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思維在中藥藥劑學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7-14 11:00:22
導語:中醫藥思維在中藥藥劑學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圍繞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取象比類、思外揣內、整體觀念等中醫藥思維,深入挖掘傳統中藥劑型特點、制備工藝、質量控制等內容,采用相應教學方法,將中醫藥思維運用于中藥藥劑學課堂教學。融入中醫藥思維的教學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又可建立中藥藥劑的中醫藥思維。
關鍵詞:中藥藥劑學;中醫藥思維;教學研究
中藥藥劑學是一種傳統與現代并重、將中藥飲片加工成藥物終端為臨床服務的制藥技術,中醫藥理論和思想應一直貫穿于制藥過程的始終。然而,盡管一直被大家重視的藥性理論(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和劑型理論(如丸、散、膏、丹等)依然耳熟能詳,但現階段教學更加強調現代制藥技術和思想,例如“去粗取精”“速效”“緩釋控釋”等思想以及大量新技術、新輔料和新劑型充斥于整個教學環節,導致某種程度上難以將中醫藥思維在教學中合理應用[1]。2014年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該標準提出了“雙思維”,即“科學思維”與“中醫藥思維”,強調二者并重的同時更突出后者應成為中藥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1]。目前中醫藥界普遍認為中醫藥思維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源泉,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在對人體生命活動、疾病規律,中藥的發現、應用、作用規律等認識過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種經常性的思維習慣與方式。中醫藥思維的特點主要包括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取象比類、思外揣內、整體觀念等[2]。中醫藥思維在中藥藥劑學課程中的探索已有報道[3],筆者近年也在中藥藥劑學的教學中嘗試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積累了一些經驗[4]。
1中藥藥劑教學中整體觀思想的運用
整體思維是中醫藥思維最為重要的特征。中醫藥的整體觀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即病因包含著與大自然相關的各種致病因素;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們之間息息相通。教師可從中得到啟發:分析一個事物或是問題往往有內、外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中藥藥劑教學中離不開整體思維。就像中藥發揮療效,不僅與疾病本身有關,還與生物體、劑型等因素密切相關,用整體觀的思維讓學生建立這種關聯不僅方便理解記憶中藥藥劑學的知識點,而且也使其自然流暢地認識到無處不在的“整體觀”。筆者以中藥藥劑制備工藝及質量控制中整體觀為例介紹如何在教學中培養這一思維。
1.1中藥藥劑制備工藝中的整體觀
教師通過設計討論課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中藥藥劑制備工藝中的整體觀。討論課一般分為6個討論小組(本校中藥學實驗班30人,5人一個討論小組),每組學生根據問題在課下分別搜集、查閱資料,經小組討論形成小組觀點,課上由小組推薦代表交流觀點(建議學生輪流承擔,以鍛煉每一位學生的表達能力,給每一位學生展示的機會)。例如討論的內容可以安排在“浸提、分離、精制、濃縮與干燥”的章節結束后,設置的問題如下:以藥理活性為指標,通過整體動物實驗追蹤并獲得藥理活性最強的化合物能否代替原中藥材或復方,這種研究模式有何優缺點?某小組闡述觀點后,教師鼓勵其他小組提問,互相討論。總結時,教師首先對學生學習過程所付出的努力、觀點予以肯定,針對特色之處予以表揚,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提純”固然可以作為一種思路,但這種西藥的研究模式往往忽視了中醫藥的整體性,更無從體現中藥復方的“君臣佐使”,很多情況下可能會導致中藥治療效果越來越弱,提示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及科研中要以整體的觀念去研究中藥藥劑的提取工藝。
1.2中藥藥劑質量控制中的整體觀
中藥藥劑質量控制教學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法,使學生理解中醫藥思維的整體觀。案例教學法應是師生針對典型事件為基礎所創設的真實或虛擬的問題,進行共同分析、探究,從而實現學生的學習認知和技能目標要求[5]。因此,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自主學習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資料,令其體會到多維度建立中藥制劑質量控制標準的可行性及意義;其次,學生從整體觀角度查閱資料并完成中藥質量控制的科學設計。查閱資料可以由教師提供關鍵詞,學生自主從中國藥典、中國知網、電子圖書及圖書館存固本書籍等渠道獲得相關資料。學生閱讀的資料要具有時效性,查閱不斷更新的最新文獻;規范性,即教師給學生的文獻一定要按照規范的格式書寫,于細微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嚴謹科研態度;無局限性,即鼓勵學生可以在閱讀這些文獻基礎上繼續查閱其他相關文獻。案例1:傳統的中藥制劑往往從其形、色、味等表觀層面進行質量控制,如出自《千金翼方》的涼開三寶之一“紫雪丹”,其顏色狀如紫雪,如何從古今角度全面控制其質量?案例2:黑膏藥古以“烏黑發亮”者為佳等,今如何全面控制其質量?案例3:現代制劑通常以制劑所含成分的種類(HPLC指紋圖譜等)、含量、藥物釋放等為控制指標。這種質量控制方式,顯然采用的是終端控制,即最后檢測制劑成品的質量,但缺乏過程控制,往往也造成成品的質量差異較大,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如何全面提升中藥質量控制?根據上述問題和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課后準備討論,準備時間一般為兩周。之后安排課堂小組討論及總結。課堂集中討論一般將小組發言控制在30分鐘以內,組員發言后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并作出解釋。教師總結時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應如何多維度地進行中藥制劑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通過上述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學習興趣濃厚,而且對中藥質量控制形成了整體觀的思維模式。
2中藥藥劑教學中辨證論治思想的應用
