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熱點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設計熱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口徑管;二次設計;膨脹補償;集中布置
1 前言
火電建設施工中,汽水小管道遍布廠房的各個角落,其工藝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整體工程的評價。管道布置中熱脹冷縮的補償設計,直接關系到管道在熱狀態下的穩定和安全,進而影響到機組的安全經濟運行。所以小管道安裝須高度重視,認真進行二次設計并精心施工。
2 小口徑管道安裝質量控制目標
管道布置合理,方便保溫及其它工序施工;安裝效果橫平豎直,坡度、坡向正確,補償良好;支吊架設計型式合理、間距合適;穿墻或樓板處應精細處理;確保安全生產,操作方便、檢修方便。
3 小口徑管道布置二次設計
3.1 系統圖審查
審查系統圖,了解設計意圖,列出沒有具體布置圖的管道,并根據系統流程圖標出具體走向;根據系統流程圖統計管道規格、材質及閥門的數量。
3.2 進行二次設計前應具備的條件
應在條件具備時對小管道布置進行二次設計。所謂條件是指在某些復雜的場合下,場地狹小而各專業設備又多且還難以定位,需等這些情況落實后才能進行設計。但無論如何,必須先設計,經批準后才能施工。設計人應充分了解管道的技術參數和作用,并到現場實地察看,了解周圍其它管道的布局,科學籌劃、周密考慮,征求多方意見后確定合理走向,畫出布置草圖。
3.3 二次設計的要求
3.3.1 管道與墻、梁、柱及設備之間的凈空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不保溫的管道,管子外壁與墻之間的凈空距離不小于200mm;保溫的管道,保溫表面與墻之間的凈空距離不小于150mm;管道與梁、柱、設備之間的局部距離,可按管道與墻之間的凈空距離減少50mm;要考慮閥門保溫厚度所占空間,具體可咨詢保溫油漆清冊并核查閥門實際尺寸。
3.3.2 布置在地面(或樓面、平臺)上的管道與地面之間的凈空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不保溫的管道,管子外壁與地面的凈空距離不小于350mm。;保溫的管道,保溫表面與地面的凈空距離不小于300mm;管子靠地面側沒有焊接要求時,上述凈空距離可適當減小。
3.3.3 對于平行布置的管道,兩根管道之間的凈空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不保溫的管道,兩管外壁之間的凈空距離不小于200mm。保溫的管道,兩管保溫表面之間的凈空距離不小于150mm。
3.4 小口徑管道熱補償設計要求
3.4.1 管道熱伸長
當管道內供熱介質及周圍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將引起管道的熱脹冷縮,使管壁內產生巨大的應力,如果此應力超過了管材的強度極限,就會使管道造成破壞。
3.4.2 管道熱伸長的補償
為了保證管道在熱狀態下的穩定和安全,減少管道熱脹冷縮時產生的應力,管道上每隔一定的距離應當裝設固定支架及補償裝置。對于小口徑管道常用的補償裝置有:自然補償和方形伸縮器。
3.4.2.1 自然補償
利用管道敷設上的自然彎曲管段(L型或Z型)來吸收管道的熱伸長變形,稱為自然補償。
管道布置時,就盡量利用管路原有彎曲的自然補償,當自然補償不能滿足要求時,才考慮裝設其它類型的伸縮器。
當彎管轉角小于150°時,能用作自然補償,大于150°時不能用作自然補償。
自然補償器短臂長度的計算:
L形補償器如圖(1)所示,其短臂長度按下式計算
方形補償器由四個900彎頭組成,按上圖所示尺寸標注中b與a的比值大小可分為四種類型:b=2a、b=a、b=0.5a、b=0。
方形補償器的自由臂(導向支架至伸縮器外伸臂的距離),一般為40倍公稱直徑的長度。
方形補償器安裝時一般必須預拉伸,預拉伸值當介質溫度為250℃時,為計算熱伸長量的50%;設計溫度在430℃及以上時,不宜小于計算熱伸長量的70%。
根據管段總膨脹量ΔL和方形補償器的補償能力計算所需要的補償器數量。
根據方形補償器的補償能力和公式 (mm)計算出每個補償器需要補償的管段長度L,依據L值確定管道固定支架位置,其間則按照支架設計要求布置滑動支架。
3.5 小口徑管道支吊架設計要求
支吊架的間距不能過大,一般在設計院圖紙的技術要求中對不同管徑、不同運行參數的小口徑管道的支吊架最大間距都有說明,應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布置;小口徑管道支吊架材料的選用參見《火力發電廠汽水管道支吊架設計手冊》[3]中“螺紋吊桿允許荷載”、“根部材料表”、“常用型鋼特性數據表”等章節的內容(一般設計院圖紙材料清單中也會開列小口徑管道支吊架材料,可與支吊架設計手冊相互對照)。
3.6 小口徑管道坡度、坡向設計要求
水平管道的安裝坡度,應根據疏放水的要求,并考慮管道冷、熱態位移對坡度的影響,此時,管道的位移可按設計壓力下的飽和溫度計算。
各類管道的最小疏放水坡度,應不小于下列數值:蒸汽管道:溫度小于430℃時, i= 0.002;溫度大于和等于430℃時,i=0.004;水管道:i=0.002;疏水、排污管道:i=0.003;單元機組前置泵前的低壓給水管道:i=0.15;各類母管:i=0.001~0.002。
3.7 閥門的布置設計要求
(1)閥門應布置在便于操作、維護和檢修的地方。
(2)水平布置的閥門,無特殊要求閥桿不得朝下。
(3)布置在垂直管段上直接操作的閥門,操作手輪中心距地面(或樓面、平臺)的高度,宜為1300mm。
(4)平臺外側直接操作的閥門,操作手輪中心(對于呈水平布置的手輪)或手輪平面(對于呈垂直布置的手輪)離開平臺的距離,不宜大于300mm(見下圖)。
(5)任何直接操作的閥門手輪邊緣,其周圍至少應保持有150mm的凈空距離。
(6)同系統的閥門能集中的就集中布置,但不要刻意把不適宜集中的硬集中在一起(達標有要求)。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居住區景觀設計 概念 分類及特征 原則 發展趨勢
住宅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人們養精蓄銳、賴以享受的主要場所,人們一般很重視居所。追求理想生存環境是人類永恒主題之一?!饵S帝內經》說:“人生于地,懸命于矣,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敝袊藲v來重視人的生存發展與天、地這個大環境的和諧。千百年來,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和文人山水體系的影響下,我國傳統的造園理論和實踐不僅獨具特色,而且影響到日本及歐美世界各國。居住區景觀設計是時展的產物,是社會前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世界的一個共同話題。
一、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應,即所謂景觀效應。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
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分類及特征
景觀設計的種類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時間、性質、空間內其各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道路景觀、場所景觀、硬質景觀、水景景觀、庇護性景觀、模擬化景觀、高視點景觀、照明景觀等。其特征有:功能性、生態性、文化性、社會性、心理性、美學性。
道路景觀,道路作為車輛和人員的匯流途徑,具有明確的導向性,道路兩側的環境景觀應符合導向要求,并達到步移景移的視覺效果。道路邊的綠化種植及路面質地色彩的選擇應具有韻律感和觀賞性。
硬質景觀是相對種植綠化這類軟質景觀而確定的名稱,泛指用質地較硬的材料組成的景觀。硬質景觀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圍墻、柵欄、擋墻、坡道、臺階及一些便民設施等。
水景景觀以水為主,應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南方干熱地區應盡可能為居住區居民提供親水環境,北方地區在設計不結冰期的水景時還必須考慮結冰期的枯水景觀。
庇護性景觀構筑物是住區中重要的交往空間,是居民戶外活動的集散點,既有開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膜結構等。
功能性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特征中的地位很重要,因為功能是購房者直接對其生活環境的一個要求,景觀的成功與否就是能否達到購買者的要求,使居住都在休閑時能體會到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
生態性就是人們如何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減少對自然的剝奪和破壞,要遵循生態學原理。
文化性是一個具體的特征,不同的地域有其自己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比如四川園林景觀中的對聯文詞是全國以至全世界最為豐富多彩的,還要考慮到本居住的地形地貌。
社會性,居住區景觀環境是滿足人們需要而生產的,它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
在一個好的景觀中,人本能地會有一種愉悅感,當置身于較差的景觀環境中,人們立刻會產生一種厭惡感,因此景觀環境與人的心理是息息相關的。
在景觀的構建過程中,將尺度、色彩、比例、裝飾、空間布局、構筑物之間的節奏與韻律相結合組織起來的一個整體,一個景觀不僅要體現在適用上,還要體現在美觀上,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景觀設計。
三、居住區景觀綠化設計的原則
(一)功能與形式統一。
形式首先是建立在功能上的。設計師應根據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的特點、環境的不同特點來進行設計。
(二)設計要經濟實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動土的工程,用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好的效果。
(三)美化環境。
景觀設計是一種立體空間的藝術設計,在居住區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自然美,給現代化的居民一個自然和諧的空間環境設計。
(四)地方文化底蘊。
一個好設計必須體現當地的文化內涵,所以設計前對當地的文化底蘊、歷史、居民生活習慣都要進行調查。
(五)居住區綠地規劃應以人為本。
小區綠地貼近居民生活,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
(六)功能的重要性。
一個設計,不論其景觀組織得多么巧妙,如果不能滿足人們休息消遣,當人們疲乏時找不到坐椅,烈日雪雨時無所遮蔽等,就都是失敗的設計。
(七)合理的組織空間。
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臻g的組織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活動時的感受和需求。
(八)自然景觀,自然精神。
自然的東西更容易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回歸原始與美好的感覺,因此居住區的綠化要盡可能地保留自然的東西,加以利用,然后運用到設計中去。避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破壞自然,使人們感覺不到自然的氣息與和諧。
(九)設計要創新。
科學的進步使得設計師在表現手法上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現代設計師可以較自由地應用光影、色彩、聲音、質感等形式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與構筑物等形體要素創造園林與環境。
四、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是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三者的融合在其產生和成熟過程中從來都是互相影響的,建筑師從事景觀設計及景觀設計師做城市規劃的例子不勝枚舉。景觀設計將生態學,特別是景觀生態學的思想、理論和經驗應用于該領域,先進的甚至超前的景觀設計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傳播,以引導人們樹立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
一是居住區要注意借助周圍景觀。在選址規劃時要了解用地視覺范圍內是否有提升小區景觀品質的可借之景,有山、有水、有公園固然較好,更多的情況下是巧以因借,合理組織。
二是小區的景觀要與規劃和建筑單體造型和諧一致,互為映襯。組成景觀要素不僅是綠色植物、小品和水面,還應有建筑、鋪裝和人的活動場所。
三是小區的景觀要結構合理、富有個性。多樣性的景觀空間要有主次,才能避免景觀的無序,而個性化的景觀更是小區的亮點。
四是除強化小區自然景觀外,更要賦予小區景觀的人文色彩,注重小區景觀精神和文化上的構成,滿足居民精神的需要,以及對家的認識和歸屬感。
一個好的設計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的質量和人們居住的環境的目的,使人在現代的都市中充分地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靈活運用、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了解當地文化底蘊,做好現場的勘察,進行環境分析,運用對環境的理解、所積累的知識和設計手法,從而為居住區創造真正的居家生活與休息場所。
參考文獻:
[1]袁棟.淺談居住區綠化設計.城鄉建設.1999,(4).
