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詩中的酒文化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唐詩中的酒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唐詩中的酒文化

篇1

關鍵詞:唐代詩人 詩酒情結 詩酒交融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也是酒的故鄉,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于物質的,但酒又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而詩與酒的聯姻,更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梢哉f,在古代中國,特別是盛唐時代,許多優美的詩篇都是中國酒文化的產物,詩酒之緣,在唐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據統計,《全唐詩》中有“酒”字者共計5113首,而唐詩之詠酒及與酒有關者多達萬首。如此豐富多彩的飲酒詩和詠酒詩,反映出唐代詩人普遍具有非常濃厚的詩酒情結。

一、酒文化與唐詩不可分割之關系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產生美,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爸練鈺邕_,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唐代詩史中俯拾皆是。唐詩中涉及酒的詩有近萬首,間接與酒有關的幾乎占唐詩的半數。在唐人的生活中,酒扮演著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大凡朝廷官宴、鄉社聚會、節日往來、送別餞行、朋友相逢、個人獨酌、聽歌觀舞等,上從帝王將相,下至貧民百姓,都與酒密切相關,而這些都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唐代的酒與酒文化可以說是唐詩重要組成部分。試想,唐詩中若是沒有李白的《將進酒》、《月下獨酌》、《把酒問月》,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王維的《渭城曲》,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翰的《涼州詞》,李賀的《致酒行》等名篇,唐詩無疑將會大為減色。

酒浸入了唐詩的靈魂,唐詩中充滿了酒文化的精神。唐詩中浸透著尚俠重義、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浸透著超越現實束縛、積極爭取人格獨立的自由精神,浸透著昂揚奮發、生機勃勃的創造精神,這些精神都與酒文化精神息息相關。唐代的詩人們大都嗜酒,酒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他們創作詩歌時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條件,王績說:“平生唯酒樂,作性不能無。朝朝訪鄉里,夜夜遣人酤?!?《田家三首》其三)李白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贈內》)杜甫說:“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徐步》)白居易說:“但遇詩與酒,便忘寢與餐。高聲發一吟,似得詩中仙。引滿飲一盞,盡忘身外緣。”(《自詠》)論起酒與詩的密切關系時,他們常在詩中詩酒并提:“一見醉漂月,三杯歌棹謳?!?李白《楚江黃龍磯南宴楊執戟冶樓》)“客醉揮金碗,詩成得繡袍。”(杜甫《崔駙馬山亭宴集》)“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自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隋為世累詩千首,醉是吾鄉酒一樽?!?溫庭筠《杏花》)唐代詩人與酒、唐詩與酒文化間的密切關系,于此可窺一斑。

二、詩酒交融對當代詩人創作的影響

詩酒本同源。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認為西方的詩來源于希臘悲劇,而希臘悲劇來源于原始希臘酒神的祭祀儀式。柏拉圖談到詩人靈感緣起時說,靈感就是一種迷狂狀態。一種如醉如癡、神智昏迷、精神恍惚、類似瘋癲的狀態,詩人正是在酒神的狂歡中靈感閃爍,創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詩作。將酒引起的生命的力感化為對人生詩意追逐的動力,心靈的飛翔成為活性的生命的沉醉,這是詩化審美化生命的沉醉,詩人在醉境中擺脫世俗的羈絆,洞見世界的光輝,從某種意義上講,詩的形式本身就是酒神儀式的移位。

詩是酒之華。從唐詩豐富多彩的詠酒詩和與唐人大量的酒后所作的精彩詩篇來看,這些詩確實是唐人酒文化營養基中所孕育出的精神花朵。“醉后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張說《醉中作》)“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詩之與酒恰如花之與葉,互為表里,相依為伴。從唐詩的興盛和創作的角度上來講,酒的功勞不可泯沒。酒能夠激發出詩人創作的激情和靈感,使想象插上了翅膀,讓詩人感覺到一種思想的亮光,領略到一種靈魂飛升的姿態。只有想象才能夠真正揭開人們內心深處的自由的欲望,讓人們在夢想中獲得生存的智慧和力量,激勵著人們重新返回精神的高邁和圣潔。藝術是一種夢想,是通過想象來實現人們人類內心的自由沖動,展示了人類豐富而廣闊的精神景觀,體現人類靈魂的偉岸和不朽。想象是文學給人以詩性的力量并使人們超越庸?,F實的重要保障。是體現一個作家精神深度和藝術品位的核心素養。想象常常是以非固定、非理性的方式,呈現出人類思維無限廣闊的可能性的前景。它沒有邊界,沒有終點,只要人類的心智足夠強大,就可以抵達無限豐富的奇異的地帶。因此,在文學創作中,酒作為刺激物,與詩性相結合,激活了創作主體的潛在思維,引領著人們向著生機勃勃的詩性境界飛翔。關于此點白居易有深刻體會。他在詩中寫道:“醉來狂發詠?!?《偶吟》)“酒狂又引詩魔發?!?《醉吟二首》其二)他晚年的詩多寫于醉中。在醉中,詩人的想像力特別豐富,平時所想不到的奇思妙語、獨特構思。都會突然出現。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崩钯R的《將進酒》:“桃花亂落如紅雨?!边@樣美妙的詩句,也只能是酒中的產物。“詩句亂隨青草發,酒腸俱逐洞庭寬。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微茫夢一般”。(李群玉《重經巴丘追感》)詩人的想像確實十分豐富而奇妙,在醉中可謂是涉筆成趣,觸目成詩。

