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10 17:4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工智能教育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5G時代;教師培訓;專家教學;互聯網
15G時代教師培訓發展機遇
1.15G開啟互聯網發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國工信部向四大運營企業發放5G商用拍照,預示著我國5G網絡建設和應用將進一步加速。2019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中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報告2019》指出,目前,我國“智能+”社會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數字化和網絡化仍在快速發展,智能化初步應用,未來,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長期并存。5G通訊技術具有低延時性、高可靠性、高帶寬、大連接等特性,它將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革,正如華為提出的基于5G技術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暢想所言,5G通訊技術將實現工業、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融合,形成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的未來。
1.25G時代教師培訓新機遇
5G通信技術將給教育領域帶來深刻變革,5G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能夠促進智慧教育、智能遠程教育的應用發展,將對教師培訓產生重要影響。中國移動通訊發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書》分析認為5G標準發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網絡成熟需要3-5年,而達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變革則需5年以上。教師培訓是教師繼續教育獲取新知識、提升行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實現跨時間、地域資源共享,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5G時代,教師培訓在授課方式、互動教學、協作學習等方面都會產生巨大影響。例如,5G通信技術的低延時性將極大程度上消解網絡平臺信息傳輸的延遲效應,實現真實情境再現,為情景化學習等遠程參與式學習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網絡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是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5G的性能目標是高數據速率、減少延遲、節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設備連接。
2.1高數據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韓國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開發第5代移動通信(5G)的核心技術,該技術可在28GHz超高頻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傳送數據。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訊技術服務的傳輸速率僅為75Mbps。2018年2月,華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標準5G商用芯片巴龍5G01和5G商用終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頻)、mmWave(高頻)等主流5G頻段,理論上可實現最高2.3Gbps的數據下載速率。
2.2低延遲
5G通信技術是當前領先而可靠的網絡技術,其空中接口時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夠滿足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實時應用。2019年1月,我國一名外科醫生在福建省,利用5G網絡操控約48公里以外的機械臂開展手術,成功切除了一只實驗動物的肝臟,實現全球首例遠程外科手術,手術中,視頻成像、手術操作實施等幾乎同步實時完成,延時只有0.1秒?;?G網絡低延遲特點,能夠實現遠程教育人機協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確同步。
2.3廣覆蓋
5G網絡能夠實現超大網絡容量,提供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滿足物聯網通信,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未來5G將通過超密集異構網絡實現高數據流量,超密集異構網絡功率和頻譜效率高,擴大了網絡覆蓋范圍,擴展了系統容量,增強了業務在不同接入技術和各覆蓋層次間的靈活性。未來的無線網絡將部署超過現有站點10倍以上的各種無線節點,在宏站覆蓋區內,站點間距離將保持10m以內,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圍內為25000個用戶提供服務。5G通訊技術的廣覆蓋特點將有效推動智慧城市、智能家居、遠程醫療、智慧教室等領域的建設和發展。
35G對教師培訓的變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加強教師信息素養,引導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2018年9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智慧學習環境等新技術與教師教育課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等,建設開發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深度融合勢在必行。教師培訓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訓相關主體、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其中培訓相關主體主要為培訓管理者、授課專家和參訓者。從培訓相關主體的視角出發,5G對教師培訓的變革主要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的變革主要為學習環境的日益豐富和學習資源的更加多元,內部的變革主要為培訓管理者培訓理念和培訓管理方式的轉變,授課專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參訓者學習方式的轉變。內外的不斷變革促使著教師培訓向信息化、情境化、個性化方向不斷推進。
3.1教師培訓外部的變革
(1)學習環境日益豐富化。5G信息技術為當前教師培訓開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有效打破當前網絡技術壁壘,解決相關網絡性能問題,滿足VR、AR、遠程直播等教學環境對數據傳輸的要求,實現高分辨率、多設備連接,實現情景同步再現、互動實時,達到虛擬和現實的有效結合,推動遠程直播互動課堂、虛擬現實教學、觸覺互聯網等教學發展,為學習者創設一個更為自主、體驗、合作與交流的貼近真實、多感官參與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得到卓越的學習體驗。當前環境下,知識付費行業內的直播,往往是通過音視頻錄播結合及時性的互動答疑來完成,在5G時代,高數據傳輸和低延時等特點將為用戶帶來更為流暢的體驗,遠程培訓跟面對面學習交流信息傳輸速度幾乎一致,借助物聯網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實現師生實時有效互動,隨時答疑,獲得和真實面對面教學一樣的學習體驗,有效的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極大降低了學習成本,這在以往的互聯網時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網絡,結合VR/AR/XR技術,將創造以往教學中難以實現的高成本場景教育培訓,例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操作教學場景,以及相關實踐類技能類培訓的模擬演練。實現觸覺互聯網,即通過通信技術遠程控制實際或者虛擬的目標,實現遠程技能交流,這將會創新教師教育培訓中,例如美術、音樂等學科技能培訓,為學習者帶來全新的沉浸式、感觸式學習體驗。(2)學習資源更加多元化。學習資源是教師培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訓前、訓中、訓后三個階段都為教師培訓的開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撐。當下,無論是面對面的線下交流,還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交流,都是基于視覺、聽覺等感官通道,通過語言、文字、表情、手勢、圖片和視頻等信息呈現方式實現信息的獲取、傳輸和交換的。隨著5G時代的到來,5G+AI+VR/AR技術深度融合應用,將使得學習資源不再僅僅是停留在文本、圖片、音視頻中的單一知識,學習資源更多時候將是一種將知識蘊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更加生動而富有趣味,讓參訓者身臨其境,充分調動參訓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實現多模態學習與互動,充分發揮參訓者的主體性,實現“做中學”。
3.2教師培訓內部環境的變革
