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8:2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建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建筑論文

篇1

現代建筑設計方法主要就是指針對現代建筑的建設,全面的設計其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采用到的各個施工環節和施工步驟,進而為后續的現代建筑施工打好堅實的基礎,保障其施工過程的順利進行,就當前現代建筑的發展來說,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所包括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不僅僅包括傳統建筑工程項目的建筑結構以及其它建筑組成部分的設計,還包括了建筑電氣系統、建筑給排水系統以及暖通空調系統的設計等多個方面,并且這些方面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不斷的提升。針對這種變化來說,針對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法進行必要的創新也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一些傳統設計方法的話,很難滿足這些新出現系統的設計要求,也必然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導致各種設計問題的出現,影響其后期的正常使用。

2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1綜合性原則

針對當前我國現代建筑的基本發展現狀來看,其表現出來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這種綜合性不僅僅體現在現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統和結構越來越復雜,更體現在這些系統和結構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必然就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現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體到現代建筑的設計階段,也應該充分的關注到這種綜合性的要求,對于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也應該遵循這種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即在具體的設計中要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思考,避免出現單獨拿出一個現代建筑子系統進行設計創新現象的出現,這樣即使提升了該子系統的設計水平,也很難對于整個的現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會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針對現代建筑設計方法進行創新就應該抓住這種綜合性,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創新,這是最為基本得一個原則。

2.2動態性原則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還應該遵循動態性的基本原則。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相比,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是比較明顯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僅僅依靠穩性的靜態設計就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目的,而隨著當前現代建筑的不斷發展,其動態性設計的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在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中也應該遵循這種動態化的設計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體現出動態化的趨勢和設計目的來。具體來看,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主要就是指現代建筑的設計不應該是靜止不動的,應該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過程進行動態化的設計,尤其是要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進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設計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設計的活力,保障現代建筑設計的水平。

2.3最優化原則

在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中還應該遵循最優化原則,這也是現代建筑具體設計的一個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設計的最優化,才能夠體現出現代建筑設計的目的和價值,因此,不論是如何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都不能夠脫離開這一個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時時刻刻的注意這種最優化原則的體現。

3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的具體表現

3.1針對現代建筑的功能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根據其設計的最終目的來看,著重加強對于現代建筑功能實現的設計是最為根本的一個設計創新要求,也應該作為最為典型的一種設計創新表現形式,因此,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就應該重點圍繞著這種功能的實現展開,無論是對于具體現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選擇設計,還是針對整個現代建筑內部空間組織結構進行設計,都應該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現代建筑的功能為基本目的,并且這也是滿足現代建筑需要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

3.2針對現代建筑技術選擇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來說,相應的施工技術選擇必然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過程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必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表現形式,具體來說,針對這種現代建筑具體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是比較繁瑣的,因為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術類型是比較多的,針對不同的施工對象選擇不同的施工技術是極為必要的,也是現代建筑技術選擇設計創新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強現代建筑設計的藝術美感

對于當前現代建筑的設計要求來說,在美感和藝術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來說,具體的設計方法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創新以適應這種不斷提高的美感和藝術感要求,對于這一創新表現來說,主要就是要求相應的設計人員必須與時俱進的加強對于相關現代建筑美感和藝術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學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最終提升現代建筑的設計水平。

3.4加強對于現代建筑設計經濟性的思考

針對當前現代建筑設計來說,其經濟性要求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這種經濟性設計要求的提升也就對于具體的設計方法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在具體的設計中應該把經濟性作為比較關鍵的一個因素進行思考,進而無論是對于施工材料的選擇,還是對于具體施工技術的確定都應該考慮到經濟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順暢。

4結束語

篇2

墻體材料革新“十五規劃”發展重點說道,新型墻體材料要適應建筑功能的改善和建筑節能的要求,積極發展利用當地資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強度、多功能、系列化、能夠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墻體材料。積極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是國策之一。

關鍵詞:新型節能墻體材料

abstract

thewallbodymaterialreformsthedevelopmentpointof"15programmings"tosay,thenewwallbodymaterialwantstoadaptbuildingfunctionofimprovementandbuildingtherequestwitheconomyenergy,theaggressivedevelopmentmakesuseofalocalresources,imbecilityconsume,lowpollution,highperformance,highstrength,multifunction,theseriesturnandcanraisethenewwallbodymaterialwithconstructionefficiency.developingnewwallbodymaterialactivelyisactivelyoneofthenationalpolicieses.

keywords:neweconomyenergywallbodymaterial

引言

在現代社會,人類不但講究住的舒服,還有住的健康。墻體材料改革可以節約材料,節約資金,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可以促進住宅建筑的節能。

所謂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不能損害后代的利益。原國家建材局結合建材工業的發展實際,把搞好資源綜合利用、搞好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建材工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徑,制定了建材工業的發展規劃。

一、墻體材料現狀

墻體材料包括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砂漿、混凝土砌塊、混凝土空心砌塊、毛石、毛料石等。

實心粘土磚消耗大量粘土,嚴重占用耕地,大大不利于可持續發展。2002年有170個城市簽訂了于2003年6月底前在城市內全面禁用實心磚的協議。采用實心粘土磚的民用建筑每平米應多交14元的粘土磚“限制使用費”和50元的“調節稅”。

在我國城市采用砌塊建筑的差別和發展都是很大的。從1995年起,上海市開始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成10個住宅試點小區,總面積達1,000,000平米。至1997年擴大到44個,總建筑面積達4,500,000平米.

二、墻體材料改革途徑

(一)墻體改革途徑之一—燒制品

《燒結空心磚和空心砌塊》(gb135452003)已頒布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按主要原料分為粘土空心磚和砌塊(n)、頁巖磚和砌塊(y)、煤矸石磚和砌塊(m)、粉煤灰磚和砌塊(f)。

空心磚和空心砌塊的強度等級為mu10、mu7.5、mu5、mu3.5和mu2.5。體積密度分為800、900、1000和1100級,孔洞率大于等于40%。

空心磚與實心磚相比較,其優點是可減輕結構自重,磚厚較大,可節約砌筑砂漿和減少工時。此外,粘土用量和電力及燃料亦可相應減少。

(二)墻體改革途徑之二—蒸壓制品

蒸壓制品是指不含水泥或含少量水泥而通過蒸壓養護方式使磚或砌塊結硬的制品。

蒸壓灰砂磚是1880年德國人威廉·米哈伊爾博士發明,至今已有120多年的生產歷史。主要原料是砂和石灰,適用于就地取材,不占用耕地,生產耗能低,磚強度高,外觀幾何尺寸規整,放射性低,應稱得上是環保產品。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此磚,以240mm*115mm*53mm的實心灰砂磚為主。由于磚塊小、自重大、耗料多、生產成本高且抗壓強度低、抗剪強度差,無法與燒結磚競爭,導致目前發展困難急需改革。

專家建議以生產塊大質輕的灰砂空心磚來減輕建筑物重量,提高灰砂磚建筑物抗震性能,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泡沫混凝土砌塊屬于多孔混凝土砌塊,有水泥泡沫混凝土砌塊和硅酸鹽泡沫混凝土砌塊兩種。在工廠主要用于框架結構,現澆混凝土結構建筑的外墻填充、內墻隔斷,也可用于多層建筑的外墻或保溫隔熱復合墻體,還可根據設計在現場澆筑泡沫混凝土墻體。

下列情況不得使用泡沫混凝土砌塊:建筑物基礎;處于浸水、高溫和受化學侵蝕的環境;承重制品表面溫度高于80攝氏度的部位。

泡沫混凝土砌塊的性能及優點:主規格尺為880mm*380mm*240mm和880mm*430mm*24,一般密度在300~1000kg每立方米。采用厚度為200~250mm的泡沫混凝土砌塊外墻相當于490mm厚實心粘土磚外墻的保溫效果,保溫隔熱性能好。吸聲能力強,防火防水性能好,完全抗凍,收縮裂縫較少。