此外。酒對于詩歌創作的情緒引動、環境氣氛的熏陶也具有獨特作用,酒對于詩歌創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更是情有獨鐘??梢哉f。沒有酒,就沒有李白,沒有杜甫,沒有 白居易,一代唐詩將大為遜色。凡此種種都表明,詩酒風流是唐代的社會風尚,是唐代文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對于唐人來說,沒有詩的人生是寂寞的,沒有酒的詩歌是干涸的。酒,成就了一代唐詩。

三、詩酒交融展現唐代詩人的審美情境

在尼采的美學中,醉是一種基本的審美情緒,醉是詩酒交融的表現形態。與西方酒神的醉不同,中國唐代詩歌中酒和詩緊密聯系,充滿著詩性智慧,是一種心靈的自遠狀態。自遠是詩酒交融的基本特征。自遠是人生負重的消解,是輕盈的舞蹈。心靈的自遠是上下俯仰自得、遠近歸去的心靈悠游。詩和酒交融的自遠審美狀態是一種對自己于此在生命和現存生命的享受,是“心遠”的意境。我們說,“心遠”是一種心理距離,或者說是一種精神挪移。這種精神挪移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回歸的過程?!霸弃Q有奇翼,八表須臾還”,因為心遠,而能圓融,而能夠保持心靈的澄澈、明凈;因為心遠,而能夠悠然神遇,化于自然,于悠然中打開生命的新天地。詩和酒交融的審美精神正是一種生命精神,是心靈的自遠。這種自遠使人走向生命真實,感受到勃發的生命力感,達到超越時空的審美極至?!白砭车娜松鸂顟B無酒而醉。既悲戚又疏放,既充滿激情,叉富有蜜意。既飄逸曠達又澄明無滯,追求生命力的高揚。崇尚審美世界的空靈”。

生命之真是心靈的醉鄉,這是詩酒之醉的邏輯起點。尼采的酒神精神提倡一種“真”,提倡一種更原始、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精神。然“中國的生命意識同西方殊異。它淵源于中國人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傳統心態。因此在生命的反思與體驗中,它不是向前以死作為生命的界定。而是折回頭來走向人們所自來的生命的本真狀態和自然的原始狀態,走向圓滿自足的自然感性”。唐代文人飲酒賦詩的過程也是尋找心靈真實、回歸本真的過程,而醉態正是生命情態的展現?!扒Ы痱E馬換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襄陽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嘩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馱浦歌》其十二)詩酒的醉境為詩人思想心靈的騰飛插上了翅膀,醉境中彌漫著的是飛動的情思和本真的情境,這種醉態的生命表現出一種本真的生命氣質。

詩與酒所開創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馮友蘭在《新原人,境界》中指出: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的不同的意義,就構成了人所有的某種境界。人所有可能的境界有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把天地境界作為最高境界,把天地境界中的人稱之為圣人。在唐代詩人眼中,飲酒不單純是為了解愁、娛樂和創作,而是事天依地的存在。杜甫的著名詩篇《飲中八仙歌》就傳神地勾畫出當時八位豪飲者生存狀態:“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百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辟Z至的《對酒曲二首其二》更能代表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天地境界:“春來酒味濃,舉酒對春叢。一酌千憂散,三杯萬事空。放歌乘美景,醉舞向東風。寄語尊前客,生涯任轉篷。”

參考文獻:

[1]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5.

篇2

一、文化自覺

在其論著《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中提出:“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形成、特色和趨向。”[4]明白中國酒文化的形成、特色和趨向,是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起點和基礎。

(一)中國酒文化的形成

1.在物質層面。根據張崇?。?000)[5]、馮恩學(2015)[6]等學者的研究以及對吉林省大安酒廠遺址的考古,中國白酒(蒸餾酒)的商業性生產始于遼金時期。在此之前,中國生產的酒類主要是黃酒(發酵酒)。也就是說,中國酒文化在早期是黃酒文化,然后才是白酒文化。此外,不同時期的制酒原料、酒具也反映了當時物質層面的酒文化。

2.在精神層面。中國古代文人往往借酒起興助興、抒懷、激發靈感、釋放潛能,逐漸形成了借酒促詩、借酒生詞、借酒頌歌、借酒激賦、借酒疾書、借酒成畫的文人酒文化。在朝堂宴會、接風洗塵、餞別送行、自飲獨酌、親友相聚、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場合,表達酒情、酒態、酒具、酒味、酒場、酒令、酒藝、酒制、酒境的詩詞歌賦和書畫藝術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流傳至今的五萬余首唐詩中六千多首與酒有關[7];《宋詞三百首》中126首與酒有關;杜甫詩文中與酒有關的約占21%,李白的約占16%,白居易的約占25%[8]。

