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工智能的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5 17:3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工智能;風險保障;風險分析;對策
2016年,弱人工智能程序Alpha Go戰勝了圍棋大師李世石一事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反響,人工智能概念在全球范圍內瞬即成為熱點頭條,人們開始關注并期待著人工智能可能帶給世界及生活的貢獻與改變。贊許之余,仍需指出,雖然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威脅人類尚有很大距離,但隨著大量資本投入到人工智能產業中,人工智能產業駛向了發展的快車道。加速進步的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新技術的產生會使現有風險不斷異化,產生新的風險規律,一些穩定的邏輯會逐漸被替代,整個世界的打開方式會變得大不一樣。
新事物的產生伴隨著舊事物的滅亡,如同阿里巴巴的出現引起了實體店的倒閉與轉型,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取代人類更多的工作。當下,一方面不能因為人工智能的不穩定因素就對其放棄開發與使用,但另一方面則需對如下理念獲得清醒認知,即:無法控制的人工智能定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為此,將需要展開系統研究,從而準確把握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風險,創新風險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并將風險防范意識從研發創造的源頭一直滲透到使用過程中,就需要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的大力扶持與人工智能專家們的不斷努力。
1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現狀
據Venture Scanner的調查報告,截至2016年11月,全球范圍內總計1 485家與人工智能技術有關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了89億美元。與任何一個行業相比,89億美元的融資量都顯得微不足道,但同比2016年年初的48億美元的融資總額,人工智能a業已然大獲豐收。伴隨著我國BAT等科技巨頭積極規劃的戰略布局的成功推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同樣十分迅速,及時了解行業現狀尤為重要。本小節將在如下要點方面針對國內外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現狀給出綜合闡釋與分析。
1.1企業
根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全球人工智能企業集中在少數國家,其中美國、中國、英國企業數分別為2 905、709、366,總共占據全球企業的65.73%。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發達地區的人工智能企業約占全國的85%左右。其中,北京市為人工智能企業集中創新地。
經濟發達地區的信息化程度較高、互聯網發展迅速、融資環境優良,適合各類高新產業的成長發展。上述數據也表明了人工智能企業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發展要更為迅速。
1.2融資
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的融資情況與企業分布的情況大致相同,美國人工智能企業在2016年融資總量約為180億美元,中國企業為25.7億美元,英國企業為8.16億美元。
中國2015年人工智能行業獲投金額約為100億人民幣,同比上升40%左右,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比例則居于全領域首位。
1.3成果
全球專利數據庫的數據表明,美國人工智能行業申請的專利總數約為2.7萬件,中國為1.6萬件,日本位列全球第三、約為1.5萬件。將美國和中國的公司總數和融資金額分別與專利成果相對比,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創造專利成果的效率要遠遠高于美國。2017年2月美國《大西洋月刊》中的刊文指出:中國的大學及公司在研發和使用人工智能方面已開始超越美國同行。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專利數量按地區分布明顯,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浙江五個地區,占總體60%左右。其中,機器人方向的專利占總體的38%左右。
1.4政策
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人工智能產業。以美國、歐盟和中國為例,制定計劃內容即如表1所示。
2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風險分析
科技創新必然將帶來社會進步,但同時也必將面臨新的問題侵擾及風險?,F如今世界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中,在享受著快捷、便利與智能的同時,卻也并行涌現了諸如失業、信息泄露等風險。但是當人工智能的收益遠大于其風險的時候,就需要準確把握風險的類別及規律,采取合理的手段管控風險。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技術會更加成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風險的種類和性質也會逐漸變化,弱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風險后果也將截然不同。在此,針對人工智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可能新風險則可展開如下的研究論述。
2.1倫理風險
