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安全定義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空間安全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兼顧內容與設施 由單一轉向多元
《草案》體現了我國對國家網絡安全目標的混合式理解,這是由我國的實力及所處的國際環境共同決定的。從全球范圍來看,網絡安全還沒有形成一個通用的定義。一般而言,歐美發達國家都將網絡安全理解為“網絡空間的安全”,目標純粹、清晰、單一、直接地定義為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障。這里的關鍵基礎設施,指的是維持保障一個社會正常運行的功能性設施。比較典型的代表是金融、交通、電力、通訊等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工業控制系統等。
同時,在一些發達國家,比如德國,以及數量較多的非歐美國家,比如俄羅斯、印度、沙特、泰國等,還傾向于將網絡空間傳播的特定內容等信息,納入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必須有效規制的戰略框架。
而我國對國家網絡安全的理解更加接近后者,展現出一種混合式的理解,即兼顧內容與基礎設施的安全。在表述上,“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等概念的使用展現出近似等效的交替使用;而在客觀實踐上,自1994年以來,整體展現出的態勢是從“內容安全為主”向“基礎設施安全與內容安全并重”的戰略轉型。此次《草案》中有關國家網絡等級安全、關鍵信息設施安全、網絡運行安全等政策目標的闡述,體現出了這種轉化的趨勢。
擯棄“九龍治水”觀念 協調治網
《草案》在組織架構上展現了我國構建國家網絡安全治理結構的初步嘗試及面臨的艱巨任務?!熬琵堉嗡币辉~常被用來描述我國國家網絡安全治理結構的現狀。在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小組成立之前,21個不同職能部門共同管理著我國的互聯網。
這一復雜的狀況與90年代初期中國接入互聯網時本質上是個網絡小國、弱國的現實密切相關,成為網絡大國之后,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正如2013年5月斯諾登披露的美國“棱鏡”計劃、2014年5月美國以竊取商業機密提起的訴訟及2015年7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與網軍司令部司令威脅報復中國等事件所指出的那樣,我國正日趨面臨來自外部的國家行為體在網絡空間領域提出的全面挑戰,這不是普通的非國家行為體在網絡空間發動的攻擊,而是國家在物理空間的戰略博弈在邏輯空間的投射。
從美國的經驗看,盡管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國土安全部、司法部也在白宮的戰略協調下“五龍下?!?,展開網絡安全戰略主導權的博弈,但最終還是依靠國會立法、總統行政指令及國家網絡戰略文件的形式,形成了比較有效的戰略協調機制。中國所需要的《網絡安全法》的最終版本,必然要能夠為有效應對日趨復雜、微妙的國家網絡安全沖擊和挑戰提供一個有效平臺。
均衡三組關系 達成治網目標
《草案》在實踐路徑上體現了集體與個體、國內與國外、政府與市場等三組關系的均衡。
集體與個體的關系,指《草案》要尋找國家網絡安全戰略需求與個人網絡空間正當權益的均衡,保障國家網絡安全的必然需求。如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實踐的那樣,就是對網絡空間關鍵資源及數據流動的監控,這種監控的實踐、邊界、方式、程度等,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法律制度的規范,并與社會以及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心理底線,達成微妙的均衡。
國內與國外的關系,指《草案》中有關國家網絡安全審查,以及中國參與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關系。中國是在一個開放環境中完成整個立法過程的,涉及到形成比較清晰的論述,平衡國家網絡安全訴求和中國承擔的國際義務,如WTO中相關規定的內容之間的關系。
篇2
社交網絡中隱私權的內涵
網絡隱私權是廣義隱私權的一部分,是隱私權發展到網絡時代的產物,而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權則屬于網絡隱私權的一部分,是社交網絡環境下的網絡隱私權。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對隱私權的定義,“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p>
社交網絡中自然人個人信息保密權,指自然人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不應在社交網絡中被非法披露的權利。這里的自然人既包括網民,也包括非網民,也可以說既包括社交網絡使用者,也包括非社交網絡使用者。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曾將網民定義為:平均每周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6周歲以上中國公民,后來又改定義為:過去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居民。我們認為,在網絡隱私權領域,網民概念應更為寬泛,包括所有接觸過互聯網的人,不管其上網的時間長短、次數和頻率等,而非網民的概念則是指從來沒接觸過網絡的人。之所以這么界定,是因為只要接觸過網絡的人,即使其上網的時間非常短暫,或者僅僅接觸過一次網絡,但其網絡行為仍然可能在網絡上留下“痕跡”,仍然有可能被跟蹤和監視,仍然有可能會涉及到網絡隱私權問題。
這里的個人信息,不僅包括網絡出現以前的隱私內容,如姓名、性別、身高、體重、指紋、血型、病史、婚戀歷史、財產狀況、聯系方式等,還包括隨著網絡出現而產生的電子郵件、QQ號碼、博客地址、網絡域名、社交網絡賬號及密碼等內容。
社交網絡中網民網絡行為安寧權,指社交網絡用戶在社交網絡中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各種網絡行為不受非法干涉和干擾的權利。網絡行為是指網民利用網絡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網頁瀏覽、網上購物、網絡會議、遠程教育、網頁瀏覽、網絡聊天等活動。因此,這部分的權利主要體現為社交網絡用戶個人行動的自由權。在社交網絡中,網民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純屬私人的各種活動,如網上購物、網絡會議、遠程教育、網頁瀏覽、網絡聊天等活動,都有不受非法干涉和侵擾的權利。
社交網絡中網民網絡空間安全權,指網民在社交網絡中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網絡空間不受非法侵入和侵擾的權利。網絡空間是指網民聯網的電腦以及硬盤、數據庫、個人主頁、博客等虛擬空間,這些網絡空間可以看成是傳統隱私中的物理空間在網絡世界的延伸。個人的網絡空間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類:一是網民聯網的個人電腦、移動硬盤等存儲器等實體空間;二是網民的電子郵箱、網絡硬盤等各類虛擬網絡空間?;ヂ摼W出現之前就有的自然人不受“侵入”和“侵擾”等隱私權內容,在網絡隱私權里也直接得到了延伸和體現?!扒秩搿卑ㄇ秩肫渌W民聯網的電腦或硬盤,侵入網民的QQ空間、微盤等虛擬空間;“侵擾”則包括不停地向其他網民的電子郵箱投放垃圾郵件等等。
社交網絡中的隱私侵權
由于對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的認識并不統一,對于網絡隱私侵權也不可能存在統一的認識。根據前面對社交網絡中隱私權的界定和內容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做如下界定,社交網絡中的隱私侵權就是在社交網絡背景下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各種行為。研究社交網絡中的隱私侵權問題,需要具體探討如下問題:
首先,社交網絡中隱私侵權的原因分析:一是探討社交網絡用戶是否具有隱私意識及是否注重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對社交網絡中網絡隱私權的內涵、隱私權及共同隱私等相關內容是否熟悉,等等;二是分析社交網絡用戶的媒介素養問題,包括對社交網絡的熟悉程度,特別是對各類社交網絡的操作方法、運行方式及隱私設置機制是否熟悉,等等。
其次,社交網絡中隱私侵權形式分析:主要探討在社交網絡背景下,各類隱私侵權形式的侵權主體及其應承擔的責任、隱私侵權的構成要件、抗辯事由及救濟途徑等方面,并比較它們與傳統隱私侵權情況的異同。
再次,社交網絡中第三方應用程序的隱私侵權分析:主要探討在社交網絡中,第三方應用程序對網絡隱私權構成威脅的緣由及具體表現。
最后,社交網絡中個人信息利用的相關法律問題分析:主要探討國家機關、原告或被告、企業雇主、配偶等利益方是否有權查看社交網絡中個人信息,各相關利益方的權利邊界應如何界定等等。
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權保護
個系統工程,至少應包括社交網絡用戶的自我保護、社交網絡平臺及整個行業的行業自律保護以及國家和社會層面的保護。具體而言,本部分應在中外對比的基礎上,特別是以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為參照,結合我國社交網絡的實際情況,重點探討如下問題:
國家層面:主要探討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導與法律規范(包括立法、司法以及具體判例,立法又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專門法等)等以及對相關技術開發企業以及各種媒介素養培訓等進行資金扶植、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等。
社會層面:主要探討社會層面的各類保護措施,包括與政府各部門緊密合作,在全社會進行隱私意識宣傳與隱私法制教育、倡導社交網站的行業自律、展開國際交流與研討等。
企業層面:主要包括社交網絡行業對行業自律的倡導與制定以及單個社交網絡企業對國家政策與法律、對行業自律公約的遵守,在企業內部進行員工隱私教育和媒介素質教育等。
技術層面:主要探討社交網絡企業運用各種新型技術應用,如安全套接層(SSL)技術、虛擬專用網(VPN)技術、DB2匿名解決方案、密碼加密技術、P3P隱私傾向平臺等保護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權。
篇3
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公民將擁有一張像“居民身份證”那樣權威、統一、普適性的“網絡身份證”。
據日前從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獲悉,經過五年技術攻關,我國自主研發的“網絡身份證”技術難題已被攻克,并建立起全國唯一的“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根據相關統計報告,截至201 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但是由于網絡空間中身份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網絡空間中的各種虛擬實體和角色缺乏有效管理,帶來網民隱私信息泄露、黑客偷盜、商業欺詐和虛假信息等問題,對電子交易、公民財產安全及社會安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該技術采用了“國密SM2”算法,通過高強度安全機制,可以確保無法被復制、篡改或非法使用,這為對網絡虛擬世界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便利,攻克了網絡安全等諸多隱患,互聯網上的身份認證和個人隱私保護將會變得更簡單、更安全。
美國早在2011年就將其作為國家網絡安全戰略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啟動網絡身份證戰略部署,目前歐盟的10個國家開始了網絡身份認證。我國公安部從2012年起在北京郵電大學及多個?。ㄊ校﹩挝贿M行試點,目前與工商銀行合作,2014年年底前與中行、建行等銀行合作,搭載銀行卡免費發放。今后可用于電子商務、政務民生、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等應用。
網絡身份證是網上的身份標識,俗稱網絡名片。它保存在網絡上,可包含比現實名片多的多的內容。網絡身份證(VIEID),全稱虛擬身份電子標識(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是互聯網絡信息世界中Virtual標識用戶身份的工具,用于在網絡通訊中識別通訊各方的身份及表明我們的身份或某種資格。
