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源管理原則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資源管理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資源管理原則

篇1

一、當前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中曝露的問題

首先,檔案歸檔管理模式陳舊目前。我國檔案歸檔已經慢慢地實現了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控制的目錄管理以及全文管理,同時,電子檔案歸檔也逐步向著網絡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對于歸檔管理而言,其模式卻并沒有實現同步的發展。管理中對歸檔部門業務引導方法效果不佳,沒有管理好兼職檔案人員,對于歸檔文件的質量管理工作執行不到位。其次,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運作效率低。企業或者部門的檔案工作人員是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直接使用者,對于檔案管理的流程他們都比較了解,熟悉系統的運作模式,明白業務規則制定以及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業務規則存在形式是代碼,而代碼在計算機系統中不集中,計算機系統靈活性和友好性都較差,所以規則的修改和調整需要由檔案工作人員將意圖告訴IT技術人員,然后再由技術人員對業務規則進行修改,這就導致了業務規則調整的時間變長,管理系統的運作效率降低。再次,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維護費用較高。很多人認為信息系統上線運作后就代表工作的成功,然而這卻僅僅是工作的開始,在后面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完成。系統的維護、軟件的升級、數據庫的開放等等,這些后續的工作導致了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維護費用昂貴。然而,檔案業務人員對于系統的維護工作不懂,必須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或者公司進行,這勢必會造成維護費用的提升。最后,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壽命過短。許多檔案部門為了省事直接把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工作交給外包公司來完成,然而最終能夠成功開發出合適系統的并不多。因為我國的檔案事業發展比較迅速,管理規則以及操作制度等變化較快。檔案管理部門種類不同、級別不同,則業務管理標準也不相同。業務規則經常發生變化,而規則每變動一次就要對軟件進行一次修改,經常有系統剛要交付就有出現需要修改規則的要求。

二、業務規則管理及其系統原理

業務規則是描述信息,它主要功能是對業務邏輯結構進行驗證,影響并控制業務邏輯。業務邏輯的處理方式正是受到了業務規則管理而發生改變,業務行為采用結構化的業務規則數據表示。業務規則與程序之間相互獨立。所以在編寫程序時,可使用專業術語,對業務人員開放業務系統。業務規則系統屬于工具和機制的綜合,包括了多個組成部分。規則集成開發環境、規則語言框架、規則管理工具、訪問控制、規則庫、規則引擎等。規則集成開發系統主要是對規則進行調整。規則語言框架根據面對的對象不同,存在方式不同,有程序設計形式、數據庫處理語言形式以及業務規則語言形式三種存在形式。規則管理工具面向更加多樣化的對象,向他們提供入口,方便他們對規則進行調整。訪問控制主要是設置訪問權限,保證規則數據庫的安全。應用程序主要把對象和數據交給規則引擎,規則引擎調用對應的規則,發生動作。總的來講,業務規則管理系統的功能包括了管理規則、部署規則、分析規則、定制規則和設計規則,這些功能共同提高了業務規則管理的水平。

三、業務規則管理系統在檔案信息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檔案業務規則管理系統組成主要包括了五個部分,首先是檔案業務規則集成開發的環境,它主要集成業務編輯器和編譯工具,管理業務規則等工作。依據圖形界面,能夠方便用戶建立業務模型對象。其次是檔案業務對象的模型,它主要對檔案管理工作進行描述,記錄檔案業務的約束條件和名稱等。業務規則語言是通過業務對象模型提供詞匯。第三是檔案業務規則語言,語言模型能夠為技術人員以及業務人員提供了業務規則的語言,語言通過系統的處理后,以代碼的形式傳給規則引擎,由它進行執行。通常情況下對業務人員提供受限中文業務規則語言,對技術人員提供Java之類的語言。第四是檔案規則庫,其發揮的作用主要是存儲作用。當用戶將規則輸入后,系統編譯后將其存儲在檔案規則庫,規則引擎可以對檔案規則庫中的規則進行調用和執行。有些公司還對檔案規則庫進行了分類,方便使用。最后是檔案業務規則引起,其工作流程大致是創建對象、加載更換規則集、數據集合的提交、命令、得出結果。

篇2

【關鍵詞】網絡 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 分析與設計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獲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漸從手工查找轉變為以網絡搜索為主要途徑。因此,在新時期,基于網絡環境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與設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檔案資料的利用率,為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便捷的途徑,從而實現我國檔案事業的蓬勃發展。下面對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分析與設計進行了探討。

1 進行網絡化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的目的

1.1 提高檔案資源的利用率

基于網絡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一個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網絡化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檔案工作人員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完成重復、繁瑣的檔案管理工作,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的查閱和使用,檔案信息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極大的提高了檔案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有效節約了人力資源和成本費用。

1.2 實現檔案資源的規范化管理

基于網絡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符合當今社會對檔案事業發展的要求,利用網絡化的自動辦公設備,可以在統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下高效的完成檔案資料的歸檔、整理、編排等工作,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與辦公系統的自動化聯網,從而使檔案管理工作變得科學化和規范化,檔案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2 基于網絡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結構設計與分析

2.1 設計原則

基于網絡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2.1.1 實用性

實用性是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開發與設計的最終目標也是根本要求,更是系統開發和運行成功的標志。因此,這就需要在進行系統設計之前做好用戶的需求分析工作,基于現有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業務的實際情況,把系統的實用性放在最關鍵的位置,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各功能模塊的設計。

2.1.2 安全性和可靠性

任何一個系統的建設必須要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才能拿到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去運行,因此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必須要以安全性和可靠性作為保障,利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和數據加密技術來保障檔案管理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的安全性,明確系統中各功能模塊操作者的權限和職能,防止由于權責不明給系統的安全性造成威脅。

2.1.3 先進性和可擴充性

如前文所述,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開發與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現代化的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要求,因此,在進行系統的設計與實施時,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網絡平臺,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保障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先進性。另外,任何一個系統都不可能永久使用,都需要定期進行更新和升級,因此,在進行系統設計時一定要保障系統功能的可擴充性,使其能夠很好的適應主流的軟硬件平臺,保障系統的高效運行。

2.2 設計過程和方法

2.2.1 系統分析

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設計的最基礎環節就是進行系統分析,其內容包括對系統運行的具體工作環境和內容做好前期調查工作,完成系統建設的可行性分析論證(優勢、劣勢、改進機會等),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系統的初步設計方案,明確系統運行和工作的具體流程,建立系統的邏輯模型。

2.2.2 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階段是整個系統建設的關鍵階段,也是對系統分析結果的實施,需要技術人員針對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確切的流程進行系統總體結構的設計,并根據不同業務流程設計與之相對應的功能模塊,并完善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

2.2.3 系統實現

系統實現是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的最后階段,主要工作內容是完成系統運行的環境構建、程序設計、系統調試和試運行,試運行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出現問題則可以將系統交付用戶使用。需要重點強調的是要加強對系統運行的網絡環境的構建,保障系統能夠隨時高效地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檔案信息服務。

