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4-10 15:2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進化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進化心理學

篇1

1、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是由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它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

2、概況:進化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Buss、JeromeHBarkow、Ledaosmides和JohnTooby等人。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是由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

3、它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的科學。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一出現就贏得了諸如“進化心理學:關于心理的新科學”、“心理學整合的新范式”、“心理學發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是進化心理學產生的思想淵源。

(1)科學淵源上可以總結為:前人(許波2003;朱新秤2006;張雷2007)均認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內涵適應性革命,威廉斯以及特弗里斯的理論,習性學和社會生物學為進化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生物科學的理論淵源,為進化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朱新秤(2006)進一步指出高爾頓的研究,特別是雙生子天性與教養方面的研究也為進化心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學理論的支持。張雷(2007)則又提出中國的古代生物學思想也對進化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他提到中國古代的《齊民要術》這一著作可能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影響,因為達爾文聲稱他在一本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中清晰的看到了選擇機制。

(2)心理學淵源概括為:有學者(許波2003,高申春2010)指出進化心理學的興起亦有著特殊的心理學理論背景,主要指的是對傳統標準社會科學模型的反對以及對整合心理學理論構建的關注。他們提出進化心理學反對傳統標準社會模型的白板說;認為學習它不是一般性的能力,也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普遍的目的機制不能解釋人類的行為。關于理論建構上,心理學分裂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種整合的理論,而進化論則能滿足心理學理論整合的需要。因為它能夠把大腦神經環路與信息處理的加工過程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心理機能。除此之外,朱新秤(2006)王繼創,薛勇民(2011)還指出認知心理學為進化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學基礎,進化心理學在堅持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同時又從認知心理學中吸取了信息加工的基本觀點,二者結合起來研究和理解人類心理的設計。

二是對其范式內涵進行了相關研究。

(1)心理機制。早期有學者就對心理模塊問題的探討,并指出心理機制就是模塊,人腦是由這些獨立的模塊化的心理機制構成,這些心理機制相互作用構成人類的認知(熊哲宏2002)。后期學者均一致認為(許波2004;葉浩生2006;朱新秤2006;張雷2007)心理機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是人類在面臨適應性問題的時候產生。心理機制具有多樣性,共同組成人類的心理。在承認心理機制具有特殊性的基礎上,熊哲宏、朱甜蜜(2012)等人進一步指出心理機制并不具有領域一般性,因為這種一般性的心理機制首先缺乏觀察樣本,其次并不能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

(2)關于人性內涵的研究。馬一波、郭永玉(2005)指出進化心理學以適應性來解釋人的本性,人類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的適應性問題,這種追求生存繁殖需要的動機與動物無多大區別,其實為一種悲觀的人性觀。

(3)研究方法。熊哲宏(2002)朱新秤(2006)均認為進化心理學的方法從理論上來說是一種追求最終解釋的概念工具。進化心理學的方法論追求人類行為的最終解釋。進化心理學家從現有的理論中獲得假設、檢驗從假設中得到的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證實預測、證實理論并提出范式。Schmitt D P, Pilcher J J.(2004)亦指出進化心理學家向來重視進化假設的可驗證性。所用的方法既有心理學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譬如實驗法、觀察法、問卷法,也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譬如跨物種比較分析法、考古學的方法法、生活史分析法等。然而有些學者并不贊同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他們(許波2004;葉浩生2006)認為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從過去的角度理解現在,以對過去的猜測來推斷如今人類心理機制的成因,這種屬于推測性的方法必然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缺乏有效的科學性。Huneman P, Machery E.(2015)又進一步提出進化心理學的范式過分重視對個人的研究上,試圖通過對個人內部心理機制的探討來推測整個人類的心理機制,沒有分清個體 與群體之間心理的差別所在。

三是對具體研究成果進行相關研究。

(1)朱新秤主要對進化心理學本身的研究主題進行了概述和總結。生存機制觀上主要闡述人類如何獲得安全的居所,食物以及獲得食物的方式,譬如狩獵假設以及采集假設等;性心理觀上側重于對男女兩性擇偶心理機制的研究,并指出男性的偏好與女性的生育能力等方面有關,女性的偏好則與男性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對女性投資意愿大小有關;家庭關系上總結了母親比父親更關愛后代,并指出內含適應性理論能夠解釋親屬之間的互助行為。合作侵犯觀,他概括指出不論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行為還是攻擊行為甚至戰爭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以滿足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需要(朱新秤,2006)。

(2)張雷教授則對進化心理學不同分支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和描述。在進化發展心理學中,他描述了人類進化的心理機制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行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個體發育適應和延遲適應兩方面,不僅如此,社會環境也會通過心理機制對個體產生影響。進化認知心理學領域,他指出大腦運算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模塊共同作用。以此為基礎,他加深了對知覺進化和語言進化的研究。在知覺進化別研究了貝葉斯模型在知覺進化中的應用,人類在利用視覺的先驗概率知識以及圖像的特征的基礎上,然后依據貝葉斯概率理論對圖像成像作為最有可能的解釋;語言進化的研究中,他概述了語言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產物并指出語言本身就具有一種適應性,因為語言的產生是服務于繁殖這一目的。(張雷,2007)

四是對進化心理學的歷史地位進行評價。

(1)貢獻,早期高申春(2000)指出進化心理學是一種理論思維方式的變革,它探討的是全部心理學的根本性的問題——考察在物質的基礎上如何突顯出非物質的意識現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換而言之,進化心理學是對心理與有機體之間的功用關系的一種進化史邏輯的探究。葉浩生(2005,2006)也指出進化心理學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它并非心理學學科中一個具體領域的分支,相反它能夠適用于整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進化心理學吸收了機能主義的基本觀點,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認識心理與行為,更多的運用生物學的觀點,從而避免陷入了機能主義的工具意識觀的困境。在認識論上,并不滿足與行為近因的探討,追求的是心理和行為的終極原因,這具有進步意義。朱新秤(2006)認為以進化的視角來研究心理學,心理學就被拉入到生命科學的范疇之內,與其他生命學科相互結合來探究人的心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科學發展的潮流;在拓展的新研究領域內獲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加深人了對心理和人性問題的思索。