一、發行背景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以網絡為平臺構建了一個繁榮的互聯網社會。在這個特殊的社會里,巨量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應用服務和人數眾多的網民構成了互聯網的根本,但也因此使得互聯網雜亂不堪和危險。在這種以網絡代碼為基礎的交流方式里,人們以虛擬的身份出現,正是這種交流方式給于了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機進而出現了網絡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诖?,互聯網環境迫切需要變革,而網絡實名制和網絡身份證(VIEID)正是良方。在這方面,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已先行先試。2011年1月17日奧巴馬政府責成美國商務部,就如何才能妥善地建立一套“網絡身份證”制度盡快出一個解決方案。之后,總統奧巴馬公開了一份名為《身份認證國策》的草案。其它互聯網用戶大國的相關計劃亦已提上日程或正在實施當中。
二、發展過程
廈門試點:2014年9月份廈門企業、市民可以使用一張小小的“U盤”訪問廈門的公共服務應用,這張“U盤”就是經過三方數字認證的密鑰,也就是在網絡上具有法律意義的身份證。
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已經發放700萬張網絡身份證EID,計劃2014年發行2000萬張。
三、社會影響
網絡身份證(VIEID)的出現將使互聯網變的更加簡便、高效、安全與可信。在不久的未來,每一位互聯網的使用者都將擁有一個網絡身份證。這將使你使用各種互聯網服務時更加方便,不需要再填寫煩瑣的注冊信息,只需要輸入你的網絡身份證號和管理密碼即可輕松完成,且不需要再記住其它的各種煩瑣的賬號和密碼。在你的網絡身份證管理中心可以管理你在互聯網所使用的服務亦可查看你在互聯網留下的所有足跡。比如你注冊使用了facebook、fasdl、QQ、人人網、開心網等,在你的網絡身份證管理中心就能直接使用這些服務而不需要再輸入賬號密碼。在你不想使用某一項服務時,直接在網絡身份證管理中心注銷既可。有了VIEID,互聯網的每一位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同時,嚴格且完善的隱私管理機制也使得用戶的個人信息免遭泄露。
四、網絡身份證怎么辦
據了解,目前中國工商銀行已在全國試點發行加載EID的金融IC卡,也就是說,現在市民可以去工行申請辦理“網絡身份證”。
銀行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工行的確已經開通了辦理“網絡身份證”的業務,市民只要帶著居民身份證或者臨時居民身份證,到當地的工行網點辦理即可。但工作人員同時提醒,每個銀行網點的卡片數量不一樣,有的銀行網點可能暫時辦不了這項業務,為了避免空跑一趟,市民辦理前最好打電話確認一下。
辦好了“網絡身份證”,又該如何使用呢?據了解,目前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在移動終端中,只要在智能移動終端中安裝EID助手,綁定您的EID,就可以使用。另一種是在計算機中,需要先安裝EID維護工具,將EID卡插入連接計算機的EID讀卡器,就可以使用。
■美國戰略
2011年,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推動下,作為國家網絡安全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商務部啟動網絡身份證戰略。
奧巴馬提出的網絡身份證國家戰略,也稱“網絡空間可信身份標識國家戰略”(NSTIC)。自互聯網問世以來,由于網絡空間存在的虛擬性和自由性,它在提供極度自由性的同時,也使得網絡誠信存在巨大漏洞。在網絡空間,全球一直沒有可靠、公認和通用的身份識別技術。由于沒有真實可靠的身份認證,互聯網本身應有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難以全部得到發揮,黑客入侵和網絡欺詐屢見不鮮。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以及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深入,網絡身份證不可避免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美國提出的“網絡空間可信身份標識國家戰略”最早于2010年6月25日由白宮公布于世。其主要內容如下:
——網絡空間是一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的網絡空間對于國家經濟健康和安全至關重要,隨著網上欺詐、身份竊取和在線信息濫用情況的快速增多,聯邦政府必須加以應對。
——減少網上欺詐和身份盜取關鍵是提高網絡空間身份標識信任等級,參與交易各方高度確信他們是在與已知的實體交互,這非常重要。假冒網站、竊取密碼和破解登陸賬戶,是不可信賴的網絡環境的共同特征。本戰略旨在尋求有效方式,提高在線交易中所涉及的個人、組織、服務和設備的身份標識的可信度,其目標是以增進信任、保護隱私和創新的方式,推動個人和組織在網絡上使用安全、高效、易用的身份標識解決方案。
——本戰略定義和倡導支持可信網上環境的身份標識生態系統。同時,身份標識生態系統能夠保證其安全性、方便性、公平性、創新性,身份標識證書和設備將由采用互操作平臺的供應商提供。
——隱私保護和自愿參與將是身份標識生態系統的支柱,身份標識生態系統通過只共享完成交易的必要信息,來保護匿名參與方。例如,身份標識生態系統允許個人身份只提供年齡信息而不泄露出生日期、姓名、地址或其他識別信息,支持對參與者身份標識進行確認的交易。通過更強大的訪問控制技術,減少非授權訪問利用其信息的風險。
——身份標識生態系統的另一支柱是互操作性,這一系統利用強大的互操作技術和流程,在參與者之間建立合理的信任水平。互操作性支持身份標識可移植性,并使身份標識生態系統中的服務提供者可接受各種證書類型和身份標識媒介類型,這一系統不依賴于政府作為唯一身份標識提供者。
——互操作性和隱私保護相結合,建立用戶為中心的身份標識生態系統。允許個人選擇適合交易的互操作證書,并通過建立和采納隱私強化政策和標準,個人有能力僅發送完成交易所需信息。此外,這些標準將禁止把個人的交易和證書使用與服務供應商掛鉤。個人將更有保障地與合適交易方交換信息,安全地發送這些信息。
美國這一國家戰略提出,為實現身份標識生態系統,將確定以下四項主要具體目標:建立一個綜合的身份標識生態系統框架;建立可互操作的身份標識基礎設施;增強用戶信心和參與身份標識生態系統的意愿;確保身份標識生態系統的長遠成功。
推動和建立本國以及國際間的網絡身份證戰略,藏有巨大商機,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將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后,涉及全球的巨大信息技術工程。奧巴馬一心想通過這一戰略,再次引領世界經濟新潮流,占領未來全球經濟的制高點,恢復美國經濟。
篇4
來的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就必須本身進行改革。
【 正 文 】
“世上唯一美德為有知,唯一邪惡為無知”——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已經過去將近2500年了。自那個時代以來我
們已經創造了裝備火箭的艦船、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激光、射電天文學、非線性數學
、混沌理論、人造衛星、超級計算機、脫口秀(talk-show television)和人工智能。
這些東西我們大都可以稱之為進步。
但是教育方面的進步是什么呢?在2500年后,我們仍舊是把學生安排在一間教室里
,讓一個權威性的人物按規定的時間給他們講課。我們和蘇格拉底及其所使用的教育范
例相差無幾,沒有什么進步。
高等院校現在的教育像是判處監禁:我們上耗時每小時3 學分的課程,教師像是典
獄長,而教室像是牢房。教育變成懲罰。然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把打開牢房,釋放
犯人——學生——讓他們進行終身學習的技術鑰匙。
應該承認,改革、改善和把保證質量的教育與培訓推廣到全球人民是一個巨大的挑
戰:在全球進行教育改革,克服傳統教育模式的種種限制是比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國的
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加在一起還要更加艱巨的任務。
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可供在世界各地進行教育的新的強有力的技術。它表明這個任
務不僅能完成,而且要完成。如果大學不迅速改革,它們將很快衰退到失去用途。
本文將提出在21世紀改革和復興高等教育的10步計劃。這個藍圖能讓我們對當前世
界上受到很少教育的20億人口進行教育。它通過釋放每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開發集體
協作的才能和互相促進的判斷思維,使我們可以作到對更多的人進行更加有效的教育。
令人感到驚異的是,所有這一切可以在比現在花費更少的情況下完成。
改革1:放松對教育的控制和引進競爭機制
新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在遠程教育方面的突破、網絡空間的相互促進、終生學習和自
適應或實驗性教育很少是來自一流的教學中心。對于一些教育界的精華,如著名的以研
究為目的的大學來說,要他們重新徹底改造自己或是改變他們的教學體系促進因素太少
、抑制因素太多了。
所以無怪乎新的教學模式和范例不是來自名流大學,而是來自像國立科技大學(N
ational Tehnological University)、 開放大學(TheOpen University)、歐洲進度
(EURO PACE )、 安大略電視大學(TVOntario)、西方認知網絡(The Know Networ
k Of The West)、 瓊斯網上大學(The Mind - Extension University Of Jones I
ntercable),甚至于鳳凰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和以因特網為基礎的
許多教學計劃這一類教學團體。這些教育界的競爭者最終將使高等院校的教學與研究方
法產生根本變化。
如果傳統的名流大學在競爭的挑戰下不更快地進行革新的話,那么建立在過時的、
以個人的成就和競爭為基礎的教學觀念就可能妨礙這些學校學生的進步。
改革2:重新定義學習
我們應該給學生灌輸集體協作、判斷思維和終生學習的觀念。
今天多數的教育體系有礙于以集體協作為基礎的學習,然而,對于現代工業和服務
業來說,要想獲得成功,集體協作是至關重要的。今天的全面質量管理和建立在時間基
礎上的管理都強調集體協作和交流,所以學生需要一種能夠培養他們加強交流、相互學
習和進行判斷分析的教育。不論在教室中或是在相互影響的網絡上這些方面的根本是集
體協作。但是傳統的教育卻正相反,它鼓勵獨自工作而不是互相協作的學生之間的競爭
。
簡言之,未來的教育必須著重教會怎樣學習。在一個信息的增長是人口增長20萬倍
的環境中,自適應學習和判斷思維是對人進行教育的關鍵。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工作者需
用新的計算機軟件、新的光盤只讀存儲器和以互聯網絡為基礎的體系,開發出新的交互
式系統,以培養學生判斷思維、終生學習和協作的能力。這些技能需要通過課堂練習、
人際活動和電腦網絡來加強。
改革3:利用全球教育網絡
自古希臘以來,我們世界累積的信息估計已經增加了1000萬倍。到下個世紀很可能
還會增加1000萬倍。
有些觀察家認為,這只能是意味著更高度的專業化和文藝復興時想完人的死亡
。信息的巨大增長(其中也包括媒體扔向我們的亂七八糟的沒用信息)可能會使我們越
來越難得到真正需要的信息。
如果一些個人作為個人無法了解所有問題的話,那么由相關的人組成的集體肯定能
設法做到這一點。例如,一個具有規模不大的網絡、跨學科的大學就能作到既有重點,
又有多種學科的參與。如國際空間大學擁有借助于電子互相聯系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
近30所交互式的或衛星大學。這個大學的學生和教師以集體協作方式工作,進行跨學科
的設計研究,甚至還通過電子活動合作中心考慮未來的空間任務。他們創建了一個21世
紀的以空間開發、應用和研究為重點的近似于跨學科和多學科的交互式電腦。
改革4:取消學分時和學位
教育工作中的最糟糕的發明可能是分數;其次是高級學位。
在許多領域中,一個高級學位往往經5—10年就過時了。 忙于應付考試并取得高分
的學生常常沒有保留下多少他們學過的東西。有些最好的企業家或事業家在當學生時學
業成績都不好。有博士學位的專家常常不善于進行全面分析。
看來在越來越窄的專門知識領域授予學位的想法最終是自招失敗的。裝備有人工智
能、專家系統和越來越大的存儲庫的智能機非常適合于成為一個“準博士”——21世紀
的專家。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在推理、判斷、關鍵性分析和進行聯系等方面的長處,所以
我們需要有更加嚴格和挑戰性更強的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
改革5:重新創建學術研究
