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學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4-01-12 17:3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劑學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藥劑學的特點

篇1

1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較多,決定了中藥應用需要更廣泛的藥學服務

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有諸多方面,除了生物和環境因素外,中藥的品種、產地、采收、儲藏、炮制、配伍、劑型、劑量、煎服等本身因素則是影響其療效的主要方面。

1.1保證中藥飲片質量,提高臨床療效

1.1.1適時采收

因不同藥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期和成熟期,而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將隨其不同入藥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長期而異,故采藥時間應隨著中藥的品種和入藥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丹參的有效成分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的含量,第4季度收獲的丹參比其他季節收獲者高2~3倍;薄荷在開花盛期采收者,揮發油含量最高;青蒿中所含抗癌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盛葉期含量高達0.6%,開花后含量逐漸下降[1]。

作為中藥師可指導藥農適時采收,從源頭上把握藥材質量。

1.1.2合理貯藏

中藥貯存、保管條件直接影響其質量。不同的貯藏時間、溫度、濕度和方法對藥物所含成分有明顯影響。有人曾做過實驗,三棵針中的小檗堿隨貯存時間的延長其含量逐漸降低,貯存3年在見光、避光兩種條件下,小檗堿含量分別降低54.1%和39.88%。又如刺五加貯存時間超過3年或在高溫(40~60℃)、高濕(相對濕度74%以上)、日光照射等條件下貯存6個月,其中所含丁香苷幾乎喪失殆盡[1]。中藥顆粒劑?p散劑易吸潮發粘,注射劑的澄明度易受溫度?ppH值的影響,故要指導中藥保管人員結合每種藥物特點合理貯藏,防止中藥發霉、變色、蟲蛀、泛油等,保證中藥質量,從而發揮其應有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產生。

1.2協助醫師針對病情選擇恰當的中藥

這一點是臨床藥師發揮藥學服務的關鍵所在,要求藥師必須具備較扎實的中醫藥知識和一定的臨床經驗,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協助醫師,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2.1必須按照中醫藥理論辨證用藥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多學科的滲透、交叉,用現代藥學理論來研究傳統中藥也取得了可喜成績。然而,與易理解的西藥理論相比,中醫藥理論博深難明,以至于有人對中醫持懷疑態度,也出現了用西醫藥理論指導中藥應用的誤區?,F代醫藥學和傳統醫藥學兩者建立的基礎不同,理論體系、思維模式都存在差異,臨床中藥師應堅持宣傳,提高他們對中醫藥理論的認識。應用中藥只有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辨證施治,才能取得應有的治療效果。

1.2.2指導醫師或患者正確地選擇劑型

中藥除了傳統湯、丸、散、膏等劑型外,近年來也出現了顆粒劑、片劑、口服液、注射劑等新劑型,中藥的品種也日益增多。作為一名臨床藥師,應為醫師提供專業化的藥劑服務,即根據患者病情和各劑型特點選擇能發揮最大療效的品種和劑型。湯劑是口服劑型中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鹅`樞?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湯?!秱摗份d方113首,有95方是湯劑[2]。長期以來,湯劑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優點: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靈活加減,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湯劑多為復方,經過精心的配伍,藥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同,達到了降低不良反應、增強療效的目的;湯劑為液體制型,吸收快、作用迅速。正如李東垣所說:“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所以,應建議醫生盡可能選用這種劑型,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中藥注射劑是在湯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劑型,是對中藥劑型的補充與完善,擴大了中藥應用的范圍,適應了中醫臨床危急重癥治療的要求。但由于中藥及其復方的成分比較復雜,藥液中往往多種成分并存,雜質難以除盡,也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和可靠的質量控制方法,對注射劑的澄明度、穩定性和臨床療效均有一定影響。故此,2005年新版《藥典》只收錄了止喘靈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注射用雙黃連(凍干)和清開靈注射液4種中藥注射劑。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道也不斷增加,1960-1993年國內期刊的780篇文獻共報告189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而1994-2002年9年間,國內主要醫藥期刊的193篇文獻就報道了355例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3]。所以,建議臨床醫師慎用中藥注射劑,并且與其他中藥劑型一樣,盡可能避免與其他藥品同時應用。

膠囊劑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在提取、濃縮過程中不需要濾除沉淀物或醇沉精制,與療效相關成分損失少,基本保持了中藥湯劑的特點,然后直接將原藥粉或粗提取物裝入膠囊,不需要加粘合劑和壓力,在胃腸道中崩解快、吸收好,較丸劑、片劑顯效快,又由于膠囊的包容,提高大部分成分的穩定性,掩蓋了中藥的不良氣味。該劑型既具有現代藥劑的優勢,又不失中藥的傳統特色,使其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

1.2.3重視中藥(飲片)炮制后特點,針對病情靈活選用

對某種藥功效與應用,臨床醫師比藥師有經驗,但對各種炮制品的作用特點,藥師卻勝一籌。如白術是常用的益氣健脾藥,生用時益氣生血,經用土或麩炒后,甘溫之性?p健脾燥濕作用明顯增強。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經明礬水制后(清半夏),增強了它的燥濕化痰作用;經生姜、明礬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嘔作用大增;經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藥中;與其它藥物混合發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積之證。臨床上常用的當歸更有全當歸、當歸尾、當歸身、當歸頭、酒當歸、土炒當歸、當歸炭之不同,中藥師要應用炮制理論,協助醫師依據臨床所需加以選用,提高療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3幫助患者選購質量好的中藥飲片

影響中藥(飲片)質量,除上述采收和貯藏外,中藥來源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品種、產地不同,其質量也有明顯差異。有人測定,新疆產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區所產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種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僅0.72%[4]。長白山的野生參,東北各省與朝鮮、日本的園參,其人參總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單體的含量也不一樣,故歷史上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區生產的某種藥材,質量高、療效好,如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黃連、山西的黃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藥材。因此,為了提高中藥(湯劑)療效,應選擇質量好的中藥飲片。

1.4指導患者正確的煎服中藥湯劑

中藥湯劑療效的取得,除了辨證用藥準確、選擇優良的中藥飲片外,還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療效的正確煎服法這一關。清代醫學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泵t陳修園也說:“病之愈與不愈,不但方必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而非但無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這說明中藥煎服法對中藥療效的發揮影響很大,應引起醫師與患者足夠重視,臨床藥師應從容器的選擇、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藥時間方法、飲食禁忌等多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導。

2進行廣泛宣傳,轉變中藥無不良反應的錯誤觀念

中藥來源于天然,人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棗、山藥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藥;且相對西藥來說,藥性和緩的中藥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療,加之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比較困難,于是便產生了中藥沒有不良反應的概念,甚至有些醫務人員對中藥的不良反應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事實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對中藥的“毒”有了認識。如對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馬錢子、生川烏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婦女妊娠時的用藥禁忌;藥物配伍時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都是前人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經驗總結。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人們又發現馬兜鈴、關木通、廣防己、天仙藤等,若長期使用,其中所含的馬兜鈴酸會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有明顯的致流產作用;即使金銀花的有效成分綠原酸也具有高致敏性。這些都值得引起我們重視。中藥師應進行廣泛的宣傳,促使人們改變中藥無不良反應的錯誤觀念,正確認識中藥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運用,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3思考與討論