[2]楊向杰.居住區綠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住宅科技.1997,(4).
篇3
關鍵詞:新中式景觀;濱水景觀;傳統與現代;四維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園林項目的不斷落成,引領景觀發展的新浪潮。但由于觀念和市場的誤區,全國各地都在建設西方文化特色的居住區、城市廣場及主題公園,形成了千城一面,毫無特色的城市空間,這一現象引發了很多城市建設者及設計師的思考?!皣H化”西方景觀的入侵,使中國景觀趨向同化發展,導致了景觀風格、形式的雷同,傳統景觀特色的消逝,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沒落,城市歷史文脈的斷裂,為了應對這一趨勢,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傳承,一種新中式景觀應運而生。
“新中式”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在時間長河里的邂逅,以內斂沉穩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現代空間注入凝練唯美的中國古典情韻,它不是純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景觀,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體現,讓使用者感受到浩瀚無垠的傳統文化[1]。而居住區里的新中式景觀大多數是以繼承傳統園林的“以小見大”的方式來營造意境空間,而且是服務于本小區的居民,滿足基本居住休閑功能的場地,比如兒童活動、老年人健身等日常生活用地,文化特色也不是非常具有當地意義的體現,而且居住區的新中式風格基本上以延續和發展傳統園林的方式再現現代中式空間為主。
濱水景觀作為生態城市的建設越來越明顯,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作為研究新中式濱水景觀的設計方法,以新中式的理念結合濱水景觀的設計特點,融合兩者的特色及基本原則,借鑒國內外優秀理論研究方法,總結出四維設計方法論。
基底
基底包括風格中最基本的特點和結構,新中式景觀基底是以黑白灰系列為主色調,結合景觀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營造崇高、寧靜、內斂的“新中式”景觀空間。中國紅、琉璃黃一般用于大門、廊架、景觀亭、景墻等景觀建筑;長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鋪裝、景墻貼面、景觀建筑、座椅等小品;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墻飾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國槐綠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選擇,以綠色為主,點綴一些開花植物;黑色常用于鋪裝、小品、廊架、亭等;木原色是體現自然的色彩,與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鋪裝、臨水欄桿、小品構架等,體現“新中式”景觀設計沿襲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造園特點。濱水景觀中以一條連接起始和終點的濱水游步道,根據周圍環境交通情況確定主要入口,劃分各個主要景觀節點空間,形成總體格局的平面基底。
元素
元素包括新中式的傳統符號和文化演繹,以及小品構筑物等基礎設施。中國傳統符號種類很多,有中國傳統的吉祥物;有五行、有十二干支紀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有象征民族特色的圖案;還有中國傳統的寶相植物。在“新中式”景觀設計中,采用以上傳統符號,用抽象或簡化的手法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運用形式多種多樣,可鑲刻于景墻、大門、廊架、景亭、地面鋪裝、座凳;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現。在濱水景觀中更多考慮當地文化元素的抽象演繹,結合傳統中式符號,賦予在親水平臺與臺地花田等更大尺度的體現。在總體格局之上有主次有節奏的布置元素,形成有文化有趣味的基本豎向空間。
手法
新中式景觀設計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對景、漏景、夾景、添景等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運用現代的景觀元素,來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達到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在濱水景觀設計中還應注意統一規劃,尊重并延續當地歷史文脈,重視地表肌理,強調景觀的可親性、可用性及共享性,注重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及濱水的開敞性,充分考慮濱水區的防災、防洪,重視岸線斷面的設計,要有層次變化,豐富人的體驗。在形成基本空間的格局下,運用多變的設計手法,針對不同節點創造豐富的體驗空間,凸顯文化屬性及主題。
亮點
景觀亮點就是突破現有的設計方式,在某一節點打造出只有該節點所具有的場所屬性,增加人們對場所的記憶和感知??梢允蔷哂徐n麗顏色的飄帶構筑物,可以是形式感很強的弧形或是折線機理,可以是地形的變化形成臺地高差,可以是將文化元素做到極致的構筑物及鋪裝,可以是現代感很強的材料語言,可以是運用植物造景形成特色的植物空間??傊?,亮點是在總體格局空間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對節點空間的進一步升華,增加場地的特性,形成濱水景觀空間里的唯一性感官體驗,更能體現具有當地歷史文脈的濱水景觀空間,形成該地區的新地標。
中清河――古憶新韻,文化之河
中清河位于阜陽城南新區未來的市政府所在地東側,向北延伸可作為連接老城新城的紐帶,因此景觀概念是來源于它的歷史文化,中清河時光之水蕩漾著文化之舟,使之成為阜陽歷史文化長河。
中清河方案基底是以 “曲、漪 ” 打造中清河新城段特有的空間形態。流暢蜿蜒的河道,與地形巧妙結合而極具特色的臺地花園,在植物的烘托下,藝術地創造更多親水空間,拉近人與水的距離,使人們在中清河綠色生態長河中追憶穎州千年的繁榮。一條時光步道以暗紅色的透水混凝土串聯整個中清河,整體色調是以深灰、淺灰為主要鋪裝漸變色,簡單的直線導向按不同寬度的鋪裝色帶構成每一個節點入口空間,形成統一的機理,每一個節點空間中的小品構筑物多以黑白灰三色為主,使人的視覺第一印象就是新中式景觀空間。
元素是以阜陽歷史文化為基礎,提煉出水運、莊稼、名仕、天文與陶瓷文化,并以此形成入口節點公園,并在緊鄰政府辦公樓一側設計一個“廉政公園”,突出廉政文化主題,在一條時光步道串聯各個節點的同時,也依次劃分出了幾個不同主題的節點公園,并以該節點主題元素進行內部小品構筑物及空間細部的設計,這樣就可以結合中國傳統元素符號或是文化演繹賦予在景觀小品、坐凳、景墻及廊架上,甚至整個空間的鋪裝機理,形成整個公園的基本空間骨架。
手法是以傳統方法與生態理念融合為核心,利用大尺度的微地形和豎向高差形成框景借景的方法,比如針對不同主題園入口,兩側微地形形成“門”的框景感覺,運用種植設計形成流動的大地藝術,以海棠作為沿為時光之路的特色植物景觀,三千米水杉林帶作為障景。設計三大濱水景觀界面,城市印象界面以大氣、整潔的草坪配合微地形、常綠背景樹,打造流線型道路植物景觀空間。城市濱水界面以植物空間打造城市綠色背景。文化濱水展示界面展示文化、歷史的臺地景觀,多種休閑、體驗、游憩空間。在細部空間設計中,也是運用傳統設計方法結合生態理念來設計的,比如停車場采用雨水花園集水池的方式收集雨水,并結合地形組成疊水溪流,而在名仕園中的景墻正好框景所對的就是這個疊水溪流,充分發揮了一景多用的效果,還有就是在材料選擇上也是采用生態環保的材料。經過這些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各個元素統一、聚集、組合在一起,形成主題明確的小公園,形成了整個公園的體系內容。
亮點是通過每一個節點空間賦予不同文化主題,提升整個河道的當地特色及標志性。以河道東側布置濱水開放空間,結合城市綠道體系,設計海棠花溪,以三千米時光步道,串聯起六大景觀亮點。亮點一:城南入口區以開放的綠色空間及地標藝術浮雕,展現城南精神與門戶形象,體現新阜陽的文化和繁榮。亮點二:葵花向榮臺地花園,營造四季田園風光,體現阜陽千百年來“江淮糧倉”的美譽。亮點三:古舟蘆葦、濕地淺灘,追憶歐陽修等名仕足跡,營造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意境;臺地花園,塑造清風蘆影、陌上迎春的風情。亮點四:設計”兩袖清風”故事線,串連古代、現代人文故事,突出廉政親民的主題思想。亮點五:結合休憩空間和景觀小品,將多彩的民俗藝術融入設計中。亮點六:七大種植節點使中清河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創造出滿目繁華、風情萬種的景象,河道西側以“障”為主,設計千米水杉林,打造起伏的城市綠色背景。中清河整體景觀設計以綠色生態為基調打造新城濱水文化休閑廊道。是講述新老故事,表達新區時代節奏的文化之河。使整個公園升華,成為一個有特色的新中式濱水景觀公園。
結論
梁思成先生曾在《關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中指出:“創造我們的、新的、時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宮殿式’或‘外國式’的形式主義的建筑。不僅可以如此做,而且絕對應當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創造出這個新形體?!盵2]城市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一樣,在經歷了這些年的快速建設、盲目崇拜后,也開始探尋追求中國本土的、民族的、時代的景觀。
隨著生態城市的發展,濱水景觀會成為熱點,而且現在的新中式居住區的設計風格被廣大人們推崇和喜愛,所以新中式濱水景觀也會成為發展的熱點,因為空間的服務屬性更廣,而且是反映中國當地歷史文化在現代的演繹,本文是從阜陽城南新區中清河實踐案例來探討新中式濱水景觀設計方法,通過四維設計方法論,從基底構建總體平面布局,然后元素形成基本骨架,再是手法形成公園的體系內容,最后就是亮點升華主題公園,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打造出一個具有新中式特點的濱水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而來的社會變化也日益顯現。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追求和諧舒適的居住環境,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生活狀態與生活氣息。生態景觀設計已成為現代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紐帶,而在生態景觀中滲透人本理念,無疑是迎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景觀設計如同人性的塑造,在設計中體現“真、善、美”的詮釋,以達到人與自然、生態景觀間的相互融合??偠灾?,基于人本理念的生態景觀設計,應該體現在“關懷人”、“尊重人”及“引導人”三個方面,以促使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形成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良好風貌。所以,筆者針對實際的設計情況,從生態景觀設計的“真、善、美”三個視角,系統地闡述了人本理念下的生態景觀設計。
生態景觀設計的“真”:對人的尊重
