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大專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21:3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大專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位考生:
根據江西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贛考院自〔2017〕3號)文件精神,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指導及答辯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報名時間
報名時間: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報名地點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辦公樓三樓學歷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號,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長班公交到長巷村站下車即到)。
三、報考條件
1.實踐技能考核課程:該課程理論考試成績合格方可報考實踐技能考核。首次報考理論課程的新生不得同時報考該專業的實踐課程。
2.本科、??飘厴I論文(設計):修完本專業計劃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方可報考本科、??飘厴I論文(設計)撰寫與答辯。
四、報考流程
第一步:資格審查
一、考生須提供材料:1.報考實踐環節考核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2.報考本科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及復印件、準考證、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張(論文報名登記表張貼);3.報考專科畢業設計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
二、審核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提交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復印件、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學信網chsi.com.cn/ 上打印)、(帶√×)成績總表(沒有大專畢業證書的在讀專科學生由學校出具學籍證明或學籍電子注冊備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緊急聯系的手機號碼。
三、報名編號,發放《論文報名登記表》。
第二步:繳費
實踐環節考核費用包括報名費、考核費等。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400元;專科畢業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200元;畢業實習報告每人50元;實踐環節考核根據專業不同收費標準不同(1.工科類專業每科150元;2.醫學類專業每科80元;3.農學、藝術、體育類專業每科60元;4.綜合類專業每科50元)。(收費依據:《關于調整我省自學考試有關收費項目及標準的復函》贛計收費字[2003]574號)
第三步:考生選擇論文指導老師及論文選題。收取《論文報名登記表》,發放《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
第四步:論文撰寫及答辯
考生根據《江西財經大學關于自學考試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規定》、《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的要求完成論文的撰寫及答辯工作。
五、報考要求
報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及答辯的考生須本人到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報名與繳費,任何人和任何機構組織不得代辦。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本科論文指導及答辯均由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統一安排,考生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定稿、送稿、答辯報名、論文答辯等工作。
六、報考專業
本科:會計、金融、法律、英語、工商企業管理、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新聞學、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疲簳嫛⒂嬎銠C及應用、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七、考核成績評定與查詢
1、成績評定
實踐考核成績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己顺煽儾缓细裾卟挥柩a考,但可以參加下次的考核。
2、成績查詢
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考核成績統一由 “江西省自學考試數字化管理平臺(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學校于5月15-25登錄平臺校驗、上傳成績,江西省考試院公布成績后方可查詢。
八、具體考核安排見附表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論文撰寫與答辯及??茖I畢業設計(實習)考核環節安排表》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專業 考核課程 報考時間 考核時間 計算機及 應用
(本科)
操作系統(02327)、C++程序設計(04738)、軟件工程(02334)、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04748)、數據結構(04734)、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信息管理(本科) C++程序設(04738)、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軟件開發工具(0475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網絡 (本科)
篇2
10月16日10:30,安徽大學法學院三樓,全省法學本科自考論文答辯現場。
一個又一個的考生跟考官揮手告別,這場從早晨8時就開始的自考論文答辯,已經接近尾聲了??梢粋€特殊男子的到來,讓少數滯留現場的考生開始嗡嗡地交頭接耳。
“孟警官,孟警官!幫我傳個話,告訴朱輝(化名)莫緊張?!笔状我姷阶约旱膶W生,論文指導老師何俊心里卻有些酸楚。畢竟,朱輝是他見過的、第一個從監獄走出的考生。
坐在答辯桌前的這個中年男子,15日上午就從安徽宿州監獄出發了。
當天18時抵肥后,押載他的監獄警察先把他安置在了蜀山監獄,備戰第二天的全省自學論文答辯。用宿州監獄教育科警官孟曉亞的話說,朱輝是他們宿州監獄培養出來的大學生。
服刑第二年他說:我要自學法律
緊張難免總是有一點的。
畢竟,從2004年——服刑的第二年開始,朱輝就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
一連七年,每年兩次的統考,多次的自測模擬考……繁復的考試,讓38歲的他跟同一天走進考場的320多名考生一樣,心里多少還是有點緊張。
朱輝更明白,作為一個在高墻里服刑了七年的重刑犯,他是一個“非典型考生”。
2003年,因年輕氣盛,他在馬鞍山市因故意傷害罪被逮捕,不久就被判了無期,服刑于宿州監獄。
在高墻內服刑的第二年,監獄領導得知他是大專學歷后,主動找他談話,表示只要他繼續學下去,監獄會盡全力幫助他。
領導和教導員的鼓勵讓朱輝看到了新生。已32歲的他頂住了一些獄友的冷眼,決定報考法學自考專本連讀。
“7年啊,等你學出來都四十好幾的人了,有意義嗎?”
“正是因為我不懂法,人生才差點變得沒意義,我要讓后半輩子充實起來!”朱輝用決心堵住了旁人的閑話。
憑著堅持和對法律的敬仰,2006年12月,朱輝順利拿到了??齐A段法學證書,他的腳步并未停下,2007年,他又報考了本科階段法學自考課程。
七年彈指一揮間,已減刑三次的朱輝想起苦學的時光,微鎖的眉頭松開了,“跟其他考生一樣,我們都會考好的?!?/p>
對他而言七年的等待就為了這一天
朱輝的論文答辯題目是《論偵查詢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何俊介紹,朱輝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主要是他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刻的實踐認識。而他答辯的過程,也的確沒讓何俊失望。
10:40,經過3分鐘的簡要闡述后,三位考官針對論文內容,依次向朱輝提了三個問題,“請你先思考一下,十分鐘后再回答?!?/p>
十分鐘里,朱輝有時在本子上記著什么,有時又翻著論文查資料,一行行輕聲默念著。
“在偵查過程中,律師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有:第一:旁聽審問權利,第二:……”朱輝有條不紊的回答,讓考官頻頻點頭。
“他的論文有深度,回答也很認真,能結合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經歷來答題?!敝骺脊佟泊蠓▽W院副院長陳潔淼如此評價。
10:50,只用了10分鐘,朱輝準確回答出考官提出的三個問題。
考場外面 教導員比他還緊張
答辯后,朱輝長舒一口氣。他笑瞇了眼。接下來,考官組將在下午集體合議他的答辯成績。
在朱輝的身后,幾名宿州監獄教育科的警察,已經朝他走來:孟曉亞上前給朱輝遞了杯水,另一位輔導員伸手接過朱輝的論文和筆袋,扶他進場的那位監獄警察則微笑著跟他說著什么……
“朱輝是我們宿州監獄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我們覺得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泵蠒詠喺f,每年這個時候,每個答辯現場,都是這樣的一幅場景——考生心里揣著緊張,導師心里揣著緊張,他們做“家長”的,心里同樣揣著緊張,可給對方的,卻只有笑臉,只有輕松?!霸谶@一點上,朱輝跟今天答辯的300多名考生一樣,經歷了一場典型的答辯?!庇热氏?蔡麗麗
本報記者 吳洋 文/攝
記者對話朱輝
為背單詞徹夜不睡
記者:自考這么多專業中,為何選擇法學專業?
朱輝:7年前我犯罪就是因為我是個法盲,我想我下半輩子不能再這么糊涂下去了,我選了法學,想知法,懂法。
記者:遇到最難考的一門功課是什么?
朱輝:英語,這門課我考了三次才過。30多歲的人學英語,記憶已經不像往常一樣好使了,為了背高中和大學的單詞,我有時背一個通宵。
記者:條件有限,你如何備考?
朱輝:監獄教育科的領導幫我從網上查資料,幫我借書。家人也很支持我,給我寄書。
篇3
論文關鍵詞:本科法學教育;定位;應用型;
一、普通本科院校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就業難,就業率低、失業率高
《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倒數第二,僅法學一個專業失業人數在全部本科專業小類中排名第一;高職高專畢業生法律大類就業率排名也是倒數第一。法學專業成了就業率最低、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確實目前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存在著困境:就業環境方面,應屆畢業生考公務員面臨著多省聯考的機會限制、具備基層工作經驗的資歷限制、通過司法考試的資格限制和生源地限制,公務員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競爭力培養方面,學生眼高手低,求職就業的能力訓練不夠;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地緣優勢,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遠不及其他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顯得尤為突出。
2.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
實際上,在西方法治國家,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緊密聯系。法學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備條件。例如德國、法國等國家,接受法學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前提條件,英國美國等國家,法學教育本質上是職業教育,接受法學院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處于分離狀態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部隊轉業人員可以安置到司法機關工作,法學教育不是法律職業的必備條件,不管什么專業,只要能夠通過司法考試,就具備從事法律職業的條件,法律職業也不是法學教育的目標。調查發現普通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從事法律職業的不到50%,形成了學習法學的人數眾多而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數有限的尷尬局面,造成法學教育資源的浪費。
3.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我們調查發現在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著人找工作和工作招找人的矛盾,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一個法學博士到法院工作后竟然連一起離婚案件也審理不了。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錯綜復雜,筆者認為應用型法學教育模式的缺失是關鍵。我國屬于大陸法系,教學注重對法學理論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卻尤為注重實踐經驗。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到企業干法務,還是到律所當律師,再或者到法院、檢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實踐經驗,這也是現行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脫節的地方。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的定位
我國目前法學教育規模大、層次多。全國除了五所專門的政法院校,幾乎所有綜合型大學都有法學院,除此以外,還有電大、自考的法學專業,涉及到??啤⒈究?、碩士等層次。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是培養學術型法學人才,形成了重知識、輕能力的明顯傾向,從近幾年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存在培養出的法律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弊端。關于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成了法學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對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1.精英教育
即認為普通本科法學教育應當是精英教育。美國對法學教育的要求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更嚴格,其法學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學生在學習法律之前已經獲得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識,報考法學院的學生通常已經取得了學士學位,并且要通過法學院的考試。相當于我們國家的研究生教育起點。這種精英式教育源于美國人民對于法律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對法治的真正制度要求。就我國目前的條件來講,照搬這樣的制度是不合適的。
2.職業教育
即認為普通本科法學教育就是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這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把法學教育當作職業教育,采用投師見習制(也稱師徒傳授制)的法學教育制度,在教學上一般采用判例教學法,法學教育帶有濃重的行業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特別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掌握法學基本理論知識。
3.復合型教育
即認為普通法學本科教育既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和能力,還進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其進入研究生教育從事高層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不論是在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在大陸法系國家,一個完善的法律人才培養體制,既包括通識理論教育又包括職業技能教育。
筆者認為:我國傳統的本科法學教育是培養學術型法學人才,但目前法學教育的規模如此龐大,是不可能都進行學術化培養的,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將直接走向工作崗位,面對法學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作為普通本科院校來講不應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斃,應找準定位,形成特色,以法律職業要求為導向定位本科法學教育,探索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解決法律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矛盾。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分層次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教育應主要是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法制建設服務,立足于實際,形成辦學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法學教育的定位上不能照抄照搬。
三、本科院校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法律職業具有突出的行業背景和特殊性,我國新修訂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對法律職業人員的從業資格有統一規定,要求都必須通過司法考試,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統一司法考試制度體現了法律職業內在規定性和同一性。法律職業共同體不僅是法律知識的共同體,而且還必須是法律職業素養和法律職業技能的共同體。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缺失,結果導致盲目的人才高消費,專業不對口和萬金油式的人才過剩的現象并存。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世界主要法治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體制包括四部分:一是法律的學科教育;二是統一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三是統一的法律職業培訓;四是終身化的法律繼續教育。筆者認為本科法學教育作為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錯位,根據法律職業的內涵應定為于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具體實現路徑如下。
1.課程設置方面
我國現行的本科法學教育只考慮到法學教育的教育屬性和一般共性,將法律職業按照一般的社會職業對待,沿用社會通用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其結果是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法律職業的需要。因此筆者建議開設專業導讀課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專業化、體系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將就業指導的普及性與提高性相結合;將知識指導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2.教學內容方面
許多本科生畢業后不會辦案、不會起草合同,其原因在于法學本科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職業教育和法律實務訓練。因此筆者建議加大專業實踐課程的比例,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就要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完善實踐教學的方式和內容。②建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質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備條件,法學院應加強和當地的公、檢、法機關的合作,在當地的司法機關建立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3.教學方法方面
