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命現象的本質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生物;比較法;作用;類型;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3-0090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

3. 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

5. 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 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 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

4. 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 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 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下轉第92頁)(上接第90頁)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 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

3. 靈活綜合運用。由前所述,比較法雖分幾種,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縱橫交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學中,可根據知識的特點和需要,靈活運用。

篇2

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除了強調觀察的重要性以外,主要還是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要明確目的;觀察要精準細致;觀察要抓本質特征;觀察要隨時隨地,持之以恒等。

【關鍵詞】觀察;觀察能力;觀察方法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倡導了初中生物應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線,變“結論式”為“探索式”,使實驗,觀察,思維,獲得新知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領域,提高學習能力,并具創新精神。觀察能力是探究學習的基礎能力,人類的一切探究活動都是從觀察開始的。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一、對學生進行觀察重要性的教育

觀察是一種有意的知覺,也是一種“思維的知覺”。觀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確地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表現在生物學科上就是要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和本質特征。

探究是學習生物學的科學方法。觀察是探究的第一步。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初中生物教材的許多分組實驗、每個章節都有觀察,討論,閱讀,思考,實踐的內容。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達爾文歷時五年做環球航行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廣泛觀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礦物標本,經過深入研究,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取知識,就更能從觀察對象上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

二、對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方法的教育

科學的觀察方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了解被觀察對象的本質特征。

(一)觀察要明確目的,提高效率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么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其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例如我們讓學生觀察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有的學生把魚的所有鰭全部剪去,這樣就不能得到“魚在水中運動時,魚鰭有什么作用”的結論了。還有,在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中,學生初次接觸顯微鏡,在實驗時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顧看熱鬧,從而忘記實驗目的。因此,老師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目的是什么?顯微鏡的安裝和觀察方法怎樣?以及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只有明確了觀察的目的、任務,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快速達到觀察目的,完成課時任務。

(二)觀察要精確細致,抓住重點

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我們還以“觀察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為例,有的同學把魚鰭全部剪掉;有的同學沒有給魚鰭做任何處理;有的同學則分別用紗布綁上胸鰭、腹鰭、臀鰭、背鰭、用硬塑料板固定尾鰭。很顯然觀察的細致程度是不一樣的,得出的結論也不會一樣。再如有的同學觀察裝片時只停留在表面輪廓的觀察,對看到的生物結構缺乏研究,只停留在“看”的基礎上。如在觀察“花的結構”時,只看花的形態,顏色,大致結構,對雄蕊,雌蕊的解剖觀察則是過眼煙云,毫無印象。

(三)觀察要抓本質特征,獨具慧眼

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少且經驗有限,往往只局限于表面的一些現象,很少注重事物的本質。我在講授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時,布置七年級新生采集幾種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并要求學生將兩類植物對比,用自己的話概括它們的共性和區別。不少同學沒有真正的認真觀察、對比和總結,只是把教材里的一些區別內容抄下來。也有不少同學僅從兩類葉片的葉形、大小、顏色等方面進行描述,沒有很好地抓住兩類植物中每種類型的共性和區別、特征性的東西。作業上交后,我沒有馬上講評,而是給他們講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果老師叫你去八年級(3)班找一個人,你在去之前肯定會問清楚這個人外貌怎樣?身高如何……這些都告訴你,你到八年級(3)班后可能還是左看看右看看,不敢肯定哪個是自己找的人。然后再提出:你覺得怎樣就可以確定那個你要找的人呢?教室里非常安靜,每位同學都在思考,其中有一個同學說:“要看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在班上個子最高?!迸?!其他同學恍然大悟,教室里頓時一片討論聲。所以,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事物,要學會抓本質特征。

(四)觀察要隨時隨地,持之以恒

初中學生對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象觀察甚少。如秋天來臨,樹葉落下來,是正面朝上還是背面朝上?很多同學都不知道?,F在很多同學家種有月季,當我講到花的結構時,問他花瓣有幾瓣,花萼是什么顏色,回答卻是“不知道”。鯉魚是大家很熟悉的動物,當我問同學們,鯉魚的體表有什么特征?鯉魚的口中有牙齒嗎?鯉魚有“胡須”嗎?鯉魚是雌雄同體還是雌雄異體?回答也不完整。

