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相關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25 17:2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經濟的相關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數字鴻溝特征屬性
一、數字鴻溝概念界定
數字鴻溝一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相關理論,則是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知識溝理論。
數字鴻溝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學科性。數字鴻溝涉及了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信息學和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范疇;(2)動態性。數字鴻溝研究的ICT隨著經濟和技術發展而不斷變化,從傳統的電報、電話到互聯網,從撥號網絡到發達國家的寬帶上網,數字鴻溝的范疇在不斷發生變化;(3)綜合性。人們必須從多個視角來描述數字鴻溝,因為數字鴻溝的水平和發展趨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為數字鴻溝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難度。
因此,針對數字鴻溝具有的特征,本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界定數字鴻溝的概念。從狹義上來講,所謂的數字鴻溝就是不同主體之間在互聯網為代基于經濟視角的國際數字鴻溝研究表的新興ICT普及和擴散中的不均衡狀態;從廣義上來講,數字鴻溝是ICT在各個國家、地區、行業之間存在的差距的集合體,表現為個人和企業在ICT接入、使用、生產和應用創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知識與信息的創造、理解、應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狹義的概念強調時效性,主要針對目前互聯網這種新興的通信技術在各個主體之間普及和擴散問題,強調數字鴻溝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現為各個主體在信息通信技術擁有數量上的差異,強調“硬”鴻溝;廣義的概念則將數字鴻溝的范疇擴大化,將“數字”泛指信息通信技術,從信息化的廣度來理解數字鴻溝的動態性和綜合性,強調“硬”鴻溝和“軟”鴻溝兩方面的內容。
二、數字鴻溝的屬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界定了數字鴻溝的概念后,本文歸納數字鴻溝具有如下的基本屬性。
1.技術屬性
不同的技術在各個主體之間的差距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從早期的電報、電話、傳真等基礎技術,到目前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ICT,在應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狀態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傳統的技術差距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斷縮小,但是新的技術差距又不斷出現,說明數字鴻溝的研究范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的不斷創新造成的。就像20世紀80年代強調電話接入的差距一樣,當前的數字鴻溝主要針對互聯網接入,關注不同地區、種族、年齡、收入之間在互聯網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則更多地關注互聯網寬帶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說,只要客體目標在變動,技術水平的差距持續存在,數字鴻溝的技術屬性使數字鴻溝同時存在著量變和質變的發展形態。不同的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長曲線,其中美國已經基本完成傳統ICT的普及過程,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興ICT正處在快速增長期。這種技術擴散的變化趨勢對數字鴻溝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響。
2.社會屬性
數字鴻溝同時表現出社會性。不同年齡、種族、性別和地理位置的個人和群體是否能夠訪問和使用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表現出社會的公平性,體現了社會包容和數字民主,數字鴻溝的存在無疑導致部分弱勢群體的邊緣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經深深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道德、傳統家庭的看法,決定了人們在數字化時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國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說的:“計算機不再與計算有關,它將決定我們的生存……。我們經由電腦網絡相連時,民族、國家的許多價值觀將會改變,讓位于大大小小的電子社區的價值觀”。數字鴻溝的存在,無疑將產生傳統價值觀和現代網絡生存觀的并存與沖突。
3.經濟屬性
數字鴻溝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傳統的技術差距在信息經濟時代的延伸,這些差距與信息經濟特征與規律的融合和發展,將對微觀個體的經濟效益提高與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產生作用,從而很大程度上凸顯出它的經濟意義。在2002年世界電信發展報告中,研究者就曾經直接將數字鴻溝等同為經濟鴻溝。
從ICT本身的經濟特征來看,互聯網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規律和特征,表現出網絡外部性、知識溢出以及報酬遞增等特點,對于各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從經濟視角考慮,消除數字鴻溝的實質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聯網為主的ICT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宏觀上促進經濟增長、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數字鴻溝的特殊性正在于將工業化中的物質財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時代中的數字財富差距,又進一步影響到國民經濟總體水平的差距。
4.知識屬性
從狹義概念上看,數字鴻溝表現為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ICT在不同主體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異。數字鴻溝溯源于知識溝和信息溝理論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網絡經濟時代的知識溝現象。信息通信技術只是承載知識的工具,數字鴻溝的存在更多地表現為對知識發現、獲取、理解、吸收和應用上的差距。在新經濟形態中,知識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內生變量。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術上的優勢,不斷擴展知識的邊界,導致發展中國家所追趕的始終是不斷變動的目標。因此,數字鴻溝更多地表現為創建知識、理解知識、獲取知識、吸收知識和應用知識等能力上的差距。
綜上所述,數字鴻溝是一種綜合性的現象,從技術層面來看,數字鴻溝是技術鴻溝,信息通信技術本身的特點影響其普及和擴散;從社會層面看,數字鴻溝就是社會鴻溝,是傳統社會分化現象在信息網絡時代的延續;從經濟層面看,數字鴻溝是經濟鴻溝,不僅僅是各主體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網絡經濟中的體現,同時也造成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惡化;從知識層面看,數字鴻溝是知識鴻溝,是不同群體在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參考文獻:
[1]盧斯夏諾•弗蘭克:數字帝國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J].與現實,2003,(5)
篇2
這次會議僅僅是個開始,據報道,借此會議,中國將與歐盟各國開展數字物流方面的合作;歐盟有關機構將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合作立項的具體方法,甚至將有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研究與實施。
有專家認為,這次中歐雙方對于“數字物流”的探討,為中國企業學習歐洲在數字物流方面的成功經驗以及未來合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也又一次地為中國物流的國際化開啟一扇通向廣闊天地的大門。
物流國際化,要求物流的發展必須突破一個國家(或地區)地域的限制,實現不同國家間的物流服務。國際化的物流通過分布在國際間的物流運送體系,以國際統一標準的技術、設施和服務流程,來完成貨物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
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外向型經濟越來越明顯,國際貿易占的比重越來越大。2003年,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接近5000萬標準箱,比2002年遞增32%,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據預測,到2010年,世界貨物海運量將達70億噸,其中,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近40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約1.1億標準箱。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繼續加快。在經濟市場化、市場一體化、競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物流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重要而急迫的問題。
但縱觀我國物流業的現狀,情況不容樂觀。眾所周知,物流業與其他行業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個純粹操作和服務性的行業,它自始至終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網的概念。因為網絡經濟的出現,現代物流才有了巨大的利潤源。說白了,現代物流的成功就取決你網絡的建設,即你的物流系統的建設。這個系統是包括“點”(收發貨站)、“線”(運輸)及與之相伴隨的信息流網絡的有機整體。就目前我國物流業的現狀來說,離這個要求還很遠,只有少數幾家企業有全國性的物流網絡,而像一些具有國際能力的運輸企業,一般只從事國際間的干線運輸業務,沒有在國外的配送終端體系,形不成完整意義上的物流企業。
“市場是競爭的舞臺,又是競爭的裁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物流國際化的實質其實是按國際分工協作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間的流動和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世界資源優化配置。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物流理論和實踐的大膽探索的基礎上,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廣泛開展國際物流合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物流無國界。