“以人為本”追求人性化的彰顯,而尊重是體現生態景觀人本思想的重要元素。生態景觀在設計之初都要明確目標,有針對性的為服務群體設計出人們心里需求的、精神上愉悅享受的生態景觀。例如,在住宅區的生態景觀設計時,需要在了解住宅區特性的基礎上,與住戶真誠溝通,以便于在設計中尊重住戶的心里醫院及需求,以尊重的態度塑造人們心中所需、所想的生態景觀。同時,生態景觀設計的“真”,容易促使人與景觀的共鳴,讓人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特別是人們在生態景觀中體會到幸福歸屬感,那么,生態景觀的尊重態度勢必傾注了人們的情感、文化需求及地域特色,方可在濃烈的生態景觀中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1. 以人為本的親水設計 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景觀設計充分挖掘水的內涵,無疑是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在親水人本化的設計中,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及戲水等內涵的空間場所,形成多元化的水景觀設計。在親水空間的設計中,強調“動靜水態”的完美結合:以動態水形成動態水景――水的動姿、色彩、聲音營造趣味而活躍的生態活動空間;以靜態的水形成靜態水景――水的靜謐、溫馨營造出沉思的空間。這樣,在生態景觀設計中,景觀空間融入了動感與活力,讓現代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體驗自然帶來的樂趣與享受。
2.以人為本的景觀小品設計 多彩的內容、五彩繽紛的顏色、美觀大方的造型是景觀小品的特性,并以此活躍景色、點綴環境、加深環境意境。在以人為本的景觀小品設計中,需要把握以下兩點:(1)景觀小品作為重要的物資載體,其應有效的表達一定的地域文化,強化景觀設計帶給人們的歸屬感,人們深切感受到小品景觀對自身生活及文化的貼近;(2)景觀小品的形態空間要充分的反應社會的文化及觀念的發展,在生態景觀中對人們形成熏陶及教化的效果。其實,在生態景觀設計中,良好的景觀小品設計,是激發人們戶外活動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的提高城市中心綠地使用率的重要表現。也就是說,以人為本的景觀小品設計,可以有效地創造出高質量的戶外交流空間,以便于人們更加舒暢的感受大自然。
3. 以人為本的夜景照明設計 在現代城市的景觀設計中,無論是公園還是住宅區,夜景照明設計都是重要的設計元素。在以人文本的夜景照明設計中,應該體現其帶給人們的溫暖感、安全感,以消除人們在黑夜中的“恐懼”。所以,在夜景照明設計中,體現人本理念,抓住人們的心理需求,強調人們心靈的一種歸屬感。在實際的設計中,不同的生態景觀內容,其照明方式及藝術表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綠地、道路、水景等景觀內容,為體現出環境的視覺效果、事物的色彩、質感,需要采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及照明方式。當然,在塑造景觀內容美觀效果的同時,照明設計應體現出黑夜中的溫暖力量,讓人們在黑夜中感受黑夜的魅力,沒有恐懼與游蕩,而更多地是帶給人與自然在夜間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4. 以人為本的道路設計 簡潔而大方的能量表達,是人本設計理念的追求,在道路的人本化設計中體現明顯。在步行路的設計中,設計者要針對人心向于走便捷的特性,可以有機地將硬質景觀放入其中,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設計與人們的需求發生偏差。當然,在設計中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在踐行規則的同時,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在道路的行走上更多地是想獲得足夠的陽光,以避開嚴寒;而在炎熱的夏天,人們更多地是想在行坐的過程中,獲得足夠的陰涼。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在考慮其用途的同時,綜合處理好各方面因素,以尋找最人性化的設計方法。這樣,不僅強調生態景觀與人的和諧相處,而且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生態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景觀設計的“美”:對人的引導
美是人們對世界的追求,是人們感受大自然純凈之美的心理訴求。在美好的環境中,人的心會為之動容,帶給心靈無盡的滌蕩。所以,在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應該體現景觀設計對人的引導價值,在滿足人們美的需求同時,以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防止人們在欲望中的膨脹,讓人們在純凈的自然美中回歸人性之善。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人的欲望、美的追求,在沖擊中逐漸地消磨著環境的沒、膨脹著人們的欲望。例如,在北京的某景點處,設計者就別有用心的將“二十四孝圖”刻在景點的兩邊。鐫刻的圖畫非常的精致,畫面人物的動態、情境,都給游人帶來較大的感動。在景點環境的配置上,為配合二十四孝圖,景觀設計呈現出溫馨而貼近生活,以更好地烘托出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彰顯生態景觀的人性化引導。所以,人本理念下的生態景觀設計,不僅僅是追求景觀的美感、自然感,同時也應該強調人性價值的引導,這種潛移默化中的人本化引導,無疑是體現生態景觀價值、和諧景觀與人的重要表現。
“壓力”似乎成為了現代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基調,而個性、舒適、環保又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追求。所以,在生態景觀設計中,體現自然美態的同時,充分體現引導的價值作用非常重要。我們知道,生態景觀是人們休閑、觀賞及體驗自然的重要窗口,發揮好引導作用非常適宜。生態景觀通過塑造積極向上的景觀元素,激勵人們勇敢面對生活;通過溫馨而別致的景觀設計,讓繁忙的人們停下腳步,靜靜享受大自然,以更好地精神面貌迎接生活的挑戰??傊?,人本理念下的生態景觀造景,其出發點不再是單純的美態景觀設計,而應該更多地強調生態景觀的引導作用,讓人們感知生活的美好,滌蕩出人們純潔的心靈。
生態景觀設計的“善”:對人的關懷
生態景觀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人在現實需要中的本質表現。人是有感情的,在生態景觀設計中體現人文關懷,無疑是彰顯人本理念的重要因素。在人本理念下的景觀設計中,“善”的集中體現是生態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人與環境的交流是體現生態景觀對人關懷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了解,并在掌握人的心理的基礎上,進行“善”的人本理念設計。
1. 多元化的生態景觀設計,迎合不同群體的需求 生態景觀面向于社會的不同群體,如何照顧好各群體的需求,是體現人本關懷的重要內容。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其對于生態景觀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小孩,體現兒童的天性釋放,關懷兒童的健康成長,其生態景觀的設計元素更多的是彰顯自然的活力與動感,以滿足小孩對生態景觀的需求;對于年輕人,時尚而落落大方的景觀元素更能滿足其需求,照顧到年輕人對于自然的個性化追求;而對于中老年而言,別致而歸于傳統的景觀設計最能打動他們,集休閑、觀賞為一體的生態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歡迎。所以,在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設計中,強調設計的多元化,以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人群需求,照顧到不同群體的需求,以營造人們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2. 以社會生活需求為導向,在生態景觀中關切社會問題 生態景觀是一種“另類”的服務,以社會生活需求為導向的人本化設計,更能體現生態景觀對人的關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日益加劇,如何在日益繁華而又疲憊的生活中,給予人們更多地關懷,是生態景觀人本化設計的思考重點。在街道、廣場及公園,都應給予人們更多地人本化服務。例如,親子教育成為當前的熱點,在生態景觀設計中,建立一定的“親子園”,在有著針對的景觀設計中,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搭建橋梁,形成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
結束語
篇5
關鍵詞:景觀設計;旅游;互動關系;研究
我國旅游市場規模在近些年呈現井噴式發展,特別是在“五一”、“十一”黃金周實行以后,到2013年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29475億元,國內旅游人數32.62億人次,入境旅游人數1.29億人次,出境旅游方總人數9819萬人次[1]。旅游產業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有效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刺激了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景觀設計這一潛藏在旅游背后的學科,也逐漸凸現出來,其與旅游的關系越來越多成為學者的研究對象。
1.景觀設計與旅游的基本概念
1.1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主要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的由形態因素和形式因素共同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觀設計具有兩種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具有形態、顏色、體積等可感知的因素;二是社會屬性,它能夠改善周邊的環境,能夠提供一定的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所起到的作用引發受眾的情感、聯想、移情、意趣等心理反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
1.2旅游
旅游是人們為了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或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的總和。“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游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主要指“旅游”而非“旅行”。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大體受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多個特征因素的影響,但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首要標準就是具有旅游價值的目的地,也就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獨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觀。在此基礎上,根據游客喜好,分為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目的地和以人文景觀為主的目的地。但無論游客如何選擇,可供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為的改造,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景觀設計的成分。人文景觀是人為改造程度更高的旅游目的地,而自然景觀也根據旅游的需求,進行了滿足游客出行、休息等基本需求的人為改造。