(三)墻體改革途徑之三—膠凝制品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節土、節能,符合國家基本政策,.承載力高,相同強度等級塊材和砂漿的砌體抗壓強度是磚墻的1.5~1.8倍。其孔洞率50%,較磚墻輕,可減輕基礎荷載,因而可減少基礎材料用量。它有以下優點:施工快,墻厚較標磚薄,可節省結構面積。商品砂漿:品質穩定、節約材料,有利于文明施工和環保,且可配制出適應新型墻體材料所需的性能。砌塊墻體:多層砌塊墻體住宅造價較相同層數磚混房高出5%~10%,但保溫性能好,在北方尤為突出。多功能砌塊是為實現建筑節能而發展的,如抗震、承重、保溫、裝飾作用等。

此外還有混凝土多孔磚、粉煤灰空心砌塊等。

三、墻體材料改革意義

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都需節能。居民建筑的能耗以采暖占主要部分,熱水供應15%,電氣照明14%,炊事6%,采暖65%。隨著建筑業發展,其用能已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1/4以上。墻體材料改革最顯著的意義就是建筑節能以及環境保護。保溫隔熱節能建議:采取單一材料較理想,施工方便,效率高;采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墻外貼苯板;采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苯板夾芯墻;采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孔內填苯板;采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空腔內插入苯板;外墻保溫常用eps板、復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

四、國外墻體材料生產應用簡介

常見的有混凝土砌塊、紙面石膏板、灰砂磚、加氣混凝土、復合輕質板?;炷疗鰤K在美、日已成為墻體材料主要產品,約占總量的1/3。美國是紙面石膏板的最大生產國,目前年產量已超過20億平米,日本產量為6億平米。近年來還有許多生產建筑用磚的新動向,如不用砂漿的磚、高強度壓力硬化磚、巨型陶瓷磚、可切割的混凝土磚、生態磚、環保地磚等。國外還生產應用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織物增強混凝土,能承受較強預應力和拉力,從而使生產薄壁混凝土構件成為可能。

總結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生產技術進步,磚和砌塊生產構造多樣化、材料多樣化已成為必然,承重水平孔洞空心磚、輕質高強材料的發展研制提上日程。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施工技術擴大砌塊應用范圍,發展輕質隔墻板,繼續節約建筑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是現實的。

回首往昔,展望未來,節能型住宅的普及應該不遠了。

【參考文獻】

[1]丁大鈞,砌體結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

2唐岱新,砌體建筑的發展和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

篇3

首先,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茖W發展觀是要求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應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創新應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打破傳統施工管理模式,整體把握和研究管理中的各項影響因素,并逐一進行分析,突出創新,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其次,是企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速,競爭激烈殘酷。這種市場環境奠定了創新在建筑企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地位,要求建筑施工企業要在成本控制、質量管理、進度控制上突出創新,初步實現建筑企業制定的目標,以此使建筑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再次,是建筑施工企業謀求發展的時代要求。為了與國際建筑市場接軌應不斷加強建筑施工管理改革,在施工管理中尋求新方法、新路徑、新思維;最后,是建筑企業自身管理的需要。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在施工管理實踐中解決。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業只有在施工管理中不斷進行創新,探索出切合實際市場環境的施工管理新模式,才能保證建筑企業穩步發展。

2綠色施工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作為環境污染的源頭之一,建筑企業推行綠色施工管理非常必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施工方面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建筑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對自身進行改革和創新,實行綠色施工管理理念,提高施工質量。人們必須認識到施工管理質量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誰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質量完成工程建設,誰就能夠占有一定的優勢,這也是企業取得長足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斷完善的法制社會進程中,我國建筑市場的法律法規還有待于完善,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建筑市場仍存在一些不良競爭的現象。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地創新建筑施工管理理念,以逐步規范建筑市場的發展。在進行創新過程中,企業應該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強建筑市場的健康發展。

3建筑綠色施工管理措施

3.1組織管理

組織管理,首先設計和建立科學、完善的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制定詳細的綠色施工目標和管理制度,從而使施工整體任務在綠色施工管理體系支配下,建筑參建各方都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保證綠色施工各項工作順利進行。首先,建立兩級綠色施工管理機構,一級機構包括施工單位、建立單位、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二級機構主要指施工單位成立的負責管理的機構,例如綠色施工管理小組等。這兩級施工管理機構全權負責整體綠色施工管理工作,兩級機構的第一責任人應分別由施工和建設單位項目經理擔當。各級機構應挑選綜合素質高的人員負責處理分項任務和協調。以管理責任人為節點積極調動人員從事綠色施工管理的熱情,以此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綠色施工管理。其次,施工過程中,明確劃分不同單位的管理任務。準確掌握各項任務具體負責的單位和部門,為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施工出現錯誤,監督各部門任務完成情況,從而及時協調單位間的施工任務,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建立有效的內外信息傳遞機制,使施工單位各部門準確把握外部政策變化及項目內綠色施工的整體情況。

3.2人員安全與評價管理

人員安全是保證建筑工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施工時應從施工人員生活和施工過程兩方面進行管理。為員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對員工飲水、膳食及住宿環境的管理,爭取為員工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為工程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施工過程中應制定詳細的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規范施工行為,定期舉行培訓活動提高員工安全施工意識,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為綠色施工管理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按照綠色施工管理體系,組織專門的評估小組,對施工效率及時的評定,及時糾正偏離綠色施工管理目標的行為,提高綠色施工管理效果。

4建筑企業施工管理創新措施

企業發展壯大靠的是人才,人才是創新的基礎,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企業不僅要引進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更應該知人善用,合理利用人才資源,以快速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專業性,促進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實施,這也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優勢的一個方面。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并根據工程建設的需要建立一支專業人才隊伍,發揮經濟管理、法律等方面人才的專業技能,以促進企業管理全方面的發展。對建筑施工企業進行積極推行創新管理,能夠保證企業的活力與生機。與此同時,如果能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對企業一些管理部門進行相應調整,詳細而深入地對相關工作人員的特長與才能進行了解,便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在此基礎上,企業對建筑進行施工管理時,應當對國外比較先進的管理經驗積極學習,再根據本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改革,靈活運用所學經驗。建筑企業在管理時應運用好先進技術,這樣管理效率便得到了提高,施工管理降低了工作量。此外,建筑施工企業要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一方面使施工人員在積極向上的有利氛圍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促進施工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理清專業知識結構,從而使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開展,促進企業發展。建筑施工企業應重視管理創新在提高企業競爭力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措施,逐漸縮小與國際建筑市場的差距。加大軟、硬件方面投入,注重管理人員創新能力的培養,突破傳統管理理念束縛,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施工管理機制,并在其中不斷融入新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更好的應對挑戰提供保障。

4.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創新是施工企業管理創新的必然條件和重要措施,建筑施工管理需要有完備的管理機制做支撐,因此施工管理應緊跟建筑市場發展步伐,堅持科學發展觀進行施工管理機制的創新。建筑企業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新問題、新情況,給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管理機制的創新應在保證施工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從容面對這些新問題、新情況,保證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4.2手段的創新

建筑施工管理必須創新施工管理方法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建筑施工企業要想滿足市場發展需要僅僅依靠管理方面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未來建筑市場的發展還應注重尋求施工管理技術的創新。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實現施工管理技術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建筑企業施工管理水平,這就需要用新思想武裝頭腦,摒棄原來落后的管理技術,積極探索和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注重在新設備、新技術方面的投入,尤其重視新材料的應用,不斷提高施工管理技術含量,以此提高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筑施工企業管理創新應注重與時俱進,加強綠色施工管理探索和運用,使施工管理水平符合未來趨勢發展要求,保證施工企業的長足發展。

5結束語

篇4

關鍵詞:建筑隔聲樓板隔聲隔墻隔聲

多年來我國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隔聲問題一直是居民對住宅質量投訴最多的問題之一,由于樓板隔聲太差,引起上下層住戶發生爭吵、不和,由于分戶墻隔聲差,造成左右鄰居鬧矛盾,成為社會問題。

