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范文
時間:2023-03-16 01:4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假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明節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學校放了三天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老家掃墓。剛到外婆家,我就看見外婆外公正忙碌的包著青團子。于是,我也跟著外婆一樣包了起來。青團子的餡有很多種,有豆沙的、干菜的、鮮筍的......。沒過多久,外婆把包好的青團子放到爐上去蒸。十幾分鐘過去了,熱氣騰騰的青團子出爐了。我看得直流口水,外婆就讓我這個小饞貓先吃了。青團子又香又好吃,我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呢!下午,我們帶著香、蠟燭、冥錢等物品到山上去祭祀親人。在路上,我看見田里有金燦燦的油菜花和綠油油的小麥,風景美極了!不知不覺就到了親人的墓前。我們就先拜了幾下,然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蠟燭點上,又把香點著,我們拿著香一邊拜一邊說:“祝我們全家身體健康?!蔽乙哺f:“祝我學習成績越來越棒?!辈⑶疫€把一張張冥錢點燃,我又采了幾束野花放在墓前。這時,爸爸說放鞭炮了,我聽到鞭炮兩字就嚇得一口氣跑到山下躲起來。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杜甫寫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假期周記400字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明天是清明節,大家要早點睡覺,明天要五點四十五分起床,六點半出發。奶奶在吃飯時大聲宣布道。我一聽,嘴里的飯還沒吞下去,就大聲說不是吧?比我上學還要早了一小時,!接著白花花的米飯從我的嘴里魚貫而出,噴得到處都是。姑姑朝我厭惡地皺了皺眉頭,我知道,她也不想這么早起床,因為一到休息,她就從晚上12點睡到明天12點的。最后奶奶妥協到六點零五分起床。
篇2
又是一年清明時,2017年清明節就要到了,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通知精神,我校清明節假期放假調休時間安排如下:
放假調休時間為4月2日(星期日)至4月 4日(星期二),共3天時間,4月5日(星期三)全體同學要按時來到學校上課。4月1日(星期六)全體同學到校上課,補星期一的課。
為了幫助您的孩子度過一個文明、安全、而又有意義的假期,學校建議您在以下方面對子女加強教育管理:
1、教育子女遵紀守法。不參與各種違法違紀活動,不進入營業性娛樂場所,不進入游戲房、網吧等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場所。
2、教育子女遵守社會公德。不做有損家長和學校聲譽,有損學生形象的事情,做文明守紀的好孩子。
3、教育子女注意防盜、防火以及用水、用電、用氣的安全。在外出踏青和走親訪友之際,一定要履行好監護人的職責,教育子女遵守交通規則,文明行路。未滿12周歲的孩子不得騎自行車上路,路旁的共享單車使用后要停放有序。
4、教育子女不吃三無食品及過期變質食品。提倡有節制的飲食。不光顧街頭巷尾無照無證攤點。
5、時值春夏之交,是傳染病易發的季節,也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高發季節。督促子女盡可能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密閉不通風的場所,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注意疾病的預防。
6、教育子女不要到溝河塘邊玩耍嬉戲、捉魚摸蝦,謹防發生溺水事故。
7、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督促子女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8、當前,松江區正在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區,學校作為創建工作的主陣地,希望每一位家長積極行動起來,為爭創全國文明城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
安全教育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和拜祭先人的日子。今年清明節具體放假時間為2019年4月5日——4月7日,
4月8日(即下周星期一)正常上課。然而這段時間也是安全事故的高發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大家一同關注,高度重視,為此讓您能夠平安度過一個安全有意義的節日,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通知要求,為確保清明節假期及森林防火安全,學校在這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同學們牢記!
一、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
在上學往返途中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得在路上逗留、玩?;蜃分鸫螋[,不準追逐、攔、爬機動車輛,更不要在公路上亂穿,不在公路中間行走,要靠右行;不準騎摩托車,不乘座
(無行駛證、無駕駛證、無保險)
“三無”車輛和超載車輛及非運營車輛等。橫過公路和乘車下車時必看清左右兩頭有無車輛,嚴禁突然橫穿公路;同學們更要提醒駕車的父母嚴禁酒后駕車、系好安全帶等交通安全常識。
二、食品衛生和傳染病
飲用食品要注意合理營養,切忌暴食暴飲。不買小店“三無”食品,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以免食物中毒,購買食品時應先檢查生產日期、生產廠家、保質期等;春季是流行性疾病的高發期,希望各位同學做好這方面的預防工作,一旦發現有發燒、流感、腮腺炎、手足口病、風疹等傳染病發生,請立即就醫。
三、防溺水、防侵害
天氣轉熱,但同學們仍不要在江、河、湖、塘、溪、水庫、水潭等不明水域游泳戲水,不得私自或擅自結伴外出游泳或到水邊游玩,外出游泳要有大人陪同,遠離不安全場所。外出活動時,嚴禁上網吧、游戲廳等場所,不接受不認識的人給的食物或禮物,要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且不隨便跟陌生人走。遇到陌生人敲家門切莫開門,預防不法分子侵害,遇事要沉著冷靜,必要時可報110求救。
四、防擁擠踩踏
節日期間,請同學們在人員集中場所時嚴格遵守上下樓梯靠右行或現場疏導員的安排。遇擁擠的人群向自己擁來時,應該馬上避到一旁,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系鞋帶,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路燈柱、欄桿之類,待人群過去后,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千萬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五、關于清明節祭祀活動及森林防火的幾點要求
1.學校倡導文明祭祖,不燒紙錢,不燃放鞭炮,提倡用植樹、獻花等有益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文明方式祭奠。
2.要求同學們不準擅自帶火種(打火機、火柴等),同家長一道祭祀用火時千萬要把周圍的易燃物弄干凈,如果不小心引燃了周圍的易燃物就很容易失火燒山,釀成大錯。
3.燃燒祭祀物品應盡量慢慢用小火,注意風大刮走了燃燒的物品從而引起失火。
4.祭祀儀式結束后,不要立即離開,要仔細察看剛剛燒過的地方還有沒有火星,一定要讓火星完全熄滅后才能放心離開。
5.請所有同學回家告知家長,森林防火,人人有責,如果有誰不小心引燃了森林,誰將會負法律責任和經濟賠償責任。
篇4
1、西湖
杭州西湖一直是十分火熱的旅游目的地,作為小長假,免費的西湖會涌入更多的游客。清明小長假,這里的游客將會比往常增加4倍的流量。日常去西湖旅游的人已經很多了,突然增加了4倍,想想都覺得很擁擠。
2、黿頭渚
其他時間段黿頭渚不會這么擁擠,但是每當到了三四月份,黿頭渚的游客就會很多。雖說黿頭渚的櫻花很值得去看看,但是如果真的要去的話,還是不要趕小長假這個熱鬧吧。想想一個景區比以往增加了4.5倍的人,那感覺……
3、頤和園
作為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在四月份即將迎來旺季。預測在小長假期間,頤和園客流量會是現有客流量的4倍。如果你想去頤和園,請做好心理準備。
4、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每年也是清明小長假的最熱景區,根據預測,未來幾天客流量增幅達到了570%,一下子涌入那么多人,你還能安心的游玩嗎?
5、八達嶺長城
每年節假日看到長城的照片,閑哥總會被人擠人的樣子嚇到。如果你這個小長假準備去,請先看看圖片,然后再決定吧。未來客流量即將上漲540%。
6、烏鎮
烏鎮雖然又漲價了,但是這依然避免不了人們對其的向往。大數據顯示,未來這里將會增長580%的客流量,算是前十個景區里增幅最大的景區之一。
7、中山陵
閑哥記得17年中山陵可是客流量最多的景區之一,所以如果你去中山陵的時候,也得做好心理準備。畢竟550%的增幅也是十分顯眼的。
8、黃山
大黃山區一直是閑哥覺得最宜去的旅游勝地,但是如果你清明小長假想去黃山風景區,那么得醞釀醞釀了,畢竟人山人海的景象肯定會讓你下次不想再去。還不如選個淡季再去這里。客流量增長460%。
9、周莊
周莊也是江浙滬周邊人去的比較多的地方,如果你已經做好去周莊的準備,請考慮下未來這里即將增加550%的游客。
10、拙政園
篇5
[關鍵詞]泰伯;民間信仰;儒家化
一、引言
