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區位商;甘肅
中圖分類號:F12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3-0113-03
50多年來,甘肅省基于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的相對優勢,加強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后續原材料工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材料工業基地[1],礦產資源的開發有力地支持了甘肅省經濟的發展,資源型產業因此也在甘肅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礦產資源及其產業的現狀和特點
截止2005年底,甘肅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73種(含亞種,下同),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97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5種、非金屬礦產53種、水氣礦產2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第一位的有10種,為鎳、鈷、鉑、鈀、鋨、銥、釕、銠、硒和鑄型粘土;居全國第二位有3種,為鉻、鈹、普通螢石;居全國第三位有4種,為鋅、金、碲、紅柱石;居全國第四位有3種,為鉛、冶金用石英巖、重晶石;居全國第五位有5種,為銻、釩、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肅省探明礦產資源在全國占有較重要地位,探獲礦種多,主要礦產種類齊全,資源組合優勢明顯;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具有比較優勢,資源儲量分布集中;多組分綜合礦床多,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綜合利用程度較差;有些重要礦產如鐵礦、磷、硫鐵礦等貧礦多,難采、難冶的礦多,富礦少;探獲資源儲量的礦產以中小型為主,大型礦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礦產如石油、天然氣、銅、硫等的資源儲量不足,又存在結構性缺陷。
2.礦產資源產業在甘肅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來,甘肅在全國的經濟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確立為國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肅的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尤為突出,礦業產業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重和貢獻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
礦業在甘肅處于基礎地位:一是礦業產值和礦業增加值在工業產值中和工業增加值中均占有較大的比重;二是礦業產業的延伸和與礦產資源為依托的相關產業從總體上推動著甘肅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在甘肅經濟結構尤其是第二產業中居于主導地位,甘肅省第三產業相當大的部分是由礦業所產生的產業鏈效應形成的,比如,第三產業中的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等相關產業都離不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3.礦產資源產業結構分析與評價
偏離-份額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縮寫為SSM)基本原理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動態的過程,以其所在更大區域或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三個分量,即份額分量(Nj)、結構偏離分量(Pj)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j)。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礦業產業相對增長率為0.8820,增長速度低于全國。2000~2005年甘肅省的礦業產業工業總產值增加890.2181億元,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億元來自全國平均增長。結構偏離分量為937.3407億元,即結構性因素是甘肅省礦業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競爭力偏離-份額為191.892億元,競爭效果指數為0.8791,說明礦業產業增長速度慢于全國,主要是由于競爭力因素的負面影響較大,礦業產業競爭力明顯不足,導致甘肅省礦業產業在近年來的發展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
甘肅省Nj>0,Pj>0,Dj>0的產業部門僅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說明僅有這兩個部門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超過全國礦業相應部門的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部門內部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在全國礦業產業發展中具有競爭優勢。在甘肅省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其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為正值,競爭力偏離分量卻為負,說明這些部門內部的結構還比較合理,但在在全國礦業經濟發展中競爭能力較弱。尤其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總偏離分量為-13.6791億元,開發應用研究不夠,經濟效益普偏低,資源優勢未能形成經濟優勢。
4.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區位商分析
隨著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甘肅省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更加強勁,礦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可以預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甘肅省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于礦產資源產業。
數據來源:《甘肅省統計年鑒》(2001-2006),《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6) 本文用區位商指標分析甘肅省礦產資源產業進行分析。某區域某部門的區位商大于1,說明該部門在該區域的相對集中度比較高,對于本區域的發展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是基礎部門,區位商值越大,則研究區域在該產業部門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肅省礦業產業增加值區位商。
甘肅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未形成基礎部門,但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區位商卻顯著大于1,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肅省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相對優勢在迅速上升。甘肅省石油、天然氣資源不豐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重依賴外省供給。青海油田年原油產能222萬噸、天然氣17.8億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過已經投入使用的澀北――敦煌、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管道,部分資源已經輸往甘肅。目前新疆境內的克拉瑪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產量已超過 2000 萬噸,區域內的原油產能遠遠超過其加工消費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萬噸,隨著烏魯木齊――蘭州 1000 萬噸成品油管道、鄯善――蘭州 2000 萬噸原油管道的生產運營,甘肅省加工所需油氣資源即可得到滿足。
甘肅省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明顯小于1,未形成基礎部門,這是因為甘肅省黑色金屬礦產以小型為主,且礦石質量欠佳,貧礦、難選礦、復雜礦多,富礦很少。但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區位商大于1,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甘肅省鐵礦石消費單位主要是酒鋼公司所屬企業,其外購礦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現已占總消費量的50%左右。甘肅省富鐵礦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鋼開采黑鷹山鐵礦和外購大量富礦予以解決。中、遠期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是投資開發新疆哈密地區富鐵礦;二是向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購進富礦石,或投資開發哈薩克斯坦鐵礦。
甘肅省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區位商均顯著大于1,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肅省有色金屬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鉛鋅、鎳、銻等,按現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證30年或更長時期的需求。未來冶金工業的發展將是金屬合金的冶煉技術的創新,提高材質性能的收益將遠大于提高產品數量的收益[4]。目前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金屬材料的消費結構向高層次轉化,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保持較強的增長趨勢[5]。甘肅省有色金屬產業應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優化延伸產品產業鏈,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新產品,使現有的粗放型的初級產品上升為市場需要的高附加值產品。
甘肅省非金屬礦采選業的區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肅省非金屬礦采選業的相對優勢在急劇下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區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礎部門;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的區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肅省非金屬礦制品業的相對優勢在下降。甘肅省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多,非金屬礦產礦山數量占總量的76.84%,但人均產值低,多以原礦或初級產品投放市場。隨著世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術的發展,非金屬礦產在環保、節能、電子通訊、高檔建材等領域顯示出廣闊應用前景,應對價格低廉的原礦和初加工產品進行超細、超純、改性、合成等工藝處理,這樣將形成極高的附加經濟價值 [6],資源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5.對策和建議
5.1 全面規劃、科學管理、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工作,實行綜合勘查、綜合開采、綜合利用,使有限的礦產資源得到合理有序開發和充分利用。實施資源增值戰略,延長產業鏈,使資源加工增值,提高資源型產業的綜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屬礦產開發力度
甘肅省為非金屬礦產資源大省,非金屬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但是礦山采掘技術裝備落后,開采規模小,不但環境污染嚴重,而且競爭力弱;加工落后,產品單一,大多數以原礦或初級產品出售;綜合利用和應用研究差。甘肅省在鞏固發展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應加快非金屬礦物深加工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步伐,擴大非金屬礦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肅非金屬礦業的競爭力。
5.3 開辟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甘肅省礦產資源既有總量不足,又有結構性短缺,而臨近省區及國外資源對甘肅資源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甘肅省在用好省內資源的基礎上,應充分擴大礦產資源領域的省外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利用省內外、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條件,通過市場調節和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采取多種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國外礦產資源,并積極開拓省外、國外礦產品市場。
5.4 依靠科學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競爭力
科學技術是促進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礦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創新與甘肅礦業發展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加大礦業技術改進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創新,及時吸收、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擴大產業規模,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5.5 促進礦產資源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甘肅省自然生態環境本來就十分脆弱,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致使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礦產,生態環境的退化已成為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使經濟效益、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活質量提高等方面之間有機結合,協調發展[8]。
參考文獻:
[1]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甘肅省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研究[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錚,李剛強等.中國新經濟產業區域專業化水平分析[J].地理學報,2007,(8):831-839.
[4]蔣毅.論甘肅礦產資源接替與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J].甘肅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屬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7):327-331.
[6]姚書振,胡立山.湖北省礦產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地球科學,1999,(7):344-350.
[7]張翔,牛洪斌,李海林.甘肅省礦產資源及開發利用對策探討[J].甘肅冶金,2005,(1):1-4.
篇2
有色金屬作為國際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近年來其價格的頻繁劇烈波動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從有色金屬國際貿易的交易量數據看,中國、美國、巴西等20個國家是有色金屬國際貿易的主體,貿易量較大的是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本文選取了國際貿易中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的主要進口國和出口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供需、實體經濟和貨幣金融三個維度選取變量,運用國家之間構成的面板數據,建立PVAR模型,分析四種有色金屬價格的波動及其影響因素;通過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的脈沖響應函數,比較分析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不同。研究發現:①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均受國內生產總值和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供需因素對有色金屬價格產生長期的影響,貨幣供給量對有色金屬價格的影響短暫而劇烈;②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與銅價的波動密切相關,貨幣供應量和消費者價格指數與鋁、鉛、鋅價格的波動密切相關;③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的各個變量對銅、鋁、鉛、鋅價格波動的貢獻程度不同。銅貿易國的貿易量對銅價波動的貢獻度要高于其他有色金屬貿易國家;鋁、鉛、鋅貿易國家的金融因素對鋁、鉛、鋅價格的影響要強于銅貿易國家。最后,本文從進口國角度對中國有色金屬進口提出了建議:中國是銅、鋁、鉛、鋅四種有色金屬的最大進口國,應密切關注有色金屬價格走勢,建立健全有色金屬價格的實時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快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反應速度,利用金融手段避險趨利。
關鍵詞有色金屬價格;影響因素;分礦種比較;P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7-0035-11DOI:10.12062/cpre.20170461
有色金屬礦產品是國際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其市場變動與國際經濟形勢變化息息相關。2000年至2008年間,中國銅、鋁、鉛、鋅消費量分別由295萬t、518萬t、117萬t、200萬t增長至983萬t、2 196萬t、470萬t、596萬t,占全球消費量比例由19.3%、18.9%、17.3%、21.2%增長至47.05%、47.3%、43.25%、45.2%。同時,有色金屬礦產品國際價格也不斷攀升,銅、鋁、鉛、鋅國際價格不斷沖破歷史高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金屬礦產品國際價格大起大落,波動劇烈。2011年以來,在國際大宗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金屬礦產品價格也不斷下跌。截至2015年12月,全球礦業活動指數(PAI)已跌至39點,達到前3年的最低位;SNL金屬價格指數也幾乎下行至前3年來的最低點。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所必須的基礎性原材料,我國大部分的有色金屬原礦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國際價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我國的資源安全戰略,也不利于淘汰有色金屬行業落后產能,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因此,研究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對維護我國資源安全、支撐資源全球配置戰略和促進礦產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影響有色金屬國際價格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作為有色金屬供給方和需求方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又有哪些不同?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現有研究影響有色金屬國際價格波動因素的探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供給因素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有色金屬屬于資源類產品,具有資金、技術投入等投入要素密集型的特征。有色金屬生產國的開采工藝的提升、資金實力的強弱、國家管控策略的松緊,都將顯著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②需求因素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需求因素體現在多個方面。隨著需求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程度的推進,不同階段對有色金屬的需求重點會發生變化,這將對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產生沖擊。③貨幣金融因素影響價格波動。近年來有色金屬金融屬性不斷加深,倫敦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和紐約期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均上市了相關的期貨、期權產品,交易量一直保持平穩提升態勢。以倫敦期貨交易所為例,2015年,LME銅交易量為10.3億t、鋁15.6億t、鉛3.2億t、鋅7.5億t,而當年全球的實際貿易量僅分別為857萬t、1 184萬t、183萬t、396萬t,交易量分別為當年實際貿易量的120倍、132倍、168倍、190倍。大量投機資金的涌入,促使有色金屬價格急劇波動,助推市場價格變化。