其實不僅是居住建筑,辦公、教學、醫院、體育等建筑,對隔聲都有相應要求,不少旅館公共走道或隔壁房間的噪雜聲音常常影響房間內旅客的休息。良好的隔聲環境是綠色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前些年,由于對建筑隔聲深入研究不夠,更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對建筑隔聲特別是住宅隔聲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國家的有關規范對樓板撞擊聲隔聲規定了三級標準,即:一級不大于65dB,二、三級不大于75dB,并注有“當確有困難時,可允許三級樓板計權標準化撞擊聲壓級小于或等于85dB,但在樓板構造上應預留改善的可能條件”的寬松許可,而且并未規定何時需用一級。對住宅分戶墻空氣聲隔聲也作了三級規定,即一級計權隔聲量大于或等于50dB,二級大于或等45dB,三級大于或等于40dB,也未規定何時用一級、二級。日常工程中常常選用三級標準,即最低標準,隔聲效果很差。

就樓板來說,一般鋼筋混凝土樓板鋪硬質地面(地磚、花崗石板等)其撞擊聲壓級達84dB,這樣的樓板,上層住戶的腳步聲、掃地、蹬縫紉機等都會對下層引起較大反應,拖動桌椅、孩子跑跳聲則難以忍受,對這類樓板90%的住戶不滿意,無一戶表示認可。多年來常用的樓板簡易隔聲措施為:增設50mm厚水泥焦碴(結合作穿電線管的墊層),其隔聲量也才達75dB,隔聲效果仍很差,據調查,這類住宅下層對上層拖桌椅、孩子跑跳聲感覺強烈,對上層敲打聲則難以忍受,50%的住戶表示不滿意,50%的住戶表示可以,無一戶表示滿意。

近些年,由于降低住宅層高的影響,水泥焦碴墊層也改為細石混凝土墊層。

以前曾做過一種加煙灰砂子的隔聲做法,即混凝土結構樓板上鋪30厚煙灰砂子,再鋪30mm厚干硬性水泥焦碴,面層抹20mm厚水泥砂漿,其樓板撞擊聲壓級為72dB,隔聲效果不理想,構造做法上也不完善。

木地板面層樓面,有一定隔聲作用,從資料看,其隔聲值可達一級標準65dB,特別是帶彈性塑料軟墊的強化復合木地板,隔聲效果更好一些,但從住戶的反映看,木地板隔聲也需改進。

鋪地毯尤其是厚地毯,隔聲效果明顯,但一般住宅只在房間內局部使用,對隔聲作用不大。

分戶墻隔聲量為35~40dB時,隔壁住戶大聲講話、放音樂聽得很清楚,正常講話有感覺,但聽不出內容。多年來不少輕質分戶墻的隔聲值剛達到4OdB,隔聲不理想。

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隔聲特別是對住宅樓板及分戶墻的隔聲迫切要求改進,建筑隔聲問題也日益受業內人士重視,1996年5月,北京市規委頒布的北京市“九五”住宅標準,巳將住宅分戶墻隔聲標準提高到不小于45dB,并規定樓板的撞擊聲壓級應小于75dB。

為此,2003年我們組織力量對樓板和輕質分戶墻(混凝土墻、承重磚墻等重質墻已滿足隔聲要求,隔聲量均大于50dB)的隔聲作了深入研究,試驗生產新型隔聲材料,并分別作較大面積(10平方米)的實物試驗,由清華大學建筑物理環境檢測中心作了多次檢測,分析比較不同構造做法的隔聲效果,研究隔聲的細節處理,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最終選定幾種符合或優于國家最高標準的隔聲構造做法,其樓板撞擊聲壓級可小至63dB,輕質隔聲墻的空氣聲隔聲可大于或等于50dB。樓板撞擊聲的隔聲關鍵技術主要靠在混凝土結構樓板上增設彈性減振墊板,使上層住戶跑跳、硬底鞋走路、拖動桌椅等活動對地面產生的撞擊振波,大部分被彈性減振墊板吸收,不傳或少傳至結構混凝土樓板,從而達到減少對下層的干擾聲。經反復比較試驗,我們最后選定的減振墊板有兩種,即5mm厚單面帶圓形凹坑的發泡橡膠板和電子交聯發泡聚乙烯板,這兩種薄板彈性部較好,直接鋪設在結構混凝土樓板上,上面澆筑40mm厚的C20細石混凝土,此混凝土墊層內配雙向鋼筋,以防止開裂。上面樓面面層可鋪地磚、花崗石板、大理石板、木板等各種材料。增設發泡橡膠墊板后,樓板撞擊聲壓級降至63dB,增設交聯聚乙烯墊板后樓板撞擊聲壓級為65dB,超過和達到一級標準。據調查,樓板撞擊聲壓級小于65dB時,除敲打聲外,一般聲音都聽不到,椅子跌倒、小孩跑跳聲能聽到,但聲音較弱,65%的住戶對此樓板的隔聲表示滿意,35%的住戶表示可以,無一戶住戶表示不滿意。為適應分戶熱計量對樓板保溫的要求,設有既保溫又隔聲的樓面,即:在隔聲減振墊板上,加鋪20mm厚擠塑聚苯板,再澆40mm厚C20混凝土墊層,其隔聲量可進一步降至60dB,隔聲效果更佳。

減振墊板接縫處需用膠帶紙封嚴,防止澆灌混凝土時水泥漿滲入造成傳聲橋。住宅采取二次裝修方式時,在初裝修時做完減振墊板及上面的細石混凝土墊層即可,各住戶可自行鋪裝地磚、花崗石板、木地板等地面。一次精裝修依次完成隔聲構造,更不成問題。

這兩種隔聲減振墊板經檢測,都符合有關環保規定,憎水、質輕、電絕緣、耐腐蝕、耐久,構造簡單、施工方便。

輕質分戶墻的隔聲構造做法,經過多次試驗比較,輕質墻需用復合材料,特別是需要夾入玻璃棉板或巖棉板等吸聲材料,才能有效阻斷高低頻聲源的通過。原先設想采用兩層60厚的陶?;炷翀A孔條板,中間用玻璃棉板或巖棉板夾芯,但隔聲效果不理想,經試驗其計權隔聲量才44dB,只有兩種空心條板即植物纖維復合空心條板和紙蜂窩水泥板復合板,因為條板本身就有一定隔聲作用,雙層條板用巖棉夾芯后,計權隔聲量可以達到52dB和54dB,優于一級隔聲標準。這兩種隔聲分戶墻是比較簡便易行的。戶內一般隔墻采用9C)mm厚的紙蜂窩石膏板隔聲值為42dB,紙蜂窩水泥板隔聲值為45dB,是比較理想的隔聲戶內隔墻做法(戶內一般隔墻也需有一定隔聲性能,有條件時保持戶內各房間之間有較好的隔聲,也是工作、學習、休息的基本需要)。

為配合戶內用陶粒混凝土圓孔條板作一般隔墻的普遍做法,試驗了以此條板為基礎,在此條板的一側用減振橡皮墊附貼輕鋼龍骨,龍骨間填玻璃棉板或巖棉板,外面再釘雙層紙面石膏板或水泥板,構成復合的分戶墻,這樣的復合板總厚度144~164mm,墻厚不算大,計權隔聲值為50~5ldB,也是一種隔聲較好的分戶墻。

分戶墻兩側如均為衛生間等需要貼磁磚的房間,巖棉外面可改釘雙層水泥板,或在紙面石膏板外釘鋼板網抹水泥砂漿,再貼磁磚,隔聲值亦大于50dB。

輕鋼龍骨間填巖棉雙面釘雙層紙面石膏板,是另一類較好的輕質墻構造做法,隔墻總厚度123mm,計權隔聲值為52dB,如在龍骨與石膏板之間加設減振條,隔聲值可增至54dB。此種隔聲墻可用于旅館、學校、醫院、辦公等建筑。

