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匯總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子生物學匯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分子生物學匯總

篇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Biotechnology

ZHANG Tiejun, CHEN Xinmei, OUYANG Yongch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36)

Abstract Molecular bi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biotechnology. Due to update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quickly,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fast, and the content is more abstract, from the rational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discussion, to carry out small class teaching, the use of cyber source,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cialty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effect, cultivate unity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bio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Keywords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reform

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具備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及創業精神,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院和相關企業等單位中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及商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及其規律的的科學,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其重要性、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科學,是21世紀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學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因此,確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改革方案,優化、重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保證生物技術專業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

1 分子生物學教學現狀

(1)分子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主要課程,教學單位往往會根據教師上課需求以及市場需求來選擇教材,然而,卻有可能忽略了對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慮。部分分子生物學教材內容高深莫測、專業詞匯多且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嚴重降低了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條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學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設備等教學手段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部分教學單位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難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3)分子生物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c以及生物學過程,大多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直觀感受。

(4)理論知識更新快,實驗技術發展快。分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其發展日新月異,這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老師需及時接納最新知識,充分備課。

2 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PBL教學法的合理運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式學習)教學法于1969 年由美國Barrows教授創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廣泛應用。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分組討論,學生解決問題。[3]在PBL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則主要起到輔導的作用。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復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課堂效率不高。在課堂中適當引入PBL教學法,可改善教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

在進行PBL教學前的備課過程中,任課老師應查閱大量的文獻,充分考慮在討論案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內容涉及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學科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在課堂上,教師應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控制好課堂節奏,同時應根據教學大綱的安排,強調學習過程中應掌握的知識要點。[4]

在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PBL教學可分為四個階段:(1)提出問題。開展PBL教學的時間不宜在課程開始的階段,而應在課程中后期,學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后再開展。PBL教學討論的主要題目應該是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或者難點,并且結合生活實際的討論內容。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組織者的身份。(2)人員組成。為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考慮到團隊的高效性,將每個班級分成4~6組,每組包括4~6 名同學。分組結束后,要求各組成員選拔出該組的組長并選定擬解決的問題,然后進行人員的分工,明確每個成員應完成的內容和時間節點。老師負責全程把控,掌握教學的整體節奏與進展,及時了解各組的情況,包括進程、主要觀點、存在問題、后續進展等。鼓勵各組結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成效較好的小組,給予肯定和表揚;對存在問題較多或進展較慢的小組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小組找到解決問題的核心路徑。(3)成果展示。學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開展充分討論。主講老師在學生討論完畢后,對學生的成果、討論的主題、各組的亮點、學生關注點較集中或爭議較大的問題、學生未掌握到的知識點、研究時未關注的部分、下一步學習或研究中需要改進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改進意見。[5](4)考核評分。考核評分是對PBL學生成果的集中體現,評分體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課件制作,占比30%,評價標準主要是內容正確、重點突出、課件美觀、清晰易懂,能綜合運用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表達自己的觀點;二是課件展示,占比40%,準備充分、邏輯正確、條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觀點等;三是課堂討論:占比30%,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能夠拋出富有啟發意義的論點,回答問題時中肯全面。

2.2 提倡分組討論,開展小班教學

在討論課開始前2周,老師將要討論的內容告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各小組成員間可以進行分工協作,分頭尋找資料、討論并匯總;課堂上以小組形式提出問題,介紹小組觀點、結論,老師也會對該小組的匯報進行點評;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復習,增強學習效果。小組學習活動的意義既體現個人的價值和責任,更強調成員間彼此賦予信心和力量,通過體驗團隊的智慧和協作,培養了學生間可貴的團隊合作精神。

分子生物學的課堂提倡小班教學。一方面,可以增加師生間互動的頻率。由于分子生物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生物學過程,大多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直觀感受,這就增加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小班教學有助于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學易于實施多種教學形式,靈活掌握教學要求和進度,便于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2.3 利用網絡資源,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強調的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構造者自己進行學習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學向個性化、創新化、自主化、多元化過渡的趨勢。分子生物學作為前沿科學,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積極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提升學生學習和借鑒優秀研究成果、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由照著教材講變成開放式、啟發式教學,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考的主動性、課堂的參與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去學習和研究當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識,在研究的過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精神。[6]讓學生由被動受教變成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形成教學工作“教”與“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要積極拓展教學內容的外延,主動介紹國內外優秀的生物網站、資源庫、期刊、論壇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豐富學科專業知識、前沿信息、專業詞匯等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也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7]

2.4 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 1967 年所著《評價方法論》 中首先提出來的,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不同,它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因此,形成性評價方式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學習效果。[8]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學學習習慣和實驗習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試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采取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顯得更加科學和必要。具體如下:一是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60%,包括課堂考勤,占總成績5%、課堂作業,占總成績10%、課堂提問,占總成績5%、PBL討論會,占總成績10%、實驗考評,占總成績30%。二是期末考試,占課程總成績40%。由于形成性評價是強調過程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情況,大大減少了學生考前突擊的可能,也更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2.5 優化實驗教學體系

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的研究當中。[9]通過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一方面有利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實用性、綜合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習興趣、創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學實驗學時數,開展綜合實驗也是課程改進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的特點,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操作性、設計性實驗,并做好不同實驗之間的關聯與銜接,建立實驗的邏輯體系。一是分組分工,輔助實驗老師提前做好實驗準備工,并提前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記錄。二是教師針對前期準備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闡述,并對實驗流程、操作方法、各環節中注意事?進行講解與演示,指導學生開展實驗。三是講解與演示結束后,學生動手實驗,教師應注意注意觀察過程和細節,對共性問題,要及時統一糾正,對個別同學的個性問題,要個別指導。既確保操作的準確性、嚴謹性,也要保證實驗質量,通過實驗檢驗教學情況。

3 結語

生物技術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環節的方方面面。課程教學是其重要的一環,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師要積極發揮作用,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教學能力,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手段豐富靈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學習內容掌握能力及應用效果,為國家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

篇2

關鍵詞:技術創新;大數據;雙螺旋模型

一、引言

自2013年被確定為“大數據元年”以來,大數據應用已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伴隨著數據規模和類型的劇變、數據存儲成本的迅速下降、數據采集更加密集和廣泛,學術界和企業界開始站在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大數據的價值。2008年9月,《自然》雜志推出了名為“大數據”的封面??S后IDC(2011)描述了大數據的“3V”:規模性(Volume)、多樣性(Variety)、實時性(Velocity),之后又加入價值性(Value)來描述大數據特征,稱之為“4V”[1]。麥肯錫(2011)將大數據定義為無法用常規軟件收集、儲存、處理、分析的龐大數據集。Forrester突破了以往單一對數據本身描述的局限,通過數據價值實現的角度將大數據定義為數據存儲、處理和訪問的流程與業務目標的集成。國內學者涂子沛在其專著《大數據》(2012)、《數據之巔》(2014)中反復表達“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2]以及“推崇知識和理性,用數據創新”的觀點,并描述了未來對于建設“SmartCity”的構想[3]。孟小峰(2013)指出大數據研究的火熱,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相反大數據的研究還處于一個非常起步的階段,還有諸如關鍵技術、利用方式等很多基礎性的問題需要解決[4]。大數據的發展和進步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主線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存儲是拉動大數據發展的“三駕馬車”,這三項數據技術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才能進一步發掘大數據的價值潛力。由于大數據具備準確預測趨勢的能力、從海量數據中萃取有應用價值信息與知識的能力以及對市場技術需求方向突出的把控等能力,使得技術創新的效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數據分析、挖掘和存儲本身作為技術手段也需要進行創新。因此,大數據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朱東華等(2013)提出了大數據環境下面向技術創新管理的雙向決策模型,以期提升我國技術創新管理研究在大數據環境下提取知識與觀點的能力[5]。趙亮等(2015)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創新源數據可視化以及創新應用子項目的實施,實現對技術創新評估預測、風險把控能力的提升[6]。針對大數據與技術創新有關文獻的梳理,不難看出,在大數據時代下,大數據對于各類技術創新具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而“大數據”概念下作為技術支撐的數據技術同樣需要創新,同時也需要對數據技術的創新進行管理。對于大數據和技術創新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關系,論文嘗試以雙螺旋結構模型為研究工具,提出大數據———技術創新雙螺旋模型,從而厘清在大數據與技術創新作用關系中的動力因素,以達到大數據與技術創新共同發展進步的目的。

二、雙螺旋結構理論

雙螺旋結構模型起源于生物學中的DNA雙螺旋結構,生物學家為了研究人類的遺產規律,從人類遺傳密碼———“基因”的角度出發,提出并繪制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該模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利用該模型,人類直觀地認識到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路徑,并對人類遺傳信息復制上升的互融聯動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生物分子學領域,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由兩條主鏈和堿基對組成,兩條主鏈相互盤旋形成類似于“麻花”狀的螺旋結構,而堿基對位于螺旋內部,兩兩對應。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就決定了生物體的不同性狀,而在DNA雙螺旋進行發展進化之時,堿基對的不同組合以及排列順序就確定了未來生物的發展走向。隨著管理科學的發展,在管理科學領域中有許多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二元關系,為了清晰地描述這種關系,管理學中引入分子生物學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進行描述,從而形成了管理科學中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質量管理學家戴明通過對計劃———執行———檢查的研究,提出這三個步驟不是原地循環往復的,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于渤(2008)將知識創新雙螺旋作為企業知識創新過程,指出創新的過程需要經歷一套復雜的過程,最終實現自我超越的知識螺旋轉化[7]。管理科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結合提煉出螺旋式系統方法論,又稱作螺旋式方法論。該方法論指導雙螺旋結構模型在管理領域的應用,而其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精神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演變的過程,通過螺旋內部重大影響因素的互相作用,循環使用不同的方法,推進事物有序的發展,最終達到事物發展的某種目標。

