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范文
時間:2024-01-04 17:5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前教育本科;課程設置;教師素質;
隨著教師教育的提升轉型,越來越多的高師院校響應國家政策和社會形勢需要增開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其培養目標也由向中等幼兒師范學校輸送合格師資轉變為培養本科層次的高素質幼兒園師資。①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課程設置的調整。但目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仍然難擺脫舊有的窠臼,主要呈現以下兩種傾向:一是傳統的學術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學科本位思想的影響,課程設置上追求專業知識的精深,強調學術性,忽視師范生培養的實踐性。②二是藝術取向,主要受幼師課程設置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上偏重于藝術課程,導致畢業生自己能唱會跳,但面對幼兒的藝術教育活動,不會創編和輔導,教育專業素養不高,教師專業發展后勁不足。③顯然,不論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養出來的人不能全面發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現出各種問題。
一、學前教育本科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學前本科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那樣只注重藝術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教育理論的學習,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樣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教育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藝術技能的培養。這樣只注重某一項而輕視另一項的課程設置,培養出來的人是很難適應這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因此,學前本科課程的設置和人才培養的模式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在“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中,呈現了兒童發展與學習,幼兒教育基礎,幼兒活動與指導,幼兒園與家庭、社會,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六個學習領域,每個領域都對應建議若干具體學習模塊。④其中,兒童發展與學習,幼兒教育基礎,幼兒活動與指導,幼兒園與家庭、社會屬于理論課程;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屬于實踐課程。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看似是一門理論課程,但之所以說它屬于實踐課程,是因于它具體學習模塊中所包含內容決定的。它包括:“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師幼互動方法與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語言技能;音樂技能;舞蹈技能;美術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⑤教育實踐是指學生到幼兒園等具體地教育實踐基地去見習,實習,以培養學前本科生的保教實踐能力。
二、學前教育本科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因及意義
學前教育本科課程實施過程中之所以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因為我們發現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現出來諸多問題,例如,很多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去幼兒園時,面對生動和復雜的教學情境,束手無策?!岸鄶祱@長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討時能夠表現出其理論上的優勢,但是帶班工作卻遜色不少”。⑥之所以會有諸如此類的問題是由于本科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所致。
(一)當前本科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本研究從6所部屬師范院校相關授課教師及其網站上搜集了各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比較和分析發現,各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呈現出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的統一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⑦首先,專業理論課程所占比重較大,各大院校的專業理論課時均占專業課課時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實踐性課程所占比重較少,實踐性課程包括專業技能課程、藝術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在開設情況上,專業技能課程開設較少,比例占專業課課時總量的1/5左右;藝術技能課程即鋼琴,舞蹈,美術等藝術技能課有的院校多則開設兩年,少則開設一年,課時明顯不足;教育實踐課程量少,僅占總課時量的6%,形式較為單一。
(二)學前教育本科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義
學前教育本科課程不僅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應該多到幼兒園中實地觀摩學習,理論結合實踐。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參加幼兒園的實踐活動,能夠促進他們對幼兒的了解,提高自身對幼兒教育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現狀的更好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把握當前幼兒園實踐中的問題,才能充分發揮幼兒教育實踐在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專業理論知識中的作用。以幼兒園為課堂,以幼兒真實的行為反應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兒教育實踐中去接受教育和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學前教育本科課程實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體”――實踐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16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擔任教育類課程的教師要有中小學教育服務工作經歷。聘任中小學和幼兒園名師為兼職教師,占教育類課程教學教師人數不少于20%。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機制,實行雙導師制。⑧據此,我們要加強大學和幼兒園的合作?!癠”是指university,即大學。“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兒園?!癠―K共同體”即指大學和幼兒園的合作,也就是說聘任幼兒園的園長或者園中的骨干教師到大學來給學前本科生上實踐課,能夠讓學生更真實,更具體的學習幼兒園中的保教實踐能力。大學同時也為幼兒園的老師開放圖書館,讓他們共享大學學術資源,跟隨大學教師學習教育科研方法,使他們具備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增加他們的理論知識,使他們的課更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而大學教師則向學前本科生傳授通識課程,學科專業教育,專業知識,同時大學教師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兒園作為研究基地,帶領學生做科研項目。這樣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兒教師能具備更多的理論知識學做科研,大學教師能更好的了解一線的具體情況,理論聯系實際的課堂將充滿趣味,這樣由大學教師和幼兒一線教師共同教授的學前本科生,將更具備成為一名合格幼兒教師的素質。
(二)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構建“30+25+25+10+10”的課程結構
對于學前本科生來說,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智慧,還要具備實踐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謂的“30+25+25+10+10”的課程結構是指專業理論知識占30分的,專業技能課程占25分,藝術技能課程占25分,教育實踐課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則是一些通識課程。這樣的課程結構,能夠平衡課程比重過重或過輕的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有些學科的確可以通過課時去彌補它的不足,最終得到改善,而藝術技能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一蹴而就的,想要學到熟練自如,是必須從小學習的,人越長大學習技能的吸收力就會越小,因此,學前本科的學生往往是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卻不明顯,對于藝術技能的吸收能力顯然比不上初中畢業開始學習幼師的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里的學生,但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里的學生,由于初中畢業,知識面有限,思維水平也不夠深入,因此,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徹,這就是為什么呈現出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更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而學前本科更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的緣故。盡管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的藝術技能吸收能力沒那么強,但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在藝術方面也只是起到藝術啟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來說,不應像音樂專業的學生那樣掌握演唱、演奏等專業技能,而應以熟悉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內容,掌握簡單的鋼琴彈奏、兒歌視奏、邊彈邊唱,以及編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為主??梢姡瑢W前教育專業實踐性課程不僅需要課時量的保證,更需要優化課程內容結構,以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⑨
(三)探索實踐性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性課程要齊頭并進,緊密結合,重視一方面而輕視另一面的做法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要了。
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過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兒教育工作的表層,只需要教師能夠應付當前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而應考慮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教育事業會深入到要求教師更加專業化,能夠深入到每個幼兒的心靈,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健康發展。而教師如果沒有寬厚的基礎知識,那么就不具備持續發展的潛能,將來就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⑩因此,專業理論課程必須開設,讓學生深入學習,以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或出現教育觀念上的偏差,可能會帶給孩子終生的陰影,這將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長,因此至關重要。
當然,在學習專業理論課程的同時,也要重視實踐性課程的學習。實踐性教學強調真實的情境,因此在與幼兒園實際教學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應該加強自身實踐性教學操作平臺的建設,如建立蒙臺梭利活動室、學前教育實驗中心、幼兒園模擬活動實驗室、兒童行為觀察室等,從而為實踐性教學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通過創設虛擬現場,由學生分組合作扮演幼兒園的教師和學生,建構模擬課堂教學的實踐環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四、結論
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既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和技能,滿足幼兒園對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從長遠效益來看,將更適合社會的需要。
“本文系奕陽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學術研究資助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SEI-QXZ-2013-003
參考文獻:
[1]韋芳.實踐取向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與舉措[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2]彭壽清,蔡其勇,蘇貴民,冉隆鋒.實踐取向的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費廣洪,鄭春娟,張麗娟.園長視角中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以深圳、珠海兩市幼兒園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性課程的設置現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Z].2011-10-08.
[6]張永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與建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6).
[7]汪珍.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5).
[8]王利明.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的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研[D].華東師范大學,2007(5).
[9]李可娟.陜西高校學前教育本科課程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5).
注解:
①韋芳.實踐取向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與舉措[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②韋芳.實踐取向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與舉措[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③韋芳.實踐取向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與舉措[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④韋芳.實踐取向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構想與舉措[J].宜春學院學報,2012(11).
⑤彭壽清,蔡其勇,蘇貴民,冉隆鋒.實踐取向的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費廣洪,鄭春娟,張麗娟.園長視角中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以深圳、珠海兩市幼兒園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性課程的設置現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Z].2011-10-08.
