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調研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5 18:0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調研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城市設計前期調查研究的必要性
調查研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是城市設計的基礎性工作。城市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著的復雜系統,時刻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通過科學、系統的調查,把握城市發展的狀況,探索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認識城市未來發展的基礎。從城市設計編制的成果要求看,基礎資料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在方案審查、評議時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設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就要求城市設計的設計內容要反映社會建設實踐中的問題和要求,要與社會實際問題結合緊密,必須要求設計者深入現場,調查研究,了解當地的與設計相關的各項資料(包括上程地質、氣象、水文、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人口資料等),認真分析研究、去偽存真,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為設計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對于城市設計這樣的項目,設計的對象往往是一個區域,涉及到的內容很復雜,不僅要分析建筑的問題,還要考慮土地利用再開發的問題,更進一步還要分析區域的空間景觀等等多種問題,初次接觸城市設計的新手容易處于很混沌的狀態。
2.前期調研的程序
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形成目標――形成構思――深化構思
3.資料收集的方法
3.1現場踏勘調查或觀察調查
現場調查是最直接的調查方法,可分為踏勘性的與專項的兩種。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間使用等方面的調查,也用于交通量調查等。踏勘性的現場調查,主要用于地形狀況、用地現狀、建筑質量評定和交通狀況等項目;專項性的現場調查,主要用于某些工程技術問題、建設項目選址等,往往是集中于對某一問題解決方案的討論,再現場驗證其可行性。
3.2抽樣調查或問卷調查
這類調查可涉及到許多方面,可以包括對單位的生產情況、運輸情況、基礎設施配套情況的評價,也可包括民對其行為的評價等,還可包括居民對其居住地區環境的綜合評價、改建的意愿、居民遷居的意愿、對城市設計的評價、對公眾參與的建議等。
3.3訪談和座談會調查
性質上與抽樣調查相類似,但訪談與座訪會則是調查者與被調查者面對面的交流。這類調查主要運用在這樣幾種狀況:一是針對無文字記載也難有記載的民俗民風、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對歷史狀況的描述;二是針對尚未文字化或對一些愿望與設想的調查;三是在城市空間使用的行為研究中心的情景訪談。
3.4文獻資料的運用
通過文獻資料的運用,可以掌握與城市發展相關的信息。在城市規劃中所涉及到的文獻主要包括:歷年的統計年鑒、各類普查資料(如人口普查、工業普查、房屋普查),城市志或縣志以及專項的志書(如城市規劃志、城市建設志等等)、歷次的城市規劃、政府的相關文件與大眾傳播媒,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等。
4.資料收集的內容
4.1歷史環境的調查
歷史環境的調查首先要通過對城市形成和發展過程的調查,把握城市發展動力以及城市形態的演變原因。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狀況的發展演變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城市由于其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與風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環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結晶,體現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地居民的習俗、文化素養、社會道德和生活情趣等。二是物質環境方面,表現在建筑形式與組合,建筑群體布局、城市輪廓線、城市設施、綠化景觀以及市場、商品、藝術、文物和土特產等方面。
4.2自然環境的調查
自然環境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境對城市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不同的自然條件又影響甚至決定了城市的功能組織、發展潛力、外部景觀。
4.3社會環境的調查
城市是一個社會實體,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與社會構成而形成的社會空間環境。人類的社會行為是確定各類功能空間的依據,同時,功能空間又制約了人類的行為。因此,需要對城市中社會環境的調查來把握城市發展的狀況和未來趨向。
4.4經濟環境的調查
經濟活動是城市活動中最為重要而顯在的活動,是影響和決定城市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發展可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城市設計的實施都必然是在經濟活動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展開,因此,在城市設計中,經濟環境的調查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
4.5城市土地使用的調查
按照國家《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所確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類,對規劃區范圍的所有用地進行現場踏勘調查,對各類土地使用的范圍、界限、用地性質等在地形圖上進行標注,在詳細規劃階段還應對地上、地下建構筑物等狀況進行調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現狀圖和用地平衡表。
結語
從調查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后果,然后通過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措施。而這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措施又必然是基于城市本身所擁有的財力、人力以及它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也只能通過調查而把握城市所具有的能力。調研的過程往往是規劃方案的孕育過程。在城市規劃的任何階段,調查研究始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針對各個階段的工作情況和實際問題,可以開展多種內容、各種類型的調查研究。從而更好地進行城市設計,更好地營造城市環境,為廣大市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城市環境; 地球化學調查; 生態評價;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紀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發生后, 環境問題已成為倍受各國關注的國際性的重大問題。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 其環境狀況早已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學研究相繼集中在城市區域。目前,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已在世界各地展開, 如亞洲的香港[1]; 歐洲的倫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調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區的污染水平及郊區的“背景值”, 區分鑒定不同的污染源, 評價城市環境的生態效應, 研究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1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技術路線
1.1 采樣點布置方案
目前, 國外的城市環境調查一般在兩個區域進行, 即郊區和城區。在郊區的調查一是為了確定城區的背景值, 二是獲得城- 郊地理變化區域內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變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調查土壤重金屬的含量時, 以城市最繁華地帶為中心, 分帶布置樣點, 帶距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國柏林市的調查中就包括大范圍的郊區區域[3]。通過對比城- 郊區的地球化學特征來揭示人類活動對城區地球化學環境狀況的影響程度。
為了調查城市不同區域內的環境地球化學狀況,研究不同的用地類型對元素分布的影響, 分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分類取樣, 即: 郊區土壤、工業區土壤、居民區土壤、商業區土壤和農業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層土壤(0~5cm)。在不同類型區域內選擇代表性點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樣品。城區的土壤難以實現均勻的網格化取樣, 一般按公園和綠地的分布隨機布置取樣點。
1.2 采樣介質
