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人口流動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人口流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07
1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表現出大規模和急劇增長趨勢。2014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達到2.53億,預計到2020年,我國流動遷移人口將增長到2.91億。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必然會促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人口流動總量的迅速增加,2015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56.1%。
人口遷移流動和城市化關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關系,如馮云廷、任遠等通過研究發現,城市化過程是資源與要素在城鄉地域間和產業間重新配置和組合的過程,勞動力的遷移流動和重新分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二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討論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關系,Lewis指出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導致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人口城市化的源泉,而Rosenzweig and Stark則從風險理論的角度,發現低收入國家中婦女鄉城遷移往往與原生家庭存在某種契約關系,其婚姻和契約目的是在有信息成本和空間共變風險的環境中,減輕收入風險。三是從人口城市化理論的視角討論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關系,如李競能認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所導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過程,因此城鄉人口遷移集聚和城市部門人口的自然增長共同構成了城市發展的源泉。除此之外,我國學者更多的是從數理角度分析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影響因素,分析我國城市人口增長來源等。
海南省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其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尤其獨有的特點,本文將從城市化與人口流動之間關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出發,分析海南省18個縣市人口流動現狀、城市化現狀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尋找海南省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2海南省人口流動、城市化現狀分析
2.1海南省人口流動現狀及特征
本文重點分析海南省18個縣市人口流入規模,所采用數據來源于1991-2015年《海南省統計年鑒》,用地區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額來衡量海南省及各縣市人口流動情況。
2.1.1流入人口規模波動起伏較大
由圖可知,1990年和1991年人口機械增長為正,以人口流入為主;1992-1994年,流入人口數出現負值,海南省出現一定的人口流出;1995-1997年,海南省出現較小規模的人口流入;1998年海南省流入人口為-6943人,意味著在1998年海南省人口凈流出6943人;從2001年開始到2011年為止,海南省人口流入規模表現出波動中增長狀態,增長較為平穩;但是從2012年開始到2014年為止,海南省的人口流入規模均為負值,此時海南省成為人口凈流出區。
1988年海南省成?榫?濟特區,得益于諸多優惠政策,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吸引較多的外來人口進入海南省進行海島開發建設,其他區域人口向海南省集聚,集聚規模呈現緩慢增長態勢。隨著人口凈流入增多和海南省開發進程的加快,流入人口的生活成本不斷增高,逐步出現人口地理飽和和經濟飽和,加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以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海南島對人口流動吸引力降低,出現從2012年開始的人口流入規模為負的情況。
2.1.2???、三亞等核心城市人口流入規模遠超其他縣市
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口流入規模在海南省內部出現地域差異。由圖可知,??谑腥丝诹魅胍幠T?990年為10940人,到2014年增至547636,而三亞市人口流入規模在1990年僅為4740人,到2014年增至156336人,即使在全省人口流入規模出現負值的情況下,??谑?、三亞市依然保持較高的人口流入,保持對流動人口較強的吸引力,二者流入人口占全省總流入人口的比重在1990-2014年間呈波動上升趨勢。三亞市人口流入規模雖一度降到-148人,但作為海南省南部經濟中心,旅游業為該市支柱產業,旅游資源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使人口流入規模呈現上升的態勢。余下11個縣市的人口流入規模均有較大起伏,表現出明顯的升降交替狀態,其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較弱。
各縣市人口流入規模地區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使省域內人口流入規模出現兩極分化。??谑泻腿齺喪蟹謩e為海南省省會和南部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遠遠高于其他縣市,對區域內和區域外的人口都有較強的吸引力,流動人口更多的向??诤腿齺喖?。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實施,旅游景點較好、交通便利的縣市諸如儋州市、東方市、瓊中縣等地區逐步成為人口流入的次要選擇區。而余下的11各縣市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區位條件,對人口流入的吸引力較小,甚至成為人口凈流出區域。
2.2海南省城市化基本狀況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研究海南省全省及各縣市城市化率來反映海南省城市化現狀,文中城市化率采用年末城鎮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
2.2.1海南省城市化基本特征
(1)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整體有較大提高。
借助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建設等的優惠政策和契機,海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斷提高。由圖可知,從1989年到2014年,海南省城市化率從17.59%提高到53.76%,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大約1.39個百分點。海南省城市化整體水平的提高,既得益于海南省建省以來的各項優惠政策,又得益于海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二者共同推動了海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海南省人口流入規模的不斷擴大,促使其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省內各縣市城市化水平空間發展不均衡。
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的影響,城市化水平區域差異明顯、各縣市極度不均衡的特征。如圖所示,作為省會城市的??谑泻湍喜拷洕行牡娜齺喪?,無論是城市化規模還是城市化水平均與遠遠高于其他縣市。2014年??谑泻腿齺喪械某鞘谢蕿?6.61%和7097%,遠遠高于2014年海南省城市化的平均水平5376%;而2014年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白沙縣城市化率僅為31.55%,遠遠低于全省城市化平均水平。
由圖可知,海南省各縣市年均城市化率與增長速度之間基本遵循了“城市化水平較高則城市化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的關系。1989-2014年間,??谑心昃鞘谢阶罡?,達到7321%,但其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長率最低,僅為0.07%;年均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樂東縣,年均城市化率為18.50%;城市化水平增長最快的為三亞市,年增長率達到1.65%。
從各縣市城市化水平及其增長率看,城市化水平及其增長率在空間上存在較大差距。??谑?、三亞市、五指山市的年均城市化水平處于最高位置,分別為7321%、43.71%和45.47%;其次處于較高年均城市化水平和相對較低增長速度的縣市主要為昌江縣、瓊中縣、保亭縣、定安縣、儋州市,城市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率增長速度較為緩慢。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等城市化率和城市化率增長速度均較高,年均城市化率分別為21.93%、24.22%、21.61%,其城市化率增長速度為1.4%、1.3%、1.35%。
總體而言,海南省各縣市年均城市化率與城市化率增長速度基本呈負相關關系,由于海南省?炔扛饗厥芯?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極度不均衡,導致大多數地區的年均城市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較低年均城市化率的縣市所對應的城市化率增長速度則相對較高,而三亞市無論年均城市化率還是城市化率增長速度均較高,主要得益于三亞市旅游資源的開發所導致的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
3海南省人口流動對城市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在“人口流動-經濟增長-城市化”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引入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將貿易、人口流動、人力資本等納入城市化影響因素中,分析海南省城市化進程與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城市化進程用城市化水平U來表示,采用海南省1990-2014年的城市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來衡量;貿易部分采用人均進出口額T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一方面可以推動工業發展進而影響城市化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產品出口,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文中采用1990-2014年海南省人均進出口額;文中采用地區人口流入率RF作為測度人口流動的指標,反映海南省1990-2014年間人口流動情況,而地區人口流入率則通過流入人口與地區常住人口的比值來體現;而對人力資本H的度量,文中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進行衡量,即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學學歷人數占總人口比重×6+初中學歷人數占總人口比重×9+高中學歷人數占總人口比重×1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總人口比重×16。
為了更準確反應流動人口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文中將構建城市化與人口流動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U=β0+β1T+β2RF+β3H+ui,其中,U表示城市化率,T表示人均進出口額,RF表示地區人口流入率,H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
運用1990-2014年間海南省對應數據進行計量回歸,回歸結果為:
U=-3.1511+0.1026T+0.3028RF+0.5836H
R2=0.91872=0.9071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91.87%取決于地區人均進出口總額、人口流入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貧w結果表明:海南省人均進出口總額每增加1美元,城市化率水平將會提升0.1026個百分點;海南省人口流入率每增加1%,城市化水平將會提高03028個百分點;海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城市化率將會提升0.5836個百分點。
由城市化水平影響因素多元回歸結果可知,人均進出口額的增加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同樣為正,表明海南省對外貿易的發展能夠促進海南省工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海南省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海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入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每年流入海南省的人口直接參與了海南省的城市化建設,或直接成為海南省城市人口的一部分,進而推動所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或通過旅游、工作等方式促進海南省經濟發展,進而推動海南省城市化的進程。同樣,人均受教育年限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為正,表明海南省人口質量的提升能夠促進海南省人力資本的質量,使得海南省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加快,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力資本流入,必定會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結論及建議
4.1結論
(1)海南省流入人口規模波動起伏較大,海口、三亞等核心城市人口流入規模遠超其他縣市;(2)人口流入空間布局存在較大差異,人口流入中心在時空演變主要表現為以??谑?、三亞市為主;(3)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整體有較大提高,但省內各縣市城市化水平時空發展不均衡;(4)海南省各縣市年均城市化率與增長速度之間基本遵循了“城市化水平較高則城市化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的關系;(5)人口流入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每年流入海南省的人口直接參與了海南省的城市化建設,或直接成為海南省城市人口的一部分,進而推動所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或通過旅游、工作等方式促進海南省經濟發展,進而推動海南省城市化的進程。
篇2
[關鍵詞]人力資源 信息化 網絡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012-02
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力資源信息在任何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對其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大。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能節約大量的資金,減少管理人員勞動強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城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網絡化對統籌城鄉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與合理開發,提高綜合管理科學化水平,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現狀
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城鎮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政府機關、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等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在就業、培訓、考核等方面基本上實現了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為領導作出準確的決策提供了豐富的參考。但是,我國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還比較滯后,與城鎮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相比差距較大。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勞動力大量剩余;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導致人力資源結構失衡;農村人口流動性很大,城鎮與農村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協調能力不強,導致農村人力資源雖然很豐富,但缺乏有效開發和管理,造成大量人力資源閑置或浪費。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的基礎建設相對于城鎮具有很大的困難,致使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發展緩慢,加上其他種種因素的存在,拉大了與城鎮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差距。