篇2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 觀察實驗設計 依據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7-0234-01
觀察和實驗成為小學生探究科學的主要方式,教師要遵循一定的科學依據和方法對學生施以科學課程教學,以達到引領學生對科學有正確認知的目的。本文論述了觀察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并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小學階段科學教學的觀察實驗設計依據和具體的操作方法。
1 觀察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生的科學課程學習主要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由此,觀察實驗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課程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我國教育部門對小學科學學科的設置更加側重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環境和生活,因而對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沒有明確的規定性要求,也沒有相對應的儀器和設備。而科學理論是基于事實而言的,有客觀事實和科學經驗事實兩種狀態??陀^事實與科學經驗事實存在較大的區別,二者不等同,但又存在密切的聯系,客觀事實是科學經驗事實的基礎。小學生在科學認知方面不夠完善,與成年人相比缺乏嚴謹的思維方式,因此,小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加強科學認知具有必要性。觀察和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觀察實驗可以證實科學理論的合理性。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實驗,進而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其結論正是對科學理論的一種檢驗,從而可以加強學生對科學理論的認知程度。其次,觀察實驗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科學理論的理解。小學生對于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而通過觀察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積極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科學理論的深入探究和加深理解[1]。
2 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和操作方法
2.1 探尋因果關系的觀察實驗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科學界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遵循因果聯系進行實驗設計是一種較為合理的方式。探尋因果關系的觀察和實驗設計依據主要為科學歸納法。盡管科學理論中的科學歸納并不是絕對的歸納,但是通過有效的歸納總結,進一步得出相關推理,以證實科學理論的正確性。探尋因果關系的觀察和實驗設計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首先,求同法,即創設不同情境以形成多個實驗,然后去驗證一個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的方法。師生通過此種方法對結論進行總結歸納和推理,從而形成了科學認識的過程。其次,求異法,即在進行科學實驗過程中,驗證一個因素的有無對實驗產生的不同效果問題,將多種不同實驗進行有效對比,從而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最后,共變法就是在條件相同的基礎上,一個因素隨著另一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對兩個因素是否具有因果聯系進行有效判定。在此實驗過程中,需要各個小組共同實驗,進而得到統一結論,以此判定。
2.2證實因果關系的觀察實驗
證實因果關系的觀察實驗依據和方法主要是歸納法與演繹法。歸納法的觀察實驗設計可以使師生得到一般性的因果關系原理,即得到了科學認識的普遍性和共性。演繹法的觀察實驗設計可以逐步增強科學理論的可信度,以進一步證實科學原理的正確性。歸納法主要從觀察和實驗出發,進而對結論進行有效歸納;而演繹法則是從結論出發,通過觀察和實驗對結論進行驗證。為此,我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在開展觀察實驗教學時一定要以一般性的科學理論為大前提,觀察實驗設計要選擇與科學理論相聯系的實驗案例,以確保實驗的正確性和遵循客觀事實。在觀察實驗中,對因果關系的證實,要么增強科學理論的可信度,要么為科學理論提出質疑以促進科學的進一步研究。在我國小學科學教學中,對觀察實驗的設計主要遵循歸納法和演繹法,兩種方法雖然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都可以為證實科學原理發揮重要作用[2]。
2.3利用學生知覺特性的觀察實驗設計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想進行觀察實驗設計,一定要遵循小學生的感覺和知覺特點規律,從而才能充分發揮觀察實驗的效果。觀察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覺和知覺系統,進而對實驗有一個整體感知。進行觀察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覺選擇性和理解性,進而可以激發學生對觀察實驗的興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以達到學習探究的目的。利用學生知覺特性的觀察實驗設計主要遵循三種方法,其一是放大法,將觀察實驗的對象進行有效放大,進而可以使學生更為明顯的感覺到對象的結構特點等;其二是轉換法,將觀察對象由不清晰轉為清晰;其三是對比法,學生通過對比實驗作出更為確切的判斷[3]。
3 結論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學科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學生培養對科學正確的認知,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求知欲。通過觀察和具體實驗,學生在發揮知覺特性的基礎上可以理清和證實科學理論的因果關系,以求得正確的科學理論。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具體的科學內容選擇有效的觀察和實驗方法。
參考文獻:
[1]王麗云.基于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小學生地理科學素養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篇3
【關鍵詞】 海洋科學 科學解釋 哲學問題
海洋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視域揭示和闡發海洋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體系。海洋科學哲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據:海洋環境危機和人類視野轉向是其產生的現實動因,海洋科學實踐、海洋科學、海洋技術與哲學的藕合是其誕生的基礎條件,研究范式的明朗化是其產生的基本標志。隨著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洋科學更表現為一種顯性的社會哲學形態。
1 海洋科學的科學解釋
海洋科學哲學連接海洋科學和哲學的兩端,是架設在海洋科學和哲學之間的橋梁?!按蠖鄶等艘詾椋軐W家們思考那些非常普遍、非常深刻的問題,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人與宇宙的關系問題?!被谶@一視角,海洋科學哲學應該是對整個海洋科學事業在整個生活模式中地位的一種討論。即深入思考從事海洋科學的意義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探討,一是對海洋科學的整體性進行理論反思,從而形成海洋科學哲學的基礎理論;二是對各類的海洋科學進行反思,形成海洋生物哲學、海洋化學哲學、海洋地質哲學等等。海洋科學解釋始于具體的海洋科學問題,而問題的提出和解答無法脫離特定的海洋科學理論和知識背景,隨著海洋科學解釋過程的展開,問題、背景要素與主體及其意向性要素相結合,使得原初的語境結構不斷在新內容的補充下得以擴張、整合和更新,海洋科學解釋的意義及其價值就是在由這四種主要元素決定的特殊解釋標準與其語境結構相結合的基礎上產生和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科學解釋呈現出鮮明的語境開放性、系統性和橫斷性特征。正是從語境結構和要素的綜合作用中才產生出解釋規則、過程、標準及其模型的多樣性、多重性和多元化。語境論思想能夠進一步增進科學解釋理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導向一種更廣義的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多元觀念,從而包容各種不同科學解釋思想內在的統一性和共同的價值。
海洋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釋海洋相關問題,如“海洋為什么是藍色的?”、“海底生物為什么會存在?”、“海洋盆地是如何產生的?”、“陽光穿透海洋的能力怎樣?”、“海洋顏色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等海洋問題。然而解釋經驗現象也并不只是海洋科學理論的目的,許多通常被當作非科學的知識,如神話、巫術、宗教等也能提供解釋。在較遠古的年代,人類常常采用這樣的解釋來解釋自然現象,甚至到目前也未完全消失。與其它非海洋科學解釋相比,海洋科學解釋有不同,這種不同首先是由海洋科學理論與非科學知識之間的不同而帶來的。在一個解釋中,如果解釋的前提不是科學的,它包含如“神”、“活力”、“道”等一些沒有經驗內容或難以為經驗所檢驗的概念所組成的知識,那它顯然就不會是海洋科學解釋。通常把存在于各種海洋科學解釋中的一般特性稱為解釋形式,海洋科學解釋形式可能有多種,最典型的海洋科學解釋形式是演演繹解釋,亨普爾曾認為只有符合這種形式的解釋才是科學解釋。
演繹解釋過程的陳述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解釋陳述;另一部分是被解釋陳述。如“海水是咸的”、“木塊浮于水”等就是被解釋陳述。而解釋陳述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一個或多個普遍性的規律或科學理論組成,它們通常由一些全稱陳述表達,如“浮力定律”、“如果固體不溶于液體,那么固體會浮于比它密度大的液體之上”等就是如此。在演繹解釋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解釋陳述。在科學解釋中,這些普遍性的解釋陳述通常就是科學理論。根據這種解釋形式,如果不涉及一個普遍性的理論,就不能做出一個科學解釋,反過來,如果要科學地解釋經驗現象,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獲得一個或一些普遍性的科學理論。一般來說,在科學探索過程中,獲得科學理論是最關鍵的,科學的演繹解釋形式再一次表明了這一點,它反過來也說明這種解釋形式適應通常的科學觀念??傮w來看,演繹解釋是一種典型的解釋形式,它反映了科學或科學研究的某些一般特性。
2 海洋科學哲學主要問題
海洋科學哲學主要問題有兩方面來規范:一是海洋科學哲學作為一門哲學學科,受到哲學基本問題域的限定;同時海洋科學哲學是對海洋科學這一特定領域、特定學科的哲學反思,它的主要問題大多是各個科學哲學家研究最多、激烈爭論的問題,也是來源海洋科學理論和海洋科學實踐中最普遍的問題。簡括之,主要是:海洋科學發現的模式、海洋科學發展模式、海洋科學理論的評價、海洋科學與非海洋科學分界等等。
(1)海洋科學發現的模式。海洋科學發現發端于海洋問題,海洋問題是海洋科學家對新的觀察或實驗與舊海洋理論之間矛盾的覺察。假說是海洋科學家從經驗資料逆推出來以盡可能解釋其擁有的全部資料,通過類比和本體論,某些想法表達出來。如發展為似然的、結構完整的假說。假說通過演繹接受檢驗,然后被修改,精練、改進和完善,然后再接受檢驗,在獲得更多的陽性證據的歸納支持后,它發展為海洋科學的定律或海洋理論,這就成為海洋科學家完成了一項海洋科學的發現。
海洋科學發現是海洋科學的心搏,沒有海洋科學發現,就沒有海洋科學的生命。把海洋科學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并且是海洋科學的反思和自我意識的海洋科學哲學,理應更加重視海洋科學發現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研究。海洋科學之星對海洋科學發現的探索,就是尋求海洋科學發現活動規律。這一規律性即為海洋科學發現模式。
(2)海洋科學發展模式。海洋科學發展模式是海洋科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在西方科學哲學史上先后出現了眾多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如邏輯實證主義的“線性累積模式”,波普爾的“不斷革命說”,庫恩的“范式變革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勞丹的“合理性的網狀模式”以及費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無政府主義模式”理論,等等。隨著時空背景條件的變化,以上科學發展模式理論對科學發展規律的解釋就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什么是21世紀海洋科學發展模式?海洋科學發展模式是關于海洋科學發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內在機理的完整描述。一個好的海洋科學發展模式不僅能夠對海洋科學發展規律作出深刻說明,而且能夠合理解釋海洋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夏佩爾:“科學的發展不僅在于改變對自然的基本觀點,而且在于改變對科學的描述語言;改變有關被這樣的描述和分類的自然的問題本身;改變衡量這些問題的真實性和重要性的標準;改變探討這些問題的方法;改變衡量這些問題的合適的解答(解釋)的標準以及衡量什么是這些問題的可以接受的解答、包括什么是證明或否定所提出答案的證據的標準;甚至改變對科學目標的看法?!?可見夏佩爾堅持了客觀主義、理性主義和進步主義,既避免了相對主義,同時堅定地反對了絕對主義。
海洋“科學---價值”模式,從根本上說是指衡量海洋科學是否進步的標準,在于海洋科學是否朝著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方向發展。具體地說,就是海洋科學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其全部價值的相互協調和全面增值,且不產生負面影響。3這種海洋“科學---價值”模式主張從海洋科學進步的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相統一的角度闡明海洋科學及其價值的創造,關注海洋科學知識創新與人文價值的關系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這一模式提供的評價海洋科學進步的標準顯得過于苛刻,因為人們很難將人類的價值目標從各種現實的具體的實踐目標中抽取出來作為海洋科學進步與海洋發展的標準。時至今日,海洋科學發展問題仍然是海洋科學哲學的哲學議題。