(1)專家教學趨向智能化。5G帶來的網絡可以稱之為“超級高速公路”,信息更新、傳輸速度達到空前,信息呈現方式多樣化,伴隨著智能技術的滲透,將為教師培訓帶來諸多便利。同時,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會對教師原有知識和技能帶來挑戰。在5G時代,教師培訓課堂不僅僅是單一的教師講授,培訓者還能夠協同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綜合運用多元的學習環境實現情境教學,精準捕捉和分析參訓者學習狀態,實時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從一般教師向超級教師轉變。(2)教師學習更加自主化。5G時代,學習將變得無處不在。依靠5G網絡,我們可以不受電腦、流量的限制,隨時隨地學習各種培訓課程,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5G網絡實現跨地域分享,無論是身處繁華的大城市還是偏僻的鄉村,都能夠通過5G網絡享受頂級教育專家的教學指導,學習將變得更加自由。5G將使教師自我提升的外部環境阻礙將變得越來越小,教師參與培訓的內驅力將更多來自于自身的需求,豐富的學習環境和多元的教學資源將不斷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先進的信息技術結合大數據將為每位教師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教師學習將變得更加自主和個性。(3)培訓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術將有效解決當前培訓管理者在教師培訓訓前、訓中、訓后各項工作中遇到的若干問題。訓前階段,傳統培訓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訪調研、網絡問卷等方式獲取教師培訓需求,結合實際制定培訓方案,傳統方式費時費力,且獲取的信息不一定準確。5G網絡結合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能夠為培訓管理者獲取參訓教師培訓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準掌握每一位教師的培訓需求,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做支撐。訓中階段,培訓管理者能夠利用5G+AI+大數據技術實現實時跟蹤掌握參訓教師學習狀態,及時反饋和優化培訓方案,做好培訓服務工作。訓后階段,通過對前期培訓數據的綜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個參訓教師培訓目標的完成情況,做到科學總結反思,為做好后續服務提供有力支持。
篇2
一、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提出的新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有著以下四點要求:
(1)智能型人才。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處在了一個智能化的時代,加上人工智能研發的不斷深入,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就必須著眼于智能型人才的開發,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具有洞察力、判斷力和創造力的新型人才。
(2)創新性人才。創新是當前我們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大型國有企業到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企業深知,在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的利用就是對資源、資本的利用。要想擺脫單一的技術與生產模式,就必須將知識作為生產的主要內驅力,創造核心技術,這一切都離不開創新性人才。
(3)復合型人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人才有著多方面的要求,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復合型型人才,包括科技技能、管理技能、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更加需要在某一個方面精通,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高級人才,這樣才能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才能是企業管理井井有條,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4)協作型人才。這是一個協作性時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已經早已告別自給自足的時代,人要想取得發展,就必須通過協作與社會建立關系,獲得自己的日常所需。企業也是同樣的性質,現代企業是一個鏈狀供應體系,單憑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必須通過團隊的協作,發揮團隊精神,大家集思廣益,互幫互助,匯聚共同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一項工作,才能生產出更好的產品。
二、知識型人才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要求
知識型人才的開發與管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薪酬有著更高的要求。知識型人才大多都是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他們讀了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的書,付出了高昂的?r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取得了社會認可的學歷和經驗,也具有著較高的市場競爭力,所以對于薪酬要求自然有著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企業有著科學的薪酬福利體系,在五險一金、旅游、餐飲等各個方面滿足他們的要求。
(2)追求自我價值。知識型人才不局限于對薪酬的高要求,他們更想通過自己所學與努力取得一番成就,獲得企業與社會的認可,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要去企業必須重視“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尊重他們的個人價值,提供成長和上升渠道,激勵他們努力拼搏,實現自己的夢想,促進企業的發展。
(3)人才的流失。在知識經濟時代,誰掌握了核心人才,誰就掌握了核心技術和人脈。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從核心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做起,在加強以人為本管理的同時,加強人才的風險管控,營造出和諧的企業環境,使人才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三、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新發展
(一)實施動態管理
實施動態管理,即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首先要堅持全局管理,既要在橫向對企業員工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也要在縱向上加強對知識型人才的開發和管理。其次要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積累經驗的同時,不斷調整管理理念和方法。然后要堅持管理與服務的結合,在管理中提高市場敏銳度,正確及時地了解市場狀況,發現顧客的需求,提供更優秀人才。
(二)建立終身培訓制度
教育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工程,也是留住優秀知識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快速變化的市場不僅要求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加強對員工的培訓,還要建立終身培訓制度,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培訓模式,形成企業獨特的培訓體系。通過聘請培訓專家及相關人員,定期為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及員工進行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職業素養,提升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推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轉變人力資源管理者角色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定位和管理方法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認清自身的角色,并進行相應的轉變,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了解企業競爭對手的優缺點,學習對方的優點,把對方的優勢轉變為劣勢,并對對方的弱點進行有效的攻擊。要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為企業開發和管理人才;在這一基礎上,積累工作經驗,逐步地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企業留住更多優秀的知識型人才。
篇3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發展;問題;措施
引言
自動化技術屬于人工智能技術,核心在于與人類智力相仿的智能機器,在電力行業主要應用于自動控制、信息處理、系統運行、研制開發、電器技術以及計算機電子等技術,使電力系統的運行擺脫了人為操作,實現了電力系統向集成化、專業化、智能化轉變。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和完善,真正使問題得到解決,才能促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更好的發展。
一、電氣工程自動化概述及其在電力系統的作用