3.在制度層面。中國酒文化體現了所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例如,西周酒文化有“五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凹Y”用酒主要是為了實現心愿、趨利避害、追求回報。“嘉禮”用酒主要是為了人際溝通和聯絡感情,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賑幡之禮、賀慶之禮等。“賓禮”用酒主要是為了接待賓客,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等,其器具擺放、飲酒秩序等都要遵從嚴格的等級規范?!败姸Y”用酒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宣揚國威君威?!皟炊Y”期間雖然要減膳少飲、停止娛樂,但也要以酒祝壽歸天、祭神祀祖、敬仰先人。隨著中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傳統的酒禮酒德逐漸消解,但新的酒禮酒德尚未確立,地方酒制也各有圭臬,制度層面的酒文化仍處于混雜多元狀態。

4.在行為層面。中國的發酵酒、蒸餾酒、配制酒的釀制技藝,中國領先全球的陶瓷酒具燒制技藝(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在于燒制溫度、使用原料、堅硬程度、透明度和釉料),各個地域和民族豐富多彩的酒事活動等,都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

(二)中國酒文化的特色

與西方國家的主要酒種——葡萄酒、啤酒及其玻璃酒具相區別的是中國主要酒種是白酒和黃酒,其傳統酒具大多為青銅器、漆器、陶器和瓷器,其制作和包裝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傳統美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是中國酒文化的物質特色。與西方國家的酒神精神、法治精神相區別的是中國傳統酒文化體現了文人雅士的放蕩不羈和創作才華,并與儒學同體同構,中國的現代酒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中國酒文化的精神特色。與西方國家對酒類問題較為完善的綜合治理相區別的是中國的傳統酒文化以儒家“禮治”為基礎,并被統治者賦予了樹立權威、明確等級儀式化的功能,而中國的現代酒禮酒德和相關法制尚處于建設階段,這是中國酒文化的制度特色。與西方國家看重酒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相區別的是中國酒文化體現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更看重酒事活動中主賓的身份和地位、遵循的酒禮與酒德、場面的奢華與氣派、氣氛的和諧與熱烈、關系的融洽與拉近等,這是中國酒文化的行為特色。

(三)中國酒文化的趨向

影響中國酒文化趨向的兩大現實語境:一是全球化,二是現代化。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趨向,主要取決于如何處理中外酒文化之間的關系。一些外國酒文化在其強勢經濟的裹挾下流入中國,并在文化軟實力占優的情況下與中國酒文化相交融。中國酒文化若因此淡化甚至丟掉自己的民族傳統,就會變成羸弱、無根、忘本的文化;若自我陶醉、故步自封,也會與現實漸行漸遠。中國酒文化唯有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為內在要求,以中外互補、、融合創新為發展路徑,才能彰顯自身特色、增強國際認同、提高國際地位、促進國際傳播、開拓國際市場、繁榮國際貿易。

在現代化語境下,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趨向,主要取決于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首先,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保存,而是包含創新的延續。有關部門應研究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傳承機制,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傳承水平和傳承積極性,保護傳統酒鎮、酒村、酒區、酒肆、酒坊、酒窖等文化空間及其傳承體系,對酒文化既要進行傳統表達,又要涵養現代生機,尤其要借助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現代管理增強其傳承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應以新思維、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來開發利用酒文化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以現代精神文明改造傳統酒禮酒德,以現代社會治理改變酒風酒俗,以更高標準創造新的酒文化。

二、酒駕治理

中國機動車駕駛的普及性和民眾飲酒的普遍性,使得酒駕(包括酒后駕車和醉酒駕車)成為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盡管2011年2月25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酒駕車定為犯罪,2011年4月25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安全法修正案(二)》再次明確了酒駕的責任歸咎,但仍有不少人不顧法律威懾,不顧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抱著僥幸心理實施酒駕。2014年,中國發生酒駕交通事故5669起,導致8000多人傷亡,而且,機動車違法統計排序中酒駕違法位列第二。酒駕在中國難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當代酒禮酒德建設乏力以及酒駕治理手段欠缺,所以,應從加強酒禮酒德建設和完善酒駕治理手段著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酒駕治理體系。

(一)加強酒禮酒德建設

禁酒文化是一些西方國家治理酒駕的基礎,而當今中國受傳統酒禮酒德的影響,很多國人仍然鼓勵多飲、贊揚能飲、夸耀善飲,而且以酒事活動作為人際應酬的介質和工具,認為“無酒不成席”“酒桌上好辦事”,酒產業的商業話語也賦予飲酒以各種美好的象征,許多地方仍流行勸酒、拼酒和變花樣逼酒,這就意味著中國在短期內難以形成以禁酒為主題的酒禮酒德,也難以復制西方國家以禁酒文化為基礎的酒駕治理。

