頸、軀干至四肢依次出疹。2 d前皮疹隱退,身熱不降,咳嗽加劇,氣喘鼻煽。在當地用抗生素治療未見效。今晨見患兒喘鳴肩息,口唇紫紺而急診入院。查患兒目眵遮睛,氣急鼻煽,唇口青紫,四肢厥冷,膚有冷汗,脈細微欲絕。聽診心音低而速,心率180次/min,兩肺滿布濕性啰音。此為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屬少陰陽氣欲亡危象,予白通湯加味急收攝將散之元陽。處方:西洋參5 g、附片12 g、干姜12 g、炙甘草5 g、蔥白5根。煎后少量頻頻灌服。

服藥至中午,患兒面色紅赤,四肢轉暖,熱勢上升(39.2 ℃),唇燥口干,呼吸氣急,喉中痰鳴,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質干,脈沉數,心率125次/min。陽氣已回,痰熱閉肺之象顯露,停服上藥,轉予清肺滌痰解毒,麻杏甘石湯加味。處方:麻黃5 g、生石膏30 g(先煎)、杏仁10 g、金銀花15 g、黃芩10 g、葶藶子10 g、知母10 g、沙參12 g、竹茹6 g、生甘草3 g。另:猴棗散0.6 g,分2次和服。

上方服2 d后,熱勢漸降(38.1 ℃),咳喘減輕,唇舌潤澤,痰鳴消失,神清志安,面仍紅赤,繼予此方加減化裁,后期增益潤肺之品,共住院8 d,痊愈出院。

3.2溫運脾陽

脾陽即中陽。小兒后天以脾胃為本,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就是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而脾運功能的正常,則依賴于脾陽的溫煦和推動。若脾陽不振,則運化無力;若脾陽虛衰,則后天失主。而當今小兒,嗜食寒涼生冷食物者多,濫用中西苦寒藥物者眾,每每克伐脾陽,使脾升胃降功能失職,釀生諸疾。脾陽不振證候:面色萎黃無華、脘腹疼痛、喜熱喜按、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手足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弱等。

3.2.1溫脾燥濕治泄瀉

以小兒泄瀉為例,急性期屬實,遷延期、慢性期則常由實轉虛。以往認為虛證泄瀉以脾氣虛弱為主,倡用參苓白術散治療,待陽氣虛寒之象顯露,方才使用溫陽藥物。《靈樞·論疾診尺》曰:“嬰兒病……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少,手足溫,泄易已。”指出了陽氣對于泄瀉預后的重要性。我們在臨床上體會到,凡泄瀉遷延者,均有不同程度脾陽受損的表現,健脾溫陽較單純健脾益氣取效迅捷。

泄瀉脾陽虛證多見于久病體弱、久瀉小兒,主癥為大便稀溏,食谷不化,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止,寐時露睛,小便清,舌質淡,苔薄白。臨證時只要病程遷延、熱象已解、虛象顯現,在健脾之中就可增入溫陽之品。因證雖脾虛,實為陽失鼓舞,當予溫運脾陽,必要時尚需參以溫補命火之品,以釜底增薪。常用藥如炮姜、肉豆蔻、砂仁、煨益智仁、太子參、煨訶子、附片等。

驗案舉例:王某 ,男,7月,2005年9月4日就診。患兒泄瀉已半月,起病時發熱,泄瀉1日10余次,曾用抗生素、思密達等治療,熱退,泄瀉減為1日4~5次,多日未愈??淘\患兒精神不振,食欲尚可,大便稀溏、無臭,便時無哭鬧,舌淡苔薄白,指紋淡。證屬泄瀉遷延,脾陽已傷。治以溫運脾陽,燥濕止瀉。處方:太子參6 g、茯苓6 g、煨益智仁6 g、懷山藥8 g、炮姜4 g、蒼術6 g、焦楂曲各6 g。另加暖臍散肚兜圍系。治療4 d后,大便已轉為日行1~2次,糞質稠。加減變化,再服1周,病情痊愈。

將肉桂、草豆蔻、丁香、小茴香研成細粉,按5∶5∶3∶3的比例與艾絨混勻,制成暖臍散肚兜。曾以之治療小兒泄瀉虛寒瀉、寒濕瀉、風寒瀉、傷食瀉90例,痊愈55例,顯效11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療效優于對照藥十香暖臍膏。

3.2.2溫脾建中治胃炎

目前臨床上小兒Hp相關性胃炎日見增多。我們對本病提出寒熱辨證法,分為脾胃虛寒、胃熱氣滯、脾虛胃熱3種主要證型,以溫脾建中、清胃理氣、溫脾清胃為治療大法。其脾胃虛寒證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重,得食則減,時嘔清水,納少,神疲,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治以溫脾建中,理氣止痛。常予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制香附、吳茱萸、郁金、丁香、焦山楂、焦神曲等。脾胃虛寒較甚加高良姜、益智仁、砂仁等溫脾和胃;脾虛納少加白術、茯苓、陳皮、炙雞內金健脾助運;挾有食積,便干者加谷芽、麥芽、檳榔、萊菔子消食導滯;脘痛氣滯明顯加蘇梗、木香、延胡索理氣活血止痛。

驗案舉例:史某,女,14歲,2007年8月6日就診?;純何竿捶磸桶l作1年,經常餐后胃痛,1周約發2次,進冷食后易發,腹脹,有時惡心,泛酸,食欲欠佳,大便調,舌質淡,苔薄,脈平。曾查Hp抗體陽性。證屬脾陽不振,中焦氣滯。治以溫脾理氣。處方:炙黃芪15 g、桂枝4 g、白芍10 g、炙甘草3 g、煅烏賊骨10 g、郁金10 g、檳榔10 g、煨益智仁10 g、砂仁(后下)3 g、丁香(后下)3 g、焦楂曲各10 g、片姜黃6 g。7劑后復診,患兒胃痛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食欲有增。上方去郁金,加制香附4 g。繼服7劑后,患兒胃痛未發,無腹脹,惡心泛酸亦止。加減服用1月余,胃痛未再發作。

3.2.3溫脾化痰治癲癇

癲癇頻繁發作者多以風、火、痰、驚等實證為主。其痰證在平時為痰濁內蘊,可造成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納差等癥,而大發作時則表現為痰蒙清竅,神識喪失。痰之產生,有脾虛濕濁不化、熱病灼津煉液等因素,痰濁內蘊,可造成癲癇的種種不同證候。筆者在臨床上每逢腹型癲癇,多在平肝解痙之后取溫脾化痰法,用黃芪建中湯、二陳湯加減治療,取得效驗。

驗案舉例:張某,女,9歲,2000年11月20日初診。患兒經常頭痛,偶作腹痛,痛在臍周,數分鐘后自行緩解,每周發作2~3次。曾多方治療無效。到診時面色少華,形瘦,時有頭暈,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細。查腦電圖示兒童異常腦電圖,各導聯可見較多的中―高幅4~5 c/sθ波。過呼吸時,上述慢波有時呈短程陣發性出現,波幅達350 μV,并可見2~3 c/s高幅δ波,未見棘銳波,過呼吸后恢復原來背景節律。診斷為腹型癲癇,辨證屬痰濁內蘊,清陽不升。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風。處方:①白術10 g、法半夏10 g、明天麻10 g、鉤藤12 g、石決明15 g(先煎)、陳皮3 g、枳殼10 g、黃連3 g、黛蛤散10 g(包煎)、茯苓10 g、神曲12 g。每日1劑,水煎服。②定癇散120 g,每次2 g,每日3次。

上方服用半月后,二診仍訴腹痛,但頭暈減輕,繼予前法治療。1月后,腹痛發作次數漸減少。3月后第7次復診訴未再發作腹痛,頭暈頭痛亦除,無明顯不適,面部氣色好轉,唯稍納差,二便尚調。辨其證屬脾陽不振,痰濁內蘊,治以溫脾化痰平肝法,予糖漿劑緩服圖本。處方:①生黃芪15 g、桂枝3 g、白芍10 g、生甘草3 g、法半夏6 g、吳茱萸4 g、膽南星10 g、陳皮3 g、焦楂曲各10 g、決明子10 g。上藥7劑,制成糖漿900 mL。每次20 mL,每日3次。②定癇散120 g,每次2 g,每日3次。

患兒堅持治療,以上方出入持續服用,2002年8月13日復查示正常腦電圖。隨訪至今,腹痛未發。

3.3溫壯腎陽

腎陽即元陽,受之于先天,充盛于后天,為一身之基,小兒生長發育之本。腎陽虛證或因于先天稟賦陽氣虛弱,或由于后天疾病藥物損傷陽氣,造成腎陽所主所司功能失常。其證候表現:生長發育落后,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久瀉或五更泄瀉,或面浮肢腫、小便不利、甚則水臌脹滿,或尿頻、遺尿,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溫壯腎陽常用方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保元湯等。本法在臨床有廣泛的應用,僅舉以下2例,可見對于西醫學無有效治法之某些疾病,若用之恰當,可以彰顯中醫藥之優勢。

3.3.1溫壯元陽治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秉怯弱之證。自《小兒藥證直訣》始,古代兒科醫籍對本病有不少論述,但現代關于本病的研究報道卻甚為鮮見。我們對此進行了研究探討,認為胎怯總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見形體瘦小,肌肉瘠薄,面無精光,身無血色,目無精彩,啼哭無力,吮乳口軟,毛發黃少等一系列虛弱證象。胎怯證候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但總以腎脾兩虛為主,又以稟賦薄弱、陽氣未充為本。

筆者臨床多以補腎溫陽充髓之補腎地黃丸(熟地黃、牛膝、鹿茸、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和健脾益氣養血之調元散(山藥、人參、白術、白芍、白茯苓、茯神、當歸、熟地黃、黃芪、炙甘草、川芎)辨證治療。其中健脾側重補脾氣、溫脾陽,如黃芪、人參、白術、甘草、茯苓之類;補腎以益精為本,如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山茱萸、菟絲子、阿膠、紫河車等,又要溫陽以壯元氣,如肉蓯蓉、杜仲、附片、巴戟天、鹿茸等。曾簡練其方,系統對照治療觀察100例患兒,并經遠期隨訪,確能增強體質、增長體質量,促進患兒生長發育。

驗案舉例:陳某,男,1992年10月21日初診。其母妊娠38周產下該兒。出生時該兒形體瘦弱,多寐少動,啼哭無力,吮乳力弱量少,時吐乳液,目珠遲滯,發細黃,毳毛多,耳廓軟,甲軟短,四肢欠溫,舌苔薄。體質量2.45 kg,身長49 cm。證屬稟賦未充,腎脾兩虛,陽氣薄弱,從溫腎健脾法治之。處方:鹿角片、肉蓯蓉各20 g,紫河車、麥芽各30 g,人參、砂仁各5 g。上藥濃煎為45 mL,冷藏。每服1.5 mL,1日3次,溫服。上藥連服1月。服藥期間患兒未見合并癥,精神、活動漸轉佳,食欲增進,形體漸豐。12月1日測體質量3.8 kg,身長50 cm。此后停藥觀察,患兒食欲好,二便調。至1993年2月4日,體質量7.5 kg,已達正常同齡兒童中上水平,諸癥消失,一切如常。

3.3.2溫陽固脬治尿頻

中醫學小兒“尿頻”,一般包括神經性尿頻和泌尿系感染兩類。神經性尿頻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增加,尿液檢查排除泌尿系感染者。其病機多屬虛證,且以腎陽虛為主。臨床上多反復發作,病程較長,以小便頻數、體弱神疲、面白少華、便溏溲清、手足不溫、舌淡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為特征。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府,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制其水出而不禁,治療多以溫腎固脬法為主,腎氣充盛則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使排尿正常。常用方縮泉丸、五子衍宗丸,取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益智仁、肉桂、烏藥等溫腎壯陽為主,加桑螵蛸、五味子、龍骨、牡蠣等補腎兼固澀小便。臨床對許多遺尿患兒,亦常以此法取效。

驗案舉例:張某,男,8歲,2001年3月2日就診。尿頻已數月,時時小便淋瀝,不能自控,以致褲子常濕、氣味臊臭,影響學業,精神緊張則更為加重,夜間小便次數也多。多次尿常規檢查均正常。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冬季肢冷不溫,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辨證為腎氣虧虛,陽失溫煦,膀胱失攝。治以溫陽固脬。處方:補骨脂10 g、煨益智仁10 g、附片3 g、菟絲子10 g、覆盆子10 g、枸杞子10 g、炙黃芪20 g、茯苓10 g、懷山藥12 g、烏藥4 g、炙甘草3 g。服藥1周,家長反映尿頻明顯好轉,再服1周,小便已經完全能夠自控。繼服2周鞏固,病情痊愈。

3.4溫暖衛陽

3.4.1溫衛和營治復感

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抵御外邪無力,因而極易為風、寒、暑、濕、熱及疫邪等所感,外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均與衛氣失于固護有關。多數患兒多汗,表現為不分寤寐,常自汗出,重者汗濕沾衣。汗濕后若不能及時擦凈、換衣,易于著涼感寒。所謂“多汗易感”,就是指這類情況。

汗為陰津,營陰內守,以養百骸?!鹅`樞·本臟》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復感兒多汗的產生,是由于衛陽不足、表失固護,因而營陰外泄,即《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所言:“病常自汗出者……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敝委煆透袃海獜拇蟛糠只純旱牟±硖攸c出發,以調和營衛作為基本治則。必須充其衛氣、溫其衛陽、斂其營陰,使之衛護其外,營陰內守,營衛調和才能使患兒御邪能力增強,預防和減少發病。主方取黃芪桂枝五物湯。方中桂枝、生姜辛溫,功在鼓舞衛陽;芍藥和營斂陰,與桂枝配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生姜、大棗佐桂、芍以和營衛;黃芪益氣通陽。臨床應用此方治療復感兒,多有顯著效驗。

驗案舉例:龍某,女,4歲,2004年12月23日初診?;純航鼛啄陙?,一直屢發感冒、咳嗽、肺炎,平均每月1~2次。形體瘦弱,面白少華,常自汗出,汗出不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質潤。辨證為衛陽不足,營陰外泄。治以調和營衛,取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龍骨牡蠣治療。處方:炙黃芪15 g、炙桂枝3 g、炒白芍10 g、炙甘草3 g、煅龍骨20 g、煅牡蠣20 g、碧桃干10 g、黨參10 g、焦神曲10 g、糯稻根須12 g、生姜2片、大棗5枚。治療2周,汗出大減,原法已效,加減再進。堅持服藥2月,其后很少感冒。

3.4.2溫陽化濕治久熱

兒科常有一些患兒發熱經久不退,經各種理化檢查無異常發現,西醫難以診斷、治療而轉中醫治療。筆者隨江育仁教授學習期間,曾見到江老用溫衛和營治愈高熱1月不退患兒,體會到甘溫除熱不僅在于補中益氣一法。長期發熱患兒中,不少雖然發熱不退,但精神尚可,汗出不溫,熱勢不減,符合衛陽不足、營陰外泄病機,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其病又于夏季多見,常見夾有暑濕所傷的證象,若是如此,又可加用祛暑化濕之品。

篇2

【關鍵詞】W?海森堡;科學社會學;古典傳統;科學共同體

韋納爾?卡爾?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 1976),德國著名原子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歷任柏林大學教授,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20世紀30年代初,海森堡就將量子理論與希臘自然哲學、古典教育等進行結合以解釋科學與社會相關聯的重大議題,其《關于流體流動的穩定和湍流》(1923)、《自然科學基礎的變遷》(1935)、《原子核物理學》(1943)、《當代物理學的自然觀》(1955)、《部分與整體》(1969)等物理科學著作更是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社會學思想。

一、科學發展的條件

相對于科學發展的社會物質條件而言,海森堡更重視科學發展的社會精神文化條件,這包括古典科學傳統、科學內外交流、科學語言、科學實驗方法等因素。

(一)傳統對科學的影響

海森堡特別重視現代科學對古希臘科學精神、自然哲學知識、普遍理性思維方式等優良傳統的傳承。首先,他極高尊崇古希臘科學精神,認為“我們的全部文化生活、我們的行動、我的思想感情都淵源于西方的精神根源,即在古代時期由希臘藝術、希臘詩歌和希臘哲學所創始的那種思維態度”,古希臘人通常會做出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的判斷,相反,我們這個時代人們更重視物質力量,忽視精神塑造科學的力量。其次,他強調我們應注重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知識的傳承與積累,“一個人如果沒有希臘自然哲學的知識,就很難在現代原子物理系中取得進展”,這或許是在說明他的量子理論基本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他曾讀過柏拉圖《蒂邁歐篇》中的《對話》篇。再者,他積極贊揚古希臘普遍理性思維方式,“如果他們從希臘人那里學會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和怎樣提出原理性問題,這只能使他們自己的工作有所受益?!边@種思維方式即是將提出原理性問題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將自然各種關系表述為數學形式,以求得到在全宇宙中普遍成立的定律。

(二)交流對科學的影響

第一是不同思想文化傳統的碰撞,會產生創新的理念,進而促使了科學進步?!叭祟愃枷胧飞希钣谐晒陌l展常常發生在兩條不同的思想路線交叉點上,這一般講來是真實的。這些思想路線可能發源于人類文化的完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文化環境或不同的宗教傳統,因此如果它們在實際上相遇了,即如果它們至少已相互關聯到能夠發生真實的相互作用的程度,那么,人們可以期望新的和有意義的發展也隨之而來?!?/p>

第二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學交流,為科學繼續發展提供可能性。特別是在《部分和整體》(1969年德文版,中文版名是《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和社會》)這本書中,他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寫作,回憶了他同普朗克、索末菲、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諤、玻恩、狄拉克、泡利、哈恩等物理學巨擘關于原子物理學起源及發展,量子論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等重大科學、社會問題的討論,充分展現了現代科學思維的創造過程。

第三是科學語言對科學的影響??茖W是依靠語言作為唯一的傳達信息方法,語言的術語概念、使用習慣等都影響著科學發現的表達,為此,海森堡探討了科學的語言問題。他認為經典物理學的概念構成了我們描述實驗裝置和陳述實驗結果的語言,但是習慣性地將經典物理學術語用于描述原子事件的企圖,結果總是導致矛盾,因此,我們應擴展舊術語的內涵或者提出合適新概念來解釋現實的實驗矛盾問題。