此外,在實際的觀察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也非常重要。

篇3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比較法還能加強直觀作用。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

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墒箤W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3.靈活綜合應用。

篇4

【關鍵詞】生物;教學;類比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 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1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墒箤W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1.2 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

1.3 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形象。

1.4 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2 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

2.1 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

2.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墒箤W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2.3 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2.4 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篇5

初中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1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

        1.2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2.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

        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歷比、列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2.1 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 

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2 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2.3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墒箤W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3.1 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篇6

關鍵詞:觀察 觀察能力 探索意識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學技術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初步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方法?!笔橇x務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有關能力的培養目標,也是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初中生物教育應以實驗,觀察為主線,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變“結論式”為“探索式”,使實驗,觀察,思維,獲得新知識幾方面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特長,并具創新精神。觀察能力是眾多能力的基礎,人類的一切探究活動就是從觀察入手的。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一、對學生進行觀察重要性的教育。

觀察是一種有意的知覺,也是一種“思維的知覺”。觀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確地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表現在生物學科上就是要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和本質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學習生物學的科學方法。觀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學的學習要從觀察入手,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門戶,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培養觀察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中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許多分組實驗(動手,觀察),每章節都有觀察,討論,閱讀,思考,實踐的內容,突出了觀察的重要性。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達爾文作了歷時五年的環球航行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廣泛觀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標本和礦物標本,經過深入研究,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古今中外科學家都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取知識,就更能從觀察對象上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的途徑。

發現抗菌素的先驅者――美國的弗萊明教授,就是在培養細菌的過程中,依靠敏銳的觀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當他獲得諾貝爾獎時,謙虛地聲明“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笨梢?,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獲得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現象,認識生物體的各種生命特征,進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質的重要途徑。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作為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在教學中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

由于每個人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心理素質不同,學生在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水平。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興趣小組,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辨認動、植物等。進行生態調查時,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了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特別是野外觀察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熱愛大自然,增強他們保護自然的意識。多指導學生的家庭觀察實驗,培養有意觀察,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象。

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對生物學的好奇心,是激發觀察興趣、培養觀察能力不可忽視的環節。在組織觀察活動時,要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深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觀察與生物學有關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發展了,精確性增強了,他們就能更細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觀世界,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這對于他們發展思維,鍛煉分析、鑒別、判斷能力,獨立獲取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三、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發展的效果。

篇7

培養學生適應意識是目前初中生物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生物的知識技能,而且要培養自我的生物學能力。人們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以及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事物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方法稱之為比較法。將這種方法引入到生物學領域中,該方法是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比較法;初中生物;合理比較;運用策略

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處處面臨機遇與挑戰。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培養各方面綜合能力的關鍵時刻,這時候更應該注重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在近年的生物學科中,比較法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學生如何學好這一方法對于今后的生物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想要學好生物,首先得過了這一關。

一、比較法嵌入生物學科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習中,我們認識了細胞個體,了解了生態系統,明白了復雜的生物進化,但是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還是比較困難的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利用比較法嵌入生物學科中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一)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比較法可以使學生在已經學習的概念基礎上,迅速對其它未知概念產生一定理解,獲得新的知識內容;從一個問題上引導出另一個問題的思路,如用綠藻的自養方式引出異養的含義,這樣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對原來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擴大了自己的知識范圍。

(二)有利于整合零碎知識

可以構建出一幅網絡知識圖,把所學零碎知識加以整合,鞏固建立內部聯系,讓其系統化。生物知識本來擁有其固有聯系,知識內容的撰寫上不得不對知識進行相應的瓦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將瓦解的知識重新整合,闡明復雜的生命現象規律。如學習動物的進化時,將動物的特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動物之間存在的親緣聯系,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行進化。