在各年級學生的法學專業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在本科階段的二年級,組織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旁聽、觀摩法律實務活動;定期開展法律宣傳咨詢;進行法律文書寫作的集中訓練。三年級,開展模擬法庭審判;許多大學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在校內建模擬法庭的成功經驗,從而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夠接受實踐能力訓練。建立模擬法庭輔助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模擬法庭演練,增強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職業技能。借鑒英美法系的診所式教學,法學專業學生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在診所實習一樣,可以接觸到真實的案件,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處理,為以后從事法律職業積累實踐經驗。在掌握了一定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這個階段可以在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四年級,組織畢業實習;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組織各個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4.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加強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避免紙上談兵,使學生能夠掌握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并得到邏輯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兼職教師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手段,法學院可以聘請富有經驗的法官和律師,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講授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讓法官和律師等指導教師將鮮活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法律實踐。
5.考核、考試方面
篇4
“工程”是指將自然科學的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工農業生產部門中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1]。如: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也指用較大而復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如:城市改建工程、京九鐵路工程、“菜藍子”工程等。我國大學所設有關工程類的專業就有土木工程專業、機械工程專業、材料工程專業等。“管理”的定義是指組織、指揮、協調、控制[2]。管理的分支也很多,如:工商管理、國民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側重于研究同現代化生產、經營、科技、經濟、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論、方法和工具,該學科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系統的管理理論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正確地應用系統分析方法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方法解決管理方面的有關理論與實際問題。從《工程管理》字面上來看,很容易使人產生如下疑問:比如是對什么“工程”進行管理?或者學成后會“管理”什么工程?國內有些學者把“工程管理”定義為研究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即對建設項目的專職管理。從建設項目的周期來講,工程管理就是研究。建設項目決策階段的開發管理、項目實施階段(準備、設計、施工)的工程項目管理、項目運營階段的設備管理,即對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的管理。
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
第三屆建設部高等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一九九九年七月西安)認為:工程管理專業一般設置工程項目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投資與造價管理、國際工程管理及物業管理五個方向。為此,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除了一般工科專業所必修的基礎課程以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可設置為:主要專業基礎課有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市場學、組織行為學、財務管理、經濟法、統計學、運籌學、工程經濟學、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測量學、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工程力學、工程結構、施工技術與組織、工程項目管理、工程估價、工程合同管理、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等。主要專業課有工程咨詢、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與評估、投資經濟學、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風險與保險、工程項目招標與投標、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評估、項目融資、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工程承包、國際工程合同管理、國際工程索賠、國際工程專業英語(聽力、閱讀、口語、寫作)、國際公司理財等。因此,工程管理專業實際為跨土木工程與管理工程的交叉學科,適合有足夠土木工程方面與管理學方面師資力量的學校設置。
從學生的修業科目來分析,上述主修課程和主要專業課程已有36門,再加上公共課程:高等數學、外語、政治、體育、概率論、線性代數、計算機、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機械原理、電工學等總共有47門之多,有的課程如高等數學、外語等要學習兩個學期。如果學制定為四年,第八個學期學生即要尋找工作還要完成畢業論文,47門課要用7個學期來完成,平均每學期學習近7門課。所以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學制宜定為5年,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掌握土木工程方面的技術知識與管理、經濟、法律方面的知識,學生工作后即使從事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技術專業水平也不會低于相應專業的大專水平,同時也會把所學管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為以后事業的發展打好基礎。如果條件允許,應把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和管理方面的論文結合起來做,使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工程項目的形成過程強化理解,對如何發現“工程”方面的管理問題、解決“工程”上的管理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就業與市場需求
根據《中國教育報》報道的統計資料: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和工程管理相近的本科專業學生就業率為:工商管理類78.05%、經濟學類72.72%、土建類84.91%、管理工程類82.73%、管理類Ⅰ51.82%。根據新華社2003年6月4日統計資料,黑龍江省2003年應屆本科畢業生簽約率不足50%,明顯低于2002年。據了解,除了受非典的影響,一些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活動被迫中止和取消,部分畢業生無法進行正常的面試、體檢和簽約以外,目前社會的需求形勢也不容樂觀。作為吸納畢業生的主渠道之一的國有企業,由于受經濟不景氣(包括改制)的影響,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黑龍江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到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在2001年為21.6%,2002年為13.8%,2003年很難增長。政府和事業單位受編制所限,特別是今年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要全面鋪開,畢業生需求量也會減少。而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的渠道在一些地方還不暢通。這些原因導致了畢業生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華商報2003年2月20日報道,在長安大學舉行的“2003年畢業生雙向選擇會”上。公路橋梁專業的畢業生今年供不應求,此專業的學生很多在年前就已經找到單位。八成用人單位招聘橋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專業學生。河南洛陽一研究所原打算招收10名橋梁工程本科生,結果一上午只有一名學生遞交了推薦表。長安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紅紅分析介紹說,西部大開發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路、橋梁、隧道的建設急需人才,而設置公路橋梁專業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長安大學公路橋梁專業的供需比例去年是1:8,今年這個比例會進一步拉大。
與橋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專業的學生非常走俏相比,公路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監理專業的學生卻沒有那么幸運。一位招聘工作人員說,管理和監理都必須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用人單位是不會將管理工作直接讓新來的大學生擔當的。2003年我校管理學院畢業生的一次性簽約率約為50%,土木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簽約率幾乎為100%。管理專業的學生不好找到工作的原因,除了受“非典”與全國應屆畢業生人數多等客觀因素影響以外,其專業本身也存在某些欠缺,下面就工程管理專業與土木工程專業進行比較,分析其原因所在。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四年的專業學習,畢業參加工作后,需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獨當一面。而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如果從事土木工程設計工作,即使自己努力恐怕也不會有哪家設計院敢委以工程設計任務。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從事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力學基礎和工程結構理論不系統、不扎實,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按圖施工,而發現施工圖中的錯誤,不盲目地按圖施工等則難以做到。到建設單位或政府機關工作應該是比較對口的,可以充分發揮工程管理專業視野廣,知識面寬的優勢,但建設單位的工作是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的,建設費用的增加和消減往往和技術水平的高低有必然的聯系,而且此時此刻的技術問題又有可能是一些技術難題,顯然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去處理技術難題又顯準備不足。由于政府機構超編嚴重,每年能吸納工程管理專業應屆畢業生的人數也會有限。#p#分頁標題#e#
一般來講,經濟學專業畢業生擅長于經濟分析,會計專業畢業生擅長于財務工作,而沒有哪一個專業可以做到從學校畢業就可以勝任管理工作或領導工作的,管理工作或領導工作水平除了受教育程度影響以外,更重要的是個人經驗的積累與其在組織中威信的樹立。中小型公司專職的管理人員很少,同學到了公司,領導問,“你會做什么?”回答:“我會管理。”問:“你會管什么?”答:“我會管理建設項目。”很顯然,這樣的回答比較空洞。因為對于新畢業的學生來說工作是很具體的,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雖然學過財務管理,但卻當不了會計;雖然學過質量控制而技術規程又不精通,人家在眼皮底下作假,卻看不出來;雖然學過領導、指揮的知識而又沒有什么功績與特長足以服人,而且公司又不承擔培養人的義務,所以管理專業的新畢業生尋找工作會有一些障礙。但是,如果學生技術水平比較高,以技術工作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則相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如果做管理性工作,會在知識上、心理上以及工作方法上比其他專業的畢業生更勝一籌。
篇5
特色之一:開放的大學校園
提起大學校園,大多數中國人的腦海中都會出現高高的圍墻、氣派的大門、醒目的校名??杉s克大學完全出乎筆者的意料――沒有大門,更沒有圍墻,道路四通八達,行人自由往來,完全是開放的。后來通過對其他幾所大學的考察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學校園都與社區融為一體而沒有大門和圍墻,學校作為社區的一部分與社區相互融合、功能互補。例如,多倫多大學校園里有多倫多市最好的皇后公園,城市的馬路穿校而過,城市的一些公共設施也建在校園里。
與開放的校園一樣,加拿大大學的學生來源也是開放的,多倫多大學有3000多名國際學生,其中來自中國的有780多名,這些學生講80多種語言,加上方言大概有100多種。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養成多元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包容的精神。
加拿大大學教師講課的地域選擇也是開放的。一般來說,教師主要是在本校授課,但也可以到外校甚至外國授課;同樣,大學也可以聘請外校教師來校講課,或聘請專家、學者、政府公務員到校講課。例如,給我們的培訓班上課的就有安大略省的公務員、勞卜勞公司人力資源部的經理以及擔任過多年大學校長、安大略省議員的教授等外聘人員。
特色之二:互動的教學方法
加拿大大學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
學生座位的安排。與國內大學教室里前面是講臺、學生一排一排地坐著的格局不同,加拿大大學是將課桌圍成一個開放的矩形,教師一般站著講課,并且在矩形內來回走動,不時地與學生交流。
課堂提問。這種方式幾乎每個教師都采用,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每個教師都歡迎學生提問,并且在講課開始時就明確表示,如果講課中學生有不清楚的可以隨時提出來,講課結束后還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總是耐心解答,一時解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在課后查資料再回答是很自然的,沒有哪個教師會覺得回答不了學生的問題就很沒面子。
小組討論。這也是加拿大大學教師經常采用的方式。教師在講清主要觀點后把事先準備好的作業題發給學生,并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3~5人展開討論,之后每組推薦一個發言人上臺陳述該小組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針對這些結果進行講評。這樣的教與學互動,可以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相互啟發,共同開動腦筋,活躍課堂氣氛,效果很好。
此外,加拿大大學教師還經常采用其他的互動方法開展教學。一是小組集體完成作業,這種方法類似小組討論,不同的是,這種方法留給學生的作業量比較大,完成作業的時間也比較長,而且利用的都是課余時間。二是教師與學生互發電子郵件,將完成作業或論文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溝通。三是在撰寫碩士、博士畢業論文時,導師與學生不定期地多次面談、直接溝通,直到圓滿完成論文答辯為止。四是教師定時與學生交流。比如約克大學規定,任課教師每周固定半天時間等候學生提問,幫助學生解疑答惑。
特色之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加拿大大學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在教育條件和設備等硬件建設上。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體育活動中心等,建筑質量高,空間大,功能齊全,教學樓有學生休息室、就餐桌、殘疾人通道和衛生間,走廊里還有座椅、各種電力插座、暖通設施、無線網絡等。
以人為本的理念還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和管理上。在制訂培養計劃時,多數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生取得學位、學歷沒有時間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志愿調整學習計劃,自由選擇學習課程、學習方式、注冊時間等。學校除要求學生必須考試合格外,不對學生作任何其他硬性規定。學校在制定《學生守則》時充分與學生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學生的申請、請愿或申述,學校和院系會成立相關委員會,聽取學生的意見或要求,并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學校還有大量工作人員作為“學術顧問”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服務,包括為學生提供學習計劃、校園生活的指導和幫助。為幫助留學生盡快適應加拿大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還有“本地家庭寄宿計劃”,設立許多高年級幫助低年級學生的助學崗位。
特色之四:不同的兩種教育體系
加拿大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和學院兩種體系。加拿大的學院不是指大學內部的二級學院,也不同于美國的社區學院,而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種創造,是20世紀60年代為了適應加拿大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實行高等教育普及化而設立的??菩再|的獨立職業學院。這些學院是加拿大大學的組成部分。
在加拿大,大學和學院是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的兩個系統。大學有高度的辦學自和學術自由,而學院則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大學主要教授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而學院則主要教授實用技術及其應用知識;大學側重于基礎理論和學術研究,而學院則側重于實用技術研究;大學主要接受專業學會的評估和排名,而學院則直接接受政府組織的評估;大學主要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學院則主要培養??茟萌瞬?。
加拿大目前有92所大學,全部為公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有120多所學院,在課程設計與選擇方面主要側重于實際應用,為學生提供直接就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目前,學院與大學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部分學院與大學已相互溝通、相互滲透,有些學院已提供了與大學可互換學分的課程和應用學位項目。
特色之五:分權與制衡的內部管理體制
加拿大的大學普遍實行“兩會制”和校長負責制,“兩會”即董事會和校議會;學院則只設董事會,不設校議會,學院的董事會受命于政府。
董事會是學校行政系統的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負責任命名譽校長、校長和副校長,治理、引導、管理、控制學校等的財產、收入、支出及有關事務,負責學校的投資和基金管理,處理學校的法律問題,協調學校與政府、社會的關系。董事會成員一般由上屆董事會提名、政府任命,一般包括當地政府官員、成功企業家、校長、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等。董事會成員中外部成員占大多數,董事會主席和若干副主席由董事會成員選舉產生。
校議會是與大學董事會平行的機構,負責教學和學術管理,有權決定所有教學和學術事務,向董事會提出有關教學和學術方面的意見。成員一般有幾十人,包括校長、副校長、各學院院長、各研究所所長、各系系主任、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工會代表、校友代表等。在校議會成員中,全職教職工委員占多數,下設若干專業委員會。各學院、系、研究所負責搞好內部的教學活動、課程安排、科學研究等工作。課程大綱的制定、教師聘任、教授的評審晉升、學術機構的設立等,都要自下而上提出建議,最后由校議會批準。
校長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全面負責學校的行政和學術工作。校長下面有若干名副校長,分別負責教學與學術、財務與人事、科研、學生及對外聯絡等工作。在各教學院系的管理中,院系的重大教學和行政事務必須經過院系委員會批準方可實施,而且法律還明確規定某些行政事項要經董事會、學術問題要經校議會的批準。這種權力的制衡制度能夠使大學穩定、健康地發展。