2.景觀設計與旅游的內在關系
景觀設計與旅游具有內在的聯系,特別是現代旅游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游景點占了很大比重,很多后期設計出來的新的人文景觀更加成為人們旅游的熱點,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南湖等??傮w而言,景觀設計對旅游具有內在的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好的景觀設計,能有效促進旅游價值的實現。判斷是否屬于旅游景觀,主要看對游客是否有吸引力,旅游價值主要是通過對游客吸引力來體現的。好的景觀設計,能有效提高旅游景觀的吸引力,提高旅游景點的人性化程度,為游客出行、休息、住宿、餐飲等提供較大的便捷,從而有效地提高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吸引力。第二,景觀設計能豐富旅游內容?,F代旅游中,旅游目的地既有純自然的觀光游,也有人造景點游,而且越來越有人工模擬景觀彌補自然景觀不足的情況出現,即“人”的色彩更加濃厚的“景觀設計”與自然風光結合呈現的案例越來越多。很多景觀設計融入了高科技成分,增強了旅游的參與性和娛樂性,如迪斯尼樂園、世博會、世園會等人造景觀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旅游的內容。第三,景觀設計能促進旅游的多元發展。景觀系統中,有自然界原有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森林、動植物等,也有人類創造的、歷史遺存的建筑、園林、文物古跡等。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加多樣的景觀設計成為旅游景點,如原美國宇航中心、英國的老特拉福德球場等性質和功能相距甚遠的景點陸續出現。景觀設計極大地延展了旅游的范圍,很多現在還不屬于旅游景點的景觀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會慢慢成為人們旅游的對象。
3.旅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旅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旅游水平、規模、層次的不斷提高,旅游景點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這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景觀設計的發展。第一,旅游促進景觀設計創新。可以說,有怎樣的旅游心態、旅游方式,就有怎樣的旅游景觀設計。換句話說,即旅游景觀是被人們使用的,不同的用法決定了不同的做法,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設計。這種創新,是旅游在潛移默化的推動下產生的。第二,旅游促進景觀設計風格的多元化。隨著旅游交往的增加,在以地域特征突出的景觀中,越來越多地引入其他風格,體現出一種多元風格的交融。如在深圳世界之窗的設計中,就融入了多種元素;在西安世博園設計中,除了展示各國風情外,在設計中也考慮到了不同國家、地區游客的興趣愛好,出現了不同的地標建筑,增進了游客的親切感。同時,也提供了不同元素的餐飲,滿足不同飲食習慣的游客需求。第三,旅游推動景觀設計理念、水平、方法的提高?,F代旅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旅游,越能體現生態保護特點的旅游景觀成為人們的首選,這也對景觀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景觀設計中“尊重自然”的觀念越來越普及,“生態設計”的理念越來越成為景觀設計,特別是旅游景觀設計中的主流。創造一種可持續的景觀,在現有生態系統基礎上進行因地制宜地設計,體現出若干比較有特點的設計原理:一是地方性原理,即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進行“天地——人——神”關系的設計;適應場所自然過程,即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根據陽光、地形、風、水、土等自然狀況設計,并充分使用當地材料。二是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源,即對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利用,堅持保護——利用——再利用——再生。三是讓自然做功,也就是突出人與自然過程的共生和合作關系,通過與生命所遵循的過程和格局合作,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4.在旅游語境下景觀設計的新特點從旅游的視角中看,我們所談的景觀設計可以稱之為“旅游景觀設計”,概括起來,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尊重自然,保護生態。
旅游景觀的設計首先應尊重自然,重點考慮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Mc.Haurg認為,每一塊土地的價值是由其內在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人的活動只能是認識這些價值或限制,并去適應和利用它,只有適應了才有健康和舒適[2]。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尊重自然的每一個因素,還要尊重自然景觀的整體性、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和獨立價值,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例如泰山就有“樹當道者不伐,石當道者不搬”的圣諭。為此,需要把景觀生態學原理導人生態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中,使得人工景觀與天然景觀共生,人工建筑的“斑塊”、“廊道”和天然的“斑塊”、“廊道”、“基質”相協調[3]。
(二)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旅游景觀的設計均是在一定的區域進行,并且是對特定區域進行有目的的改造。這就需要從淺層和深層認識區域的特征綜合考慮和分析。淺層的特征是地域自然綜合體的生態自然完整特征,譬如植被、氣候、土壤和地形之間的和諧,旅游景觀與周圍自然景觀的統一,建筑布局與地形的統一等等。深層的地段特征便是場所精神(geniusloci),是根植于場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時間、空間、人、自然、現實、歷史交織在一起,往往保留有人的思想、感情。旅游景觀的設計應該尊重旅游區特色鮮明的傳統和歷史,并通過旅游設施的設計傳遞給游客。如果當地沒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風格,應顧及自然環境和中性化設計,而不是簡單的引進其他地區的建筑風格[4]。
(三)賦予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
旅游本身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景觀只有擁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滿足游客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在設計中要在資源調研、評價的基礎上,確定核心文化,進行旅游景觀的設計。在設計中應該注意每個景觀要素的有機協調[5],并圍繞主題文化進行展開。對于風景建筑,注意對當地民俗及風土環境等文化內涵的研究,注意從地方民居中汲取精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探討風景建筑的文化歸屬,從而找出其創作的著眼點,設計出得體于自然,巧構于環境的風景建筑。同時注意文化內涵的最佳表現和參與性動態旅游景觀的設計,使游客在親身感受中體會文化的精髓。
(四)適度設計,注重容量平衡。
旅游景觀設計必須考慮旅游區的密度和容量,在空間上保持一個適度原則。首先考慮特色和效益,不能貪大求全,最大或最好;其次在旅游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景觀建設次序安排,將核心景觀置于突出和核心位置,其他景觀必須圍繞核心景觀羅列;第三,旅游景觀的設計應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并為未來發展預留適度的空間和增長容量。
(五)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特征。
旅游景觀最重要的是能滿足游客追求愉悅的心理需求。特別是旅游設施應該滿足安全性、私密性和欣賞風景的要求。因此,在旅游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大到觀景點、餐廳、購物場所的空間的布局,小到臺階的高度,欄桿的設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但要避免過度的人文關懷,這是因為旅游所具有的異地性和暫時性往往會誘發游客不可持續行為的發生,例如消費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物質攝取等[6]。堅持以人為本,進行人性化設計,也要注重公平和適度。
(六)充分考慮旅游區社區實際情況。
大部分旅游活動的開展是依托社區進行的,伴隨旅游開發的進行,社區居民對本地的資源價值有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對旅游業的自我參與意識更加強烈[7]。而且,對于人文旅游景觀來說,當地居民生活其中,本身就是具有長久魅力的旅游景觀。從實證角度來分析,旅游的景觀設計,必須考慮當地社區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忽視社區居民的利益,不僅可能使整個旅游景區的環境惡化,也可能使游客參與感降低。
(七)綜合考慮市場因素。
旅游景觀必須結合旅游區的市場進行設計。產品定位應該考察周圍旅游區的發展特色和固有的形象,市場定位應該準確進行目標市場的細分。只有在市場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旅游景觀設計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如西安曲江的整體設計,較為準確的把握了市場情況,一直成為全國文化旅游發展的樣板。總之,旅游和景觀設計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客觀存在的。隨著旅游對旅游景觀提出更多的要求,以及更加豐富的旅游形式的呈現,景觀設計的發展也越來越快速。同時,景觀設計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旅游設施的完善,為人們旅游帶來了更大的價值,并表現出了嶄新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年度統計報告:
[2].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70.