2.3 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重點建設項目

2.3.1 建立智能化的檢索系統

網絡化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最終目的是為了方便用戶查找和使用檔案信息,因此,在進行系統設計時有必要完善智能化的網絡檢索系統。其設計的根本途徑是根據用戶需求建立信息導航系統和交流平臺,智能化的幫助用戶表達自己的信息需求,實現個性化的檔案信息服務以及最大化的信息資源共享。用戶的檔案資料檢索流程如圖1所示。

2.3.2 建立與各信息系統互聯的綜合檔案信息系統

基于網絡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要使其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就需要建立與其他各部門信息系統互聯的綜合檔案信息系統,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集成和共享,保證檔案工作人員通過網絡可以進行文件、檔案的一體化動態管理,并加強檔案部門與其他各部門組織之間的聯系、溝通與合作,保證檔案信息資源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從而使用戶能夠通過網絡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

綜上,基于網絡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施要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根本原則,保證系統的實用性和安全性,完善系統的功能和數據庫資源建設,才能更好地為檔案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仇月紅.基于網絡的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

篇3

[關鍵詞]制造型企業;信息資源;信息編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36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6-00-02

1 制造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現狀

知識經濟時代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對企業管理的水平產生直接影響。而信息資源也由純粹的技術應用一躍成為和物質資源、能量資源并列的世界三大資源之一。但在國內,大部分制造企業卻并未對其信息資源做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各系統獨立部署,面向單一業務,信息的存儲及表達方式均不相同,導致企業中出現大量的冗余數據,信息共享、交互困難,利用率低,無法支持高層管理者的決策。為解決這一問題,某制造型企業對其內部所有的信息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一套信息資源管理的方法,實現了信息資源產生、傳遞及使用過程的規范化管理。

2 制造企業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該企業的信息資源管理工作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信息資源體系。首先收集企業內部所有的信息資源,對其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定義用于描述各類信息資源對象的屬性,最后匯總成結構樹的形式,形成信息資源體系,清晰展示信息資源的分類以及層級關系。信息資源體系是企業內信息資源全局的展現,是信息資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

編碼標準體系。代碼編制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信息資源使用信息代碼進行標識,能夠便捷地建立不同種類信息資源之間的關聯關系,并且有效降低信息重復以及采集、加工和存儲的操作次數。該企業在信息資源體系的基礎上,提取其中需進行編碼的信息資源對象,建立編碼標準體系,對企業內所需的編碼標準進行分層、分類管理,每年對企業現有的編碼標準有效性進行檢查,依據編碼標準體系制訂下一年的標準制修訂計劃。

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代碼作為信息傳遞的橋梁,直接影響信息資源的準確性和信息交互的質量,為此,企業頒布了信息代碼管理辦法,以規范整個信息代碼的管理過程。同時企業對信息資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數據標準,以解決不同系統對信息對象描述不一致的問題。

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為切實貫徹信息資源管理的各類規范及標準,并高效便捷地管理企業內部的信息資源,必須建立信息資源的管理平臺,并與其他業務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傳遞和使用效率。

3 制造企業的信息資源管理體系應用效果展示

該企業自從啟動信息資源管理項目以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一,在信息資源分類上該企業選用以業務分類為核心,其他多種分類輔助的方法,共分為3大類22小類,個別小類還包含更為詳細的信息資源對象。信息資源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該體系展現出所有信息資源對象在各類業務中所涵蓋的信息,方便企業對信息資源進行采集、獲取和利用。

圖1 信息資源體系

第二,信息資源體系形成后,該企業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編碼標準體系(見圖2),共包含編碼基礎標準、通用信息編碼標準、科研生產編碼標準和綜合管理編碼標準四大類。依據編碼標準體系,企業既能清晰獲得目前編碼的現狀,也能合理安排今后的編碼制修訂工作。

第三,該企業在進行信息資源管理前,企業中絕大多數信息代碼管理都沒有標準支撐,致使信息資源的傳遞過程不流暢,出現問題時難以協調。而在建立編碼標準體系后,企業規定了代碼的涵蓋范圍、代碼編制原則與要求,設置了企業信息代碼管理的組織機構,明確了各類代碼的主管部門和對應的職責,規范了代碼的申請、更改、使用和注銷的流程,并建立了代碼的考核機制,以保證代碼管理工作高效、穩定、有序開展。

第四,該企業為了統一信息的表述形式,以急需先行為原則,分類、分階段地編制了一系列的信息資源表達規范。在初期形成了九項包括產品、元器件、材料等通用類信息資源的描述與表達規范,后期將依據實際業務需求逐步延伸至企業內所有的信息資源,各應用系統均以此規范來建立系統內的數據表達約束,以保證企業內部的各項業務和系統中信息表述的唯一性,提高企業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水平。

圖2 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體系

第五,信息資源各項標準規范的制定必須同步開展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建設工作。由于企業各信息資源管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該企業提出信息資源管理系統應具備三大特點:管理流程自定義、代碼規則自定義和資源模板自定義。這樣才能使信息資源及其管理流程的更改和添加更加便利,系統主要功能模塊見圖3。

主要參考文獻

[1]高復先.信息資源規劃――信息化建設基礎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林烈青.企業數據中心的研究與設計[J].制造業自動化,2011(15).

篇4

一、制定信息資源管理法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從信息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角度看:在當今信息時代,信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信息替代土地、勞力、資本等,成為現代生產體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為繼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經濟資源,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各個生產環節的信息取代性與決策環節的信息決定性,同時也體現在經濟運行機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當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而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信用體系,是通過對一些政府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與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中,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與信用體系還存在嚴重機制缺失的情況下,就必須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法規對相關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管理,來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系需要的信用體系和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否則,將嚴重制約與影響我省經濟的健康發展。

2.從信息作為經濟與社會管理資源的角度看:在我國,由于傳統工作方式影響,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較突出的問題,為了保證人民群眾在知情前提下實現其民利,為了滿足WTO對政府透明度的要求,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敗,同時,也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水平,就必須出臺相應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與法規。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并進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水平。否則,不僅會嚴重影響我省及我國政治民主化與經濟國際化的進程,而且,也無法順利的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水平。

3.從信息化建設的進程看:我國在過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大規模的用戶覆蓋能力和對信息化建設的高度認知感的同時,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條條、塊塊渠道,分散建設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信息基礎設施利用水平低、硬件與軟件投入比例失調、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嚴重滯后等問題,也直接導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異構的信息孤島。這些情況的存在,正在嚴重影響著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開發和整個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成為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因此,在充分考慮信息資源現有配置與管理狀況的情況下,從政府、企業、社會的大局出發,運用各種組織措施與制度和法規措施,通過建立信息資源管理立法框架體系,對現有分散異構的信息系統進行必要的無縫整合,并全盤統籌信息資源的開發、整合與提升,就成為當前信息化工作的重點與核心,成為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必須開展的主要工作。

