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賦稅制度范文
時間:2024-01-29 18:0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賦稅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古代經濟史》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制度及賦稅制度演變,和手工業、農商業發展狀況的內容。教材內容多、涉及面廣,學生輕易掌握不了,容易出現混淆概念的現象。故講述時應盡可能理清經濟體制演變歷程,幫助學生認清其發展線索。
從中國土地制度演變歷程來說,其經歷“國有制私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演變過程,其中奴隸制度社會是最具代表的井田制土地國有制社會,該階段土地制度用一句話描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制度則從土地國有制演變為三種形式,包括自耕農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制、國有土地制。圍繞土地和人口爭奪,三者間展開異常激烈的斗爭。但從本質上來看,中國土地制度在封建社會演變歷程,就是進一步發展鞏固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過程,整個社會歷史中貫穿了封建大地主將國有土地和自耕農土地變為大地主所有地的過程。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在歷朝歷代中均有體現,如東漢時期出現的大地主田莊;南朝時期的封山占水;唐后期普遍建立的官僚、貴族以及大地主莊園;明后期遍布全國范圍的皇莊和莊園等。并且,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化,與之相應的賦稅制度也發生著變化。賦稅制度演變歷程自春秋時期魯國始,稱之為“初稅畝”,到唐朝時期則演變為兩稅法和租庸調制,直至明朝時期的“一條鞭法”和清朝時期的地丁銀制,清晰地體現出賦稅制度在封建社會下的發展線索。整條線索觀察于以人丁為主轉變為以土地財產為主的賦稅征收中。賦稅形式更是從實物、勞役轉向為錢財,明顯反映出在封建社會生產關系中農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相對減弱的依附關系。
最后,在經濟史講述時,應適當選用生動形象的歷史材料,讓學生閱讀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勾勒出與之相應的經濟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理清歷史概念關系,改善歷史概念混淆的現狀。
篇2
關鍵詞:中國古代;財稅;奴隸社會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284-02
中國財稅制度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中國歷史上稅收有許多名稱,如貢、助、徹、賦、稅、租、捐、課、調、役、銀、錢等,其中使用范圍較廣的是貢、賦、租、稅、捐幾種。奴隸社會一般稱貢、助、徹;封建社會用租、調、賦、稅;在當代社會則用稅。
1.奴隸社會的財稅
稅收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產生。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財政的初建時期,三代奴隸制社會財政,是中國財政的早期形態,那時的財政,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正是由于其商品貨幣經濟很不發達,國家只能采用簡單的對人或對物課征的直接稅。夏、商、周的稅收的主要特點是貢賦不分,租稅合一,以土地稅為主,稅收制度較現在相比極其簡單?!睹献印をv文公》中有記載:“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因此說,奴隸制社會孕育了中國稅法的原始形式:貢、助、徹。
2.春秋以至秦漢的財稅
春秋時期軍賦的出現給中國封建社會帶來重大影響,以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沿用的賦役制度?!百x”字左貝右武,具有征收軍需物資的意義。西周時期,國人只服兵役,不需繳納車馬兵等軍需費用,至春秋戰國時期,隨這土地制度的演變,各國在改革稅制的同時,以征調軍需為內容的“賦”制度也先后出現了,如鄭國的“丘作賦”,楚國的“量入修賦”等。其征收辦法由按畝征收,進而分配到戶,按人丁征收。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秦漢時期便產生的上計制度,上計制度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預算,決算制度。只是范圍大小有別,按照當時規定,各地方(諸侯國)和中央各部門長官,必須把來年土地開墾,賦稅收支等預計數,寫在木質的券上,送于天子,天子將券剖為兩部分,自己保留右券,分給臣下左券,年終,臣下再報送“計書”。
3.唐宋時期的財稅
中唐以前,租庸調制即田租,身庸和戶調,這是唐朝前期人們負擔的主要賦稅,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唐王朝社會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了未來國家稅收政策的必然改變。中唐均田制的崩潰引起了租庸調稅收的瓦解,是國家稅收變革的根本原因。為了彌補因政府控制戶口減少,造成國家財政透支的現象,國家逐漸推行以財產為標準的戶稅、地稅作為政府賦稅的主要來源。公元780年,在宰相楊炎的建議下,唐政府正式推行兩稅法,其指導思想是“量出為入”《舊唐書·楊炎傳》記載:“凡百役之費,一錢至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其是根據國家財政支出數,匡算財政收入總額,在分攤給各地,向民戶征收。自此之后,按丁而稅在法令上被廢除了,戶稅和地稅便成了政府征收稅賦的主要形式。后來,隨著戶稅逐漸攤入田畝中,國家把雜稅、人丁稅也逐漸攤入了田畝中。
五代十國繼續了中唐以來的兩稅法,但由于群雄割據,相互征戰,導致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各國不得不用附加預征等手段增加稅收,從而導致雜稅泛濫,兩稅法為之蛻變。
宋朝經濟相較之唐朝有過而無不及,北宋畫家張澤瑞的《清明上河圖》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繁華程度,宋朝的間接稅(商品稅)征收幾乎于田畝稅持平。傳統農業稅在國家財政中逐漸退居次席,改變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以傳統農業稅作為國家主要稅入的單一狀況,這是中國古代國家賦稅結構變化的一個新氣象。
4.元代的財稅