我們必須改革“要么發表,要么毀滅”的范例。高等教育很難改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目前的學術活動供養了一個巨大的研究/開發綜合體。那些最著名、最大的科研大學
已深陷于一個生產專門信息的行業中,但是這個行業卻和教育過程沒有多大關系。
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科研計劃能夠和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終生學習和重發一個人的
學術水平證書的制度也成為必要。大學學位的聲譽和重要性可能會受到通過培訓和頒發
證書的挑戰。為了開設廣泛得多的課程,高等院??赡芤獜氐椎馗脑熳约?。與此同時,
商業機構也可能會闖進教學這個過去高等院校認為是只歸屬于他們的領域。
改革6:強調經驗學習
我們必須重新考慮那種把課堂講課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的作法。網絡空間和學習將
會使我們放棄關于課堂的概念,在這種課堂里,教師在單調地嘮叨著要作什么,而完全
不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習。
如瓊斯網絡大學等一些改革者已得出結論,一個包括有錄像帶、讀物與光盤只讀存
儲器或是網址進行的人機對話以及電子郵件交談小組的混合體,能夠教授比教師在課堂
講授更多的內容。學生能夠利用網絡空間學習系統,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得更快和更好
。
改革7:使用新的教育技術
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開始嶄露頭角的新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包括電子導師和智能網
絡、“Internet Lite ”個人終端以及可以在教室中和遠距離使用的交互式多媒體系統
。
早在大約20年前克拉克就提出,電子導師在銷售額上可能成為和微機相抗衡的全球
性大眾消費品。電子導師的原型可能是可對因特網進行廉價訪問的裸機——3W接入裝置
Internet Lite。 這種電子導師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增加存儲功能、更新磁盤驅動和使衛
星傳送數據。
實現網絡空間教育的實際關鍵是因特網。如果你能夠把同樣的信息裝到因特網上,
并且可以隨意更新,那又何必將光盤只讀存儲器升級和改型?如果你利用因特網可以獲
得運算能力、高速模擬以及其他的更多東西,那又何必花高價使終端設備具有極大的運
算能力?
在今后10年內肯定將會有許多新的網絡空間技術及其應用,它們將使傳統的大學顯
得笨拙而且過時。今天瀕臨危機的大學需要有在新技術方面,特別是在交互式多媒體應
用方面的應急速成課程。
改革8:注意“萬能培訓”的危險
因特網的談話小組、3W信息中心、交互式光盤只讀存儲器和其他的現代電子教育系
統工具使一些觀察家們產生極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們建議我們關閉中學和大學,讓新技
術進行教學工作。
誠然,像西雅圖具有革新意義的“交互式醫藥技術”這種自動化培訓系統表明,這
些效果十分顯著的培訓系統是可能開發出來的。許多大的公司都傾向于把資金投放到自
動化培訓系統上,而不是投放到公眾教育和大學上。
這里隱藏著很大的危險??坷弦惶缀头磸椭貜偷呐嘤柖蛔⒁鈱A的理解是危險
的。它對民主過程、自尊和對公司的成就的長期承諾都有危險。這樣的“萬能培訓”會
使工人技能退化和感情疏遠。
改革9:使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需求相關聯
任何用回顧過去來展望未來的精神,那就是高等教育。許多大學的教育工作者都以
他們是屬于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和最沒有變化的機構這個事實而感到驕傲。每當出現
新的研究領域時,幾乎總是要經歷一個固定儀式化的過程:人們對新的學科先是輕蔑看
待,然后是懷疑,再后是勉強地接受,最后是奉為圣明。計算機科學完成這樣一個痛苦
的歷程大約花了40年。
網絡空間教育有助于大大地改變大學內的教學過程。回避新技術和忽視教育網絡化
的威力的院校將會看到支持它們的基礎將削弱。忽視這個警告信號的名牌大學將會逐漸
衰退。
改革10:適應即將到來的全球電腦化時代
全球網絡化和在全世界范圍普及教育的經濟意義及其影響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它將
受到語言、文化和社會規范的嚴重挑戰。要解決內容、軟件和教育過程等各方面的問題
需要時間。在世界各地建立具有用戶終端的分布網絡極為困難;編制教學系統的軟件和
內容也將遇到更大的問題。
或許,更令人氣餒的問題還在于聯合國最近的調查結論是,在今后30年內需要接受
教育的人數比人類有史以來曾經受過教育的人數還多!
然而,現在使當前幾十億根本不曾受過應有教育的人接受教育的前景卻是比過去任
何時候都更光明了。
網絡空間大學
長期以來中小學和大學都被定義為有教室、教師和學生的建筑物。在未來的網絡空
間教育、交互式學習和學習過程的全球化時代,這些準則行將改變。磚墻和灰漿砌就的
校舍花費金錢、消耗精力,而且還要求復雜的交通系統來往返運送學生。沒有院墻的中
小學校、用電子設備互相連接的大學以及建立在新的教學范例基礎上的學習系統的觀點
在21世紀是很難被輕易否定的。
現有教學機構已經開始出現裂縫了。斯坦福大學已經采用遠距離教學方式,正在通
過衛星在全美播送它的課程。國立科技大學也得到了資助,把它的衛星傳布網擴展到太
平洋彼岸。
像國際空間大學和西印度群島大學的網絡空間教學計劃將是明天教育工作中主流過
程的原型。一些革新的學校和大學,如倫塞拉爾工科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魁北克遠程
教育大學,都正在校園內外實驗以多媒體為基礎的教學班組。這些作法包括研制傳統課
程的數字式版本:學生不是坐在大教室里,而是使用同樣的內容,將更多時間用在解決
問題上。這樣,學生就從被動的學習模式轉變成主動的學習模式,而且是在一個更熟悉
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當把這種學習模式轉換成光盤只讀存儲器時,學生就可以按照自己
的進度在自己所感興趣的專門領域中學習。這種機制可以既作到效率高,也作到成本效
益好。
今后幾代,在一流的網絡空間教育機構中將出現出類拔萃的新型大學。新的因特網
將具有更強的控制功能、更大的安全性和大量信息的存儲、處理、分類傳播能力。
篇5
【關鍵詞】安全態勢感知 關聯分析 數據挖掘
隨著電力行業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增加,計算機網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規模也越來越龐大。同時,網絡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使得計算機網絡面臨著嚴峻的信息安全形勢,傳統的單一的防御設備或者檢測設備已經無法滿足安全需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NSSA)技術能夠綜合各方面的安全因素,從整體上動態反映網絡安全狀況,并對安全狀況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預警,為增強網絡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參照依據。因此,針對網絡的安全態勢感知研究已經成為目前網絡安全領域的研究熱點。
1 安全態勢感知技術
態勢感知的定義: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環境因素的獲取,理解和對未來短期的預測。
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是指在大規模網絡環境中,對能夠引起網絡態勢發生變化的安全要素進行獲取、理解、顯示以及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所謂網絡態勢是指由各種網絡設備運行狀況、網絡行為以及用戶行為等因素所構成的整個網絡當前狀態和變化趨勢。
國外在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方面正做著積極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如Bass提出應用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建立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的框架,通過推理識別入侵者身份、速度、威脅性和入侵目標,進而評估網絡空間的安全狀態。Shiffiet采用本體論對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相關概念進行了分析比較研究,并提出基于模塊化的技術無關框架結構。其他開展該項研究的個人還有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的DeMontigny-Leboeuf、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Yurcik等。
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也有單位在積極探索。馮毅從我軍信息與網絡安全的角度出發,闡述了我軍積極開展網絡態勢感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了兩項關鍵技術―多源傳感器數據融合和數據挖掘;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工程與控制國家蕈點實驗窒網絡安全分室在分析博弈論中模糊矩陣博弈原理和網絡空間威脅評估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模糊矩陣博弈的網絡安全威脅評估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并給出了計算實例與研究展望;哈爾濱工程大學提出關于入侵檢測的數據挖掘框架;國防科技大學提出大規模網絡的入侵檢測;文獻中提到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化系統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研究提出的基于入侵檢測系統(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的海量缶信息和網絡性能指標,結合服務、主機本身的重要性及網絡系統的組織結構,提出采用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體評估策略的層次化安全威脅態勢量化評估方法,并采用該方法在報警發生頻率、報警嚴重性及其網絡帶寬耗用率的統計基礎上,對服務、主機本身的重要性因子進行加權,計算服務、主機以及整個網絡系統的威脅指數,進而評估分析安全威脅態勢。其他研究工作主要是圍繞入侵檢測、網絡監控、網絡應急響應、網絡安全預警、網絡安全評估等方面開展的,這為開展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 安全策略管理系統的總體設計
本文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系統,數據源目前主要是掃描、蜜網、手機病毒和DDoS流量檢測及僵木蠕檢測系統,其中手機病毒檢測主要是感染手機號和疑似URL信息;DDoS主要提供被攻擊IP地址和web網站信息以及可能是偽造的攻擊源;僵木蠕系統則能夠提供僵尸IP、掛馬網站和控制主機信息;掃描器能夠提供主機和網站脆弱性等信息,并可以部分驗證;蜜網可以提供攻擊源、樣本和攻擊目標和行為。根據以上數據源信息通過關聯分析技術生成各類關聯分析后事件,把事件通過安全策略管理和任務調度管理進行分配,最終通過管理門戶進行呈現。系統的結構描述如下。
(1)管理門戶主要包括:儀表盤、關聯事件、綜合查詢視圖、任務執行狀態和系統管理功能。
(2)安全策略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策略管理和指標管理。
(3)關聯分析根據采集平臺采集到的DDOS、僵木蠕、手機病毒、蜜網和IPS事件通過規則關聯分析、統計關聯分析和漏洞關聯規則分析生成各類關聯分析后事件。
(4)任務管理包括任務的自動生成、手動生成、任務下發和任務核查等功能。
(5)數據庫部分存儲原始事件、關聯分析后事件、各種策略規則和不同的安全知識庫。
(6)新資產發現模塊。
3 系統組成結構
安全態勢感知平臺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3.1 管理門戶
管理門戶集成了系統的一些摘要信息、個人需要集中操作/處理的功能部分;它包括態勢儀表盤(Dashboard)、個人工作臺、綜合查詢視圖、系統任務執行情況以及系統管理功能。
(1)態勢儀表盤提供了監控范圍內的整體安全態勢整體展現,以地圖形式展現網絡安全形勢,詳細顯示低于的安全威脅、弱點和風險情況,展示完成的掃描任務情況和掃描發現的漏洞的基本情況,系統層面的掃描和web掃描分開展示,展示新設備上線及其漏洞的發現。
(2)個人工作臺關聯事件分布地圖以全國地圖的形式向用戶展現當前系統內關聯事件的情況――每個地域以關聯事件的不同級別(按最高)顯示其情況,以列表的形式向用戶展現系統內的關聯事件。