4.從時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們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時代信息資源總量的爆炸式增長,現在是每10年就增長一倍,某些尖端科學每2-3年就增長一倍,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獻就達50萬~70萬篇,在這古往今來不斷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華與糟粕并存、真理與謬誤同在,怎樣在這海量之中選出人們所急需的信息,滿足社會各界對信息的需求,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尤其是隨著以因特網為基礎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使人類的信息活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它超越地域與時空的局限,成為信息資源存儲和傳播的主要場所和渠道,但由于進入因特網的網絡和信息資源沒有質量控制標準,所以,致使網上各種污穢與偽劣信息泛濫、各種無效信息堆積、網絡病毒頻發,網上信息污染日益嚴重,剛剛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傾倒毒、賭、黃和偽劣信息的場所,這不但在毒害著眾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們上網不能及時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種病毒也時時在威脅著通道的安全。因此,盡快建立網上信息標準和信息秩序、優選網上信息建立信息資源樞紐,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對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當務之急。我們認為:各級政府投巨資參與修建了這條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責任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來使它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5.從國家和地區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們必須盡早加強對信息資源的管理?,F代信息采集、存儲、處理、傳輸技術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巨大的隱患、風險和危機。除毒、賭、黃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積影響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嚴重的一個是不斷的病毒沖擊損毀信息系統和大范圍信息網絡,導致網上信息丟失或網絡癱瘓;另一個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特別是國外的敵對勢力,通過網絡來盜取國家、地區和企業存儲在聯網計算機上的各種保密信息,信息網絡、通信已成為敵對勢力攻擊的目標和竊取情報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資源管理法規的基本原則

綜觀國內外信息立法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資源管理法規,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信息資源管理法規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必須統籌規劃、系統研究、分類實施、逐步推進,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才能實現對全省信息資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點性原則。要充分研究當前我省信息化的進程與階段,分析我省信息資源實際情況,根據當前社會實際需要與可能,既關注其緊迫的現實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項目和主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集中優勢兵力,在充分研究當前實際情況與需要的前提下,進行重點突破。

3.循序漸進原則。信息資源管理的制度與法規是一個龐大的法制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實際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有的先出臺政策,再上升到法規。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全面化、科學化、法制化管理的終極目標。

4.創新開放與國際兼容性原則。制定我省信息資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規,必須堅持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鼓勵競爭,擴大交流與合作,尤其考慮到我國進入WTO后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兼顧到有關國際性的法律規定,因而,也必須對法規的國際兼容性給予充分的重視。

篇5

[關鍵詞]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戰略 信息組織 信息技術

近幾年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資源管理領域特別是政府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的具體應用,能夠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模式與方法的創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時也為政府對信息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開發與應用,更加充分地發揮信息資源的效能,有效地解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中出現的日益復雜化的問題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徑。本文在闡述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集成觀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框架體系,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體系構建實踐提供參考。

1 集成的內涵及其研究基礎

1.1集成的概念與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發點,也是研究有關集成問題的基礎?!冬F代漢語詞典》將集成的基本內涵解釋為匯聚之意;我國廣為流傳的“集大成”之說,將集成界定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達到整體最優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語詞根in(內部)和tangere(聯系),integration表示綜合、融合、成為整體、一體化等意思,它強調內部(在)聯系。在學術領域,雖然集成一詞己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眾多的科技文獻之中,眾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集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對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統一的、公認的定義。

根據學者吳秋明[1]的研究,有關集成的代表性的觀點有4種:

? 以中國科學院戴汝為教授為代表的觀點。他認為集成就是把非常復雜的事物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集其大成[2],雖然該描述以綜合集成思想為基礎,并針對復雜事物(系統)對集成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但其解釋并不十分明確,同時這種界定沒有完全突破傳統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華東理工大學龔建橋教授和清華大學劉曉強教授為代表的觀點。龔建橋認為集成是指將獨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3]。與之類似,劉曉強[4]指出集成的本質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上述解釋突出強調了集成的對象、集成的過程和集成的結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確。譬如,對于集成的目的(或結果)用整體來描述顯然是不夠精確的,而僅僅用“加”、“結合”和“集中”來描述集成活動則沒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點,若如此理解,則“將一粒粒沙子集中成為堆也可以稱為集成了”。

? 以中國人民大學李寶山教授為代表的觀點。他認為“要素僅僅是一般性的結合在一起并不能稱之為集成,只有當要素經過主動的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最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由適宜要素組成的、相互優勢互補、匹配的有機體,這樣的過程才能稱為集成”[5]。該描述明確指出并強調了集成是主動地尋優過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匯聚。

? 以武漢理工大學的李必強教授、武漢大學海峰教授為代表的觀點。海峰教授認為:“集成從一般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單元、子系統)集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種集成不是要素之間的簡單疊加,而是要素之間的有機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規則進行的組合和構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機整體(系統)的整體功能”[6]。 李必強教授也從集成對象、集成結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單元(要素、系統)集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的過程。

通過以上諸多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處在于對集成的條件、內涵、外延及結果的認識不同。根據集成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應用實踐,基于眾多學者對集成化現象的深入研究,總結上述從不同角度關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筆者認為,集成的內涵可以參照黃杰的研究[7]概括為:集成是指為實現特定的目標,集成主體創造性地對集成單元(要素)進行優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關系)構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集成體),從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體的整體性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加有效地實現特定的功能目標的過程。

1.2集成管理

將集成的思想和方法運用到管理實踐的過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運用集成的行為機制和組織機制,將相關要素按照集成的規律整合起來形成協同互補的系統,從而發揮各要素的潛能,促進組織整體目標的實現。

集成管理在不同層面上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可能有所差異。在技術實現層面有可能表現為技術方法,如網絡技術、信息系統技術等;在科學管理層面有可能表現為戰略策略、管理模式、組織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變的,就是指從集成這一新的角度來分析、對待管理活動、管理要素及管理對象,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進行整合,通過創新性的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視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優勢互補、匹配和協同,從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實現整體功能的倍增或涌現,以實現1+1>2的集成放大效應從而提高組織整體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 主體性。與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體而產生的人工集成現象也有因非人的主體而產生的非人工集成現象,而集成管理是對集成結果和集成過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項具有人的主體的活動,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強調人的主體行為,它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和隨機地形成集成體,而是依據一定的目的主動尋優選擇搭配,主動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和達到所要實現的功能目標。

? 知識性。集成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傳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進,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過程中,增加了許多知識和科技的內容,不僅管理要素中滲透的知識成分增加了,而且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識性的軟性要素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知識性要素的存在不僅為各要素的整合減少了摩擦和沖突,同時也正是通過它們(知識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夠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競爭性的互補關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間達到協同有序,從而促進整體效能的倍增或躍變。

? 人本性。在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人這一要素已愈來愈受到關注。從“經濟人”演變到“社會人”,乃至發展到“文化人”,不論對人做何假設,如果一種管理理論或模式沒能真正將人作為核心資源(要素)來對待,那么將無法充分體現人的主體作用。前面已經提到集成管理中,創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種真正的以人本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創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發揮的關鍵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個管理行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樣性。這里所謂的多樣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樣性。在傳統的管理活動中人,、財、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財、物、信息、知識、核心能力、科學技術方法,甚至于整個組織都將成為它的管理對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數量眾多且復雜多變,其內容性質各不相同,從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樣性。

? 靈活性。正如前面關于集成的動態性、開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從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審視管理的范疇,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斷地吸收各種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進科技成果和資源,同時不斷地調整管理對象(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其管理運作呈現出很強的“隨機應變”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實施主要是靠非強制性的軟性(知識性)手段和方式來推動,因此,其轉換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夠更加有效地適應環境變化。