元代的賦稅征收廣泛采用名為“撲買”的商包制,即政府將某項稅收向社會發包,商人通過競爭中標,并一次性繳足所承諾的稅款,中標者再以較高數額向納稅戶征收稅款,其差額即為承包商的利潤,這種賦稅征收方法省卻了稅務征收人員,成為元代普遍推行,作為主要征稅手段。
5.明末清初的財稅
明初,明政府編造了黃冊,對每轄區民戶情況層層登記造冊,最后匯總于戶部的戶口總冊,它是政府征收賦役的根據。明初是以“良民治良民”的稅收征管制度,即在各州縣設置的有糧長負責征解稅糧的制度,隨后的一條鞭法推行使糧長制名存實亡。一條鞭以各州縣田賦、各項雜款、均徭、力差、銀差、里甲等編合為一,通計一省稅賦,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糧外,一律改收銀兩,計畝折納,總為一條以征稅。
篇3
摘要:兩稅法是中唐時期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實行的一次重要的稅制改革,它不僅對改善唐朝的財政起到了顯著作用,對以后的稅制改革也有深遠影響。其中的很多稅收思想都是史無前例的,因而具有進步意義。
1引言
由于唐初的稅制給國家帶來這么多的經濟問題,楊炎便上書請作兩稅法,唐德宗最后也采納了楊炎的意見,首開中國稅改費的先河。
1.1兩稅法的主要思想及其評價
1.1.1兩稅法的主要思想
兩稅法歸并了稅種,把混亂繁雜的稅種歸并為地稅和戶稅兩種。集中了納稅時間,一年分為夏秋兩次納稅,費全部改為正稅,一同并人兩稅。其具體類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其租、庸、雜搖悉省,而丁額不費”,就是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稅,簡化為地稅和戶稅兩個稅種:地稅按納稅人的田畝征收,繳納米粟;戶稅按資源多少劃分等級,以貨幣征收,分夏秋兩次繳納。
(2)“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就是以戶為征稅單位,不分主戶(本地土著戶)、客戶(外來戶),一律以現在居住地方為準登人戶籍納稅。即“居人之稅”。
(3)“戶無主客,以見居為??;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即放棄按丁征稅的辦法,改為按照資產和田畝征稅,即根據資產定出戶等,確定應納戶稅稅額,根據田畝多少,征收地稅。
(4)“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人”,要求唐朝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定出全國總稅額,分配各地征稅。這成為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1.1.2兩稅法的進步意義
兩稅法的進步意義著重體現在兩大方面:第一由于規定了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擴大了納稅面,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第二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種納稅方式是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較之于“租庸調制”更合理,更進步。
兩稅法對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給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帶來很大沖擊。
首先,兩稅法的頒布意味著“租庸調制”的廢除,因此與“租庸調制”為依托的均田制—政府直接控制全國土地的、法理上的“土地國有制”,實際上也正式宣告廢除了。這就表明唐朝政府從法律上正式承認了兩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經不能照舊并存下去的現實。
其次兩稅法不再像“租庸調制”那樣“以身丁為本”,直接控制農民的人身征取賦稅、特別是征取力役,而著重按財產多少征稅,實際上廢除了力役;而且實行“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的原則,不再區分土戶與客戶,全都按資產多少分等交納兩稅。
1.2兩稅法的局限
兩稅法的局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貨幣計量稅收,雖然可以簡便征收,但是貨幣的幣值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貨幣的變動又會影響稅收負擔的高低,尤其是在貨幣升值的情況下,會加大稅收負擔,從而可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不利于維持社會的穩定。二是,單以資產作為課稅的依據,不夠合理。因為資產的多少并不容易測量,而且很可能發生隱匿資產的行為,不利于保證財政收人,資產的價值高低也不一定和資產的數量成正比,就可能出現負擔不均勻的后果。
2兩稅法與現代稅收思想的聯系
兩稅法中體現的現代稅收思想。兩稅法雖然是唐代的稅收思想,但是它也是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人為目的的。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現代稅收思想的影子。
首先,兩稅法規定的:不分主戶(本地土著戶)、客戶(外來戶),一律以現在居住地方為準登人戶籍納稅。不分貴賤和身份,每個人都要履行納稅義務,這體現了稅收當中的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現代稅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在兩稅法中人們已經有了要公平納稅的理念,只是還沒有明確提出而已。
其次,兩稅法規定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稅,簡化為地稅和戶稅兩個稅種,地稅按納稅人的田畝征收,繳納米粟;戶稅按資源多少劃分等級,以貨幣征收,分夏秋兩次繳納。這樣簡化了稅種,也簡化了繳稅的程序,節約了納稅成本。
第三,兩稅法的量出為人原則,規定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定出全國總稅額,分配各地征稅。中國古代財政制度,一向遵循量人為出原則,在清代以前,我國始終沒有產生預算制度。預算制度本質上是量出為人的。楊炎主張“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人”。這就開創了我國預算制度的先河?,F在的要把國家先劃分事權和財權,再制定收人計劃,也是以這一思想為源頭的。
篇4
1.井田制:(西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度)
2.由公田到私田:(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
3. 西漢時期:編戶齊民制度(人頭稅的開始)