同樣厚度的加氣混凝土條板其隔聲性能較一般陶?;炷翖l板好,分戶墻參考陶?;炷翖l板的做法加設輕鋼龍骨、巖棉板、雙層紙面石膏板等,也應可達到一級標準(此構造做法未作試驗),這樣的分戶墻總厚度為150mm,戶內一般隔墻用lOOmm厚的加氣混凝土條板,隔聲值為40dB,也較好。加氣混凝土條板飾面的裂縫問題,由于使用粉刷石膏等新技術,已基本解決了裂縫問題。從防火角度,加氣混凝土條板在輕隔墻中屬于較好的范疇。

150mm厚聯鎖大孔輕集料砌塊在孔中填充充氣石膏后,經檢測其空氣聲隔聲值可達50dB,是種簡便易行的分戶墻做法。

綜上所述,試驗成功的、達到或超過一級標準輕質隔聲墻,共6種系列,10種構造做法(見88J1-2《隔聲樓面、輕質隔聲墻》圖集)。其空氣聲隔聲值為50~54dB。為加強減振隔聲效果,龍骨與條板間需設置減振橡皮條,有關做法亦見上述圖集。

篇5

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是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在當今社會中新能源才剛剛開發、推廣和利用,部分新能源正在研究,常說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等,隨著我國太陽能技術的日益發展、各類風力發電站、三峽等更多的水電站的建成,我國也成為了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大國。由于新能源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在國際范圍內越也被更多的開發利用;新能源主要具有以下優點:(1)太陽能在我國大部門地區都可使用,具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且無須開采和運輸不會污染環境,它是最清潔能源之一;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于130萬億噸煤,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2)風能為潔凈的能量來源,內蒙古草原上的風力發電機風能設施日趨進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風能實施為立體化設施,可以保護陸地和生態環境。(3)水能具有清潔無污染,作為可再生能源,并且可以循環利用,在我國有大量的水資源可以利用,隨著三峽工程的投入使用,水能源會不斷的擴展使用。

2.新能源在建筑節能中的具體實施

2.1環境保護方面

(1)在建筑工程中每天有大量的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筑材料等車輛會進入施工現場,因此對現場的揚塵控制,不污損場外道路。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保證駛出車輛清潔;采取灑水、覆蓋等降塵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m,尤其是在土方作業階段;施工場地地面硬化、設置4m高圍檔、采取封閉式管理等效措,避免揚塵擴散到場區外。(2)隨著越來越多的舊房改造工程,更多的施工現場在居民生活區和繁鬧市區內,對噪音與振動控制需要加強,現場嚴格遵守《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2011)的規定。使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機具,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夜間11點之后施工的必須到環境局辦理夜間施工許可證。(3)施工現場污水排放嚴格遵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2002)的規定,加強對水資源的控制,采取沉淀池、化糞池等。

2.2節能減排實施情況

根據建筑行業制定的節能減排管理辦法,節能減排工作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節約用電。施工現場用電現在已全部采用電網供電,集體設置變壓器,正常情況下沒有用自發電,達到了采用清潔能源減少油耗的要求。辦公室所有采用節能燈;二是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單位工作的排放量。三是節約用水,加強用水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用水后隨手關閉水龍頭,減少用水量。四是節約使用辦公用品,制定辦公設備標準,嚴格控制辦公設備的采購;嚴格控制文件印刷數量;提倡無紙化辦公或雙面用紙。

3.新能源在建筑節能中的應用趨勢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在2004年公共建筑面積為53億平方米,能源消耗約為2600億kWh以及2330萬tce,電耗約為500億kWh,從此數據得出我國的能源消耗量巨大,如果按此推算在未來20年我國的不可再生能源將被全部消耗完,在全國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行業占25%,因此建筑行業采用新能源是勢在必行,也是我國建筑業長久發展的趨勢。

4.結語

篇6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學習過程和他人的協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認為學習的途徑是同化和順應認為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認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應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注重依據建構主義的理論原則,葉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予以指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生命力越來越旺盛,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日漸流行的學習理論,并且在教學實踐中被廣泛應用。下面,從“教”和“學”兩個方面簡要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學習究竟是什么?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也就是說,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土和處理,從而獲得所需知識。此時學習者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相關知識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或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這種意義下的學習是廣泛而全面的。

(2)學習的兩個途徑—同化和順應

建構主義認為,同化和順應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產生變化的兩個途徑,其中同化是指學習者將外在的知識信息納人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是量的積累;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中的質變,當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外在的知識發生沖突時引起原有認知結構的變化,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為順應。由此可以看出,學習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輸人、存儲和提取,而是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由于新知識的進人而發生調整和改變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3)關于學習的方法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教師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習的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應發揮其主體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發現間題,主動收集相關資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設并設法加以驗證,并且應注意在解決問題時盡量將當前學習的內容與已有的經驗相聯系,不斷加強量的積累,注意向質的轉變。

2.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1)師生角色的轉變

(2)自主學習的設計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有很大的依賴性,許多學習上的事情讓教師包辦代替,主動學習知識、發展興趣、培養創新能力的意識比較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力求改變這種現狀,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不是沒有目標的、放任自流的學習。教師可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設計。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學,首先應根據“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圍繞實現教學目標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然后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使其智力發展由一個水平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鄰近發展區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拋錨式教學,可根據教學目標在實際情景中確定一個真實的問題(“拋錨”),然后讓學生圍繞該問題展開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設,然后進行論證,根據論證的結果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實施,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補充、完善,最終將問題解決。

(3)強調協作學習

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作過一個著名的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通過協作學習展開交流和討論,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4)資源的有效利用

為了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必須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多媒體、網絡、圖書等)。在將資源的選擇、使用和控制權交給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加以指導,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轉變了教育觀念,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莫定了理論墓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習過程主要靠教師傳授,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積極性根本得不到發揮。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創新活動蓬勃開展,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近幾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堅持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教學的中心任務,在教學中堅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提高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潛能。例如: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實行學分制改革以來,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課程模式,在課程的設置上采用了“寬基礎、活模塊”的教改思路,在保證上好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今后發展提供寬廣基礎的前提下,將專業課程設置了若干個模塊,包括:電子聲像設備模塊、數字視頻設備模塊、通信技術模塊等,供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愛好和今后發展的意向進行選擇。這種選課制度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了保證。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提高學習興趣、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會發現問題,引起學習的興趣,此時作為教學指導者的教師,應及時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動機,激勵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有效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例如:現在有些教師常常使用激光筆代替教鞭在課堂上使用,就是這在黑板上跳動的紅色的小點點,引起了一名同學的興趣。起初他對激光筆很好奇,后來他發現當快速擺動激光筆時,打在墻上的光點會“點動成線”,甚至呈現出圓形,這種激光筆擺動后形成的軌跡與在《電子測量》課上老師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處。帶著對激光筆成像的興趣,他認真研究了激光的特點,發現激光具有集中力強、不散光的優點,而且激光筆容易使用、價格低廉。在老師的幫助和啟發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電子束,用兩只電動式揚聲器組成X軸、Y軸掃描偏轉器,利用揚聲器驅動杠桿和反射鏡組成機械系統,將揚聲器紙盆的平動轉換為反射鏡的轉動,使激光束人射角發生變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點產生位移,從而使激光束沿X軸、Y軸掃描,最終形成圖象。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后他發明了“電動式李沙育圖形激光演示儀”。由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有利于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其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為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過問題解決方式進行學習是開展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