(三)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準確掌握

初中認識事物時,往往存在抓不住事物本質特征,對于很多名詞概念混淆不清,理解存在誤區。在比較鑒定下,從而發現事物的不同特征,突出某些特點,找出異同,就能避免對那些概念相近、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的情況。如學習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異同處,就可以使我們對模糊概念加以區分。

(四)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可以使復雜抽象的生命現象更加形象化地體現出來。例如,借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形容我們課本上接觸到的知識,如草履蟲像草鞋,細菌像氣球,等等。這樣對于抽象的生物形象會有一定的思維模樣,同時也會增加學習中的趣味性,比較法還有加強直觀的作用。將蜥蜴與青蛙兩種肺結構圖進行比較,能使我們直觀的從中發現蜥蜴肺泡數目增多,從而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可以支撐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所以蜥蜴適合陸地生活,青蛙因為皮膚輔助呼吸,所以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五)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對于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比較法是最重要的方法。比較法可以說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也就是說比較是所有邏輯思維的方法。沒有對比就沒有不同,對比之下見針氈。比如,比較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聯系與區別,我們從邏輯上進行對比:作用場所、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方面,從中發現二者互相依賴與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學習生物比較法要注意的問題

1.合理選取比較對象。并非任意對象都可以進行互相比較,在一定條件下,只有具備比較意義事物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

2.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以及規律比較。一般來說植物體與植物體進行對比、動物體與動物體進行對比。比較的目的是:發現不同之處,找出特點。

3.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比如說,雙子葉植物葉脈的網狀結構,像柵欄的柵欄組織,像海綿的海綿組織等,比較的目的在于說明某些抽象的事物,使學生更好理解。

4.在本質特征上有所差別的生命特征比較。如動植物進化的原因以及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實質對比。

5.以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對學生講述比較法,不要刻意找尋刁鉆的對象,更不要說是比本體還要復雜的對象。比如說蜂群中各蜂種的區別,引導學生對其特征進行比較與分析。從而對本章所學內容進行自我理解消化。

6.靈活運用所學比較法。雖然比較法種類多樣性,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本質上還是相互聯系的,在我們學習使用中要靈活運用比較法。

三、初中生物教學比較法的運用策略

初中生物的教學是基礎的生物知識,論述了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態系統等知識點,各種各樣的知識點告訴我們生物的多樣化,比較法在生物學科領域中的應用也體現出了多樣性,一般有以下五種比較方法:

(一)類比法

類比法還區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類型比較法是將同類的各個特征進行相對比,找出共性與相似性,從而進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地上莖與地下莖的知識點,兩個知識點相應作比較,會讓學生對其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蛘哒f可以讓他們進行實地的對比分析,不僅會加深對知識理解,同時對于同類的概念也會更為清晰。類別比較法是將不同類生物的各個特征進行對比,比較出不同的地方,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在學習一類知識的同時對另一門知識也會獲得一定的認識。在學習中,巧妙的應用這兩種比較方法,求大同,歸一類,這兩種方法經常都得互相交替使用,科學利用方法,理清生物特征。

(二)歷比法

將某一生命現象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稱之為歷比法。在歷比法的比較方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生物進化是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因此,對于初中生物教師來說,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歷比法,使學生們對生物進化過程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們更容易掌握生物知識。

(三)列比法

列比法是將幾個互為并列且又相對獨立的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例如,花草樹木的根莖葉比較、昆蟲動物口器的比較等。從列比的方法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各式各樣的生物器官功能與大自然的相適應。

(四)寡眾比

將同一事物同其他眾多事物的相比較。一般都是選出一個事物與其它的事物相比較,而不是眾多事物都相互比較。比如,把玫瑰花與牡丹花、牽牛花的主要特征進行相比較,強化對于其中一種組織的理解,鞏固知識點。