(3)海洋科學理論的評價。在海洋科學史上,對于同一個海洋科學問題往往會有多種不同的解答,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海洋理論。對于這些不同的海洋理論,我們必須作出評判,判定哪一種是我們可以接受的,而評判就得有標準。由此可見,海洋科學理論的評價是因為需要在眾多海洋理論中作出合理的選擇,從而促進海洋知識的成長及海洋科學的進步。通常海洋科學定義為真的海洋知識,從而在評價海洋科學理論時,把真理標準看成是終極的評價標準。但是海洋科學理論除了真的屬性外,還有其他的屬性例如價值屬性、美學屬性。允許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評價海洋科學理論。真理標準雖是評價海洋科學理論的非常重要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標準,評價海洋科學理論還有價值標準、美學標準。
(4)海洋科學與非海洋科學分界。海洋科學與非海洋科學的分界問題是海洋科學哲學的焦點問題(基本問題)。關于科學與非科學分界問題,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確實可靠性”標準:“科學通過其原理的確實可靠性而與意見、迷信區分開來?!边@一標準是當時時代的要求,是人類早期歷史階段的真理觀,時至今日仍然為人們廣泛接受。在科學哲學史上科學分界標準經歷了從確定到模糊、從絕對到相對、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媲變過程;隨著海洋科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及人類海洋科學觀的變革而變化。非科學不一定是偽科學,哲學、邏輯、宗教等學科不是科學,但也不是偽科學,海洋科學必須具備可檢驗性,亦即可從命題中演繹出至少一個可以和觀察、實驗結果相比較的推斷,可檢驗性一定具有可重復性,不同的劃分標準反映了人類對海洋科學現象認識的不同角度,由于海洋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也在深入,海洋科學的劃界也許是一個恒遠的議題。
3 海洋科學哲學的海洋文化取向
海洋科學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海洋科學,因而海洋科學文化也是它的研究領域,是人類對海洋科學的一種哲學反思,其反思過程亦即海洋科學文化的產生過程,海洋科學哲學的研究過程:從‘實證原則’‘證偽主義’‘約定主義’‘語言學轉向’‘歷史主義’‘科學無政府主義’等等,體現了海洋科學哲學文化取向,注重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認為實證主義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傾向于反科學實在論。20世紀西方科學哲學在進行了社會---歷史的轉向后,又進行了文化轉向,海洋文化轉向是海洋科學史,海洋科學知識社會學及海洋科學哲學研究的共同取向。從海洋知識論到海洋文化論,是海洋科學哲學文化取向的轉變。傳統角度上的海洋科學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海洋知識論哲學,它將海洋科學看作是一種海洋知識體系,井將所有的海洋學術研究歸結為“海洋科學知識’,海洋文化論哲學將海洋科學看作為一種海洋文化,注重的是創造海洋科學文化的人,將海洋人才看作是海洋科學文化之根。為此,從海洋知識論轉向海洋文化論將成為海洋科學哲學范式的重要轉型,進而生成一種新的海洋科學哲學范式,即海洋科學文化哲學。海洋科學文化哲學的著眼點不再從邏輯出發,為海洋科學去構造一個又一個的邏輯體系,相反,它試圖真正把握海洋科學歷史和現實的實際過程,探究在歷史上究竟有什么樣的海洋文化因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在促使或推進海洋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在現實中又有什么樣的海洋文化因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在推動著海洋科學的變化和變革。另一方面,海洋科學文化哲學不再僅僅鎖定在海洋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邏輯范疇,相反,它更關注整個海洋科學發現和創造過程的人的因素和海洋文化因素,在它那里,整個海洋科學發現和創造的海洋文化過程,不僅涉及認識論和方法論,更重要的還涉及本體論,即洞察力和創造力的人。只有透徹地理解人(創造者)及其所蘊含和展現的全部的人性和文化,才能深刻地把握海洋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精髓才能真正起到海洋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作用。海洋科學文化哲學也是一種新型的海洋文化哲學,肩負著海洋文化哲學的使命。這種使命就是,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海洋文化,為新時代樹立一種新的海洋文化觀,從而真正引領海洋文化的進步。事實上,海洋科學文化哲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肩負起這種使命而開辟的。
對海洋科學哲學的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反思的結果是海洋文化哲學的轉向,在21世紀海洋文化哲學作為思維方式將成為一種主導的哲學意識形態。從海洋科學哲學到海洋文化哲學實際上就是人類對自身本質認識的發展。對人的本質的全面認識使海洋文化哲學作為新的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超越海洋科學哲學而成為當代海洋哲學觀的現實。“對人的精神的理解,必須植根于對人的需要的分析之上”顯然,海洋科學哲學的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對情感與意志等精神性因素是無能為力的,而海洋文化哲學對人類精神、情感和意志的特別關注及對海洋科學哲學的批判自然就成為滿足人類需要新發展的意識形態,如果把思維方式看成是哲學的本質,那么19世紀、20世紀就是作為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的海洋科學哲學的世紀,而從海洋科學哲學到海洋文化哲學的轉向則使得21世紀必然是作為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的海洋文化哲學的世紀。海洋科學哲學取向海洋文化要取得迅速發展,關鍵是不可限制于海洋科學哲學劃定的實證方法,同時也不可局限于科學哲學所采取的思辨方法;海洋科學哲學取向海洋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拓展海洋科學哲學的研究取向,應該發展出獨特的方法與方法論;這是海洋科學哲學取向海洋文化哲學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篇4
一傳統審美認識論的制約
鮑姆嘉通定義的美學是研究感性知識的科學,將美學與理性認識對立了起來??档掠浴杜袛嗔ε小纷鳛椤都兇饫硇耘小泛汀秾嵺`理性批判》之間的橋梁,將兩者統一起來,但在實際的研究中卻把它們嚴格割裂開來,并認為:“沒有美的科學,而只有美的藝術?!雹俸诟駹柪^康德之后更明確地表述:“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因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顯現”,②而抽象的科學理論是不存在形象的。這就為以后美學研究中有關對象的審美性質立下了一條根本性的不可逾越的法則??肆_齊在此基礎上對美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審視,然而結論是:“邏輯的或科學的形式,就其為邏輯的或科學的而言,必排斥去審美的形式。一個人開始作科學的思考,就已不復作審美的觀照;”③到了20世紀初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干脆用“奧卡姆的剃刀”,將美從自然科學中徹底剪除了。美學大師們與邏輯實證主義者一個簡單但沒得到檢視的理由是,試圖為一個抽象的理論借以可形象化的機制,已超出了科學研究的正當要求的范圍。對此,著名科學家霍金不無憤慨地申斥道:“哲學家如此的縮小他們的質疑的范圍,以至于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僅余下的任務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墮落!”④馬克思認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那樣對我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雹菁慈说谋举|力量只有在對象中才能展現出來。人的本質,總是處于歷史性的發展之中,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只有當存在作為其認識對象的時候,存在才成為其對象,且人的本質力量只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相應的“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對于非人化的主體而言,只能是陌生的且無本質力量可確證,作為科學研究與創造過程中的科學家的審美觀造也就不可能為他者所承認。因此“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⑥審美對象只向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生成。在實踐中,具有真正辨證思維的人并不只用一種方式觀察世界。科學還沒有發現,負責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在計算時而形象化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大腦右半球就停止運動,反之亦然。所謂科學理論的抽象性與藝術的形象性兩者只是相對而言,科學理論的傳達同樣也需要思維的形象化。許多科學家為了解釋經驗數據和現象的功能,在其理論假設中就構成了可形象化的結構或機制?!坝罘Q不守恒”這個原理在表述上就使用了形象語言,非歐幾里得空間被刻畫為處于第三維中的—個兩維彎曲表面,DNA螺旋被形象化為盤旋而上的樓梯,等等。狄拉克的話也許對我們有所幫助:“為了作研究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而不知前面存在著什么的時候,我們就很想把要研究的東西形象化,對此,投影幾何的確提供了最好的工具。”⑦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續密思維方式和藝術家的思維形象化之間所存在的距離比人們想象的要小得多。科學理論不僅存在形象化的陳述模式,而且有些形象化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袈蛘J為,愛因斯坦對形象化機制的偏愛,本質上是美學的,直觀的。持否定意見的人沒有看到,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同樣是智力活動的結果。在科學研究與創造過程中,審美經驗仍然是處于知性之下的那種直接、質樸,而非康德等美學大師們所稱謂的審美與概念無關。同時,科學研究與創造中的理論形象化的選擇,其經驗適宜性的大小影響到理論的陳述,且形象化的實體要與理論的審美性質保持內在的一致??茖W家依據自身的審美偏好來決定形象化實體的審美模式。美國科學哲學家米勒認為,在創造過程中,無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都要靠形象化這個模糊的但又具有審美意味的術語來描述人們對組合的選擇。
二理論傳達物審美屬性的懸置
邏輯實證主義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衰落,但其影響則長期流存。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估價模型認定,即便科學家對科學理論的陳述需要傳達物,但作為科學理論的傳達物不應該在理論估價中作審美的審視,因為那是與邏輯或經驗的標準相沖突的。盡管科學理論是抽象實體,它是我們的視聽覺所無法遭遇的,但科學家們是通過傳達形式來表述自己的思考理論的,這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所證實。
科學發展到今天,從來也沒有什么實驗能夠確定一個物體相對于絕對空間是處于靜止狀態還是處于絕對運動??茖W理論的陳述必須要借以一定的傳達物,即便用的是最抽象的符號公式,總要以某種語言或代碼去傳達這個理論或者對這個理論進行編碼。后者相對與前者來說,是一種抽象的具體,它是理論的傳達存在,并且往往具有顯著的審美性質。在許多情境中,科學家對一個理論抽象性質的把握是通過知覺這一性質在某種具體演示中把握的。理論的表達物在其展示過程中傳達了理論的某些性質。并且,如果這個理論具有審美的選擇(科學的理論并非都具有審美性),那么,作為理論的傳達物也同樣應具有審美訴求,這是合乎邏輯的?;瘜W理論傳達物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建構的。對此少有科學家不產生美感的。中國極為抽象的陰陽理論靠的就是極其簡約的太極圖予以傳達,就連不識字的人也會產生不盡的美感。20世紀物理學的進步在思維形式上是更加抽象,即使是作為具象的理論載體的傳達物也變得越發難懂,科學家們以不同的具象形式傳達大腦中的科學創造理論。從彭加勒到愛因斯坦,再到玻爾、海森堡,像藝術家一樣根據各自的思維習慣選用了不同的傳達物來陳述自己構造的理論。海森堡是在不借助視覺心理意象的情況下,將量子力學加以形式化。認為原子領域里的某種視覺意象能夠通過新原子物理學的數學予以解決。即運用數學符號傳達了理論的意義和它的視覺意象。
如前所說,任何科學理論的陳述都不能離開一定的載體,而且這種載體本身有時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但是,審美對象卻并不直接地就等于這種信息載體。因為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構造成的一種獨特的審美求真的意象。科學審美對象就存在于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科學理論傳達物的獨特的觀照之中。在藝術上,美國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曾將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形象稱之為“幻象”,就深刻揭示了審美對象的這—存在特征。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對理論傳達物的審美訴求也有相似之處。彭加勒認為,數學的發現創造在于有用的為數極少的最美的組合。一方面要靠科學的直覺,另一方面要靠科學家特殊的審美感覺。對于美的渴望也導致科學家做相同的選揮。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尤其是數學家,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科學家而存在,他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體驗到類似與藝術家創造相同的感覺,他的樂趣和藝術家的樂趣具有相同的性質。
現在的科學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科學文本具有修辭學和文體學維度。與藝術家頭腦中的意象,在藝術創造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樣,科學家的心理意象也是創造性科學思維中的重要環節。所不同的是,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意象”,必須以主觀情感去感受物象,而科學家的審美心理意象,既可用實際觀察到的對象來構造,也可以從科學理論的傳達物之中獲得。其實“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鼈冊从谌祟惢顒幼罡呱械牟糠?,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雹?/p>
三發現情景與辯護情景的割裂
