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規范和導則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設計規范和導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照明詳細規劃,控制內涵
中圖分類號:J914 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近些年 “照明文化品味”、“綠色照明”、“照明可持續發展”等詞頻繁地出現在媒體和研討會上,我國的城市夜景建設水平得到了長遠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城市照明規劃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照明科學體系也并不完善,我國的城市照明建設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的研究內容對于完善城市照明規劃理論體系,控制城市照明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
1.城市照明規劃層級梳理
我國的城市照明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層次,城市照明詳細規劃需要遵循城市照明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李農:《城市照明總體規劃與實例詳解》,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城市照明總體規劃層次是針對整個城市或較為獨立的城區進行的,近似于城市規劃中市域規劃與總體規劃階段控制的內容。照明詳細規劃層次是針對較小的城市區域進行的,近似于城市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控制的內容。照明詳細規劃通常由政府管理機構與建設單位聯合組織,對該區域的照明提供具體設計的依據和指導。
2.城市照明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我國2010年頒布實施的《城市照明管理規定》對城市照明規劃的審批程序和內容要求首次做了明確規定;另外,《關于印發“十二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的通知》對城市照明規劃的編制也首次提出了發展的要求,隨著城市照明規劃需求的增加,完善我國城市照明規劃理論體系意義重大。城市照明規劃是一項專項規劃,其編制需要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編制指導建設。由于城市規劃理論體系相對完整,科學,可以為城市照明規劃的理論提供相對權威,合理的參考。城市規劃的控制以土地使用為重點,城市照明規劃控制以光的建設為重點,兩者雖然在控制深度,控制要素等方面各有差別,但是在產生背景,作用和規劃層級等方面十分相似,所以城市照明詳細規劃的控制內涵可以參考類比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體系內涵建立。
3. 照明規劃控制內涵研究
通過對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體系的內涵進行系統分析,發現從城市規劃管理的眼光看,任何城市建設活動,不管是綜合開發還是個體建設,其內在構成都包括六個方面:土地使用,環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設計引導,配套設施和行為活動,城市規劃管理對建設項目的管理控制一般也是通過這6個方面來進行的。[夏南凱:《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
類比城市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體系的控制內涵,當前城市照明規劃的控制就是要通過“控制建設、光容量、節能環?!眮韰f調“照明效果與開發利用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內的任何建設活動,不管是晝景觀還是夜景觀,其內在構成也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環境容量、設施配套、城市設計引導及行為活動,都需要從這四方面著手控制。只不過,城市規劃中涉及土地使用和建筑建造的控制內容,而城市照明規劃由于其復雜程度有限,控制的主體是光,城市規劃的控制內容有時又是其載體要素,故控制內容相對有限。
城市規劃的土地使用控制是對建設用地上的建設內容,位置,面積和邊界范圍等方面作出規定。其具體內容包括用地性質,用地使用相容性,用地邊界和用地面積等。城市照明規劃的主體是光,光的建設需要載體,而載體的建設和控制則是城市規劃的這部分內容。城市照明規劃是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功能分區,對不同區域的照明效果提出要求,并不涉及這部分內容。
城市規劃的環境容量控制是為了保證良好的城市環境質量,對建設用地能夠容納的建設量和人口聚集量做出合理規定,其控制指標一般包括:容積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綠地率和空地率等。這些指標分別從建筑,環境和人口三個方面綜合,全面的控制了環境容量。城市照明規劃的主體是光,而創造良好的光環境,照明不應該僅僅只是提供好的可見度, 營造輕松并且舒適地感覺也至關重要。因此考慮到照明規劃的特殊性,光環境必須滿足環境對照明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一般而言照明必須確保視覺舒適, 使人們感覺到舒適安寧;視覺功效, 使人們即使處于困難的條件中, 也能夠快速、準確的完成視覺目的;視覺安全, 使人們能夠看見周圍, 發現險情。為滿足這些要求, 必須考慮對光環境有影響的內容,如光的強度,光的方向性,光色,閃爍等方面。