4. 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實行
5. 唐朝前期:租庸調制;唐朝后期:兩稅法
6.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
7. 明朝“一條鞭法”1581年張居正
篇5
[關鍵詞]耶律楚材;經濟思想;重農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湛然居士。生于“庚戌(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1),即公元1190年。卒于窩闊臺合罕皇后乃馬真氏稱制第三年,即1244年,享年五十五歲。耶律楚材生活的年代,正值蒙古不斷征戰,四處擴張的時期。
耶律楚材作為契丹皇族后裔,實際上是一個受漢族文化影響很深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他的思想成分是比較復雜的,年青時就“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2)可見儒釋道諸學說對他勻有影響。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中,重農思想一直占據支配地位,歷代思想家幾乎無一不是重農的。耶律楚材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和中原傳統文化熏陶,同時又是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參與者,所以他的經濟思想具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征。
一、重視農業
歷代的所謂重農一般是針對工商業而言的,重農和抑商往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耶律楚材的重農思想與歷代思想家不同,主要是針對輕視農業生產的蒙古貴族的。(3)因此,耶律楚材的重農思想有他獨自的特點。
耶律楚材重視中原的農業經濟,認為“中原之地,財用所出”,(4)意即中原農業是國家財富的源泉,國家財政全賴于此。在農業中,他尤其重視土地和勞動力。為了保護農田和勞動力少受摧殘,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蒙古民族在入主中原初期,曾一度出現將農田辟為牧場的現象。這類記載在《元史》中亦不乏見。窩闊臺即位之初,別迭就建議:“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保?)顯然,這是落后的且是違發展規律的觀點。中原地區的百姓長期以來靠種植業為生,將農田改為牧場勢必使大多數人喪失安身立命的土地而流離失所。因此,耶律楚材對此給予駁斥,他說:“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6)并指出“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余萬石,足以供給”。(7)
為證明所言非虛,他又奏請設立十路課稅司,以正常的課稅制度代替戰爭時期的軍事掠奪。這樣做不但有利于中原農業經濟的恢復,也可以充實國家財政,對維護中原農業經濟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重視勞動力,反對野蠻屠殺
在傳統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同生產資料土地一樣重要的就是勞動力。蒙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一直奉行野蠻掠奪和屠殺的政策。為了使中原農業勞動力免受摧殘,耶律楚材曾多次阻止蒙古貴族的屠殺政策。
太宗四年(1232)窩闊臺出兵黃河以南攻金。許多百姓聚集在陜西、河南一帶的山林洞穴中避難。為了籠絡人心,窩闊臺下詔“逃匿之人,若迎軍來降,與免殺戮”,但有人說“此輩急則來附,緩則復資敵耳”。為使百姓免遭屠戮,耶律楚材奏請窩闊臺,然后“制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里,全活甚眾。”(8)保全了大批農業勞動力。
太宗五年(1233)蒙軍攻下了金都汴梁。由于在戰斗中曾遭到金朝軍民的頑強抵抗,蒙軍傷亡較重,首將速不臺奏請窩闊臺“此城相抗日久,多殺傷士卒,意欲盡屠之?!保?)耶律楚材聞悉,急馳入奏:“將士暴露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窩闊臺仍猶豫不決。楚材又說:“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貴之家皆聚此城中,殺之則一無所得,是徒勞也?!甭劥?,窩闊臺終于放棄了屠城,下令除金朝皇族完顏氏外,“余皆原免”。(10)據記載,當時避居汴梁的人口達一百四十七萬。在當時的情形下,耶律楚材無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保存了大量人口和勞動力,對后農業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三、堅持中央集權,統一賦稅
(一)堅持中央集權
耶律楚材還主張應該統一制定稅賦,奏請“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禁止地方官府擅行科差。而且他還禁止宗親貴族擅自征斂,提出州郡長吏所掌課稅,“權貴不得侵之”。蒙古族的慣例是“裂土分民”,但這非常不利于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封建經濟基礎和中央集權的統治。于是,耶律楚材奏明窩闊臺,裂土分民,“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與金帛,足以為恩。”但此時窩闊臺已經應允諸王貴族,不可輕易改變。于是,耶律楚材又提議:“若樹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恒賦外,不令擅自征斂,差可久也?!保?1)窩闊臺汗采納了這一建議,由朝廷置官統一征收賦稅,按其應得數額頒給王公貴族,非奉詔不得擅自征收雜稅。由此,蒙古中央政府可以統一征稅,保證了稅制的統一;另一方面,將賦稅征收權利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對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朝封建中央集權制的方向繼續前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賦稅統一
耶律楚材堅持推行輕稅薄賦,休養生息,以逐漸恢復發展中原經濟,在征收賦稅上,他企圖建立有確定的種類、數額,而且稅額較輕的正規賦稅制度,反對蒙漢統治階級,非法隨意課稅、無限度地進行剝削。在窩闊合即位之初,他在《便宜一十八事》中就曾提出“州縣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痹诜磳γ晒胖T王功臣“裂土分民”時,制定了“五戶絲制”,也為的是不讓蒙古諸王功臣“擅自征斂”。這在一定時期內緩解的勞動人民的負擔。