英國的詹姆斯?W?麥卡里斯特在其《美與科學革命》中指認,邏輯實證主義者將科學家進行理論創造時劃分為兩個“情境”。認為科學家第一步進入的是“發現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科學家可能會存在審美因素,但不是邏輯實證的,是非科學的。第二步科學家則進入“辯護的情境”,其間居支配地位是邏輯或理性準則,審美因素仍然無法劃歸邏輯或經驗標準。西蒙頓就此寫道:“沒有哪一位科學家,包括狄拉克,會莽撞到竟然從像‘美’這樣極端非理性的基礎出發去為—個理論做辯護”,⑨直覺、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是科學所不能容納的。在此,邏輯實證主義模糊或回避了兩個事實。
篇5
關鍵詞:科學美形態科學事實科學理論科學審美
一科學美客觀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藝術美的問題上藝術家最有發言權一樣,在是否存在科學美的問題上科學家也最有發言權。很多著名科學家都在各自的科學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和發現科學美的存在。毫無疑問,很早科學家們就懂得科學中蘊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體運動論》中第一句話是“是哺育人的天賦才智的多種多樣的科學和藝術中,我認為首先應該用全副精力來研究那些與最美的事物有關的東西”。哥白尼選擇這樣一句話開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賞科學中蘊含的美。愛因斯坦曾稱贊玻爾所提出的原子中的電子殼層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被不少科學家譽為物理學中最美的一個理論,玻恩說它“象一個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作品”。玻爾茲曼曾經把麥克斯韋關于氣體動力學的論文當作神奇壯美的交響樂來欣賞。盡管科學家們對科學美的闡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但他們對科學美的肯定則是不容懷疑的??茖W美是美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結晶。它是在人類審美心理、審美意識達到較高的發展階段,理論思維與審美意識交融、滲透的情況下產生的??茖W美客觀地存在于人類創造的科學發現和發明之中,它是人類在探索、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學是美與真的統一
科學的對象首先是自然世界??茖W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奧秘,見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規律。自然界在外觀上紛繁復雜,似乎雜亂無章,但在實質上和諧統一,具有規律可尋。宇觀世界如此,微觀世界亦然??茖W研究就是要力圖把握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一種科學理論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諧,它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茖W的最高境界便是這種真與美的統一??茖W史上,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等等被人們稱為“科學的藝術品”,決不是沒有道理的??茖W美的實質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諧,科學(科學實驗、理論、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夠把握客觀實在,反映自然界的內在和諧。愛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論構造能夠掌握實在,要是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自然的和諧與統一決定了科學理論的和諧與統一,是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決定了科學理論的和諧之美。
三科學美的形態
科學美的形態可分為科學事實美、科學理論美和科學實驗美。
1、科學事實美
科學事實美是自然界和諧的結構和運動形式等客觀存在著的科學研究對象的美。它是一種內在的理性美,它不是由感性直觀而是由純粹的理智所能感受的??茖W事實對常人也許并不能起到特別的美感,但科學家卻能感受到它迷人的美的特質。例如,達爾文把他所看到的熱帶植物描繪成永遠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幅雖不清晰但卻無限美麗的圖象”。達爾文每當談到一草一木時,都把它們看成活的、有人格的東西。即使在通??磥硗庥^形式極不相同的自然對象那里,科學有也能夠感受到相同的美。比如,物理學家研究針尖上原子的排列,昆蟲學家分析蚊子眼睛的結構,化學家觀察晶體的顯微結構和物質的分子結構,都可以在不同的對象身上感受到一種對稱之美。
2、科學理論美
一種科學理論如果能以盡可能少的基本假設,運用明晰而嚴密的邏輯工具推演出具有普遍深遠含義的結論,得出簡單、對稱的方程和公式,做出精彩的科學預見,這種理論就被科學家們稱之為美的。歐幾里德平面幾何學可以說是科學理論體系美的典范。整個理論從十條公設和十條公理出發,演繹縝密而引人入勝。許多科學家稱這為“雄偉的結構”,“巍峨的階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更是被無數科學家稱贊為偉大的科學藝術品。
3、科學實驗美
科學實驗美指的是科學實驗設計及其實施過程中的科學美。它包括實驗指導思想的創造性,實驗裝置設計的新穎性,以及實驗技術與操作過程中的藝術性諸因素??茖W實驗美從設計到實施都讓人感到嚴謹、準確、簡潔、有序,富有藝術的韻律感,富有類似藝術審美的魅力。從美感效應來說,科學實驗的巧妙和巨大成功,帶給實驗者的審美愉快不亞于完成了一件藝術杰作。杰出的實驗科學家常被人稱之為實驗藝術家。德國物理學有維恩稱贊俄國科學家列別捷夫測量光壓的實驗是“極其美妙的”,甚至認為他實驗技巧之高是別人難以企及的。美籍華裔學者吳健雄也是當代最杰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實驗才能,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假說作了驗證實驗,其實驗超乎尋常的難度曾使不少科學家望而生畏。她的無與倫比的實驗成績設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實驗科學史上寫上了光輝的一頁,同是也為實驗美增加了一個精彩的范例。
四科學審美在科學創造中的作用
審美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推動科學創造。科學研究是以求真為最高目的的,但由于美是那樣具有極大的魅力,是那樣切合人性的需要,愛美作為人的本質力量之一必然自覺不自覺地貫穿到人的一切活動中去。具體地說,審美對科學創造的作用可分為動力作用、啟迪作用和預構作用。
1、科學審美的動力作用
對科學現象美的興趣、好奇可激發科學家探索的欲望,形成他持久的動力,激活他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現象,科學家總是力求尋出其內在規律,而試圖建構一套美的符號體系,以最準確、最簡潔、最概括地傳達所發現的規律。愛因斯坦對于理論建構時的美學動機十分重視,他堅信優美的數學形式和現實物理世界一定有著必然的聯系。追求科學理論的不斷完美,成為科學家進行科學創造的恒久動力。很多科學家是自覺依據審美價值尺度,按照美的規律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創造的,認為科學理論不僅應當是真的,而且應當是美的。法拉第在研究電場和磁場的關系時,為了清晰地表述出自已的科學思想,嘔心瀝血。一段時間內,他的正確思想由于未能找到合適的形式表達,因而不能為人們所理解。這一工作后來由擅長數學的麥克斯韋完成了。他用簡潔的數學形式不僅很好地表達出了法拉第的科學思想,而且在原有思想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2、審美的啟迪作用
美是通過事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直觀性??茖W審美啟迪也具有形象性特點,魏格拉提出大陸漂移說理論,就是得益于此。大陸漂移說是魏格拉受到地圖上大陸邊緣圖形吻合的啟發而提出來的。他從地圖上得到啟發后繼續深入研究,最后得出了科學的理論。在科學史上,科學家和藝術家集于一身是不乏其人的。許多科學家有很好的藝術修養。因此,從藝術的審美中受到啟迪的事例在科學研究中也比比皆是。偉大的天文學家開普勒在研究行星的運行規律時,就受到過家鄉民歌《和諧曲》的啟示。他將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角速度與樂曲的和諧旋律作類比,由此進一步研究,最后得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成為“天空立法者”。
3、審美的科學預構作用
審美預構是科學家在科學資料、實驗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受到相關領域中事物的美學特性的啟發,以美引真,提出科學理論的過程。真的科學理論必然是美的??茖W現象表面雜亂無章,可現象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必具有和諧性和秩序性,必具有簡單、對稱等美學特性。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創制是以美求真的范例。門捷列夫根據自己現有的材料和審美經驗,提出了元素性質按原子量遞增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的規律的理論。門捷列夫根據他的科學美學思想,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排成一張周期表,并探討元素化學性質和原子量之間的關系。當時科學界公認鈹的原子量是13.5,應排在第四類??梢罁浠瘜W性質,應排在第二類。從周期表的完美性出發,門捷列夫將鈹放在第二類。最后經過精確測定,鈹的原子量為9.4,理應歸入第二類。這一事實正是出自他信奉的科學美學原則:真的理論必然是美的。從這一科學美學思想出發,他預言了三種未知元素的化學性質,認定它們的性質分別與硼、硅、鋁相似。后來發現的這三種元素鈧、鍺、鎵與他根據周期表預言的化學性質相同。
對科學美的好奇和追求可成為科學創造的心理力量,推動科學家不懈地去探索宇宙的奧秘,發現自然的規律,取得創造性成果。同樣科學成果也將給美學提供豐富的內容。所以,科技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不僅不應忽視科學美,還應加強美學方面修養,注意美學原則,既求真又求美。
參考文獻:
[1]S.錢德拉塞卡(美),《真與美》,科學出版社,1992
篇6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歷史舊城區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破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產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種正規非正規的方法取得了歷史舊城區的用地開發權,從而在不符合歷史舊城區保護的原則下進行大肆開發,破壞了歷史舊城區的風貌和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歷史舊城區由于人口的置換和產業的更替使土地閑置,房屋人為的衰敗,從而使舊城區逐漸的衰落,治安與交通混亂,致使歷史舊城區成為犯罪,藏污納垢之,惡化了歷史舊城區的居住環境。[ 吳良鏞 菊兒胡同實驗后的新探索[J]華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和危機之下,吳良鏞先生在深厚的理論背景下于1988年開始,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工作,通過“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護了舊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再現了四合院的空間體驗,創造了完美的人居環境,同時還解決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維持了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吳先生在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時正是著名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問題: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醞釀期下,吳先生是如何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如何體現了還在發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之前,菊兒胡同還有哪些在人居環境科學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問即以這三個發問為出發點,討論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和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關系問題。
塑造人性場所: “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其含義即為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的居住需要為目的。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的處理與人類,與自然相互關聯的其他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和支撐系統。就人居環境以人為核心的理念來看,建筑設計和規劃設計中就要時刻的圍繞人,滿足使用者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菊兒胡同的設計即滿足了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的這一核心理念,其具體的回應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雖然在設計伊始并沒有強制的日照規范,菊兒胡同現在的采光也未達到現在的日照標準,但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對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質基礎性的要素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設計中合理的利用了東西向的房間和建筑,將不合理的朝向減小到最小程度,將對人的關懷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2. 隨著舊城的破壞,新城的大規模興建,人們逐漸喪失了對于舊城的記憶,致使地域性場所普遍的失落。吳先生率領其團隊在城市肌理與城市歷史這兩大要點上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最終采用了類四合院這一措施,滿足了人們對于舊城生活環境的思念和對于舊城的記憶。
3. 除了進行類四合院的整體類型學應用以外,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通過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間設計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身體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4. 在進行物質設計的同時,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進行了空間使用模式和行為模式的探討。通過合院的類型學應用,細致的平面推敲,將各家各戶的入戶通道相連通,并將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組團布局,改善了鄰里關系,加強了整個菊兒胡同改造片區的社區感。、