[3].劉家明,楊新軍.中國生態旅游地可持續旅游發展規劃初探[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79—83.
[4].Edward111Skeep(張凌云譯).旅游規劃——種綜合性的可持續的開發方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99—303.
[5].李江敏,李志飛.文化旅游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4—45.
[6].衣傳華.旅游景觀大量重復建設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師,2003,(7):132—133.
篇6
關鍵詞:景觀設計 美觀 生態平衡 植物
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美觀。所有景觀都應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娛悅。在追求生態平衡的現念下,景觀設計中的美觀必須與生態保持平衡。既要景觀美化,也要生態平衡,這是景觀設計中的完美主義。
一、遵守“生態平衡”原則,合理布局園林及水景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打破了過去為景觀而景觀,為美化而美化的傳統理念,開始景觀設計的同時進行生態維護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在布局景觀、美化城市的同時,努力使郊區的綠地樹木滲透到城市,結合實際保留林地和綠草面積,基本上實現了景觀設計中的美觀與生態保護相對平衡。
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正確處理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的協調關系,是景觀設計所致力探求的目標。我們所有設計者,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必須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各種景致,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景觀設計與生態平衡也要求因地制宜。水資源豐富地區,可發揮水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湖泊,營造天人合一的“水景住宅”;而缺水及氣候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大可不必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而造景,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水景噴泉所有的環境景觀用水,都是利用污水處理廠提供的高品質再生水,以滿足園區內的澆灌用水、道路噴灑、景觀噴泉用水等要求。
二、遵循“生態位”規則,搞好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
植物文化是城市園林精神內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植物是景觀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過景觀設計將不同植物合理配置,達到科學與藝術價值相結合。而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園林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葉色、樹形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顯得雜亂無章,景色大為遜色。再者,園林植物品種豐富,形形,有的種類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效,或者在開花期、或者在結果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景觀植物配置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如長沙植物園的槭樹、杜鵑園就是這樣配置的――槭樹樹干直立高大、根深葉茂,可吸收群落上層較強的直射光和較深層土壤中的礦質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較弱的散射光和較淺層土中的礦質養分,較好地利用槭樹林下的蔭生環境;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尤其是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如在南京的園林綠化植物中,槭樹、馬尾松等生長狀況不良,不宜大面積種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2]。
在搞好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我們再將美學原則應用到實際中。如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灘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蘭花為主調,林下種紅杜鵑,紅裝素裹,相映成趣;北京東路――南京路,用草花、綠籬、草皮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圖案,色彩醒目;四平路兩側由廣玉蘭、銀杏、美人蕉組成有節奏變化的綠帶,上海九亭綠化示范園中,規劃了由廣玉蘭、紅葉李、銀杏、紅運玉蘭和茅白杜鵑,八角金盤組成的綠帶,形成“步移景換”的流動畫面。
三、遵循“合理性”原則,正確處理生態互聯關系
生態互聯,是指生態與其內部的各元素以及外部環境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的運用和處理,表現在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中。
首先,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城市濱水地帶的規劃和景觀設計,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濱水區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復雜的綜合問題,涉及多個領域。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河流和濱水區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運輸、游憩以及生態功能等等。因此濱水工程就涉及航運、河道治理、水源儲備與供應、調洪排澇、植被及動物棲息地保護、水質、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3]。
其次,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細流,最先被引入村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前的洗滌池,匯入塞中和旁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地,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再次,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在景觀設計中必須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立波《植物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池沅“植物造園與生態設計”城市規劃匯刊 1997No4
篇7
關鍵詞: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我國現階段城市建設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標準。所以如何設計出讓人們滿意的街道十分重要。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關系到人們的日程生活中,綠色植物是重要的載體。
二、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概念及其栽植類型
1.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植物景觀設計是一個新的生態園林的建設方向。植物景觀設計總體來說是利用不同的植物,結合藝術化的手段,考慮多重因素,設計而成的供人們觀賞的藝術空間。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掘了植物自身的特性,展示了植物的自然美。還包括生態意義上的景觀,今后可能會有更大的含義。
2.栽植的類型
景觀設計的栽植類型可以分為景觀栽植和功能栽植。其中景觀栽植是從視覺角度出發,從美學角度來考慮的。在栽植過程中要考慮植物的種類、特性、組織方式等。栽植的設計方案要與整體城市的特性相一致,展現城市街道的藝術效果。景觀栽植可以細分為:規劃式、自然式、混合式、密林式、花園式、簡易式、多層式和垂直式等。功能栽植主要是從功能角度來考慮,通過栽培植物來實現某種功能,如降澡、除塵、裝飾、遮蔭、遮雨、防雪、防風等。
三、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作用及其美學特性
1.作用