在這種多國合作中,需要我們新建和重建的有很多,而物流的數字化(物流信息網的建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其中關鍵的一個新建“點”。只有做好的這個點,為物流過程提供供應鏈的可視性,提供全球通用性的系統,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物流中做出成績。
在中國物流的國際化進程中,必須緊密地與其他國家的企業、政府等相關部門進行合作、互惠互利。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把握中國開放的契機,通過多種多樣的國際間的交流,打開一扇又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篇3
一、對數字圖書館的認識
(一)數字圖書館的概念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概念就已經被人們提出,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當中,人們為了方便對圖書資料的管理,將一些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管理理念應用到其中,從而形成了現代化的數字圖書館。而所謂的數字化圖書館其實就是指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來對圖書館中所用的圖書這種資源進行數字化的管理,進而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檢索,使得讀者在對這些信息進行讀取的過程中,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技術來對其進行處理,以滿足當前現代化圖書館建設的相關標準。不過,在不同的地域或者國家中,人們對數字化圖書館概念的了解都不一樣,這就使得數字化圖書館具有許多層面的含義,其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它是當前我國信息基礎建設的核心內容;②是設備信息傳遞的重要設施之一;③必須要依附網絡信息技術來對其進行處理;④給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帶來了許多的便利等可見,在當前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過程中,其所涉及的范圍十分的廣泛,而且它不僅需要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對相應的管理方法進行重視,從而進一步的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
(二)與傳統圖書館比較數字圖書館的優點
1.信息儲存空間小、不易損壞。數字圖書館是把信息以數字化形式加以儲存,一般儲存在電腦光盤或硬盤里,與過去的紙制資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以往圖書館管理中的一大難題就是,資料多次查閱后就會磨損,一些原始的比較珍貴的資料,一般讀者很難看到。數字圖書館就避免了這一問題。
2.信息查閱檢索方便。數字圖書館都配備有電腦查閱系統,讀者通過檢索一些關鍵詞,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相關信息。而以往圖書資料的查閱,都需要經過檢索、找書庫、按檢索號尋找圖書等多道工序,繁瑣而不便。
3.遠程迅速傳遞信息。傳統型圖書館位置固定,讀者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去書館的路上。數字圖書館則可以利用互聯網迅速傳遞信息,讀者只要登陸網站,輕點鼠標,即使和圖書館所在地相隔千山萬水,也可以在幾秒鐘內看到自己想要查閱的信息,這種便捷是以往的圖書館所不能比擬的。
二、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1.基礎理論建設滯后于圖書館的發展。我國圖書館數字化的基礎理論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發展方向等都直接從西方引進。在理論準備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開始了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直接導致許多圖書館在建設之初就存在著先天不足的缺陷。
2.關鍵技術的突破問題。數字圖書館是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所支持的系統工程,信息技術的集成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必須針對數字圖書館的應用背景,綜合運用有關原理和方法,重點突破關鍵技術,才能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3.各類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數字圖書館建設必須以建立豐富的數字資源庫為基礎,否則要實現數字圖書館就是一句空話。各類型圖書館應針對本館實際情況,將本館館藏資源數據化,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數據資源庫。
三、發展對策
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還要從解決問題的癥結入手,從加快網絡建設、促進人才培養、強化版權保護、改善服務觀念等幾個方面正本清源。
1.加快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在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中,既要著手于當前,又要著眼于未來,統籌兼顧、合理規劃。要加強領導對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的意識,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軟、硬設施的投入,確保自動化、網絡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逐步具備數字圖書館所需的基本條件和要求。
2.大力培養數字化人才。數字化時代,對于圖書館而言,迫切需要懂專業、外語、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并且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從數字圖書館對人才的需求出發,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并科學地建立有層次、階梯形的人才發展模式。把數字圖書館建設中以人為中心的研究、以內容和收藏為中心的研究、以系統為中心的研究、以技術為中心的研究等作為重點,使數字圖書館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3.在加強數據資源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向產品化、標準化、商品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數字圖書館是一個有組織、系統化的數字強大集合。它對于資源而言,除依靠海量的存儲設備外,數字資源無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加強資源建設是數字圖書館的重要環節。
篇4
關鍵詞:網絡語言 經濟性 認知機制 隱喻 轉喻
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人類交際的一種新興的媒體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發展、傳播開來。網絡信息社會高效快速的特點要求網絡語言必須遵循經濟原則,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簡。所以,經濟性是網絡語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試從認知的角度探討網絡語言的經濟性,即網絡語言的經濟性如何通過認知機制手段得以實現的。
網絡語言的經濟性
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 因此網絡語言的經濟性無疑也是遵循傳統言語交際活動語用理據的結果,同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網絡語言的許多方面,從語音省略、詞匯構造、到流行語的簡潔,都是受到語言經濟原則的潛在制約。網絡語言的這些經濟性現象體現了人們的認知機制,即通過概念隱喻、轉喻、范疇化(與非范疇化)等認知方式得以實現的。
網絡語言經濟性的隱喻機制
Lakoff 和 Johnson 說過,隱喻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人們在認識新事物時,常將新事物與他們己經認知的舊事物聯系起來,并基于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個概念域來表達另一個概念域的隱喻。所以當有限的詞語不能充分用來表達所有的需要時,隱喻便產生了。在隱喻的使用中有一個方法論上的原則在起作用,即經濟原則。
所以,當計算機和網絡出現要為相關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時候,遵循“經濟原則”,那么就是利用現有的詞語來表達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網絡語言中,發帖子叫“灌水”,隱身(只看帖不回貼)叫“潛水”。“灌水”和“潛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兩種行為,這里卻用來分別喻指兩種網絡上行為概念。網絡語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隱喻投射,比如:“病毒”,原義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網絡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壞性的計算機程序。網絡中很多概念的表達形式是現有詞匯在網絡環境中的隱喻義。
根據雅克布遜的觀點,隱喻是一種選擇關系。網絡語言隱喻機制中選擇的喻體的,大多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簡單的事物;這是語言經濟性的要求,也是網民追求認知“省力”的必然結果。
網絡語言經濟性的轉喻機制
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一種認知機制,是基于事物之間鄰近關系的一種認知方式;是指在同一個認知模型內部分與整體的認知現象,通過某個認知上突顯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換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體代替部分。轉喻機制在網絡語言中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認知模式,也是語言經濟原則的需要。
