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財政政策范文
時間:2024-02-02 18:1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前財政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在北京舉行。在論壇第三單元“財政政策與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中,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詳細解讀了當前中國財政政策。
謝旭人說,2011年,是世界各國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將繼續恢復增長,但復蘇的基礎不牢固,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從國內看,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但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疊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中國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復雜。
基于此,中國政府明確提出,2011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中國政府強調要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主要是考慮到世界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經濟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還需要政策支持。完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施的建設項目,啟動“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都需要財政增加投入。因此需要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保持一定的財政政策刺激力度。與此同時,也要根據新形勢,增強財政政策措施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雖然今年仍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在政策的力度上要更加合理的把握,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進一步有所下降,也降低了赤字率。這樣安排既考慮了鞏固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政策的著力點上,更加注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視穩定物價總水平,同時積極防范財政風險。
2011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著重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篇2
關鍵詞:積極財政政策財政風險
一、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和深層次原因分析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嚴重打擊和損害了亞洲各國經濟,對我國的經濟也造成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采取了對內啟動內需、對外擴大出口的宏觀政策組合,消除外部沖擊可能帶來的各種連鎖反應,積極財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之一。
但是,從當時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看,這些政策的出臺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背景。首先,我國宏觀經濟的態勢已由供給短缺轉化為生產的全面過剩;由通脹轉變為通縮。其次。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已由實現傳統的工業化轉換為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目標;由追求以人均GDP增長為主要標志的經濟增長轉變到追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由強調效率優先的市場化改革轉變為同樣重視社會保障和公平。再次,我國已經進入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重視法治和規則,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改善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是新階段提出的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客觀上就要求我國的財政體制和收支結構進行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實現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簡單看作是一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它更是一項結構性的財政政策。
二、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
積極財政政策首先是一項應急措施,是為了化解外部沖擊,擴大內需和支持出口,確保經濟增長的短期擴張性措施:但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一項短期擴張性措施,而是包括了更多和更重要的中長期內容;它不僅是一項總量政策,同時又是一項結構性政策。
(一)積極財政政策是擴張性政策和結構性政策的組合
在規范的經濟理論中,有幾點是既定的:一是給定了比較完善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二是結構和技術問題只在中長期才發生變化。在這些條件下,以解決總有效需求不足為目標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或減稅等,來刺激需求并帶動整個經濟增長。
因此,從中國實際出發來界定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就不能把它簡單看作是規范濟理論中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其作用也不是簡單地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通過擴張或緊縮性財政政策來刺激有效需求。要真正使財政政策有效,就必須有結構性政策的配合。
(二)積極財政政策包含公共財政的體制改革
在一般意義上,財政職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宏觀經濟調節的職能。即反周期政策。這種政策只能在短期內使用,而且受財政紀律和政策規則的約束。二是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即提供市場不能提供或提供數量不足的公共品和準公共品。三是社會公平職能。通過財政轉移性支付、收入再分配等政策手段來調節地區和個人的收入差距。四是激勵和引導職能。通過財政支出和稅制激勵調節微觀主體(企業)的行為,從而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方向及效率。
三、積極財政政策的性質和特點
(一)政策的階段性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采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
(二)政策的定向性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企業機制轉換也尚未完成。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況下,不宜也不能實行全面擴張的財政政策,而只能實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資、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又有利于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體制改革深化的財政政策,即應該實行定向性的財政政策。
篇3
關鍵詞 新古典綜合派宏觀財政政策
一、新古典綜合學派的概述
新古典綜合派是在二戰以后,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一批美國經濟學家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的宏觀經濟學。所謂的“宏觀經濟學”是在凱恩斯基本理論基礎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綜合在一起而形成了。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包括價格理論,消費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以及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則被冠以“微觀經濟學”的名稱。
新古典綜合學派是繼“凱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響力的凱恩斯學派,又先后自稱“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Post-Keynesian Mainstream)”和“現代主流經濟學新綜合”。
反映這個學派理論觀點的代表著作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在經濟政策上,主張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總需求,以減少失業、抑制通貨膨脹。在經濟制度方面,主張混合經濟論,即公私機構共同對經濟施行控制①。
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
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對各經濟體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受其影響,經濟已告別“高增長、低通脹、貿易流量大幅增長”的黃金時期,經濟增長減速、就業壓力加大與貿易保護抬頭使各國步入“多事之秋”。 美國第四季度GDP下降了4.5%,剔除貿易的貢獻,內需增長下滑顯著,個人消費和投資等降幅都比較大,制造業遭遇到近30年來最為嚴重的衰退,新的訂單和產量也降到了1948年以來的最低谷。與美國相似,歐盟經濟前景堪憂,日本經濟也添內憂外患,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②。在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中,中國也不能幸免。我國的GDP已增長放緩,已從以前的兩位數增長跌落至個位增長③。
三、從新古典綜合學派角度評析我國當前財政政策
從新古典綜合學派的角度,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思想的基礎上,新古典綜合派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主張采取“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財政貨幣政策,以減少經濟周期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我國目前處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經濟增長下滑的威脅正一步步逼近我國?,F階段我國應該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從需求、供給、制度改革等多個角度入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正如當下熱議的四萬億投資擴大內需之事:
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④。
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第二個創新是主張在經濟上升期實行赤字預算、發行國債,刺激經濟快速增長。當前我國四萬億擴大內需資金的來源,中央政府承擔11800億,其它近三萬億。
由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有特點,作用的范圍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項政策時,或者對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時,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政府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地決定。 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關系方面,新古典綜合派有兩個基本主張:一是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為重要。二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應“相機抉擇”。
新古典綜合派又提出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實現多種經濟目標。實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微觀化。即政府針對個別市場和個別部門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區別對待的經濟政策。這樣可以避免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量控制過程中給經濟帶來的較大震動,使得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更為靈活有效。例如,財政政策在穩健的前提下可采取有針對性的結構性松動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及社區醫療等薄弱環節及弱勢群體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對災后重建以及中西部縣域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繼續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同時提高稅率水平,這樣也有利于緩解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潘醒東.論新古典綜合學派對凱恩斯經濟學的發展.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3.