(2)局限性。許波(2004)、葉浩生(2006)Dunbar & Barrett(2007)均指出進化心理學具有遺傳決定論傾向,把心理學劃入到生物學的范疇之內,從人類進化的發展過程中探求當今人類所具有心理機能的生物學根源,夸大了基因遺傳對人類心理機能、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而且,許波進一步指出,進化心理學并沒有辨別文化進化與自然進化在速度上的差別,文化能夠加快自然進化。Confer JC, Easton JA, Fleischman D(2010)亦指出,進化心理學忽視了人類文化具有的解釋性以及文化是造成個體之間差異的原因所在。文化進化與自然進化之間的不同不僅表現在進化的速度之上,更表現在文化的進化過程中充滿著變異性,不僅僅具有分化性而且也具有融合性。然而在自然進化過程中,一旦新的物種出現就會快速的走上全新的一種進化道路,而且具有不可逆轉性。高申春(2008)指出進化心理學還犯有哲學邏輯上的錯誤,認為人類有機體的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心理的產生和發展,進化心理學并沒有認識到人類在進入“文化狀態”之間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有其特殊性。Eastwood J.(2012)也指出進化心理學在心理發展的理論犯有過分簡化的錯誤,主要體現一種無理的簡化論,直接以有機體進化的邏輯來考察人類心理發展的邏輯,沒有考慮到二者各自的發展特征以及二者的區別。

綜上所述,前人在關于進化心理學范式是否是一場“范式革命”這一問題上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也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但同時也可以發現,前人關于進化心理學“范式”研究的相關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化、拓展,有待于進一步的商榷。本文提出的問題有:

一、范式思想淵源考察不透徹。前人關于社會生物學以及心理學對進化心理學范式所產生的影響方面闡釋的不夠透徹,前人并沒有從心理學范式的角度來考察其產生的根源,例如進化心理學所認為的傳統研究范式的缺陷或者困境在哪里?不止于此,前人亦并沒有提及近代哲學的世界觀以及實證主義方法論對進化心理學范式產生的影響?

篇3

關鍵詞 祖輩投資;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家系偏向;性別偏向;親資理論;親緣選擇理論:進化心理學

分類號 B849

1 引言

對任何有機體而言,繁衍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Hamilton(1964)的親緣選擇理論(kinselection theory)認為,個體的繁衍成功(reproduction SUCCESS)包括兩個部分:通過自身傳遞自己的基因,或通過親人傳遞自己的基因。兩個部分相加之和就構成了個體的整體適應度(inclusive fitness),這是衡量個體繁衍成功最終的進化心理學指標。親緣選擇理論預測,除了父母之外,其他的親人包括祖輩也會對孩子進行投資,因為他們跟孩子之間存在親緣關系,彼此之間擁有25%的基因相關度(genetic relatedness)。祖輩對孫輩進行幫助和支持,最終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整體適應度,保證自身基因的傳遞。

祖輩投資又叫隔資(grandparentalinvestment),是指祖輩通過各種形式向孫輩投資時間、金錢、精力、情感等重要資源,從而促進孫輩的生存和繁衍的一種社會現象。研究發現,無論是在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社會(sear&Mace,2008),還是在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現代社會,許多祖輩的確會對孫輩進行各種投資,包括照料、陪伴、探望、資助,等等。在傳統社會,祖輩投資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幫助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降低孫輩的死亡率。因為他們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照料孩子,分擔家務,進行產后護理,這樣使得女性沒有后顧之憂,可以更快地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為孕育新的生命做好準備。Voland和Biese(2002)對德國某地從1720年到1874年的人口資料進行分析之后發現,該地6個月到12個月大的嬰兒死亡率受到這段時期他們外婆是否健在的影響:跟有外婆照料的嬰兒相比,沒有外婆照料的嬰兒死亡率是前者的1.8倍。在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使得嬰兒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也許祖輩投資對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影響已經大不如前,但祖輩投資對女性生育力依然存在積極影響。許多研究發現,祖輩對孫輩的照料能夠增加孩子的父母未來生育后代的可能性。此外,祖輩投資作為社會壓力的緩沖器,還能提升孫輩的幸福感,促進孫輩的社會適應。這些發現也許意味著,即使在工業化時代,祖輩在孫輩生命中都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依然影響著孫輩的發展和適應。除了直接參與照料孩子,他們還可以通過幫助支付學費等間接方式支持孫輩的個人發展。而且,對于單親家庭和繼親家庭的孫輩而言,祖輩投資更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來自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很多研究發現了祖輩投資的重要性,但是這些領域的研究通常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祖輩投資是否存在穩定的普遍的個體差異?即使不同祖輩跟孫輩之間存在相同的基因相關度,他們之間依然可能存在親緣利他行為的不對稱性(王瑞樂,劉漢慧,張孝義,2012;Goetz&Shackelford,2009)。本文試圖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梳理相關的進化心理學實證研究,特別是最近五年的研究,較為系統地闡述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問題,包括與之相關的理論假設、個體差異的具體表現和影響因素。最后,我們將談及該領域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將為感興趣的研究者提供相應的參考和幫助。

2 祖輩投資差異的相關假設

2.1 父性身份不確定性

根據親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theory),跟父母雙方的親資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因素是父性身份不確定性(patemityuncertainty)。簡單地說,對于體內受精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來說,雌性可以百分之百地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而雄性則不能,因此他們存在撫養其他雄性后代的風險。跟其他的哺乳動物雄性相比,人類男性對于后代的投資非常慷慨。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的投資不能有效地使用在自己的親生孩子身上,無疑會給他們的進化收益造成巨大的損害。研究發現,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影響男性的投資傾向和投資行為,他們對后代的投資通常都要少于女性。某些文化習俗,比如女性婚后居住在男性家中,可能也具有減少男性的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他們投資的功能。

從父性身份不確定性這一視角對祖輩投資進行考察,不同祖輩的親代身份不確定性有著明確的差異。外婆具有兩代確定的親緣身份,她能確定孩子的母親是自己親生的,而孩子的母親(即外婆的女兒)也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相比之下,爺爺的兩代親緣身份都是不確定的,他既不能確定孩子的父親是自己親生的,而孩子的父親(即爺爺的兒子)也不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同理,外公和奶奶各有一代確定的親緣身份和一代不確定的親緣身份,因此他們對于祖孫關系的確定性介于外婆與爺爺兩者之間??紤]到上述的祖輩親代身份不確定性的個體差異,我們可以預測:在祖輩投資方面,外婆最多,爺爺最少,外公和奶奶居中。