三、大數據與技術創新雙螺旋模型及分析

1.大數據與技術創新雙螺旋模型對于各類技術創新,大數據提供了龐大的樣本數據分析預測、精細的市場技術需求定位、詳盡的技術創新需求對象畫像刻畫等服務,使得技術創新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而數據分析、挖掘和存儲是推動大數據自身發展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的創新也將直接影響到大數據對其他技術創新的拉動作用。利用雙螺旋結構模型研究大數據與技術創新相互作用關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論文提出大數據———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模型(BigData--Tech-nologyInnovation雙螺旋結構模型;BT雙螺旋結構模型)。依據BT雙螺旋結構模型,本文將大數據與技術創新視為兩條主鏈,即“大數據鏈”和“技術創新鏈”。這兩條主鏈的相互作用是依靠堿基對進行鏈接的,為了推動“大數據鏈”與“技術創新鏈”的發展增長,堿基對的不同搭配,相互作用,促進BT雙螺旋模型的不斷發展。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存儲是推動大數據發展的技術核心,技術創新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管理理論的指導,以技術創新管理理論指導數據技術的創新,從而實現BT雙螺旋模型的發展。故將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存儲和技術創新管理理論作為堿基,進行兩兩配對。圖1BT2.大數據———技術創新雙螺旋模型分析BT雙螺旋結構模型中將大數據與技術創新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將其作為兩條主鏈進行分析。各類技術的創新需要在大數據以及大數據相關技術的支持下進行。同樣的,大數據自身數據技術的創新又歸屬于技術創新范疇,需要相關技術創新管理理論來給予指導和管理。BT雙螺旋結構模型需要向縱深發展,就必須要經歷雙螺旋結構的破裂———復制———重組———再破裂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從而循環往復,推動BT雙螺旋模型不斷發展。堿基一:數據挖掘技術,大數據需要通過從海量的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識,因此,數據挖掘技術是大數據未來發展的一項核心技術。憑借數據挖掘技術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可以為技術現狀進行評估、技術創新未來趨勢進行預測、技術創新源進行匯總提供強大的信息支撐。堿基二:數據分析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是通過對現有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總結并對所分析對象提供相應的預測。該技術是連接數據與結論的重要橋梁,通過分析技術可以順利地將“冷冰冰”的數據轉化成為有價值的結論成果,堿基三:數據存儲技術,存儲技術是數據挖掘技術與數據分析技術的基礎。信息時代的數據不僅僅是結構化的數據,更多的則是非結構化或是半結構化的數據,大量的數據需要有存儲空間,并且要做到隨用隨取,這樣才能使得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堿基四:技術創新管理理論,數據技術的不斷革新需要從管理學的角度給出指導性的建議。大數據的三項核心數據技術本身作為一種技術手段,需要進行科學的發展,在數據技術的創新過程中,離不開技術創新管理理論的協助。大數據鏈與技術創新鏈作為BT雙螺旋模型的兩條主鏈擔負著不斷進步發展的使命,以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數據存儲技術和技術創新管理理論為堿基對負責對兩條主鏈的發展進行指導。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中,堿基對必須是A-T,G-C進行定位搭配互補,而在BT雙螺旋模型中,通過借鑒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堿基對互補理論,從而進行多元輪回式的互補結合。BT雙螺旋模型中的堿基對不再像DNA雙螺旋模型那樣必須定位對象式的配對,當進入破裂階段,大數據鏈與技術創新鏈進行分離,兩主鏈破裂時連帶自己鏈條上所攜帶的堿基一并分離。進入到復制階段,各堿基進行復制,也即各項數據技術以及技術創新管理理論的推廣應用。而后,進入重組階段,堿基隨機兩兩結合,重新配對,在不同的空間、時間進行不斷的隨機結合,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映。從而在不同隨機兩兩堿基結合的過程中,產生創新,發揮動力作用,就如同圖2所示地推動BT雙螺旋模型向縱深方向進行發展進步。

四、結論與展望

篇3

關鍵詞:基因工程;教學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119-02

基因工程又稱為基因拼接或者DNA重組技術,是將一種生物體(供體)的基因與載體在體外進行拼接重組,然后轉入另一種生物體(受體)內,使之按照人們的意愿穩定遺傳并表達出新產物或新性狀的DNA體外操作程序。1972年美國人Berg在基因工程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公認為“基因工程之父”。1973年美國人Cohen等用核酸限制性內切酶EcoRI,首次基因重組成功。近些年來,基因工程的新概念、新理論及新技術不斷涌現,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與充實,已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1,2]。21世紀以來,基因組學已進入功能基因組學時代,對基因功能的研究是生物技術發展的新方向,體現了基因工程的重要價值所在。基因工程學作為當代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關注的前沿學科之一,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學的核心內容,其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者所在學院(浙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于2007年新增了生物技術專業,同時開設了基因工程課程。為了不斷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筆者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兄弟院校相關課程的授課經驗,努力充實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對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了探索式改革。

一、教學內容

1.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蚬こ汤碚撟鳛橐环N專業性很強的課程,需在學生有一定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教學。在浙江海洋學院本課程于大三下學期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修完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生物學基礎課程,具備了較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作為一種技術性很強的課程,與上述生物學基礎課程關系密切,同時與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等學科緊密聯系,存在一定的內容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此類重復,或一筆帶過,點到為主,或采用實例對重要知識加以鞏固,盡量避免重復,突出課程特色。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浙江海洋學院第一次即2010年選用的《基因工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孫明教授主編。該教材內容全面翔實、章節清晰,對基因工程的原理、策略和技術方法均有系統介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前瞻性。但是其內容較多,很多內容對于二本院校本科生來講過于深奧、難以理解,學生也反映該教材較難,建議選其他較易理解的教材。結合該院校是二本院校的實際,筆者從2011年開始使用袁鶩洲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基因工程》,屬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本教材為國家精品課程教材,主要介紹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用基因工程操作技術以及基因工程與功能基因組學相結合的技術應用進展。主要內容包括三大塊。一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技術,包括工具酶和克隆載體。表達載體及常用的基因表達系統,目的基因獲取、制備、擴增、導入與鑒定的各種方法。二是基因工程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包括基因表達譜的研究技術,全基因組化學誘變、轉座子飽和誘變的技術,基因敲除與基因敲減的技術,GAL4/UAS過表達系統,酵母雙雜交及免疫共沉淀等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的技術等。三是基因工程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包括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的制備與應用,基因治療的原理與策略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制與現狀等。該教材內容清晰易懂,實例舉證充分,且涉及基因工程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該教材3年來,目前感覺學生反映較好,適合該校學生使用。

2.引領學生了解前沿動態?;蚬こ套鳛橐婚T前沿學科,發展速度快,內容日新月異。我們常用教材多側重原理、基礎等理論知識,且更新速度始終落后于基因工程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F代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為了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基因工程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添加一些新成果、新理論和新技術[3],如:生物能源,基因工程疫苗的開發,基因治療等,并結合自己在國外實驗室所學向同學們展示最新技術與相關研究進展。基因工程的新技術多發表于Science、Nature、Cell等頂尖雜志,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發表的經典新成果,嘗試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段翻譯、小組討論,增加對新知識的了解[3]。一些重要的生命科學論壇,如:生物谷、丁香園、小木蟲等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交流學習的地方,而知識的碰撞最容易產生科學的火花。因此,鼓勵學生瀏覽這些論壇,并參與討論,增強學習興趣。另外,也鼓勵他們加入相關的QQ群,比如轉基因群、生物信息群,增加同業交流,為自己拓寬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技術問題,同時也為今后從事的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多元化

不像動物學、植物學可以直觀地看到實物,基因工程內容抽象,多涉及細胞、分子等微觀內容,且高新技術多,操作流程長,如果僅僅采用文字和語言表述,難以講授明白,學生學起來也比較晦澀難懂[4]。因此,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概念、原理講得通俗易懂,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容易。

1.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基因工程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改變原來單純的文字、圖片等內容,不斷嘗試加入一些聲音、錄像、動畫等信息,使課堂圖文并茂、有聲有色、栩栩如生,便于學生理解并強化記憶。如在講解“PCR反應”一節中,自己錄取了PCR的準備、操作以及電泳檢測等全套過程,老師講得省心,同學們聽得舒心,極大提高了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效果。

2.小組討論式教學。有價值的討論是促進學生開動腦筋、舉一反三、加深認識的有效手段。在遇到抽象內容時,講解完畢后,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并選出一名組長上講臺以PPT的形式匯報本小組的學習心得,組長實行輪換制。下面的同學給匯報的小組分別從以下幾方面打分:匯報PPT的表現,制作PPT的質量,所講內容的條理性、創新性以及講解能力。通過此手段,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可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專題:①轉基因動物;②中國的轉基因水稻;③基因工程產品的安全性;④基因治療。

三、改革實驗教學、科研項目與課程教學相結合

本?;蚬こ虒嶒炇窃诖笕Y束后的暑假短學期開展的,共16學時,這時學生已上完基因工程理論課,具備了實驗操作的相關理論知識。實驗內容至關重要,是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那么如何選擇實驗內容呢?這一點比較關鍵。授課教師多具有博士學位,承擔著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基因工程教學過程中,嘗試將實驗內容和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科研項目的研究中。學生可根據教師的科研項目自主確定實驗課程內容,從實驗內容的選擇,到實驗方案的設計、試劑的購置、實驗步驟的進行等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老師在此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筆者將課題“曼氏無針烏賊微衛星富集文庫的構建”分解成幾個小實驗,包括PCR擴增、瓊脂糖凝膠電泳、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反應、載體連接、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及轉化、藍白斑篩選與鑒定、測序、序列分析和引物設計等,指導學生進行整個流程實驗,使其知識更具有系統性、完整性。此外,還可鼓勵學生申報省級或校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由筆者指導的“轉基因綠色熒光觀賞魚開發技術探索”以及“青魚β-actin基因的啟動子功能初步檢驗”分別獲得省級可喜獎項,這個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今后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四、試探采用雙語教學

現代高素質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高水平的專業外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為適應學科發展趨勢,并擴充學生的英語專業詞匯,培養英語思維模式,在基因工程教學過程匯總嘗試進行雙語教學[5]。在教學上,以中文課件為主,主要的專業詞匯用英文標注,時而用英文講解,盡量創造雙語教學環境。并且鼓勵學生借閱相關的英文教材,例如,在國際上使用廣泛,權威性和時代感強的英文教材《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 and genomics》(7th ed)作為教學參考書。

簡而言之,經過幾年的努力工作,浙江海洋學院在基因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了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了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還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必須堅持不斷地探索、實踐、總結,最好建立一支教學團隊,希望把基因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開展得更有效果,為國家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明.基因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

[2]李立家,肖庚富.基因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8.