特色之六:政府重視高等教育責任制的落實
安大略省注重對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主要措施是檢查、落實責任制。他們認為,教育是通過公共資源得以實施的活動,政府受托或有權力檢查高等教育責任制的落實情況。責任制主要體現三個大的方面:功效,即社會價值;效率,即實現預期目標的情況;效益,即為所投入資源帶來的最高價值。
對學院來講,有五項關鍵績效指標:一是雇主滿意度,二是畢業生就業率,三是畢業生滿意度,四是學生滿意度,五是學生畢業率。這五項評價指標涵蓋學院教學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種結果化的反映,而不是一種過程的反映,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社會需要(雇主)為本的理念。評價指標的調查由一家省政府咨詢機構來進行,其中前三項指標的考核結果與政府的資助掛鉤,調查數據經統計后分類并劃出一個平均數,高于平均數的學校政府將給予年度運行經費2%的獎勵。
大學的責任制不同于學院,主要有三項關鍵績效指標:一是學位完成率,二是就業率,三是貸款拖欠率。所有大學和學院每年的關鍵績效指標均向社會公布,媒體也定期公布大學排行榜。這種公開透明的做法充分保證指標評價的客觀公正性,使學校的辦學成效接受公眾的監督,促進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推動學校又好又快發展。
特色之七:高等教育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約克大學國際合作助理副校長勞加欣女士在向我們介紹情況時說,加拿大本土生源不足,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他們的目標是使國際化成為約克大學基因中的一部分,貫穿于教學和學習中并成為教育和學習的必要成分。
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加拿大實施國際化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四個。一是招收國際留學生,這是其國際化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加拿大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視招收國際留學生,其數量和國別在發達國家中位居前列,幾乎所有高校都有國際留學生。據統計,2008年加拿大全國在校國際留學生就有12.38萬名,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占33.2%、來自印度的占24.3%、來自美國的占9.6%。二是合作辦學。主要是指國外高校與加拿大高校聯合招收學生,基本形式有三種:兩年在國外高校上課、一年在加拿大高校上課(即“2+1”模式)的大專生,兩年在國外高校上課、兩年在加拿大高校上課(即“2+2”模式)的本科生,四年在國外高校上課、兩年在加拿大高校上課(即“4+2”模式)的碩士研究生。三是短期培訓班,類似于我們所參加的這種培訓班,時間一般1~4個月。四是聯合研究和學者互訪。
篇6
【關鍵詞】中國 美國 法律教育 異同 啟示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9-0043-03
【Abstract】Legal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asic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s important assure. After years of legal education reform, China’s legal education system is gradually perfect and is perfect, but still existed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of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spects of our current legal education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hina The United States Legal educ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nlightenment
中國的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法學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主要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行業從事法律服務工作。就業前景廣泛,主要從事檢察官、法官、律師、行政機關公務員、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人員、高校法學教師、法學研究者等職業,從社會需要來看大有發展前景。因此,法律職業教育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而美國作為西方法律職業教育的先進國家,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
一、中美法律教育的共同點
1.法律教育的承擔者相同
目前,中美兩國的法律教育的承擔者主要是各大學的法學院。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先后于1800年和1817年設立法學院,自19世紀后期開始,法律教育主要任務由各大學法學院承擔。中國的法律教育也是以大學教育為主。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綜合大學中的法律院系,一類是單科性高等政法學校。自1979以來,中國法律教育發展迅速。另外中國還有大專、中專層次的各種法律職業學校,還有各種業余教育中的法律專業。但在各種法律職業學校和成人教育的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如師資力量不強、教學管理松弛、教學效果較差、畢業生質量不高,因此中國的法律教育主要以各大學法學院的普通教育和單科性高等政法學校為主。
2.法律教育與科研任務并重
中美兩國高等法學院系除以教學任務為主外,還承擔法學的科學研究任務。與歐洲大陸一些國家不同,中國的專門研究機構較少,因而法學研究方面的力量主要集中于高等學校的法學院系中,教師既是法學教育的承擔者,也是法學研究的主力軍,這與美國法學院承擔的任務類似。
二、中美法律教育的不同點
當代中國法律教育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本國歷史、文化傳統方面,都不同于任何西方國家的法律教育。就法律教育的形式、技術方面而論,中國較接近民法法系國家法律教育。與普通法系國家相比,尤其是美國,有很大差別。近幾十年來,兩國間的法律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加強,美國的法律教育方法與模式被積極引進中國,有關美國的法律、法學及法律教育方面的知識,對中國的法律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入學資格不同
中國法學院的入學資格主要是高考畢業生,通過每年一度的高考選取法學專業,達到高考成績的,批準入學。以高中學習成績和高考成績為基礎。另外也有少數學生通過成人教育方式學習法學,主要包括自學考試和成人函授考試等方式實現學習法律,入學資格也是高考畢業生,但可以招收往年畢業學生,因此成人法學教育的學生較普通大學的法學學生年齡偏大,社會經驗較為豐富,但這種入學的學生數量少,教學質量問題較大,因此,中國法律教育招錄的學生是以基本沒有社會經驗的高考畢業生為主體。這種入學資格和美國法學院的入學資格有較大不同。美國法律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入學資格之一是已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即已取得文科或理科學士學位(B.A.,B.S.)。要求申請入學者要參加全國性的“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以大學本科成績和LSAT成績為入學的基礎,合格者被批準入學。因此,法學院的學生年齡要比一般大學生大,所具備的基本知識也較為扎實與廣泛,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文理知識。
2.教學目標不同
中國各大學法學院的教學目標旨在為學生提供較為廣泛的法律理論和知識方面的基礎,而不單純是職業訓練。中國法學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高中畢業生,在法學院系學習四年,符合條件的畢業生被授予法學學位。在校四年學習期間,主要學習法學專業課程,但也要學習很多一般人文學科課程,如外語、哲學、政治、歷史學。這種教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畢業后不僅可以從事律師、法官等職業,還能從事公務員、一般工作人員等職業,律師在主要的職業取向中不占主導地位。中國的法學本科學位不同于美國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學博士(J.D.)學位。美國這種教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畢業后立即參加律師考試,能從事以開業律師為主的實際工作。這種方針的一個前提就是:法學院的學生在入學前已具備必要的人文學科知識。[1]據統計,目前全美共有200多所法學院,其中184所是經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簡稱ABA)認可的。所有被ABA認可的學校,每年大約招收3萬6千多名的全時法律學生及接近七千名的選讀法律學生,可以參加美國各州的律師考試。他們中80%以上的人都以律師為主要就業方向,約10%以上的畢業生則進入司法體系或擔任其他公職。因此,在ABA這個“法律職場代表”的外部引導下,各法學院為美國每年造就數以萬計的律師(美國律師人數比全球其他所有地區律師的總和還多,迄今已突破100萬人),從而形成一條“產、供、銷一條龍”的法律職業教育之路。因此,中國法學院的教學目標更側重于知識性的訓練,而美國法學院的教學目標更側重于職業訓練,以培養“未來的律師人才”為教育目標,這也可以從兩國的教學課堂設置得出結論。
3.課堂設置不同
中國的法律教育,是統一由國家管理,其課程設置原則上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但各院系分別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自的教學計劃。以北京大學法學院多年的教學計劃而論,首先,就本科生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來說:1979年,根據當時的需要在全國率先增設了國際法學專業,1980年又率先增設了經濟法學專業,1993年再增設國際經濟法學專業。這就形成一個包括法律學專業、經濟法學專業、國際法學專業、國際經濟法學專業在內的在國內屬于尤為完整的法學專業體系。在發展專業體系的同時,法律學系的課程設置體系不斷發展。經多次調整,從1993年開始,本科生進校后任選專業,學滿兩個專業學分的可取得雙專業畢業文憑。與此同時,近年來再次修訂教學計劃,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的精神,加強了基礎課比重。全系所開本科生專業課程已逾70門。其中全系各專業必修課17門:法理學、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概論、合同法、刑法學、國際法、國際私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法律文書、律師實務與律師道德;法律學專業必修課6門:知識產權法、婚姻家庭法與繼承法、企業法/公司法、司法鑒定學、犯罪學、勞改法;經濟法學專業必修課9門:經濟法總論、企業法/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計劃法與投資法、財政法與稅法、金融法/銀行法、會計法與審計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法;國際法學專業必修課8門:中國外交史、國際環境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組織、海洋法、航空航天法、國際司法判例、專業外語;國際經濟法專業必修課8門: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海商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經濟組織、專業外語;全系各專業限制性選修課23門:現代西方法律哲學、立法學、當代西方法律思潮、中國司法制度、中國法律文化、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外國憲法、公務員法、羅馬法、外國民商法、實用刑法學、青少年法學、外國刑法、刑事偵察學、刑事技術概論、法醫學、保險法、中國經濟立法史、司法精神病學、外國婚姻法、票據法、國際稅法、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專題。除專業課程外,還有若干門全校性公共課程。[2]除學習課程外,還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有固定時間在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或其他單位實習;并要求在教員指導下,撰寫畢業論文。
美國的法律教育較為注重職業訓練,其課程設置明顯地反映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各法學院課程設置有所區別,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以法律專業本科教育為例,其基礎課程包括:憲法、合同、侵權、財產、、民事責任、刑法、民事訴訟法以及法律推理和司法文書、商法、公司法、知識產權法、WTO等??陀^地說,普通本科三年的法律課程之中第一年是最難的。上課時間往往不是很多(哥大法學院每周五天約上二十個小時),但每上一次課,學生必須花三四個小時甚至一整夜的時間做課前準備工作(包括閱讀講義、檢索案例、尋找案例爭點issue、嘗試回答布置的問題等)。而臨近期末考試時,那就更要加倍努力了。選修課程基本設置在第三年,開設課程五花八門,包括法律與社會科學、法經濟學、法律與全球化、收購與兼并、談判理論等。由于不同類別的學生選修課可以交叉,因此像哈佛等名校常年提供10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鼓勵學生自選的課程包括比較法、法制史、法律哲學、法律與經濟等課程。[3]
4.教學模式不同
中國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一般以教員系統講授為主,一般課程也有專門課堂討論。就國內各部門法課程而論,講授內容主要圍繞該部門法的有關法律、法規的理論和實踐。即通常的老師講授知識,學生作筆記,間或有師生互動提問、釋疑環節的授課方式。無論中外,它都是講授基本理論課或學科基礎課的唯一之選。但由于相對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有著被動接受的弊端,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通常也被稱作“填鴨式”教學,成為學者批評和教學改革的對象。中國沒有判例法制度,在講授或討論部門時,也研究少數有關判例,但這僅僅是為了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更好地理解有關法律規定,而不是像美國法學院所推行的“判例教學法”。目前中國的一些法學院已經注意到此類問題,不但加大了給各類學生安排法律實務類課程的數量,而且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組織模擬法庭和組建法律社團、提供免費法律援助等方式不斷加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美國教學力求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一種是討論課的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從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模式中脫離出來,進而演變為合作者的關系。它強調學生主動性的最大發揮,每一個學生在課前預習(通篇閱讀教師預留的參考文章以及選定案例)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見解。教師往往扮演一個引導者、提問者以及思路轉換者的角色。更多時候,教師的身份被完全淡化而徹底融入到課堂討論之中。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的主導性實際上增強了,因為他需要在課前針對本門課程,安排最能說明問題的案例和參考文章供大家閱讀,并預先就每次將要討論哪些題目、從哪幾個角度進行深入分析等問題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大家提前準備。因此,教師組織討論課的方式付出的精力反而比一般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大的多。另一種是判例教學法,這種方式在中國法學教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美國隨著社會的需求,其Clinic(診所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美國各大法學院青睞的一種方式,此種模式在美國法學院推行已有3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培養學生處理法律實務問題的各種技巧為主要內容,把課堂假設為一個法律“診所”,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和訓練學生對一個個法律疑難雜癥做出“診斷”,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開出“處方”,從而鍛煉出“醫術高超”的法律實務人才。目前Clinic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公益訴訟(Public Interest Law Initiative,簡稱PILI),其范圍包括對窮人、婦女、兒童、殘疾人被侵權提供法律援助,以及環境問題訴訟、移民案件訴訟、公平住房訴訟等。具體做法就是對法學院一二年級的學生志愿者進行Clinic培訓,有針對性地講授各式各樣的實踐案例、可能遇到的情況、可用的法律對策等,最終以培養出一批能在某個地區開展短期或中期公益訴訟的法律工作者為目標。
三、啟 示
1.重新確立法學教育目標,注重職業培養的教學模式。
法律人要走向實踐,以經世致用為本。法學教育是面向市場經濟和法律職業實務的主戰場,應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為此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方法,強化“全國統一司法考試”的教學權重。目前課程改革已有成效(如“方法”課和“案例”課),但還需進一步改進。在老師配備上,應強調有適當比例的實務人士聘為客座或兼職教授;聘請法律實務中的資深律師定期來校開課(如專門的律師實務,或者特定法域的選修課);強化畢業前實習課程的教學和考評,開展相對固定的用人單位的學校招聘會。有一定數量的實習基地和調研地(如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監獄等);加強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社團以及自辦刊物、網站的建設。強化“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在法學教育教學中的權重,鼓勵教師結合法律實務進行教學。目前,我國的法律教育對以上教學目標已有較好定位,以我國較小的法學院――江蘇淮陰師范學院法學院為例,學院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師師資的聘請、實踐基礎的建設及司法考試的重視上,都做到了以上的要求,教學效果顯著,以司法考試過關率來說,近三年來,每年大三學生過關率在30%以上,這可以說明,我國法學教育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有著極大的希望。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大學法學院的職業教育定位還不夠,法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還不能準確定位,這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學畢業生整體就業質量。
2.建設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群,鼓勵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程的設置。
在法學院開設的課程中,每組的課程結構分為公共必修課、方向必修課和選修課(含推薦選修課和自選課)三類。公共必修課應包括傳統法學的基礎課,如憲法學專題、法史學專題、法理學專題、民法學專題、刑法學專題等;方向選修課應包括:司法法務方向,可選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法官學等;政務法務方向,可選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立法學等;商事法務方向,可選公司法、金融法、擔保法、勞動法等。另外,我國應面向未來,盡快開設國家和社會以后愈益重要的新專業科目和相關課程,如可以單獨設置人權法、公益訴訟、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環境保護法律等課程。
同時為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鼓勵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程的設置,主要措施有:增加財稅法、知識產權法和新型交叉學科選修課的設置;鼓勵校內不同學院聯合開設跨學科課程,如財稅金融與財稅金融法、法律和經濟學、公司并購和公司法學等。
目前,中國各高校法學院基本都能根據自身情況,制訂較為完善的課程,但關鍵問題是部分選修課實踐性較差,課程的設置可有可無,再者學生對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選修課的認識不足,造成實踐性的選修課沒有實踐作用。這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積累教學經驗。
3.切實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術水平