2.2 特定性別繁衍策略

在父性身份不確定性之外,特定性別繁衍策略也有助于理解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現象。這一假設認為,親資的差異跟不同性別的繁衍策略有關。男性的生殖潛能遠遠高于女性,制約他們整體適應度的主要因素是配偶的數量:擁有更多的配偶,他們就可能留下更多數量的后代。而制約女性整體適應度的主要因素是配偶的質量,增加配偶數量并不能明顯地增加她們的后代數量。因此,單純從增加整體適應度的角度來看,男性會更多使用數量策略,女性會更多使用質量策略,而這也意味著,女性相比男性會對后代進行更多的投資。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女性通過直接生育增加自身整體適應度已經變得不現實了,因此她們更可能通過間接方式(比如投資自己的孫輩)來實現這個目標。而年長男性依然有機會通過直接生育后代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整體適應度。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跟投資孫輩相比,年長男性更可能把資源投資在自己年輕的妻子身上。因為他跟這個妻子的孩子平均擁有50%的基因相關度,而跟自己孫輩的基因相關度平均只有25%。

需要注意的是,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并沒有否定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根據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人們可以預測,女性祖輩對孫輩的投資要多于男性祖輩,這一結論在許多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同時,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也在外公和奶奶的祖輩投資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區分。因為外公投資于他女兒的孩子,他可以確定自己的投資會更多地用于撫養和照料自己的孫輩,他女兒不太可能拿這些資源用于擇偶。而奶奶投資于他兒子的孩子,因此她的投資不一定都能被她兒子用于照料和支持自己的孫輩。因此,外公的祖輩投資常常要多于奶奶。

2.3 性染色體相關度

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認為,孫輩的性別可能影響祖輩投資。這是因為,雖然父母的常染色體會平均分配給他們的子女,因而子女通常擁有父母雙方各50%的常染色體基因,但是父母的性染色體基因并不會平均分配給不同性別的子女。母親的x染色體會平均分配給兒子和女兒,而母親的X染色體有50%的機會來自外婆,因此外婆跟外孫女和外孫子的X染色體相關度都是25%。父親的X染色是會100%地傳遞給女兒,不會把自己的X染色體傳遞給兒子。考慮到父親的X染色體有50%來自奶奶,因此奶奶跟孫子的x染色體相關度是0,而跟孫女的X染色體相關度是50%。因此,Fox等人(2010)提出假設,認為外婆的祖輩投資不受孫輩性別的影響,而奶奶會更多地投資給孫女而不是孫子。Rice等人(2010)同樣認為祖輩跟孫輩的基因相關度范圍是23%到27%,x染色體上發生的性對抗合子驅力(sexually antagonistic zygotic drive)可能會導致x染色體傳遞的突變。這種突變更多地影響奶奶的表現型,進而影響她們對孫輩的投資。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對含有自身x染色體后代(孫女)的偏愛,還包括對不含自身x染色體后代(孫子)的傷害。

3 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

3.1 個體差異

研究者通常使用兩種思路收集祖輩投資的數據,以便對其進行比較。第一種思路是使用歷史記錄的或當代的人口統計學資料,考察祖輩是否在世對孫輩死亡率的影響。第二種思路是使用問卷調查法,通過祖輩、父輩或孫輩的自我報告,檢驗各種形式的祖輩投資的差異,比如接觸頻率、情感親密、物質投資,等等。兩種思路各有利弊:前者考察的是比較極端的祖輩投資,但數據相對客觀;后者則可以考察祖輩投資的不同表現,不過自我報告的數據容易受到社會期望等因素的影響。不過,把兩種類型的數據綜合考慮,依據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數據得出的結果,依然能夠讓我們對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提供某些相對可靠的結論。

第一,祖輩投資在影響嬰兒死亡率方面存在個體差異。Gibson和Mace(2005)對埃塞俄比亞多個鄉村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女性祖輩比男性祖輩對嬰兒的存活擁有更多的積極影響,外婆的積極影響最為明顯。Sear和Mace(2008)對45項涉祖輩投資影響嬰兒死亡率的研究進行了綜述,結果發現女性祖輩對孫輩存活通常起著積極的影響,而男性祖輩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外婆在世對于孫輩的成活率有著最為明確的積極效應。不過,這45項研究涉及的絕大多數都是母系社會,這樣的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社會類型并不清楚。因此,Strassmann和Garrard(2011)對17項父系社會的數據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現:爺爺、奶奶對于嬰兒死亡率沒有影響,外公、外婆則對降低嬰兒死亡率有積極效應,而外婆的影響最大,她們可以降低9%的嬰兒死亡率。這樣看來,無論是在傳統的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外婆在世對于降低孫輩死亡率有著首屈一指的影響。只不過,母系社會的性別影響更明顯,而父系社會的家系影響更明確。

第二,自我報告的祖輩投資在各個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在情感親密方面,Michalski和Shackelford(2005)發現外婆的自我報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祖輩。其他研究者則發現,要求被試自我報告跟祖輩的情感親密程度,通常外婆得分最高,爺爺最低,外公和奶奶則處于居中位置。在評價祖孫之間的關系時,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把外婆排在第一位,外公其次,奶奶再次,爺爺最后。在接觸頻率方面,Pollet和Nelissen等人(2009)發現,要求父母報告祖輩跟孫輩的接觸頻率,跟孫輩接觸最多的是外婆,接觸最少的是爺爺,外公和奶奶則居于中間位置。在關心照顧方面,Chrastil等人(2006)發現,回溯自己7歲前跟祖輩的交往經歷時,美國人通常認為外婆最關心自己,爺爺最不關心自己,外公和奶奶對自己的關心程度差不多。在荷蘭和德國被試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對13個歐洲國家的一項國際調查,研究者發現外婆照顧孫輩最多,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爺爺照顧最少。Huber和Breedlove(2007)使用了60個不同文化群體的數據,比較嬰兒出生時不同祖輩提供的直接幫助,發現了同樣的結果。最后,除了這些相對獨立的指標之外,有研究者采用綜合性的指標,同時考慮接觸頻率、關心照顧等因素,同樣得到了經典的祖輩投資差異類型:即外婆最多,爺爺最少,外公和奶奶居中。

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似乎存在一個比較經典的模式,即外婆投資最多,爺爺投資最少,外公和奶奶投資居中。換句話說,相比男性祖輩,女性祖輩投資更多;相比父系祖輩,母系祖輩投資更多。這符合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