二、制約城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網絡化建設的因素
(一)城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差距較大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不平衡,重視程度以及資金投入的不平衡使得我國農村整體基礎設施建設起步較晚,遠遠落后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雖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和投入力度,但是要追趕快速發展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現在只能在縮小城鄉信息化差距上不斷努力,只有將信息化基礎建設差距保持在小范圍內,才能使農村信息化建設和城鎮信息化建設實現網絡平等對接,進而實現城鄉人力資源信息全面網絡化。
城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網絡化對于及時掌握農村人口的流動動向,提升管理部門協調城鎮與農村各類人才的就業、培訓、考核、薪酬福利、溝通、流動等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綜合管理工作效率,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城鄉人力資源信息化基礎差距越大,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實現難度就越大,并且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對于人力資源信息化的基礎建設(包括軟件設施、硬件設施、人力財力等)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如果城鎮與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差距過大,那么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將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會無法實現。
(二)農村人口流動性大,綜合素質普遍偏低
我國是農業大國,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全國約有7億農民,每年有2億多農民工在全國各大城鎮里打工,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流動人群。對于這一特殊群體,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困難重重,首先,在農村留守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民的人力資源統計上就費時費力,并有可能出現漏記、重復統計等現象,造成嚴重的農村人力資源信息管理混亂。其次,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農民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對于農民的體力和智力等人力資源的詳細評估將面臨很多問題,相對于城鎮居民,農民在綜合競爭實力上沒有一點優勢,除此之外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還包括多種不定因素困擾其快速發展。
(三)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與網站平臺等的開發建設具有一定操作難度
建立城鄉人力資源統一信息數據庫旨在存儲大量農村和城鎮人力資源信息,網站是對外宣傳的開放式平臺,信息系統是對網站平臺和數據庫信息進行連接和綜合管理的,將這些功能綜合起來才能統一實現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管理,而這些在實現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第一,建立大型城鄉人力資源數據庫和綜合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網站平臺,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來開發并運行。第二,覆蓋到省市縣(區)鄉四級網絡體系,最后要落實到每個行政村統一的人力資源統計信息錄入,不僅需要統一的錄入格式,還不能漏登,可以說十分費時費力。第三,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信息系統相關人員在系統操作熟練度和操作時間上存在差別,加上農民對人力資源信息化缺乏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對信息錄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定的磨合。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分步實現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資金、人力和物力的浩大工程。
三、城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網絡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方面還處于剛剛起步、摸索前進階段。有些發展較快省份,城鎮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已達到一定水平且初具規模,甚至有些省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管理系統與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實現了城鄉網絡化,他們的先進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一)構建政府政策支持與監督體系、多元化資金保障體系
人力資源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全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建設的重視,尤其是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建議各級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予以支持,為城鄉各級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提供便利條件。由政府負總責,統一制定規劃,統一制定政策,統一投入政策,加強微觀管理,強化機構和網絡建設,明確牽頭部門的責任和相關部門的責任,鄉村也要建立組織,納入考核,努力使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滿足城鄉快速發展的需要。
資金保障是工程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建議著眼城鄉統籌,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元投入體系。各級政府每年要制定政策,統一做好預算,安排專項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奠定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建設基礎,企業單位投資和社會捐助等構成多元化社會投入資金保障體系。另外,全省各縣經濟發展不平衡,可根據自身情況,部分縣鄉可以讓有支付能力的農民進行適當付費來保障資金投入,無支付能力的地區應由政府墊付。應當由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監督執法部門、新聞媒體、人民群眾等構成嚴格的社會監督體系,不僅要監督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還要監督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工程的全面運行和發展情況。
(二)建立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機制
我國農民群眾綜合素質偏低,農村人力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因此,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是現階段加快開發利用農村現有人力資源的重要舉措。首先,從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科學知識普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農村小發明,到農民知識交流和創新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智力素質;其次,從技能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技能競賽,到職業資格認證和就業準入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等。只有系統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才能使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開發完整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軟件是實現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的前提條件
實現全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網絡化,需要開發一套大型綜合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它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載體,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數據中心,分批錄入城鎮居民與農民的人力資源信息,尤其是錄入流動人口和農民工的詳細人力資源信息。建立覆蓋全省所有市、縣(區)、街道、社區及鄉鎮、行政村的統一的綜合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和一點登錄式網站服務平臺及相關資源信息網絡共享的配套措施,由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個人、單位和其他組織在任何有互聯網連接的地方都可以登錄網站查詢相關的城鄉人力資源信息,使各單位在人才的就業、培訓、考核、溝通等方面更加合理化,尤其是農村人力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既整合了資源又優化了配置,充分發揮了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的巨大優勢。不斷加大相關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各級政府定期組織培訓,培訓結束要進行綜合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綜合考核評定參考,使他們熟練操作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和網站,更要組織專業人員不定期對農民進行互聯網基本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
總之,城鄉人力資源信息網絡化是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必然趨勢,是拉近農村與城鎮信息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合理開發和管理農村人力資源,優化城鄉人力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良玉.農村信息化現狀及趨勢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4(10).
篇3
關鍵詞:寧夏;勞動力;轉移;數量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是不爭的事實。由于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更由于農村人口占寧夏總人口的巨大比例,這種城鄉收入差距與不協調發展的存在,將會影響到寧夏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協調發展。本文將農業作為相對獨立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部門、將農民作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獨立經營者,估算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時期寧夏所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
二、文獻回顧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汗牛充棟。國外方面有劉易斯理論、托達羅理論、喬根森理論等。劉易斯認為,收入差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他認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而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則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當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為負值時,說明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此時將過剩的勞動力轉向其他部門并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只要工業的工資水平高于工資界限一定程度,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會不斷地流向工業、流向城市。托達羅認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不僅取決于城市與農村實際收入的差異,同時還取決于城市就業率的高低和由此而做出的城鄉預期收入差異,農民向城市流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注意現實(包括承受的生理、心理成本)又含有預期(找到工作的概率)的理。喬根森(1967)則否認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否認邊際生產率為零,他認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根源于消費結構的變化,是消費需求拉動的結果,而不是生產率的提高。國內方面,孫利平(1994)把農民的處境形容為“廚師困境”,他認為農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勞動力數量過多而人均耕地面積過少造成的。鐘甫寧、何軍(2004)認為,由于農業部門受限制于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物質要素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農民的人均收入將會持續下降,因此,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王美燕(2005)研究了外來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報酬問題,發現遷移勞動力比城市勞動力平均報酬低28.9%,存在同工不同酬現象。但即便如此,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總量并沒有減少(王德文、蔡2005)。目前,學者們已達到了這樣的共識,即只有通過減少農民數量,才能提高農民的相對收入,進而縮小城鄉差距。關于怎樣減少農民數量,很多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建議。章錚(1995)、王紅玲(1998)、侯風云(2004)、李偉(2000)、謝培秀(2004)等分別從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工業生產可以吸納的勞動力等方面對中國勞動力的轉移數量的估計方法做了研究。而鐘甫寧(2004)則從整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城鄉人均收入大體相等為前提,在保持目前狀況及假設趕上發達國家或中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兩種條件下,探討了城鄉協調發展時中國農民的數量,其觀點獨到,方法新穎,對其他同類研究非常有借鑒意義。因此本文將借鑒其估算方法,估算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所需要的農村勞動力。
三、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實證研究