中藥來源于自然界,使人聯想到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食物。歷代也有“藥食同源”一說,只不過藥對人體的作用強了一些,這大概便是中藥安全“無不良反應”的緣由了。也正因為它產生于自然,故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多,且不只是生長過程,也延續到中藥的貯藏。土壤、光照、濕度、溫度等不同,中藥飲片的質量差異便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臨床藥師就是要掌握規律,利用這些因素提高中藥質量,避免那些降低中藥質量的因素,從而保證優良的中藥應用于臨床。

西藥是在人們主觀的、能動的、有目的實驗基礎上,弄清了藥物的性質、結構、效應,甚至代謝過程,也就是說,基本掌握了它的規律后去生產的,而中藥產生于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對人們來說它還比較陌生,需要進一步的去認識和探知,從而徹底搞清它,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就化學成分來說,中藥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表現在:

①各種成分性質各異,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而這些成分在各類中藥中卻普遍存在,僅對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可參照西藥的藥代動力學方法進行研究。但需要說明的是,中藥或其復方制劑的單體成分藥動學參數,往往不能完全代替某味中藥或復方制劑的作用規律。絕大多數中藥制劑哪些成分起作用,在哪些環節起作用,藥物的體內轉運過程和生物利用度等都不太清楚,很難象西藥那樣從微觀上較準確地指導合理應用,這正反映了中藥作用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②中藥在炮制、配伍、制劑(煎煮)等過程中,各成分之間發生水解、聚合、氧化、還原等產生新物質,使中藥復方發揮增效、減毒或改變藥效的作用,體現了中藥效用的綜合性、協同性,炮制、配伍、制劑(煎煮)就是為了增加中藥在某一方面的協同作用。所以,湯劑是臨床應用最廣泛、最能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的一種劑型就不難理解,并且提示在有效成分不明確的時候,盡量選擇能保存“可能發揮療效作用的成分”的劑型。至于主張中藥單獨應用、煎藥時的容器選擇、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也是考慮其它藥物和食物影響該藥綜合性、協同性的發揮。

③中藥處方以復方居多,即便單方成分也很復雜,更何況單體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呈現出廣泛持久的作用特點。因此,中藥的不良反應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組織且呈慢性累積性,不良反應一般很少立刻表現出來。所以,加強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才是真正對患者的安全負責,對患者的健康負責。

總之,中藥的自然屬性,所具有成分的復雜性,是其區別于西藥的根本特點,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自然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沈映君,李儀奎.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13.

[2]李忠林,李小川,李巧如.如何提高中藥的療效辨析[J].實用中藥內科學雜志,2004,18(4):334.

篇2

糖皮質激素(俗稱激素)是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一種,屬甾體類化合物,在腦垂體分泌的促皮質素(ACTH)的調節下,由腎上腺束狀帶合成、分泌,包括氫化可的松、可的松、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結構甾核(圖1),不同的糖皮質激素因為其分子結構的變化,使藥物的活性、藥效和藥物動力學特征各不相同。人體內源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皮質激素最主要的是氫化可的松,而可的松或潑尼松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必須經過在肝臟生物活化還原為氫化可的松或潑尼松龍才產生生物活性。

正常人的糖皮質激素呈脈沖式分泌,有晝夜節律性。通常情況下,正常人每天分泌氫化可的松10mg,上午8時血漿濃度最高,為16μg/100ml,下午4時血漿濃度為4μg/100ml,24時最低。對糖皮質激素晝夜節律性分泌的了解有助于制訂給藥方案。

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機制

基因效應糖皮質激素主要是通過與靶細胞胞漿內的糖皮質激素受體(GR)結合,產生信號傳遞,最終發揮其生物學作用。糖皮質激素受體幾乎在所有的人類細胞上均有表達,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

非基因效應糖皮質激素的非基因效應主要通過膜結合受體和(或)細胞膜的生化作用介導,通過激素的選擇性膜受體和(或)抑制鈣和鈉跨膜運轉穩定細胞膜。基因效應一般發生在糖皮質激素與胞漿受體結合30分鐘后,而非基因效應的主要特點為起效迅速,在數秒或數分鐘內出現,并與DNA轉錄及蛋白質合成無關。糖皮質激素的非基因效應是其抗過敏作用、對ACTH負反饋調節、以及產生行為效應和心血管效應(可導致阿狄森危象)的主要作用機制。

糖皮質激素的基因效應與用藥劑量相關。在小劑量應用(潑尼松≤7.5mg/日)時,激素完全通過基因效應發揮作用而幾乎沒有不良反應;劑量增加時,激素的基因效應呈顯著的劑量依賴性,其不良反應也隨劑量與時間的增長而加大;當應用大劑量潑尼松30~100mg/日)時,由于激素受體的飽和度增加,劑量依賴性越來越小,糖皮質激素的基因效應趨近于最大值,但不良反應嚴重,不能長期使用。在潑尼松30~250mg/日時非基因效應有顯著的劑量依賴性,超過250mg/日之后逐漸減小。

生理與藥理作用

生理作用(1)對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影響:① 糖代謝:糖皮質激素可促進糖原異生,并通過利用蛋白質分解增加產生的更多的氨基酸合成糖原,減少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減慢葡萄糖分解為CO 的過程,并有抗胰島素作用,促進血糖升高,甚至出現糖尿。② 蛋白質代謝:糖皮質激素促進多種肝外組織蛋白,特別是肌肉組織蛋白質分解,抑制蛋白合成,機體負氮平衡。長期應用激素將出現生長減慢、肌肉消瘦、骨質疏松、皮膚變薄、淋巴組織萎縮和傷口愈合延緩等。③ 脂肪代謝:糖皮質激素促進脂肪分解并抑制其合成,可激活四肢皮下脂肪酶,四肢脂肪減少,使脂肪重新分布于腹、面、背及臀部,形成滿月臉和向心性肥胖。

(2)對水鹽代謝的影響:糖皮質激素對水鹽代謝的作用較弱,長期應用可有醛固酮樣的貯鈉排鉀作用,并促進腎遠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而出現水鈉潴留。激素還可以抑制鈣的重吸收,引起低鈣血癥和骨質疏。

(3)對循環系統的影響:糖皮質激素能增強血管平滑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升高血壓。由于激素對脂代謝的影響,可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此外激素還可增強心肌的收縮力。

藥理作用(1)抗炎作用:糖皮質激素可通過多種機制對抗由各種原因導致的炎癥。主要機制為:①抑制炎癥介質(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產生并促進抗炎因子的合成;②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③抑制炎癥細胞的活化,減少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的聚集;④調節細胞因子的產生。表現在炎癥早期通過減輕水腫、滲出、炎癥細胞浸潤,改善局部紅、腫、熱、痛等癥狀;在炎癥晚期抑制毛細血管和纖維母細胞增生、肉芽組織形成,預防組織粘連和瘢痕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炎癥反應不僅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功能,同時也是組織修復的重要過程。因此,糖皮質激素在抗炎的同時也降低機體的防御功能,可導致感染擴散及阻礙傷口愈合。