1文獻綜述
有色金屬作為國際市場上流通量較大的大宗產品,影響其價格的波動因素與能源、糧食等大宗產品有相似之處,也有其獨有特征,國內外學者從供需、實體經濟等方面對其原因進行了探究。鑒于此,本文梳理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屬大宗商品的有關文獻,將相關觀點歸納為以下 供需層面,Trostle[1]等人認為,金屬礦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與新興國家的需求密切相關,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較快時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反之,則會導致價格的大幅下跌。Hua[2]等人發現,工業化率、美元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存在長期線性關系,得出結果是工業化率的提升引發的大宗商品需求的旺盛,促使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Cheung 和Sylvie[3]和Lalonde[4]等人認為,亞洲新興經濟體近年砭濟快速發展對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是引發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因素。譚小芬等[5]運用向量自回歸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國因素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驅動因素中的重要性,指出總需求是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中國因素在價格波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如發達國家顯著。
實體經濟層面,韓立巖、尹力博[6]建立涵蓋532個經濟指標的因素增強型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認為實體經濟是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李靚[7]等人運用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分別研究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機制,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實體經濟對價格的沖擊比發展國家滯后。Frankel[8]運用面板回歸方法,對利率上升背景下導致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進行了檢驗。王高尚[9]通過對石油、銅、鋁、鎳50年價格變化趨勢的分析,認為資源稀缺性和生產效率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盧鋒[10]等人研究了中國因素對2002―2007年間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的“過熱”,加劇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
貨幣金融方面,周偉[11]等人采用LPPL模型驗證金屬期貨價格波動原因,得出結果是重金屬期貨受投機影響較大,輕金屬期貨受投機影響不明顯。Akram[12]指出,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會導致全球市場的貨幣流動性增加,熱錢進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Anzuinie[13]等人建立涵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和貨幣供應量指標的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發現聯邦基金利率的下降會助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貨幣供應量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不顯著。Landgraf[14]等人對比考察了經合組織和納入 “金磚國家”后的經合組織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發現納入“金磚國家”后,貨幣金融因素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顯著性增強。鐘美瑞、黃健柏[15]等人構建MSVAR模型對銅價影響因素進行驗證,發現金融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釋膨脹期、平穩期、低迷期銅價的波動。
各商品關聯度方面,邊璐[16]等人采用VEC模型驗證了10種稀土產品價格與國際金屬價格所具有的整合關系。張晶[17]等人運用Johansen 協整檢驗與持久―短暫模型,對大米主產國中國、美國、泰國三國高中低三級大米價格變化的共有因子進行了分析,探索價格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對糧食安全的作用機制。Baffes[18]、Tokgoz[19]和Sari[20]等均證實了能源價格的上漲,會影響其他金屬商品價格的變化。
從現有文獻來看,目前對影響有色金屬礦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因素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對大宗商品的門類涵蓋較全,包括對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鐵礦石等黑色金屬大宗產品和大豆等農業大宗商品的研究較為豐富,專門針對有色金屬大宗商品的研究較少。二是對衡量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尺度一致,大多數文獻采用CRB指數來衡量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CRB指數具有權威性、時效性等特點,但作為綜合性指數可能會缺失某種特定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所隱含的信息。三是研究的視角豐富,如從需求視角、貨幣金融視角、實體經濟視角和商品關聯度視角入手,而現有文獻從貿易視角考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論述較少。
因此,本文以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國際貿易量較大的銅、鋁、鉛、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期貨價格為被解釋變量。從貿易視角出發,選取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家,分別考察需求國的進口量和供給國的出口量對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較分析銅、鋁、鉛、鋅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異同。
2研究方法、變量選取與數據處理
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向量自回歸模型(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它是基于面板數據所衍生出來的VAR系統。該模型最早是由D HoltzEakin[21]在1988年提出。隨著不少理論計量經濟學者對該模型的不斷完善,該模型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經濟領域中來處理面板結構類型的數據,孫正[22]、王美昌[23]和李穎[24]等人采用PVAR模型研究了財稅改革、貿易開發和房地產價格等方面的問題。
PVAR 模型本質上是多組聯立方程所構成的,包括了所有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本身及其滯后項,并將系統內的所有變量視為一個內生性系統,能夠反映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變化。與普通VAR模型相同,PVAR 模型的正交化脈沖響應函數能夠刻畫內生系統中變量之間沖擊的作用機制。 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yij表示基于面板數據的外部沖擊變量向量,i表示國家,t表示年度,α表示個量,β表示時間效應向量,Γj表示不同滯后期的變量系數矩陣,p表示滯后期,εit表示隨機擾動向量。本文設定,yit=(Pit,GDPit,CPIit,Mit,TDit),其中P代表有色金屬價格,GDPit代表i國t時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PIit代表i國t時期消費者價格水平,Mit代表i國t時期貨幣供應量,TDit代表i國t時期的有色金屬貿易量。
2.2變量選取
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的數據,2015年: 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銅2 453.84萬t,占世界總進口量的85.34%,智利、秘魯等國出口銅1 313.21萬t,占出口總量的70.62%。中國、美國等五國進口鋁8 432.27萬t,占進口總量的89.68%,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鋁9 251.08萬t,占出口總量的98.17%。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鉛861.31萬t,占進口總量的72.71%,秘魯、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鉛795.51萬t,占出口總量的72.69%。中國、韓國等五國進口鋅751.21萬t,占進口總量的82.15%,秘魯、澳大利亞等五國出口鋅716.32萬t,占出口總量的85.56%。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為 73.51×104億美元,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的國壬產總值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合計85.12%。鑒于此,本文選取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智利、秘魯等20個有色金屬主要貿易國為全球代表,具體國家如表1所示。
被解釋變量采用倫敦期貨交易所三月期銅、三月期鋁、三月期鉛和三月期鋅價格的變動率。選取倫敦期貨交易所有色金屬期貨價格,是因為倫敦期貨交易所是國際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而有色金屬價格也是期貨定價機制,能夠真實反映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
參考王安建等[25]、賈立文等[26]的研究成果,在被解釋變量的選取上,從實體經濟、貿易狀況和貨幣金融方面選取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大多數研究用來考察一國實體經濟水平的指標,因此,選取國內生產總值反映實體經濟層面;由于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有色金屬出口國較為集中,而有色金屬進口國也較為集中,因此選取需求國進口量和供給國出口量(TD)來反映供求層面;消費者價格水平(CPI)能夠很好反映一國的貨幣購買力,貨幣供應量(M)能夠反映一國貨幣市場的穩定程度,因此選取這兩個指標反映貨幣金融層面。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銅價沖擊時,銅價從滯后2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4期響應程度達到0.018的最高值,隨后開始下降,在滯后6期趨0??梢娯泿殴繉︺~價存在顯著的正向沖擊,沖擊的短期效應明顯且強烈。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銅價沖擊時,銅價從滯后6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10期時,響應程度達到了0.022??梢娿~價對貿易量的變化具有明顯的正向響應,且存在滯后效應。
3.3.2鋁貿易國家的脈沖響應分析
圖2是鋁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鋁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鋁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鋁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本身沖擊時,鋁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并且在滯后2期達到0.111的最高值,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在滯后10期達到0.033的最低值。與銅的情況類似,滯后10期內鋁價自身波動對鋁價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當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波動沖擊時,當國內生產總值受到一個外部的正向沖擊后,鋁價從滯后2期開始響應,在滯后5期達到0.013的最高值,隨后開始呈下降走勢。到滯后10期時,已下降至-0.008??梢妵鴥壬a總值對鋁價持續產生沖擊。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鋁價到從滯后4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滯后8期開始回升,在滯后10期趨于0??梢娤M者價格指數對鋁價的負向沖擊存在滯后性。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鋁價從滯后2期開始有正的響應,到滯后5期響應程度達到0.014的最高值,隨后開始下降,在滯后8期趨0。隨后開始上升,到滯后10期達到0.009??梢娯泿殴繉︿X價的沖擊波動性較大。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的標準差波動對鋁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鋁價的沖擊較弱,鋁價僅在滯后2期和滯后8期有負的響應。鋁是世界上蘊藏儲量較為豐富的資源,且分布廣泛,因此鋁貿易市場的集中度較低,供需結構平穩,近年來世界范圍內鋁產能過剩,鋁價相比其他有色金屬價格處在低位且波動幅度較小,因而貿易量對鋁價的沖擊不明顯。
3.3.3鉛貿易國家脈沖響應分析
圖3是鉛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鉛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鉛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鉛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本身沖擊時,鉛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在滯后2期達到0.16的最高值,并持續到滯后6期,隨后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梢姕?0期內鉛價對自身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的響應程度較弱,僅在滯后4期存在-0.04的負響應,其他時期均趨于0。可見鉛價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響應程度較弱。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到從滯后2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第5期開始負效應影響最大,達到-0.02,在第10期趨于0??梢娤M者價格指數對鉛價的負向沖擊存在滯后性。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鉛價沖擊時,鉛價從滯后3期開始有負的響應,到滯后7期響應程度達到-0.003,隨后開始上升,在滯后9期趨0??梢娿U價對貨幣供應量沖擊的響應明顯且急促。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鉛價的沖擊較弱,鉛價僅在滯后1期和滯后6期有負的響應??梢娿U價對貿易量的沖擊響應程度較弱,這與鋁價的情況類似,但原因不同。中國是世界上鉛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鉛儲量大國,對外依存度較低,因此鉛貿易狀況對國際鉛價的影響較弱。
3.3.4鋅貿易國家脈沖響應分析
圖4是鋅價、國民生產總值、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貿易量對鋅價沖擊的脈沖響應圖,描述了一單位解釋變量的標準差對鋅價的沖擊方向與程度。
當一單位鋅價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本身沖擊時,可以看出鋅價對自身的沖擊呈正向響應,在滯后3期達到0.16的最高值,隨后沖擊響應呈持續下降的走勢。可滯后10期內鋅價對自身具有明顯而持續的正向沖擊。
當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標準差對鋅價波動沖擊時,鋅價持續響應。在滯后5期達到-0.02的負響應,在滯后8期達到-0.03的負效應??梢妵鴥壬a總值對鋅價產生持續的負向沖擊。
當一單位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鋅價到從當期開始呈現負響應,在滯后5期負效應達到-0.04,在滯后10期趨于0。可見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鋅價產生持續的負向沖擊。
當一單位貨幣供應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鋅價分別在滯后2期、滯后5期和滯后8期有負的響應,且響應明顯??梢婁\價對貨幣供應量沖擊的響應明顯且急促。
當一單位貿易量的標準差波動對鋅價沖擊時,滯后10期內貿易量對鋅價的沖擊較弱,可見鋅價對貿易量的沖擊響應程度較弱,這個結果同鋁,鉛相似。鋅的單一儲量較少,往往與鉛伴生,因此鋅價的波動特點與鉛價相似。
3.4方差分解
為了解各個因素對銅、鋁、鉛、鋅價格波動影響程度的貢獻大小,量化每個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本文對影響銅、鋁、鉛、鋅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進行方差分解。如表4所示,從當期到滯后10期,有色金屬價格受自身變動的沖擊最強,均維持在95%以上。
表4左上是銅價波動因素的方差分解結果,從滯后1期到滯后10期的結果可以看出:銅價受自身變動的影響最大,均在95%以上,但呈現下降趨勢;貨幣供應量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對銅價的影響波動較大,波動幅度分別為45%和82%;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對銅價的影響持續增長,較第二期分別增長了5.77%和3.97%。上述分析表明,銅價受自身滯后效應變量的影響最大,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量對銅價的影響程度持續變大。
[3]CHEUNG C, MORIN S.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sia on commodity prices[R]. 2007:181-224.
[4]LALONDE R, MAIER P, MUIR D. Emerging Asia’s impact on food and oil prices: a modelbased analysis[R]. Bank of Canada, 2009.
[5]譚小芬,劉陽,張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中國因素有多重要[J].國際金融研究, 2014(10):75-86. [TAN Xiaofen, LIU Yang, ZHANG M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 how important of China’s factor[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4(10):75-86.]
[6]韓立巖,尹力博.投機行為還是實際需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因素的廣義視角分析[J].經濟研究,2012(12):83-96. [HAN Liyan, YIN Libo. Speculation or real demand?:a multivis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impact factor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2(12):83-96.]