(五)綜合比較法

幾乎每個章節的知識中都需要用到這個方法以發現各個知識點的相關性,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與鞏固,創建所學知識的網絡結構圖。比如,在真菌與細菌的知識點學習中,可以從各個方面對真菌與細菌進行比較與分析,從多角度,各項思維對問題進行解刨,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

四、結語

結合文章所講內容,比較法教學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其諸多優勢應用于學習中,可以使我們對于所學內容加以理解,化復雜為簡單。合理利用綜合法、類比法、寡眾法、歷比法、列比法在各章所學知識內容,理清學習知識的網絡構點,靈活運用,而不是盲目地對所有的事物都進行比較分析,在具有比較的條件下,才可以對相關事物進行比較。合理運用比較教學,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得心應手。

作者:伍治聯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四中學

參考文獻:

篇8

一、有效的觀察――開啟生物探究第一步

觀察是一種有意的知覺,也是一種“思維的知覺”。觀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確地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表現在生物學科上就是要善于觀察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和本質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學習生物學的科學方法。觀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學的學習要從觀察入手,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門戶,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培養觀察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中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許多分組實驗(動手,觀察),每章節都有觀察、討論、閱讀、思考、實踐的內容,突出了觀察的重要性。

二、觀察的誤區――阻礙生物觀察的因素

1.沒有明確的觀察動機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么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其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學生在觀察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把魚的所有鰭全部剪去,這樣就很難得到有魚鰭與魚在水中運動關系的結論。在觀察幼苗的根毛時,把鑷子夾住了根毛,結果根毛全被破壞了。

2.沒有精確的觀察意識 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觀察自制裝片或永久裝片時只停留在表面,對看到的生物結構缺乏研究。在觀察“花的結構”時,只看花的形態,顏色,大致結構,對雄蕊、雌蕊的解剖觀察做得比較馬虎。

3.沒有勤觀察的習慣 初中學生對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象觀察甚少。如有的同學家里種了許多杜鵑花,當我講到花的結構時,問他花瓣有幾瓣,花萼是什么顏色,回答“不知道”。鯽魚是大家很熟悉的動物,當我問同學們,鯽魚的體表有什么特征?鯽魚的口中有牙齒嗎?鯽魚是雌雄同體還是雌雄異體?回答也不完整。

三、觀察的途徑――開展生物探究的關鍵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作為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在教學中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

1.學會觀察 興趣先行 由于每個人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心理素質不同,學生在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水平。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興趣小組,盡可能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辨認動、植物等。進行生態調查時,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了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2.有效觀察 科學有序 首先要有重點,在觀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觀察對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其次,要有順序,進行觀察時,要根據觀察的目的,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仔細看一看觀察對象具有的特征和特點。最后,要有對比,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間的共性和個性,進而抓住事物的本質。

3.嚴謹觀察 習慣養成 首先,有明確的觀察目的。觀察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活動。它要求人們能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察的對象。觀察活動的這種特點告訴了我們:觀察目的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完整、清晰;觀察目的不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模糊不清,一無所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這種情況,即學生都喜歡觀察生物,但觀察時往往單憑興趣出發,只愿意觀察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而將觀察目的棄置一邊。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指導他們按觀察目的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其次,要有科學的觀察態度。實事求是是進行正確觀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學素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觀察記錄、繪制生物圖以及對生物對象描述時,一定要符合觀察到的真實情況。

四、觀察能力――提升生物探究的意識

篇9

[關鍵詞]比較法;初中生物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25-01

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比較法。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說,應用比較法進行教學非常關鍵,不僅能夠化抽象、復雜為形象、簡單,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比較法的應用

1.特性比較法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特性比較法進行教學,可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共同點或相似性進行分析與比較,帶領學生深入掌握生物知識的特點,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概念,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消化腺”時,學生在掌握了唾液腺作用后,通過比較,就能夠掌握“危險會分泌胃液,胃液中包含蛋白酶,能夠有效順利消化蛋白質”等相關知識,如此便可使學生在現有知識的條件下,自己獲得新知識,同時建立起同類概念。另外,在生物教學中,特性比較法還能夠用于不同生物類型間的比較,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生物類型不是一類的原因,即生物知識間的差異性與特殊性。在課堂上,學生會更喜歡不同類型間的比較,由此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通過比較,能夠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前提下掌握新的生物知識,從而拓展知識范圍。例如,將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放在一起比較,就能夠在原有知識的條件下獲得新知識,一舉多得。