四、結語
耶律楚材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他參與到蒙古政權的過程中,奉行“以儒治國”的思想,一直在堅持儒家的“仁政、愛民、輕徭薄賦”的思想,盡自己最大努力影響最高統治者,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緩慢的,也是按部就班的,不可能因為某個或某些積極因素一蹴而就。耶律楚材的存在是只蒙古政權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他雖然以自身出色的能力影響著最高統治者,但他無法改變歷史發展的大環境,也無法在最大程度上施展自身的抱負。但是,作為蒙古政權漢化過程中的先驅,他的經濟思想為后繼的統治者提供了范本。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
(3)陳瑞臺.耶律楚材的經濟政策及其知道思想[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4期
(4)耶律楚材《條便宜十八事》,附于《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9.
(5)《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
(6)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
(8)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9)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篇6
在美國,對房地產占有、處置、收益等各個環節征收的各類稅項總稱為房產稅。美國的房產稅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房產稅是指對房屋本身征收的稅,屬于財產稅;廣義的房產稅還包括交易稅,也就是在房屋買賣時要繳納的稅。
目前,全美50個州都征收房產稅,這一稅目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平衡地方財政預算的重要手段。征收房產稅的目的是維持地方政府的各項支出、完善公共設施和福利,因此美國房產稅的收稅主體是郡政府、市政府和學區,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不征收房產稅。一般來說,郡稅、城市稅和學區稅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5。
對于一個房主來說,房產估價和稅率是決定其要繳納的房產稅高低的兩個關鍵因素。而對房產進行估價的權力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不過,由于與學區稅相比,郡稅和城市稅所占比例并不大,地方政府在對房產進行估價時,通常都會表現得比較“保守”,評估出的房產價值一般僅定為市場價格的50%~75%。
據了解,美國房產稅七成用于支付學區義務教育、改善治安和公共環境,從而讓學區周圍環境改善,房價自然升值。在大多數美國老百姓看來,交了房產稅后孩子可以享受十幾年的義務教育,他們當然愿意交稅。這充分體現了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在美國,征收的房產稅用來支付學生午餐、校車的費用、教學設備、教師的工資發放和福利改善等龐大開支。比如匹茲堡最貴的學區,一年平均預算就要7000萬美元。因此,一般房產稅最高的地區,學區也都是最好的,因為有財政支持。所以這里的房產,每年的增值也大。而且自己的孩子從學前班一直到高中畢業,不用交學費。美國政府在使用稅收方面也接受老百姓嚴格的監督。
英國:居民樓房沒有土地所有權
英國房地產稅的叫法并不統一。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叫“家庭稅”,而北愛爾蘭就叫“市政服務稅”。
在英國,買了房子并不一定就買了土地,有的房屋土地僅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權。獨立房屋土地所有權與房產所有權可以統一,但公寓住宅則不同,因為是幾十戶、幾百戶人共用一塊土地,此時房屋所有者擁有的只是土地的“租期”,土地所有權也許在某個人手里,也許在政府手里。
英國也有法律規定,樓房如果多于2/3的業主投票同意購買土地所有權,那就必須首先成立一個公司,以公司的名義購買樓房宅基地,這時,土地實際上就是法人所有,也就是為買這塊土地所成立的公司股東集體所有。
在實踐中,樓房住戶成立公司單獨購買土地所有權的案例很少,因為英國還有個遺產稅,如果把土地價格追加到房屋價格上,那將來要繳納的遺產稅會高得讓人不得不把房子捐出去。
英國的房地產的估價由政府開發的專用軟件自動完成,稅額從個人工資賬戶或養老金賬戶自動劃撥到市政房產稅交納賬戶,無需個人參與。完稅后,如果個人有異議,可以提出復核,發現誤差,多退少補。
另外,英國對非居民住房的房地產稅單獨征收,包括商業用房、市鎮及村莊的辦公用房。非居民住房的房地產稅雖然也由地方政府征收,但要交中央政府,然后中央政府按照各地人口平均分配使用,其作用就是富裕地區支持貧困地區。
2004年,英國平均房價已比1995年高163%,投資性購房個人貸款行為在2004年以前的5年中猛增。
英國政府通過各種稅收辦法,使英國的“房價收入比”在2004年第四季度回落,2005年繼續下降,房價漲勢得到有效平抑。
德國:炒房者無利可圖
在德國,只要有房產,一般需繳納房產稅,只有當房產是文物,而且維護費用超過房產收益時,可以提出免稅申請。
房產稅在德國是地方稅,有專門的《房產稅法》。計算方式相對簡單,是按“統一的征稅值”乘以3.5%后,再乘以當地確定的稅率。
房產購置稅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調節手段。每購置一處房產,需按房產的實際價值繳納一定數量的稅。這個稅也是地方稅,相應地有一部《房產購置稅法》。在德國,房產購置稅基本上是按房產價值的3.5%征收,各個聯邦州有所不同。例如,首都柏林從2007年1月1日開始為4.5%。
在德國的房地產市場,投機資本難以獲得成功,房市發展穩定。就是因為德國政府沒有把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目前德國有8200萬人口,而住房總數達到4000萬套。同時,德國每年還有25萬套新公寓竣工,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房價的上漲。
新加坡:政府當開發商統一制定價格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組屋和商品房兩部分組成。其中,類似于中國經濟適用房的政府組屋由政府投資修建,價格也由政府統一規定,以低價出售或出租給中低收入階層使用。
居民購買組屋價格低廉,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屋主在一定年限內不得整房出租;5年內組屋不得轉讓,也不能用于商業性經營。