“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是建構主義的一條核心思路。建構主義認為,通過問題解決,學習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應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解決問題的途徑遵循同化和順應規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例如:我校銅管樂隊的一名隊員,他雖然喜歡音樂,但對音樂知識了解得并不多。當老師介紹音階、音程、和弦等知識時,他感到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提出設想:能否設計一種簡單的設備,把音階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既方便查找,又容易掌握。在老師的啟發下,他提出了音樂計算尺的設想,即將手拉計算尺的方法用于音階、音名的查找,將音階、音名、頻率按照一定的關系刻在計算尺上,這樣就很容易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方法的確簡單易行。第一個問題解決后,馬上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即音樂和弦的組合比例復雜,像二度和弦、五度和弦記憶難度高,在音樂知識教學中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將音樂計算尺加以改造,從而解決這一難題呢?帶著這個問題,他杳閱了大量的資料,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和實踐,最后決定在計算尺的設計過程中除配置動尺、定尺外,又設置了滑動尺,利用透明的滑動尺把各種和弦表現得一清二楚。音樂計算尺的發明很好地解決了學習音樂知識過程中的難題。成功激發了他科技創新的激情,為了使音樂計算尺在使用過程中更加生動,他設想能否在拉動計算尺的同時產生相應的音響效果,能否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音樂計算尺中。為此,他請教老師,上網查找資料,刻苦鉆研,和其他同學在一起開展廣泛的交流。情動于衷,金石為開。最后,他終于通過將“MIDI音樂大師’,技術軟件引人音樂計算尺,解決了這一難題,使音樂計算尺在使用過程中更加完善、更加生動。

篇7

關鍵詞: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綜合樓,平面功能,立面設計

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對引領城市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的發展。應在遵守各項規范、標準的前提下,秉承勤儉辦交通的理念,勇于創新,更好的發展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的建設,為高速公路運輸效率、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1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建筑功能

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中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包括:交通安全設施、服務設施和管理設施三種。高速公路管理設施包括監控、收費、通信、供配電、照明和管理養護等設施?!豆饭芾碓O施設計規范》(征求意見稿)2015年1月中監控管理分為:管理中心、管理分中心、管理所、收費站,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主管部門應設置管理中心,對全省高速公路進行管理和協調。省內區域或路段設置區域管理分中心或路段管理分中心,負責所轄區域或所轄路段高速公路管理。管理分中心下面設置管理所和管理站,管理所適用于管理路段,管理站適用于收費站、服務區、大型橋梁、隧道等。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是監控區域路段的部門,區域路段內管理所、收費站監控信息都將傳至監控分中心,監控分中心綜合樓就是將這一功能的所有房建功能用房集中于此。根據甲方給予的銅川至旬邑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表,計算出監控分中心綜合樓規模和房間數量,將它們合理的布設在監控分中心綜合樓中。在室外環境中布設必要的道路、廣場、停車、活動、綠化等場地。

2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設計

2.1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總體設計

1)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選址。監控分中心是區域高速公路管理部門,位置隨著高速公路線路走向,在進一步了解區域氣候、水文、地質、人文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避開良田、沃土,避開不良地質地段,盡量選擇荒地、劣地。可設在區域路段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如果兼有前一路段或后一路段的監控分中心作用,則設在相鄰路段連接部分附近,方便聯系。銅旬監控分中心一期占地約40畝。征地形狀近似矩形。前臨城市道路,兩側均為其他單位用地,后側預留發展用地。2)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總平面布局。項目總平面布置采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各功能部分分區設置,采用順暢的交通系統相連接。由于場區入口臨寬闊的城市道路,在此處設置茂密的樹林綠化帶,種植凈化空氣的喬木、灌木、花卉,阻隔道路產生的噪聲和空氣污染對場區的影響,保證了場區靜謐的辦公、生活環境。整個場區總平面布置采取中軸線近似對稱布局。從場區入口大門開始就遵從整體中軸對稱的布局理念,門房、入口廣場停車區呈對稱布置。越過入口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中央景觀大道,景觀大道采用造型拼花鋪裝,兩側采用陣列的方式種植四季常青的景觀樹木。再往外側是對稱布置的兩排步行櫻花大道,陳設座椅,供員工休憩、娛樂的同時美化場區環境。監控分中心綜合樓位于場區中軸線后方,盡量爭取好的南北朝向。左側為場區的下風向,此處設置對場區環境有污染的設施配套房、儲油罐和垃圾收集點等。右側為員工的運動場地,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和健身場地。整個場區的建筑功能分別布置在場區的中后方,左方和右方,呈圍合型廣場。在綜合樓和設施配套房,綜合樓和運動場地中間各設置了一段一年常青、四季有花的生態綠化帶,其中種植的花草樹木分別按照各個季節開花時間來種植,保證場區每個季節都有鮮花,用道路和綠化帶間隔組成,采用四個同心圓環帶,既解決了各功能區相互聯系的問題又構筑了良好的空間秩序,創造出豐富的室外空間環境。銅旬監控分中心總平面布置圖如圖1所示。

2.2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綜合樓設計

1)綜合樓平面功能。監控分中心綜合樓與一般綜合樓不同之處在于不是靠容積率控制建筑面積,主要是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確定的情況下計算所需房間數量來確定建筑規模。辦公室、會議室、檔案室房間數量由機構設置確定,宿舍間數由人員編制確定,公共服務用房按每層功能確定。監控分中心綜合樓共8層,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1層,2層在門廳處通高,形成通透、明亮的的室內、外過渡空間。1層設檔案室、查詢室、接待室、辦公室;2層設小型會議室、辦公室;3層設小型會議室、中型會議室、辦公室;4層設小型會議室、辦公室;1層~4層每層均設開水間、衛生間等公共服務設施;5層~7層為宿舍區,設有單人間和雙人間,滿足人員住宿要求,住宿層每層均設洗衣間、晾衣間、開水間等服務設施;8層為分中心監控室、多功能廳、電源室、通信機房、更衣間、器材室等功能房間。綜合樓平面圖如圖2所示。分中心監控室多功能廳a)1層平面圖(辦公)b)5層平面圖(宿舍)c)8層平面圖圖2綜合樓平面圖2)綜合樓造型與立面設計。在建筑體塊組合設計時經歷了幾個演化與提升階段,先將建筑規模根據所需功能計算好,形成一個方塊建筑模型,然后凸出中間一部分開間的體塊,在屋頂做一個拔高,經過多次變換演繹,認為凸出十個開間的造型比例協調、造型美觀。8層綜合樓要顯出高大的感覺,采用了豎向劃分,在中部凸出部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凸出墻面的八根構造柱,拔高至屋頂,加強了豎向感,豐富了體塊變化。頂層為分中心監控室和多功能廳,考慮到層高和下部7層相差比較大,采用了與房間層高比例相協調的豎向條形窗。建筑體塊組合演化過程如圖3所示。綜合樓立面采用簡潔,美觀的現代對稱構圖方式,外立面采用色澤淡雅并有輕微凹凸質感的石材與玻璃相結合,強有力地體現了現代建筑的簡約美。突破傳統體型塑造的設計手法,強調整體設計理念,通過體塊變化和墻面的肌理與虛實變化賦予其獨特的表情,既有城市界面的延續,又是視覺的焦點,加上中間豎向壁柱產生的光影的微妙變化,使之以高度和體量為標志性,體現出其特有的氣質。圖3建筑體塊組合演化過程綜合樓效果圖如圖4所示。圖4綜合樓效果圖2.3監控分中心配套設施設計高速公路監控分中心配套設施建筑風格、色彩同綜合樓協調統一,造型簡單,滿足基本功能。1)設施配套房。設施配套房共1層,采用框架結構,房間功能包括鍋爐房、水處理循環泵間、鍋爐控制室、值班室、發電機房、配電室、儲油間、消防水泵房、生活水泵房、員工餐廳、廚房等。2)小車庫、門房。小車庫、門房均為1層磚混結構,小車庫可停4輛小型車。門房設值班室和休息室、衛生間。

3結語

銅旬監控分中心在整條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中屬于規模比較大的建筑,但是因為秉承勤儉辦交通的理念,并沒有浮夸和多余的裝飾,只是運用傳統設計適應功能需要的簡潔設計概念,讓建筑更加貼合實際使用。在以后的設計中還應結合時代的發展,更多的關心高速公路監控管理技術的更新、高速公路人事管理體系的更新、人文關懷等內容,設計更加符合業主需求,實現建筑為使用者服務的主要功能。

作者:楊榮榮 單位:陜西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2]建標[2011]124號,公路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Z].