轉喻機制在網絡語言語音上的表現就是擬聲詞和許多數字或字母諧音的使用。網絡擬聲詞是主要是對動作行為所發出聲音的模擬,從而用這種模擬聲音來代替動作本身或整個事物,可視為一種語音轉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覺,“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殺了某人,“嗚嗚”表示哭泣。數字或字母諧音是指利用數字或字母來表達與漢語或英語讀音相近的諧音形式;而數字、字母本身的意義已經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讀音被借用來代替其他詞語的意義。這些數字、字母構形簡單,在網絡的交談中,使語言簡化很多,使交際更便捷;而且這種表達形式只有在網絡情境中才會使用,是網絡語言特有的經濟性。諧音現象,是利用不同符號間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發生轉移,即用與符號X的語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號Y的語音形式來指代符號X。也可以說是在同一個象征單位內,用相近的語音單位來喻指整個象征單位;這是在同一認知域內用部分代替整體的現象,是基于語音相同或相近基礎上的語音轉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網絡語言的詞匯層面上,縮略詞的大量使用是轉喻認知模式的典型代表??s略詞包括拼音縮略和漢語縮略兩種類型。拼音縮略主要是指利用每個漢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結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變態)、GG(哥哥) 、LP(老婆)、PMP(拍馬屁)等。漢語縮略詞指的是使多音節變雙音節,或多音節、雙音節都單音節化,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音節,言簡意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對方領悟,既省時又有一種力度感,很適合網上信息高效傳遞、快速溝通的交流特點??s略方式的經濟、簡潔性得到了廣大網民的青睞。如,三支一扶 (大學生畢業后通過考試選拔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的工作)、白奴 (指“白領的奴隸”、“白領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語,指時髦 )。一個漢語詞語也由“音(漢語拼音)、形(漢字)和義”三個層面組成一個完整的概念單位。如果用其中一個層面或者一個層面的某部分來指代整個漢語詞語,就是以部分代替整體的轉喻。語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所以用漢字的聲母組合或形式縮略來代替漢語詞語,體現了以突顯的、易辨別的部分來代替復雜整體的轉喻經濟性。
網絡語言的轉喻模式實現認知省力和語言的經濟性。在轉喻過程中,人們將認知重點放在相對凸顯的形式或內容,而較少關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疇,這樣,需要認知的范疇減少,認知的內容最突顯,人們需要投入的認知成本更少,認知過程更省力。所以擬聲詞、數字及字母諧音詞還是縮略語、都是通過轉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壓縮到在接觸的一瞬間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夠用最經濟的話語表達最充分的信息。
結語
網絡語言的經濟原則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網絡語言是人們在網絡文化經驗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礎上,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方式而產生的具有經濟簡潔、生動形象等特點的一種語言變體。網絡語言的經濟性是隱喻、轉喻和范疇化等認知機制在語言上的體現。(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王寅.認知語言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試析語言的“經濟原則”在網絡交際中的運行和應用[J]. 山東外語教學,2006(4).
[7] 林綱. 網絡用語的類型與特征[J]. 修辭學習. 2002(1).
[8] 張輝,孫明智. 概念轉喻的本質,分類和認知運作機制[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3).
篇5
關鍵詞:社會責任;相關利益者;披露現狀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99-02
一、企業社會責任簡述
自Oliver Sheldon第一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概念以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一致伴隨著爭議,隨著股東權益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貝爾(Adolf A Berle)與多得(E.Merrick Dodd)產生了著名的論戰,即哈佛論戰。貝爾代表的是傳統企業理論觀點,認為企業管理者受股東委托,只對股東權益負責。多德認為企業管理者受托于更廣泛的社會不僅僅包括股東還包括對雇員、消費者和廣大公眾的責任。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則遵循芝加哥學派反對“企業在利潤最大化之外還負有其他社會責任”。另外,安德魯斯、羅賓斯、格里芬等經濟與管理學家們,普遍支持“企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的觀點??傮w來說,企業的社會責任概念已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簡單的說,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之外的“第三種責任”便是企業社會責任?!皟壬浴笔瞧髽I社會責任最本質的特征。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是企業必須承擔的。
二、會計視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現狀分析
(一)會計與企業的關系
會計職能的認識目前有不同的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會計的基本職能即確認、計量和報告,具有反映職能。即認為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而建立的信息系統。二是認為現在的控制職能是會計的主導職能,量化地記錄和分析企業經營活動,同時對偏離計劃的活動調整和控制即會計是一種工具。會計的職能是不斷變化的,反映和控制的職能之外,會計還具有管理職能,通過會計信息的利用,股東、投資者、雇員、顧客、供應商及政府和社會團體等公司利益相關者都可監督公司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
會計同時具備企業內部管理的職能,同時外部利益相關者了解和評價企業的主要渠道也是會計,這樣便對財務報告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反映所有的財務信息。會計涉及了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領域,同時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應履行會計的社會責任,將所有信息反映出來。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披露現狀
通過查看近年來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前人的研究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現,伴隨著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狀況的改進問題也在不斷的顯現:首先,不全面的披露,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四方面都進行披露的比較少,有的僅僅涉及企業對職工的責任,有的僅僅涉及企業對環境的治理??傊?,我國企業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不全面。其次,我國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時以會計績效信息披露為主要地位,會計要素信息披露為次要地位。即那些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主要是以文字性的敘述和說明為主,以數字計量的財務數據較少。會計從業人員對于有關社會責任的事項不知如何記賬。再次,在會計日常的活動中對有關社會責任事項都以普通賬務記錄處理,沒有獨立設置社會責任會計科目。最后,在披露內容和披露方式上缺乏統一的規定,樣式不同,內容更加混亂。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披露體系的建議
會計作為企業與外界的聯系,在企業社會責任披露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基于會計視野,提出以下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建議。
(一)會計準則中增加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科目
會計的記錄、計量和報告都要遵從于會計準則。要想加強企業社會責任事項的披露,就需在會計準則中增加相應的內容。如增加相應的社會責任會計科目,將社會責任的會計信息從文字性描述向數字化計量進行轉化。這樣既便于統一規范披露模式和披露內容,又便于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會大大增加披露的效果。
(二)以會計計量定量指標為主
在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過程中應該以定量指標為主,不可以用定量指標描述的可以代以文字性的描述。這樣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1)數字型指標更容易比較;(2)會計工作本來便以數字型記錄為主,用數字指標更加便于會計從業人員工作;(3)社會責任的特點決定了有些事項無法定量衡量,所以要增加文字性的描述。
(三)國家應提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
首先,國家應該提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其次,社會責任報告格式的統一,希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從企業收益、員工權益、環境保護、誠信經營、消費者權益、公益事業六個方面進行編制,統一規范,便于其使用者比較;最后,國家應該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獎勵制度,國家應對履行和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比較好的企業進行獎勵,如稅收優惠或政策上的扶持,以此來鼓勵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和披露。
(四)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
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和方法,通過不同的會計單位,對會計主體有監督和檢查職能,同時也為會計主體服務,這表現了會計的基本職能。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的職能也在不斷地變化,增強了會計的社會責任。尤其是面對中國的經濟形式,片面提倡會計只關注微觀主體,忽視會計社會責任。結果會導致一方面企業的約束機制失靈,造成會計資料、賬目混亂、會計資料不完整、失控的會計秩序、失真的會計信息、資產流失或被侵吞;另外會導致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缺少了可靠的公司財務信息支持,建立在虛假、扭曲的失真信息基礎上。影響國家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作為第一手掌握真實公司信息的會計人員,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同時承擔起應該負擔的社會責任,出具完善的財務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不可或缺的。
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其追求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股東權益最大化,應該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時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M].孫健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胡元木,譚友超.非財務信息披露:文獻綜述以及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2013,(3).