[3]張傳博,李莉,耿紅衛.基因工程課程教學改進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04).

篇4

關鍵詞:《動物學》;教學改革;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147-02

《動物學》是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筆者為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開設了《經濟動物開發與利用》公共選修課,每年有600余學生選修,反應較好,有些學生產生了創業思想,個別學生甚至走上了創業之路。如何將創新創業相關的信息與技能融入《動物學》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給《動物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從突出介紹模式動物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面向生產實踐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改革課程教學方法保障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總結。

一、強化模式動物的介紹,補充新成果,反映新動態,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面對飛速發展的動物學科,要不斷吸收學科新成果,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動物學》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前沿學科的關系。通過介紹四膜蟲、草履蟲和渦蟲等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

以四膜蟲為研究材料,在上世紀70年現了端粒,80年現了核酶與端粒酶。切赫、阿爾特曼、布萊克和格雷德本等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90年代組蛋白乙?;g后修飾功能的發現成為研究熱點,“大核DNA重整中RNAi機制的存在”被評為2002年美國Science雜志十大科學發現之一,同時簡介核酶、端粒酶和RNAi等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草履蟲基因組的破譯以及基因組分階段復制的不同過程,對于進一步了解生物進化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草履蟲高度有序的細胞結構為細胞信號的研究提供了條件。草履蟲單細胞的特性使它對藥物的反應更為敏銳,是研究有毒物質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材料。Sascha Krenek等人提出可以利用草履蟲的熱性能曲線間接反映氣候變暖對生物的影響。

渦蟲的神經系統結構和神經遞質種類與哺乳類十分接近。渦蟲對依賴性藥物具有明顯的戒斷反應和劑量依賴性,成為藥物成癮機制在體實驗模型,為開發新的抗依賴性藥物提供了無限契機。Reddien等采用RNA干涉技術對渦蟲中1065個基因進行篩查,發現很多基因與中樞神經系統再生有關。渦蟲的另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征是退行生長。退行生長現象引起諸多思考:渦蟲如何計算自己的細胞數量?如何維持體形?各種器官如何保持功能?這些問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研究興趣。

水螅已成為軀干成形、干細胞生物學和再生研究的重要模型。華麗新小桿線蟲是第一個完成全部基因組測序的多細胞生物。Andrew Z. Fire和Craig C. Mello在華麗新小桿線蟲上發現了RNA干擾機制。這一發現對于機體防御病毒及尋找疾病的治療方法極為重要,同時RNAi也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工具。槍烏賊的星形神經元具有巨大軸突,Hodgkin and Huxley將微電極插入槍烏賊的大神經,直接測出了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差,從而提出了“鈉假說”。Eric Kandel及其同事選用加利福尼亞海兔為實驗對象,揭示程序性記憶的儲存位點及形成機制。果蠅在20世紀生命科學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遺傳學的研究、發育的基因調控研究,各類神經疾病的研究,衰老與長壽,學習記憶與某些認知行為的研究,等等都有果蠅的“身影”。隨著突變體誘變、嗎啉環修飾的寡核苷酸、mRNA過量表達、轉基因斑馬魚、基因敲除等相關遺傳操作手段的日臻完善,斑馬魚作為脊椎動物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非洲爪蟾是最早克隆的動物,開創了動物克隆的新時代。

二、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注重學生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

將部分傳統動物實驗改造為設計性訓練項目。如有關草履蟲的實驗內容,除了要求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其結構并作圖外,還安排學生分組完成草履蟲的采集、分離純化和培養任務。結合四膜蟲和草履蟲在科學研究中應用的介紹,引導基礎較好、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查閱資料,自行設計利用草履蟲作為試驗對象開展科學研究的題目和實施方案。通過PPT講解,篩選出有一定科學意義且可行的項目,鼓勵相關學生以此作為參賽題目參與學校各類本科生的培養計劃,或作為畢業論文題目展開相關實驗。

三、貼近生活,面向實踐,注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在介紹各類群分類概況時,結合動物資源價值和開發利用現狀,從食用、藥用、觀賞等方面進行概述,同時介紹我國特有、珍稀動物資源現狀,以及某些對人類危害較大的動物類群,讓學生大致了解各類群動物的資源價值、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所學知識的應用范圍。對生活中常見、價值較大、開發利用比較成熟的典型種類,則予以重點介紹。如養殖蚯蚓在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大中型養殖場糞便上的意義,蚯蚓的飼用和藥用價值以及蚯蚓糞的肥效,等等;螞蟥的藥用價值與人工養殖技術要點;河蚌育珠的主要過程和珍珠的價值;冬蟲夏草的產生過程、人工培育的難點和蛹蟲草的開發利用;黃粉蟲、蝗蟲等的價值和開發利用前景;美洲大蠊、螳螂和斑蝥等昆蟲獨特的藥用價值;主要養殖魚類、蛙類、龜鱉類、蛇類、禽類和獸類的養殖與利用現狀。實驗訓練項目也能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不少實驗都可選擇養殖對象作為實驗動物,如蚯蚓、河蚌、福壽螺、圓田螺、蝗蟲、中華絨螯蟹、羅氏沼蝦、鯉魚、泥鰍、美國青蛙、中華鱉、家雞、家兔和小白鼠等。

四、改革教學和考核評價方法,保障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現代大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日益多樣化,加之“手機”的誘惑,不少學生已成為低頭一族。“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抓住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建立《動物學》課程網絡資源教學平臺,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設置網絡交流平臺,師生互動,及時交流信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形態、結構和分類是《動物學》課程的主要內容??總鹘y課堂授課方式很難形象講述,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任課教師集體研討,完善《動物學》CAI課件,對理論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簡,補充新動態、新成果和經濟動物開發利用方面的知識。

2.分段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第一次上課時將教學日歷交代給學生(網絡平臺上也進行公示),讓學生清楚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時間安排和進度情況。將每次課堂教學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學相關章節;第二階段,任課教師對主體內容進行概述,呈現知識體系,交代重點,解析難點,同時要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自學容易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第三階段,學生提問,其他同學或教師解答;第四階段,教師提問,學生集體或個人作答。從機考平臺試題庫中將各章節考核要點整理出來,編制成判斷題、填空題、選擇題和填圖題等題型,在投影上展示出來,逐一提問,并對學生個人的答題情況做好平時成績記載。

3.改革課程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考核機制。強化課程習題、實驗操作、實驗報告、讀書報告、課程討論等教學課程訓練項目,將這些監測情況匯總,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建立《動物學》試題庫和機考平臺。在考試內容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擯棄以死記硬背為特征的考試導向。

總之,在《動物學》教學中,應從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注重與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相結合,注重與日常生活實踐相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善良,麗,謝志浩,等.“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途徑的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82-84.

[2]張志強.高等農業院校動物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與體會[J].生物學雜志,2014,(4):110-112.

[3]徐純柱,李微,郭自榮,謝桂林.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動物學實驗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157-158.

Tal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Zoology"

WEN An-xiang,WU Jia-yun,XU Hua-ming,WANG Qin,ZHU Guang-xiang,XIE Meng,JIANG Yan-zh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Sichuan 625014,China)

篇5

【關鍵詞】  流感; 人群監測; 基因; 變異(遺傳學)

epidemiological value of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on season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zhang shunxiang1, gu liniu1,2, cheng xiaowen1, he jianfan1, hu dongsheng2, lv xing1, wu chunli1, lu jianhua1, fang shisong1. 1.shenzhe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enzhen 518020,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iversity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pidemiological value of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for the predominant strains with the season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methods percentages of visits for 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 had been analyzed as an indicator of influenza virus activity in the community. nasopharyngeal swabs from the patients with ili were propagated and isolated for viruses. the ha1 region of the predominant viruses were tested by rtpcr and sequenced subsequently. the analyses of pairwise amino acid variations, genetic clustering, and phylogenetic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otal of %ili was 6.67% and there was a summer peak from may to july. total of 50 sporadic outbreaks of influenza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eak of the outbreaks preceded the peak of %ili by approximately two weeks. the annually isolating rates of influenza virus was totally 11.63% and fell below the peak of %ili about 4 weeks. the predominant strains included subtype h3n2 (59.5%) and type b (37.0%).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analysis of influenza h3n2 viru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2 branches, including the viruses isolated from january to april, and other months of 2007, respectively. the vaccine straines recommended by who and representative strains recommended by ccdc were clustered in branche 1. although some amino acid changes at antigenic sites were found in subtype h3n2 and type b viruses, none of new circulating strains for genetic reassortment or antigenic profiles had been determined. conclusions this has confirmed the epidemiologic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in season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s an essential public health component for monitoring the incid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influenza and predominant strains.

【key words】 influenza; population surveillance; genes; variation (genetics)

當今全球最為關注并投入大量研究的傳染病之一當屬流感。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每年定期流感流行動態和防治標準,推薦疫苗株,推動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1]。疾病預防控制一線的流行病學工作者積極開展流感季節性監測,通常包括流感樣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統計分析和流感病毒的分離鑒定;在國外也將流感相關死亡率和兒童因流感住院情況的報告等納入監測內容。近幾年來,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傳統醫院和診所ili報告的同時,探索電話調查[2]、基于互聯網[3]、地理信息系統[4]的ili數據收集分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季節性監測基礎上,開展了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測定和分子變異分析,不僅豐富了季節性監測的內容,更顯示了流感監測對預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流感暴發和流行應急應對的意義。

2007年,筆者在深圳市流感監測系統(shenzhen influenza surveillance system,siss)季節性常規運轉的同時,開展了人群中循環的流感病毒優勢毒株的基因序列測定和分析,并對其流行病學意義進行了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流感監測系統運行 按照國家和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建立國家和省級監測點,同時,根據深圳地域和人口等因素,確定市級監測點,各級監測點共同組成siss,按照國家監測方案統一運行。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szcdc)為網絡技術設計單位,對各級監測點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質量督導和考核,并定期小結和反饋結果,確保網絡良好運行和報告質量。

1.2 ili數據收集和統計 ili參考who定義,規定為發熱≥38 ℃,伴咳嗽或咽痛癥狀,并缺乏其他病原學診斷依據者。由siss中9所監測醫院的內科門診、兒科門診、急診科和發熱門診逐日登記, 同時統計上述診室的就診病例總數,計算ili占就診病例數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patient visits for ili,%ili),每周由醫院報告szcdc進行匯總,按周%ili作為流感流行的分析指標。