在此情況下,我國應借助各方力量,以交通安全建設并強化當代酒禮酒德,以媒介廣泛傳播和相關活動組織者讓大眾耳濡目染、親身體驗當代酒禮酒德,逐漸形成駕駛員自覺自律、他人勸誡監督的社會氛圍,進而形成酒駕治理的基礎。這就需要政府帶頭組織整治酒風和治理酒駕的相關活動,需要交通部門向全社會進行科普和案例教育,讓大眾了解飲酒對駕駛員生理的影響和酒駕事故的慘痛教訓,需要文化和媒體機構創作、傳播理性飲酒或禁止飲酒的宣傳內容,或梳理傳統酒文化中有利于酒駕治理的文本,如《酒戒》《酒誥》《酒訓》《酒箴》,并將其改編為新的版本,需要酒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企業禁止酒駕的公益廣告,需要餐飲企業推行安全、健康、文明的餐飲文化,提供醒酒、代駕、代呼出租車、張貼醒目標語等安全服務,需要監督機構向警方及時通告拒絕接受安全服務且試圖酒后駕車的人員狀況,并將其列入不良行為名單。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才能形成他律與自律、限制與自由、責任與權利、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當代酒禮酒德,才能以此為基礎提升酒駕治理效果。

(二)完善酒駕治理手段

1.在法律手段上。中國應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將酒駕治理與所有涉酒問題的法律治理聯系起來,加強涉酒立法,明確執法主體,豐富懲處手段,加大懲處力度,建立有序銜接、體系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執法隊伍。相對于道德建設的本土性和根植性,法制建設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特征,因此,借鑒或移植其他國家富有成效的法律,應是中國治理酒駕的重要路徑。

2.在行政手段上。政府應從源頭入手,讓酒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企業履行預防酒駕的社會責任,要求其龍頭企業帶頭預防酒駕的公益廣告并明確廣告播放的內容和次數,同時加大對酒類廣告違法的處罰力度。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政府可施行酒類產品銷售許可證制度,并要求企業在酒類產品包裝上印制交通安全警示語。針對鄉鎮農村酒駕治理薄弱以及摩托車、農用車酒駕多發的問題,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門應專門開展生動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組織村民集體學習并相互監督,同時加強對鄉鎮農村酒駕的查處力度。

3.在傳播手段上。應組織傳媒機構制作、傳播相關的宣傳內容,并面向社會公眾開辦針對涉酒問題的討論專欄。通過該專欄的自由討論、平等溝通和參與者互動,既可圍繞酒駕協調各方價值觀,并達成群體共識,又可深化對其他涉酒問題的認知,進而有利于發動更多部門和民眾參與監督管理,有利于推動相關非政府組織成立并發揮作用,有利于建設新的酒禮酒德,有利于酒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交融和價值和諧。

三、飲酒保健

隨著中國城鄉居民保健意識的顯著提高,飲酒保健得到了普遍認同,保健酒文化也就成為中國酒文化的重要類型。保健酒文化在物質層面有保健酒、中藥酒、釀制或調配工具,在精神層面有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理論、養生保健理論、企業和產品聲譽,在制度層面有醫藥管理制度、酒業管理制度,在行為層面有生產的規范操作、產品的合理使用,等等。對于飲酒保健,主要應從關注其功效和市場問題入手。

(一)保健酒的功效

按照中醫藥理論,酒能浸出并保存中藥材的有益成分,能使藥力外達肌表、內通血脈,能促進藥物成分吸收,能提升藥材的藥力和療效,所以,中國自古就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資料顯示,適量飲酒者的健康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人群[9]。那么,飲酒到何種程度才算適量?這不僅要參考醫學上的指標,還要考慮個體的健康狀況和飲酒狀態等。

按照功效,中國的保健酒可劃分為兩大類:對癥類和補益類。前者對特定人群或特定身體部位、生理系統的病癥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因而藥材選配嚴格、用藥禁忌明確,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其中一些可作為藥品在藥店銷售;后者適用性強、安全性高、消費面廣,通常具有延緩衰老、補氣養血、美容養顏、滋陰壯陽、養護臟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一般是作為飲品、食品在商業網點銷售。

(二)保健酒的市場

1.為了迅速擴大市場,一些保健酒廠在營銷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在質量管理和消費者服務上沒有下足功夫,其結果是企業發展缺乏后勁。

2.為了牟取不當利益,一些保健酒廠夸大其產品的功能和療效,在專利和非遺的申報上弄虛作假,聘請明星或專家進行不實宣傳,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其結果是被媒體曝光或被工商查處,這不但敗壞了其自身信譽,也影響了整個保健酒市場。

3.為了以品質、誠信、創新、品牌來開拓市場,一些保健酒廠注重質量管理并將工藝流程公開展示,詳細說明如何生成動植物浸提物、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酯類、多酚類等有益成分以及如何濾除雜醇類、醛類、酮類等有害成分,或者以文化創意和技術創新獲得知識產權保護、以保密配方獲得商業機密保護、以老字號獲得商標保護、以傳統技藝和傳統知識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以質量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老字號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來打造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