城市街道園林景觀設計的作用歸納總結以下幾個方面:實用、功能營造、改善環境、充分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宣傳城市名片。比如行道樹可以在夏天為人們遮陽、有些植物還可以起到擋雨的效果。
(1)實用性
城市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組織交通和遮蔭。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改變植物方式和種植種類來組織交通,這樣可以讓人車分流,交通有序。有些街道植物景觀設計還設有活動休憩的場地和設施,成為行人的休閑場所。除此之外有些植物景觀中還設有一些休閑場所,為人們提供娛樂休閑設施和場所。
(2)功能營造
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為城市添加了新的元素。植物來源于自然,是自然美最好的體現,植物景觀使城市更加接近自然。植物自身隨著一年四季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讓人感覺到時間的變化和更替,讓人融入到自然中去。
街道植物的存在改善了周邊的建筑施工環境,豐富了已有建筑物的輪廓。植物景觀通過植物的色彩、形態的組織可以達到統一街道形象的效果,給城市帶來綠色和生機,令人心曠神怡。
(3)改善環境
植物景觀可以改善城市街道的生態環境。它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吸收廢氣、減弱噪音、防火防風、保持水土、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吸收粉塵等。
人與植物關系密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新鮮的氧氣。植物呼出的新鮮氧氣可以被人類利用。植物還可以供人類觀賞,色彩鮮艷的花朵,錯落有致的搭配,清香的氣味都可以給人帶來好的體驗。
城市街道的景觀設計不應該只滿足于人們的視覺觀賞的需要,還應該逐漸發展為城市的生態支撐。設計要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大方向,做到尊重植物的自身特點,在此同時追求個性化,實現多性化,創造出五彩斑斕的自然景觀。植物的選擇要根據城市的自身狀況,結合土壤、氣候、水源綜合考慮,設計中的綜合考慮可以為后期維護節約資源和金錢。
(4)充分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宣傳城市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背景,在進行城市街道園林景觀設計中時,尤其是在植物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將當地的文化內涵、文化習慣、民俗風情融入其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讓人們從城市街道園林景觀中品味出獨特的城市風格,感受到城市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城市園林景觀的高雅氣質。
2.美學特性
(1)自然美
街道園林植物景觀是把自然融入到城市中的良好體現。城市街道展示城市風采,體現城市文化底蘊。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美的美學特性,利用城市自身的資源優勢,建立屬于該城市的魅力街道,妝點城市,成為城市靚麗的風線。
(2)藝術美
藝術美是對自然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即在設計過程中融入藝術元素,對自然景觀進行人工的模仿。把自然界中的山水美景通過新的組合方式在街道中展示。
(3)情境美
情境美是植物景觀設計的最高層次的美學追求。情境美體現了城市的精神內容,達到了情到景的融合,讓景觀成城市本身的一部分,達到“用情寫景,以景寓情”使城市居民從街道園林景觀的高雅氣質。
四、城市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問題
與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起不步存在許多不足,且設計上也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的街道景觀植物設計缺乏自己的個性,大多是借鑒外國的設計和模式。很多城市設計雷同,沒有自己的特點,沒有新鮮感。單一的設計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能展示出自己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蘊。
2.植物組織結構不合理
植物結構不合理也是一個顯著的問題。景觀設計的植物種類過于單一導致結構不合理。我國的街道植物景觀設計大多以行道樹為主,其他的植物占的比率極低。還有在設計過程中缺乏科學性。雜亂無章的設計不僅不能達到美化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3.后期養護不到位
很多城市在街道植物栽種完后不進行養護工作,影響了植物在街道綠化中的作用,也影響其美觀度。后期養護是街道植物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工作。管理不到位降低了街道景觀的質量水平。
4.資源的浪費
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過程中,一些城市不能結合自身的資源特點,盲目設計,栽種一些于城市氣候不相符的植物,造成資源的浪費。
5.設計與施工不一致
有些設計十分完善,但是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人員素質低或者施工過程中缺乏管理,導致實際相關效果不滿足相關設計的設計要求,與設計圖紙不一致,影響了景觀植物的功能性。
6.綠化程度不夠
在實際的街道景觀設計中,存在規模不夠,綠化程度低等問題。就我國目前而言,大量土地用于了工程建設,造成了景觀設計相對落后。
五.城市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
1.在統一中求變化
變化與統一是景觀設計中的首要原則。其中統一指的是整體的涉及框圖要和城市的整體規劃相一致,植物的整體設計也要有一致性。如果街道景觀設計如城市自身風格格格不入,就會讓人覺得突兀。而對于植物的選擇來說,如果選擇的植物種類過多,設計風格變化多段,也會失去美感,讓人眼花繚亂。在做到統一的原則后,還要求變化,比如在設計個性,色彩豐富,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才是設計的法則。
2.均勻搭配
均勻搭配指的是在街道景觀設計中注重植物色彩搭配、氣味搭配、高矮搭配、疏密搭配等,進行合理均勻的組織。植物的選擇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中凸顯不同的特點。
3.合理設計比例
街道景觀設計中植物不是作為個體存在的,植物的大小,所占的面積要融入到街道的整體設計中去,符合周圍的空間布局和建筑布局。遵守比例原則,把景、植物與建筑協調組織,從而保證整體景觀的美觀。
4.以人為本
街道的植物景觀設計要從人的角度出發,其設計要充分考慮人的需求,無論是欣賞、品味還是去觸摸都要人性化。人性化是接到植物景物設計的最終目的。
篇8
關鍵詞:海南 熱帶植物 本地景觀設計 合理搭配 應用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海南熱帶植物如何在本地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之理論概述
眾所周之,完美的景觀設計,必須具備藝術性以及科學性這兩個方面的高度統一。植被景觀設計,絕對不能夠單單的片面追求藝術視覺效果,而不顧及植被的生長習性。如果想要完美地將海南熱帶植物應用于本地景觀設計,就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與種植地區的生態以及環境、氣候等等能夠相適應的植被種類,否則植被即使被種下去也不能夠長久存活,達不到景觀造景的要求。
下文中,筆者將會詳細介紹數種海南熱帶植被,僅供本地景觀設計中的植被選擇工作需求。筆者認為,海南熱帶植被完美搭配與應用,其實講究的只有兩點,一是科學性與藝術性,二則是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只要做到這兩點就能夠完美地將海南熱帶植被應用于本地景觀設計之中,因此重中之重,就是要充分了解海南熱帶植被的生長時令以及特性等等。
海南熱帶植物如何在本地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之植被詳述
時令植被
2.1.1春季植被
喬木:深山含笑、木棉、扁桃等等。
灌木:蝦子花、云南黃馨等等。
2.1.2夏季植被
喬木:銀樺、醉香含笑、刺桐、藍花楹、海南菜豆樹等等。
灌木:含笑、紅花繼木、錦繡杜鵑、小臘、石海椒等等。
藤本:雞蛋果、白花油麻藤、連理藤等等。
草本:旱金蓮、益智、朱頂紅等等。
2.1.3秋季植被
喬木:海南紅豆、紫薇、覆葉鵝掌柴、貓尾木、桂花、柚木等等。
灌木:野牡丹、地捻、南美捻等等。
藤本:星果藤等等。
草本:姜花、旅人蕉等等。
2.1.4一年三季皆開花植被
小喬木:山茶、梅花、金茶花、大頭茶等等。
灌木:臘梅、一品紅等等。
2.1.5全年皆開花植被
喬木:黃槐、火焰樹、紅花羊蹄甲等等。
灌木:扶桑、金鳳花、拱手花籃、琴葉珊瑚、垂花懸鈴花、雙莢決明、夾竹桃、華南冬忍、大花假虎刺、長春花等等。
藤本:三裂澎蜞菊、大花山牽牛、三角花、粉花凌霄等等。
草本:馬利筋、大花美人蕉、爆仗竹等等。
彩葉植被
喬木及小喬木:美葉印度橡膠榕、黑葉印度橡膠榕、紅楓、金葉垂葉榕、花葉垂葉榕、金葉小葉榕、斑葉澳洲鴨腳木、金脈刺桐、錦葉印度橡膠榕、紫葉李、花葉馬拉巴栗等等。
灌木:黃邊鳳尾蘭、花葉水梔子、肖黃櫨、乳葉紅桑、銀邊旋葉鐵莧、變葉木類、金葉女貞、金心巴西鐵、紅桑、灑金鐵莧、朱蕉、紅花繼木、金脈爵床、金心黃楊、金邊黃楊、金黃竹蕉、金邊鐵莧、花葉假連翹、金葉小檗、黃邊短葉竹蕉、金邊富貴竹、錦葉扶桑、黃紋萬年麻、彩葉紅桑、花葉水臘、金葉小葉榕等等。