學界和業界有許多關于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討論,比如是否該賦予機器人人權?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一直是輿論焦點,但始終也沒有定論,多年來人工智能行業在倫理擔憂中逐漸前進,諸如人工智能的使用過程中,偶爾難免會做出違背人道主義的事情,謾罵、毆打和虐待這些惡性事件就可能降臨到機器人的頭上,甚至當機器人變成發泄的工具、變態的玩具的時候,人類是否為這樣的行為找到了正當理由?當人工智能接近人類智能時,是否能夠守住人類的倫理與道德底線,給予其切實合理的倫理定位也仍是當下值得探索深思的開放性研究課題。
2.2技術風險
幾十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神經學等眾多門類,在機器人、識別系統、智能分析、智能設計等方面獲得了廣泛應用。歷史上由技術故障導致的機器人“傷人”事件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已見諸報端,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2016年11月,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成果交易會上由于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使機器人撞向站臺,劃傷觀眾。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最為直接的現實挑戰就是技術風險。除了威脅人類日常生活安全,人工智能的技術風險也可能造成信息泄露等一系列伴生問題。諸如此類的技術問題從源頭上只能交給產品開發者來研究控制,如果不將“意外”的因素考慮進去,人工智能技術便不能進入真正的推廣普及。
2.3軍事風險
一個國家最先進的科技通常即會先行進入軍事領域尋求拓展應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工智能僅是處于定義推出階段,世界各國便已開啟了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研究,無論從智能指揮系統等技術方面的應用還是替代士兵作戰的功能,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研究均已呈現向縱深及廣域展開態勢。未來的軍備競賽是兵器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比拼,也是軍事費用與研究水平的比拼。必須指出,戰爭風險仍然存在,但當機器人士兵大量出現時,戰爭消耗變成了純粹的資本消耗,人身傷亡的減少會削弱道德與輿論的呼聲,戰爭則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與迅速。
2.4異化風險
國內外的諸多學者與專家都堅信,人工智能在未來會超越人類智能,人類正在創造一個比自身更加強大的物種。那么許多科幻電影的劇情便有可能真實上演,人工智能的異化與反抗便具備了發生可能。許多人工智能的專家也許仍持反面異議,因其會相信自己的技術水平而不是虛妄的預測。但是正如歷史已然證明,就像原子彈與克隆技術一樣,科學家們創造出來的成果往往并不能由本群體來決定是否投入使用。那么時下的當務之急就要合理把控這些風險,利用制度與立法規范人工智能的開發與使用,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3對策及建議
綜上可得,現今已然無法阻擋也不會阻擋科技創新的步伐,但卻必須在人工智能產生危機之前采取適當的預防性行動及相應的制度化措施來規避可能到來的危險。詳情闡述可見如下。
3.1立法與監督
2017年1月,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呼吁制定有關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法案。法律是規范人工智能的研發與使用的最佳選擇。許多可能會發生的風險,都可以由法律來提供約束化解,在研發方面,可以規定機器人“鐵律”、量化機器人的智能等級、限制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等;在使用方面,可以限制公司對不同級別機器人的最大使用數量或占全體工作人員的比例并逐漸放寬該項措施,以降低失業潮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并且,有必要設立監管部門進行專項監督,從保障“人”的利益出發,規范市場行為,維護行業秩序,防止人工智能的肆意開發與過度使用。
3.2加強國際合作
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風險是世界性的,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應該積極加強合作交流應對風險。各國應在聯合國的通力協調下聯合建立用于研究人工智能風險與安全問題的組織,解決人工智能所產生的國際問題。國際問題只能借由國際合作交流來一致探索設計策略與合理模式,世界各國應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共同宗旨下推動世界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背景環境下實現平穩有序向前邁進。
3.3\用保險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保險業在金融業的地位逐漸提高,新型保險產品可以幫助人工智能企業與個人分散風險?,F在并未推出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有待開發針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企業責任保險、個人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當人工智能出現技術問題造成被保險人人身傷亡與財產損失時,保險公司的賠付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與個人的經濟負擔。
3.4征稅與創新
針對機器人造成的失業現象,比爾蓋茨曾表示:可以對機器人征收所得稅,對因此產生的失業者進行培訓,增強對失業人群高新產業技能的培養。在政策創新方面,可以在社會工作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以減少個體工作量或者或減少社會工作日天數來增加就業人數。當一個新技術得到了廣泛使用時,隨之而來還有其衍生行業與衍生產品,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改變仍然難以做出準確描繪,這就要求人類積極創新,盡快適應新科技帶給人類社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