(一)寧夏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分析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寧夏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1978年人均純收入115.90元提高到2005年的2508.89元,絕對數量增長了近27倍。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也經歷了迅速的增長,從1978年346.08元增長到2005年的8093.64元,增長幅度有23倍之多;雖然城鄉居民的收入都在大幅度地增加,但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城市收入的增加速度要遠遠快于農村,城鄉收入差距也呈迅速加大的趨勢(見圖1)。因此,如何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之間協調發展是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而實現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促進盡可能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
(二)寧夏城鄉協調發展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實證研究
1、模型
假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真正形成了城鄉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那勞動力市場的調節必然導致各行各業大體上同工同酬,因而農民的數量將取決于國民收入中有多大份額支付給農產品生產者以及非農行業同類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本模型及其具體推導過程參見鐘甫寧、何軍2004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設:農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總人數;非農收入=農戶的全年總收入-農業收入。
其他居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總人口數
邊際消費傾向=消費性支出/可支配收入;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①
指標解釋:Y-居民總收入;YF-農民收入;YN-其他居民收入;CF-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CN-其他居民邊際消費傾向;δF-農民的恩格爾系數;δN-其他居民的恩格爾系數;NF-農民人數;NN-其他居民人數;α-物質生產成本占食品總產值(銷售收入)的比重;k-農民從非食品農產品的銷售中得到的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m-農民從食品凈出口中得到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n-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得到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且Y=YN+YF,N=NN+NF。
下式在城鄉人均收入相等的條件下一定成立: = 或者 =
農民收入方程為:YF=(1-α)(δNCNYN+δFCFYF)+k YF+m YF+n YF
可以得出未來農民數量(未來城鄉人口比例)模型:
= =
②
根據這一模型,未來農民的數量(城鄉人口比例)取決于參數α、k、m、n、δN、CN、δF、CF數值大小。
2、結果分析
將2006年寧夏統計年鑒中模型所需的數據代入公式①,可得:CF=0.5011,CN=0.7913,δF=44.05%,δN=34.80%,即: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011,其他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7913,農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4.05%,其他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4.80%。
從2006年寧夏統計年鑒數據我們還看到,2005年寧夏農業總產值137.9973億元,農業GDP為72.24億元,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流通和營銷部門的收入,則農產品利潤(1-α)的數值大約為52.3%,假定農民得到該份額的一半,那么農民的農產品利潤(1-α)的數值大約為26%。2005年寧夏農副產品的凈出口額8717.756萬元(根據寧夏統計年鑒的數據綜合計算得到),假設農民獲得大約70%的分額,即6102.429萬元,則農副產品的凈出口在農民純收入總量的比重為0.64%(農民純收入總量為958202.3萬元,即農民人均純收入乘以農民總人數)。2005年寧夏林業產值為55645萬元,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植的比重為4.03%,如加上種植業中的花卉、苗木、草坪等非食用園藝產品,以及纖維、非食用油脂和皮革等工業原料,再加上種種用于非食品的副產品(包括植物類燃料),則來自非食品產品的收入可能占農民純收入的15%左右,即k=15%;非農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為35%,即n=35%(非農收入為農戶的全年總收入減去農業收入)。
將上述數據代入公式②,得 = =14.1%,即實現城鄉完全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后,寧夏農民的數量應當占寧夏總人口的14%左右,因此,寧夏還需轉移的農業人口為2975052人,即大約300萬人需轉移。這與鐘甫寧等(2004年)估算的全國農民數量應該占全國人數的24%左右存在一定的差距。寧夏在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后農民的數量所占比重之所以這樣小,其可能的原因有:寧夏的農產品出口量?。唤煌ú槐憷?,與外界溝通不暢使得寧夏農民的非農收入很低,尤其是工資性收入低;寧夏農業的自然資源匱乏,存在靠天吃飯的地方。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寧夏能養活的農民數量相對全國其他省份要少,這就更加劇了寧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然性與緊迫性。
四、政策建議
如何更好的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是黨和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它關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實現農民增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問題。為此,提出建議如下:
(一)提高落后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開展
受教育程度高低是決定農業勞動力是否能夠從事非農勞動的關鍵因素。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從而為落后地區農村居民走出土地創造條件。
(二)加大非農產業的發展
寧夏的非農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其他發達地區,我們必須創造好的外部條件,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健康成長,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
(三)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制約了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因此,如果我們想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需要健全勞動力市場的法規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勞動力轉移創造好的平臺。
(四)健全服務體系
解決轉移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真正讓農民放下思想包袱。要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夠上得起學,這不僅關系到農業勞動力是否轉移,更關系到轉移出去的農村人口下一代的發展和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甫寧,何軍.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到底有多大[J].農業經濟問題,2004(5).
2、蔡.為什么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J].理論前言,2005(20).
3、蔡.破解農村剩余勞動力之謎[J].中國人口科學,2007(2).
4、王德文,何宇鵬.城鄉差距的本質、多面性與政策含義[J].中國農村觀察,2005(3).
5、鐘甫寧.我國能養活多少農民?――21世紀中國的“三農”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3(7).
6、孫立平.“廚師困境”與農村問題[J].中國軟科學,1994(9).
7、王紅玲.關于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的估計方法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1998(4).
8、李偉.關于西部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0(6).
9、謝培秀.關于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的估計[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
10、章錚.農村勞動力合理數量的估算[J].中國農村經濟,1995(10).
11、侯風云.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規模估計及外流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3).
*本文為寧夏軟科學2007科技攻關項目及寧夏大學“創新杯”科技項目。
篇4
關鍵詞:人力資源流動 特點 成因
一、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狀況概述
人力資源流動是指人力資源在不同國家、地區、城鄉或行業、企業之間進行的流入或流出,可以劃分為宏觀人力資源流動和微觀人力資源流動兩類。其中,宏觀人力資源流動主要是指人力資源在國家之間、國家內部地區之間、國家內部城鄉之間的流動;微觀人力資源流動則主要是指人力資源在不同行業之間、企業之間或企業內部所發生的流動。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的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加,200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1.4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3%,2009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1.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3.5%,四年間流動人口增加了33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25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所進行的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9年我國流動人口的特點,一是遷移流動人口中男性略多于女性,2009年遷移流動人口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二是遷移流動人口主要是青壯年,15—59歲年齡人口是流動人口的主體,達到1.6億,占全部流動人口的89.8%。
二、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特點
(一)宏觀人力資源流動特點
1.國際間人力資源流動明顯增加且范圍日益廣泛。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間人力資源的流動也隨之增多,而且我國人力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國不斷增加,范圍越來越廣泛。
2.省內流動為主,省際流動為輔,且省際人力資源流動仍呈現出由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的趨勢。
2000-2010年我國各地區人口數量和所占比重的變化。東部地區人口數量不斷增多且所占比重不斷提高,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穩定增加,但所占比重卻在逐年降低。
3.城鄉間人力資源流動以從鄉村向城鎮流動為主。就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城鄉構成來看,仍然以從鄉村向城鎮流動為主。這也充分表明了我國城鎮與鄉村之間人力資源流動的趨勢。
城鄉之間的人力資源流動還呈現出其他一些特點,主要包括:流動規模方面,呈大規模且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流動組織程度方面,由盲目流動逐步轉變為有序流動;流動時間跨度方面,由“候鳥型”遷移逐步轉變為“移民型”轉移;流動空間分布方面,由區域內就地轉移逐步發展為跨區域轉移;流動動力機制方面,由之前比較單一的追求經濟收入增加發展為追求子女教育、醫療條件等多元化動機。
(二)微觀人力資源流動特點
1.同行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不斷增加。同行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流動并不改變原來所在的行業或職業,仍從事相同行業或職業的工作。
2.不同行業之間人力資源流動快速發展。不同行業之間人力資源流動改變原來所從事的行業或職業,隨著各行業企業用人觀念的轉變,現階段許多行業的各類組織或企業,逐步減弱和放寬對應聘人員的專業背景、行業背景要求,極大地促進了人力資源的跨行業流動。
三、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特點的成因分析
1.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人力資源流動的宏觀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各國、各區域、城鄉之間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研發、醫療及教育水平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人力資源流動的整體流向和流量。
2.微觀經濟因素。微觀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收入的高低、就業機會的多少、升職空間的大小、個人能力能否發揮、稅收的高低等。無論是行業內部還是行業之間的流動,都是由于存在著收入水平、就業機會、升職空間、稅收水平、個人能力發揮等的差異,而發生的。對于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流動,則主要是由企業多元化經營,、并購等經營戰略或方針、內部崗位調整等引起的。
3.國家政策環境因素。我國當前所處的特殊發展階段,使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推進城市化進程、教育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扶持、國際交流等相關舉措,都為人力資源流動提供了政策環境支持,正是由于這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才為人力資源流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4.流動人員自身因素。導致上述人力資源流動特點的流動人員自身因素也就是人力資源流動特點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流動人員的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況、文化教育水平、心理因素、人際關系和工作能力等。這些因素直接決定著人力資源是否流動的意愿和流動方向等。
四、結論
由于現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各國、各區域、城鄉之間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研發、醫療及教育水平等和行業經濟收入的高低、就業機會的多少、升職空間的大小、個人能力能否發揮、稅收的高低,再加上不同人力資源群體的年齡、性別、文化教育素養等的差異,導致我國現階段人力資源流動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背后也難免會隱藏著一些諸如人力資源流動無序、不均衡及人力資源流動身份管理障礙、政策障礙、社會文化因素障礙等問題。因此,要促進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良性發展,必須建立健全找國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協調各區域各產業的均衡發展,營造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文波,李莉,張超,人力資源流動研究綜述[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09(3):216-218.
[2]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3]中國新聞網,加拿大留學生總數近10萬中國留學生人數再居首
[4]熊丙奇,黃培清,我國區域人力資源流動失衡原因[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2):24-27.
[5]王知桂,李建平.中國城鄉人力資源結構大調整的特點、成因及趨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7.
[6]熊丙奇,全林,顧鋒,我國行業人力資源流動問題與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27(5):194-198.