(3)綜合查詢視圖包含關聯事件的查詢和漏洞查詢。關聯事件的查詢可以通過指定的字段對事件的相關信息進行查詢。漏洞查詢的查詢條件:包括時間段、IP段(可支持多個段同時查詢)、漏洞名稱、級別等;結果以IP為列表,點擊詳情可按時間倒序查詢歷史掃描。
(4)執行任務狀態,給出最近(一日、一天或一周)執行的掃描任務(系統)以及關聯事件驗證任務(掃描和爬蟲等)的執行情況;在執行情況中需說明任務是在執行還是已經結束、是什么時候開始和結束的、掃描的內容是哪些IP。
(5)系統管理包括用戶管理、授權管理、口令管理三部分,用戶分為三種:系統管理員、操作員、審計員;系統管理員可以創建系統管理員和操作員,但審計員只能創建審計員;系統初始具有一個系統管理員和一個審計員。授權管理對于一般用戶,系統可以對他的操作功能進行授權。授權粒度明細到各個功能點。功能點的集合為角色??诹畈呗阅芏x、修改、刪除用戶口令策略,策略中包括口令長度、組成情況(數字、字母、特殊字符的組成)、過期的時間長度、是否能和最近3次的口令設置相同等。
3.2 知識庫
知識庫包括事件特征庫、關聯分析庫、僵木蠕庫、漏洞庫、手機病毒庫等,可以通過事件、漏洞、告警等關聯到知識庫獲得對以上信息的說明及處理建議,并通過知識庫學習相關安全知識,同時還提供知識庫的更新服務。
(1)事件特征庫中,可以對威脅、事件進行定義,要求對事件的特征、影響、嚴重程度、處理建議等進行詳細的說明。
(2)關聯分析庫提供大量內置的關聯規則,這些關聯規則是經過驗證的、可以解決某類安全問題的成熟規則,內置規則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利用這些內置的關聯規則進行各種組合生成新的、復雜的關聯規則。
(3)僵木蠕庫是專門針對僵尸網絡、木馬、蠕蟲的知識庫,對各種僵尸網絡、木馬、蠕蟲的特征進行定義,對問題提出處理建議。
(4)手機病毒庫,實現收集病毒庫的添加、刪除、修改等操作。
(5)IP信譽庫數據包含惡意IP地址、惡意URL等。
(6)安全漏洞信息庫提供對漏洞的定義,對漏洞的特征、影響、嚴重程度、處理建議等進行詳細的說明。
3.3 任務調度管理
任務調度管理是通過將安全策略進行組合形成安全任務計劃,并針對任務調度計劃實現管理、下發等功能,到達針對由安全事件和漏洞等進行關聯分析后產生的重要級別安全分析后事件的漏掃和爬蟲抓取等任務管理,以實現自動調度任務的目標。
任務調度管理功能框架包括:調度任務生成、調度任務配置、任務下發、任務執行管理和任務核查功能。
任務調動管理功能模塊框架如圖2所示。
(1)任務調度能夠展現提供統一的信息展示和功能入口界面,直觀地顯示任務調度后臺管理執行的數據內容。
(2)任務調度管理包括根據安全策略自動生成的任務和手動創建的調度任務。
(3)任務調度管理功能包括任務下發和任務核查,任務執行功能將自動生成的和手動創建完成的調度任務通過任務下發和返回接口將不同類型的安全任務下發給漏洞掃描器等。
(4)自動生成和手動創建的安全任務要包括執行時間、執行周期和類型等安全配置項。
(5)任務計劃核查功能對任務運行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匯總。每一個任務的核查結果包括:任務名、結果(成功、失?。?、執行時間、運行狀態、進度、出錯原因等。
3.4 策略管理
策略管理包括安全策略管理和指標管理兩部分功能,策略管理針對重要關聯分析后安全事件和重要安全態勢分析后擴散事件以及發現新上線設備等維護安全策略,目標是當系統關注的重點關聯分析后事件和大規模擴散病毒發生后或者新上線設備并且匹配安全策略自動生成安任務;指標管理維護平臺中不同類型重點關注關聯分析后事件的排名和權重等指標。
策略管理功能模塊框架如圖3所示。
策略管理對系統的安全策略進行維護,包括針對重要關聯分析后事件、重要安全態勢分析后擴散事件、發現新上線設備的安全策略,當系統中有匹配安全策略的重要關聯分析后事件生成時調用安全任務管理模塊自動觸發安全調度任務。
指標管理對系統接收的各類安全事件、漏洞、手機病毒等進行關聯分析處理,生成關聯分析后事件,從而有效的了解安全情況和安全態勢,指標管理對系統中不同類型重點關注關聯分析后事件的排名和權重等指標進行維護管理。
3.5 關聯分析
安全分析功能利用統計分析、關聯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實現對當前的安全事件、歷史事件信息進行全面、有效的分析處理,通過多種分析模型以掌握信息安全態勢、安全威脅和事件預報等,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對于宏觀安全態勢監測,需要建立好各種分析模型,有針對性的模型才能把宏觀安全態勢監測做到實處,給用戶提供真正的價值。同時也不能只關注“面”而放棄了“點”的關注,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更需要對系統采集到的各類安全信息進行關聯分析,并對具體IP的事件和漏洞做分析和處理。
關聯分析完成各種安全關聯分析功能,關聯分析能夠將原始的安全子系統事件進行分析歸納為典型安全事件類別,從而更快速地識別當前威脅的性質。系統提供三種關聯分析類型:基于規則的事件關聯分析、統計關聯分析和漏洞關聯分析。根據此關聯分析模塊的功能,結合事件的特征和安全監測策略,制定相關的特定關聯分析規則。
(1)事件關聯分析對暗含攻擊行為的安全事件序列建立關聯性規則表達式,系統能夠使用該關聯性規則表達式,對收集到的安全事件進行檢查,確定該事件是否和特定的規則匹配??蓪┦⒛抉R、蠕蟲、DDOS異常流量、手機病毒、漏洞等安全事件序列建立關聯。
(2)漏洞關聯分析漏洞關聯分析的目的在于要識別出假報警,同時為那些尚未確定是否為假肯定或假警報的事件分配一個置信等級。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在于,它能極大提高威脅運算的有效性并可提供適用于自動響應和/或告警的事件。
(3)統計關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義事件的觸發條件,對每個類別的事件設定一個合理的閥值然后統計所發生的事件,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事件符合所定義的條件則觸發關聯事件。
4 結語
本文主要的信息安全建設中的安全態勢感知系統進行了具體設計,詳細定義了系統的基本功能,對系統各個模塊的實現方式進行了詳細設計。系統通過對地址熵模型、三元組模型、熱點事件傳播模型、事件擴散模型、端口流量模型、協議流量模型和異常流量監測模型各種模型的研究來實現平臺對安全態勢與趨勢分析、安全防護預警與決策。
根據系統組成與網絡結構初步分析,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將系統安全事件表象歸類為業務數據篡改、業務數據刪除、業務中斷等,這些表象可能因為哪些安全事件造成,請見表1內容。
以系統的FTP弱口令為例,FTP服務和oracle服務運行在服務器操作系統,當攻擊者利用ftp口令探測技術,發現弱口令后,通過生產網的網絡設備,訪問到FTP服務器,使用FTP口令B接FTP服務,并對上傳的數據文件刪除或替換操作,對業務的影響表現為,業務數據篡改或業務數據丟失。
安全態勢感知平臺FTP弱口令的事件關聯規則示例:
篇6
【關鍵詞】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主觀過錯;直接經濟收益;版權責任
【寫作年份】2010年
【正文】
一、引言
在金融危機即將結束,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今天,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網絡交易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2008年是網絡購物爆發式增長的一年,根據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網絡購物交易額規模突破千億大關,達1281.8億,相比2007年增長128.5%。[1]瑞研究認為,網絡購物正在成為網民常態的網絡行為,已步入快速上升期,其增長勢頭受地震災害、金融危機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很小。[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我國網購用戶規模已達8788萬,同比增加2459萬人,年增長率為38.9%,上半年網購消費金額超過千億。[3]以國內最大的零售交易網站淘寶網為例,2009年上半年的交易額就已達到809億元,逼近其2008年全年999.6億元的交易額。[4]
然而,在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的背后,“版權問題”已逐漸成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雖然《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2006年實施,但對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的版權責任卻沒有具體和清晰的規定,以致當前發生的諸多案件中,法院對于該類服務商的法律定位依然存在偏差,對責任要件的具體判斷也沒有確切的定論與認識。上述情況的出現,既不能有效維護版權人的合法利益,也不能切實促進網絡購物產業的正常發展。在此,筆者將針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法律定位、責任邊界等問題,細致探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版權責任。
二、網站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法律定位
正確界定網站交易平臺服務商的法律主體身份是法律適用的有效前提。然而,關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法律定位,司法實踐中卻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主要包括,賣方與合營者說、柜臺出租者說、居間者說、新型媒體說和中介服務商說。具體而言:
(一)賣方與合營者說
這一觀點主要來源于相關案例中權利人的主張,認為服務提供商的行為直接參與了交易過程,屬于出賣一方的當事人或者合作經營者。如在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訴上海易趣貿易有限公司、億貝易趣網絡信息服務(上海)有限公司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一案中[5],原告就認為:“易趣網站與賣家一起拍賣商品,其性質屬于共同經營。易趣網站不僅為賣家拍賣提供交易的平臺,而且負責為賣家拍賣進行商品信息的制作,商品廣告的,同時負責將各商品放入賣家拍賣專頁,并提供定購系統。故兩被告作為共同經營者,參與了賣家的經營活動,共同拍賣了盜版產品,應承擔連帶責任?!盵6]
(二)柜臺出租者說
在現實交易中,柜臺的出租者通過與承租人簽訂租賃合同,向承租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的方式,將柜臺出租給交易的賣方;在網絡交易中,服務提供商也是與用戶簽訂的網絡空間使用協議,賣方利用該空間展示并出售商品。因此,該說認為如同現實交易中的柜臺出租者或展銷會舉辦者,該銷售的商品一旦發生侵權行為,服務提供者就應該承擔類似柜臺出租者的責任。這一觀點看起來有一定道理。然而,網絡交易與現實交易不同點在于,由于承租人數量的有限性,現實交易中柜臺出租者對承租人易于控制,便于了解。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用戶數量極大,交易行為發生頻繁,服務提供商對用戶交易行為的了解和控制就存在難度。也就是說,網絡交易中服務商的地位,不能簡單地套用現實交易中的柜臺出租者。
(三)居間者說
這一觀點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的行為類似于傳統的居間行為,完全符合居間活動的定義與根本特點,但又有不同于傳統居間行為的特殊性。[7]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居間應是向委托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的活動。在傳統居間活動中,訂約機會、商品、商機等信息是由居間人負責的,居間人對交易的有關事項,有如實告知的義務并有獲取報酬的權利;[8]然而,在網絡交易平臺服務中,服務商只是提供信自的渠道,并不參與信息的過程,對于交易信自準確性要求不宜過高,對交易費用的提取也視情況而定。由此可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與傳統的居間活動還是存在很大區別的。
(四)新型媒體說
這一觀點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是一種于不同任何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9]傳統媒體環境下,媒體經營者負責對商品信息或廣告進行,因此負有《廣告法》第27條所規定的事前審查義務;[10]在網絡交易環境下,網站只是提供給他人一定的電子空間讓他人信息或廣告,網站本身并沒有親自廣告,因此網站只能負有合理的、事后監督的義務。[11]實際上,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不僅僅是一種信息(媒體)的功能,其也擔負了為網絡交易提供服務的功能,這一服務貫穿于整個網絡交易始終。因此,說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是一種新型媒體,并沒有全面概括其功能實質。