[7]李n,穆月英.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分組國家的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15(10):55-63. [LI Liang, MU Yueying.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based on comparison of group countries[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5(10):55-63.]
[8]FRANKEL J A.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mmodity prices[R]. NBER, 2007:1-21.
[9]王高尚.后危機時代礦產品價格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2010, 31(5):629-634. [WANG Gaoshang. Mineral commodity prices trend in the late crisis time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0, 31(5):629-634.]
[10]盧鋒,李遠芳,劉鎏.國際商品價格波動與中國因素[J].金融研究,2009(10):38-56. [LU Feng, LI Yuanfang, LIU Liu.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fluctuations and China’s factor[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9(10):38-56.]
[11]周偉,何建敏.后危機時代金屬期貨價格集體上漲――市場需求還是投機泡沫[J].金融研究,2011(9):65-77. [ZHOU Wei, HE Jianmin. Price rises of metal future, whether market demand or speculative bubb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1(9):65-77.]
[12]AKRAM Q F. Commod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6):838-851.
[13]ANZUINI A, LOMBARDI M J, PAGANO P.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commodity pric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0, 9(1232):119-144.
[14]LANDGRAF S, CHOWDHURY A. Factoring emerging marke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liquidity and commod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42(4):622-640.
[15]鐘美瑞,諶杰宇,黃健柏,等.基于MSVAR模型的有色金屬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非線性效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6(4):45-53. [ZHONG Meirui, CHEN Jieyu, HUANG Jianbai, et al. Nonlinear effect studi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ferrous metals price fluctuation based on MSVAR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6(4):45-53.]
[16]邊璐,張江朋,宋宇辰,等.國際金屬價格指數、廣義需求與中國稀土產品價格[J].資源科學, 2014(3):92-93. [BIAN Lu, ZHANG Jiangpeng, SONG Yuchen, et al. Foreign metals index,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rices of Chinese rare earth products[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92-93.]
[17]張晶, 周海川. 國際大米價格互動性與中國糧食安全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10):163-169. [ZHANG Jing, ZHOU Haichuan.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ice for rice and the study on food securi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0):163-169.]
[18]BAFFES J. Oil spills on other commodities[J]. Resources policy, 2007, 32(3):126-134.
[19]TOKGOZ S. 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2008.
[20]SARI R, HAMMOUDEH S, SOYTAS U. Dynamics of oil price, precious meta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2):351-362.
[21]HOLTZEAKIN D, ROSEN H S. 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 1988, 56(6):1371-95.
[22]孫正, 張志超. 流轉稅改革是否優化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5(7):74-89. [SUN Zheng, ZHANG Zhichao. Whether the turnover tax reform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ional income or not[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7):74-89.]
[23]王美昌, 徐康. 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動態關系――基于全球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 25(11):52-58. [WANG Meichang, XU Kangniing. Trade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 a GVAR analysi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1):52-58.]
[24]李穎, 胡日東. 中國房地產價格與宏觀經濟波動――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 2011(2):26-30. [LI Ying, HU Ridong. Chinese real estate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based on studies of PVAR Models[J]. Macroeconomics, 2011(2):26-30.]
篇3
一、誰將承受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沖擊
中國進出口在過去十年中平均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8%和20%。外貿增幅在中國2001年加入WTO后明顯加快, 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舞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從商品類別來看, 中國外貿總額中機械運輸設備占最大比重, 在2004年的進出口總額中占45%左右。進口中第二大類是原料類制成品, 占2004年進口總額的13。2%。出口中第二大類是雜項制品(包括服裝服飾、鞋類及小商品等), 占2004年出口總額的26。2%。
隨著全球制造業的重新布局, 中國的加工貿易持續發展, 其在中國2004年占進出口總額的54%和40%。換句話說,2004年中國40%的進口流入了出口導向型行業,經過加工之后再出口。加工貿易成了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這一特點在近幾年尤為突出。
出口
出口增長主要受外部需求和實際有效匯率的影響。外部需求的增長促進了中國出口,而實際有效匯率的提高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會擬制出口。其實,外部需求是影響中國出口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均對實際有效匯率變化敏感。多數原料類產品的出口與匯率水平負相關。一些產品的出口價格競爭力不強,對匯率有較強的依賴。例如,紙類、
棉紗、黑色金屬(鋼材、粗鋼、錳等)、鋁、木質裝飾品等。人民幣匯率升值將使這些初級產品、原料類產品出口增長減緩,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在長期內將有利于中國調整出口的產品結構,畢竟我國并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這些資源類產品所處的一般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資源類產品過多的出口短期內容易加大國內“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長期內將加大國內的環境、資源的壓力,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擬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包括陸續采取下調或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停止加工貿易、提高出口暫定關稅等措施。這將有利于改善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人民幣升值與這些調控措施有異曲同工之效。
我國某些原料類行業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對匯率不甚敏感。這些行業包括焦炭、紡織面料中的有機棉纖維、有色金屬(除鋁外)等。面料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品,紹興生產的面料出口價格遠低于國際同類產品的價格,因為激烈的國內競爭把出口價格壓到了底線(競爭來自于國內廠商之間)。人民幣一旦升值,為維持同樣的人民幣價格底線,我國出口產品的美元價格將有所提高,但有于之前的國際競爭優勢明顯,人民幣升值之后的價格依然有競爭力,因次,單純的人民幣匯率升值對這些行業不會有明顯的影響。鑒于焦炭、有色金屬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產品,而且匯率、出口退稅的調整夜不會自動地帶來這些產品出口的減少,因此從長遠來說國家應該采取其他的措施對其進行控制。
制造業產品的出口普遍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大。原因在于我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多集中在低端,競爭優勢不強,競爭方式也主要通過價格手段。
總的來說,出口短期內將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這顯示出當前中國出口產品對價格優勢的依賴程度很高,缺乏非價格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這對改善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實現出口的產業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的持續增長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反觀日本、臺灣省的例子,其在日元、新臺幣大幅升值之初也受到過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種壓力最終帶來的是這兩個經濟體出口的產業升級。
進口
進口需求理論上受實際有效匯率和需求影響。內部需求與進口呈正比,實際有效匯率與進口呈反比,因為匯率的上升將導致進口商品本幣價格的下降。與出口相似,進口也可以分兩部分――國內消費或投資用進口(一般貿易進口)和加工貿易進口,因此,加工貿易生產的這部分內部需求實質上來源于外部。
因為實際有效匯率的上升將增加一般貿易進口,但由于加工貿易出口的放緩而導致加工貿易進口的減少,所以人民幣匯率升值對進口總額影響并不大。
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的進口影響各異。
將有利于中國對原料、能源產品的進口。分行業來看,橡膠、原木、紙漿、毛料、銅礦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屬等產品進口對匯率比較敏感。雖然這些原料、能源類產品的總需求有一定的剛性,但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將降低人民幣進口價格從而帶來進口量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升值未必導致鋼材進口量的增加,這是因為國內鋼鐵產能的不斷擴張帶來了較強的進口替代效應,在剔除了經濟增長導致的進口增長之后,我國的鋼鐵進口與匯率變化的關系不大。
集成電路的進口量與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呈反向關系。原因是集成電路的進口更多的是滿足于加工貿易出口的需要,人民幣升值后,集成電路進口將受需求(加工貿易出口)下降的影響而減少。
匯率的升值也未必帶來制造業產品進口量的顯著增加,其原因在于進口替代效應在這些產品上表現突出。例如電視機、錄音機、汽車等。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國內的制造能力不斷提高,一些產品的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原本需要進口的商品現在已越來越被國內生產(雖然這些最終產品的原料或者零部件仍需進口),這種進口替代效應主要體現為這些產品的進口量雖隨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長,但在剔除了經濟增長因素之后的進口量與總體呈上升趨勢的實際有效匯率負相關。
二、人民幣升值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有多大影響
因為人民幣升值將削弱中國的競爭力,會在短期內打擊出口、鼓勵進口。在沒有其他政策調整的情況下,相對的出口下降和進口增加將導致GDP增速相對基準下跌,從而進一步擬制消費和一般貿易進口。然而長期來看,進口產品國內價格的下跌將有助于擬制通貨膨脹,從而提高實際利率,導致實際有效匯率相對基準從高位回落,雖然實際利率上漲會進一步打擊投資增長,但競爭力的改善將帶動出口復蘇。因此,GDP增長會在驟降之后止跌回升。
三、那些措施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沖擊
逐步升值同時采取降息政策
利率政策可以緩和人民幣升值導致的經濟波動。假設利率在2005―2009年期間相對基準逐步下降125個基點,2009年GDP和投資將回到基準水平(投資甚至超過基準水平)。伴隨著寬松的利率政策,消費緊縮在此期間大為緩和。在人民幣升值之前將利率提高到適度較高的水平有利于為升值之后的利率調整留出足夠的空間。與維持利率不變相比,利率調整將顯著地減少經濟波動。
逐步升值同時采取財政政策
篇4
[關鍵詞]金屬礦產 地質行成條件 找礦標志
[中圖分類號] F416.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56-2
金屬礦產作為支持國民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地質資源,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金屬礦產的產生卻是需要極其復雜的地質條件的,而且金屬礦產正式生成并達到可以開采的標準,都是要經歷漫長的時間的。因此,出于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各項建設提供充足的能源資源的考慮,分析各種金屬礦產的地質形成條件并明確找礦標志以提升找礦效率就越發重要起來。
1金屬礦產的類型
金屬性礦產按照類型區分有很多種,比如貴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黑色金屬、稀土金屬礦產等很多類型。常見的,比如貴金屬包括金、銀等8種;有色金屬有錫、銅、鋁等13種;稀有金屬有鋰、鈹、鍶等8種。
2金屬礦產地質形成條件
2.1巖漿巖條件
巖漿巖活動是造成金屬礦產的重要形成因素,已經探明的金屬礦產比如鉻、鎳、鉑、銅等金屬礦產都是和巖漿巖的形成、巖漿的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巖漿在地殼內部經過底層板塊的活動或者火山噴發等很多種情況而上侵,在這個過程中就會逐漸到地表以及地表以下。在這個過程中巖漿的溫度、壓力等發生變化,就會產生分異作用,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金屬元素的富集和高度富集,這就為金屬礦產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一般來講在一些超基性、基性巖漿可能更容易形成金屬礦產。
當然,從巖漿到礦產的轉化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實際上,一般來說巖漿在經過一系列的分異、結晶作用之后,會導致巖漿內的成礦物質發生聚集從而形成礦床。而金屬礦產的形成,自然是需要在巖漿的活動中能夠發生金屬成礦物質的富集,這種礦床其成礦的過程也是非常復雜,但是必須保證礦床經過了一系列的成礦作用,才能最終成為礦石。
2.2接觸變質作用
巖漿的上侵活動中會和地殼中的其他各種地質層進行接觸,在這個過程中,巖漿的高溫和壓力降低,與所接觸的地質層物質會產生一系列化學、物理反應,從而產生變質現象。這種變質矽卡巖一般包含鈣、鋁、硅酸鹽、碳酸鹽等很多種礦物質,它們在接觸變質作用下會發生一定程度的礦化現象,我們常見的鐵礦、銅礦、錫礦等,就和巖漿巖的接觸變質作用有很大關系。
2.3熱液作用