[7]熊丙奇,人力資源流動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篇5
關鍵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城鄉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沒有縮小而在不斷地擴大。從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人均純收入指標來看,數值由1985年的1.9逐步上升到1994年的2.9,又由1996年的2.6逐漸上升到2006年的3.3,[1]盡管從1994年到1996年有一個小的回落,但是總體而言收入差距是在逐步上升的,這是一個基本事實。本文主要應用教育經濟學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相關理論對這一城鄉差距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城鄉收入差異分析
(一)人力資本理論
它是指蘊含于勞動者個體自身中的各種生產知識與技能的總存量。人力資本理論指出增加人力資本的教育投資對于經濟增長具有突出的正向作用,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教育是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配趨于平等的因素之一,人力資本差異是造成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教師、教學環境和學生流動方面的城鄉人力資本差異分析
1.城鄉教師差異所導致的城鄉人力資本差異。從城鎮教師和鄉村教師之間的流動來看,鄉村教師在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環境等目標的驅動以及自身條件的成熟(自身條件的成熟一般認為指經過進修或磨練提高了自身能力,擁有了向上流動的資本)和相應政策環境的配合下,按照勞動力的梯度流動原則會由鄉村學校流動到待遇更好的城鎮學校。
2.由教師能力、教學基礎施設等教學環境所導致的城鄉學生差異加大了城鄉人力資本的差異。城鎮中相對較強的師資和較完善的教學設施培養出來的學生的人力資本通常要優于師資力量較弱的鄉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從升學率差異來看,1985-1999年,城鄉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差距由1.8倍升至3倍。[2]由于教學環境差異而產生的學生人力資本差異將以乘數形式使得城鄉之間的差異在代際之間加深。
3.由于學生流動所導致的城鄉人力資本差異。伴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城市化建設,我國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這其中就包括考上大學的農村生源。他們原先是人力資本并不豐厚的鄉村中人力資本含量較高的一部分,還有來到城市打工的年輕人,這使得原本貧弱的鄉村人力資本雪上加霜。顯然這種城市對鄉村的極化效應使得城鄉人力資本差異進一步擴大。
二、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城鄉收入差距固化分析
(一)社會資本含義。社會資本是現實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它從集體擁有的角度為每個成員提供支持,在這個詞匯的多種意義上,它是為其成員提供獲得信用的“信任狀”。[3]這里主要利用社會資本的一個消極方面來認識當前形勢下城鄉差異的固化特征。
(二)基于社會資本的消極方面對城鄉差距的認識。盡管社會資本理論在節約交易費用、獲取潛在資源、擴展事情解決的途徑方面有積極意義,但是也有消極的一面。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民一直致力于擺脫農民身份的努力當中,但是處于強關系的城市群體利用其所掌握的權力部門,使得廣大的農民為獲得這些社會資源時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據調查城鄉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差距約6-13倍,[4]高校中農村生源比重比上個世紀80年代下降了近一半。[5]即使那些能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又會由于高昂的學費以及預期畢業后難于就業而失學。這些都加大了城鄉差異。
三、相應的對策建議
為使城鄉差距縮小,我們可以不斷提高鄉村教師工資待遇,使廣大鄉村教師安心于教學;改善鄉村學校的教學環境,一方面加強學校校舍、實驗設備等硬件環境建設,另一方面招聘一些合格的教師任教,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任職任教,為大學生回鄉創業創造良好條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還要加強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建設,加大中央財政支農力度,培育農業組織,提高農民參政議政能力;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倡導積極健康的業務文化生活方式,推進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相信通過這些措施,這種狀況定能得到有效緩解。
注釋:
[1]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課題組.縮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142.
[2]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課題組.縮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9-142.
[3]張文宏.社會資本: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J].社會學研
究,2003,(4):23
[4]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課題組.縮小差距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2.
[5]李龍. 農村大學生比重為何少了一半[EB/OL].
篇6
關鍵詞:二元結構 城鄉收入差距 建議
一、中國二元結構的基本特征
二元分割,又可稱為城鄉差別或二元社會結構,我國在社會結構上實行城市/鄉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達。它包括戶籍、住宅、糧食供給、副食品供應、教育、醫療、就業、保險、勞動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種制度,成為判斷農民與市民階層的依據。
中國社會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這主要表現在:一部分比較發達的現代工業與大量的傳統農業并存,一部分現代化城市與廣闊的傳統農村并存,一部分現代工業與大量的落后手工勞動或半機械化的企業并存,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與廣大不發達和貧困地區并存。在這種“多重二元結構”中,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的根本國情。其特色表現為:中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鄉人口結構性矛盾突出;城鄉分割,城鄉居民存在兩種身份制;城市和農村形成互相獨立的兩大經濟板塊;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城鄉兩大工業系統;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懸殊,城鄉差別有擴大趨勢。
二、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城鄉收入差距是城鄉發展平衡情況的一個重要表現,接下來,我們將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城鄉收入來源差距、區域問城鄉收入差距三個角度來分析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現狀。
據相關統計數據,2000年之后,我國基尼系數始終保持在0.4的警戒水平上,尤其2005到2010年的六年時間里,更是均保持在0.48的高位警戒線之上。我國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的基尼系數水平較為合理,但總體基尼系數過高,可見,城鄉差距仍然是我國總體基尼系數過高的重要原因。以我的家鄉福建省為例,據中商情報網2015年4月17日報道,2014年,福建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農村的2.4倍,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問題顯著。
(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本文中,我們用城鄉人均收入比率來衡量我國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即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
從表1可以看出,1978-1985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呈現下降趨勢,該階段我國實行,經濟改革中心從城鎮轉移到農村,農村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物質生活改善,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1985-1994年城鄉收入差距城呈現上升趨勢,該階段我國加快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經濟改革中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經濟及居民收入提高,城鄉收入差距拉大。
1994-1998年城鄉收入差距呈現下降趨勢,該階段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發展,大量農民進城務工,鄉鎮企業發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整體提高。
1998-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呈現顯著上升勢,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城鄉收入差距拉大
2010-2014年差距有所下降,我國采取措施努力縮小收入差距,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但就總體而言,自1978-2014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城鄉人均收入絕對差距呈擴大趨勢,但該差距的變化幅度城鄉下降趨勢。由此,我們可以說城鄉收入差距大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但近幾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情況有所改善。
(二)區域間城鄉收入差距
從表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最大。東北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基本上大于東部地區。但自2005年至2014年,各區域城鄉收入差距均呈現下降趨勢。暫不論東北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區域的收入差距情況大致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符,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越小,顯然,這種情況不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三、二元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一)二元戶籍制度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稐l例》規定: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1992年,國家就成立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此后不斷致力于實現“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的改革目標。目前,我國還處于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向居民統一戶籍登記管理制度轉變的過渡階段,各項政策的具體落實還需要經過時間與實踐的檢驗,中國長期以來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產生了不少的社會問題,如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
二元戶籍制度使得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流動受到阻礙,城市與農村割裂開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受到限制,財稅政策、產業政策等更多地向城市傾斜?!俺鞘腥丝凇迸c“農村人口”成為了區分居民身份的重要標志,由此帶來了因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社會待遇的各種不平等問題,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教育水平、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農村,工資水平亦是如此,然而二元戶籍制度使得城鄉勞動就業市場割裂開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自然不斷拉大。二元戶籍制度是我國二元結構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改革二元戶籍制度是解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舉措。
(二)二元教育體系不利于長期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教育是影響中國人力資本形成的關鍵因素,二元教育體系是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等,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受教育機會不平等,城鄉義務教育政策不統一,城市擁有更先進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更優質的教師資源、更廣闊的的教育籌資渠道,而在農村許多地區,僅有小學和初中學校,高中學校及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在城市,不少農村地區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所需的資源提供都存在問題,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城鄉居民勞動力素質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然拉大?,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蔡P提到,(從教育人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2013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流動兒童達1200余萬人,留守兒童達2100余萬人,入學問題和教育質量問題都亟待解決。而在二元結構下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戶籍問題、學籍問題等都是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只有改變城鄉二元教育體系,城鄉的收入差距才能在長期不斷縮小。