(三)其它因素對科學的影響

海森堡也重視實驗方法對自然科學的影響,他認為原子物理學應用了經典力學中實驗方法,這種方法以觀察和檢驗為基礎,借助于分析,可從一些選定的現象推求出自然力及支配這些自然力的簡單定律;借助于綜合即可用于解釋其它自然現象,而原子物理學則代表了自惠更斯、伏打、法拉第等以來一直決定科學成長的研究方法的最高成就。

他也闡述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影響,特別是“技術科學的進展、工具的改進以及新技術裝置的發明,提供了日益精確的自然經驗知識的基礎;而對自然的理解的進展和自然律的數學形式系統的最終確立,又開辟了技術科學中應用這些新知識的道路。”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特別是通信、交通、工程等技術科學對科學發展尤為有利。

海森堡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對戰爭與科學關系也體味深刻。他認為政局穩定、民族團結有助于科研,相反“正在驅趕我們的猶太人同事的作法,是干著大大損害德國的大學,特別是損害物理學研究的事情,”表明他討厭種族迫害給科學帶來的不利影響。然而,他也認識到戰爭會促使各國政府期望本國科學家加速科技研究計劃,促進科技的進步。

二、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海森堡也關注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他注重從宏觀角度說明了科學對生產力、社會結構、人類思維方式、人類與自然關系等都有重大影響。

篇3

中國當代油畫的這一“中國性”進程,與二十世紀,尤其是戰后西方藝術的發展構成了奇特的關系。眾所周知,西方藝術在二十世紀迅速走向了抽象與觀念,從藝術發展的邏輯來觀察,確有其歷史的必然?,F代性以前,西方藝術有一個基本點,就是對觀察的不懈追求,這既是現代科學起源的動力之一,也是其藝術始終面向物像,并通過再現物像建構一個以寫實為特征的藝術世界的內因。相反,中國傳統藝術,至少從宋元時起,就具有強烈的詩意特征,而多少把觀察消溶在審美的訴求之中。近代以來,中西文化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藝術方向的互換,西方藝術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物像描繪的軌道,而在東方藝術中找到了一種審美的慰藉。相反,中國在現代性的強烈推動下,開始了對客觀物像的重新觀察。寫實主義藝術在中國之大張,和這一歷史邏輯是有必然聯系的,否則我們不能解釋當代中國油畫選擇具像、而以寫實為主要方法的理由。

當然,東西方藝術在現代的這種背向式發展,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在西方,現代性是其必然選擇,是隨工業化而走向全球的歷史結果。西方藝術正是在這一運動當中而急劇轉型的。而在東方,在后發展的國家與地區,工業化卻是一個被迫接受的事實。這一事實的代價是,傳統社會形態崩潰,連帶著傳統價值觀的被丟棄。社會轉型導致激進革命,藝術也不得不在這一變遷中經歷革命風暴的洗禮。經過百年劇烈動蕩與艱難重建之后,今日中國已經和傳統中國不可同日而語,兩個中國之間的鴻溝之深,甚至彼此幾不相識,更談不上認同。中國當代油畫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歷史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是我們正確理解寫實主義在中國得以發展的前提,也說明中國當代油畫是在應合社會革命的潮流中成長起來的,其風格與趣味,包括審美取向,無不和社會變革密切相聯。中國當代油畫在社會轉型當中,一直承擔著深入反映中國現實這個偉大的使命。

中國當代油畫正是在與各種反對具像的潮流和傾向的抗爭中得到巨大的進步。油畫的“中國性”更是這一抗爭的直接結果,不如此,則中國當代油畫無以成為“中國”本土藝術,與社會變革保持同一步伐。實踐證明,中國當代油畫的“中國性”,其特征就是與中國現實保持著血肉的聯系,是對情感世界的持續觀察與長期表現的一種審美自覺,更是對社會事件、革新潮流與制度變遷的藝術思考。所謂“中國性”,其藝術方法總是呈現為寫實主義。所以,從任何意義看,寫實主義構成了近百年中國藝術發展的主流。

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悲憫的人道主義立場,高昂的浪漫主義情懷,經典雅致的描繪技藝,性靈天成的沉穩色調,敏銳獨到的個人觀察,共同構成了中國寫實主義油畫的審美品格與精神現象,并成就了中國當代油畫。

篇4

【關鍵詞】人本管理;本質;人力資本;和諧管理

近十幾年來,人本管理的研究與主張早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在人本管理本質的認識上卻是頗多亂象?,F有的研究在回答“本”為何“本”,“人”為何“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上,眾說紛紜。本文認為,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是因應社會發展需要,解決某種管理問題,并隨社會發展不斷完善。人本管理本質的研究自然離不開人本管理思想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現有的研究脈絡。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

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提出,均是為滿足國家政治的需要。中國“以人為本”一詞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边@里所說的“以人為本”,即民本,霸王之業的開始,就是以人民為根本。本治國家就穩固,本亂國家就危險。這是齊桓公向管仲詢問成就霸業之道時,管仲明確提出的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是成霸業的基礎的思想。隨后歷朝歷代的人本思想無不是國家政治需要的產物和感悟。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哲學起源是Humanism即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是關于人的本質、價值和個性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和思潮。Humanism最早由古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提出,新興資產階級曾利用Humanism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發展人的個性[1]。

西方現代的人本管理思想產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十世紀初,隨著現代工商企業的崛起,產生了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基于理性的,“經濟人”假設進行管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為了解決“經濟人”假設帶來的管理困境,在管理實驗中發現了人的非理性需要,即社會需要。隨后西方管理先后出現了基于“社會人”,“復雜人”等假設的管理。二十世紀后期,人類社會開始進入知識社會,人本管理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于種種原因,現代意思上的人本管理思想在我國發展相對滯后。在查閱1994年以來的研究文獻發現,目前我國對人本管理內涵和本質的研究,尚顯模糊、缺乏統一的觀點,應用研究方面可操作性較差。以下就從“本”為何“本”,“人”為何“人”兩方面對人本管理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進而提出本文對人本管理本質的認識。

二、“本”為何“本”

“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叭吮竟芾怼钡谋炯础耙匀藶楸尽钡谋?,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在對“根本”的認識上,理論研究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工具論的理解,本為核心之意,人本管理即是以人為核心的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這種觀點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可。如秦翠華(1998)認為,“人本”管理方法就是按照現代科學理論,把人作為管理諸要素中的主體,運用各種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實現企業整體優化,保證兩個文明協調、穩定發展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方法。再如史保金(2006)認為人本管理的本質是激勵、引導人們去實現組織的預定目標[2]。

另一種是目的論的理解,認為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管理。如黃德良(2002)認為人本管理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人是目的”,人本管理是以謀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終極目的的管理。魏雷東(2007)認為人本管理是以個體價值實現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觀點的擁護者不在少數。當然旗幟鮮明的反對者也大有人在,如史保金(2006)認為把人本管理定位于人的全面發展既背離了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又夸大了人本管理的功能。人本管理不應該也不能承擔如此之重的責任[3]。

在“本”為何“本”的認識上,蘭邦華(2000)的觀點相對嚴謹,較有說服力。他認為人本管理有三個層次:一是手段人,二是目的人,三是外部人。每個層次的人本管理都包含思想理論、制度設計、管理方法三個方面的內容。

三、“人”為何“人”

我國對人本管理的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兩條線去認識“人”為何“人”的。一是人性假設的基線,即基于人性假設解釋人本管理。如謝軍,王樹文(2002)認為,符合人性的管理即以人為本的管理。程潔(2002)認為人本管理的思想始于對人性的假設。肖柯(2006)認為人本管理是指在人類社會任何有組織的活動中,從人性出發來分析問題,以人性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狀況來進行管理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管理方式。這種觀點把“人”理解成“人性”,或基于不同人性假設論述人本管理具體內容的權變。

第二條基線是“人”的邊界基線,“人”為某一邊界范圍內的人,人本管理即以某一邊界范圍內的人為根本的管理。關于“人”的邊界,最基本的觀點認為人指的就是員工,人本管理就是要依靠員工,尊敬員工,激勵人,發展員工。早期的一些文獻沒有明確指出但隱含了“人”即為員工的基要前提。也有學者認為人不應當是全部員工,應當是員工中的一部分或人力資本部分。如史保金(2006)認為人本管理不僅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而且要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高度的人文素質和進行自我管理的能力。還有些學者在定義人邊界的時候,突破組織的邊界,認為顧客也是“人”。如宮玉軍(1999)、徐瓊(2003)、關小利(2006)在研究人本管理時均基于員工與顧客的界定進行研究。蘭邦華(2000)在“人”的邊界問題上,認識較為全面,他認為人本管理的內涵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人本管理主要考慮的是企業物質資本所有者(即傳統意義上的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即企業內部員工)的利益,而廣義上的人本管理還必須考慮到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對企業外部主體的人文關懷[4]。

四、人本管理的本質認識

在回顧人本管理起源與梳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把握人本管理的本質。

1.人本管理關注的重點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但人之所以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會性。故人本管理關注的重點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并不否定人的自然屬性。忽視對人自然屬性關注,單純強調人社會屬性的管理是不科學的沒有效率的管理。所以人本管理是在關注人自然屬性的基礎上,重點強調人的社會屬性的管理。

2.人本管理是組織與利益相關者自然博弈的社會結果

人本管理的提出與發展實際是組織與利益相關者自然博弈的社會結果。早期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員工的工作效率成為制約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員工自然成為組織的關鍵利益相關者。此時的人本管理帶有明顯的工具論色彩,通過物質改善與人文關懷,實現組織追求效率的目標。賣方市場時代,組織競爭的關鍵利益相關者不再是全體員工,而是人力資本,組織對全體員工的物質改善與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組織人本管理的道德底線,促進人力資本的自我實現與發展,成為人本管理的重點。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技術進步為更多利益相關者參與組織博弈提供了物質與信息基礎,在自然博弈中,承擔社會責任成了組織的必然選擇。此時,人本管理不再是單純組織目標的實現工具,而是實現組織與人力資本雙贏的有效機制?!叭矍璋肥录币呀泧乐氐亟逃柫四切┻M行社會責任營銷的工具論者。當然人本管理更不能代替組織的根本目的,讓組織承擔人的全面發展無疑是不現實的。

3.隨社會的發展,人本管理的邊界與具體內容不斷變化與革新

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認為:一種管理模式的產生必須植根于所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是人們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自主選擇[5]。人本管理理論的提出,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革新。蘭邦華(2002) 對人本管理三層次的劃分具有開創性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本管理的演化路徑。基于前人的研究與企業的管理實踐,本文提出了如圖1所示的人本管理完整的演化路徑。

人本管理的第一階段起源于管理研究中發現了人的社會需要。與之相對應的管理舉措是通過尊重人、關心人等方式滿足人的社會需要,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實現組織的目標。第二階段重點是人力資本的管理,追求人力資本的發展與組織目標,實現了組織與人力資本的雙贏博弈。第三個階段為社會責任管理階段,它突破組織邊界,在管理上以“和”為原則,重點著眼于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管理,承擔社會責任。人本管理三階段都不是絕對地獨立,彼此有交匯。不同組織之間,同一組織的不同時期,人本管理的內涵和具體內容可以有所不同。能滿足組織發展需要的管理思想就是好的管理思想。

4.人本管理的發展趨勢是和諧管理

人本管理并不否認組織目標的獨立存在,也不否認組織對效率的追求。在人本管理的社會責任階段,人本管理與基于效率主義的管理是相互促進的。人的發展能帶來組織效率的提高,而組織效率的提高又能為人本管理提供客觀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本管理必然實現和諧管理。和諧管理以人為核心,強調管理的客觀性、科學性與人類行為感受的主觀性、情感性的有機結合與互動[6]。其涵蓋范圍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身心和諧就是要實現人的“內在超越”,尋求內心的安寧、協調。反映在管理中就是要實現人的心理成本最低。沒有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無法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就是要實現“人和”,包括組織內部的“人和”,組織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人和”。在管理上,人和的實現必須依靠雙贏理念。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構造適合人發展的環境,在管理上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追求組織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建利.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發展及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9.2.

[2]劉英巖.基于人本管理思想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6.8.

[3]史保金.傳統人本管理的理論缺陷與實踐障礙[J].江蘇商論,2006(6).

[4]蘭邦華.人本管理內涵與特征[J].經濟管理,2000(7).

篇5

理解和應用,在數學學習和教學中至關重要,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我們意識到的程度。如何理解數學總述,圍繞如何理解數學和如何做數學理解(也即數學閱讀),針對初等數學,主要包括如何理解數學:即數學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如何理解數:即數字、代數、計算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如何理解形:即圖形、幾何、證明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如何理解分析:統計、函數、微積分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用。

數學到底是什么?為什么人們紛紛反映數學難學、難教、難用?

2014年國家公布招生考試方案消息后,在互聯網上曾掀起一股熱潮:讓數學滾出高考。很多人抱怨,學了十幾年數學,到頭來只有買菜時用得上。

事實上,這些難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數學教育,是我國數學教育中的普遍難題,在數學教育中幾乎成了望而卻步的高山峻嶺。數學學習與教學之難之尷尬,與英語學習與教學之難之尷尬,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的兩座困難大山。要拔掉這座困難之山,可能就需要先把這三個問題搞清楚。

是不是所有國家、所有人學習數學和數學教學都這么困難呢?顯然不是??纯词澜鐢祵W史上的那些燦若群星的數學家、看看古希臘時期數學發現等,我們就知道數學與其他學科和技藝一樣,并沒有什么特殊難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的難度要低于語言之外的其他學科。我們再看看歐美主要國家,他們的學生學習數學從來沒有像我們的學生學習數學這么困難過,學習數學對美國和歐洲的孩子們而言,比學習其他學科反而容易――這是不是有點意外?超出了我們平時的

常識?

若干年前轟動全國的《素質教育在美國》、《高考在美國》的作者黃全愈博士是我的好友。黃博士不是數學專業,而且似乎數學能力很一般,他的妻子陳彤女士也不是數學專業,然而他們的兒子礦礦剛開始數學雖然不太好,但到了小學三四年級,礦礦開始自學數學,小學畢業前自學完了高中數學。礦礦學習數學的經歷曾轟動一時。我曾經仔細問過黃全愈博士,礦礦自學數學困難不?是不是孩子的數學天分高?黃博士說:NO!礦礦的數學天分應該一般;他自學數學快樂得很,而且學得很快,至少比其他學科快得多。黃老師的話我信服,而且我自己就是從小學一路自學數學過來的,我很少聽老師的數學課,但看了很多數學方面的書。那么,為何數學教育和數學學習在我國這么困難、在絕大多數學生和教師那里成為學習、教學困難之山呢?

其實這問題也很簡單,只要試圖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看看回答的過程和結果就知道原因了:什么是數學?組成數學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學習數學有啥用?

我們再回想一下,我們可以經常閱讀各種書籍,唯獨不閱讀數學。而且甚至于一提數學閱讀,很多人就說:數學怎么閱讀?!數學是閱讀的嗎?如果再問學數學有啥用?如果大家誠實,就會說:算數、測量用。這顯然不是數學的全部吧?

由此,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暴露出來:我們竟然不了解、不理解、不會用數學。換句話說,我們對數學竟然缺乏基本的認知、理解和應用。數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我們竟然所知甚少。而我們對除外語和數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卻不是如此。

數學,對我國絕大多數人而言,實際上就是:算數和圖形;換言之,數學就是中國鐵器時代之前的算數和畫圖;數學不是古希臘數學和源自古埃及、古阿拉伯、古希臘的近現代數學,而是中國數學――算術和圖形。

數學學習與教學困難的基本原因就暴露出來了。

對學習現代數學而言,我們缺乏最基本的歷史和文化、認知和理解。數學,不是中國算術和圖形;算術和圖形只是組成數學的原始的基本的部分原材料。近現代數學,對我國而言,是舶來品,完全的舶來品,這就如英語一樣。換句話說,我們按照中國數學文化和思想來學習現代數學,此路不通。如果按照現代數學本身學習和教學,那我們缺乏必需的基本資源和路徑――歷史、文化,認知、理解。這里指的是現代數學本身的歷史、文化和認知、理解方法,而非中國數學的歷史、文化和認知、理解方法。

數學,對我們而言為何那么難以了解和理解?因為我們的數學學習和教學中缺乏最基本的土壤和空氣――現代數學的歷史、文化和思想;數學,對我們而言為何那么難以學習和應用?因為我們的數學學習和教學中缺乏最基本的營養和氧氣――現代數學的思維、方法和實踐。我們現在學習、教學的課本、課標等,屬于現代數學中的初等數學,而初等數學就是古希臘數學至16世紀的數學。這是西方的數學史,當然也是西方的數學文化。我國的數學教育,非但不教授西方數學史和文化,而且是用中國古代近代數學史和文化來替代。――其惡果不言而喻。

我們學習的數學為何抽象、苦澀、難懂?!脫離了史實和事實的符號世界,豈能不抽象、難懂和苦澀?如何理解數學,從以上文字中,相信大家已有感觸:必須拿起古希臘數學史、近現代數學史;重回古希臘、西方近現代文化,尤其是數學文化;找回數學史實和事實。

如何理解和應用數學?讓我們重回數學史、文化、思維、方法產生的時空,一步步走到現代文明,建構數學感知、認知、探知的思維和方法。

數學(mathematics),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數學(漢語拼音:shùxué;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英語:Mathematics),源自于古希臘語的μθημα,其有學習、學問、科學之意。古希臘學者視其為哲學之起點,“學問的基礎”。在中國古代,“數學”叫作算術,又稱算學,后改為數學。中國古代的算術是六藝之一(六藝中稱為“數”)。請注意:西方古代數學的原意,是學問、哲學的起點、學問的基礎。而中國古代數學則是算術、算學兩者,有天壤之別。

數學起源于人類很具體、具象的生存、生活與生產的需求,人類對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須和必需的、有興趣的、好奇的物和事,需要認知和理解,也需要區分與解釋。這是數學產生的根本源頭、動力和目的。那么,為什么對物和事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區分與解釋,就產生了數學呢?這取決于人類是如何認知和理解(區分和解釋)物(食物、器物等)和事(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等發生的關系和變化),是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所必須面對和所必需認知、理解及區分、解釋的。比如,原始人類活著的每一天,必須面對各種食物、使用各種器物,必須面對各種事務(關系和變化)。面對的同時,首先是必須認知和理解各種食物、器物、事務,還必須面對向同伴或其他人做指示、區分和解釋。人類對物和事的認知,首先是辨認“是什么”、“怎么吃或用”等,由此逐漸產生了標記、表示和表達――由“記物、記事”需求造成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其次是辨認“有多少”、“有多大”等,由此逐漸產生了多少、多大等標記、表示和表達由“計物、計事”需求造就了數字和圖形的產生和發展。