在宋元以后民間信仰的研究中,經常會出現“國家化”和“儒家化”兩個概念。“國家化”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以制度化的方式將地方上有功于民的神靈納入祀典,并令全國各府州縣立廟遣官致祭的現象。神靈國家化的典型是城隍。這一現象始于宋代,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民間信仰日益多元化,為加強社會控制,朝廷通過對神靈“賜額”、“賜號”的政策,將地方神靈納入國家祀典,以規范民間諸神。可以說,“國家化”是宋代朝廷應對民間信仰多元化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儒家化”是指神靈在納入國家祀典后,其形象被改造為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現象。神靈儒家化的典型是關羽?!叭寮一笔加诤螘r,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它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中值得關注的特殊現象,對它的研究,必將有助于學界從民間信仰的角度加深對明清社會特點的認識。有些學者雖不從事民間信仰研究,也從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得出了儒家化或儒生化的結論,如梁其姿通過對明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在地方社會的主導力量中,出現了一種儒生化的趨勢。正因如此,這一問題頗有學術研究價值,近年來備受關注。
當前對民間信仰的儒家化研究可概括為兩種研究思路:一是以儒家化過程中的突出事件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通過展現事件中的矛盾沖突,分析在儒家化過程中,朝廷、地方精英、民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二是以某一神靈的儒家化過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神靈形象在不同時期變遷情況的考辨,探討儒家化過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第二種研究思路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儒家化到底開始于何時,根源何在,究竟有哪些社會因素推動了儒家化。要對上述問題有所結論,僅有關羽信仰等少數個案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本文試圖以江南的泰伯信仰為研究個案,對上述問題進行相關論述。
二、泰伯信仰的形成與儒家化
泰伯,周太王之子,周文王之父季歷的長兄,其事跡詳見于《史記·吳太伯世家》?!妒酚洝酚涊d:“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
泰伯和仲雍既是吳國的創建者,也是吳文化的創始人,對他的祭祀與崇拜,在巫覡之風盛行的吳地源遠流長。明清時期的泰伯信仰主要集中在蘇州府和常州府的無錫縣,在常州府的其他地區,對吳人先祖的崇拜則主要表現為對泰伯之弟仲雍和仲雍后代季札的祭祀。蘇州府泰伯廟有二:一處在吳縣閭門內,吳越時由閶門外移至閶門內;一處在元和縣唯亭鎮。常州府泰伯廟有三,皆在無錫縣境內:一處位于無錫惠山,一處位于城內婁巷,一處位于無錫縣梅里鄉。
史料中最早出現的泰伯廟始建于東漢,“蘇州至德廟在吳縣閶門外,漢永興二年,太守糜豹建于閶門外雁宕屯南”,廟的建立可界定為泰伯信仰形成的標志。當時,泰伯的后世仍然可考,史料中詳細記載了朝廷賞賜泰伯第四十一世孫吳如勝的具體情況,由此可以推測,此時泰伯信仰應是吳地的一種較原始的先祖崇拜。
唐垂拱二年(686),宰相狄仁杰禁毀江南祠1700多處,僅存“夏禹、泰伯、季札、伍員”四祠,這樣,江南的泰伯信仰在國家權力的保護下,進一步延伸、拓展。值得注意的是,泰伯未被列入祠之列,并不是出于泰伯本人高尚的謙讓之德。因為終唐之世,朝廷始終未確立儒家道德為主流道德,而且唐人小說中作為神的泰伯,其形象也與后世儒家所推崇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泰伯神相去甚遠。在唐人李玫的《纂異記》(《太平廣記》卷2806劉景復》條引《纂異記》)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泰伯信仰的記載:
吳太伯祠在東閶門之西,每春秋季市肆皆率合牢醴,祈福于三讓王,多圖善馬彩輿女子以獻之,非其月亦無虛日。時乙丑春,有金銀行首糾合其徒,以綃畫美人棒胡琴以從,其貌出于舊繪者,名美人為勝兒,蓋戶牖墻壁,會前后所獻者無以匹也。
李玫筆下作為神的泰伯,其形象與歷史上的泰伯相去甚遠,這種區別唐人陸長源早已有過關注。《辨疑志》(陶宗儀《說郛》卷23下《泰伯》引《辨疑志》)云:
吳閶門外有泰伯廟,往來舟船求賽者常溢,泰伯廟東有一宅,中有塑像,云是泰伯三郎(泰伯長子)里人祭時,巫祝云:“若得福請為泰伯買牛造華蓋。”
陸對此現象頗為不解,又云:
其如泰伯輕天下以讓之,而適于勾昊,豈有顧一牛一蓋而為人致福哉!又按《泰伯傳》,泰伯無嗣,立弟仲雍,泰伯三郎,不知出何邪?(卷23下)
通過李玫和陸長源的記載,不難發現,此時泰伯神的形象與明清時期神通廣大的五通神極其相似,他喜好善馬、彩輿、女子,完全不符合后世儒家對圣賢的界定。至于泰伯之子三郎的記載,與泰伯“無子,立弟仲雍”的生平就更不符合了。
這樣看來,狄仁杰保存江南的泰伯信仰并不是基于泰伯本人的道德品行,而是考慮到泰伯信仰中的先祖崇拜因素。這也是泰伯與夏禹、季札、伍員三位得以保留的地方祠神區別于其他祠的共同之處。大禹治水疏通江南河道,季札是仲雍的后代也是吳人的先祖,伍員修筑闔間城為吳國的霸業鞠躬盡瘁,他們都在江南開發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凡“有功于民者皆祀之”,狄仁杰對泰伯信仰的保護符合這一原則。
北宋元裙年間(1086—1093),朝廷賜額泰伯廟“至德”,此舉可看作是泰伯信仰國家化的開始,在未被賜額之前,泰伯信仰終究是民間的非正式的,盡管它未被列入民間祠,但它也不具備官方正祀的資格。在泰伯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認同后,泰伯的形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隆興二歲(1164),天作雨,害于稼事,民不奠居。乾道改元,春二月,公(沈度,時任平江知府)飭躬齋跋走祠下而祈焉,神顧饗之即應。是歲麥以有秋,府從事請具蔬禮以謝。公曰:“不敢廢也,然何足以報萬分之一?!?曾幾:《重修至德廟記》,道光《梅里志》卷四)
通過這一段南宋時期泰伯祭祀的記載,不難發現,此時泰伯神的形象較之唐代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需要花費較多的牢禮,也不需要善馬、彩輿和女子,他為百姓謀福利,需要的只是簡單的素食果蔬而已,這與后世所界定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儒家先賢形象開始接近。但這一時期的泰伯信仰并不具有德化教育的功能,因此尚不能說此時的泰伯信仰已經儒家化了。
泰伯信仰儒家化的日趨明顯,泰伯作為仁讓之君的圣賢形象在民間日益鮮明,應是在明朝建立后。明宣德五年(1430),蘇州知府況鐘鑒于當時訴訟之風不止,刑事案件急增,乃重修泰伯廟,廟成之日,應天巡撫周忱告誡百姓:
方泰伯之奔吳也,斷發文身,示不可立,然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遂端委以臨其民,是欲辭富貴而富貴隨之。及其后世,夫差狃于必勝,窮兵黷武,破越困齊,欲霸中土,卒之國亡身戮,妻子為虜,是欲求富強而失其富強矣……爾民欲為泰伯之讓乎,欲效夫差之爭乎?一則廟食萬世,一則貽譏千載,其得與失必有能辨之者。(周忱:《重修泰伯廟記》,道光《梅里志》卷4)
周忱此言,將泰伯的謙讓與夫差的貪婪相對比,把兩者迥然不同的后世評價相對比,是為了突出泰伯的謙讓之德,以讓德教化百姓?!白尅笔菧?、良、恭、儉、讓五德中的最高層次,此處周忱對泰伯“讓”德的推崇較之宋人沈度對泰伯“儉”德的推崇,更符合孔子對泰伯“至德也,三讓天下”的評價??梢哉f,泰伯信仰的儒家化在明中期已經開始了。
明中后期泰伯作為儒家圣賢的地位進一步突出。萬歷四十八年(1620),泰伯廟內新修關帝廟,將泰伯與關羽并祀,將泰伯之“讓”與關羽之“忠”并舉,這是泰伯信仰進一步儒家化的體現。天啟三年(1623),高攀龍等人組織重修泰伯墓,高在《泰伯墓碑陰記》一文中說:
至德之圣,以天下讓者,在父子兄弟之間,則其文明可思也。嗟乎!古之圣人,以父子兄弟之間讓天下而不顧;世之人,乃不免簞食豆羹爭于父子兄弟之間而不恥。若是者,尚可稱錫之士,而過梅里之墟、皇山之麓乎?人人思而恥之,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錫之文明甲于天下矣!(卷4)
文中高攀龍推崇泰伯為文明之祖,強調人人若尊崇泰伯,以泰伯為典范,則無錫可成為甲于天下的文明之邦,這是明末泰伯信仰儒家化的又一例證。
清代對泰伯的儒家化改造,在延續明代政策的同時,借助了皇權的支持。康熙二十四年(1685),江蘇巡撫湯斌在江南一帶大規模禁毀五通祠推崇泰伯信仰,進而推行江南一帶社會風俗的改革,他改革的堅強后盾正是康熙帝本人??滴跛氖哪?1705),皇帝南巡至蘇州,御書“至德無名”四字于蘇州泰伯廟中,以示對泰伯的敬仰和推崇,帝王將孔子對泰伯的評價御書于廟中,此舉可看作是泰伯儒家化改造的。
綜上所述,對泰伯儒家化的改造起于明盛于清,其規模和影響雖不如關帝信仰廣泛,但儒家化的進程從未停,且在不斷深化中。儒家化作為神靈變遷過程中的一類特殊現象,其產生的原因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三、儒家化的推動力量
泰伯信仰儒家化的直接推動力量是地方官員和地方士人,他們共同推動儒家化,是基于共同的目的,即以泰伯信仰推動地方德化教育,改革社會風氣。
明朝建立后,儒家程朱理學一直是官方的指導思想,理學主張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嚴格遵守名分等級。謙讓之德是維護綱常禮教,化解社會矛盾的道德基礎,尤其是在明中后期世風日下、爭訟之風不止的社會環境中,謙讓之風更應提倡。泰伯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謙讓之君,其謙讓之德若能借助于泰伯信仰在民間大力宣傳,這無疑有助于儒家道德主張在民間的傳播和社會風氣的改善。
前述周忱在重修泰伯廟時對百姓的告誡,突出地反映了他以泰伯信仰推動地方德化教育的目的??滴醵哪?1685)巡撫湯斌毀五通立泰伯,也是基于德化教育的目的,湯斌是著名的理學家,他推崇泰伯,正是希望以泰伯的儉、讓之德教化百姓,遏止江南不良的奢之風。清初的江南無疑是全國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社會財富的增加滋長了社會的爭訟之風、奢侈之風,當地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又進一步助長了奢侈消費、相互攀比的社會心理。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通過影響廣泛且又符合儒家道德的民間信仰來教化百姓,這是地方官府所能采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化措施。事實證明,這一措施確實在一定范圍內對部分地區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影響。就無錫地方而言,民風最純樸的地區,也正是泰伯信仰最興盛的梅里鄉和泰伯鄉,無錫方志關于各鄉民風有這樣的評論,“泰伯、垂慶、延祥、梅里四鄉民俗頗厚,景云鄉之俗最雜,新安、開化二鄉民最輕佻”(卷30)。 轉貼于