[3] 張維迎.正確解讀利潤與企業社會責任[N].經濟觀察報,2007-08-17.
[4] 張五常.中國經濟制度[M].香港: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3.
[5] 李立青,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6
目前全球網絡經濟經過調整是否已經形成了世紀大底?調整后的網絡產業將何去何從?這是目前全世界都關注的焦點,因此,作為全球網絡經濟物質載體聯盟的國際電聯今年也把關注的目光鎖定在了互聯網的前景上,今年5.17世界電信日選擇的主題就是:互連網——挑戰、機遇與前景。
單從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上講,根據目前的各種跡象判斷,全球互聯網經濟的調整已經基本到位,再大幅下滑的可能不是太大。
首先,資本對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態度開始回暖。目前,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風向標NASDAQ股指開始止跌回升,納指已從幾個月前的1700點左右回升并站穩在2000點之上。同時部分有實力的資本已經在“寒冬”中對部分有價值的互聯網產業開始悄悄吸納,如近段時間香港首富李嘉誠就在業界里不斷的出手。當然,納指的止跌回升和部分資本的重新積極介入也許并不能就此說明網絡經濟的第二個春天就到了,但至少說明了“資本意志”并不希望股指無休止的下跌。在資本依舊為王的當今世界,資本對一個產業的態度對該產業的發展舉足輕重,資本態度的回暖可以說基本封殺了網絡經濟繼續大幅下滑的可能。
其次,互聯網魚目混珠的時代基本結束。在互聯網最瘋狂的時候,由于利益效應的影響,各種網絡公司,各式各樣的互聯網站多如牛毛,·com是漫天飛舞。但其中很多都是濫竽充數,根本沒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最多不過是披著高科技的外衣,干些剪刀加糨糊的勾當,這些只想撈錢而不會創造價值的網站注定沒有發展前景,但他們的存在卻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正常秩序。經過一番網絡“寒冬”的洗滌,這類·com已基本消失,生存下來的網站能經歷寒冬而不倒,應當說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為以后全球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人們對網絡經濟的心態開始恢復平靜和理智?;ヂ摼W在誕生后不久,幼稚的肩上就承受了過多人類的期望。也許是因為人類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在工業化的國家,殘酷的競爭,越來越大的交易成本,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人們有些喘不過氣來。在依舊處于自然農業經濟中的國家,人們還在為溫飽還而不斷奮斗,為現代化而努力。未來會怎樣?人類能否在一種新的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的理想社會,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在互聯網產生之前,人們希望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突破傳統生產力所帶來的限制。盡管在探索中還是取得了很多的經驗,但努力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ヂ摼W誕生后,讓久已處于困惑和危機中的人類似乎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人們開始把人類未來的很多希望寄托在了剛剛誕生不久的互聯網身上,但年輕的互聯網在目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擔當起人類如此巨大的重托,其結果就是人類開始變得瘋狂,互聯網卻變得畸形。這段時間全球互聯網產業的大幅調整,與其說是人們對互聯網的失望,不如說是人們、特別是資本從狂熱中開始冷靜。人畢竟是萬物之靈,只要人類能夠冷靜思考而不是瘋狂,人的理智會讓人類在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上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對網絡經濟以后的健康發展極其重要。
其四、全球互聯網業務仍在迅速發展,互聯網已越來越深地滲透到了人類的生活之中。盡管這一年多來,全球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一直處于所謂的“寒冬”,但是全球互聯網的業務仍然在大幅增加。就我國為例,根據CNNIC2001年的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國上網計算機數有約892萬臺,我國上網用戶人數約2250萬人,而2000年7月統計上網計算機的數量是650萬臺,上網用戶的數量是1690萬人。在這半年“寒冬”中,上網電腦和互聯網用戶同比增幅高達37%和33%。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業務并沒有因為資本的調整而受到多大影響,而且,互聯網已經日漸深入人們的生活。在CNNIC的調查報告中,我國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13.66小時,有51.37%的人在“上網的主要目的(多選題)”中選擇了“休閑娛樂”這一項。用戶是網絡經濟發展的靈魂和基礎,只要有用戶,網絡經濟的發展前景就不會很悲觀。
對于前期全球互聯網的大調整,我們可以說是對前期人們瘋狂的矯正,但是,止跌后的全球互聯網產業,是否就一定會快速回升呢?應當說答案是明顯的,既然前期人們的狂熱只能用“寒冬”來進行調整,目前在網絡經濟發展的各種基本條件產生質變之前,企圖網絡經濟會迅速有第二個以前那樣的“春天”只能是妄想。
一種經濟形態從產生到真正形成,需要很多堅實的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具備,往往又有自己的規律,不是幾天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準備,否則就難免欲速則不達。
發展網絡經濟只有互聯網顯然是不夠的。網絡經濟或者說信息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即將跨入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和傳統的自然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形態應當有質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是在兩個傳統經濟領域外開辟出另一種獨特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的成型至少必須具備幾種基本條件:相對完善統一的全球技術系統、豐富的數字產品、足夠的交通寬帶、適合信息經濟的新的交易模式。
首先,網絡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求有一個相對完善統一的全球技術系統。在互連網誕生以來,網絡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完全嶄新的領域—動態的全球互連世界,因此也喚醒了人們對未來的種種渴望。但實際上,人類最開始所面臨的只是由瀏覽器以及部分相對簡單的軟件通過一些硬件和具體的網頁連接而構成的簡單的互連互動世界而已,這距離我們期望的新的經濟形態應當具有的技術系統還很遠。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全世界在這方面一直在不斷進行探索,但除了微軟公司提出了.Net戰略概念外,并沒有太大的突破。相對完善統一的全球技術系統的缺位,就使得很多和互連網相關的業務無法大規模的開展,網絡經濟的發展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軟作為PC時代的霸主,其提出的.Net戰略也有希望獨霸互連網的意思,因此微軟的.Net戰略一提出,就受到不少人的質疑。但換一個角度看,微軟想稱霸是一回事,能不能稱霸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樣,發展網絡經濟必須要有一個相對完善統一的全球技術系統。微軟.Net戰略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軟件當作服務”,也就是把軟件應用產品與商業、內容、信息服務合并成一種事物,使之成為可以在網絡上訂閱使用的服務形式,人們設計、構造、實施、運作、集成和使用軟件的方式都將透過網絡完成。微軟的這個構思是符合未來網絡經濟發展需求的,如果微軟的NET戰略能夠成功,將會對全球網絡經濟的發展起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NET戰略能否按照微軟的預期成功,成功后能否完全適應全球互連網產業的發展速度,這其中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盡管微軟在努力,全世界也在努力,但一個適應新經濟形態的相對完善統一的全球技術系統的確立,不僅需要人類的努力,還需要人類有耐心。
其次,網絡經濟形成的基礎是必須要有豐富的數字信息產品。網絡經濟是人類在經歷了自然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后即將跨入的又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互連網的長處是通過提供網絡給人們提供豐富有價值的數字信息產品,滿足人們在信息產品方面的需要。但在目前生產力狀態下,人們對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產品的需求有限,同時社會能提供的真正有價值的數字化的信息產品更有限。因此,目前網絡經濟的主要作用仍舊是為人類提供工業產品及和工業產品相關信息的服務上。如作為網絡經濟核心組成部分的電子商務,目前它的主打商品主要是工業產品和與工業產品相關的信息上,在這種情況下,互連網的價值和效用就難以充分發揮。當然,互連網不是不可以用來賣工業品,但互連網的長處不在于向人們提供工業品,正如市場經濟也可以賣糧食和蔬菜,但市場經濟的作用決不主要只用來賣糧食和蔬菜一樣。
數字化的信息產品是互連網將向人類提供主體,目前的尷尬在于我們的有價值的數字信息產品種類和數量太少,而交易工業產品又不是互聯網的長項,因此結果就是網絡經濟也好,電子商務也好,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數字化信息產品的開發和豐富也不是幾天就能完成的,因為開發一種新的產品搞一項發明一樣艱難,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的投入。