1.電氣自動化技術概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電力行業必須加大創新和改革力度,提高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水平。目前,傳統電氣技術與更新的技術設備不匹配,難以支持先進設備的高效運行,需要新的、更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來支持設備的運行?,F代電氣自動化技術,結構相對完整,電氣設備更新及時,形成了一些創新的技術成果,操作方便、簡單高效,設備運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從根本上提高了電力應用的整體水平。電壓自動控制系統、電力機械自動控制和發電自動控制是自動化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氣工程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有大量復雜的工序。該自動化系統可以利用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設備及專業知識,如監控管理技術和通信技術、科學管理、保護、控制和檢測電力系統設備等。通過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集成復雜程序的分析和管理,簡化工作流程和環節,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不僅降低了安全事故問題的發生,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
2.電氣工程自動化在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一是控制準確性高。傳統的電氣工程控制管理通常需要對控制目標實行建模處理,建模的動態方程構成較為繁雜,建模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不確定的問題,造成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難以保證控制目標模型構建的順利實現,準確性控制程度不高。采用自動化控制技術,經過軟件設計后較為穩定,受外界干擾因素影響小,對電力系統的整體控制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效率性,確保電力系統的正常高效運行。二是控制靈活性高。相對于傳統的人工控制電氣設備運行,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靈活性較高,控制設備運行中有自動調整運行參數的功能,在使用過程中能根據運行情況自行調整一些相關數據參數,參考運行中實際的響應速度、魯棒性等參數改變就能實現自動微調,確保最佳的運行狀態,把大量的人工監測和調試解放了出來,變得更加快捷化和科學化。三是控制安全性高。應用電氣自動化技術能通過計算機保護技術對系統運營情況和故障進行檢測診斷,及時發現隱患,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同時。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通過遠程技術對運行狀況進行管理和技術維護,實現了被動維修轉化為預防性維護和維修,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設備突然故障帶來的損失,確保了電力系統的正常高效運行。
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設計還不夠科學合理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幾年電氣自動化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越來越廣、越來越成熟,但系統設計人員對電氣自動化技術掌握不精通,還存在一些電網技術設計不合理的現象,設計時存在漏洞,為系統運行埋下安全隱患。另外,技術標準不太規范或執行不嚴格,在實際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運用中出現事故頻率較高,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高效運行造成一定影響。
2.電力設備質量不高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在應用時因電力設備運行問題產生的安全事故占比較大,通常主要是因為電力設備和自動化技術難以高度匹配,有些設備產品性能缺乏質量保障,有的設備高技術含量不夠,導致系統運行中出現安全問題。
3.節能力度不大電氣工程和自動化正常運行需要能源保障,電氣企業生產過程中對溫度環境、照明環境等有一定要求,需要根據運行狀況不斷的改變作業環境。但實際上企業提供的能源保障都是通過持續發熱或持續供電措施來保障的,缺少智能化控制技術。雖然也能滿足系統的運行要求,但當氣候、環境等發生變化是,工作環境不能實現智能化的調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費。另外,有些高功率電氣設備生產過程中對能源的利用不充分,或對移除能源沒有設置必要的回收裝置,即造成能源浪費,也會污染周圍環境,影響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統的運行效果。
4.電氣自動化系統集成效果差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模塊,各模塊逐步接觸,但一體化的系統集成度還不高,各管理模塊如配電調度模塊、輸變電變電站安全維護模塊等模塊間信息交流不順暢,一旦一個模塊出現了問題,不能第一時間反饋到其他模塊去,影響整個電力系統的自動化運行。
三、加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發展的對策
1.加快自動化技術的國際化標準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在電力系統運行中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電力系統運行的效果和效率。當前我國電子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越來越多,但質量和功能還存在某些缺陷,發展良莠不齊,同類產品差距較大。還有些設備的兼容性不強,在電力系統應用中導致操作管理存在隱患。未來要使電氣工程自動化應用更好發展,必須推進自動化技術向國際標準看齊,確保工作流程的標準化實施,確保設備的兼容效果和基礎功能得到良好的發揮。其次,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要向實現保護、控制和測量工作的三位一體化方向發展,比如在電氣自動化的保護、控制、測量等各方面有機結合,通過保護工作采集設備故障信息,通過控制和測量提高檢測信息的精準度,促進整個自動化系統實現智能控制。
2.提升系統的應用維護水平要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自動化技術管理隊伍,定期組織各種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實戰演練和對專業水平的考核,提升維護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要提升自動化技術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借助各種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及時采集與處理電力系統中所需的運行數據和通信數據,為電網可靠、安全運行提供科學參考。
3.提升系統應用的管理水平一是要合理設計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模式,合理設計自動化技術分布式結構,通過電力系統的運行,將控制、保護、測量等大量信號通過管道傳輸到處理層的信號處理模塊和電力系統設備。分布式結構的各單元模塊應相對獨立,避免相互影響。通過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提高自動化技術管理水平。此外,系統還應設置相應的串行通信接口,使自動化技術能夠方便地應用于不同的電網環境。二是優化電力系統設計,提高自動化技術管理水平。在電力系統設計中,應盡量簡化二次接線,更換損壞的繼電器,科學設計開關柜與主控機的邊界,優化開關柜內部接線。制定統一的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標準規范,如電力系統中的通信控制器、模擬面板、RTU電力設備等,必須嚴格執行自動化技術標準,充分發揮電力系統的功能。
四、總結
篇4
一、工作思路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堅決扛起維護校園安全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以師生為中心的安全發展思想,筑牢防線、織密網線、嚴守底線,大力防范化解影響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的重大安全風險,防范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發生,為新時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安全保障,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標
堅持以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切實解決思想認識不足、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實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在強基礎、補短板、建機制、控源頭方面狠下功夫,扎實推進我區校園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通過開展三年專項行動,推動各學校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安全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完善和落實重在從根本上消除教育系統事故隱患的責任鏈條、制度成果、管理辦法、重點工程、工作機制和預防控制體系,全面加強教育系統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使師生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明顯提升,校園安全突出風險明顯整治,校園安全基礎建設水平明顯提高,校園及周邊安全環境明顯改善,校園安全長效機制明顯健全,校園安全形勢明顯向好,校園安全事故明顯減少,實現教育系統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
三、主要任務