1.3 ili暴發疫情報告 siss將暴發疫情定義為:某人群相對集中的單位如學校、幼托機構、敬老院、工廠或公司、工地等,1周內出現5例及以上ili,由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報后調查處理,szcdc按周完成匯總和分析。

1.4 流感病毒分離鑒定和分析 每所流感監測醫院從接診的ili中選取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癥狀期病例采集咽拭子標本,每周10份冷藏運送到szcdc完成病毒分離:按常規方法同時接種狗腎傳代細胞和9~11日齡雞胚,進行流感病毒培養;連續傳兩代,經血凝實驗結果為陽性的標本,采用國家流感中心推薦的標準血清進行血凝抑制實驗,完成病毒型別和亞型的鑒定。并將陽性毒株分裝后-70 ℃保存,以供日后基因序列測定和分析。計算各年度流感病毒的分離率和逐年各亞型流感病毒的構成比作為分析指標。

1.5 流感病毒血凝素重鏈區(ha1)基因片段序列測定和分析

1.5.1 病毒粒rna提取 取流感病毒陽性培養液200 μl,采用roche公司商品化試劑盒提取rna,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5.2 ha1片段的擴增 將提取的流感病毒rna逆轉錄合成cdna,后用pcr擴增。取6 μl流感病毒rna作為模板,進行反轉錄。實驗所用引物、逆轉錄酶、rna酶抑制劑、taqdna聚合酶均購自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

1.5.3 序列測定 pcr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后,送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進行產物純化并測序。

1.5.4 核苷酸序列比對和種系發生樹分析 與who推薦的年度疫苗株及我國2007年推薦代表株作為參比毒株,同時將測序得到的本地流感病毒株,用simmonic和dnastar軟件完成核苷酸同源性和基因進化樹分析。其中疫苗株的ha1序列來自flu網,我國代表株ha1序列由國家流感中心提供。

2 結果

2.1 siss的組成 2007年siss由7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1所,區6所)、9所醫院、3所學校、6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和4所禽類飼養和銷售市場組成,共有29個單位,覆蓋了6個行政區。

2.2 ili按年齡分布 2007年siss共報告ili為151 890例,占就診病例總數(2 278 884)的比例為6.67%;在所有ili中,0~4歲占47.44%、5~14歲占25.33%、15~24歲占8.40%、25~59歲占17.41%、60歲以上占1.23%,即ili主要集中在0~14歲組兒童和青少年。圖1顯示了深圳市全部監測點%ili按周分布,雖然各周%ili有所波動,但曲線的總體走勢呈單峰型,%ili從第23~24周開始上升,至第27周達到高峰,隨后逐步下降,第30~31周回落到一般水平;即 6~7月份為深圳市流感流行期,形成較明顯的夏季流行高峰。

2.3 ili按周分布 深圳市2所市級醫院中,其中1所綜合性醫院全年%ili為4.46%(24 428/547 617),而另1所兒童醫院的%ili為10.30%(19 774/192 053),提示低年齡ili較多。圖11顯示了2所市級醫院%ili分布與總體趨勢(圖14)基本一致。深圳市6個區監測點數據分析提示,市區%ili季節性高峰比市區外明顯,平均%ili高于2所市級醫院,由圖12可見,%ili高峰值也明顯超過2所市級醫院。圖13顯示6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簡稱社康中心)%ili走勢與圖14一致,但%ili上升和回落更趨緩慢。3所學校%ili高峰明顯,與醫院監測點報告的%ili相比,峰值高且時間提前到第25~26周。

2.4 ili暴發疫情特點 共報告ili暴發疫情50起,主要分布在15~27周,以24~25周為高峰期,也呈夏季高峰; 但與%ili按周分布(圖11)比較,高峰期在24~25周,可能與中小學校ili暴發疫情(共44起,占88.0%)較多有關。見圖2。

2.5 各型流感病毒分離結果 2007年流感病毒的分離率分別為11.63%(289/2 484),在分離到的毒株中,h3n2亞型172株,占59.5%,b型毒株107株,占37.0%;而h1n1亞型10株,占3.5%。分離率6~7月最高,1月、8~12月份低于平均水平(表1)。另外,50起暴發疫情中35起(70.0%)檢測結果呈陽性,其中a型流感29起,b型6起。

2.6 流感病毒ha1基因進化分析 圖3顯示,2007年深圳占優勢的h3n2亞型流感病毒分離株的演化發展可概括為2個分支,從sz/19/07到sz/101/07共計19株為一個分支,它們絕大多數為2007年1~4月分離,與who連續3個年度即2006/2008和2008/2009的疫苗推薦株以及我國當年的代表株聚集一起,遺傳距離接近。而2007年5月以后(主要是5~7月)分離的52株病毒聚集在另一分支,與疫苗株及我國代表株遺傳距離較遠。

系、26株b(victoria)系毒株ha1區進行測序,選取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離的株b(yamagata)系19株、b(victoria)系7株,構建ha1區基因進化樹,與2006年深圳毒株、who疫苗株及我國代表株進行對比(圖4)。由圖4可見,2007年毒株聚集成2個分支,從sz/3/07到sz/230/07為一個分支,屬于b(victoria)系;2006年深圳分離到的大多數毒株,以及2006~2007年疫苗株b/malaysia/2506/2004、國家代表株b/sz/155/2005在一個分支上。而2007年深圳分離的絕大多數毒株即從sz/72/07到sz/320/07共19株構成另一個分支,屬b(yamagata)系;與疫苗株b/shanghai/361/2002和b/florida/4/2006距離較遠,和國家代表株b/fjxl/54/2006同屬一個分支。各分支內部沒有發現明顯的時間進化差異。

2.7 ha1核苷酸同源性 h3n2亞型流感病毒2007年1~4月分離株與a/jxdh/312/2006的同源性最高,為99.4%~100%;2007年5~12月分離株與2008/2009年度疫苗株(a/brisbane/10/2007)的同源性較高,為98.7%~99.2%。b型流感2007年分離株與b(yamagata)系who疫苗株的同源性為97.1%~97.9%,與國家代表株的同源性為99.0%~99.6%。而在b(victoria)系中,與參照株同源性比較發現,2006年分離株的同源性均高于2007年毒株。

2.8 ha1區氨基酸變異分析 所有h3n2亞型和b型流感毒株ha1基因長度和編碼氨基酸均未見缺失或插入,受體結合和二硫鍵位點氨基酸也顯保守。與who推薦的2006/2008年度疫苗株(a/wisconsin/67/2005)對比,2007年h3n2亞型毒株幾乎均發生i223v氨基酸替換,其中1~4月分離的毒株發生r142g、n144d氨基酸替換,5月份以后分離的毒株發生g50e、k140i氨基酸替換;2007年分離到的個別毒株還發生了d53n、k158r、r261q和s45n氨基酸置換。上述氨基酸替換的影響是,d122n和s45n氨基酸變異增加一個糖基化位點,而n144d置換導致一個糖基化位點丟失;另外,140、142、144、195位點分別位于抗原決定簇a和b區。雖然按照已知的原則,尚不能判定為新毒株,但 a/sz/9/2007和a/sz122/2007兩個分離株值得關注。

b型流感病毒2007年分離株中,b(victoria)系5個糖基化位點均保守;但在b(yamagata)系中,所有分離株發生r48k,大多數發生p108a、l131p、t199i和d197n置換,并由于d197n而增加一個糖基化位點;b/sz320/2007毒株值得重視。

3 討論

季節性流感監測中不斷引入現代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實驗檢測技術,是提高常規監測質量的有效手段。siss近3年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監測點布局試圖滿足人口分布和區域相關機構配置需要,技術操作按照我國流感監測方案統一運作,人員技術培訓和質量督導等措施確保了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和實驗室檢測的穩定性,先前的研究業已表明這一點[5]。盡管who提出并統一了ili的定義,推動該指標的應用,但在流感監測中,人們更重視病毒的分離培養,ili的報告和分析容易被忽略。以質量控制為前提,以近3年ili數據為基礎,2007年筆者開展了人群流感預防控制預警[6],結合本研究結果,市、區醫院和社康中心、學校等ili的走勢一致,表明siss積累的數據穩定可信,為進一步探討與病毒分子變異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雖然ili不僅由流感病毒引起,也包括其他病原體,但ili可以作為人群流感流行的指標。本研究發現,雖然深圳市2007年全年都有ili活動,但最活躍季節在5~7月;流感病毒分離率最高的月份也在6~7月,表明流感在深圳呈現夏季高峰,符合亞熱帶地區流感發生和流行特點。由ili的年齡分布和ili暴發特征看,流感急性發病主要累及的人群為兒童和少年,而且在該人群中,流感發生較早。ili比例和趨勢在各級醫院和社康中心沒有太明顯的差異,提示現階段市級醫院監測點的設置是必要的。但學校中ili的統計分析可由ili暴發疫情報告代替,因為暴發疫情比散發ili提早2周出現,作為監測指標更敏感。2007年在深圳人群中循環的優勢株為h3n2亞型流感病毒(占59.5%),b型次之占37.0%;而h1n2亞型流感病毒僅占3.5%。2007年2~7月h3n2亞型十分活躍,尤其是4~7月分離率較高;而b型流感病毒中,以yamagata系比較活躍,主要在6~10月份。本研究發現,深圳地區2007年流感病毒分離率為11.63%,以6~7月分離率最高,比ili的高峰期推遲1個月;2007年流感控制的實踐證明,ili比病毒分離結果更具有早期預警意義。香港的研究[7]也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發現,流感樣病例就診率與搖擺不定的實驗室監測相比,至少可以提前2周發現流感的流行,因此,在香港地區可以作為預測流感流行的指標。

本研究根據流感病毒分離結果所表現的深圳人群中病毒循環映像,進一步被病毒分子變異分析所明確。h3n2亞型流感病毒ha1基因進化分析發現,2007年已分成兩支,who當年疫苗株和我國代表株僅與1~4月毒株接近,而與5月之后分離株產生了遺傳距離,提示深圳可能是h3n2亞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快的地區或城市之一。h3n2亞型流感病毒ha1基因的氨基酸置換分析,雖然還不能確定新的變異株出現,但提示a/sz/9/2007和a/sz122/2007兩個分離株值得高度關注。b型流感病毒ha1基因進化分析發現,2007年以yamagata系最活躍,值得重視的毒株為b/sz320/2007。由此可見,病毒分子變異分析,可以進一步查明人群中所發生的優勢毒株的特性。流行病學工作者已經也注意到國外的新近研究,特別注意大樣本、跨地區、不同年度連續地病毒分子分析結果[8~10],并且綜合地展開分析[11]。我國臺灣[12]和香港[7,13]地區業已見諸報道,更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普及,在季節性流感監測中,開展流感分子變異分析的可行性良好。期望國內更多同行跟蹤進展,進一步提高季節性流感監測的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 who. recommended composition of influenza virus vaccines for use in the 20082009 influenza season [j]. wkly epidemiol rec, 2008,83(9):8187.