[2]馬宏范.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財政政策選擇.經濟研究參考.2009.7.
篇4
[論文摘要]采集證據策略在刑事偵查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在實施采集證據策略過程中必須具有法律上和道德上的正當性,其 目的在于消除或減少在偵查程序中產生侵犯人權的弊端。
采集證據策略是指偵查機關在采集證據過程中,為有效發現、提取、固定證據而運用的策略。一方面,發現證據線索并不等于已經取得證據,還需要運用有效的采集證據策略發現、提取和固定證據,并以證據決定是否終結偵查和如何終結。另一方面,只有取得一定數量的證據后,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也才能對其進行查緝。因此,采集證據既是發現證據線索的歸宿,又是查緝犯罪嫌疑人的前提,采集證據策略在偵查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偵查策略的研究重點。采集證據策略是為有效獲取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從合目的性角度看,任何可以獲取證據的策略均可作為采集證據策略。也就是說,僅從理性上看,任何可以有效采集到證據的策略都具有客觀上的正當性,無論它們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規范。采集證據策略客觀上的正當性排斥所有沒有科學依據的行為方式,如求神問卜、筆相學鑒定等。違法的欺騙、利誘、威脅、竊聽等方法都可以合規律地獲取證據,但是這些方法在法律和道德上是不許可的,因而不具有正當性。 采集證據策略必須符合現行法的規定,才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符合現行法的規定,就是指符合法律關于采集證據行為的實施條件、主體、對象、方式方法等事項的規定。
一、 采集證據行為的條件
先看下面的立法例:《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條監視電訊往來的前提條件]一定的事實使得有理由懷疑某人作為主犯、共犯犯有下述之一罪行,或者在未遂也可罰的情況中實施未遂,或者以犯罪行為預備實施這些罪行的時候,在以其他方式不能或者難以查明案情、偵查被指控人居所的條件下,允許命令監視、錄制電訊往來……
第一百六十三條 a [訊問被指控人](一)除非程序導致撤銷案件,對被指控人至遲應當在偵查終結前予以訊問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第 19條
(1)合法進入任何場所的警察可以行使本條第 (2)款、第(3)款、第(4)款授予的權力。
(2)警察可以扣押場所內的任何物品,如果他有合理的理由相信——
(a)它是因為實施某一犯罪而取得的…… 《日本刑事訴訟法》第 197條 在偵查中的必要調查 為實現偵查的目的,可以進行必要的調查 但除本法有特別規定的以外,不得進行強制處分……
上引德國法第一百條 a規定了監視電訊往來的具體條件,第一百六十三條 a只規定了訊問的程序,而未規定其實施條件;英國法規定了扣押的具體條件。我們可以將明確規定有具體條件的情形稱為顯性條件,將沒有明確規定具體條件的情形稱為隱性條件。沒有規定條件不等于沒有條件。上引日本法規定的 “為實現偵查的目的”,就可以視為任意偵查措施的條件。因為任何偵查行為都具有明確的目的,都是為了發現線索、收集證據、查緝和保全嫌疑人等目的之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偵查行為都有一定的實施條件——有利于查明案情。這是偵查行為的普適條件或一般條件。也就是因為這一條件是普遍適用于一切偵查行為的,所以才不一定在條文中作出明確規定。據筆者所知,多數立法例對詢問、訊問、辨認等措施并沒有規定實施條件。但并不是沒有條件,因為一個人要成為證人、被害人、嫌疑人本身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而辨認也需要辨認人有明確的感知和記憶做基礎。只是因為這些條件不言自明,所以無需明確規定而已。從法治原則的要求和上述立法例可以看出,顯性條件適用于侵犯較重要權益的采集證據行為,包括具有強制性的行為和秘密取證行為:秘密取證行為不僅可能侵犯相對人的權益,而且可能損害國家機關的道德信譽,其實施條件應當作為顯性條件予以規定。
采集證據策略必須符合法律關于采集證據行為規定的實施條件,包括顯性條件和隱性條件。不符合法定實施條件的采集證據策略,不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二 、采集證據行為的主體
對采集證據行為的主體主要有決定主體與實施主體同一和決定主體與實施主體分離兩種立法例。我國現行法將所有偵查中采集證據行為的決定權與實施權都交由偵查機關行使。英、美、法、德等國家一般將搜查、竊聽等取證行為的決定權交由法官行使,偵查人員只有在法官審查同意后才能實施這些采集證據行為。關于采集證據行為主體的法律規定,還有主體數量 、資格上的規定,如訊問應由2名以上偵查人員實施,勘驗應有律師或 2名與案件無關的見證人在場 ,等等。只有法定的主體決定 、實施采集證據行為,采集證據策略才可能具有正當性。
三、采集證據行為的對象即適用范圍
采集證據行為的對象必取一定的時空形式,因而采集證據行為的適用范圍相應地包括時問范圍和空間范圍。法律對于采集證據行為對象空間范圍的規定,一般都限定為證人、被害人、嫌疑人和可能遺留、隱藏有證據的場所、物品至于是否可能遺留、隱藏有證據的標準,則有不同的立法例一種是合理根據或正當理由標準,英 、美等國法律采用此標準。如上引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關于警察扣押的規定,采用的就是合理根據標準。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明確規定,搜查、扣押須有正當理由。采用此立法例的國家往往同時實行司法審查制度,對搜查、扣押等采集證據行為本身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另一種是偵查官員裁量標準,即偵查官員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可能遺留、隱藏證據。我國現行法采此標準。法律對于采集證據行為對象時問范圍的規定一般是對搜查、扣押、訊問等采集證據行為的時間作出必要的限制。如俄羅斯新的刑事訴訟法典第 164條 3款規定“不允許在夜問進行偵查行為,但刻不容緩的情況除外。”這里的偵查行為包括勘驗、搜查、扣押、竊聽、詢問、對質等采集證據行為。上引德國法第一百六十三條 a第(一)款中“對被指控人至遲應當在偵查終結前予以訊問”的規定 ,就是關于訊問對象時間范圍的規定。法律關于采集證據行為對象的規定,是確定采集證據策略對象的依據,如果策略對象不符合現行法的規定,則所設計或運用的策略不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四、采集證據行為的方式方法
法律關于采集證據方式方法的規定 ,并不是將所有證據的采集方式或者每種采集證據的具體方法都詳盡無遺地在條文中予以規定,如關于各種現場的勘驗順序、訊問中出示證據的方法、詢問中如何曉以利害的策略等就無需規定;法律應該規定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與作為采集證據行為結果的證據的真實性有關的方式方法,二是關乎采集過程公正合理性的方法,三是體現采集證據過程人文關懷的方式方法。法制文明較發達國家關于偵查取證的立法都程度不同地包括這三項內容。證據的真實性關系到案件事實的正確認定,因而應將那些可據以保障證據真實性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導致獲取不真實證據的方式方法分別在法律上作出引導性和禁止性的規定。為取得證據,偵查人員可以采用秘密搜查、欺騙、刑汛等不公正的方式方法。通過這些方式方法取得的證據并不必然就不真實。從目的與手段或者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看,是否可以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或者只追求結果而不顧過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此,必須考慮到取證過程的公正合理性。所謂公正合理,是指取證行為尤其是強制取證行為的決定和實施程序既要符合社會普遍的公正觀念,又要具有合理性,能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符臺社會普遍的公正觀念,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有裁判的地方和機構,有訴諸公理的機會和場所,而不能放任雙方爭而不決或一方以強力壓制另一方。社會普遍的公正觀念最通常的表現形式就是一方實施有損另一方權益的行為之前或之后,應得到中立的第三方的審查,也就是要有第三方居中裁判。