人類對物和事的理解,首先是區分和數量、測量。區分物和事,是基于對其形狀、形式的辨認,由此產生了象形、會意等;而對物和事的準確理解,則導致了進行數量和測量。隨著人類接觸和使用的事和物范圍及深度增大,對物和事的認知和理解逐步擴展和加深,導致“記物、記事”與“計物、計事”開始融合,分類、比較、分拆、組合逐步產生并形成思維方法。由分類、比較的擴展和深化,歸納意識和方法產生并發展;由分拆、組合的擴展和深化,推理意識和方法產生并發展。

隨著人類認識和理解,以及表達和解釋的發展,由對物、事的“分類+比較”思維逐步產生了定義、概念;由“分類+比較”+“分拆+組合”產生了以概念為基礎的推理――形式邏輯出現。由對物、事的追求徹底分類、比較,分類法和分類規則的出現,導致歸納法的深度發展。同時,因為對必然和或然的感知積累,也分別導致了對因果律和統計律的追求,這也是出現邏輯和統計(歸納)的原因之一。總之,數學的起源和初始并不抽象;數學的對象、方法、規則等也不抽象。人類的所謂抽象,本質是去形象、形狀、形式化,以特征和指代來表征物、事;也是要大量、簡潔的標示、表示和表達目的、方法和規則的需要。由此,是因為字系、數系、形系、方法系、規則的發展,導致數學逐步遠離了具象(形象、形狀、形式),而走向了抽象(特征、指代、指事)等。

乘法與除法,其實質是:基數與序數之間的運算而我國數學不講這個,只做還原為加減法和格式律,這是有問題的,比如:乘法,實質是:基礎×序數,也即,個數與位置之間的關系和加合而除法,實質是分配法:基數分配給序數――個數分配給位置數學,其基本要素就是:數、形、規則。

在數學基礎研究上,有三種基本研究――可以視作三種基本規則:直觀、邏輯、形式。換句話說,類似“1+1=2”這種,一般而言,必須符合直觀、邏輯、形式規則,才能被認同。所謂直觀,可以理解成:符合人類的感知和經驗;所謂邏輯,也就是形式邏輯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所謂形式,即抽象結構,構造直觀就如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邏輯也能理解,就是直觀難理解。其實直觀最好理解。直觀,你可以看成是事實或實物或存在。

篇6

關鍵詞: 競技籃球運動 審美表現形式 發展

競技籃球運動雖起源于游戲,但經過長期歷史的發展,人們對競技籃球認識正在不斷加深,籃球運動不但日益成為人們最喜歡的強身健體的鍛煉項目,其運動過程中所需要并體現出來的動靜結合、默契配合、鋼韌相濟及由此激發出來的團隊士氣也使得它日益具有觀賞性,成為一種具有獨特內涵的藝術游戲或藝術運動。作為藝術,競技籃球以獨特的活動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體的優美形態和心靈氣質,和諧地反映人類對現代社會文明生活的創新、完善與追求。

1.現代競技籃球運動的審美表現形式

審美性作為競技籃球藝術中最主要、最核心的特征,是通過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技戰術來體現的,而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技戰術發揮即藝術作品還必須有生動、鮮明、準確的形式來表現。隨著現代競技籃球運動的發展,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越來越高,其表現形式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1比賽身體接觸頻繁,對抗激烈。

現代競技籃球運動員都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比賽中身體接觸和干擾頻繁,比賽強度加大,對抗空前激烈。進攻和防守時運動員敢于主動發力,主動性、攻擊性更強,特別是攻擊性緊逼防守的出現,運動員防守兇狠,主動搶步搶位,時刻給對手壓力和緊迫感,迫使對方心理緊張,造成失誤,從而化被動為主動。據資料現實,一場競技籃球比賽從開始到結束需要80min左右的時間,在40min的比賽中,隊員的平均步數是9480步,運動員大概要跑10km,即每分鐘240步。快速奔跑距離約3km左右,其中快速沖刺跑約1.5―2.5km;采取積極、快速的攻防戰術時,脈搏可達34―36次/10s,50%以上時間平均脈搏在30次/10s以上。這個強度運動員承受負荷相當大,代謝水平處于有氧與無氧之間,正是這種高強度的對抗促使了比賽場上出現激烈的比賽畫面,提高了其欣賞水平。

1.2比賽攻守轉換速度加快,節奏分明。

速度是籃球比賽的核心和靈魂,現代運動員在強調高度的同時更加注重運動員速度的發展。技術運用快,攻守轉換快,快攻次數增多已成為比賽中的典型畫面。速度快不僅表現在表面上的快,而且更多地表現在判斷反應、快的意識等內在的快。特別是在籃球規則縮短進攻比賽時間后,速度的加快促進了比賽的激烈程度和得分的大幅度提高,快攻、搶攻、半場移動進攻等戰術打法得到了較大的發揮空間,簡潔明快、賞心悅目的戰術配合使競技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使更富觀賞性的比賽層出不窮。而且現代籃球比賽在速度加快的同時,還強調速度與節奏的良好結合,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慢節奏是快節奏的一種過渡和調節,以快為主,速度與節奏相結合,呈現給觀眾的則是一種既激烈又具有節奏的動靜結合美。

1.3善于變化,掌握主動,層次性強。

“變”是籃球比賽的精髓。從技術層面上看,籃球技術動作是固定的,有嚴格的規范標準,但在運動員運用時則是不固定的、多元的、變化的,無論是運動員面對對手進攻還是防守,都要根據對手的情況和周圍環境變化自己的技術動作,現代優秀籃球運動員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全面的技術動作,在比賽中與對手對抗時,無論對手采取何種進攻或防守動作,都可以運用相應的技術動作來化解,在此過程中反映了運動員的智慧與運用技術能力;從戰術層面上看,其運用精髓與技術運用一致,都具有隨機應變性,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攻擊與防守,以己之長攻彼之短,表現出進攻流暢,具有層次感,防守積極主動,立體感強,爭取化被動為主動的特點?;@球比賽技術與戰術運用的隨機應變性豐富了籃球比賽的藝術表現畫面,提升了比賽本身的審美價值。

1.4運動員高難技術動作增多,出現了許多個性化“絕招”。

觀眾觀看比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觀看個別運動員的技術發揮。因為這些運動員不僅具有自己個性化的技術“絕招”,而且其臨場可創造出許多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高難動作。不得不承認,有些籃球運動員天生就是“藝術家”,具有非凡的創造想象力,其身體素質、智能水平、心理品質與藝術創作靈感有機結合,在比賽中時時創造出一些具有美感的技術動作,且由于運動員對籃球的理解、價值觀的差異,不同運動員在籃球場上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藝術作品”,久而久之則成為其在籃球比賽中經常運用的“絕招”,并且成為觀眾欣賞籃球比賽的動力和最為向往的享受。

1.5比賽勝負難測,有懸念。

觀眾對華麗的比賽場面會產生審美疲勞,但永遠不會對勝負懸念感到麻木?,F代競技籃球運動比賽雙方實力差距越來越小,使雙方實力接近的比賽充滿著變數,充滿懸念,正是它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促進了觀眾看比賽的沖動,使觀眾體驗到那種心情松緊交替的喜悅美,尤其是最后關鍵時刻的“絕殺”把比賽的懸念保留到最后,增加競技籃球比賽藝術化的砝碼,使人們對其關注程度經久不衰,并且越來越高。

2.競技籃球運動藝術發展展望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哲學開始,藝術結束。哲學起統領、指導作用,是起點;而藝術則是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是目的與歸宿。競技籃球運動的成熟過程也是運動員技戰術表現不斷優化和創新的過程。

2.1“快”、“狠”的特點是競技籃球運動藝術永恒發展的主題。

事物自身辯證否定的規律,決定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揭示了競技籃球運動藝術化的發展趨勢只能是速度更快,轉換頻率更高?!翱臁北憩F在比賽中進攻隊獲得球權后將抓住一切快攻機會進行反擊,快攻不成則半場搶攻,最后落入陣地后的移動進攻戰術,即全場比賽雙方都處于高速運動之中,攻守節奏將更加流暢;“快”還表現在內在的快即意識、判斷和反應快等,內在的快決定著外在形式的快,外在形式的快也反過來促進內在形式的快,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比賽場上的流暢畫面?!昂荨北憩F在隨著運動員力量和攻擊性意識的增強,以及籃球規則對其的催化作用,使比賽場上的對抗將越來越激烈,身體接觸將更加頻繁,進攻時充滿侵略性,防守時則充滿攻擊性,這種近似“戰爭”的高強度對抗使比賽更加充滿觀賞性和審美價值。

2.2比賽雙方實力差距更小,比賽更具懸念。

隨著現代科學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個國家都采取了科學化訓練手段對運動員進行訓練,從而提高了競技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這樣各國球隊的實力差距將逐漸縮小,無論是國際大賽還是國內比賽,比賽雙方都有戰勝對手的可能,這樣就增加了比賽的懸念,使比賽更具觀賞性,從而提高了觀眾對比賽的關注度。而且由于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每個國家都學習到了先進的籃球理念和技戰術訓練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便縮短了各國之間水平的差距,使比賽越來越好看,使其藝術審美價值得到攀升,而且這種交流還將繼續下去,未來比賽雙方的對抗將越來越白熱化,比賽最后時刻的“絕殺”畫面將越來越多,比賽將更加扣人心懸,充滿藝術性。

2.3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系統科學理論認為,無系統的結構、無結構的系統是不存在的,系統的結構改變必然引起系統功能的改變。隨著速度籃球的理念及隊員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運動員場上角色發生了變化,高大隊員以內為主,能里能外,而外線隊員技術更加全面,角色互動成為了現代競技籃球運動發展的趨勢。這些變化促使了比賽內容結構的改變,而且使結構組合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內容結構的多組合方式,正迎合了現代觀眾對運動競賽技術嫻熟精湛和戰術簡潔的技戰術美的審美追求。同時,快速度的進攻可以有效地爭取時間和空間,為空中技術的創新和空中技術運用的技藝化創造較大的發揮空間。速度籃球帶來攻防轉換次數的增多,是增大不確定性的基礎,陣容組合結構的多變則是這種不確定性的核心,而內容結構的豐富、比賽中策略運用的增多都為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砝碼。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增強了運動員心理競爭的激烈程度,而且使觀眾得到了更大的發泄情緒的渠道。不僅比賽的內容結構達到了藝術的具體個別性的審美特征,而且比賽的結果也更加符合這種審美特征。這是現代競技籃球運動的基石,也是籃球運動的藝術再現――表演。

3.結論

競技籃球運動作為一門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它具有其他藝術形態所不具備的藝術特征與審美表現形式,而且隨著其深入發展,其藝術表現形式將更加豐富,也將越來越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與觀賞要求,人們將更多地體會到競技籃球運動的無限魅力,并且從中豐富情感、提高價值取向及增強對生命無限追求的渴望。

參考文獻:

[1]黃琳華,夏滟洲.藝術概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汪以平.舞蹈藝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孫民治.現代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4]劉玉林.現代籃球運動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5]譚朕斌.籃球運動基本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6]傅銀鷹,王畔領.論籃球藝術魅力與體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6,8(4):399-401.

[7]黃濱,韓二濤.籃球進攻時限與籃球藝術展望[J].中國學校體育,2005,(3):35-37.

篇7

本質主義是技術哲學的一個重要立場。耿陽、洪曉楠、張學昕發表的《技術之本質問題的探究:比較海德格爾與杜威技術哲學思想》一文,對杜威和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加以分析與對比,考察了他們在技術的本質問題,即技術的概念與技術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從追問技術本質的根源、研究方法與技術探究的意義三個維度分析了二者觀點之所以不同的深層原因。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追問使得在者整體(包括人在內)向著可能的方向展開,并在保持這種展開狀態的技術整體中追問技術的本質淵源。而杜威則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現代科學為改造我們的哲學提供了豐富的準備資料,是哲學興趣從審美轉向實用,從靜觀調和好的景物轉向改變不調和為調和的世界,他破除了技術的認識論立場,使得機械論成為實用和進步主義的理想主義的首要條件,經驗的起源與經驗的利害成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在追問技術的本質問題上,海德格爾強調現代技術乃是完全不同的技術,它促使一切存在者成為持存物,將人類送到了不可抗拒的命運性的解蔽道路上。杜威認為技術經驗的主要特征在于可驗證的人工物的生產跨越了理論和實踐的分離,并使得理論與實踐相互溝通,破除了自然理論與現象世界的對立與不連續性。此文最后從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義的視角,歸納了兩種技術哲學的思想對于當今社會問題所具有的啟發作用,為當代技術困境的解決提供了多元化的出路。

二、語境論與技術哲學結合的思考

“語境“作為元哲學問題,并非技術哲學研究的內容,但朱春艷與陳凡在其《語境論與技術哲學發展的當代特征》一文,以分析“語境“的含義為切入點,從三個方面討論了語境論對當代技術研究產生的重要影響。指出技術哲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從關注技術“本身“轉向關注技術創新,尤其是關注技術創新和文化的相關性問題。具體來說,在技術哲學的經驗論轉向的引導下,運用語境論的方法論原則對技術做動態的考察,尤其是考察在技術創新的各個具體階段上,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技術創新的層面。應該說,此文提出的將語境論應用于技術哲學的研究,使得技術哲學從抽象走向具體,從單一性走向系統性,從兩極對立走向相互融合,進而能夠影響當代技術哲學研究綱領的形成和研究范式的發展,同時,對技術哲學未來的發展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技術哲學實踐向度的關注

喬瑞金、師文兵的《從人的解放看技術哲學傳統的多重意蘊》,從技術哲學傳統的三種基本的存在形式、主題與聚焦點,按照馬克思、馬爾庫塞和威廉斯三個代表人物思想演變的歷史順序,從技術與生產方式、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關系的不同視角,給予初步的討論,展示了技術哲學傳統為人類解放所做的不懈努力,闡述了其基本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張曉紅的《國內馬克思技術實踐思想研究綜述》,對這一議題的國內研究現狀做了較為詳盡的說明,主要反映在馬克思的技術實踐概念界定、技術實踐主體及其生存狀況、技術實踐價值、技術實踐批判等方面問題的研究上。萬長松的《蘇聯技術哲學與其工業化道路的關系問題研究》認為,蘇聯的技術哲學與其工業化發展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兩者之間卻存在著間接的內在聯系。進而強調,在我國,技術哲學研究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不能失去哲學應有的批判功能;也不能脫離實際,要適應改革開放與工業化的時代背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道路。

四、技術思想史的探微

主要是從技術思想史的角度,解讀古人對技術的思考。趙玉強在《莊子生命本位技術哲學的基本面向與內在理路探賾》一文中,對莊子的技術哲學思想進行了討論,從而解釋莊子生命本位的哲學對于當下社會的指導意義。作者提出在生命之道的統攝下,生命成為莊子技術哲學的價值本位。莊子立足于生命本位,在自然之域中對技術的探討突破了現實層面的矛盾張力,開顯出一種超越之維;在社會領域,莊子對技術異化、技術道德以及技術的相關社會政策等問題予以沉思;在人生的領域,莊子強調人當開掘技術內在本己的價值,從而提升生命的境界。項繼光和任莉的《古希臘時期技術的哲學思想研究》便挖掘與分析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技術的哲學思考,以及他們對于技術的反思與追問如何成為現代技術哲學的思想源泉的。

五、工程的演化、本體論與人文反思

從發表的文章來看,主要涉及兩大主題:一是對工程演化及其本體論的闡釋。李伯聰、王曉松的《略論工程“雙重雙螺旋“及其演化機制》一文,把工程演化過程理解為一種“雙重雙螺旋“過程,即由“技術鏈“和“非技術鏈“(“經濟)社會鏈“)共同構成的“雙螺旋“。演化過程則由“技術發明)工程創新)產業擴散“三個環節組成。其中,工程“雙重雙螺旋“中“技術鏈“的演化,其基本內容是“技術硬件(機器)和技術軟件(知識和制度)雙螺旋“的演化?!斑x擇與建構“機制是工程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機制。選擇機制使得在技術)經濟進化過程中,技術創新成果經過市場的選優汰劣,保證了工程活動和市場經濟的健康演進。建構機制則體現為技術鏈與經濟)社會鏈的“雙重雙螺旋“變革,形成新類型的“雙重雙螺旋“等形式。蔡乾和在《什么是工程:一種演化論的觀點》的文章中,結合對工程的本質追問,也從演化論的觀點考察了工程。張秀華在其文章《工程的生存論闡釋》中,在現象學的視野下,主張可以從不同進路來理解和闡釋工程,在生存論解釋原則下,面向實事——工程現象本身,自覺進入工程的生成與人之生成的解釋學循環,并將工程視為以“棲居“為指歸的“筑居“,才能洞悉工程的本性與存在論意義。

二是對工程的人文規范與倫理追問。《“罪“與“贖“——關于人類工程之“非“的反省與超越》一文指出,工程既有功也有過,人類因工程之“罪“而遭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以至于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和生存危機。這就警醒我們必須反思征服、宰制自然的工程實踐,在肯定工程之“是“的同時,正視、檢討工程之“非“,進而優化工程觀,并在現實中以“贖罪“之感合理地規范工程行動,自覺地建構“無為“、“善為“的工程,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解?!堵哉摴こ堂馈穭t回答了工程美的功能,認為工程美是工程活動及其所創造的人工自然物給作為審美活動主體的人的舒適與愉悅之情,工程美的實質是功能美,這一實質展現為工程美的實用性、科技依賴性、環境協調性、社會歷史性和綜合性等特征,“美在和諧論“和實踐活動論是工程美的立論基礎。與以上對工程的人文規約與美的訴求不同,一些學者更重視工程倫理的路徑。張應杭認為,面對因工程技術失誤帶來的災難,有必要強調工程技術人員敬畏之心的培植。道家“道法自然“命題中敬畏自然的立場可以為這一敬畏心的培植提供思想史的啟迪。道家以法自然為核心價值理念所主張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身心合一之道可以為現代工程技術倫理提供如下三條敬畏原則:自然地對待自然、自然地對待他人、自然地對待自我。任丑則追問了工程倫理學的價值基準,并認為人權既是功利、道義、責任、權利等工程倫理學基本路徑的價值基準,又是科學、技術、工程和工程師等工程倫理學諸要素的價值基準。因此,人權是工程倫理學的價值基準,各類工程事業應該成為切實保障和促進人權偉業的現實力量。熊志軍還對科學倫理與工程倫理作了比較研究。此外,2011年以來出版了一批工程技術哲學的學術著作。