2.列表比較法

列表比較法是指教師在講解生物概念與原理時,通過講解事物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相同點或者共同規律等,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的一種比較方法。通過列表比較法可使學生一目了然,便于學生比較與記憶。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聯系與區別時,就可通過下表來進行比較。

3.直^比較法

直觀比較法是為了讓學生認識不同生物種類所進行的以觀察為主的辨別方法。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兩種動物的標本,如蝴蝶與飛蛾。

師:大家觀察一下兩者有何區別?

生:蝴蝶的顏色較為艷麗,而飛蛾則較為灰暗。

師: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區別?

生:外形相似,但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你們初步判斷一下,這兩個是什么物種呢?

生:蝴蝶與飛蛾。

實際上,多數學生通過直觀印象就能夠辨別多種生物類型,而飛蛾與蝴蝶極為相似,假如不仔細觀察較難發現兩者的區別,這也正是直觀對比法在課堂上的有效應用。

二、應用比較法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較為廣泛,但是并不是隨意兩個事物都可進行比較。只有具備比較條件的雙方才能夠成為比較對象。通常來說,需要符合下列條件:(1)將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放在一起做比較。例如,一種植物體與其他植物體比較;一種動物體與其他動物體比較。它們分別屬于同一種大類中的不同小類。經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夠發現它們的異同點,找尋其特點。(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例如,雙子葉植物葉脈為網狀,海綿組織像是海綿等。對比目的:說明一些難以想象的事物,使學生順利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生物知識。(3)本質特征相同或者正好相反的比較。例如,動植物進化的原因、呼吸作用的本質與光合作用的本質等的對比。

運用比較法時還應注意不能選擇學生從未見過的對象。例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峰與工蜂等的區別,應引導學生從幾種蜂的身體大小以及生殖器官的發育等進行比較。

篇10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氣”是一種無形的、連續的存在。它通過“聚”而形成具形的萬殊,通過散而回歸起自己?!皻狻北臼且粋€哲學范疇,它注重宇宙的生命有機性和注重宇宙生命運化規律等特點,使它很自然地和美聯系起來,并逐步進入美學領域,成為中國古代美學、藝術理論使用最廣的范疇之一。

“氣”對于人類來說就是生命、活力、人體美、人性美、人格美。缺乏了生命和活力,也就不美了,對于藝術美來說,就是表現人的生命和活力。在武術中,把最高境界的取得看成是氣的參與和表現――認為“氣到即神到”,“氣”能使武術出神入化。

古典拳論中出現的“氣”字,主要作氣勢、意念解,與成語氣吞山河中的“氣”類同。太極拳中的氣論是從古老的導引吐納術中的自然之氣衍化過來的。這種自然之“氣”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觸發了演練者的精神力量,由此,自然之“氣”轉化為精神力量之“氣”,精神力量的“氣”通過演練者的肢體運動表現出強大的藝術魅力,表現出太極拳藝術活動的功能和形式。在美學意義上的“氣”具有三個特征:凝聚性、流動性和依附性?!皻狻钡哪坌员憩F在太極拳上要求“神聚”?!段遄衷E》云“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李亦畬:“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人骨?!薄皻狻钡牧鲃有员憩F為“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妒齽莞琛吩弧皻獗樯碥|不少滯”。依附性表現為“氣”必須依附于人們的精神意圖。在莢學思想中,“氣”是與“神”“志”聯系在一起的,在太極拳演練中,“氣”與“精”“神”聯系在一起,從而使“氣”產生積極的藝術表現,以種運氣,氣隨情傳。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氣,必須依附于演練者的意圖,為表現演練者的意識精神服務。