菊兒胡同在人與環境的互動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將常見的橫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戶通道的設計上,保證即不相對,也不分流的原則,將人們進出自家的路徑匯合到一起,創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動,在必要性活動的基礎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間聯系的通道進行合理的院落設計,精致的景觀植栽設計,來吸引使用者在閑暇時候進行一定的社會性活動,并以這兩種活動為依托,吸引進一步的自發性活動,從而改善日漸衰落的舊城人氣。
建成環境的意義: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叭恕h境—城市—自然”體系就是指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以人為核心的指導下,將城市設計,環境設計和景觀設計整合起來,恰當的綜合處理城市關系,建筑和環境的融合,以及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設置宜人的外部環境的一個設計和規劃體系。這個體系的三個端點圍繞著人為核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理論模型,并以這個模型為基礎,吸收其他學科進而擴大學科范圍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群。
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吳先生在菊兒胡同中應用的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的集中體現。有機更新理論即為:“城市永遠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居住區內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細胞總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適宜的,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應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只在特殊情況下進行手術。”[ 吳良鏞 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 昆侖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在菊兒胡同的改造中具體作法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舊的四合院;3. 修繕改造一般的舊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舊危房的類四合院體系,既適應當前現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適應舊城環境及肌理,并有較高的容積率。4.在建設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吳良鏞 從有機更新走向新的有機秩序 北京舊城居住區整治途徑之二[J] 建筑學報 1991.2]在這些具體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這一方法以一種類型學的方式保留了舊城的風貌和尺度,在城市關系和街道關系層面上將改造與原有的城市歷史發生聯系,并對人產生記憶的刺激,激發人的場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則有效的營造了適合居民居住的環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間,在營造了良好的景觀環境同時又達到較高的居住密度從而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發揮各地區建筑文化獨創性,科學追求和藝術創造相結合?!比司迎h境科學理論認為,文化環境建設是人居環境建設的最基本內容,對一個城市和建筑來說,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在滿足面積,戶型,造價等經濟技術指標以及鄰里關系,街道活力等環境行為學要求之外,還應該關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屬性的要求。
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在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上充分挖掘并發揮了四合院這種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制的美學特征,完美展現了它所具有的中國特有魅力。通過植物和建筑的圍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間,并與坡屋頂的檐下空間相結合形成了室內外過渡的灰空間。此外,坡屋頂和平屋頂相結合不僅有效的解決了采光和頂層空間利用的問題,還在美學上形成美妙絕倫的韻律感。
方法論的革新: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吳先生在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中總結出的,曾運用于菊兒胡同,北京舊城區保護研究,危舊房改造問題,新四合院設計類型學問題,住房制度改革問題,和北京舊城基礎設施改善問題的研究方法。具體的作法即是在經過詳盡科學的調研后提出問題,并根據問題確立合適的目標,細分各項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細分,將抽象的問題和目標落實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檢驗的實際工作中,分析綜合并舉,進行融貫的研究,最終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對于菊兒胡同的改造工作,吳良鏞先生曾經提過這些問題:1.關于歷史文化名稱的保護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區研究方面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稱,這些年來的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在于著眼點多在宮殿、壇廟、寺廟、園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對居住區的研究未落到實處。2.現有居住區的研究很少從中國傳統的居住區結構和形態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單元式的公寓板樓一經插入傳統的合院體系的街坊中,即對舊城的形態和完整性造成嚴重的破壞。3.過去的舊城改造總是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經常的,逐步整治的戰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對住房的維護和修繕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敗。[]
針對以上問題,菊兒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義上舊城改造或者建筑規劃設計的方法,以學術研究的姿態探索解決上面的一系列問題。在設計思想上,從城市的各個層次,尋找城市的內在肌理,嘗試以肌理切入的方式進行規劃和建筑的設計,并通過新四合院住宅體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當代居住建筑設計中的潛力,并針對舊城風貌問題,從建筑藝術的角度制定導則,并將導則落實到建筑設計的具體操作上。
系統論:一個融貫的綜合研究
“我們被迫在知識的一切領域中運用整體或者系統來處理復雜性問題,這將是科學思維的一個根本改造?!盵 貝塔朗菲 一般系統論[M] 林京義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統論思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念的中心方法論,系統,即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或簡稱“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2]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通過運用系統論,將整個的學科群組織起來,使人居環境學科群下的諸多學科保持整體,并統一起來,相互協作,相互聯系,從而為改善人居環境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體的改造實踐上,菊兒胡同強調“多種效益綜合追求”的目標,提出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的要求,并與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兒胡同系統中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環境作為總目標,在社會效益上,維持適度的回遷率,是一定數量的居民回遷,具體就是讓一部分居民買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經濟利益來補貼危房改造和提供優惠住房的支出;在經濟效益上,改進建筑設計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間,設定適當的統計率,并發掘用地潛力,綜合開發,分攤就去改造的費用;環境效益上,不僅僅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還要在鄰里交往,公共文化,人與自然關系上進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環境上顯現自然。
結語
眾所周知的是,菊兒胡同的最開始實踐早于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最終形成,時間和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重合,雖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嚴格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檢驗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資策劃的過程僅僅具有實驗效應,在缺乏政策的強有力的扶持下,僅僅依靠規劃師的個人呼吁和社會活動難以推廣住房合作社并對抗地產商的蠶食。其次,設計雖然仔細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風的問題,符合了當時的要求,但卻遠遠達不到當前的標準,因而其實驗性的實踐不具備超前效應,削弱了作為建筑和城市設計的先鋒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設計停車位數量遠遠達不到當前的需求,造成了車輛擁堵人性通道的現象發生。最后對于舊城風貌的探討值得商榷,簡單的模仿坡屋頂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遠遠不能說實現了舊城復興,在建筑層面上的歷史回應應該從物質層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構造,構建連接方式和空間組合方式。
篇7
在化學科學的發展中,從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一系列新的元素隨著生產和科學實驗的大發展接連不斷地被發現,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通過各種方法發現的化學元素已達六十三種,而且關于各種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研究資料也積累得相當豐富了。但是,這些材料是很繁雜而紛亂的,缺乏系統。面對這些大量而無頭緒的材料,人們不禁提出: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元素?怎樣去尋找新元素?各種元素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對這一連串的問題,人們在思索著、探求著新的答案?;谶@種情況,許多科學家企圖在這紛繁復雜的混亂中建立簡單、和諧與統一。其實,這一過程的本身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探索,而且是一種美的追求。正如創立控制論的N.維納所說,科學家的目標“是在為尋找一幅圖示,以使它能用一個規律的模型去描述一個混沌的宇宙?!睆睦咤a的最初嘗試、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J.W.Dobereiner, 1780—1849)提出“三素組”,一直到英國化學家紐蘭茲(J.A.R.Newlands, 1837—1898)提出“八音律”,第一次從元素的總體上去考察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規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當然,對發現元素周期律作出決定性貢獻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面對一片混亂的元素世界,他確信,在現實事物的復雜多變之中,一定有嚴格的秩序。因此,他經過了深入研究和艱苦探索之后,終于在1869年2月排出了第一張包括63種元素在內的“元素周期表”。第一次揭示了:“元素的性質與元素的原子量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的規律。把幾百年來關于各種元素的大量知識綜合起來,形成有內在聯系的統一的體系,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元素世界無比生動活潑的辯證圖景。它實現了化學認識由經驗到理論的飛躍,是化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對此,恩格斯給予極高的評價:“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量轉變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勛業?!盵1]
縱觀化學史,我們不難看出,在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中,不論是拉瓦錫的最初嘗試,還是德貝萊納、紐蘭茲和門捷列夫等人的具體探索,無不浸透著統一與和諧、簡單與深遠、守恒與對稱和新奇與雅致等這樣的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不僅表現于元素周期律的外部形式之上,而且深入到了它的內部聯系之中。很顯然,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揭示出了自然界的無限深刻與豐富的美感,它不僅是一種科學美的重要標志,而且閃爍著藝術美的思想光輝。門捷列夫根據元素周期律排出來的元素周期表,簡直就是一件遠遠為人們觀賞的藝術珍品,它絕不是一些元素符號的簡單堆砌,而是與藝術一樣的高級形式,是人類美的創造成果。
一百多年過去了,元素周期律永恒的魅力有增無減,這無疑與它的美學價值有著重要的關系。關于元素周期律中的美學問題,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 統一與和諧