學生的科研水平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提升的,法律教育雖然以職業性與實用性為主要教學目標,但缺少理論研究,法律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此,我們要在注重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加強對學生科研水平的提升。為此我們可以注重以下途徑:①常設教授沙龍、主題研討會、學生社團學術研討會、實現學生期刊的正規化。②加強對碩士、博士的日常管理。規定學生定期向指導教師做研究報告或案例調研報告,認真準備,提高學術水平,為此要做出常設性的硬性規定。③堅持在碩士、博士課程中開設各類“法學前沿課”,增強學生的理論和學術水平。
四、結 論
總的看來,美國法學教育特別強調職業性和實用性,很少進行單純的書本教育,反對刻板教條、反對不結合實際案例空談法律理論的教育思想。法學院就是職業教育學院,其法律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入學資格、教學模式、課程設計、考試方式以及畢業要求都緊緊圍繞學生就業和法律實用的根本宗旨進行設計與運作。教師教育學生從案例中總結歸納法律原則,幫助學生閱讀和了解具體問題的全部相關材料,分析和評判某項法案和司法裁決的優劣得失,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和訓練學生對一個個法律疑難雜癥做出“診斷”,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鍛煉出法律實務人才。這種教育定位與教學模式使美國的法學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始終居于強大地位和有力影響。這對于我國目前的法律教育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宗靈.比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5
篇7
一、工科教育現狀
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邁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許多高校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和建設卻明顯不足,在工科院校中表現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又要求“淡化”專業,大幅壓縮專業課學時,使得本來教育資源就短缺的工科教育又失去必要的時間保障,這對我國工科教育造成很大的沖擊。對工科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幾個現象:
(一)“快餐化”趨勢
工科課程包含工藝原理、設備技術、工程分析等大量專業內容,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而與之相對的卻是課程學時不斷被壓縮,使得課堂教學“快餐化”:課堂教學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進行著“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匆匆、淺淺、泛泛地滿堂灌,學生慌慌張張地記、似懂非懂地聽。課堂教學的“快餐化”,容易造成教與學的矛盾,極易形成枯燥、煩悶的課堂氣氛,并且造成的學習高壓還會增加學生心理負擔,讓學生失去學習工科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實習、實踐“快餐化”則體現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這種實習可以獲得比書本具體一些的“原理想象”、“工程想象”,卻無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工學類的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差[2],“快餐化”教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快餐化”趨勢在目前的工科教育中迅速蔓延,主要原因在于有適合其存在的土壤。首先,大部分工科學生沒有興趣長時間呆在課堂里聽講,甚至希望老師盡量少講,只要期末考試能有個滿意的分數就行。在這些學生看來,“結果”遠比“過程”重要。其次,教師也多為完成教學任務,只要一門接一門地講完就好,不問效果,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搞科研和寫論文上。教和學雙方似乎都從這種“快餐化”教育中得到滿足,殊不知卻無異于教師對教書育人使命的懈怠、學生對成才理想的放棄。這種背離高等教育目的的惡性循環將嚴重損害我國的高等教育和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積極應對工科教育“快餐化”趨勢,有效解決教與學的矛盾,激發學生工科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二)“文科化”傾向
在通識教育模式的沖擊下,過分“淡化專業”使得工科教育出現了“文科化”傾向。這種傾向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以“通識為大,重博不求專”,許多專業課被思想政治理論、經濟管理等相關的文科類課程所替代;專業課程內容“重文輕理”,多涉及專業發展概況,而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則淺嘗輒止;課程教育以閱讀資料、分析文獻、解答題卷等文科手段為主要方式,缺失實質性的工程教育。具體來說,由于教材、學時及教師等原因,許多工科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也被抽象化、膚淺化,多為籠統的工藝原理、公式原型、設備結構等“通識內容”,而本該包含的公式推理、工程計算、數據分析等重要內容卻漸漸消失,使得學生常常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實踐環節的弱化與形式化更加重了這種“文科化”傾向,學生往往只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課程知識,導致理論難以很好地應用于實踐。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也因此出現大量抄襲現象,使得作為學生培養質量重要衡量指標的畢業論文質量低劣。工科教育從內容到手段上的這種“文科化”,造成工程技術“空洞化”,并最終導致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難如人意。不可否認,現代工程需要處理好多種關系,如工程與資源、環境、經濟、安全等的關系[3],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具有多學科綜合知識,以從多方面綜合評估工程的利與弊,但工程技術素質始終是核心,是解決問題的保障。因此,工科學生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文科知識,但工科教育本身不僅不能“文科化”,還應該精深化。
(三)“標準化”形式
隨著高校紛紛“綜合化”,許多工科院校正在或已經失去原來的特色和優勢,工科教育也更趨“標準化”。高校以教學評估指標為標準,制定了一系列極為細致、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實施“標準化”管理。在課堂教學管理上,對教師、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方式,甚至教室進行嚴格規定,不能輕易變動,否則就認定為教學事故。僵化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使教師不能靈活施教,只能照本宣科,而這恰恰是工科教育最忌諱的。法國的工科院校教學制度非常靈活,許多課程內容根據目前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且不指定教材,期間還會請企業的工程師來校講學,這使得法國的工科教育始終切合實際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4]。在學生成績考核管理上,我國高校也仍以考試為主,而且考試制度越來越嚴格和僵化,要求試題標準化、題庫化,要求學生考試成績符合正態分布,最終導致教師成了“考題專家”、學生成了“考試機器”。教育應能解放思想、激發想象、開拓思維,工科教育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執行力和創造力。因此,靈活多元的教學體制與考核機制對工科教育而言,尤其重要。
二、工科教育改革建議
教育改革關鍵在體制,教育體制不改,教育改革難見成效。目前的體制是行政對教學活動干預過多、管得太死,大到政策,小到課堂,導致教育教學僵化無活力,難以引起師生共鳴,進而導致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因此,教育要改革就必須實行政教分離,即:行政不干預教學,行政為教學服務。工科教育改革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
(一)工科教育模型建設
高等學校對學科教育長期采用統一管理模式,基本沒有考慮學科差異性。沒有差異性,就沒有針對性,這種“標準化”給工科教育造成很大困擾。因此,應改變這種僵化的管理模式,由各學科教育專家組根據本學科發展實際,單獨設立教育模型,為該學科教育指明方向。工科教育需要有符合自身特點和實際的新的教育模型,專門針對工科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而設計的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型可供借鑒[5]。CDIO模型的優勢在于從工程實際出發,認為工程師需在工程組織(即團隊環境)里工作,參與實施工程過程(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為工程開發做出貢獻。工科學生除了必備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業技能外,還需要有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該教育模型旨在讓學生通過這些能力的訓練,進而在企業和社會環境下進行CDIO實踐,最終成為高水平綜合性工程技術人才。探索和開發出類似CDIO、符合我國工科教育實際的教育模型已是勢在必行,它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工科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課程體系改革
工科教育模型是教學改革的基礎,課程體系是教育模型的具體反映,課程體系改革應當按照教育模型結構的要求進行。目前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基礎課、通識課、專業課三部分組成,對于培養高水平綜合性工程技術人才而言,這樣的課程體系存在一定弊端。在基礎課部分,一些課程的學時占據總學時比重偏大,大量的教學投入沒有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有些課程開設宜少宜精,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如討論、對話、競賽等進行補充,讓學生自主設計、自由發揮、自我體驗,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最終實現自覺學習。在通識課部分,課程又多又廣,學生選課漫無目的,很多學生選課和學習都很隨意,只是為了輕松獲得學分,素質并沒有得到提高。因此,通識課也應按培養素質模塊進行劃分,要求工科學生在最需要的素質模塊里選課,并對學分做出相應規定。這樣既有引導,又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效果會更好。在專業課部分,課程設置仍然多且窄,而工程設計與實踐少,必然導致工科教育“快餐化”與“文科化”。因此,專業課程設置仍需按專業素質模塊劃分,要體現工程整體性與通用性,增加工程調研、設計、實踐等內容,基本類似CDIO大綱??偠灾?,課程體系要體現全面素質培養,既要有大工程的通用性,又要有具體的專業性;既有引導,又給予充分自利,消除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
(三)教學模式改革
教育重在施教??茖W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基礎,而靈活有效的教學模式是成功施教的關鍵。目前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和僵化,固定程序的教學“標準樣式”,與現代教學理念相悖,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定勢和學習疲勞。而所謂的“靈活”,是指在教育理念、原理的指導下,根據課程實際需要,從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靈活設計,制定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簡單易行的教學結構,采用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完成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生動活潑、教學共鳴的整個教學過程。靈活的教學模式使課程教授具有靈活性、針對性、交互性、新鮮感及層次感,能激發學生求知欲、豐富學生自我體驗、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要靠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智能運作、靈活應變,不是機械地拼接模式,也不能簡單照搬。凡是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能提高學生學習力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融入到教學模式中去。
(四)創新實踐平臺建設
工科教育關鍵在實踐。但由于學校經費、資源有限,工科院校實踐課程少、實踐條件差成為普遍現象。要保證工科教育改革取得實效,需要學校大力加強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實踐教育機制。第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大力發展產學研結合模式,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6]。企業是最好的教學實習基地,但企業為保證其生產和管理體系能順利運行,不愿被學生實習所打擾,學生走馬觀花式的實習就成了必然。要改變這種“快餐化”實習,需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使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并從中受益;同時學生能深入實踐,切實提升業務能力。第二,開展多類型、多級別的競賽活動,豐富學生創新、實踐經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廣大工科學生廣泛參與各類專業競賽,既可擴大專業影響,又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成就感。第三,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工作,使學生及早了解學術前沿動態,激發他們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培養其優秀工程技術人才必備的獨立思考和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篇8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實踐教學作者簡介:
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彩電、洗衣機、空調器、集裝箱等一百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是汽車和手機等行業增長最快的市場.它還消耗全世界約1/4的鋼鐵、一半的水泥和 1/3的石油。中國似乎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世界工廠”。
中國雖是制造大國,但還遠遠不是制造強國。中國產量雖大,但品種少,技術含量低,其含金量遠不及“美國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業進一步向我國進行戰略轉移,而且它們大都具有現代制造技術的特點,而我國制造業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素質偏低,尤其是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據央視2004年8月5日報道,目前,我國數控機床操作技工缺口達60多萬人.一些企業開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會操作數控機床的人才,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年薪16萬招不到模具技工。
幾年前爆發的“技工荒”,現在已升級成企業“慌”——沒有高級工,上百萬元的高檔機器無法正常運轉;沒有高級工,訂單將眼睜睜地流走;沒有高級工,企業就會被對手打垮?!凹脊せ摹睂Ω呗殞W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大專層次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比較優勢具體地表現為以應用為目的.理論夠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高等職業學院現行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模糊區域,往往與傳統本科教育模式趨近,只是簡單地將課時縮短.減少理論知識深度,被稱為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才競爭市場中.必處于非常被動地位。欲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需對現行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必要改革,凸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本文從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的整合人手,探尋人才培養比較優勢。
一、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我們進行了一些調查。調查主要采取問卷和調研外貿企業的形式。其中發出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為96%。問卷的對象是2002級和2003級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學生。調查表明:71%的學生對于專業前景看好,所以報了國際貿易專業;66%的學生更喜歡做出口,而忽略做進口,認為做出口會更賺錢;74%的學生喜歡做外貿而不喜歡做內貿,認為做外貿比較體面,那才是跟國際接軌的;66%的學生希望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教師或企業工程師授課: 69%的學生希望教學過程與生產一線緊密結合.經常涉及企業實踐;56%的學生希望專業課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63%的學生談到跟本科生同臺競爭的時候都顯得底氣不足,認為他們的學歷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課題調研的機會,筆者下到外貿企業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企業反饋來的信息是:對學歷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貿公司的崗位也較多,除業務員外,還有跟單員、晶管員、單證員、財務、統計等;就業務范圍來說,也是多管齊下,出口、進口和內貿。例如,筆者調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2002年進出口額為32,788萬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萬美元,進口卻占27,692,萬美元,進口額居浙江省外貿行業第一位。累計銷售額41.5億元,顯然內貿也占了相當大的一塊;對于國際貿易人才的標準是以夠用、適度為原則,不招最優秀的,只招最合適的,例如,對于業務員和跟單員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樣的,業務員英語要求較高一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而對于跟單員.要求熟悉工廠管理流程,當然,不管業務員還是跟單員都要求較高的素質,如待人處事的能力、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等。
通過學生和企業兩方面反饋過來的信息,我們可以將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①重理論,輕實踐。比較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卻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突出知識的實用性。②重外貿,輕內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個企業往往是同時面對兩個市場,即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采購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銷售全球化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普遍認為外貿較內貿更加體面,這種認識是危險的,不利于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其實外貿往往較內貿交貨期要求得更高.品質質量更加嚴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輕進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締結、履行為綱進行編寫的,很容易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誤導學生.認為出口比進口重要。實際上.中國出口的多是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產品,利潤很薄。通過對我國 1978—1998年有關數據資料的實證分析,進口不但能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而且其貢獻度比出口更大,進口的邊際生產力達到1.281,即進口增加1元,會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來,我國進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產資料、中間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和先進的技術等,其對經濟增長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為政。不同專業課程的老師,往往會過于強調自己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這樣不利于學生融合所學的專業知識。
