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發展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生產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右玉縣地處山西北部,約古北緯39041‘8“一40017,54“,東經21206‘33“一122“38產35“,東西寬45.7km,南北長盯.7km,總面積1964km’,人口9萬多。所在地屬黃土高原丘陵緩坡區,系森林草原向千草原過渡的區域,年平均氣溫3.6℃,最冷月(1萬)平均氣溫‘1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9.4℃,絕對最低氣溫一40.4℃,年雨量442.8mm,多集戶在7一8月間降落,「無霜期100天左右。天然森林早已采伐殆盡,大面積地區早已開墾,荒廢地為退化草原所占,是一個農牧交錯區域。過去全縣天然植被覆蓋稀疏,風沙大,土壤沖刷嚴重,自然災害頻繁,人民生活艱苦。從1952年開始,大抓植樹種草,至今已控制了水土沖刷和風沙的危害,涵養了水源,減輕了霜雹災害的影響,農牧業生產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以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是擺在全縣人民面前急待解決的間題。筆者等1988年7一8月間應山西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和雁北地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的邀請,專程到右玉縣作了短期考察,在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下,學習到了不少東西,現把考察的結果整理出來,供有關方面參考,錯誤之處,請予指正。
一、右玉縣綜合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
1.林業:剛解放時右玉縣根本沒有森林存在,只在河灘地零星生長一些沙棘、烏柳灌木叢林,覆蓋率可勉強計算占0.3%。經過連續30多年的大規模造林,至今全縣森林已郁郁蔥蔥,均勻分布。根據1987年統計材料,林地面積為1214414畝,覆蓋率達到48%左右,主要是本地種小葉楊林,大大改變了全縣的生態環境,成為保證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既起到了防護林的主要作用,也有一定的直接收入,單是整枝一項就解決了230多個村莊15000戶人家的燃料問題,每年節約煤炭3x10‘t,每年還生產木材2500多m”,可供民用建筑之用;生產樹葉飼料300x10咭kg,有利于牧業的發展。1987年林業收入26萬元,占農業總收入1.8%,占工農業總收入6編,收入是不多的。但是,應該明確,在森林草原地區這種半干早氣候條件下,發展林業不能僅著眼于速生豐產的用材林,更多地要考慮其間接效益的防護林性質,如果把其換算成經濟數值也將是十分一可觀的,其實其直接效益也是明顯的。當前,林業生產發展上一個最重要的間題在于,大片小葉楊林由于所在地的氣候和過去種植技術以及管理跟不上的種種原因,生長并不理想,大多成為所謂小老頭樹,而且多為同齡純林,林內的植株葉片面積明顯小于單株單行植株葉面積的25%,葉色帶黃,枯株較多,主梢年生長量一般10一20cm,肥大生長停滯,說明同化的物質只能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最低的代謝,沒有剩余的營養物質來建造自身的軀體。顯然,其老熟期即將降臨,屆時就可能出現大片衰亡的趨勢,如何及時地對其進行更新改造,使其既能持久地維護環境,又能促進農牧業的綜合發展,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保持右玉縣作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農業示范點,就成為當前全縣總體規劃上急需首先解決的問題。
2.種植業:1987年右玉縣的種植業收入為801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55.6%,占工農業總收入的20.2%,說明它在農業生產中仍占據主要地位。右玉縣的種植業具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和優勢,四大優勢作物(筱麥、馬鈴薯、豌豆和葫麻)一般說產量高品質好,發展潛力大,能提供足夠優質的加工原料。近年來,全縣糧食平均畝產lookg左右,油料49.5kg,人均糧食650多kg,油料90多kg;過去曾發展過甜菜,生一長還不錯。這種糧油糖料作物的配套發展,對保證人民生活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種植業上抓住這幾大作物的生產,不斷發展和提高,再輔以其它必需的作物和果蔬生產,就可滿足各方面的要求。關鍵在于如果不注意發展畜牧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那么種植業發展的條件和需求就要受到限制,難以再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馬鈴薯是一種優良高產作物,應該把它的種植和加工看為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關鍵來考慮,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習慣問題,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下決心來圓滿解決。
3.畜牧業:按照右玉縣的自然環境,應該把畜牧業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但是,按照1987年的統計,畜牧業的收入為558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38.8%,占工農業總收入的14.1%。所以,應該加速發展畜牧業,至少要占到農業總收入的一半以上。發展畜牧業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近年來不少耕地退耕還牧,人工種草面積已達27萬畝,林地也可放牧,可見草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完全能夠滿足畜牧業不斷發展的要求,以擺脫單純依靠作物的收入來發展經濟。
4.農牧產品加工業:這方面剛剛起步,雖然已建立了榨油廠、葫麻秸稈壓板廠、配合飼料加工廠、沙棘系列產品加工廠、皮件廠、皮毛廠、肉聯廠、罐頭廠、血粉廠、骨膠廠等,還打算建立燕麥片廠、檸檬酸廠和奶粉加工廠等,但1987年的工副業收入僅55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3.8%,占工農業總收入的1.4%,顯然,還需要下功夫來發展。關鍵在于從解決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和貿易方面入手,做到胸中有數,才能下決心抓準抓好,不然也難以堅持下去。
二、關干右玉縣綜合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問題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右玉縣的農業生產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要進一步的提高,首先必需要適當調整農業結構,抓住幾個重點建設,帶動全面發展。
1.加速畜牧業的發展:要使其收入至少占農業總收入的50一70%,重點發展草食畜。據1987年統計,大牲畜27663頭,羊78539只,兔6982只,這就顯得數量太少了,應加倍發展,奶牛要放在較重要的地位來考慮。1987年豬的存欄數僅11751頭,也要加速發展。邊雞是本縣的特有品種,應加速培育純種,進一步發展,擴大銷售。畜牧業的發展必然進一步促進草業、種植業、加工業的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大力發展農牧產品加工業:要進一步促進種植業、林牧業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積累更多的資金,大力發展•加工業是關鍵。右玉縣四大優勢作物和沙棘都有足夠的原料提供系列產品的加工,諸如麥片、淀粉、粉條、粉絲、酒精、葡萄糖、維生素C、馬鈴薯和豌豆食品、葫麻桿人造板和亞麻等。畜牧產品目前產量較低,但加速發展的可能性是具備的。這樣,奶制品、肉制品、毛皮制品、驢皮阿膠等都是值得考慮的。當然,質量是首要的,達不到相當的水平,就無法發展。這就要抓住自己的優勢,一項一項的攻克,.不要普遍開花。如果條件暫時不夠,也不要氣餒,要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派出去,請進來,爭取外援,掌握國內外的銷售信息,不要被困難所嚇倒,這是至關重要的。#p#分頁標題#e#
3.種植業的進一步提高:當前種植業在農業總收入中占首位,這并不意味著它的生產已經到頂,無論從產量和質量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潛力相當大,要做的事很聲。這要根據畜牧業和加工業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來安排生產和開展研究。可能種植面積要減少,但產量要增加,品質要提高;收入和其它各業的比例可能要減少,但實際產值將是提高的。
4.大力發展野生經濟動植物的種養事業:野生經濟動植物的種鑫事業是開辟本縣生產的一個新途徑。右玉縣野生動植物資源雖然比較貧乏,但它的自然條件能夠適應許多經濟動植物的發展。首先,本地的特產沙棘應該進行廣泛的栽培,選育更多更好的品種,以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單靠野生的資源是無法滿足實際要求的;其它如玫瑰、黃茂、麻黃、黃花菜等都值得大力發展。經濟動物方面,.發展養鹿和毛皮獸(狐、貂、貉、翩等)是非常有前途的。本縣的氣候適宜,地廣人稀、壞境安靜,又有大片人工林地供選擇飼養場地,飼料有足夠保證,只要人才、技術得到基本解決,就能發展。這兩項工作搞得好,經濟收入將是極為可觀的。
5.林業建設和林分的改造:林業是右玉縣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要當作一項長遠的事業來經營,保證持續的發展和提高。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L對大片小葉楊同齡林分的改造,過密的地段作適當的疏伐,砍小留大,以促進林木的生長。同時,要開展帶狀或小塊狀的混交林試驗,根據不同壞境條件和需要,可選擇樟子松、落葉松、榆樹、沙棘和檸條等混種;在條件較好的適當地區,可營造小片用材林,目前試種的北京楊和合作楊等是成功的。還應引種更多的樹種進行試驗,以豐富造林樹種的多樣,像桑樹(Morusalba)、蒙古桑(M.二-o,901藝ca)、甘肅山植(Crataegu:ka,:入u。-:sfs)、ilJ桃(Pr。。。5da,idiana)、山杳(P.s了么f:fca)、青海云杉(Piceacra:sffolfa)、祁連圓柏(Sa石inaPrze擬alskii)、興安胡枝子(LesPedezada:urfca)、苦參(SoP入。-raflaue:e。作:)、沙棗(Elaeag九usangustif-olia)、拘祀(L,51:me無ine,se)等都是值得考慮的,可因地制宜地試驗和發展,使整個森林由不同樹種和林種,例如防護林、飼料林、混牧林、經濟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等組成,以適應各方面的需求。
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包含的范圍很廣,根據本縣當前的現況和要求,可先從下列各方面做起,不斷發展和充實:
1.林中有草,林收結合:這是對現有林分改造的一個途徑,除了上述發展混交林,增加不同的樹種,提高種類多樣性外,發展林牧結合也是重要的一環。在適宜的區域,劃出2一3ha范圍,形成林網,網格中種植牧草和灌木,構成禾本科、豆科植物組成的放牧草地,使森林牧地和林中牧地鑲嵌分布,使林牧發展密切結合噠來。1門樣,在林中建認養鹿場和乙皮獸繁效場,毯功旨做到林牧彼此促進。
2.草中有林,林牧結合:在一些海拔較高的溝壑地區的壕地或其它退耕還牧區,可封山育草,讓天然的草原迅速恢復,一再在邊緣和適當地區營造林網或小塊灌叢,使放牧地既有豐富的牧草,又能保持水土,調節壞境,更加適合牲畜覓食和休息的要求。
3.農中有林,農牧結合:在河灘地農業_面積較大的區域,應大力建立和完件防護林網,既能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又可提供一定的木材。這種地方林木生長一般都較好,必要時還可選擇適當地區,建立速生豐產用材林,使農業區域既有林網,也有小片森林,形成農林結合,彼此促進。次地‘一卜‘應發揮作物輪作、間套作的作川,像豌豆茬后對馬鈴薯和筱麥的生長都是有利的。同樣,實行草田輪作制更能起到以地養地的作用,像各種作物與豆科牧草(沙打旺、紫花首拾、各種草木梅等)進行輪作是特別值得提倡的。這種割草場的建立對畜牧業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
篇2
關鍵詞 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成效;做法;安徽省農科院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346-02
Investigation on Capital Proj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AAAS