(五)新型中介服務提供商說
網絡環境下,服務提供商通常分為內容服務提供商(ICP)與中介服務提供商(ISP)兩大類?!缎畔⒕W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將網絡中介服務提供商具體分為接入與連線服務提供商、系統緩存服務提供商、網絡存儲空間服務提供商、鏈接與搜索服務提供商。此觀點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同于網絡內容提供商(ICP ),它的運營模式是提供網絡交易平臺,賣家在網上商品信息,買家通過瀏覽網站平臺信息,直接與賣家聯系交易事項[12],應屬于網絡中介服務提供商的一種,但不屬于條例規定的四類中介服務提供商,而是一種新型的中介服務提供商。目前,這一觀點得到普遍認可,也為司法判例一致的適用。所有的司法判決均適用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而不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關于四種類型中介服務提供商的規定。
筆者同意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應屬于中介服務商的說法,但不同意歸類于一種新型的中介服務者,而是認為其應當構成信息網絡存儲空間服務商的一種,應該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的規定。其理由如下:
1.從技術角度來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完全符合信息網絡存儲空間服務提供商的技術特征
所謂信息存儲空間,實際是指可以永久存儲信息的計算機外部存儲器的容量。[13]當信息存儲與網絡技術結合之后,可以衍生出各種類型的商業模式:用于信息的網站經營業務及博客主頁業務;用于公共交流的公共聊天室、論壇業務。用于影視、音樂存儲的視頻分享與音樂分享業務;然而,不同的商業模式都無法否認技術特征的一致性。在當前網絡交易的商業模式中,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將網絡空間提供給交易方使用,用于交易所必需的各種信息,這一技術特征決定了服務提供商既是處于中介服務的地位,也處于采用網絡存儲技術的方法中,其目的是為網絡交易的有效進行搭建平臺、提供支持、保障安全。中國電子商務協會2005年5月份的《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第2條分別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和網絡交易平臺的概念。其中,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指從事網絡交易平臺運營和為網絡交易主體提供交易服務的法人;網絡交易平臺是指為各類網絡交易(包括B2B、 B2C和C2C交易)提供網絡空間以及技術和交易服務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從這一概念和具體技術架構可以看出,提供網絡空間是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主要技術手段。也就是說,《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關于“信息網絡存儲服務提供者”的概念,可以涵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
2.從法律層面來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應當適用信息網絡存儲空間服務商法律規定
美國的Hendrickson v. Ebay. Inc一案是關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版權責任問題的重要案例。2000年12月份,案件的被告Ebay收到了一份停止侵權通知,原告dba Tobann International Pictures是“Manson.文件的版權所有人,Ebay所經營網絡拍賣網站正在售賣“Manson.”文件DVD格式的盜版件,但是沒有指明哪種復制件正在侵權,也沒有充分表述原告的版權利益。Ebay公司收到權利通知后,詢問了更多細節,建議其發出符合DMCA要求的權利通知。2001年1月17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Ebay公司和兩個Ebay網站上的出售人侵犯版權并且認為Ebay應該為侵權行為負責。[14]在該案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官明確表明,Ebay公司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符合美國《新千禧年數字版權法》(DMCA)第512條C款關于網絡存儲空間服務商的避風港條款。[15]然而,我國2006年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借鑒了美國DMCA512條C款的規定,確定我國信息網絡存儲空間服務商的責任問題。從這種法律移植所借鑒的法律淵源來看,我們也就有理由認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可以視為信息網絡存儲空間服務提供商,其法律適用可與Hendrickson v. Ebay. Inc.一案相一致。
三、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提供商的責任邊界
篇7
【關鍵詞】網絡犯罪;刑法規制;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153-01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計算機網絡犯罪已經成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犯罪形式之一。網絡犯罪是在計算機犯罪基礎上“孵化”出來的一種犯罪新形態,網絡犯罪必須在特定的空間內實施。關于網絡犯罪的確切定義,存在很大的爭論。網絡涉及了三方面的秩序:一是網絡本身秩序,或者說網絡系統的安全性;二是網絡資產合法所有權的秩序;三是網絡合理使用的秩序,即網絡空間虛擬社會的秩序。2001年歐洲委員會《網絡犯罪公約》草案規定,網絡犯罪是指“危害計算機系統、網絡和計算機數據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對這些系統、網絡和數據的濫用行為”。從網絡屬性及其刑法保護的角度出發,將網絡犯罪刑法保護對象分為三類是比較科學的,分別體現了網絡的不同價值屬性,也體現了網絡犯罪問題的特殊性。因此,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將網絡犯罪定義為嚴重侵犯網絡系統、網絡數據及網絡信息安全犯罪。
二、網絡犯罪特點
與傳統的犯罪相比網絡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獨特的特點:
1.網絡犯罪是典型的計算機犯罪。比較常見的偷窺、復制、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數據、信息的犯罪,散步破壞性病毒、邏輯炸彈或者放置后門程序的犯罪,就是典型的以計算機為對象的犯罪,而網絡犯罪、網絡侮辱、誹謗與恐嚇犯罪以及網絡詐騙、教唆等犯罪,則是以計算機網絡形成的虛擬空間作為犯罪工具、犯罪場所的犯罪。
2.犯罪成本低、傳播速度、范圍廣。通常網絡犯罪分子只要有一臺能夠接入互聯網的電腦即可進行犯罪活動
3.行為的智力性。與傳統犯罪相比,網絡犯罪的目標大多數針對網絡系統中存儲的數據、信息及其運行系統,做案行為人必須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技術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否則很難實現侵入或破壞網絡系統的目的。
4.隱蔽性強,取證困難。作為一種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犯罪,網絡犯罪具有瞬時性、動態性的特點。
三、網絡犯罪的構成特征
像研究刑法的大多數罪行一樣,對網絡犯罪的構成特征也通過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來研究。
1.網絡犯罪的主體一般是一般主體,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一般來說,網絡犯罪的主體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知識水平的人。
2.網絡犯罪的客體是為刑法所保護的而網絡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會關系。網絡犯罪所侵犯的同類客體正是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進行的公共秩序。
3.網絡犯罪在主觀方面的表現為故意。因為在這類犯罪中,犯罪行為人進入系統以前,需要通過輸入輸出設備打入指令或者技術手段突破系統的安全保護屏障,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破壞網絡管理秩序。
4.網絡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有關計算機網絡管理法律、法規,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數據也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破壞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設備等侵害計算機系統安全的行為,以及利用計算機實施偷窺、復制、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信息,詐騙、教唆犯罪,網絡,以及網絡上的侮辱、誹謗與恐嚇等犯罪。
四、網絡犯罪治理的對策建議
如何規范網絡行為,加強網絡立法,網絡上形形的犯罪致使我們應增大對其的打擊力度。雖然我國的網絡立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網絡立法先進的國家相比,我國網絡立法還有許多空白。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治理網絡犯罪:
(一)加強技術與管理方面的預防
必須大力開展高安全計算機的研制和生產,替換不安全的計算機。同時要建設安全的計算機管理,重要部門的計算機管理應當有保衛干部和計算機專業人員共同管理。要建立對網絡的定期安全檢查制度和上報制度,必須注意定期抽樣比較資料,查核文件,有效管理電腦作業人員并隨時掌握其異常舉止,設計完整的測試系統方法。
(二)制定一部完善的計算機網絡法
就我國現行的網絡虛擬空間來說,只有部分相應的行政規章,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網絡法律。隨著網絡時間的不斷深入和網絡越來越融入生活,制定和頒布網絡基本法律顯得越來越迫切。此外,還要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對網絡法的實施進行細化,確??刹僮餍?。
(三)加強執法辦案人員網絡司法水平
對于網絡犯罪必須堅持綜合治理的犯罪控制總方略,把技術防范和刑事懲治有效地結合起來。要加強網絡犯罪司法人員的網絡專業技術訓練。網絡犯罪是一種智能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所以在要在司法領域實現對網絡犯罪的“以技制技”的目的,就必須加強司法人員的網絡技術培訓。否則司法機關在對網絡防醉的刑事偵查、、審理中就十分被動。
(四)強化國際間的司法合作,嚴厲打擊網絡犯罪
篇8
“屌絲”的傳播語境與路徑
當今的社會是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網絡世界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世界。人類的存在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皩沤z”就是當今網民數字化生存的一個社會鏡像,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1.“屌絲”源于社會生活
首先,社會經濟生活發展是網絡流行語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比如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構筑,人們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資本來關注網絡并進行傳播。社會生活才是網絡流行語的生產動力與原材料。
許多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都源于某種社會新事物或社會生活,是時代孕育而生的產物。比如2005年網絡流行語中的“海選”,是因選秀節目泛濫被廣為流傳;2010年網絡流行語“蒜你狠”、“豆你玩”等是對物價上漲現象的形象描述。而2011年的“傷不起”、“Hold住”則來自于流行歌曲和娛樂節目對大眾情緒的感染。其他,還有大眾耳熟能詳的“躲貓貓”、“欺實碼”、“我爸是李剛”、“釣魚執法”等。