2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資源與政府信息資源

有關信息資源的定義,學術界迄今尚未達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將信息資源的定義分為兩類,即對信息資源的狹義理解和對信息資源的廣義理解。

烏家培教授認為:“對信息資源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即僅指信息內容本身。另—種是廣義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內容本身外,還包括與其緊密相連的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等”[8]。馬大川教授認為:“廣義的信息資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產者及信息技術的集合,即廣義的信息資源由三部分組成:①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各類有用信息;②為某種目的而生產有用信息的信息生產者;③加工、處理和傳遞有用信息的技術。狹義的信息資源則僅僅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學技術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社會發展信息、經濟信息、市場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內容”[9]。

不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理解,信息資源至少都包含兩個特征:①信息資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為資源的必要條件,是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序化活動。

與信息資源概念相對應,政府信息資源的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政府信息資源是指一切產生于政府內部或雖然產生于政府外部、但對政府活動有影響的信息資源的統稱。產生于政府內部的,例如各種條例、規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復、議案、通告、公函、會議紀要、合同、協議書等;產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聞報道、消息資料、提議議案、社會調研等。

廣義上的政府信息資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產生和利用的信息資源及其相關人員、設備、技術、環境和資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資源本身、信息技術設施資源和其他資源。

更有學者認為政府信息資源是相對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如工商企業、 社會團體、醫院、學校、圖書館等,主要是工商企業)的信息資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動所涉及的信息資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內容資源以及收集、處理、傳輸、、使用、儲存信息內容的技術、設備、網絡和人等資源[10]。

本文根據內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廣義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資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還包含相關的信息設施、信息技術、信息人員等方面的內容。

2.2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資源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政府信息化及電子政務建設的目的在于使每個組織和個人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資源,保證各個政府機構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職責[11]。從這個角度來講,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跨部門共享。我國的政府信息化建設已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國家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目前我國政府辦公業務網(政務內網)已基本建成,政府公眾信息網(政務外網)也形成了相當規模。但是由于標準不一、各自為政、自成一體、不聯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門間最終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隔斷了部門內業務上的內在聯系,致使豐富的信息資源難以得到共享,大量資金投入的結果,卻不能獲得為社會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務的回報。可見,當前的政務信息化建設,需要大力推動關聯部門的信息互聯,使政府關聯部門走出“信息孤島”。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促進政府信息資源跨部門共享的實現。集成的本質是要素的整合和優勢互補。因此,推進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開發與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島”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觀念之一。我國學者孟廣均認為,“信息資源管理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集成領域,是由多種人類信息活動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動”[12]。盧泰宏認為,“信息資源管理是一種集約化管理”[13]。而從整個信息費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雖然先后出現了技術集成學派、信息集成學派和集成運動學派三個主要學術派別,但三個學派都認為“集成”是信息資源的基本特點。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學家霍頓的信息資源集成概念[14]。英國的信息管理學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認為,“信息資源管理是一個集合名詞,它包括所有能夠確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動”[15]。美國信息管理學家Marchand和Kresslein則更詳細地區分了公共機構中的信息孤島,提出了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見,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觀念。

整個政府管理決策的過程是一個信息資源集成的過程。根據西蒙的決策理論,政府決策的過程主要包括4個階段(見圖1):①信息收集階段。主要任務是根據戰略目標集成相關的內外部信息資源。②擬定計劃階段。主要任務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對所收集的信息資源進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備選方案。③選定計劃階段。主要任務是從備選方案中選擇確定最佳方案。④審查計劃階段。主要任務是在最終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資源,以便完善最終的決策方案。

可見,上述每一階段都離不開相關的信息資源,政府決策的過程也是信息資源集成的過程。

事實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應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電子政務GRP解決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規劃、信息戰略制定、政務流程重組、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知識共享與知識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問題。但由于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的理論還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門的特殊性,對信息資源集成的管理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何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綜合集成是一大難題。

3 集成視角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課題研究集成視角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就是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置于集成觀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審視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實踐的過程,用集成的理論構建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模式。具體來說,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論為指導,在管理行為上以集成機制為核心,在管理視野上突破政府機關的部門與行業限制,從新的角度和層面來對待各種信息資源要素,提高各種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優化和增強管理對象的有序性,最終推動一個高技術與高效率電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國慶指出信息資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間結構要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18],如圖2所示:

圖2 霍國慶的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結構

其中管理主體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實際推動者、組織者或實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門設立的專門信息機構(如信息化辦公室或信息化領導小組),也可以是其他社會組織(如各類電子政務方案的供應商和外包商)或是個體的信息人員;管理的對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設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狹義上的信息資源要素;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種管理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人文的、經濟的或技術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而閻嚴則指出,以管理主體為中心,與管理對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復合結構[19]。在這個復合結構中,政府信息資源的集成涉及到各類管理主體集成、信息技術集成、信息資源集成、信息戰略集成4個層次,如圖3所示:

圖 3 閻嚴的政府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模型

閻嚴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模型將霍國慶的信息資源管理模型具體化到主體、資源、技術與戰略上,并強調應以政府信息戰略為指引,由信息資源、管理主體、信息技術平臺三者構成虛擬聯盟,來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集成。但是,該模型并未很好地闡釋各要素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而將政府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驅動力放在了由“目標、需求、利益、投資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資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輪驅動’機制”[19]上。而實際上,由集成要素所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個完整的集成體,因此,主要驅動力量應該來源于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筆者結合霍國慶與閻嚴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在邏輯,建立了一個以信息戰略為出發點,以信息組織為中心,以政府信息為對象,以政府信息技術為保障的“集成觀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集成觀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戰略

對信息戰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宏觀層次,集成的結果是制訂與規劃政府信息戰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組織、政府信息和信息技術標準化、統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個信息資源管理能夠從始至終保持一個良好的、適應當前環境的有序狀態。

3.2 政府信息組織

對政府信息組織的集成就是對各類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主體的集成,其基本目標是為破除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中已經和有可能出現的各類“信息孤島”現象提供組織保障。組織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資源的使用者、決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信息組織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術因素中的核心。從各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實踐來看,制約政府信息化實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組織中的壁壘,而不是顯而易見的信息建設與共享的技術。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有關信息組織的集成,才能將政府信息戰略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對象——信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最終保證政府信息化目標的實現。

3.3 政府信息

對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資源管理的歸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收集、整理、拆分、組合、編輯、檢索、輸出成信息產品,組成標準、有序、完整、有價值的信息體系。一方面,政府廣泛存在的異構信息需要進行轉換和處理統一格式,以實現數據共享;另一方面,不斷深化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現模式更加豐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樣,對政府信息的集成將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圍、目標和功能組成有機的整體,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為政府服務提供資源,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術

從來源上來看,信息技術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從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邏輯上看,信息技術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知識發現技術,對這些技術的集成能夠實現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構建。從廣義上講,對政府信息技術的集成的結果是一個由各類信息系統、通信網絡和各類技術標準組成的信息技術平臺。政府信息技術對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各個要素都有關聯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隨著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隨著信息技術領域的擴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帶來的政府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樣不可忽視。

集成觀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個層面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戰略的集成是方向,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組織和政府信息技術提供原則、目標和評價標準;政府信息組織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實際推動者、組織者或實施者,是聯系各要素之間的紐帶;政府信息的集成是歸宿,是政府信息戰略、政府信息技術、政府信息組織的著力方向;政府信息技術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術,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就無從談起。更進一步地說,整個政府信息資源的管理就是一個各要素綜合集成的過程,從業務流程上來說,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進程是從政府信息戰略到政府信息組織再到政府信息技術最后落腳到政府信息本身,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緊密協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與否成為了衡量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優劣的標準;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觀視角下的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框架模型為政府信息資源現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觀體系結構參考,并為進一步細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吳秋明.集成管理理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4:30-31.