二、整合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設置,凸顯高職國際貿易人才比較優勢
“課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紀中期在歐洲工業化大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是為了克服因為社會分工精細所導致的教育因素發展片面化。理論上,“課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做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課程整合的本質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的過程。由于課程整合是一個“過程”,所以它的實踐形式就是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依托和豐富的存在形式。
(一)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構建
李嵐清同志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只有適應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薄奥殬I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奥殬I教育要面向市場”思想與其相反,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深受一線崗位歡迎。
借鑒美國職業培訓的KAS模式,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knowledge,我們將之擴展為知識與素養)、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職業技能)。根據外貿行業一線管理工作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圖。
1.在教學上對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KAS三者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KAS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合成的。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的,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串聯起來。
(二)借鑒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經驗.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
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取得顯著成績。北美地區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職業能力作為進行教育的基礎、培訓目標和評價標準,以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學習計劃②。該模式表現出極強的課程調整靈活性。德國著名的“雙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知識在學校學習,而實踐性教學在企業完成,是一種典型的校企聯合模式。從“雙元制”模式經驗中可知,實現該模式的關鍵是有一個實力較強的企業與高等職業學院聯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業。原因很簡單:該著名企業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學生畢業去向明確,在校期間學習針對性強;通過自己企業所培養的學生勢必是最了解企業的.可以節省企業新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成本,縮短新員工見習期.校企雙方取得雙贏效果。德國“雙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國西門子技術學院,在該校就讀的學生不僅僅有著得天獨厚的充分利用西門子公司先進設備進行實踐的機會,并且在理論教學上.西門子公司與技術學院之間在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方面進行充分協調,使理論知識更貼近實際.這種校企聯合辦學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并進人世界前三甲,與其采用“雙元制”模式所培養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狀況.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有一定難度,主要問題是,政府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相關法規及政策尚未健全,企業界意愿與校方合作辦學存在較大難度,有條件進行校企聯合辦學的高等職業學院為數不多。相比之下.借鑒CBE模式較為可行.也即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同時效仿CBE模式增強課程設置彈性,以此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三)“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高職專業教學一般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教學中只有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為更好地實現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在《國際貿易》這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當講述西方傳統自由貿易理論時,可結合當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歐美是董事會.印度是辦公室。中國是世界工廠”,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以“汽車”為例進行分析,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也可以當地企業為例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習廠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據專業進程表,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結合專業課的開設而進行。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單項實訓項目和綜合性的實訓項目。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外貿地理實訓:在《外貿地理》課程中,通過地圖、模型以及影音資料等掌握國際商品資源分布和地理航線。②外貿單證實訓:在《外貿單證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有很多進出口貿易使用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收集本地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時,盡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能讓學生得到很大啟發。③綜合技能實訓:《外貿實訓》是集本專業三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為此,我們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報關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通過全套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了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最后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出口報價與還價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因特網去實際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練兵,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真實戰場
對于實習基地筆者認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檢驗檢疫局、外管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我們已經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比如,當《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講到海洋運輸時,可鼓勵學生自己參觀本地的港口,讓學生看到真正的海輪、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地等實物、實地;至于運費和保價,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去詢價;有關報關和檢疫的問題,鼓勵學生直接找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去咨詢等等。
當然,畢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論文也可歸人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4.走出去,請進來,創建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了解本行業的發展方向,鼓勵學生為社會、企業服務,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請進來,根據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采用各種方式請企業領導或職員、管理人員來校作報告或講課.向學生們介紹世界及國內和省市外貿發展的狀況,介紹外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的經驗,以及外貿企業中青年員工的成長過程等,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更好地了解社會,懂得競爭之激烈,創業之艱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更是直接聘請外貿企業有經驗的從業人員進行授課。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與社會同步發展,對行業了解非常及時。(見下表)
注釋:
①陳冬平.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 [J],國際經貿探索,2001.6,P2—6。②鄧澤民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與創新研究 [J],職業技術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圖書資料中心, 2003.1。
參考文獻
[1]舒惠芳.高職迥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04.7,P51—52。
[2]張桂春,劉彥鵬.試析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適需[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舊4.2,P28—31。
[3]中國工廠”再審視[J],21世紀經濟報道,2004.3.11,9—12版。
篇9
關鍵詞:風景園林;本科;復合應用型;培養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0;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5-0022-07
一、制定背景
復合應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1-2],這不僅契合了當前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復合應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現為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復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將所學知識或原理直接用于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2]。風景園林專業通過技術服務社會,其知識體系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這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本科專業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總綱,也是高等教育教學的核心,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3]。在當前國家生態環境戰略決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環境建設為中心的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形勢較好,農林、建筑、藝術、師范等院校的風景園林本科教育事業百花齊放,結合各地區特點和學校辦學實際情況,形成特色是專業生存發展的客觀要求[4]。因此,風景園林復合應用型本科培養計劃相關的研究和實踐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和清華大學建筑系聯合創辦的造園專業[5]。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學、景觀設計等專業近250所本科院校的辦學規模(2015底統計)。2011年風景園林學獲教育部新增一級學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設立風景園林本科專業[6],這標志著該人專業教育培養事業凝聚了共識,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廣西大學園林教育始于1994年園林???,1999年升為當時廣西區內唯一的園林本科,2006年獲得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二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4年獲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建設試點
和風景園林專業碩士點,2015年風景園林本科專業獲教育部批準并開始招生。經過20余年的辦學積淀,依靠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形成了以林業為背景,園林植物資源及利用為優勢,生態、工程、設計、管理并舉的學科特點。
文章基于學校關于制定2015版本科專業培養計劃的任務,依托學科特點,在廣泛調研和多年園林專業培養的基礎上,參考《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對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培養計劃進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參考。
二、制定過程
(一)制定原則
學校確定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背景,以技術創新為主線的辦學思想,并為2015版培養計劃提出了準確定位、彰顯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動的基本原則。從中不難看出,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是我校辦學的核心,培養計劃的制定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核心。就風景園林專業而言,不僅課程設置、教學和實踐要走向社會,教師與學生也要面向社會;同時,企事業單位也需要走進專業,走入課堂。校際間、校企間、師生間、員工間呈現出來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互動是知識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轉變,也是以獲取學分為主的傳統封閉型課程體系向以獲得技能為主的現代開放式課程體系轉變,這必然要求相關課程設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據上述制定原則,學校對本次培養計劃編制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一是學時和學分上要求培養計劃課內總學時數不超過2 700學時,每18學時(含理論教學和以學時計算的實驗教學)計1學分,集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為每周1學分,勞動每周0.5學分;二是在課程體系上要求必須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領域課程、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四部分;三是理工農類本科專業實踐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企業培養的學分(學時)數達到15%,選修課占課內學分數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20%。課程設置是培養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風景園林的綜合性特點,需要開設的課程眾多,總學時數的限定和相關學分比例的規定為本次課程計劃安排帶來不小難度,借鑒已有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選。
(二)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對于培養理念的明確和專業課程的設置至關重要。一方面,專業定位需要與市場結合。隨著新型城鎮化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戰略決策,受過高等教育的風景園林專業技術人才社會需求旺盛,而廣西區內培養風景園林本科人才的高校僅有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藝術學院。因此,通過確定綜合、全面的教育培養思路既區別于區內其它高校,也符合社會對一專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專業定位還需有別于已有園林專業。在對國內高校同時開設園林與風景園林專業的調研分析得出,風景園林專業更偏重于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綜上所述,本專業定位確定為立足廣西、面向全國,培養系統掌握園林植物科學知識,具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工程建設管理的復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三)培養理念
風景園林專業服務于人居環境領域,具有工科性質且獨立于其它工學門類,學生對專業的理解會經歷入門認知、基礎學習、專業掌握、技能創新幾個階段,人才培養體系呈現多層次和專業化的特點。這要求教育培養必須滿足認知過程,在全程互動模式下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并服務于社會,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導,知行與踐行相互聯系與統一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理念,為培養掌握系統的風景園林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工程管理能力,綜合素質高、開拓創新、實踐能力強、富有開拓精神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奠定基礎。
三、制定結果
經過園林系多次討論,學院審核最終確定培養方案,專業名稱為風景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代碼082803,學制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畢業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個學分(表1),包括通識必修課42.5學分、通識選修課10學分、學科基礎必修課47學分、學科基礎選修課14學分、專業必修課23學分、專業選修課15學分、實踐必修(含專業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36.5學分、實踐選修2學分。