其三、網絡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網絡寬帶。流暢的交通是現代經濟的命脈,在網絡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目前國內上網的用戶都知道,通過傳統的電話線上網,速度可以說是慢的驚人,特別在上網用戶稍微多一點時。有時為了下載一個小小的軟件,也必須要熬上好幾十分鐘,更不要說在網上進行相對大規模的數字化信息產品的傳遞,網絡寬帶的不足也是阻礙互連網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寬帶的發展又有很多的問題,在前期互連網受到挫折后,不少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寬帶上。2001年來,寬帶在全球包括我國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熱潮。在我國,網絡運營商是大舉進攻,不少企業也想加入分得一杯羹,投資商更是對寬帶狂熱追捧,國內一家上市公司剛宣布要搞寬帶,股價在幾天之內就狂漲50%,但是狂熱是否就能建好寬帶呢?
寬帶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從骨干網、城域網到接入網的全光纖化,這一切的最終實現面臨的不僅是資金問題,還包括技術以及網絡管理等諸多問題。而且沒能和前面幾個問題不能協調發展,快速但缺乏實質內容用戶也未必愿意爽快掏錢。如美國作為目前全球互連網寬帶發展最快的國家,其真正使用寬帶用戶現在也只占全美國總人口的5%。沒有足夠用戶的寬帶大戰難免演變成為一場新的燒錢運動,重蹈覆轍。因此,寬帶雖好,但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和其它條件協調發展。
其四,網絡經濟的發展要求要有新的交易模式。和傳統商品不同的是,數字信息產品具有開發難、易復制的特點,而且復制成本異常低廉。數字信息產品在互連網上應當怎么定價交易,目前人們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對策。前期流行的是“注意力經濟”或叫“眼球經濟”,但結果證明了免費并不能支撐網絡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但數字化信息產品的交易價格也不能按傳統工業產品的定價模式來定價,在傳統的市場經濟交易中,人們所奉行的交易原則是等價原則,但在數字化信息產品的交易中,由于復制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記,使用者的多少對不影響數字化信息產品的成本,使用者按什么標準支付才算等價是難以衡量的。如何定價才能既維護數字信息產品生產開發者的合理利益并讓全人類盡可能享受到互連網帶來的數字財富,這需要網絡經濟的經營者必須要有新的思路,不斷的探索才行。
篇7
關鍵詞:測繪學 測繪技術 質疑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vera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rend, the trend in modern new the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general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new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chnology improves, and various professional subj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oss and infiltr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the other kinds of scientific contact enhance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absorption and transplant other disciplines the rate of achievement, the disciplin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side and outside, will learn to develop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nstantly new fiel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will become constructing "digital earth" and "digital China" area. Bu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developing also has some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learn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mapping technology questioned
中圖分類號:P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測繪學的現展1.空間技術,各類對地觀測衛星使人類有了對地球整體進行觀察和測繪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擺在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一樣方便。由空間技術和其它相關技術,如由計算機、信息、通訊等技術發展起來的3S技術(GPS、RS、GIS)在測繪學中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測繪學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繪生產任務也由傳統的紙上或類似介質的地圖編制、生產和更新發展到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管理。GPS的出現革新了傳統的定位方式;傳統的攝影測量數據采集技術已由遙感衛星或數字攝影獲得的影像所代替,測繪人員在室內借助高速高容量計算機和專用配套設備對遙感影象或信號記錄數據進行地表(甚至地殼淺層)幾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變換,得出數字化地理信息產品,由此制作各類可供社會使用的專用地圖等測繪產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基本地圖的成圖或更新周期可望從十幾年,幾十年縮短到幾年或更短,測繪業的體力勞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纜通訊、衛星通訊、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使測繪產品從單一紙質信息轉變為磁盤和光盤等電子信息,產品分發可從單一郵路轉到"電路"(數字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傳真),測繪產品的形式和服務社會的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持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了信息化的發展。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所有制成份和運行體制的改革,需要開放民用國家測繪產品;從技術方面看,西方國家衛星測地技術可制作全球幾乎任一地區1米分辨率(相當1∶1萬比例尺)的地圖,衛星上的GPS又可將這種地圖納入全球參考框架和轉換為他們的國家坐標系,中、小比例尺國家地圖的保密價值已大大降低;對于軍事敏感的重力數據,衛星重力技術所發展的低階全球重力場模型已足夠用于他們的遠程戰略導彈發射。目前全球高階重力場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達50公里,已接近我國現有重力數據的分辨率,其保密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一形勢使絕大部份測繪產品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服務于全社會,測繪業從單一國家事業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這無疑為測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擴大了發展空間,這也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轉變。2.綜上所述,由于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正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正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和動力,進入市場競爭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它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是原來的單純從控制到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的任務,而是擴大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個領域。它必將隨著21世紀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未來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技術框架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現代測繪技術1.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發展 1)GPS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國國防部開發的,利用離地面約兩萬多公里高的軌道上運行的24顆人造衛星所發射出來的訊號,以三角測量原理計算出收訊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標系統,坐標原點為地球質量中心。 2)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GPS,1994年全面建成,目前在地球上空已有27顆衛星(包括3顆備份衛星)在運行,軌道高度為20200公里。GPS自問世以來,充分顯示了其在無線導航、定位領域的霸主地位。2.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技術在近一、二十年內飛速發展,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新型傳感器的研制和應用的日新月異,其發展的特點如下:1)不斷研制新型傳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見光黑白攝影、多光譜攝影、彩色攝影、彩紅外攝影、紫外攝影,又有全景攝影機、紅外掃描儀,紅外輻射計、多光譜掃描儀、成象光譜儀,CCD線陣列掃描和矩陣攝影機、微波輻射計、散射計,合成孔徑雷達及各種雷達和激光測高儀等。