[2] 戴汝為.智能系統的綜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2.

[3] 龔建橋,朱睿.科技企業集成管理研究論綱[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劉曉強.集成論初探[J].中國軟科學,1997(l0): 68-69.

[5] 李寶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時代的管理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強.集成論的基本范疇[J]. 中國軟科學, 2001(1): 55-58.

[7] 黃杰,熊江陵,李必強.集成的內涵與特征初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7): 20-22.

[8] 烏家培.信息資源與信息經濟學[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6(2):17-20.

[9] 馬大川.論信息資源網絡建設[J].信息資源與社會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純德.信息化與政府信息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進.網絡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保密[J].圖書情報知識,2002(4): 2-5.

[12] 孟廣均.信息資源管理導論[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8:53-57.

[13] 盧泰宏.國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電子政府信息資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4(3): 256-258.

[18] 霍國慶,楊英.企業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J].情報學報,2001(1):2-9.

[19] 閻嚴.論政府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J].情報雜志,2007(3):99-100,98.

篇6

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生產相關信息管理系統的逐步實施,涵蓋了生產、工藝、質量、倉儲、財務、營銷等相關的大部分生產經營活動。當前,企業的管理目標逐步向精益管理深入,其中也包括了企業內部信息資源精益管理,尤其是各內部部門電子文檔等資源的管理,越來越需要信息化在這方面的有力支撐。本文借助作者開發資源管理系統的過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來加強企業知識資源精細管理。

二、問題來源

信息資源管理,具體說來,就是如何將部門內部及部門之間的知識信息分類管理,達到集中管理、數據共享、權限可控,以替代頻繁郵件傳送、紙張打印等繁瑣的管理。給業務管理提供一個可快速尋求支撐的知識信息化工具。關于部門信息資源管理需求,是各相關部門在信息化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出的,信息中心也曾嘗試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探索,包括采用局域網絡共享文件夾等,但總不能滿足管理部門關于集中靈活存放、查看下載權限控制、源文檔保密等要求。本文經過研究新方法、新技術、整合了各部門的管理需求,最終建立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基本滿足知識文檔管理需求。

三、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信息資源管理建設,主要是結合關鍵部門業務處理需求,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可在企業范圍內推廣的知識資源精細管理的一個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的使用與推廣,逐漸尋求快速高效的資源管理的有效模式,以提升部門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1.需求分析

根據各業務部門知識資源管理的需求,并對需求進行整合、分析,最終形成分析報告,對資源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文檔集中存放、文檔格式靈活、用戶權限管理、文檔分類、文檔權限靈活可控、信息保密、自由快速檢索等。

2.功能設計

根據用戶的需求分析結果,結合系統設計理論和實現技術,制定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實現的具體功能。

1)系統管理:實現用戶注冊與維護、用戶密碼修改、用戶功能權限設置、系統菜單的設置等。同時為增強系統可擴展性,提供技術支持功能,滿足系統有新需求時,可簡單操作便即可實現。

2)文件管理:實現文件分類維護、類別權限維護、文件上傳與維護、文件查看。文件分類維護,是管理員可以對所有文件進行分類的管理,分類應具備無限級別自由分類,每一類下都可掛接文檔。類別權限維護,是指對每一個文件類別,可以指定用戶可以查看、上傳、下載的文檔權限。

3)文件查看:文件查看是本系統的入口,也是用戶最常用的系統功能。文檔查看要實現三種管理功能:一是按照權限查看文檔;二是源文檔保密,無法通過本地找到源文檔;三是查看采用完全綠色查看,即不需要安裝任何閱讀工具即可能查看文檔。

3.技術架構

本著“把復雜留給設計、把簡單便于用戶”的原則,系統采用B/S架構模式。具體實施可細分為數據庫層、業務邏輯層、實現層、展現層四個層次。數據庫采用SQLSERVER2005,開發工具采用、C#、JavaScript、CSS等多角度不同的語言工具。其中,不同工具用途不一樣,互相補充。為架構,C#為主題開發語言,JavaScript為用戶較好的交互體驗,CSS為界面友好設計。

4.重點技術問題的解決

1)無限級別自由分類:技術實現方式為依托開發工具,進行反復的優化設計和多次試驗,找出實現無限級別分類的一個通用程序方法。

2)用戶對類別的權限設置:需要結合部門的需求,并考慮未來需求、系統必須具備相應的擴展性,設計完善的權限管理方法。

3)無障礙綠色文檔查看:實現文檔查看是本系統的一個技術難點也是實現文檔保密的重點。本系統通過對國內外非閱讀器方式提取文件查看技術進行研究,利用程序代碼的控制,在不安裝文檔閱讀器的情況下,快速查看文件,并具備文件查看的各種功能,例如縮放、跳頁、縮略圖方式等。同時采用加密方式對文件進行存儲和提取,沒有權限的用戶不能獲得源文件。

四、效果

篇7

【關鍵詞】網絡;信息資源;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設;規劃設計

【Abstract】Currentl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our information societ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long with goods and materials, as well as energy power sources. For planning design units,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the concordant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furthest realize th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finally satisfy the demand of planning design, taking urban planning design unit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proposals to establish th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location、system architecture、data standard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etc.

朗讀

顯示對應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查看字典詳細內容

【Key words】Networks;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ning design

引言

信息管理的過程已經經歷了傳統管理時期、技術管理時期、信息資源管理時期,現在正逐漸向“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階段演進。這種演進和發展對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務模式產生了新的需求,而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正是這種新需求下的產物。網絡信息資源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資源形式,它能為我們提供更為廣闊的信息檢索和共享空間。為了對信息資源進行科學、規范、安全、有效的管理,本文擬對建立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可行性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1信息管理現狀分析

1.1檔案成果中存在的問題

檔案信息是信息資源的一種,是信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原始性而作為唯一的原生信息資源,是其它信息無法替代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子成果及資料數量越來越多,歷史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由于早期檔案制度管理不夠完善,容易造成少數歸檔的電子文件與最終審核通過的圖紙不對應等問題。

1.2圖書資料的局限性

圖書資料借閱管理還停留在手動登記階段,對于歸還時間未作限制,造成圖書資料利用率較低,甚至造成部分圖書丟失的現象;圖書資料分散匱乏、結構單一,缺乏統一的組織控制,共享程度較低。