環境地球化學的采樣介質包括土壤、大氣、水、水系沉積物、生物樣等。但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大氣降塵等三種。其中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淺層土壤樣和降塵樣。
在街道兩邊或高層建筑物頂部收集降塵并結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華市內取居室內灰塵、附近的街道降塵和公園土壤進行比較來研究該市的環境質量[6]。降塵和土壤對比調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質中的污染水平, 還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來源。
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的解釋與評價
2.1 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解釋
城市環境調查結果的地球化學解釋是指對城市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來源進行解釋,畢業論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模式、遷移轉化規律和機理, 建立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成果解釋體系。
2.1.1元素來源判別
對城市環境中污染物的來源及成因進行分析判斷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重要內容。多元統計方法在研究城市環境的物源判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并以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為主[7- 9]。不同來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進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現為聚類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組合, 根據元素的組合特征來區分元素的來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發現了Cu、Pb、Zn人為源的因子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為自然源進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類分析中組合在一起[8]。
城市環境物源判斷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種能反映不同地質環境的化學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陸地來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為參考元素對樣品中的元素含量進行標準化, 以平抑自然差異對元素含量的影響, 在此情況下出現的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著人為源的存在, 這種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判斷
元素來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10- 11], 特別是在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介質中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其計算公式為[11]:
EF 海(X)=( X/Na) 氣/( X/Na) 海(1)
EF 殼(X)=( X/Na) 氣/( X/Na) 殼(2)
其中, 公式(1)為判斷海洋源的計算公式, 以Na為參考元素; 公式(2)為陸地源的計算公式, 以Al 為參考元素。(X/Na)氣、(X/Na)海、(X/Na)殼分別代表元素X在大氣顆粒物、海水及地殼中的含量。
通常將EF>10 作為大氣顆粒物的人為源標志。但在粒徑為2.5μm 的大氣顆粒物中, EF>5 即為人為源的標志[12]。
2.1.2元素分布類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變化很大, 這依賴于城市的歷史年代、經濟發達程度、碩士論文 不同的用地類型、汽油的添加濟成分、車輛元件的組成等, 在城市環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釋中應綜合分析以上各種因素。城市交通是產生重金屬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車劑的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劑, Sb 可以作為閘墊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來源。Romic 等發現, 燃燒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輪胎的磨損和消耗是城市區域內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馬士革調查時認為交通是表層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屬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與歷史久遠的工業化城市相比, 相對年輕的城市具有較低的重金屬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比悠久的重工業城市倫敦[2]、柏林[3]的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偏低[9], Li 等發現, 城市公園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與公園的年齡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即城市歷史越長, 重金屬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層土壤中的分布明顯依賴于城市用地及工業類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調查中發現,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與母質的組成有關; 工業區域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農業區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盡管非洲的哈博羅內市比較年輕, 但它的不同區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業區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農業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區及工業區的Zn 污染[4]。
2.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評價
2.2.1污染程度評價
將郊區土壤背景值與城市各功能區含量進行比較是了解城市環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區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區中的含量也遠遠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業區,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過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區內元素含量的對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對比, 也常用來評價城市環境的污染水平。
農業土壤與城區內土壤不同, 除了農用化學品外,大氣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場等都會對農田中的重金屬積累產生重要影響。對這部分的污染評價, 比較有效的評價方法是地質積累指標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對大氣污染物的評價, 富集因子法尤為有效。
2.2.2生態效應評價
( 1) 氣溶膠的生態效應評價。大氣固體懸浮物的粒徑大小具有來源特征, 粗粒源于陸地塵埃, 而細粒源于燃料的燃燒[13]。顆粒越細, 危害越大, 極細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進入人體, 粒徑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 會導致哮喘, 甚至死亡[14]。因此, 生物圈氣溶膠中的重金屬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態風險性。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評價。研究元素生態效應的常規方法是連續偏提取法, 在城市環境調查中, 也有相關的研究實例, 如Zhai等調查發現, 醫學論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為源的Pb主要以有機質吸附和鐵- 錳氧化物態存在[4]; 香港和倫敦的路塵中, Pb, Zn主要以鐵錳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機質吸附態存在[15]。影響降塵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況下,在較低pH條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報道其可溶性Cd平均為總量( 降塵量) 的60%[16]; 這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輸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現酸雨的城市區域具有較大的生態風險性。
3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篇3