XU Xiao-ying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fund project is focused on us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pecial fund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e projects. It’s important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xpand farmers' income,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practice and effect of four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projects,proposed suggestion of further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funds; effectiveness; practice; AAAS
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是利用中央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實施的重點支農項目[1],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自2008年以來,先后承擔了水果、小麥、肉禽和茶葉4項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項目總投資8 6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7 100萬元。項目對于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拓展農民增收、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 主要成效
1.1 改善創新條件,夯實了科技創新的基礎
水果項目組,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果樹栽培生理及遺傳改良實驗室,購置了水果栽培生理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方面的檢測設備(如PCR儀、凝膠成像系統、酶標儀、高效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光合作用儀等),建成后的實驗室具備開展果樹生長發育、遺傳改良過程中的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的功能;在碭山縣園藝場建成了水果病蟲害早期鑒定及農藥篩選實驗室,并設立了3.33 hm2碭山酥梨試驗園,試驗園中建設了864 m2智能溫室大棚,并安裝室外氣象站等;在合肥建設了1.33 hm2碭山酥梨育種圃和6.67 hm2種質資源圃等。
小麥項目組,先后采購了小區試驗專用聯合收割機、自走式單粒點播機,使小麥育種過程機械化,育種試驗質量和效率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改造了育種栽培試驗基地,開展旱澇脅迫對小麥生長的專項研究;改善了小麥品質改良實驗室條件;在固鎮縣等地建立了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治示范點,添置了昆蟲行為研究專用設備。
肉禽項目組,圍繞肉禽業的飼料、獸醫學科建設,與世行農業科技項目整合,建成了國內一流的研究和科技服務平臺,一是飼料安全檢測實驗室通過了計量認證;二是安徽省臨床獸醫診斷與防治指導中心,填補了安徽省缺少面向企業的具有權威性的專業獸醫臨床診療機構的空白。
茶葉項目組,圍繞新品種選育、有機茶生產技術,與黃山茶葉研發中心項目進行整合,新建了種質資源圃、良種繁育基地、無性系良種核心示范區等基礎設施,添置了茶樹病蟲害測報、茶葉質量檢測等關鍵設備。
1.2 攻關關鍵技術,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成果
水果項目組,選育的新品種“碭山新酥”梨、“滿園紅”油桃,已通過省級品種認定,并大面積推廣應用;篩選的“07-9-6”桃、“97-83”桃、“73-06”石榴等品系已經通過專家現場鑒定;開展的冬季溫度變化對碭山酥梨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碭山酥梨花粉直感機理研究均已獲得階段性成果;地方梨、桃品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親緣關系的SSR分析獲得結果。
小麥項目組,一是小麥、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已有4個小麥新品種、1個玉米新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12個小麥新品系、6個玉米新組合進入國家和省級小麥、玉米區域試驗。在后備品系方面,6個品系最高產量達到12 750 kg/hm2,創造了安徽省有史以來小區產量的最高紀錄。玉米品種弘大8號被列入安徽省玉米主推品種之一,示范推廣面積累計超過6.67萬hm2。皖麥54、新福麥1號、皖麥44被列入安徽省優勢小麥良種補貼品種名錄,3個品種招標面積3.128萬hm2,供應優質種源4 000 t。在阜南、懷遠、固鎮分別建立高產示范片超過666.67 hm2。二是小麥、玉米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成果,研究總結出適應淮北地區過渡性氣候和砂姜黑土特點的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明確了淮北地區小麥超晚播條件下的產量潛力,為科學確定淮北地區小麥品種布局提供了依據。在玉米新技術示范與推廣上,在利辛開展的“玉米千畝高產示范”,在鳳陽開展的“玉米穩定增產的災害應變技術研究與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打造了現代農業“樣板工程”。三是完成了安徽省小麥主產區品質分析工作,檢測樣品80份,涉及17個縣(市、區)29個小麥品種。分析結果對掌握安徽省小麥品質狀況,提升市場競爭力,服務政府決策有重要意義。四是開展了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小麥千粒重和增產效果顯著。對小麥葉枯類病害調查及病菌的毒力測定也取得了初步進展。
肉禽項目組,一是完成小麥、大米蛋白粉、桑葉3種資源的飼料技術研究。通過對安徽省不同區域小麥的營養成分分析,針對小麥飼用化中的主要抗營養因子,進行了酶制劑的篩選及抗營養因子的測定試驗與示范,該項成果已在飼料廠和養殖場廣泛應用。項目還完成了桑葉、大米蛋白粉在飼料中應用的系統化研究,制定了桑葉在優質雞生產,大米蛋白粉在肉禽日糧中的配方,該成果已處于示范階段。二是完成菜籽粕、麻油粕發酵改良提質技術研究。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已通過中試生產,在10多家養殖企業進行替代豆粕的示范,經濟效益顯著。三是在疫病防控方面,對常規疫病進行監測預警,對全省疫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新發疫病進行研究,重點對J亞型白血病、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癥2個雞免疫抑制型疫病進行研究;確診了“不明原因鴨病”和商品肉雞的“突然降料癥”病因。四是在優質雞生態養殖技術研究方面,選擇確定了適合安徽省發展優質雞的品種類型;建立了3個穩定的試驗示范基地;無抗優質雞的生產技術研究取得進展,提出了中草藥添加劑安全保健技術。
1.3 加強成果轉化,科技支撐效果顯著
水果項目組,通過水果產業現代農業項目實施,2008―2012年,安徽水果栽培面積增加了近3.33萬hm2,產量增加了90萬t,水果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年均收益增加1.2萬元/hm2以上,累計帶動16萬戶農戶增收,帶動近100萬農民就業。
小麥項目組,2011年項目組成員在小麥、玉米生產的關鍵時期,數次赴12個小麥、玉米主產區,通過廣播、講座、駐點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宣傳和培訓。共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現場觀摩會等活動20次,累計散發“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掛圖”等技術資料1萬多份。大力開展小麥、玉米新品種原良種繁殖與展示,展示新審定的新品種及近年苗頭品系22個。2011年在安徽省農科院皖北科技創新中心舉行小麥展示現場觀摩會,共有100多人參加。
肉禽項目組,加強了與承擔現代農業項目企業的合作,與12家企業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通過專家定期巡回指導,開展技術服務,解決應急性技術難題,共巡回指導企業50多次。對重大關鍵問題集成專家力量進行立題攻關。在安徽日報農村版開辟專欄,定期刊登肉禽產業適用性的新技術。結合畜牧業標準化示范場建設,與省畜牧局合作以優質肉禽生產為主題,在合肥市組織了“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肉禽發展資金項目培訓會”,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培訓技術人員200多人。
茶葉項目組,全年派出專家100余人次在省內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開展技術培訓15場次,培訓茶葉主產縣農技人員、企業技術員、茶葉合作社社員及茶農骨干等1 0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 000余冊。指導黃山毛峰、祁門紅茶標準樣的制定;赴宿松進行名優茶評比會;為全省10個重點產茶縣檢測茶園基礎土樣1 000余份;與黃山猴坑茶業有限公司、歙縣立安茶業有限公司、金寨縣茶樹良種場等十幾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科技合作關系。
2 主要做法
2.1 精心組織,狠抓落實
為保障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項目領導小組,以統籌協調全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建設的規劃設計、資金整合等事務;成立項目實施小組,負責項目實施的日常工作,以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成立項目技術專家組,負責產業技術方案的編制,研討重大技術事項,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建立健全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機制,明確責任、整合資金、協調關系,組織精兵強將,協調推進項目的開展,以確保項目建設按照既定的方案順利實施。
2.2 創新機制,強化協作
注重團隊合作,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確?,F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的高效實施。一是及時建立組織協調機制,注重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強化分工,加強各環節信息溝通,及時研究并通報項目進展。二是與地方政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加強與農技部門的密切合作,解決當地農業生產中突出技術問題,充分發揮農技人員在生產一線的技術指導作用,為農民排憂解難。三是充分發揮科研單位的優勢,與承擔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的省內外的專家、教授建立了緊密的科技協作關系,組建安徽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組及聯合攻關團隊,形成了學科齊全、力量雄厚、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產學研團隊,有效整合了全省科研、管理、生產、技術推廣資源,通過產學研的緊密配合,促進了產業的科學發展[2-3]。
2.3 深入實際,強化服務
從掌握項目建設的第一手資料開始,深入基層,主動提供技術指導和業務咨詢服務,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實行技術專家分片指導責任制,并建立項目縣聯系制度,按照不同區域、不同項目縣開展技術指導,針對產業發展瓶頸技術,確定支持關鍵環節,推進產業又好又快健康發展;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結合安徽省產業化工作實際,緊跟國際研究方向,充分利用項目資金,不斷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品種,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資源。
2.4 整合資金,規范管理
積極創新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規范資金操作。一是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資金的申請、撥付、審核、使用和監管手續,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對整合資金實行分類使用,設立專門賬戶,??顚S茫瑢崿F項目資金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二是與所有項目承建單位或專業合作組織簽訂協議,所有項目工程采取招標制和監理制,堅持陽光操作,公開、公正、公平,確保項目質量。三是加大監管和督查力度,定期對項目資金審查。四是建立項目檔案管理制度,保證項目檢查、驗收有據可依。五是堅決執行項目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績效考評制度、檢查驗收制度,按時總結,認真準備和積極參與每年度的績效考核[4]。