1.3信息共享面臨的困難

各個項目方案階段,收集到的大量基礎信息資料散落在每個項目組手上,信息技術部門無法統一管理,造成再次利用難度較大。

1.4系統重復建設,數據之間難以共享

單位內部建立了多個應用系統,各個系統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時期開發,各系統之間都相對獨立,造成重復開發工作量大,管理維護工作量大,經費重復投入。此外,由于當前各應用系統使用的數據庫不同,系統的體系結構不同,導致系統之間條塊分割,產生了若干個“信息孤島”,應用系統數據之間難以實現共享。

2信息資料管理系統的組織分析

2.1建立原則

信息資源的合理組織和表達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獲取、檢索的重要前提,是系統實用性、友好性的核心要素。在建立過程中必須遵守客觀性、科學性、系統性、標準型、實用性、安全性、發展性和效益性等原則。

2.2建設目標

建立網絡信息資料管理系統是對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存放,便于最大限度的實現局域網內部人員快速提取并利用的活動,是對信息資源進行開發規劃、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種戰略管理。其目的是解決繁雜信息的無序性,并最大限度的實現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共享和交流。

針對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建立網絡信息資料管理系統應實現如下目標:(1)建立局域網內部的信息資料門戶系統,為單位內部人員提供各種信息資料收集、存儲、查詢和利用的平臺;(2)建立規劃參考資料庫和規劃成果資料庫,為日常規劃編制和研究工作提供適用的規劃資料;(3)建立規劃資料目錄樹查詢、關鍵字查詢和全文搜索,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在線瀏覽查詢;(4)通過權限管理實現規劃資料的安全管理和共享;(5)制定信息資料管理規范,保證資料更新、入庫及信息的及時性。

2.3系統組織理念及功能

信息技術部作為重要的信息基地,擁有豐富的項目檔案信息和各種規劃信息資料、圖紙,但如果不經過合理有效地組織,再多的信息也難以為用戶服務。合理的組織信息資源,要求我們從信息交流的角度來組織信息,利用網狀結構進行資源組織,堅持做好用戶需求調研,并積極引導用戶主動參與組織建設活動,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組織框架。通過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存儲、傳輸、檢索、開發等加工處理,實現資源序化、優化,形成融系統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的資源體系,實現在線快速查詢瀏覽。

2.5組織流程

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是在檔案收集基礎上進行的信息整理和有序化工作,集信息描述、信息分析和信息存儲于一體。組織流程包括:篩選、分類、著錄、分析、存儲和利用(圖1),其中分類排序是整個組織過程的核心內容。

2.6組織方法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組織方法是根據信息本身的特點,按照一定的劃分標準,將大量無序、分散的信息資源,通過加工、整理、排列、組織所選擇的各種工具、方式和方法的總稱。組織對象有多少種屬性,就能形成多少種有序方法。本文將網絡信息資源組織方法歸類為信息基本分類方法、信息存儲揭示方法和信息綜合表現方法,三者共同構建集多元性、集成性、交叉性于一體的組織方法體系(圖2)。

2.7數據庫框架結構

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數據庫主要包括5個邏輯子庫:規劃參考資料子庫、規劃成果資料子庫、公文資料子庫、影像資料子庫、獲獎資料子庫、軟件下載子庫。其中,規劃參考資料子庫以專題為單位進行組織,規劃成果資料子庫以項目為單位進行組織(圖3)。

3建立數據入庫標準化體系

建立數據入庫標準化體系是實現數據共享和系統兼容的要求,直接影響到信息系統的性能和運行效率。完善的數據采集、監理、入庫、更新、、維護和共享機制,能保證系統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規范性。

3.1數據轉換格式規定

鑒于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采用在線瀏覽的方式進行資料查閱,為兼顧網絡傳輸速度及在線瀏覽文件的質量,必須對不同格式文件轉成PDF文件制定相關轉換標準。

a、原始DWG文件:一律采用A4幅面、分辨率300dpi的格式標準轉換成PDF格式。

b、原始JPG文件:寬度尺寸一律改為1200*,分辨率100 dpi,進行PDF文件轉換。

c、原始DOC文件轉換后的數據量與轉換后的PDF格式文件數據總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轉換,幅面控制為A4為宜,分辨率100dpi。

d、原始PDF文件寬度尺寸一律改為1200*,分辨率100dpi;數據量較大的PDF文件應將里面較大的圖片全部導出為JPG格式,按以上分辨率進行修改后,再合并成PDF文件。

e、原始PPT文件轉換后的數據量與轉換后的PDF格式文件數據總量相差不大,可以直接轉換,幅面控制為A4為宜,分辨率100dpi。

3.2轉換后的PDF格式文件命名規則

a、PDF格式文本文件,采用檔案號和項目名稱相結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長服務處茶港片文本.pdf。

b、PDF格式圖紙及圖冊文件,采用檔案號和項目名稱相結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長服務處茶港片圖冊.pdf。轉換圖冊時,需在PDF文件首頁添加目錄,目錄中文件名與每張圖紙文件名相對應,編號與相應圖紙頁面編號相對應。

c、PDF格式演示文件,采用檔案號和項目名稱相結合的方式命名。如Zy?2010?Z?9首長服務處茶港片演示.pdf。

3.3人工干預信息標引過程

利用搜索引擎來組織信息資源,對用戶來說其最大缺陷是查準率很低。許多搜索引擎并沒有覆蓋所有網絡信息資源,許多存儲在各類數據庫中的信息,搜索引擎無權訪問。這些都極大地影響搜索引擎的查全率。對此,我們提出人工干預信息標引過程的方法,提高搜索引擎的準確率。

考慮到JPG、DWG類型文件以圖片形式轉成PDF后無法按文字進行全文搜索,故將在每份含有JPG、DWG轉換后的PDF文件第一頁,以人工干預方式按圖紙內容添加相關文字做成目錄,便于全文搜索。

4信息資料管理的制度建設

網絡信息資料管理系統建立后需不斷充實完善數據庫,為保證基礎數據的動態更新、健康發展,保證一線生產人員更方便的利用資料,就必須從政策、體制上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規劃信息化工作可持續發展。

4.1加強數據收集、處理及維護制度

信息資料管理系統核心工作就是數據采集、加工和維護工作。要從經費、人員、制度多方面落實,來保證基礎數據的現勢性。

a、建庫過程中,大量歷史數據需分類規整,建議可以通過請實習生的方式分階段處理歷史成果,通過批量處理、批量導入工具將歷史數據分類入庫。

b、將規劃成果管理納入規劃項目合同管理流程,實現規劃信息建庫和更新日常化。

c、所有在生產項目過程中收集到的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必須移交信息技術部統一處理、入庫管理。

d、保證各類成果及參考資料都設專人專崗、及時入庫。

4.2信息收集標準化

信息化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應用,但目前有關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的制定泄后于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各自為政、互不相通,已造成大量資料的浪費。作為規劃設計單位應盡量采用國際標準,同時根據單位自身的特點編制《規劃成果歸檔規范》、《規劃成果電子數據格式規范》等相關的專業標準,通過對數據組織、表達方式和電子數據格式等進行統一的規范,來保障各種資料能快速、準確地入庫。

4.3建立信息管理系統的評估機制

通過評估,一方面檢驗信息化建設投入所產生的回報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加強信息技術部與生產部門的溝通,促進系統的優化完善。