另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實施過程對當事人或其人公開,讓當事人或者其人在直接參與或親眼目睹的情況下實施對其不利的取證行為。但鑒于嫌疑人反偵查現象的普遍存在,因而,并非所有偵查取證行為的實施都應當完全對當事人公開,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但對那些不會因公開而妨礙其目的達成的偵查取證行為,應盡量滿足公開的要求。這正好能克服公眾所抱的耳聞不如 目睹,或者眼見為實,耳聽是假的心理。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偵查取證行為,即使對相對人不利,由于他們親自參與了實施過程及有第三方的事先或事后審查,也會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對其不利的結果。人文關懷,就是更多地注重人本身的價值,而把國家、社會作為人生存的環境、條件甚至工具。社會 的應然狀 態總是人 ,人 是社會 和文化 的 目的 ,是終極關懷的歸宿。作為法律制度一部分的偵查取證制度,通過追訴犯罪從而維護社會關系的最終 目的,不是為懲罰犯罪, 而是為個人的 自由和發展提供 良好的社會環境。偵查取證的制度設計和實施不能偏離這一終極目的。既然通過實施偵查取證行為從而有效偵查犯罪并非終極目的本身,而只是為人的充分 自由發展提供手段,那么,就應該讓偵查取證行為本身更多地為人文關懷服務,要在取證行為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在不妨礙取證目的達成的前提下,盡可能尊重嫌疑人、證人 、被害人的權利。請看下面的立法例:
《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第 249條 人身搜查
1.在進行人身搜查之前,向關系人交付搜查令的副本,告知他有權讓其信任的人參加搜查,只要該人可以迅速找到并且根據第 120條(該條是對訴訟行為證人條件的規定——引注)的規定是適宜的。
2.在進行搜查時應當尊重人格,并且盡可能地維護被搜查者的體面。
1《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第 187條 詢問的地點和時間
2.一次詢問的時問不得連續超過4小時。
3.至少問隔 1小時休息和用餐后才允許繼續詢問,而且一天內詢問的總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
第 189條 進行詢問的一般規則
1.詢問前偵查員應完成本法典第 164 條第 4款規定的要求(在進行偵查時不允許使用暴力、威脅和其他的非法措施 ,以及不允許對參加偵查行為的人構成生命和健康危險的行為——引注)……
2.禁止提出誘導性的問題。在其他情況下偵查員有選擇詢問策略的自由……
3.如果證人到案接受詢問時有他聘請來提供法律幫助的律師一同前來……
上引意大利法第 l款主要是為保證搜查所獲證據真實性及搜查過程的公正合理性而予以規定的,第 2款規定的內容則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精神。俄羅斯法第 187條是為保證證據的真實性和人文關懷而對詢問的持續時間所作的規定;第 189條的規定則同時兼顧了詢問所獲證據真實性、詢問過程的公正合理性及對被詢問人人文關懷的內容。
五、與采集證據行為有關的其他事項
與采集證據行為有關的其他事項主要是指那些不屬于上述四項內容,但因采集證據行為的行使而與相對人的權益有關,或與偵查機關的公信力有關的事項,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采集證據行為的司法審查程序。采集證據須依法律規定實施,在相對人或其人對采集證據行為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時,有些國家的立法規定了相應的司法審查程序。二是違法采集的證據是否排除的問題。對于違法實施采集證據行為而獲得的證據,聯合國的法律文件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和我國現行法都程度不同地確立了排除規則,其中美國實行最嚴格的排除制度。(1)有些國家確立了較嚴格 的排除制度,有些則采取部分排除制度。三是與相對人的權益保障有關的事項,如對竊聽所獲材料的使用和保密問題,有些國家的法律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條。第五款規定:竊聽所獲得的個人情況信息,只能在處理分析時發現了為查明第一百條 a所述之一犯罪行為所需要的材料時,才允許用在其他刑事訴訟程序中作為證據;第六款規定:追訴不再需要通過竊聽所獲的材料時,應當在檢察院監督下不遲延地將它們銷毀。對銷毀情況要制作筆錄。日本《關于在犯罪偵查中監聽通訊的法律》第 22 第五款規定:檢察官或者司法警察員 ,對于已經監聽的通訊,除監聽記錄記載的以外,不得使他人知悉其內容或者予以使用。即使在退職以后 ,亦同。第 28條專 門就尊重關系人通訊秘密等事項進行了規定: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職員、辯護人及其他參與監聽通訊或者在職務上得知監聽的情況或已監聽通訊的內容的人,應當注意避免不當侵害通訊的秘密,且不得妨礙偵查。
上述第一至第四個方面的內容,是關于采集證據行為法律規定的主要內容。第五個方面的內容,雖與采集證據行為有關,但畢竟不是關于采集證據行為本身的規定,而是規定審查采集證據行為合法性的程序及作為采集證據行為結果的證據或所得材料的保密、使用問題,因而對采集證據策略正當性影響不大。采集證據策略欲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必須同時符合現行法關于上述第一至第四個方面的規定。違反其中任何一個方面規定的策略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偵查機關的采集證據行為關系到國家機關的道德信譽。一般不允許使用諸如虛構、隱瞞事實、威脅、利誘、偷拍、竊聽等違背公共道德規范的方法采集證據。但是國家為有效偵查犯罪,必須通過立法突破公共道德規范,在法律上許可某些有背公共道德規范的采集證據方法,有如國家必須保留在必要時對人身、財產進行強制的權力一樣。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和澳大利亞《執法(控制下操作)法案》(The Eltforcemen (Controlled Operatolns)Act NSg 1997)規定的派遣秘密偵查員,就是在偵查員身份上的虛構和隱瞞;訊問中更是經常采用虛構、隱瞞方法;告知相對人應當如何行為及不按法律要求行為時的法律后果,無疑也是一種威脅,只是這種威脅為法律所認可而已;以法律上許可的利益引導嫌疑人與偵查機關合作,顯然是一種利誘;竊聽也為英、美、德、法、日等國家的法律明文規定為采集證據的方法。既然法律許可某些違背公共道德規范的采集證據方法,是否違背公共道德規范就不是判斷采集證據策略是否具有道德上正當性的唯一標準。違背公共道德規范的采集證據策略并不都不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不具有道德上正當性的采集證據策略所違背的是那些法律并未授權偵查機關違背的公共道德規范。只要偵查機關在采集證據策略中運用的諸如威脅、引誘、欺騙等方法沒有違背法律的規定,也就是并非違法的威脅、引誘、欺騙,不僅在法律上是正當的,在道德上也是正當的。偵查活動不僅需要遵守公共道德,更要遵守因職業需要而形成的職業道德。只有在職業道德規范沒有調整的領域,公共道德規范才成為判斷的標準。威脅、引誘、欺騙、偷拍、竊聽等行為是完成偵查職業使命的需要,為偵查職業道德所容許。
采集證據策略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通過采集證據所維護的利益與因采集證據所損害的利益之間的輕重關系。犯罪是對社會和被害人的侵害,如果放任犯罪,則會導致犯罪泛濫,社會將會遭受更多更大的侵害。為制止犯罪,維護社會的安寧,國家必須有所作為——對犯罪進行偵查、和審判,而這必然伴隨著對他人的侵害。但是不能以比犯罪造成的危害更嚴重的方法偵查犯罪,否則,無異于再次犯罪。一方面,犯罪必須受到偵查;另一方面,偵查又可能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國家所能進行的價值和政策選擇,就是以最低的代價達到偵查犯罪的目的。具體到采集證據過程中,就是不能以造成與犯罪同樣嚴重的危害甚至比犯罪本身更大危害的采集證據方法來達成有效偵查犯罪的目的。以與犯罪造成同樣嚴重危害或比犯罪更嚴重危害的方法采集證據,在道德上不具有正當性。二是采取損害他人利益的方法必須符合窮盡原則,亦即所選擇的損害他人利益的采集證據方法必須是在窮盡了不損害他人或對他人利益損害較小的方法之后的唯一選擇。如果案情表明尚存在損害較小利益的采集證掂法,那么損害較大利益的方法就不具有正當性。只有符合窮盡原則且對他人或社會的危害小于犯罪本身所致危害的采集證據方法,才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這是判斷采集證據策略道德上是否正當的內容規則。法律將某些違背公共道德的方法確認為采集證據的方法,只是對這個內容規則的反映而已。如德國法關于密拍、竊聽及日本法關于監聽通訊的規定中,都明確要求以采取其他方法采集證據 明顯難 以達到 目的為前提。