2)形成多級空間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從粗到精的觀測數據源。傳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間分辨率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向全方位的立體觀測能力方向發展。
3)可反復獲取同一地區影象數據的多時相性。一般是空間分辨率低的而時間分辨率高。遙感多時相性,提供了人們長期、系統和動態研究地球表面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可能性。3.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從系統角度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地理信息系統(GIS)將向著數據標準化(Interoperable GIS)、數據多維化(3D&4D GIS)、系統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統智能化(Cyber GIS)、平臺網絡化(Web GIS)和應用社會化(數字地球DE)的方向發展。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統(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統集成平臺,它實現在異構環境下多個地理信息的系統或其應用系統之間的互相通信和協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務。3D&4D GIS 三維(四維)地理信息系統(3D&4D GIS)目前研究重點集中在三維數據結構的設計,優化與實現,以及體視化技術的運用,三維系統的功能和模塊設計等方面。 1)Com GIS 面向對象和構件技術的地理信息系統(Com GIS)是把GIS的功能模塊劃分為多個控件,每個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過可視化的軟件開發工具集成起來,形成最終GIS應用。 2)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統(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術在Web上空間信息供用戶瀏覽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其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地處理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完成數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纜、衛星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則完成海量空章數據的傳輸任務。
對測繪的幾點疑問
1. 精度概念問題
在儀器學等相關學科,精度是對測量可靠度或測量結果可靠度的一種評價,是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接近程度。精度乃精確度的概念,精確度乃精密度加之準確度。所謂精密度即多個測量結果的離散程度,反映測量結果對被測物理量的分辨靈敏程度,是由測量誤差的分布區間的大小來評價,其主要來源于隨機誤差;所謂準確度是指多個測量結果的整體性偏差程度,其主要來源于系統誤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統誤差值。
2. 綜合精度問題
這里姑且撇開其他學科不談,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現在又有一個問題名詞叫綜合精度,由于沒有找到這一概念的明確定義,只是在諸多儀器精度表述中經常見到。譬如:經緯儀的綜合精度為±2″,測距儀的綜合精度為±(2mm+2ppm?D)等。然而從這些綜合精度指標的測試方法卻看到的是:經緯儀的所謂綜合精度實際是把經緯儀的軸系誤差、度盤偏心誤差等進行了抵償剔除處理、對調焦誤差等進行了回避處理后的殘剩誤差的離散程度的評價,其實質實主要是對度盤刻畫不均勻誤差的一個單項誤差的評價。而測距儀的綜合精度是對加乘常數誤差、周期誤差等進行了改正剔除處理后的殘剩誤差的離散程度的評價。這樣把主要的誤差進行剝離處理后的殘剩部分或單項指標冠之以“綜合”指標的做法再次為精度一詞加重了混亂。就是說,所謂的“綜合精度”實際是精度的進一步剝離分解的含義而恰恰不是綜合的含義。
3.精度計算方法問題
不僅精度的計算方法是要將許多主要誤差進行剝離剔除處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數據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區別的問題。是單儀器的同時期的測量重復性?還是單儀器不同時期的測量重復性?還是不同儀器同時測量的結果的重復性......任意改變一個測量條件(譬如儀器條件、操作者條件、時間條件、氣象條件、路徑條件等)就能獲得一組不同的測量結果,就都能得到一個不同測量重復性精度評價,也沒有誰去仔細區分這些不同的精度所代表的物理意義。聯想到前不久的珠峰高程的精度±0.21m,就不知道這個精度代表的是什么條件下的測量重復性。
篇8
近幾年,國內有許多城市明確紛紛表示要把本城市發展成為世界性、全國性或區域性“會展都市”或“會展名城”,總之是要發展成為會展城市。可想而知,中國根本不可能同時存在那么多的“會展名城”。據有關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內全國可望成為“國際會展都市”的城市不會超過2個。除上述這兩個,能稱得上“中國會展名城”并偶爾舉辦幾個真正稱得上“大型國際展覽會”的城市,超不過10個。其余的城市,就只能爭取作為“地區性會展城市”了。
“中國會展名城”是由商務部等部門提出的概念,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有一組數據的簡單分析,作為中國會展名城應該具備的標準:每年舉辦200多個展覽,年展出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展覽直接收入超過20億元,至少有兩個會展中心或展館等。作為會展城市,其會展業的直接收入應占整個城市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相當大的比重,這時候稱為“會展名城”才比較名符其實。
一個城市會展經濟的定位準確與否,決定著一個城市的會展經濟能否做大做強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各城市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對國內會展的發展趨勢和各城市的經濟實力、會展發展實力做出比較,充分論證本地的綜合競爭力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才能形成。
那么,會展業的“魔棒效應”究竟體現在哪里,吸引著諸多的城市躋身于大興會展的行列?有關專家認為,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會展業具有強大的關聯帶動效應和連帶功能,據測算,一個會展商人的消費額要比一個度假游客的消費額高2-3倍。會展業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個要素,決定了參展商和貿易商的地域和時間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須為參展商提供商品展覽、研討會議、新聞通訊、賓館餐飲等“一條龍”服務,這樣就帶動了承展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全面提升舉辦地的綜合經濟實力。
篇9
關鍵詞:統計分析;物流產業;城市水平;指標體系
一、構建城市物流產業指標體系
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的指標力圖能夠反映城市物流發展的整體水平,通過對各種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按照指標設置的科學性、實用性、簡明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等原則,經過反復篩選,最終從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物流基礎水平、城市物流發展水平三個方面確立了現代區域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并將這些方面分解為9項二級指標,見表1。
2.數據來源與分析步驟。
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于各城市統計年鑒,在湖南各個城市中,找到一些數據符合要求的城市,以長沙、株洲、湘潭、益陽、衡陽、常德為主。本文以這些城市為研究對象,在數據準備階段完成之后,利用SPSS17.0for windows統計軟件展開分析。首先檢驗構建的區域物流評估指標系統,然后選擇因子分析法從9個具體指標中提取出n個公共因子,根據得到的因子得分,建立模型計算綜合得分,從而對各城市的物流綜合水平進行排序,為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還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聚類分析、微積分概率統計分析,并利用聚類分析結果對全省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的發展水平進行總體評價,給予相應的建議。
二、運用統計分析方法
1.因子分析
1.1因子分析適用性檢驗。在指標綜合評價中利用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從眾多的原有指標變量中提取出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提取出的因子必須能夠代表不同的評價維度。其應用的前提是要求原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筆者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采用KMO和Bartlett檢驗方法來檢測因子分析法的適用性。其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Bartlett球度檢驗表明:Bartlett值=839.695。P接近于0,若顯著性水平為0.01,則拒絕相關矩陣為單位矩陣的原假設,相關矩陣與單位矩陣存在顯著差異,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取樣足夠的Kaiser-Meyer-Olkin檢驗是用于比較和觀測相關數值與偏相關數值的一個指標,其值越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從表2中可見,KMO值為0.716,大于0.5,因而可以對指標變量進行因子分析。