[2] malone jl, madjid m, casscells sw. telephone survey to assess influenzalike illness, united states, 2006 [j]. emerg infect dis, 2008,14(1):129135.

[3] marquet rl, bartelds ai, van noort sp, et al. internetbased monitoring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the 20032004 influenza season [j]. bmc public health, 2006,6:242.

[4] carrat f, flahault a, boussard e, et al. surveillanc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 in france. the example of the 1995/1996 epidemic [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1998,52(suppl 1):32s38s.

[5] 谷利妞,程小雯,張順祥,等. 深圳市2005-2007年h1n1亞型流感病毒ha1基因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8,29(5):459463.

[6] 逯建華,張順祥,谷利妞,等. 深圳市流行性感冒監測參考線的設計及預警應用 [j]. 疾病監測, 2007,22(12):799801.

[7] yang l, wong cm, lau eh, et al. synchrony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urveillance for influenza in hong kong [j]. plos one, 2008,3(1):e1399.

[8] russell ca, jones tc, barr ig, et al.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seasonal influenza a (h3n2) viruses [j]. science, 2008,320(5874):340346.

[9] finkelman bs, viboud c, koelle k, et al. global patterns in seasonal activity of influenza a/h3n2, a/h1n1, and b from 1997 to 2005: viral coexistence and latitudinal gradients [j]. plos one, 2007,2(12):e1296.

[10]schweiger b.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influenza virusesa look back on the last 10 years [j]. berl munch tierarztl wochenschr, 2006,119(34):167178.

篇6

【關鍵詞】前哨淋巴結微轉移術;檢測;臨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1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4094-02

結直腸癌是對人體健康危害巨大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逐年增加,在惡性腫瘤里面位于前列。前哨淋巴結活檢(SLNB)在結直腸癌中能較準確地預測腋窩淋巴結或病理條件下的組織,前哨淋巴結(SLN)陰性的腋窩淋巴結清掃(ALND),提高手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梢匀绾慰焖贆z測SLN和微轉移的患者,提高微轉移的SLN診斷的準確性,減少兩個操作率,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整理,研討,下面匯總這方面的研究。

1前哨淋巴結活檢及微轉移

1.1前哨淋巴結活檢定位前哨淋巴結是在淋巴結引流淋巴結原發腫瘤,淋巴腫瘤導致淋巴結轉移發生的第一批只有淋巴結。前哨淋巴結的淋巴管擴散屏障阻止癌細胞,其臨床意義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找到前哨淋巴結將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運作。大體來看,共有三種前哨淋巴結定位方法:一是生物染料針對淋巴結著色的使用的方法;二是使用放射性膠體注射,檢測和γ計數器的使用;結合生物識別放射性膠體染料的結合使用。其中,第三種方法的準確度和靈敏度最高的。巴恩韋爾和42例阿爾貝蒂尼的腫瘤在99mTc標記的膠體硫和異硫藍相同的注射,前哨淋巴結檢測準確率的組合是90%。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共同使用生物染料和放射性膠體一般都可以確定前哨淋巴結的具置。

1.2前哨淋巴結活檢特征不是所有的結直腸癌患者可以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前哨淋巴結活檢適用于腋窩淋巴結陰性或不愿腋窩淋巴結清掃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檢查,尤其是在患者的乳腺癌保乳手術的實施。前哨淋巴結活檢禁忌癥包括:腋窩淋巴結腫大的臨床檢查;大腸多原發病灶同側腋窩;結直腸或放療;以前的結直腸癌或腋窩有結直腸癌手術史[1]。

1.3淋巴結微轉移結直腸癌是指在發展過程中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在單細胞或小細胞團的形式轉移腫瘤細胞,常規病理和淋巴結轉移形成的學習方法和成像方法的淋巴結不可檢測的,往往沒有任何臨床表現。異硫氰酸酯和免疫組化染色(IHC)法檢測通常需要轉移和分子生物學的方式,可是有的情況蘇木精-伊紅(HE)染色證明。ITC的標定記號pN0或pN1,依照負腋窩淋巴結分型分期;使其判定微轉移的明顯標志物。

2檢測方式與方法

2.1手術中的快速病理檢測幫助醫生不延遲的手術過程,了解手術的前哨淋巴結,并確定下一步的手術模式。檢查快速病理常用的術中冰凍切片(包括FS),切片(連續切片,SS),印片細胞學(IC)和免疫組化。結合FS可以提高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檢測,降低術后淋巴結陽性和兩個手術,并降低總成本。結FS和細胞角蛋白研究前哨淋巴結檢驗測試,結果說明,該方法能夠增強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檢驗測試和中心病區的確定,在挑選手術操作模式方面,可以減少手術疼痛。當前,這些方案在臨床上已普遍使用。

2.2連續切片連續切片能夠使醫師觀察了解到多個層次,非常清楚的看到淋巴結當中發生的“微轉移”或“巢狀分布”,確保診斷的準確無誤。共有109個淋巴結直腸癌患者,其中50例在100μm范圍區間連續切片和免疫組檢測,17例轉移的檢測,其中10例發現轉移,6例異硫氰酸酯,陽性率為34%;同時,研究還表明100,200,300,400,500μm微轉移的檢出率連續切片不同間距不顯著。在前哨淋巴結67例50μm法爾科涅里間隔的連續切片,并比較100,150,200,250和500米的間距,微轉移的檢驗測試,結果說明,間距的不同對于微轉移的檢出率來看無顯著性差別。研究說明,前哨淋巴結微轉移檢測的最佳方法是100μm,在上行鏈路連續切片HE染色和免疫組2個方面,同時,可檢驗出來較小的轉移。總體來看,連續切片的檢驗陽性率能夠提高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檢驗測試的準確性,確定臨床分期和對患者治療都是非常主要的。

2.3IHC抗原,觀察和研究組織特異性抗原(抗體)的定位和定性的方法。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不同的淋巴結檢測使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率比常規病理檢查,增加了14%-17%。細胞角蛋白(CK)是最常用的免疫組化標記,它主要表達于黏膜上皮細胞,細胞和組織特異性,高的分子標記,經常被用來作為一個診斷轉移性上皮性腫瘤。李先生在結直腸癌前哨淋巴結62例rihc pan CK技術,加快了前哨淋巴結轉移率,敏銳性,特征性(8.6%)。對于準確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3.48%,100%,96.9%和97.7%。在正常的染色陰性的前哨淋巴結35例細胞角蛋白19(CK-19)患者的免疫組化,如果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將使臨床應用IHC已大大促進了。

3討論

目前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臨床意義仍然是有爭議的,對醫師診斷結直腸癌轉移分期,病情復發和治療預后有巨大影響的是治療的選擇。前哨淋巴結活檢無癌轉移有95%-98%之間是腋窩淋巴結檢測的預測精度,可是有一小部分自己的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假陰性淋巴結,沒有更深一層的處理。所以,要提高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檢驗測試,能夠減少大量的假陰性診斷,提高臨床分期診斷的準確性,減少決策診斷錯誤的治療,使患者得到益處。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已經很穩定,依據前哨淋巴結的轉移能夠確定腋窩淋巴結所處的狀態,進一步可以有選擇地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規避了一些進行常規腋窩淋巴結清掃的病人。

篇7

關鍵詞:廢水循環;氣候;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突出體現在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等對河流、空氣和土壤的污染,這些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也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盡最大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在多數造紙企業還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短期內經濟增長的今天,我市美利造紙廠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二、訪問調查,深入了解

1996年改組建立的寧夏美利紙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造紙過程中,以草類纖維為原料的堿法制漿會在蒸煮制漿過程中產生黑液,漂洗工藝過程中會產生中段水,造紙過程中會產生白水,可見水污染不可避免。據老美利人回憶,以前對產生的污水是加入大量的二胺和尿素簡單凈化處理一下,在不達標的情況下,排入黃河中,為此,每年還要支付1000萬元的排污費用。另據一些周邊的村民回憶:造紙廠附近地區臭味難聞,用污染了的渠水灌溉后的農田,農作物大量死亡和減產,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環境惡化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不能持續治污,給黃河造成了污染,國家環??偩衷▓笈u過。在人們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的現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短期內經濟增長的造紙企業,注定是不能持續存在的。那么,出路何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利紙業在投入巨資引進凈化污水技藝設備的同時,廣招有志之士,從根本上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2001年率先提出林紙一體化工程改革思路并付諸實踐:

投資6000多萬元興建27.8公里廢水北輸上山工程和北干渠揚水工程,通過兩級泵站把經處理達標的廢水與黃河提灌水混合起來,用于澆灌園區林木基地,開創了我國造紙企業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廢水不再排入江河、村莊的先例。

另外,還投資1.2億元興建了新區污水處理四級氧化塘工程,在上百平方公里的林區開挖興建了供排水網絡工程,實現了將老廠與新區的廢水經過科學處理達標,與黃河水混合灌溉林地,經沙漠降解匯集美利湖水地供制漿造紙工業用水,再到廢水處理的循環往復,綜合利用,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時,經過處理被提取出來的污泥和生化泥中富含氮、磷、鉀等有利于林木生長的元素,經發酵后便是很好的林木肥料,這些污泥改造了新開發的速生林基地沙質土壤,在解決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同時,也促進林木的生長和沙質土壤的改造,從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形成。將工業污染廢棄物這個“放錯了位置的物料”真正擺在“資源”的位置上,實現“以廢養治”,做到資源利用的效益化,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良性循環。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追尋的企業綠色化發展大循環綜合利用的真諦吧!