藤本:斑葉小龜背竹、黃金鵝掌藤、斑葉鵝掌藤、翠玉合果芋、花葉蔓長春花、黃金葛、金邊鵝掌藤、金葉葛、美斑常春藤、銀葉常春藤、白蝶合果芋、金容常春藤、彩葉番薯等等。
草本:綠莧草、金邊露兜、金露兜、紫絹莧、紅莧草、紫杯莧、白莧草、金葉文殊蘭、花葉泠水花、紅龍草、肖竹芋屬、皺葉薄荷、吊竹梅、斑葉石菖蒲、小蚌花、金錢蚌花、金錢蚌花、血莧、金葉擬美花、斑葉玉竹、彩葉草、星點一葉蘭、大吊竹梅、斑葉魚腥草、斑葉一葉蘭、黃脈洋莧、金葉山營蘭、紫花鴨趾草、銀邊香根鳶尾、斑葉紫露草、斑葉山營蘭等等。
觀賞植被
2.3.1大花灌木
紫玉蘭、夜合、桃金娘、狗尾紅、紅絨球、扶桑、八仙花、金鳳花、鳳尾蘭、粉花杜鵑、蘇里南朱纓花、沙漠玫瑰、木槿、鳳凰杜鵑、米仔蘭、映山紅、垂花懸鈴花、海桐、白花杜鵑、絲蘭、雞蛋花、鷹爪花、軟枝黃蟬、希茉莉、長春花、一品紅、夾竹桃、紅龍船花、硬骨凌霄、火紅杜鵑、錦繡杜鵑、紅花繼木、翅莢決明、光葉決明、雙莢決明、大花軟枝黃蟬、矮仙丹、狗牙花、比利時杜鵑、九里香、紅紙扇、白紙扇、水梔子、大花梔子、夜香樹、假茉莉、茉莉、云南黃馨、金脈爵床、鴛鴦茉莉、紫花夜香樹、大花鴛鴦茉莉、黃花夜香樹、宮粉龍船花、石榴、金苞花、狹葉水梔子、白葉金花、乳茄等等。
2.3.2大花喬木
紅花菜豆樹、木棉、海南菜豆樹、鳳凰木、臺灣相思、大花紫薇、黃槿、紫薇、假蘋婆、火焰樹、福建茶、無憂樹、博蘭樹、藍花楹、柳葉密花樹、黃槐、角花胡頹子、盾柱木、鐵青樹、紅花羊蹄甲、芳枝蒲桃、紫花羊蹄甲、東興油茶、廣玉蘭、多花野牡丹、楹樹、樂東擬單性木蘭、羊蹄甲、紫毛野牡丹、樂昌含笑、醉香含笑、深山含笑、白蘭、木蓮、黃蘭、細葉谷木、雞冠刺桐、刺桐、貓尾木、長芒杜英、小花無椏果、小葉九里香、南洋楹、長柄銀葉樹、復羽葉欒樹、合歡、重陽木、龍牙花、第倫桃、洋蒲桃、蝴蝶果、魚木、銀樺、水石榕、大花第倫桃等等。
2.3.3大花草本
細葉美女櫻、細葉萼距花、石蒜、龍舌蘭、韭蘭、蔥蘭、黃鳥赫蕉、金脈美人蕉、爆仗竹、黃花石蒜、美女櫻、蜘蛛蘭、紅鳥赫蕉、姜花、地涌金蓮、朱頂紅、朱頂紅、大花美人蕉、千屈菜、鴛鴦美人蕉、朱頂紅、尼古拉鶴望蘭、鶴望蘭、紅蕉、艷山姜、一串紅、旅人蕉、紅柞漿草、金鳥赫蕉、馬利筋、大花天竺葵等等。
2.3.4大花藤本
紫雪花、藍雪花、白雪花、蒜香藤、馬鞍藤、臺灣追果藤、硬枝老鴉嘴、連理藤、疏花丁公藤、紅血藤、粉花凌霄、凌霄、大花老鴉嘴、炮仗花、麒麟尾、紅花羊蹄甲、山蕉子、翼葉老鴉嘴、蔓馬纓丹、龍吐珠、粉葉魚藤、龍須藤、冬紅、珊瑚藤、山橙、海南買麻藤、牛大力、藍花藤、兩廣檀、龜背竹、古山龍、凹葉丁公藤、眼睛豆、洋紅西番蓮、洋紅西番蓮、刺果紫玉盤、海南地不容、紫花西番蓮、紫玉盤、魚藤、紅花青藤、牛蹄麻、紅葉藤、買麻藤、大葉紫玉盤、海南鹿角藤、中華青牛膽、小葉買麻藤、海南羊蹄甲、鷹爪花、多果獼猴桃等等。
2.3.5行道樹木
椰子、竹柏、假檳榔、異葉南洋杉、火焰樹、廣玉蘭、喜樹、白玉蘭、扁桃、醉香含笑、香樟、大花紫薇、陰香、白千層、木菠蘿、大葉榕、小葉榕、高山榕、垂葉榕、石栗、木棉、烏墨、臺灣相思、血桐、蝴蝶果、檸檬桉、銀樺、南洋楹、楹樹、雨樹、桃花心木、芒果、人面子、秋楓、魚木、天竺桂、盾柱木、木麻黃、欖仁樹、洋蒲桃、紅花羊蹄甲、楓香、鳳凰木、垂柳、無患子等等。
海南熱帶植物如何在本地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之實踐詳述
海南熱帶植物在本地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詳述
關于海南熱帶植物在本地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的合理搭配及應用這一點,其實應該分類為兩大點進行詳述,畢竟住宅小區也分很多種,不同級別的住宅小區所要求的景觀設計級別以及可以為景觀設計投入的資金等等都是不同的。
對于那些相對高級一些的住宅小區來說,可以種植一些較有觀賞性的海南熱帶植物,例如鴛鴦茉莉、大花梔子以及美女櫻等等。但是,對于那些相對來說比較基層的住宅小區來說,在景觀設計之時就得比較重視成本,因此不適宜選擇那些相對較為稀有且不易成活的品種進行種植。
海南熱帶植物在本地街道美化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詳述
如今,愈來愈多的城市在進行城市綠化景觀設計之時,會選擇在街道兩旁種上植物,而海南熱帶植物中不乏適合種植在人行道兩旁的行道樹木,因此海南熱帶植物日漸成為了本地街道美好景觀設計的植被首選。
海南熱帶植物中有許許多多的植被樹木都是適合種植在街道兩邊的,這些植物不僅僅能夠凈化空氣,還極具觀賞性,能夠在既綠化城市的同時,又美化城市,實在是一舉兩得。
在海南熱帶植物中,行道樹木有許多,上文已經介紹了多種,在此筆者仍舊想著重介紹幾種行道樹木,它們是:廣玉蘭、香樟樹以及木棉樹。
首先,我們講講廣玉蘭。廣玉蘭由于其開花時花瓣很大,形狀類似荷花,因此廣玉蘭又被稱為“荷花玉蘭”。廣玉蘭原產地是南美洲,也因此有人稱廣玉蘭為“洋玉蘭”。廣玉蘭外觀美麗、氣味芬芳,還可以作為一味中藥來入藥,最重要的是廣玉蘭可以用作道路凈化機器。廣玉蘭本身極為耐煙,并且抗風,對于二氧化硫等等有毒有害氣體有著比較強的抗性,因此可以用于綠化環境凈化空氣。
另外的香樟樹以及木棉樹等等海南熱帶植物中的行道樹木大都具有著與廣玉蘭類似的特點,即外觀美麗且能凈化空氣,這兩點對于種植在街道兩旁的樹木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香樟其實學名就是樟樹,香樟只是樟樹的一個別名而已,同樣的桴樹也是樟樹的一個別名。香樟作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一大代表樹種,是亞熱帶地區,也就是我國的西南部地區一種重要的木材材料以及經濟樹種。香樟是一種常綠喬木,呈卵形,葉互生,其上部較為光亮,而下半部則呈灰白色,其離基三出脈,并且脈腋處有腺體存在。香樟通常在初夏時開花,它的花不像廣玉蘭那么大,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小的,并且花朵呈黃綠色,其花序為圓錐狀。香樟樹周身樹皮呈灰褐色,并且在其表面還有著細致的且較深的縱裂紋,香樟樹其全株樹都有著類似樟腦那般的輕微幽香,可以用作驅蟲,并且其味道永遠都不會消失。也據說就是因為香樟樹身上許許多多的紋路,像是身上寫著無數無數文章的樣子,因此就將文章的“章”字加上一個“木”字作為其名。香樟樹具有著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和經濟實用性,極為適合用作栽種在城市街道兩旁的樹木。
木棉,顧名思義,屬于木棉科,是落葉大喬木。木棉樹其實原產地并不是海南,它的原產地是印度。木棉與香樟一樣,都是葉互生。木棉在每年的二到三月份左右先是開花,接著就會長出葉子來,其樹木形態極為高大,且魁梧雄壯,枝干舒展處仿佛是矯健男兒,英武不凡,十分具有觀賞性。也正是因為木棉的意義以及其觀賞性,才會常被用來當做行道樹木。
海南熱帶植物在本地城市建設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詳述
筆者認為,海南熱帶植物應用于本地景觀設計之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還可以被當做城市的一大景點。假如能夠在本地城市中建設起一座海南熱帶植物園,那么既能夠達到美化城市凈化空氣的作用,又能夠為城市創收,并且市民還可以在閑暇時來到園中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花卉樹木,實在是一舉數得。
當然,海南植物園內必須要種植多種海南熱帶地區特色植物,并且還可以在園中設立幾大專區,例如經濟林木區、熱帶果樹區、棕櫚植物區以及香料植物區等等。
海南熱帶植物園可以作為青少年學習園林知識的一個基地,還可以成為廣大市民避暑休閑旅游之勝地。
關于海南熱帶植物在本地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及應用之注意點
海南熱帶植物中雖然絕大部分都是既具觀賞性,又能夠對人類有所裨益的,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的,有利就會有弊,海南熱帶植物也不例外。海南熱帶植物中也有著一些比較危險的品種,需要人們極為當心注意。
海南熱帶植物中,最需要大家當心注意的,當然也稱得上是最令人刻骨銘心的當屬“見血封喉”。“見血封喉”這種植物是世界上最為毒辣的植物之一,其毒性十分之強。城市綠化景觀設計中應當避開它,但是如果城市想要引進一些較為稀有罕見的品種供市民觀賞供學生學習,就必須將它隔離起來,時刻提醒人們當心注意?!耙娧夂怼边@種植物的名字絕對不是嚇唬人的,它是真的能夠見血封喉?!耙娧夂怼钡臉渲χ褐泻袆《?,一旦人身體上有傷口,再觸碰到“見血封喉”,其汁液中的毒素就會隨著傷口一并流入人的血液之中,從而使得人產生生命危險。古時候,人們還會將“見血封喉”這種植物的汁液涂抹到匕首或是箭頭之上,用來射殺敵人或是射殺野獸。
除了“見血封喉”之外,當然還是有其他許多需要我們極為小心當心謹慎的海南熱帶植物的,筆者在此以至毒的“見血封喉”為例,希望引起大家重視,務必謹慎處理此類有毒海南熱帶植物。
結束語
本文中,筆者著重介紹的是海南各種熱帶植被,當地景觀設計如果想要完美搭配及應用就必須詳細了解這些植被的時令以及用途等等。
參考文獻:
[1]何建順,宋希強.新加坡熱帶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2]侯則紅,余雪標,陸展川.海南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第10期.
[3]吳慶書,李東海,楊澤斌,楊小波.海南紫金牛屬植物資源及其在園林中應用的前景.[J].福建林業科技.2007年第03期.
[4]朱智,中國西雙版納與泰國清邁園植物的比較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2006年.
[5]晏麗.淺析張家界城市植物造景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以紫舞公園與 大庸橋公園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06年第13期.