篇5
【關鍵詞】財政分權;政策性支出;預算自
ABSTRACT: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ory discuss how government functions configure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 levels as well as content of various fiscal policy tools by using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s analytical framework.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ory and from the view of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good provision,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provide public goods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spillover of public goods.Culminated with the conclusion,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main tool of superior governments influence local ones’fiscal behavior in China,especially policy spend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The main section of the article overall evaluates China's policy spending.First,it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policy spending,including descriptive definitions of policy spending and classifications in China;it also rough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spending and their major features.Second,combined with the key poin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or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public good provision from the view of affecting the autonomy of local budgets and the policy spending efficiency,these disadvantages mainly include:Input in fiscal responsibility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does not match their actual responsibilities;Operating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the actual situ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 are not clear,and so on.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and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the article makes some suggestions:clean up and standardize policy spending,improving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system and establis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Fiscal decentralization;Policy spending;Budget autonomy
篇6
企業融資是社會融資的基本內容。企業作為資金需求者,結合自身生產狀況與資金周轉實情,為滿足自身經營發展與資金需求,利用不同渠道,開展一系列的保證企業創業與發展活動的資金融通活動。企業融資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尋求資金幫助的重要途徑。但是受到中小企業的特點所限,中小企業進行企業融資活動時,會面臨一些困難。
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分析
據統計,2012年,我國大約有4059.27萬戶個體、私營企業達1085.72萬戶(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小企業數量達到5000多萬戶,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小,無法與大型企業或者國企抗衡。其資本來源也較少,受到融資環境的限制。雖然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較小,但是正是由于其生產經營規模小,所以其生產經營方向易于調整。中小企業要想獲得較好發展機會,可以逐步走向聯合體制,調整生產經營方式。
傳統中小企業融資多依靠自由融資,也就是通過自籌資金的方式,也有部分中小型企業依賴銀行貸款,但是其缺乏穩定的融資服務機構與服務中介。中小企業融資呈現多元化發展,但是受到的限制較多,而且也面臨一定的融資困難。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分析
1.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不斷發展,銀行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也不斷提高,2014年下半年,銀行又開始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例如中國銀行的定期年息由3.3%漲到3.5%。銀行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所以更會從自身收益與安全性的考慮,會選擇風險較小的大型企業。隨著外資銀行與地方銀行的不斷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將面臨著更劇烈的競爭。生產能力較差、財務體制不健全的中小企業更難獲得銀行貸款。
2.缺少融資中介結構。我國缺少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中介結構與平臺。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策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與監督。導致融資活動中的漏洞難以被發現。政府沒有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體系。導致中小企業面臨融資困難時,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或者發動親戚的力量進行解決。
3.財務制度不規范。中小企業缺乏財務風險意識,缺乏規范的財務制度。經常存在會計與出納兩個職位由同一人擔任的現象。由于中小企業多缺乏規范財務制度,領導本身也不遵守相關規章制度,導致財務信息不實,存在失真現象,不能正常反應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金融機構不能通過審核企業的財務工作來判斷其生產能力與資金實力,不能獲得可觀的財務評價。從而增加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
三、中小企業財政金融策略研究