網絡流行語尤其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批判性。如同以上網絡流行語是聚焦了社會生活的時代產物,“屌絲”一詞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年輕一代面對階層固化后的社會問題,比如住房、工作、婚姻等現實生活壓力,就是“屌絲”所面臨的社會生活現實(可以參看騰訊網對“屌絲”的定義)。這些現實生活的壓力所造成的精神苦悶,在網絡上以李毅的粉絲與其他吧友群的沖突為導火索被發明創造,進而因其詞義獲得廣大網友的認同而被迅速引爆?!皩沤z”之所以由一個近似網絡污名化的惡搞行為擴散成一夜爆紅、人人追捧的網絡熱詞,有網友一語道破天機:其與“當代的現實特征實現了完美的合拍”。事實就是如此。
2.“屌絲”源于網絡文化
“屌絲”一詞所包含的文化現象也頗具網絡文化的后現代特征,而網絡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外,還具有實時、交互和以受眾為主導的特性。網絡文化的主體是網民,而中國的網民因為以青年網民為主體,在中國特殊的傳播語境下,網絡是普通民眾相對較為自由的傳播通道。因此,眾多網民利用新的數字技術在網絡里遨游,順應的是大眾文化后現代語境中“去中心”、“解構”權威文本與正統規范的精神實質。針對某一現實議題,為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這些網民往往會自發凝聚在一起,并以網絡空間的自由與寬松為契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因而造就了中國頗具平民化色彩的網絡文化。早期的網絡研究者馬克·波斯特早就發現:“網絡賦予傳播主體以對稱的地位,推進了民間故事的成倍增長?!雹?/p>
“屌絲”一詞是當今社會現實生活與后現代的網絡文化交集的產物,成就了一種常人所說的網絡亞文化:從賤文化到無厘頭惡搞,從“二B”(很傻)青年到“傷不起”,其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戲謔與自嘲,以戲謔來消解嚴肅,以降格來反對崇高。它表面上講述的是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生活拮據的青年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與自嘲,實際上已經凝聚為網絡文化中一種典型的話語“狂歡”,表述了一種“游戲”的心態。比如“屌絲”文化中的“備胎文學”,那絕對不只是表面上對中“高富帥”的惡搞,其實質在于顛覆精英文化嚴肅價值觀之后帶來的和自我賦權;一句“我是屌絲我怕誰”,不但反映了“草根屁民”對現實的無奈與宣泄,更是將“反抗”、“另類”、“愚樂至死”等后現代文化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反觀網絡惡搞文化中著名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河蟹”等個案,“屌絲”一詞的創造與這些流行語的符號特征在文化征候上有強烈的接近性。不同的是,這次網友“惡搞”的對象是自己。
3.“屌絲”的傳播路徑
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生產機制、傳播機制與社會影響的文章在國內并不少見,但這些研究大都側重其語言符號特征,關于其傳播路徑與環節且意義厚重的研究非常稀有。目前的研究一般把網絡流行語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網絡流行語,其傳播范圍局限在網絡內,比如:“斑竹”、“表醬紫”等詞語,這些詞語為網友所普遍了解,但并未廣泛擴散到線下。另外一種是社會化的網絡流行語,其影響范圍波及和延伸至線下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打醬油”、“躲貓貓”、“河蟹”等。
針對各種網絡流行語,有研究總結了其線性發展的傳播路徑:“傳統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路徑通常包括“網絡空間網民效仿網絡語言的收編”等三個環節;而“社會化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路徑則包括“社會現實+網絡空間網民效仿大眾傳媒復合傳播政府/市場/現代漢語收編”等四個環節。③本文在回溯“屌絲”一詞得以流行的傳播路徑與特征之后,發現其傳播特征和路徑與前面研究的結果相差無幾。不過,這里,可以把“屌絲”的傳播路徑稍加修改為:“社會現實+網絡空間網民效仿+網民混搭與誤用大眾傳媒復合傳播商業意識收編”。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循環往復的:因為它也許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滾滾紅塵,也許它會最終歸屬于大眾意識,從此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用語的一部分。
“屌絲”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
1.網絡流行語傳播的社會心理
對于網絡流行語,現有的研究大都傾向于對其社會功能的總結和歸納方面:比如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仕勇教授總結出網絡流行語對于網民能起到“政治參與,民意表達”、“放大輿論,權力監督”、“自由表達、釋放情緒”、“逃避現實,自我娛樂”四個方面的作用。④長江大學文學院講師陳紅蓮總結的“娛樂與消遣、宣泄與釋放、質疑與批判”⑤等功能。還有研究認為網絡流行詞的傳播與傳者/受眾的“求異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以及親和心理”有關。⑥或者與網友的“求新求變、求趣、從眾與模仿、調侃戲謔、追求自由與宣泄”等5種心理有關。⑦也有研究則把網友的心理與經濟因素、社會革新因素結合起來,認為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在于“創造與模仿心理的綜合、娛樂心理、有極強目的性的功利心理”。⑧還有研究把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群體郁悶、迷茫、焦慮的心理狀態與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結合起來分析。⑨
國外對網絡流行語的心理動因研究不多見,但他們對網民,特別是受到后現代文化影響的新一代青少年與網民使用網絡的心理動因研究成果豐富,比如:受到香港中文大學人文社科系基金資助的路易斯·倫恩(Louis Leung)博士認為:相比傳統研究總結的8種心理動因,比如“求陪伴、消磨時間、逃避、慣習、休閑、覺醒、娛樂和尋求信息”,青年網民的心理動機應該結合現代青年使用網絡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管理,另外一種是社會補償,而且這兩種情緒管理都與青少年和兒童受到的社會壓力有非常重要的聯系。⑩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摩爾商學院的Mun Y. Yi和Yujong Hwang兩位作者則基于網絡信息系統推斷出網民的心理不外乎“自我效能、娛樂、學習、技術接受”等四種模式。⑾
在該領域研究中,成果最豐富的要數荷蘭的凡·登·賓特(Van den Beemt),他連續發表了多篇論文并出版書籍,研究荷蘭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動機與傳播行為。他認為當代青年文化的后現代性體現在互聯網使用心理動機的四個方面,即“尋求安全感、反思自身、生成親和空間、重構人生”;他還指出社交網絡時代對人最大的挑戰在于創造一個連貫性的身份,因為在傳統價值發揮失常的后現代社會里,網絡有可能成為導引年輕人獲得反思自身能力的資源。⑿持此類觀點的還有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兒童、青年與媒體中心的大衛·白金漢先生(David Buckingham), 他認為數字媒體對青少年在成為有社會身份的過程中,可以起到排解該年齡段的心理危機與沖突,實現自我、反思自我與自我定位的作用。⒀
2.“屌絲”流行的社會心理動因
把年輕人置于后現代文化下,觀察其網絡使用行為來研究其心理動機并促進青年學習能力這一積極的視角,對本文研究“屌絲”這一具有青年亞文化特點的網絡現象特別有借鑒意義。實際上,全盤考慮以上的研究結論,基本上就能描繪出“屌絲”得以熱傳的心理動因:“屌絲”一詞的發明主體最初出自于熱愛網游的年輕吧友對李毅粉絲的譏諷,沒料想卻被李毅粉絲群體主動接受,之后擴散至更多的網友,廣大網民特別是社會中的非青年群體也開始使用“屌絲”一詞。2012年11月3日,該詞登上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又引起了一波熱議。
反觀“屌絲”這一網絡文化潮流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廣大青年網民把自己歸屬為“屌絲”一分子的過程。與源于社會新聞熱點事件、官方與民間的對抗事件,帶有強烈現實指向的網絡流行語比如“躲貓貓”、“俯臥撐”之類不同的是,“屌絲”一詞,帶有青少年亞文化與數字媒體結合所產生的語言“狂歡”性質,其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更多地與青年網民作為一個群體,在人際互動與網絡使用中“求趣與求新、從眾與模仿、追求自由與宣泄、尋求慰藉”的心理有關;也與廣大網民如何看待自己,給自己的身份定位有關。
一般來講,認同可能包括:將自我延伸到某些他人;從某些他人借得自我;將自我與某些他人融合;認同是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自我想象性的歸入某種身份,以克服日常生活的挫折感,獲得慰藉或安全感。⒁可以說,“屌絲”一詞擴散與傳播的過程就是“屌絲”文化生成的過程,它既有各對立“迷群”網友“將自我延伸至他人”,也有眾“毅絲”從“某些他人借得自我”,還有種種不明就里的網民將“我與他人融合”的過程。在成就這種特殊“身份”的過程中,“屌絲”一詞被賦予了各種含義,也融合了各種認同者相同或不同的社會心理?!皩沤z”發源地的“大帝”李毅曾笑言:“能夠自稱‘屌絲’,也只有80后與90后能夠干得出來,自嘲成為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好像有返璞歸真的意思,大家都不用活得那么虛偽。”他的話語道破了青年網民的自我設障、追求自由與宣泄、尋求群體慰藉的心理動因。
結 論
從字面上理解,“屌絲”一詞充滿貶義、不雅,有辱斯文,但其諷喻,調侃、甚至宣泄的心態正是發源于年輕網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感悟,是廣大年輕網民看待自己、為自己在社會現實中排位的一種心理表現,也是現實青年群體對社會結構性壓力的反映。它積聚了青年亞文化的多種鏡像,其流行有著自身的傳播背景和傳播路徑:它發自于網絡空間,受到網民的追捧,加上主流媒體的青睞和大眾傳播媒體的復合傳播,最后被大眾意識所收編,并引起各階層人等的誤用或效仿,成就了一場“語言”的狂歡,也成就了“屌絲”們充分體驗“倒錯”帶來的文化苦旅: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代人的“集體焦慮”,可以被人看成是“嚴肅價值觀”的倒塌,粗鄙文化的再次“逆襲”,也可以看成是“喪失”了行動力的新時代“阿Q”集合體,還可以被看作一場“庶民文化的勝利”秀。
注釋:
①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②Poster,M:《The Second media age》,Blackwell,(1995),p13
③黃碧云:《網絡流行語傳播機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④王仕勇:《理解網絡文化——媒介與社會的視角》[M],重慶出版社,第42~43頁
⑤陳紅蓮:《從網絡流行語看網絡受眾心理》[J],《新聞愛好者》,2010年6月上
⑥曲瑞珠:《網絡流行語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及社會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第29~38頁
⑦季安鋒:《網絡語言與社會文化心理》[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⑧孫明強:《網絡流行語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⑨賀白余:《網絡流行詞語社會心理關系研究》[J],《消費導刊》,2007年第14期
⑩Leun, L. (2007).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tive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digital kid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10, 205-214