2.5 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綜合采用傳媒、基礎設施等信息傳遞平臺,多渠道宣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為水果、肉禽、茶葉和小麥產業項目建設營建良好的氛圍。一是通過網絡、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報道項目組開展工作的詳情(如現場觀摩會、專家研討會、專家建議等),大力地宣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政策的有關精神。二是搭建平臺,溝通產業發展信息,在政府、科研、教學、農業之間建起一個快速信息通道。三是綜合利用多種渠道,加強宣傳力度,實現與一線人員的交流互動。
3 建議
(1)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結合安徽省農科院科研優勢和各所項目特點和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難題,繼續穩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2)優化資金配置,完善資金管理方式。資金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物質保障,項目資金的合理配置,將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用,真正落實中央和地方支農惠農政策[2]。
(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社會公益。在項目連續實施達到預期效果后,要加大展示、培訓等宣傳力度和技術性示范與推廣,使項目區建設能惠及更多的農民,提高產業從業人員素質,進而提高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效益。不斷加強平臺建設和轉型工作,利用技術平臺開展社會服務,力爭建成實力雄厚、基礎扎實、服務到位的農業科研公益型事業單位。
4 參考文獻
[1] 創新財政支農機制 支持現代農業發展[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9(3):33-35.
[2] 吳小林.突出優勢主導產業 創新項目管理機制――安徽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成績斐然[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0(8):8-10.
篇3
1.2012年取得的工作成效
1.1科技培訓指導工作情況 科技培訓工作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一項主要工作,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制定詳細的科技培訓方案基礎上,集中中心全員科技力量與政府和各級農業技術部門密切配合多渠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業科技宣傳普及培訓和田間指導工作。自2011年12月開始至2012年5月結束,歷時六個多月的時間,整個科技服務活動工作按計劃、分層次、有步聚地有序進行,采取的方式靈活多樣,達到了預期目標。
1.2“五個一”工程工作全面提升 由我中心提出的在全市范圍內推行的“五個一”工程活動在我市已經推行了兩年,得到了市政府、市農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市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人員的配合。從過去兩年的的實施情況看工作成效十分顯著,科技人員和包保戶雙方都明顯受益,推廣機構公益性科技服務職能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明顯提高,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提高整體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樹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科技人員的良好形象方面都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1.3糧食高產攻關競賽活動工作 糧食高產攻關競賽活動是吉林省農業總站為組織全省農技推廣系統扎實開展好“科技效益年活動”,配合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組織開展的糧食高產攻關工作。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我市的糧食高產攻關競賽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工作。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及時制定和下發了活動方案和工作措施,并召集各縣市區相關領導召開了活動工作調度會,做了具體的部署和落實。為配合此次競賽活動,在市農科院舉辦了全市糧食高產攻關競賽技術骨干培訓班,全市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基層科技人員受益匪淺。圍繞糧油高產創建和高產攻關競賽活動,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還承擔完成了在市轄區范圍內的700名農民農業專項技術的培訓的任務。
1.4重點科技推廣項目和試驗示范項目的工作情況 按照年初省、市農委推廣計劃的總體部署,市中心結合各縣市區農技推廣工作的特點確定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12項栽培和土肥類全市本年度重點科技推廣項目,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10項重點試驗示范技術。形成2012年吉林市農技推廣(栽培、土肥類)指導意見和工作方案下發到各縣市區。在落實年度全市重點推廣項目和示范項目的同時,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還親自引進落實了“水稻電熱線育苗”、“水稻包膜緩釋肥應用”、“生物有機肥”應用三個實驗項目,落實試驗點7個。
1.5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的落實工作 經過緊張有序的協調和落實,完成了項目88名技術指導員和873戶科技示范戶的遴選和對接,對技術指導員進行了任務落實,建立了技術指導員和科技示范戶檔案,完成了一次項目內全部指導員培訓工作和科技示范基地設置等工作。目前正在開展科技示范戶培訓和指導等各項工作。
篇4
確切來講,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是在接近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的區域范圍內,同處或相關于設施農業產業領域的大量涉農物資企業和關聯支撐機構,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與基地相對集中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群體。主要涵蓋設施生產、產品包裝物流銷售和農資交易三大板塊。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共同實現聚集效應和品牌效應,大大提升經濟效益。
國外發展及趨勢
從世界設施農業發展趨勢來看,設施園藝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均呈現出產業集群化發展、單位土地面積產出不斷增加、單個勞動力效率不斷提高的趨勢。高端設施農業集群化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科技進步、土地利用率、勞動效率提高的必然趨勢。從發達國家經驗看,設施集群化促進水肥資源綜合利用、二氧化碳(熱電聯產副產物)用于農業、全程監控品質、現代農業服務業等諸多環節,產生出新增長點?,F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帶來種業、種苗、資材、生物、農用工業等產業集散地,對當地經濟提供很強的引領作用,且帶動大批農用工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且設施農業主要集中于設施園藝作物產業為主,尤其是花卉和蔬菜產業,如荷蘭設施園藝(蔬菜、花卉)產業群、以色列設施園藝(花卉、果樹、蔬菜)產業群等。從設施園藝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來看,已經形成設施生產為基礎,從開發研究、生產組織、市場營銷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產業鏈網絡。涉及到產前、產中、產后,相關的種子、種苗、設施農資、智能設備、采后物流包裝等相關產業的聚集發展。
國內發展情況
與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相比,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我國的許多地方也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現象,如河北清河羊絨集群的羊絨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山東金鄉的大蒜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4和出口額的70%、廣東竹器編織產業集群2005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帶動農戶10萬多戶20多萬人就業,有效地解決了2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等等。從這些實踐中可以看出以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不僅有利于以市場和資源優勢為基礎進行農業的專業化區域分工,而且能夠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組織網絡。
典型設施農業產業集群:山東壽光
我國最典型的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莫過于山東壽光。壽光市設施農業產業集群以合作經濟組織型為基礎,建立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引導、企業之展推動力,包含多個分支合作社的混合型合作經濟組織模式。該模式的具體結構為“政府+農戶+企業+市場+學校+技術服務部門”。各構成部分的功能具體如下:
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對設施農業產業的運行工作進行政策指導、行為監管以及行業協調等,為設施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資金環境、交通環境和市場環境等。
農戶:包括個體種植戶、養殖戶,是合作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據合作組織的年度或季節計劃進行種植或養殖,完成生產任務。農戶采取自愿的原則,或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或以合同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企業:包括龍頭企業、營銷企業、農資企業、運輸企業、加工企業等。龍頭企業的主要作是為生產提供信息、進行一定的技術指導、回收產品等。營銷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營銷。農資企業主要負責生產所需物資的采集和供應。加工企業主要負責產品的深加工增值。運輸企業主要負責產品和物資的運輸。各類企業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組織,并完成各自的任務。
市場:包括各類批發市場、農資和農機供應市場等,主要承擔農產品銷售、農資和農機供應等任務。
學校:包括當地的相關本科和職業院校,主要為當地的設施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人才、新技術支持等。學??梢酝ㄟ^技術和人才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技術服務部門:包括各地的示范園、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負責向農戶宣傳推廣普及種養殖技術。技術服務部門以技術服務合同方式加入合作組織。