結語

篇8

1.1加強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建立

傳統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中,其管理過程中的主要對象及組織主要為文獻印刷,其服務方式體現為館員和用戶面對面服務的形式。該種管理體系的運行及時已經無法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管理。因此,在應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為充分利用并確保網絡信息的方便及有序性,圖書館管理需應用具有強大知識重組及導航功能的系統。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網絡環境與各種虛擬環境的需要。該種管理系統,不僅可有效保證管理系統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保證網絡結構進行有序、高速率的信息傳輸。同時還可對網絡上的信息服務及組織方式進行不斷研究,不斷尋求出與網絡特點具有良好適應性的的信息系統及媒介、利用方式等,不斷促進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優化。

1.2加強數字資源規劃的引進

數字資源引進在職業院校在進行圖書館信息管理的過程中是一項操作復雜、耗資巨大的工程。該工程具體會涉及到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版權等一系列系統性的問題。所以,在進行數字資源引進時,需要事先進行完整、系統、全面地規劃。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才可實現對圖書館數字資源信息進行有效管理,提高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劇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多數高校進行信息資源采購的主要方式均表現為通過對數字資源進行購買,以獲取管理中所需的虛擬信息資源。然而,引進數字資源規劃在各高校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卻還很少。因此,為了不斷完善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各職業院校應不斷加強數字資源規劃的引進。

1.3加強對數字資源進行整合

缺乏有效整合的數字資源會造成資源檢索界面存在無規律性,增加讀者進行資料檢索的復雜性。讀者在進行資源查找時,需要分別進而相應的系統,對相應系統熟悉掌握后才能進行資料檢索。這樣的資源查找需要花費讀者較多時間,耗時又費力。所以,在網絡環境下,需要應用相關技術將各個資料及其檢索進行有效地整合,并科學的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具有統一性的整體。在圖書管信息管理中,數字資源整合具體指的就是,根據相關知識管理規則和具體的服務目的,將各種以分散形式存在的信息資源和服務方式進行有效組織,使其在整個信息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關聯,促進各種檢索系統的有效鏈接。在經過整合后的數字資源中,讀者在進行資料查找時,僅需要在一個檢索平臺上,進行一次性的認證操作,便可有效實現對所有數字資源進行快速檢索,大大提高了資源檢索的效率。在國外,多數高校均已應用SFX技術對圖書館數字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多種類型的復雜數據在相互之間具有較為簡單的關聯鏈接,使得圖書館管理中涉及的各種信息資源形成具有良好融合性的有機整體。這些先進的管理技術值得我國高校借鑒。

1.4積極引進新型信息服務模式

在高校圖書館管理中,不斷加強和優化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其服務效率及質量,促進學??蒲谢顒蛹敖虒W質量的提高。在網絡環境下,要求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必須要摒棄傳統管理模式中的被動、單一服務方式。將被動服務轉化為主動服務,應用新的服務理念和方式對圖書館信息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類型信息提供服務。例如應用電子郵件、信息推送等技術及虛擬參考臺等方式來為各讀者提供原文傳送、信息推送、數字資源推薦及導航等服務。值得借鑒的信息服務模式有Mylibrary系統的個性化信息服務。該種信息服務模式,可根據讀者的具體要求,自動進行信息或知識的集合,可為讀者提供一個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個人查詢及借閱信息窗口。讀者可通過該窗口來實現增購新書、圖書預約等多種服務要求。

1.5加強特色館藏建設,積極處理存取與擁有間的關系

在高校的圖書館館藏建設中,擁有與存取的地位均較為重要。二者間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為學生和教師。在服務過程中,既要滿足廣大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及知識擴充的要求,又要滿足廣大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及進行科研活動的要求。實現這些服務的基本前提是該圖書館中必須擁有相應數量的館藏文獻。只有這樣才可方便和滿足廣大學生及教師在網絡上快速、及時地獲取國內外各種最新學術資料信息,為其學習、教學、科研的有效進行提高保證,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在進行圖書館藏書建設的過程中,需嚴格遵循擁有與存取兩手抓的原則。同時,各高校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圖書館藏書建設。

2結束語

篇9

【關鍵詞】信息資源管理;網絡信息資源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為了保持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特別是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我們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識成產系統,技術生產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4個良性循環的子系統所形成的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知識傳播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當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信息管理的過程已經經歷了傳統管理時期,技術管理時期,信息資源管理時期,現在正逐漸向“網絡信息資源管理”階段演進。這種演進和發展對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務模式勢必造成巨大的變化,產生新的社會需求,而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正是這種新需求下的產物。

1.網絡信息資源含義

在探討網絡信息資源的含義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對信息資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關于信息資源的含義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是俠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就是指文獻資源或者數據資源,或者像,印刷品,電子信息,數據庫等,這都是限于信息本身。而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這既包含惡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關的人員,設備,技術和資金等各種資源。

隨著互聯網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網絡化成為一大潮流,與傳統的細細資源相比,網絡信息資源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傳播的范圍,載體形態,內涵傳遞手段,等方面都顯示出新的特點。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絡信息資源也稱虛擬信息資源。它是以數字化形式記錄的,以多媒體形式表達的,存儲在網絡計算機磁介質,光介質以及各類通訊介質上的。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通訊方式進行傳遞信息內容的集合。簡言之,網絡信息資源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目前網絡信息資源以因特網信息資源為主,同時也包括其他沒有;連入因特網的信息資源。

2.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

2.1存儲數字化

信息資源由紙張上的文字變為磁性介質上的電磁信號或者光介質上的光信息,使信息的存儲和遞,查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儲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無損耗地被重復使用。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計算機內高速處理,又可以通過信息網絡進行遠距離傳送。

2.2表現形式多樣化

傳統信息資源主要是以文字,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信息。而網絡信息資源則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軟件,數據庫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涉及領域從經濟,科研,教育,藝術,到具體的行業和個體,包含的文獻類型從電子報刊,電子工具書,商業信息,新聞報道,書目數據庫,文獻信息索引到統計數據,圖表,電子地圖等。

2.3以網絡為傳播媒介

傳統的信息存儲載體為紙張,磁帶;磁盤,而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網絡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絡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盤上還是磁帶上的。

2.4數量巨大,增長迅速

CNNIC一年兩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以其權威性著稱。從本次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量為2083萬臺;CN下注冊的域名數量達到17.9萬個;網站數量達到了37.1萬個;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9380M。

2.5傳播方式的動態性

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特點。信息在網絡中的流動性非常迅速,電子流取代惡劣紙張和郵政的物流,加上無線電和衛星通訊技術的充分運用,上傳到網上的任何信息資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數秒鐘就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每個個角落。

2.6信息源復雜

網絡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索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沒有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些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良莠不齊,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網絡上,形成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信息世界,給用戶選擇,利用網絡信息帶來了障礙。

3.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核心是數據庫建設

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活動中,數據庫技術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它是實現資源共享,節省開支,提供系統的反映能力,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術保證。世界提供的大型數據庫有萬余個,總記錄數幾十億,這些數據庫通過發達的網絡向機關,團體,學校,公司以及個人提供各類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業信息,文化信息等。從目前的狀況看,我國可供服務的信息資源顯的比較匱乏,我國現在有可讀的資源還是很少,占世界數據庫總量和總記錄數的百分之幾。