⑾Yi, M.Y. , Hwang Y. (2003). Predicting the us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lf-efficacy, enjoymen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 431–449
⑿Van den Beemt, A., Akkerman, S., & Simons, P.R.J. (2010). Considering young people's motives for interactive media us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7 (2): 103-118
⒀Buckingham, D. (2008). Introducing identity: Youth, identity and digital media. In D, Buckingham., D. John. &T, Catherine. (Eds.). MacArthur Foundation Series on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pp. 1-24).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篇9
論文摘要:虛擬財產是一種新興的事物,由于網絡虛擬財產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法律性質是否屬于法律意義上的財產仍存在爭議,因而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仍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本文將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定義、特征及財產屬性進行論證分析,探究我國應盡快確立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體系,以保障我國游戲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
計算機與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侵犯虛擬財產案件的不斷涌現,都從客觀上對于相關理論研究與立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侵犯虛擬財產的犯罪,可以采取刑法立法途徑加以規制,從而保障游戲玩家對于“虛擬財產”擁有的合法權益[1]。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縱深推進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上網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人數已達2.1億人[2]。而這些網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網絡游戲玩家,網絡游戲玩家的大量涌現也促成了網絡游戲市場的迅速壯大。 “虛擬財產”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至于究竟何謂虛擬財產,中國法律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我們認為,虛擬財產是指網民、游戲玩家在網絡空間中所擁有、支配的必須利用網絡服務器的虛擬存儲空間才能存在的財物,具體包括游戲賬號、游戲貨幣、游戲裝備、QQ號碼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統計數字顯示,“有61%的游戲玩家有過虛擬財產被盜的經歷,77%的游戲玩家感到現在的網絡環境對其虛擬財產有威脅”[3]。伴隨著網絡游戲的風靡,盜號現象也開始普遍出現。據不完全調查,醉心于網絡游戲的玩家有超過70%的人遭遇過盜號者的侵害,而幾乎所有的網絡游戲都出現了盜號者,有些地方亦已出現“盜號”的產業鏈[4]。因此,侵犯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已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中有些甚至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很有刑法規制的必要。如何對侵犯虛擬財產行為進行刑法規制?本文即擬在考察借鑒域外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力圖從立法途徑探討侵犯虛擬財產行為刑法規制問題,并就相關立法的完善提出初步看法。
二、侵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的域外考察與借鑒
1、侵犯虛擬財產之刑法規制的域外考察
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日本、瑞士等地區的立法、司法都已經明確承認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并用刑法加以規制,且已經出現了針對侵犯網絡虛擬財產的刑事判決。在韓國,由于其網絡游戲較為發達,相關問題出現較早,故立法也比較先進。目前,韓國法律已經禁止虛擬物品的交易,但是現實中網絡犯罪卻仍日趨增加。這些現象促使有關部門開始正視“虛擬財產”的歸屬問題,并明確規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外在于服務商而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虛擬財產的性質與銀行帳號中的財產本質上并無差別。這就意味著完全可以將虛擬財產納入傳統意義上的財產罪的調整范疇。日本相關法律亦明確規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因此,侵犯網絡游戲中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的行為,當然也具有刑法上的評價意義,必要時可以侵犯財產罪追究刑事責任。侵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的域外啟示比較而言,日本、韓國對于侵犯虛擬財產行為不外乎采取立法、司法兩種路徑予以刑法規制。
2、中國目前侵犯虛擬財產的立法規制。
中國規制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法律體系由刑法典和專門法規共同構成。具體而言,1997年《刑法》中涉及計算機、網絡犯罪的條文主要有:第285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286條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第287條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相關犯罪。而相關專門法規則包括:1994年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6年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等[6]。然而,上述法律法規都沒有對侵犯虛擬財產等相關犯罪作出明確規定。不過,沒有明確規定并不意味著現行立法對此便無所作為、束手無策。只要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合乎邏輯的法律解釋,使該現象能夠為現行立法相關條款所包容,就可以在不觸及現行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實現對侵犯虛擬財產行為的有效規制。
三、刑法規制虛擬財產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若現行立法條文根本無法包容,則只能通過完善立法的方式尋求補救?,F行法律框架下侵犯虛擬財產的規制現行刑法中的財產罪,在中國刑法中通稱為侵犯財產罪,是侵犯他人財產之犯罪的統稱。 “虛擬財產”是否具有傳統財產罪的所謂“財產”屬性,乃是決定能否將侵犯虛擬財產行為以財產罪追究責任的決定性因素。我認為,虛擬財產屬于刑法意義上的財產。其主要理由在于:
1、虛擬財產具有無形性、真實性。所謂無形性,亦即虛擬性。與現實的財產相比,虛擬財產只有在時間、空間、環境同時具備的虛擬空間中才能夠存在。不過,虛擬財產之“虛擬”并不意味著財產是網絡中虛構的財產,也不代表財產的法律性質是虛幻的,而只是表明這種財產是與傳統意義上的財產形態有所區別的,是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當中的財產。虛擬財產雖非現實的,但卻是真實的。
2、虛擬財產具有價值性。按照習慣性思維和傳統的財產權觀點,游戲玩家在網絡游戲中獲得的財物、身份等完全是虛擬的。但是,應當認識到,這些虛擬身份和財物已不只是單純的記錄數據,而具備了一定的價值意義。在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商務、消費、創作等各種活動,產生的數據普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那么網絡游戲產生的虛擬財物這類數據也當然具有價值。[7]
3、虛擬財產具有現實轉化性。虛擬財產的價值體現必須經由虛擬到現實的轉化過程。由虛擬到現實的轉化不僅應該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交易,還應包括個人投進金錢、時間而獲得的虛擬物品。
綜上所述,“虛擬財產”符合刑法意義上財產犯罪中“財產性”的要件,虛擬財產正以其無法抹殺的財產性,而成為刑法所保護的對象,因而亟需刑法加以規制。
四、侵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
1、彌補立法疏漏以切實規制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
隨著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侵犯網絡虛擬財產的現象亦層出不窮。將虛擬財產納入財產罪的對象范疇,只能解決以盜竊、詐騙等現行刑法明確規定的方式侵犯虛擬財產行為的定性問題。不過,對于根本無法為現行刑法條款所包容的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如果硬性通過法律解釋牽強地將其納入現行刑法的適用范圍,則必然會損及罪刑法定原則。為此,有必要及時完善立法、彌補法律疏漏,從而為規制侵犯虛擬財產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武器。進而言之,經初步考慮,可以從如下方面完善相關立法:
(1)增設“非法使用信息網絡資源罪”。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竊取、騙取他人虛擬財產的行為,當然可以相應的財產罪追究責任。不過,在網絡空間中,也大量存在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只是非法盜用他人賬號乃至網擴存儲空間、網絡帶寬等網絡資源的行為。然而,若此類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嚴重程度,則顯然并非行政處罰所能解決,而應納入刑法調整的范圍。但刑法中卻欠缺相關的條文,故而存在立法疏漏。有鑒于此,我們主張,應通過刑法修正案增設“非法使用信息網絡資源罪”。
(2)擴展《刑法》第285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構成條件。根據1997年《刑法》第285條的規定,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僅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事務、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我們認為,本罪所調整的范圍過于狹窄,與現今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迅速發展之境況不太協調,似有擴大其構成條件之必要。
2、賦予網絡運營商更大的法律監管責任。
如今有部分網絡運營商為游戲賬號、裝備等虛擬財產提供交易平臺,在他們所提供的網絡交易平臺上,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人可以將以盜竊、詐騙等方式獲得的“游戲賬號”、“裝備”等虛擬財產以遠低于正常市場交易價格大量批發交易,從而完成其非法牟取經濟利益的最終環節。如果網絡運營商明知自己的網絡交易平臺已成為重要的銷贓場所,仍執意提供,當可構成銷贓罪之幫助犯。只有賦予網絡運營商更大的法律監管責任,才能有效壓縮虛擬財產的非法交易空間,從而切斷侵犯虛擬財產者獲利的渠道。
注釋:
[1] 房秋實.淺析網絡虛擬財產[J].法學評論,2006,(2).
[2] 羅添.中國網民數量年初將超過美國位居全球首位[N].北京商報,2008—01—18.
[3] 夏玲利.淺議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民法保護[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2).