新加坡還規定,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防止投機多占。另外,業主出售購買時間不足1年的房屋,要繳納高額的房產稅,這對抑制炒房和商品房價格暴漲非常有效。
新加坡政府長期堅持以政府分配為主、市場出售為輔的原則,在房地產市場上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既解決了大部分國民的住房問題,也有效地平抑了房價。
目前新加坡全國約有84%的人安居在組屋中,而商品房的購買者主要是收入較高的二次置業者、投資者或者外國公民。
韓國:利用賦稅穩定房價
韓國房地產市場也經歷過快速增長的階段,但隨著韓國政府出臺多種賦稅制度,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已基本得到控制。
韓國政府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制定了多種賦稅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綜合不動產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為了快速恢復經濟,韓國政府放寬了房產轉讓制度,并實行低利率政策,這對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助長了房地產投機,導致了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并產生一定的資產泡沫。尤其是2001―2006年,韓國全國房地產價格平均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而首爾地區的房價更是增長速度超出人們的想象。僅2006年一年,首爾地區平均房價上漲就達到19.2%,首爾市江南地區的房價更是平均上漲達到25.9%。
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韓國政府于2005年出臺了綜合不動產稅,征稅對象為擁有房產總價值超過6億韓元(1美元約合1144韓元)的家庭,并根據房產總價值的不同,稅率為每年0.75%~2%之間。此外,韓國從1961年起就征收財產稅,這一稅種的征稅對象是面向所有擁有土地、房產、船舶等實物財產的人,也是根據財產價值不同,所負擔的稅率也不同。因此,如果將財產稅和綜合不動產稅算在一起,擁有高檔房產的富裕階層就會承擔更重的賦稅。
為了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韓國政府出臺了更為嚴厲的房產轉讓所得稅,即擁有2套住宅的家庭在購買房產2年之內出售,要繳納50%的房產轉讓所得稅,擁有3套以上住宅的家庭在購買房產2年之內出售,要繳納60%的房產轉讓所得稅。即使在購買房產2年之后,擁有2套以上住宅的家庭在出售房產時,仍需要繳納6%~35%不等的房產轉讓所得稅。隨著這一政策的出臺,再加上之前的綜合不動產稅,韓國房地產投機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房價也基本得到了穩定。
日本:根據時價征稅
在日本,房子和土地都是可以出售的。一般來說,買房不僅意味著擁有房產本身,而且意味著獲得相應的土地所有權。即便購買的是公寓樓,也會依照單戶面積占整棟樓房總面積的比例分攤整棟樓占有的土地。因此,在日本,房產稅不僅涉及房子,而且涉及土地。
一般說來,從房屋、土地保有類課稅來看,與土地、房屋有關的稅金,包括固定資產稅、城市規劃稅等稅種。
上世紀50年代,日本在地方稅制改革中引進了固定資產稅。固定資產稅屬于地稅,由地方稅務機關征收管理。固定資產稅主要對土地、房屋等征稅,納稅人是法律意義上的土地、房屋產權所有者。土地包括住宅、農田、森林、牧場、原野等,房屋包括住宅、店鋪、工廠等。
篇7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
2.春秋霸主中,勢力地處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君有()
①楚莊王 ②齊桓公 ③勾踐 ④晉文公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3.秦朝負責監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博士
4.在西漢時發明的農具是()
A.耬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簡車
5.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醫學家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6.人們對武則天的統治褒貶不一,我們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她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處理政事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7.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是()
A.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
B.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統治
C.租庸調制無法實行
D.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
8.唐朝后期實行的“兩稅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因為“兩稅法”()
A.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
B.改變了以土地多少為主的征稅標準
C.改變了按土地和財產多少的征稅標準
D.改變了一年分幾次收稅的情況
9.北宋的主戰派,的抗金將領是()
A.岳飛
B.王彥
C.韓世忠
D.李綱
10.元朝開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
B.回鶻
C.回族
D.色目
篇8
開征物業稅應達到何種目的?從理論上看,一個物業稅種應承擔某種特定的主要功能而不應賦予它多種功能。多種稅收目標的實現要靠幾個不同物業稅種來共同完成,對于開征物業稅政策設計的著眼點應當是理順物業稅制中的租稅費混雜的局面,保證房地產市場規范有序運行,為地方公共服務籌集資金,而不能任意擴展物業稅的稅收功能。從長遠來看,改革房地產總體稅制,對不動產處于保有階段征收統一規范的物業稅是改革的方向。
物業稅在內的財產稅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開征的稅種,是一國稅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國家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我國的財產稅不僅稅種少,且征稅范圍小、收入少。因此,開征物業稅有助于建立和健全我國財產稅體系,改變房地產稅制中以往那種“重交易,輕擁有”的局面。