除地方官員外,地方士人是推動泰伯信仰儒家化的另一股力量。這些士人在儒家經典的耳濡目染中成長,飽讀四書五經,不少人以教化百姓、服務鄉里為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踢弘治十三年(1500),士人王鏊建議新任無錫知縣姜文魁重修泰伯廟,廟成后姜囑王撰文,王在廟記的末尾感嘆曰:“嗚呼,孰知世教日隕,兄弟爭立,父子相夷,我思至人,生也孔晚,無得而稱,其稱則遠”(王鏊:《重修泰伯廟碑記銘》,見道光《梅里志》卷4)。明中后期無錫士人顧憲成、高攀龍在《重修泰伯墓碑記》和《泰伯墓碑陰記》中也都談到了自己的社會主張,即人人尊崇泰伯,以泰伯為典范,相互謙讓,和睦相處。這不僅是他們的道德主張,也是與他們同時代的儒家知識分子共同的道德主張。直至清代,士人仍然是泰伯廟修繕和維護的主要發起者,如清乾隆三十年(1765),無錫梅里泰伯廟的修繕就是由地方生員蔡鶴齡等發起組織的。
官府與士人的相互合作,屢見于歷代泰伯廟的修繕過程中。我們以無錫泰伯廟和泰伯墓為例,無錫泰伯廟共有三處,即梅里廟、婁巷廟、惠山至德祠,其中梅里廟最古,相傳建于東漢永興二年(154),婁巷廟建于明初洪武十年(1377),惠山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三廟中以梅里廟影響最大,修繕次數最多,明初至清中期共有過七次大規模的修繕。
梅里泰伯廟的首次修繕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修繕的建議者王鏊詳細記錄了整個修繕過程:“弘治十一年(1498)南昌姜文魁來知無錫,予曰:‘邑有圣人之廟而蕪焉,令之恥也?!唬骸Z,甫下車則議復之,且捐俸倡民?!谑歉徽咻斬?,壯者效力,期年而成”(王鏊:《重修泰伯廟碑記銘》)。具體負責修繕工程的是里中士人蔡孚、蔡濟兄弟,由二人董其事,向里中富人募集修繕資金1500兩白銀。蔡孚、華以正各施田五畝為廟基地,加之原來廟基田三畝五分,共有廟基田一十三畝。修繕竣工后,從耆老華嵩等的建議,請在丹陽東岳廟出家的道士許元善(華用明弟子)居之以奉香火,此后梅里泰伯廟一直由道士主持日常事務。為維持道士的基本生活和祠廟的日常開支,蔡孚之弟蔡濟又捐自種田二十三畝為道士贍田(又稱為香火田),錢榮捐近廟基田十畝為道士贍田,鄒顯之命其子捐租田十畝為贍田(錢榮:《泰伯廟贍田記略》,見道光《梅里志》卷2附)。
我們仔細梳理整個修繕過程后,可以發現這次大規模的修繕,從建議的提出到工程的組織、廟碑的撰寫,直至后來祠廟祀田的捐贈和祠廟的維護,先后有王鏊、蔡孚、蔡濟、華以正、錢榮五位士人參與其中。
士人不僅負責泰伯廟的修繕工作,還利用自身的名望,為泰伯廟爭取和維護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梅里泰伯廟自弘治十三年(1500)重修后,廟祀田(包括廟基田和香火田)一直享有免交賦稅的特權??滴跞吣?1698)后,由于無錫知縣李繼善將祀田復報升科,祀田被迫完納夏稅秋糧,由此造成祠廟經濟收入銳減,甚至無以維持日常開支的局面。為解決泰伯廟面臨的困境,康熙五十七年(1718),貢監生朱憲枝邀集蔡鶴齡等九名生員,將此事具呈撫院,請求重免泰伯廟祀田稅糧,撫院經復查核實,令新任知縣章頤援舊例免稅糧。此后,泰伯廟祀田的優免賦稅權再未被剝奪過(章頤:《復免糧碑》,見道光《梅里志》卷二附)。
清初小說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主人翁杜少卿邀集若干地方名士在南京重修先賢祠,供奉泰伯等四十二位儒家先賢(第37回)。這一描述絕非空穴來風,無憑無據,作為諷刺小說的《儒林外史》,其創作應是有一定現實依據的。文中的主人翁正是一位飽讀儒家經典的士人,可以說士人實質上是推動泰伯信仰儒家化的主導力量。
四、泰伯信仰儒家化成功的社會原因
由地方官和地方士人共同推進的泰伯信仰儒家化在清代達到。在民間,泰伯作為儒家先賢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儒家化起于明盛于清,得以成功的原因很多,正如學界分析湯斌禁毀五通祠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樣,清代皇權的有力支持是儒家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筆者認為還有兩點原因也值得分析探討:一是儒家化融合了民間道教文化傳統;二是儒家化結合了鄉土觀念?,F分別論述:
1 儒家化與道教文化傳統的融合
提到民間信仰,不能不談道教文化傳統對民間信仰的影響。中國的道教是一個不斷創造鬼神又不斷從內部自我更新的宗教,而儒家卻向來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那么,對泰伯的儒家化改造,在強調泰伯作為道德典范的同時,是否會削弱神靈自身的神性呢?筆者認為,由于儒家化融合了當地的道教文化傳統,因此儒家化改造并未削弱神靈本身的神應性。關于融合,有兩點例證:一是泰伯生辰與道教玉帝生辰同日,都定于農歷正月初九(卷1),而眾所周知,泰伯究竟生于何時,早已是無從稽考之事,此為融合例證之一;其二,道士自明弘治年間起直至民國,一直任泰伯廟住持。這些道士不僅負責祠廟日常祭祀活動,而且具有捉鬼的無窮法力,早在清乾隆年間,梅里泰伯廟道士就因擅長捉鬼遠近聞名。道士捉鬼,這一行為明顯是對儒家“敬鬼神而遠之”原則的違背,可它卻在梅里的泰伯廟中延續了幾百年,這反映了民間信仰中儒家文化與道教文化的相互融合,甚至可以說,在捉鬼這一問題上,儒對道做出了妥協和讓步。
有關神靈儒家化過程中,儒家文化與道教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的現象,也可以從其他地區民間信仰的個案研究中得到佐證。筆者認為悠遠的先祖崇拜是泰伯信仰中儒道結合的紐帶,吳人對先祖的崇敬之情使他們不僅愿意賦予泰伯強大的神力,而且倍加推崇他高尚的道德。
2 儒家化與鄉土觀念相結合
明清時期是無錫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的時期,明末無錫的米市早已遠近聞名。清雍正年間,無錫劃為無錫、金匱二縣,也正反映了無錫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的事實。經濟的發展使無錫人的家鄉自豪感增強,而此時的無錫就其行政級別而言,僅是常州府管轄范圍內的縣級行政區,無錫人迫切希望提高家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無錫梅里是吳國故都,是泰伯最早的定居之地,提高梅里泰伯廟和鴻山泰伯墓的文化地位,不僅有助于提升無錫的文化地位,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無錫人的家鄉榮耀感。因而,這一主張在地方士人的文字中多次提及。
早在萬歷年間,顧憲成就強調“泰伯之祀于吳宜隆,而錫為甚”。略晚于顧憲成的高攀龍則將顧的主張闡釋得更為具體:
則是至德之圣,讓天下而逃,不之于名山大川,不之于長林、浚谷,而之于荊。其之于荊也,不之于三江、五湖,不之于幽巖、絕壑,而之于吾錫之泱莽平墟,豈其無故耶?況乎臨于平墟,墓于茲山,相去不數里而近,若其有擇于茲者,又豈其無故耶?錫之士可思也。夫文明者,非文辭藻績之工已也。(卷4)
高攀龍從泰伯讓天下而逃,擇無錫而居說開去,談無錫作為文明禮儀之邦的根基是此地與泰伯深厚的歷史淵源。顧、高二人巧妙地將泰伯信仰儒家化與地方文化建設相結合,使儒家化改造成功借助了鄉土觀念在地域社會的凝聚力。
直至清代,無錫人仍然在為無錫泰伯廟和泰伯墓爭取更高的文化地位??逃诘拦饽觊g的《梅里志》,對康熙皇帝為蘇州泰伯廟題詞一事,這樣記載:“圣駕南巡駐蹕蘇州,御書‘至德無名’四字鐫之蘇城泰伯廟中,而泰伯故都在錫,廟亦當以錫者為主。”地方志的編纂者認為無錫泰伯廟地位應高于蘇州泰伯廟的觀點,與顧憲成“泰伯之祀于吳宜隆,而錫為甚”的主張是一致的。
儒家化與鄉土觀念的結合,還表現在儒家化并未沖擊泰伯在民間的社神形象,直至清末,在梅里泰伯廟中,仍然保存著一間古吳社廟。每年正月九日的泰伯廟會是無錫農村廟會之始,也是無錫農村規模最大的農業生產工具交流會。在蘇州唯亭鎮,泰伯一直是唯亭鎮的社神,民間俗稱“三讓王”,當地讓王解餉糧的習俗一直持續到清末(卷3)。
五、結語
篇6
關鍵詞:羌族;石刻;應用性;類型
中圖分類號:K8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5-0013-03
羌族石刻指記載有羌族歷史、文化、人物、事件的石刻文獻。由于風化泐蝕、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遺存至今的石刻已經不多。據我們課題組近幾年的田野調查,明清羌族石刻,包括石刻原物、拓片及文獻著錄,180余通,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北川等地。在浩如煙海的石刻文獻中,這批石刻文獻數量有限,由于正統文獻對羌族歷史文化記載甚少,而羌族又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這批石刻材料,便成為繼羌族民間口頭傳唱的、少量用漢字書寫的宗教經卷、方志野史、宗族譜系、地契文書等紙本文獻而外最重要的歷史文獻。石刻形制類型包括碑碣、墓志、摩崖、題字、雜刻等。石刻類型不同,所記內容亦不一樣,文獻的價值也各有側重。就羌族應用性石刻看,至今還沒有人進行過專題搜集整理,更談不上系統研究了。為了更好地發揮這批文獻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真梳理其內容,分門別類逐一考察,這有利于進一步合理使用文獻。通過與傳世文獻及其它出土文獻相比較,互補互正,互相支撐,為進一步整理羌族石刻文獻,開展羌族歷史文化以及相關學科研究提供參考。
一、明清羌族應用性石刻種類
羌族應用性石刻文獻豐富,大致分成文告、規約、契約、紀災、道路交通、族譜碑等。
1.文告碑。公牘文書主要有章奏、詔命、文告、憑據等。羌族石刻主要為文告碑,是上級傳達給下級的文書,鐫刻在石,便于傳布。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教育、婚俗、賦稅、修路等土規,為研究明清時期羌族區域自治、法規、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詳實的實證資料。如明崇禎十八年(1644)《松潘城告示碑》,刊布裁革舊例,整肅軍紀6條。(茂縣)清康熙四十年(1701)《牟托巡檢司土規告示碑》,治安、婚喪、神事、生產、征糧等土規8條。(汶川)嘉慶二年(1797)《非土著人民不得應試章程碑》,是整飭科考作弊,維護教育、考試公平的文書。光緒四年(1878)《鐵邑告示碑》,規定山場地界、漢羌民修橋補路、采樵及民俗等條約。(北川)光緒四年(1878)《禁止差役索詐批示碑》,嚴禁差役敲詐勒索、增添民累。(理縣)光緒間《理番府告示碑》《婚俗禁令碑》,理番府革除“四土、三、五屯襲補規費”[1],嚴禁轉房婚、近親結婚等婚俗。