[3]JTGD80—2006,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S].

篇8

1新農村聚落

當前的農村需要在“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綠色建筑科學理論為依據,對農村居住建筑和空間關系展開全面研究,以探索采用綠色的低成本建筑節能技術對居住環境、舒適度的綜合影響,從而找尋出經濟可行的符合現農村實際情況的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本文中所涉及的低成本建筑節能低技術更注重的是能滿足農民居住需求和經濟承受力,而非對農村地區在技術上的歧視),從而因地制宜實現設計能耗和成本最低的目標。

2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在人與自然、人工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建筑形式,它凝聚了人類建筑文化、生態文明與生態智慧。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類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本G色建筑追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地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生態效益并體現出對未來的關懷。因此,綠色建筑在本質上是一種追求生態、降低能耗、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形式,其主旨是與地球和諧共生。作為一名設計人員,首先應該具備環境倫理學的觀念,將建筑與適宜技術相結合,采用低能耗達到高效率的能源循環模式,將建筑從建造到全壽命周期的能耗減到最低,并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重復利用。

3綠色建筑技術

在談論綠色建筑技術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建筑技術的適宜性。福斯特曾經指出:“談論技術不時髦了,但我卻不知道,你怎么能不制造物品?而這正是技術之所在,也即我們的文化之所在”。任何時代建筑的每一步發展,無不與建筑師對當時先進技術與結構的大膽運用和拓展密切相關。技術在當代社會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乃至成為當代的文化特征,建筑亦不能不把技術的運用當作一個關鍵課題。在分析當代技術的前提下,如果以建筑所利用技術的特征和差異作為分類標準,則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低技術、中間技術(或稱輕技術)、高技術。這種劃分標準有助于理解技術的復雜性、經濟性和可普及性之間的關系。(1)低技術是指在傳統建筑的技術基礎上,按照資源條件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在建筑營造中使用的技術。當今低技術的源泉是傳統建筑,它偏重于從鄉土建筑、地方建筑中挖掘傳統的節能、通風、利用土生材料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并加以技術改良,不用或很少用現代技術手段來達到建筑生態化的目的。在形式上主要強調鄉土、地方特征。(2)中間技術是因其并不拘泥于技術類型的時空性,并在上述低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的原理和設備,通過深入的建筑設計,提高對環境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以保護生態環境。在運用層面上,它傾向于利用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工業產品,也不排斥傳統低技術。中間技術的核心是依據建筑所處的經濟、環境條件適度地選擇合適的技術形態。(3)高技術是指積極主張運用當代最新的技術成果來解決生態建筑設計的問題。并把其他領域內的最新技術,如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按照生態要求移植進來且以高新技術的運用為主題。即使使用一些傳統技術手段,也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以先進的材料和工藝來加以實現。技術的三個層次在這里并不是一種絕對觀念,而是相對的、動態的概念。中間技術相對低技術而言是高技術,而相對高技術則是低技術。同時技術也是動態發展的,不同層次之間的技術,會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水平的發展而相互轉化。傳統建筑的很多地方體現了生態的觀點,在技術上是人們在長期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步摸索所形成的,其所依據的建筑技術往往是最樸素最直觀的自然規律和千百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相對現代建筑而言,低技術具有良好的普及性、簡單直觀、容易掌握和應用、成本低廉。傳統建筑的低技術主要受到社會生產力制約,營建模式需要結合地域的自然氣候、地理資源,表現出與自然和諧統一。正由于以上諸多的原因,傳統建筑的低技術設計方法保留和延續著較多的傳統因子,攜帶的文化信息較多,同時也在技術層面上最結合自然,采用最少的改造自然的技術手段來達到舒適、適宜的居住環境,在這個層面上,傳統建筑的低技術特征是綠色建筑技術的一個分支研究方向。

4綠色節能建筑實例分析

對綠色節能建筑的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國的相關節能建筑上,德國在居住建筑中的能源節約計劃主要有:主動式太陽能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且將這些節能方式運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低能建筑、近零能建筑、全零能耗建筑。其中有一項建筑技術讓我們的感受尤為深刻,那就是“石灰砂砌塊”和泡沫混凝土砌塊。德國的砌體外墻和中國的砌體外墻非常相近,砌塊的基本模數是一樣的,原來也是以實心粘土磚為主,后來發展成為空心粘土磚,但粘土磚都要開采粘土而破壞植被,還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燒結并釋放有害氣體。而石灰砂磚砌塊是在200攝氏度下,蒸汽養護數小時即可成型,不需要高溫燒結。泡沫混凝土砌塊也不需要燒結,這樣就大大減輕了環境壓力,原材料也可以反復利用,同時,這種方式形成的砌塊的力學和熱工性能都比粘土磚好。低能耗是世界上比較公認的一種可以推廣的實用型節能建筑,而且技術也相對成熟。節能建筑是一種在建筑建造完成之后,在使用過程中探求的一種能耗節約模式,在綠色建筑技術的層面上來講是對于建筑的使用壽命周期的研究。德國的零能耗建筑實驗表明,建筑所必需的能源都可不需要靠外部系統提供,而可以僅依靠建筑自身從太陽能和地熱等資源中取得,所以這種建筑也叫太陽能全自給建筑。在設計上主要從建筑設計、外墻和窗戶的構造、通風系統、屋頂光電池和電力系統、熱水系統這幾個方面入手,通過每個方面的相互搭配補充,實現建筑的零能耗;建筑設計上,講究建筑的進深盡可能小,這樣采暖能耗小;外墻和窗戶的構造上,首先要避免“熱橋效應”的產生,還有墻體的保溫、隔熱性能及墻體砌體材料的選擇;通風直接關系到建筑使用的舒適性,這一點尤為重要,應在設計上盡量減小風速,室內通風的方式應根據室內的溫度來選擇是自然通風還是被動進風或排風系統,同時配合采暖系統保證室內溫度在一個范圍內的恒定,這樣才會創造一個舒適的室內環境;屋頂光電池和電力系統主要采用太陽能電池系統和氫氧電池系統為建筑提供能源和供熱,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給自足,為建筑提供良好的電力供應和保持室內溫度的恒定;熱水系統主要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要設備,在冬季太陽能不足時,可利用氫氧電池系統為熱水器提供熱源。實際上,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常有多種節能方式可以運用。太陽能只是其中一種。傳統建筑雖不能做到完全的零能耗,但可采用適宜技術來降低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比如沼氣、利用鄉土材料來加強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等。為此,在設計綠色建筑時,首先是要認真審視建筑周圍現狀,哪些技術和條件有利于節能,哪些可以提供能源;如果常規成熟的技術可以運用,不妨與高新技術進行仔細比較,何者更經濟可靠;同時還要找到在熱工學上的平衡點,既減少能量損失又增加能量獲得,力求節能效益更大化。

5綠色建筑技術在新農村建設的前景

綠色建筑技術是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著眼,從建筑的材料到建筑全壽命周期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這是綠色建筑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誠然,這只是從空間建構的材料方面為考量,在建筑空間的使用過程中,綠色建筑又應該對建筑投以什么樣的關注呢?筆者認為,首先應從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的生態性、建筑對環境造成影響這三個方面來思考。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從傳統居住模式中轉變為現代居住模式,勢必會造成居住方式的改變和建筑觀念的轉變,即由傳統的分散式居住,演變為新農村的集中、密集、小區化居住形態。傳統的居住建筑是人們長期同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產物,往往是采用簡單、經濟的技術來達到生產生活居住的目的。而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我們必須應該以綠色建筑技術理念為指導,遵循可持續原則進行規劃設計,盡力與地域特色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使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因此,在建筑前期階段,應全面考慮地域特色、當地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調查研究當地的建筑材料;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將這些因素加以重點思考,力圖做到建筑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設計與自然結合。而在建筑工程技術設計中,也應該對工程作出系統分析和合理科學的規劃,使工程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小,同時針對建筑的各種物理性能,還需要作出相應評估,例如采光、通風、保溫、隔熱、遮陽等物理性能。此外,也要對當地的光環境進行分析,是否適合采用太陽能,在農村沼氣也是一種環保的新型能源,在設計過程中同樣需要給予重視。