2、開征物業稅的理論依據
為什么要對擁有房地產的業主征收物業稅?政府課征物業稅的基本出發點是什么?要實現哪些社會經濟目標?這些問題關系到物業稅制的設計,而且也影響到如何正確評判政府對房地產保有階段征稅的合理性及政策效果。
(一)公共經濟學觀點
1.利益交換說
該學說起源于洛克和休謨的社會契約論,發展于邊沁等功利主義派的“最大幸福原則”。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由于政府為房地產所有者提供了安全保護,包括國內治安、消防等保護和國防安全保護,從而保證了房地產產權能順利地為其所有者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既然國家為房地產所有人提供了財產保護形式的利益,那么房地產所有人理應向國家支付一定的報酬。因此,物業稅就代表了房地產所有人對于從政府那里獲得利益的一種支付。而且房地產的價值會由于當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改善而提高。利益交換說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務,不論房地產價值是否得到提高,業主均應為此支付一定的費用,即納稅;二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為房地產產權的實現或房地產價值的提高提供了保證,政府理應對房地產業主保證一定比例的賦稅,以敷公共支出之需
2.負稅能力說
負稅能力論最初由古典經濟學家魁奈提出,后來逐漸被一些西方財政經濟學者所接受。其核心思想是,土地及其改良物所組成的不動產是衡量人們納稅能力的標準之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私人擁有的土地財產或房產越多,其負稅能力也就越大。不僅如此,財富本身可以給其所有者帶來安全感,這種永久性的財富比一般掙得的收入更為持久。因此,開征物業稅符合負稅能力原則。
(二)房地產經濟學觀點——稅收非中性論
現代房地產經濟文獻主要把土地及其改良物看作一種普通的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與資本、勞動、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一樣,其價值只有通過投入到經濟領域才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房地產經濟學者更多地關注了物業稅的資源配置功能。其基本觀點是,物業稅可以當作一種經濟政策手段來使用,這樣可以達到政府所期望的經濟政策目標,包括促進農地有效利用,促進城市各產業對土地的集約利用,增加適用住宅的有效供給等??偠灾梢蕴岣哔Y源的利用效率。由于這種觀點所基于的理論假設是物業稅收可以改變土地和資本的配置效率,影響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即物業稅是非中性的。
3、開征物業稅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物業稅實際上是一種財產稅,但目前我國還缺乏實施物業稅的基本條件,如財產歸屬不明確、不動產估價制度不健全以及個人社會賬號體系尚未建立等,下一步,需要以完善相關配套制度為重點,研究開征物業稅。
(一)簡并稅種,實行費改稅。征收物業稅的合法性前提是改革現行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等與物業稅存在重合的一次性稅費,否則舊的稅費未除,新的稅費又來,對于消費者而言,屬于雙重收稅,不利于新稅的開征。要認識到,物業稅絕不是對于購房投資者的懲罰稅,更不是單純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因此,實現簡并稅種,構建統一的房地產稅制,將是今后地方稅務工作的重點。這也是做好物業稅征收的基礎工作。
(二)實行房地產登記制度。物業稅的開征需要大量的、詳盡的房地產基本信息和較長時期內的市場信息,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儲存工作必須提前于物業稅開征的時間進行。建議購買房屋的業主都必須到稅務部門進行房產登記,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物業稅的征收提供依據。具體可考慮如下方法:對于單身的業主登記其個人身份證號碼和房產證號,已婚人士則按夫妻雙方的身份證號進行聯名登記。由于買賣房屋時必須辦理房產證或過戶手續,因而房屋登記可以由房管部門和稅務部門協作完成。同時,建立類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驗證系統的房屋產權證查詢系統,以確認房屋所有者名下的房屋產權狀況,加強對擁有多套住房者的監管,防止稅款流失。如可以建立房地產產權數據庫,將該數據庫與稅務機關征管信息系統進行聯網,稅務機關則要加快實現房產信息的全國聯網,以便加強對在異地擁有多套住房的業主進行監控。
篇9
營改增始于2012年1月,首先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及若干服務業進行試點,此后逐漸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個地區和行業。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至此營業稅徹底退出了中國的稅收舞臺,房地產行業迎來了重大變革。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減稅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表示將適時啟動增值稅立法,積極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增值稅稅率合并也將提上日程。
二、營改增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
營改增之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營業稅稅率為5%,而營改增以后適用的增值稅率為11%。按照政策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房地產老項目或者出租試點前取得的不動產,允許選擇簡易計稅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計稅,增值稅率不會突然提高到11%。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抵扣甲供材料的進項稅額,這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在房地產開發成本中土地出讓金占比最大,為30%-40%,按照《關于營改增后土地增值稅若干征管規定的公告》,土地增值稅應稅收入為不含稅收入,企業預交土地增值稅的計稅依據為預收款扣除應預繳增值稅稅款,土地價款可從銷售額中扣除,因此,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稅負將顯著降低。房地產開發企業購置的不動產都可以用來抵稅,購入當年可抵扣60%,次年再抵扣剩余的40%,這有利于企業加快投資改造的步伐。營改增前,房地產開發企業應按預售營業款的5%預繳稅,而營改增后預收款的預征率降至3%,這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現金流通率。長期來看,營改增有利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同時提升行業集中度。