中藥藥劑教學也離不開辨證思維模式?!氨孀C論治”是中醫的基本診療模式也是重要的中醫藥思維,湯劑是中藥劑型中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劑型,盡管湯劑需要臨用現煎、服用量大、口感不好等,但仍然廣泛被應用在中醫臨床中。其實,“辨證論治”體現了一條普遍真理,即“辨證”是決定一件事物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處理一件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此看來,中藥藥劑中處處都存在“辨證論治”的思想。緒論中“劑型的選擇原則”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教學要求達到的知識目標是掌握中藥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技能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具備劑型選擇和設計的能力。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用中醫藥思維的“辨證論治”思想,即中醫臨證用藥講究“辨證施治”,中藥藥劑選擇劑型的時候同樣要“辨病選劑”,而具體該如何根據疾病的性質選擇劑型呢?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就已經提到,“……疾有宜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湯者,宜服膏煎者”。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中藥藥劑中“辨病選劑”的原則,又使學生意識到閱讀本草文獻的意義。同樣也理解了“辨成分選劑”,例如藥物成分是脂溶性的不宜選擇水提取的湯劑,而宜用散劑或丸劑等。
3中藥藥劑教學中取象比類思想的應用
取象比類思維模式在中藥藥劑教學更不乏例證。取象比類是取事物之征象經類比、象征等方式對所象征事物的特性和規律整理歸納的思維方法[6]。它起源于《周易》,中醫藥正是誕生于這樣的傳統文化背景下。顯然,理解“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對于學好、用好中醫藥有重要意義。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更注重推崇邏輯推理,貶低中華傳統思維方式,甚至認為中醫是偽科學。隨著認識的發展,大眾的知識觀有了重大轉變,即由知識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現代知識觀轉變為知識應當具有文化性、境遇性、價值性[7],這使人們重新認識了中醫藥的知識性與科學性?;诖耍處熢诮虒W中應首先轉變學生對取象比類的偏見,列舉實例使學生理解取象比類思維在中藥藥劑中的重要應用。例如,講授傳統劑型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取象比類”的思維理解劑型特點。古人形容湯劑“湯者蕩也”“蕩”有激蕩、蕩滌之意,可知其來勢兇猛、見效快捷,可沖蕩體內的濕邪、病邪,具有速效特點,因此“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散”給人一種迅疾之感,故而易于理解散劑易分散、奏效快的特點,可“去急病用之”,現代認識可以從散劑的比表面積較大的角度分析;丸者,緩也,“緩”則舒緩而治之,意即丸劑適合慢性病的治療。在此基礎上也很容易理解“……大體欲達五臟四肢者莫如湯,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欲速用湯,稍緩用散,甚緩者用丸……”關于劑型的選擇原則,正由于藥物釋放速度的不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蘇沈良方》)”。
4中藥藥劑教學中陰陽五行及思外揣內的應用
中藥藥劑教學中教師也可使用陰陽五行及思外揣內的思想。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與“五行”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這一思想在中藥制劑的制備工藝中也有體現。例如黑膏藥制備工藝,有一個步驟為“去火毒”,首先黑膏藥的制備經過了高溫熬煉,古人認為必帶有火毒,而火毒不去則易引起皮膚出現“火泡”,故而古法“懸于井底一宿,拔出火毒”,顯然這種工藝即用了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提出疑問:這種“水克火”的思想有道理嗎?進一步借助現代研究成果分析:高溫熬煉藥油會使其分解成低分子且有刺激性的醛、酮等類物質,而這些物質易溶于水,使學生深刻理解古代工藝的科學性及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靈樞·外揣》:“……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故而可“司外揣內,司內揣外”。也就是說,通過外部特征,便有可能推測其內在的變化情況。例如,講授乳濁液型液體藥劑的不穩定現象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司外揣內”的思維。學生看到乳濁液分層即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現象,應能分析其內部分散相與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可能較大,或是分散相比例過低或過高。若發生絮凝,則分析其內部可能電位降低,乳滴聚集而絮凝;此外乳劑的黏度、相容積比以及流變性等亦能產生絮凝現象。
5結語
中醫藥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藥藥劑學作為中醫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當如此,否則恐將與現代藥劑學完全融合成一體,并最終丟掉了“中醫藥”的根本。為此,教師應將中醫藥思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深入探究、體會每個藥物劑型的內容,盡可能營造中醫藥濃厚的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中醫藥思維模式養成中醫藥思維習慣,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合理運用,使其成為滿足中藥學專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胡菲桐,張瀛予,方玲.關于培養中藥專業大學新生中醫藥思維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119-120.
[2]馮廣義,張養生,丁然,等.從中醫思維方式探討中醫學的發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1):11-13.
[3]張永太,沈嵐,王志,等.融入中醫藥文化的中藥藥劑學案例教學設計———以“表面活性劑”章節課程設計為例[J].中醫教育,2018,37(2):45-47+50.
[4]時軍,王淑美,王巖,等.中藥制藥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藥學教育,2018,34(5):10-12.
[5]楊蓉,鐘世華.案例教學法改革研究初探[J].藥學教育,2018,34(2):38-41.
[6]康硯瀾.取象比類思維下的中藥藥性理論探析[J].中醫雜志,2017,58(17):1444-1446.
[7]晏玉珍.后現代知識觀與大學人才培養轉型[J].高教探索,2014(4):36-39.
作者:楊志欣 呂邵娃 王艷宏 王銳 管慶霞 馮宇飛 李永吉 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 上一篇: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金課建設標準
- 下一篇:中醫藥學術評價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