1.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經營的外部環境。政府需要完善中小企業外部經營條件,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統一的中小型企業管理平臺,整合中小企業資源,全力落實中小企業政策措施。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融資中介。政府可以加強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中介服務,并且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條例,確保服務中介能夠發揮自身價值,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方位的幫助。政府需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財政優惠等策略方面的扶持。既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也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改善與銀行和企業的關系。銀行貸款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其安全性、穩定性更為優越。中小企業如果能獲得銀行貸款是最佳的融資方式。政府必須加強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企業需要讓銀行充分了解企業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與發展趨勢,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與財務狀況,以及日后發展前景。銀行做充分調查后,才有可能提高放貸效率。
3.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政府需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建立良好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本文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可以從建立全新的中小型銀行著手,由地方財政出資建設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的銀行,或者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其次,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設。可以根據現有政策,建立直接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部門,加強相關法制政策的建立,根據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恰當的融資比例。扶持銀行將一定比例資金投入中小型企業中,尤其針對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度。
4.倡導集群融資發展趨勢。政府可以倡導中小企業通過集群的方式克服單個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的局面。可以將大量生產產品相關的中小企業集中到一起,提高外部經濟規模,同時也利于提高自身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且容易獲得銀行、其他企業或者金融機構的信任,在生產技術、融資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利于解決中小型企業面臨的融資困難的問題。
篇7
伴隨市場經濟的體系的不斷改革及建立,國內行政事業單位的體制也隨著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對財務的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以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部門預算為核心的一些財政管理體系的改革,讓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核算都提出較大挑戰。因而,做好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其財務管理中依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二、當前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新問題
(一)財務管理人員缺少科學的財務管理意識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大多都缺少科學的財務管理意識、理念。國內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資金主要是來源于上級部門的撥款及財政補貼,該格局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忽視了其財務管理的合理性、科學性。且行政事業單位中缺少成文、單獨的財政管理體系、資產成本控制管理體系和財務收支審批體系,使其在財務管理體系方面存在較大的不完整性、隨意性,嚴肅性及系統性嚴重缺乏。另外,一些財務管理人員缺少專業的知識,單位對財務人員的相關培訓不到位。有些地方的政府雖然早已通過以國有資產的經營化來讓資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也比較重視財務預算中的會計預算及分析,但是卻沒有重視資金風險的分析問題,致使財務管理面臨著較大的風險。
(二)財務管理的工作中缺少較好的氛圍支持
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比較固定化,其財務管理的工作氛圍比較差強人意且僵化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不明確、不科學,其財務制度無法體現出理財、治財觀念。且財務預算、管理中所實行的是比較粗放的財務編制體系,使財務管理的成效難以得到發揮。第二是財務管理體系中的組織、體系與財務管理的需求不相符。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財務管理時,需以財務的管理體系做為主要依據、需以合理、科學的會計組織來做支出、后盾,但因受到其財政體系的改革、財務結構和財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年齡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使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財務管理的執行力比較缺乏
財務管理的工作成效低主要是因為在對財務進行管理時缺少相應的執行力度,有的公款借出去之后卻沒及時進行催收導致呆賬的現象產生,及挪用了有償資后沒有及時核算、清查等,從而使壞賬現象不斷出現。對于原始的票據管理,其記載信息、內容失真。行政事業但單位對應繳款的管理不夠規范,致使其財政管理中出現亂支、亂用的腐敗現象。還有行政事業單位的年終清理、結算及其財務結算的制度沒有得到具體落實,財產管理及會計部門沒有根據規定進行清理及對年終財務進行結算,從而導致單位的賬實不符及本年度收支不真實的現象。
(四)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
國內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機制雖然在不斷的加強,但是單位整體的機制中還是有許多問題存在,使得相關的制度準則難以制定。且有的單位中的相關職能從單一型轉變成了多重型,其存在著公共服務、對外經營、科學研究等性質不一樣的經濟實體,使單位的管理出現了混亂。另外,行政事業單位中缺少引導性的規定,導致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完善,有的雖然內部控制體系,但只是在資金使用、開支范圍等做了一定的限制,卻沒有對資金的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
三、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新對策
(一)增強財務管理者的相關管理意識