2.規約碑。碑文涉及鄉規民約、行會條規,具有告示性質,但又不是純粹的文告。羌族規約碑產生于清代,是研究清代羌族社會經濟形態、生產水平、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最直接、最可靠的實物證據。(汶川)光緒四年(1878)《小寺寨封山護林碑》,公示保護神樹林規約,禁止鄉民私自入山樵采、牧放牲畜。咸豐三年(1853)《瓦寺土司差役碑》制定差役規約14條。(茂縣)道光七年(1827)《水磨坪治安管理碑》,制定民約,鼓勵村民興辦學校,懲惡揚善,反映了清政府在岷江上游羌區進一步改土歸流,從國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上推行地方行政與國家主體一致的管理方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岳希土司碑》,制定婚姻、田土、債賬、爭界等土規及議案費用。咸豐元年(1851)《河西議話碑》,商議16個刑事、民事案件裁決原則。(北川)咸豐二年(1852)《永垂萬古碑記》,規定各寨民年納豆糧歸屬,修補營汛、墻垣等需用。
3.契券。契券是當事各方共同訂立的憑券、證據類文書,多為買地陰券,屬于冥間文書,署明買地界至、時間、知見證明人,真實性強,是研究古地理的參考材料。所記買地用錢數目,可作為研究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價格的依據,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汶川)宋淳熙三年(1176)《員志成甘氏三娘買地券》,所言界至“兵其地,東至震位青o,西至兗宮白虎”[2],落款“劍南西川成都茂州汶川縣滋茂鄉”。滋茂鄉,元明屬灌州,清代先后屬筏村、麻溪局、西七區、漩口鄉,現屬都江堰麻溪鄉,為該地所屬建制、地理沿革變化提供了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約碑,也有契券性質。如同治八年(1869)《白水寨鄉規民約碑》,內有5份買賣土地、山林契約。
4.紀災碑。岷江上游地處龍門山斷裂帶和岷山斷裂帶,是中國強烈地震帶之一。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破壞性大地震,如1933年茂縣疊溪7.5級、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等。除此而外,還頻發泥石流、干旱、洪水等災害,碑刻中也有反映,為研究岷江上游地震和洪水災害提供了材料,但仍顯不足。光緒十八年(1892)《董氏墓碑》,記光緒十六年銀杏鄉桃關溝“天降洪雨,孽龍出焉”[3]。茂縣《疊溪積水疏導紀念碑》,記1933年“疊溪陷落,地震山崩,壓斷岷江正、支各流,積水數潭成海”[4],釀成奇災及川西人士及當局諸公疏導水患的史實。
5.道路交通碑是研究中國筑路史、交通史的實物資料。汶川有2通《克枯棧道碑》,分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嘉慶九年(1804)??丝輻5牢挥陔s谷腦河下游,谷深坡陡,路途窄狹,上有懸巖,下臨深淵,舉步維艱。(理縣)嘉慶十一年(1806)《曾頭修路功德碑》、(茂縣)嘉慶二十二年(1817)《白水溪修路碑記》、道光二年(1822)《納哈溝路旁修路碑》、咸豐元年(1851)《三龍鄉新基寨修路碑》、咸豐八年(1858)《三龍鄉新基寨修路碑》、(松潘)光緒(1875-1908)《李道人修路碑》《夏毓秀轄夷口修路碑》等,反映了清代岷江上游羌區道路開鑿、修建狀況,也是該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見證。岷江上游羌區為歷代中央王朝統治,是重要的茶馬古道,也是各民族交匯地,清代以前僅存隋開皇九年(589)《姜須達通道記》。橋碑亦只有咸豐六年(1856)《重修躍龍橋碑》尚存,與該地區所處重要地理位置極不相符。
6.界碑。界碑有標界和指路功能。明中葉,瓦寺土司與灌縣分界在汶川縣水磨與三江交界處的鷂子山。乾隆十五年漢夷爭界訴訟裁定,40余年后再次裁定,并立碑《灌瓦界碑》:“內歸灌縣,外屬土司……各營各業,漢民勿得潛入土司境內,藉端滋事;而土民亦不可行越界生非?!盵5]嘉慶十六年(1811)《界碑》,是繼前碑后勘定,表明自明始,漢夷爭界,從未間斷。
7.族譜碑記錄碑主世系宗支、家族譜系,類似于宗族譜牒,是了解其族屬郡望,宗支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理縣)乾隆五十三年(1788)《水塘楊氏家譜碑》,記水塘楊氏羌人家譜六代77人,其中第五、六代改姓楊并按字輩形式取名。這是目前所見岷江上游羌族石刻中最早改姓楊氏的,表明水塘羌人改漢式單姓至遲在乾隆中期。(汶川)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埃咪張氏家譜碑》,敘張氏始祖自明搬至此居住共十代13人;嘉慶八年(1803)《三江劉氏百代姓氏碑》,記羌人劉氏于明隆慶間從茂州奉旨徙往三江口鎮守,共九代110余人;光緒十三年(1887)《毛姓家譜碑》,記毛氏十二代145人,各代字輩清晰,儼漢姓命名;茂縣嘉慶十三年(1808)《余氏世代宗枝碑》,余氏題名24人。有的家族譜系碑則以圖譜形式記載碑主始祖及后裔宗支繁衍情況。如(理縣)嘉慶二十年(1815)《袁氏宗支碑》十四代260余人。每一支系用“――”表示,清晰明了。
二、明清羌族應用性石刻的研究價值
應用性石刻是日常生活實用的應用性文獻,為研究羌族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民俗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和史料價值。有些材料還有可以開發利用的空間。
1.語言研究價值。羌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第二語言漢語的水平參差不平。有的碑文因為同音或音近而出現譯音無定字。如《河西議話碑》,“尚議”、“糧弟兄”、“賬木”,“尚”是“商”、“糧”是“娘”、“木”是“目”的同音字。更多的則受到羌語語音影響,產生了大量假借字。“江情”即“”,“情娘情舊”即“親娘親舅”。羌語前后鼻音韻尾無別,故“江”是“奸”、“情”是“親”的假借字。有的石刻題名以羌語漢字音譯記錄,較好地保存了羌語原貌。如族譜碑,(汶川)乾隆三十二年(1767)《龍溪火墳碑》,題名多保、太、勺、舍、甲、已等音節;理h《水塘楊氏家譜碑》題名多姐、保、止、物等音節。保,羌族對男子的美稱;已,是對女子的美稱。不同音節,表明他們屬于不同的部落。進一步考察《龍溪火墳碑》太祖曹、映及其子嗣姓名,多折、甲(押)、乜、已等音節,是典型的黨項羌取名通用字,表明黨項羌是龍溪羌的主要來源之一?!杜f唐書?東女國傳》載,貞元中僅西山松州生羌等就有二萬余戶相繼內附[6],是有史以來羌人從松潘地區入居茂州人數最多的一次,人口遠遠超過茂州土著編戶。他們與原住諸羌相互融合,成為現代茂縣、汶川及理縣東部羌族的先民。碑銘為此提供了實證材料。利用這批材料,可以考察、研究羌族語音、語言,探討羌族族源、房名、賜姓、改姓來源理據和民族融合等,乃豐富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寶庫。
2.文獻研究價值。石刻銘文是一次性文獻,文獻真實性強。明清羌族應用性石刻文獻種類多,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石刻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明清時期羌族的社會文化狀態。通過搜集、整理,可以豐富民族文獻學,有助于補正傳世文獻典籍的說誤與不足。利用石刻文獻,結合傳世文獻以及其它考古材料、口頭傳說等,可以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新的解釋,促進對已有材料的認識和研究。如《董氏墓碑》,既是紀災碑,也是水文碑,詳記“光緒庚寅歲,五月十二寅卯刻,”洪水“五六百尺之o,源頭上走”,使“數千余年之墓,盡赴江中”[7]。其時間和水文數據,為研究岷江上游水利史、水文史提供了最重要實物證據。
3.政治與軍事史研究價值。羌族應用性石刻,特別是朝廷、官府的各種文告、政令,反映了明清王朝對羌區實施的區域自治制度,具有較大的政治、軍事價值。明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州衛、松潘衛、龍安府石泉縣等地?!端膳顺歉媸颈罚骸昂筌姸级礁膳送芩膳烁笨偙隆奔啊靶l、操、營、所及鎮、路、關、堡”設施[8],反映了明代行政和軍事建置。明代兵制,設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松潘衛屬后軍都督府??偙偸匾环健<尉付辏?547)《何公生祠碑》,述松潘總兵何卿事跡,也反映了明代羌區軍事控制的史實。明清羌區土官一統與土流合治并行,既有土司的《牟托巡檢司土規告示碑》《岳希土司碑》《瓦寺土司差役碑》,也有流官刊布的《非土著人民不得應試章程碑》《禁止差役索詐批示碑》《理番府告示碑》《婚俗禁令碑》,是清廷對羌區施行的政治政策、行政建制、官吏設置的縮影。隨著改土歸流,土司轄地和權利進一步被削減,《牟托巡檢司土規告示碑》“地少民稀”[9]?!锻咚峦了静钜郾罚骸盁煈糁挥兴奈灏偌?。”[10]就是該史實的真實寫照。
4.宗教與民俗文化研究價值。羌族宗教以釋比文化為中心,集中體現在白石神塔代表萬物神靈的自然崇拜。通過在村寨附近的神樹林中舉行山神祭、羊神祭等儀式,傳唱釋比經典,傳播羌族、思想文化,并出現了保護神樹林、嚴懲盜伐的石刻。如(茂縣)道光十六年(1836)《牛家山玉皇廟碑》,村民牛牲立誓,保護山林;光緒十六年(1890)《綿簇民約碑》,禁惜家林;汶川《封山護林碑》,不得私行斫砍;《小寺寨封山護林碑》,禁入山砍伐。羌民日常生產、生活中對神樹的保護,既是樸素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反映,也是羌族自然崇拜的縮影,成為規范村民行為的習慣法。羌族習慣法內容豐富,僅《河西議話碑》,有“為其人命之,找本人不隨搬糧(娘)弟兄”的訴訟習慣法;“兩寨不打一寨,兩家不打一家,二人不打一人”的生活習慣法;“為賬木(賬目)之(只)找本人,不隨找家門弟兄”的債務習慣法;“財里錢”的婚姻習慣法[11]。
石刻也涉及羌族婚姻,如《赤不蘇維城婚約碑》,羌民自發公議修訂嫁娶條文,重在規范婚姻財禮?!痘樗捉畋?,官方制定,以革除轉房婚、近親結婚等舊弊,反映了19世紀后期羌區習慣法與國家法之間的沖突,是研究清末民族地方法律實踐的第一手數據,極具歷史價值。
系統整理和研究這批材料,可以探索羌族宗教與習慣法、民俗文化,羌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系及其規律,對繁榮民族法學,促進羌族地區的民族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11〕阿壩州文管所陳學志提供拓圖.
〔2〕汶川縣文博館藏石.
〔3〕〔5〕〔7〕〔10〕汶川縣文博館藏拓.
〔4〕齊書勤,蔣克訓.中國地震碑刻文圖精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69.
〔6〕(后晉)劉d,等.舊唐書(卷197)[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79.