無論從哲學形態還是從價值的、歷史的形態上看,中國氣論都有別于西方注重結構性、思辯性的機械原子論。武術之美是重化生的生命哲學,其氣論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相互感應”、“天人合一”的渾融境界,它是以陰陽為基本內核,以重生為價值標準的一切物質、精神與生命現象的總和,氣是武術審美的哲學起點。

武術美的本質特征:形美與神美的和諧統一

武術之美,是在對生命現象的無限和諧中建構自身的,是注重身心的內外運動,符合生命的自由運動。身心關系這一范疇體現在武術中就是形神關系,它最能反映武術審美的本質特征。因為,武術運動是身心共同參與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中華武術強調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和諧美,既注重練形,又注重練神。練形是非常重要的,但形美是初級的、膚淺的,而神美是高級的、深奧的,由形美到神美是由量的積累所獲得質的飛躍。練形是一種長期而又艱苦卓絕的練功過程,形體之陽剛美和陰柔美是武術審美的基本特征;神美是一種境界美,是在形美的基礎之上對內在性的超越,表現出“靜”和“虛”的審美特征,是武術審美的本質特征。

武術在形神共練的基礎上,偏重于練神。也就是說,形美與神美并重的基礎上,更重樸美。神美是一種意境美,是一種和諧美,它是以審美主體的合目的性去契合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這種審美客體的合規律性就是武術運動的規律,而審美主體的合目的性無非是健身性和技擊性兩種。健身性與武術養生規律的契合使武術之神美表現出一種靜的審美特征;技擊性與武術運動規律的契合使武術呈現出一種虛的審美特征。

(一)養生武術的靜之美

靜,是對動的超越,是武術審美對生命主體的一種內在性超越,是形體對自身的超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神韻之美,它充分體現了形美與神美的和諧統一。內在超越即超越主體,把主體作為生命超越的起點,其超越過程就是返回自身,進行自我反省、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過程。

養生武術就是通過以動練形以靜練神的思想達到對生命主體的內在性超越的。動靜,作為陰陽二氣化生的兩個方面,就形神而言,就包括著形體的動靜和精神的動靜。針對人之形體喜靜不喜動,人之精神喜動不喜靜的特點,中國古人發明了動以養形的運動養生法。早在春秋時期即已認識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腫為風,處耳則為聾。”漢代名醫華佗也認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不朽是也?!辈⒃谇叭搜芯康幕A上,創編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特長的“五禽戲”,以除疾病,利蹄足。古人在動以養形的基礎上,對于靜以養神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如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皇帝內經》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碧拼t學家王冰訓釋說:“恬淡虛無,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氣從,邪不能為害?!边@里的靜明顯是指精神而言的?!痘茨献?原道訓》明確說明了精神之靜的重要養生價值,它說:“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睍x代著名養生家嵇康亦說:“清虛靜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仰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惫湃诉@種以靜養神的思想,是對動的超越,是返回自身,進行自我修養的內在性超越過程。也是合健身之目的與養生之規律的統一,是形美與神美的統