(一)學習宣傳貫徹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專題。一是組織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各學校要及時傳達學習關于安全生產的最新指示要求,區教育黨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集中學習。集中組織觀看學習“生命重于泰山——學習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電視專題片。二是組織開展事故警示教育。深刻汲取典型事故教訓,以案說法、以案警示、以案促改,組織開展事故警示教育。各學校組織全體教職員工,至少開展一次集中警示教育。各地、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制作事故警示教育片,印制警示教育資料,舉辦警示教育展覽。三是組織開展對話談心活動。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安全對話談心活動,各學校主要負責人與教職員工談心,深入學習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措施落實。(牽頭股室:辦公室、校安辦、教育股,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幼兒園、各職業學校)
(二)全面落實教育系統安全責任體系。一是全面落實學校安全主體責任。推動學校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建立“人人有責、層層負責、各負其責”的全員安全責任體系,健全“明責、知責、履責、問責”的安全責任運行機制。二是落實教育行政部門監管責任。教育局指導督促學校加強安全管理,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監管機制,推動學校落實安全防范措施,著力消除盲區漏洞。三是落實領導責任。貫徹落實《省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實施細則》,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進一步落實教育局、各學校黨政領導干部安全責任,堅決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政治責任。四是強化督查督辦。加強督查檢查力度,充分利用通報警示約談問責等工作方式,強化安全責任落實。(牽頭股室:督導室、監察室、校安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幼兒園、各職業學校)
(三)不斷完善風險隱患防范治理體系。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部位、環節、群體等,全面排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春、秋季開學前,緊盯三防建設、校舍建筑、教育教學設施、消防取暖、食堂食品衛生、交通校車、實驗室及危化建品安全、校園周邊安全等各個方面,集中組織開展一次安全隱行患排查整治活動,形成安全風險隱患清單,落實防范管控措施,實現隱患排查、登記、整治、報告、銷賬閉環管理。春、秋季開學后,緊盯學生欺凌暴力和矛盾糾紛線索,以及特異體質、心理疾病、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學習困難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學生思想表現和行為動態等情況,集中組織開展一次線索、問題排查化解工作,并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的模式,定期開展談心談話,加強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心關愛和幫扶疏導。同時,按照日巡查、周排查、月報告制度要求,每月上旬報送學校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清單和學校重點關注學生排查幫扶工作清單。進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風險隱患排查聯動機制,開展“安全你我他、師生家長共排查”“風險隱患大家防”等活動,鼓勵引導師生、家長、社會公眾舉報隱患、反映問題,營造人人關心校園安全、全力消除安全隱患的良好氛圍。(牽頭股室:校安辦、教育股,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幼兒園、各職業學校)
(四)實施安全素質提升工程。一是深入開展安全教育。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落實安全教育課時、教材、經費、師資。中小學每學年不少于12個課時,職業教育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設置學分,進行系統化安全教育。充分利用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契機,開展科普講座、親身體驗、專題專欄等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宣傳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災減災、消防、食品、交通、防溺水、防踩踏、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掃黑除惡等專題教育。二是強化安全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安全應急演練,中小學每月、幼兒園每季度至少組織一次應急疏散演練;職業學校按照實際,組織好應急疏散演練。強化安全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支持推動建設一批集場景模擬、新媒體技術、互動體驗等形式于一體的學生安全教育體驗館、體驗教室建設。建設一批安全管理在線開放課程,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強化案例警示教育和沉浸式互動體驗,提高安全教育的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三是提升安全教育師資的專業水平。實施安全教育教師專項培訓,提高安全教育教師隊伍水平。四是提升管理人員素質能力。分級分批組織學校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開展培訓,采取業務輪訓、專題培訓、研修培訓等多種方式,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干部能力素質。加強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牽頭股室:教育股,校安辦、人事股,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幼兒園、各職業學校)
(五)實施提升安全基礎支撐保障能力工程。一是加強安全防范基礎建設。落實區平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平安建設方案,強化學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安全防范建設整體水平。中小學、幼兒園認真落實區教育區“校安工程”校園監控建設,制定路線圖、時間表,推進行動計劃按步驟實施。校園重點部位、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安裝視頻監控并接入公安機關、教育部門的監控或報警平臺。二是提升安全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動學校建設安全物聯網監控系統和安全管理平臺,積極推廣應用溫度傳感、煙霧報警、視頻監控等技術,加強安全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進行安全監督管理的制度。三是加強學校建筑及設施設備安全管理。建立校舍及內部設施定期檢查報告、維護維修、改造驗收制度。指導學校全面排查建筑物安全隱患,查找并整治違法建設、違規改變建筑主體結構或使用功能等造成的安全隱患,落實學校建筑所有權人承擔使用安全主體責任。校內無D級危房、危墻、違章搭建彩鋼板臨時建筑等。全面開展設施設備專項體驗,查找設施設備安全隱患和突出短板,設施設備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質量標準。四是強化學校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督促各類學校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嚴格落實值班和信息報告制度,推動與學校周邊重點救援力量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加強學校應急保障隊伍建設及應急物資儲備,完善應急管理分級響應制度和程序,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升風險防范能力。根據學校實際和形勢變化,適時修訂應急預案。五是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推動學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和風險,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規范標準,規范安全管理和監督行為,把安全生產貫穿學校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落實教育系統安全管理統計分析制度,依法參加有關事故的調查處理,監督檢查事故單位落實防范和整改措施情況。(牽頭股室:校安辦、電教館、項目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六)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管理