篇7
斗彩瓷,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名貴品種。其彩繪工藝要比其他彩瓷品種復雜,它首先要在潔白的坯胎上用青花勾畫出紋飾的輪廓線,施以透明釉入窯經1300℃高溫燒成后,再在輪廓線內填以不同紋飾所需的各色彩料,再次入窯低溫燒彩,這樣才能成為一件完美的斗彩瓷。或者是以青花繪主要紋飾,然后在釉上用其他色彩點綴拼湊其余紋飾,所以在一些早期的書上也有叫“填彩”、“覆彩”、“點彩”的。
“斗彩”一詞不見于明代論述瓷器的文獻之中,首先使用這個詞的是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斗彩工藝白面世以來,深受各階層的喜愛,至明代成化時期已臻完美。萬歷《野獲編》中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笨梢?,成化斗彩在明代就已經很珍貴了。
到了清代,由于統治者的大力推崇,斗彩瓷的燒制更是大行其道,不僅燒制了具有本朝特點的斗彩瓷,而且還大量仿燒明成化斗彩瓷,水平之高,以至于時人都以得到一件本朝仿品為貴。時至今日,在眾多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斗彩瓷仍然以其淡雅雋永、疏朗秀麗的特色而為眾多藏家所珍惜,價格始終不菲。
二
斗彩工藝白面世以來,發展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始終是我國彩瓷中的名貴品種。成化斗彩因是專門為成化皇帝燒制的宮廷用瓷,其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而倍受后世青睞,成為有明一代斗彩瓷的代表和后人競相追摹仿古的典范。明代嘉靖、萬歷時期,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國時期均有仿制,而且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一改過去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工藝,而成為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使得紋飾更加艷麗清逸,將斗彩的仿燒推向了新的階段,再現了成化斗彩的風姿神韻,但是只要細心觀察,仍然可以窺識出明清斗彩瓷在造型、胎釉、彩料、工藝技法、繪畫風格上的諸多不同之處。
在造型上,明代成化時期以酒杯、蓋罐之類的小件器物為主,器形娟秀、小巧玲瓏,其中又以各式酒杯久負盛名,如家喻戶曉的雞缸杯、三秋杯、高士杯等。這種小酒杯的大量出現,固然有皇帝本人的偏好,但同時從另一角度也說明這時蒸餾酒已經出現并且相當成熟了。從上層社會開始,飲酒量出現變化,一改用大碗喝低度的米酒而轉向用小杯來喝高度的蒸餾酒,這種社會需要也是成化斗彩小杯大量出現的重要因素。一些清仿制品則制作得精巧工細,但卻顯得細致有余,而厚樸不足。
在胎體上,成化制品在強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的肉粉色,底釉瑩白泛淺黃色;而清仿制品的胎體呈青白色,底釉白中泛灰。
在所施彩料上,成化制品的色彩鮮嫩嬌艷、清雅柔和,多達七、八種,而且每種色彩又有濃淡深淺之變化,綠彩為透明亮麗的大綠色,紅彩鮮紅而濃,像熟透的棗皮,“姹紫”之色獨具時代特征,紫中泛黑,干澀無光目厚薄不勻,作為識別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所有后仿者均望塵莫及。清仿制品的彩料則粉質感較強,紅彩艷而不濃且微微泛黃,綠彩鮮艷卻較薄,紫彩有如茄皮,這種所施彩料的不同是辨別成化斗彩與清仿制品的重要特征。
另外,在紋飾繪畫風格上,明代成化時期多屬寫意,以平涂的筆法在青花輪廓線內施以釉上五彩,只分濃淡不分陰陽,畫面缺乏層次,但卻具有隨筆而生,無拘無束之風格,蘊涵著一種古拙質樸的美感;清仿品則突破了成化時期單線平涂彩料而形成的“花無陰陽、葉無反側”的特點,開始注重寫實性,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
斗彩瓷器最關鍵的技術還在于填彩,清代制品的填彩,嚴格而謹慎,刻意追求細膩的筆法和工整的構圖,每一筆都填進青花輪廓線內,沒有絲毫的溢出現象,整體風格較明代拘謹工細,缺乏明代那種自然的隨心所欲的發揮。
總之,以成化為代表的明代斗彩瓷溫厚古拙、清雅柔和;而清代斗彩瓷鮮艷亮麗、嚴謹清晰,形成了大相徑庭的時代風格。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流傳的成化斗彩瓷器非常稀少,絕大部分都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博物院中,二者收藏的總數大約也僅有250多件,故而異常珍稀。
三
綜觀近年來的瓷器拍賣市場的“寵兒”,不是青花瓷,就是斗彩瓷或者是粉彩瓷,只要是屬于官窯的,其升值速度和幅度都令人咋舌。斗彩不但是明瓷中最主要的品種,也是中國瓷器史上最貴重的一項產品,如成化斗彩在當時就很名貴,曾有成化斗彩雞缸杯一雙,價值十萬之說的記載。―般的市場行情,10只青花瓷器,等于1只五彩瓷器,而10只彩瓷只值1只斗彩瓷器。成化斗彩的名器有雞缸杯、高足花鳥杯、葡萄松鼠杯、天字罐等等,這些名器價格高昂,―般器物完整,品相好的價錢都在百萬至數百萬之間,如在八十年代初期,香港蘇富比就曾拍賣過兩只雞缸杯,并且都以當時的500萬港元以上的高價成交。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到1999年時,當仇氏舊藏的一只成化斗彩雞缸杯在索斯比面世,隨即再次突破中國明清瓷器拍賣的最高價,以2917萬港元成交。2003年10月蘇富比的明成化“斗彩花卉紋高點頭杯”也以9918400港元的價格成交,而“天”字罐更是近20年來沒有在國際拍賣市場出現過,市價不明,但少說也得在數百萬港幣以上,但可確定的是只要成化斗彩名瓷一出現,必定能拍出天價。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官窯名品中,藏家對斗彩瓷的喜愛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在國際市場的價格一直扶搖直上,特別是2000年以來,在中國瓷器拍賣價格排名中,前20名中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如在香港藝術品拍賣會上,一只清乾隆斗彩扁瓶,以816萬港元成交,一對清雍正斗彩碗,則以1014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就連應該算不上絕品的一對清乾隆斗彩團菊紋罐在2006年上海崇源8月舉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都以99萬元成交。由此可見,明清斗彩瓷器拍賣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明代斗彩名品已經難得一見了,可能是在搶占擁有清三代斗彩名品的最后機會。“明清官窯”屬市場的主流拍品,量價配合良好,市場份額最大,是很有潛力的板塊。
收藏瓷器,雖然是一種回報率較高的行當,但古瓷學是一門深奧廣闊的學科,專業性較強,需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作為一般收藏者涉足古瓷領域時,最好請行家幫助鑒別古瓷器的品位高低、年代、產地、真貨贗品,以及市場價格等等,以避免“吃虧”上當。
張大千作品上升走勢明顯
在嘉德近現代書畫拍賣專場中,張大干的17幅作品悉數高價成交。其中的《弄玉吹簫圖》是張大干早年的仕女畫佳作,由于流傳有序,并歷經多位名人之手見證,最終以162.4萬元的價格成交。張大干的作品尤其是精品在內地的價格上升走勢明顯。專家預測,這將拉動和提升以齊白石、張大干為首的一批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的整體拍賣走勢。李可染的作品依舊延續著強勁的勢頭,其中《陽朔碧蓮峰》以268.8萬元的價格成交。書法專場成交比率高達88.97%。歷史名人、文化名人、古代狀元、進士以及官員等各個類別的書法拍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民國書法
作品的價格漲幅也很明顯。專家分析,如今的收藏走勢趨向類別化,收藏群體開始關注這部分作品,認識更加深化。
來源:《青島晚報》
紐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鼻煙壺獲佳績
紐約蘇富比和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落下帷幕,一批18世紀中國鼻煙壺系列獲得佳績,拍價共約400萬美元。其中有著名藏家瑪麗楊精心挑選的107件作品被視為20世紀后期最出色的鼻煙壺收藏之一。
來自中國13世紀的一尊銅佛像是蘇富比此次拍賣的重點,估價高達350萬美元,遺憾的是沒有找到買主。云南一尊12世紀鍍銅作品,只拍出190萬美元,比估價低了5倍。紐約佳士得中國瓷器藝術品部門負責人表示:當中國內地的收藏家都爭舊購買中低價位的藏品時,歐美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的買家依然愿意站在購買高價拍品的行列。內地的買家沒有足夠的信心在很高的價位買下來,他們依然在學習和體驗。
來源:《新聞午報》
青花萬壽無疆八吉祥大碗28.6萬元成交
保利2007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青花萬壽無疆八吉祥大碗》(―對)以28.6萬元成交,清康熙《青花云雷蟬紋豆》以23.1萬元成交,清光緒《粉彩蝴蝶賞瓶》(一對)以22萬元成交,清道光《斗彩夔鳳盤》(一對)以18.7成交,清乾乾隆《斗彩八寶折腰盤》也以12.65萬元成交。玉器方面亦是成績不俗,白玉羅漢觀音山子成交價達到13.2萬元。佛像部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明《銅雕釋迦牟尼像》以63.8萬元成為本場成交價冠軍,清乾隆《銅鎏金藥師佛像》以12.1萬元。此次保利2007拍賣會共推出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古籍善本”、“瓷器、玉器、工藝品”、“中國書畫”四個專場。拍賣會總成交額達到3176萬元,油畫、書畫、瓷雜各專場皆有佳績創出。
來源:《上海證券報》
炒家與拍賣行串通乾隆古畫飆升