三、查閱資料,了解當地資源情況

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我們了解到了本市的地質、地貌、水資源等概況:中衛市位于寧夏中西部,是一個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地區,農業以引黃灌溉為主,總的地勢是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傾斜,遠離海洋、靠近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且具有沙漠性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88.4 mm,多集中于七~九月份;年平均蒸發量平原地區為1913.8 mm,沙漠地區為3206.5 mm。晝夜溫差大,極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有機質積累;黃河是中衛市最主要的過境河流,過境流程182公里,年平均過境流量763立方米/秒,年平均過境水量241億立方米,黃河過境水是當地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和地下水補給的重要源泉。但受地質構造、巖性及地貌的影響,境內部分地區地下水為高含氟、高礦化水及苦咸水,屬資源性嚴重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地區,以山區尤為嚴重,地表徑流十分缺乏。

四、組織討論,達成共識

1.所設討論的問題

(1)實行林紙一體化后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無改善?如有,體現在哪些方面?

(2)實行林紙一體化有什么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3)廢水澆灌會不會導致二次污染?

(4)水循環有哪些現實意義?

(5)通過調查活動,你對“廢物”有了哪些新認識?

(6)你對污水的處理還有何創新之舉?

2.匯總

依靠科技的力量,通過林紙一體化循環模式的資源化運作,美利紙業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換回了當地環境條件的極大改變。由此看來,中衛市美利紙業解決的不僅僅是黃河水的污染問題,更為下步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力行節能減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它對我區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梢?,在循環經濟理念下,所謂廢物,不過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只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和設施改造,整合拉長產業鏈條為互補式的發展,便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共贏的良好局面。

但有些同學還是擔心:工業廢水經處理后與黃河水混合澆灌林木雖然看到了短期內的效益,但從長遠來說,是否會由于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等的富集和下滲,會對居于地勢偏低的南邊城區地下水源等造成污染呢?

針對這些情況,有些同學就提出:是否可通過生物的多級分解而消除這方面的影響呢?思路如下:

采用多種水生植物組合配置或多級水生植物串聯塘,形成一定的凈化層次,可選的植物有許多,常見的有鳳眼蓮、浮萍、風車草、茭白、石菖蒲等;也可與其他工程技術結合,建成復合污水處理工藝;還可將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等高端技術應用于治污的高等植物中,研發、推廣超富積植物,提高凈化能力。使用此方法的好處有:成本低;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原有環境,有較高的美化環境價值;治理污染時還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如水葫蘆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及礦物質,是營養豐富的優質青飼料,還可當綠肥,生產沼氣,作為造紙原料,不但進一步凈化了污水,而且提升了附加產值,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日趨緊張的造紙原料問題。

篇8

關鍵詞:公共衛生監測;疾病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1

在近幾十年的公共衛生監測領域里,國內外的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例如:美國的CDC和WHO研究機構,著重于單一疾病和各種傳染病的監測分析,運用趨勢化的網絡監測平臺,基于互聯網系統進行監測采集、分析和風險評估,以網絡實驗室與流行傳染疾病相結合的監測系統,實現網絡資源下的醫學信息共享,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評價。本文在對公共衛生監測進行概念闡述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的公共衛生監測技術,重點對流感和結核疾病的公共衛生監測應用,有效地實現傳染疾病預防控制。

一、公共衛生監測及其指標的概念

所謂公共衛生監測,即是指在某一特定群體中,設置有針對性、差異性和敏感性的醫學指標,實施連續性的、特定方法之下的采集和分析,用醫學指標和數據作為依據,以人群、實驗室、醫院、高危人群為監測對象,進行全程的、分系統的反饋和監測過程。這些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已形成了網絡,例如:SARS、瘧疾、瘋牛病、出生缺陷等。公共衛生監測的指標有三大部分:其一,是生活飲用水的污染;其二,是公共場所、室內環境的污染源,諸如:化學成分的甲醛、有毒有害的放射源污染等;其三是新型、衍生的污染物。例如:在新型科學技術發展下的一些新型合成的建筑裝修材料。

二、公共衛生監測技術的疾病預防應用

(一)公共衛生監測中的信息采集技術應用。伴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型網絡技術條件下的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從傳統向先進轉變,我國在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之中,已經成熟地在醫學領域,借用了互聯網的搜索引擎的功能,使用Web采集技術、RSS技術等,進行疾病癥狀的采集和監測,研究發展的成果進一步推進了公共衛生監測領域的先進化,我國在2008年開啟了疾病應急處理互聯網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包括衛生官方網站、谷歌和各大論壇,通過這些網站,可以實現實時的公共衛生播報和預警,為疾病預防提供交流的平臺和渠道,有力地支撐了公共衛生監測體系。

(二)公共衛生監測中的信息分析技術應用。首先,在對傳染病的識別和診斷上,主要采取實驗室檢測技術,其實驗室內的具體檢測方法,是采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免疫學檢測及生物傳感器檢測技術;其次,在傳染性疾病的癥狀監測中廣泛應用篩選分類技術,分為人工、半自動和全自動三種數據分類技術。還有,公共衛生監測中的風險評估,是及早發現和識別突發的公共衛生風險的有效方法,在科學的理論驗證過程中,逐漸確定出幾種常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即:德爾菲法、風險矩陣法和分析流程圖法,這幾種評估方法各有所長,主要運用了描述性、推理性和預測性的分析方法,對流行疾病的預防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衛生監測中的評估技術應用。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其核心內容是流行疾病的預防及完善,其評估具體步驟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評估過程中強調利益方的參與,并對評估監測系統進行描述和設計,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搜集重要數據,最后進行綜合性的陳述和定論。

三、重點探討公共衛生監測在疾病防治中的控制與應用

(一)流感的公共衛生監測防治控制。據現代醫學研究得知,流感病毒存在變化和不確定性,其在基本的狀態之下會發生新的變異,公共衛生監測即是要對變化的流感病毒進行標本采集,篩選并鑒定毒株,開展醫學環境之下的抗原性分析,培育出預防流感的疫苗,其目的是盡早發現變異的毒株,避免病毒大流行。流感的監測主要是以實驗室為基礎,開展病原體的監測,尤其可以確定出高危人群,對其進行免疫水平的監測分析,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醫學防治干預措施。

(二)結核傳染病的公共衛生監測控制。結核傳染病的監測是采用常規或特殊的方法,對局部或全部人群進行調查,運用結核病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并在各項指標的不同指征上,進行結核病的防治策略調整,通過概率的推理性監測,實現以少窺多、以局部測整體的最終目標。鑒于結核病傳染的特殊性,其公共衛生監測突出已發疫情的監測和未發的防治監測兩類:對于已發疫情的監測,運用年感染率和活動性結核病人登記率、死亡率等監測指標,進行重大疫情信息反饋與報告;對于未發疫情的結核病監測,用“涂陽肺結核”發病率、一歲以內嬰兒卡介苗接種率為監測指標。重大結核病的公共衛生監測要采用專項調查的方法,指定結核病人的專用登記卡及專用監測報表,醫院等部門要設立專職的人員對監測病人進行各種記錄,并詳加核查,以季度或年度的形式進行匯總上報,并在日常監測過程中為結核病人提供藥品、健康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三)公共衛生監測機構要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應急機制。首先,要改善醫院實驗室的環境和條件,以公共衛生疾病監測指標為基準,增添監測分析裝置及設備,同時,要配備與現代科技手段相適應的通訊及交通工具;其次,要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及醫療救治體系,形成涵蓋各級急救中心、急救站點、中毒救治的城鄉一體化緊急醫療救治網絡;再次,在公共衛生監測的信息機制上要加強建設和構筑,用信息化、網絡化的監測信息采集、傳輸平臺,連接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制定重大緊急情況下的公共衛生預案,實現統一、高效、權威的公共衛生指揮體系。

四、結束語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是長期的、整體的社會性整治工作,為了保障人類的身體健康,需要完備而可操作化的公共衛生監測體系,發現和搜集可以危及人類健康、影響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危險信號,以科學的監測手段,對疾病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評估等內容,進行規律化的認識和把握,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的疾病譜和死因譜的構成及指標的變化,及時發現,盡早對發現的疾病苗頭進行干預和防治,預防公害疾病的爆發,將危險的因素對人類的健康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孫衛,孫中海,劉利釗.創新疾病監測預警――利用區域健康檔案數據建立疾病監測預警系統[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2(05)

[2]徐夏娟,胡曉云.公共衛生輿情監測與風險研究綜述[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05)

[3]胡明霞,趙科福吳思遠.12320電話信息分析及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中應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0)

篇9

【關鍵詞】淡紫擬青霉;文獻計量;專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種植物根系的習居菌[1],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擬青霉屬。該屬主要特征為分生孢子梗呈瓶狀或近球形(瓶梗),在菌絲端或短枝上輪生,分生孢子單孢鏈狀。該屬已報道有近50個種,均為昆蟲病原菌或線蟲病原菌[2]。1979年國際馬鈴薯中心Jatala發現淡紫擬青霉對植物根結線蟲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許多國家的學者對該菌進行了研究,證明了淡紫擬青霉對多種植物線蟲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養、寄主廣、功效高等優點[4],對人畜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生態平衡[5]。1985年云南農業大學的胡以仁在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實驗技術報道中使用了淡紫擬青霉作為菌種材料[6];198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陳品三與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種開展了防治根結線蟲的應用試驗并進行了報道[7]。目前我國相關研究的期刊論文已發表數百篇,內容涵蓋生物學、分類學、生理、生態、分子生物學、代謝產物研究、生防應用與致病機理研究等方面[2,4-5,8]。隨著相關工作的發展,階段性地對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該領域人員更好地把握研究概況與發展態勢,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與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以淡紫擬青霉為主題,檢索我國研究利用淡紫擬青霉的科技文獻與專利成果,對重要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為研發人員深入了解我國該領域工作情況提供參考。