熱液作用是金屬礦產形成的重要因素,熱液也稱為汽水熱液,是在地質作用中以水為主體的高溫熱汽溶液。這種熱液的成因也是分為很多種情況,高溫熱液蘊含的金屬離子非常多,比如鉀、鈉、鈣、鎂、鋅等。熱液的類型主要包括巖漿成因熱液、變質成因熱液、建造水熱液和大氣水熱液等多種類型。各類型的熱液本身所含有的金屬離子和具有的特性條件各不相同,但是其共同點在于都能夠在熱液的運動過程中與地層其他物質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反應的結果就是各種金屬化合物會不同程度不同純度的進行沉淀,成為礦石。當然,這個過程還有非常多的復雜變化,不過可以確認,以熱液作用帶動地層內的金屬元素、金屬離子與地層中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并沉淀是構成金屬礦產的重要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熱液活動,因為我們地球的陸地面積只占少數,海洋中的熱液活動相對而言可能要比陸地上的熱液活動更多一些。由于海底熱液運動或噴發出來之后直接接觸海水,所以和陸地上的熱液運動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地質學中,可以確定海底火山運動作為比較經典的熱液運動類型,其實對金屬礦產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海底熱液噴放與海水接觸冷卻并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就會形成熱液柱。嚴格來講,熱液柱并不是熱液,而是熱液遇到海水冷卻之后的產物。因為熱液富含金屬元素,所以在接觸海水冷卻之后,形成的熱液柱也會含有較多的金屬元素。不過正是因為是和海水接觸冷卻,所以產生的物質多為熱液硫化物,或者叫金屬硫化物,它們也是海底礦產的主要因素。而隨著地殼板塊運動,若干年后海底礦產重見天日,就會成為我們可以開采利用的礦產資源。
2.4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在金屬礦產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就像在上面已經提到的巖漿巖條件、接觸變質或者發生熱液現象,發生了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最終并不能直接形成現在地理學上定義的礦產。而只有經歷了沉積作用的過程,才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符合礦產的標準。
沉積作用發生的范圍和條件都非常多樣,總起來說分為大陸沉積和海洋沉積兩種情況。沉積作用是一個對沉積物質進行搬運堆積的過程,比如在巖漿巖的接觸變質過程中金屬元素富集或高度富集,這些物質經過搬運的過程,一般主要是風沙、河流、湖泊、海洋等的搬運作用,就會發生一些解離、沉淀、堆積等情況,在經歷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性質的變化之后,最終會成為各種條件、質地、規模等都不一樣的礦產。
沉積作用發生的情況非常多,范圍非常廣,根據具體的沉積作用發生的地質環境不同、搬運的物質不同,所產生的金屬礦產是不同的。不過可以肯定,是在漫長的沉積作用過程之后,才能最終形成礦石。
2.5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對在地表的巖石、礦體發生作用的一種最主要的、最常見的因素。風化作用主要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它們都可以對地表的巖石進行再次分異,其作用就是會使一些金屬物質得以富集形成礦床,而礦床在經歷了比如沉積作用、熱液作用等一系列復雜的地質條件之后,也將會形成鋁、鐵、稀土、金等很多種金屬礦產。
3找礦標志
3.1直接找礦標志
直接找礦標志因為能夠直接指示可能存在礦產的跡象和地點等,成為找礦的最佳助手。一般來講金屬礦產找礦標志主要有礦體露頭、鐵帽、風化殼等幾種情況。
礦體露頭就是指礦體直接在地標之外的標志,一般包括原生礦體露頭和氧化礦體露頭。這些露頭礦體可以為找礦提供直觀的標志和參考,不過是否具有符合標準的開采價值、保護價值等,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風化殼其實是風化作用下鐵、鋁、鎳等不活潑的化學元素殘留堆積形成的礦產的氧化物。它們堆積在地表,也可以直接為找礦提供參考。通過分辨風化殼與超基性、基性巖有關或者與酸性巖石有關等,可以判斷這里有鎳礦、鋁土礦或稀土礦、鐵礦、錳礦等。
鐵帽其實是對金屬硫化物風化之后的一種集合體進行描述的方式。鐵帽的辨識需要通過鐵帽的顏色和構造特點的分析來進行。根據經驗判斷,如果鐵帽的顏色為磚紅色,可能其下蘊藏有黃鐵礦,如果是褐色則代表著可能是黃銅礦,如果是深栗色則可能有輝銅礦。
而如果考慮鐵帽的構造特點,可以辨別是否有金礦、銅礦等金屬礦產。
3.2間接找礦標志
圍巖蝕變是指受到巖漿的熱液作用發生蝕變的圍巖,其分布范圍比礦床礦體的分布范圍要大,比礦床更容易被發現,因此可以通過發現蝕變圍巖來進行礦產探測。具體來講,根據圍巖蝕變的具體形貌和構造不同,可能會蘊藏的礦產也是不同的。比如夕卡巖化、云英巖化、鉀長石化、硅化或者綠泥石化等,其所指示可能存在的礦產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尋找金屬礦產的話,也要根據具體的圍巖蝕變形貌和地質特征來進行考察。
指示礦物作為礦床形成過程中的伴生礦物,可以作為一些礦產的指示標志。比如綠簾石、石榴子石是矽卡巖礦床的主要指示物,鉻鎂鋁石榴石是金剛石礦床的經典指示物等。根據這些指示物的不同,也可以進行相關創產的勘察。
舊礦遺跡是對我國古代、近代已發掘的礦產進行發掘之后的遺跡,比如廢舊的老礦洞、煉渣等,這些廢舊遺棄物附近一般都會有很好的礦產礦床,而且古代或近代開采技術不過關,難免會有一些遺留礦產礦藏可供發掘。因此,以舊礦遺址作為找礦標志也是非常不錯的。其實一些在地方上有古代開采經驗的礦產,一般都是會受到二次勘察甚至多次勘察,就是因為古代采礦不徹底,發現舊采礦遺跡的話,一般都能發現很多新的礦產,其發現新礦產的概率似乎還比其他的找礦標志更大一些。
此外,根據近礦圍巖的顏色不同,也可以指示不同的礦體,比如赭色、白色或者綠色的圍巖顏色,也代表著可能有不同的礦體存在。根據經驗來看,紅色赭土層或者綠高嶺石層最有可能發現鎳、鉻礦床的風化殼,這就是近礦圍巖的指示標志作用。
4小結
金屬礦產的地質形成條件非常復雜,像巖漿巖本身的條件、巖漿巖隨著地殼活動進行上侵過程中發生一系列分異反應,熱液作用和地表風化作用等都是形成金屬礦產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具體的各個因素相互作用方面,并沒有嚴格的規律可循。地質變動本來就是極其復雜的過程,其形成的金屬礦產也是千差萬別。
正因為金屬礦產的形成因素極其復雜,形成的可開采的礦產形態、質地和形貌特征也各不相同。要尋找金屬礦產或其他任何類型的礦產,單純憑借某一種辦法很難保證礦產勘察的有效性。上文提到找礦標志分為直接標準和間接標志等多種類型,地質勘查人員在進行找礦工作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各種找礦標志進行運用,以便能夠提高找礦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吳鳳賢,陳志文,王家杰. 陽日-九道斷裂以南地區鉛鋅礦帶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 科協論壇(下半月). 2009(06).
[2]洪建磊,朱杰勇,孔志崗,李侃,陳偉. 會澤縣娜姑鎮銀廠鉛鋅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方向研究[J]. 礦產與地質. 2010(05).
[3]王星,杜占美,管波,曹守林,張濤. 北祁連冷龍嶺新元古代火山巖的發現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和大地構造意義[J]. 陜西地質. 2008(02).
[4]劉才澤,秦建華,李明雄,張啟明. 四川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成礦元素富集過程模擬與資源潛力評價[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3(03) .
篇5
關鍵詞:物流金融,金融風險
一、我國物流金融發展現狀及運行模式
按照目前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今年中國GDP有可能會超過德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躍居世界第三。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和最富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受到全球關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制造中心或采購中心轉移到我國,而國內企業也開始面向全球生產和經營。順應這一趨勢,我國的經濟體系正迅速建立起一套快速、機動、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同時,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物流和資金流的集成創新孕育著無限商機和可觀的利潤,物流金融理念應運蓬勃發展的現代物流系統而誕生。
誠通集團旗下的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早在1999年就開展了倉單質押業務,主要利用其遍布全國的倉儲網絡,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
商業銀行積極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包括倉儲公司)與商業銀行達成共識,攜手開展物流金融的新業務。免費論文參考網。2004年6月廣東發展銀行在佛山分行試點率先開辦“物流銀行”這一新業務,并倡導在廣州和杭州等全國10個城市試點推廣“物流銀行”業務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2005年年初,北京環京物流有限公司與廣發行簽署銀企合作協議,依托環京物流強大的供應鏈服務能力和廣發行先進的物流銀行服務模式,共同推出“價值鏈創新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質押貸款難問題。作為第三方倉儲中心,環京物流不僅幫助企業以存放于其倉庫的動產為質押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融資,而且為金融機構提供可信賴的質物監管。2005年福建中海物流公司和中國銀行、泉州中信銀行合作開展倉單質押業務。廈門速傳物流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開始和廈門十余家商業銀行一起探討倉單質押物流業務。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和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自2005年與深發展簽署了對總戰略合作協議以來,截止到2006年9月末,三家合作物流公司從中新增物流與貨押監管貨值累計將近500億元。
我國物流金融實踐中在多種運作模式中摸索前進,最常見的有倉單質押、保兌倉和代客結算等方式。
倉單質押,即業界通常說的先有貨再有票。倉單是指倉儲公司簽發給存儲人或貨物所有權人的記載倉儲貨物所有權的唯一合法的物權憑證,倉單持有人隨時可以憑倉單直接向倉儲方提取倉儲貨物。倉單質押貸款業務是指業務申請人以其自有或第三方持有的倉單作為質押物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信貸業務。
保兌倉,即業界通常說的先有票再有貨。制造商、經銷商、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銀行四方簽署“保兌倉”業務合作協議書,經銷商根據與制造商簽訂的《購銷合同》向銀行交納一定比率的保證金,申請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由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提供承兌擔保,經銷商以貨物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行反擔保。銀行給制造商開出承兌匯票后,制造商向保兌倉交貨,此時轉為倉單質押。
代客結算業務,又可分為墊付貨款和代收貨款兩個模式。墊付貨款是指企業以市場暢銷、價格波動幅度小、處于正常貿易流轉狀態而且符合要求的產品抵押作為授信條件,運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銀行或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進行結合,向公司提供融資、結算等銀行服務于一體的銀行綜合服務業務。代收貨款是發貨人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簽訂《委托配送和委托收款合同》,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向用戶送貨上門同時根據合同代收貨款,每周或者每月第三方物流供應商與發貨人結清貨款。
二、物流金融面對的金融風險與防范
物流金融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和諧的事件伴隨發生。2005年發生的系列事件突顯出業界的信用危機。2005年4月鄭州華亞貨運公司總部的分部負責人攜帶客戶貨款197萬元潛逃。2005年8月發生的“川運逃單事件”。曾被稱為“成都托運王”的四川省川運運輸連鎖有限公司老板劉元寶攜上千商家的2000萬元巨額貨款潛逃,旗下遍布四川省的57個門店也隨之關閉。這些事情的發生,為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敲響了警鐘,對物流金融業務相關的風險管理不容輕視。免費論文參考網。
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物流業務開始的較晚,業務制度也不夠完善。國外金融服務的推動者更多是金融機構,而我國金融物流服務的推動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我國金融業對物流業發展的需求重視不足,管理者對物流業資金監督不夠,金融手段落后,不能跟上物流發展需要。這意味著在我國物流金融產品動作過程中,銀行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
1、物流金融服務產品的風險。免費論文參考網。例如,倉單質押業務有4種潛在風險:(1)是質押品的風險。選擇客戶要謹慎,要考察其業務能力和業務量及貨物來源的合法性(走私貨物有罰沒風險),貨損風險,還有以次充好的質量風險。(2)倉單風險。現在系統多以入庫單作質押,和倉單的性質相同,但倉單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憑證,因此必須有科學的管理程序,保證倉單的惟一性與物權憑證性質。(3)質押品種要有選擇。要選擇價格漲跌幅度不大、質量穩定的品種,如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大豆等。(4)提單風險。目前,大多由貨主和銀行開提貨單,要逐步轉向倉單提貨。由貨主與銀行共開提貨單的,要在合同中注明倉單無提貨功能。同時要有鑒別提貨單真偽的措施。
2、內部管理風險,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管理層決策發生錯誤以及工作人員作弊和操作失誤等等。在我國,企業內部管理風險往往較大。物流銀行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將倉單甚至物流過程納入質押對象,這勢必牽涉到對倉單和物流過程的定價評估問題。在對抵押品的估值和評價中,能否客觀公正,以科學的方法確保估值和評價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銀行的損益。
3、運營風險,物流企業都會面臨運營方面的風險。但從事金融業務的物流公司,由于要深入客戶產銷供應鏈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相對地擴大了運營范圍,也就增加了風險。從倉儲、運輸、到與銀企之間的往來以及和客戶供銷商的接觸,運營風險無處不在。中國的物流運輸業還處在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因此運營風險不容忽視。
3、法律風險,主要是合同的條款規定和對質物的所有權問題。因為業務涉及多方主體,質物的所有權在各主體間進行流動,很可能產生所有權糾紛。另一方面,中國的《擔保法》和《合同法》中與金融物流相關的條款并不完善,又沒有其他指導性文件可以依據,因此業務合同出現法律問題的機率也不低。
5、信用風險:包括貨物的合法性,客戶的誠信度等,同時信用風險還與上述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安全風險和法律風險等聯系密切。
面對這些新問題,防范物流金融潛在的金融風險,應該從多方面入手,涵蓋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如銀行、物流公司、擔保公司等多方當事人。
1、首先質押商品的種類要有一定的限制。要選擇適用廣泛、易于處置、容易變現、價格漲跌幅度不大、質量穩定的品種,如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大豆等,同時還要考察貨物來源的合法性,走私貨物有罰沒風險。
2、派專人對倉單進行管理,嚴防操作失誤和內部人員作案,保證倉單的真實性、惟一性和有效性。實施有效的過程監控。在物流過程中,對企業和市場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和監控,方可防范物流金融風險。
3、建立物流金融的風險控制體系。加強銀行內部的管理,防止內部人員出現道德風險。因此,建立健全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就顯得十分迫切。
4、加強對客戶的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管理內容之一。信用作為買賣雙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構成了契約關系的最重要基礎。在物流企業金融服務過程中,通過對客戶的資料收集制度、客戶資信要案管理制度、客戶資信調查管理制度、客戶信用分級制度、合同與結算過程中的信用風險防范制度、信用額度稽核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等,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三、我國物流金融市場前景展望
物流作為我國一個新興的又極有發展潛力的行業,而物流金融作為物流行業新興的又極有發展前景的經濟領域,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代物流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物流金融在中國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及企業融資渠道的不健全,導致了企業、物流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對物流金融服務都有強烈的需求。
隨著物流對外資物流企業和金融企業的全面開放,同時國內企業界對物流金融認識的日益深入,必定會有更多的服務提供商加入到這一廣闊的市場。目前我國的物流金融服務程度還不高,都還是停留在就供應鏈上的某一個環節提供相關的融資服務。而對于貫穿供應鏈全程的物流金融服務來說,由于企業涉足少,我國的物流金融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朱道立;陳祥峰. 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術2005(3).