關鍵詞: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
城市調研類的實踐課程有別于傳統教學課程的教學方式,這類課程重視學生親自接觸實踐,深入社會,通過自身的實際調查去獲得實踐結果,印證學習理論。這類課程的施行促進了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完善了校內課程體系建設和內容的豐富,明確了對大學生教學目標的設定,在實施之中引入多種教學模式,將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并發展“適應課程不同階段”的教學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方法,使得高校教學質量逐漸提高。
1 調研的意義
如果城市要進行創新建設就要做好城市規劃,城市規劃的首要需要通過調研做初步的探索,調研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準確、詳實的調查數據,然后制定調查報告,將研究的城市當前社會狀況、具體需求、社會問題利用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統計,這樣才能夠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 大學課程中調研類實踐課程的意義
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在未來都是城市規劃項目中需要的人才,為了保證對城市狀況進行科學有效的研究,在高校之中開展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是不可缺少的課程環節。高校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會給城市規劃專業三、四年級的學生進行著重輔導,設置必修課程。這類實踐課程對學生的專業教學培養意義重大,是為學生溝通社會實際、進行理性分析、科學統計的重要載體,是教學環節中典型的方法論教育,城市調研類的實踐課程有別于傳統教學課程的教學方式,這類課程重視學生親自接觸實踐,深入社會,通過自身的實際調查去獲得實踐結果,所以,進行高校城市類調研課程的改革和創新的研究意義重大[1]。
3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建設及存在問題
我國調研類課程的發展壯大開始于2000年,各大本科學校進行了社會綜合實踐調研報告課程作業評優工作,這項評優工作由全國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進行。由此,使得國內高校提升了對調研類課程的重視程度,并且逐漸對調研類實踐課程進行完善,不過,這類調研類的實踐課程在高校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問題。
3.1 學生自身存在問題
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是進行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的主體,所以城市調研實踐課程的主要參與者是大學生,需要學生對調研活動進行深入實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當前,我國高校的學生在歷年的學習中都保持了傳統的學習理念,認為分數和成績是重要的,而課程的過程是可以忽略的。這就造成了學生對調研類實踐課程的不理解問題產生,學生們可能會產生兩種狀態。
第一種,學生會產生對這類課程的困惑。由于我國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缺乏相關方法論教育和實踐例子的學習,在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使得高校學生感受到困惑與疑問。只有擁有強有力的方法論的指導,指引調研的研究和實踐,才能進行真正的調研類實踐課程的開展。但是,我國各大高校當前的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缺少專門性方法論課程和實踐指導課程的設置,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使得學生不能受到正確教學的指導,對于調研的實踐還很生疏,甚至不能夠獨立完成調研實踐的各個步驟。第二種,學生會對這類課程產生輕視的傾向。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對待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輕視是他們的通病,因為大部分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只是注重設計類的課程,主要的學習精力也放在了設計類課程上,而忽視實踐教學對他們發展的作用,這就導致學生普遍對實踐課程的熱情缺失,進而使得他們學習主動性下降,不能掌握實踐課程的基礎知識。
3.2 教師教學之中的問題
我國對于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的重視和發展起步較晚,而大多數高校的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都是具有建筑專業學習的背景,這就導致教師本身的不專業性。在教學之中偏重對物質實體設計的教學,產生輕視調研類教學的傾向[2]。而且根據目前的高校教學理論的發展,調研類實踐課程仍然缺少科學系統的方法論知識的指導,在教學中也缺乏適當的實踐教學和教學實例,這也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困擾。相比傳統的理論教學,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多是與社會活動相聯系,很多課程的進行都是學生參與實踐,這也給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流程和監管造成困難影響。大學城市調研類的調研報告通常需要幾個學生合作完成,組隊人數大約3~4人,這些學生的學習基礎各不相同,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不盡相同,教師在協助學生進性調研類實踐課程的完成時,要分散注意力,不足以細致的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高校專業教師的缺乏也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4 教學改革研究和探索
4.1 實踐課程內容的完善與體系的健全
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未來對于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需要也大大增加。為了培養新型的城市規劃專業人才,國家應該根據實際制定專業培養計劃,對當前的實踐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完善,健全高校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教學體系,以保證完成教學目標。
為了完善高校實踐課程教學內容,一定要建構與之相互交叉和滲透的實踐課程管理體系,加強高校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相互關聯,將設計課程與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同放在重要地位,實現專業課程的銜接和良性互動,保障高校教學培養目標的共同完成。在教學之中,要強調教師對調研類實踐課程的重視,提高教師的自身教學能力水平,能夠將實踐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保證學生能夠理解調研類實踐課程重要性和可行性,保證學生能夠真正進行實踐課程的展開和調研[3]。
4.2 注重實踐課程教學重要性的宣傳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最終是為了能夠使人才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能夠滿足國家各方面城鄉建設發展需要。所以這類人才需要具備專業的設計能力與實踐調研能力,需要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高校學習中,學校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對學生設計課程和實踐課程重要性的宣傳,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實際要求。
教師是向學生宣傳實踐課程重要性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之中要體現出人文關懷和公平公正性,這樣在教學之中對學生更有說服力,使得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情實感,在學習之中聽進教師的勸導,將對調研類實踐課程學習的熱情提上來,最后轉為自身的學習興趣,得到成績的提高,這樣在將來的工作之中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用心良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學校也是向學生宣傳實踐課程重要性的重要載體,學校在設置實踐課程時可以先請幾位專業的城鄉規劃專業人士到校做相關的實踐講座,讓學生在講座中主動認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
5 結束語
高校改善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的內容設置,健全完整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向學生倡導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可以重新將學生引入實踐課程學習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主動性,這些措施和改革會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白淑軍,許峰. 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調研類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29-133.
[2]呂飛,戴锏,路鄭冉. 城市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2,04:85-89.