將來,保健酒廠若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發展,還應在產品細分、突出特色、體現差異、電子商務、餐飲配套、物流配送、酒類會展等方面進行精耕細作并尋求突破。

四、改良酒風

酒風直接體現了行為文化,并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緊密關聯。正常的餐飲娛樂,人們往往以飲酒放松自我、增加趣味、增進感情、消除隔膜。正當的人際交往,人們有時以贈送酒類禮品表達情誼、和諧關系。但更引人關注的是中國的不良酒風,如公款吃喝、借酒事活動進行公關和賄賂、借各種名目濫辦酒席、借大操大辦收取禮金、為了攀比和“面子”鋪張浪費等。雖然有的不良酒風得到了遏制,但有的仍在變相發展甚至加劇蔓延。中國高檔禮品酒市場大于自飲酒市場的事實,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良酒風的嚴重性。不良酒風不僅浪費大量公款、加重家庭負擔,更使得一些人飽受“酒精考驗”進而健康受損,更會損害中國的民主建設和法治建設,惡化干群關系和人際關系。改良酒風應是中國酒文化建設中的政策性任務,其工作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嚴格監管公務接待用酒

自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了類似規定,對公務接待用酒進行更加具體、更加嚴格的監管。例如,新疆、安徽等地在規定中要求政府、國企、事業單位的公務接待一律不得飲用任何人和任何單位提供的任何酒類,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資等特殊情況需要飲酒的,必須報本級紀委(紀檢組)審核批準。在國家和地方“禁酒令”漸趨嚴格的情況下,公職人員的不良酒風明顯扭轉,但還有一些公職人員將酒席轉移到食堂、會所、民宅、農家樂等隱秘場所,并通過地方政府預算中的“其他支出”、黑市發票等報銷費用。對此,應改革公務接待制度和報銷制度,強化審計監督職能和預算約束功能,要求黨政機關定期向社會公布“三公”消費,實現公務接待預算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進而杜絕隱蔽吃喝、暗箱操作、隱性開支、做假賬等不良行為。

(二)以專項政策改良地方酒風

在這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貴州省普定縣出臺了《關于禁止國家公職人員違規操辦酒席的暫行規定》和《關于引領淳樸民風規范酒席辦理工作的意見》,并由主要縣領導牽頭成立了“規范城鄉酒席辦理工作領導小組”,實施了“四五六”工作法,即組建四支隊伍(宣傳隊、互助隊、糾風隊和巡查隊),明確五個內容(酒席的范圍、規格、流程、標準和主體),強化六個環節(責任分解、村民自治、宣傳引導、臺賬管理、公開曝光和督促檢查)。該縣將酒風改良與星級文明戶評比掛鉤,濫辦酒席者不僅失去評選星級文明戶的資格,而且要受到處罰。該縣實施以上政策之后,公職人員違規操辦酒席的事件基本杜絕,民間以各種名目濫辦酒席的現象也顯著減少,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謀求發展。

以此為參考,各地政府應以切實有效的專項政策改良酒風,使地方形成正當消費、理性消費、節儉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透明消費的酒文化。為了遏制酒類產品的特權消費、求人消費、炫耀消費和奢侈消費,避免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的形象受到不良影響,政府應制止地方酒廠為其產品貼上“部門專供、領導專用、帝王御用、國宴等級”等標簽,并沒收貼有此類標簽的產品。

五、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可分為物質文化的融合(設施、設備、人員層面)、精神文化的融合(企業精神、理念、知識、科技、品牌層面)、行為文化的融合(管理行為、業務行為層面)、制度文化的融合(行業制度、企業制度層面)。目前,酒文化與旅游文化、創意文化、互聯網文化的融合已成常態,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業態、動力源和增長極。

(一)酒文化與旅游文化融合

該類融合使得酒文化具有了旅游價值和旅游功能,由此也產生了新的旅游類型——酒文化旅游。根據酒文化的類型,酒文化旅游可分為白酒文化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啤酒文化旅游、黃酒文化旅游等;根據發展的側重,酒文化旅游可分為生態旅游、工業旅游、節慶旅游、遺產旅游和養生旅游。名酒生產企業是酒文化旅游的主要發起者。例如,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綿竹劍南春、古藺郎酒等名企推出了宜賓五糧液酒史博物館、中國宜賓酒圣節、瀘州老窖陳列館、瀘州1573老窖窖池、劍南春酒史博物館和酒坊遺址、郎酒廠天寶洞和地寶洞等酒文化旅游產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也發起或支持酒文化旅游,如瀘州市建設“中國酒城歷史文化旅游區”并將酒文化旅游確定為該市旅游的主打類型、宜賓市打造“中國白酒之都”、青島市政府將“青島國際啤酒節”打造為國際著名的酒文化旅游品牌和亞洲最大的啤酒旅游盛會。