一方面,進一步深化了工程演化與本體論研究。殷瑞鈺、李伯聰、汪應洛等的《工程演化論》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闡述了“工程演化論“的基本概念,揭示工程演化的規律和特點、工程演化的動力系統,討論工程要素演化與系統演化,分析工程演化機制以及工程演化與文化變遷、人類文明進步等問題,并通過一些典型案例提供理論支持與說明。張秀華的《歷史與實踐:工程生存論引論》在現象學和實踐哲學的范式下,借助生存論的解釋原則,先行確立起生存論對于工程追問的優先地位,顯示“人以工程方式去存在“及“人#工程#生存“互釋共容的生存論意蘊,并據此于時空向度內考察“作為方式“、“人工世界“和“實存工程“的復性展延,進而判明工程實踐之“是“與“非“、工程異化及其揚棄的歷史擔當,自我解蔽與突圍,趨赴以“棲居“為旨歸的“筑居“,重建時代的工程文化,去實現“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人類理想。

另一方面,豐富并拓展了技術追問的內容與路徑。盛國榮的《西方技術思想研究——一種基于西方哲學史的思考路徑》,旨在從西方哲學史的線索中梳理出各個歷史階段的哲學家們關于技術的思想,以求呈現出一部相對較完整的西方哲學家們認知技術的路徑,即西方技術思想史。陳多聞的《技術使用的哲學研究》主要從共時和歷時兩種視角對技術使用進行審視。既給出技術使用的橫向結構解讀:技術使用是由技術使用的主體一技術使用者、技術使用的客體——總是物象化為人工物的技術,以及技術使用者和技術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所組成的圖景;也做出技術使用的縱向歷史分析:技術使用依次呈現出經驗型技術使用、實體型技術使用和知識型技術使用的不同面貌,并分別孕育出相應的社會情境。曾鷹的《技術文化意義的合理性研究》揭示出在當下技術危機的文化境遇中,技術文化意義世界的裂變、扭曲與失落及其重構。王伯魯的《技術困境及其超越》,在廣義技術范式下,系統分析技術困境的結構、表現、演化機理,以及超越技術困境、謀求人類解放的路徑與對策等問題。陳凡、傅暢梅、葛勇義的《技術現象學概論》,考察了技術現象學起因,現象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向度及演進趨勢,非哲學的技術現象學研究,經驗的現象學技術哲學研究范例,“裝置范式論“現象學技術哲學研究綱領,以及技術現象學與STS研究、工程實踐等問題。而新出版的學術著作,如朱葆偉、趙建軍、高亮華主編的《技術的哲學追問》,王大洲的《技術、工程與哲學》,李伯聰的《工程哲學和工程研究之路》和劉孝廷等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等著作,則從更寬泛的視野討論了工程和技術問題。

篇8

[關鍵詞]管理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發展路徑

一、相關研究述評及引言國內外學者對于管理學發展的研究,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用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等進行傳統的階段劃分,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管理學發展,如郭咸綱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年);二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展示管理學的發展演變路徑,如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變》(1979年);三是以某種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發展進程為主線,如魏文斌的《第三種管理維度:組織文化管理通論》(2006年),挖掘管理學由經濟人、社會人向復雜人轉變的管理學演進路徑。

第一種研究方法最為常見,這種對管理學進行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等階段劃分得到了管理學界的一致認可,絕大多數管理學教材都是按這種方式來講述的;第二種研究方法最為復雜,有點類似于歷史學,甚至可以是世界歷史的編年史,從古希臘人的管理思想、古代中國的管理思想、文藝復興時的管理思想講到現代管理思想叢林,有利于學者對管理思想從古至今的發展進行細致的研究;第三種研究方法最有創建性,可以只研究某種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的發展,挖掘其內涵和意義以及對整個管理學的影響,往往能夠另辟蹊徑。本文依從第三種研究方法,嘗試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又譯作“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的發展路徑。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大部分研究針對從科學管理開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管理學發展,本文的研究范圍也是如此。

從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的發展路徑,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從該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發展之所以成為可能,在于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是西方近代哲學史上形成的最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雖然不少學者認為當代西方哲學主要存在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對立,也可以據此來研究管理學的發展。例如我國學者羅珉所說:“管理學從一誕生開始,就有兩個理論范式主導著它的發展,或者說管理學的發展一直存在著兩個側翼,這就是管理學的科學主義范式和人本主義范式”[1]。但是,這兩種范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特立獨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天驥在《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關系問題》一文中指出:“關于現代西方哲學中所謂‘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相對立或平分秋色的理解是不恰當的?!瓋H就有較大影響的學派來說,情況是相當復雜的?!保?]而不論現代西方哲學如何發展,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爭是一個公認的劃時代的理論標志,并直接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最為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我國學者李醒民更進一步論證說:“整個科學的歷史是在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張力關系中展開的”[3]。因此直到今天,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仍然有可資借鑒的寶貴價值,可以從中探索管理學發展的路徑。

二是從該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發展之所以成為必要,是因為管理理論叢林的存在。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兩次分析了管理理論的叢林現象。他認為如果管理叢林繼續存在,將會使管理工作者和學習管理理論的初學者如同進入熱帶叢林中一樣,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4]。隨著丹尼爾·雷恩、勞德·小喬治、哈羅德·波拉德等繼續對管理理論叢林進行分類[5],問題似乎越來越復雜了,叢林越來越茂盛。但不論管理叢林如何產生,也不論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們還是要依靠基本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研究管理。因此,考察不同管理學派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關系,就為對不同的管理學派進行梳理提供了哲學基礎,使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管理學的發展。

二、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劃分近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經典劃分,指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大陸理性主義者和洛克、貝克萊、休謨等英國經驗主義者之間的對立和區分。前者中還可以將伯朗士等后笛卡爾主義者包括進來,后者中還可以將培根、霍布斯包括進來[6]。在現代,一般認為羅素、艾耶爾、維也納學派(邏輯經驗主義)等是經驗主義的主要代表。當然,和以叔本華、尼采等人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相比,上述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卻又都成了“理性”的代表人物了。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分歧體現在三點:認識論、方法論和可靠性。

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根本分歧就是認識論,焦點在于知識的來源問題。一般地說,經驗主義者都主張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而否認“天賦觀念”。與此相反,理性主義者則否認正確的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賦觀念”。但是,在關于認識的來源問題上,傳統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也各自存在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國學者鄒化政在《〈人類理解論〉研究》中指出:“對經驗論來說,認識是否單純是感覺的變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時起源于理性呢?”“對唯理論來說,思維的能動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賦觀念,是否認識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時起源于感性呢?”[7]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認識來源問題上的對立,已經蘊含著關于認識的方法或邏輯的不同理解,即產生了不同的方法論。近代經驗主義的拓展者培根從知識起源于經驗這一原則出發,形成他的由個別的感性經驗上升為普遍必然性認識的“歸納法”,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與經驗主義相反,近性主義的奠基人笛卡兒認為,在追求真理的出發點上,必須首先探求出一種無可懷疑的原則,并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這就是笛卡兒的新演繹邏輯。

一般認為,笛卡爾的理性演繹法和培根的經驗歸納法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方法論的典范。

對于知識的可靠性,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都確信自己獲得的知識更加可靠。唯理論者斯賓諾莎極力否認經驗知識的可靠性。他繼承笛卡兒的認識論思想,把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感性經驗知識;第二類是推理知識即邏輯演繹;第三類是理性的直觀。他認為:“只有第一類知識是錯誤的原因,第二類和第三類知識是必然真實的?!保?]而羅素則說:“……在針尖似的邏輯原則上按倒金字塔式豎立起一個演繹巨廈,但是這個建筑不牢穩,哪里微有一點裂疵,就會使它坍倒瓦解”;“經驗性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觀測事實的大地上,什么地方出個裂口可以修繕而不至于全盤遭殃?!保?]認為理性主義體系一旦某一原則或原理被證偽,則整個體系化為烏有,而經驗主義體系即使有些東西被否定,但就像金字塔抽去幾塊石頭一樣巋然不動。

根據以上論述,可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列出表1。表1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認識論理性直觀經驗知識方法論理性演繹法經驗歸納法可靠性原則證偽則不可靠相對可靠和易調整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導入到紛繁復雜的管理理論,進而分析和判斷不同管理理論的不同傾向。那么,如何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主要區別引入管理學中呢?這就需要分析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研究過程。我國學者揚義在《現代中國學術方法綜論》一文中提出了“社會科學研究過程”的理論框架:不同的本體論前提和認識論基礎決定了方法論,方法論又決定了研究模式和方法,而研究成果的評估和應用最終反饋到對本體論前提的認識[10]。

對應于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可靠性,可以考察管理思想或理論的創建原則(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體現方法論)、評估和應用(可靠性的佐證)。創建原則充分體現了管理學研究者的認識論基礎,是判斷其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基本來源;分析建立管理理論采取的研究方法,能夠進一步確認其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立場;檢驗理論的可靠性,則可通過考察管理理論的應用情況和變化,輔助判斷其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傾向。

以上劃分的難點在于研究方法。根據科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類,研究方法可以從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結合的維度加以劃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與創新,目前學術界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沒有公認的定義。另一種對方法常見的區分是思辨方法與實證方法,這也是科學研究中兩種基本的研究范式[11]。自從管理學誕生之日起,實證方法、社會建構方法、比較方法、思辨方法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都被引入到管理研究之中,甚至后實證主義方法、解釋或詮釋方法、后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方法等后現代哲學方法都已經出現。同時,不同視角和準則又會得出不同的分類。例如,按論證方法分為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按研究功能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按研究目的分為描述型研究、解釋型研究、規范型研究[12]。不少人將實證研究對應規范研究、將理論研究對應基礎研究,都是對管理學研究方法有誤解所致。

對于管理學研究而言,演繹法和歸納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演繹法和歸納法正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方法論的典范。華萊士模型充分展示了管理研究過程,理論推理、經驗論證及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互動,形成了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環我們可以做包括一個完整循環的研究工作,但有些情況下是重點做研究循環中的一部分工作。將華萊士模型按照水平軸線上下剖開得到的結果,是常見的區分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方式。

按照演繹與歸納為一維、理論與實證為另一維的劃分,可以發現學術活動有四種基本類型[13]。實際上,這是一種簡化了的華萊士模型(表2)。

本文根據管理學研究者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這一角度,將華萊士模型按照垂直軸線左右剖開,可以稱之為理性研究和經驗研究。

表2學術活動的四種類型(簡化的華萊士模型)發現(理論研究)證明(實證研究)演繹發現假說(H)檢驗假說(E)歸納經驗概括(T)經驗觀測(O)對現有管理思想或理論的考察可知,某些杰出學者完全可以連上述半個華萊士循環都不做,僅僅憑借超強的洞察力和思辨分析,直接構建管理思想體系,而不去或沒有條件加以檢驗,本文稱之為純粹理性研究;對應的,某些咨詢類管理學者卻僅僅進行經驗觀測,主要通過案例的收集概括來指導管理實踐,本文稱之為純粹經驗研究(表3)。表3學術活動的四種類型(增加理性研究、經驗研究)發現(理論研究)證明(實證研究)演繹(理性研究)發現假說(H)——純粹理性研究檢驗假說(E)歸納(經驗研究)經驗概括(T)經驗觀測(O)——純粹經驗研究本文這種研究方法的劃分著重于認識論到方法論這一過程,也就是說,先考察其認識論基礎,再來分析其研究方法。例如,邏輯經驗主義(又稱“邏輯實證主義”或“新實證主義”,本文根據我國學者江怡的觀點使用“邏輯經驗主義”)在方法上強調以邏輯分析為工具,但和經驗主義有著以經驗為根據的相同認識論,“邏輯分析的方法從根本上把現代經驗主義與以前的、更具有生物學-心理學傾向的經驗主義區別開來了?!薄笆窃诮涷炦€原的基礎上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保?4]因此,邏輯分析或推理既是理性主義的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是經驗主義尤其是邏輯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

只不過,邏輯經驗主義的邏輯分析并不是某種理性演繹法,而是基于經驗研究的邏輯分析,其認識論基礎仍然是基于經驗主義的。

在明確了體現方法論的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研究方法后,管理思想或理論的創建原則(認識論基礎)、評估和應用(可靠性的佐證)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劃分,不再詳述。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劃分見表4,研究方法有些部分參考了艾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對演繹式與歸納式理論建構的探討[15]:表4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劃分理性主義的管理學經驗主義的管理學創建原則確立基本原則或觀念然后理性構建來自實踐經驗然后加以總結證實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推理演繹、邏輯推理、哲學思辨、感悟思辨、數理建模等方法經驗研究:經驗歸納、基于經驗的邏輯分析(邏輯經驗主義)、比較分析、實地調查分析、實驗分析等方法評估和應用多數無法證實;新的原則取代大多可以證實;可以不斷調整在考察不同管理學派和理論時,其創建原則是基礎,輔以對其研究方法的分析,就能大體確認不同管理學派和理論的傾向。一般情況下,通過對創建原則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就基本可以確定某種管理理論是理性主義的還是經驗主義的。在必要情況下,本文才會分析具體管理學派和理論的評估和應用,即檢驗理論的可靠性,為其理性主義或經驗主義的傾向性進行佐證。

雖然確立了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劃分方法,但當我們考察具體的管理學派或理論,就會發現他們的研究方法并不像是非判斷那樣非此即彼,而是有一些交叉和共同的東西。這正如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從徹底的兩個極端走向肯定感覺經驗與理性知識的各自合理性。比如,理性主義者一般并不否認經驗是知識的一個來源,也會采取比較分析等方法;經驗主義者也承認一定范圍內理性演繹的必然性,例如邏輯分析。當然,在基本認識論的層面上,雙方的區分還是十分明顯的。

某些管理思想或理論的形成是一個完整循環的研究工作,抑或是實證研究或理論研究的半循環,都會和理性研究或經驗研究發生交叉,就必須先考察其認識論基礎,再來合理分析其研究方法。因此,本文針對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劃分,只是試圖說明管理學各學派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傾向,一定意義上是為了對管理學的發展路徑進行研究提供方便。

三、管理學的發展路徑

自從現代意義的管理學開創直至成熟以來,各種管理思想、理論、學派層出不窮,尤其是二戰后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更為復雜,不少學派還發生了研究方法的巨大轉變,對這一階段不同的管理學派進行梳理,對于管理學發展路徑的分析至關重要,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通過本文分析,管理學的發展路徑可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經驗主義起源階段、理性主義發展階段、

經驗主義回歸階段。

1.第一階段:經驗主義起源(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雖然從歷史上看管理與人類社會幾乎同時產生,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們的社會生活就離不開管理,但是直到19世紀末葉才在管理實踐中出現了現代管理學的開端。泰羅于1911年撰寫了《科學管理原理》,總結出了一套企業管理理論:科學管理——泰羅制。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來自實踐和前人的經驗,“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大綜合,這里面蘊含著很多人的心血和經驗?!保?6]而法約爾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總結出了十四條原則、五種管理職能,創立了組織管理理論。

泰羅和法約爾等人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在20世紀初對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起了很大作用,但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以及勞動者因素的變化,一個專門研究人的因素、以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應運而生。行為科學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奧主持的西屋電器霍桑工廠試驗。行為科學的研究,無疑是經驗主義的又一次勝利,奠定了初期管理學研究中經驗加歸納的典型研究方法??梢姡芾韺W起源于經驗主義的認識論,無論是泰羅、法約爾還是梅奧,初期的管理理論都是從實踐經驗中得以創建。

從研究方法來看,泰羅的鏟鐵試驗、梅奧的霍桑試驗,都是典型的經驗主義方法。法約爾的情況有些特殊,他的五種管理職能看上去像是某種理性體系的建構。但法約爾長期任職于企業,他的理論創建原則仍然是實踐經驗,基本研究方法還是經驗歸納和分析,仍然是典型的經驗主義的管理學。通過對這一階段管理理論創建原則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可以認定管理學的經驗主義起源。

2.第二階段:理性主義發展(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二戰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除了管理學者,許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數學家、企業家甚至數學家都積極從事管理研究,創立了許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論,出現了孔茨所說的管理理論叢林。

1961年,孔茨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認為由于當時各類科學家的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1980年,孔茨又發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后,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十一個學派。在孔茨眼里,這種門派之爭為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眾多的術語,如管理、組織、決策、領導、交流、人際關系等,由于用法及含義不同,加上本來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差異,造成了“語義學叢林”;第二,學術界對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及其所包含的范圍,沒有能取得一致意見;第三,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是“先驗的假設”而予以摒棄;第四,曲解并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第五,管理學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17]??状牡拈T派劃分,一般被管理學界看作經典,影響力超過了丹尼爾·雷恩、勞德·小喬治、哈羅德·波拉德等人。不過,孔茨畢竟是管理過程理論的傳人,有意無意會存在一些偏見。

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全球化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崛起,每天都可能有新的管理問題和管理理論出現,叢林只可能越來越茂盛。作為經驗論者的孔茨對管理理論叢林的梳理,只是一種簡單的歸納與組合,而非建立于哲學基礎上的統一與整合。不論管理叢林如何產生,也不論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們還是要依靠基本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分析管理問題、研究管理理論。從這一哲學角度來思考管理學的發展路徑,能夠盡可能地拋開門派之爭,更為清晰地展現管理學的發展趨勢。對這一階段存在的管理叢林的梳理,限于篇幅,僅分析孔茨第一次劃分的六個主要學派,也能夠清晰地展現這一階段管理學發展的路徑。

這一階段,一方面管理學繼續依靠經驗主義的指導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以德魯克、戴爾為代表的經理主義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并且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和概括管理經驗。無疑,經理主義學派創建原則是基于實踐經驗,而研究方法和培根的經驗歸納法一脈相承。從這點來看,經理主義學派被稱為經驗主義學派或經驗管理學派并不為過,從事比較典型的純粹經驗研究。另外,孔茨根據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重新將管理職能分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和控制五項,而把協調作為管理的本質??状睦眠@些管理職能對管理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和闡述,建立起管理過程學派??状牡墓芾硭枷敕浅V匾晫嵺`經驗和前人的經驗,他繼承的不僅是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還有法約爾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

另一方面,巴納德在二戰前后開創了社會系統學派,提出了組織、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以及經理人員職能等獨創性的觀念。巴納德和法約爾類似,長期任職于企業,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對他的認識論有深刻的影響,其理論的創建原則大多來自實踐經驗。但是,從研究方法來看,巴納德除了經驗總結,應用了體系建構、思辨分析等較多理性主義方法,這和法約爾完全不同??梢哉J為,社會系統學派是現代管理學從經驗主義到理性主義的過渡,起源于經驗主義,最終傾向于理性主義。到了后期,巴納德甚至具有純粹理性研究的興趣了。