[3]郝峻弘,鄧曉瑩. 城鄉規劃專業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5,06:26-32.
篇4
對初涉城市規劃理論的建筑學專業學生而言,傳統的“教師講授理論,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專業課程間缺乏聯系
在學習城市規劃學相關知識時,建筑學專業學生面臨著從建筑設計思維到規劃設計思維的轉換,但一些院校在設置城市規劃原理這一理論課程與居住區規劃設計這一設計課程時,在時間上沒有良好的銜接,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方案設計脫節,較難領會城市規劃設計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設計尺度和規模的變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學生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考慮不全面,難以在建筑密度、容積率等規劃技術指標與實際空間之間建立正確的對應關系,設計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二)專業課程與關聯課程間缺乏聯系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對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科理論的講授,缺少對相關知識(經濟、社會、環境、公共管理等)的啟發性引導,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系統、學習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片面注重圖紙表達與圖面效果,而非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區與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拋開城市論小區,忽視小區與周邊地區與設施的互動和影響關系,導致學生缺乏整體與區域意識。
(三)封閉的教學模式與實踐缺乏聯系
封閉的教學導致學生在居住區規劃中不了解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及市場需求,出現不重視住宅選型、戶型與居住區定位不匹配,容積率設定與地段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等問題。學生主觀地認為城市規劃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實際上城市規劃兼具工程藝術和公共管理性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城市規劃方法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成熟深化,與政府政策、經濟形勢以及社會需求密切相關,與人的思想與行為模式密切相關。因此,對已建成的居住小區進行系統調研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主動的、有針對性的調研,可以了解到與居住區規劃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等知識,對居住區規劃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二、教學模式改革對策
基于時代的發展及城市規劃的學科特點,針對建筑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居住區規劃設計這門課程所出現的問題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筆者總結出開放性、系統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
(一)增強課程的開放性
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在實際的城市規劃項目中,從立項到實踐,一般包括項目策劃、方案設計、方案實施等階段,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注重方案設計而忽視其他階段。因此,應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初步調研、專題調研、模擬方案評審等內容,與方案設計階段相銜接,有助于學生快速地從建筑設計向城市規劃設計轉換,初步掌握城市規劃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課程組織的開放性。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協作與獨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設計過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資源整合—獨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顧思考的過程,從而達到有效學習。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安排建筑設計理論、城市規劃設計不同學科方向的研究生參與本科生課堂教學輔導,以增加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間學生的交流,從而加強本科生的學習效果。
(二)增強課程的系統性
針對專業課程與關聯課程間缺乏聯系的問題,應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增強課程的系統性。在縱向上,教師應從宏觀到微觀講授不同層面城市規劃的編制過程和內容,使學生有意識地考慮在實際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影響和限制因素。在橫向上,應建立以設計類課程為主干,以理論類、技術類和藝術類等關聯課程為輔助的教學系統。在設計課程中引入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課程,引導學生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針對不同區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進行綜合考慮,使學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統籌公共利益與市場需求的設計方法。此外,將城市規劃原理授課時間由原來的大三上學期調到大三下學期,與大四上學期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相銜接。做到內容講授的系統性,逐步加強學生的城市設計意識,提高學生協調群體建筑與城市空間、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增強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知識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生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取知識,教學過程逐漸體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等特點,這打破了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傳輸的傳統傳播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新型教學模式。筆者通過建立固定流平臺和永久性共享平臺,打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固定流平臺:在課程初期,教師利用三到四個課時結合設計任務書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性講授,接著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時間用于學生的階段性方案匯報和討論。永久性共享平臺:把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以班級、年級分成不同單元,將學生優秀作品、案例和專題研究儲存到移動硬盤或光盤中,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對已有成果進行有效利用,為今后建立網絡硬盤做準備。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與學類似于將知識輸送和接收的過程,教學手段相當于運送知識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傳輸效果不同,因此應采取換乘式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即在一門課程的不同階段采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體驗、交流、論證與研究,從而打破被動灌輸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選擇因教學階段的不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使學生快速吸收和運用知識,并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綜合素質。