3.2 影響因素

毫無疑問,祖輩投資不只受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的影響。除此之外的許多因素,包括祖輩的居住距離、婚姻狀況、年齡、教育水平、跟父輩的關系,以及父輩和孫輩的數量,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投資水平。本文不追求面面俱到。主要論述涉及較多實證研究的因素。

第一,祖輩的居住距離。祖輩的居住距離越遠,他們對孫輩的投資越少。這一因素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研究中沒有發現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因為他們離孫輩的距離不同。不過,居住距離對不同祖輩的投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母系祖輩相比父系祖輩,更可能為了看望孫輩而長途跋涉。跟父系祖輩相比,母系祖輩對孫輩的照顧較少受居住距離的影響。

第二,祖輩資源和孫輩數量。祖輩自身的資源越多,他們投資給孫輩的資源也越多??梢灶A期,祖輩擁有的空閑時間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抽出時間來看望孫輩。此外,祖輩自身的健康狀況越是良好,他們就越有可能擁有充分的精力和財力對照顧和關心孫輩。這兩個假設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支持。在祖輩資源確定的情況下,他們擁有的孫輩數量越多,分配到每個孫輩身上的投資量就越少。不少研究都發現了這種孫輩數量對祖輩投資的稀釋效應。被試擁有的堂親表親的數量越多,他們自我報告的祖輩投資得分就越低。

第三,投資渠道。按照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外公和奶奶各有一個確定的親緣身份,一個不確定的親緣身份,兩者的投資水平應該旗鼓相當。然而,不少研究發現外公的投資水平高于奶奶,也有研究沒有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差異。外公和奶奶的投資差異可能涉及雙方不同的投資渠道。在外公和奶奶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情況下,外公不會更多地把資源投給自己兒子的后代,因為他是這些孫輩的爺爺。可是,奶奶就有可能把更多地資源投給自己女兒的后代,因為她是這些后代的外婆。因此,奶奶比外公投資水平低可能是因為她們同時還是其他孫輩的外婆:在沒有這種優勢渠道分流的情況下,奶奶跟外公的投資水平可能沒有區別。這一假設得到了相關證據的支持。

第四,父權文化。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雖然經過了跨文化研究的檢驗,也得出了相當一致的結論。不過,這些跨文化研究要么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要么考察的就是極端的祖輩投資影響,比如祖輩如何影響嬰兒的死亡率。因此,這樣的比較無法告訴人們,父權文化是否影響通常的祖輩投資。不少研究發現,這一因素可能會逆轉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希臘,來自城市的被試傾向于認為外婆外公更疼愛自己,而來自農村的被試則認為爺爺奶奶更照顧自己。對中國安徽農村的一項調查也發現,祖輩更傾向于照顧兒子的后代而不是女兒的后代。來自意大利的一項研究也發現,跟母系祖輩相比,父系祖輩會跟孫輩有更多的游戲互動。父權文化的影響可能涉及許多層面,比如孫輩通常在父權社會中跟父系祖輩住在一起,這種居住距離的便利有利于提升父系祖輩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新娘結婚之后通常跟丈夫的家人住在一起,這種安排無疑有助于降低女性出軌的可能,從而增加男性作為孩子親生父親的確定性,最終導致對父系祖輩對孫輩的更多投資。不過這種觀點只能部分解釋父系祖輩投資更多的現象,因為父系祖輩的親代身份不確定性再怎么降低,也無法跟母系祖輩親代身份的確定性相提并論。這種情況下,按照親緣選擇理論,依然會是母系祖輩投資更多,這明顯跟事實沖突。更可能的一種合理解釋是,父權文化下存在“重男輕女”現象,家庭財產和資源的繼承通常都是通過男性后代進行。因此,這一文化下父系祖輩投資超過母系祖輩的現象可能主要體現在男性孫輩身上,這一預測跟Pashos(2000)和趙太陽(2012)的研究發現一致。

第五,孫輩性別。Rice等人(2010)對已有研究的兩項數據分析發現,無論是外婆還是奶奶,她們對女性孫輩的投資都要多于對男性孫輩的投資。按照性染色相關度假設,奶奶跟女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高達27%,跟男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只有23%,因此她會更偏愛女性孫輩,這一假設得到了支持。不過外婆跟不同性別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理論上都是25%,她對孫輩的投資不應該受到孫輩性別的影響。Fox等人(2010)對7個傳統社會的祖輩投資和嬰兒死亡率數據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現:外婆能夠同時降低女性孫輩和男性孫輩的死亡率,而奶奶則會降低女性孫輩的死亡率,但卻增加了男性孫輩的死亡率。這一發現明確地支持了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不過,奶奶偏愛女性孫輩甚于男性孫輩的假設沒有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此外,奶奶跟女性孫輩的x染色體相關度為27%,高于外婆的25%,因此奶奶應該比外婆更疼愛女性孫輩,這一假設也沒有得到相關研究的支持。因此,孫輩性別是否影響祖輩投資目前還沒有明確一致的結論,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4 展望