1.加強消防安全管理。一是推行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建立完善教育系統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健全與消防救援機構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組織學校開展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加強消防宣傳。將消防安全納入教育宣傳培訓內容,積極推進消防宣傳“進學校”,每年部署學校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組織開展“消除家庭火災隱患”“消防安全開學第一課”等專題教育活動,2020年將消防知識納入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內容,2022年實現學校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全覆蓋。三是加強人員培訓。分批次、分類別組織學校消防安全責任人和管理人開展消防教育培訓,2022年底實現培訓全覆蓋。學校建立常態化全員消防培訓制度,落實入職必訓、定期培訓、轉崗輪訓等要求,全面提升教職員工消防安全意識。四是集中整治行業消防安全問題。2020年組織各類學校集中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高層建筑開展消防安全綜合整治,及時消除隱患。加強學校電氣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善落實用電安全管理制度,規范電器設備設置和電氣線路敷設,積極應用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對一時難以整改的隱患,列出整改計劃,明確整改時限,力爭在三年內基本整改完畢。(牽頭股室:校安辦、教育股,人事股,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2.加強學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實校長陪餐、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原材料索證索票、食品留樣等學校食堂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對學校炊管人員、從業人員全員培訓力度,加強對在校師生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營養的宣傳教育。定期開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糾,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按照“中小學校食堂等級量化評分細則”,對學校食堂硬件設施及管理進一步規范。加大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建設,并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任務。(牽頭股室:資助中心、校安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3.加強校車交通安全管理。協調相關部門,嚴格落實《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督促指導學校和校車服務提供者嚴格落實校車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務方案,強化源頭管理、動態監管,保障校車通行安全。改善校車通行條件,加強校車通行管理,提升校車通行安全水平。加強校車駕駛人常態化培訓教育,利用典型事故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和隨車照管人員安全教育培訓。依法嚴查嚴處校車超速、超員、疲勞駕駛、動態監控裝置應裝未裝、人為關閉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清查“黑校車”。加強與應急管理、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完善聯動工作機制。(牽頭股室:校安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4.加強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健全實驗室及危險化學品安全分級管理責任體系和監督體系,建立實驗室人員安全培訓機制。全面開展危險化學品排查工作,建立危險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開設實驗室安全相關專業及課程,把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加強鍋爐、電梯、壓力容器、管道以及氣體鋼瓶、高壓滅菌鍋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特種設備管理人員須持證上崗,加強對特種設備日常檢查保養。(牽頭股室:項目辦、校安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5.凈化校園周邊環境。推動相關部門加強校園周邊200米安全區建設,加強對安全區內有關經營服務場所、經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落實“四個禁止”,即禁止設立上網服務場所、禁止設立歌舞廳、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禁止設立彩票專營場所、禁止設立存在安全隱患的場所。協調相關部門清理整頓校園周邊非法經營商販、攤點、違章建筑等;嚴格整治向學生出售非法出版物、販賣“三無”、“五毛”食品等突出問題。(牽頭股室:行政審批股、校安辦。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6.加強其它安全管理。一是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溺亡專項治理。聯合省委政法委等部門,深入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溺亡專項治理工作,推動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及學校落實工作職責。深入開展防溺水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掌握防溺水知識。組織發放《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家長加強對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和監管。二是做好學生欺凌防范工作。按照省教育廳等九部門《轉發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機制,做好學生欺凌排查、防范和處置工作。密切家校聯系,共同防范欺凌事件的發生。三是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切實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著力提升災害防范預警能力,切實增強學校防御自然災害能力。會同有關部門深入開展校園及周邊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年檢、預警、信息監測公告、隱患排除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構建保障校舍安全的制度體系。四是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組織全區教育系統開展掃黑除惡攻堅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涉黑涉惡線索排查工作,根除影響師生安全和學校穩定的黑惡隱患,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五是做好反恐怖工作。開展反恐怖專項行動,提升教育系統反恐怖綜合能力和治理水平。(牽頭股室:校安辦、教育股。配合部門:各鄉鎮教管中心、區屬中小學)
四、時間安排
從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動員部署(2020年6月)。按照市教育局和區安委會安排,結合實際,組織制定細化本地、本校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治理目標、重點任務、責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時限等內容,全面做好本地、本校專項行動的動員部署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底)。各學校按照本方案和本學校實施方案,全面排查本地、本校安全風險隱患,建立問題隱患和整改“兩個清單”,明確排查時間表、整改路線圖、工作責任人,積極發動各方面力量,加快實施,精準推進各項排查任務落實,確保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堅(2021年全年)。各地、各學校對照前期排查的“兩個清單”,堅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細化各項治理舉措。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推進會、掛牌督辦、跟蹤整治等措施,加大專項整治攻堅力度,確保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達到預期治理效果。
(四)鞏固提升(2022年全年)。在推進校園安全突出風險隱患整改的同時,深入分析共性問題,深挖背后的深層次矛盾和原因,總結梳理專項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及時上升為制度規范,形成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校園安全風險的系統性、機制性治理舉措,提升整體治理水平。
各學校要每年對專項行動工作進行總結,形成年度工作報告,2022年底形成三年行動報告,分別于每年12月15日前,報教育局校安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學校要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深刻認識開展教育系統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的重要性,樹牢安全發展理念。要強化領導責任,勇于擔當作為,主要領導親自研究、分管領導具體主抓,及時研究解決重大校園安全問題。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和工作專班,定期聽取整治情況匯報,研究推動工作措施,確保各項任務按步推進、按期完成。
篇5
關鍵詞:組織內容; 內容安全; 風險識別方法; Web挖掘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1-0021-02
互聯網上的文本內容中,一部分信息和內容對組織以及個人具有積極的影響,而另一部分則會造成消極的影響。例如,某人通過淘寶網購買了一件商品,但是他認為該商品質量存在問題,于是他在商品的評價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當認同此評價的個體越來越多的時候,該評價就演變成了熱門評價,既而可能會引發個體對該商品的嘲諷、謾罵,最終對商品的銷售產生無形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如何去識別可能發生的風險?如何去評價風險發生之后造成的影響?又如何去降低對資產所造成的損失?
“內容安全”是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內容安全是指由信息內容所引發的信息安全事件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損失。能夠引發內容安全事件的風險即是信息內容風險。因為信息內容安全事件等相關概念不適用于社會組織,現對相關概念進行擴充,具體如下:“組織內容”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信息中與組織相關的內容,以及個人或其他組織針對這些信息所持有的態度?!敖M織內容風險”是指與組織相關的內容可以為個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利用,在利用過程中對組織的無形資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1