三、開放性、系統性、多樣性教學模式的實踐
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課程實踐中,筆者將開放性、系統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進行多次實踐,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就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來說,教學過程分為課堂講授、小組調研、快題設計、小組匯報及規劃設計五個階段,筆者將案例式教學法、碰撞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與各個教學階段進行交替和結合(表1),后四個階段采用分組的方式進行,分組的人數采用4-1-4-2人的組合形式,即學生4人完成一份調研作業及調研匯報、1人完成快題設計、2人完成一份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案,這種有分工有協作的分組學習方式,既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又加強了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機會。在課堂講授階段,教師首先對比講解前沿理論與傳統理論,在此基礎上引用經典案例做針對性講解,期間設定多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如關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三者內在的聯系問題,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經驗之后才能有較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案例講解過程中,通常會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并引導其在案例調研的過程中進行論證和體驗。在學生對居住區規劃的理論知識有了系統的了解后組織學生進行初步調研。在初步調研階段,教師在擬定設計任務書的同時擬定調研任務書,要求學生針對當前商品住房供應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學習房地產開發項目策劃及項目評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區位條件、對地塊出房率的期待、房產營銷策略與賣點)。學生在實際調研與項目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市場定位預測,根據項目區位、交通現狀,預測居住區入住人群及入住強度。以初步調研作為基礎,學生在方案設計時將居住區規劃設計與住宅建筑設計、公共建筑設計相結合,設計與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適應的住宅戶型、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綠地與公共交往空間。學生通過對房地產開發的項目策劃和評估過程的學習,可以彌補封閉課堂講授的不足,在方案構思過程中目標明確、腳踏實地。通過課堂講授及初步調研,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建筑設計轉換到規劃設計,對于一些有關尺度或較難理解(如無障礙設計、停車場及公共交往空間的專題)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搜集、測量、問卷調查、體驗等方式進行專題研究。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無障礙專題研究中,學生采用體驗盲人、盲人按摩院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設施配置情況進行調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設置、盲道在交通復雜地段的安全性等內容;在停車場設計專題中,學生把立體停車和殘疾人停車作為一個重要關注點進行研究,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停車位設置的合理尺度,通過立體停車的調研和立體停車的軟件模擬學會合理設置立體停車;在公共交往空間專題研究中,學生體驗到部分規劃設計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對公共空間改進的自發性,從而主動思考并調整自己的設計方法。專題研究既提高了學生對社會問題認識的敏銳性與對設計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學生主動將理論研究與方案設計相結合。當學生對房地產開發的流程以及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要點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依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區設計方案后,在快題階段,學生通過獨立設計對自己的掌握情況做出初步檢驗。之后由教師組織模擬評審,分小組進行調研及快題匯報,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點評,由此來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快速設計能力。最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一份規劃設計方案,此時的方案較為成熟和完善。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燃氣規劃 氣量指標 燃氣設計 負荷指標
一、概述
居民用戶是燃氣供應的主要用戶之一,在進行燃氣工程規劃時,居民用氣量一般通過人口數、氣化率、人均用氣量指標來確定,商業用戶用氣量也是通過用戶營業規模和用氣量指標來確定。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規劃新區越來越多,規劃新區在規劃階段只有區域性質和用地類型,沒有具體用戶和用戶類型,傳統的城市燃氣負荷預測方法失效。燃氣規劃負荷指標(以下簡稱規劃負荷指標)指城市燃氣工程規劃階段,單位面積的年燃氣用量,單位為m3/(km2.a);燃氣面積負荷指標(以下簡稱面積負荷指標)指實際調研數據的單位面積的年燃氣用量,單位為m3/(km2.a)。規劃設計負荷指標的確定可以為新區燃氣規模預測提供依據,己知用地面積即可估算出該地區的年用氣量。
二、居住區用地規劃法
規范規定了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標,即每人平均占有居住區用地面積的控制指標,影響控制指標的主要因素有3個:建筑氣候分區,居住區規模(分為居住區、小區、組團三級)和住宅層數。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居住區規劃負荷指標。
居住區人口規模為30000一50000人,用地面積為50一100hm2;小區人口規模為10000一15000人,用地面積為10―35hm2;組團人口規模為1000一3000人,用地面積為4一6hm2。
通過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標、居住區分級控制規模,估算出不同規模居住區規劃用地面積??紤]到住宅平均層數和現代住宅的實際情況,對住宅平均層數重新劃分,同時一考慮到建筑氣候區分級對居住區燃氣規劃負荷指標的影響偏小,分為1區和2區。通過對各地用地情況的調研,結合本文實際需要,對部分人均用地指標進行了調整。
居住區規劃用地面積的確定為規劃負荷指標的計算提供了依據,考慮到現代住宅建筑一般是混合型配置,住宅平均層數為4.5―8層,容積率(居住區總建筑面積與居住區用地面積的比值)在1.02―2.00范圍。在用地比較緊張的區域,會有部分的高層住宅(層數)10層,相應的容積率也會較大,故高層建筑和普通住宅應區分討論。低層住宅的平均層數一般小于4層,在城市新區規劃中,以低層別墅的形式出現。城市居住用地一般分為一類居住用地和二類居住用地,一類居住用地中的住宅以低層別墅為主,二類居住用地中的住宅以混合型住宅和高層住宅為主。
用氣量估算的公式如下:
經大量數據分析及調研,結合經驗取值,1區的用氣量指標取2000MJ/(人?a),2區的用氣量指標取200MJ/(人?a),燃氣的低熱值取33.8MJ/m3m,按式(1)估算不同規模居住區燃氣年用氣量,得出規劃負荷指標,見表1。這里的用氣量指標是居住區內各類用戶用氣量指標的折算值,燃氣用戶包括居民用戶和小學、幼兒園、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用戶,公建用氣量約占居住區總用氣量的30%。
由表1可以看出,影響居住區人均用地指標的3個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居住區規劃負荷指標的重要因素。
三、區域面積法