在學時與學分數統計上,培養計劃總學時數為3412,其中必修課學時數為2674,選修課學時數為738,課內學時(包括理論教學、課內實踐和隨課實驗)數為2476,獨立設置的實驗教學學時數為252。另外,專業實踐學分(包括課內實踐、隨課實驗、獨立實驗教學和集中實踐)77.5,占總學分的41.22%;企業培養學分32.5,占總學分的17.29%;選修課學分41,占課內學分的29.82%,均滿足學校的相關規定,尤其強調了實踐教學重要性,見表2。
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保留園林專業一些傳統特色課程之外,還結合當前社會需求和風景園林學科發展設置了一些新的課程,如生態規劃、遺產地保護與規劃、地景資源及規劃、鄉村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3S”技術等。另外,整合學院生態學優勢學科,開設了由外籍教師主講的生態與保護前沿雙語課程。
四、制定總結
(一)專注5種技能的PEDES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建構與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較流行的培養模式為CDIO,代表了工程項目中“構思―設計―實驗―運作”的四個層面,國內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點上加入“道德”、“誠信”和“素質”。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風景園林綜合性較強的特點,結合復合應用型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提出5種技能的PEDES培養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植物運用(Plant):掌握園林植物學、風景園林樹木學、園林植物栽培學、園林苗木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夠識別華南地區常見園林植物并熟練運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國地景資源管理、“3S”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和園林工程技術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施工組織與管理能力;(3)規劃設計(Design):掌握風景園林設計、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環境生態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具有較高的手工和計算機圖面表現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4)綜合表達(Expression):掌握一門外語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字撰寫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5)科學研究(Science):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獲取高新技術和前沿科學知識、信息處理,并能夠運用科技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EDES英文譯為“足”,PEDES模式可稱為大足培養模式。風景園林是關于土地及空間設計的科學和藝術,在景觀營建的過程中需要腳踏實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養模式與風景園林本質契合。PEDES培養模式一方面體現于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另一方面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加以強化。
(二)構建5大模塊的課程體系
風景園林涵括理、工、農、藝術、管理5大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根據課程性質,確定了園林植物、規劃設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經濟管理5大模塊,進而形成相應的5類專業課程模塊(圖1)。模塊構建有效減少了學生選課學習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統的專業教育;同時,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特長深入對某一模塊的選課學習,還有利于多元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為差異化擇業和就業奠定基礎。
(三)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專業實踐和提高就業率,也有利于企業貯備人才和提高知名度,還為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支持,是一個校、企、生三贏的策略。通過與行業內數十家知名設計院所、企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聘請企業導師,從而把學生推向社會,讓企業走到課堂,提升了專業活力。在制定企業培養計劃中,按照風景園林工程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工程實踐和研究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合作模式包括校內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其中,承擔校內課堂教學的企業人員由于工作繁忙,持續一個學期兼職授課存在困難,這要求對課程計劃安排進行改革。
1.優化課程學分,讓企業走進課堂
達到畢業要求的最低學分為188學分,該學分是在園林專業培養計劃基礎上,依照學校關于課內學時和實踐學時要求,同時考慮學生大學四年學習負擔而確定。除去通識課和公共課之外,本專業共設88門專業課程(含集中實踐課),共159個學分,平均1.81學分/課(圖2)。除創新實驗4學分和畢業論文13學分之外,所有課程均不超3學分,整體呈多門數、少學分的特點。小而多的課程體系滿足生態多樣性原則,順應“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教育變革[8],也能減少多學分課程的高權重屬性,成績匯總還能更好地評價學生專業學習水平。
風景園林專業學科涉及面廣,導致多知識點、多學時、多學分的課程較多,如都在一個學期完成將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效果不好,也會讓教師整個學期束縛于教學而無法兼顧科研和學術交流,還讓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導師難以真正走入課堂教學。因此,把部分課程分解為兩到多門,實現
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從而增加課程數量,減少每門課程學分數。這不僅豐富了學生視野,也為課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礎。如規劃設計類必修課程貫穿第2-6學期(表3),讓學生獲得較為持久的技能訓練;獨立設置的實驗必修課程為企業導師在較短時間內參與教學提供便利。
(四)課程開設時間與順序符合認知過程
課程開設時間與順序是一個復雜的技術調整過程,既要考慮課程知識體系的先后銜接,還要考慮考試和考查課程門數的安排情況;既要滿足每學期開設課程數與學分數均衡,還要考慮每學期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協調;既要考慮專業教師全年均有課程安排及特殊要求,還要考慮季節對課程安排的影響等。如設計類課程需要先完成制圖類、美術類、植物類等課程的學習;風景園林樹木學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識別觀賞特征;選修課應分配到每個學期保證學生都有課可選,且不會出現低年級多選課到高年級少選課的不合理現象。
因第8學期為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學分不夠的補選階段,無具體課程安排,所以根據1―7學期課程學分、門數等相關指標統計繪制圖3。從總學分數(含全部選修課學分)來看,1―6學期所修學分在27~29之間,按20周/學期、最低40學時/周計算,理論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個學期的教學任務,考慮學生不是所有選修課都選,整個學期課程的時間安排游刃有余;從必、選修學分上看,必修學分呈先穩定再逐步下降,選修學分與之相反,二都互補;從課程門數上看,除第1和第7學期課程門數為13外,其它幾個學期課程門數在16―18之間,相對均衡;從考試考查課門數上看,考試課程門數呈先增后降至第7學期為0,考查課程門數從第1學期的8門穩步增至第7學期的13門。這些不僅保證了某學期不會出現無課可上或課程任務過于繁重的問題,也符合學生對專業認知從興趣到了解再到熟練應用的心理過程。另外,第7學期安排課程總學分僅為22.5,必修課程較少,且大部分為考查類選修課,給予學生充足時間準備求職就業、各類考試和考研升學等。
五、討論
(一)畢業總學分的優化與降低
我校93個四年制本科專業在本輪培養計劃制定的畢業學分最低為176、最高為192,風景園林專業的188學分排在42名,處中等偏上的位置。隨著當前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則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立足點和突破點[9],有必要在實踐和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并適當降低畢業總學分數。
(二)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安全問題
實踐教學在培養計劃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由于風景園林專業的大部分實踐無法在校園或者實驗室內完成,且部分實踐需分散進行,然而學生需走出校外參與實踐,必然面臨個人、財產、意外事故等諸多安全性問題。是否因為安全風險過大就放棄校外實踐?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但實踐各環節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規范措施應該怎么制定、合作企事業如何確定等都需要長期探索。
(三)創新實踐課程的實施
我校統一確定了4學分的創新實踐課,該課程由“科研學分”、“學科競賽學分”、“技能學分”、“社會實踐學分”和“創業實踐學分”5部分若干子項構成。學生只要完成5項中的某一方面就可獲得課程學分,因此學生獲得學分的途徑很多。就風景園林專業而言,學生拿到駕駛執照就可獲得學分,然而獲取這樣的創新學分并不能達到專業創新的目的。因此,強化學術科研和設計競賽,確定多項的綜合考評,區別制定適合風景園林專業的創新實踐學分管理辦法顯得格外重要。
(四)專業能力的評估
培養方案提出的5大專業課程模塊,兼顧了課程學習、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個性化。通過對每個模塊賦予權重值,模塊內課程的量化考核可作為用人單位評估學生專業能力使用,也可為校際同專業培養的橫向比較提供基礎,但如何量化和權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總之,本次培養計劃的制定以復合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為宗旨,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優化組合,難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完善,為風景園林人才培養事業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楊志堅. 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張海燕, 吳風慶. 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對21世紀本科培養計劃的幾點思考[J]. 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2(2):47-49.
[4]張鳴放. 關于應用型工程本科專業培養計劃的若干問題[J].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園林, 2008(1):1-5.
[6]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編制. 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7]顧佩華, 沈民奮, 李升平, 等. 從CDIO到EIP-CDIO――汕頭大學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12-20.
篇10
作者簡介:王昌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境經濟。
通訊作者:溫亞利,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境經濟、林業經濟與政策。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0803005);國家林業局保護司項目(編號:621720)。
(1.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陜西眉縣 722300;
3.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陜西周至710400)
摘要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術界一直缺乏其社會效益計量的研究。該研究在界定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概念及分析其內涵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專家咨詢法及文獻參考方法,初步建立了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包括:社會文明進步、人類健康和社會生產生活改善3種類型11項指標。利用市場價值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進行了計量及分析。結果表明: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每年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社會效益,總貨幣量約11.68億元人民幣,與周邊區域密切相關的社會文明進步效益為1.68億元;人類健康效益為1.62億元;社會生產生活改善效益為8.37億元。該研究的社會效益計量指標及計量方法可為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基層工作人員及類似保護區社會效益計量及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群;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效益內涵;計量分析;秦嶺
中圖分類號 S759.9;X361;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7-0113-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0
對社會效益的分析過去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但是隨著認識問題越來越要求更加深刻和準確,社會效益的定量分析就顯得更加緊迫。其中:社會效益內涵、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和社會效益評價模型是社會效益計量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自然保護區群的社會效益反映了自然保護區本身對周邊社會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效益。它既包括經濟活動引起的社會效益,也包括非經濟活動引起的社會效益,即由設立自然保護區引起的一系列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狀況,包括有形的社會效益,也有無形的社會效益。具體而言,就是在設立自然保護區后,由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保護區的資源狀況,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周邊社區社會經濟發展開始轉軌,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開始轉變,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該研究試圖通過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內涵進行解釋,構建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計量指標體系,同時利用一手調研數據或者二手統計資料對計量指標進行計算,目的是揭示就地保護這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對區域社會發展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為國家區域宏觀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促進陜西省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學科的限制,在該項研究中不涉及自然保護區設立而產生的社會文化、倫理道德、法制觀念以及等方面的變化,只能就社會效益中可計量或者可定性分析的部分進行計量分析。
1 研究區域及數據來源
1.1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
本研究選取了陜西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為研究對象,自然保護區群主要是指在某種特定生物棲息地保護中,由于其棲息地生境的破碎,在地理分布上不連續,通過在特定地理區域內建立若干個有聯系的保護區,形成一個自然保護區網[1]。本文研究的秦嶺自然保護區群范圍界定為秦嶺保護區群的主體自然保護區,主要包括太白山、周至、佛坪、長青、朱、牛背梁以及天華山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保護區群地處長安區、周至、太白、眉縣、寧陜、洋縣、佛坪、柞水等縣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7°20′-109°04′,北緯33°16′-34°05′。東西長約150 km,南北寬約95 km。保護區群總面積約251 300 hm2;秦嶺自然保護區群是秦嶺生物多樣性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之一。
1.2 研究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于2009年7月12日至8月5日對秦嶺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群中5個國家級保護區周邊19個鄉鎮46個自然行政村進行入戶訪談以及問卷調查,采取隨機抽樣和典型抽樣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樣本農戶。調查共得到問卷466份,剔除由于戶主外出打工而不能得到有效回答問卷,一些缺失數據較多的問卷和有明顯偏差的問卷,最終的有效問卷為411份;另外,于2010年7月21日至31日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中其余2個自然保護區(牛背梁及天華山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社區進行了調研,最終得到有效農戶問卷127份。最后,還收集了大量二手資料,主要包括七大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相關資料及問卷調查、各保護區所屬縣域的國民經濟統計年鑒。
2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相關概念及特征
2.1 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概念界定
自然保護區產生的社會效益既有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社會效益,又有與經濟活動無關的社會效益。既有有形的社會效益,也有無形的社會效益。因此,迄今為止,關于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的明確定義并不多見,保護區社會效益的界定必須在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客觀、實際地界定。對“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進行科學的定義是研究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的關鍵。中國學者在森林社會效益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因為保護區群屬于森林生態系統,其社會效益和森林社會效益有著特殊的聯系。基于此,本研究把森林社會效益作為研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基礎。張建國、周曉峰認為, 森林社會效益是指森林為人類社會提供的除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外的一切效益,它主要包括人類身心健康的促進、促進人類社會結構的改進以及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狀態的改進[2];張穎認為森林社會效益是指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總體,在消費森林物質產品、勞務或者服務時所產生的某種后果的比較關系。具體的說是以森林資源為對象的經濟活動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和作用[3]。在綜合眾多研究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目前從現有資料來看,國內還沒有形成對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的明確定義,文獻很少。