2.儲雪儉;梁虹龍. 對發展物流金融中信貸風險防范的思考[J].物流技術,2005(2).
3.石代倫2005年物流金融發展狀況與2006年展望[R]. 2005至2006中國物流發展報告
篇6
【關鍵詞】內部控制;倉單質押;風險防范
倉單質押融資warehouse receipt financing是指申請人將其擁有完全所有權的貨物存放在銀行指定倉儲公司(以下簡稱倉儲方),并以倉儲方出具的倉單在銀行進行質押,作為融資擔保,銀行依據質押倉單向申請人提供的用于經營與倉單貨物同類商品的專項貿易的短期融資業務。
倉單,在學理解釋上是指倉儲方簽發給存儲人或貨物所有人的記載倉儲貨物的惟一合法的物權憑證,倉單持有人可以憑倉單直接向倉儲方提取倉儲貨物。我國現行合同法以及物權法還沒有對倉單給予明確的法律定義,但《合同法》第386條規定了倉單的內容要件。因此,現實中倉單格式與內容多自行設計,且容易與傳統的入庫單、提貨單混淆。
倉單質押的法律依據是我國物權法第223條以及擔保法的相關規定內容,是以倉單為標的物而成立的一種質權,多為債權實現的一種擔保手段。當前,銀行的倉單質押融資業務就建立在倉單的質押擔保權能之上,其核心在于擔保人以在庫動產(包括原材料、產成品等)作為質押物擔保借款人向銀行的借款,倉儲物流企業經銀行審核授權后,以第三方的身份對擔保人倉單項下的在庫動產承擔監管責任,受銀行委托監管服務,對質押物進行庫存監管。
一、倉單質押融資的操作風險
倉單質押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倉單質押是物流業、企業、銀行三方實現共贏的新興服務項目,由于存在倉庫和銀行、貨主企業之間委托三方的關系,物流企業實施倉單質押業務也存在許多潛在風險。除了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外,主要的操作風險包括:
(一)客戶資信風險
客戶的業務能力、業務量和商品來源的合法性,對物流企業來說都是潛在的風險。一個擁有著優秀的經營能力和良好的信用的企業將明顯降低倉單質押業務開展的風險??蛻糍Y信風險主要指對出質企業的資信審查因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資信風險。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在與出質企業的信貸交易過程中,出質企業擁有自己盈利水平、質押物合法性與質量狀況等方面的更多、更真實的企業內部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而銀行與物流企業不擁有此類信息,處于信息劣勢地位。銀行是倉單質押業務中的資金輸出方,物流企業需要對出質企業承擔連帶責任,所以倉單質押業務大部分的風險集中在銀行與物流企業這一邊。其風險主要在于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如果出質企業存在故意隱瞞或欺騙,銀行與物流企業難于判斷與知曉企業所提供的企業經營狀況和物品信息的真偽,一旦對出質企業所提供的信息評估出現失誤,就可能造成銀行和物流企業財貨兩空的局面。
(二)質押物監管風險
質押物監管風險屬于物流企業內部的經營風險。由于物流企業是倉單的出具者,負有無條件根據倉單交付貨物的義務,所以必須保證實際貨物的數量或價值與倉單完全符合。許多物流企業倉庫的信息化程度還很低,還停留在人工作業的階段,如果操作不夠規范又缺乏完善的監控技術手段和措施,勢必導致質押物損毀或丟失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內部人員作案私自允許提單的風險。
(三)質押商品的風險
出質企業為了更多地獲得貸款,刻意虛報、高報質押物的價值,而物流企業由于自身經驗能力的原因對其市場上的真正價值難以判斷,也不能準確預測質押物的價格變動趨勢,或者因輕信出質企業一方之詞以致評估結果失真,對質押物高估的情形就成為倉單質押業務的核心風險。該風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質押物的選擇風險。質押商品的種類要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合來做倉單質押,商品在某段時間的價格漲跌幅度和質量的穩定狀況都是在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內容,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要選擇適用廣泛,易于處置,價格漲跌幅度不大,質量穩定的品種,如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大豆等。同時要考察質押貨物來源的合法性,對于走私物品和違禁物品要及時舉報。二是,質押商品的價格波動風險,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做質押物,所選擇的質押物價值不穩定,其價格和質量隨時間變化較大,其變現能力弱,這樣也會在實行質權時導致損失。三是,質押物的質押率確定風險。由于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為了降低信貸風險,很難對不同資信的出質企業使用不同的質押率。如果質押率過高,就會造成出質企業還貸不積極;如果質押率過低,又會挫傷企業參與倉單質押業務的積極性。
(四)倉單的風險
倉單是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證券。雖然我國合同法中規定了倉單上必須記載的內容,但目前我國使用的倉單還是由各家倉庫自行設計,形式不統一,因此出現對倉單難以識別的情況,加大對倉單管理的難度。所以倉單制作必須規范化,并保持其唯一性,嚴厲杜絕用假倉單到銀行騙貸,以及一張倉單多次接待的事情發生。同時還要注意提單風險。
二、倉單質押融資操作風險的防范
(一)建立嚴密的監管體系
由于倉單質押業務涉及到物流企業、出質企業和銀行三方的利益,因此要有一套嚴謹、完善的操作程序,這樣可均衡參與融資的三方利益,減少風險。
出質企業(借款人)首先與銀行簽訂《銀企合作協議》、《賬戶監管協議》;物流企業、出質企業和銀行簽訂《倉儲協議》;同時物流企業與銀行簽訂《不可撤銷的協助行使質押權保證書》。
出質企業按照約定數量送貨到指定的倉庫,物流企業接到通知后,經驗貨確認后開立專用倉單;出質企業當場對專用倉單作質押背書,由物流企業簽章后,出質企業交付銀行提出倉單質押貸款申請。
銀行審核后,簽署貸款合同和倉單質押合同,按照倉單價值的一定比例放款至出質企業在銀行開立的監管賬戶。
貸款期內實現正常銷售時,貨款全額劃入監管賬戶,銀行按約定,根據到賬金額開具分提單給出質企業,物流企業按約定要求核實后發貨;貸款到期歸還后,余款可由出質企業(借款人)自行支配。從上述操作程序中可以看出,物流企業和銀行、出質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委托關系,一種是作為銀行的人,監管出質企業在倉庫中存儲貨物的種類、品種和數量等;另一種是作為出質企業的人管理倉庫中出質企業的貨物,包括管理貨物的進出庫,確保倉儲貨物的安全、防潮、防霉等。
(二)考察客戶(出質企業)資信風險
在對出質企業的資信審查中,真實信息難以獲得一直是其弱點,但從目前物流的發展趨勢來看,物流企業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客戶的產銷供應鏈當中,特別是一些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大型物流企業,掌握著大量行業的交易信息,對出質企業的物流信息有著詳細、動態的了解,因此能夠在這些企業內部的準確信息的基礎上,對出質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還款能力進行科學的判斷,從而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在選擇客戶時一定要謹慎,要重點考察企業的經營能力和信用狀況,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指標是主營業務的增長率,因此選擇客戶的主營業務增長率要大于零,最好大于該行業的平均增長率。再者,還要考察客戶的資產負債率,一般而言,資產負債率控制在30%左右是企業財務狀況穩健的表現,但隨著市場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提高,這無疑增大了企業的破產風險,因此選擇客戶的資產負債率應小于50%。除經濟實力外,良好的信用是企業履約的必備條件。評估擔保對象的信用狀況,主要依據擔保對象的歷史履約情況和履約意愿來判斷,具體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應調查客戶償還債務的歷史情況,其次,分析客戶在以往的履約中所表現的履約能力,最后,應調查客戶履約是處于自愿,還是被采取法律訴訟或其他行動的結果。凡有不良信用紀錄的,應杜絕與其合作。
(三)嚴格控制對質押物的選擇
質押物品種的選取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倉單質押業務的風險大小。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合作倉單質押,倉單質押業務實質上是一種動產質押,動產質押要求質押的動產滿足在一定時間內保值且易于處置的條件。另外倉庫出于保管的需要,要求質押的商品易于保管,不易變質。這樣,質押品的品種將受到嚴格控制,質押商品的種類要有一定的限制。要選擇適用廣泛,易于處置,價格漲跌幅度不大,質量穩定的品種,如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大豆等,同時還要考察貨物來源的合法性,對于走私貨物和違禁物品要及時舉報。
可供選擇的有:一是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大豆等原材料,它們適用廣泛,易于處置,價格漲跌幅度不大且質量穩定;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稀缺性資源,這類商品不會出現很大的價值波動,是理想的質押品種;三是信用好、生產能力強、產品質量好、變現能力強的生產企業的產成品。
(四)質押物價值評估風險
風險防范主要是選好企業和質押物品的變現能力,也就是說企業本身的信用和受監管貨物是否足值,質押物價值核定以全國市場價為主,采取庫存和價格走勢綜合分析,互聯網搭建信息咨詢平臺,期貨市場報價,現貨交易發票價等手段確定,價格咨詢每日進行,在市場預警系統顯示價格超越核定升跌幅度較大時,將及時調整,雖然質押貸款的質押物涵蓋范圍廣闊,但金融機構一般不接受變現能力差、市場前景不明、質量惡劣、銷售渠道狹窄、市場價格透明度不高、質量管理標準不規范、價格變動幅度過大的質押物,倉儲融資質押貸款相對于其他貸款,其風險來源不同,但只要建立嚴格、科學的風險評價方法、管理制度、規范操作流程,其風險是能夠得到合理控制的,始終貫徹的一條原則是:“人在貨在錢就在!”。
對質押物的價值評估風險主要是因為在倉單質押期限內,質押物的價格判斷不準和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損失。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是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在倉單質押業務中,我們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功能來構建質押物價值評估風險控制機制。
1.期貨價格對質押物價格的確定提供參考依據
通過規范化的市場和公平競爭形成的期貨價格,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未來商品的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可以給物流企業提供未來某一階段的合理預期價格,為質押物的價格和質押率的確定提供參考依據。物流企業可以借鑒期貨市場的期貨價格來辦理倉單質押,使質押物的價格具有前瞻性,從而有效地降低物流企業價格評估的風險。如果質押物的現價與期貨價格偏離較遠,則能說明質押物存在價格風險:如果期貨價格偏低,則可能意味著產品的未來市場需求不大,質押物價格有可能下跌,物流企業在確定質押物和質押率時要慎重;如期貨價格很高,說明未來現貨價格也趨漲,則物流企業可以大膽地選擇此貨物作為質押物,并可以給予較高的質押率。
2.套期保值功能規避價格變動風險
隨著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發展,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結合,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市場調節機制,使企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虧損的風險,物流企業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對企業開展倉單質押業務。倉單質押是在對質押物預期價格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的,風險發生時主要依靠質押物在未來某一時刻的價值來獲得補償的一項融資服務,其價格風險的絕大部分可以通過期貨合約轉移到大量的投資者和投機者中去。
目前,國內金融業實施的是分業經營制度,法律上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期貨市場是限制的,貸款人不論是銀行還是其它金融機構一般在期貨市場不便擁有交易席位。物流企業作為承擔連帶責任方,可經過銀行授權在期貨市場開設交易席位。出質企業在申請倉單質押貸款前,物流企業可以要求出質企業對價格風險波動較大的質押物進行套期保值,并通過提高質押率等優惠措施鼓勵出質企業進行套期保值,也可以委托物流企業辦理,可以節省交易成本,也便于操作。倉單質押貸款審批通過后,出質企業將期貨合約過戶到物流企業在期貨市場的交易席位。出質企業通過套期保值鎖定了生產成本或經營利潤,故出質企業不必擔心質押物價格的波動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也不必為質押物價格的下跌而追加保證金,從而可以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套期保值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放棄了獲得高額利潤的機會,防止了出質企業參與投機的風險。通過讓出質企業參與套期保值,就相當于穩定了其違約成本,并確保其額度在貸款本金和物流企業與銀行的利潤總和之上;從另一方面講,套期保值鎖定了出質企業的經營利潤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倉單質押業務的成功。
(五)加強對倉單的管理
雖然我國合同法中規定了倉單上必須記載的內容:存貨人的名稱(姓名)和住所、倉儲物的品種、數量、質量、包裝、件數和標記、倉儲物的損耗標準、儲存場所、儲存期間、倉儲費、倉儲貨物保險情況、填發人、填發地點和填發時間。但目前我國使用的倉單還是由各家倉庫自己設計的,形式很不統一,因此要對倉單進行科學的管理,使用固定的格式,按規定方式印刷;同時派專人對倉單進行管理,嚴防操作失誤和內部人員作案,保證倉單的真實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此外,要注意提貨單風險。目前大多由出質企業和銀行開提貨單,要逐步轉向倉單提貨。由出質企業與銀行共開提貨單的,要在合同中注明倉單無提貨功能。同時要有鑒別提貨單真偽的措施。對于同一倉單項下的貨物在不同時間提取的情況,要依據出質企業和銀行共同簽署的“專用倉單分提單”釋放,同時按照倉單編號、日期、金額等要素登記明細臺賬,每釋放一筆,就要在相應倉單下做銷賬記錄,直至銷售完成為止。
(六)加強對質押物的監督管理
由于物流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大量的信息技術被采用以提高該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在2007年獲準通過的《通用倉儲等級》中國國家標準中也提出了信息系統方面的要求,要求三星級以上的倉庫都應具有庫存范圍內的信息管理系統和提供電子數據交換的能力。但仍有很多企業的物流工作仍主要依靠人工來完成,特別是倉儲環節的工作。因此在物流企業參與倉單質押業務時,倉儲環節就成了其薄弱環節。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作為一項開始走向成熟的自動識別技術,在質押物監管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應用RFID技術的倉庫中,質押物的出/入庫可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在出/入庫門都設有門禁系統,無指令的質押物出/入庫都會自動報警。物流企業在倉單質押業務中使用RFID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倉庫儲存空間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質押物的監管風險;對于滾動提單的質押物,還可以做到先進先出,減少因過久滯壓而造成的損失。
物流企業在開展倉單質押業務時,一般要與銀行簽訂《不可撤銷的協助行使質押權保證書》,對質押貨物的保管負責,丟失或損壞由物流企業承擔責任。因此,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履行對銀行的承諾,物流企業要加強對質押貨物的監管,保證倉單與貨物貨單一致,手續完備,貨物完好無損。
(七)購買保險
根據貨物性質及實際操作需要,最好向指定的保險公司申請辦理倉儲貨物的保險,確保倉儲貨物出現損毀時,保險公司可以賠償。
參考文獻
[1]李小飛.論倉單質押業務的開展[M].中國學術雜志電子出版社,2008.
[2]孫虹.倉單質押相關法律問題探析[J].經濟師,2007(11).
篇7
(一)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
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并天然賦存于地殼或地表的固態、液態或氣態的物質,它是具有經濟價值或潛在經濟價值的有用巖石、礦物或元素的聚集物。礦產資源按照其用途分為能源礦產和原料礦產兩大類。能源礦產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原料礦產分為金屬礦產與非金屬礦產等。金屬礦產包括黑色金屬礦產(如鐵、錳、鉻、釩等)和有色金屬礦產(如鋼、鋁、鉛、鋅等);非金屬礦產包括建筑材料(如云母、石棉等)、化工原料(如硫鐵礦、磷等)及其他材料(如心灰石、白云石等)。