增強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者財務管理的意識是其財務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財務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欠缺,會致使管理工作的職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行政事業單位要想讓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的技能得到發揮,就必須加強對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意的指導、識培,讓財務管理人員的相關意識及管能力都可以得到不斷的提高。其可以從提供培訓機制來形成良好的財務管理氛圍,從建立良好的競爭體系來對工作人員進行激勵等促進工作人員認真工作的積極性,讓財務管理者的相關管理意識得到不斷的提高[3]。行政事業單位也可以通過對良好管理環境的營造來吸引更多的外來優秀財務管理人才,其還必須加強對自身軟環境的構建來吸收更多管理人才,且還應該讓內部的管理人才在進行工作時都充滿激情,讓員工可以擁有足夠的自主權,從而才能讓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增強,使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做得越來越好。
(二)增強行政事業單中財務預算的管理
事業單位的預算是部門預算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財政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是事業單位中會計準則修訂必須遵循的原則,比如在其會計核算、會計目標等方面都必須對財務管理的需求進行兼顧,且還要將財務的預算管理信息需求體現出來。行政事業單位也可以將建設支出合并在其總體的財務核算中,這樣不僅保讓會計信息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證,而且還為財務管理的強化提供有效方法,還有利于對財務進行審計、監督,讓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在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支出的管理工作,必須根據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體系來進行。在對財務收支的業務進行辦理時,要本著負責、認真、做好事、多做事少花錢的原則來進行,行政事業單位需參照國家的具體方針、政策及單位的財務制度來加強其支出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建立,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核算控制體系和決策程序
在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進行管理時,必須設置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決策程序,讓其管理工作可以達到有效、明確的控制效果。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決策的程序進行合理科學的建立,不但讓財務決策的合理性、科學性得到了提升,還讓民主效果得到了有效發揮。行政事業單位還應該對其內控制度進行強化,讓財務決策的程序得以具體實施;單位必須加強內控制度的相關力度,才能把財務預算的工作具體落實下去。實施內控體系的目的主要在于合理的約束財務管理工作,讓資金利用的效率得到最大化,且讓財務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得以實現。要強化其內控措施還必須對財務管理的崗位職責與分工進行有效的劃分,并建立較為完善的資產盤查機制及信息化的管理體系,從而讓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監察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愛物管理時,必須將工作重點放在資產的處置、使用及其他情況方面,針對具體問題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展開不定期或定期的清查、盤算,保證單位的賬務相符。當然,單位也可以建立資產處置、審批的相關體系,讓對相關人員在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處置時可以得到資產部門的批準,從而保證資產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要想讓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得到高效的管理,就必須加強其資產信息化的管理,將財務管理工作具體落實下去。也可以進行專向設備專業化的集中管理,對管理方法和管理機構同時跟進,讓專項設備使用率得以提高,從而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效率的不斷提升。
篇8
>> 應對金融危機中國財政政策的評析 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 應對當下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效應及選擇 比較中美兩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 治理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分析 金融危機下中美財政政策差異分析 對當前金融危機的中國財政政策的思考 淺議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亞洲金融危機的作用 金融危機視角下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 金融危機下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研究 淺議當前金融危機下緩解就業問題的財政政策 金融危機下解決就業問題的財政政策探討 國際金融危機視角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調控效應 金融危機管理中的財政政策研究 淺析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擴大就業的財政政策選擇 論金融危機形勢下的財政政策選擇 全球性金融危機與中國財政政策 金融危機后財政政策選擇與經濟發展 金融危機中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赤字財政:金融危機下的政策權衡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網站,EU Key documents:Driving European recovery . http://ec.europa.eu/economy_finance/focuson/crisis/index_en.htm
[3]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網站,European Stabilisation Actions — the EU' s response
to the crisis http://ec. europa. eu/
economy_finance/eu_borrower/eur-
opean_stabilisation_actions/inde-
x_en.htm.
[4]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網站, 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sation Mechanism (EFSM). http://ec.europa.eu/economy_finan-
ce/eu_borrower/efsm/index_en. htm
[5]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網站,About EFSF. http://efsf.europa.eu/about/index.htm
[6]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網站,European S-
tability Mechanism treaty signed.
http://consilium.europa.eu/homepa-
ge/showfocus?lang=en & focusID=79
757
[7]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網站,EU key documents: Treaty on St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http://ec.europa. eu/economy_finance/focuson/
crisis/index_en.htm.