本研究參考森林社會效益,給予“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概念界定:是指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總體,在與自然保護區交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各種需求的滿足和利益的實現。它是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對人類社會整體有益的、除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外的那部分年增加效益。它至少包括: 自然保護區對社會文明進步的效益;對人類健康的效益;以及對社會生產生活改善的效益。
2.2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特征
2.2.1 自然保護區群的社會效益具有公共物品屬性
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4]。根據公共物品理論和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可以清楚的判斷出自然保護區整體的公共物品特性。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而保護工作具有比較明顯的公共物品性質。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首先滿足的是公共的需要,而且它具有較大的外部收益,屬于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就是說,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可能排除任何一個人不享有這種建立的好處,而且,當一個人享受自然保護區帶來的生態功能及其他服務功能的好處時,不會減少其他人享有這種好處[5]。為了達到保護目的,國家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法規,約束保護區內的資源利用方式。同時,為了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執行,國家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因此,自然保護區從整體來看是一項應該由國家提供的公共物品。
2.2.2 自然保護區群的社會效益具有典型外部經濟性
外部經濟性是指生產者或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由于市場失效和技術等原因把一部分額外效益免費或無價轉移給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現象,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產生的影響效果,而這種影響效果并沒有從貨幣上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4]。外部經濟性活動有利于全社會福利的增進,國家應該采取補償政策以利于它們產出的提高。例如,企業的廢渣綜合利用就是一種外部經濟性,因為它在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給社會帶來環境效益。自然保護區除了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外,還是科研、教學、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生態旅游的重要基地。從自然保護區設定的目的和所發揮的作用看,自然保護區的產出主要是提供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為野生動植物種等自然資源提供良好的棲息地[6]。簡單地說,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就是為了保存一定的生物生存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7],從而為周邊社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提高當地居民的農業收入,增強了旅客及其他人群的保護意識等,這是自然保護區功能的一種體現,也是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的組成部分,屬于典型的外部經濟現象。
2.2.3 自然保護區群的社會效益無市場價格
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自然保護區的社會效益并沒有參合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因而不具有價值。同樣依據公共物品的屬性,自然保護區的社會效益也不能在市場上流通,也不具有價格,因為消費者不愿意個人支付公共物品的費用而讓別人消費。因此,自然保護區的社會效益具有西方經濟學中“燈塔效應”、“免費搭便車”的特點[8]。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就是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為周邊社會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優質水源、肥沃土壤、新鮮空氣等,同樣也為居民的身心健康帶來正效應,如居民素質的提高。因此,本研究視為自然保護區群的社會效益無市場價值,也不視為商品能進行市場流通(無價格)。
3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構建
3.1 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指標設置是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的基礎,指標設置應依據以下原則[9]:①科學性原則;②全面性原則;③系統層次性原則;④系統動態性原則;⑤簡明可操作性原則。其中需要解釋的是,系統動態性原則: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是自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對立統一,構成一個多指標、多參數的動態計量系統工程。既要以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基礎,又要盡可能囊括自然保護區社會功能的方方面面,還要避免重復計算;既要有統一的計量系數,又要兼顧不同時空的差異;既堅持計量的精確性,又要注重計量的合理性。
3.2 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構建
3.2.1 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構建的依據
通過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概念及特征的分析,特別是通過對保護區實際情況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本研究初步設計了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體系。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指標的選取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主要是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專家咨詢的方式,選取了那些文獻中使用頻率較高,同時結合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的實際,綜合考慮周邊社區的生態、經濟、社會現狀及主要存在的問題,選擇針對性較強的指標作為衡量標準。國家林業局動植物保護司、陜西省林業廳的專家以及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對本指標體系給予最終修改意見,使體系設計的合理性進一步完善。
3.2.2 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構建
構建的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是基于保護區群建設的整體效益,系統地分析自然保護區群建設對整個自然保護區系統產生的各方面作用,最終構建了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表1)。
表1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
指標體系及計量結果
Tab.1 Th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results of social
benefits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3.3 社會效益計量指標解釋與計量方法說明
每個計量指標如何操作,是指標體系能否正確計量的關鍵,也會對社會效益評價產生重要的影響[10],因此,對每個計量指標進行解釋是必要的。為實現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定量分析, 運用替代法、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等計量方法初步嘗試了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計量方法, 并運用數學公式建立了11個主要指標的具體計量方法。
3.3.1 科研、教育效益(C11)
科研水平可以表示文化的發展潛力, 此處以有效的科研成果收益為表示量, 通過投入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的科研經費總額和成果轉化率和收益率對該指標進行計算。計量公式 (1):
C11科研效益 + 文化教育效益
N ?f?r + 文化教育效益(用教育成本替代)
N ?f?r + 實習教育費用+出版物費用+論文費用
式中 C11 -科研、教育效益;N -科研經費總量;f-成果轉化率;r-成果轉化社會收益率。
3.3.2 人口素養效益(C12)
人口素養可以表示自然保護區文化影響社會的程度, 此處以保護區高素質人才的經濟收益作為替代量[11]。即將保護區大中專以上學歷人口工資與平均工資差額作為計算基底, 綜合考慮各類高層次人數(大中專及以上)。計量公式(2):
C12 (G - G′) ?N
式中 C12 -人口素養效益;N-大中專學歷以上人口數;G-大中專學歷人口平均月工資;G′-陜西社會平均月工資。
3.3.3 人口文化脫貧效益(C13)
人口文化脫貧是新世紀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衡量指標,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來體現[12]。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脫貧的效益是非常難用定量的方法去衡量的,這里僅僅是為了需要找出一種替代方法去簡單計量。其效益的計量可以用問卷形式獲得周邊社區年文化消費平均金額,然后乘以周邊社區人口數。計量公式(3):
C13 N?Δf
式中 C13 -人口文化脫貧效益;N -周邊社區人口總量;Δf-人均年文化消費增量金額。
3.3.4 社會安定效益(C14)
社會治安條件的改善是人民生活安定和優越的保證, 通過比對來體現林區治安的優良。其效益的計量可以用案件發生數量和全社會單位面積案件發生數量之差, 結合損失量進行計算[13]。計量公式(4):
C14 (N - N′)/n ?G?r
式中 C14 -社會治安效益;N ,N′-陜西省某年發生林業案件總數量;n-N 與N′間隔的年份;r-保護區群面積與陜西省保護區總面積比;G-平均損失。
3.3.5 人口壽命延長效益(C21)
延長壽命是森林保健的目的和最高要求, 可以采用意愿支付法進行計算。其效益的計量可以用掌握自然保護區群生態環境可能延長人類壽命的年限和居民意愿為延長壽命支付的額度, 參照當地人口數計算總量。計量公式(5):
C21N ?ΔA ?G
式中 C21-人口壽命效益;ΔA -壽命延長年限;G-意愿支付額度;N -當地人口數量。
3.3.6 療養防病效益(C22)
吃藥治病,不如健康無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健康的良友,離開喧鬧的都市,到寂靜、秀美的森林中來,不僅享受大自然的樂趣,而且不知不覺中有得到健身強體的保健效果[14]。療養防病效益是森林保健的直觀體現。其效益計量可以用保護區群周邊社區居民醫療支出和社會該項支付的平均值之差替代防病效益, 結合人口數量和區域工資系數進行計算。計量公式(6):
C22 (G-G′) ?N ?r
式中 C22 -療養防病效益;G-保護區周邊人均醫療支付額;G′-社會平均醫療支付額;N -當地人口數量;r-工資調整系數。
3.3.7 居民陶冶情操效益(C23)
自然保護區群內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可以豐富社區居民的感情。該項效益計量可以用統計自然保護區內休閑、旅游的人數, 通過統計其停留平均時間,再結合其平均工資進行計算。計量公式(7):
C23 N?P?r
式中 C23 -居住陶冶情操效益;N-游客人數;P-游客平均游玩時間;r-區域平均小時工資。
3.3.8 勞動力就業效益(C31)
新增就業體現保護區群吸收就業的功能, 也是改善林區居民生活的關鍵。該項社會效益計量方法可以表述為保護區群年新增就業人數, 結合其平均工資進行計算[15]。計量公式(8):
C31 ΔN ?G
式中 C31-新增就業效益;ΔN -當年新增就業人數;G-平均工資。
3.3.9 勞動生產率效益(C32)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16]。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勞動生產率是自然保護區文化對生產活動進行作用的現實體現[17]。本研究采用的計量方法為自然保護區一年內生產的GDP增長量和保護區存在對GDP的影響系數相乘。計量公式(9):
C32 ΔG?I
式中 C32-勞動生產率效益;ΔG-GDP年均增長量;I-保護區存在對GDP的影響系數。
3.3.10 生活質量提高效益(C33)
居民生活質量提高效益主要是指保護區內居民在家庭和個人物質文化生活提高方面應具有的效益。由于質量提高很多表現為居民對自身生存、生活狀況的主觀評價,因此,本研究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轉化然后進行計量。本研究認為,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以及年均家用消費品消費的增加是其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本研究欲采用住房條件改善的效益和消費品增加效益來代替生活質量提高的效益。具體計量方法可以通過保護區內居民平均居住面積和房屋均價計算總價格, 綜合考慮調整系數計算總量。通過問卷形式,統計出居民家庭日用品及家電增加量,即統計處消費品的平均增加量,然后乘以居民總數。計量公式(10):
C33 X?P1?N + P2?N
式中 C33-居住條件效益;X -年住宅增加面積;P1-單位面積均價;N -該地區社區戶數;P2-家庭消費品年增長貨幣量;
3.3.11 科技推廣效益(C34)
科技推廣產生的效益主要是指政府組織科技人員到保護區內進行科技指導,并免費提供技術和種植需要的種子、種苗等。因此,科技推廣的成果主要是表現自然保護區為農業增收,特別是應用新科技,新技術來管理農業。計量公式(11):
C34ΔG?I?R?r
式中 C34 -科技應用效益;ΔG-糧食單位面積增產量;I-糧食均價;R-農業耕地總面積;r-科技應用比例。
4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計量結果
4.1 科研、教育效益(C11)計量
秦嶺自然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科研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場所。目前,秦嶺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動物所、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等國內科研機構的常年科學研究對象。秦嶺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我國每年投入大批經費用于科學研究,根據調研得知,據不完全統計,2000-2009年,僅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10年間針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七大保護區)進行項目研究的科研經費之和就多達15億元,年均1.5億元(不包括自然保護區地理遙感區劃研究經費)。此外國際非政府機構,如WWF(世界自然基金會)、GEF(全球環境基金會)等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群進行研究項目投資,保守估計每年有1 000萬元左右。根據研究,我國科研單位科研成果轉化率均值約為10%[18]。根據研究得知,科學研究的社會收益率為56%-99%[19]。本研究取r70%。根據計量公式(1)計算獲得科研效益為11 200萬元。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現已經成為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學生的實習、教育基地。近似地以教育費用、出版物費用及研究論文成本估算文化教育效益。經過咨詢專家意見,文化教育的效益主要取決于科學研究論文的產出及科技出版物的發行。針對實際舍去了實習、參觀等教育費用。根據陜西林業廳及國家圖書館統計數據,1980-2008年以秦嶺七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題材正式出版發行的圖書及音像制品共計300多種,29年的圖書發行總收益為2億元,年平均為689.66萬元。的效益計量仍以支付成本代替收益,根據中國知網檢索,1980-2009年,以秦嶺七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題材的各類論文總計約2 000篇,其中學術論文1 700篇,畢業論文300篇(不包括未上網公示的碩士及博士論文),論文費用1 150萬元。因此,文化教育效益為1 839.66萬元。
綜上所述,科研、教育效益為13 039.66萬元。
4.2 人口素養效益(C12)計量
根據2008年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本研究的自然保護區群7大自然保護區全屬林業部門主管。根據各保護區管理局給出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保護區群管理局從業人員統計結果(表2)。根據計量公式(2),人口素養效益計量結果為1 918.78萬元。
表2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林業系統大專以上
就業人員統計表
Tab.2 The statistical table for employed personnel with
college degree or above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注:本研究把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作為林業系統的高層次人才; 公務員及事業單位人員均按照12個月計算工資。
數據來源:各保護區管理局資料整理所得;月收入數據由林業從業人員調研問卷整理所得。
4.3 人口文化脫貧效益(C13)計量
在研究人口文化脫貧效益時,剔除了城鎮人口,因為這些人口整體文化程度要高于農村社區人口6.7年,本研究只計算周邊農村社區人口文化脫貧的效益。采用了“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社區農戶訪談問卷”中關于農戶文化消費的統計數據,涉及7個自然保護區的周邊農戶(總人口43 642人),共收到378份有效問卷,統計結果表明:文教、娛樂等機電消費品支出費用為36.79元,書、報、雜志支出費用為34.51元,教育支出費用為346.80元,支出總計418.10元。因此,根據計量公式(3),人口文化脫貧效益為1 824.67萬元。
4.4 社會安定效益(C14)計量
我國近年來出臺了為數不少的關于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通過開展我國自然保護政策宣傳教育,使周邊社區人群及游客保護意識增強,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大大減少(表3),與此同時,社區參與(社區共管)保護在保護區有效開展,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生態環境進一步恢復。根據計量公式(4),保護區群社會安定效益為:27.23萬元。
表3 陜西省林業違法犯罪案件統計表
Tab.3 The statistical table for forestry criminal
case in Shaanxi
注:案均值 3 203.89元。
數據來源:陜西林業廳統計數據;保護區群林業案件統計數據位各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4.5 人口壽命延長效益(C21)計量
保護區平均壽命的延長可以間接反映保護區建立以來對當地居民身體狀況的影響。秦嶺自然保護區大部分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建立的,由于保護區統計工作不完善的原因,保護區內及周邊人口普查數據缺乏,因此,本研究采用2000年陜西人口普查數據。根據《陜西人口統計年鑒2008》可以得知,同時期,陜西省區域人口壽命呈現分化,其中全省平均人口壽命是70.07歲,陜南人口壽命為72.67歲,陜北67.89歲。本研究采用同省份,有林(陜南)和無林(陜北)區域人口壽命做比較。因此,對比顯示,自然保護區群所屬縣域人口壽命要比無林的陜北相關區域人口壽命延長5年左右。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幾道相關的題目來考察保護區區域內居民的因森林延長壽命產生的環境保護支付意愿。樣本人群為保護區周邊農村社區居民及縣域居民,樣本數為243份有效問卷。統計結果為:農村社區居民支付意愿為20元/年,縣城居民支付意愿為50元/年。G取二者平均值35元/年。
根據計量公式(5),人口壽命延長效益為763.73萬元。
4.6 療養防病效益(C22)計量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2008年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農村社區居民及城鎮居民的年醫療支付分別為:農村108.75元/年/人、城鎮180.21元/年/人。G取二者均值,G144.48元/年/人。根據中國2008年人口統計年鑒,我國全社會平均人口支付醫療費用270.55元/年。根據計量公式(6),療養防病效益為550.19萬元。
