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聯動態更新工作總結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殘聯動態更新工作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殘聯動態更新工作總結

篇1

一、“十三五”工作總結

(一)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圍繞貧困家庭勞動力精準識別、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就業扶貧幫扶重點工作,強力推進,注重落實,圓滿完成各項預定進度。組織開展技能培訓1630人次,分行業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93場次,開展現場招聘、網上招聘、送崗位下鄉村等活動63場,促進3.4萬余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并逐步分別兌現求職創業補貼、單程交通補貼1023.098萬元,按季及時更新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信息24萬余條,更新率達95%以上,逐年加大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現已達1514個。以上目標任務每年均超額完成。

(二)特色經驗做法

一是突出宣傳“廣泛性”,建好平臺推動政策普及。在全縣46個鄉鎮、52個社區、170個輻射能力強的重點村建立人社基層服務平臺291個,詳細采集貧困勞動力基本信息、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情況,適時更新“一庫五名單”,實現貧困勞動力一村一冊、一鄉一柜、一縣一庫,收錄貧困勞動力4.1857萬人。依托各類基層平臺,廣泛開展就業扶貧政策宣傳,在貧困村人口聚集區設立醒目宣傳牌210余塊,依托縣人力資源市場“點對點”宣傳發放資料90000余份,結合“大走訪”、“走基層”、“掛牌督戰”等活動,深入各鄉鎮(街道)、村社宣講就業扶貧政策7300余次,推動就業扶貧政策普及全覆蓋。

二是突出培訓“精準性”,因人施訓提高就業技能。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現狀,部門幫扶責任人和鎮村聯動,緊盯重點對象宣傳引導,廣泛動員其參加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了培訓的覆蓋面。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培訓意向,科學編制培訓目錄,務實開發檸檬種植、農村電商、竹器編織、居家保潔等實用工種,切實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不斷精準培訓方式,組建由專家、教師、技術人員為主的培訓團隊,廣泛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在班級制教學基礎上,探索師帶徒教學、以工代訓等多種培訓方式,聯動推進縣農廣校實用型培訓、縣職教中心定單式培訓、縣就業局轉移型培訓和“農民夜?!毖a充式培訓、駐村農技員點對點培訓,切實提高了培訓實效性。目前,累計開展就業扶貧專班培訓34期,技能培訓貧困家庭勞動力1630人次,撥付培訓資金142.12萬元,1427人成功實現就業,培訓后就業率達87.5%。

三是突出轉移“引導性”,政企聯動擴大轉移規模。抓住成德眉資同城化、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契機,與成都武侯區、重慶大足區等地深入開展區域勞務合作,建立落實輸出用工地、用工企業、勞務公司“三方合作”機制,推進崗位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共用、現場招聘共促,有序推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依托縣、鄉、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搭建轉移平臺,提供崗位信息,免費職業介紹,扎實開展送崗位信息下鄉,積極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鞋服產業專場招聘”等系列活動,分區域、分行業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目前累計舉辦扶貧專題招聘會93場,提供就業崗位26萬個,吸引23萬人次入場應聘,2.53萬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四是突出就業“靈活性”,主體帶動拓展吸納空間。突出發揮返鄉創業帶動靈活就業作用,大力推進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創業培訓基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組織返鄉創業培訓20余期,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4217萬元、返鄉創業補貼67萬元,帶動2300余人次貧困勞動力靈活就業。依托檸檬、蔬菜等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就業容量,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5.4萬余人次,特別是鴛大鎮薛燕平創立五鳳農民創業園,引進種植、養殖類企業10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500余人次。突出發揮企業吸納就業牽引作用,引導鴻星爾克、季茜鞋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建立貧困勞動力務工優先機制,務實開發、及時工作崗位,重點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目前,全縣開發扶貧車間12個、扶貧基地4個,吸納就業4900余人次,兌現獎補資金48.5萬元。突出發揮農村公益性崗位在靈活就業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開發清掃保潔、道路養護、治安巡防、社保協管和留守老人、兒童看護等崗位。目前,按貧困村不低于5個、非貧困村至少1名的標準,已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1514個,發放崗位補貼資金1430余萬元。

(三)存在的困難問題。

一是部分鄉鎮、村社對就業扶貧政策知曉度不高,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專合社、種養殖大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獎補政策落實較差??h就業局已印制有關宣傳資料,并在扶貧督戰過程中,張貼海報14000余張,發放宣傳資料7000余份,向鎮村兩級干部、部分專合社負責人、種養殖大戶宣傳解讀就業扶貧政策。

二是鄉鎮、村社“一庫五名單”數據更新不及時,部分村資料存放錯亂,歸檔不及時,存在遺失等情況;針對這類問題,縣就業部門已統一制定并下發相關表冊,現部分鄉鎮進行了數據更新,但個別鄉鎮、村社存在重視度不夠,整改推進滯后。

三是公益性崗位管理不規范??h在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時,各鄉鎮村社在理解文件時發生偏差,造成多數村社申請的崗位與貧困勞動力實際從事的崗位不相符合;部分村社公益性崗位人員考勤考核資料中存在邏輯關系、時間節點問題;縣就業局已把統一模版發給各鄉鎮、駐村工作隊,對問題現場指導整改,目前鄉鎮村社已基本整改到位。

二、2020年工作總結

(一)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全年完成貧困家庭技能培訓407人,完成目標任務300人的122.1%;組織召開就業扶貧線上線下招聘會34場次,完成目標任務12場次的283.3%;開展送崗位信息下鄉活動12場次,完成目標任務12場次的100%;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4148人,完成目標任務10800人的316.2%;所有貧困村開發公益性崗位至少達到5個,非貧困村至少達到1個。