壽光模式設施農業現有問題。設施結構類型多樣,不利于統一化管理;整個壽光市的設施農業水平還不高,生產發展潛力。目前,壽光市的農業生產設施可分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溫室、冬暖式口光溫室和連棟溫室四種類型。由于使用的農業設施種類之間在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差距較大,難以制定統一的生產使用標準,且大多結構落后,生產效果不佳。生產模式主要為一家一戶式,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技術掌握主要靠自己琢磨、觀摩學習、材料學習等,農戶間的生產技術水平差異比較大,總體生產技術水平還不夠高。主要表現為病蟲發生較為嚴重、食品安全難以保障、肥水種類與用量差異較大、環境控制技術與手段差異明顯、商品生產率以及生產效益差距較大等。
以設施蔬菜產業集聚群為例。對壽光模式的蔬菜產業集聚群進行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產業集群迫在眉睫。其一,生產優質凈菜,為市民提供綠色優質果菜產品為根本;其二,建立行業標準,采后包裝物流交易中心,承擔附近大中城市的果菜安全監測追蹤和果菜物流中樞樞紐功能;其三,匯聚高新技術涉農企業,帶動涉農物資、設施設備等相關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成為現代設施農業涉農物資、設備集散中心。
篇5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農業產業化;農民增收致富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1-0035-02
生態鄉村生態旅游是順應城鄉消費需求,充分挖掘利用農業生態、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是集農業生產、自然景觀與科普于一體,將生態農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的新型旅游形式。鄉村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農業,也有別于休閑旅游業,它立足農業,注重農業的循環利用開發,發揮生態農業的旅游休閑功能,充分體現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在經營形式上表現為產、供、銷及服務等全面融合,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一、鄉村生態旅游在國內外的發展
鄉村生態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在這類旅游活動中,如果主要吸引物是農村風情風貌,則又被稱為鄉村旅游。從世界范圍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最近三十年來,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遠離城市喧囂的旅游活動更加受人青睞,發展進一步加快。2002年,意大利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單位,當年夏天就接待了120萬人次的本國旅游者和20萬人次的外國旅游者。在法國,成立于1953年的法國農會于1998年專門設立了“農業及旅游接待服務處”,大力推銷鄉村生態旅游。2004年,法國農村地區接待了占全國總量28,2%的旅游者,本國公民在本國農村旅游的消費額約為200億歐元。由此可見,鄉村生態旅游作為“大農業”和“大旅游”相結合的產物,在世界上早已形成規模,有力推進了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旅游業的共同發展。
我國的鄉村生態旅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旅游局在全國倡導開展鄉村生態旅游和創建全國鄉村生態旅游示范點活動,逐漸形成規模。到2005年末,共評定出全國鄉村生態旅游示范點359家,遍布31個省區市,在農、林、牧、副、漁各業中樹立起了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樣板。
目前,鄉村生態旅游正在全國深入推進,創建全國鄉村生態旅游示范點的單位越來越多,鄉村旅游的市場越來越大。據測算,目前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這些通過興辦旅游而向廣大農村地區轉移的財富,就是對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直接貢獻。
二、發展鄉村旅游的模式和特點
(一)景區帶動型模式 景區帶動型模式,是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旅游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和指導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景區帶動型模式的主要特點:一是通過開發建設旅游景區,帶動景區周邊鄉村的旅游住宿、餐飲、購物及配套服務,拉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銷售,促進鄉村旅游及社區經濟發展;二是減少旅游景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壓力,迅速擴大和提升旅游景區的接待服務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務;三是帶動旅游景區周邊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
(二)鄉村組織型模式 鄉村組織型模式,是以具有豐富旅游資源,交通通達條件較好,又有一定經濟發展基礎的鄉村為依托,通過鄉政府、辦事處有組織地引導農民經營戶,按照統一規劃和建設的要求,發展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擁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又毗鄰旅游市場,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等;二是鄉政府、辦事處統一規劃、開發和建設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導和組織農民戶建設接待設施,開展旅游接待服務;三是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調整和鄉村環境改善,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帶動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等。
(三)公司+農戶型模式
公司+農戶型模式,是對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鎮,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指導村鎮居民開發住宿、餐飲接待設施,組織村民開展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活動,形成具有濃郁特色和吸引力的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游者。
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通過以公司為主導進行整體開發和經營,解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短缺問題;二是發揮公司的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核心旅游資源,配套服務接待設施,加強對外宣傳促銷,促進鄉村旅游迅速健康發展;三是引導和幫助村民改善環境條件,開展配套接待服務活動,促進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務素質,形成良好的旅游環境和氛圍,增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篇6
西簧鄉的做法只是淅川縣為保護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實施生態農業發展、踐行十精神的一個縮影。
淅川縣位于豫、鄂、陜三省的交匯處,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和水源地,60萬畝的丹江水庫鑲嵌其中,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全縣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為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水質優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示范縣已經成為淅川縣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強化農業產業化的引領作用,淅川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做強特色農業。在穩定糧油面積、提高產量的前提下,通過“培育特色、強壯龍頭、搞活流通”,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提高產業化水平。培育特色:以福森藥業為龍頭,在庫區及淺山區新建1萬畝金銀花示范基地和3000畝育苗基地,爭取3年達到5萬畝,5年達到10萬畝,打造全國最大的金銀花種植基地;以林普實業公司為依托,打造萬畝經濟林基地;以丹水源公司為依托,做好柑桔等農副產品深加工;在適宜發展的鄉鎮培育萬畝茶葉種植基地;鞏固發展小辣椒和湖桑等傳統產業。強壯龍頭:實施農業大招商,新引進南陽市果然出色生態林業有限公司等數家大中型農產品開發加工企業。引導福森藥業、新合作、林普實業、石臼辣椒制品、丹江湖乳業、三寶綠色食品等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增強競爭力,全年新創建省以上名牌農產品3個。搞活流通: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以上,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以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西簧鄉雜果市場、香花辣椒城、農貿市場、水產品市場服務功能,增強輻射能力。
篇7
根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省十次黨代會精神及省政府對*集團企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結合*集團所屬企業的實際情況,*集團企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思路是:堅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堅持培育和引進機制并舉,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通過科學地提煉和定位主業,有序地推進輔業分離工作,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構成多元化,加快國有資本由絕對控股、優勢控股向相對控股和有效控股轉變。公司今后的發展:一是立足公司現有的耕地和草場資源優勢,利用*冷涼的自然條件,以*加工、*加工、*加工項目為公司的主業、以*種植、*藥種植加工為今后公司發展的儲備項目,構建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并通過以引進技術、投資和集聚公司內部財力,集中力量將主業做強做大,帶動行業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的增收;二是將*市地區的商業服務業和其他小型企業作為輔業,通過出售、改制等方式,使國有資本逐步退出;三是將各*場建設成為各主業的原材料基地,保持現有的土地承包責任制,租賃制形式不變,經營方式不變,使其和各主業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以上調整,在未來5—10年內,將我公司建設成為全省最大的*加工基地、優質牧草種植加工基地、*加工基地、糧油加工基地、*花卉生產繁育基地、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國有控股資產達到*萬元,年銷售收入79800元,年實現利潤875元,上繳國家稅收560元。
1、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資本運營質量,有序健康地推動企業發展。
一是針對*集團流動資金嚴重不足,原料缺乏,生產線閑置,經營虧損面大等問題,先清理資產,繼續分離相關性小的經營項目,以糧油加工為主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使其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增長。二是*集團已納入破產的法律程序,20*年爭取全面完成破產工作。三是*集團在*公司中資產權益逐年縮減,為保證公司的產權完整和資產效益,擬對公司的產權進行轉讓。四是公司與*公司產權關系不明晰,今年對*公司的資產進行全面清理,理順產權關系。五是對*公司、*公司、*公司確定切實可行的改制方案進行改制。六是各*場在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對所從事的輔業分離,明晰產權,完善制度并諸實施。