什么是科學美?確切地說,科學美主要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統一”與“和諧”在科學理論上的顯現。這個顯現的過程是復雜而曲折的,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探索過程。豐富多采、錯綜復雜的現象世界,它們表面上可能千差萬別,但本質上卻都可邏輯地歸結為少數幾個基本概念與原理。這樣一來,整個體系既‘和諧’又‘統一’。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彭加勒(J.H.Poincare, 1854—1912)指出:“在解中、在證明中,給我們以美感的東西是什么呢?是各部份的和諧,是它們的對稱、它們的巧妙平衡,總而言之,就是引入秩序,給出統一,容許我們清楚地觀察和理解整體與細節的東西。”[2]門捷列夫在他生命的幾十年間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探尋化學元素的辯證統一,就是因為他認為,只有找到一種統一的形式,才能使元素的聯系最和諧。最后他找到了,這就是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科學界贊嘆不絕的元素周期律?,F代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說:“美是一個部份與另一部份及整體的固有的和諧?!焙椭C這個術語經常都是被當作美的概念來解釋的,“和諧”的本身蘊含著深刻的綜合與統一、對稱與守恒,而且各部份的和諧與整體的綜合是相互聯系著的。正如蘇聯M.卡崗指出的那樣:“和諧與統一中的任何組成部份都是由整體的性質決定的,而反過來又制約著整體的生命?!痹刂芷诼烧沁@樣,不論在形式或是內容上都是非常協調的,形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協調的整體,這不能不是元素周期律的美學價值所在。科學理論的和諧對于保證科學理論的真理性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真的科學理論其體系內部必定是自洽的,邏輯上是嚴密的,因此,它是美的。彭加勒認為,科學理論的第二選擇標準是統一性觀念,統一性意味著宇宙各個部分是相關協調的,因而宇宙各個部分之間也必須是相互作用、協調統一發展。科學理論美是其內在和諧結構和外在和諧功能的統一,這種和諧性的發展也表現為理論自然科學不斷統一的趨勢。門捷列夫按照化學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學性質之間的相關秩序,把當時已知的化學元素排列成盡可能和諧的層次和系列。它們的和諧關系突出地表現在每一化學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其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包括比重、顏色、硬度、酸堿性和化合價等)的協調一致,使周期表在整體上呈現出美妙的周期、循環和節奏。為了更充分地展示這種內在結構的和諧與統一,門捷列夫給當時尚未發現的幾種化學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對未知元素的性質作出了預言。新發現的元素完善了周期表的和諧結構,同時,理論的和諧又發揮著外在的功能??梢?,門捷列夫周期表不但具有征服人的和諧美,而且發揮了和諧的潛在功能。
為什么世間一切紛繁復雜的事物均可用簡潔的形式來表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然界本身的統一與和諧,這種統一與和諧的自然美反映到自然科學的理論形態之中,就顯示出了統一與和諧的科學美的規范。門捷列夫認為,科學的目的是要在多樣性中追求統一性。因此,化學的目的不但要描述化合物的多樣性,而且要揭示隱藏在復雜現象背后的統一性??茖W美的本質就在于研究自然界中這種多樣性中的統一性。自然現象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在這雜亂中必定有一種既定的秩序,這種秩序是自然界物質普遍運動的主宰??梢?,門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中,他自覺地應用了傳統的科學美思想。從古代到近代,在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美學標準就是統一與和諧。從哥伯尼的太陽中心說到開普勒天體運行三定律,他們所強調和追求的主要是天體運行的統一與和諧,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家丹波爾認為,哥伯尼的心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行星應該有怎樣的運動,才會產生最簡單而最和諧的天體幾何學?!盵3]他認為,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人們可以看到一種“有秩序的安排”、“宇宙里有一種奇妙的對稱,軌道的大小與運動都有一定的諧和關系?!盵3]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作為一種美,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整一性”,他這種“整一性”的所謂“秩序、勻稱與明確”實際上就是“統一與和諧”的原則以及“對稱與守恒”的原則。他還在《詩學》一書中明確指出:“一樁樁的事件是意外的發生而彼此間又有因果關系?!盵4]他在這里所說的“意外發生”是指偶然性;而“因果關系”則是指的必然性。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正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統一,表現出了它的統一與和諧之美的所在。他還認為:“一個美的事物不僅要有各個部份的相應安排”而且要能使人“盡覽它的整一性”[4]。這正是元素周期律的顯著特點。彭加勒曾經指出:“我所指的是一種內在美,它來自各部份的和諧秩序?!盵2]他最為強調的是“和諧”,認為“普遍和諧是眾美之源”,“內部和諧是唯一的美?!彼€說,能夠在我們身上激起美的情感的東西是什么呢?它們是“其元素和諧地配置,以致為思想認識到細節時,能夠毫不費力地包容整體。這種和諧立即滿足了我們的審美需要,有助于它所證實和指導的思想。與此同時,一個秩序井然的整體處于我們的雙目之下,使得我們能夠預見”[2]科學定律。門捷列夫把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元素進行精心排列,一個秩序井然的整體奇跡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勾勒出了元素世界的生動活潑的辯證圖景。這不僅在形式上是美的,一排排,一行行,奇妙的對稱又統一,猶如一座莊嚴而完美的大廈;而且具有內容上的完美性,深刻地揭示了元素之間的協調與和諧。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波爾茨曼指出的那樣“這些符號難道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嗎?”這就是元素周期規律的統一與和諧之美。
2 簡單與深遠
宇宙萬物之美是按最簡單的原則構造出來的,而且自然規律的簡單性是一種客觀的特征??茖W理論的簡單性是指科學理論、定律、公式的簡單形式和深廣內涵的統一,它并非只是思維經濟的結果。在姹紫嫣紅的物質世界中,盡管各種自然現象和過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令人目不暇接,但客觀自然界在本質層次上是簡單、明確的,也是美的。然而,這種形式上的結構是建立在一些十分簡單的原則基礎之上的,這些原則又被更深層、更復雜的內涵所決定。因此,當人們了解這一切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一種神秘的氣氛,看到了它深遠、博大的內涵,反映出了科學深層的折光,從而使人們有可能猜測到當時從理論上尚無法理解的更深遠的科學真理。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不僅充分體現出了統一與和諧之美,而且從邏輯形式上體現出了簡單與深遠之美。這種簡單之美“既不是理論內容上的簡單性,也不是數學形式上的‘簡單性’?!笨瓷先ズ唵蔚臇|西卻蘊含著豐富而深遠的內容,這不僅是藝術美的表現,而且是科學美的特點。彭加勒曾經說過,因為簡單性和深遠性(偉大性)二者都是美的,所以我們特別愿尋求簡單之事實以及深遠(偉大)之事實。他認為人們探索星辰之運行,考察奇異之極微,都是對簡單和深遠的尋求。古希臘的園柱以最佳分布承受了最大負荷,就是體現了“簡單和偉大”。他在這里所說的美,絕不僅只是對象的質地或外觀形式的美。他說,“我的意思是說那種深奧的美,這種美在于各個部分的和諧秩序,并且純理智能把握它。正是這種美使物體也可以說使結構具有讓我們感受滿意的彩虹一般的外表。沒有這種支持,這些倏忽即逝的夢幻之美結果就是不完美的,因為它是模糊的,總是短暫的。”[5]彭加勒所說的這種“深奧的美”就是一種理性美,是一種具有深遠內涵的美。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就是這種具有深遠內涵之美的光輝典范。從整個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看,哥伯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等等,都充分體現了簡單而深遠。愛因斯坦曾多次強調了這種簡單性原理,他認為一切科學的偉大目標是“要從盡可能少的假說或者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盡可能多的經驗事實?!盵6]所以當代的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所謂“信息量審美原則”,即在簡單明了之中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對于一件藝術作品,可以按照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來對之進行審美評價;對于一個科學理論,同樣可以根據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來考察它的美學價值。而元素周期律的美學價值正是由于它包含著極大的信息量,周期表中的每一個字母或符號所代表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固定位置,不僅反映了無素的原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而且還反映出了該元素與其他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即原子體積、元素的最高正價和負價、化學活性、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遞變規律等等??傊?,一張簡單的元素周期表不僅反映了元素的過去,表現著元素的現在,而且還預示著元素的未來??梢?,所謂信息量就是其深遠意義的所在,也是其美學價值的體現。
另外,科學家在繁雜之中每概括出一種簡潔明了的規律,就必然會給人以一種美的感受。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出來的一張簡單的元素周期表卻描繪出了一幅元素世界生動活潑的辯證圖景,一百多種已知元素在表中排列井然,不僅反映出了各種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同時預示著整個元素發展的的未來。令人驚奇的是,在門捷列夫最初排列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的十一個空位和對八種元素原子量的修正,均被后來新元素的發現和原子量的精確測定所證實。所以,既使到了今天,科學家仍把這個周期表當作“原子世界的地圖”,并將之作為化學研究的指南。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這種深刻的蘊含,體現了它本身的簡單與深遠之美。
3 新奇與雅致
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發現,科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有一種好奇的追求。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I.阿西莫夫說:“什么是科學,科學始于好奇。好奇,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死亡的東西不具備這個特性。”自然科學探索的本身,“意味著冒險精神的好奇心已闖入了世界?!闭缭u論家愛迪生指出的:“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樂的驚奇,滿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边@種所謂“驚奇”或“震驚”正是我們所說的新奇之感,是科學家對美的追求的結果。我們知道,結構的和諧與內容的新奇是不可分割的。理論的新奇特征來源于科學思想的獨創性和科學方法的新穎,也可以把新奇看作科學理論的奇異性。奇異與和諧是對立的統一,即一個新出現的和諧的理論總是包含著某種奇異,而奇異的思想內容只有具備和諧性時才能顯現出新奇之美。新奇之所以被視為科學理論美的標準之一,關鍵在于它體現了科學理論中的藝術因素。因此,一個優秀的科學成果或成功的科學理論,總是使人悅目怡神,身心獲益,給人于一種新奇之感。著名科學家錢德拉薩克曾引用F.培根的一句話作為科學美的第一條標準:“沒有一個極美的東西不是在調和中有著某種奇異。”[7]元素周期律正是以它的勻稱、和諧和統一的奇異高度概括了萬象紛呈的元素世界,即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現其豐富的內涵,真正做到了形象鮮明而又不是一覽無余。另外,當門捷列夫關于新元素的預言在1875年被法國的化學家L.德—布瓦博德朗(Locog de Boisbandran, 1836—1912)發現的新元素鎵(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類鋁)第一次證實的時候,不僅門捷列夫,而且整個科學界都被這一偉大的預言振驚了。更令人驚奇的是,離法國千里之遙的門捷列夫大膽地修正了鎵的比重不是4.7而是5.9。而且修正的結果居然是正確的。因為這一偉大的預見帶來的新奇的美感,激勵著許多科學家去進一步證實門捷列夫的預言。僅在歐州就有數十個實驗室的上百位科學家在緊張地工作,渴望取得不尋常的發現。因此,在短短的十年間,門捷列夫周期表中的類鋁、類硼和類硅就相繼被發現而命名為鎵、鉈和鍺。門捷列夫深有感觸地說:“我愛科學,把它看作是神。它賜福于人類,使生活充滿光彩……”其實,這種深沉的含蓄,偉大的預見或者由科學家創造出來的詩的境界,正如蘇聯科學家M.比克松所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系的美”“表現了這個結構體系的‘詩意’”。它能喚起人們特定的感情,喚起觀嘗者的聯想,使人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大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這也就是在元素周期律的新奇之中出現的雅致。那末,雅致究竟是什么呢?一個頗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正如彭加勒指出的那樣:雅致“是不同的各部份的和諧,是對稱,是其巧妙的協調,一句話,是所有那種導致秩序,給出統一,使我們立刻對整體和細節有清楚的審視和了解的東西?!彼€說:“我們不習慣放在一起的東西意外相遇時,可能會產生一種出乎意料的雅致感?!盵2]當門捷列夫把那些獨立的元素進行了精心排列之后,他驚奇地發現了它們的性質的遞變規律,這顯然是元素史上的一次突破,元素周期律的簡單、和諧、統一、對稱,令人感到新奇,引人入勝,產生了強烈的雅致感??梢?,所謂“雅致”,實際上是包括了簡單、和諧、統一、對稱以及新奇等諸方面的含意。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之所以具有那么強烈的美的永恒魅力,致使許多化學家一看到就喜歡它,贊嘗它的美,甚至其靈魂也為之陶醉,這正是它本身具有的雅致。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新奇與雅致之美。
篇8
關鍵詞:美國;科學教育;科學實踐;三維科學實踐活動