三、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稅務籌劃方案
(一)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管理
營改增是我國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房地產開發企業應增強自身的稅收意識,健全會計核算制度,調整會計核算科目,規范賬務處理流程,使各稅收款項能夠更加清晰。營改增后稅負的高低跟增值稅抵扣息息相關,因此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加強供應商管理,盡量選擇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的建筑企業和材料供應商,確認能夠取得正規、足額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確保能夠順利抵扣進項稅。企業要加強發票的認證和收集,規范發票的開具和保管,以防進項稅無法抵扣所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同時認真反思和彌補稅務漏洞,保證原始依據的合法合規,提高會計核算的準確性,確保賬實相符,以減少企業的法律風險,避免發票流失、偷稅漏稅等問題。
(二)甲供材涉稅問題的處理
在實際工程中,房地產企業的開發成本相當復雜,一般有包工包料和甲供材料兩種計價模式。營改增前,兩種計價模式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影響不大,而營改增后兩種計價模式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賦稅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傮w來看,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與一般納稅人合作有利于降低稅負,而且選擇甲供材料模式更為有利,但是甲供比例太高時施工單位應納增值稅額增大,就傾向于選擇簡易計稅,此時房地產開發企業取得的進項稅額也會降低。為此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施工單位可采取聯合采購模式,由房地產開發企業付款,供應商直接開具17%增值稅發票給施工單位。為了解決甲供材料供應中存在的價差問題,房地產開發企業還可以成立專門的采購類貿易公司。項目公司具備物資經銷資質和一般納稅人資格,負責從供應商處采購“甲供材料”,然后提供給施工單位,同時開具甲供材料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供施工方抵扣,?M而降低工程成本。
(三)積極開展稅收籌劃工作
營改增后,房地產開發企業要與稅務機關保持及時溝通,及時爭取各種優惠,并且合理運用各種優惠政策開展稅收籌劃工作。例如,一般材料物資的稅率是 17%,而房地產業適用的增值稅率為11%,企業應積極利用這種稅率差異,自己采購大額物資,以獲得盡量多的抵扣。如果購貨對象是小規模納稅人,就可以要求盡量高的價格折扣。在實際招標采購中,可實施批量采購或集中采購,提高議價能力,確保高質低價,還能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如果部分項目無法獲得進項稅額抵扣,就可以采取外包的方法,以降低管理成本,實現稅負轉移。企業應合理利用納稅與抵扣的時間差,盡快取得進項稅發票,與此同時盡量延遲開出銷售發票,以提高資金的時間價值。營改增后企業購置的不動產都可以用來抵稅,這利好商業地產,房地產開發企業可積極投資與持有商業地產,為企業開辟新的利潤空間。
篇10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睔v史教師必須擯棄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心感受,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的需要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觀察當今世界,認識現實生活,在古今聯系中繼承優秀傳統,汲取精神營養,弘揚民族精神,這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能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的知識興趣盎然。教師應努力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把歷史的教學過程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結合起來,讓歷史學科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學科。
首先,聯系生活講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歷史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因此,教師應重視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引領學生進行歷史求知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話。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富強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任何否定民族交流歷史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例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政府與關系時,點出明朝政府設立衛所和僧官制度,清朝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時派駐藏大臣等等,用這些事實突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中央政府重視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教師可用報紙等媒體以大量篇幅報道的“3.1”,讓學生參與討論:達賴勢力為何打出分裂的旗號?