(2)免疫抑制作用:①抑制單核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與遞呈;②對淋巴細胞有破壞作用,抑制細胞免疫功能,大劑量可抑制B細胞向漿細胞轉化而干擾體液免疫功能;③消除免疫反應所致的炎癥反應。但上述作用在人體尚未得到證實。

篇3

在教學中要重過程,就要將備課重點由原來的講練,變為根據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地啟發學生思考、探索研究的設計,獲取知識、組織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學習“假設實驗理論”的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著物理方法的脈絡,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物理教學的著眼點轉移到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方法上。先提出命題,一般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現象提煉出來,如觀察現實生活中物體受力與運動狀態的關系。再推測答案,答案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可建立物理模型,用已知原理和推測對現象作定性的解釋,根據現有的理論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和教學演算,以便對現實作出定量的解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由實例推測出加速度a與M、F的關系,再進行實驗檢驗。物理研究的基礎是實驗,所以,做好牛頓第二定律的演示實驗非常重要。課本上的實驗簡單,效果明顯,具有直測性、準確性、科學性。在實驗中,要讓學生了解在客觀世界的研究中,物理運動規律受很多變量因素的影響,必須要用簡化情景的方法創造一個環境,盡量減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擾。如怎樣減少摩擦,實驗中砝碼的質量應遠遠小于小車的質量,小車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碼的重力等。同時,控制變量,控制物質變化的過程,以更有利于發現其中固有的自然規律。如在實驗中保持小車的質量不變,研究加速度a與外力F之間的關系;保持F不變,研究a與m的關系。數據處理上采用表格和圖像兩種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將實驗與數學結合起來,演繹出規律的數學表達式。物理實驗的可重復性保證了所得結論的科學性,結論一旦再用數學公式表達,就可保證它能夠隨時隨地應用于實際。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驗積累經驗,之后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再建立起物理模型,用建立的物理模型解決實際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體現知識和方法是始終緊密結合的,既使學生自己能完成學習上的任務,又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描繪物理圖像,建立空間想象力,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能力。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直接觀察到,在演示實驗中,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水平面上運動一段后停止,接觸面越粗糙,小車越快停下來,此實驗反映了阻力的大小對物體的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但定律的敘述是“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狀態,而不受力的物體客觀上是不存在的。要想消除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思維障礙,就先要引導學生描述理想的物理圖景,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平面越是光滑(摩擦力就越小),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以后,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就越遠。引導學生想象“如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外力作用之和為零”,即“物體在一個光滑無限長的水平軌道上運行”的情景,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這樣,學生會知道,現在所得到的實驗結論,是牛頓、伽利略等幾代物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想象、推理、歸納、總結出的重要的方法,既可培養學生要細心、耐心的科學實驗精神,積極地思維、大膽地猜想,又可培養學生科學學習和科學實驗的素質。

在物理教學中穿插一些物理學史的學習,它能為物理的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生動的、活生生的素材。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穿牛頓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的貢獻、牛頓的科學研究方法等……學習物理學史能使學生較全面而系統地體會科學方法,了解跟它有關的物理事實,物理學家用什么方法,經過怎樣的思考來探索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某一概念是從哪些物理現象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怎樣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物理規律,避免機械記憶,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和含義。同時,教師適當通過練習檢驗學生對規律的理解程度,糾正錯誤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4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類抗菌藥,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與其他抗菌藥多無交叉耐藥現象,加之組織、體液分布廣泛以及給藥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療多重耐藥革蘭陽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臨床上受到廣泛的關注。自2000年4月在美國首次上市以來,人們已在利奈唑胺的臨床應用方面積累了眾多資料與經驗,但有關綜述卻不多。本文對利奈唑胺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特點以及臨床應用等作一全面、客觀的述評,以期為臨床合理應用和保持其長期有效性提供參考。

1 作用機制和抗菌活性

作為一種新型抗菌藥,利奈唑胺作用于細菌的50s核糖體亞單位。但與其他抗菌藥不同,利奈唑胺不影響肽基轉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譯系統的起始階段,通過抑制mrna與核糖體連接、阻止70s起始復合物的形成,最終產生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獨特,利奈唑胺與其他抗菌藥多無交叉耐藥現象[1]。在耐藥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這一特性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體外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利奈唑胺對幾乎所有的致病性革蘭陽性菌、非典型病原體、各種分枝桿菌、諾卡菌以及革蘭陽性的厭氧菌都有較好的抗菌活性,但對革蘭陰性桿菌不敏感,可能與革蘭陰性桿菌的外排機制有關[2]。體外藥敏試驗還顯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在內的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在內的腸球菌對利奈唑胺都100%敏感[3-4]。10多年的臨床應用經驗表明,利奈唑胺對多種革蘭陽性致病菌、包括耐藥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利奈唑胺對日益常見的耐多藥結核桿菌和泛耐藥結核桿菌也有明顯的抗菌活性和治療療效[5-7],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規抗結核藥,故目前尚無相應的體外藥敏試驗數據。

2 藥動學特點

利奈唑胺為時間依賴性抗菌藥,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經靜脈給藥-口服方法進行序貫治療。利奈唑胺的血漿蛋白結合率為31%,分布容積為40~50 l,每12小時口服給藥600 mg后0.5~2 h達到血藥峰濃度(15~27 mg/l),血藥消除半衰期(3.4~7.4 h)較長,且對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應,可一日2次給藥。利奈唑胺在體內被代謝為兩種無活性的代謝產物氨基乙氧乙酸和羥乙基乙酸,給藥量的65%經非腎途徑清除(可能會有部分藥物在腎小管被重吸收),30%以原藥形式隨尿液排出體外[8-9]。利奈唑胺的組織、體液穿透性好,在肺、皮膚、肌肉和脂肪組織以及腦脊液中均有較高的藥物濃度[10],故適應證也較廣,臨床地位重要。

3 臨床應用

美國fda批準的利奈唑胺的適應證為:用于治療由vre引起的敗血癥、醫院獲得性肺炎、復雜性皮膚及軟組織感染以及社區獲得性肺炎合并菌血癥。利奈唑胺在臨床實踐中還被用于治療分枝桿菌、尤其是耐多藥和泛耐藥結核病的治療以及一些糖肽類抗菌藥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糖肽類抗菌藥治療的mrsa感染。