1 數據采集

1.1 文獻采集

以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源,在“跨庫選擇”中分別對“期刊”、“國內會議”、“博士”、“碩士”等12個子數據庫(不包括“專利”數據庫)進行單獨檢索,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主題=淡紫擬青霉”[9]。檢索結果經人工篩查去除期刊目錄、書訊、宣傳頁等非目標材料;去除因“優先出版”等原因產生的重復記錄,而后供分析使用[10]?!盎稹迸c“機構”數據由CNKI分組瀏覽功能生成,在檢索后將該數據拷貝使用[11]。

1.2 專利采集

使用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進行專利搜索,采用“高級查詢”,“文本”欄中“名稱=淡紫擬青霉”[12],對SIPO提供的“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單獨檢索,檢索結果導入電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時間

2015年8月31日。

1.4 數據處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及制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總量及分布情況

表1為在CNKI與SIPO中檢索獲得的文獻及專利的數量分布情況,共計檢出566篇(件),按照數量遞減順序排列。

CNKI的“跨庫選擇”功能提供了13個可選子數據庫,對除“專利”數據庫之外的12個數據庫進行了單獨檢索,有8個數據庫獲得了文獻數據,其中,“期刊”論文數量最多,為353篇;其次為“國內會議”論文數量,為52篇;“碩士”論文的數量也較多,為39篇。對“學術輯刊”、“標準”、“年鑒”和“商業評論”4個數據庫的檢索未獲得相關文獻。

SIPO提供了“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可供檢索,對其分別檢索后,除“外觀設計”外的3個類別下獲得相關數據,專利類型中發明專利占絕大多數。由專利審理流程可知,“發明公布”的檢索結果中也包含了“發明授權”的全部專利,因此在計算文獻總量時38件授權發明專利不再重復計入。

表1 檢索獲知的淡紫擬青霉文獻分布情況

2.2 文獻的時間分布

圖2為文獻數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及碩士論文數量的年度分布情況,有關報道始見于1984年,貴州農學院梁宗琦在有關擬青霉屬菌株的研究論文中提及淡紫擬青霉及其應用情況[13]。圖2的四類文獻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二十年間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專利申請量則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了快速增長;碩士論文數量在過去十年間平穩增長;而國內會議論文數量近年來略有下降。

圖1 淡紫擬青霉文獻發表量的年度變化

2.3 主要期刊與基金

表2為國內發表淡紫擬青霉相關文獻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國生物防治》(現改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發表相關論文17篇,是發表相關文獻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擬青霉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從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篩選出的主要資助基金,可供參考。其中,國家層面的基金來源占多數,“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發表相關論文42篇,是資助發表相關論文最多的基金來源;在地方基金中,“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機構與人才培養情況

表4是CNKI“分組瀏覽”的“機構”列表中發文數量位于前十位的單位,檢索時勾選除“專利”外的12個子數據庫。表5與表6分別為國內有關淡紫擬青霉研究的博士論文和主要的碩士論文來源單位。福建農林大學在這三項檢索中均位居首位;華中農業大學在相關文獻總量與碩士論文數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專利類型及專利權人分布

本次檢索獲得相關專利及專利申請共計71件,其中70件為發明專利,1件為實用新型專利(表1)。圖2是本次檢索時相關發明專利的權利狀態和審查狀態,在70件發明專利中,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有38件,占總量的54.3%。授權專利中,31件專利權有效,其中1件發生了許可轉讓,另有7件已失去專利權,有效專利占授權專利總量的81.6%。尚未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中,16件處于審查階段,其中6件公開,10件處于實審;而另16件申請已無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駁回。

表7為授權專利在2件以上的專利權人及其專利申報狀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相關授權專利數量最多,為7件,未見后續申報;華中農業大學持有授權專利2件,另有1件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其余4個專利權人也沒有檢索到后續申報。

3 結束語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檢索中,我國淡紫擬青霉科技文獻主要包括了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碩士論文等,這四類文獻占據了檢索文獻總量的91.0%,其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專利申請以發明專利為主,在“十二五”期間申請量出現了快速增長。

期刊論文刊發數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國生物防治》(現已更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植物保護》與《農藥市場信息》,總體上反映了該領域研究和應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以及地方基金來源方面,福建、湖北、廣東、云南等南方省區表現突出。該領域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總申請量的98.6%,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數量不足,知識產權結構略顯單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福建農林大學在期刊數量,博、碩士培養數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專利申請方面僅檢索到1件發明專利(已轉讓);在博士、碩士培養數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幾所大學中,也僅有華中農業大學具有3件專利申請,這一結果說明國內該領域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之間存在距離,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轉化率可以作為該領域今后發展中的一個著力點。

【參考文獻】

[1]夏漢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擬青霉的研究現狀[J].世界農藥,2010,32(5):8-12.

[2]張春龍,肖炎農,余旗紅,等.淡紫擬青霉的特性與研究進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劉波,黃素芳.淡紫擬青霉研究概況與展望[J].昆蟲天敵,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園,陳鐵保.淡紫擬青霉防治植物線蟲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種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1985,6:46-47.

[7]陳品三,彭德良.淡紫擬青霉防治南方根結線蟲1號生理小種和花生北方根結線蟲試驗初報[J].中國油料,1989,3:45-48.

[8]趙培靜,任文彬,繆承杜,等.淡紫擬青霉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 2007,35(30):9672-9674,9739.

[9]劉建峰,王靜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獻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57-60.

[10]劉貝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關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獻分析[J].廣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東,錢小琴,劉凌云,等.我國激光科研成果文獻的統計與分析[J].激光雜志,2015,36(2):1-5.

篇10

關鍵詞 煙草;重茬;連作障礙;植煙障礙;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015-03

The Research Status on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Tobacco

CHEN Yan-chun 1 LI Zhi-xin 2 HU Jun 1 JI Xiao-ling 3 CHEN De-xin 3 *

(1 Sanmenxia Branch of Henan Tobacco Companies,Sanmenxia Henan 472000; 2 Mianchi Branch of Sanmenxia Tobacco Companies;

3 Institute of Tobacco Research of CAAS)

Abstract Tobacco is a crop that can not be consecutive monoculture,but due to the limited land area for planting tobacco,there is a inevitably phenomenon of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on tobacco production in most main tobacco region and i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obacco industry. Three reasons of consecutive monocultur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rom soil nutrient imbalance,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flora,self toxic effects of crops and the most planting tobacco problems in continous planting area were analyzed. Soil improvement,biological control,breeding resistant varieties et al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tobacco.

Key words tobacco;consecutive monoculture;consecutive monoculture problem;planting tobacco problem;research status

重茬也叫連作,是指一年或連年在同一塊地連續種植同一種或同一科作物的栽培方式。作物的連作障礙也稱再植病害(Replant disease)、再植問題(Replant problem)[1-2]或重茬問題[3],是指在正常的管理方式下,同一塊地連續多年種植相同作物會造成作物產量降低、生長狀況變差、品質變劣、病蟲害發生加劇的現象。重茬問題經常出現在太子參等根部入藥植物、煙草等茄科作物、豆類等多種農作物栽培中[4-6],是一種常見且很嚴重的問題。

煙草是忌連作作物,但隨著煙草規?;图s化的發展,受耕地面積和栽培條件的制約,連作成為當前全國大部分主產煙區煙草的主要種植模式[7]。煙草重茬種植后,會出現植株生育狀況變差、煙草產量和品質下降、病蟲害發生加重的現象[8-9],同時會造成投入增加、效益下滑,嚴重影響了煙草的生產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當前,國內外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作物連作障礙產生和作用機理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探討,筆者就煙草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重茬地主要的植煙障礙及防治措施進行歸納匯總,以期對煙葉可持續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 煙草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

研究認為連作障礙是由眾多因素引起的,并且不同作物產生連作障礙的原因不同。通過對煙草連作障礙的多年研究結果表明,造成煙草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土壤養分失衡、土壤微生物區系變化、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等幾個方面。

1.1 土壤養分失衡

長期連作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土壤養分失衡,土壤環境變劣。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特定的礦質元素,并且對某些種類的元素具有特殊的需求。同一種作物長期連作,會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虧缺,若不能及時補充所缺營養元素,便會影響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長。煙草重茬土壤中多種有效養分的比例失衡,肥料利用率下降,嚴重影響下茬煙草的生長[10]。王連君等[11]研究表明,煙草連作2年后土壤中全氮、速效鉀、有機質含量減少,而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張 翔等[12]研究表明,烤煙連作3年和6年與輪作相比,土壤速效氮、磷、鉀含量升高,有機質含量降低。長期煙草連作會使土壤的pH值下降,土壤酸化明顯[13]。煙草連作過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導致植煙地土壤含鹽量不斷增加,土壤鹽漬化、酸化板結、土壤蓄水透氣性變差[14-15]。還有研究發現,連作煙草由于長期在單一耕層耕作,會造成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堅實度增加等物理性狀的變化[16]。

1.2 土壤微生物區系變化

土壤微生物區系變化是連作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7]。同一種作物長期連作,作物與微生物相互選擇的結果造成了土壤微生物群體的變化,有益微生物減少而某些病原菌數量增殖,對植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很大影響。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益的細菌和放線菌數量減少,而有害的真菌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18-20],土壤微生物區系由細菌型向真菌型轉化。徐文修等[21]研究指出,連作棉田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數量減少,而真菌數量增加。連作造成根際微生物類群的變化,打破根際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平衡,這些變化使植物病原菌富集,造成植物根部病害發生,使產量逐年降低。

1.3 作物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

作物在正常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根系不斷地向根際土壤分泌有機酸可溶物、黏液物質、 細胞和組織的脫落物以及一些酶類與其他生長物質等根系分泌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一些有機酸、酚類等物質在土壤中積聚,對作物自身或鄰近其他植物具有毒害作用。研究表明,黃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化感物質苯丙烯酸、對羥基苯甲酸能明顯抑制連作黃瓜的根系生長[22];烤煙根系分泌物能抑制烤煙種子萌發和烤煙幼苗的生長發育[23]。且連作能夠加重化感自毒物質在作物根際的積聚,改變了土壤微環境,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其中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質、對作物有致毒作用的作物殘體與病原微生物的降解或代謝產物嚴重影響植株的代謝生長??偟膩碚f,連作障礙形成及發生加重的原因復雜,導致其發生的因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是植物、土壤、土壤微生態系統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7]。