在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別有用心的勢力在幕后煽風點火?我們如何看待?這樣不回避熱點問題,能讓學生通過借鑒歷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其次,要注重歷史教學與國際國內時事的結合。中學階段是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別強的時期,他們關注的事情范圍比較廣,但是,由于他們學習壓力較太,業余時間較少,無暇透析現實生活中的深層問題,這就為歷史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空間。為此。教師要非常關注國際國內的時事,及時將有關內容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在講到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在剖析危機的原因中,要突出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那次經濟危機是以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的股票暴跌為標志的。接著,話題一轉,講到現實生活中來:當今的物價上漲特別是油價上漲,股票、基金暴跌,面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中國是否因此引發經濟危機?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在當今的形勢下改革開放后強大起來的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宏觀調控平抑物價、穩定市場,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再次,還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達到“觀史如身在其中”。在講到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這一內容時,不僅強調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點出各朝代的賦稅制度,然后順勢講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三農”是歷代政府重視的問題,民生問題引起以人為本的當代政府的極大關注;引導學生思考:你是否知道當今政府在“三農”問題上采取哪些重大舉措?學生會列舉如:2006年起我國廣大農村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得到減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
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教學就是情境的教學,豐富的情境提高了歷史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能使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學習。
2.引入鄉土史實。能發揮歷史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歷史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發揮這一功能,僅靠課本內容是不夠的,應將本地的一些鄉土史實融合在教學中。
例如,提到,就不得不提到這場戰役的指揮官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軍閥的一個重要人物,對他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既指出其歷史局限,也肯定其歷史功績,激發學生作為廣西人的自豪感。而中的昆侖關戰役,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鄉土歷史教材。通過講述,讓學生對廣西的抗戰史實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有利于學生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完善。將德育滲透于歷史課堂教學之中,能夠充分發揮歷史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3.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任務。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的實際相結合,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歷史教師在平日要注意發現和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對于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的內容指導學生去分析解決。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要培養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在歷史中汲取養分。”當然,歷史課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課,教師有時只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和自己的看法,供學生們參考和課后研究即可。此外,還應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
總之,注重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能激發歷史教學的活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當然,兩者的結合應當注意聯系現實要恰當,不能牽強附會,應當給學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余地。為此,我們歷史教師應當多關注時事,加強學習和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使我們的教學登上一個新臺階。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土地資源管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