(三)二元勞動就業結構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
二元戶籍制度使得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存在較大的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的住房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社會保障等都很難解決。實際上,農村與城市的勞動就業市場是割裂開來的,普遍而言,城市勞動力比農村勞動力擁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受教育水平及工資水平,城鄉勞動力市場難以自由流動,就業技能、就業知識、技術等難以溝通,城鄉勞動力素質差距不斷擴大,自然導致城鄉勞動力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盡管農民工進城能獲得相較于農村較高的收入水平,然而由于勞動力素質、身份歧視等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從事建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收入水平上升空間及職位晉升空間較小。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與城市居民一樣獲得長期較高水平的工資收入,然而暫時流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又需要負擔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成本,再綜合考慮通貨膨脹、稅費負擔等因素,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收入能提高多少呢?中國的工業發展很大程度是以犧牲農業的經濟利益為代價,同時農民工也是中國工業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而農民工真正從中獲得了多大利益呢?二元戶籍制度下的二元勞動就業制度也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四)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加劇了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
社會保障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而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必然導致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鎮擁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保險、住房保障等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相較城鎮,我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除了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及養老保險以外,農村其他保險項目仍處于缺失狀態。就醫療保險支出而言,2014年,我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8133.6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當年基金支出僅2890.4億元,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城鄉社?;鹜度氪嬖谳^大的差距。
社會保障制度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調節收入分配格局,而我國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很好地發揮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反倒會進一步拉大城鄉收入差距。此外,農民缺少社會保障使得農民擁有較高的邊際儲蓄傾向,為了醫療及養老的需要,農民更傾向于將收入儲蓄起來,這樣以來,農民的投資意愿不強,農村的投資建設便很難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水平也很難提高,城鄉收入差距將不斷拉大。
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建議
(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促進勞動力轉移流動化
城鎮化進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同時伴隨著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一結構性變動。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應該關注農民與農村的發展,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整體水平提高,實現社會共同富裕。若中國全面完成新型城鎮化建設,原先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割裂狀態將逐步被打破,城鄉間的勞動力轉移能夠自由流動,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將不斷縮小。然而,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出現“被城鎮化”的現象,這樣,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現狀才能有所改善,城鄉間的差距才會真正縮小。
(二)加快農業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創造農業“新常態”
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情況限制了農村必然形成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生產結構,而如何發展好農村的第一產業很大程度上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鄉收入差距縮小。1978年我國在適應當時實際情況下實行了,“包干到戶,包a到戶”,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我們需要變革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業生產規?;⒓s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如今,以土地承包權頒證確權和土地合法流轉為核心催生的農業新常態使以工業化的組織方式對傳統的農業生產進行改造成為可能。農業應該真正享受工業化成果,運用工業生產成果,如先進的生產設備、先進的經營方式等促進農業工業化,農業更多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發展起來,運用現代化發展理念,農業與生態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也應該創造自己的“新常態”,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向更加先進的方向轉變,促使農村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縮小與城市之間的差距。
篇7
關鍵詞:人力資本投資失衡 勞動力市場分割 農村勞動力 流遷就業收入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就業結果有兩種情形:一是僅僅轉移城市就業并不改變農村戶口屬性,即農民工就業,具有流轉性;二是轉移就業的同時并市民化,具有遷移性。這兩種轉移就業情形合起來成為農村勞動力流遷就業,二者并不是分割開來的,它們不僅僅具有總體上先后進行的特性,而且也具有相互關聯性。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直接影響其將來是否市民化,市民化后群體的就業收入也會影響轉移就業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選擇。
學術界對于勞動者工資的高低的解釋一致存在個體主義和結構主義兩種(Sakamoto Arthur,1988)。個人主義研究強調個體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和所接受的專業培訓等人力資本因素對工資收入的決定作用;結構主義研究認為個人主義的完全競爭假設和在證據方面存在的不足,強調了勞動力市場分割相關變量對工資收入的決定作用(LewirrEpstein,Noah,Moshe Semynonv,1994)。現有研究較多地驗證了我國存在勞動力市場分割,存在相關城市傾向性制度安排(李實,1997;蔡、都陽、王美艷,2001;蔡,2005);戶籍分割對城鄉勞動力群體工資收入異性有顯著差影響(張展新,2004;陸益龍,2008);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可以概括為人力資本型分割和戶籍型分割,這會對勞動力工資率產生影響(李芝倩,2007);人力資本是決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市場部門對勞動力的分割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王甫勤,2010);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農民工和市民工資差異都有顯著影響(黃利、周密,2011);培訓和行業分割對農民工工資的決定具有同等重要作用(趙顯洲,2012)。
現有的研究主要是以2006年以前的數據為基礎,同時缺乏針對農村勞動力流遷就業的兩種情形的考慮。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開放統一和戶籍改革,農民工工資是如何決定的?農村勞動力遷移城市就業收入與原有市民收入的工資是否存在差異?導致城鄉收入差異、農民工內部收入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重點從勞動力市場分割中的人力資本分割和戶籍分割,以及人力資本投資供求失衡出發,探尋以上問題的答案。
勞動力市場分割與農村勞動力流遷收入決定
本文所提到的收入也以工資替代,將自由職業者和自行從事商業者剔除這一群體。收入決定相關文獻研究一般以經典的明瑟(Mincer)工資函數為基礎,工資的影響因素主要考慮教育程度(EDU)、培訓狀況(TRAIN)、工作經驗(EXPERIENCE)及工作經驗平方(EXPERIENCE2)等衡量下的人力資本水平。這種人力資本回報式的工資決定分析受人力資本個體差異及社會資本的影響(黃利、周密,2011)。所以一般要修正工資函數增加性別(SEX)、年齡(AGE)、婚姻(MARRIGE)、父親受教育年限(FATHEREDU)、母親受教育年限(MOTHEREDU),根據研究對象不同本文加入是否農村出身(ORIGIN)這一變量,根據我國市場分割類型主要有人力資本分割、戶籍分割和行業分割加入是否是高中以上學歷(Dedu)、是否農村戶口(REGIST)和是否在國有單位(INDUSTRY)三個控制變量。根據研究目標需要從CGSS(2008)數據中選擇了三類不同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分別是非農就業勞動力總體樣本、農村戶口非農就業勞動力(農民工)樣本和高中以上城鎮非農就業勞動力樣本,非農就業形式只選擇“有無固定雇主”和“勞務工或勞務派遣人員”。
針對以上三類樣本分別利用以上解釋變量建立模型,并采用OSL估計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剔除不顯著解釋變量和調整模型形式。本文利用eviews6.0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1所示,三個方程均通過F檢驗和WHITE檢驗,同時進入各個方程的每個解釋變量均具有顯著性,說明被解釋變量可以較好地解釋三類樣本群體的收入變化。
由總體樣本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勞動力工資收入決定除了受人力資本影響外,還受個體差異因素(性別、年齡、父母教育背景)影響,同時是否在國有單位工作變量并未進入該模型,高中以上(含高中)學歷勞動力比高中以下學歷勞動力每增加一年教育導致工資增加要高近5.6%,農村戶口勞動力比城鎮戶口勞動力工資少14.4%。這說明我國勞動力市場以高中學歷為界限存在人力資本分割,低學歷勞動力一般就業于工資較低的二級市場,由于農村流轉勞動力中高中以下學歷的比例為71.3%,城鎮勞動力中高中以下學歷的比例為3.4%,所以農村流轉勞動力絕大部分就業于城鎮二級勞動力,究其原因表面上是二元戶籍制度導致的,但根本原因是城鄉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差距。
通過農民工樣本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因素中培訓對提高農民工工資的作用最大,有過培訓經歷的比無培訓經歷的農民工工資高出35.2%。進入國有單位的卻比沒有進入的農民工工資低34.8%,這是因為國有企業內部存在勞動力市場分割,一些國有企業存在合同工、勞務工和臨時工等多種內部制度分割等級。通過高中以上學歷樣本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出身勞動力比原有城鎮勞動力工資低13.6%,原因可能是城鄉人力資本投資(教育質量)差異導致的同等學歷下的個體差異,當然也無法排除社會資本的作用(黃利、周密,2011)。
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失衡現狀
從以上分析得知,影響農村勞動力流遷就業收入的勞動力市場分割主要是人力資本分割、戶籍分割和行業內分割,而究其根本原因卻是城鄉勞動力人力資本存在差距。人力資本形成來源于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教育和培訓,所以有必要探討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失衡狀況。由《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家庭和國家人力資本投資水平農村均低于城鎮,2011年家庭人均教育投資為237.77元小于1994年城鎮家庭人均教育投資250.75元;城鄉家庭人均教育投資比率從1994年到2011年并沒有縮小趨勢,反而呈現擴大趨勢,2011年城鎮家庭人均教育投資是農村的4.67倍;國家生均義務教育段預算內支出農村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生均教育投資水平與全國均值的差額呈逐年增加趨勢,小學階段由1994年的37.37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81元,初中階段由1994年的82.99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82元。
所以,我國目前實施的依然是偏向城鎮的人力資本投資政策,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差距仍趨于擴大,這無益于改變勞動力市場中的人力資本分割狀態,同時也將加劇農村勞動力流遷就業收入與城鎮勞動力就業收入的差距。農村低下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勢必會影響教育質量,農村出身的勞動力即便是與城鎮勞動力具有同等的受教育年限,其人力資本水平也相對較低,會影響其就業和工作能力,這也是具有較高學歷的農村出身勞動力收入依然低于城鎮出身的勞動力收入主要原因,同時這種現象仍然會持續多年。
由于近些年農民工工資與大學生起薪趨同和大學生就業率不容樂觀,農民工對高等教育投資的預期收益減少和機會成本增加,農村家庭勞動力選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受挫。再加上城鄉高中教育的差距,以及國家對職業培訓投資偏低和城鄉職業培訓投資失衡,造成農村勞動力追求高中以上教育的需求和供給均不足,同時以低學歷為主的農民工獲得職業培訓的機會較低。CGSS(2008)數據驗證農民工高中以下學歷比例為71.3%,同時2011年中國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比例是68.8%。所以農村人力資本提升途徑失衡將會加劇農民工內部收入差距,限制大部分農民工收入增長,抑制農村高學歷勞動力比例提升。