1.2因子提取檢驗。按照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從原9個統計指標中提取二個主因子來表達其信息含量。表3是指標數據作因子分析后的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轉結果。第二列至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對原有變量總體的刻畫情況;第二列合計是各成分的特征值。第一成分特征值合計5.731,第二成分特征值為合計1.218,這里只有前兩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三列是各因子變量的方差貢獻率,即該因子刻畫的方差占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比例;第四列是因子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表示前2個因子刻畫的總方差占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比例。從表3中可見,如果提取2個公共因子,那么它們可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9.946%,大于80%,可以認為,這2個公因子基本反映了原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1.3因子旋轉檢驗。因子分析的目的不僅是要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主因子的具體經濟意義。為便于對主因子進行解釋,一般須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本研究采用方差極大值法進行正交旋轉之后,得到9個指標的兩個因子負荷,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對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年末總人口的絕對值有較大的相關系數,第二個因子相關系數絕對數較大的正好是9個原始變量中的另外4個,即地方道路營運里程、公路汽車人均擁用量、地方貨運量、地方物流產業增加值。根據這些變量的原始含義可以對兩個因子進行命名。第一個因子主要概括了一般的社會人口規模、經濟實力、工業和第三產業的規模,可以命名為社會經濟因子。第二個因子主要概括了物流主導產業的情況,可以稱為物流產業因子。
根據表4的最終因子載荷矩陣,由此可以寫出如下因子分析的模型:
X1=0.945F1+0.198F2;X2=0.952F1+0.019F2;……;X9=0.396F1+0.832F2
Xi(i=1,2,…,9)代表了9個評價指標,公共因子F1表示社會經濟因子,F2表示物流產業因子。由于因子載荷矩陣是正交旋轉,這兩個因子之間不存在相關,避免了因子綜合評價的多重共線性,故可以代表不同的評價維度。
1.4因子得分檢驗。因子分析把原來的9個指標濃縮成相互獨立的2個公因子,一方面達到了降維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排除了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同時,SPSS根據因子得分函數自動計算各樣本的因子得分,并選取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因子得分權重,計算各城市的綜合因子得分,其計算形式為:F=65.3821F1+32.5348F2
每個城市的綜合因子得分反映了各城市物流綜合實力的強弱,將6個城市的綜合因子得分從高到低排序,如表5所示。
2.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聚類分析方法是層次聚類分析,此外還有動態聚類法、模糊聚類法、有序聚類法等,本文采用層次聚類法。
層次聚類法的基本思想是,一開始將要歸類的n個變量看成一類,然后按事先規定好的方法計算各類之間的歸類指數(相似系數或距離),根據指數大小衡量兩類之間的密切程度,將關系最密切的兩類并成一類,其余不變,即得n-1類;重新計算各類之間的歸類指數,再將關系最密切的兩類并成一類,其余不變,即得n-2類;如此進行下去,直到最后n個變量都歸成一類。
筆者按照層次聚類法的步驟,首先經過運算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使具有不同量綱、不同數量級的數據能放在一起比較,接著用6個城市的標準化數據求出歐氏距離,最后應用Wald離差平方和法,按照使總的類內離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原則,使得類的分法逐漸減小。具體聚類結果見表6。
3. 微積分概率分析
在統計概率分析中,微積分有非常值得利用之處。微積分是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是建立在實數、函數和極限的基礎之上的。極限和微積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十七世紀后半葉,牛頓和萊布尼茨完成了許多數學家都參加過準備的工作,分別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學。他們建立微積分的出發點是直觀的無窮小量,理論基礎不牢固。直到十九世紀,柯西和維爾斯特拉斯建立了極限理論,康托爾等建立了嚴格的實數理論,這門學科才得以嚴密化。微積分是與實際應用聯系著發展起來的,它在天文學、力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統計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個分支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的發明更有助于這些應用的不斷發展。微積分學是微分學和積分學的總稱,是繼解析幾何之后產生的??陀^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始終都在運動和變化著。因此在以數學為主的統計學等學科中引入了變量的概念后,就有可能把各種現象用數學來加以描述。
筆者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涉及的是N個朋友隨機地圍繞圓桌就坐,則其中有兩個人一定要坐在一起(即座位相鄰)的概率為多少?或是將編號為1、2、3的三本書隨意地排列在書架上,則至少有一本書自左到右的排列順序號與它的編號相同的概率。從5個數字1,2,3,4,5中等可能地,有放回的連續抽取3個數字,試求下列事件的概率:“3個數字完全不同”“3個數字不含1和5”“3個數字中5恰好出現兩次”“3個數字中至少有一次出現5”。
用微積分概率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物流情況的發展概論情況。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物流指標體系研究,可以作出兩類評價。
第一類包括長沙、株洲,這兩座城市生產總值較高,在社會經濟因子得分方面名列前茅,顯示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規模,其物流產業因子表現較好,在物流產業上具有明顯優勢,綜合排名位居第一。當然,這兩座城市也有因子得分不均衡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因子得分排名高于物流產業因子的得分排名,反映了其物流業的發展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建議這兩座城市,在努力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要重點確定其物流發展的差異化戰略,根據自身城市定位和區位交通優勢,優先發展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注重與區域城市的分工合作,形成良好的區域物流網絡系統,快速推進物流業的發展。
篇10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術革命引發和推動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勞動者自身解放的過程,是由傳統的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涉及了諸多因素的作用,也涉及社會演進、技術發展、應用系統的建設等不同層次的問題。因此要在對與信息化相關的各種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和層次認識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內容和層次。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起著主導作用,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居于核心地位。信息化產生的直接推動力量是信息技術進步引發的信息革命,它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提出的。首先,信息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對其認識有一個實踐和認識的互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其次,信息化本身包含的內容十分復雜,涉及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發展過程本身。日本著名學者小山森進一步歸納了信息化4個標志:家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公共領域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信息化其實就是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不斷擴散的過程。信息技術是動力,網絡是基礎,信息化中的各種應用是根本,三者之間是一個價值鏈的關系。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建設大容量的寬帶網絡,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不能提供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各類業務和應用,一定會產生IT泡沫,以至形成經濟泡沫,造成經濟上的極大的損失。
二、日本信息化發展的歷程
1.20世紀60年代末