對北方某城市和南方某城市各4個小區的居住區面積、戶數、年總用氣量進行了調研分析。其中,北方某城市為建筑氣候1區,南方某城市為建筑氣候2區。此次調研的8個小區的居住區用地皆為二類居住用地,并以混合型住宅為主,氣化率皆為100%。8個調研小區的面積負荷指標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南方城市的居住區面積負荷指標普遍大于北方城市的面積負荷指標。小區1―4的面積負荷指標范圍為85x104一165x104m3/(kmz"a),小區5一8的面積負荷指標為190x104一300x104m3/(km2.a),與表1居住區規劃負荷指標相比,其值偏低,這是由于實際用氣負荷比規劃用氣負荷小。可知,面積負荷指標和人口密度變化規律相似,人口密度越大,面積負荷指標取值相應增大。
四、兩種方法對比
分析發現,面積負荷指標與規劃負荷指標取值存在一定的差值。調研小區的面積負荷指標和規劃負荷指標對比。其中,小區1―4和小區5―8用地性質、居住區規模和住宅類型相同,人均用氣量指標相當。根據調研小區的實際情況,按表1進行初步取值??梢钥闯觯巹澰O計負荷指標和面積負荷指標有近似150 x 104―200 x 104 m3 /(km2.a)的差值。引起差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規劃的超前性導致用氣量預測偏大;住宅的部分空置現象以及居民就餐選擇增多等因素造成實際用氣量偏小;調研居住區用地面積和規劃面積計算方法不一致?;谡{研數據的面積負荷指標可以為規劃設計負荷指標提供一定參考依據,對研究其影響因素也有重要意義。
五、居住區燃氣規劃設計負荷指標取值區間
居住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較大比例,從內容上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綠地。居住區規劃負荷指標與居住區用地標準密切相關,本文按一類居住用地和二類居住用地進行劃分。現代居住區規劃住宅建筑一般是混合型配置,故住宅平均層數按
混合型和高層劃分??紤]到燃氣工程規劃的超前性,1區的用氣量指標取2 000―2500MJ/(人?a),2區的用氣量指標取2500―3000 MJ/(人?a)。
六、影響因素
居住區規劃設計負荷指標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住宅平均層數、居住區規模、用氣量指標等。
a.住宅平均層數和居住區規模。住宅平均層數和居住區規模對規劃負荷指標取值有較大影響。高層住宅在同等用地面積下,人口數的增加使規劃負荷指標變大;不同居住區規模,規劃負荷指標不同,由于組團的公共服務設施最少,住宅用地占組團總用地的比例較大,組團的規劃負荷指標最大。
b.用氣量指標。不同地區的用氣量指標不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規劃負荷指標的取值,建筑氣候區劃對規劃負荷指標的影響較小,可以劃分到用氣量指標的影響中,這樣就減少了影響因素的數量,使規劃負荷指標簡單化,便于估算燃氣供應規模。
七、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用地規劃和區域面積的居住區燃氣規劃設計負荷指標的確定可以為估算該地區的燃氣規模提供一種新的辦法,還可以為燃氣規劃標準的編制提供一定的依據。
參考文獻:
篇6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我省城市社區中醫藥發展現狀筆者實地走訪調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為我省城市化進程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供現實依據。
資料與方法
調研對象:根據調研課題實際要求在安徽省范圍內選定7個專題調研城市:合肥市阜陽市滁州市淮北市蕪湖市安慶市黃山市進行了具體細致的專題調研工作。
調研方法:①問卷調查:針對不同人員設計了種問卷。問卷1:針對社區衛生機構管理人員;問卷:針對醫療一線從業人員;問卷:針對社區群眾研究他們對中醫中藥的認知情況。②現場訪談:對專題調研地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訪問式調查通過到政府相關部門走訪并歸納整理總結出的調研結果。
統計學處理:調查表經過復核后采用EpiData軟件進行雙重輸入并按15的比例隨機抽查核對。用P1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城市社區中醫醫療機構開設率比較、群眾對中醫藥的選擇度情況比較等采用檢驗顯著性水準設為5(雙側)。
結果
本次調研發放問卷5份收回有效問卷99份其中專題調研地15份抽樣調研地68份有效率95。99份調查問卷中問卷1 份(1);問卷 156份(5);問卷 197份(5)。
城市社區中中醫機構設置及設備配置情況:①中醫醫療機構在城市社區中設置情況:通過對調研專題地的走訪調查在仔細分析了調研資料后可以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開設了中醫相關科室科普及率9以上平均97(/)。②中醫設備在城市社區中配置情況調研資料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中醫設備配置情況率不高配置種類較少常用設備配置率在5以上而肢體康復器、訓練用扶梯、中藥熏蒸儀、經絡治療儀等設備配置率較低。
中醫藥服務在城市社區的開展情況:9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開設了中醫科或提供一定的中醫藥服務總體開展率較高;但超過6(17/85)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單位的中醫藥服務開展效率不高中醫藥機構西醫化比較嚴重。①臨床診療方式上中醫診療開展率較低。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使用西醫治療的占到單純用傳統中醫治療的僅。這反映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西醫“一家獨重”中醫西醫化現象比較嚴重。②中醫藥服務人群覆蓋面上服務對象覆蓋面相對較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最近1周中醫內門診患者中老人、中年女性、兒童85其他人群僅15。③中醫藥參與社區“六位一體”服務體系上地區差異明顯:通過對調研專題地的走訪調查不同地區之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六位一體”服務開設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建議與對策探討:①貫徹落實國家政策促進城市社區中醫藥事業發展落實政策搶抓機遇促進城市中醫藥事業跨越發展。在今后的城市社區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各級政府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衛生部、國家中醫管理局《關于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作為“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六項重點任務之一安徽省在《“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中醫科1達標”等文件精神。由此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中醫藥進社區必將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②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完善城市社區中醫藥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我國城市衛生體系的基礎擁有綜合、連續、經濟、方便、可及性高這些不可替代的優勢。構建完善的社區中醫藥服務網絡衛生行政部門應嚴格社區中醫藥服務機構準入標準充分發揮轄區醫療衛生資源較為豐富的優勢。在城市轄區公立衛生機構基礎上鼓勵企業、民營興辦中醫診所。加強內部管理實施中醫藥規范化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有效規范化地管理是中醫藥服務質量和效率的保障。③突出中醫藥優勢發揮中醫藥特色示范區作用:加強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特色療法保證居民中醫藥需求。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不斷完善社區中醫藥服務項目。促進社區中醫藥服務發展繼續創建示范區活動以市為單位創建讓一批確實具有示范作用的單位真正起到領頭羊的作用。④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城社區中醫藥隊伍建設:中醫院校-社區共建中醫藥發展基地保證中醫藥人才質量與數量。加快實施訂單定向免費中醫學生培養及落實不斷加強城市社區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中醫院校在校學生的社區衛生實踐為醫學生畢業后實施臨床預防和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加強中醫藥科研型社區衛生建設。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衛生事業的特色和優勢。實施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也是順應當今世界醫流必能孕育出新的生命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N].中國中醫藥報,1.