巴納德之后,以西蒙為代表的管理決策理論拓展了巴納德的組織理論,著重研究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所應采取的組織活動過程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門有關決策過程、準則、類型及方法的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西蒙熱衷于純粹理性研究,通過透徹的演繹分析方法創建決策理論學派,并在管理學界最早提出事實與價值的區別,大力倡導理性對于管理的重要,是非常有代表意義的理性主義者。因此,基于經驗主義的管理過程學派成為了西蒙的批評對象。在《管理行為》中,西蒙對法約爾的管理原則進行了系統的、尖銳的批評。他指出,法約爾的管理原則雖然看似簡單明了,但內在的邏輯往往存在著矛盾;這些原則缺乏相應的理性證明和推理演繹,所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18]。隨后,孔茨在評價管理學各學派的分歧原因時,許多都是沖著西蒙而來的,如“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是‘先驗的假設’而予以摒棄;曲解并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

行為科學學派在霍桑試驗后,經過數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許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管理學家都從事行為科學的研究,逐步完善了人際關系理論。這一階段行為科學學派的發展,也從經驗研究轉向了理性研究。例如,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的層次需求理論,主要根據觀察和分析,并沒有嚴密的試驗材料作依據。以后有的學者試圖用大量試驗來驗證馬斯洛的這個理論,卻發現馬斯洛的說法中有許多缺陷,不能為試驗所證實。

另外,伯法通過對生產管理的分析將數學學派或“管理科學”學派推向極致。數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數學模型和程序的系統,一些知名的運籌學家或數學家就屬于這個學派。這個學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推導,也是典型的理性主義學派。這個學派有的人士頗為自負地給自己取上一個“管理科學家”的美名,認為自己才是真正解決管理問題的科學家,這種唯理論傾向曾經讓不少管理學者感到反感。

決策理論學派和數學學派的理論,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的管理學。他們成功地通過理性原則構建管理理論體系,運用理性證明和推理演繹,使管理學沿著理性主義的方向發展。初期管理學經驗歸納的典型研究方法被認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理性原則、體系構建、模型推導甚至唯理論成為了這個階段管理學的主要思潮。

我們還應當注意到,除了以孔茨為傳人的管理過程學派,經理主義學派、社會系統學派、行為科學學派都

著起源于經驗主義,最終傾向于理性主義的發展趨勢。例如,作為行為科學學派得鼻祖,梅奧的霍桑試驗奠定的經驗加歸納的典型研究方法被他的后輩們紛紛拋棄。

這一階段,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戰略管理之父波特。波特開創的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無疑將管理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推上了理性主義的頂峰。波特基于個人洞察力和理性思辨,創建了里程碑式的戰略管理理論,“五力模型”、“三種通用競爭戰略”、“價值鏈”等,構成了非常完整宏大的管理思想體系。

3.第三階段:經驗主義回歸(20世紀80年代至今)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信息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等新的形勢,管理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管理學出現了一些全新的理論和趨勢,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非理性主義傾向、企業再造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等。

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非理性主義傾向,是相對于傳統管理理論中唯理論的管理思想而言的。非理性主義傾向的主要觀點有:批判原有管理理論中的唯理性主義、倡導對管理實務的研究、重視對企業成功經驗的總結、高度重視企業文化??梢?,非理性主義傾向依托于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人本精神,但大量使用經驗主義方法如比較法和經驗歸納法,非理性主義傾向的本質是基于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例如,威廉·大內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出版了《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泰倫斯·迪爾、艾倫·肯尼迪的《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是在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后寫成的。彼得·圣吉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他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對數千家企業進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彼得·圣吉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指出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以維持競爭力。軟件工程師和管理咨詢顧問出身的邁克爾·哈默在總結企業案例研究后,首先提出了“再造”,并于1993年出版《再造企業》,正式提出了企業再造理論。

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論都是基于經驗總結創建,采用對比分析、案例分析和調查分析等研究方法,表明經驗主義的基本觀點深刻地改變了前一階段管理學思想的發展,經驗研究又卷土重來。

美國學者徐淑英(Anne.S.Tsui)教授在2005年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主辦的中國管理學研究方法論研討會發表演講,她研究了本世紀以來在《美國管理學會學報》(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上發表的1500篇文章,認為調查研究、二手數據研究、定性與案例研究、實驗室研究和準實驗研究是目前經常采用的5種管理研究方法[19]。這一數據清晰地說明了當代國際管理學的研究現狀,注重統計分析的經驗主義方法成為當前管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這一階段,理性思辨、體系洞見等理性主義方法漸漸陷入低潮,尤其是唯理論受到非理性主義傾向的強烈批判,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重新成為主流。不少管理學者甚至認為,必須有數據或實證的文章才是理論貢獻。我們還應注意到,自從波特于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戰略管理理論后,管理學界再也沒有出現如此需要個人洞見和理性建構的思想體系。

四、結束語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本觀點,貫穿了整個管理學的發展過程,也必將對今后管理學的發展繼續產生影響。通過對管理學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進行劃分和分析,管理學的發展路徑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經驗主義起源(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從19世紀末出現的科學計劃管理開始,直到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和法約爾的《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并在梅奧出版《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1945年)前后達到高峰;第二階段:理性主義發展(20世紀50年代——80年代)。20世紀50年代開始,決策理論學派、數學學派推動管理學的理性主義發展,代表人物西蒙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波特出版《競爭戰略》(1980年)、《競爭優勢》(1985年)時期達到高峰,其他管理學派紛紛傾向理性主義;第三階段:經驗主義回歸(20世紀80年代至今)。上世紀80年代初,經驗主義的回歸以《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1981年)和《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1981年)等為標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1990年)、《再造企業》(1993年)都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成果,基于經驗研究的方法重新成為管理學界的主流。

篇9

關鍵詞:科學探索動機動力

Abstract:Motivesofscienceincludesocialmotiveandpersonalones.Personalmotivesarevariousandcomplex,whichgenerallyconcludeoutsideutilitarianmotive(visibleorinvisible)andinsidementalmotive.Visibleutilitarianmotivesareforcommunity(“bigself”)orego(“smallself”).Insidementalmotivesarenegativeonesandpositiveones,whichincluderationalonesandemotionalones.Chiefemotionalmentalmotivesarecuyiosity;surprise;interest,loveandpassiontonatureandscience;appreciationandinebrietytobeautyfromnatureandscience;indescribableenthusiasmandspiritualjoyandcomfort;andrisk,excitement.

Keywords:motivepowerofscientificexploration

(一)各種見仁見智的觀點

“動機”一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念頭”,“動力”一詞是“比喻推動工作、事業等前進、發展的力量”。二者的詞義雖然有些許差別,但是交集還是頗大的。在英語中,motive和motivation的主要涵義是“動機”和“動力”。因此,在探討科學探索或科學研究的動機或動力時,我們對這兩個詞一般不加區分,實際上也很難把“推動人從事科學的念頭”與“推動人研究科學的力量”區別開來,因為動機中每每包含動力,反過來也是一樣。

莫爾認為,“科學的動機”明顯包括兩個方面:社會支持科學的動機和個人成為科學共同體一員的動機,即社會動機和個人動機。就前者而言,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想從科學獲取實際的利益,而只能模糊地欣賞科學研究的文化價值。這不足為怪:在人類遺傳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只是為幸存的緣故對真正的知識感興趣,不存在選擇沒有應用可能的知識的價值。但是,科學進路的本質則在于為知識而知識。關于個人動機,科學家的動機是復雜的,由各種因素組成。在這里,莫爾寥寥數語就把社會動機講得十分清楚,況且這種動機也很簡單,我們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了。關于個人動機,它涉及到私人的隱秘而微妙的心理,它與社會與境糾纏在一起,尤其是個人動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而是一個比較難對付的論題。

梅爾茨就表明,在過去和將來,誘使人們去研究自然的始終有幾種興趣。有些人受好奇心或對自然的純粹的愛驅使,他們從事自然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描繪我們周圍的客體,更好地觀察和認識它們。他們出自對自然的最純正的鐘愛,以偉大的奉獻精神和不計報酬的艱辛,探明自然事物的奧秘。繼此之后,應用自然知識,使之對實際目的有用的愿望,反過來對科學起了很大的作用。德蘭也強調,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理由至少有二:人生具有好奇之性,又有好勝之心,此皆研究自然之動機也;吾人發明事實,證立定律,非徒然而已,蓋將應用之以謀人類之幸福。史蒂文森和拜爾利把驅動科學家行為的動機和影響區分為三個范疇。一是內在于科學研究過程的動機:科學的好奇心,做研究過程中的愉悅。二是指向科學共同體的動機:渴望科學聲望,渴望在科學職業內的影響。三是對科學研究的外部影響:公眾名聲的吸引,渴望發現科學知識的有益應用,需要資金支持(得到金錢做科學),渴望從應用科學研究中獲得利益(從科學制造金錢),影響公共政策的抱負(在幕后或通過公眾運動)??傊茖W的動機也就是科學家想了解某些事物的理由:單純的好奇心、,理論興趣和潛在的有用性。

有些學者對科學探索的動機探索得細致入微。范伯格舉出三種沖動(impulse):理解世界,不愿接受基于權威的結果,在前人的科學工作之上建筑??藙谏↗.G.Crowther)羅列了科學家做研究的五種個人動機:“最為眾所周知的、科學家本人最經常宣布的,一個是好奇心或為理解而理解。另一個十分強有力的和普遍的動機是對聲望的欲求。第三個是得到生活保障的需要。第四個是使自己享受的欲望。第五個是服務人類的欲求。為發現這些動機的相對權重,人們僅做了十分少的一點研究?!瘪R斯從心理學的視野,描繪出一張科學動機的全景圖。他說,像人類的所有成員一樣,科學家也被多重需要促動。這些需要是人類共有的,是對食物的需要;對安全、保護以及關心的需要;對群居、感情、以及愛的需要;對尊重、地位、身份以及由此而來的自尊的需要;對自我實現會發揮個人特有的和人類共有的多種潛能的需要。這些需要對于心理學家是最為熟悉的,原因很簡單,它們受到挫折就會引起病態。研究較少、但是通過共同觀察仍然可知的,是對于純粹知識的認識性需要(好奇),以及對于理解的需要。最后,最不為人所知的是對于美、對稱,也許還包括對于簡潔、完滿、秩序等的沖動,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審美的需要,以及表達、表現的需要,還有與這些審美需要有聯系的使某事趨向完滿的需要。很明顯,認識的需要是科學哲學家最關心的。在科學的自然歷史階段,推動科學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人的持久的好奇心。在更理論化和抽象化的水平上,科學則產生于人的同樣持久的理解、解釋以及系統化的欲望。然而,對于科學特別不可缺少的是后一種理論的沖動,因為純粹的好奇心在動物那里也很常見。當然,在科學發展的整個階段,確實也包括其他動機,就是想借助科學對人類和社會有所幫助??梢郧宄乜吹?,任何人類的需要都可以成為涉足科學、從事或深入研究科學的原始動機??茖W研究,也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種取得威望的源泉,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任何神經病需要的滿足。就大多數人而言,更常見的是同時發生作用的動機的各種程度不同的聯合,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原始的最重要的動機??巳R因以數學為例說明,驅使人們追求數學的動力是由實用的、科學的、美學的和哲學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取這舍那、揚此抑彼都行不通。

中國學人也對科學探索的動機也做過有趣的探討。王星拱在談到科學起源的心理根據或科學探索的動機時,揭橥了六種動機或動力。一是驚奇。人類有驚奇心理時,總想得個理性的解釋,這是科學起源的部分潛力。二是求真。無論何人,總想明白萬事萬物的真理,人類的心理,總是信真實而不信假偽的。就是有心作偽的人的心中,仍然有個求真的趨向。三是美感。最初的人類,解釋現象界的繁復,也想用一種綜合的方法成一種有系統的理論,是因為他們有精神的美感的緣故。科學家何以盡心竭力研究科學呢?因為科學中間有和一(unity)的美。所以科學的起源和它的進步,美感也是一個主使的原因。四是致用。在太古時期,致用對于科學的發生,或者有很大的潛力。在中古時期科學的降生,致用沒有什么力量。不過,近來的科學進步,致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五是好善。人有好善惡惡的本能??茖W是辨別善惡的武器,要明明白白地研究出一個道理來。如果要能辨別善惡來做行為的標準,必定要發達科學。六是求簡。科學是從繁復之中,用簡約的方法,理出頭緒來,剛剛合我們心坎兒上所要懂得的。這六種心理實際上是趨向同一的途徑的。第一,因為奇和真實是遞相發現的;第二,因為真實和美、和功用、和善,原是分不開的東西;第三,因為真實是由簡約得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人科學家愛因斯坦對科學探索的動機做了極其精湛的探討。他的論述鞭辟入里、引人入勝。1918年4月,愛因斯坦在普朗克60歲生日慶祝會上,以“探索的動機”為題發表講演。他說,在科學的廟堂里有許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樣,引導他們到那里去的動機實在各不相同。有許多人所以愛好科學,是因為科學給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科學是他們自己的特殊娛樂,他們在這種娛樂中尋求生動活潑的經驗和雄心壯志的滿足;另外還有許多人之所以把他們的腦力產品奉獻在祭壇上,為的是純粹的功利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出來把所有屬于這兩類的人都趕出廟堂,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會大大減少。如果廟堂里只有被驅逐的那兩類人,那么廟堂決不會存在,正如只有蔓草不成其為森林一樣。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有機會,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他們都會去干;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于環境。與之不同,那些為天使寵愛的人大多數是相當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獨的人;盡管有這些共同特點,實際上他們彼此之間很不一樣,不像被趕走的那些人那樣彼此相似。愛因斯坦完全同意叔本華的意見:“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復無常的欲望的桎梏。”他形象地比喻說,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愿望就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在那里,可以透過清寂而純潔的空氣自由地眺望,陶醉于似乎是為永恒而設計的寧靜景色。不過,愛因斯坦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動機。他意謂的積極的科學探索的動機是:“人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于領悟的世界圖像;于是他就用他的這種宇宙秩序來代替經驗的世界,并來征服它。這就是畫家、音樂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做的,他們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宇宙秩序及其構成作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點,以便由此找到在他個人的狹小范圍里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睈垡蛩固箯娬{,渴望看到先定的和諧的宇宙秩序,才是科學家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二)外在功利動機:有形和無形的

盡管科學探索的動機相當復雜和多樣,但是借鑒諸多學者的看法,尤其是愛因斯坦的啟示,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外在功利動機和內在心理動機。前者又可細分為有形功利動機和無形功利動機。外在功利動機是為外部的實用的功利的動機和目的而投身科學和從事科學研究的,這里主要有名、利二端。其中,抱著得到物質上的利益的動機即是有形的功利動機,抱著獲取精神上的揚名(美名或浮名)的動機即是無形的功利動機。

有形功利動機既有為人類謀福利的“大我”功利動機,也有個人謀求生計、牟利發財的“小我”功利動機,不過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把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以達到某種實用(utility)或有用性(usefulness)的目的,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關于為人類謀福利的“大我”功利動機,培根已經講得十分清楚。至于“小我”功利動機,只要手段得當,又不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應該受到鄙夷和指責。不過,這種帶有自私性的動機也可能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正如薩頓所說:在一種較高的意義上說,我們能夠假定純正的創造性活動總是無私的,即使在最初階段不是如此,至少在它已完全激發起來的后一階段是無私的。一個人可能會夢想做出一項發明使他本人和家庭過舒服一些的日子,發家致富看上去可能是他的主要激勵。但是,由于他連續進行研究并且變得越來越全神貫注于他的方案和設計,他可能會忘記自己的利益所在,甚至會失去根深蒂固的自我保護本能。最后他可能處于一種精神上極度興奮和完全忘我的狀態,這也許是我們最靠近天堂的一種狀態。

無形功利動機是想借助科學這種“特殊娛樂”和“智力上的”,“尋求生動活潑的經驗和雄心壯志的滿足”,在智力競爭中獲得成功,從而博得同行的承認,最終贏得賞識和好名聲。莫爾講得比較周到和且很有分寸:“科學家一般不為權欲而謀求權勢,雖然他們對權勢并非無動于衷??茖W家一般不單純追求財富,雖然他們對于家道富裕并非毫不動心。他們首先追求的是人們的賞識。當然,為增進知識做出貢獻,這是首要的動機。這不是虛構,不是對科學家的性格主觀想象的結果。我認識的許多人,我相信他們當科學家的惟一動機只是對于自然界的奧秘深感興趣。其中某些人像我們的科學先輩那樣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工作,在院?;蜓芯繖C關中艱苦奮斗,對收入、家庭、行政職位和虛名毫不在乎。然而,說到底,他們都十分計較是否得到人們的賞識。”哈格斯特羅姆也發表看法:博得同行科學家的賞識,是科學家的主要動力、一種永恒的動力,促使科學家艱苦地工作,不違反科學道德,保持創造精神。

為了贏得社會和公眾的賞識和名聲,就必須首先博得科學共同體的承認,于是懷抱雄心壯志,充滿好勝心,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優先權就構成了科學探究的動力。莫爾就此寫道:科學家通常是十分有雄心的,他們想發表,想看到他們的名字和觀念被印刷出來。他們想從同行那里獲得尊敬和承認(偏愛從科層構成的科學共同體的較高階層獲得)。如果必要的話,他們會為科學發現的優先權激烈地斗爭。妒忌(大都以有教養的形式)有時憎恨在科學共同體中并非不尋常,只不過多半表現得不那么露骨而已。這一切結合起來說明,來自同行的承認是科學家的最大動機,是頑強工作的持久驅動力。在不違背科學倫理的情況下,如果用任何手段可能的話,做出創造性的新發現才是第一位的。“象牙塔”的科學生涯的概念是不正確的。寧可說,正因為科學家需要承認,他們才采納了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對獨創性的承認被普遍地認為是最高的、遠比金錢或任何官方職位更重要的獎賞。普賴斯也表示:“以占有第一位置為動機的競爭才是真正的動力?!?/p>