城市規劃的建筑建造控制是對建設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和建筑物之間的群體關系做出必要的技術規定。其主要控制內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間距,建筑后退,沿路建筑高度,相鄰地段的建筑規定等,同時還包括消防,抗震,衛生防疫,安全防護,防洪以及其他專業的規定。城市照明規劃依賴載體表達,晝景觀是夜景觀建設的基礎,城市照明規劃的控制并不涉及城市規劃的這部分內容。
城市規劃的城市設計引導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景觀地帶和歷史文化保護地帶,是為了創造美好的城市環境,依照空間藝術處理和美學的原則,從城市空間環境對建筑單體和建筑群體之間的空間關系提出指導性綜合設計要求和建議。其控制指標比如建筑風格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風格等內容。城市設計貫穿在大部分的規劃編制類型中,它對于空間品質的營造至關重要,但其偏向空間美學的內在特征,使得實施管理的難度非常大。在“控規”中,城市設計的美學部分被納入“引導性”的導則,城市照明規劃的景觀照明建設也具有美學的藝術性,對于照明方式,燈具造型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控制。
城市規劃的配套設施控制是生產生活正常進行的保證,配套設施的控制是對居住,商業,工業,倉儲等地上的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城市的照明建設不僅需要載體表現,也更需要燈具和一系列電力管線配套設施的建設才能實現效果,同時對于設施節能的問題也是需要重點控制的內容,城市照明規劃的控制需要包含這部分內容。
城市規劃的行為活動控制是從外部環境的要求,對建設項目就交通活動和環境保護兩方面提出控制要求。其中環境保護控制通過限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標準來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對環境污染和危害的一系列因素。城市照明規劃為了防止夜晚的光污染。也需要對城市環境進行控制。
4. 城市照明詳細規劃評價指標控制內涵分類
城市照明詳細規劃評價指標的來源主要來自我國的照明設計標準和規范和CIE相關技術文件。如《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06)》,《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 183-2008)》,《城區照明指南CIE_136_2000》等[李農、張琳:《城市照明詳細規劃的探索性研究》,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從以上標準規范里總結提煉出了規定的評價指標有:平均照度,亮度值(出自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均勻度(出自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閾值增量(出自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照明功率密度值(出自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色溫(出自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誘導性(出自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光源及燈具選擇(出自城區照明指南,建筑照明設計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燈具造型(出自城區照明指南,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
按照城市照明控制內涵將其分類,得到:環境容量—平均照度,亮度值,均勻度,色溫;設施配套—光源及燈具選擇,照明功率密度值;城市設計引導—照明方式,誘導性;行為活動—閾值增量。
結論:
通過分析,城市照明建設的內在構成包括四個方面:環境容量、設施配套、城市設計引導及行為活動,城市照明控制需要從這四方面著手。因此,城市照明規劃的控制內涵也就是對這四個方面的控制。
參考文獻:
李農:《城市照明總體規劃與實例詳解》,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篇2
一、以“體制創新”又快又好地推進園博園規劃設計工作
本次園博園采取了“眾籌+統籌”的創新方式全面推進設計工作。
1、眾籌創新意。在規劃階段通過眾籌模式,籌謀籌智,對總體策劃、概念規劃、主體建筑以及國際園、創意園、全園公共藝術品、主題雕塑、標示標牌、植物景觀等專項進行開放式的規劃設計,面向全球、采擷智慧、凝聚共識,確保設計水準一流。本次規劃階段的眾籌模式措覆蓋面之廣、力度之大在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大型建設項目中是首屈一指的。如在總體概念規劃征集時,薈萃了全球景觀及城市設計的頂級公司及機構:SWA設計集團、AECOM等。在主體建筑的招標中,更是吸引了雷姆車哈師、扎哈哈迪德、丹尼爾里伯斯金、托馬斯赫爾佐格等國際著名建筑師參與,在展園設計中也邀請詹姆斯?科納、亨利?巴瓦、瓦爾德海姆等景觀設計大師。主體場館的布展也采用眾籌模式,邀請了一大批專家學者、行業先鋒獻計獻策。