乾隆書畫《歲寒三益》拍賣會前被買家陳先生4.5萬元買斷。拍賣會上,陳先生又以120多萬元自買此畫,將價格炒高。畫作原收藏者朱先生得知此事,指責拍賣公司和陳先生惡意串通,討要畫作。該案經過東城法院調解,最終和解,朱先生支付80萬元,陳先生同意歸還此畫。昨天,朱先生拿回了該畫。去年5月,朱先生委托北京傳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收藏乾隆親筆立軸書畫作品《歲寒三益》。朱先生說,傳是公司沒得到自己同意,就在預展時將畫作以4.5萬元賣給了陳先生。今年5月,朱先生在嘉德春季拍賣會上發現,這幅作品被標價220多萬元出售,委托方是寧波金昌隆公司。據悉,買家陳先生買畫后,再次委托傳是公司將該畫上會拍賣。拍賣會上,陳先生自己舉牌,將價格抬到122萬,自買自賣。隨后,陳先生將該畫賣給了自己任法定代表人的金昌隆公司。朱先生認為,傳是公司、陳先生和金昌隆公司惡意串通,抬高價格。要求法院確認陳先生的行為無效,判令三家返還畫作。傳是公司稱,朱先生委托價為5萬,交易得到了朱先生同意,但傳是公司沒拿出朱先生的簽字確認書。陳先生表示,自己正常買畫,隨后拍賣多少錢是自己的事,與朱先生無關。金昌隆公司也認為,此事與該公司無關。
經法院調解,各方達成和解,陳先生與金昌隆公司返還畫作給朱先生,朱先生給付金昌隆公司80萬。調解結案,意味著法院不需對陳先生行為是否有效做出認定。因該案訴訟期間畫作被法院凍結,達成和解后,法院取消了凍結。昨天,朱先生到嘉德拍賣公司辦理了取畫手續。
來源:《京華時報》
齊白石畫作成常州拍賣會標王
隨著第826件作品敲響成交之槌,“龍城之夏”書畫拍賣會順利落下帷幕。雖然這場大型拍賣會沒有打破常州書畫拍賣會的最高紀錄820萬元,但首次在常州露臉的齊白石“多壽”立軸仍以86.9萬成交價,成為本次拍賣會當之無愧的標王。
篇8
古代貯冰技術雖應用很早,但在漁業生產上很難得到普及。入秋魚類肥美、正當捕撈旺季之時,漁獲數量甚巨,未進入貿易市場、沒有被及時消費的鮮魚如不經加工處理極易腐壞。我國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簡單的魚類加工技術,如將魚用鹽腌制、或將鮮魚曬制成千魚貯藏,“鮑魚之肆”即為咸魚加工工場。發展至明代,由于官方對漁業的重視,漁業生產大為發展,水產加工產品的數量也大大增加、質量越來越好,水產加工工藝趨于多樣化、精致化,飲饌加工工藝更為豐富多彩,這從官府征收的魚課名目中可見一斑,除魚課鈔銀之征外,還有干魚、魚油、魚腺膠、各地魚蚱、魚蚱椒料和香料等本色之征。時至清代后期,漁獲物的冷藏保鮮漸行,尤其是冰廠漸多以后,原多只用于進貢皇家的冷藏廠逐漸推廣。清代末期,又從海外引進水產品裝罐加工技術。另外,人們對非食用類的副產品也予以加工利用,做到物盡其用。
一、傳統加工
1、腌制、糟制
腌糟魚主要有魚蚱,魚蚱制作的歷史十分悠久。制作魚蚱及魚醬等法早見于《齊民要術》,至宋代技藝益高。據載有玉版蚱(即鰉魚蚱)、鱘魚蚱、荷包蚱、銀魚鲊、蟹蚱等十余種。南人以魚為蚱技藝極高,有“經十年而不壞者”。魚蚱封藏時間越長,質量愈佳而愈為人珍愛。不同的加工方法制品不同,如飯蚱、裹蚱、荷葉蚱等。據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記載,上乘蚱品,選用何種原料,都有講究,封藏方法和現在腌制咸菜極為相似。
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于一帶均盛行魚蚱制作,如湖廣一帶、安徽安慶地區及太湖流域均有生產。據史料記載,明代湖廣一帶還有專門從事魚蚱加工的專業匠戶——鲊戶。湖廣每年要向朝廷進貢各種魚類加工特產如鱘魚蚱、鰉魚蚱、鯉魚蚱、醬子蚱幾小桶,估價銀多少,加上桶柜物件、箍桶水竹、委官盤纏、蚱戶盤纏銀等共331兩,遞年詳委首領官一員于先一年四月以里如法造辦,侯次年帶領“蚱戶二名”進京朝貢。(2)可見湖廣水鄉這種蚱戶不在少數,隨同進京當差獻技者當乃其中手藝最為嫻熟之人。湖廣地區自成化年間始進貢魚蚱,其后蚱貢之征終明一代未稍寬,漁民負擔愈來愈沉重。
明清時期,魚蚱制作工藝較以前更趨精致。如太湖地區荷包齚的制作,據民國《吳縣志》卷51《物產二》轉錄《蔡寬夫時話》云:“吳中作蚱,多就溪池中蓮葉包為之,后數日取食,比瓶中者氣味特妙。”前志又載,“鄉間取大魚切作片,用米屑、荷葉三數重包之,謂之荷包?!钡朔ú⒉皇侵苯釉诤商吝呏谱鳌E紶栆灿杏镁庾黩普?,直接在荷塘邊用池中荷葉包裹,“數刻可供饈”;但因“荷葉性惡膩,多作能害荷”。史料記載中多見以紅曲之類制作魚蚱者多,如武昌地區之魚蚱,其制法“以魚為之,或拌以蘿葡、或拌以紅曲”(3)。又如安慶地區之魚蚱“以紅曲釀之,可生食”(4)。
長江中下游地區制作魚蚱,所用原料多采用鱘鰉魚。這主要是因為鱘鰉魚之骨松脆、肉質細嫩,最適于制鲊,故多被選用.清康熙吳縣人沈朝初有《憶江南》一詞云:“蘇州好,密蠟拖油鱘骨蚱。”又如康熙十四年《安慶府志》卷5《物產》記載,“鳣魚似龍,長丈余,大者千余斤。江東呼為鰉魚,亦曰王魚……可作蚱,骨松脆,皮亦肥美”;該地區之“貨類”即出產的商品中就有魚蚱,“懷寧用鱘鰉、桐城用青魚?!?/p>
腌糟制魚除上述制作工藝較復雜的魚蚱外,還有較簡單的直接用鹽藏法防腐之腌魚。鹽藏法又可分為二種,一種為鹽水漬法,即將魚類浸漬于食鹽水中,藉以防腐;另一種為鹽漬法,即用食鹽遍擦于魚體,然后重重疊于木桶等裝盛器具中,盛器底面也撤布食鹽。后一種方法保存時間較為長久。應用這二種方法所貯藏之魚,魚體中保持著相當之咸味??梢哉f,以鹽藏法保存魚貨為應用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因其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惟其保存時間不如魚蚱長久,但魚蚱保存必須密封,否則易變味。
2、干制
將魚制作成魚干以長期收藏是一種十分常見、應用普遍的傳統加工方法,其制作歷史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時代即有這種魚類加工方法,干制之魚稱[魚+肅],或稱臘魚、魚臘。長江中下游地區各鄉村至今仍多采用這種加工方法。干制法按干燥熱源可分為晾制和薰制二種,“干制法者,或用日曬或用火焙,務使魚體中之水分完全蒸散”;按是否先用鹽漬又可分為素干和鹽干二種,“其用淡水冼凈后而干燥者曰素干品,魚體用水煮熟,然后千燥者日煮干品,經鹽水一度之侵漬,再用淡水洗凈而干燥者曰鹽干品”(5)。將魚體抹鹽及干燥其所含之水分都是防止細菌的侵入而使魚體腐敗難食。
晾制法:一般來說,在氣溫較高、陽光充足的夏秋季節多采用晾制法制作干魚。因此,捕撈盛期在夏秋季的各種魚類也就多采用此法加工。晾制魚干法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均多用之,如湖廣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等地都有魚干制作,只是規模大小不同、產量多少不一而已。
明代湖廣常德府“多干魚。鹽魚日干,貨于四方,頗以為珍。各縣俱出,而沅江尤多”(6),由此可知,其加工工藝乃先用鹽涂抹,然后在太陽下曝曬至干。又如明代岳州府華容縣加工干魚,“商人烘曝,貿易遍江淮間”(7),可見加工工藝既用煙熏,又用日曬。由此二例可知湖廣岳州、常德二府干魚加工產品數量之多。不單此:府,湖廣其它府州肯定同樣如此,如在湖北有大量中小型淺水湖,魚利豐富的府州,其干魚制作規模當較湖南岳州、常德等府州更甚。如武昌縣“有白魚,即陽鱭,肉白可為餅”(8),即剔除魚刺以后壓制晾干成魚餅者。
在安義宿松地區,“銀魚一種為吾邑特產,捕取后向日光曬晾干潔,用布袋裝置?!送馊粑r米一種亦所出甚多,蝦米者取鮮蝦蒸煮旋即曬干去甲存肉即謂之蝦米”,其地制作銀魚干及蝦米都是利用日光晾;“販干魚之商人先將鮮魚收買”,然后“以鹽水腌透,就日光曬干”(9),營干魚販運之商人亦采用晾制法制作魚干販賣。
太湖流域亦用日光晾曬銀魚干、鱭魚干、螳螂子等。同治《蘇州府志》卷20《物產》記載:“鮆魚,出太湖,一名刀魚,俗呼為刀鱭,別于江產也,出常熟海道者尤大,四五月取其子曝干名螳螂子;小者曰黃尾鮆,[魚+肅]之可致遠;銀魚,出太湖,色白,無鱗,[魚+肅]之可致遠?!彼^“[魚+肅]之”,即壓制曬干。魚卵又稱魚子,所謂螳螂子即取鱭魚之子曬成干。又如《太湖備考》卷六《物產》記載:“觜魚,一名刀魚,俗呼為刀鱭,又名湖鱭,別于江產也;一種小者各梅鱭,漁人[魚+肅]之以鬻”;“銀魚,鳙之可以致遠”。兩種所記大體類似,也就是說整個太湖流域基本上都是這種情形。日本人山本田芳1885年撰寫的《清國水產辨鮮》中記載:“鱭魚在江蘇長江年產五百萬斤,干鱭魚年產約十五萬斤運銷各地?!?/p>
沿海的川沙地區“制造魚干,亦第用鹽曬”,“堪供食品之需”(10)。
晾制干魚除上述先用食鹽涂抹,然后利用日光曬干的鹽干品外,也有不用鹽抹而直接曬干者。據張耒《明道雜志》記載,早在宋時期,在漢陽武昌一帶即有一種“淡魚”,其法將數累千百之魚剖開,不加鹽,累曬江岸之上’干后以物壓作鳙載往江西出售。饒州、廣信等地“尤重之”,“雖臭腐可惡而更以為佳”,“若飲食祭享,無淡魚則非盛禮”。一船“淡魚,其值數百千”。此雖為宋時情形,估計明清時期這種產品仍得流傳。又如在安慶的宿松地區,“若鱭魚、靠魚亦系晾干販賣,但無須用鹽腌浸;鱭魚、靠魚之出以夏月為多,故朝出水而夕即晾干,每年販運外出者亦稱大宗”(11)。其制作鱭魚干、靠魚干即充分利用夏日的強烈日光照射而迅速蒸干魚體水分,省卻先用鹽腌浸的一道工序,也使魚干制品的品種更為豐富多樣。
薰制法:在氣溫較低的冬季和多雨水、空氣濕潤的春季,所捕獲的魚類已無條件采用晾制法。在此情形下,人們便采用薰制法加工魚干,即利用煙薰或火焙的方法將魚體所含水分蒸干。如前述明代岳州府華容縣加工干魚,“商人烘曝”,其加工工藝便既用煙熏,又用日曬。薰制品與晾制品之風味完全不同,各地的薰制品又各有地方特色。不過,相比較而言,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利用人工煙薰或火焙的薰制法之規模要遠遠小于利用隨處可采、隨時都有的天然日光晾曬的晾制法,前者之產量也就遠低于后者。然而,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惟其產量較少,則更見其珍貴。
3、副產品加工與利用