篇9

關鍵詞:仿生建筑建筑

建筑仿生是一個老課題,也是一種最新的科研趨向,它愈來愈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人類文化從蒙昧時代進入文明時代就是在模仿自然和適應自然界規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直到近時期,特別是飛機和潛水艇的發明也都是仿生的科研成果,人們從飛鳥和魚類的特性中獲得啟發,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新成就。建筑同樣如此,古代從巢居穴居到各類建筑的出現,無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跡。但是,隨著化的高速發展,使人類的文明發生了異化,反過來破壞了自己的生存環境,也使自己的創作囿困于僵化的機器制品,束縛了創造性,這就是為什么在近幾十年來人類重新對仿生學開始重視的原因。

仿生原理在現代科學技術上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于是就促使了仿生學(Bionics)這門新興交叉科學的出現。196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召開了第一屆仿生學討論會,在會上共同制定了仿生學的概念,與會人員認為仿生學就是模仿生物系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或者使人造系統具有或類似于生物系統特征的一門科學。它的目的是應用模擬的來改善現代技術設備并創造新的工藝技術。

在建筑領域方面,仿生的傾向在近幾十年來也在不斷發展,它的研究意義既是為了建筑應用類比的方法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進行創新,同時也是為了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保持生態平衡。自然界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從自然界中獲得啟發而進行有益的創造。仿生并不是單純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動物、植物的生長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態的規律,結合建筑的自身特點而適應新環境的一種創作方法,它無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1983年德國人勒伯多(J.S.Lebedew)出版了一本著作,名為《建筑與仿生學》(ArchitectureandBionic),系統闡明了建筑仿生學的意義,建筑學應用仿生的方法,建筑仿生學與生態學的關系,建筑仿生學與美學的關系等等,正式為建筑仿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加上在此前后,許多有創見的建筑師進行了有關建筑仿生的實踐,使建筑仿生學已逐漸形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其實,人類在建筑技術上所遇到的許多難題,自然界中早已有了類似的解答,因為生物在千萬年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界的規律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能與組織,它需要獲得高效低耗、自覺應變、新陳代謝、肌體完整的保障系統,從而生物才能得以生存與繁衍。只有這樣,自然界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才能保持生物鏈的平衡與延續。當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需要適應自然界的規律,否則不僅會破壞自然環境,而且也會毀滅人類自身。

從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來說,建筑可謂是人的第3層皮膚(第1層是人的自身皮膚,第2層是衣服),它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中介,如何使建筑能適應環境的自然規律,又能適合人類不斷發展的需要,這的確是現代文明所提出的新課題。正因為如此,有效尋找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成長規律來適應人類社會發展對建筑的需要,這就是建筑仿生學的主要任務。

建筑仿生學的表現與應用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4個方面:城市環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組織結構仿生。當然,往往也會出現綜合性的仿生應用,形成為一種城市與建筑的仿生整體。

在城市環境仿生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在巴黎的改建規劃中明顯地看到。早在1853年時,巴黎塞納區行政長官歐思曼(G.E.Haussmann)為了執行法國皇帝拿破侖第三的巴黎建設計劃,曾對巴黎市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它不僅要表示對帝國首都的贊美,而且要在城市結構功能上進行改善,使城市、環境綠化、居住水平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的巴黎改建規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模擬了人的生態系統而進行規劃設計的。例如當時在巴黎東、西郊規劃建設的兩座森林公園,東郊維星斯公園和西郊布倫公園的巨大綠化面積,就象征著人的兩肺,環形綠化帶與賽納河就象是人的呼吸管道,這樣就使新鮮空氣可以輸入城市的各個區域。市區內環形和放射的各種主干與次要道路網就象是人的血管系統,使血流能夠循環暢通。這種城市環境仿生思想,不僅在當時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解決了困擾巴黎的城市交通與環境美化,使巴黎在世界上成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而且城市環境仿生理論今后仍然值得借鑒和完善。

1954年歐洲“十次小組”(Team10)在荷蘭召開預備會時,英國建筑師史密森曾提出一種新的城市形態,稱之為“簇群城市”,這也是仿生的成果,它是根據植物生長變化的規律而提出的一種新城市布局思想。他們設想把這種城市主干道設計成三叉形的道路系統,象征著植物“干莖”,使交通流量得以均勻分布。同時把城市“干莖”設計成自由彎曲的分叉系統,并且帶有多觸角地蔓延擴展的子系統,就象樹枝分叉一樣,也兼有蛛網狀的連接。這樣既可避免車流泛濫,也可有利于各區之間的區分與連接。他們預言,這種城市布局一方面能保持現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又能重新獲得昔日傳統城市的自然氣息。同時,這種城市是不斷生長變化的,也可使城市與建筑物的分布獲得有機的組合。許多小區的規劃設計與“簇群城市”規劃思想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的仿生,應用也很普遍,不過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善于應用類推的方法,就可以從自然界中吸取無窮的靈感,使建筑的空間布局更具有新意。例如芬蘭著名建筑師阿爾托設計的德國不萊梅的高層公寓(1958—1962)的平面就是仿自蝴蝶的原型,他把建筑的服務部分與臥室部分比作蝶身與翅膀,不僅造成內部空間布局新穎,而且也使建筑的造型變得更為豐富。又如勒??虏嘉饕?950—1955年間設計建造的法國朗香教堂的平面就是模擬人的耳朵,象征著上帝可以傾聽信徒的祈禱。正是因其平面具有超現實的功能,以致在造型上也相應獲得了奇異神秘的效果。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比較著名的如1960—1963年夏朗(HansScharoun)在柏林設計建造的愛樂廳內部空間則是仿自樂器內部空間共鳴的效果而建造了這一復雜奇特的形體。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縣建成的文化會館是一座新陳代謝派的著名作品,它的平面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陳代謝的功能,設計了一個個垂直的圓形交通塔,內為電梯、樓梯與各種服務設施,所有辦公空間則建立其間,這樣可以根據需要不斷擴建或減少。

建筑的功能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如何有機組織各種功能成為一種綜合的整體在自然界中生物也為我們提供了交織組合的范例,它不僅僅是單一功能元素的相加,而是多功能發展過程的綜合,因此產生了一個較高發展階段的新特性。例如人的嘴,不僅能吃飯,又能說話唱歌,還能品嘗甜酸苦辣。這種原理應該使建筑師在建筑功能組織中有所啟發。當代集中式的建筑傾向已使巨型高層建筑與多功能建筑隨處可見,這就要求我們在有限的空間內要高效低耗地組織好各部分的關系,使得這些空間可以適應多種功能。建筑師沒有理由在復雜的功能組合中浪費空間和材料,也沒有理由不向大自然這位老師。

建筑形式的仿生則最為常見,它不僅可以取得新穎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為發揮新結構體系的作用創造出非凡的效果。最早應用仿生形式的近代建筑師是西班牙人高迪(AntonioGaudi),他在巴塞羅納設計了許多帶有明顯動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隱喻著這座海濱城市戰勝蛟龍的古老傳說。例如1904-1906年建的巴特洛公寓和1910年建的米拉公寓均是如此。埃羅。薩里寧(EeroSaarinen)于1958年所作的美國耶魯大學冰球館形如海龜,1961年所作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站樓形如飛鳥,也都是舉世矚目的例子。在1964年丹下健三在東京建造的奧運會游泳館與球類比賽館,利用懸索結構仿貝殼體形,使功能、結構與造型達到有機結合,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建筑藝術作品的優秀范例。賴特是一位善于結合自然環境的建筑師,他在1944年設計建造的威斯康星州雅可布斯別墅,就是把住宅仿照地面菌菇類植物進行設計的,給人以自然的形態,達到和環境融為一體的境界。此外,又如薩巴(FariburzSahba)在1975—1987年建成的印度德里的母親廟(MotherTemple)則是仿自一朵荷花的造型,它表達了圣潔與優美的形象,成為周圍環境的主要標志。