2、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快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整體提升產業化水平。
①*生產加工項目:
*公司在現有*加工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同時在*主產區再建設年加工*噸的生產線,目前,已組織人員對*產區的原料資源、水、電、交通等建廠條件正在調研,設備選型工作正在進行,爭取年內投入生產。項目建成后,對*產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將起到積極作用。*生產線的建成,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但從效益預期和發展前景方面分析,*產品仍是初級產品,利潤空間不大,產品附加值仍局限在低水平增長區域。為此,要組織專家,對*進行研究和開發,拓寬產品領域,挖掘終級產品,尋求效益最大化的產品方案。
②*加工項目:
*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先進設備建成了具有國內先進*加工生產線,在此基礎上,20*--2007年建成*加工生產線,形成生產*噸,*噸的加工規模,爭取建成全省最*加工企業和*交易市場。項目的建成只解決了*產品轉化的中間環節,目前,仍面臨著*資源*加工供不應求,下游產品市場定位不在準,銷售網絡缺乏,銷路不暢等諸多問題,要加快產品啟動工作,盡快形成一部分定型產品進入市場,要組織一批營銷人員解決原料基地和營銷網絡,真正建立*基地----*加工----產品開發----市場銷售的產業鏈條。
③*種植項目:
我公司成立的*技術開發公司,在*開發繁育初具規?!,F有*繁育基地*畝,生產基地*畝,*等1*品種,*溫棚*平方米,*花卉*3200立方米,20*年秋已種*40。利用以上條件,加大*品種的開發力度,擴大規模,在2---3年內將*產業做強做大。
④*藥材生產加工項目:
以*特有*等*藥材開發為基礎,以農牧場所具有的立體氣候和土地資源為依托,從*藥材的標準化種植入手,進行*藥藥效研究,開發*藥新產品,進行標準化生產,形成具有高原本色的醫藥產業。我公司計劃20*年通過國家sop標準驗收,并取得gap質量標準認定,將這一特色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戰略規劃,力爭*藥材種植成為我省的龍頭企業。
⑤糧油加工項目:
*有限責任公司是*省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該企業通過對產品質量改進和提高,單位生產成本的控制,營銷網絡的擴大,服務項目的增加,已贏得了市場份額和信譽。下一步通過企業改革,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減少虧損,并對副產品進行研究開發,有效地支持農牧產業化升級。
⑥*公司結合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草)項目,建成年產*萬噸飼草加工生產線,并逐步引導和組織職工在*地區建成*基地,在3---4年內*數達到*噸,形成該公司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化格局。
⑦加強退耕還林(草)、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實施工作,并制定嚴格的項目管理制度,監督項目按設計標準規范實施,與此同時,做好項目的申報、招商引資、科技開發等工作,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以上項目中,*加工和*加工作為主業在2年內迅速擴大規模,率先形成具有*省經濟特色,能夠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龍頭企業,花卉和中草藥開發作為后續項目,著重開展技術研究、試驗、積累栽培技術,建立市場營銷網絡,糧油加工項目進行企業改制,拓寬原料進貨渠道,控制生產成本,開發副產品,增加經濟收入。
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將形成*繁育---生產---加工---銷售、*種植---種球處理---銷售、*藥材開發---種植---加工---銷售、*種植加工---*基地建設---加工銷售、糧油加工---副產品開發---銷售五條具有*省特色的產業化鏈條對于整體推動企業發展,帶動地區經濟,提高職工和農牧民收入起到積極作用。
四、輔業退出的基本措施
根據我公司所屬單位原有的行業特點和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辦法進行改制。
對于*地區從事商業、服務業的行業以及規模較小的企業,以及*地區臨街的商業鋪面、商店經評估后全部出售。適用這種方法的有*總公司、*公司、*公司、*大廈。這部分資產評估出售在兩年內完成。出售收入用于安置原企業職工,多余部分由我公司用于龍頭企業的投入。通過輔業分離的改制,資源優化配置,使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領域逐步有序地退出。
篇8
關鍵詞 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檢查驗收;技術規范;福建龍巖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7-0132-04
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是一項政府涉林重點建設項目[1-3],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驗收,開展績效評價,不僅有助于加強項目實施技術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而且對于進一步加快花卉產業發展,提高產品競爭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5]。
1 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檢查驗收的術語和定義,檢查驗收依據、對象、內容、制度、方法和步驟、評價標準、結果應用與處理等。本規范適用于龍巖市范圍內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的檢查驗收,各類花卉項目參照使用。
2 術語和定義
2.1 花卉栽培設施
花卉栽培設施是人為建造的適宜或保護不同類型的花卉正常生長發育的各種建筑及設備,主要包括溫室、塑料大棚、冷床與溫床、蔭棚、風障以及機械化與自動化設備、各種機具和容器等。
2.2 溫室
溫室是以采光覆蓋材料作為全部或部分圍護結構材料,可在冬季或其他不適宜露地植物生長的季節供栽培植物的建筑。
2.3 智能溫室
智能溫室也稱作自動化溫室,是指配備了由計算機控制的可移動天窗、遮陽系統、保溫系統、升溫系統、濕窗簾/風扇降溫系統、噴滴灌系統或滴灌系統、移動苗床等自動化設施,基于農業溫室環境的高科技“智能”溫室。
2.4 標準溫室
標準溫室是連片建設面積2 000 m2以上,檐高≥2.5 m,脊高≥4 m,外遮陽高≥5 m,每拱跨度6.0~12.0 m,開間3.0~8.0 m,配備風扇水簾降溫系統、加溫系統、供水及澆灌系統、外遮陽系統、卷膜通風系統的溫室。
2.5 蔭棚
蔭棚是為園林植物生長提供遮陽的栽培設施。
2.6 大棚
大棚是由熱鍍鋅管制成的拉桿、壓桿、立柱以及拱桿等材料作骨架,覆蓋塑料薄膜而成為拱圓形的料棚。根據其形狀特點分為拱形鋼架塑料大棚、連拱鋼架塑料大棚、標準鋼架大棚。
2.7 噴灌
噴灌是利用噴頭等專用設備把有壓水噴灑到空中,形成水滴落到地噴灌面和作物表面的灌溉方法。
2.8 滴灌
滴灌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將水和作物需要的養分一滴一滴、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作物根區土壤中的灌水方法。
3 檢查驗收依據
①《福建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閩財農〔2008〕92號);②《省級設施農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閩財農〔2013〕115號);③《福建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績效考評(試行)辦法》(閩財農〔2009〕16號);④省財政廳、林業廳印發的省級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和省級設施農業(花卉)項目年度申報指南或申報要求;⑤省、市下達的年度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計劃任務;⑥市林業局、財政局印發的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批復文件;⑦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實施方案、設計圖;⑧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建設竣工資料;⑨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施工合同書。
4 檢查驗收對象
承擔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和各類設施農業(花卉)項目的縣(市、區)及相關實施單位。
5 檢查驗收內容
5.1 建設任務完成情況
對照項目批復文件逐項檢查建設任務完成實績。設施栽培示范基地項目重點檢查設施建設面積、工程質量、配套設施設備及建成后的使用情況,苗木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重點檢查基地建設面積、各分項建設任務完成情況及工程質量。
5.2 資金到位使用情況
省級下達的項目資金和配套資金到位及使用情況。
5.3 組織措施落實情況
項目縣及項目建設單位為推進項目建設采取的具體措施辦法。
5.4 項目建設成效情況
包括種植花卉單位面積產量、產值增幅及農民增收的情況。
6 檢查驗收與備案制度
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實行三級檢查驗收和省級備案制度,即實施單位自查、縣級初級驗收,市級竣工檢查驗收,省級備案。
7 檢查驗收方法和步驟
項目竣工驗收采取自下而上的自查―初級驗收―竣工檢查驗收―備案程序。
7.1 單位自查
各項目建設單位應組織專人根據項目批復文件,逐項檢查落實批復任務的完成情況、建設質量和成效,以及省、市下達的項目資金和地方及建設單位配套資金到位使用等情況,并出具審計報告,連同項目建設單位提供的項目建設情況總結(含建設合同、工程決算書、竣工圖、驗收報告等),上報并申請縣林業局、財政局組織項目驗收。
7.2 縣級初級驗收
7.2.1 準備工作。檢查驗收工作由縣財政局、林業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或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服務機構完成;購置檢查驗收工具、文具等設備;學習檢查驗收方法、標準、要求;收集檢查作業設計說明書、圖紙,施工合同、自檢報告等資料文件。
7.2.2 驗收比重。全面驗收。
7.2.3 外業檢查驗收方法。
(1)鋼架大棚(溫室)外業檢查驗收方法。①面積測量: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鋼架(溫室)大棚內部長度、寬度,計算面積。②主體結構: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鋼架(溫室)大棚檐高、脊高、外遮陽高、跨度、開間、縱向立柱間距、頂高等。③配套設施:驗收時現場查對項目建設標準提出的主要配套設施設備是否配齊,主要配套設施是否達到要求。④材料質量:由實施主體負責提供生產廠家的質檢證明,或供貨單位的證明,或實施主體提供的證明,作為驗收附件。
(2)觀賞苗木生產示范基地設施外業檢查驗收方法。①田間道: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田間道長度和路面、路基寬度。質量符合《農業機械田間行走道路技術規范》(NY/T 2194―2012)。②生產用道: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生產用道長度和路面、路基寬度。質量符合《農業機械田間行走道路技術規范》(NY/T 2194―2012)。③蓄排溝: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蓄排溝長度和溝底寬、溝深。④噴溉設施:噴灌工程需符合《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07)。應審查技術文件是否齊全、正確;應檢查土建工程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和本規范的規定;應檢查設備選擇是否合理,安裝質量是否達到本規范的規定。應進行全系統的試運行,并應對主要技術參數進行實測。⑤滴溉設施:滴灌工程需符合《微灌工程技術規范》(GB/T 50485―2009)。應審查技術文件是否齊全、正確;檢查土建工程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檢查設備選擇是否合理,安裝質量是否達到本規范的規定。應進行全系統的試運行,并應對主要技術參數進行實測。⑥蓄水池:用皮尺或其他高精確度的儀器測量蓄水池容積。
7.2.4 檢查驗收標準。檢查驗收標準見附錄A。
7.2.5 檢查驗收成果資料。檢查驗收報告書、檢查驗收統計表見附錄B。
7.2.6 檢查驗收報告內容要求。①檢查驗收基本情況,包括驗收時間、驗收組織、驗收方法;②檢查驗收結果及評價;③完成任務情況分析;④建設資金籌集、投入和管理情況。
7.2.7 檢查驗收成果上報??h(市、區)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檢查驗收成果一式4份,于每年11月底前上報市財政局、林業局。