4.7 居民陶冶情操效益(C23)計量
根據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各管理局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保護區及周邊生態旅游人數呈上升趨勢,僅2008年一年保護區群及周邊社區共接待游客62.18萬人次,本研究通過2008年保護區群內游客問卷調查統計得出游客平均停留2天,各類人群人均平均收入為120元/天。
根據計量公式(6),居民陶冶情操效益為14 923.2萬元。
4.8 勞動力就業效益(C31)計量
自然保護區進行的投資也必然帶動保護區內勞動就業水平的提高,如為保護區群眾免費提供樹種、樹苗,發展經濟林;為保護區內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市場開拓,為農林產品增值服務。修建公路、橋梁,進行保護區建設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保護區勞動力就業。當然,就業有短期就業,也有長期就業;有是直接就業,也有是間接就業,本研究僅對近年來保護區吸納就業人數進行了統計,據不完全統計, 2000年-2008年保護區群及周邊吸收各類就業人員15.68萬人(林業統計年鑒及陜西林業廳調查數據整理)。年均解決就業人員1.742萬人。因此,本研究采用簡單量化分析法進行評估,即按照勞動力的工資與代替其直接效益,2008年吸收勞動力就業平均工資是1 800元/月。則根據公式(8)計算獲得,勞動力就業效益為7 627.2萬元。
4.9 勞動生產率效益(C32)計量
本研究欲采用2004-2007年GDP增加值(表4),然后采用平均值得出年GDP增量。保護區存在對當地GDP的影響系數采用專家咨詢的方式,本研究整理了陜西林業廳及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大學相關領域的教授專家。最后采用各專家給出的平均結果,I取13.58%。根據公式(9),勞動生產率效益為35 862.88萬元。
4.10 生活質量提高效益(C33)
首先,本研究在計量生產生活質量提高效益前,先分析一下實地調研的農戶生活質量滿意度情況。對于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的測度,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是采用恩格爾系數來測度宏觀或者微觀主體的消費結構,并測度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
根據2009年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社區隨機抽樣,整理問卷得出2008年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居民消費支出情況(見表5)。計算得出,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0.503。
表4 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縣域GDP變化量
統計表(萬元)
Tab.4 Statistic variation of GDP in surrounding counties
of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數據來源:各縣《統計年鑒》統計數據。
表5 2007-2008年秦嶺自然保護區群周邊居民
消費支出情況表(元)
Tab.5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surrounding communities of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between 2007-2008
數據來源:調研問卷整理數據。
聯合國貧富衡量的恩格爾系數標準:<0.2最富裕; 0.2-0.3富裕; 0.3-0.4相對富裕; 0.4-0.5小康水平; 0.5-0.6溫飽水平; >0.6絕對貧困。為了更好地對恩格爾系數進行分析,收集資料匯總整理出我國恩格爾系數簡表(見表6)。
綜上所述,從計算結果來看,秦嶺保護區群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較上世紀90年代有了較大提高,但尚處于溫飽水平,今后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使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是我國各級政府應該考慮的方向。根據農戶調查問卷統計,保護區群周邊社區從1997-2005年之間住房面積家庭戶均增加了83 m2,年均增加9.23 m2。根據計量公式(10),生活質量提高效益為8 886.71萬元。
表6 中國恩格爾系數簡表
Tab.6 Chinese Engel’s coefficient
4.11 科技推廣效益(C34)計量
根據自然保護區群內縣域統計年鑒及調研的數據,調研組從陜西農業廳及林業廳處的專家訪談中獲知,保護區群周邊社區至少有1/3耕地應用了科技新成果,因此,本研究r1/3。由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得知,秦嶺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耕地應用科技成果可增收糧食約為250 kg/hm2,糧食均價取值為1.5元/kg[20]。根據計量公式(11),科技推廣效益為1 352.05萬元。
5 計量結果分析
通過一手數據以及二手數據(主要是參考文獻資料及保護區統計資料),對七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構成的秦嶺自然保護區群進行了社會效益計量,最后得出了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相對值,見表1。
首先,由表1計量結果可以看出,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由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而產生的年均社會效益(C)總和約為11.68億元人民幣。其中社會生產生活改善效益(C3)最為顯著約為8.37億元;社會文明進步效益(C1)與人類健康效益(C2)幾乎差不多,分別約為1.68億元和1.62億元。因此,整體來說,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產生了可觀的社會效益,為當地社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契機。
其次,從表1中個別社會效益計量指標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在社會文明進步效益(C1)中,C11 >C12 >C13 >C14。其中科研、教育效益C11相對來說是最大的(1.30億元),占社會文明進步效益的77.57%,遙遙領先于其他社會文明進步效益指標,原因也簡單,秦嶺自然保護區群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多樣性寶庫,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物種基因,這為全世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教育下一代也是自然保護區群承擔的另一項任務。社會安定效益是最小的(27.23萬元),僅僅占社會文明進步效益的0.1%。這個計量結果還是比較小的,這與保護區群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有關系,畢竟地處貧困山區的群眾離不開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偶爾發生一些偷采偷獵必不可免,同時這個結果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目前關系依然不和諧,有待政府部門及時了解情況,做出政策的調整。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素養和文化脫貧效益是差不多的,其中文化脫貧效益的計量結果也反映了周邊社區文化生產的投入,這與保護區周邊社會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
(2)保護區群對人類健康效益(C2)中,居民陶冶情操的效益所占比重最大,約為91.91%。這也不難理解,保護區群獨特的自然資源為全國各地的人民可以通過旅游享受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帶給他們的愉悅心情,計量結果主要取決于全國有旅游支付能力的工作人群,他們愿意為這個放松的方式支付收入的一部分。另外,療養防病效益及人口延長效益總體占到人類健康效益的8.19%,這部分效益主要取決于保護區群周邊社區,它是在無意識中就產生的效益,由于沒有直接計量的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周邊社區環境支付意愿的計量方法,雖有主觀性,但這種方法還是目前最適合計量這兩種效益的最好替代方法。
(3)在社會生產生活改善效益(C3)中,整體比重是最高的,約為71.69%。在國內外很多關于森林社會效益的研究中,勞動力就業效益及勞動生產率提高效益是最主要的考察指標,本研究的計量結果也不難理解,保護區群的存在,為中國特別是陜西地區解決了一大批人口就業(其中包括正式編制及非正式就業),其實這部分效益是難以用數字估計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區域GDP年增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將帶動整個區域的勞動結構及生產形式的改變,社會效益顯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周邊社區農戶生活質量提高效益也是保護區群社會效益一項很重要的衡量指標,這關乎人們對保護事業的態度及積極性。本研究此部分采用一手調研數據,其計量結果顯示,周邊社區生活質量的確較以前提高了,但整體還是不太顯著,僅占整體社會效益的7.61%。這也說明了保護區管理部分,特別是中國地方政府要注重關心保護區周邊社區的生活質量,只有社區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保護區與社區矛盾的根源,這也是中國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6 結論與討論
由于自然保護區社會效益計量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些學者做了些定性分析,但大部分社會效益分析還是針對森林這一獨特區域展開的。對于自然保護區群社會效益的計量必須以經濟學理論為主,同時兼顧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輔助,本研究的計量指標只是初步對秦嶺地區社會發展能力的一種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標體系還有待完善,由于社會效益的計量指標數據獲取還是比較困難的,采用替代法得出的結果或大或小,這也是本研究以后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別是計量公式(模型)的完善更有助于計量結果的貼切和被社會認可。另外,本研究在設計計量指標體系的原則中已經表明,可操作性是本研究必須依據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現實中自然保護區群所產生的暫時還不能實現計量的社會效益也是很顯著的,比如由于自然保護群的存在,山體滑坡、泥石流較以前明顯減少,人民生命財產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在家庭保護意識觀念方面,保護區周邊的農戶也發生了極大的思想變化,由原來的被動保護變為現在的主動保護。這是因為,近年來保護區政府的教育、宣傳,周邊社區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及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農戶傳統上山安夾放套、偷采偷獵的行為大大減少。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的社會效益計量指標體系主要是針對森林生態系統、野生動物保護為主的自然保護區群為對象進行研究的,不能適合所有類型的保護區社會效益計量。
致謝:感謝國家林業局保護司賈建生副司長、陜西省林業廳動管處周靈國副處長對該文的指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俊昌,溫亞利,陳曉倩,等.秦嶺大熊貓棲息地景觀尺度社會經濟調查研究[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Liu Junchang, Wen Yali, Chen Xiaoqian, et al.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Scale Investigation in Qinling’s Panda Habitat[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08.]
[2]張建國,周曉峰.森林多效益的經濟評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80-509. [Zhang Jianguo, Zhou Xiaofeng. Economic Assessment of Many Forest Benefits[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1999:480-509.]
[3]張穎.綠色財富――森林社會效益評價與核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Zhang Ying. Green Wealth: Foresty, Social Assessment and Accounting[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Press, 2007.]
[4][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3-105.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1:23-105.]
[5]謝高地,魯春霞,成升魁. 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2001,23(6):5-9.[Xie Gaodi, Lu Chunxia, Cheng Shengkui. Research on Service Value of Global Ecosystem Evaluation[J]. Resources Science, 2001,23(6):5-9.]
[6]龔傳洋. 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估算[D]. 福州:福州大學, 2005.[Gong Chuanya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Forest[D]. Fuzhou: Fuzhou University, 2005.]
[7]王昌海,溫亞利,楊莉菲.基于公共物品特征視角的自然保護區政策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0,30(4):292-297.[Wang Changhai,WenYali,Yang Lifei. Study on Nature Reserve Policy on Attribute of Public Goods[J]. 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 2010,30(4):292-297.]
[8]張明哲.社會效益:理論、指標體系與方法探索[D].蘭州:蘭州大學,2007.[Zhang Mingzhe. Social Benefit: Theory, Indicator System and Means[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07.]
[9]郭春麗,呂素冰. 雨洪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效益指標體系研究[J]. 價值工程,2009,(6): 13-16.[Guo Chunli,Lü Subing. Study on the Indexes System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o Stormwater Resources Utilizing[J]. Value Engineering,2009,(6): 13-16.]
[10]朱慶芳,吳寒光.社會指標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4-89.[Zhu Qingfang, Wu Hanguang. Social Indicators System[M]. Beijing: Chinese Society and Science Press, 2001:24-89.]
[11]王迪海.森林社會效益觀測與評價方法[J].河北林業科技,1998,(3):22-25.[Wang Dihai.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Forestry Social Benefits.[J]. 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3):22-25.]
[12]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編寫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State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ional Report on Biodiversit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Press, 1998.]
[13]徐蕊,王芹,王巖.森林社會效益內涵及主要指標的計量方法[J].林業科技,2009,34(4):70-73.[Xu Rui, Wang Qin, Wang Yan. Definition of Forestry Social Benefits and Measurement of its Main Indicators[J].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34(4):70-73.]
[14]張穎.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評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Zhang Ying. Evaluation on forest Biodiversit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02.]
[15]岳上植.森林社會效益核算[J].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6): 16-22.[Yue Shangzhi. Accounting of Forestry Social Benefits[J]. Shanghai Lixin Accounting School Journal, 2008,(6):16-22.]
[16]靳毅民.勞動價值論的新認識[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Jin Yimin. Some New Knowledge on Labour Theory of Value.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6.]
[17]韋惠蘭,張可榮.自然保護區綜合效益評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Wei Huilan, Zhang Kerong. Theory and Method of Natural Overall Benefit Evalu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18]石文建,何小玲,李喜宏,等.簡論如何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J].中國輕工教育,2009,(B12):159-161.[Shi Wenjian, He Xiaoling,Li Xihong, et al. How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 Rate of Scientific Effect[J]. Chinese Light Industry Education, 2009,(B12):159-161.]
[19]程萍.可持續發展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J].科技管理,2003,(1):23-25.[Cheng Pi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of Scientific Effect[J].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2003,(1):23-25.]
[20]國家糧食局. 中國糧食年鑒2009[R].2009.[State Grain Administration. China Grai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R].2009.]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Social Benefits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Based on Connotation Analyses
WANG Chang-hai1 WEN Ya-li1 LI Qiang1 HU Chong-de2 SI Kai-chuang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Shaanxi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Meixian Shaanxi 722300,China;
3.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Shaanxi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ouzhiShaanxi 710400, China)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