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包括:(1)產出天然性。天然性是礦產資源的最基本特征,礦產資源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并受到多種地址作用,故其形態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2)資源的有限性。礦產資源是在漫長的地質運動中形成的,要經歷數千年,這樣漫長的過程,決定了礦產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從而使得礦產資源的數量受到限制。(3)效用基礎性。礦產資源已經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過程的動力源泉,任何人類技術革新和技術進步都不可能脫離對礦產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礦產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日益提高。(4)分布地域性。礦產資源的形成需要依靠一定的地質條件,因此不同的地域分布著不同的礦產資源。(5)儲量耗竭性。由于礦產資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故礦產資源是一種枯竭型資源,隨著使用量的日益提高,存儲量則日益下降。(6)供給稀缺性。礦產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而人類的需求是無限的,這種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決定的。因此,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考慮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二)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礦產資源大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品種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國已發現171種礦產,其中,煤炭、鐵、鉛、鋅、稀土、鎢、錫、鉬、銻等40余種礦產儲量均排在世界前5位,但人均擁有量極低,石油、煤炭、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屬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我國能源、鐵、銅、鋁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分別為1/6、1/3、1/5和1/3,其中,鐵、銅、鋁消費量世界第一。許多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2008年,全國原煤產量27.93億噸,比上年增長4.1%;石油消費量為3.88億噸,同比增長6.3%,原油產量1.90億噸,同比增長2.2%,石油凈進口量1.98億噸,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50%;鐵礦石成品礦消費量為8.56億噸,同比增長16%,鐵礦石產量8.24億噸,同比增長20.7%,鐵礦石進口量4.44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1.9%;精練銅產量378.9萬噸,同比增長10.1%,消費量538萬噸,同比增長6.9%,進口銅精礦519.67萬噸,對外依存度為65.5%。
二、我國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礦產資源儲備量少。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日益增高,礦產資源消耗速度甚至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使得礦產資源消耗量不斷提高,后備資源儲量增長速度已經滯后于消耗速度,而每年新探明的礦產儲量無法彌補每年消耗的儲量,導致我國礦產資源儲備日益減少,礦產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矛盾日益尖銳,礦產資源對社會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趨勢。據預測,在國家建設起支撐作用的45種礦產中,目前已有10多種礦產探明儲量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到2020年則僅有6種能保證需要。礦產資源儲備量的不足,導致我國很多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到202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需求缺口均將超過50%。
2.亂采濫挖,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于多年來我國只注重經濟發展,用資源換取經濟的增長,再加上政策導向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一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地表坍塌現象,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3.礦產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回收率低。首先表現為礦產開發的采選回收率低。目前,我國礦山企業綜合回采率不足50%,造成每年礦產資源損失數百億元。其次為共生、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的礦山企業只占1/3。另外礦業“三廢”排放量大,利用程度低,并且我國工業“三廢”利用率較低,這種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影響我國礦業經濟的發展。
4.礦產資源管理混亂,礦業職工素質低。目前,我國礦產資源信息存在不對稱現象,礦業信息公開程度低,沒有健全的信息公開體系,廣大社會公眾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礦業信息;缺乏礦業經濟供需形勢分析預測,整體上缺乏宏觀指導;礦產開發過程中依然存在非法開采的現象。另外,我國礦業職工素質普遍較低。礦工受教育程度較低,基本都是高中以下學歷,缺乏技術能力,不利于我國礦業開發技術創新。
三、實現我國礦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 大力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模式。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
(下轉第205頁)
(上接第133頁)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我國礦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可以有效緩解我國礦產資源供給緊張的局面,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工業競爭力;二是有利于治理環境污染,促進自然資源的改善。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我國礦產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減少礦產利用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實現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礦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其他行業有著重要的影響。要實現礦產資源循環利用,必須依靠其他產業的聯動支持。礦業本身可使礦產資源得到部分循環利用,但不可能將采、選、冶的代謝產物全部消化吸收。它所產生的大量廢物要依靠其他產業吸收消化,才能構成連續的工業食物鏈。礦業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向橫向樹枝狀拓展來營造自身廢物的消費者。但如果能通過區域經濟統籌規劃,將礦業與農業、工業、環保業、旅游業相互結合,組成經濟網絡,則可以達到節省投入、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多方受益。
(二)樹立礦產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將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資源環境生態的整治保護緊密地聯系起來,在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牢固樹立礦產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轉變礦產資源生產與消費理念,由資源浪費型生產模式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由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經營模式。資源的利用不僅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能兼顧到子孫后代的持續利用,實現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尋找新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型能源
由于礦產資源具有枯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必須不斷探尋新型礦產資源。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大資源勘查力度,要加強對礦物、巖石各種有用成分指標的測定與研究,努力開發新型礦產資源。同時,還要加大開發與利用新型能源,特別是一些可再生能源。加大對風能、水能等開再生資源的利用,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核能利用水平,使這些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成為礦產資源的有力補充,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篇8
關鍵詞:泛珠三角;產業合作;突破路線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4-002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6
一、“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征
(一)“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
“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區的產業發展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層次。目前,廣東產業群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據2009年數據統計,在全部13個制造業部門中,泛珠區域(不含港澳地區,下同)集聚程度最高的產業,多達10個分布在廣東省,其最高產業比重系數達0.82,部門均值達到0.486。在“泛珠”其他省區,四川產業集群和福建產業集群則進入了產業群的快速發展階段,在13個制造業部門中,有3個集聚程度最高的產業部門分布在福建和四川,其部門產業比重系數均值分別為0.38和0.295(見表1)。相對于前三個省份而言,其他地區的產業群則處于形成和擴展階段,行政區內還未形成泛珠區域內聚集度最高的產業群。這種資源稟賦導致泛珠區域各省區產業群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使得發展成熟地區的產業群向發展擴張地區進行轉移和整合成為可能[1]。
(二)“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發展呈現出差異性和互補性
通過計算泛珠9省相關產業的區位熵①,總結了9省間具有區位優勢和區位劣勢的產業(見表2)。從全國范圍來看,“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具有相對優勢。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等在泛珠9省里都具有區位優勢,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等產業除了在廣東省具有區位優勢外,在其他8省都不具有區位優勢。在泛珠9省范圍內,區域產業之間具有互補性。如在江西省具有區位優勢的煤炭開采、有色金屬礦采業,其區位熵分別達2.99、2.92,但這兩個行業在廣東省恰恰是劣勢行業,其區位熵只有0.02、0.23??偟膩碚f,9省內部工業企業規模的區位優勢差別較大:廣東以高科技、信息化產業具有相對區位規模優勢;福建的工業品及服裝生產行業具有相對區位優勢;江西、湖南和貴州相對自然資源較多,煤炭和有色金融的開采具有區位規模優勢;其他省區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區位優勢和劣勢行業。
(三)“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競爭優勢顯現弱化態勢
經過多年粗放式的發展,“泛珠”三角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優勢顯著下降。2009年“泛珠”三角區域制造業綜合競爭力指數平均為0.8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6.5個百分點,而且在“泛珠”區域內部,制造業發展極不平衡,競爭力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的制造業綜合競爭力指數相差達117.9個百分點。另外,隨著勞務力成本上升、當前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初期以低成本為基礎的聚集優勢、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開始弱化,面臨著與東南亞國家進行激烈競爭。以越南為例,其工業用地轉讓價格平均為折合人民幣為78元/平方米,約為同期廣東省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格的1/8;工人平均工資折合人民幣為5662元/人,約為同期廣東省工人平均工資的1/3。
二、制約“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合作和轉移的因素
(一)區域產業結構同質化限制了產業合作和跨區域轉移
目前,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結構在動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了某種相似或共同傾向,產業結構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征[2]。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在內地9省中,除海南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一、二”的特征外,其它8省產業結構都維持“二、三、一”的比例,其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基本都在40~50%之間,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在30~40%之間。從產業相似系數①看,泛珠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見表3),平均產業相似系數已達0.963,高于長三角(兩省一市)11.3個百分點。按照國際慣例,國家間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的警戒上限為0.85,一國內地區間的相似系數警戒上限為0.90,而泛珠三角區域產業相似系數超過0.90警戒上限的地區,多達88.89%。其產業結構的趨同抹殺了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阻礙了產業跨區域轉移和升級。
(二)金融服務層次不高制約了區域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合作
1.金融對產業的支撐和扶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一是對產業升級中的科技研發資金支持不夠。以海南省為例,海南科技經費籌集額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企業資金,金融機構貸款占比不足2.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95個百分點。二是金融機構對企業產業技術改造貸款呈逐年下降趨勢,海南技改貸款余額由2003年的15.23億元下降至2009年的2.80億元,技改貸款占貸款總額比例由2003年的2.08%下降至2009年的0.28%
2.風險投資培育功能的弱化延緩了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的進程。目前泛珠三角區域風險投資發展緩慢,省級平均風險投資金額為0.88億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5億元。泛珠三角區域風險投資發展程度極不平衡,廣東省的風險投資額占九省總額的62.9%,而貴州省的風險投資額僅占總額的萬分之九(見表4)。