7.3 市級竣工檢查驗收
在縣級初級驗收的基礎上,由市財政局、林業局組織相關工作人員或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服務機構完成。
7.3.1 聽取項目實施情況匯報。聽取項目縣(市、區)及項目承擔單位對項目管理與實施情況匯報;觀看項目實施過程的錄像資料;開展檢查質詢等。
7.3.2 查閱項目文檔資料。項目縣(市、區)及項目承擔單位需提供的文檔資料主要包括:①項目申請、計劃批復、實施方案、自查自檢等文件資料;②項目資金撥付文件、會計賬表、管理制度等;③項目建設合同、工作總結;④項目實施過程中質量監查、錄像、照片等有關資料。
7.3.3 項目區實地檢查。實地檢查主要包括建設內容、建設面積和工程質量等內容。①建設內容:核對與項目批復文件的建設內容是否一致;②工程數量:實地測量,核對與項目批復文件的建設任務是否完成;③工程質量:檢查各項工程的建設標準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7.3.4 竣工檢查驗收方法標準??⒐z查驗收方法標準與縣檢查驗收相同;竣工檢查驗收結果的確定。①以實施單位為主體,檢查面積(長度、容積),市級竣工檢查驗收的核實數量與縣級初級驗收之比≥97%者,則按縣級初級驗收數量計算成效,否則,以市級竣工檢查驗收數量為準;②工程質量以市級竣工檢查驗收為準。
7.3.5 竣工檢查驗收成果。
(1)竣工檢查驗收報告內容。①竣工檢查驗收工作簡況;②竣工檢查驗收情況及結果;③工程典型經驗介紹;④主要存在問題和建議。
(2)竣工檢查驗收統計表。①竣工檢查驗收統計表(附錄B);②市級竣工檢查驗收與縣級初級驗收情況對比總表;③竣工檢查驗收結果評分表;④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表。
7.3.6 竣工檢查驗收成果上報。市級竣工檢查驗收成果于每年12月底前一式2份上報省財政廳、林業廳。
7.4 省級備案
縣級初級驗收后,將項目批復文件、經專家評審修改確認的實施方案及附件、工程招標文件、施工合同及施工圖紙、工程決算書及驗收報告、現場簽證材料(含影像材料、主材合格證、設備出廠證書等)、項目現場布置平面圖、項目實施總結及審計報告等材料作為縣級初級驗收報告附件,需逐頁蓋章,連同縣級初級驗收報告一并上報市財政局、林業局。市級竣工檢查驗收后將市級竣工檢查驗收報告及竣工檢查驗收結果評分表一起轉報省財政廳、林業廳備查。
8 評價標準和結果應用與處理
8.1 評價標準
8.1.1 資金到位使用情況(35分)。包括資金到位、資金使用和財務管理等指標。主要評價資金的撥付、列支、核算、管理執行有關專項資金管理規定的情況。
8.1.2 建設任務完成情況(55分)。按任務完成的百分率計算得分。主要評價項目技術方案是否科學、項目實施是否規范到位、建設任務是否完成等。
8.1.3 項目管理情況(10分)。主要考核項目縣在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科學指導、確保成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考核項目在提高產量、產值,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成效;檢查內業資料,包括照片錄像資料以及文檔管理情況(附錄C)。
8.2 結果應用與處理
8.2.1 縣級初級驗收結果應用與處理??h級初次驗收不合格的,由縣林業局、財政局向項目單位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項目單位限期整改;第2次驗收不合格的,項目縣林業局、財政局必須及時上報市林業局、財政局,市級項目由市林業局、財政局取消項目補助,收回市級補助資金;省級項目轉報省林業廳、財政廳,由省林業廳、財政廳取消項目補助,收回省級補助資金。
8.2.2 市級竣工檢查驗收結果應用與處理。市級竣工檢查驗收結果評判實行百分制,計分采用量化指標,滿分為100分(附錄C)。根據得分的不同情況將考評結果劃分為4個等級:總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為優秀;80~89分(含80分)為良好;70~79分(含70分)為合格;70分以下為不合格。
(1)省級財政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竣工檢查驗收結果應用與處理。市級竣工檢查驗收不合格的,由市林業局、財政局向項目單位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達不到竣工要求的,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市級對檢查發現存在弄虛作假、套取補貼資金的項目,取消項目補貼資格,收回補貼資金,情節嚴重的暫停該縣(市、區)下一年度補貼項目。
(2)市級財政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竣工檢查驗收結果應用與處理。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按批復的項目內容、數量、標準及時間要求完成,經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經市級竣工檢查驗收任務完成率100%以上的,項目驗收為合格,且申報單位建設項目(溫室、大棚)或苗木基地內的花卉苗木栽培面積必須大于申報建設項目(溫室、大棚)面積80%的,予以全額補助;50%~80%的按比例補助;50%以下的不予補助;經市級竣工檢查驗收任務完成率低于100%的,驗收為不合格,市級對檢查不合格的項目,由市林業局、財政局向項目單位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達不到竣工要求的,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市級對檢查發現存在弄虛作假、套取補貼資金的項目,取消項目補貼資格,收回補貼資金,情節嚴重的暫停該縣(市、區)下一年度補貼項目。實施多個項目的單位任務完成率按補助項目資金權重加權計算。任務完成率(%)=符合質量要求的實際完成數/批復任務數×100。
9 參考文獻
[1] 曉峰.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項目通過竣工驗收[J].農業工程,2014(4):43.
[2] 李.水稻輕型栽培機械化技術規范[J].貴州農機化,2001(6):26-27.
[3] 何少波.規范和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管理工作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9):30-32.
[4] 阮雅琴.農業產業化項目扶持資金管理亟待規范[J].杭州(周刊),2016(2):42.
[5] 袁靜.規范農業項目資金管理的對策和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5(1):142.
附錄A 項目建設標準和要求
1 省級財政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質量標準
1.1 智能溫室
1.1.1 主體規格。檐高≥3.0 m,脊高≥5.0 m,外遮陽高≥5.5 m。每拱跨度8.0~12.0 m,開間4.0~8.0 m。
1.1.2 結構材料。鋼結構骨架使用質量不低于Q235優質鋼材,所有鋼架及構件均采用熱鍍鋅材料,并經防老化、耐腐蝕處理,風載≥0.75 kN/m2(相當于11級大風以上)?,F場組裝不經焊接工藝,確保溫室密閉性。
1.1.3 覆蓋材料。透光覆蓋材料使用適合南方氣候特點的長壽型PEP利得膜,厚度≥0.15 mm,透光率≥85%。
1.1.4 遮陽系統。需安裝雙層遮陽網,可根據生產用途選擇使用合理遮光率的針織遮陽網;配備電動和手動2套控制系統。
1.1.5 降溫系統。水簾厚度≥10 cm,蜂窩孔直徑≤9 mm;風機功率≥1 kW,排風量≥40 000 m3/h。如設有側通風,需加裝防蟲網。
1.1.6 排水。水槽須用熱浸鍍鋅或熱浸鍍鋅板冷彎成型,壁厚不少于2.5 mm,并滿足最大排雨量≥120 mm/h的要求;落水管為PVC,直徑≥110 mm。
1.1.7 其他。溫室四周裙墻需磚砌。配備移動苗床的智能溫室,移動苗床面積應占智能溫室面積的70%以上,地面硬化率≥60%;無配備移動苗床的,地面不需硬化。
1.2 大跨度生產蔭棚
1.2.1 主體框架結構??缍取?0 m,縱向立柱間距≤6 m,可根據生產用途選擇使用合理遮光率的針織遮陽網。
1.2.2 灌溉設施。每跨配備1臺大型多用途移動噴灌車。
1.2.3 地面處理。由機械平整土地,整成折扇型地面,斜度為 ≥2°,地面鋪設≥8 cm厚小碎石,覆蓋園藝地布,并設排水溝。
1.3 連拱鋼架塑料大棚
1.3.1 大棚規格??缍取? m,肩高≥2 m,頂高≥3.6 m,開間≤4 m。
1.3.2 水槽。用熱浸鍍鋅或熱浸鍍鋅板冷彎成型,壁厚不少于2.5 mm。
1.3.3 覆蓋材料。覆蓋層采用適合生產需要的長壽型PEP利得膜或長壽型PEP利得膜和針織遮陽網。
1.4 拱形鋼架塑料大棚
1.4.1 大棚規格。主骨架采用國產熱鍍鋅鋼管,棚體高度≥2.5 m、寬度≥6.0 m,拱間距≤1.3 m。
1.4.2 覆蓋材料。覆蓋層采用適合生產需要的塑料薄膜和針織遮陽網。
1.5 觀賞苗木生產示范基地
1.5.1 田間道。路面寬3~4 m,路基寬3~4 m,縱坡標高應高出地面≥0.5 m,路面采用泥結碎石,質量符合《農業機械田間行走道路技術規范》(NY/T 2194―2012)。
1.5.2 生產用道。路面寬1.0~1.5 m,路基寬1.5~2.0 m,路面高出地面≥0.3 m,采用砂性土夯實,質量符合《農業機械田間行走道路技術規范》(NY/T 2194―2012)。
1.5.3 蓄排溝。溝底寬≥0.3 m,溝高≥0.3 m,溝底為C15混凝土底板厚度為10 cm,溝壁為12墻磚,并用M5水泥砂漿抹面 1 cm。
1.5.4 噴溉設施。噴灌工程須符合《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07)。
1.5.5 滴溉設施。滴灌工程須符合《微灌工程技術規范》(GB/T 50485―2009)。
1.5.6 蓄水池。采用鋼筋混凝土砌成;全埋式或半埋式蓄水池也可采用磚混結構砌成。
2 市級財政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質量標準
2.1 溫室
連片建設面積2 000 m2以上,各項性能參數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2.1.1 主體規格。檐高≥2.5 m,脊高≥4 m,外遮陽高≥5 m。每拱跨度6.0~12.0 m,開間3.0~8.0 m。
2.1.2 主要性能指標。風載≥0.75 kN/m2(相當于11級大風以上),最大排雨量≥120 mm/h,電源參數220 V/380 V,50 Hz。
2.1.3 材料及工藝要求。①鋼結構骨架使用質量不低于Q235優質鋼材,所有鋼架及構件均采用熱鍍鋅材料,并經防老化、耐腐蝕處理;②透光覆蓋材料使用適合南方氣候特點的長壽型PEP利得膜,厚度≥0.15 mm,透光率≥85%。
2.1.4 設備要求。配備風扇水簾降溫系統、加溫系統、供水及澆灌系統、外遮陽系統、卷膜通風系統等。
2.2 標準鋼架大棚
連片建設面積2 000 m2以上,各項性能參數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2.2.1 標準鋼架大棚規格。跨度≥6 m,肩高≥2 m,頂高≥3.6 m,開間≤4 m,拱間距≤1.3 m。
2.2.2 立柱。采用4 cm以上熱鍍鋅管,設置抗風鋼絲繩或抗風內支撐,四周手動或電動卷膜。
篇9
關鍵詞:社區產業;農業產業化;升級
山東省諸城市是全國農業產業化和山東“多村一社區”模式的發源地,為了探索諸城市農業產業化深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在對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就如何發展社區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深化升級進行了思考。
1 發展社區產業提出的動因
1.1 發展社區產業是市場變化的要求
近年來,國內國際市場對農產品需求表現出多樣化趨勢,在快速經歷了數量型和質量型階段之后,開始進入了“優質、營養、安全”為標志的營養階段,消費由“種什么吃什么”變為“吃什么買什么”,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從而出現低檔次產品出現積壓、農業效益下降。面對這一變化,農民表現出極不適應。一方面思想不適應,認識不到位,對買方市場的事實難以接受,缺乏心理準備;另一方面生產不適應,面對以質量為主的買方市場無能為力,出現生產難的局面。這些不適應導致產業發展受阻,徘徊不前。要走出低谷,諸城提出了以社區為單元,發展社區產業,擴大農業規模、提升質量的理念和決策,擴大了市場,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1.2 發展社區產業是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
以前,由于農民各自為戰和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規劃、發展產業,造成重復規劃、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產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重復建設,規模小、檔次低,搶市場,惡性競爭,導致不必要的內耗?;刂貜徒ㄔO,由于各地處于不同的產業調整期,導致產業趨同,難以形成體現地方特色、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經濟,缺乏競爭力。象生姜、大蒜、生豬等都出現過價格大幅波動,價低傷農現象時有發生。發展社區產業,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有效整合信息、技術、空間等資源,解決了重復建設、單打獨斗問題,推動產業化健康發展。