篇7
1.課程標準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與環境》的開篇之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走入城市內部,認識城市個體的功能分區和內部空間結構,從而為后面學習“中心地理論”以及第三節“城市化”的內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與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之間的關系;掌握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與研究,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并解釋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城市發展及其內部空間結構的變化,并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4.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2)教學難點: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
5.學情分析
對于生活在西安市的學生來說,城市的各個功能區并不陌生,對于身邊的地理事物,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地理調查與探究能力,因而在課前和上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這方面的能力。
【教法和學法】
1.教法選擇: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學案導學法。
2.學法指導:調查研究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城市承載著太多人的夢想,亞里士多德眼中的城市是這樣的:Man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for security; only stay together for the good life. 詩人孟郊希望自己苦讀詩書終有一日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老師眼中的城市是這樣的――播放西安市城市宣傳片。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課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展示西安市城市用地規劃圖)
活動1:讀圖思考,提出問題。
找一找:西安用地規劃圖中不同顏色分別代表哪種土地利用類型?
說一說:相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在空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會形成什么現象?
想一想:功能區間有沒有明顯的界限?
通過讀圖思考引導學生得出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功能分區特征。
設計意圖:聯系鄉土地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以及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轉承】對于教材的重點各功能區的形態、位置特征設置了活動2:課前調研,成果展示,討論完成學案表格。
活動2:展示調研成果,討論完成表格。
篇8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harlotte M. Echtner and J.R. Brent Ritchie, the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model applied for the urban tourism is concluded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approaches, the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he significance ranking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ception of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impact from the demographic data are co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with IPA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關鍵詞: 都市旅游;因子分析;IPA分析;目的地形象
Key words: urban tourism;factor analysis;IPA analysis;destination image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1-0294-03
0 引言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都市旅游成為旅游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都市,是指在城市體系中具有區位優勢的那些工業化、商業化程度較高的“中心地”大城市;那些規模較小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有限,不能稱之為都市[1]。
都市旅游是以特定的區域作為都市空間的依托,結合都市綜合水平,吸引人們開展一系列諸如都市觀光、都市文化風情、都市建設新成就博覽、都市名人探訪等活動的一種體驗旅游方式[2]。研究都市旅游形象有助于其定位和發展?;趯Ρ姸鄬W者對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分析,Echtner與Ritchie指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測量指公眾對目的地現狀、特征等的主觀看法和態度傾向所開展的量化研究和調查。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僅包含了目的地有形方面,并且包含了對無形性方面的心理感知測評[3]。
本文以天津為例,對天津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形象感知進行分析,為以天津為代表的都市旅游定位做出理論鋪墊。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其情況描述 本文的調研是以有過訪問天津的經歷的游人為調研對象,調研時間為2011年9月10日到2011年11月10日。共發放250份問卷,回收214份,回收率為85.6%。在接受調研的對象中,男女比例分別為46.7%以及53.3%,在受訪者中,國內游人分別來自27個省或直轄市,其中11.7%來自河北省,10.7%來自北京。共18名國外游人來訪,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占總數的8.4%。
1.2 研究方法 本文系統地綜合了Charlotte M. Echtner與J.R. Brent Ritchie的方法論,利用結構法 (structured approach)和非結構法(unstructured approach)進行了研究[3]。
結構法是利用李克特量表對目的地的屬性進行測量并排序,最終得出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4]。由于結構法利用了標準化的度量,因此容易對結果進行復雜的統計分析,包括開發量表、因子分析、多元回歸、IPA分析、T檢驗等[5]。量表參考了Charlotte M. Echtner與J.R. Brent Ritchie開發的量表,在五次專家訪談的基礎上,針對天津市的特點進行了部分修改,該量表通預測試。量表采用了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設計了含32項的5分制李克特量表,分別就重要性和表現分別打分并進行量化分析。該表經過眾多學者在不同城市的形象感知分析中得到應用,可以有效地獲得游客的反饋并進行分析[6-9]。非結構法是利用形式自由的描述來測評形象。本文采用了Charlotte M. Echtner與J.R. Brent Ritchie[3]所提出的3個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分別為:“該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顯著的有利形象與不利形象”,“代表性事物或人物”等。
2 非結構法測量
篇9
學生回家鄉自行聯系當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進行實踐活動,學生返校后,必須交回在本社區或鄉鎮衛生院(站、所)簽章及部門領導進行成績評定簽字的實踐鑒定考核表一份。實踐內容與要求包括:
1. 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或以后發展的方向,到相應的城市社區或農村鄉鎮衛生院(站、所)進行醫療實踐活動,其中在藥房和治療室工作時間不少于2個半天,每天不少于6小時。
2. 總計診治疾病不少于20人次。
3. 書寫門診病歷不少于10份、醫學留觀病歷不少于3份。
二、實踐調研報告內容
城市社區或農村鄉鎮衛生院(站、所)醫療實踐活動結束后,必須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醫療活動調研報告1份。每位學生必須認真、如實的完成。調研報告須經當地有關部門簽字、蓋章并給出相應的評語,學校才給予成績評定及獲得的學分。各班組織對本班調研報告進行評分,并按本班級學生人數的10%推薦優秀調研報告到學校進行交流。