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是每個國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同樣,科學教育作為加強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及發展學生思維、實踐、創新能力的關鍵課程,其改革成為各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所面臨的熱點議題之一。為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并組織科學及教育專家對科學教育進行長時間的研究。隨著對科學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對科學教育在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反思,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于2011年了《K-12 科學教育框架:實踐、跨學科概念、核心概念》(下文簡稱《框架》),提出“科學實踐”的概念,并確立該概念在科學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013年4月,NRC依據《框架》了《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下文簡稱《標準(2013)》),將“科學實踐”作為首要關鍵詞列入該標準,取代了之前的“科學探究”。從此,美國的科學教育進入了新階段。
一、改革背景與歷程
(一)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的現實背景
綜合時代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及科學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新一輪的科學教育改革由多種因素促成。
首先,推動此次改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個:其一,美國就業形勢嚴峻,大量的工作需要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在國際考試中美國學生的成績遠沒有達到人們對于美國科技強國的預期;其二,美國人進行了細致的國際間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從中找出國際化科學教育的標準走向;其三,美國許多州興起了統一標準運動。
其次,透過1996年《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下文簡稱《標準(1996)》)實施20年來的成效分析,美國科學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影響著美國科學教育的質量。一方面,《標準(1996)》中列出大量詳細卻缺乏聯系的碎片化的科學知識,從而導致學生對科學知識理解難以深入;另一方面,對科學探究步驟的僵化認識,使得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活動淪為學生對幾個固定“探究步驟”忠實地執行,而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卻缺少相應的科學概念解釋、推理、理解等理性思維過程,“動手”與“動腦”產生了分離。為此,美國科學教育研究者迫切期望改變科學探究僵化的現狀。
(二)科學教育本質的變革歷程
科學教育的內涵隨著科學技術及人們對科技理解的深入不斷發生著變化,20世紀初,美國的科學教育普遍將科學等同于科學知識,在“學科中心”的影響下,科學教育關注“是什么”,強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作為過程的科學”受到了經驗主義科學哲學影響,當時所謂的“科學方法”主要指科學實驗方法,即通過量化實驗歸納得出確定結論。此時的科學教育淪為教授一套模式化的試驗方法,缺少對學生思考的引導。“作為探究的科學”在杜威經驗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形成。由于“作為過程的科學”缺少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杜威提出“思維五步”,目的是通過模仿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使學生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的方法及本質。但受到教學時間、教學材料、教師教學能力等限制,“科學探究”在科學課堂中被等同于固定的“探究程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及理論性思維被“探究步驟”的執行所掩蓋。為了扭轉這種模式化的傾向,同時為應對時展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標準(2013)》提出美國科學教育本質將走向“作為實踐”的階段。
二、改革目標及內容
(一)科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培養實踐能力
美國小學科學課程將K-12科學教育分為K-2年級段、3~5年級段、6~8年級段、9~12年級段四個階段,《標準(2013)》延續了1996年標準中對科學教育年級段的劃分,并描述各個年級段的學生在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科學與工程實踐三個維度中的預期表現。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科學素養。《標準(2013)》的藍本――《框架》提出,科學教育要使全體學生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一是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界的現象,二是能夠收集科學證據,正確評價科學解釋,三是能夠理解科學知識的本質和科學的發展,四是能有成效地參與科學實踐和對科學問題的討論。對比《標準(1996)》注重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標準(2013)》更加關注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具體實例可見2年級生態系統單元相關標準(見表1)。
通過對比兩個標準可以看出,目標的表述存在差異,《標準(1996)》列舉出學生應理解的生態系統單元中的關鍵概念,《標準(2013)》則是通過列舉學生的具體實踐體現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如將“學生能夠設計實驗并能夠通過實驗證明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和水”作為學生是否理解“生命體只有當環境滿足其需要時才能存活下來”的標準。這種重視實踐的標準既避免了由于學生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偏差,又使得標準易于檢測。
(二)科學教育改革的內容標準――三維科學實踐活動
《框架》圍繞“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學科核心概念”三個維度的內容展開科學教育,其中,學科核心概念是科學學習的主要載體及脈絡,跨學科概念作為學科核心概念的輔助延伸方式,加強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茖W與工程實踐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法,同時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架構科學理論的基礎。科學與工程實踐依據包含的要素分解為三個環節:其一,調查研究部分,學生與真實科學現實交流,包括觀察自然現象,根據觀察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提出假設后設計見證假設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且對實驗數據進行收集,從而為假設提供依據;其二,理論建構(科學)或制定設計方案(工程)部分,學生需要對收集到的實驗數據進行思維的加工,通過想象、推理、數學計算、預測等思維步驟理解實驗中所展示的科學原理、建構科學模型;其三,評估部分,運用科學及工程的思維工具對前兩個環節進行分析評估(見圖1)。
社會交互性、運用科學語言、科學代表作和工具的使用是科學實踐的三個主要特征。在《框架》中,科學實踐活動被分為三個環節,其中學生的科學操作活動主要發生于調查環節,此環節偏重使學生經歷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建構與解釋的環節偏向于學生將收集到的證據與科學理論建構相結合,通過想象、推理、計算等理性思維活動,達到對科學理論的理解與理論模型的建構;評價則是將前兩個環節的過程與結果用科學的語言表達出來,與他人交流、討論的過程。因此,在科學實踐的活動中,學生從單一的實驗探究調查活動轉變為包含“動腦”“動手”“動嘴”在內的多維活動。
1.科學與工程綜合的科學實踐活動
《標準(2013)》首次在科學教育領域的國家層面把工程教育整合到科學課程中,用“科學、工程和技術”取代了《標準(1996)》中的“科學與技術”,《標準(2013)》將科學實踐活動及工程實踐活動整合到科學探究的范圍中,以工作任務單的形式呈現標準。學生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對工程實踐的重視使得教師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學素養的本質,從而使學生獲得運用科學知識認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機會。
《標準(2013)》在指出科學與工程的共同關鍵性特征的同時對科學與工程實踐進行了區分,科學實踐側重在自然條件下發現問題,然后通過觀察、實驗收集數據,通過理論性論證形成理論或解釋。而工程實踐側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的是運用數據來進行設計,最終指向解決實際問題。
2.理論性探究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標準(2013)》將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作為重要目標,突出學生建構自身科學理論及科學模型的能力。科學實踐重視幫助學生建構并不斷改進自己的科學理論,運用科學的語言、科學代表物和工具來想象、推理、計算、預測合理的科學理論和模型,學生科學思維的建立同樣需要不斷運用語言和工具并達致熟練。
3.社會交互能力在科學實踐中得以發展
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科學探索和工程建立活動越來越需要團隊合作才能順利進行,社會性是科學家進行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在課堂科學實踐活動中同樣需要社會交互。學生在科學實踐的各個環節都需要與他人進行思想碰撞,如在經驗調查環節,提出的問題需要聽取他人的意見。學生提出一個科學探究的問題不僅需要對這一問題產生已有觀念,聽取同伴對這一問題的觀念也使其不斷修正、豐富已有觀念,從而提出具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在科學學習的共同體中,學生不僅需要與已有材料對話,還需要與同伴對話,同伴的知識、技能、動機和態度都會影響學生自身觀念的建構。
三、啟示
從2001年起,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經過十多年基礎科學教育的探索和實踐,科學探究已成為教師在設計、實施科學教育課程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真正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科學教育還難成常態。科學教育在我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重知識、輕實踐。大班化的課堂使得科學探究活幽巖隕釗虢行。在基礎教育階段所進行的科學教育,有些雖然已從科學方法的傳授轉向科學探究,但探究活動模式化傾向嚴重,學生的科學素養難以界定,使得我國的科學教育困難重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課程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 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科學實踐”理念將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帶來新的啟示。
(一)厘清科學實踐的內涵,避免科學探究模式化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課程在實施中形成了探究式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強調“做科學”在科學學習過程中重要地位,使學生的參與體驗和“動手”“動腦”有機結合在一起。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響,科學教育仍難免受到模式化及應試化的影響,教師迫使學生背誦科學探究的步驟以應對考試,學生按教師設定的步驟進行試驗,探究過程缺乏學生對探究的思考與設計,脫離了科學探究的多樣性。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的設計時應考慮科學實踐的三個維度,重點考慮學生科學證據與理論的協調能力、建模能力等科學學習能力,使科學實踐的進行與科學知識的掌握緊密結合。
(二)重視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理論探究
我國課堂科學教育所進行的科學探究活動大多強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知識產生或驗證的過程,強調對最終科學理論的理解和記憶。然而,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對科學理論的理解程度及批判、論證等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卻受到了忽視。因此,可借鑒美國科學實踐內容在各個學段的學習進階目標,發展學生的證據與理論的協調能力、運用科學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建構科學模型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推理、批判性思維等科學素質。
(三)重視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社會交互及科學學術語言
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社會交互和對科學語言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科學教育課堂中,教師要努力營造科學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在與同伴和材料的交互中修正和豐富科學概念。學生在科學探究中不僅需要科學語言進行交流,而且需要借助語言、文字、圖像等工具建構科學理論,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在描述科學現象和論述觀點時正確運用科學語言,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同時,鼓勵學生借助圖表、圖像等工具構建簡單的科學理論模型,引導學生用語言或文字清楚、準確地與同伴進行科學論證、辯論,學會發現現有理論及同伴科學推論中的漏洞及不足。
參考文獻:
[1]王磊,黃鳴春,劉恩山.對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年美國《科學教育的框架》和1996年《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對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6:83-87.