以上所說的無形功利動機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事實上,它也是相當復雜和多樣的:除了它的外延可以延伸外,它與其他動機往往相互糾纏。魏格納頗有感觸地說:“當我期望人們選擇科學生涯不要期望外界過多的報酬,在精神上追求一種學習、希望和創造性的生活時,或許我已經不合時宜了。事實上,我們許多年青人本著這種精神選擇了科學生涯,但是也有很多人期望外界的報酬、有影響的職位、很高的榮譽,以及一種所謂的成功的生活。我不知道哪種潮流將取得優勢。也許將會出現兩者的混合物,也許那些堅持己見的人最終將離開科學,在學術界內外擔任行政職務。但是可以肯定,本世紀初那種認為一個科學家理所當然的品德和特性,不能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了。”布羅德等人則徑直點明:“科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人們為兩個目標而奮斗的舞臺:一是認識世界,二是爭取別人對自己工作的承認。這種目的的兩重性存在于科學事業的根基中。只有承認這兩重目標,才能正確地了解科學家的動機、科學界的行為和科研本身的過程。”他們認為:在多數情況下,科學家的這兩個目標是一致的,但有時它們又是互相抵觸的。當實驗結果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想法時,當一種理論未能得到普遍接受時,一個科學家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引誘,從用種種方法對數據加以修飾到明目張膽的舞弊。

就無形功利動機而言,只要科學家按照科學規范和科學倫理行事,只要不是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只要實至名歸而不是沽名釣譽,就是正常的和正當的,因為這也是科學進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有益于社會和他人。莫爾甚至把對獨創性的承認和為此而進行的正常智力競賽,看做是“科學共同體培育的和文化進化的最有價值的珍品”。于是,聯系到有形的功利動機,我們可以說:外在功利動機是人們以科學為業的正當動機,是人性的正常體現,而且對推進科學發展也是很有作用和意義的。但是,持有這種動機的人大都只是把科學作為手段,而不會像愛慕他的戀人一樣地熱愛科學,不會具有愛因斯坦所謂的深摯的“宇宙宗教感情”,自然不會把科學作為自己的生活形式,不會視科學如同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忘我地追求。假如只有這樣的人從事科學,科學就不成其為真正的科學——科學就會成為追逐名利的角斗場,而不會成為愛智者流連的思想憩園和科學創造者自在的精神樂園。

因此,很有必要超越外在功利動機。我們不能把科學等同于技術和物質,視之為賺錢贏利的工具。我們也應該排除這樣一種“權威性”的世俗觀念,即認為對于學問的報償在于揚名和贏得社會聲譽。對于這種觀念,一個人最終會拋棄它,至少是感到應該超越它??茖W家和想成為科學家的人,應該明白馬斯洛對科學的理解:“最高層次的科學是對令人驚嘆、使人敬畏的神秘事物的最終條理化、系統的求索和享受。科學家能夠得到的最大報答就是這類高峰體驗和對存在的認知。然而這些體驗同樣也可以稱作宗教體驗、詩意體驗或哲理體驗。科學可以是非宗教徒的宗教,非詩人的詩歌,不會繪畫的人的藝術,嚴肅者的幽默,拘謹靦腆者的談情說愛?!蓖瑫r,也應該記住任鴻雋的告誡:“建立學界之元素,在少數為學而學,樂以終身之哲人;而不在多數為利而學,以學為市之華士。彼身事問學,心縈好爵,以學術為梯榮致顯之具。得之則棄若敝屣,絕然不復反顧者,其不足與學問之事明矣?!?/p>

(三)內在心理動機,尤其是情感心理動機

現在,我們從外在功利動機轉向內在心理動機。所謂內在心理動機,是出自內心深處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滿足,而不刻意追逐外在的名利;這種動機一般是隱性的,不像外在功利動機那樣顯現和張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當事人本人最清楚,其他人很難覺察和體會個中滋味,甚至很難按照世俗的思路去理解。參照愛因斯坦的論述,內在心理動機也可以一分為二:消極心理動機和積極心理動機。

消極心理動機也可稱為否定的心理動機或反面的心理動機。這種動機顧名即可思義,況且愛因斯坦已經講述得非常清楚,無須我們饒舌。對于那些冰清玉潔、不愿與齷齪邪佞的現實同流合污的人來說,科學是他們最佳的“世俗的修道院”、“理想的避難所”和“精神的棲居地”,他們在這里得到心靈的寧靜和思想的升華。懷特海以數學研究為例,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個中妙諦:“數學研究是人類精神之一種神圣的瘋性,是對紛繁迫促的世事之一種逃避。”克萊因(援引了羅素)則以詩意的語言,對此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對數學問題的不可抑制與動人心弦的探索,使人精神專注,使人能夠在這個無休止斗爭的世界中,保持精神的安寧。這種追求是人類活動中最為平和的生活,又是沒有爭端的戰斗,是“偶然發生災難時的避難所”,在為當代千變萬化的各類事件弄得疲憊不堪的意義面前,數學領域就是美麗而恬靜的終南山。羅素曾經用華麗的語言,描繪了這種恬靜的佳境:“遠遠離開人的情感,甚至遠遠離開自然的可憐的事實,世世代代創造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純正的思想在這個宇宙,就好像是住在自己的家園。在這個家園里,至少我們的一種更高尚的沖動,能夠逃避現實世界的凄清的流浪。”齊曼更一般地揭橥,對許多科學家來說,“投身于一個有序合理的專門領域是一種個人安慰,在那里他們能夠遠離紛亂的、情緒化的日常生活世界?!蔽焊窦{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的周圍存在一個復雜的世界,它充滿著難以預料的事件。當我們發現并知道一些事物具有某種秩序和不可改變的性質時,人的靈魂將獲得一種安靜。許多科學家傾向于退出我們社會中正在不斷發生的爭斗,喜歡過隱士般的生活。實際上,這是那些選擇科學作為職業的科學家的特征。

愛因斯坦贊賞的積極心理動機——渴望看到先定的和諧的宇宙秩序,力圖勾畫一幅簡化的和易于領悟的世界圖像,始終懷有強烈的宇宙宗教感情——又可稱為肯定心理動機或正面心理動機。在我們看來,這種積極心理動機又可再分為理性心理動機和情感心理動機。理性心理動機就是致知求真,與我們前面討論的科學的目標完全一致。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表達了這一看法:“科學發展的動力最終來自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探索真理仍然不失為科學發展的最強大的動力”;“真理是科學的中心動力”;“科學家的動機惟一地是為知識而知識”。在這里,莫爾和斯諾的論述值得我們仔細玩味:“為知識而知識是科學家的崇高理想:為增進認識而探求知識,而不光是為出人頭地而探求知識,這是科學態度的最高本質。”“真理是科學家努力尋求的。他們要尋求存在的東西。沒有這種愿望就沒有科學。這是整個活動的原動力。它迫使科學家每走一步路都必須不顧一切地著眼于真理。”

作為致知求真的理性心理動機,實際上就是向往探索自然的奧秘與和諧,并用盡可能完美的理論來描繪它。愛因斯坦自述:“我從事科學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種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欲望,別無其他動機?!薄翱释吹阶匀坏南榷ǖ暮椭C”,“希望理解存在和實在”,“是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這是“一種強烈得多的、而且也是一種比較神秘的推動力”。托蘭斯進而指出:追求終極統一的秩序,是愛因斯坦發展大統一場論的驅動力。他在1929年宣稱,場論的終極目的是,“不僅了解自然是如何(how)和它的過程如何進行,而且了解自然為什么(why)是它所是的東西,而不是另外的某種東西”。也就是說,科學不能滿足于發現自然界如何行為的定律,而且必須識破這些定律的終極統一和發現它們的內在理由的方式。

與理性心理動機相對照,情感心理動機在科學的追求中也許顯得更強有力一些。“情感是知識的原動”,此言得之。情感心理動機名目繁多,而且常常相互交織在一起,難以理出頭緒。不過,為了敘述方便起見,我們還是勉為其難,擇其要者而論之。

首要的情感心理動機是好奇心或驚奇感。好奇或驚奇是人的天性和必然性質,是精神健康和活躍的重要標志。馬斯洛列舉六點理由說明,好奇心是全人類的特點。同時,好奇心或驚奇感也是科學發端的源泉和人們投身科學的最富有感彩的心理動機——科學和科學家的里比多。亞里士多德早就有言在先:“古今以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起因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些較重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生,做出說明。一個有所迷惑與驚異的人,每自愧愚蠢;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想擺脫愚蠢?!弊耘喔鶗r代以來,純粹的好奇心被視為真正科學家主要的探索動機。

對于好奇心或驚奇感這種情感心理動機的功能、涵義、起作用的條件和結局,著名的哲人科學家馬赫和愛因斯坦的理解別出機杼。馬赫認為,所有對探索的促動都誕生予新奇、非尋常和不完全理解的東西。尋常的東西一般不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只有新奇的事件才能被發覺并激起注意。驚奇感是人類的普遍屬性,好奇是超過生物學需要的過量的心理生活,它對科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意義。所謂驚奇感,就是人的整個思維模式被一種現象打亂,并迫使它脫離習慣的和熟悉的渠道。消除驚奇是科學的一部分,科學是驚奇的東西的天敵。愛因斯坦對好奇心和驚奇感的評價很高:“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奧秘的經驗。它是堅守在真正藝術和真正科學發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誰要是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他就無異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彼€說:喪失了驚奇的人,“只不過是死人而已”。進而,他深邃地洞察到驚奇的本相:“毫無疑問,我們的思維不用符號(詞)絕大部分也都能進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進行的。否則,為什么我們有時會完全自發地對某一經驗感到‘驚奇’呢?這種‘驚奇’似乎只是當經驗同我們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沖突時才會發生。每當我們尖銳而強烈地經歷到這種沖突時,它就會以一種決定性的方式作用于我們的思維世界。這個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p>

現代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也充分肯定好奇心這種心理動機的價值。中國學者任鴻雋明確表示:關于知識的起源,好奇心比實際需要更重要。薩頓強調:科學進步的主要動因是人類的好奇心,這是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好奇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感興趣,甚至不是很謹慎的。一旦好奇心被激發,就再也沒有辦法平息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哈布爾揭示:在所有偉大的科學人中,占統治地位的探索動機是無偏見的好奇心。這種被十足的好奇心驅動的研究力圖理解世界——不是去改造它、控制它,而僅僅是理解它。勞丹乃至認為,對科學研究活動的有力辯護既不是對真理的追求,也不是物質的實用價值,最終在于好奇心?!叭祟悓φJ識周圍世界和本身的好奇心之需要,絲毫不亞于對衣服和食物的需要。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化人類學都表明,對宇宙運行機制的精細學說的追求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即使在剛夠維持生存水平的‘原始’文化中亦是如此。這種現象的普遍性表明,對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的了解,深深植根于人類心靈之中?!边@些看法得到來自科學家的問卷調查(1988年)的支持:有43%的科學家出于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感興趣而投身科學,其比例遠高于其他原因。

繼馬赫和愛因斯坦之后,不少人也對好奇心做了深入的探究。阿西莫夫指明,好奇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是生命形式的不可分割的特性,是人類精神的最崇高的、最純粹的顯示。朝永振一郎把好奇心視為人類精神的自由活動的根本,推進科學進步的動力,以及科學的本質。齊曼揭橥,好奇心為純粹科學提供了新的維度,是特別個人主義的品質,是杰出科學家最突出的個人心理特質,意味著個人自主和思想自由。

情感心理動機之二是對自然和科學的興趣、愛好和熱愛。科學家塞格說:他之所以成為科學家,“一言以蔽之,是由于強烈的愛好??茖W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挑戰,總是不斷地提出要求,遭受挫折,有時也會獲得成功。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思想方法。”格里芬也自白:“我成為一個科學家,是因為我對動物懷有濃厚的興趣,并想知道不同種類的動物有些什么樣的特性?!睈垡蛩固箘t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對自然和科學的愛好和熱愛以及強烈的興趣,是如何引導走上科學之路的。在12歲那年,由于閱讀了通俗自然科學書籍,愛因斯坦拋棄了宗教而皈依科學。他這樣深情地表白自己的心跡:“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崇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心目中?!ㄏ蜻@個天堂的道路,并不向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它已證明是可以信賴的,而且我從來也沒有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后悔過。”

情感心理動機之三是對自然美和科學美的鑒賞和陶醉。這是一種很高雅、很深沉的動機:人們因為自然之美而激起研究自然的熱情,并在審美鑒賞中發現自然和科學的和諧之美而陶醉其中,以至樂此不疲、樂不思蜀——批判學派的代表人物彭加勒和皮爾遜對此的論述別有洞天。彭加勒和盤托出:“科學家研究自然,并非因為它有用處;他研究它,是因為他喜歡它,他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它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了解;如果自然不值得了解,生命也就不值得活著?!茖W家之所以投身于長期而艱巨的勞動,也許為理智美甚于為人類未來的福利?!彼^而寫道:科學美像自然美一樣,也是科學家追求科學的緣由:“只有當科學向我們揭示出這種和諧時,科學才是美的,從而才值得去培育。”“這種無私利的為真理本身的美而追求真理真理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能使人變得更完善?!逼栠d直抒己見:“與前科學時代的創造性想象所產生的任何宇宙起源學說中的美相比,在科學就遙遠恒星的化學或原生動物門的生命史告訴我們的東西中,存在著更為真實的美。所謂‘更為真實的美’,我們必須理解為,審美判斷在后者中比在前者中將找到更多的滿足、更多的快樂。正是審美判斷的這種連續的愉悅,才是純粹科學追求的主要樂趣之一?!睈垡蛩固箍梢哉f是批判學派思想的忠實繼承者和光大者,審美鑒賞自始至終是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永不枯竭的力量和熱情的源泉。他像彭加勒等人一樣,不愧是科學的藝術家。

克萊因通過對數學史的研究發現:“對美感愉悅的尋求,一直影響并刺激數學的發展。從一大堆自相夸耀的主題或模式中,數學家有意無意之中,總是選擇那些具有美感的問題?!彼谂e出古希臘人、哥白尼、開普勒、牛頓等一系列科學家和數學家的例子后說:“的確,在真正的數學家的心目中,對美感的渴求比最潑辣的主婦們吵架的欲望還要強烈?!币粋€別出心裁的證明,寫出來便是一首詩。對自然美和科學美的鑒賞和陶醉作為科學的情感心理動機或動力,已經成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共識。拉契科夫得出總括性的結論:“人們在從事科學創造時經常感受到美感的快樂。這種美感的快樂照例提高人們的創作毅力,促進對真理的探索?!瓕徝酪蛩卦趧撛靹撟鳠崆榈臍夥罩衅鹬匾饔??!?/p>

情感心理動機之四是難以名狀的激情與精神上的樂趣和快慰。這種動機往往滲透在其他動機之中,很難把它們截然分開。而且,像科學的激情這樣的情感有時也確實無法言傳。不過,愛因斯坦在談到科學探索的動機時,用了一個惟妙惟肖的隱喻來刻畫它:“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并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睈垡蛩固苟啻握劦竭@種激情,他借用斯賓諾莎的用語,認為它就是“對神(自然)的理智的愛”。他把這種激情稱為“宇宙宗教感情”,其表現形式是對大自然和科學的熱愛和迷戀,對自然規律的和諧的奧秘的體驗和神秘感,好奇和驚奇感,贊賞、尊敬、景仰乃至崇拜之情,喜悅和狂喜。在他看來,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的、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研究的開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能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惟有這種力量,才能做出那種確實是遠離直接現實生活的工作。為了清理出天體力學的原理,開普勒和牛頓付出了多年寂寞的勞動,他們對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過是那個顯示在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微弱反映——的信念是多么深摯,他們要了解它的愿望又該是多么熱切!”這里不免有一個疑問:一個人明明完全了解他自己的先天的和經??赡苡龅降碾y以逾越的限制,為什么還要獻身于學問或失敗多而成功少的永無止境的拼搏生涯呢?英國詩人T.S.艾略特對此的回答同樣適用于科學人:“一個人應該具有一種蠟炬成灰的激情,去從事某種他難以勝任的事業。這看起來十分奇怪,不是嗎?”

任鴻雋說得對: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并不在物質的享受,而在精神上的滿足”。不用說,這種滿足當然包括精神上的樂趣和快慰。貝爾納明察:心理上的快慰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這也是人們愿意從事科學工作的動機和動力。正由于預料到這種樂趣,人們才愿意當科學家。羅杰•弗賴明示:與在藝術過程中一樣,“在思索中對必然性的認識通常也伴隨著歡快的情緒,而且,對這種歡快欲望的追求,也的確是推動科學前進的動力?!?/p>

最后,冒險和刺激也算是一種情感心理動機。誠如克南所說:“科學是一種富有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的冒險?!边@種冒險包括研究方向、提出問題、解決辦法、預計結果的不確定性,也在于科學只有冠軍而無亞軍的規范結構,以及失敗絕對多于成功的無情的歷史和現實。波普爾道出了冒險的部分原因:“每一個問題總是有無限多的在邏輯上可能的解決辦法,這個事實對于科學哲學是決定性的事實。正是那些事情之一使科學成為令人毛骨悚然的冒險。因為它使一切純粹的常規方法無效。它意味著,科學家必須使用想象和大膽的觀念,盡管它們總是經受嚴格的批評和嚴格檢驗的調節?!?/p>

正因為科學是一種智力冒險,所以它能吸引一批樂于和敢于體驗冒險刺激的人投身其中,去進行驚心動魄的智力搏斗,從而獲得理智上的滿足——這與登山運動員和探險愛好者的冒險和滿足的情感十分相似。盡管科學冒險的成功者屈指可數,但是人們還是源源不斷地加入冒險者的隊伍,這恐怕在于他們更多地是享受冒險過程的刺激,而不在于、起碼是不完全在于最終是否成功。當然,史蒂文森和拜爾利所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冒險總是給人以憧憬和希冀:“科學研究能夠吸引樂于探索未知的人。冒險在于不確定性?!茖W的好奇心從來也不能完全被滿足:總是存在新事物等待人們去發現,總是存在擊中頭彩的希望?!?/p>

參考文獻

H.Mohr,Structure&SignificanceofScience,NewYork:Springe-Verlay,1977,pp.21~25.

梅爾茨:《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第一卷),周昌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版,第271~272頁。

德蘭:科學之應用,任鴻雋譯,《科學》,第4卷(1919),第6期。

L.StevensonandH.Byerly,TheManyFacesofScience,AnIntroductiontoScientists,ValuesandSociety,Boulder,SanFrancisco,Oxford:WestviewPress,1995,pp.48~49,227.

G.Feinberg,SolidClues,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85,p.236.