[8]丁純,王磊.歐盟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舉措分析[J]. 世界經濟情況,2009(11):4—11
篇9
我國的財政政策是我國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重要手段,我國積極的運用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并逐步走向繁榮。財政政策要配合宏觀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作用是無可取代的。目前各個方面都對我國財政政策進行研究、探討,而大部分研究都針對我國當前財政政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實施財政政策的建議。本文擬從當前財政政策下還難以解決以及國家予以高度重視的“三農”問題出發,試通過對我國當前財政政策現狀下的“三農”問題進行研究以及分析,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對策,充分發揮我國農業大國的優勢、在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中、提升我國的綜合競爭力。
一、我國財政政策存在的“三農”問題
根據世界各國發展經驗來看,中國農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首先,財政政策下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小,因此導致農業發展落后,現代化的水平不高,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合理,農業生產工業化和農業經營市場化的力度不深。其次,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剩余勞動力無法得到妥善疏導和安置,農民工就業難,農民貧困人口多,農民增收困難。最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農業技能水平提升難度大,造成與當前社會現代化嚴重脫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我國的財政政策進行調節。
二、我國財政政策下“三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大財政支農合理安排各項農支
我國財政應該加大財政支農支出的財政規模,加強財政支出的管理,合理利用支農資金,在支持農業發展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斷提高農業支出在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增加財政支農投入。首先,2016年,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下,財政、農業兩個部門通力合作推行改革試點政策,對農業“三項補貼”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的改善和調整。調整范圍波及全國,20%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全部撥款于農村農民。鼓勵農村農民糧食規模經營,同時為了支持和鼓勵耕地地力保護,財政政策采取選擇相應地區實施 “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來取代農業“三項補貼”。其次,合理安排財政支持農業的各項支出,鼓勵農業進行科學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改善作業模式,減少單純的勞動力作業,加大機械作業,大量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改造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加大投入資金,興修水利、電力、鋪設道路等方面的基礎建設。
(二)完善農村保障體系推動農村經濟
我國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體系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為了推動農村經濟平穩發展,急需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財政部門加大了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支出,在全國范圍內為農村農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還未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實行鼓勵制度,其次,財政部門應采取擴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范圍,對貧困農民給予最低收入保障、逐步解決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就業保障,增加農民工就業崗位,對于農民工創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支持。
(三)加大扶貧力度拉動農民增收
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就是貧困問題,也是我國財政政策下更急待解決的問題。2016年,財政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歐文漢曾說過:“扶貧脫貧是硬任務”。明確指出幫助農民拜托貧困,幫助農民增收,才會是首要任務。同時中央財政也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采取節本增效,推進產業化,城鄉一體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財政政策保障農民脫貧增收。
(四)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我國財政應把農村教育作為投入重點,。主要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將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列為我國財政投入的重點。我國財政在義務教育上堅持?;尽⒀a短板、提質量原則。政府一方面,改善貧困地區農村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保證農村教育的校舍、基礎設施,鼓勵招商引資建設校舍,做到農民子女有學可上,也要打破戶籍制度,調整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體制,支持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教師下到鄉村,下到邊遠山區助教。繼續實施“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大支持技能學校下鄉組織培訓,特別是要把青壯年農民以及在家待業農民作為主要培訓對象,提高其科學種養水平和務工技能。從提高教育文化水平來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至今,“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財政政策關注的問題,關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顯現出的不足,不僅制約了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進步,目前“三農”問題仍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必須正視和重視,因此我國財政部門更注重運用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對“三農”問題進行調節,使我國經濟、社會全方面發展,當前我國財政政策的實施,達到兼顧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均衡發展兩方面的要求,使經濟與社會統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
篇10
【關鍵詞】宏觀經濟 積極財政 政策實施
自90年代中期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國民經濟軟著陸后,特別是1998年以來,針對通貨緊縮,宏觀經濟形勢發生的許多新變化,中央政府實施了以增發國債,擴大支出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現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政策,發揮其更大的政策效應,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及時對政策實施中的某些不足進行適度調整。這對于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有效增長是至關重要的。
一、今后一段時期要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筆者認為,根據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態勢以及財政現狀,財政政策作為中央政府實施間接調控的重要手段,仍然有必要、也有可能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起多方面的影響和作用。
首先從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必要性看,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對經濟增長進一步產生及時而直接的擴張效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的供求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初步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有效需求不足,物價持續走低已成為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所帶來的直接效應是企業經濟運行困難,生產能力普遍過剩,造成部分資源大量閑置,因此調整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拉動內需顯得十分緊迫。