在將視野投向全球的同時,規劃設計工作又俯下身來接地氣,深入周邊社區,舉辦“我的園博我的家”系列社接地氣,深入周邊社區,舉辦“我的園博我的家”系列社區互動活動,從交通配套、園博園出入口的位置設置、園內景觀打造等方面傾聽市民意見,踐行開門辦園理念。
2、統籌集優勢。在工程設計階段,采用統籌模式,集成化設計。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設項目中首創以景觀為龍頭、協調統一其他工程設計。依托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成立以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武漢市中信建筑設計院、武漢市政設計院、中冶武漢勘察設計院為組長單位的設計聯合體,統籌其余上百家設計院,對場地、建筑、景觀、配套四大工程進行整體設計,確保設計系統有序進行。通過統籌設計,集成優化,一方面為政府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避免了重復浪費: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統籌設計的系統性,加快了后續報批、審查等進程,為實施建設贏得了更多時間周期。
同時,本屆園博會首開先河,對城市展園方案進行了統籌管理,通過制定展園導則、引導參展城市展園選址、四次專家方案評審、展園建設專家巡查等方式全程控制展園效果,打造精品展園。在主體場館的布展上,加強了場館設計與裝修布展設計的統籌,將展期使用及展后利用充分結合起來考慮,避免重復浪費。
二、以“理念創新”精心打造園博特色與亮點
生態與民生是本屆園博會的兩大聚焦點,這一理念貫穿了申辦、設計、建設、運營四大板塊。規劃設計從靈魂深處自我革命,在設計理念上“讓生態當總設計師”,為市民打造綠色福利。在場地設計、海綿園區、材料運用、植物綠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做足生態文章。
(一)場地設計創新
1、場地選址:敢為人先
不同于歷屆園博會選址于好山好水的風水寶地,本屆園博會選址于垃圾場和棚戶區,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復生態,化腐朽為神奇、變廢地為寶地,這是對我們這個城市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精神的最好注腳。在修復生態方面,以垃圾填埋場修復治理保障園博會用地,是歷屆園博會基礎上的一次創舉,也是垃圾填埋場場地綜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創舉。在垃圾處理技術上,將穩定性較好區域定為基本穩定區,采用標準封場技術。而非穩定區,則采用采用好氧修復技術。目前,本屆園博會垃圾修復是亞洲單體最大的老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項目,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好氧生態修復項目。
2、節約型園林的實踐
場地設計以LID低沖擊開發為理念,建設低影響、低維護的節約型園林為目標。通過巧妙游線組織、集約化布局節地;因地制宜地設計地形節材,如北部花谷――泛花海,利用現狀溝壑設計為浪漫花谷、不但節約了十幾萬土方,而且創造出了妙趣橫生的游園景觀;南部漢口里陽光谷也是獨辟蹊徑,沒有將車庫變為傳統地下車庫,而是設計為坡地景觀,將陽光引入出庫,不但節約了大量土方,還創造了百松坡這一景觀興奮點;設置系列雨水花園、屋頂雨水收集系統、楚水大水面并加以利用來節水:
3、海綿園區建設
主要依托楚水、杉杉濕地、雨水花園、建設海綿園區,將“滲、滯、蓄、凈、用、排”的各項措施貫徹在設計之中,目前,園區雨水大部分沒有排入市政管網,全園綠化澆灌用水也沒有采用自來水。并創造性地增加了“引”的措施,就是通過金銀湖引水工程、楚水凈化工程等形成完整的園博園水生態系統,確保系統的先進性、穩定性,打造青山綠水的景觀效果。
(二)材料運用創新
選擇“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來減少園博園建設中的碳成本,例如減少鋼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特別提倡對園林材料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尋求對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裝、重構等創新設計措施,使越來越多的廢舊材料得以循環再利用,讓他們在園林中煥發新的生機。
1、生態環保材料
①透水混凝土:在北入口、園區部分二、三級園路設計有透水混凝土材質,能讓雨水流入地下,減少地表徑流,同時有效補充地下水。
②透水磚:園區設計多處園路利用該材料。
③礫石、毛石:利用邊角余料壘砌的自然毛石擋墻,花壇及二三級園路鋪裝。
④環保涂料、環保油漆:在園區服務區建筑立面、墻體應用,在功能房、垃圾處理設備間等立面采取藝術畫的彩繪形式裝飾墻體,達到美觀、環境友好的完美效果。
⑤節能材料:園區設備選用上優先選擇低碳環保的節能材料。在亮化工程中選用了節能燈具及太陽能燈具;長江文明館的玻璃幕墻則選用彩色斷熱鋁合金框中空low-玻璃這種節能材料。
2、廢舊材料再利用
①耐火磚:城市發展過程中工廠(例如武鋼)拆除煙囪的舊磚在鋪裝廣場及園路上的運用。
②舊瓦:老公園或老建筑(如黃鶴樓)維護、維修遺留下來的舊瓦,我們用來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墻、鋪地使用。
③廢陶片:馬口窯廢棄老陶片做花池及服務區配套建筑外貼面。
④廢棄混凝土塊:原來張公堤破損混凝土道路碎塊作為嵌草綠色園路使用。