(二)酒文化與創意文化融合

該類融合使得創意設計、創意開發成為酒文化創新的核心動力,使得創意產品成為酒文化創新的重要成果。例如,對酒類產品的造型、包裝、展銷、廣告、衍生品以及酒廠的建筑、內外部環境、品牌形象、網站等進行創意設計,對與酒相關的詩詞歌賦、文物古跡、名人名事、民俗文化、工藝美術、工業景觀、農業產品等進行創意開發,推出既保留酒文化韻味和內涵又滿足消費者審美、實用、便利、安全、舒適、時尚等需求的高附加值創意產品。

(三)酒文化與互聯網文化融合

該類融合使得與酒相關的企業網站、電子商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等不斷涌現,酒類產品的生產、倉儲、運輸、銷售、消費環節逐漸網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越來越多的相關企業向自學習、自適應、自協調、自進化并且不斷創新的“智慧型組織”方面轉變,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開始以互聯網思維發展酒產業。例如,從業人員以大數據分析市場,面向不同的消費者及其“痛點”進行產品的精準開發和精準營銷,企業以020模式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以C2B模式保障消費者的參與權、定價權、選擇權、評價權進而實現企業與消費者雙贏,以交互式網絡平臺將消費者轉化為編外員工和企業“粉絲”,以網絡營銷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營銷法則,以全球化網絡體系將產品生產和企業經營模塊化,以小眾市場和分散市場開發實現“長尾”經濟效應。

六、結語

本文對中國酒文化的五個關鍵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尤其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角度對問題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分析,以期有利于酒文化自覺、酒駕治理、大眾健康、酒風改良和產業融合,有利于中國酒產業探尋發展路徑和優化發展環境。由于以上問題涉及眾多領域且相互關聯,所以其實踐者應打破不同地方、部門、行業、企業之間的壁壘,建立跨領域的決策、管理和協調機制,建立相關機構和廣大民眾積極參與的動力機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提高中國酒文化的軟實力,進而使其在世界酒文化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全根.酒文化是中華飲食文明的奇葩[J].中華文化論壇,2009,(4):110-113.

[2]萬偉成.中華酒文化的內涵、形態及其趨勢特征初探[J].釀酒科技,2007,(9):70-74.

[3]姜娜.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民參與——日本酒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及其借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5-59.

[4].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8-18.

[5]張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變與展望[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0,(2):27-29.

[6]馮恩學.中國燒酒起源新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163-176.

[7]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詩酒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4-87.

[8]周全霞.試論中國古代的雅文化與酒[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83-86.

[9]汪建國.科學飲酒,有益健康,預防治病[J].中國釀造,2010,(1):180-185.

〔責任編輯:崔家善〕

篇3

唐人王翰的一首《涼州詞》,發散著葡萄美酒的千年醇香,使人不飲自醉。

在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酒文化浸日久。然而,直至上個世紀末,中華酒文化一直都是白酒一家獨大。雖然歷史上葡萄酒也曾有如唐詩中的亮相,但那多只是驚鴻一現。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飲酒習慣也在發生著悄然變化。如今,葡萄酒以其獨特的魅力、醇美的口感,以及對健康的導向作用,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而從需求的角度看,葡萄酒在我國是典型的朝陽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李華的出現,順應了這一時代潮流,引領了葡萄酒消費觀念,啟動了葡萄酒學人才流向,拓展了葡萄種植區劃,促進了葡萄酒產業壯大,推動了葡萄酒業在中國的發展。

那是1984年,度完暑假的李華帶著一些國產葡萄酒興致勃勃地返回法國,在研究所里舉辦“首次中國葡萄酒品嘗會”。沒想到直率的法國同事呷了幾口酒后,直言不諱地告訴他:“這也叫葡萄酒?中國的葡萄酒就是這味道?”

李華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他發誓要研制出堪與洋酒媲美的中國葡萄酒。

如今,賀蘭山麓果香四溢,董志塬邊酒香甘醇,李華今生,終可值此一醉。

“去陜西,去楊凌,去西北農大!”

1982年,李華考上了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園藝系賀普超教授的出國研究生,遠渡重洋,赴法國波爾多第二大學葡萄酒學院留學。

三年半的時間,從法語都不會到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葡萄與葡萄酒博士學位,李華走完了常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求學之路,還拿下葡萄酒工程師、葡萄酒品嘗員和管理工程師3個專業文憑。

畢業后,與當時的“出國潮”逆流而行,李華成為上世紀80年代稀缺的“海歸”。

尚在法國時,賀普超教授與他商議在我國自己的大學里創辦葡萄酒專業,他興奮異常并積極為之奔走,先后回國3次說服有關部委領導,促使專業早日成立。

1985年,葡萄栽培與釀酒專業終于落戶西北農業大學,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李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后,謝絕了好幾家外國公司的聘請,直飛北京。

“你是國內第一個葡萄與葡萄酒博士,想到哪兒去工作?是北京?上海?廣州?還是你老家四川,你自己挑吧?!眹医涛萍几刹抗芾砭值囊晃煌緹嵝牡卦儐杽倓偦貒睦钊A。

“我早已經考慮好了,去陜西,去楊凌,去西北農大!”