除水產品食用加工外,人們也進行一些副產品的加工和利用,如提煉魚油,加工鰾膠,用介殼類水產之甲殼肥田等。提煉魚油以為燃燈之用古以有之,如明人詩云,“八尺長竿一具罾,前船相喚后船應。得魚換米兼沽酒,更取魚油作夜燈”(12)。又如“黃鲴魚及鲹魚腸腹多脂,并可取腸以熬油為燃燈之用,稱為魚油”(13)。此即為漁民充分利用漁獲物,就地取材加工副產品以供日用之需之例。人們在歷史時期也很早利用魚鰾加工螵的膠或魚線膠。加工鰾膠之例如:魚腹中鰾“可作膠,謂之大膠。唐張彥遠云吳中鰾膠采章之用,蓋古畫家取此”(14)??梢姡吝t在唐代,人們已知將魚鰾加工成鰾膠制作“采章”,即類似現代的印章,畫家即有用這種鰾膠采章者。各地區征收魚課中大都有魚線膠之征,可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魚鰾加工成魚線膠極為普遍,政府將其定為一種額征課稅,且大多征收本色。萬歷《大明會典》中明確記載官方征收魚線膠乃為造船之用,即做為一種粘合劑。前文述及蝦米之制作乃將生蝦蒸煮曬干后去甲而成,對其所剝下之蝦甲,人們也予以回收利用,“凡干蝦所去之甲并可買作糞田之用,蝦甲亦名蝦糠”(15)。蝦蟹等水產之殼甲中富含磷元素,因此,可將其甲殼碾碎后用于田地中施肥,是一種很好的磷肥。即使是腌魚后所剩之鹽水,人們也能做到廢物利用,如“腌魚之水謂之滴鹵,可助烹調,并可以供制豆貨食品之用”(16)。更何況在明清二代,食鹽均極為珍貴,官方對食鹽征稅極重,人們就更舍不得輕易丟棄尚可進一步利用的滴鹵之水了。
二、冷藏與裝罐
1、冷藏
冷藏即冰藏,冰藏法最為簡單,即將鮮魚埋藏于天然冰或人造冰中,用以保存魚類短時間之鮮度。用冰藏法使魚類保鮮的技術應用很早,但由于貯冰技術較復雜,在較長時期內其規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冰鮮魚大都限于奴隸主、貴族享用,或為進貢皇家的貢品,而較少應用于大規模的漁業生產。
明清時期已出現較大規模的專業冰廠。明王鏊所修《正德姑蘇志》中有“三伏市上賣涼冰”之語,可見蘇州在明朝已有專業冰廠。清沈德潛所修《元和縣志》記載:“冰窨在葑門外,設窨二十四座……每遇嚴寒,戽水蓄于蕩田。冰既堅,貯之于窨,盛夏需以護魚鮮,并以滌暑?!庇鹊克鳌侗扛琛吩?,“葑溪門外二十四,年年特為海鮮置”,其詩進一步說明該專業冰廠主要是為海產保鮮興辦的??滴醵辍督贤ㄖ尽酚涊d:松江府“每夏初,賈人駕巨舟,群百呼噪網取”黃魚,都是“先于蘇州冰廠市冰以待”。清時,沿海一帶食用冰鮮黃魚已成一種習尚和愛好。清康熙吳縣人沈朝初《憶江南》一詞中就描寫了食冰鮮的盛況:“蘇州好,夏日食冰鮮,石首帶黃荷葉裹,鰣魚似雪柳條穿,到處接鮮船?!毙〈迳先切渭t旗,鳴鑼集市,曰販冰鮮,吳俗最尚此魚,每嘗新時,不惜重價,故有典帳買黃魚的諺語。同治《蘇州府志》卷20《物產》記載,吳地有諺云“楝子花開石首來,笥中被絮舞三臺”,言典賣冬具以買魚也。(17)
明清規模巨大的鰣貢,也是用冰長途護運的。為此,在南京燕子磯建有皇家專備冰窖和魚廠。陸路運輸,按15公里一站,由3000余匹驛騎接力飛奔傳遞,自長江邊至北京1250余公里,限22個(44小時)時辰送達。保鮮的辦法是逐尾用鉛匣盛裝,中間填以冰,潑上濃油密封,再以箬葉遮護。水路,則由快船日夜兼程沿運河北上,船上載冰護航,沿途并設有冰庫,源源不斷補充冰塊,保證貢品到達京城還很新鮮。
明清時期雖已出現較大規模的專業冰廠,但在清代后期以前,其在漁業生產上的應用仍不普遍。專業冰廠仍未大規模普遍興建,冰鮮魚因成本較高、數量少而價值昂貴,上述吳地典賣冬具以買黃魚即為一證。又如同治《蘇州府志》卷20《物產》記載:“石首魚,俗名大黃魚,今惟出海中,味絕珍,夏初則至,吳人以楝花時為候。此時已漸熟,魚多肉敗氣臭,吳人既習慣視之,故有忍臭啖石首之譏。二十年來沿海人家始藏冰,悉收冰養魚遂不敗”??梢?,在清道光以前,沿海藏冰養魚者尚少;至咸豐、同治年間,漁獲物冰藏保鮮法始漸盛。自此之后.冰廠之設漸多,地域亦逐漸推廣普及.民國《川沙縣志》卷5《實業志·漁業及林業》的一段記載清晰地反映了這一變化過程,該志云:“所獲海鮮,近年均用冰制,以便運往遠埠……。冰廠,夏獲魚鮮,須用冰制。向因購自上海,殊形不便。自清宜統元年,周蘭村等集股,在八團北一甲白龍港南,租地建造冰廠一座。年來銷路日廣.在橫沙各漁船,多向購用,獲利頗豐。民國四年,復有人集資設廠,以謀擴張營業。十一年九月,邑人家曾等,又在八團南三甲海灘,股設冰廠,呈準縣知事嚴森出示保護?!?/p>
從這一段史料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其一,清代后期,沿海地區夏季的海洋漁業生產之漁獲物已大都采用冰鎮保鮮;其二,在清宣統元年以前,沿海的川沙及其它地區用冰以藏魚大都尚須向滬鎮上海采購;其三,自清宜統元年以后,沿海各地陸續集資建造冰廠,無須再購自上海,且其營業規模呈擴大趨勢.冰廠之管理亦日益嚴密。
以上即為水產品冰鎮保鮮的大致發展過程,總之,時至清代后期,冰藏保鮮才在漁業生產上得到大規模應用。
2、裝罐
水產品罐裝加工法之應用較以上各種加工方式都要晚??梢哉f是一種“泊來品”,即為海外引進之加工工藝。晚至清代后期,水產品之裝罐加工仍尚少,如沿海的川沙地區“制造魚干,亦第用鹽曬,并無裝罐,堪供食品之需”(18)。但其畢竟隨著國門之開而逐漸走進國人的生活,據民國《寶山縣再續志》卷6《實業志·漁業》記載,“罐詰貯藏之法甚多,適用于國人嗜好之魚類罐詰約有三種”;其一為水漬制,即將生魚處理適當后裝入罐中,注入清水密封、加熱而制;其二為調味制,其法將漁獲物加以醬油、白糖、香料等,先行煮熟后裝罐,加熱殺菌而成;其三為薰炙制,其法將魚類先行適當調理,再經油炙及薰煙工作,然后封罐制成。用第一種方法制作的魚罐頭可用作庖廚中烹調的原料,用后面兩種方法制成的成品可供家庭行旅隨時取食,毋須再行調味。轉貼于 三、飲饌加工
水產品的飲饌加工幾乎同人類史一樣悠久,從有漁獵生產以來,其飲食即包括水產品飲饌加工。水產品飲饌加工的一般方法,早已為人們普遍掌握。如蘇軾{物類相感志}記載,薄荷去魚腥,煮魚羹臨熟人川椒多能去魚腥,用枳實或鳳仙花子煮魚則骨軟等。又如河豚味極美,但有劇毒,宋代時吳人已掌握了一整套河豚的加工方法,對其何部分及何時所捕最毒了如指掌??灼街佟独m世說》、張耒《明道雜志》、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等書對此多記載,如吃河豚的當天不能進服湯藥,因河豚與中藥烏頭、附子相忌。如已中毒,解毒之法有催吐和藥解。催吐系“亟飲穢物”,藥解以龍腦水或至寶丹或橄欖,亦可炒槐花與干燕支(胭脂)等搗成粉末,用水調灌。
飲饌加工可分風味魚品和名特優產品。相對而言,太湖地區的水產飲饌加工工藝較其它地區更為精致?!皡堑禺a魚,吳人善治食品,其來久矣”(19)。民國《吳縣志》卷51《物產二》轉引(隋)《大業雜記》云,吳人作鱸魚干法。“五六月海中取此魚,縷切曬干,盛以瓷瓶,密封泥。欲食開取,以新布裹大盆盛井底,浸久出布.卻水。則敷然散著盤上”;又有以鯉魚為原料所作者,其法亦“出太湖,純以鯉酸為之;一瓶用魚四五百頭,味過鱘鰉?!庇秩缱魉ЮL之法,“以赤尾鯉凈洗去涎,用新水慢火熬濃,去鱗滓,待冷即縷切之,沃之五辛?!保?0)可見,各種魚繪制作從原料的挑選、火候的掌握到佐料的調放都有一系列較復雜的加工工序。飲饌加工在都市中尤為講究,如北宋汴京(即今開封)有因“南人不服北食”而開的南食店。一部分“南人”通曉南饌制作.如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記載,梅圣俞家中的老婢能制作以鯽魚為主要原料的南饌生魚片便是一例。又據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五等書記載,當時的名特優產品有活鱘魚唇割下制作的“魚魂”;以河豚腹內腴白制作的“西施乳”;以及錢塘門外宋五嫂以菰為羹、以鯉鯽為繪的“金羹玉繪”等。
以上所述均為明清以前即有的飲饌加工方法,毫無疑問,其加工工藝必代經流傳并更趨精致。上引民國時期太湖地區的方法對其飲饌加工方式仍有詳細記載即為明證。明人文集中亦有魚類飲饌加工的詳細記載,“吳人制鱸魚蚱、饋子臘,風味甚美,所稱金虀玉繪也。鱸魚肉甚白,雜以香葇花葉.紫綠相間.以回回豆子、一息泥、香杏膩坌之,實珍品也。鲼子魚臘亦然。回回豆子細如榛子肉,味甚美。一息泥如地椒,回回香料也。香杏膩一名八丹杏仁,元人《飲膳正要》多用此料。鲼子魚今京師名鮆鰶魚”(21)??梢娖鋾r鲼子臘這一名饌已從太湖地區傳至京師,且另有別名。詩文歌賦中更多有提及者,如其一云:“日冰解作塊,水落舊痕出洲背。漁翁招搖沉網罟,上客游觀緩裘帶。躍青跳白舉數尾,魴鯉不言羊豕膾。取物還存愛物仁,半釋況乃兼細碎。玉花行看登翠盤,素髫早巳揚清瀨”;其二云:“平湖如席洲若塊,漁子擊水驚魚背。一網數鱗如拾芥,駢頭貫口相縈帶。饔人揮刀飛雪花,座客停餐談玉膾”(22)。清代的專門書籍如《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江浙一帶烹調加工的菜肴,其中有石發、醬石花、石花糕、魚翅、刀魚、鰣魚等多種水產珍品。
除上述的各種名特優產品外,亦有魚雜之類風味產品,“凡腌干魚者必先將鮮魚剖開,去其腹內之腸肚各件謂之魚雜,濱湖產魚之地多取魚雜調煮佐膳,稱美味焉”(23)。明清時期,蝦蟹等類水產的食用加工種類也甚多。蟹類有醬蟹、糟蟹、醉蟹等。加工的秘訣有所謂“雌不犯雄,雄不犯雌”、“酒不犯醬,醬不犯酒”、“蟹必全活,螯足無傷”等。蝦類加工有醉蝦、蝦松、蝦米粉等。
綜上所述,由于明代官方對漁業的重視,漁業生產大為發展。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產加工業頗為發達,水產加工工藝趨于多樣化、精致化。水產加工方式多種多樣,加工數量巨大,加工質量優良,飲饌加工工藝更是豐富多彩、精湛多樣。這從官府征收的魚課名目中可見一斑,除魚課鈔銀之征外,還有干魚、魚油、魚腺膠、各色魚蚱、魚蚱椒料和香料等本色之征。傳統加工方法有腌制、糟制魚蚱,曝曬、晾制、薰制魚干等。時至清代后期,漁獲物的冷藏保鮮漸行,尤其是冰廠漸多以后,以前難以普及,多用于皇家進貢等的冷藏保鮮技術逐漸推廣,清代后期尤為突出。清代未期,又從海外引進水產品裝罐加工技術,罐裝加工數量也迅速上升。此外,人們對各類副產品也予以加工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如提煉魚油,加工鰾膠,用介殼類水產之甲殼肥田等。
注釋:
(1)叢子明、李挺主編《中國漁業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萬歷《湖廣總志》卷21《貢賦志一》。
(3)光緒《武昌縣志》卷3《物產》。
(4)康熙十四年《安慶府志》卷5《物產》。
(5)民國《寶山縣再續志》卷6《實業志·漁業》。
(6)嘉靖《常德府志》卷8《食貨志·物產》。
(7)隆慶《岳州府志》卷11《食貨考》。
(8)光緒《武昌縣志》卷3《物產》。
(9)民國《宿松縣志》卷18《實業志·漁業》。
(10)民國《川沙縣志》卷5《實業志·漁業及林業》。
(11)民國《宿松縣志》卷18《實業志·漁業》。
(12)(明)唐之淳《唐愚士集》卷1《淮上漁者》。四庫1236—528(前為冊序,后為頁序,下同。)
(13)民國《宿松縣志》卷18《實業志·漁業》。
(14)同治《蘇州府志》卷20《物產》。
(15)民國《宿松縣志》卷18《實業志·漁業》。
(16)民國《宿松縣志》卷18《實業志·漁業》。
(17)參考叢子明、李挺主編《中國漁業史》,第67頁。
(18)民國《川沙縣志》卷5《實業志·漁業及林業》.