這個時期正值日本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時期,一些學者和研究人員基于對經濟發展階段和存在的社會問題的基本判斷,最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國家經濟發展應由實物生產為核心的工業社會向以知識獲取和出售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社會轉變。
2.20世紀90年代
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利用其雄厚的工業技術實力,積極發展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產業的某些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就是這樣一個以技術立國的國家,在90年代的信息革命中,卻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世紀90年代,日本信息化相對落后,一批北歐、西歐及北美工業化國家在信息化方面進展迅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信息化發達國家。一些尚未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新型工業國的信息化也發展很快。而同期美國經濟卻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繁榮。兩國的差距集中地體現在信息化水平的差異上,正如日本學者小關哲所指出的那樣:“在當今世界上,日本的存在每況愈下,而美國的社會和經濟卻生機勃勃;日本對經濟復蘇缺乏信心,而美國對未來充滿自信;日美兩國的差距正進一步拉大。不言而喻,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術革命?!?/p>
日本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并沒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日本在信息技術的某些領域尤其是硬件技術領域仍先于世界水平。在計算機自動控制、數控機床、機器人的應用等領域都有不俗表現。
3.21世紀初期
自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實施“IT立國戰略”、成立“IT戰略本部”、制定《e―Japan戰略》(日本IT戰略)、提出五年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IT國家”的戰略目標以來,經過五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發展迅速,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初步改變了信息化相對落后的狀態。
2005年是日本e―Japan重點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日本公眾已充分認識和體會到了IT對國家強勝、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而且它作為一種資源對其生存能力、績效及勞動力的增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與商業網絡相互補充,促進了生產力快速增長。
日本信息技術的革命,加快了對信息獲取、存儲、傳遞、處理和開發的過程,日本政府抓住這一歷史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加大對信息高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投資力度,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不斷擴散,不斷加強對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進一步地推動了日本信息化建設和發展。
三、日本的信息化戰略
日本在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體制上的障礙,但日本從來沒有放棄信息化。從信息化總體水平而言,目前日本僅次于美國,居于世界第2位。在很多高科技領域,日本都居于世界前列。即使在經濟蕭條時期,日本科技進步的步伐也沒有停止過,對研究開發的投入一直保持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
1.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數字技術廣泛應用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國家信息基礎平臺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基礎,是核心?;ヂ摼W絡的迅速普及,使個人的生活、社會及經濟活動、行政管理方式等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產業和經濟發展方面,可以大大推進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對傳統的交易方式和銷售方式帶來很大的沖擊。
推動了用戶對家用數字消費類電子和通信技術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使家用數字消費類電子和通信技術產品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臺式和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數碼相機、數字攝像機、等離子平板(PDP)電視、液晶顯示終端、高清晰度電視、多媒體終端和無線移動通信終端呈現廣泛的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2.日本數據庫的發展
一個國家數據庫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國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反映了情報對社會科技與經濟的基礎支撐作用。
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引入了數據庫。70年代中期,公用數據庫網的建立和漢字終端的普及為日本數據庫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環境。1976年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便開始向公眾提供數據庫服務。日本數據庫產業的真正發展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成立數據庫中心;1980年紀伊國書店和丸善書店通過專用線路開始提供Dialog服務;1981年日本經濟新聞社開始提供NEEDS2IR聯機服務。考察日本數據庫近年來構建的熱點,可以發現日本的數據庫未來至少有三大發展趨勢,即圍繞社會的需求建立數據庫,與國外共建共享數據庫和大力發展公益性的數據庫。
日本的數據庫發展基本上借鑒了美國和歐洲的經驗,采取從政府支持到商業化發展的道路。但是日本的數據庫發展中政府的作用更為明顯,主導性更強。日本建立了日本信息中心(JICST,后演變為科技振興機構)作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樞機構。
3.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歐美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商業交易模式,它的迅速發展表現出來的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巨大影響,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商務模式,電子商務正在日益為日本企業和政府所重視,其研究并積極推行“e―Ja―pan計劃”,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日本新經濟時代的一項重要國策,把推進電子商務作為日本經濟結構改革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試圖借力電子商務提高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振興日本經濟。
4日本機器人技術及數字電影
從宏觀上來看,日本制國策上把機器人技術產業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日本
總務省編制的“白皮書”中提出“網絡機器人”這樣的新概念,將信息技術、廣域網絡這些信息通訊相關技術和機器人結合起來。機器人技術產業今后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將形成巨本的市場。如果機器人能夠得到社會的公認,在不久的將來日本會成為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大國。
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使電影的使用方法發生了多樣化的變化,從家庭錄像帶到DVD播到數字廣播(地面廣播、衛星廣播)。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電影節目也開始在網絡上播放。日本政府在政策和行動上對發展數字電影大力支持。
5日本信息安全對策
伴隨信息化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計算機病毒也開始泛濫,成為各國頭痛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努力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的同時,高度重視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控制有害信息的傳播,預防并消滅電腦病毒等,主要從加強法制建設,開發信息安全技術兩方面入手,以保證信息技術和產業的健康發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制定個人情節保護法;私人秘密標識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經營系統的資格評價制度;建立信息安全咨詢機構。
6IT人才的培養
日本把IT人才的培養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全社會給予關注,從各種渠道加大信息化知識及技術的普及教育,如舉辦了550萬人次的信息化基礎知識講座,140萬人次的信息技術職業培訓,為7000所圖書館和群眾性文化活動場所配備計算機。通過信息學科專業的設立,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