“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李華說:“葡萄是葡萄酒的最主要原料,而葡萄酒的一切質量因素都存在于葡萄當中,葡萄酒的加工工藝只能表現質量,而不能創造質量,只有用高質量的葡萄才能生產出優質葡萄酒,正所謂‘葡萄酒的質量是種出來’的?!?/p>

中國能不能種出優質的釀酒葡萄?在李華之前,答案是這樣的―

“中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使得中國不具備生產優質葡萄酒的立地條件?!报D這是法國的葡萄酒權威和同行得出的結論。

挑戰權威需要勇氣,更需要專業精神。

為了證明在中國可以“種”出葡萄酒,李華率領他的團隊開始了艱苦的探索,創建了中國葡萄酒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

他們在研究了釀酒葡萄成熟過程與中國雨熱同季特殊氣候條件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釀酒葡萄氣候區劃新指標體系。

為了將這一答案作得更扎實,他們確立了中國釀酒葡萄的優生區,建立了符合中國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的以“無霜期和干燥度”為核心的釀酒葡萄氣候區劃指標體系,為中國釀酒葡萄氣候區劃奠定了科學基礎。

他們還完成了適于中國實際的釀酒葡萄氣候區劃和品種區域化研究,證明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大部具有發展葡萄酒產業的潛力,推動了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合理布局,保證了不同產區葡萄酒的風格和多樣性,同時提出并構建了中國葡萄酒地理標志及其保護體系。該區劃指標體系得到了國際葡萄學界的高度評價。

他成功地了權威結論,并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僅能種出葡萄,更能“種”出優質葡萄酒。

證明自己的結論并不是終點,根據區劃結果,中國葡萄酒產區90%以上分布在冬季需埋土防寒的北方地區,且埋土防寒時間最長可達半年,而世界其他葡萄酒產區不存在葡萄埋土防寒的問題。埋土防寒區葡萄傳統的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差,且不適應機械化生產。

為了擴大能夠“種”出優質葡萄酒的區域范圍,李華創立了埋土防寒區葡萄“爬地龍”栽培新模式,促進了生產的機械化和簡約化;證明了行間生草對埋土防寒區葡萄生長和葡萄園生態的涵養作用,降低了冬春季節表層土壤流失。

“爬地龍”模式是我國葡萄栽培制度的重大革新,為生產的機械化、簡約化、規?;?、標準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這一研究成果在中國主要葡萄酒產區示范推廣20多萬畝,占全國釀酒葡萄栽培總面積的22%。

除此之外,李華還創立了基于中國大陸性季風氣候條件下釀酒葡萄原料特性的葡萄酒釀造工藝技術體系,構建了以原料評價為基礎、以“浸漬”為核心的各類葡萄酒復合工藝技術體系,保證了產地內年際間葡萄酒質量的穩定性和產地間葡萄酒的多樣性。

他還建立了中國葡萄酒酒酒球菌資源庫,獲得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蘋果酸―乳酸細菌優良菌株SD-2a和新型酵母抑制劑,推動了蘋果酸―乳酸發酵的普及,解決了傳統工藝中二氧化硫添加量過高的世界性難題。

他揭示了葡萄酒的成熟機理和關鍵影響因子,提出了葡萄酒分階段陳釀的理論和技術。他的研究明確了工業化條件下微氧技術的作用機理,首次將微氧技術應用于工業化生產,建立了葡萄酒工業化微氧成熟工藝技術體系。

原料和工藝難題的解決,使行業瓶頸得以突破,接下來是否可以安然迎接葡萄酒產業的井噴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差距”

李華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無論教學科研還是生產技術、設備水平、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著不小的差距,而這些差距,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差距。

他經常在深思著這樣的問題:發展葡萄―葡萄酒事業,僅靠一個專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辦自己的葡萄―葡萄酒學院,擴大辦學規模、增設新的專業,提高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

在他積極倡導和策劃下,西北農大校園里一座別致的歐式建筑終于拔地而起,中國第一個葡萄酒學院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宣告成立。

葡萄酒學院建院以來,伴隨著中國葡萄酒質的變化,伴隨著中國葡萄與葡萄酒事業的騰飛,在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中國沒有哪一個大的葡萄種植者沒有聽過我們的輔導,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沒有我們的畢業生?!弊鳛樵洪L的李華,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自信又自豪。

他的底氣來自于葡萄酒學院本身雄厚的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的實力,來自于葡萄酒學院創造的無數個業界第一:我國第一個“葡萄栽培與釀酒”專業,第一個中國和亞洲的葡萄酒學院,第一個葡萄酒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第一個中國葡萄酒特征指紋圖譜技術系統……