本文主要研究組織內容風險的識別方法。第一部分為引言,第二部分描述了國內外有關信息內容安全的發展現狀,第三部分介紹了組織內容風險識別方法體系,第四部分主要討論了內容分析法,第五部分詳細說明了網絡計量法,第六部分對本文介紹的識別方法進行了問題分析并提出了改進方向,第七部分運用分析工具對廣西師范學院的官方網站進行了外鏈分析,第八部分比較了不同類型組織的風險差異性,最后對本文的研究內容作了總結。
1組織內容風險識別常用分析方法體系
上文中提到,內容安全是由信息內容所引發的信息安全事件,那么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可以參考情報分析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從而形成一套組織內容風險識別分析方法體系,如下圖1所示:
1.1鏈接分析法
鏈接分析法是根據網站與網站之間的相關性來進行操作的,無論何種網站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網頁組成,而這些網頁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這種相關性是指:1)內容相關性。網絡信息從某個方面來講是聚合的;2)結構相關性。網頁與網頁之間以某種結構相互關聯;3)功能相關性。站點可以通過它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4)附屬相關性。網站的主體是內容、結構和功能,而相對于這些主體部分,網站上的廣告、網站上的友情鏈接以及初次之外的其他鏈接等都暫且歸為附屬相關性。
網頁中存在著大量動態的超鏈接,它是網頁的重要元素,幾乎所有的網頁都是利用超鏈接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系。超鏈接一方面便于引導用戶瀏覽網頁;另一方面,網頁鏈接的創建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既超鏈接時常會指向它們認為想要網站訪問者看到的網頁,因此這些超鏈接隱含了大量人為設定的目的信息。所以,對互聯網的鏈接結構信息進行充分挖掘,將對改善Web信息檢索準確度、Web隱式社區的發現等方面產生極為重要的意義。
1.2文本挖掘法
文本挖掘主要由以下步驟構成:
(1)文本預處理:將文本對象轉換成文本挖掘工具能夠識別的格式。一般包括兩個主要步驟,既特征抽取和特征選擇。
(2)文本挖掘:是指采用數據挖掘以及模式識別等方法獲取面向特定應用目標的知識和模式。
(3)模式評估和表示:利用已確定的評估標準進行評估。
1.3主題聚類法
主題發現也叫主題抽取或者主題識別,其作用是處理和分析大規模信息同時使用戶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理解信息內容,探究信息中的主題。當前對于主題發現并沒有一個明確定義,只是將從復雜大規模信息源中獲取主題并進行表現的一系列技術方法統稱為主題發現。通過精讀一系列相關項目和論文,筆者認為,主題發現可作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主題發現方式較為靈活,只要是可以發現代表性信息的方法都可以歸納為廣義的主題發現。比如,針對文本的主題發現有:從高頻被引論文中提取高頻詞來代表主題領域、基于語義局部性思想來判定主題領域等多種方式。
狹義的主題發現是指從文本中提取關鍵文字信息,將主題聚焦在某幾個詞上的方法。此種方法需要發現文檔中的關鍵問題,聚焦關鍵詞并選取適當方式呈現,其也是目前主流的主題發現方法研究模式。本文的主題聚類法主要基于此種定義。
主題發現的目標在于運用一系列語義理解方式,從文本中自動提取關鍵詞或術語,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聚類,從而發現主題,并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該方法的關鍵作用在于利用語料自身的組織和結構來發現語義信息。聚類方法還有另一優勢,傳統方式是利用基于詞的匹配來發現語料中的信息,其沒有考慮到語料自身的結構在理解語料時會發揮的作用。所以,更準確地說,主題發現并不是某一項特定的技術,而是很多方面技術的綜合運用。
2 鏈接挖掘工具應用及分析實例
目前,國內外有為數眾多的免費鏈接分析工具。本文選取國內一款名為“站長工具”的外鏈查詢工具進行實例分析。該軟件是一款Web頁面工具,其界面如下圖所示:
該工具有三個文本框,第一個填寫分析的域名對象,然后點擊右側“查詢”按鈕即可得出所需結果;后兩個為附加項,可在查詢的同時輸入需要的外鏈文本或過濾不需要的域名,亦可對文本進行模糊匹配查詢。
現使用該工具對廣西師范學院官網進行鏈接分析,復制廣西師范學院官網域名,粘貼到“請輸入查詢的域名”后面的對話框中,得到分析結果如下:
由圖中可以看出,本域名有反鏈數74個,子域名數3個;點擊“子域名”右側展開按鈕,可查看結果中的3個子域名,如下圖:
每個子域名后面中括號內的數字顯示了其反鏈數。該工具的排序方式有權重、PR、反鏈數三種;“只顯示nofollow”為附加條件,可選擇查看是否帶nofollow的域名。網頁主體內容顯示了本域名所有的反鏈;每條反鏈下方的信息從左到右分別表示:該反鏈的域名、本域名在該反鏈中的權重、該反鏈的反鏈數、鏈接名稱、是否帶nofollow。
通過本工具,我們可以得出的信息如下:
a.本域名有74個反鏈,3個子域名及其完整域名。
b.所有反鏈的域名、反鏈自身的反鏈數以及該反鏈是否帶nofollow。
c.本域名在各個反鏈頁面中的鏈接名稱。
d.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鏈中,網頁“廣西師范學院_廣西師范學院錄取分數線,專業介紹,圖片_新浪院校庫_新浪教育”中所占的百度權重最高,下表為百度權重各指數域名數量:
e.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鏈中,網頁“廣西師范學院_廣西師范學院錄取分數線,專業介紹,圖片_新浪院校庫_新浪教育”的PR(PageRank)值最高,PR值越高說明該網頁在google搜索中越重要,下表為PR值各指數域名數量:
f.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鏈中,網頁“123網址之家-教育大學 教育網_中國教育網_教育部_教育論文_遠程教育_成人教育_教案_教育培訓”所擁有的反鏈數最多,約為1682個,下表為各反鏈數區間的域名數量:
[反鏈數區間\&2000~1501\&1500~1001\&1000~501\&500~1\&0\&域名數量\&2\&0\&1\&41\&29\&]
鏈接分析是組織內容風險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次分析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分析其鏈接類型和鏈接動機,以便為組織內容風險識別提供基礎。
3 結論
本文就組織內容安全風險識別對已有方法進行研究綜述,列舉了兩種常用的方法和三種基于Web挖掘的法,并對列舉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時分析了各風險識別方法的不足,并給出各個方法的可能改進方向以及新的研究方向,為組織內容風險識別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組織內容風險模型[C].2013.
[2] 揚益凡,朱明等.基于鏈接相似度Web挖掘算法的研究與改進[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
[3] 揚中華,汪勇.程序員技能需求: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分析[J].現代情報,2007.
[4] 王知津,閆永君.網絡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6.
[5] 沙新光.基于主題的聚類檢索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6] 丁寶瓊.網絡文本信息采集分析關鍵技術研究與實現[D].信息工程大學,2009.
[7]Edna Reid,Marc Sageman.The Dark Web Portal Project: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ce of Terrorist Groups on the Web: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M].Springer,Berlin,2005.
[8]Deerweter S,Dunmaisst,Fumasgw.Indexing by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0(6):391-407.
篇6
[關鍵詞] 蘇州與杭州;互聯網平臺經濟;平臺經濟集聚區;移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F202 [文獻標識碼]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zhou and Hangzhou in Developing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s Supporting by Mobile Internet
LING Shoux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wo cities, Suzhou and Hangzhou, in developing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s relying on mobile Internet, the study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ities from six aspects, mobile Internet competitiveness, ecological system of industries, industrial leaders, supportive policies,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pool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t puts forward five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uilding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growing leaders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ing online transaction service platforms.