太極拳的動中求極靜,充分說明了太極拳的養生之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靜時寓動意,動中求靜息,動靜之機,即為太極。靜中能動猶靜處,靜而欲動未動時。無論是太極拳的理論,還是練太極拳的要求中,靜都是至關重要的。太極拳以動靜的運動規律來體現千變萬化的弧形運動,練太極不知動靜之理,不懂運用動靜之法,在拳術攻防較技時,不知何處是靜,何處是動,動則忘靜,靜則忘動,靜則呆靜,不知身體動靜方法和道理,不明動靜互生和相互轉化的機制法則,那就難達太極殿堂?!澳軇幽莒o,拳道之圣,動而不靜,拳道之病”,動制敵,靜待敵,動靜陰陽互生互存。它不僅反映在身體運動存在動靜變化,而且以人的身體和心靈來體驗古人動靜運動變化哲理。太極拳在修身養性方面是極為注重內靜外動的養生方法,強調練拳前和練拳中的松靜,要求練拳前要洗心滌濾,擯除雜念,平心靜氣;在運動中“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做到精神集中,全身貫注的感動“靜中觸動動猶靜”的動靜原則,這種松靜能使人的有機體進入一種松弛狀態。松靜能及時疏松不良的精神狀態,抑制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以抑制情志病的發生,又是舒松因不良精神刺激引起的肌肉、關節、器官下意識的保護性緊張,使不必參與動作的肌肉和器官得到休息,減少肌體能量的消耗和生理負擔。這種精神松靜和軀體放松,能為高級神經系統對機體的機能進行主動調整創造良好的條件,進而使人的身體和心理獲得平衡。這種內靜外動,動靜合宜的運動能挾持人體正氣,增強正氣的旺盛,抗御和及時消除邪氣侵襲時各種有害因素對機體的不良影響,使人體的內外環境保持平衡狀態。

(二)技擊武術的虛之美

虛之美,是對實的超越,是對有形的超越,是一種無形的技擊美。也是一種內在性超越,是形美與神美的和諧統一。

虛與實,有形與無形,作為陰陽二氣化生的兩個方面,首先,二者相互包含,表現出彼此吸引的趨勢;其次,二者相互貫通,表現出彼此轉化的勢態。而相互轉化――由實化虛――是最主要、最生動的、最高深的。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把勁力看作是通向“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最基本的成分是實與虛,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實勁包括:明勁、直勁、彈勁、繃似為勁、脆勁等;虛勁包括:暗勁、化勁、螺旋勁、滑勁、斜勁、粘勁、綿勁等。在虛實轉化中,武術技擊目的才能實現,虛勁是武術功底的一種境界,它較實勁更內在,更高深。虛之美是一種意境美。由實化虛,由有形到無形,是一種“渾身都是手,處處能打人”的技擊意境美。

虛實在太極拳中是一對重要的概念,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出虛實。太極拳譜對虛實也有明確的規定: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虛實亦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要求太極拳必須要分清虛實,尤其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即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不能犯雙重的毛病,實與虛的轉換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落點的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有一虛一實,使內勁中正不偏,以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虛與實的調整首先要認清虛實的正確內涵。虛實在傳統拳中是用來表示重心的,所謂虛并不是全無力量,所謂實也不是全然占煞。按力學的原理來說,由于人體的重心常有偏移,重心右移則右足實左足虛,偏左時則與之相反。太極拳的動力就是產生在重心偏差的倒換中,沒有重心的偏差就沒有力之源。這補虛實的轉換和調整也是鼓蕩的動力根源,上隨下和下隨上協調的虛實變換促使神氣與身法活潑無滯,周身輕靈。

從技擊方面來說,太極推手所表現的“不丟不頂,粘連相隨”的粘化勁更具有虛實的普遍意義和說服力,虛的方面的粘化總是實的方面的擊發的前提,“以靜待動,后發制人?!睕]有虛,便沒有實,沒有粘化,就沒有發放。粘即是化,粘即是發,是一個由虛到實的轉化過程。太極拳的虛實融合在剛柔動靜,快慢之中,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戰術。演練者既要運用自身的虛實變化迷惑對方,又要努力掌握對方的虛實變化,從而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避實就虛,立于不敗之地。動作才有輕靈之感,騰挪之勢。

虛實的變化將太極拳的技擊招法加以美化,將真實的技擊攻防掩飾起來,而偏重于藝術化的感染效果,產生一種樸實、含蓄的風格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之美,外部技法表現輕靈含蓄、樸素、淡雅的風格,給人一種意味深長、含蓄深刻的品味,雖似無技擊之用,而實卻無中生有,外顯高雅,清淡脫俗的高尚情趣,內則暗藏殺機而不露,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手揮琵琶”等都是有極高的含蓄委婉的欣賞價值,也包含一定的技擊攻防含義,這就是虛實并存,互相依賴,又虛實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