可以看到,祖輩投資的個體差異現象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相關的進化心理學假設經歷了許多研究的檢驗。祖輩投資存在的性別偏好和家系偏好,總體上支持了父性身份不確定性假設和特定性別繁衍策略假設,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沒有得到明確的支持。此外,祖輩的居住距離、資源數量、孫輩數目、投資渠道和父權文化都會影響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鑒于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對中國的祖輩投資現象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單就祖輩投資的研究而言,國內研究較少,研究結果基本上支持了祖輩投資的經典模式。不過,這些研究都是沒有發表的碩士論文,樣本量較小,通常統計分析中使用的有效被試不足200人。跟國外已有的大樣本研究相比,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其實,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獨子家庭,以及快速進行的城鎮化導致的留守家庭,都給國內研究者提供了某種比較祖輩投資的新視角。比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家庭中,孫輩跟祖輩的接觸更多,而祖輩對孫輩的生活學習和社會適應勢必有更深程度的卷入,這種卷入是否存在個體差異?獨子家庭則可以讓研究者在祖輩投資渠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觀察和比較祖輩的投資差異,而這種比較將有助于增加研究者對不同社會情境下祖輩投資差異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認為,祖輩投資個體差異方面的研究,未來有必要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孫輩性別的影響。雖然性染色相關度假設沒有得到明確的一致的支持,不過未來研究可以繼續檢驗這一假設。已有研究中明確檢驗這一假設的實證研究不多,得到的結果不一致,因此難以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除了性染色體相關度假設之外,另一個跟孫輩性別有關、值得檢驗的理論是Trivers-Willard假設。這一假設認為,自然選擇會根據母親的狀況和子女的繁殖潛能而調整母親對某一性別的偏愛:當母親身體狀況較好時,她會更多地投資于兒子;當母親身體狀況較差時,她會更多地投資于女兒。母親或家庭的這種“投資”,既包括在嬰兒尚未出世之前對他們性別(birth sex-ratio)的操縱,也包括在子女出生之后對他們的照料。這一假設得到了不少研究的支持,不過其他研究者則沒有發現支持性的證據。有研究者認為,既然在親資研究中都沒有發現明確證據支持Trivers-Willard假設,也許沒有必要在祖輩投資中檢驗這一假設。不過,在相對富裕的國家沒有發現父母對不同性別嬰兒投資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在其他階段(比如子代或孫輩的青少年時期)不存在父母投資的差異,也不意味著在貧窮地區不存在這種差異。因此,未來研究有必要更詳細更明確地檢驗孫輩性別是否影響親資和祖輩投資。比如,祖輩投資在孫輩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否具有相似的差異模式?祖輩是否會對相同性別的孫輩進行更多投資?祖輩對孫輩的教育投資是否存在孫輩性別的差異?祖輩跟父輩之間的關系如何影響對孫輩的投資?祖輩擁有的資源和社會經濟地位是否會影響他們對孫輩的投資?孫輩有效利用祖輩投資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影響祖輩的投資意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篇4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F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梢哉f,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5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現代化

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教學信息化的實現,對實現教育現代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從培養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普遍認識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將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F代教育技術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的特征,可以為新型教學模式構建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果。隨著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應用,必然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產生巨大的沖擊,帶來深刻的教育革命,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一、優化教學目標和原則

在推進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人本性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出發,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本,以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的學習經驗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的持續發展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開放性原則。教學的目標開放,教學的內容開放,面向學生的經驗世界,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面向浩瀚無邊的網絡資源。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給學生自主的空間、選擇的機會、體驗的環境和表達展現的舞臺。

整合性原則。堅持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目標,在適宜的時空下,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資源加以合理的組合,不斷完善教學系統,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環境。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現代化進程的策略

(一)建設技術性資源 。信息技術資源開發的基本路徑是以建設帶動應用,以應用促進開發。學校的技術資源開發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效益”的目標服務,創建計算機教室,安裝多媒體的雙向控制教學系統,進行全員培訓計算機操作技能和CAI課件的制作培訓。組織人員開發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課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識素材。這些課件和教學素材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對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

(二)開發知識性資源 建構平等、民主、合作的學習環境,僅有先進的技術物質環境的支撐是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知識性資源。學校還應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創新,例如:對構建學科教學主題知識庫和應用知識庫進行教學做出嘗試。

(三)優化智能性資源

在各類資源中,唯有智能性的資源――人,是必要的資源。

1.教師培訓――智能性資源開發的重要方面

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價值,階段性的教學過程的質量主要表現在“指導幾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法、路徑”方面的謀略上,而不在于教師的表演如何。“幾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是教師教學水平的寫真”。在評價的過程中,尤其不去計較教師在傳播中的一時的缺憾,讓教師有一個相對比較寬大的自主空間。同時,還應該讓教師自己評價自己。學校領導更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因為教師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識,是在其自主行為的過程與后來的體驗中逐步實現的,是在自己越來越重視自己對自己的價值判斷的過程中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只有自主意識較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自主意識的學生。

2.教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能性資源的核心

在網絡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改善教學過程,提倡“獨立探索”和合作式學習,對于某個具體的學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與養成好的習慣。提倡“合作研究”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懂得平等協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和參與構筑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學中,教師不僅領著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而且引導學生一步步去發現、探索知識。

三、在信息化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技術的發展給學校提供了各種機遇,給優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但同時也給學校帶來新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術優化教學的全過程中,都必須認真思考和提前準備,如何在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教學生在網絡化的社會環境中學會做人。對中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操作技術及網絡知識的應用,而是培養他們正確的網絡法紀觀念,網絡責任意識等等一系列信息化社會所必需的非智力的素質。因此,無論發展到多么先進的程度,無論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多么廣泛,教學生學會做人依然是學校的靈魂,始終是教學的第一任務。

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信息技術越來越好的滿足教學的需要將會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是學校教育在信息時代面臨的重大抉擇,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大膽涉足;但與此同時,不應完全否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化設計,尋求傳統課堂教學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質高效地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要求、適合信息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建.基于信息技術的科學探究學習[J].教育信息化,2004(2):17-17.

篇6

關鍵詞:多媒體化學教學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對未來教育做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是教育事業進步的動力,信息技術的大量運用,必然給教育系統帶來極大的變化。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版了中學各科的《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與原有教學大綱最大的改變是不再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從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和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學科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為特征來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并且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建議等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調整。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交互式的計算機系統結合網絡多媒體技術,把課本和圖形合而為一,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多媒體資料自主學習。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網絡功能、多媒體服務功能為培養學生的主題意識提供了可能性。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一種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喚醒學生參與意識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興趣的提高離不開生動形象的經驗素材。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把靜態、枯燥、難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圖像畫面中,產生極富動感的動態畫面,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理解和獲取知識。

二、運用多媒體,可優化化學試驗

多媒體教學能夠充分挖掘出化學實驗的本質、內涵,充分展現化學實驗的發生、發展過程,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增強實驗的可見度,強化實驗的演示效果。高一演示金屬鈉和水的反應實驗中,過去是鈉與水在大燒杯中反應,只有做在講桌附近部分同學能夠清晰地看見實驗現象,而現在利用投影儀,可改在方型投影試管中進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屬鈉,全體學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觀察到“浮、游、熔、響、紅”等現象,實驗效果明顯提高。

2、模擬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減少污染。許多化學實驗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而電教媒體進入課堂,這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實驗室制氯氣,由于氯氣有毒,污染環境,老師可以采取多媒體視頻教學,實驗現象清楚明了,師生也不再受毒氣之害。

3、模擬化工生產過程。對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如接觸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學生大多數未見過,缺乏感性認識。用多媒體計算機可形象、逼真地模擬出每一步生產過程,對于各個環節也可反復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強感知,強化記憶。