醫學本科生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醫療實踐調研報告提綱如下。
要求:(1)每份調研報告的內容為1項(下列4項,任選1項);
(2)每份調研報告立題要新穎,論點要明確,論據要充分,一定要以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說明問題。
1.了解本社區或鄉鎮人口的年齡、性別、職業、經濟收入結構與疾病譜的關系;XX年本地區前10位常見病與多發?。ㄒ灰涣谐霾∶┑陌l病原因以及與人口年齡、性別、職業、經濟收入的分組對應關系,本社區或鄉鎮疾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你自己的認識和建議。
2.了解本社區或鄉鎮衛生資源結構與現狀——包括組織結(!)構與現狀,人員年齡、學歷、執業資格、醫學技術職稱結構與現狀;本地區衛生區域規劃及發展方向,存在的問題及其本地區解決問題的辦法,請你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其對策。
3.城市社區或鄉鎮衛生院(站、所)在治療本地區常見病與多發?。ㄒ灰涣谐霾∶┲校?/p>
(1)中醫就診率(含就診原因)、治愈率、好轉率、無效率各為多少?
(2)平均治愈或使其好轉1人次的醫療費用為多少元?(本社區或鄉鎮每人年平均收入為多少元)
篇10
一、基本理論教學環節
理論教學是整個城市設計課程的基礎環節,對于基本理論的掌握有助于學生理清概念,建立對所學知識的初步認知。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和具體的設計方法。這些是城市設計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的基本內容,也是核心內容,它是進行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的基礎。
2.教學目的
通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和說明,使學生對城市設計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設計的發展歷程以及現實意義,并能夠理解基本概念、設計思想與方法。
3.教學方法
理論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如果單純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難使其產生深刻印象。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一方面應在課堂教學中將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條件,使學生對較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課堂上設立討論和提問環節,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師生之間充分交流,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課外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校園網絡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豐富知識,開闊眼界。
二、體驗式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間環境。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具體城市空間的調研體驗相結合,將課堂理論知識形象化,改變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
課程安排學生對城市空間的現場調研,將班級學生劃分若干小組,并劃定適宜的空間范圍,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地塊。地塊調研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街區的尺寸、道路層級、建筑性質、建筑形式與高度、開敞空間、空間尺度、區域的輪廓線、主要路徑、地標與重要節點等。[2]同時,要求繪制區域的意象地圖,對區域空間環境的優劣能夠予以綜合分析評價。
2.教學目的
提高學生對于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空間的尺度感以及空間分析能力,使其能將理性的基礎知識與對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相結合。3.教學方法對于具體城市空間的體驗主要可采用現場踏勘、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調研,從感性層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對于城市空間的感受,認識不同空間尺度比例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走訪詢問生活工作在此區域的居民對空間環境的感受和需求,認真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挖掘空間內在的生活與文化屬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力和表達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手工模型和圖紙來解析城市空間環境,借此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傳遞其核心想法。在此應特別注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探索性學習的鼓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不應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指導,而是充當組織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單純理論課的講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城市設計的基本知識,只有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設計的綜合素養。因此,設計實踐環節應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在相應的講解過程中安排設計課程作業。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就是對城市空間的設計。城市空間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設計實踐環節應選擇幾類較為典型并能夠代表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作為設計對象。宏觀層次的城市設計任務主要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分析城市整體的空間結構形態、發展戰略、城市整體意象。中、微觀的城市設計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間環境為對象,側重于對具體建筑實體、空間以及環境的設計安排。[3]
2.教學目的
通過城市設計繪圖作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對于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對于所學課程的認識,全面掌握各種設計要點和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具體的城市空間設計中去。
3.教學方法
在設計實踐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獨立設計分析為主,以課堂講授為輔。在學生設計構思階段安排方案討論會,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提出自己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從而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設計方案。對學生創造性的設計方案,予以鼓勵和引導,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完成設計作業。在設計實踐過程中,著重強調城市設計基本原則和設計方法在具體空間設計中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最終評圖講解階段,對圖紙中的優缺點予以詳細說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分析,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與能力。
4.各教學環節的相互滲透
基本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設計實踐教學這三個部分并非相互獨立,而應將其看做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是課程學習的基礎,體驗式教學和設計實踐教學是對于理論教學形象化的認知與實際的應用。在相應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能夠調節教學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