3.股票市場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的效率不高。2009年,泛珠9省股票市場融資比率對產業優化率的彈性系數為0.0361,即股票融資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產業優化率提高0.0361個百分點,而全國平均水平是0.071,即泛珠三角區域利用股票市場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效率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三)缺乏制度規范化和制度強制力偏弱束縛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深入開展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制度建設主要以協議為主,其協議的執行多以自愿性為原則,協議的有限強制性來源于相互間的信任、內部壓力機制和評價機制,這種非國家強制力的協議對執行不到位或違反協議的行為并沒有司法懲罰的權利。一方面,在當前以經濟指標為主的考核方式下,由于地方政府存在著強烈的經濟政績沖動和地方財政收入最大化偏好,這種缺少必要的約束和強制性制裁的合作方式極易誘發各方行政主體“搭便車”的投機心理和“各行其是”的功利行為,導致各方在搶奪產業轉移落地權過程中惡性競爭;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區域各方成員的協議行為只是行政機關內部行為,并非立法行為,其內容不具有普遍約束力,對其它主體不發生法律效力,尤其是在產業轉移中對所涉及的市場主體行為作用十分有限。
三、“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合作的現實路徑與對策建議
(一)加強產業群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對接與合作,搭建產業群新型融資平臺
一是在泛珠地區內推廣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發行集合式企業債券的融資方式。積極推廣深圳首發集合式企業債券的經驗,在泛珠三角區域廣泛開展由行業協會或主管機關牽頭,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整體打包捆綁,發行面向機構投資者的集合式企業債券的探索將有利于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均衡、協調發展。二是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業,推動產業升級。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特性,建立適應產業集群優化升級的需要,創造諸如“種子基金”、“天使資金”等有利于項目研發和產品孵化的風險投資機構。
(二)強化“泛珠”三角區域產業整體布局和規劃,形成“泛珠”區域內各具特色的產業群
“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區要在整個區域范圍內考慮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內容,形成泛珠三角洲的產業合理分工和緊密合作布局。各省市不宜強調在自身行政范圍內培育和形成所謂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而是應因地制宜地在區域性的產業結構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通過對各地內部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比較分析,統籌本省市內部與外部的產業發展趨勢,合理選擇區域增長點,發展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從而改變當前的重復建設和產業趨同的現象[3]。
(三)建立“泛珠”三角區域地方立法協調機制,推進區域合作法制化進程
建立“泛珠”三角區域地方立法協調機制,將行政協議規范中比較成熟的社會關系上升為區域內各省市具有法律執行力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胺褐椤比菂^域立法協調機制的建設可以借鑒《東北三省政府立法協作框架協議》,逐步將泛珠三角區域首長聯席會的會議成果、協議成果轉化為法律成果,將泛珠三角區域以協議為主的制度建設轉化為法規制度建設。具體到泛珠地區產業合作和發展方面的協作立法而言,各省市的立法主體可以采取共同起草、征詢意見以及事后協調等三種模式來推進區域間的產業合作。
參考文獻:
[1]武漢市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沈金華.建設產業整合中心推進武漢兩型產業發展[J].學習與實踐,2009(7).
篇9
關鍵詞:技術創新效率;因子分析法;四川省制造業
0 引言
四川省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較快,2009年實現制造業總產值增加值1.9億元,2006年至2009年平均增長率86.9%,較其他行業而言增長速度明顯,新產品銷售收入2006年為0.55億元,2009年為1.4億元,實現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值0.85億元,2006年至2009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60%,就單一新產品產值率來看,2009年全省制造業新產品僅占行業總值的25%,較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低,2009年新產品中竟未能達到國內水平,制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其對創新有什么嚴格的要求,新產品產值率偏低說明該行業進行技術創新效率不足。因此本文以數量化指標為基礎,從技術創新投入、產出角度構建了針對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指標,為評價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提供量化的標準,同時運用投入產出效率評價模型,綜合計算出評價結果,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而且通過對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分析,找出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為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提供向導和幫助。
1 數據及結果分析
1.1 模型建立及其指標體系的構建
研究過程中我們依據指標體系法建立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分析評價模型,以四川省制造業系統技術創新資源作為投入,創新效果作為產出,應用所選取的指標建立適當的模型進行投入產出的綜合比較,進而分析四川省制造業最終的技術創新效率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各個行業的效率大小。四川省制造業技術效率模型為:
(1)
(2)
(3)
其中Ei為第i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Ci為第i個行業的技術創新產出指標綜合測度值,Cij為第i個行業第j個產出指標值,λi為第j個產出指標的權重;Ti為第i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綜合測度值,Tij 為第i個行業第i個投入指標值,θi為第i個投入指標的權重。Ei越大,表明該行業技術創新效率越高,據此可以比較各行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差異。
通過上面的表達式,確定適當的權重,分別計算出產出和投入指標的綜合值,然后將兩者作比,得到相應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Ei越大則表明資源配置效果越好,進一步,可以比較各行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差異。在具體計算前,需要解決模型中出現的兩個問題,即無量綱化和權重的確定。
首先是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此具有不同的單位各指標值能夠進行歸一化處理,由于本文選取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具體公式為:
其中,Li表示該指標無量綱化后的值,Li表示該指標的實際值,Lmin、Lmax分別代表各行業該指標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其次是各個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體系設計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評價的質量。為了確保對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文章按照設計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和基本思路,構建如下評價指標體系:
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兩個投入指標即勞動和資金。技術創新投入既包括R&D投入也包括非R&D投入,但考慮到四川省制造業技術機會存在的差異,本文選擇科技活動人員和R&D人員,選擇科技經費內部支出和R&D經費作為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相比較而言,這種指標選取更加全面。所以本文選擇投入指標R&D經費(X1)、R&D經費內部支出(X2)、R&D人員(X3)和科技活動人員(X4)。
我們以新產品項目數和專利申請數作為衡量潛在技術創新產出的指標。本文選取了四個產出指標分別為新產品總產值(Y1)、新產品銷售收入(Y2)、新產品項目數(Y3)及專利申請數(Y4)。
表1 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2.2 數據來源及研究對象
表2 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指標值
(原始數據)
來源:《四川省科技統計年鑒》《四川省統計年鑒》。
本文選取2006的到2010年的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數據平均值作為原始數據,而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科技統計年鑒(2006-2010),數據統計口徑是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紤]到數據的完整性,和有些產業包含不同技術層次行業的統計數據,數據不易分離,不便于按技術層次劃分,因此要剔除一些行業。最終選取了20個產業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這些產業分別是:食品制造業H1、飲料制造業H2、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H3、造紙及紙制品業H4、石油加工、煉焦與核燃料加工業H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H6、醫藥制造業H7、化學纖維制造業H8、橡膠制造業H9、塑料制品業H1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H1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H1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H13、金屬制品業H14、通用設備制造業H15、專用設備制造業H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H1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H18、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H19、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H20。
2.3 四川省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測算
表3 投入指標的成份矩陣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中公共因子所反映的變量間的內在聯系,正表現了評價指標對評判對象的相對影響程度,因而可以利用該方法從樣本中直接定權。而在本文中運用SPSS19.0軟件來計算這一過程。
在上述數據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別對四個投入和四個產出指標作分析,以便確定各自的權重, 技術創新投入指標的主成分分析結果為:KMO and Bartlett'Test檢驗值為0.799, 第一主成分的貢獻率為89.56%,因子負荷陣見表3,由于只有一個主成分,只需將因子負荷陣中各投入指標前的負荷系數除以各系數和,便可得到它們的權重,計算結果為:
θ1=0.232,θ2=0.252,θ3=0.260,θ4=0.256。
同理可以得到各個產出指標的權重:λ1=0.262,λ2=0.258,λ3=0.236,λ4=0.244。
表4 因子載荷矩陣及各指標的權重
在表2數據的基礎上,根據效率評價模型的公式(1)(2)(3),可計算出制造業各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值及其排名情況,詳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四川省制造業各行業技術創新效率差別大,而且效率值都比較低。我們可以對制造業進行分類,20個行業中,前4個屬于輕紡制造業,中間10個屬于資源加工業,最后6個屬于機械電子制造業。為了比較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效率,將每類所包含的制造業行業的效率求平均值, 結果為:輕紡制造業的平均效率值是0.804,資源加工業的平均效率值是1.298,機械電子制造業的平均效率值是1.414。顯然,各類型制造業之間的技術創新效率的差距顯著,在相關的研究過程中,對這20個行業作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其結果是機械電子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資源加工業,最后則是輕紡制造業,兩者的比較說明,四川省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創新效率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發展還是很協調的,資源的利用是合理的,或者說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表5 各行業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綜合測度值和
創新效率值及其排名
4 結論及建議
以上結果顯示,技術含量高的制造業行業,其技術創新效率較低,而技術含量低的行業, 其技術創新效率反而較高。對此,解釋如下:
第一, 技術含量低的制造業對技術創新投入的要求較低,產品創新度不高,多是改進型的產品創新,創新模式也多是模仿創新,這些特征使得該類行業的技術開發周期短,產品易被市場接受,因此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高,而技術含量高的制造業對技術創新投入的要求很高,產品的創新度高,多是全新型的產品創新, 創新模式大多是自主創新,這些特征使得該類行業的技術開發周期長,且市場對產品的接受需要較長時間,存在一定的時滯,因此技術創新效率相對較低。
第二, 技術創新活動作為一種生產活動也存在規模有效性的問題,技術含量低的行業由于投入少,處于“S”型生產曲線的第一階段,該階段的典型特征是規模報酬遞增,因而作為產出與投入比的效率值就相對較高,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由于投入多,處于“S”型曲線的第二或者第三階段,即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反映在效率上就顯得其值相對較低。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建議:
1)加強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醫藥、化工等行業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醫藥、化工等行業,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所需重點研發試驗設施、檢測設施、關鍵工程軟件的購置,提高企業研發裝備水平。結合企業研發能力整合,組織實施并扶持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項目。
2)營造積極的技術創新環境。由于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制造業的發展受到經濟、環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很多高技術行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技術創新效率相對低下,要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營造積極的技術創新環境,大力發展四川省的制造業。
參考文獻:
[1] 鄭潔.我國醫藥制造行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8.