L.StevensonandH.Byerly,TheManyFacesofScience,AnIntroductiontoScientists,ValuesandSociety,p.123.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3頁。

克萊因:《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張祖貴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5頁。

王星拱:科學的起源和效果,《新青年》,第7卷,第1號,1919年12月1日。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1版,第100~103頁。

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陳恒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6~38頁。

莫爾:科學倫理學,黃文譯,北京:《科學與哲學》,1980年第4輯,第84~102頁。

H.Mohr,Structure&SignificanceofScience,NewYork:Springe-Verlay,1977,pp.24~25.

普賴斯:《巴比倫以來的科學》,任元彪譯,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1頁。

魏格納:科學家與社會,王榮譯,上海:《世界科學》,1993年第4期,第10~12頁。

布羅德等著:《背叛真理的人們》,朱寧進等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1頁。

H.Mohr,Structure&SignificanceofScience,p.25.

錢德拉塞卡:科學和科學的態度,王乃粒譯,上海:《世界科學》,1990年第9期,第16~18頁。

馬斯洛:《科學家與科學家的心理》,邵威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70~171頁。

任鴻雋:建立學界論,《留美學生季報》,夏季第2號,1914年6月。

A.N.Whitehead:《科學與現代世界》,傅佩榮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第1版,第2章。

克萊因:《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第468頁。

齊曼:《真科學: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國屏等譯,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頁。

魏格納:科學家與社會,王榮譯,上海:《世界科學》,1993年第4期,第10~12頁。

李醒民:《愛因斯坦》,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第1版,第417~440頁。

波塞爾:《科學:什么是科學》,李文潮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第1版,第165頁。

波普爾:《科學知識進化論》,紀樹立編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第1版,第43頁。

J.Bronowski,ScienceandHumanValues,HutchinsonofLondon,1961,p.59~83.

L.StevensonandH.Byerly,TheManyFacesofScience,AnIntroductiontoScientists,ValuesandSociety,p.41.

莫爾:科學倫理學。

斯諾:《兩種文化》,紀樹立譯,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第1版,第210頁。

杜卡斯、霍夫曼編:《愛因斯坦談人生》,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3頁。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103、298頁。

T.F.Torrance,FundamentalIssuesinTheologyandScience;J.FennemaandI.Pauled.,ScienceandReligion,OnWorld-ChangingPerspectiveonReality,Dordrecht/Boston/London:1990,pp.35~46.

丁文江:玄學與科學——答張君勱。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06頁。

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呂明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46頁。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版,第5頁。

E.Mach,PrinciplesoftheTheoryofHeat,HistoricallyandCriticallyElucidated,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6,pp.338~349.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版,第45頁。

A.Vallentin,Einstein,ABiography,London:WeidenfeldandNicolson,1954,p.110.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3~4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萍冀逃霭嫔?,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29頁。

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第35頁。

E.Hubble,TheNatureofScienceandOtherLectures,LosAngles,U.S.A.,1954,p.8.

勞丹:《進步及其問題》,劉新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22頁。

《美國科學家》編輯部:使你成為科學家的原因是什么?王乃粒譯,上海:《世界科學》,1989年第6、7、8期,第1~4、48~51、44~46頁。

阿西莫夫:什么是科學?高文武摘譯,北京:《科學與哲學》,1980年第4期,第1~16頁。

戶田盛和:關于朝永先生的科學觀,王占朝譯,北京:《科學與哲學》,1983年第6輯,第67~81頁。

齊曼:《真科學:它是什么,它指什么》,第29、30頁。

《美國科學家》編輯部:使你成為科學家的原因是什么?。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頁。

彭加勒:《科學與方法》,李醒民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7~9、186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頁。

李醒民:哲學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狹義相對論創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分析(上、下),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2期(總第34期),第79~83頁;1986年第3期(總第35期),第127~132頁。李醒民:《愛因斯坦》,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第1版,第483~501頁。

克萊因:《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第467~468頁。

拉契科夫:《科學學——問題•結構•基本原理》,韓秉成譯,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00~201頁。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103頁。

李醒民: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成都:《大自然探索》,第12卷(1993),第1期,第109~114頁。李醒民:《愛因斯坦》,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第1版,第415~450頁。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382頁。

錢德拉塞卡:科學和科學的態度,王乃粒譯,上海:《世界科學》,1990年第9期,第16~18頁。

任鴻雋:科學研究——如何才能使它實現,《現代評論》,第5卷(1927),第129期。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版,第150頁。

錢德拉塞卡:《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楊建鄴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69~70頁。

《美國科學家》編輯部:使你成為科學家的原因是什么?。

篇10

關鍵詞:科學分類 歷史沿革 分類標準

Abstract:The implications, meanings and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minutely are discussed.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t ancient and modern an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re enumerated.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advantages of various classifications, the new view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are brought up.

Key Word: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hi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Standard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

科學分類就是依據某些帶有客觀性的根據和主觀性的原則,劃分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確定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轄域,明確它們在科學中的位置和地位,揭示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從而達到宏觀把握科學的總體結構、微觀領悟學科的前后關聯之目的??茖W分類作為科學王國的地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不容忽視和不可小視的意義。在理論上,它對于認識科學的總體畫面、洞悉科學的構成框架、明晰科學內在關聯、把握科學的研究范圍、預測科學發展的趨勢,估價技術的原創基點,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在實踐上,它對于科學部門的設立、科學規劃的編制、科學政策的制訂、科學資源的配置、科學研究的管理、科學信息的收集、科學教育的實施、科學傳播的開展,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茖W分類無論對于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還是對于想要學習和熟悉科學的非科學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任鴻雋在談到科學分類時說:科學知識的進化,是把知識來做縱的解剖;科學知識的分類,是把知識來做橫的解剖??茖W分類“不但使科學的地位愈加明了,并且科學的范圍,也可以大概呈露了?!?/p>

要恰當地進行科學分類,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皮爾遜揭示出一個原因是,任何個別科學家都不可能真正地衡量每一個孤立的科學分支的重要性,也無法洞察它與整個人類知識的關系??墒?,只有對彼此的領域具有鑒賞力、對他自己的學問分支具有透徹知識的科學家群體,才能達到恰當的分類。 在現時代,這種知識日益分化和個體科學家無力把握整個科學概貌的狀況,變得更加嚴峻了。薛定諤對此洞若觀火:

一百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我們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在獲得某些可靠的資料,試圖把所有已知的知識綜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另一方面,一個人想要駕御一個狹小的專門領域再多一點的知識,也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分類必須在科學發展得比較發達之時才能方便地進行,這時各個知識領域已經相對成熟,各個知識部門已經開始自然分化,并形成群科林立的態勢,于是觀察和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就顯得比較容易一些。在此之前,在科學的孕育時期和童年時期,知識的數量和類別嚴重匱乏,要進行恰當的科學分類,的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盡管如此,人類的智力好奇心和實際的需要,還是誘使或催促人們對科學分類樂此不疲,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敘述科學分類的歷史沿革時,人們大都按照歷史紀年的大框架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來劃分;也有按分類特征來劃分歷史階段的:第一階段是圓心式的神學之知識分類(亞里士多德、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第二階段是樹枝式的哲學之知識分類(培根、笛卡兒、沃爾夫),第三階段是階梯式的科學之知識分類(柯爾律治、邊沁、惠威爾、孔德、斯賓塞、皮爾遜、湯姆森、克羅伯),第四階段是文化學之知識分類(馮特、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 當然,也有以有代表性人物的科學分類思想和圖式來鋪陳的。在我們下面的鋪敘中,各種因素可能兼而有之。

早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認識論就表明有三種知識,即感官知覺、意見和真正的知識或廣義的科學。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像,只能顯露現象。意見有真偽,僅僅是意見,毫無價值。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識以理性為基礎,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我們必須從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柏拉圖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雖然他沒有明顯地把哲學分成邏輯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實用哲學,包括政治學),但是在著作中運用了這種劃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知識不在于僅僅熟悉事實,而且在于認識它們的理由、原因或根據,認識它們必然如此的情況。哲學或廣義的科學,包括一切經過理性思考的知識,其中有數學和各專門科學。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學或哲學,他稱之為第一哲學,我們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研究本然的存在,各種科學研究存在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例如物理學研究存在中的物質和運動。其他部分的科學和哲學取名為第二哲學。他還進而區分理論科學(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應用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以及創制的科學或技藝(有關機械生產和藝術創作的知識)。他又把這些科學分成物理學(物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形而上學和應用哲學,如果加上邏輯學,那就是柏拉圖的一般分類: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倫理學。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特別是在中世紀的千余年間,宗教一統天下,其間科學分類標準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把知識分為自然知識和啟示知識兩種,哲學屬于自然知識,神學屬于啟示知識,與亞里士多德沒有什么兩樣。在1141年,法國圣維克托隱修院的于格(Hugo of St. Victor)的分類才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諸多細節的增加。例如在應用的一項之下列舉了工藝和邏輯:工藝包括紡織、縫紉、建造、航運、農業、漁獵、醫藥、游藝等,邏輯包括演說、文法、方言、修辭。不過,于格仍然擺脫不了亞里士多德的主張,依舊以神學為歸宿。 羅吉爾培根雖然沒有系統地發表過科學分類的見解,但是他在《大著作》中列舉了五種重要的學問:語言學、數學、透視學或光學、實驗科學、道德哲學。這位身處中世紀后期的思想先行者所列舉的學問,已經超出當時的學術范圍了。

弗蘭西斯培根是名副其實的近代科學思想的先驅,他在《論學術的尊嚴和進展》、《智力球描述》中,對科學進行了分類。按照培根的觀點,人的學術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種官能——記憶、想像和理性。他以此為基礎開始了他對知識的分析和分類。記憶對應歷史,而歷史包括公民史和自然史,二者之下進而各有細分。想像對應詩,詩分為敘事的或史詩的、戲劇的、比喻的。理性對應哲學或科學,其下一分為二:自然哲學和神性(啟示)。在自然哲學名目之下有人、自然和上帝三項。第一項人之下又細分為公民哲學(權利的標準)、人性哲學(人類學)。第二項自然之下又細分為思辨的自然和操作的自然,前者包括物理學(質料和第二因)和形而上學(形式和第一因),后者包括力學和純化的魔法。第三項上帝包括自然神學、天使和精靈的本性。培根的分類沒有在知識的素材和知識本身之間、實在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之間、或在現象的世界和非實在的形而上學思維的產物之間劃出明確的區分,而且學科用語中有中世紀神學的殘跡和經院哲學的弊病,因而從近代科學的立場來看是有缺陷的。但是,培根指出:“知識的劃分不像以一個角度相交的幾條線,而更像在一個樹干上交叉的樹枝?!边@個觀念對培根和斯賓塞來說是共同的,即科學源于一個根,它與孔德的觀點針鋒相對,孔德是按系列或階梯排列科學的。

在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以及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牛頓力學已經牢固確立,并衍生出剛體力學、流體力學、解析力學、天體力學等力學分支,熱、電、磁、光等現象的研究也初露端倪,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的發展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

一些科學分類的方案陸續出臺:神學君臨一切學科的格局已被打破,神學色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哲學包容全部學科的傳統觀念也日漸式微乃至悄悄退隱;經驗性的和應用性的學科紛紛出現在科學分類表中。

例如,笛卡兒把一切精密的知識都包括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在他看來,哲學有三大部門:一是無形世界的形而上學,二是有形世界的物理學,三是知識應用的應用學。伽桑狄把科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舨妓乖噲D把主觀原理和客觀原理結合起來進行分類。他認為數學方法是普遍應用的方法,把幾何學擺在演繹科學的首位,把物理學擺在歸納科學的首位。他擬訂了科學的配置原理:從抽象到具體,從事物的量的確定性到它的質的確定性,又引向量的確定性。洛克把科學分為物理學、實踐和邏輯學。拉美特利做了形而上學的劃分,他把自然界分為三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并有與之對應的科學。 法國百科全書派(狄德羅、達朗伯)接受了弗蘭西斯培根的記憶、想像和理性三分原則,但是在細節上有所豐富。比如,理性部分冠以哲學,哲學之下分為一般形而上學(本體論)、神的知識、人的知識、自然的知識四個門類。其中,自然的知識下轄物體的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自然哲學)。數學下轄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和物理數學:純粹數學下轄算術學、幾何學;應用數學下轄力學、幾何天文學;物理數學下轄光學、聲學、氣體力學。物理學下轄廣義物理學和狹義物理學,其下又各有所轄。 沃爾夫(C. Wolff)將知識分為歷史的(經驗科學)、哲學的(理性科學)和數學的(形式的)三種:歷史敘述正確的事實,哲學研究事物的原因,數學規定事物的數量關系。其中,哲學又細分為狹義哲學(自然神學、心理學、物理學),規范科學(倫理學、心理應用哲學、物理應用哲學)、本體論(決定各物共同性質的科學)。

在19世紀這個科學世紀,超越經典力學的熱學、電磁學、光學等經典物理學分支已經成熟,并且出現了數學化和形式化的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和電動力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心理學等學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弗蘭西斯培根等人的分類越來越不適應科學的現狀,于是新的真正的科學分類紛紛登臺亮相。英國詩人和思想家柯爾律治(S. T. Coleridge)把科學分為純粹科學、混合科學、應用科學、復雜科學四大部門:純粹科學屬于形式的有文法學、邏輯學、修辭學、數學,屬于實在的有形而上學、倫理學、神學;混合科學包括機械學、水力學、氣壓學、天文學;應用科學包括實驗哲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化學、音樂學、氣象學、測量學、美術學;復雜科學包括歷史、地理、辭典學等。這個分類雖然忽視了科學的客觀標準,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是它卻給后來的分類開辟了一條門徑。 英國哲學家邊沁和法國科學家安培把科學分為物質科學和精神科學兩大類。在他們的物質科學里,列入了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在精神科學里,列入了歷史學、語言學、法律學、經濟學等。這種分類法,有兩個值得注意之點:一是把科學研究的對象作為分類的標準,二是把科學的范圍推廣到歷史、語言等學問上去了。 惠威爾汲取了培根的心理官能標準和笛卡兒的數學乃科學之基礎的思想營養,將科學分為七種,從前一種進至后一種,必須在前者再加上物質的或心理的能力,才能成為新的科學。例如,數學是研究時間和空間數量的,數學加上勢力、運動則有機械學,機械學加上化合力則有化學,化學加上生命則有生物學,生物學加上感情、意志則有心理學,心理學加上歷史的原因則有歷史學,歷史學加上時間、空間則有神學。這種分類的特點是,注意到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富有獨創性,盡管條理還不甚明晰。

也許從孔德開始,科學分類已經開始具有某種現代氣息??椎抡J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是經驗,所有的神學和形而上學假設對科學毫無貢獻,必須予以拋棄,而通向真理的惟一道路是科學。在他看來,有六種基礎科學,即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在第七種或最后的道德科學中達到頂點。在這個科學“等級制度”或階梯中,后一門科學依次從屬于前一門。這些科學實際存在相互依賴性,以致要清楚地理解一門科學,就必然需要先前的其他幾門科學的研究??椎碌牡燃壷贫确诸惷黠@地和他的實證主義的政治體系相符,僅有純粹空洞的圖式。

斯賓塞拒絕實證論的等級制度的階梯排列,而重返培根從共同的根展開的樹枝狀的科學概念。他把知識分為兩個主枝:處理現象在其下為我們所知的形式的科學和處理現象的題材的科學,即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抽象科學囊括邏輯和數學,或處理我們知覺事物的模式的科學。具體科學處理我們在這些模式下知覺的感覺印象群和存儲的感官印記。他進而把處理現象本身的具體科學又細分為抽象具體科學和具體科學:前者“在其要素上”處理現象,后者 “在其全體上”處理現象。這導致他把天文學與生物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而不是與它的親族力學和物理學相關聯。這樣的分類可能適合形式邏輯的詞語區分,但是并不適合于指導讀者閱讀或使專家受到啟發。他的第三群具體科學再次按照所謂的“力的重新分配”原理加以細分??墒?,這個原理在物理學中沒有真實的基礎,因此不能形成分類具體科學的起點。對于斯賓塞的分類,皮爾遜的總評價是:

該結果充其量將是有啟發性的,但是作為一個完備的和一致的體系,它必定或多或少是一個失敗。但是,從斯賓塞的分類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因為他把培根的“樹”系統與孔德從知識領域排除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做法結合起來。尤其是在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原始劃分中,它給我們提供了出色的起點。

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把科學分為形式科學和實在科學,數學屬于前者,其他科學屬于后者。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實在科學又被分為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自然科學是把經驗現象的內容從認識主體中分離出來,作為間接性現象來研究的科學;精神科學則把認識主體的經驗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這兩大類科學又根據各自學問的性質分為現象性、發生性、系統性:所謂現象性是研究并說明自然以及精神現象的作用,所謂系統性是將全部顯現的自然現象和人為諸現象加以系統性記載整理,所謂發生性介于現象和系統之間,是研究自然以及精神性成果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發生性中包括地質學、生物發生學,系統性中包括記錄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系統動物學。精神科學的現象性中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發生性中包括歷史學,系統性中包括法律學、經濟學。 李凱爾特不同意精神科學的提法,而用文化科學取而代之:“根據文化對象的特殊意義把科學劃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這可以使專門研究者由此分為兩個集團的那種興趣的對立得以最明顯地標示出來。因此,在我看來,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的區分適合于代替通常的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劃分?!?/p>

皮爾遜對科學分類素有思考和研究,并在其經典科學哲學名著《科學的規范》最后一章“科學的分類”中專門做了論述。他考察了歷史上三位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孔德和斯賓塞的分類并附帶加以評論,同時闡述了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汲取了培根的樹枝狀圖式、孔德的科學相互依存的長處,采納了斯賓塞的抽象科學和具體科學的區分,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分類體系。在皮爾遜看來,科學不僅僅是事實的范疇,而且是用來簡潔概述我們對于那些事實的經驗的概念模式。因此,要求進入實際分類的科學分支,實際上僅僅是處于形成中的科學,他們與其說符合完備的概念模型,還不如說符合分類范疇。于是,它們的終極范疇不能是絕對固定的。在或多或少還原為完備的概念模型的那些物理科學和依然處在分類范疇狀態的那些物理科學之間的區分,可用所謂的精密科學(前者)和描述科學(后者)來表達。由此可見,無論何時我們開始細分科學的主要分支,邊界僅僅是實際的而非邏輯的。在細分中被分類的細目與這些邊界交叉和再交叉;雖然在下面的分類中大多數科學僅進入一個位置,但是它們往往同時屬于兩個或更多的部門。所有分類圖式都具有經驗的和嘗試的特征,因為科學是連續成長的。