3.1 對耐藥革蘭陽性菌所致嚴重感染的療效

郭志峰等[11]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利奈唑胺治療復雜性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的臨床和微生物學治愈率都顯著高于糖肽類抗菌藥(分別為88.7%、87.0%和83.6%、81.8%)。該薈萃分析結果還顯示,利奈唑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腸球菌等細菌的清除率也都高于糖肽類抗菌藥(分別為86.7%、89.5%、100%和74.0%、87.0%、66.7%),對mrsa的清除率亦高于糖肽類抗菌藥(分別為81.9%和69.8%)。杜玉明[1]報道,利奈唑胺治療重癥監護室患者的肺部、血液、神經系統以及術后切口革蘭陽性菌感染的總有效率達81.0%,其中治療mrsa感染的有效率為100%、治療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為100%、治療屎腸球菌感染的有效率為83.3%、治療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為88.9%。葉香芳等[12]報道,3例萬古霉素治療無效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心內膜炎合并腦膿腫患者經接受利奈唑胺治療后均獲得痊愈。郭立濤等[10]報道,對12例糖肽類抗菌藥治療無效的mrsa感染患者經改用利奈唑胺治療后均獲得臨床治愈、病原學培養轉陰。

上述數據表明,利奈唑胺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對mrsa、中度耐萬古霉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re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rsp)等耐藥菌所致感染都具有很好的療效。不過,并非所有由上述耐藥菌引起的感染都應使用利奈唑胺進行治療,因為利奈唑胺的不良反應明顯、尤其是長療程用藥時的安全性問題突出,同時該藥的售價高、最重要的是須考慮減少細菌誘導選擇性耐藥的產生。一般情況下,對耐藥革蘭陽性菌感染,若細菌對萬古霉素敏感,仍建議選用萬古霉素進行治療;若明確為耐萬古霉素細菌引起的感染,則需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此外,對不能耐受糖肽類抗菌藥不良反應或糖肽類抗菌藥治療無效的耐藥菌感染也可考慮選用利奈唑胺進行治療、尤其是在國內目前可選用藥物較為有限的情況下。

3.2 治療耐藥結核桿菌感染

cox等[5]完成的一項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利奈唑胺治療耐藥結核病的成功率達67.99%,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48%(有36.23%的患者需停藥)。schecter等[6]使用利奈唑胺治療30例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結果發現22例(72%)獲得治療成功,還有5例仍在繼續治療中;9例(30%)發生了不良反應,其中3例(10%)需停藥。黃海榮等[7]進行的一項回顧性分析則顯示,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成功率達82%,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和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32%、25%和6%,因不良反應而中斷服藥者比例是26%。由上述數據可知,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耐多藥和泛耐藥結核病有效、成功率高,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良好,但也有患者因血液或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將利奈唑胺列在抗結核藥的第ⅴ組即療效尚不確切藥組,故現原則上不主張使用利奈唑胺治療耐單藥或耐多藥的結核病,而只應在治療耐多藥或泛耐藥結核病中當由抗結核藥第ⅰ~第ⅳ組的藥物不足以組成有效的化療方案時才可考慮選用[13]。此外,利奈唑胺治療結核病時需長時期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短期治療時高,臨床上須謹慎。

koh等[14]認為,在治療結核病時將利奈唑胺的日劑量減至300 mg不會影響其抗結核治療效果,卻可顯著減少骨髓抑制和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黃海榮等[7]分別使用利奈唑胺300、600和1 200 mg 3種不同的日劑量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結果發現3種不同劑量治療方案的治療成功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使用利奈唑胺治療耐藥結核病時不僅應限于已無其他可選有效治療藥物的耐多藥或泛耐藥結核病、且需減少日劑量至300 mg,同時密切監測血液和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如血小板減少、視力改變等。

3.3 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

利奈唑胺的腎毒性輕微,經肝、腎雙通道排泄,故可用于肝、腎功能減退以及老年人和兒童患者等特殊人群。多篇文獻[15-18]證實,利奈唑胺治療老年人對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rsa以及腸球菌等革蘭陽性菌感染有效,但血小板減少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在治療時間超過10 d時更為明顯。因此,建議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療老年人(包括腎功能減退患者)感染時應盡可能縮短治療時間并注意監測血小板水平變化,至少每周復查1次

血常規,發現血小板減少后即及時予于對癥治療或停藥。國內、外的一些回顧性分析[19-21]結果還認為,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療由mrsa、prsp和vre等耐藥革蘭陽性菌引起的新生兒和嬰、幼兒感染,具有較高的臨床有效率和細菌清除率、有利于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較高。不過,也有報道稱,早產新生兒因基礎凝血功能較差、使用利奈唑胺后更易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情況,故建議早產新生兒慎用利奈唑胺[22]。利奈唑胺被美國fda列為妊娠分級c級,即只有在確認其對孕婦的治療益處大于對胎兒的危害之后方可用于妊娠患者。

總之,對肝、腎功能不全者以及老年人、新生兒和嬰、幼兒的耐藥革蘭陽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是可考慮的治療選擇之一,但需注意監測血小板減少、對老年人和早產新生兒尤其需要注意這一不良反應,用于孕婦前則須充分權衡利弊。

4 局限性及結語

篇5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材;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21

一、法國高中數學教材的特點

法國高中數學教材十分注重在其中融入其他學科的內容,從而展現出數學這一學科的文化價值和應用意識。在2000年,法國對其高中數學的課程進行了一次改革,其核心就是加強數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從當下法國所采用的高中數學教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的學科,它與物理學之間的聯系最為密切,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一直是法國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顯著特色。與我們國家的數學教學注重基礎知識和邏輯思維的特點相比,法國教材更加注重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引入了放射性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美國高中數學教材的特點

注重數學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美國高中數學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其中IM教材就對數學應用的內容進行了科學有效的編排。這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數學教材分為學習和應用兩大部分。一方面,教材中的每節教學內容都會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你為何學?你能學到什么?另一方面,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應用型的例題,其涵蓋的范圍相當之廣泛,包括建筑、文化、商業以及家庭理財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梢娒绹鴮祵W教材應用性特征的重視。更突出的一點就是,高中數學教材爭取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全球性的問題,包括人口和環境等一系列的問題,旨在提升學生的認識境界。

第二,在其教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與生活內容密切相關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教學問題,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英國高中數學教材的特點

英國高中數學的教材相比其他國家是較為穩定的,其中的SMP數學教材的使用一直延續到現在。其教材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善于運用相關的數學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代數這一部分的教材內容中,其包含著很多的函數以及方程的思想,對函數圖像的分析對解決實際問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四、啟示

1.進一步加強數學的應用

數學作為一種理科性的學科,加強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這一方面,我國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如,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以及數學建?;顒拥?。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應用數學和數學的應用都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其中在數學的應用上還有待加強。值得注意的是,數學的應用并不只是在練習題上增加幾道應用題,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數學教材的設計上,注重將知識以及社會實踐統一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關注數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它并不是獨立于任何學科之外的,它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如,物理學。兩者之間的融合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是十分具有價值的。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應屬法國,我國則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我國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多提供給學生相關的背景材料和信息等,讓學生學到的是有用的數學,即學有所用。

數學是絕大多數國家高中階段必學的一門課程,要想實現其真正的價值,需要注重教材的編寫以及選擇,加強其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中成藥  化學藥  注意事項 