Key words: Suzhou and Hangzhou, Internet platform economy,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 mobile Internet
一、引言
隨著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平臺企業紛紛涌現,互聯網平臺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2015年4月,為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了《關于加快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從2015年到2020年江蘇將大力扶持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并建成10個主導產業突出、層次水平較高的集聚區。蘇州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智慧旅游試點城市、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地區,近年來互聯網平臺經濟集聚區發展成績突出,蘇州金楓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為國家首批電子商務產業園,同程網、綢都網、食行生鮮等網絡交易與服務平臺影響力逐步增強,常熟服裝城、吳江東方絲綢市場、江蘇化工品交易中心等傳統大型專業市場積極依托移動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進行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正進入“互聯網+”、“工業4.0”時代,影響互聯網平臺經濟集聚區發展的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作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的杭州積極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成功促進了平臺經濟集聚區的發展壯大,其成功經驗值得蘇州借鑒。
二、蘇州與杭州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的現狀比較
為掌握蘇杭兩市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的現狀,研究人員進行了針對性的市場調研,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其中蘇州選擇了金楓電子商務產業園、吳江東方絲綢市場、常熟昆承湖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產業園、蘇州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4個調研對象,杭州選擇了東方電子商務產業園(杭州網商園)、下沙跨境貿易電商產業園、西溪谷互聯網金融產業集聚區、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4個調研對象,以點帶面展開全面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分析。在對發展現狀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依據產業集聚區發展核心要素,從移動互聯網競爭力、產業生態體系、產業龍頭企業、規劃扶持政策、公共基礎設施、人才支撐水平六個方面對蘇州與杭州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進行了系統的對比分析。
(一)移動互聯網競爭力比較
據全球著名的移動互聯網調研機構艾媒咨詢《2015中國移動互聯網城市競爭力調查報告》研究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城市競爭力受城市競爭實力、資本實力、行業人才、產業配套設施、政策及產業集群、產業氛圍、網民規模等因素影響,蘇州與杭州兩市均入圍中國十大城市,其中杭州得分69.18,排名第5,蘇州得分49.2,排名第9,見表1所示。
表1 蘇杭兩市移動互聯網城市競爭力排名
資料來源:iMedia Research,2015
由表1可知,蘇州行業創新指數7.45,高于杭州5.65,行業包圍指數、產業政策支持指數、行業人才指數、資本實力指數、網民規模指數均遠遠落后于杭州。究其原因,一是杭州有阿里巴巴等龍頭企業帶動,移動互聯網行業創業氛圍較好;二是政府對信息經濟、智慧產業、人才引進培養等實施了專門的扶持政策,設立了專項扶持資金,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高;三是杭州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良好的創新創業項目贏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資本實力指數高。
(二)產業生態體系比較
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是平臺經濟集聚區的關鍵要素,是集聚區競爭能力的主要體現。2014年蘇州平臺經濟集聚區加大了資源整合力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產、商貿、電商平臺、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產業生態體系。但通過研究人員對蘇杭兩市的發展現狀調研發現,蘇州平臺經濟集聚區的產業生態體系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一是本地化、全球一流的網絡交易與服務平臺不足(詳見表2所示),尤其缺乏商貿公共服務平臺,很多中小企業信息獲取不及時,產銷難以有效對接,政府難以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二是優質便捷的專業服務機構不足,平臺經濟集聚區內很多中小企業由于移動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不足,急需IT、網絡美工、UI設計、信用認證、物流配送、金融信貸、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優質服務。
相比蘇州而言,杭州在產業生態體系打造上,一方面合作阿里巴巴等龍頭平臺企業,打造全球領先的B2B內外貿、B2C進出口、在線支付、教育培訓、金融信貸、智慧物流等完整產業鏈(詳見表2、表3所示),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產業促進政策,吸引了蘇寧云商、EMS、考拉海購等知名專業服務企業快速集聚,形成了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競爭優勢明顯。
因此,未來蘇州應著重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通過外引內培強化平臺經濟專業服務機構的聚集,推進實體經濟嫁接移動互聯網平臺,促進平臺經濟產業生態體系的完善。
(三)龍頭平臺企業比較
通過調研,發現蘇州與杭州影響力較大的龍頭平臺企業如表2、表3所示。
表2 蘇州影響力較大的龍頭平臺企業
表3 杭州影響力較大的龍頭平臺企業
通過表2與表3的比較,可以發現:蘇州平臺經濟龍頭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影響力較小,而且行業分布較為分散,缺少像阿里巴巴等領軍企業的輻射帶動。相比蘇州而言,杭州龍頭平臺企業大多全球性或全國性領軍的龍頭企業,且多屬阿里系企業,力量集中,整合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社會影響力大,具備電子商務產業生態鏈集聚發展的獨特優勢。因此,未來蘇州應充分依托先進制造業、信息產業和總部經濟的傳統優勢,大力支持蘇州本土綜合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平臺企業成長壯大。
(四)規劃扶持政策比較
作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達城市,蘇州與杭州都高度重視信息化與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政策扶持,為進一步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人員從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總部經濟、發展信息經濟、人才引進四個方面對蘇杭兩市的專門扶持政策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見表4、表5所示。
表4 蘇州相關平臺經濟規劃與扶持政策
通過表4、表5比較,我們發現杭州平臺經濟相關扶持政策更多、更細、更新,蘇州在信息經濟政策、人才引進與培養政策方面尤為滯后。2014年杭州從市政府到區政府共了三個推進信息經濟發展政策;從人才引進方面,蘇州對平臺經濟相關人才引進政策還引用的2010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姑蘇人才計劃的若干意見》,而2014年杭州推出了《西湖區關于引進海內外優秀創業創新人才“325”計劃實施意見》,2015年1月杭州推出了《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引進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因此,未來蘇州應強化信息經濟政策與人才引進培養政策方面的推進。
(五)網絡基礎設施比較
2011年至2015年,蘇州在“數字蘇州”基礎上實施了“智慧蘇州”建設“369計劃”,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三大任務,地理信息共享平臺等六大平臺,智慧交通等九大工程,有效地促進了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截止2014年底,蘇州全市移動基站數、WiFi熱點覆蓋數、數字傳輸主干網容量和傳輸速率均位列江蘇省首位;蘇州城域網出口帶寬達1800G,傳輸骨干網帶寬達7000G,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目前,蘇州全市信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強大,信息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平臺經濟集聚區的建設奠定好良好的基礎。
杭州于2012年成為中國首個跨入4G時代的城市,移動互聯網承載能力非常強。在智能管道建設方面,目前杭州擁有8萬個4G基站,城市人口覆蓋率超過95%;并在全國率先推出了“4G+網絡加速商用”和“4G+高清語音”業務,建成了以2G、4G、光寬帶為主的高速、優質全覆蓋網絡。
因此,作為江浙兩省的經濟龍頭城市,蘇州與杭州兩市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與應用水平均處于全國前列。
(六)人才支撐水平比較
從人才培養角度來說,杭州優勢明顯。杭州擁有985高校1所(浙江大學),211大學2所,擁有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一般本科院校21所,擁有高職院校17所。而蘇州目前擁有211高校1所(蘇州大學),擁有西交利物浦大學等普通本科院校7所,擁有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16所。無論從蘇杭兩市高校辦學規模、辦學條件還是畢業生質量等,杭州都明顯強過蘇州。