⑤舊枕木:隨鐵路、高鐵建設的加快大量的枕木被混凝土替換,替換下來的舊枕木作為園路、人行道鋪地。
⑥廢樁頭:現在很多項目建設都會產生一些廢樁頭,大部分的樁頭在以往的項目中,都是深埋處理,或者外運。本次園博產生的廢棄樁頭,被設計師經過二次設計,經過簡單的處理現在成為園區藝術小品、裝飾花壇、園林景觀坐凳。而樁頭在加工過程中的邊角料,稍作整合收集,即可代替自然土方進行地形塑造等回填土工程。
⑦廢棄蓋板:作為嵌草綠色園路使用。
⑧鋼材余料:建設過程中的邊角余料鋼筋、鋼管通過藝術處理為楚水溪流上的景觀橋
⑨舊輪胎:花壇、車擋、裝置藝術。
3、生活物件的園林化再造
馬槽、云盆、石磨盤、竹床、水車等老物件作為園林小景布置于全園多處。
(三)植物設計創新
1、植物布置手法變革
改變原有將景觀樹放背景林調高林冠線的做法,本次在沿路和視覺焦點布置特大景觀樹,使得有人在工程完成之初就能體會大樹成林的感覺;而在背景林中僅用中等規格樹木,強調選苗高度,從而起到拉升林冠線的做法。
2、湖北鄉土樹種及特色植物的展示種植
在全園大基調為湖北鄉土品種的植物設計的背景下,我們在全園以樣本苗形式配合科研機構引種湖北特色植物,如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峽槭、燈臺樹、野山杏、野山櫻、湖北紫荊、對節白蠟。
3、新優品種的大量使用
全園在喬木、花卉地被類上大量種植中下層新優品種,給予園區于開園之際,有別于其他公園和展會景觀設計的品種區別,如娜塔櫟、高山櫟、巨紫荊、美國紅楓、三峽槭、菲油果等。
4、花境位置選擇的工程式布置
園區中因受其他條件的影響,不適宜進行綠化喬木種植的區域如:高擋墻區域、高壓入地區域、三閘聯通等區域,設計將其精細化設計,打造成景點:配置精致的花境也更多的結合原有條件進行了特色化設計,形成如陽光谷、巖石園的巖石花境,位于高壓入地區域、三閘聯通區域的花谷花境。
(四)“展示創新”結合展后各利用永續發展
自第五屆深圳園博會開始,展區用地變為永久綠地,閉園后歷屆園博園每年巨額的維護費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第六屆廈門園博會就開始嘗試與溫泉、航海旅游度假考慮,今天它已成為4A景區,無疑是園博園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嘗試。上海世博會后,一股注重室內展示的理念開始顯現,在第八屆重慶已出現數萬平米的綜合服務區“巴渝人家”,第九屆北京的主題展館已達數萬平米,會后成為酒店用房,而主題展示的中國園林博物館面積也達6萬平米。2014年的青島世園會也創造性地修建數萬平米的植物溫室。
第十屆武漢園博園由于選址在城中,周邊無地可用于開發彌補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這一點與第六至第九屆比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利用市內辦園博的有利條件,結合“公園設計規范”規定,將服務建筑為載體的室內展示和服務發揮到了極致。
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武漢大學興建長江文明館(室內),展覽以“長江之歌文明之旅”為主題,以水孕育人類、人類創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態為主線,突出展示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經濟長江。該館不僅填補了中國集中展示、收藏、研究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的人類文明的博物館空白,而且也填補了武漢市自然博物館的空白。該館的北廳更是以眾籌方式精心布置了湖北民俗小館、生命之洲(胡楊木及烏林等)、紫砂藝術、明清珍寶、西洋銀器、礦物晶體、觀賞石等二十多個小型博物館,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
以匯聚園林、共筑美夢為主題的園林藝術館更是以威爾遜之路、國際園林、中國園林、插花、工坊、花街、劇場、超市等展示內容向觀眾詮釋了園林城市、園林文化、園林生活的內容。
這些室內展示內容專業、豐富,參與味性強,極大豐富了園博會的展示內涵,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創歷屆園博之最。
(五)文化引領體驗鄉愁
本屆園博會除加強參展城市的文化引領外,主辦城市的建設除講好生態回歸的故事外,加強了文化體驗的設計。東部服務區再現了1861年漢口開埠前后百年為脈絡,復原晚清明初漢口地區大夾街,漢正街、花樓街、長堤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業形態,展現老漢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創意、休閑、商業多重元素,打造了老字號的聚集地,非遺文化的傳習所。
西部服務區以湖北民居為原型,以城市故事為主題向人們展示了湖北民俗文化體驗館、武漢園博綜合展覽館、蝴蝶博物館、萬里茶道文化館等。那里的《童年記憶》、《武漢風味小吃》將人們帶到濃濃汗味的氛圍中。
北入口杉杉濕地則再現武漢地域植物風情,南入口竹海吟風也讓游客領略湖北的特色植物“竹子”的魅力。特別是園內園林兩大景區“荊山”和“楚水”更是以湖北特色26個植物群落為基礎,以問茶坪、小石潭、香濤峰、鶴島、杉林溪、千竹溪、海棠溪、棠梨咀、蒲風墩等組成的十八景時而步道曲折、怪石嶙峋,時而花草芬芳、名木崢嶸,楚風漢韻動心搖神,令人醉而忘歸。這是園林人對“望得山,看得水,記得住鄉愁”的注解。
三、結語
武漢園博會的設計創新結果經建設者的實踐和提升已呈現眼前,從開園后的反響來看,其理念、其手法、其材料,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