[4] 網游虛擬交易出現第一支正規軍[J/OLd].my9r73.eorn/info/15278.html
[5] 金庸群俠傳Online”虛擬寶物大錯亂,官方澄清[J/OL].pconline.com.cn/gam陷/netgames/netnews/news/10301/128226.Html
篇10
關鍵詞:網絡輿論;社群構建;虛擬性;道德失控;法制建設
網絡社群是一個全新的命題,是一個對網絡研究的全新角度。網絡社區是建立在網絡世界上的,具有現實基礎的虛擬群體。文章從社群角度深入分析網絡內在本質,掌握其發展方向。首先,把握網絡社會與社群思想的邏輯連接點,將其有機結合。隨后,在具體界定網絡的基礎上定義網絡社群概念,并進一步把握其特征,性質等。文章大膽引入社群理論對網絡大眾化事件進行分析,以求初步探索網絡建設,繼而規范網絡事件。
一、網絡社群的內涵
網絡社群是指現實中存在共同價值取向、標準和利益待遇或趨同化目標的網民通過網絡發表意見,表達自己利益訴求或價值追求的社會關系群體。就網絡社群本身而言,首先,不論網絡社會發展如何的多變和復雜,網絡社群伴隨而生并客觀存在。其次,其是由多個社會群體構成。網絡社群這個全新的命題,其提出必須有足夠的現實基礎和學術意義,否則就是形式的口號?,F實基礎在于,網絡的迅猛發展,為公民民主和法治建設提供難得機遇的同時,也對國家法律帶來嚴峻挑戰。其是一個可以隱藏身份、職業、年齡和地域的虛幻世界[1]。同時,在網絡環境中網民難以將網絡人與現實人相連接,處于一種無我即無法狀況, 所以即便不是利用這種虛擬性進行犯罪, 網絡自由也有一種先天試圖擺脫法律束縛的傾向。因此,能否清楚的認識網絡與現實關系,明白界定兩者存在的差異和聯系是解決諸多問題的關鍵,也是網絡社群產生的學術意義。
網絡社群區別于網絡和自然社群。關于網絡的概念,理論界尚無定論。結合官方和學界對的相關界定,可以知道網絡是指網絡民眾在網絡當中,出于相通的利益和價值,由較小的事情轉化成為具有一定負面影響力和規模的網民參加的事件[2]。簡而言之,網絡就是在網絡上發生的集群事件。從本質上來看網絡只是網絡社群成員為其共同命運而表達其利益訴求引發的事件。網絡社群和網絡的區別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網絡形成的是偶然的、暫時的,而網絡社群形成是必然的、長久存在的。第二、網絡僅僅是一個外在事件,而網絡社群卻是內在的、現實的社會關系群體。 同時,要清楚的厘定網絡社群并探索其學術價值,就必須將其區別于自然社群 。自然社群是以以血緣、地域、文化、信仰、觀念、情感等為紐帶來整合與凝聚的社會關系群體,其形成一定的關系網。具體來說,網絡社群既是網絡上的關系網,也是現實的關系網。而其是以自然社群為基礎,以網絡為形式紐帶,經過網絡平臺的演變發展而來,網絡和現實相互交織、影響。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網絡社群從產生、發展到興盛也有一定的過程,而這個發展過程有多個階段。網民發展有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對應的網絡社群發展階段。這里將網民發展階段基本劃分為童年期、成長期、不惑期、穩健期、新生期。相應的,網絡社群劃分為組成期、權欲期、親密期、成熟期幾個階段??梢詮南聢D簡要的概括。
二、網絡社群緣于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是網絡社群產生的哲學基礎。社群主義是對西方哲學思想中自古以來就有的社群觀的繼承和發展,其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那里社群的思想就已產生。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社群就是“城幫”。作為一個名詞,社群主義出現于 19 世紀末。到了20 世紀初,開始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社群理論學說,成為西方政治哲學的兩大主流派別之一[3]。
第一,社群是構成個人的基本因素。麥金太爾認為,個體通過其在各種各樣的社群中的資格來確定自己并被他人所確認。“作為我的實體的一部分,它們至少是部分地,有時甚至是完全地確定了我的職責和義務。每個個體都在相互聯接的社會關系中繼承了某個獨特的位置;沒有這種位置,他就什么也不是,或者至多是一個陌生人或被放逐者。[4]”網民個體便是通過其在各種網絡群體中的影響來保護自己權益并獲得認可。在網絡社群中,重要的不是網民個人是什么以及他們選擇什么,而是網民的情感和利益共同點。不是他們認同的具體屬性,而是他們認同的構成。這一點與社群主義的出發點是群體的理論具有相同,即網絡社群重要的是各種各樣的群體而不是個人,群體是分析和解釋網絡問題的核心范式。
第二,公共利益優先于個人權利。將社群主義運用到解釋網絡問題是研究網絡社群的邏輯起點。社群主義中權利以及界定權利的原則都必須建立在社群共同“善”之上。共同的善,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的物化形式便是公共利益[5]。網絡社會中主體復雜且多變,從制度層面上講基本難以實現單個個體的權利保障。但政府卻不能放任網絡社會消極發展。必須保護基本的權利,即公共利益。所以網絡管理必須從公共利益出發來保護網民權益,此時網絡社會公共利益優先于網民個人權利。
第三,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在國家這個大范圍社群中,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個人應為國家奉獻,國家也應積極地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愛國主義是一種值得發揚的美德。社群主義思想主要包括:自我觀,是一種社群導向的自我觀,主張個人認同及價值觀的形成,必須透過個人與其所著根的社群間的對話關系才能發現。權利觀,主張積極權利優位于消極權利,主張法律權利,并提倡善優先于權利。公益觀,將個人的善與社群的善統一起來,并用這種共同的善作為評價社群生活方式的標準,因此共有價值高于個人自由選擇的價值。以及國家觀,國家有干預和引導個人的責任,個人也有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義務。這些觀念都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不同社群中表現不同,對網絡社群建設具有相當的意義。下文將對這些觀念引入網絡社群做具體的闡述。
三、網絡社群具有綜合屬性
事物是矛盾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若要清楚的認識網絡社群的發展階段,就必須認識其普遍性特征和每個階段的特殊性特征。具體說來,每個階段網絡社群的共通性特征包括:
1.虛擬性和現實性相結合性
網絡空間是一種擬態環境,這種環境本質上就具有一種虛擬性。網絡傳播形成的這種擬態環境――網絡虛擬空間,其與現實社會空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這個虛擬空間不僅來源于人的認知和行為,還影響人們對現實社會狀態的理解和認知。網絡社群正是在這種擬態環境下產生,其以現實社會的社群為基礎,以網絡虛擬群體化為表現,展現了其虛擬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特征。因為現實社會的出身、地位、習慣和認同讓公眾具有了共同利益,產生了共同認識和價值判斷。因為虛擬的環境和身份使公眾可以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價值,相對較少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為現實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價值判斷找到傾瀉端口,構成了網絡社群形成的基礎。
2.共通性
這種共通性不僅表現在現實與虛擬的共通,也表現在網絡社群關系網的構建上的共通。前文提到自然社群是以血緣、地域、文化、信仰、觀念、情感等紐帶來整合與凝聚,而會形成一定的關系網[6]。而網絡社群既是網絡上的關系網,也是現實的關系網。其是以自然社群為基礎,以網絡為形式紐帶,經過網絡平臺的演變發展而來,網絡和現實相互交織、影響。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村落,城邦都是社群,其中作為政治社群的城邦是所有社群中最高級。在網絡大環境中網絡社群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內部都會形成自己的社群。網民之所以會關注網絡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與事件當事人或當事群體有相同或類似的處境。從這方面講網絡社群因為網民的相互連接,輔助,與現實相接,存在共通性。
3.目標性
網絡最初的誕生使命便是通過各種互聯網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生活品質。而后來共享資源、全球互聯也成為其當然使命。網民在加入互聯網之初也可能簡單的因為共享資源,當其在網絡中發表言論、下載資料甚至是瀏覽網頁時,其成員性得以顯現。而一個網民會因為其認識和所持觀念不同所發表的輿論,實施不同的行為而成為不同社群成員。網絡社群成員通常會在無認識情況下,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自動分化。而促使這種社群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一種可預期的目標[7]。為實現其目標或達到一定影響,社群成員會積極發表言論,并且支援與自己有相同或類似命運的個人或群體。當然也有被動目標形成情形,如若成員共同利益或價值被攻擊,社群成員會立刻呈現出顯性狀態,并進行防御或攻擊[8]。
當然,網絡社群也有階段性特征,由其階段特性所決定。主要包括:
1、組成期,猶豫和尋找時期,是一個定向與探索的時期。是網絡社群這個自然產物產生過程中的摸索期,人具有合群的本性,網絡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必然要顯示合群的本性組成網絡社群??偟奶卣髑拔囊延惺觯辉谫樖?。社群成員會習慣性地在剛開始的群體中保持一種所謂的“公眾形象”,即成員表現出他們自認為是被社會所接受的各種行為和態度。具體說來包括,社群成員開始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少,所作的探索是試驗性的;后面負面情緒出現,以此作為確定是否所有情緒都會被接受的一種檢查方法;在現實的基礎上檢查網絡安全感有多大,他們喜歡誰、不喜歡誰,以及要付出多大的投入;社群成員正在學習尊重、同理、接受、關心、反應等基本態度,這都有助于建立社群。網絡社群呈現隱形狀態,難以發現。
2、權欲期,特征是沖突、控制;總的特征總的特征前文已有述,不在贅述。網民積極性大幅度調動,針對社會問題也表現出高度的關注。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分離,確定團體環境的安全性,適應網絡安全度,不再以個人喜好簡單評價,社會道德進入網絡環境。社群成員之間和成員與領導者之間,爭取權力并建立一種社會網絡秩序。網絡優勢廣泛顯現,社群呈現不穩定狀態。
3、親密期,士氣、信任、自我表露和凝聚力的上升。基本特征是希望團體價值得到認可并產生現實影響。并且若成員共同利益或價值被攻擊,會立刻呈現出顯性狀態,并進行防御或評判。
4、成熟期特征,規模、理性、結構的合理化運行。此時期社群已經達到整合,成員之間可以自由發表各自的看法與感受,彼此的溝通很融洽,不再出現權力的爭斗。社群成員感到充滿希望,愿意通過網絡社群吸取力量,采取行動來改變自己,對現實生活產生積極意義。形成制度化運行模式,自主發展,政府引領達到良性前進。
四、結語
目前網絡虛擬世界復雜而多變,從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重新塑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世界中存在著新型、多變而又影響巨大的網絡社會關系。對此社會關系,理論界必須有具體的認識,才有可能掌握其內在性質和發展規律。同時,法律、法規也必須有相應的規制,才能建設網絡法制,規范網絡社會。在法治社會框架下,結合網絡社群特性探尋網絡空間的發展是網絡時代的前進方向。(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裘偉廷、林亞斐:《關于網絡的新思考》,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一期。
[2]郭小安、王國華:《網絡的概念辨析及指標設定》,情報雜志2012年第二期31卷。
[3]洛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4]麥金太爾:《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和哲學中的運氣與倫理》,2007年。
[5]應奇:《社群主義》,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6]畢鵬程、席酉民、誼:《群體思維理論的發展及其實證研究綜述》,管理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