4、模擬化學反應過程。模擬無機或有機化學反應過程,使學生看到化學鍵的斷裂和重新組合的過程。例如高二“化學平衡”一節,采用三維動畫模擬制作氮分子、氫分子、氨分子達平衡的動畫過程,通過畫面動靜結合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分析了化學平衡的動、定、變三大特征,使較為抽象的概念容易讓學生理解,便于記憶。

5、實驗探究題以圖像,大量的文字等信息呈現,老師通過課件展示,學生一目了然,講解時更直觀明了。

三、運用多媒體及時反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運用多媒體,增大教學信息電教媒體的大信息、大容量、省時、省力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如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總結和鞏固訓練等活動,若將知識網絡和設計的訓練題適時投影,既省時、省力,有效地減輕師生負擔,又加強了訓練密度,提高效率。而且電化教學還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水平,既便于為基礎差的學生補課,又便于學得快的學生多學些東西;增加知識深度。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課堂信息量加大了,各章節的交互性變強了,抽象的概念容易理解了,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提高,真正步入“教師善導,學生樂學”的良性循環。

四、拓展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化學是一門緊密聯系實際的學科,但是中學化學是基礎化學,理論知識,反應原理,微觀結構較多,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認為化學就是枯燥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學科,有些學生學習熱情會慢慢衰減,最后感到索然無味。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適量的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真正的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篇7

1化學成分研究

   1.1蒽醌類

蒽醌類是大黃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來源藥材及不同飲片中含量有所不同,含量為3%-5%,分為游離型與結合型。游離型有大黃酸(rhein)、大黃素(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異大黃素(isoemodin)、大黃酚(chysophanol)、蟲漆酸D(laccaicacidD)等0。結合型有大黃素甲醚葡萄糖苷(physcionmonoglucoside)、蘆薈大黃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monoglucoside,aloe-emodin-l-O-p- D-glucopyranoside)、大黃素甸萄糖音(emodinmono-glucoside)、大黃酚甸萄糖音(chysophanolmonoglu-coside,chrysophanol-1-O-p-D-glucopyranoside)、大黃酸甸萄糖音(rheinmonoglucoside)、大黃酸音(rheino-side)A?D,但藥用大黃未有大黃酸苷類成分的報道。此外還有chrysophanol-8~O~(3~D~glucopyranoside以及chrysophanol-8-O-(3-D^(6'-galloyl)-glucopyranoside8。Babu等&]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蒽醌醚類成分re-vandchinone-3。

另外,Lin等M利用高效液相色譜-紫外■質譜法測定出兩種新的蒽醌類成分:aloe-emodin-w-O-p-D-glucopyranoside及w~hydroxy~emodin。

1.2蒽酮類

蒽酮類為大黃的主要瀉下成分,主要有大黃二

蒽酮(rheidin)A,B,C,掌葉二蒽酉同(palmidin)A,B,C和番瀉苷(sennoside)A~F等。Babu等19新發現了具有明顯的抗細菌和真菌活性的蒽酮酯類成分re-vandchinone-1,revandchinone-2及蒽同同醚類成分re-vandchinone-4。

1.3二苯乙烯類

二苯乙烯類即芪類,是大黃的一類重要成分,具有顯著的抗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Matsuda等°8報道了大黃屬中的土大黃苷,piceatannol3'-O-Glc,rhapontigenin等24種二苯乙烯類成分。已經發現大黃中有3,4,3',5'羽羥基芪-3-葡萄糖苷、4,3',5'-三羥基芪4■葡萄糖苷、4,3',5'-三羥基芪-4(6〃沒食子?;?葡萄糖苷等,而藥用大黃僅含4,',5'-三羥基芪*4■葡萄糖苷&1]。Nonaka和Lin等CLad發現了大黃中resveratrolK~(3~D~glucopyr-anoside,resveratrol4'-O-p-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及resveratrol~4'~O~p~D-(2〃-O-galloyl)-gluco?pyranoside等芪類化合物。此外還有反4,5,4'-三羥基苯乙烯基葡萄糖苷含量測定的研究報道&3。

1.4苯丁酮類

苯丁酮類如蓮花掌苷和異蓮花掌苷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S,到目前為止,日本學者從唐古特大黃和掌葉大黃中已分離得到6種苯丁酮類成

分Ilindleyin,isolindleyin,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p-D-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J2-butanone-4'-O-P-D2〃,6〃-di-O-galloyl)-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P~D-(2〃-O-galloyl-6〃-O-cinnamoyl)-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butanone-4'-O-p-D^(2〃-ChineseJournalofNewDrugs2011,20(16)O-galloyl-6〃-O-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李麗等同時定量測定了正品大黃和偽品大黃中4'■羥基苯基4-丁酮和4〃-羥基苯基々-丁酮4'~O~p~D-(6〃-沒食子?;?葡萄糖苷的含量,發現它們之間有差異。

1.5鞣質類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大黃瀉下以外新功效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大黃鞣質降低血清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活性的發現,使得大黃鞣質的化學成分研究不斷深入,研究者從唐古特大黃和掌葉大黃分離得到40余個化合物to13。鞣酸等是良好的自由基活性氧的清除劑,但大黃清除活性氧的作用與這些組分中哪些成分相關尚須進一步研究;國外對大黃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表明,經各種層析柱從大黃水提物中得到一淡褐色粉末,相對分子質量約2800的縮合型鞣質,其結構為部分?;膒ro-cyanidin8聚體,命名為RG■鞣質。

1.6多糖類

多糖類是大黃的另外一類重要組分°3。張思巨等從大黃根及根莖中得到DHP4和DHP~2兩種酸性多糖,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1000和25000。TLC和GC分析表明2種多糖的糖組成完全相同,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來蘇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組成。以往的研究顯示0,大黃多糖中單糖組成的種類和比例隨大黃的種屬、產地及采集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這種差異是否會導致藥理作用的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1.7其他

有研究用GC~MS法分析鑒定了大黃中存在多種揮發性成分,以棕櫚酸、亞油酸、十二酸等低相對分子質量有機酸為主。此外,還有gallicacid3-O-p-D-glucopyranoside,gallicacid4-O-P-D-glucopyrano-side,gallicacid10等有機酸類成分;萘苷類成分°2:torachrysone8-O-P-D-glucopyranoside;以及6'-O-gal-loylsucrose、1-O-galloyl-p-D-glucose等?;擒疹惢瘜W成分。

