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的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語文課的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學生 語文教學 對策
目前我國醫學院?!?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267108.html" target="_blank">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一份來自于醫學院校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50%的醫學生表示對文科不感興趣,不少學生反對將“大學語文”課設置為必修課。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適應現有的教育方式,落后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制約了其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本文擬剖析醫學院校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一、醫學院校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設置邊緣化,語文能力的培養缺乏持久性。
一些醫學院校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狹隘功利性,往往只注重應用性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學養教育和人格培育,以致使得語文教學遭到不應有的冷遇和忽視。有人認為“大學語文”課只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延續;認為語文課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無甚聯系,相去甚遠;認為語文課的設置可有可無。這種錯誤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學院校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語文課程的設置處在萎縮狀態。有很多院系的領導常常以壓縮課時為由,任意砍掉或縮減語文課時。即使開設,也僅從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來設置語文課,使得語文課處于一種點綴、裝飾、從屬的地位。作為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學時設置一般在36~40學時左右,2學分,無論學時和地位都無法與英語及專業課相比。就目前語文課程設置的時間看,公共必修課大都在大一開設。選修課開設學期不定,學時在30學時上下,而且選修課開設隨意性較大,缺乏系統全盤的考慮。基本是語文教師誰有閑暇時間或有能力開什么課就上什么課,如果沒有時間就暫時停止。這種情況造成學生語文學習的斷檔,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缺乏持久性。
(二)教學內容偏重基礎知識,忽視人文精神的培育。
語文教學呈現弱化的趨勢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在目前高考狀態下,中學語文極強的應試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泯滅了語文課的真正意義,致使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只是為了高考才學,上了大學之后還要學語文,自然就提不起興趣。其次,教師對語文課的重要性價值認識不夠,在教學中僅僅停留在中學語文教育階段,注重字、詞、句、段的分析,沒有把語文教學提升到繼承傳統文化、交匯中外文化的意識層面來操作,沒有從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高度來認識,導致大學語文教學的內容與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差異不大。
(三)教學方法、手段滯后,語文課堂教學枯燥、沉悶。
在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手段上也存在問題。就教學方式、方法而言,以教師為主一味灌輸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大學語文”的教學。大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教學手段來說,大學語文比較適合情境教育,可以利用現有的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的融合,讓語文教學更生動。然而由于對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處于教學邊緣的任課教師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作這方面的工作,對教學方法的探究也缺乏興趣,因此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方面就顯得有些落后。以上諸種原因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枯燥、沉悶,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加強醫學院校語文教學的對策
(一)在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因此,每位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把這種教育思想融注在教學中,既教學生學知識又教學生做人。這才是最完美的教育。語文教學中所選講的作品,均為名家的名篇佳作,就每一個作家而言,他們身上體現的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關注,對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對社會人生的強烈責任意識,都會對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犊酌险Z錄》中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不為富貴違仁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身正令行,“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的憂患意識;屈原的“深思高舉”,不肯與污濁的世俗社會同流合污,寧愿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蒙世俗之塵埃的高尚的愛國情操;司馬遷為完成《史記》的撰寫,不辭辛苦收集資料,雖慘遭宮刑而能忍辱含垢,終于完成這一巨著的堅韌的品性和社會責任意識;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嘗盡人生的辛酸與悲涼,但其順境中不流于逸樂,逆境中不氣餒,始終以曠達超逸的心態面對坎坷人生的那份瀟灑;《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超凡脫俗的愛情觀,不一而足。優秀作家身上包孕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所必需的精神養料,是砥礪學生健康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誘導啟發,讓豐富的人文精神滋潤學生的心靈,教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1. 以啟發誘導式為主,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文學是人學,還是人心之學,即表現社會中各種人的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學問,因此,文學作品的理解重在內心的感悟,潛移默化的熏陶。所以在授課時應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注意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經常設計一些問題,尤其講到關鍵處,比如關涉思想內涵的詩眼、詞眼、文眼之處,停下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討論,盡量不讓通說或教師的看法牽制學生,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任課教師要明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的宗旨,采取精講與泛讀、討論、觀摩、比較、鑒賞、研究性學習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對祖國文化精粹的興趣。
3. 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就教學手段來說,語文教學比較適合情境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讓語文教學更生動、更有趣。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可將教學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利用聲、像、色的多樣性,有形有色、聲情并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傳輸給學生,使學生了解每一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同時給學生以感染。如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配之以美妙的樂曲、生動的圖像、悠揚渾厚的朗讀,這些如一股清泉滲入學生的心田,使他們如身臨其境,既深刻地領悟到了本詩深情悠遠的意境,又得到了美的陶冶、藝術的熏陶,思想感情得到了凈化。這種教學可大大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并且收效很好。
(三)系統開設人文選修課,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除“大學語文”作為必修課之外,還應向學生開設一系列人文選修課,作為“大學語文”的有力補充。這些選修課或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挖掘,或側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審美品位,或側重于學生各種實用技能的提高。可以考慮為學生開設以下幾類選修課:一是中外文史類,如中國古代詩詞賞析、文藝常識、文藝評論、外國文學名著評論、中國現當代小說欣賞、中國文化概論、魯迅作品選讀、中西文化比較、世界近現代史、中國史學名著與中國文化等。二是藝術類,如名曲欣賞、繪畫基礎、影視作品賞析、書法藝術鑒賞、美育概論、中外美術簡史等。三是實用類,如應用文寫作、公共關系學常識、演講與口才、新聞評論、編輯實務、網絡信息實務、行政人員寫作、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才等。這些選修課不但可以使學生提高藝術文化素質和審美意識,促進思想升華,陶冶情操,鍛煉表達與鑒賞能力,掌握一些實用技能,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促使其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全面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