從人才引進吸引力來看,杭州作為省會城市,阿里巴巴龍頭企業的帶動、優質的生活環境與優越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了創業人才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雖然蘇州同樣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優越的人才引進政策,但由于地級市城市的制約,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仍較杭州還有一定的差距。從政府對人才培養與引進政策來說,杭州力度更大、政策更新、規定更細。2015年1月杭州了《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引進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非常重視對創新創業人才與團隊扶持,并將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分為ABCDE五類,具體為國內外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省級領軍人才等五類,并且從加大國內外智力柔性引進力度、加強高層次人才事業編制保障、加強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培養、加快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產業人才的培養等方面規定了專門的扶持政策。
三、蘇州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的對策建議
(一)統籌發展規劃,建設高層次水平集聚區
加快編制蘇州平臺經濟集聚區發展規劃,選擇主導產業突出、交通條件便利、信息技術發達、集群優勢明顯的區域,規劃建設平臺經濟集聚區,并明確集聚區布局、目標、功能與規模,力爭到3-5年內建成3-5個產業優勢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的高水平集聚區。重點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積極依托移動互聯網改造以常熟服裝城、吳江東方絲綢市場、江蘇化工品交易中心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聚集區,加快推進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平臺的嫁接,把傳統產業集聚區打造成具有現代信息經濟特色的平臺經濟集聚區。二是充分發揮蘇州作為全國跨境電子商務首批試點地區的政策優勢,加快跨境電子商務集聚區建設。三是積極依托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金融總部、技術、人才資源優勢,打造綜合性互聯網金融集聚區。
(二)加強制度創新,營造平臺經濟發展環境
當前,蘇州應盡快梳理現有相關扶持政策,根據平臺經濟集聚區的發展需求,加強制度創新,及時、整合、優化、更新各種相關扶持政策。主要建議如下:一是優化信息經濟政策保障環境,可參照杭州經驗,整合優化相關信息經濟促進政策與專項扶持措施,制定發展信息經濟的專門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國際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軟件開發、網絡安全等信息產業,確定信息經濟在蘇州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二是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對平臺經濟集聚區重點項目、龍頭平臺企業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在土地租金、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績效獎勵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三是完善中小平臺企業融資環境,支持江蘇中服焦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蘇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蘇隨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創新型、成長型平臺企業多渠道上市融資,穩步擴大企業債、公司債等債券發行規模。四是加強平臺經濟人才引進培養,參照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引進培養的政策措施,制定并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的引進與培養政策,逐步改變現有人才引進培養政策“碎片化”問題,努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的城市。
(三)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完整產業生態體系
為進一步推動平臺經濟集聚區建設與發展,蘇州應充分整合資源,打造集移動電子信息制造、移動電子商務、研發與技術服務、軟件開發、金融信貸、信用認證等覆蓋平臺經濟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業生態體系。由于蘇州平臺經濟產業生態體系構建已有良好的基礎,建議未來蘇州應重點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建設:一是形成優質便捷專業服務體系,支持平臺企業與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相關服務企業合作,著力引進一批與平臺經濟發展相配套的IT、信用、檢測、信貸、代運營、培訓等優質服務機構,構建覆蓋產業鏈全程的、便捷高效的第三方專業服務體系。二是推動商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針對蘇州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獲取信息難、產銷對接難、技術技能不足等實際狀況,可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協同創新、注重實效”的原則,推動常熟服裝在線、東方國際紡織城網上商貿平臺等商貿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四)強化外引內培,大力發展龍頭平臺企業
杭州平臺經濟集聚區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服務-阿里巴巴的輻射與帶動,當前,蘇州的龍頭平臺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綜合影響力都與杭州有很大差距。因此,蘇州可通過外引內培,大力發展龍頭平臺企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支持本土平臺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可把同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吳江綢都盛澤電子商務信息有限公司等平臺企業培育成國際一流的龍頭型平臺企業,可把江蘇中服焦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蘇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蘇隨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培育成國內一流的龍頭型平臺企業。二是引進國際一流平臺經濟總部,依托現有集聚區優勢和上下游產業鏈關系,有針對性地招商,集聚一批國際一流的平臺經濟總部,有效拓寬平臺經濟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平臺經濟集聚區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支持平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積極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蘇州平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支持同程網、綢都網、淘豆網、食行生鮮等本土平臺企業針對細分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形成獨特優勢,提升平臺競爭力,鼓勵蘇州傳統婚紗、絲綢等產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條件成熟的平臺企業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支持蘇州銘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平臺企業進行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形成一批商業模式先進、示范能力強的平臺企業。
(五)加快創新升級,壯大網絡交易服務平臺
創新升級是發展平臺經濟集聚區的關鍵要素,在實踐中要依托龍頭平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并舉,爭搶技術發展制高點,壯大發展蘇州各類網絡交易與服務平臺。建議現階段蘇州著力打造以下平臺:一是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將江蘇化工品交易中心、吳江東方絲綢市場、常熟服裝城、綢都網打造成國內外行業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二是打造一流消費細分服務平臺,把同程網打造成國際領先的旅游業電子商務平臺,把淘豆網、食行生鮮等生活消費類平臺打造成國內領先的生活服務平臺。三是發展綜合化互聯網金融平臺,大力支持“東吳在線”等蘇州互聯網金融平臺建設,將其打造成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四是建設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通過政策扶持,3-5年內建成1-2家國內領先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提升蘇州在全國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地位。
[參 考 文 獻]
[1]丁宏,梁洪基.互聯網平臺企業的競爭發展戰略--基于雙邊市場理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4(4):118-127
[2]趙怡昕.試述跨境電子商務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8):360-361
[3]張軍濤,黎潔岑.基于移動互聯網產業集聚的城市創新能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1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