(19)民國《吳縣志》卷51《物產二》。
(20)乾隆《長洲縣志》卷17《物產》。
(21)(明)楊慎《升庵集》卷69《金虀玉膾》。四庫1270—682。
篇9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在這個豐收的美好季節里,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國慶長假。為使大家能夠安全、文明、健康、充實地度過這個假期,學校特別提醒大家,時時刻刻都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文明健康”的意識。為此,同學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校期間注意事項
1.住宿安全。假期留校的同學,要注意宿舍安全、物品安全。宿舍內不得留宿外來人員;宿舍內除正常用電以外,切忌使用電爐、熱得快、電熱杯等電加熱和電制冷、電炊器具,更不要私接電線;不要在宿舍內存儲易燃、易爆物品,更不要在清理宿舍時焚燒書本、報紙等雜物;外出時要關好門窗,要防止盜竊、搶劫、欺騙等事件的發生。
2.生活安全。假期留校的同學,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安全。要保管好隨身攜帶物品,不要隨意亂放,以防被人順手牽羊;不要將自己的證件等隨意丟放,或輕易借人使用,以免發生意外;要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產生意外;外出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最好結伴而行;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和諧相處,減少摩擦;生病之后應及時就診,以免延誤。
3.網絡文明。假期留校的同學,要合理利用網絡,文明上網,注意身心健康。妥善安排每天的時間,不要在電腦前坐得太久,更不要熬夜上網;不要下載和傳播不良信息;不要沉迷于網絡游戲;注意網絡安全,講求網絡道德。
二、離校期間注意事項
1.往返安全。往返途中,同學們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坐非法運營車輛;時刻注意自身財物安全,防止盜竊;應提高警惕,與陌生人交流要慎重,不要將自己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學校和家庭等相關信息告訴陌生人,以防上當受騙;應避免誤入傳銷等非法組織等。
2.旅途安全。長途旅行的同學應盡量結伴而行,不要單獨出發;參加戶外活動,應先了解安全注意事項,設置好安全救生設施,避免參加危險活動。
3. 崇尚文明。在往返、旅途或在家休假期間,要遵守國家法律,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遵守社會公德,不參加封建迷信xx活動,注意舉止文明。
親愛的同學們,生命如花,安全第一;健康為本,文明至上。希望同學們珍惜時間,妥善安排,度過一個健康快樂、有所收獲的假期!
篇10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3號,《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已經于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國務院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作出如下修改:將第二條修改為:“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節,放假3天(農歷除夕、正月初
一、初二);(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歷端午當日);(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歷中秋當日);(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边@標志著通過漸進式的制度變遷模式推出了新的休假制度。與此前的黃金周放假制度相比,新的假期制度有如下特點:
(1)比舊假期制度增加了1天假期。舊假期制度為春節、五
一、國慶各3天,新年1天,總共為10天,新假期制度為春節、國慶各3天,清明、五
一、端午、中秋、新年各1天,總共為11天。
(2)7天的長假減少,3天的長周末(小黃金周)增加。根據新的辦法,從2008年起,保留“十一”、春節兩個黃金周不變,但將春節放假第一天提前至除夕,縮短現行的“五一”黃金周,將其法定假日由原來的3天減為1天,將其分配給清明、端午、中秋3個傳統節日,確定其為國家法定假日,放假1天。今后“五一”、清明、端午、中秋、新年5個假日1天的假期,可就近結合雙休日,分別湊成一個長周末假期,加上“十一”和春節,共同構成我國的5個3天的長周末(小黃金周)和2個7天的黃金周假日體系。
2新的假期制度對旅游業的影響
旅游消費需求的實現,受到收入水平等多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其中閑暇時間是影響人們旅游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業的發展與人們享有的閑暇時間密切相關,因而休假制度的變革所帶來的閑暇時間變化,必然會對旅游業及其相關企業產生較大影響。新的假期制度“2個7天長假、5個3天小長假”的假日模式,將調整公民的旅游消費行為,對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1)延長了假期,分散了出游時間,有利于緩解景區資源、環境和接待壓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從2008年放假的時間來看(見表1),新假期制度長假和長周末形成的大小旅游高峰次數增多,旅游時間分散在1年的7個月里,一定程度上緩解黃金周旅游“井噴”現象,均衡了淡旺季的客源分布,削峰填谷,緩解了長期以來長假集中消費帶來的不利影響,也保證了旅游服務質量的提高。
(2)長線旅游受到限制,短線旅游急劇升溫,中線旅游將穩步上升。新的假期制度將“五一”長假改為長周末,由于時間的關系,許多人取消了“五一”長距離旅游的計劃,取而代之的是短線旅游。各旅行社也紛紛推出短線旅游產品,一時間,短線旅游將成為市場主流。當然,隨著旅游交通的快速發展與旅游區之間聯動的加強,中線旅游會呈上升之勢。
(3)團體包價旅游減少,自駕車游迅猛增加。長線旅游目的地較遠,游客對目的地情況不熟悉,對出境游、長途國內游以及不靠近主流客源市場的邊遠地區的旅游往往通過旅行社團體包價旅游的形式實現?!拔逡弧遍L假的取消將在一定程度上對以旅游團隊為主要客源支撐的山水和文化資源型觀光景區和相關旅游企業帶來一定的沖擊。短線旅游目的地一般為城市游憩類的市民公園、市郊休閑度假等景區(點),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情況較為熟悉,在當前公路交通發達的形式下,短線旅游以散客汽車旅游為主,特別是自駕車游發展迅猛。
(4)旅游產品多樣化。新的假期制度中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使假日旅游變得更具民族特色,形式更加多樣化了。以重慶為例,3天清明小長假,廣大游客除了緬懷先烈、祭祀、掃墓(紅色旅游)外,祭祀旅游新方式悄然浮出。重慶市旅游局相關人士稱,從假期的統計情況看,第一個清明節“小長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祭祀旅游。游客們基本都選擇第一天去相關地方緬懷先烈、祭祀、掃墓,后兩天旅游、度假、休閑。在祭祀等傳統活動的帶動下,休閑、度假旅游等收獲頗豐。在重慶酉陽,大部分游客先選擇在趙世炎故居瞻仰烈士,祭奠革命英烈,然后紛紛走進土家山寨品嘗桃花酒、土家飯,或是進入桃花源賞花踏青,零距離感受土家苗寨的民風民俗和優美的自然山水。因此,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民俗生態游、祭祀游成為清明旅游熱點,四大特色旅游共同帶出清明旅游熱潮。此外,即將來臨的端午節與中秋節將迎來更具民族特色的端午故里賽龍舟、吃粽籽,中秋節團圓賞月、吃月餅等體驗性民俗旅游活動。
(5)5~7天的長線旅游“井噴”現象更加明顯。“黃金周”休假制度實施以來,給中國旅游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帶來了中國旅游經濟的空前繁榮。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已經習慣了長期以來的休假時間方式,7天長假給了他們遠走他鄉感受異地風情和探親訪友的機會,給了在遠方工作的人們回家團圓的充足時間。根據近年來黃金周交通、旅游服務愈加擁擠的數據統計形勢顯示,減少“五一”兩天的法定假期(即取消了“五一”黃金周長假),必然造成“春節”黃金周和“國慶”黃金周旅客流量的空前膨脹,從而給交通、旅游服務接待帶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6)新的假期制度對旅游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第一,新假期制度給旅行社業整體帶來靈活經營的自主性。從旅游產業鏈角度看,旅行社可以不再受制于高峰時期旅游供應鏈上下游的住宿、交通等供應緊張的情況,可以實現更加靈活自主的經營;從旅行社內部經營講,“五一”長假取消后,旅行社必須重新開發組織小長假旅游線路和產品,增加了經營成本,但帶薪休假的實施,將使人們的出游計劃更為靈活,模糊了旅行社全年經營的淡旺季的分界。第二,小型旅行社受沖擊較大,或可催生垂直銷售模式的形成。對于小型旅行社來講,新產品開發和不斷增加的散客對服務質量的高要求,直接導致經營成本的增加,在此壓力背景下將進一步催生小型旅行社打專一的攻堅戰,針對特定市場走特色化、精細化道路。而承受不了這種壓力的可能發生經營模式的轉變,即小型旅行社逐漸走向依賴大型旅游批發商的實力、走分銷和的經營之路,促進旅行社業垂直銷售模式的全面形成。第三,第三方旅游服務提供商以個性快捷的優勢將分得自助游的更多份額。小長假與散客的增加,增加了游客對自助旅游的選擇與需求。以“去哪兒”旅游垂直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新興業態以及以攜程、藝龍為代表的第三方旅游服務供應商,為自助游的消費者建立了更為全面、直接、便捷的在線旅游服務采購信息平臺,在線決策與預訂將會因為更加契合旅游產品自助消費模式,而分得更多自助游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