        在我國批準注冊的中成藥中,有200多種是中藥、化學藥復方制劑,即含有西藥的中成藥。此類中西藥復方制劑不能簡單地按中成藥或西藥的用法去使用,而這些中西藥復方制劑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項在臨床的實際使用中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藥復方制劑的合理使用已成為當前必須重視的一個合理用藥問題。本文著重介紹該類中成藥的有關組方特點及使用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1  含化學藥組分中成藥的組方特點

        1.1抗感冒藥的組方特點  在抗感冒藥的中成藥中絕大部分都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常規治療感冒的中藥為主,配以解熱鎮痛類、抗過敏類西藥。

        1.2補虛藥的組方特點  在補虛藥的中成藥中有一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具有補益作用的中藥為主,配以維生素類西藥。

        1.3降壓藥的組方特點  在降壓藥的中成藥中有少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以平肝潛陽類中藥為主,配以降壓類西藥。

        1.4消化系統用藥的組方特點  在消化系統用藥的中成藥中有一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中藥的健胃消食理氣中藥為主,配以制酸類西藥。

                1.5糖尿病用藥的組方特點  在降糖藥的中成藥中有少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治療消渴病中藥為主,配以降糖類西藥,西藥組分主要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藥的組方特點  在止咳平喘化痰藥的中成藥中也有一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中藥的止咳平喘祛痰藥為主,配以鎮咳平喘祛痰類西藥。

        1.7心腦血管藥的組方特點  在心腦血管藥的中成藥中也有一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中藥的活血化淤藥為主,所配西藥主要包括維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藥組方特點  在五官科用藥的中成藥中也有一部分為中西藥復方制劑。此類中成藥的特點是以宣肺通竅和辛涼解表類中藥為主,配以抗過敏和收縮毛細血管類西藥。

        2  含化學藥成分中成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2.1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

        2.2應嚴格遵循藥品說明書。

       2.3使用方法要得當。

        2.4注意老年肝腎功能狀況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聯合用藥。

        2.6掌握藥品不良反應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藥成分的中成藥使用注意

        3.1含西藥成分的感冒中成藥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藥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藥時,切不可隨意加大劑量,更不能長期使用,年老體弱者用藥尤其應慎重,不能再同時加用西藥解熱。對安乃近、吡唑酮類及阿司林類藥物過敏者禁用。②含對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藥的使用注意:長期大量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腎功能低下時,可出現腎絞痛或急性腎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癥。若與肝藥酶誘導劑尤其是巴比妥類并用時,發生肝臟毒性反應的危險增加。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現惡心、嘔吐、胃痛、胃痙攣等癥狀。③含馬來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藥的注意事項:氯苯那敏也稱撲爾敏,常用其馬來酸鹽,用于各種過敏性疾病,并與解熱鎮痛藥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勞乏力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服藥期間,不得駕駛車船、登高作業或操作危險的機器。

        3.2含有鹽酸麻黃堿中成藥使用注意  鹽酸麻黃堿對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難,大劑量或長期應用可引起震顫、焦慮、失眠、頭痛、心悸、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心絞痛患者應禁用含鹽酸麻黃堿的中成藥。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35%~50%,其中約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藥。潰瘍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14a以下兒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病、肝腎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與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藥合用。

        3.4含有氫氯噻嗪的中成藥使用注意  氫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常見為低血鉀,同時因其可抑制胰島素釋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腎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氫氯噻嗪的中成藥時一方面要注意氫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應,同時也要避免重復用藥,以防止藥物自身不良反應的發生。

        4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通過對含化學藥組分中成藥組方特點及其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的了解,臨床醫師、藥師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該類中成藥。 

參 考 文 獻

[1]梅全喜主編.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2.

篇7

[關鍵詞] 羅哌卡因; 麻醉

[中圖分類號] R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38-02

鎮痛羅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種新型、純左旋體的長效酰胺類局部,其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毒性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明顯[1],在麻醉、術后鎮痛等領域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本文將就羅哌卡因的藥理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的進展做一綜述。

1 藥理學特點

1.1 藥代動力學

羅哌卡因主要由肝臟代謝,約1%不經代謝由腎臟排泄[2]。成人靜脈輸注羅哌卡因的清除率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穩態分布容積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藥物累積,降低中毒風險。硬膜外腔注射羅哌卡因后呈現出雙吸收相,血藥濃度一時間曲線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級速率過程進行消除[1]。其在嬰幼兒的血漿峰濃度時可出現時間延遲。

1.2 藥效動力學

已證實,羅哌卡因是開放的鉀通道阻滯劑,其與阻滯位點解離后,通道才能關閉。文獻顯示,羅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機制主要在于其對Na+通道的抑制[3]。注射低濃度(25~50)μmol/L的羅哌卡因對兔離體去髓鞘迷走神經C纖維(無髓鞘,與痛覺傳導有關)的阻滯速度快于Aδ纖維(有髓鞘,與運動功能有關),從而表現為感覺與運動分離[1]。

1.3 毒性作用

羅哌卡因的毒性較低,游離羅哌卡因引起中樞神經癥狀的動脈血漿濃度為0.6mg/L,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癥狀較布比卡因持續時間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規劑量的羅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縮作用,對心臟的影響表現為左室舒張末壓升高,平均動脈壓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布比卡因低,罕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及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3]。

2 臨床應用

2.1 椎管內麻醉和鎮痛

2.1.1 硬膜外麻醉和鎮痛 已證實,0.5%、0.75%和1%的羅哌卡因應用于腰段硬膜外麻醉時,可增加運動神經阻滯時間和術后鎮痛效果,進一步增加濃度將縮短起效時間,并加強運動神經阻滯。羅哌卡因較之同濃度布比卡因的運動神經阻滯效果更弱,且持續時間更短。羅哌卡因行下肢手術硬膜外麻醉時,運動阻滯的半數有效濃度EC50值為0.416%[4]。研究證實,年齡因素將決定羅哌卡因運動阻滯EC50,70歲以下者EC50是0.536%,70歲以上者EC50為0.383%[3]。以相似藥效濃度的布比卡因和羅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行剖宮產手術,羅哌卡因的安全性高于布比卡因。臨床試驗表明,羅哌卡因可增強分娩鎮痛效果,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其器械協助產率,增加新生兒評分[1]。

2.1.2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和鎮痛 文獻顯示,>2%羅哌卡因行鞘內注射將可逆性影響脊髓的血流。剖宮產時,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的最低局麻藥劑量(MLAD)為13.46mg,連續蛛網膜下腔麻醉時MLAD為12.8mg[5]。剖宮產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時,羅哌卡因的感覺、運動阻滯時間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劑量相關性。而且,濃度和比重可不同程度地影響腰麻效果,將0.005%羅哌卡因和0.0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應用于下腹部和下肢術前麻醉時,羅哌卡因的低血壓發生率更低,起效速度更快、阻滯效果更顯著、阻滯后消退時間更短[6]。