學院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承擔企業和地方政府委托的橫向研究課題30多項;培育出優質抗病葡萄新品種“愛格麗”、“媚麗”和“嘉年華”3個葡萄新品系;“我國葡萄酒技術體系研究與產業化開發”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3次;獲國家發明專利27件;成功開發出系列葡萄酒、利口酒;600余篇,被引近6000次,其中SCI100余篇,被引700余次;出版專著23部,創建了中國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的培養體系和教材體系。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目前學院已經發展成為亞洲綜合實力第一、世界排名第四、招生規模最大的葡萄酒學院,成為我國目前唯一培養具有國際就業能力的葡萄與葡萄酒生產、經營和管理的葡萄酒工程師的學院。學院同時與國內100多家葡萄酒企業及葡萄基地建立了技術協作關系,在科研、教學、生產等各個環節中,加速成果轉化,加速新產品開發,加速新技術的儲備,加速新型葡萄酒人才的培養,從而也加速了中國葡萄酒業開拓的步伐。

在李華的積極倡導下,學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中國學生到國外學習,國外學生來國內實踐,多方拓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國際化視野。

隨著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成長,葡萄酒學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現已形成了???、本科及研究生培養體系。幾經努力,立足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葡萄與葡萄酒學工程本科專業及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葡萄與葡萄酒學博、碩士授權點相繼得到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辦批準。依托學院建立了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亞洲葡萄與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學院同時成為了國際葡萄酒大學聯合會教學基地。此外,學院還與10多個國家的葡萄與葡萄酒教學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聯系。專業創辦30年來,累計為行業培養了200多名本??粕?、350余名博碩士生,10000余名各類培訓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為葡萄酒行業的技術管理骨干。

目前,葡萄酒學院畢業的學生已遍布全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葡萄酒學院的畢業生也構成了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基本技術和市場中堅力量,他們中的一些人還遠渡重洋,到法國、澳大利亞、北美、南美等世界傳統的葡萄酒產地擔任重要職務。在世界頂級的葡萄酒產地,也開始出現了從黃土高原走來的中國人的身影。

李華領導的葡萄酒學院已被中國葡萄酒行業譽為“葡萄酒行業的黃埔軍?!?,“中國葡萄酒行業人才的搖籃、技術的源泉、產業的支點”,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葡萄酒教育、技術、科研中心。

“葡萄酒大國向葡萄酒強國發展,自然優勢向產業優勢發展”

“中國是葡萄酒大國,但是離葡萄酒強國的距離還很遠,我們有良好的自然優勢,但是能不能轉化成產業優勢呢?”李華提出了兩個總體目標:“葡萄酒大國向葡萄酒強國發展,自然優勢向產業優勢發展?!?/p>

為了突破葡萄酒產業鏈的原料制約瓶頸,李華研究和推廣適合我國埋土防寒地區的栽培模式,并通過這些技術的推廣,使葡萄酒產業實現升級換代,以加速我國西部地區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并以此為突破口,實施多層次加工,產、供、銷一條龍,為西部地區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找到一條有效途徑。

如今,從河西走廊到渭北旱塬,從東海之濱到浩瀚沙漠,李華主持的葡萄酒學院“農民弟子”們已經建立了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園區,中國的葡萄栽培面積躍居世界第七、葡萄產量也躍居世界第五位。

為了將產業資源更好整合,他提出以市場為中心的“市場―葡萄酒―原料”的良性循環系統概念。他的足跡遍布我國主要葡萄與葡萄酒產區,考察指導各葡萄酒廠現代葡萄酒的技術更新與改造、新技術新方法的轉化與應用。

為了抓住產業發展的關鍵制約性因素,培養葡萄種植師,葡萄酒釀酒師、設計師、營銷師、管理師……把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能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李華籌建了全國第一個葡萄酒專業,建成了全國也是亞洲第一個葡萄酒學院,培養高質量的葡萄與葡萄酒科學專業人才。

為了讓科研直接為產業服務,開發更多更好的新產品,使產、學、研有機結合,李華建立了鄭州東方葡萄酒產業發展公司,并積極促進葡萄―葡萄酒產業與國際市場接軌,提高葡萄―葡萄酒產業的群體質量與整體聲譽,使之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7年李華教授帶領其科研小組開展的“中國葡萄酒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實施以來,研究成果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0多億元,間接經濟效益超過300億元。以該研究成果為指導,在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建立了40多萬畝的釀酒葡萄基地,并在這些地區形成了葡萄酒產業,全國葡萄產量從80萬噸增加到200多萬噸,葡萄酒產量從20萬噸增加到45萬噸,葡萄酒整體質量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這不僅為當地人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解決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防沙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變當地及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致力于教學與新產品開發的同時,李華系統地整理了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建樹,撰寫了《葡萄酒工藝學》、《葡萄酒品嘗學》、《葡萄酒釀造與質量控制》等多部專著,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50多篇。尤其是他在葡萄優質抗病育種基因取代積累學說、12秒品酒方法、葡萄地理標志研究、系統論在葡萄―葡萄酒研究中的應用等成果在世界居領先水平。

國際(OIV)總裁Rovert Tinlot在促進中國葡萄酒業發展國際學術會議上評價道:“自從他從法國回到中國后,他一直盡自己的力量促進中國葡萄(酒)事業的發展。他在葡萄抗病育種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該領域中是獨一無二的。他所開創的葡萄抗病育種新途徑為葡萄科技作出了突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