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人力資本分割,承載低人力資本農民工處于二級市場,一級市場中高學歷群體呈現城鄉出身不同工資分化現象;二是提升農民工工資的人力資本投資途徑是培訓;三是剝離戶籍與學歷差異影響因素后承載高人力資本農村勞動力市民化后就業收入依然相對較低;四是我國城鄉人力資本投資在數量和投資途徑上都存在失衡。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與城鄉統籌發展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政府應平衡城鄉人力資本總體投資,特別是平衡各類各級教育投資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投資;二是建立農民工信息化培訓機制,不僅僅要增加農村勞動力培訓投資滿足其需求。
參考文獻:
1.Sakamoto,Arthur. Labor Market Structure,Human Capital and Earnings Inequality in Metropolitan Areas,Social forces,1988(67)
2.李實.中國經濟轉軌中勞動力流動模型[J].經濟研究,1997(1)
3.蔡,都陽,王美艷.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J].經濟研究,2001(12)
4.張展新.勞動力市場的產業分割與勞動人口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04(2)
5.陸益龍.戶口還起作用嗎—戶籍制度與社會分層和流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8(1)
6.李芝倩.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J].南開經濟研究,2007(1)
7.王甫勤.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收入分配[J].社會,2010(1)
篇8
【關鍵詞】 農民工 住房 解決路徑
農民工是指戶口在農村而人在城市工作的特殊群體,他們進城后主要從事建筑業或第三產業,為城市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長期以來,農民工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卻得不到解決。本文通過對長沙市芙蓉區幾家民營企業和建筑工地的327名農民工的住房問題進行了實地調研。在調查的農民工中,男性248人,女性79人,他們月收入大于1500元的占比15%,800―1500元的占比75%,800元以下的占比10%;農民工在城市住房的主要類型為租賃房(占比80%)、單位宿舍或工棚(占比14%)、政府廉租房(占比2%)。由此可推斷,大部分農民工的住房條件很差,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分析制約農民工住房的內在因素。
一、制約農民工住房的因素分析
1、戶籍制度的制約
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為適應低經濟水平下的高積累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我國政府先后采取了限制農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城市勞動工資控制制度以及限制勞動力資源、人口在城鄉和地域間自由流動的戶籍制度等,使農民失去了財產權和自身勞動力的支配權。一方面是高生產率、高工資的城市工業部門;另一方面是低生產率、低收入的傳統農業部門,這就是長期主導我國城鄉的“二元經濟”、“二元社會”結構的基本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排除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之外。“戶口”幾十年來像一堵“柏林墻”橫亙在鄉下人和城市人之間。我國農業人口比重高,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早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迅猛發展的巨大障礙,經濟的發展又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因此,城鄉人口流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創新戶籍管理制度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盡管我國一些地方進行了戶籍管理的試探性改革,但主要還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的改革。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我國戶籍管理制度仍存在著三大弊端:一是城市和農村戶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遷徙不自由;三是戶籍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權利掛鉤,被人為地付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只有上述三大弊端得以突破,有關戶籍管理的主要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2、農民工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缺失
美國在1935年就頒布了《社會保障法》,該法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我國雖然在1999年頒布了兩個社會保障方面的單行條例,即《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失業保險條例》,但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還遲遲沒有出臺。從現行社會保障的各種行政法規、規章的適用范圍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條例的涉及范圍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要適用于城鎮,不適用于農村;二是主要適用于城鎮公有制的機關、團隊和企業,而不適應于非公有制的企業。從這兩個特點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把農民工排除在這一范圍之外的。
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在城市的住房為租賃方式的達80%,選擇租房的經濟因素主要是因為房價太高(占比62%)和首付不夠(占比27%)。在住房福利方面,農民工既不能獲得福利住房,也不可能從國家和單位獲得補貼,而在房價相對過高的城市里,大部分農民工既買不起房,甚至連租房都很困難,只能幾個人合租一間小房,其居住條件、衛生條件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3、自身因素的影響
人口素質是衡量農民工和市民群體素質的集中體現,它包括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三個方面。在農民工與市民兩個群體屬性差異上,科學文化素質的差異表現得最為強烈,也是農民工解決其城鎮住房面臨的挑戰。當前我國農民工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轉移能力弱,進城后就業競爭力弱,影響其在城市立足。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是確保其在城市長久安身立業的本錢,農民工整體素質越高,進入城市就業的機會就越大,解決其住房條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據調查,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并不能夠很好地完成生活方式的轉換。他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大,對于農村的生活方式比較認同,不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參與社區的活動,這也影響了其在城市的住房選擇。
二、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路徑
1、創新戶籍制度
創新戶籍管理制度的根本是保障公民遷徙和居住的自由,在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逐步剝離其他各項附加制度,不斷消除戶口的物質化因素,恢復其本來的人口統計管理功能。當前,為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和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政府應及時深化現行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戶口管理制度和取消“農轉非”戶口計劃管理,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新制度創造條件。首先,取消中小城市原有的戶籍管理制度,放開對農民進城的落戶限制,在小城鎮和中小城市以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及穩定收入為標準,改革和簡化入戶手續。其次,實行新的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按職業確定農業與非農身份的戶籍登記制度,并用身份證管理制度,代替戶籍管理制度。最后,放寬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對戶口遷入的管制,努力消除農民進城就業困難、工資及勞保待遇過低、個人合法權益難以維護等問題,承認進城農民的合法地位,保障農民遷徒權利得以實現。科爾曼認為,“意識形態形成社會資本的途徑是把某種要求強加給意識形態的信仰者,即要他們按照某種既定的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行動,而不考慮其自身利益”。這句話道出了意識形態包括觀念更新對社會資本形成的作用。當前,觀念轉變的實質是順應市場經濟潮流,變限制農民進城為支持農民進城,變計劃式、防范式的二元化管理為開放式、平等化的一元化管理,變損害農民工權益的管理為保障農民工權益、為全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管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克服城市農民工的邊緣性,促進農民工城市住房問題的解決。
2、創新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
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和法制建設??紤]到歷史情況和現實困難,即使在暫時還不能建成覆蓋所有農民工的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基于人口的流動性,政府也要及早建立基本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規范農民工獲得保障的社會權益,促進農民工全面參與和分享到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的成果。一是要建立全面的農民工個人信用系統,包括以構建統一的個人信息信用系統為基礎的收入保障賬戶。二是要促進建立統一的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與建立過渡性的農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相結合。三是通過立法,建立政府政策扶持機制。
3、農民工對住房的需求納入到城市整體建設的規劃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把外來人口視同常住人口對待,考慮城市農民工的利益,應把農民工對住房的需求納入到城市建設規劃中,不要將農民工排除在規劃之外,避免將來出現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局面。特別要針對城市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租住私房條件差、房租貴、住地分散、管理難的實際,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達到多方籌集資金興建農民工居住點并規定用工單位解決農民工住房的基本要求,如居住面積、衛生條件、配套設施等。對開發區內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可允許使用農民工在一定數量上的單位建設一定數量的公寓供農民工居住,只出租,不出售,切實解決農民工住房困難問題,為合法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工作和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環境,為加強農民工有序管理探索出一條新路。
4、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
農民工大多數年輕力壯,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但是與城市崗位的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因此,他們必須通過就業培訓,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使其收入增加,才有能力改善其住房條件。這就要求政府和農民工作出雙向的努力。一方面要根據城市勞動市場需求,建立起適合農民工特點、符合多層次需要的職業培訓網絡;另一方面,農民工要認識到提高職業技能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條件,并積極主動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這樣才有可能改善住房條件。
中國的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城市里工作的時間長,身份不明晰,職業分化明顯,職業技術水平也存在分化的現象,導致了農民工成為了“三元社會結構”中的第三群體,是被排斥在正式的城市居民之外的非正式城市群體。但同時農民工又是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而,解決好農民工城鎮住房問題意義重大。
(注:本文得到湖南省三農問題研究基金委托項目(項目編號:06JD19)的資助;是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農民工住房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7B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子珩:中國流動人口居住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2).
[2] 吳維平:寄居大都市:京滬兩地流動人口住房現狀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2(3).
[3] Malte Lübker:Globaliz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inequality[J].International Labou r Review,2004(1).
篇9
關鍵詞:村鎮體系;唐河;統籌城鄉;規劃;土地利用
Abstract: the TangHeXian county town planning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y town of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planning, mainly to the planning of the content and the need to plan as a whole are discussed, planning to impl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thinking.