2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2.1調節胃腸功能

2.1.1瀉下作用瀉下是大黃的傳統功效。趙燕玲等M研究認為,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大黃素剌激了腸壁組織中的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細胞,使其分泌54IT的活動增強,并通過5#色胺受體(5"hydroxytryptaminereceptor,5-HTR)的介導, 促進了腸道的收縮和腸液的分泌所致。李鋒等M研究認為大黃對結腸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的調節效應可能是其“瀉下”功效的藥理學新解釋。

2.1.2對胃腸平滑肌作用Yu等M研究發現,大黃有興奮離體豚鼠胃平滑肌條的作用,表現為能夠增加平滑肌的收縮頻率,降低其收縮幅度,認為可能與大黃部分調節具有類膽堿能的M受體、N受體及L型鈣通道有關。黎明等M發現大黃素可促進在低鈣克氏液中處于收縮抑制狀態下的大鼠離體胃平滑肌條的收縮,認為大黃素可直接剌激胃平滑肌引起收縮效應,對于胃動力不足可能具有一定治療意義。

2.1.3對消化道黏膜保護作用李玉等19]研究發現大黃能剌激小鼠小腸腸壁分泌n型磷脂酶(phos-pholipase,PLA2)、溶菌酶,增強腸黏膜屏障。徐曉燕等M發現大黃治療組較燒傷組絨毛上皮細胞水腫減輕,絨毛被覆上皮比較完整,絨毛頂端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減少,認為大黃能減輕嚴重燒傷引起的腸黏膜損傷,可減少腸源性感染的發生。孫家艷等^發現腸內使用谷氨酰胺或大黃有保護小腸絨毛高度、黏膜厚度及降低腸道通透性而保護腸道的作用。

此外,也有研究報道大黃及其活性成分番瀉苷和大黃素能夠調節兔離體腸單核細胞(isolatedin?testinalmononuclearcells,INT-MNC)中鈣離子通道的作用,從而改善機體的免疫機能M。

2.2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作用

大黃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作用與大黃的清熱解毒功效息息相關。大黃有抗流感病毒、風疹病毒、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等多種病毒作用123。Ibrahim等24評價無患子和大黃的抗菌活性,發現無患子和大黃提取物在體內外均有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Agarwal等123研究大黃酸、大黃素甲醚、蘆薈大黃素及大黃酣具有顯著的抗白色念球菌、新生隱球菌、毛癬菌、曲霉菌等抗菌活性。Wang等23研究發現,大黃中5種羥基蒽醌都具有抗青春型雙歧桿菌的作用,抗菌作用強弱與結構存在構效關系。最新研究發現大黃素在體內外都有顯著的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M。

徐立強等探討大黃對急性膽囊炎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的影響,發現大黃對急性膽囊炎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患者的血裝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l_0、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對SIRS的病程好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李建生等29認為由多種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a(TNF-a),IL4p,細胞間黏附分子4(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4)介導的炎性級聯反應增強和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p,TGF-p)的保護作用減弱是腦缺血損傷的重要機制。Liu等㈨研究發現唐古特大黃多糖對三硝基苯磺酸誘導的結腸炎大鼠模型通過在炎癥和免疫反應中對巨噬細胞甘露糖受體的作用而產生有效的抗腹瀉、抗結腸炎和抗潰瘍作用。Zhao等研究認為大黃通過抑制胰腺的炎癥、促進胰臟的微循環和改變外分泌物來實現對急性胰腺炎的保護作用。

2.3保護心腦血管作用

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疾病,中醫藥在治療和保護心腦血管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黃保護心腦血管作用更是為人們所熟知,而且其保護作用往往與清除自由基、降血脂及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有關。He等62通過斑馬魚實驗,發現大黃能夠顯著抑制血管生成,認為可能是大黃抗癌和抗炎作用的機制之一。Ikuro等研究認為大黃降血脂作用可能與其中沒食子酰葡萄糖苷和沒食子酰原花青素有效抑制大鼠鯊烯環氧酶而抑制膽固醇合成有關。唐宇平等64研究認為大黃可通過改善血腦屏障損傷減輕腦水腫;大黃改善血腦屏障破壞的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AQP4基因轉錄和翻譯實現的。Liu等^研究結果顯示大黃通過消炎及降血脂的作用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及穩定血小板作用。Heo等63研究認為大黃素及大黃酸通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LIGHT的單核細胞的轉移而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李建生等B7]研究認為大黃苷元聯合溶栓對微血管基底膜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可降低溶栓后的顱內出血率和死亡率。

2.4抗腫瘤作用

大黃抗腫瘤是與其中醫傳統功效‘‘逐瘀通經”相關的作用,是全球范圍內的研究熱點,已作了深入研究M。Wang等3]認為大黃素抑制由血管緊張素II(angiotensinII,AngII)誘導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的增殖可能與抑制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c~myc原癌基因的表達有關。Yu等M研究大黃提取物對肺癌患者放療后因輻射誘導產生的肺毒素(radiationinducedlungtoxicity,RILT)、肺功能、TGF%以及IL>6的影響,發現大黃提取物能明顯稀釋RILT,降低TGF%和IL>6水平而改善肺功能。Cai等分析大黃素作為抑制體內胰腺癌細胞增殖的可行性,結果發現大黃素具有抑制胰腺癌細胞增殖作用,其機制可能與誘導細胞凋亡機制類似。Chen等研究發現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及大黃酸能夠通過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白勺基因表達而起到抑制人舌癌SCC4細胞的轉移。

2.5保肝利膽作用

保肝利膽作用是近年來大黃研究的重要方向,其相關的作用機制已經進入到分子水平。周方等[43研究認為大黃素對膽汁淤積型肝炎有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上調肝臟中與膽汁酸代謝相關的轉運蛋白P4唐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達以減少膽汁酸及其他有毒化合物在肝臟中的蓄積。Luo等44研究發現大黃能剌激離體豚鼠膽囊肌條的自動力,認為這種剌激作用剌激可能與M受體、Ca2+通道以及a受體有一定關系。Tang等M研究發現大黃不論是水提液還是乙醇提取液,都能增加微粒體蛋白含量并且降低總P450酶水平,水提液能明顯增加細胞色素P450超家族2D6(cyto?chromeP450proteins,CYP2D6)的活性,醇提液能增加CYP2D6和CYP3A活性。Lin等M研究發現一定濃度的大黃提取物減少了TGF~Pi誘導的平滑肌肌動蛋白和膠原蛋白的表達,并且減少了肝星狀細胞的轉移,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干擾Smad2/3的磷酸化作用,降低有絲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活性有關。Jin等[47]研究發現,大黃具有很明顯的降低肝臟纖維化作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降低星型細胞的活性而不是降低肝細胞的死亡。