皮爾遜這位以感覺印象為基石的感覺論者,按照知覺(感覺印象)在科學中區分了兩個群。前一個群處理知覺官能在其下辨別客體的模式的概念等價物,這是抽象科學。后一個群處理我們用來描述知覺內容的概念,這是具體科學。具體科學依據處理無機現象還是有機現象,又分為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于是,他把整個科學劃分為三大塊:研究知覺模式的抽象科學,研究無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物理科學,研究有機現象的知覺內容的生物科學。

在抽象科學中,皮爾遜又按照分辨的一般關系與空間和時間獨有的關系一分為二。分辨的一般關系有定性的和定量的關系之分:定性的關系包括邏輯學、拼字學(orthology即發明術語),定量的關系包括分立的量即算術、代數、測量、誤差、概率、統計理論等和量的變化即函數理論、微分學、積分學等??臻g和時間獨有的關系又分為空間用定域分辨和時間用序列分辨:前者又包括定性的(位置)即描述幾何學,定量的(大?。┘炊攘繋缀螌W、三角學、測量法等;后者亦包括定性的即觀察和描述理論(與邏輯無關),定量的即脅變理論(大小和形狀的變化)和運動學(位置的變化)。不難看出,

抽象科學囊括了通常歸類為邏輯和純粹數學的一切。在這些分支中,我們處理分辨的概念模式;由于所形成的概念一般而言是嚴格定義的,并且擺脫了知覺內容的無限復雜性,因此我們能夠以極大的精確性推理,以致這些科學的結果對于所有落在它們的定義和公理之下的東西都是絕對有效的。為此緣故,抽象科學的分支往往被說成是精密科學。

物理科學二分為已還原為理想運動的精密的物理科學和還未還原為理想運動的概要的物理科學。精密的物理科學下列四大部門:團塊物理學包括力學、行星理論、月球理論等;分子物理學包括彈性、塑性、內聚性、聲音、晶體學、地球外形、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潮汐理論、氣體運動論等;原子物理學包括理論化學、光譜分析、太陽物理學和恒星物理學等;以太物理學包括與分子無關的輻射理論(光、熱、電磁波)和與分子有關的光、熱、電磁(與分子結構有關)——例如彌散、吸收、傳輸、傳導等。概要的物理科學有星云理論、行星體系演化、地球的無機演化、地質學、地理學(有時稱物理地理學)、氣象學、礦物學、化學等。

生物科學是概要的而非精密的,它按照空間(定域)和時間(成長或變化)一分為二。在空間方面,有生命形式的地理分布(生物分布學)、習性與地點和氣候的關系(生態學)、自然史(在古老的意義上)。在時間方面,亦一分為二:非再發生狀態的歷史學、發生狀態的生物學有植物的生物學即植物學和動物的生物學即動物學。在歷史學中,再分為一般的物種進化和特殊的物種進化;前者包括生命起源(種系發生、古生物學等),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等;后者包括體格(頭蓋學、人類學等),心理官能(語言史、語言學、哲學史、科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社會建制(考古學、民俗學、習慣史、婚姻史、所有權史、宗教史、國家史、法律史等)。在生物學中,一有描述各類生命的形式和結構的形態學、組織構造學、解剖學等;二有專門處理成長和繁殖的胚胎學、性理論、遺傳理論等;三有涉及生命的功能和行為的學科:從物理學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生理學,從心理的角度處理功能和行為的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廣義心理學包括本能理論、意識的起源等,狹義的人的心理學包括屬于個體的心靈研究、思維心理學等,屬于群體的社會學即道德、政治、政治經濟學、法理學等。

頗有新意的是,皮爾遜還指出,他的科學三大塊分類并非彼此互不溝通。正如應用數學把抽象科學與具體科學聯系起來一樣,生物物理學——處理無機現象的定律或物理學對于有機形式發展的應用——也把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聯系起來。談到自己的分類圖式,皮爾遜“自稱沒有邏輯的精密性,而僅僅是嘗試表明各種科學分支如何與基本的科學概念關聯起來的粗略輪廓”,并表明他“在培根、孔德和斯賓塞失敗的地方必然不可能成功”。然而,由于皮爾遜是位學識淵博的百科全書式的的哲人科學家 ,最有能力從事科學分類工作,因此他的工作在當時科學發展的狀況下還是有現實意義的,至今仍有恒久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啟發意義。

皮爾遜的科學分類是于1891年在倫敦格雷欣學院所做的講演中和盤托出的,次年在《科學的規范》一書中發表。這是19世紀末的事。進入20世紀不久,湯姆森(J. A. Thomson)和奧斯特瓦爾德也就科學分類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湯姆森的科學分類大體沿用了皮爾遜的分類思想,但是卻凸顯了各學科的地位和關系。他的抽象科學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學、統計學、數學。他的具體科學則包括普通科學、特殊科學、聯合科學和應用科學。在普通科學中,又細分為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在特殊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人類學、各種社會組織之研究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美學、語言學、心理-物理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動物學、植物學、原生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天文學、測地學、氣象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光譜學、立體化學、礦物學等。在聯合科學中,有人類的歷史、人種學、生物通史、地球通史、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太陽系通史等。在應用科學中,對應于社會學的有政治學、公民學、經濟學等;對應于心理學的有邏輯學、教育學等;對應于生物學的有優生學、醫學、林學等;對應于物理學的有航海學、工程學、建筑學等;對應于化學的有農學、冶金學、采礦學等。 奧斯特瓦爾德汲取了孔德的等級制度的分類思想,以最普遍的概念創建科學的分類體系——形式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形式科學論及屬于所有經驗的特征,它的主要概念是序,它包括邏輯或流形的科學、數學或量的科學、幾何學或空間的科學、運動學或運動的科學。物理科學的主要概念是能(energy),它包括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的主要概念是生命,它包括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這里的生理學應該理解為處理非心理現象的整個科學,涵蓋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植物、動物和人的生理學;心理學是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不限于人,盡管有許多理由要求它的占優勢的部分針對人。奧斯特瓦爾德表明,在他的分類中是就純粹科學而言的,沒有把應用科學計算在內。

稍后的邏輯經驗論在關注科學統一的同時,也涉及到科學分類問題。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卡爾納普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科學”一詞,包括所有的理論知識,不管它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或所謂的人文學科領域,不管它是借助特殊的科學程序發現的知識,還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的知識。我們首先必須在形式科學和經驗科學之間做出區分。

形式科學由邏輯和數學確立的分析陳述構成,經驗科學是由在事實知識的不同領域確立的綜合陳述構成。

這種分類的特色在于,首次明確地從科學語言和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區分科學。

在其后的整個20世紀,科學分類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蘇聯的凱德洛夫等人依據自然界的客體層次無機界-有機界-人,認為其對應的科學學科是物理學、化學及其他,生物學,心理學;人的社會和思維對應的是社會科學和哲學科學。數學是單列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都各有自己對應的技術應用科學或技術科學。 中國的于光遠把現代科學分為兩大類,即分別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還有邊緣學科領域。數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量的關系的科學,哲學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錢學森認為,客觀世界除了自然、社會之外,還有第三個領域即思維領域,因此他把現代科學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同時,從這三個領域向上,通過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辯證認識論的橋梁,和哲學相聯系;向下則與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相聯系;數學則貫穿各個學科部門。 日本的綱島定治提出,自然科學可以按照研究對象分為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心理科學。這三者又可以細分為三個范疇:個性記述為主的階段、一般性的升級階段、適用第二階段的發生理論;比如,實驗物理學(力學、聲學、熱力學、光學、電磁學),理論物理學,分子、原子、電子理論這三者分別與之對應;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劃分的。 美國的科恩按照一般約定,指出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化學、地球科學、氣象學,有時還有數學。社會科學一般地被理解為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政治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傳統上存在第三群人文學科,它包括像哲學、文學研究、語言研究,有時還有歷史這樣的學科??茖W或自然科學的范疇常常被推廣到包括一些常規認為是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一部分的某些學科,除(體質)人類學和(實驗)心理學以外,還可以包括像語言學、考古學和經濟學這樣可以變化的領域。有時,地理學被認為是社會科學,有時被認為是自然科學。最近,一些(并非一切)傳統的社會科學被放在“行為”科學的大傘之下。

在現時代,科學的指數式發展引起知識的極度膨脹,造成學科的極度分化,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誕生。據說,在德國大學的科研目錄中列有四千多個研究領域。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國標-92)也列舉了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部類的57個一級學科 和三千多個專業的分類目錄。1989年出版的一本《英漢學科詞典》 ,收集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學科名稱更多達三萬有余。學科的這種通過分化和交叉而增生的趨勢方興未艾。在這種情勢下,學者競相推出自己的分類方案,從二元分類到五元分類一應俱全——當然也有超過五元的。

邦格持二元分類的觀點。他說,在各種科學之間,第一個最顯著的差異是形式科學和事實科學之間的差異,即處理觀念的科學和事實的科學。邏輯和數學是形式科學:它們不涉及實在的事物,因此不能用來使我們處理實在(即經驗),為的是使我們的公式確鑿有效。物理學和心理學處于事實科學之中:它們涉及設想在世界中發生的事實,因此必須訴諸經驗,以便檢驗它們的公式。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個人心理學等。此外,還有文化科學,其中有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物質史、思想史等。

三元分類也許是比較多的一種分類法。例如凱伯格堅持,從學術上可以區分出形式學科、經驗學科和詮釋學科。數學是形式學科,生物學和心理學是經驗學科,文學是詮釋學科。顯而易見,每一個實際的學科都體現出所有三個類型的方面:數學中的許多東西最終與關于世界的事實有聯系;生物學偶爾涉及形式結構,心理學包含詮釋;文學批評處理詩的形式結構和有關產生它的社會事實。在這個框架中,哲學本質上是像數學一樣的形式學科,詮釋的進路更多地屬于歷史。我們原來涉及的科學像生物學和物理學一樣,主要是經驗學科。我們的形式關注與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結構有關。我們也能夠注意到科學和哲學的詮釋方面,科學理論是在某些環境中并針對某種哲學思想背景出現的。理解科學史中的一個惟一事件,與分析在新近出現的理論和被說成用以支持它的實驗資料之間得到的形式關系,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四元分類除了前面介紹過的柯爾律治等人的區分以外,也有把科學分為形式的-運算的科學、自然科學、人類科學-文化科學。

N.麥克斯韋的五元分類(或六元分類)是這樣的:數學、統計學和邏輯關注改善形式的、先驗的或分析的知識。物理科學關注關于物理宇宙各個方面的知識。生物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生命的知識。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關注改善關于人的生活的各種社會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的知識。技術科學關注改善關于為實現各種有價值的、實際的社會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按照知識哲學的普遍一致的意見,經驗科學能夠被安排為粗糙的等級制類型。在底部,在一切的最基本的層次上,我們有理論物理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宇宙學。向上,我們有理論上不很基本的物理學部分,例如固體物理學和物理化學;再高一點,我們有無機化學的整體,并排化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物理學和化學的特殊化的應用)。再向上,我們有生物科學以及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做基底,中途有諸如動物學、植物學、解剖學、神經病學、遺傳學這樣的科學,頂端是生態學和動物行為研究。更高一些,我們有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政治科學和歷史學。按照一種觀點即還原論,我們應該把所有這些科學還原——至少在原則上——為理論物理學。按照競爭的觀點即反還原論,這或者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或者是不需要的目標。但是,二者都同意,經驗科學能夠依照等級制組織。更一般地,某種類似的等級制能夠在邏輯和數學的學科中察覺到。在基礎是邏輯,稍向上有集合論。其余的幾乎整個數學分支都能夠被詮釋為或多或少特殊的集合論的應用。

在這里,有必要專門介紹一下技術科學。這不僅由于我們先前很少涉及,更因為技術科學在當今社會所起的作用實在太大了——它可以迅速地變成生產力,在改造世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伊利英和卡林金指明,技術科學是改變實在取向的研究和活動,任務之間的差別產生不同的技術和技術知識。前科學時代的技術知識是實踐活動的經驗知識,技術知識的科學形式的進化與向機器生產的轉化有關。物質生產和技能的發展要求生產任務基于科學的工程來解決,要求技術設備的數學計算,技術不再能夠僅僅在常識、才智敏銳、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這就是為什么技術科學的誕生和形成是由兩個相反指向的過程決定的:一方面使用自然科學的定律、理論和發生在它們之中的技術對象和過程的研究的獨立資料決定,也由科學認知方法的積極應用決定;另一方面由獨立的觀察和技術與生產的事實的概括決定。自然科學應用于生產的技術問題,產生了不能還原為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常識的知識。軍事科學的開端近似地落入15世紀中期和1870年代之間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用科學知識解決工業生產任務,而不是一般的實際問題。在這個時期的第一階段(15世紀后半葉到18世紀初期),技術知識還沒有獲得理論水平,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充分形成的理論還不存在。這個階段以在實驗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在18世紀初和19世紀末的時期,對于與物理學、化學和力學相關的技術科學的形成來說,是決定性的時期。基本的自然科學理論的出現和充分發展的技術實踐,為把技術知識提高到理論水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新技術科學的進化的機制和形式在技術知識發展的“經典”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已經開始有意義的變化。在這個階段,技術科學還是通過從基礎自然科學導出而出現的模式繼續存在。導出是工程技術實踐和自然科學理論的綜合,電氣工程和無線電工程就是從電動力學導出的。在這個時期,技術科學的開端的新形式已經出現——通過從已經現存的作為基本科學起作用的技術科學導出,比如無線電定位就是從無線電工程導出的。應該注意,此時的技術科學已經在它自己的題材、理論原理和特殊的理想對象方面是科學知識的充分形成的領域。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技術知識的數學化穩定地得以發展。在1960年代,技術知識變成認識論認真分析的對象。因此,20世紀中期能夠被視為技術科學發展的非經典階段的開端。經典的技術知識與非經典的技術知識之間的差異除了理論的結構、出現和形成的機制不同外,還在于后者是交叉學科的。技術科學的理論具有建設性的功能,卻不包含新的邏輯關聯,這樣的理論不說明和預言,只是產生工程對象。

從以上的形形的科學分類不難看出,學者進行分類的依據或基準各有千秋。有人認為,科學分類所依據的原則有客觀原則(物質運動形式的客觀區別)、發展原則(物質運動形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層次原則(從一般到特殊的科學知識層次結構序列)、實踐原則(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出現會造成新學科的誕生)。有人指出,科學分類研究進入到結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階段。學者設計了各種模式模擬科學體系的結構,如塔模式、樹模式、網模式等。同時,科學分類的動力學研究也方興未艾,學者用液體沉淀模型、氣體流動模型、球體膨脹模型來模擬科學體系的運動和變化。 其實,馬赫早就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不同的透視都是可能的。從這些不同的觀點得到的結果能夠產生不同的學科,它們具有相對的自主性。 不過,一般而言,科學分類的基準不外乎三種:客觀的基準、主觀的基準、綜合的基準。客觀的基準包括研究的對象、種類和范圍,事物的本質,物質的層次,自然的秩序,探索的方法等;主觀的基準包括心智官能、精神能力、哲學理念、描述語言、抽象的形式等;綜合的基準在奧斯特瓦爾德的以序、能、生命的概念作為分類的依據中最具有代表性。

不用說,這三種基準的劃分是僅就主要傾向而言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誠如奧斯特瓦爾德所言:這些分類不是依照所謂的事物的“本質”,而僅僅從屬于為了比較容易和比較成功地把握科學問題而做出的純粹實際的安排。這是因為,“缺乏完備的和精確的邊界是所有自然事物的普遍特征,而科學是自然事物。例如,如果我們力圖在物理學和化學之間進行鮮明的區分,那么我們便會遇到相同的困難。在生物學中情況也是這樣,倘若我們超出懷疑的陰影力圖在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之間建立分界線的話?!?在本文結束時,我們不怕貽笑大方,愿意綜合各家之長,主要依據科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托出自己的簡略的分類方案:

廣義的科學可以分為形式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形式科學以符號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分析、推理、論證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構造形式的、先驗的思想體系或理論結構。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實證、理性、臻美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奧秘,獲取自然的真知。技術科學以人工實在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設計、試錯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創制出新的流程、工藝或制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科學在技術上的實際應用或應用科學的技術化而形成的系統的知識。社會科學以社會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多用調查、統計、歸納等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握社會規律,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人文學科以人作為研究對象,多用實地考察、詮釋、內省、移情、啟示等方法,其目的在于認識人、人的本性和人生的意義,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和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李醒民(1945~ ),男,陜西西安人?,F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主編,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科學文化。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萍冀逃霭嫔纾虾?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3頁。

薛定諤:《生命是什么》,羅來鷗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第1版,序言。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2頁。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版,第70、63、82~83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3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萍冀逃霭嫔?,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0~341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4~356頁。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5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6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萍冀逃霭嫔?,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2頁。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第97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56~358、358~361頁。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涂紀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第17頁。

李醒民:卡爾.皮爾遜:著名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北京:《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2卷(1990),第2期,第65~78頁。李醒民:皮爾遜——百科全書式的哲人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科學巨星》叢書9,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0~260頁。

皮爾遜:《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61~379頁。

J. A. Thomson:科學之分類,唐鉞譯,中國科學社編:《科學通論》,中國科學社出版,1934年第2版,第135頁。

奧斯特瓦爾德:《自然哲學概論》,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7~39頁。

R. Carnap, 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R. Boyd et. e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1991, pp. 393~404.

凱德洛夫、斯皮爾金:科學,丁由譯;金吾倫選編:《自然觀與科學觀》,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284~374頁。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錢的分類思想似乎有點經院哲學的味道。

綱島定治:科學分類的體系,北京:《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4年第4期,第92~96頁。

I. B. Cohen, A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I. B. Cohen ed.,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Some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Dordrecht/ Boston/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pp. 1~99.

這57個一級學科的名稱是數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農學, 林學,畜牧、獸醫科學,水產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測繪科學技術,材料科學,礦山工程技術,冶金工程技術,機械工程,動力與電氣工程,能源科學技術,核科學技術,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化學工程,紡織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統計學。

李詩英主編:《英漢學科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版。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24, 27.

H. E. Kyburg, Jr., Science and Rea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6.

卡里爾等:科學的統一,魯旭東等譯,北京:《哲學譯叢》,1993年第4期,第60~67頁。

N. Maxwell,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A Revolution in the Aims and Methods of Science, Englan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4, pp. 15, 23~24.

V. Ilyin and A. Kalink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8, pp. 166~184.

孫慕天:科學分類;于光遠等主編:《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72~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