1996年以來,我國中央銀行采取各種政策手段,如多次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取消了信貸規??刂品椒ǖ鹊?然而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特別是由于經濟結構扭曲,貨幣政策在擴大內需方面效果不很理想。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調整稅收,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就能對投資和消費需求產生及時而直接的擴張效應。時下,雖然財政政策的實施對民間投資和對居民消費需求拉動不很明顯,啟動內需的效應在減弱等等,但這只能說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和時間還不夠,只能說明實施政策的方向、重點應作適度調整。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在暫無有效手段刺激消費需求擴大的態勢下,繼續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并適當加大實施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二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在增量上有效地解決我國經濟結構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出現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狀況,其形成原因固然與總需求不足直接相聯,但深層次的根源仍離不開結構問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更偏重于經濟結構調整,而積極的財政政策可通過財政收支的調節,從財力上對投資方向、重點、規模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增量上對經濟結構調整起宏觀性、導向性的作用。三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能較好地規范財稅分配關系,從分配上拉動內需,啟動經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存在的諸多不利于經濟高效運行,不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障礙。例如可通過稅收返還等手段,調節地區間的財政收入,支持落后地區的發展、解決地區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通過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工資,對社會上低收入者、低收入家庭給予一定的補助和救濟,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既起到擴大消費需求,又起到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作用,這些都符合經濟集約型增長的內在要求。
其次從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可能性看,增發國債是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這就決定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國債規模是否控制在適度區間內,我們可從決定國債承受力的兩個重要的指標作些具體分析。一是國債余額占財政支出的比率,經濟學上稱債務依存度,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為25~30%.我國1992年為24.59%,1996年上升到53.55%,1998年又升到60.39%,這個指標已遠遠大于國際警戒線,意味著駕馭宏觀全局的中央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來自發行的國債。另一個是國債余額占GDP的比率,統計學上稱國債負擔率。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發達國家的國債余額最多不能超過半年GDP的45%,由于發達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一般為45%左右,依此測算,國債余額大體相當于當年財政收入總額,這是公認的國債警戒線。我國的財政收入(包括預算外財政收入)也只占GDP的20%,因此我國國債占GDP的比重,最高以不超過20%為宜。據測算,我國1991年為5.41%,1996年上升到5.6%,1998年又升到10%,低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比率。前一指標說明我國財政運行風險加大,財政形勢較為嚴峻;后一指標顯示積極的財政政策有繼續實施的空間,財政形勢有相對寬松的一面。如果考慮到國債余額是從國民經濟的總體和全局,而不是僅從財政收支上來考察和把握國債的數量界限的,這是一個更為全面、綜合地反映一國舉債潛力的指標;考慮到國債余額較低情況下出現債務依存度偏高的情況,是與現行體制和政府財政分散程度等特殊因素相關;再考慮到目前我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儲蓄率,居民儲蓄總額有近6萬億元,相當部分未能轉化為投資,在通貨緊縮的態勢下政府通過發債方式向銀行借款,不但可解決政府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還可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無法擴大高質量資產問題。鑒于上述思考的理由和根據,筆者認為,通過利用國債,進一步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可行的,這一政策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和回旋余地,我們必須以適當加大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拉動經濟增長。
二、作為反周期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注重研究政策實施效應。
根據1998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狀況,目前財政政策的取向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注意投資與消費雙向啟動。前一階段,積極財政政策刺激的重點是投資需求,選擇了基礎設施為投資對象,現在看來需要把增加投資規模與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結合起來,實行雙向啟動。因為在促進GDP增長的三個因素中,消費拉動最為重要。有關專家對1978年以來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素作了統計計算,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在60%左右。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取得多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中間需求對經濟增長發揮多大作用,取決于最終需求狀況。如果最終需求一直疲軟乏力,不能有較大幅度地啟動,即使有再多的投資也發揮不了作用。
針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態勢,注意到消費的不同層次,以及農村消費的巨大潛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刺激消費需求的擴大,可供選擇的政策措施有:1.調節收入分配關系,增加行政事業單位中低收入者工資。適當降低企業流轉稅稅率,增加企業所得,提高職工收入,從而擴大消費支出。2.增加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職工退休費支出,必要時可發行專用于社會保障的特種國債。3.減征個人所得稅,主要是對城鄉居民購買汽車、住房的消費支出,減征個人所得稅。4.積極做好準備,對居民儲蓄存款開征利息稅。5.適當加大政府采購力度。6.繼續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擴大居民的教育消費。
二是逐步解決好財政分配中“越位”與“缺位”問題??煽紤]做這樣幾項工作:1.努力減少膨脹過度的行政管理經費,這方面的開支漏洞較多、浪費很大??衫眠@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機會,努力加以調整縮減。2.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逐步減少巨額的企業經營性虧損補貼。同時進一步理順和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減少價格補貼。3.隨著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進一步轉變和調整,財政應逐步退出經營性領域,對一般的經營性領域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加強引導和監督,并為之創造公平而寬松的發展環境。這樣通過“壓、減、退”的途徑,卸了部分財政包袱,就可對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財政投資提到更靠前的序位上,投入較多的資金。當前主要用于公共工程開支,著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又必須看到,隨著市場體制、技術條件的變化,教育、醫療保健、公用基礎設施等準公共產品兩重性,將帶來許多新技術、新開拓的空間。特別是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顯得愈益重要,如何使政府的財力與民間的財力在發展科學與技術方面更有效地結合運用,應該成為財政政策一個重要取向,認真加以研究實施。
三是財政投入的重點取向應作適當調整。去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大規模舉辦政府投資的六大基礎設施建設,即農田水利、江河治理、生態環境,鐵路、公路、電信設施,城市公用事業,國家儲備糧倉,農村電網,經濟適用房。這些方面建設是必要的,對促進經濟增長意義十分重大。因此上述六個方面仍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一些規模大、周期長的工程項目,應繼續注入必要的政府資金,力爭及時、高質量地建設好。但必須指出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不能忽視支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固定資本的更新。原因在于:第一,社會規模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拉動經濟走出低谷、擺脫衰退,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演變的重要物質基礎。如果我們不把投資的重點適時轉向技改和設備更新上,即使速度暫時上去了,也很難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第二,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是由我國現實情況決定的。我國的基礎產業和技術產業現有設備陳舊、技術落后。所生產的產品多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不迅速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無法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第三,加大技改力度,創立名特優產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增加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我國出口商品多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商品。在未來世界市場更激烈的競爭中,這些商品很難有立足之地,出口額很難有大的擴大,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技改投入,搞好技術改造?;谏鲜隹紤],當前財政支出結構應作適當調整,可采用財政貼息政策和加速折舊政策,對企業實施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還可考慮對于企業以利潤或紅利進行的技術改造,予以稅收減免,適當調整目前足額征收所得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