1.3 發展社區產業是結構調整的要求
諸城市依據資源狀況、產品規模和組織化程度,重點培育發展了12大主導產業,各社區作為落實主體,突出特色,找準結合點,加快了特色產業培植。象諸城大源社區蛋雞、東山社區的特種動物、岳家莊社區的甜瓜、東樓社區的大蒜等都已成體系、成規模,成了社區的主導產業,培育了產業化深化升級新的生長點。
2 發展社區產業的基本原則
發展社區產業的指導思想是: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產業化水平為目的,以資源共享為基礎,立足自身優勢和特點,建立規模更大、檔次更高的龍頭企業和基地,促進產業間相互融合,形成各產業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工作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2.1 市場取向的原則 即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依托產業基礎和合作發展前景廣闊的龍頭企業,通過科學引導,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好、投資回報高、環境污染低的產業,使產品總量和品質結構都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2.2 形式多樣原則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不同產業有不同特點,加上農民的認識水平和覺悟程度不盡一致,發展社區產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發展模式上,企業直屬基地、家庭農場、合作社社員共同參與;在土地使用上,采取承包經營權轉讓、出租、互換、折股等形式,實現土地集中經營。
2.3 優勢互補原則
社區產業發展必須能夠使資源、勞動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得到優化組合,實現優勢互補,不僅要夯實第一產業,還要大力發展加工業,大力發展信息、勞務等現代服務業,實現三次產業的良性互動,促進產業更快發展和深化升級。
2.4 持續發展原則
發展社區產業要注重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堅持發展不動搖,注重政策和規劃的連續性,克服短期行為和各自為主的現象發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 發展社區產業做法和成效
3.1 統籌規劃
根據全市確定重點抓的12大主導產業的總體發展規劃,各社區按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一區一業或多區一業”原則,以社區為單元,以區域化、規?;?、標準化為目標,發揮當地的種養習慣、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規劃發展產業;同時,注重市場布局合理化和產、加、銷一體化,形成完整產業鏈條。象諸城的東樓社區,大蒜生產已發展到近萬畝,占社區總耕地面積的30%,同時幅射帶動了周邊潘莊、松園、箭口等社區大蒜生產,總面積達到了3萬多畝,成為當地區域性主導產業。岳家莊社區的甜瓜產業,面積達到1560畝,參與農戶達到718戶,生產的甜瓜通過了農業部有機農產品認證,注冊了“新蜜牌甜瓜”商標,同時,建設了20畝甜瓜交易市場和網上交易平臺。目前,“新蜜牌”有機甜瓜已進入了青島佳世客、北京超市連鎖集團等大型超市。2012年,甜瓜畝均純收入1.4萬元,僅甜瓜一項,社員畝均純收入就達到1.2萬元。
3.2 強化引導。3.2.1 龍頭引導
各社區根據市里的重點產業,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建設和培育壯大,全市建成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8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48家,過10億元的8家,過百億元的有諸城外貿、得利斯等2家。在龍頭引導帶動下,建成規?;B殖場1000多處,建設產品基地40多萬畝。僅諸城外貿公司肉雞一體化體系就形成年產父母代種雞200萬套,商品代雛雞1億只,加工凍雞15成噸、出口5萬噸,加工熟食8萬噸規模。
3.2.2 政策引導
諸城市政府為鼓勵各社區發展特色產業,出臺了資金投入、科技服務、土地流轉、家庭農場、龍頭企業以展、農產品商標注冊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多方面力量參與社區產業發展。全市現有家庭農場572家,專業合作社1176家。惠發食品公司,經過十年發展,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江北最大的肉丸生產企業。
3.2.3 教育引導
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該市制定實施了《農業標準化生產指南》,利用算賬對比方法,教育群眾認識生產安全食品的效益和潛力。同時抓好技術培訓,做到戶戶有個明白人。另外,定期組織科技人員常深入田間、大棚巡回指導,為發展安全食品奠定基礎。目前,全市培育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及名牌產品53個,其中全國馳名商標15個、省著名商標38個。
3.3 典型示范。
該市對產業發展好、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社區,及時總結經驗,樹立樣板推廣,通過實實在在的身邊事例引導社區產業發展。象東山社區的特種養殖就是全市的一個示范點,通過社區書記孫萬紅算賬對比,激發了群眾搞特種動物養殖的積極性,全市發展起特色養殖社區34個,年出欄特種動物1200萬只以上,占全國的1/3。
3.4 服務保障
市鎮(街道)圍繞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和資金、信息、購銷搞好全方位服務,建立了100多個相關服務組織,創新建設農業科技遠程視頻培訓、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農業影視點播、測土配方信息查詢和檢測信息同步共享等“五大服務平臺”。各社區在服務中心也成立了技術指導、土地流轉、合作組織、勞動就業等服務窗口,拓寬了服務領域,豐富了服務手段,形成了覆蓋面廣,服務手段齊全的服務網絡。全市累計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6萬畝,解決了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2012年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特種動物人工授精等65項;象見屯社區通過上聯專家,下聯農戶,大力發展蛋雞生產,成為遠近聞名的蛋雞養殖特色社區。
篇10
關鍵詞: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河南;龍頭企業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3年度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020213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引言
2011年6月,國務院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將中原經濟區列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并指出中原經濟區是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國務院在《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并指出河南是人口、糧食和農業生產大省,新興工業大省,解決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河南省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背景下積極進行農業現代化發展。目前,河南省農業產業化已進入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階段。發展農業產業集成為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地公司和機構的集合。而所謂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就是要實現特色農業與產業集群的互動,故我們可以把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界定為:基于當地獨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特色人文環境,以某一主導產業為中心,大量與產業有關的支撐機構如:如組織、協會、科研機構、大學、咨詢中心等由于共性或互補性在空間和地域上集中,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而形成的網絡集合體。簡單地說,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就是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特色農業關聯產業在一定范圍內的集聚。
一、河南省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產業集群處于形成階段、且發展迅速。河南鄉鎮企業的出現始于20世紀80年代,堪稱農業產業化的雛形,90年代中期向縱深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現象開始展露。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中原經濟的重視,已經給予的各種惠農政策,加之傳統制造業轉型的催生等外力作用,同時河南依靠特有的區位優勢,憑借方便的交通,依托獨有的農產品種類,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步入快速發展軌跡。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河南擁有產業集群388個,在全省范圍內初步形成了兩條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鏈:一條是以小麥―面粉―面制品的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鏈;一條是以畜禽―屠宰―肉制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鏈。
(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不斷完善。農業產業集群在河南的表現模式可以歸結為以下四種:1、“公司+農戶”模式;2、“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3、“公司+基地+農戶”模式;4、“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四種模式雖然不能完全的以后一種模式發展取代前一種發展模式,但是他們代表了農業產業化過程的不斷完善,在河南省由于不同區域在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市場環境和集群的形成過程等差異使得這四種發展模式是并存的,但是毫無疑問的,第四種模式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三)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初具規模的龍頭企業群體已經在河南成巍然之勢,這些行業中的佼佼者的產品量位居國內前列。2012年,河南省有3,00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分別為60家、562家和2,502家。全省食品加工已擴張到23個門類、24個行業。方便面、火腿腸、速凍食品等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上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年銷售收入排在全國同行業的第二位,居全省各行業之首。到2011年,全省糧食加工產量高達3,450萬噸,居全國首位,并連續3年維持不變;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和速凍食品生產基地都在河南這片沃土扎根成長。2012年河南省有17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與此同時,等待上市的后備企業還有8家。
(四)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卓有成效。通過國家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政策的不斷加強和完善,河南一大批農產品已經樹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時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如新鄉的強筋小麥、原陽的大米品牌、開封的有機西瓜、中牟的黑蒜、信陽的毛尖、“雙匯”的火腿腸、“三全”的湯圓、“思念”的灌湯水餃等優質品牌叫響于全國,遠銷英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區。2012年,本省食品行業被命名為“中國名牌”的就有23個農產品品牌,被國家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就有5家。品牌最終帶來了終端消費市場的實際效應,在全國市場份額中,每10個湯圓中“三全”占了6個,每10個餃子中“思念”占了5個,每10根火腿腸中“雙匯”占5根?!八寄睢彼賰鍪称愤B續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有價值品牌”,品牌價值評估超過40億元。