2.2 神經阻滯麻醉和鎮痛

研究表明,濃度的差異可使羅哌卡因在上下肢神經阻滯中發揮不同的鎮痛效果。臂叢神經阻滯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時,起效迅速、阻滯作用顯著、副作用較少,表明此濃度適用于臂叢神經阻滯。髂腹股溝神經阻滯中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發現0.2%~0.75%羅哌卡因均可發揮理想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證明其為安全有效的術后鎮痛方式[3]。學者提出羅哌卡因應用于臂叢阻滯時的最低有效濃度為0.5%,最適濃度則為1%,坐骨神經與股神經聯合阻滯的最適濃度是0.75%[7]。

2.3 局部浸潤麻醉和鎮痛

目前羅哌卡因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腹股溝疝修補術后鎮痛方面已取得進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氣腹前腹腔注射5mg/kg羅哌卡因200mL,發現可發揮顯著的超前鎮痛作用;術后7日內,每次經導管向膽囊床注入0.5%羅哌卡因10mL亦可有滿意的鎮痛效果[5]。對全身麻醉下行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在切皮前后進行羅哌卡因浸潤,傷口疼痛明顯減輕。腹股溝疝修補術畢切口內置導管泵入羅哌卡因,亦取得滿意的鎮痛療效,進一步研究指出,該有效濃度須大于0.125%[8]。已發現,根部阻滯應用0.75%羅哌卡因可能造成短時間局部缺血,表明該濃度可能引起微循環灌注不足,因此,高濃度羅哌卡因不宜局部應用于缺少側枝循環的組織。

2.4 兒科麻醉的應用

羅哌卡因在兒科麻醉中的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已逐步得到闡明,年長兒的藥代動力學與成人相近,新生兒及6個月內嬰兒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和清除率均有所下降,持續硬膜外阻滯時應適當減量,輸注時間不宜超過48h[3]。羅哌卡因對全身麻醉下行闌尾切除術的患兒的局部浸潤鎮痛效果與嗎啡相似,有助于推遲術后嗎啡的使用或減少其用量,副作用較小。小兒硬膜外輸入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或單純使用羅哌卡因均能有效鎮痛,輔以小劑量阿片類藥物不但可減少局部用量、預防麻藥中毒,而且有助于改善睡眠,增加患兒術后舒適度[6]。

2.5 老年麻醉的應用

隨著外科和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逐年增加,術后疼痛易引起呼吸、循環功能的不穩定,不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康復。對高齡下肢手術患者持續硬膜外輸注0.1%羅哌卡因或0.1%布比卡因,效果均滿意,而前者心臟毒性更低,更適于高齡患者的術后鎮痛。對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輸入0.13%羅哌卡因和1.0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可促進術后恢復和功能鍛煉[9]。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具有獨特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特點,毒性較低,低濃度時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效果顯著,麻醉及鎮痛效果確切,作用時間長,應用范圍廣,隨著基礎和臨床試驗研究的逐步深入,其臨床應用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 Hansen TG. Ropivacaine:a pharmacological review[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4,4(5):781-791.

[2] Jokinen MJ.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 in hepatic and renal insufficiency[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5,19(2):269-274.

[3] Udelsmann A,Silva WA,de Moraes AC,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swines[J]. Acta Cir Bras,2009,24(4):296-302.

[4] Panousis P,Heller AR,Koch T,et al. Epidural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for intraoperative analgesia during maj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a pro- 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Anesth Analg,2009,108(6):1971-1976.

[5] Whiteside JB,Burke D,Wildsmith JA. 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0.5%(in glucose 5%)with bupivacaine 0.5%(in glucose 8%)for spinal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3,90(3):304-308.

[6] 葛志軍,戴體俊,曾因明. 羅哌卡因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進展[J].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6,27(2):103-105.

[7] Simpson D,Curran MP,Oldfield V,et al. Ropivaca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J]. Drugs,2005,65(18):2675-2717.

[8] 閆美興,王少華,趙艷,等. 羅哌卡因臨床鎮痛應用新進展[J]. 中國藥房,2009,20(5):381-383.

篇8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運動。其中,網球運動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且有著很多的樂趣;它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消遣,還可以增強人們身體的健康狀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網球教學的質量,就需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提高人們網球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文簡要介紹了網球運動的特點,然后分析了興趣對網球教學的重要性和教學方法,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網球運動 網球教學 教學方法

一、網球運動的特點

網球運動具有獨特的健身價值:根據相關的研究證明,如果網球比賽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運動員需要跑大概5000米左右的路程,有些比賽甚至需要跑超過1萬米的路長;并且在比賽的過程中,運動員還需要不斷的進行判斷,是前進還是后退、是左移還是右轉等等,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鍛煉網球運動員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靈敏性等等。此外,在網球運動中,一場比賽需要不下千次的揮拍,這樣就會對手臂進行鍛煉。

網球運動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網球運動雖然是激烈的對抗,但是需要十分強的技巧性,比如上旋球、下旋球等等;如果運動員有著高水平,那么就會給人以美的享受。其次,令人回味無窮的還有網球比賽中巧妙運用的戰術;雖然網球戰術只是縮前或者吊后,在兩邊進行抽打,但是正是網球高手的這些真假左右變化,讓人們感受到眼花繚亂。網球還有著特有的美的藝術氛圍,不管是選用的場地設施還是器材,在實用的基礎之上,還注重營造一種美的氛圍。

二、興趣對網球教學的重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的這句俗語有著十分實用的意義。任何一門學科,要想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都需要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讓其在網球教學中感受到足夠的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美好,愿意主動的去學習,才能真正的學習好網球。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選用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非常單一和乏味的,對教學策略也不知道創新,那么學生就會對網球漸漸的失去興趣。

興趣對于網球教學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俄國一位著名作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教學不是進行強制,而是將學生的興趣充分的發揮出來。在現實教學中,這句話完全的適用,學生只有對網球感興趣,才會積極的去學習網球。正值新課程改革期間,體育教師也應該不斷的創新網球的教學方法,將學習學習網球的積極性給充分的發揮出來。

三、教師在網球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時候,可以采用培養網球意識,增強對網球情感的方法:我國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孔老夫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教師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網球的興趣,學生首先具有主動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意愿;在教授網球課時,首先要將我國的網球概況介紹給學生,還可以將世界級中國網球比賽情況納入教課的范圍,同時鼓勵學生看一些精彩的網球比賽等等,樹立幾個網球偶像,比如我國的金花李娜,讓學生們在觀看的時候領會各種動作的巧妙之處,比如削球、還擊、弧圈以及扣殺等等。學生們長時間的觀看之后,自然會產生躍躍欲試的想法,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網球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需要多應用一些鼓勵和表揚的手段: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實踐證明,在網球教學過程的學生評價中,表揚等手段比批評更能有效的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適時的給予表揚,讓學生獲得繼續學習的動力,學生獲得一個微小的進步,教師就應該不吝惜的進行鼓勵和表揚,還需要將表揚的原因明確的告知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每一個贊揚和鼓勵都是真心的,從而更加積極的學習,提高網球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在網球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的安排一些競賽:網球運動即使有著很強的欣賞價值,但是從實質上來講,它是競技性很強的運動;并且這個年代的學生都有著爭強好勝的特點,那么如果將競技比賽恰當的安排在網球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有效的將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充分的激發出來。但是,要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來安排競賽,不能夠讓學生在失敗的過程中感到完全失望,失去未來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不能讓學生們贏得很輕松,這樣在未來的學習中就會下全部的功夫和力氣。比如,在現實的網球訓練中,要合理的安排比賽,安排比賽的學生應該有著差不多的水平,這樣他們不管在競賽中是勝利,或者失敗,都不會產生過激的情緒,從而促進以后的學習。