(二)重點工作

一是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細化落實現有就業扶貧政策,積極貫徹落實企業吸納就業、有組織勞務輸出、創業扶持、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就業扶貧“十五條措施”。出臺《關于申報非貧困村農村公益性崗位人員的通知》(安人社發〔2020〕20號)、《關于申報就業扶貧有關補貼的通知》(安就業發〔2020〕1號)、《關于申報就業扶貧及疫情期間有關補貼的通知》(安就業發〔2020〕8號)、《關于做好農村勞動力暨農村貧困勞動力信息登記更新工作的實施方案》(安就業發〔2020〕11號)、《關于申報就業扶貧及疫情期間吸納就業和縣外務工及求職補貼資金資料的通知》(安就業發〔2020〕21號)、《關于申報脫貧攻堅補短板綜合財力補助資金的通知》(安就業發〔2020〕32號)政策文件,爭取各項資金1383.5萬元。細化措施,強化政策資金保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就業扶貧政策落地落實。依托各類基層平臺,廣泛開展就業扶貧政策宣傳,在貧困村人口聚集區設立醒目宣傳牌210余塊,依托縣人力資源市場“點對點”宣傳發放資料90000余份,結合“大走訪”、“走基層”、“掛牌督戰”等活動,深入各鄉鎮(街道)、村社宣講就業扶貧政策7300余次,推動就業扶貧政策普及全覆蓋。

二是動態更新完善“一庫五名單”。依托縣、鄉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及時更新農村勞動力實名制登記數據庫和貧困家庭勞動力信息。在全縣46個鄉鎮、52個社區、170個輻射能力強的重點村建立人社基層服務平臺291個,詳細采集貧困勞動力基本信息、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情況,適時更新“一庫五名單”,實現貧困勞動力一村一冊、一鄉一柜、一縣一庫,收錄貧困勞動力4.1857萬人。按季度及時更新“一庫五名單”,完成信息更新40674條,更新率為97%,為精準就業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實施技能培訓脫貧行動。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現狀,部門幫扶責任人和鎮村聯動,緊盯重點對象宣傳引導,廣泛動員其參加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了培訓的覆蓋面。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培訓意向,科學編制培訓目錄,務實開發檸檬種植、農村電商、竹器編織、居家保潔等實用工種,切實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不斷精準培訓方式,組建由專家、教師、技術人員為主的培訓團隊,廣泛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在班級制教學基礎上,探索師帶徒教學、以工代訓等多種培訓方式,聯動推進縣農廣校實用型培訓、縣職教中心定單式培訓、縣就業局轉移型培訓和“農民夜?!毖a充式培訓、駐村農技員點對點培訓,切實提高了培訓實效性。目前,累計開展就業扶貧專班培訓12期,技能培訓貧困家庭勞動力343人次,結合勞務品牌培訓64人,共計培訓407人次,發放培訓期間生活補貼7.9390萬元,撥付培訓資金29.0555萬元,326人成功實現就業,培訓后就業率達80.1%。

四是大力促進轉移就業。抓住成德眉資同城化、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契機,與成都武侯區、重慶大足區等地深入開展區域勞務合作,建立落實輸出用工地、用工企業、勞務公司“三方合作”機制,推進崗位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共用、現場招聘共促,有序推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依托縣、鄉、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搭建轉移平臺,提供崗位信息,免費職業介紹,扎實開展送崗位信息下鄉,積極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鞋服產業專場招聘”等系列活動,分區域、分行業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目前累計舉辦扶貧專題招聘會34場,提供就業崗位11.3181萬個,就業招聘信息15萬余條,開展職業指導1.6萬余人次,吸引23萬人次入場應聘,1.1萬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與秀洲、嘉興、臺洲、嘉善、昆山等地達成勞務合作協議,實施“返崗春風行動”,通過“點對點包車護送”等方式,組織輸送2.2萬余名貧困勞動力到廣東、江蘇、浙江、重慶、成都等地就業,發放求職補貼和單程交通補貼1023.098萬元。

五是扎實推進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就業扶貧車間、扶貧基地等市場主體充分吸納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突出發揮企業吸納就業牽引作用,引導鴻星爾克、季茜鞋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建立貧困勞動力務工優先機制,務實開發、及時工作崗位,重點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目前,全縣開發扶貧車間12個、扶貧基地4個,吸納就業4900余人次,兌現獎補資金27.2萬元。

六是扶持返鄉下鄉創業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貫徹落實《市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五條措施》,進一步強化要求保障、財政支持、融資信貸、創業服務等方面政策支撐。突出發揮返鄉創業帶動靈活就業作用,大力推進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創業培訓基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組織返鄉創業培訓20余期,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4217萬元、返鄉創業補貼67萬元,帶動2300余人次貧困勞動力靈活就業。

七是務實開發公益性崗位保障就業。發揮農村公益性崗位在靈活就業中的兜底作用,因地制宜開發清掃保潔、道路養護、治安巡防、社保協管和留守老人、兒童看護等崗位。目前,按貧困村不低于5個、非貧困村至少1名的標準,已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1514個,發放崗位補貼資金373.34余萬元(未計算第四季度)。

八是開展就業扶貧工作“回頭看”。對全縣已退出的貧困村和已脫貧的貧困戶,繼續實施就業扶貧政策扶持,實行“脫貧不脫政策”,通過穩定就業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在2020年1月8日至12日縣接受脫貧攻堅省際交叉考核過程反饋的問題中涉及“培訓對象不精準”問題。針對問題,全面查找問題根源,對以往參訓的各類人員再次進行排查,所有數據與殘聯、扶貧辦、社保、工商等相關部門數據進行對比,清理疑點信息,并一一核實整改。共清查發現18名一級、二級殘疾人員參加不適合的項目進行培訓,已于3月26日對其培訓機構負責人進行約談,并對所涉資金進行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