2 煙草重茬地的植煙障礙

2.1 連作對煙草生長發育和煙葉化學成分的影響

連作會影響煙草的生長發育和煙葉化學成分。晉 艷等[24-25]研究表明,連作煙草煙株的株高、莖圍和田間葉面積系數等性狀指標比不連作下降,并且隨著連作次數的增加,對煙草植株生長的抑制效應也顯著增強。丁海兵[26]研究發現,連作煙草根系變短變粗,須根量減少,暗腐色,生長不良。連作可導致煙葉中鈣、錳、鎂、煙堿的含量增加[27],且一些有害元素如錳和鎘含量會不斷富集[28]。

2.2 連作對煙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連作嚴重影響了煙葉的產量和質量。連作煙株長勢差、外觀質量不好、煙葉產量和質量下降。晉艷等研究表明,烤煙連作對煙株田間生長產生較大的影響,煙株的產量、產值、均價和中上等煙比例也呈下降趨勢[25]。連作煙草的煙葉中煙堿含量逐年增加,而總糖、還原糖和鉀含量逐年下降,煙葉質量明顯下降,長時間連作對煙葉評吸質量的負效應加劇[24-25,29-30]。

2.3 連作對煙草病蟲害的影響

煙草連作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多樣性,為病原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和繁殖條件。

經過大量研究表明,連作的植煙地煙草發病率高,與連作土壤和煙株殘余物中的病菌越冬存活、增殖和變異有關,如根結線蟲病、青枯病、煙草黑脛病等[31-33]。陳繼峰等[34]研究表明,河南地區連作4年及其以上的煙田病蟲害嚴重,對煙草產量和質量造成很大影響。

3 煙草連作障礙的防治措施

3.1 土壤改良

改良修復土壤常用措施主要有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使用土壤結構改良劑、種植綠肥等。合理施用化肥,加大有機肥的施用量,做到有機無機配施,氮、磷、鉀及各種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可以改善土壤質地、改良微生物種群結構等。研究表明,合理施用肥料可減輕連作對煙草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改善由連作產生的土壤微生物結構的惡化,是有效治理連作障礙的重要方法[35]。同時可以對土壤進行消毒改良,減少土壤中引起煙草連作病害的病原菌數量?;瘜W滅菌如溴甲烷熏蒸土壤,但化學方法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及病原菌抗藥性增加等問題[36]。還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劑和根系調理劑如粉煤灰、硫酸鎂、黃腐酸、聚丙烯酰胺等對土壤進行改良。

3.2 合理的輪作和間、套作

輪作是消除連作障礙最有效的方法,采用間、套作的種植模式也是防治連作障礙的有效方式。連作使植煙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失調,而輪作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35]。劉巧真等[37]研究表明,通過與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輪作和間套作,能顯著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數量,同時利用不同作物養分吸收特性差異及不同作物根系空間分布差異來改善土壤理化性質。輪作煙草的產量和品質較好,同時保持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微生態環境[38]。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拮抗微生物、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種措施。目前,細菌、菌根真菌、放線菌作為生防菌均有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張云偉等[39]研究表明,含抗病菌種多粘類芽孢桿菌的生物有機肥處理的煙草顯著降低了青枯病的發生及危害程度,并且顯著提高了烤煙的上等煙比例。研究表明,已試驗篩選出了對煙草灰霉病菌拮抗作用的淀粉芽孢桿菌和熒光假單胞菌[40]、對煙草青枯病有高效拮抗作用的放線菌[41]等多種生物防治劑。

3.4 選用抗性品種

植物連作障礙加重的重要因素是病蟲害,抗性優良育種的選育對解決煙草連作障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利用植物化感物質產生的遺傳特性,可以選育不產生化感物質或對化感物質有抗性的煙草新品種來克服煙草的自毒作用[42]。

4 結語

煙草連作現象在我國比較普遍,對煙草生產造成了很大損失,解除煙草連作障礙是實現農業生產上的一大難題。筆者總結論述了煙草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和機理、重茬地主要的植煙障礙及防治措施,以期對煙草可持續生產和煙草連作障礙的防治研究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煙草連作障礙已在土壤的養分狀況和病蟲害等方面有大量研究,而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等土壤微生態環境等方面也是研究熱點。土壤微生態環境的改變對于植物的生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明確土壤理化性狀、土壤微生物環境、根系分泌物化感自毒間的作用對防治煙草連作障礙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采取的煙草連作障礙防治措施主要有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合理的輪作、間作和套種,利用生物多樣性緩解煙草的連作障礙;利用生防菌對煙草病蟲害加以預防和控制;選育抗性品種提高作物自身抗性等。

穩定的土壤質量是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優質、高產的前提,因此對土壤改良技術進行研究對防治煙草連作障礙具有重要意義。加大對煙田土壤質量保育與地力培育關鍵技術研究,改善植煙地土壤的理化性質,調節土壤養分比例,改善土壤微生物菌落。植煙地土壤施肥時應控制施肥量、改進施肥方式、優化施肥結構、增加有機肥和功能性微生物肥料的施用。生物防治是改良土壤、防治煙草連作障礙的發展趨勢,具有針對性高、效果顯著、對環境和非控制生物影響小等特點。煙草功能性微生物制劑、肥料與農藥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能夠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激活煙草根際微生物,提高土壤和植物自身抵御病害的能力,從而控制病害發生,促進煙草生長,提高煙葉質量,并且土壤微生物菌種和資源豐富。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分子生物學等新技術,可以深入研究生物防治在土壤改良和煙草連作障礙中的應用。

5 參考文獻

[1] EINHELLING.FA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llelochemicals in allelophthy[J].Allelopathy,1995(1):97-115.

[2] FEHRMANN.Replant diseas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fruit production[J].Acta orticulturuae,1988(233):17-19.

[3] 王學杰,王小東,昝京宜,等.煙草連作效應分析及對策初探[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4):6-7.

[4] 夏品華,劉燕.太子參連作障礙效應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0,30(11):2240-2246.

[5] 劉國順.煙草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6] 楊振明,閆飛,鄒永久.關于大豆連作障礙幾個問題的理論思考[J].大豆通報,1997(2):26-27.

[7] 蘇海燕,程傳策,馬嘯,等.烤煙連作對重慶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0,12(1):59-62.

[8] 王瑞新.煙草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9] 劉方,卜通達,何騰兵.連作烤煙土壤養分變化分析[J].貴州農學院學報,1997,16(2):1-4.

[10] 李天福,冉邦定,陳萍,等.云南烤煙經濟合理施肥建議[J].云南農業科技,1999(2):29-30.

[11] 王連君,谷思玉.烤煙連作對土壤養分的影響[J].煙草科技,2004(9):40-42.

[12] 張翔,范藝寬,毛家偉,等.不同種植制度和施肥措施對煙田土壤養分及微生物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8,23(4):208-212.

[13] 婁翼來,關連珠,王玲莉,等.不同植煙年限土壤pH和酶活性的變化[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3):531-534.

[14] 童有為,陳淡飛.溫室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形成和治理途徑研究[J].園藝學報,1991,18(2):159-162.

[15] 劉德,吳鳳芝.哈爾濱市郊蔬菜大棚土壤鹽分狀況及影響[J].北方園藝,1998(6):1-3.

[16] 何振宇,戴良英,陳武.煙草連作障礙及其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農學學報,2015,5(10):64-69.

[17] 瀧島.防治連作障礙的措施[J].日本土壤肥料科學雜志,1983(2):170-178.

[18] 胡汝曉,趙松義,譚周進,等.煙草連作對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影響[J].核農學報,2007,21(5):494-497.

[19] 尹睿,張華勇,黃錦法,等.保護地菜田與稻麥輪作田土壤微生物學特征的比較[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1):57-62.

[20] 張國紅,任華中,高麗紅,等.京郊日光溫室土壤微生物狀況和酶活性[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7):1447-1452.

[21] 徐文修,羅 明,李大平,等.不同連作年限棉田土壤理化性質及微生物區系變化規律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32(3):134-137.

[22] 呂衛光,張春蘭,袁飛,等.化感物質抑制連作黃瓜生長的作用機理[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1):106-109.

[23] JIA Z H,YI J H,SU Y R,et al.Autotoxic substances in the root exudates from continuous tobacco cropping[J].Allelopathy Journal,2011,27(1):87-96.

[24] 晉艷,楊宇虹,段玉琪,等.烤煙輪作、連作對烤煙產量質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04(17):267-271.

[25] 晉艷,楊宇虹,段玉琪,等.烤煙連作對煙葉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研究初報[J].煙草科技,2002(1):41-45.

[26] 丁海兵.連作對煙草生長和不同粒徑土壤酶活性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6.

[27] 高家合,秦西云,李金平,等.烤煙不同葉位葉片的化學成分變化規律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3):183-186.

[28] 陳懿,薛小平,王茂勝,等.連作對植煙土壤及煙株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9):13-15.

[29] 張長華,王智明,陳葉君,等.連作對烤煙生長及土壤氮磷鉀養分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4):62-65.

[30] 趙凱,婁翼來,王玲莉,等.烤煙連作對煙葉產量和質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08(8):118-119.

[31] 方樹民,顧鋼,紀成燦,等.煙草青枯菌致病型及分布的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02,8(3):40-43.

[32] 耿坤,羅文富,楊艷麗.煙草黑脛病菌的田間群體分布規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17(4):389-392.

[33] 朱斌,王軍,喬永信.陜南煙草根結線蟲病發病規律研究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05(1):6-8.

[34] 陳繼峰,趙松輝,蔡凱璇,等.河南煙草連作狀況調查及連作障礙解決對策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4(5):218-222.

[35] 段玉琪,晉艷,陳澤斌,等.烤煙輪作與連作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比[J].中國煙草學報,2012(6):53-59.

[36] 張樹生,楊興明,茆澤圣,等.連作土滅菌對黃瓜生長和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7,27(5):1809-1817.

[37] 劉巧真,郭芳陽,吳照輝,等.烤煙連作土壤障礙因子及防治措施[J].中國農學通報,2012(10):87-90.

[38] 張科,袁玲,施嫻,等.不同植煙模式對烤煙產質量、土壤養分和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1):124-128.

[39] 張云偉,徐智,湯麗,等.不同有機肥對烤煙根際土壤微生物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9):2551-2556.

[40] 陳永珍.煙草灰霉病復合生防細菌的篩選及其防治效果測定[D].南寧:廣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