Keywords: town systems; Tang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Planning; Land use
中圖分類號:U412.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鄉鎮村莊與城市之間,在社會經濟、歷史文化、人口結構、物質產業構成、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其生活條件及聚落形態的差異,但長期的城鄉二元發展政策,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基本的也就是鄉村與城市的發展不平衡,使得在設施建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都與城市有很大差距,通過統籌城鄉發展來解決或者縮小這些差距,成了一條必走的道路;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到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這也為統籌城鄉發展創造了條件。
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是在新農村建設或者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活動快速發展后較為受關注的一項規劃,基于統籌城鄉的角度去認識和編制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有利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城市規劃中“重城輕鄉”的缺陷,促進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有利于設施的合理布局。本文主要結合《唐河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編制以及實施后問題存在,基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對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及實施進行了探討思考。
1. 規劃項目概況
1.1區位特征
唐河縣位于河南省的南部,鄂豫兩省交界處,屬河南省轄擴權縣,地處“南(陽)襄(陽)凹陷”與桐柏山的過渡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海拔高度72.8-660米??h域內東南部為桐柏山余脈形成的淺山丘陵區,占全縣面積的15.3%;其余為緩傾斜平原和沖積河谷帶狀平原,分別占32.5%和52.2%。全縣總土地面積為2512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面積為19.5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8.9%。寧西鐵路和滬陜高速,橫貫東西,G312、S335、S239、S240和縣鄉道,以縣城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
1.2社會經濟發展
截至2008年,轄2個街道、12個建制鎮、7個鄉,共有20個居委會,490個行政村,2854個自然村(調查數,年鑒統計數為3006個),41.9萬戶,132.5萬人??h域經濟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特色產業為基礎、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良性互動的格局;旅游及林業資源主要分布在縣域的東南部,工礦資源分布在縣域的南部和東部,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縣城。2008年全縣的三次產業比例為31.5:48.2:20.3。在礦產資源中,主要以石油、銅鎳、石灰石為主,其中石油開采量占河南油田三分之一,但僅僅是石油開采,加工卻要運輸到湖北荊門;銅鎳礦儲量全國第二,但沒有大規模開采,總體來看,唐河縣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國家的政策或者其它方面的限制因素明顯,并沒有在縣域經濟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還是民營企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
1.3縣域鎮村分布特征
不同的地貌、資源的稟賦情況直接影響著城鎮的規模、村莊的的大小及分布密度,孕育不同的村莊空間布局形態??v觀全縣,現狀鄉鎮村莊分布有呈現出如下5個特點:一是鎮村人口分布相對集中,村莊人口規模較大,平均自然村人口400人,人口規模主要集中在300―1000人之間;二是村莊空間分布村莊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整體上平原地區村莊分布密但均衡,淺山丘陵地區分布相對稀疏,幾條重要公路沿線是村莊分布的密集區域;三是村莊布局較為零亂,各類設施不易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同城鎮相比有很大差距,村民生活很不方便;四是職能單一,多為傳統農業型村莊,發展動力不足,村民外出務工比例大,造成很多“空心村”現象;五是城鎮規模小,產業基礎薄弱,發展帶動弱,無法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2.對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認識
2.1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地位及作用
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是政府調控縣域村鎮空間資源、指導村鎮發展和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建設的基礎。由此可見,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在規劃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宏觀調控的作用,一方面需承接上一層次規劃的要求,并對其進行深化和落實;另一方面有效地指導下一層次規劃的編制,為鎮、鄉和村莊規劃提供編制依據,為設施的配置及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起著統籌的作用。
2.2 編制思路
基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去認識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必須明確統籌城鄉的內容。由于縣域村鎮體系規劃以全縣城鄉作為規劃范圍,可以有效地實現城鄉全覆蓋,針對縣域的生產力布局,合理制定“空間管制”規則,針對特定區域和城鎮,提出目標導向及實現途徑,對縣域人口及生產力的布局做出統籌布局。
堅持統籌城鄉的思路謀劃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去調控、優化、引導縣域鎮村、產業和各類設施結構及其空間布局,培育非農產業集群發展,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落戶,推進鄉村建設和服務三農,推進農村地區全面發展,促進城鎮化和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統籌內容
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內容很多,那么基于統籌城鄉方面,主要是建立起統籌的思想體系,以生產力布局為導向,引導人口在空間的集聚。具體主要體現在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統籌空間發展,統籌城鄉人口發展,統籌資源配置,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配置,統籌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統籌鎮村居民點體系的規劃建設等七個方面的內容,基于這些內容,對全縣的鎮村布局作出規劃。
3.1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
統籌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在調查現狀經濟與產業發展及分布的基礎上,重視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與協調,在區域發展戰略目標、產業布局、現代化建設標準等方面保持一致,以及圍繞目標而確定發展原則。
首先應明確全縣主導產業門類,發展方向和重點,對工農業的發展提出思路及布局,一方面為人口的集聚提業支撐或者說就業支撐,另一方面又可根據人口集聚調整產業布局:其次,通過改造傳統農業向優質化、規?;?、區域化、科技化等方面發展,提升農村發展;再者,依托優勢資源發展關聯產業,按照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和做優產品的思路,以發展民營工業作為突破口,以資源加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支撐的縣域工業發展模式,圍繞農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形態,發展第三產業,從而為人口轉移提供支撐。
3.2統籌空間發展
統籌空間發展,主要是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的使用。在貫穿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下,利用市場與政府雙重手段,轉變就城鎮發展城鎮、就農村發展農村的城鄉脫離發展思路,明確縣域發展重點及載體。就唐河來說,通過村莊整合以后,可以節約出來近7000公頃的土地,這些土地不僅能成為農村產業化發展的載體,而且也可以為耕地保護、城市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制定相關政策并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市場體系和流轉制度是統籌城鄉空間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突出以縣城、產業集聚區、特色園區、重點鎮為發展引擎,保證其發展空間,吸引人口的合理流動。對村莊,通過合理的布點,扶持,配套、引導其發展,并提出農村人口向這些點集中的政策。走一條以城鎮發展引領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全縣產業空間發展布局形成“一主一副四區”: “一主”,中心城區;“一副”,葉山集聚區;“四區”, 縣城核心經濟區,西部糧棉經濟區,南部綜合經濟區,東部經濟區;同時對全縣的工業發展項目,明確分類,集中到產業集聚區或者特色園區發展;對農業用地,通過人口的合理流動變遷,實現規模集中經營;對空間的利用,提出相應的導則及管制要求。在統籌空間發展方面,體現出“三集中”:引導人口向城鎮及規劃的居民點集中,引導非常生產向城鎮、園區集中,引導農業土地向規模利用集中。
3.3統籌城鄉人口發展
統籌城鄉人口發展,提出總人口的發展目標和城鎮化水平的發展目標,提出實現這些目標的發展途徑。首先就是要構筑合理的等級體系,按照中心城市、小城鎮、中心村、基層村等幾個層次的布局,分別確立產業優先開發區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區、糧棉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將人口按照重點集聚區、相對集中區、人口優化區、人口控制增長區進行分類疏導。其次就是加快建立統一的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再者就是適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規劃建議唐河縣規劃期內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是“一城十六鎮”的格局。
3.4統籌資源配置及開發利用
統籌城鄉資源配置,要通過發揮政府在統籌城鄉資源配置中的調控引導作用,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強化城鎮在配置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重視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吸納作用,配置城鄉各種生產要素,使城鄉生產要素資源順暢流動、優化組合、高效利用,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營造城鄉各類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
在村鎮體系規劃中,以縣產業集聚區為聚核,鄉鎮專業園區為補充,工業企業必須向園區集中;打破城鄉市場體制條塊分割的狀況,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網絡,建設一批功能強大、輻射面廣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在統籌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主要圍繞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對于土地資源,要明確各類土地的利用目標及分布,提出相應的措施對策,在配置及開發利用機制上,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協調好基本農田、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用地的關系,增強土地管理和增量需求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促進遷村并點規劃的實施。對于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統籌合理分配區域水資源,協調生產與生活、工業與農業用水關系,促進資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治理水污染,制定用水標準,降低用水指標等。對于礦產資源,關閉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采加工企業,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礦山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做好生態礦業示范區建設,并分別對新建礦和現有礦提出相應的要求。針對旅游和歷史文化資源,貫穿以保護為重的原則去合理利用,讓這些資源在城鄉統籌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3.5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廣大農村發展的“瓶頸”,打破這一“瓶頸”,必須在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方面更多地優先考慮農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用足用活國家各項政策,把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上,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方面要實現縣域的公路網規劃覆蓋,明確交通場站的布局及等級;給水方面,要明確不同地域的給水方式,實現設施共享共建,明確水資源的保護范圍;對污水的防治,采用分區劃片的方式,合理布局污水處理設施及主要官網的布局;對電力,明確10KV以上線路的分布及變配電站的容量、分布等。此外還要考慮燃料結構、通訊等方面的內容。
統籌社會事業發展,關鍵在堅持以人文本,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布局,重點加快鄉村兩級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加快教育資源整合,不斷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同時加大職業教育,崗前培訓等繼續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和就業能力。
3.6統籌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統籌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要突出“控、防、管”三個方面。首先就是“控”,控制工業生產的污染下鄉,對工業生產集中控制在園區內,避免到處開花式建設,造成污染下鄉;控制化肥、農藥等使用污染,避免進入農村飲用水系統,威脅飲水安全,控制養殖污染。“防”,建立空間管制,明確空間管制分區,限制產業進入,提高森林覆蓋率。“管”,建立城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問責機制,投資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統籌城鄉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3.7統籌鎮村居民點體系的規劃建設
統籌鎮村居民點體系的規劃建設,主要就是在前面統籌內容的基礎上,對縣域的鎮村進行整合,實施遷村并點,建立鎮村體系。根據唐河農村產業發展特征,從村莊發展動力的角度,可以把唐河村莊劃分為6種職能類型,分別為特色農業型、養殖型、傳統種植型、商貿型、工業型、旅游型等。在布點上,主要考慮到基礎設施的配置,空間資源的可利用度、災害防治、村莊發展動力等方面進行選址,分為城鎮依托型,保留型整治型、遷村并點型、新建型幾類。對每種類型的村莊提出相對應的發展策略。經過選址及布點,全縣在規劃期末形成93個中心村,732個基層村。
4.規劃反思
統籌城鄉的內容很多,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內容表述,基于上文的統籌分析指導,結合其他相關內容,完成了《唐河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09―2030)》。在該規劃的指導下,目前唐河縣政府已經組織完成了全縣的鄉鎮及93個中心村的規劃編制及技術評審工作,應該說規劃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也存在許多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雖然有些問題不是規劃這個層面所能解決的,但對于規劃的修編以及對下位規劃的指導方面,具有借鑒的意義。
4.1誰去主導統籌城鄉
統籌城鄉規劃沒有統一的模式,雖然國家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各地情況都不一樣,都脫離不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脫離不了群眾的實際需要,在農業經濟占很大比重的唐河縣來說,“三農”問題尤為突出,當前還面臨著糧食生產與城鎮發展的問題,誰去主導統籌城鄉,看來單靠地方政府是無力去實現這個的,需要從國家層面、從區域的角度去統籌考慮,剩余的勞動力不能只靠外出務工去解決就業,需要從宏觀政策方面去制定,打破城鄉限制、地域限制,讓農民切實平等地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4.2如何建立統籌城鄉的長效機制
應該說,規劃從技術層面解決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為土地資源空間調配和城鄉空間管理提供支撐,但要改變城鄉二元之現狀,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機制,保障城鄉平等發展、城鄉共同繁榮,實現城鄉和諧協調,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保障。
4.3如何確定統籌城鄉的途徑
用我們的城市和工業發展引領我們的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用積累起來的財富支持農村和農業的發展,這里面的主導權和重點是城市和工業,也是統籌城鄉的著力點,在這里面,我們的政府承擔著最重要的責任,一方面在經濟上支持“三農”發展,另一方面要改變廢除城鄉發展、區域發展歧視性政策,還有就是制定什么樣的政策、建立什么樣的制度才能引導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企業去主動的支持農村的發展、支持新農村的建設。
5、結語
從唐河縣縣域村鎮體系的編制及實施情況看,基于城鄉統籌的角度去認識、編制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規劃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平臺,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優化了城鄉空間布局,推動了城鄉公共資源合理化配置,促進了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鄉鎮、村的規劃編制加強了指導,但也必須認識到,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目前的實施機制并沒有確立,許多工作還是在摸索中,缺少相應的法規及標準體系,規劃實施及管理機制還需要加強等一系列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河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09―2030)》[Z]
[2] 楊樹佳•現階段“兩規” 的矛盾分析、協調對策與實證研究[M] 城市規劃學刊.2006.05
[3] 李昕等•東北地區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的思考[J] 低溫建筑技.2011.35-48
篇10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村養老;養老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1-0084-03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青壯年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明顯加劇,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化養老發展不足,農村養老面臨較大壓力。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發揮新型城鎮化對農村養老的積極作用,化解新型城鎮化伴生的農村養老不利因素,加快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社會福利和獲得感,成為一個緊迫而重大的難題。本文以我國第一農村人口大省――河南省為例,分析新型城鎮化對農村養老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試圖為解決這一難題做出初步探索。