篇9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環境景觀;景觀設計城市
小區是現代城市市民居住的重要場所,小區景觀設計的舒適程度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不管是房地產投資者,還是建筑設計者,都應該注重這一塊。我們普遍都有這樣的體驗:現在社會環境氛圍浮躁,使得人們的心理、生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居住環境是人們工作、學習與社交之余的最后一塊平靜的樂土。在居住區周圍設計方便人們活動與鍛煉的步行道、健身廣場、休息景觀等,供人們休息與娛樂,不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會也迎合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理念。但是,這樣的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理念,既包含了建筑學知識,又有生態學的知識;既不能單純地追求外表的美觀,同時也要考慮建筑物的實用性。作為園林設計方面的學習者,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突破思維,設計創新。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首先應該在了解當地自然狀況的基礎上,注重對當地自然條件的利用,同時要做到揚長避短,規避不利的條件。其次,根據實際空間的大小,適當發揮與利用,要考慮到環境景觀的設計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搭配與融合,盡量做到協調與適宜。再次,居住區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不僅要看是否符合視覺的審美與心里的感受,還要考慮是否方便于居住區居民的生活。總之,在進行居住區環境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環境景觀的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所以,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結合人文特征
居住區的環境設計說到底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場所,供人們休閑、娛樂、交流等。因此,居住環境的設計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它的人文特征。堅持以人為本,打造有利于城市居民居住的環境場所,是每位園林設計工作者必須持有的理念。以人為本的城市居住區環境帶設計,就是說在設計居住區的環境景觀時,要求景觀充滿生活的氣息與氛圍,做到景觀為人所用,綜合規劃,把人這一重要因素考慮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全程中,突出人的重要性。同時,未來的城市居住區應該會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例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收入階段、不同文化層次的居民的要求,可能會出現供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城市居住區。那么,作為居住區周圍的環境景觀設計,更應該體現人性需求,滿足不同的居民的生活需求。這對于城市居住區功能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當今社會,我黨倡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在城市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建設,我們應該從人文精神出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2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結合居住場所特征
因地制宜,這是居住環境設計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在設計居住區的環境景觀時,應該提前考慮居住區的人流量、道路布置、停車場所、人們慣常的娛樂方式等,然后再有效利用這些已經有的設施、空間、地形地貌、植物結構等,以此減少資金的投入,降低建設的成本。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準確把握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在綠化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盡量考慮以當地的“鄉土樹種”為主要的園林植物。這樣做,既可以讓園林綠色植物適宜當地的土壤與氣候環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又可以節省不必要的資金投入,降低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建設成本。[1]另外,再進行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的時候,還應該做相應的市場調查,盡可能了解當地居民的習俗與愛好,將生活習慣與娛樂愛好融入到設計理念中去。
3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
每個地方的氣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氣候環境對一個地方的植物的影響也是絕對的。在進行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時,應該考慮當地的氣候環境,[2]因為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很大一部分是關于園林設計,園林設計又以植物為主要對象,氣候環境的作用就越發突出。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就應該種植耐旱的植被,防止水分的流失;而水源相對充足的地方,就應該種植闊葉,頁面大,有利于水分的蒸發以及光合作用,促進植被的生長。特別是在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后的地方,更應該考慮這些因素,防止盲目地引進與標新立異,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注重創新
近年來,在國內的多個旅游景區,普遍存在相互模仿與復制的雷同景觀。許多游客已經出現了審美疲勞的癥狀,逐漸開始了國外游玩的熱潮。相應的,城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與其他的設計一樣,應該不斷創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體現不同的人文情懷。我們都知道,創新是一項艱苦持久的勞動,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基礎,更要有聰慧的頭腦,對各種資源的合理有效運用。在居住環境的設計中要體現創新思維,就必須在規劃構思的時候,能夠力求自然、協調,盡量做到與自然地有機統一,體現當地、該群體居民的風俗與特色。[3]同時,創新還體現在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與發掘上,最好能夠讓傳統文化以嶄新的面孔與市民相見,既體現了創新,又沒有丟掉我們傳統底蘊。事實上,能夠維系與一個群體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就是文化底蘊。如果一個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能夠體現文化底蘊,定會有利于該居住區域的人文建設,這也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初衷。同時,在居住區景觀設計時,應該根據經濟情況,適當考慮使用新型的材料,例如一些新型的材料,它的質地比較好,而且還有利于環境保護,符合環保理念。
5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應該挖掘鄉土資源
上面我們說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必須有創新意識,建設有新意的適合居民的環境景觀,但是我們也談論到,一些地方為了標新立異,完全丟掉了當地的環境景觀特色。[4]例如,在本來就缺水的北方地區,搞江南水鄉的風格,且不說這與當地的環境景觀格格不入,光是為了所謂水鄉意境,付出的資金與勞力是不可估計的,而且這樣南轅北轍的形象環境景觀設計,真的達到了審美與陶冶人的情操的效果,答案不告自知。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應該挖掘鄉土資源,體現當地的風格與特色。例如,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對當地來說,是一種特別寶貴的資源。如果將歷史文化利用到居民居住區的環境建設當中去,定會增添居住區環境景觀的風土人情。
6結束語
總而言之,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計與管理是一門深奧的科學,更是一門歷久彌新的藝術。宏觀上來看,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與管理應該跟隨時代的潮流,體現當代的發展理念。從微觀上來看,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應該與地域、人文、氣候等條件結合,同時不斷創新,推陳出新,避免雷同。[5]在城市居民居住環境景觀設計與管理上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創造出既有歷史文化底蘊又有時代特征的適合居民居住的人文環境景觀。
參考文獻
[1]蘇明明,楊麗.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5(3):316-316.
[2]劉世洋.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現狀及對策[J].才智,2011,3(3):261.
[3]韓玉梅.現代城市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淺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3):182-183.
[4]謝永權.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思路[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3(18):206-206.
篇10
【關鍵詞】景觀設計;區域特色;自然風貌;風格;人文理念
引導語:
人類在滿足生存需要這種低級需求以后就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追求美就是其中的需求之一。但是,景觀不只會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還可以帶給人類心理的舒適、愉悅的體驗。好的景觀可以在一見之下就給人的心靈以震撼感,令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因此,在設計景觀時,我們一定要做到既尊重自然,又要尊重我們人類的第一感覺,尊重那種震撼的感覺。國外的景觀設計中常常會加入夸張的、幽默的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融入到景觀之中,我國傳統的景觀則以“巧奪天工”為最上,著力于模仿自然、勝于自然,這也與我國的道教的理念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那就是“道法自然”,在這一方面,我們要比外國的,甚至發達國家的設計師們做得要好得多,我們設計制造出來的景觀是符合我們的民族特征與區域特色的,這一點是他們較難學到、同時也極難模仿的。區域特色也是我們旅游時最希望看到的,然而,在近一段時期內,我國的許多城市中的景觀設計卻放棄了本該繼續發揚光大的民族的區域的特色,反而走一條并不是我們本民族根深蒂固的西化的道路,這就造成了雷同的現象,由于每個城市都大同小異,也就導致了有景若無景的情況,游客們不會專門為了某一景色而來,或者不會在停留在這個城市時會產生專門去欣賞某一景色的沖動,那這個景觀的設計就算是失敗了。至少,也要讓游客在觀賞以后說出一句有點意思、有特點的話來,這樣的景觀才算得上基本成功了。
1、景觀設計與區域特色的相關概念
對于一個建筑師來說,如果你不知道應該以怎么樣的角度與理念設計景觀,這沒關系,但是,你至少應該知道一定要把區域的特色加到景觀中來。景觀中既可以展現時代特色,也可以展現生態特色,還可以展現文化特色,當然,這些特色的一個強有力的依托就是區域特色。
1.1 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依托于人文基礎之上的,融自然與藝術于一體,融工程與建筑于一爐的一門介乎于園藝、建筑、藝術、美學之間的學科。景觀設計學必備的功底就是藝術,做為一名景觀設計師,你可以不是藝術家,但是,你卻不可以沒有藝術修養,景觀雖然不是純藝術,但是卻必須讓景觀散發出藝術氣息。我國的具有民族特色與區域特色的景觀設計必須遵循于我國的人文理念、文化背景、歷史源流、城市沿革等各個方面,并對這些方面。
1.2 區域特色的概念
在時間的積淀與歲月的變遷之下,才成就了別具一格的區域特點,因此,在這種意義上來看,所謂的區域特征即指經過時空的作用,以及人類與自然交互的結果所形成的一種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特點。
1.2.1 區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歷經千年而仍然能游離于物質之外的一種以人類的思想、意識、行為表現出來的抽象的文明。因此,文化的一個最為本質的特征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只有符合上述的特點才可以稱之為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區域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同一民族內部也允許存在著不同的文化。文化雖然可以流傳千載,但是,同時,文化也具有演化性,在文化的流傳甚至傳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文化的進化、變異與融合。其實,所有的文化都是上升至思想理念高度的精神層面的表象,雖然人文差異與區域差異對文化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文化的流傳性卻與血脈一樣,綿延不絕。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一種現象,匯聚了各人類群體文化的精華。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是一種文化集聚體,在現代社會中,城市這種文化意義上的特性,使得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顯得無可替代。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色,體現著這個區域的內涵。
1.2.2 區域生態特色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景觀總是與其實體環境總是緊密相關的, 所以研究自然系統對于準確理解區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梯田,還是西北地區沙漠上的固沙草地,這些富有鮮明生態特色的景觀讓人越來越驚嘆于它們的美麗。對于城市中居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解讀,可以更好地營造出親切宜人的景觀。
1.3 區域特色在景觀設計中體現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大國,歷史名城、風景名城更是數不勝數,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文化,可是在現代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每個城市鮮明的個性卻被無數的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車輛,縱橫交錯的立交橋和花花綠綠的購物商城取代了,區域的特點微乎其微。
區域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景觀設計應該創造的是人們工作和休閑用的空間環境。它要求舒適、安全并且具有觀賞性。此外,景觀具有社會、文化、生態、視覺多種價值,要締造出優秀的城市景觀,在景觀設計中充分體現和發揮城市特色,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1)景觀設計是轉達區域特色的載體
從地域上講,景觀設計本身,就是人的思想在自然上的投影,沒有特色的思想,和原始人類的追求就別無二致了。我們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在綜合認識、分析現狀的基礎上,充分做好設計的前期工作,挖掘地方特色,重塑我國城市的景觀特色,而不應該僅僅是對著圖紙思考。景觀作為城市面貌的體現,應當做到最大限度的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形象,起到 “城市名片”的作用,以增強地方吸引力。
(2)把握區域特色是景觀設計的前提
一個優秀的城市不應該僅僅是以經濟水平發達程度所為標準,更重要的是追求環境品質的提高以及自身內涵的挖掘。當人們進入一座城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建筑、風貌、景觀和公共環境,而不是這個城市的發展水平。要想在設計中體現城市特色,首先要求這個城市注重對于特色的保護,不能一味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不能一味以標榜國外思想來扼殺傳統文化。這樣景觀設計才能發揮更大的特色和價值。
(3)區域特色在景觀設計中的體現應該有理有度
景觀應該成為城市精髓的傳遞者,而不是時代和地區的縮影,要傳達區域特色并不代表要固步自封,也不意味著要原樣照搬,景觀設計的功能性、藝術性、合理性還是最重要的部分。
2、國內外相關方面的研究
關于時代特色與景觀設計的研究
在這個時代,世界呈現出以知識經濟、科技高度藝術化為重要標志的局面,新材料、新能源、加工技術將不斷地被開發利用。任何景觀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和原因。時代的進步,科技文化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工業之后的景觀設計,蘊涵著生態學的思想。一些設計師提出并嘗試了對場地最小干預的設計思路。
3、結束語
隨著我國現代化事業的飛速發展,環境已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熱點問題。改善生態環境,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為了避免千城一面、千園一景,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對區域特色加以精雕細琢,使得區域特色在景觀中突顯出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