[2]唐小為,丁邦平.“科學探究”緣何變身“科學實踐”――解讀美國科學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關鍵詞之變[J].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篇9
關鍵詞:科學;地球科學;美學;功能
中圖分類號:C3文獻標識碼:A
“美學”是一個哲學范疇內的概念,看似與科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和距離。但在科研工作中,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內容有著許多符合美學意義。很多科研成果和科學發現將藝術之美和科學之美聯系起來,讓人們漸漸認識到科學并不僅是繁瑣的計算、枯燥的實驗、冗長的資料,它還可以帶來更多美的享受。正如《美與科學的革命》一書中所述“現代科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許多科學家都相信他們的審美感覺能夠引導他們達到真理?!钡厍蚩茖W作為一門古老而有富有活力的科學,其美學價值的體現,地理學家對科學之美的追求以及美學對于地球科學研究的影響將是本文著重討論的內容。
一、對科學美學的理解和認識
科學美學是對自然之美和科學之美這兩大類問題進行專門性研究的一門學問??茖W美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方向,與傳統美學相比,缺乏相應的研究成果作為積淀,也不如科技哲學的研究那樣形成規模有相應的理論體系,但是其研究意義和價值并不能因此低估。所謂“天道崇美,人性好美”,對美的追求必將成為每一個科學家心中不可更改的信念??茖W之所以有美的偏好是其本質特征所決定的。我們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新事物的認識和學習,求知似乎成為自然人的一種本能。與此同時,我們對美的事物的喜好是與生俱來,從孩童時期起我們就喜歡美好和令人愉悅的事物,正如《科學與藝術》所述“審美和求知是人類自在的天性,與生俱來。當童年的人類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之時,對知識的習得和對美的感受是同步的?!鼻笾强茖W研究的源頭,審美與求知從一開始就有著密切的關系,似乎美學與科學也有著久遠之前的聯系。事實的確應該如此,只是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讓人們漸漸忽略了科學規律之中的審美要求。
科學美與藝術美有怎樣的關系?首先兩種美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1)藝術的目的是創造美學的對象;科學美體現在對客觀存在的種種難題進行解釋,以及對新事物的發現、發明與研究。(2)藝術美講究感官性;科學美重視客觀、嚴謹的邏輯美。(3)藝術美的產生有一定突然性,講求靈感所帶來的成果;科學美需要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科學不斷進步的同時逐漸形成。(4)藝術美易于被人們所認識、欣賞和理解;科學美專業性強,又很抽象,不容易為人們接受。
兩種美還有著密切的聯系:(1)科學和藝術有著共同的基礎,李政道曾解釋,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美和藝術美都是建立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不斷發揮自身創造力而產生的。(2)科學和藝術有著共同的源頭就是自然,科學美和藝術美的源頭以及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都是相同的。李政道也說過:“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和藝術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義。”(3)科學和藝術間還有著微妙的關聯,藝術的不斷創新、進步依賴于科學的進步,如音樂、美術都是在樂器、繪畫工具等不斷進步的同時拓展著自身研究領域,成就了很多著名篇章。對藝術美的鑒賞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力才能真正認識藝術之美。科學家也需要具備審美判斷力和藝術鑒賞力,這樣可以避免經驗主義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美學價值
地球科學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具體包括地球系統,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分支學科有: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等,其研究領域和時空范圍都很廣,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同時還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諸多研究。如大部分自然科學一樣,地球科學研究中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兩個部分就是研究對象的選取和學科理論的構建。
(一)研究對象選取的美學意義。從研究對象而言,地球本身就是一顆美麗的星球,從大氣層到大洋底,從數億年前到今天,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其美的存在。地球哺育著生命,描繪著色彩,沒有誰能說地球不是一個美的集合體。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開篇說:“在哺育人的天賦才智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和藝術研究中,我認為首先應該用全部精力來研究那些與最美的事物有關的東西?!钡厍蚩茖W的研究對象就是這個美麗的星球,其研究的美學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地球科學研究的美學價值還體現在科學家對美的發現和認識,推動了地球科學的革命和進步??茖W革命的發生是科學家運用審美標準對理論進行估價的結果。無論事情怎樣發展,從理性主義觀點出發理解科學革命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認識科學家的審美偏好。著名的科學家彭加勒也說過:“科學家研究自然,并非因為有用,而是因為喜歡它,之所以喜歡它,因為它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就不值得了解;如果自然不值得了解,生活也就毫無意義。當然,我在這里所說的美,不是給人感官和印象的美,也不是質地美和表現美。并非我小看那種美,完全不是,而是因為這種美與科學無關。我的意思是說那種比較深奧的美,這種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諧秩序,并且可用純粹的理智能夠把握它。正是這種美使物體,也可以說使結構具有讓我們感官滿意的彩虹般的外表。”
選題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沒有好的選題就不會有優秀的研究成果。對于地球科學而言更是如此,這門學科綜合性極強,選擇一個出色的題目并不是一件易事。這時,需要運用一些美學的價值標準,一個符合科學美的事物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他會將我們引向成功。
(二)美學在地球科學理論構建中的功能。理論的構建對于任何一個學科而言都處于核心地位。是否擁有一套成熟、系統、健全的理論,決定了一門學科的存在和發展。如何構建一項成功的理論對于科學家而言就是終日思考的問題,成功的理論,一定符合科學美的內在要求,存在著相應的美學意義。同時,科學家的審美偏好對于一個理論的成功構建也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詹姆斯?W?麥卡里斯特的話解釋,“一般來說,科學家根據自然或實驗進行歸納、建構理論??茖W理論正確與否最終要通過檢驗,但是一個理論何以是這種形式而不是那種形式,科學家憑什么作出這種而不是那種選擇?這里的確是有審美偏好的”。一個科學家不善于發現其所研究學科內在的邏輯之美,又如何構建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理論呢?“由于科學理論的首要宗旨是發現自然中的和諧,所以我們能夠一眼看出這些理論必定具有美學上的價值。一個科學理論成就的大小,事實上就在于它的美學價值。”
發現和認識科學及其理論之美是需要科學家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對所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進行審美歸納。科學理論的美是抽象的,是符合某種自然規律的,不像藝術和生活中的美,可以直觀地去認識和感受。科學理論的美需要在掌握科學規律之后,并從中得到收獲相應的知識積累,加之自身的審美培養,才可以理解這種美??茖W家在科研中所說的美是理論構造美,一種基于智力創造理性美和邏輯美。從簡單的外在形式而言,多數科學家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要符合對稱、和諧和簡單的性質,這幾乎成為構建科學理論的“美學”標準。從以往的成功經驗和事例中,可見地球科學的諸多重要理論都是符合這一標準,有其美學內涵。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模型,不僅有從高到低的等級體系,而且每個低一級中心地都按正六邊形排列在高一級中心地周圍。正六邊形是典型的蜂房結構,是空間無縫拼結的最大正多邊形,內接圓面積也最大;哈格斯特朗建立的時間地理學中棱柱形時空框,清晰地表明空間與時間的運動由三個方面所制約。
愛因斯坦認為,對一個理論的審美判斷可以否決對該理論不利的經驗判斷,其助手也總結他的科學方法,是以淵博的物理學知識為基礎,但本質上是美學和直覺??茖W之美是來源于實踐,研究科學美的一般規律對于指導科研活動有積極意義。地球科學的知識體系,包含了自然界豐富多樣的事物和現象,在結構上又是有機的統一體,有著精密的秩序性。其理論的構建要符合美學規律的原則,在科學的思維指導下,才能實現主客觀的統一,這樣的理論才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教育科研素質,教育科研意識
Abstract: this article which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alys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and given how to develop and improve specific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some advices fo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words: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中圖分類號:D523.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一般認為職業學校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完整的知識結構與專業技能以及實際的教育能力等素質。那么具備了這些素質是否就足夠了呢?或者說,他們的素質結構就臻于完善和合理了呢?我認為,在塑造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整體素質時,除上述方面,還應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育科研素質。
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以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具有中等專業技能的適用性人才為目標,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專業特點,廣泛開展教育科研與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科教學知識與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這不僅是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改革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領域廣泛開展教改實驗,構建新的教育教學與人材培養模式。而在這些實踐工作當中,教科研課題的提出,教科研活動的豐富開展,成績和效果的取得是相當顯著的。廣大教師渴望通過參與教科研活動,解決教育實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徹底改變過去的知識更新緩慢、專業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苦教死學的教育現狀,逐步走向科學化的教改之路。
實踐表明,培養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職業學校教師具備教育科研素質,是促進教育科學理論發展的需要。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創建和發展與教育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一,教育科學理論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源泉來自教育實踐。其二,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又必須依賴教育實踐的檢驗。職業教育這一廣闊領域是研究和構建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深入從事職業教育實踐的人,才是教育實踐的真正主體,最有條件發現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具有條件促進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益于教育科學的整體繁榮。
第二,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各行各業的技術革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職業學校培養目標也隨著各行業對中等技術人材需求標準的提升而不斷調整變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所有職業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而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素質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保障。因為它能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具創造性,使教師不斷地超越現有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能辯證地、選擇性地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論,迅速將其應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動中,并能避免簡單模仿性或模式化的操作。還能夠利用教育科研能力的遷移效應,提高教學能力,從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加強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保障。
第三,當前我國的教育科學理論和職業教育改革實踐所面臨的問題,要求必須大力提高與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近些年來,我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科學理論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在職業教育中涌現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墒钦嬲唤逃龑嵺`所采用、并能發揮指導效能的教育理論、方法卻很少。尤其是在職業教育中,理論越來越多,體系越來越來復雜,而在實踐中卻依然我行我素,理論陷入了不能被實踐所認可的困境。盡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還有一個隱藏在背后的更重要的因素: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質。由于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質,因而無法正確評價、選擇理論,不能創造性地將已有理論應用于自己的實踐中。相對于職業學校教師來說,具有較深教育科研素質的聊聊無幾。絕大多數的職業學校教師還仍然被動地或自愿地延襲著傳統、陳舊的教育模式。因此,職業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教育實踐主體者的自身素質,從目前和長遠來看,就是要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
那么如何來提高與培養教師的科研素質呢?
要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
提高教師科研素質首先要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因為教育科研意識是教師的一種心理素質,是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知識素質、能力個性的綜合體現。它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活動的有意識的追求和探索,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行為的實踐活動。只有教師教育科研意識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科研活動的廣泛開展,因此教育科研意識的培養是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先決條件。
二、要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教師從事教科研活動是以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作為基礎的。但要進行有價值的研究,還必須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創新精神能夠確保在浩翰的教學研究課題中發現最有價值的、切合自身水平的研究課題,保證研究內容的先進性,不屬于重復損耗的研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教師能夠把教育教學過程中探索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融匯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他們在行為表現上顯示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敢冒風險,充滿自信心,能夠打破人們固守的教條和傳統的研究領域,對解決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表現出超常的勇氣和毅力。
三、要提高教師的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與方法。
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首先要求教師要掌握開展科研活動的一般性知識,如科學實驗的相關概念、實驗的操作常識和實驗的測量統計知識等;還要了解科研活動的一般方法、步驟與要求,如觀察的方法、總結的方法、比較的方法、文獻資料方法等等。教育科研活動往往因知識、方法不當而造成項目難于區別常態、結論偏差或是課題難以深化等問題。具備豐富的科研知識與方法,就會使科學實驗向較好的態式發展,有利于科研活動的進行。
四、要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
培養教育科研素質要注重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教師欲求得對教育活動的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僅有感性的、實在的、具體的教育活動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才可以獲得關于教育現實的復雜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印象,豐富和完善個人經驗。因為任何一種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必須以教育理論為先導。無論是科研方案的設計,還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是不能科學有效地揭示規律的。所以要注重資料的采集和處理,注重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素養。除應具備豐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技術學等方面的理論外,還要較好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善于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科研效果。
五、要提高教師信息化處理能力。
教師是否具有信息處理能力,是檢驗教師科研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信息時代的到來,決定了教師不可能再停留于關門辦學、埋頭教書的現狀。教育實踐及其改革,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更需要探索新的途徑。教師應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眼光獨到,對各種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具有能對這些信息辨別識鑒、簡化、歸類、存檔、聯系發揮的能力。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的發展、國家教育資源的逐步整合,教師應能夠及時或適時地把這些信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合為一體,并行成把這種經過加工的信息連同自己的認識評價運用到教學實踐與科研活動中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