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數據庫建設還不太令人滿意,但是我國的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建設工作也有相當的成就。如:國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慶維資資訊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集團公司推出的“萬方數據庫”等,特別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開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數據庫”等更是將我國的網絡信息資源開發與建設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4.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理論核心是“三維結構論”

20世紀90年代初,盧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種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約化。即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的經濟管理和信息資源的人文管理,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術,信息經濟和信息文化,三個的集成構成IRM的三維構架。

從技術角度來看,人們除了利用信息科學的原理研究解決大系統的穩定性,網絡結構的有序性和高速率傳輸中的各種問題外,主要是用情報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網絡特點的信息系統,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對應于網絡技術的技術管理模式,其研究內容是新的網絡信息系統,新的信息媒介和網絡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資源分布,采集,組織,存儲,檢索,傳播與服務。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速信息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經濟系境,這個系統將計算機,通訊網;信息資源網,信息生產者(提供者),信息消費者(用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信息生產,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個信息產業革命,以高速信息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活動具有與經濟活動相同的特征,過程和媒介,存在著供求關系,投入產出關系和費用效益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用經濟學的理論,原理,原則和方法研究網上的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有必要按照經濟規律,遵循經濟規律,運用經濟杠桿,對網絡信息活動進行經濟管理,使網絡信息資源的實現最優配置,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用,發揮最佳效益。

篇10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逐步提升,我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逐步實現企業內部深化體制改革,企業的檔案管理在信息傳播速率日益加快的今天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對企業檔案管理模式的創新升級是實現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保障,轉變傳統檔案管理模式,實現企業管理形式創新,促進企業內部深化改革,輔助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

二、現代企業當前檔案管理模式形式

現代企業檔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檔案分散管理模式、檔案集中管理模式和信息―體化管理模式三種模式[1]。檔案分散管理模式是指企業的檔案管理分散下在企業的各個部門手中,企業的檔案管理沒有明確的固定管理模式,企業的信息資源和檔案管理以部門為劃分原則,例如:財務檔案管理在會計部門,人員檔案管理在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等等。這種管理模式能夠保障企業檔案管理按照不同的部門進行分化管理,檔案信息明確,但由于企業檔案管理分布在企業的不同不同,因此企業對內部檔案的總體管理性不明確,檔案應用時程序繁雜,需要多個部門同事配合才能完成,降低了企業的運行效率;檔案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企業將所有檔案進行企業集中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實現企業整體檔案的運行和管理,但由于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內容發雜,信息種類多樣,經常出現企業信息檔案管理資料混雜,各部門檔案管理無頭緒,也為卻也的檔案管理造成了麻煩;信息―體化管理模式,這種企業檔案信息管理模式中將互聯網與傳統檔案管理的手段相融合,形成企業內部人力資源信息,數據信息以及財務信息管理的綜合掌控,即實現了企業內部各部部門資料管理合理有序,依據各部門的特點進行劃分,又能夠使企業內部信息資源掌控的整體需求,信息―體化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檔案管理的主要模式。

三、現代企業檔案管理的創新思維

(一)注重把握企業檔案管理傳統模式與創新思維的結合

培養現代企業的檔案管理模式的創新應當追中傳統檔案管理模式與創新思維能力的結合,一方面依據企業傳統檔案管理模式經行檔案管理,注重對傳統檔案管理中的將檔案分門別類進行管理,依據企業內部各部門檔案分散化管理中企業管理中的優勢,如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對資源管理依據部門的內部職責細致劃分,促進部門企業檔案管理,保障了檔案管理的邏輯性要求;另一方面,應當結合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創新模式,將先進的技術手段作為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保存手段,實現企業資源管理“雙重性”[2],一份保存在企業的總體檔案管理中,另一份保存在企業的各個部門手中,形成檔案資源信息的雙重保險,這種檔案管理辦法能夠確保企業檔案管理信息的真實性,盡量降低企業檔案信息失真帶來企業信息丟失,造成企業產生經濟損失。

(二)形成企業整體檔案管理思維模式

企業的檔案管理其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把握企業檔案管理中的整體性是促進企業檔案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手段。從企業的整體發展狀況出發,實現企業資源管理整體劃分,使企業的檔案管理擁有明確的整體性,在總體上把握了企業檔案的管理方向,最后實現企業檔案分部管理,形成整體把握,部分運行的檔案管理形式,實現了企業各個部門之間檔案的綜合管理與信息資源的暢通發展,為現代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檔案管理保障。

(三)企業檔案管理立足于當今社會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逐步發展,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促使我國企業的發展逐步向著國際化水平邁進。對于企業檔案管理應當立足于當今社會發展趨勢,注重把握社會的發展動向也是促進企業經濟發展和企業檔案創新管理的重要趨勢,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行,應當時刻將企業信息資源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好協調運轉,促進企業發展模式與企業經濟發展模式相協調,逐步實現企業的檔案管理模式創新發展,促進企業內部深化改革的深入進行,為企業綜合發展提供良好的內部資源保障。

(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檔案管理工作

企業的發展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注重對企業的檔案管理采用發展的眼光對企業對方案進行管理。進行企業檔案整理時,注重把握企業的總體發展方向和企業的潛在發展方向,依據企業規劃,將企業的、檔案進行綜合分部整理,一方面促進企業的管理合理有序,保障企業當前的運行發展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促進企業未來發展的檔案管理有可調控性,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能夠有充足的理論信息作為企業項目發展和產品生產的理論保障[3],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檔案管理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理論途徑。

(五)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綜合素質

提升企業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保障企業檔案管理模式追不更新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檔案管理人員通過自身的經驗積累,不斷地豐富自身專業知識,依據企業實際發展狀況,制定合理的檔案管理模式,逐步實現企業檔案管理與企業實際發展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企業也應當加大對員工專業能力的培訓,通過定期的企業管理能力培訓,促進企業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視野逐步提升,管飯吸收各個檔案管理手段中的優勢,形成一套適合本企業發展的企業檔案管理模式,保障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發展。

(六)形成完備的企業檔案管理機制

不斷完善企業檔案管理機制,促進企業檔案管理體制能夠有明確的制度保障,形成完備的制度管理理念作為企業檔案管理的重要約束力,形成完備的企業管理機制有助于保障企業檔案管理的真實性,促進企業管理的信息資源的安全管理,形成完備的企業管理模式也是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管理的重要理論支持,擁有明確的檔案管理機制是保障企業檔案管理與企業運行發展軌道相融合的重要規范性保障。

(七)提升企業檔案管理服務水平

注重企業檔案管理向著多元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是實現企業檔案管理的重要模式的轉變[4]。提升企業檔案的服務機構,提升企業檔案管理熱辦公效率,實現服務領域,服務模式,服務態度,服務環境以及服務時間的多重性發展,實現企業的檔案管理與企業運行發展提供多重服務的模式,真正實現了企業檔案管理的實際價值,促進企業檔案管理創新推動企業的發展模式與經營模式的創新[5]。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