一、新型城鎮化下河南省農村養老的發展狀況
我國農村養老發展變化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人口格局緊密相關。從河南省的情況看,改革開放初期,該省處于農村人口在城鄉人口結構中占絕對主體、青壯年人口在人口年齡結構中占絕對主體的傳統型社會,農村居民以家庭養老為主體形態,以屬于社會保障范疇的集體“五保”供養等作為補充。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加速,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城市人口不斷增加,農村人口、青壯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征凸顯。1990年至2014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由15.3%提高到45.2%,提高了29.9個百分點,而人口老齡化率由8.8%提高到14.9%,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其中農村人口老齡化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近年來,河南省常住人口總體緩慢增長,農村人口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2010年至2014年,全省年均增加7.8萬人,農村人口則年均減少153萬人。①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河南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1197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2.7%;其中,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802萬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13.9%;②根據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14年河南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0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4.9%;其中,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858萬人,占到農村常住人口的16.6%,比全省老年人口比重高出1.7個百分點。③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南省農村的養老狀況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應對快速老齡化挑戰,滿足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河南省高度重視農村養老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不斷擴大傳統集體公益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等新型服務設施、服務組織規模,初步實現了以家庭養老為主、集體“五?!惫B等為補充的傳統農村養老模式向現代社會化養老模式的初步轉型。目前,河南省有農村敬老院、福利院、光榮院等公辦養老服務機構3315個、床位26.17萬張,“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39%,以農村幸福院為主體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有7706個,覆蓋率達16.8%。④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化養老服務處于初創階段等因素的影響,河南省農村養老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現代型居家養老模式尚未建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同時,農村家庭傳統養老功能日漸弱化,現代型居家養老卻由于體制機制、配套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沒有建立起來。二是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不完善。以農村幸福院為主體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雖已初步建立,但經費來源嚴重不足,服務對象覆蓋面窄,服務內容過于簡單。三是公立養老機構作用發揮有限。公立養老機構在硬件上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管理模式落后,服務內容單一,人員隊伍不專業,大多只提供“五?!崩先说募泄B服務。四是民營養老機構發育程度低。近年來,河南省農村出現了一些民辦養老機構,但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專業護理人員,服務內容只是簡單的生活照料,在發展中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低。目前河南省已經建立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并實現了城鄉統籌,但資金來源有限、保障水平較低,每人月均養老保險金僅有78元⑤,遠低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金水平,無法滿足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二、新型城鎮化對農村養老的多重影響
1.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老齡化進程
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使農村養老問題更加凸顯。一是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早、發展快。隨著城鎮化加快,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入城市,減緩了城鎮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了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從河南省的情況看,1998年,河南省農村與全省同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河南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率年均提高0.4個百分點,比城市高0.1個百分點。⑥隨著農村加快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勞動適齡人口減少、收入相對減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等支出大幅增加,農民生活負擔明顯加重。二是農村居民“未富先老”。城鎮化帶來的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外流和計劃生育“少子化”的雙重影響,使農村越過發達國家或地區“先經濟發達、后人口老化”的歷程,在人均收入較低、公共服務不發達的基礎上,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出現了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階段不匹配的現象,呈現出明顯的“未富先老”特征。三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對家庭社會影響更加明顯。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多數已落戶城鎮并成為城鎮常住人口,造成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突出,村莊“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現象普遍,嚴重削弱了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也削弱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
2.新型城鎮化嚴重弱化了傳統農村養老模式
新型城鎮化改變了傳統農村的人口結構、家庭經濟結構和社區組織管理模式,對農村傳統養老模式造成了較大沖擊。一是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家庭人口和經濟結構變化,弱化了傳統農村家庭養老功能。隨著農村居民在城鄉、地區間的流動加快,農村家庭生育率不斷下降,“少子化”“空巢化”、小規模成為農村家庭人口結構的新特征,家庭成為經濟單元,人口生產功能被逐步剝離,出現了農村老年人口經濟上的養老供給和實際贍養中的生活照顧的分離,嚴重弱化了傳統農村家庭養老功能。二是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弱化了農村基層公共服務提供能力。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城鎮的單向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張,農村土地資源不斷減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經濟實力和對經濟資源的掌控能力不斷下降,弱化了農村基層的公共服務提供能力,弱化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傳統農村養老中的作用。三是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村養老保障壓力。與城鎮化快速發展有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仍然固化著業已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造成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大量農村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鎮社會,在“碎片化”的養老保障制度背景下,返鄉養老人口退出勞動大軍后缺少養老保險的保障,額外增加了農村養老壓力。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傳統養老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建立新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3.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形成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的制度安排
新型城鎮化可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村社會福利水平,促進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形成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制度安排。一是有利于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難題。新型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將進入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縮小城鄉經濟發展、收入水平、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差距,化解城市內部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二元結構矛盾,現代文明成果將由全體人民共享,從根本上解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形成的農村養老難題。二是能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反哺能力,有利于提高農村養老水平。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城鎮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推動了我國在21世紀初期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具備了城市反哺農村的實力,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增強農村養老服務能力,提高農村養老社會化水平。三是有利于逐步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提升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建立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并逐步過渡到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實現了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和轉移接續,在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人口大規模流動中,農村居民和外出務工人員養老得到了社會保險制度的最終保障。四是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業發展。新型城鎮化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實現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全覆蓋,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均為農村發展養老服務業奠定了必要的公共服務基礎。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解決農村養老
問題的對策選擇
1.著力推進城鎮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減輕農村養老壓力的制度安排
積極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大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使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同步,城鎮化與工業化同步,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同時,逐步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從根本上解決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的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矛盾,保證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住得下、能融入、不返鄉,從根本上減輕農村養老壓力。
2.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雙重作用,促進農村養老由剩余型福利模式向混合型福利模式的根本轉變
適應機構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趨勢,從根本上改革以家庭為主、對特殊困難群體進行保障和救助的農村養老制度,根據農村老齡化的現狀和我國財政實力,建立基于混合型福利模式的新型農村養老制度,重新確定政府、市場、家庭、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在農村養老中的合理分工,由政府承擔特殊困難群體養老救助和全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運轉,由市場承擔營利性的商業養老服務,由家庭、社區和公益性組織相互結合、共同承擔非商業性農村居民養老服務,形成合理分工、有機合作的混合型養老模式。
3.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積極作用,完善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政策
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后,政府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公共財政對農村的全覆蓋,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養老服務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規劃、扶持引導,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支撐、醫養結合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政府還應積極構建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為主體,與農村“五保”、優撫孤老供養、最低生活保障、高齡老人生活補貼相配套的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
4.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機構養老的重要作用,完善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適應小型化、專業化、社區化、連鎖化養老機構發展趨勢,加快發展農村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與農民居家養老相結合,形成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主力軍。加快發展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以農村幸福院為載體,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不斷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開展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改制試點,重點發展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醫養結合型等養老服務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民營養老服務機構,不斷提高農村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
5.充分發揮家庭、居民在農村養老中的作用,營造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
高度重視農村家庭在養老中的作用,改造傳統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村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的養老設施,大力發展農村居家養老,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等服務。積極引導農民形成自我養老的觀念和意識,發揮農民個人在養老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勞動年齡農民通過積蓄、理財、參加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自我儲備進入老年后的養老資金。在城鎮化加速推進、市場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繼續弘揚我國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為發展養老事業、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注釋
①2014年以前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2014年數據由河南省統計局提供。
②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局2011年5月的《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③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局2015年7月的報告《全國及河南人口現狀及發展趨勢》。
④⑥數據來源于河南省民政廳2015年7月《關于報送河南省老年人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有關材料的報告》。
⑤數據來源于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5年7月的報告《河南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情況》。
參考文獻
[1]高辰辰.互助養老模式的經濟社會條件及效果分析――以河北肥鄉為例[J].河北學刊,2015,(3).
[2]梁譽.我國養老服務的現狀、理念與發展路徑[J].老齡科學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