建筑形式的仿生是創新的一種有效,它是通過生物千姿百態的后而探討在建筑上的可能性,這不僅要使功能、結構與新形式有機融合,而且還應是超越模仿而升華為創造的一種過程。上述建筑師的作品無疑值得在建筑創作中借鑒的,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和吸收界中千變萬化現象的內在規律,我們就能有取之不盡的源泉。遺憾的是也經常會出現一些簡單模仿某一形象的作品,如1974年建的京都人臉住宅,還有美國的許多“熱狗”快餐店的具象廣告式建筑,這些都已背離了建筑仿生的意義,只是一種單純追求新奇噱頭的效果,它既無創新的價值,也不能與周圍生態環境取得協調,是一種建筑文化的糟粕,這是需要引以為戒的。

在結構仿生方面,先進的工程師們在近幾十年來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比建筑師更善于觀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態規律,已應用技術創造了一系列嶄新的仿生結構體系。從一滴水珠和一個蛋殼看到了其自由拋物線型曲面的張力與薄壁高強的性能;從一片樹葉的葉脈發現了其交叉網狀的支撐組織肌理,這些對建筑結構的創新設計都是十分有益的啟示。

1947—1949年意大利結構工程師奈爾維和建筑師巴托利(NerviandBartoli)設計的意大利都靈展覽館的巨形拱頂就是仿葉脈肌理而建造起來的,混凝土骨架和玻璃格組成的拱頂寬93.6m,長75m.奈爾維和維特羅西(A.Vitelozzi)于1957年建造的羅馬奧運會小宮,半圓形彎頂直徑60m,內部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網格的結構系統,就是受葵花的啟發,不僅用材,受力合理,而且創造了內部裝飾新穎的效果。小體育宮的外部則從人類腿骨的受力中得到啟示,創造了一圈丫形支撐體系,使空間結構與建筑形式的虛實結合達到了完美的統一。1960年奈爾維又建成了羅馬奧運會的大體育宮,半圓形彎頂直徑達到98.4m,可容納16000觀眾,內部采用放射形拱肋的構造形式支撐著上部的混凝土彎頂,頂厚只有6cm.同部看去既象一朵花,也象是密密麻麻的葉脈網,成功地使現代技術與使用功能、裝飾藝術達到有機的結合。對比公元120—124年建成的羅馬萬神廟,半圓形彎頂直徑為43.2m,混凝土厚度則為1.2m,這充分說明了建筑技術運用仿生原理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奈爾維既是一位聞名遐邇的結構工程師,也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師,他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向自然界。

美國結構工程師富勒(BuckminsterFuller)是另一位有創造性的人物。他從自然界中的結晶體與蜂窩的棱形結構中獲得啟示,創造了一系列驚人的大空間結構作品。1958年他在美國巴吞魯日(BatonRouge,LA)建造的聯合油罐車公司的巨大彎頂,直徑達115.2m,就是應用晶體結構的原理建造的。1967年富勒和塞道(FullerandSadao)一起建造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博覽會的美國館,是一座球體建筑,在當時展覽會上極為引人注目。他很可能是模擬一種深海魚類的網狀骨骼和放射蟲的組織結構,創造了立體網架的短線彎窿,高度達60m,直徑為76.2m,彎窿外部用塑料敷貼,并可啟閉,夜間燈光照亮,通體透明,猶如星球落地。

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站樓不僅是外形仿生的著名作品,而且埃羅。薩里寧還和威廉。加德納(WilliamGardner)在結構上建造四瓣組合式薄殼,中間有縫隙采光,四瓣薄殼則由下部的丫形柱支撐,這與人的頭蓋骨的拼合極為相似。航站樓應用這種結構肌理不僅解決了自由曲線造型的難點,而且在結構與形式上又能達到有機的融合,這是值得建筑師們注意的。并不需為了建筑的某種造型就一定要犧牲結構的合理性,相反,有機的結構與新穎的形式可以相互共生。

德國結構工程師奧托(FreiOtto)于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博覽會上建造的德國館,象一群帳篷式的建筑物,這是用網索結構仿蜘蛛網形的支撐體系,上面用塑料面層覆蓋,造型非常特殊,它可以有利于作為臨時性建筑的裝卸。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的體育場館也運用了這一結構形式。由于他善于使用這種結構類型,因此也有人稱他為“蜘蛛人”。這種蛛網形的網索結構后來還為帆布張力結構系統,與帳篷形式更為接近。

其實,建筑師中也不乏在結構上應用仿生的例子,勒??虏嘉饕缒甏罅渴褂玫碾u腿柱和框架懸挑的結構系統無疑是從動物腿骨支撐所得到的啟示,1931年他在巴黎附近波依西(Poissy)建造的薩伏伊別墅(VillaSavoye)就是這種結構系統的體現,至今仍被人們所稱頌。

賴特是眾所周知的建筑大師,他早年曾攻讀過結構專業,因此能在建筑造型與結構體系的融合方面運用自如。1950年他設計建造的威斯康星州約翰遜制蠟公司試驗樓(HelioLaboratoryandResearehTower,Racine,Wisc.)就是仿樹狀結構特點,把主要支承結構放在建筑中央,四周樓板懸挑,外表形成幕墻,取得了新穎效果。應用同樣原理,賴特在1956年還大膽設想了1英里高的摩天樓方案。

篇10

1.1無機高分子的應用

無機高分子所制成的材料用于墻體的涂料,水泥砂漿抹面等各種基層。它具有足夠的強度,平整度,不會有起砂、脫皮等現象。聚氯代磷腈的烷氧基取代物由于具有玻璃化溫度低、熱穩定性好和不燃燒等特性,因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重視,已成為新型材料開發研究的重點。

1.2照明系統的應用

新型材料用在照明產業中,采用能夠實現對自然光采集的光罩,從而對自然光進行重新分配,均勻的分配自然光線,創作出不同的照明效果。

1.3建筑材料的應用

新型的建筑材料不僅要節約成本,降低資源的消耗,也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影響,不會對大自然造成污染。新型材料所制作的家具、門窗等等還能對人體的健康起到有利的作用,整體的提升建筑的功能。

2新型節能環保建筑材料的發展前景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新型環保型的材料也越來越被看重,越來越能貼近人們的生活,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其重點應放在更加的節能,更加的環保,更加能對人體產生好處方面。要綜合考慮到環境、資源、能源以及建設方式等方面,研發出更加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的新型節能環保型的建筑材料。隨著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住房水準也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裝建材、各種建筑建材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同時對于建筑的涂料也會有不同的要求,根據功能劃分,有防水涂料、防火涂料、防靜電涂料和特種涂料,這只是根據不同功能來區分,其殊涂料主要是粉末涂料防水防靜電和防火功能最為出眾。環保型建筑材料的應用,不僅節約了我國的自然資源,同時對改善我國的自然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環保型建筑材料生產的過程中,由于其具有經濟性、實用性以及健康性,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廣闊的市場。環保型建筑材料的應用,不僅符合了我國人們綠色建筑的要求,同時,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為了提高居住環境質量舒適度和迅速改善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在建筑工程室內裝飾設計中使用新型優質技能環保材料,同時在建筑工程室內裝飾設計中也可以使用循環利用特性的材料,就能為各類工業固體廢料提供一個變廢為寶、循環使用的平臺,而且也從本質上避免了能源和材料的浪費,也能讓我國各種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不少。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