[2] 白俊紅,李靖.政府R&D資助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效率視角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1:181-193.
[3] 陳克祿.我國自主創新效率評價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9:74-76.
[4] 李智,李貴才.基于C-D生產函數的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效率研究[J].特區經濟,2009:31-33.
[5] 方福前,張平.我國高新技術的投入產出效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55-58.
篇10
[關鍵詞] 環境保護 自由貿易 環境問題 策略
進入90年代以后, 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成了世界范圍內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經濟的全球化與環境問題的全球化并存, 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之間似乎存在著難以協調的矛盾。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國際環境條約亦稱“多邊環境協定”規定以貿易限制措施作為實現其環境目標的手段。另一方面,一國國內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標準,往往會影響該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前,涉及環境問題的貿易爭端已在原關貿總協定內多次產生。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 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關系也充分表現出來。這些激烈的沖突是世界各國追求貿易自由和環境保護同時發展, 但又難以兩全的表現。
一、問題的產生
通常而言,貿易不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貿易和環境沖突的根源是由于環境成本沒有內部化造成了產品價格的扭曲和市場失靈。因此,從理論上來說,環境成本內部化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單靠各國政府自己制定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政策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環境問題,還需要進行國際合作,來推動環境成本由外部化向內部轉移,從而最終解決貿易與環境的協調問題。
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分析
貿易與環境從屬于兩個不同的層面,貿易是經濟層面的概念,環境則是社會生態層面的概念。貿易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貿易能促進自然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進一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時貿易擴大本身有利于環境保護技術的擴散,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也會保證貿易得以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國際商品貿易活動擴大了生產和消費活動的規模,由此會導致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表現為以及其生產過程會產生過多的集聚性的污染,從而破壞生態系統。
1.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根據Grossman和Kruger最早將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三個方面,可以建立了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的基本框架:
(1)規模效應。貿易自由化導致經濟活動的擴大、消費的增長與收入的增長。經濟活動的擴大使生態支持系統承受的壓力增加,可能導致環境的直接損害;而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可以使政府有更多的財力用于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會帶來環境的間接改善。
(2)結構效應。在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基礎上,各國按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日趨明顯,貿易結構將傾向于更加環保的產品。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貿易越能使經濟結構向污染較低的方向轉化,并加速從工業向服務業轉移。
(3)技術效應。隨著貿易自由化導致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國際商品流動的擴大,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效果非常顯著。但也可能使大規模開采資源、破壞環境的技術得到廣泛使用,如果有害環境的技術更具有經濟效率,就會替代傳統的環境友好型技術,從而產生環境的負效應。
2.環境保護對貿易自由化影響。首先,環境是國際貿易能夠正常進行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這是因為:第一,自然環境為國際貿易提供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第二,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導致各國比較利益和國際分工的差異,如中東出口石油,美國出口小麥,南非出口黃金,非洲需要進口大米等。
其次,綠色補貼或環境支持對貿易的影響。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最終簽署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以及《農產品協議》中,都把成員方政府對環境保護提供的綠色補貼或環境支持作為允許的補貼。一方面,綠色補貼和環境支持可以提升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促進國際收支的改善;另一方面,這些措施有可能引起進口國的貿易壁壘和報復。
再次,環境法規和國際環境公約對貿易的影響。由于一國制定的環境保護措施和環境技術標準對產品的生產、工藝、材料、品質和成分的含量都提出了要求, 企業為達到這些要求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會轉移到產品的成本中,從而影響產品的價格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嚴格的環境措施也可能帶來新的市場機遇。例如,一個出口企業在達到較高的環境標準后,由于領先于其他競爭者,而更易于進入國際市場。
三、貿易限制與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在缺乏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貿易活動促進了以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為特征的經濟增長,通過不斷擴大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以及貿易商品的運輸活動,加劇了自然環境的退化,因此,應禁止或限制貿易活動。貿易限制措施可以作為改善全球環境狀況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在針對全球性或跨境轉移的污染問題和實施多邊環境協議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必要的情況下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可以使用貿易限制措施。
而自由貿易主義者認為:環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而不是貿易活動。貿易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環境保護。同時貿易可以提高各國的福利水平,使人們有更多的資源可以用于環境保護。貿易自由主義者反對為了環境保護而使用貿易限制措施,認為這將增加社會成本,甚至擔心,在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和非關稅壁壘大量削減的情況下,環境措施會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變相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阻礙貿易的正常發展。
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貿易活動有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生產活動的效率,有利于環境保護。但是,從短期來講,貿易自由化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使生產活動規模擴大,在缺乏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將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同時貿易還可以創造財富,提高人們的福利水平,但是這也可能增加更多對環境有害商品的消費,從而導致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
針對這一問題,最優的政策是針對污染源(導致環境污染的生產或消費活動)的環境政策,不論從環境保護角度,還是從社會成本和國民福利水平提高的角度來看,貿易限制措施都是次優的選擇。但由于有些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和跨境轉移的性質,以及貿易措施能夠影響他國的政策制定,在現實中,貿易限制措施還會在一些方面用于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四、我國在貿易中面臨的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發展, 我國對外貿易也迅猛發展, 在促進我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 也給我國的生態和環境帶來日益巨大的壓力。加上主要發達國家在貿易和環境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施加過于苛刻的標準, 也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面臨嚴峻的形勢。
1.資源減少,環境惡化。一些地方可能因盲目追求擴大出口帶來的短期經濟利益, 在管理不力、資金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 片面追求貿易量的增加, 開發稀缺資源,從而使我國局部地區自然資源銳減,加劇環境破壞, 生態環境惡化。
2.發達國家也紛紛轉嫁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陽產業。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 通過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不僅迫使發展中國家廉價出售自然資源, 還通過各種不正當的途徑, 把資源消耗高、污染重的產業、危害嚴重的危險廢棄物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直接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權益。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高污染行業的企業數和投資額有驚人的增長。根據2004年的統計,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10個工業行業依次是:機械、電氣、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制造業,金屬制造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及制品,采掘業,皮革、皮毛、羽絨制品業,塑料及其制品,食品、煙草及飲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而在這些產業中,污染性行業占了大多數。
3.日趨嚴格的環境法規、標準以及各類自愿性環境措施。一些國家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憑借其環境保護的優勢,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的例外條款, 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為由, 設置綠色貿易壁壘, 人為地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嚴重地影響到我國的出口。例如, 德國以及歐盟國家為保護人體健康而頒布的紡織品中禁用118種偶氮染料的命令, 美國等國家因發現天牛蟲害而對我國出口的木材包裝材料加以限制, 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因農藥殘留量超標而受阻等, 就是“綠色壁壘”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一些例子。
4.進口貿易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由于我國對進出口貿易的環境影響和風險評估的能力不強,進口了有害廢棄物, 一些危害環境和生物安全的產品有可能帶入我國, 對我國的環境安全構成威脅而造成重大環境損失等情況。如廣東沿海的一些鄉鎮企業盲目進口大量有色金屬廢渣、舊汽車蓄電池等有毒廢棄物,其再生過程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5.國外投資對我國環境也會造成很大影響。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 一些外國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紛紛進入我國, 實施先進的管理制度,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污染控制設施,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有一些外國公司利用我國環境法規和標準比較寬松,向我國轉移有害環境和健康的產業和項目, 如不加強環境管理, 我國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密集型產業的避風港。
五、協調我國貿易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策略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倡導的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工業企業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和農村牧區“資源-利用-再循環”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生態破壞,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生態破壞低微以致得到改善(工業廢棄物的低排放),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2.逐步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是深化環境保護和針對貿易與環境新問題的重要措施。中國十分重視并已開始研究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問題。1992年8月《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要提高現行排污收費標準,使排污費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3.樹立環保意識,加強環境貿易的立法和執法,強化環境管理。企業應用戰略的眼光看待環保問題,要認識到環保是一種投資,是對外經貿發展強有力的推進器,只有順應潮流,實行綠色生產、綠色管理和綠色營銷,才不至于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宣傳和培訓是提高公民環境意識的有效手段。宣傳主要是通過文化宣傳和科學普及活動,進行環境保護的文化宣傳和公眾教育;使得每個人都能關注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環保素質和生態安全意識。
根據國際市場的新趨勢,我國要盡快完善貿易中的環境法規,一是要結合國情,加快制定、完善我國商品生產和銷售中有關環保的標準和法規,使我國經貿環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強在經貿活動中對國際環境和資源公約、環保標準、法規的宣傳,對貿易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公開曝光,依法懲處,并發揮廣大消費者和全社會的監督作用。
4.積極應對綠色壁壘,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壁壘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入世后,乃至更長的時間內所要面對的最大的障礙,要協調我國的貿易與環境問題,必須跨過“綠色壁壘”這道門檻。我們一方面要練好內功,促使企業自覺加大無公害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的力度,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內在質量,促進具備較高技術水平和能達到較高標準企業的發展。促使那些與破壞資源再生、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有關的一系列初級產品比重進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環保的綠色產品的比重日益增長,有助于降低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的能耗,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以強大的可持續發展的貿易和環境保護實力應對綠色壁壘。
參考文獻:
[1]那 力:WTO 與環境保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
[2]袁 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所面臨的問題[J]世界經濟研究,2002,(1) 1
[3]余北迪:我國國際貿易的環境經濟學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5(5)
[4]譚會萍 田 森:環境貿易:可持續發展中的博弈與融合[J].經濟問題探索,2005(8)
[5]高彩玲 趙英明 黃正文 張 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環境問題及應對策略[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