2.6其他藥理作用

大黃對人體還有雌激素調節作用,有研究發現大黃中分離的lindleyin可通過雌激素受體調節荷爾蒙,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植物激素M。大黃的一類特殊提取物Err731?具有明顯的雌激素調節作用,常用來治療婦女的更年期癥狀。Wober等首次報道了苷及苷元對雌激素a受體和P受體的激動作用。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對大黃保護腎臟的作用機制已有報道。Zheng等認為大黃酸通過抑制氨基己糖途徑,抑制了腎小球系膜細胞表型糖尿病葡萄糖運載體(glucosetransporter,GLUT1)的過度表達而部分解釋了大黃酸對腎病糖尿病的治療作用機制。

篇8

【關鍵詞】后進生心理學心理特征后進生轉化

1.后進生心理狀態分析

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正在嘗試著顛覆流傳百年的應試教育,旨在為了學生能夠均衡發展、健康發展、長遠發展。但是按照現在的教育制度以及現象而言,大多數學校仍然籠罩在應試教育的濃霧中,體現在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對升學率的高度重視,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上述情況尤其體現在對優秀學生的過分關注,對后進生的漠視以及批評。后進生智力發展正常,表現在學習成績差、自我控制力薄弱以及學習習慣不好,分析其心理狀態,缺少理想,沒有進取心,對學習信心不足。對學習沒有興趣,行為懶惰,并且紀律組織渙散,并產生了“反正不受關注,不如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狀態。

2.后進生定位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若是對學生設定為“后進生”時,學生對外所留給群體留下的印象便設定成為了“后進生”形象,此時該名學生便產生個人意識認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后進生,在他人的孤立以及異樣的眼光同時原有心靈創傷的雙重作用下,該學生就會自暴自棄,朝著后進生的角色設定發展,走上后進生的“不歸路”。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條件、個人喜好不同。部分學生因為自身性格問題,不愿意與人交流,在課堂上不愿意表現自己,學習成績也不如意,課堂紀律表現中庸。這部分學生群體一方面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斥責、同學的鄙視,從此陷入了困境與迷茫。由于標簽效應影響,學生有可能會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產生消極的情緒。而表現優異的學生從某種程度上會對“后進生”群體產生孤立,好的只愿意和好的一塊學習交友,所以長久以來,好的學生越來越好,而孤僻的學生,越來越孤僻,從而形成“馬太效應”。

3.從心理學角度談后進生轉換工作

3.1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值傳遞正確價值導向

“皮格馬利翁效應”心理學指出,教師若是認為某個學生是天才,賦予他更大期望,在課堂上多給予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傳達他很優秀的信息,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個的激勵作用,從而取得較好的成績。這說明了教師的期待不同,則學生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期望值會給與學生積極指引,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也能按照教師既定的期望值而不斷努力,去實現目標。

3.2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學生均有其優秀的一面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學生都是有其閃光點的,只是其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同而已。在教育評價中,往往只讓“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優異與否的唯一指標。教師需要歸于后進生肯定與尊重,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與他們溫暖,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以及積極性,從而逐步蔓延至他們生活、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促使其用積極心態告別過去,迎接新的未來。

3.3南風效應———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有則寓言故事說道,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寒氣逼人,大發威力,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拂,春暖花開,行人愉快地脫下大衣。這種以“柔”克“強”的現象稱之為“南風效應”。同理,后進生的教育也需要輕風細雨,若是教師在面對后進生行為粗暴,怒對學生,體罰甚至出現肢體沖突,只會令學生更加緊閉心扉,不愿意相信老師,對教師產生疏遠感,傷害了后進生的自尊心。若是教師能夠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順應后進生的內心需求,運用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才會令學生放下心理戒備,突破學生的心理防線,達到教育的目的。

篇9

隨著城市的擴張,民辦學校的興起,公辦學校的擴招,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進城讀書。對于這一特殊群體,我們應予以足夠重視。孩子帶著美好的理想來到城里,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周圍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如果不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將會給孩子的生活、學習及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

一、城鄉差距造成心理弱勢

筆者對本班58名學生的零花錢情況進行調查,結果是:少數家庭經濟優越的學生零花錢每天10元左右,一般學生每天5元左右,農村學生每天平均不到2元,少數農村學生幾乎沒有零花錢。城里學生由于地域與文化氛圍的優勢,從小接受比較好的基礎教育,養成了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農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在班級活動中,城里的學生多才多藝,始終是主角;農村的學生則自信心不足,表現欲不強……以上種種,長時間地壓抑著農村孩子的心靈,可能會使他們失去應有的自信,導致他們變得少言寡語,心事重重,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心態失常,缺乏青少年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個別學生還會出現報復同學、家長、老師、社會的過激舉動。

二、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弱勢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成才、成人,及時修補這一特殊群體心理上的缺陷,還給他們一個健康的心態和應有的自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幫助農村學生面對問題,正視城鄉差距,讓差距成為學習、生活的動力。我常跟學生講,世界上有許多發達國家,我國與之相比,在科技、文化、社會生產等許多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我們迎難而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掌握自己的命運。此外,我還常對學生進行逆境成材教育。

其次,抓住各種類型的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其樹立自信心。運動會是展示農村孩子才能的最好機會,只要參加了運動會,我就表揚他們勇于拼搏、意志堅強。我還經常開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有時甚至把班會開成一個表演會、演講會、辯論會,鼓勵農村孩子參與,及時捕捉他們的優點,給于恰當的表揚。

再次,放大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學校每月舉行一次文明宿舍評比,我經常表揚學生熱愛勞動,自理能力強,遵守紀律,心里裝著集體,為班級爭得了榮譽,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最后,指導學生調整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我常對農村學生講,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誰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誰都會受到別人的誤解。如果我們能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我們一定能從寬容中找到許多快樂,一定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篇10

在初中化學評優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鎮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保型氣體發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鏕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明的,他們發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