四、結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網球教學中,教師應該致力于激發學生們學習網球的興趣,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擴展教課的內容,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冠心病;心肌缺血;特點;護理要點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73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冠心病患者共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齡47~82歲, 平均年齡(65.73±6.12)歲。對所有患者進行了動態心電圖的檢查, 都符合以下特征:①無室內傳導性阻滯和心房顫動, 也沒有出現心室肥厚和服用影響ST段分析的過洋地黃的現象。②心絞痛患者發作時僅有1次心電圖過性ST段下移1 mm(0.1 mV)以上。③沒有嚴重的高血壓以及阻塞性睡眠性呼吸困難的患者。④24 h動態心電圖有≥2次發作性缺血型ST段下移。

1. 2 方法

1. 2. 1 監測方法 對所有冠心病患者采用動態監測分析儀進行連續性24 h心電圖的記錄, 在記錄過程中, 患者按照正常的生活習慣和服藥流程進行[1]。

1. 2. 2 護理方法 對患者在心電圖監測過程中采用以下措施進行護理:①不同時段的巡視護理。②患者病情的監控, 預防控制心律失常。③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要求護理人員關注患者的心理情況, 對患者展開積極地疾病知識介紹和治療應對方法教育, 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④培養患者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

1. 3 觀察指標 心肌缺血發作時則采用3個一的標準判斷, 即:ST段下移≥1 mm, 持續時間≥1 min, 兩次心肌缺血發作間隔時間≥1 min, 這些數據排除由于患者改變發生的偏移情況。

護理判斷標準:通過對患者治療效果評價和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 來了解護理對患者的作用, 治療效果指標有顯效、有效、無效等,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緩解, 心電圖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 心電圖也沒有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護理工作滿意度采用自制評價標準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2 結果

根據心電圖的監測分析, 可以發現:①80例患者24 h內發生心肌缺血共480次, 平均6次/例, 其中發生在上午6∶00~12∶00的有280次, 占58.33%。②心肌缺血發作時, 大部分患者無主訴癥狀, 但出現心悸、胸悶、心痛、出汗癥狀的患者有29例, 占36.25%。③患者心肌缺血發作時, 有62例患者出現心律失常, 達到77.50%。

癥狀效果分析, 可以發現, 經過一定的護理, 無效的例數僅為3例, 其中顯效34例, 有效43例, 總有效率為96.25%。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 無不滿意的例數, 滿意72例, 一般8例, 總滿意度達到100.00%。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提高, 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2, 3]。大部分患者出現無癥狀的表現, 因此患者對于其發病無法產生警覺性,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發作一般具有固定的特征, 在冠心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 護理人員只有掌握這些特征, 才能盡早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 下面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總結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發作的特點和護理[4, 5]。

3. 1 時間特點 在本次研究中, 上午6:00~12:00是大多數患者發作心肌缺血的時期, 約占58.33%, 根據該項特點, 護理人員在這個時期要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監測與巡視, 密切關注患者的心電圖情況, 一旦發生心電圖異常要馬上采取應對措施。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 實現護理預防的嚴謹性和全面性, 按照患者的年齡劃分巡視的時間點, 在不同的時間段對患者的心電圖情況進行監測和分析。

3. 2 發作大多無主訴癥狀 冠心病患者發作心肌缺血一般沒有主訴癥狀, 在本文研究中只有36.25%的患者出現心悸、心痛、出汗、胸悶等癥狀, 因此護理人員不能通過患者的臨床表現來判斷患者的病情, 而需要根據各項指標進行全面評估。基于該項特點, 還要求護理人員在巡視病房時, 對患者的飲食、排泄以及日常情況進行記錄。

3. 3 與心律失常密切相關 本文結果中, 冠心病患者發作心肌缺血時, 有77.50%的患者心律失常, 增加了患者的危險性。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對該種合并現象進行控制, 降低心肌缺血發作率。主要可以通過一些理療護理措施來加強:①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 深化患者和其家人對病情和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 并形成自我監控。②定期帶領患者進行有氧運動, 培養患者運動的習慣, 樹立患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③給患者制定飲食計劃, 培養患者的健康飲食習慣。④對患者給予一定的心理干預, 通過改善病房氣氛等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 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通過一定的護理措施, 對于控制和恢復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幫助, 本文研究也表明, 其有效率達到96.25%, 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也達到100.00%。

綜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發作的控制和病情康復需要一定的人性化的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寶芹, 李佳琦.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發作的特點與護理對策.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5):750-751.

[2] 羅璐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發作的特點與護理對策.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4):734-735.

[3] 李敏, 鄧玉, 黎蔚華. 80歲以上冠心病患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發作特點和護理對策.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29):7095-7096.

[4] 褚春燕, 張蘭芳.老年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臨床護理效果觀察.內蒙古中醫藥, 2012, 31(5):168.

篇10

[關鍵詞] 新生兒;無乳鏈球菌;臨床特點;抗菌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22.1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8-0056-03

無乳鏈球菌,又稱B族鏈球菌。此細菌往往寄居在人體生殖道及腸道里,容易造成圍產期婦女產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免疫力降低以及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1-2]。無乳鏈球菌能夠經過產婦的生殖道使新生兒受到感染,從而引發新生兒出現肺炎、敗血癥以及腦膜炎等[3]。本文對新生兒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其抗菌治療所需藥品的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間來我院診治的28例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的血培養無乳鏈球菌均為陽性。

1.2 方法

采取回顧性研究方法,翻閱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兒的住院資料及其母親的產前材料。包含:患兒入院時的日齡、發病時的日齡及性別、胎齡、降生方法、住院日期、臨床癥狀、住院時血RT、C-反應蛋白、生化、腦脊液培養等輔助檢測結果,抗菌藥品治療和臨床恢復情況、預后等狀況。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兒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包括早產12例(胎膜早破7例,胎兒窘迫5例),足月出生16例(母體分娩前出現發熱4例);剖宮產9例,正常分娩19例;出生后體重極低1例,體重略低8例,體重正常19例;出生后在7 d內發病22例,7 d后發病6例。28例患兒均在發病后迅速到醫院就診。