二、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農產品團體品牌缺失。近年來,河南省加大力度發展特色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三全”、“思念”已經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但是總體而言,已經形成的名牌農產品的馳名度更多的只局限于本省,全國范圍內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應不強。難以利用產業集群與品牌的互動關系,充分發揮名牌產品的品牌優勢和效應。仍以“三全”食品為例,盡管“三全”是中國速凍食品行業里最優秀的企業之一,但是北京60%的超市卻被臺灣“龍鳳”食品所占據。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特色農業團體品牌缺失拖累了企業品牌,以至于特色農產品長期服務于中低端消費群體,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大大減弱。因此河南特色農產品在發展中存在于強大農產品加工陣容不相匹配的品牌成長不良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特色農產品品牌第一步發展壯大的軟肋。
(二)農業產業集群規模較小,產業鏈條較短。目前,除了“雙匯”、“三全”、“思念”等幾個核心企業所處的產業集群外,大多還是以規模較小的、零散的產業集群為主。大多集而不群,更多的只是同類之間的簡單扎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項目很少,無法做大做強完整產業鏈。以新鄭紅棗為例,雖然新鄭被譽為“大棗之鄉”,但是棗樹的種植多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生產環節趨同,大棗的質量不高。而且很多農戶將大棗采摘下來直接進行銷售,產品的季節性使大棗低水平競爭嚴重,加之不存在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增值,使得農產品帶動農戶增收不強??傮w而言,河南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從而限制了產業鏈自身的垂直方向的延伸,農業很難擺脫自己自足的困境,真正實現產業化。
(三)農業技術水平低,有待提高。河南省已經形成的農業產業集群是以適用、簡單技術應用為主。集群內員工素質普遍較低,大多數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使得企業自主創新的勞動力技能基礎嚴重缺失。河南省雖為農業大省,但是由于產學研分開,帶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技術和知識傳播慢等問題,使得河南并不是農業大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例,由于農業精深加工技術稀缺,造成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沒有體現區域特色。河南省正在大力推行“三化”建設,即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各地市政府都在所轄的行政區域內推行“三化”,但是各個地方對資源、市場、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底數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確定主導產業。雖然也注意到了主導產業的選擇,但卻有明顯的主導產業選擇雷同和主導產業選擇過于分散的特征,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偏離了產業化的初衷。此外,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不結合市場實際,注重眼前利益,混亂無序發展的問題比較嚴重。
三、河南發展特色農業集群的思路
(一)河南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模式選擇
1、把握地域特性,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種模式最適合地區資源條件豐富,有明顯區域特色的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經由規?;纳a,產業鏈的開發,加之市場化運作然后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河南擁有獨特的種植小麥、棉花、大蒜特色產品的自然優勢、以這些特色產品為核心,發揮聚斂性,吸引大量互補和相關聯的服務人員和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用專業化和規?;A得競爭優勢。
2、依托市場優勢建立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種模式的產業集群是以區域特色專業市場(如花卉、蔬菜市場)或者以大城市市民市場需求(如觀光休閑需求)為基礎,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參與交易中間商的增多,生產規模擴大化,產業開發幅度更大,市場運營流暢而成為當地的龍頭產業。隨著經濟發展的進一步強化,使得周邊的小型企業集聚成群,形成規模小群體大的企業群,而相關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則市場相對集中,配套服務體系完善。如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更有著中國蔬菜之鄉的美稱。以市場需求為依托形成包括農戶、農業生產基地、農業園區及加工、運銷企業等經營主體空間集聚的農業產業區域。
3、以企業為龍頭帶動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種模式的產業集群一般形成于基礎農業發展具有一定優勢的地區。產業集群在形成前區域內經濟幾乎全部都是農業經濟,大體可以看作是一種均質農業區域。隨著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部分地區普遍出現以當地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加工企業,而其中最具經濟優勢的企業毫無疑問的成為新的龍頭。而伴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的規模不斷加大,產業鏈拉長而帶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此特色產業向四面延伸,逐漸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而成為最佳特色產業集群。如河南漯河的雙匯集團,利用當地優勢農作物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覆蓋河南全身及安徽、山東、陜西等周邊地區的生豬養殖基地,已完善了從科研到生產、加工、保鮮,直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
(二)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
1、制定合適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規劃。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規劃強調區域的非均質性,試圖通過發展區域的個性即特色,形成區域差異來培植農業地區競爭力。在制定產業集群規劃時,政府應組織力量對河南省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作一次詳細的調查和摸底,分行業了解掌握全省特色農業的發展規模及地域分布,并集中力量對各地發展特色農業的適應性和可行性做細致的分析,并作相應宏觀上的發展規劃和布局。通過行政和經濟的限制和鼓勵手段,通過層次規劃逐步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縣一品。
2、選擇合適的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在產業集群建立伊始,各個地區在研究和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時,一定要堅持兩種思維方式:一種依托區域資源優勢按照“資源特色明顯,比較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的原則構筑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一方面可以通過區位商測算來敲定優勢特色農業;另一種思維方式,從市場需求中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某種產業,需求很大,但是沒有人做,或是做得很不好,這樣的產業也可以作為我們的主導產業。在首選特色產業上要存量造優,后在大量產業中挑選出競爭力最強,前景展望最佳的產業集群優先發展。若本地區無此特色產業,則可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也即“無中生有”。為何引入,源于只有內生的才能在本地極具競爭力,具有優先發展的優勢。
3、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堅持以政府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培育和加強企業研發創新農業技術的意識。從政府的科技專項經費中安排一定數額的引導資金建立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基金,有針對性地投入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促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市場化、產品化轉化。如,2012年6月27日,河南農業大學與31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校院、校地、校企合作協議,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發展與成果轉化。
4、加強產業集群內品牌的培養。特色農業實現價值的載體是品牌建設。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品牌總是把地區名稱融入其品牌,代表著生產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它對最終產品質量的影響程度明顯高于工業產品,消費者也因此更看重特色農產品的集群品牌。在國外,農業集群品牌是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如荷蘭、德國、美國的產業群,這些享譽世界的農業產業集群,總是有一個共同點:即創造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農業產業集群品牌。政府要有效制定集群內的行業法規、產品服務體系等,并有效引導該群體內的企業遵守,做到正面引導和維護良好市場環境的作用。
四、總結
依托政策支持和國家中原濟區建設正在向縱深發展,中原經濟區建設雖然涉及眾多方面,但是筆者認為,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的河南,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中原經濟區籌劃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中心,堅持農業現代化,堅持農業的工業化。發展農業的過程始終圍繞如何提高特色農業投入產出比,推動廣大務工群眾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借此加大自身的收入,如何利用地區優勢開發特色農業等問題。集中發展特色農業是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最佳選擇。當然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一種表現,也必定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河南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建設可以借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東風快速地完善發展,因此河南省政府應該重視農業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穎,陸程程.特色農業發展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