2.2 臨床癥狀

28例患兒伴有肺炎21例,其中早發感染19例(其中呼吸衰竭6例,高膽紅素血癥10例)、晚發感染2例,28例患兒合并化膿性腦膜炎6例。

2.3 檢驗室結果

28例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兒的血RT檢驗結果: 白細胞總數25.0×109/L 15例,其余9例患兒白細胞總數基本正常。C-反應蛋白檢查結果:CRP≤10 mg/L 8例,≥15 mg/L且≤100 mg/L 16例,>100 mg/L 4例,其中17例患兒于住院后48 h內C-反應蛋白值出現顯著上升。28例無乳鏈球菌敗血癥的血培養結果共培養出無乳鏈球菌28株。青霉素、萬古霉素以及頭孢曲松對28株無乳鏈球菌均很敏感,其中無乳鏈球菌對克林霉素及紅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分別為75.0%、67.9%;對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為42.8%;對利奈唑胺的耐藥菌株是1株,耐藥率為3.6%。28株無乳鏈球菌對抗菌藥品的耐藥狀況(敏感、中介、耐藥),見表 1。

2.4 治療和預后

28例無乳鏈球菌患兒在病原菌檢查結果出來之前,均根據經驗采用廣譜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之后,依照病原菌檢查結果和藥敏檢查結果,采取對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其中20例無神經系統表現的患兒給予青霉素、頭孢曲松、萬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治療2 周后患兒病情明顯好轉出院;3例合并化膿性腦膜炎的患兒,給予美羅培南和萬古霉素,治療4周后患兒病情明顯好轉出院;1例體重極低的患兒,依照藥敏檢測結果采取頭孢曲松進行治療2周后,血白細胞總數仍偏高,給予萬古霉素治療1周后,患兒病情明顯好轉出院;2例發病日齡是23 d的患兒,給予青霉素和萬古霉素聯用治療2周后,確診患兒伴有化膿性腦膜炎,采取頭孢曲松和萬古霉素聯用治療2周后,病情明顯好轉出院;1例血培養是陽性球菌感染,根據以往經驗給予利奈唑胺,第2天藥敏結果表明該菌對利奈唑胺耐藥,故換為萬古霉素進行治療,治療2周后,病情明顯好轉出院;1例伴有化膿性腦膜炎患兒給予青霉素、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抗菌藥物后,腦脊液里白細胞總數還是沒有降到正常值,之后轉院治療。

3 討論

因為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偏高,及早采取治療、合理應用抗生素是治療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方法。近些年關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方法逐漸增多,如細菌16srRNA基因熒光定量PCR方法[4], 但血培養陽性依然是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金標準[5]。早期確診、早期治療對患兒的預后有很大幫助。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耐藥菌的產生及傳播也隨之發生,是醫院感染流行的潛在危害。所以,在新生兒敗血癥的藥物治療中,于經驗用藥前要盡早做血培養及藥敏實驗,依據結果選取適宜的抗菌藥物,防止抗菌藥物濫用。

無乳鏈球菌是常見的新生兒肺炎、腦膜炎以及敗血癥的致病菌,此細菌寄居在孕產婦的生殖道里,造成新生兒感染。黃榮等[6]研究了孕晚期婦女生殖道內無乳鏈球菌的攜帶情況,共收集其陰道分泌物的試紙1305份,分離檢查出出無乳鏈球菌157株,無乳鏈球菌攜帶率為12.0%。本研究中28例新生兒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患兒有19例正常分娩,可能與患兒母親產道內有無乳鏈球菌相關[7,8]。伴隨產程時間的延長,新生兒的患病率也會隨之增加[9]。

新生兒無乳鏈球菌感染分成早發型及晚發型[10,11]。早發型感染(出生后1周內),主要是肺炎及敗血癥;晚發型感染(出生后 1周~3個月),主要是腦膜炎[12,13]。本研究中伴有肺炎患兒21例(其中早發型19例),伴有化膿性腦膜炎患兒6例(其中晚發型2例)。另外,化驗室檢查結果中發現,不管是早發型還是晚發型感染,多數血象有變化,多為白細胞總數顯著降低或升高。C-反應蛋白在入院48 h內顯著升高,對于也許存在的其他合并癥,采用肺部X線及腦脊液檢測等方法。

對于抗菌藥物的運用,表1中表明青霉素、頭孢曲松、萬古霉素對28株無乳鏈球菌菌株敏感,28株無乳鏈球菌菌株對克林霉素、紅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與以往文獻報道[14,15]的結果相比均有明顯上升,利奈唑胺產生了耐藥株。無乳鏈球菌敗血癥沒有伴有腦膜炎的患兒,采取敏感的抗菌藥物治療 2周后,病情明顯好轉出院。針對無乳鏈球菌敗血癥伴有化膿性腦膜炎的患兒,抗菌藥物使用周期均為4周以上,患兒的腦脊液才得到恢復。所以,針對無乳鏈球菌敗血癥伴有化膿性腦膜炎患兒,要盡早給予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的抗菌藥物治療,如萬古霉素等,之后依照臨床效果及化驗室檢查結果給予降階梯治療。

[參考文獻]

[1] Verani JR,McGee L,Schrag SJ,et al.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revised guidelines from CDC,2010[J]. MMWR Recomm Rep,2010,19,59(RR- 10):1-36.

[2] 胡利春,鄒潔潔,陳海燕. 晚期孕婦生殖道感染無乳鏈球菌與新生兒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4, 26(7):836-838.

[3] Huy R,Buchy P,Conan A,et al. National dengue surveillance in Cambodia 1980-2008:Epidem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trends and the impact of vector control[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9):650-657.

[4] 許小艷,鄭瑞,米弘瑛. 79例新生兒敗血癥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臨床兒科雜志,2013,31(3):213-216.

[5] Sood BG,Shankaran S,Schelonka RL,et al. Cytokine profiles of preterm neonates with fungal and bacterial sepsis[J].Pediatr Res,2012,72(2):212-220.

[6] 黃榮,劉小平,樊尚榮,等. 孕 35~37 周婦女無乳鏈球菌攜帶狀況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5, 16(3):269-270.

[7] Polin RA.Management of neonate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early-onset bacterial sepsis[J]. Pediatrics,2012,129(5):1006-1015.

[8] Rodriguez BF,Mascaraque LR,Fraile LR,et al.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The forgotten microorganism in neonatal sepsis[J]. Fetal Pediatr Pathol,2015,34(3):202-205.

[9] Fan Y,Yu JL. Umbilical blood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 World J Pediatr,2012,8(2):101-108.

[10] 王麗,葉巍,馬杰. 實時熒光PCR技術和細菌培養法監測妊娠晚期孕婦定植 B 群鏈球菌臨床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6):2220-2221.

[11] Brzychczy-Wloch M,Gosiewski T,Bulanda M. Multilocus sequence types of invasive and colonizing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i in Poland[J]. Med Princ Pract,2014,23(4):323-330.

[12] Matsubara K,Hoshina K,Suzuki Y.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in Japan:A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2004-2010[J]. Int J Infect Dis,2013,17(6):e379-e384.

[13] Eskandarian N,Neela V,Ismail Z,et 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bacteremia in a major teaching hospital in Malaysia: A case series of eighteen patients[J]. Int J Infect Dis,2013,17(9):e777-e780.

[14] 楊淋,趙德軍. 某地區1082例孕婦生殖道無乳鏈球菌篩查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