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廉頗列傳范文
時間:2023-03-20 00:33: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藺相如廉頗列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廉頗藺相如列傳;“必”字;解釋
1.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教材對例句中“必”字的注解為:“【必】一定,實在?!?/p>
教參對這兩個句子的翻譯是:
1.如果大王實在無人可派,臣愿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
2.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按照教材的注解和教參的翻譯,“必”字解釋為“一定,實在”。這樣解釋似乎也能講通,但經不起推敲?!巴醣責o人”解釋為“大王一定沒有人”或“大王實在沒有人”很不妥。因為,從客觀上講,大王一定沒有人可以派遣或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遣都是不合乎情理的。趙王作為一國之君,怎么可能連一個使者都派不出?對于國君而言,派一個使者是一句話的事,根本不存在“一定沒有人”或“實在沒有人”的問題。而且,聯系上下文語境看,藺相如又是如何知道“大王一定沒有人可派”或“實在沒有人可派”呢?而且,按照教參的翻譯,藺相如當著趙王的面說趙國“一定沒有人可使秦”或“實在沒有人可使秦”,其中多少含有一些大王手下無人之意,其對趙王及趙國的輕視與不敬顯而易見。我們認為藺相如是一個聰明的人,斷不至于在趙王面前失禮。可見,教材和教參把“必”解釋為“一定,實在”在情理上是講不通的。然而,教材和教參對兩個“必”字的解釋雖不合乎情理,但也不乏依據。查閱楊伯峻、田樹生兩位先生編著的《文言常用虛詞》一書,該書對“必”字的意義和用法就有這樣的解釋:
“必”表示意志堅決和對事實或情況的肯定。可譯成“必定”“一定要”“堅決”。如:
1.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清稗類鈔?馮婉貞勝英人于謝莊》)――我必定盡我的力量來拯救我們的村莊。
2.(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毕嗳缏劊豢吓c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揚言道:“我碰見相如必定羞辱他?!毕嗳缏犝f,不肯和他會面。
3.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同上)――大王一定要逼我,我的腦袋現在和寶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
4.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保ㄍ希┄D―藺相如說:“大王實在找不到人,我愿捧著寶璧去出使?!?/p>
5.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漢書?宣帝紀贊》)――漢宣帝治理國家,獎賞守信用,堅決執行刑罰。
楊伯峻先生的解釋作為一家之言,很有影響。但我們認為任何一家的解釋都不能脫離實際,都不能違背情理。就楊伯峻先生所列的5個例句而言,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難看出,5個例句中“必”字的意義和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至少可以分為兩類:1、2、5句為一類,“必”字可以譯為“一定”“堅決”;3、4句為一類,“必”字可譯為“如果”“假如”,表示假設。在3、4句中,“必”字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設,后一句是假設的結果。在1、2、5句中,“必”字用在單句中,不表示假設,只表示修飾。楊伯峻先生不加區別地把它們籠統地歸為一類是很不妥的。
我們又查閱了其他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對《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兩個“必”字的解釋均與教材和教參的解釋不同,也與楊伯峻先生的解釋不同。
【辨】“必”字有時還可表示假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句中的“必”作“如果”解,但仍是副詞,修飾“無”字。 ――《中學文言虛詞手冊》(張家璇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第7頁)
篇2
的確,大將軍廉頗在攻打燕、齊、魏等弱小國家時,可謂是戰功赫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自己也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的功勞可謂不小,如公元前283年,廉頗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威鎮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被封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的官階)。公元前278年,廉頗又率軍攻打齊國,破其一軍。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公元前251年,廉頗率軍攻燕,大破燕兵,拜官相國,受封為信平君。可以說面對這幾個弱小的國家,廉頗率軍征戰,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而那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正在著力南下,秦軍主力正在巴蜀進攻楚國,無暇他及,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恰恰利用了當時的有利形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最終迫使秦王交還和氏璧,試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尚且能夠如此,更何況是一員大將呢?而且,當時的趙國與秦國以外的周圍國家相比尚屬強大,所以廉頗打了一些勝仗,可以說不足為奇。
我們再來看看廉頗面對主要的敵人秦國吧,是不是也是百戰百勝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而此時趙國的大將軍正是廉頗。后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面對這一情況,廉頗只有固壘堅守,如是三年,終無良策破敵。后秦行反間計,大敗趙軍于長平,坑趙兵四十余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亦記載,秦伐韓,軍于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庇终贅烦硕鴨栄桑瑯烦藢θ缌H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于穴中,將勇者勝?!壁w王于是令趙奢率軍,救韓國。后“趙奢縱兵擊秦師,秦師大敗,解閼與而還。”同樣是“道遠險狹”,在趙奢看來是勝利的條件,而在廉頗看來卻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強大的秦軍面前,畏懼不前的廉頗和有勇有謀的趙奢對比是多麼鮮明呀!
篇3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p>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例句:這些書我看過之后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圍魏救趙
讀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F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p>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例句: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薦
讀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p>
近義詞:自告奮勇
反義詞:自慚形穢
例句:學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剛毛遂自薦。
4、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 方責罰。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p>
近義詞:幡然悔悟
反義詞:死不悔改
篇4
It made the combat hero, Lian Po disgruntled very much. He intended that he would humiliate Lin Xiangru every time he met him. But Lin Xiangru always avoided him.
Once when Lin was out in his official carriage and just saw the Lian's carriage in the front, Lin ordered his men to swerve out of the way. All the Lin's retinue were very angry and asked: "Your official post is higher than Lian,whyareyousoafraidof him?"ThenLin explained: "You see, even the strong State of Qin, I am not afraid. Why should I be afraid of Lian? The State of Qin dares not to attack our state only because there are Lian Po and me in our country.If we can't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very well, Qin will seize the chance to attack us at once. I always make concessions, just for our state interest first."
When Lian Po heard this, he was deeply moved and ashamed. Then he carried a thorny stick on his bare back and went to Lin's home asking Lin to forgive and punish him. Since then they became intimate friends and safeguarded their state together.
As the history calls i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minister of the state."
Now we use it to describe that one admits his mistakes and makes a formal apology to the other.
此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智斗秦王,使玉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官居廉頗大將軍之上。
久立戰功的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但藺相如處處避讓廉頗。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避開。藺相如手下人便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都非常生氣,有的還問他:“你的官位比他還高,為什么反倒怕他?”可藺相如對他們解釋道:“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頗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強橫的秦國所以不敢對我們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如果我們不能和睦相處,秦國就會趁機侵占趙國。我對廉將軍避讓,是要把國家安危放在前頭?!?/p>
此事傳到廉頗耳中,深為感動,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背上綁上荊杖,到藺相如家中請罪。
篇5
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為以何知之。以:憑借,何以知之的意思是憑借什么知道?何是介詞以的賓語,所以這句話是賓語前置句。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節選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趙王問:“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繆賢回答說:“微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勸阻我不要去,問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說“情愿跟您交個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一、判斷句式
文言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而進行判斷,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判斷
此為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表示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其中“……者也”中“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也”是語氣詞,表示加強肯定語氣。例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④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副詞“乃、則、即、皆、固、誠”和判斷詞“為、是、非”等表判斷
其中,“是”在文言文中一般為指示代詞,而非判斷詞,應特別注意;謂語前加否定副詞“非”的判斷句是判斷否定句。例如: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韓愈《師說》)
3.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直接由名詞對名詞進行判斷。例如:
①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判斷句并不表示判斷。這些特例有:①用判斷句表比喻,如:夫魯,齊之唇也(《左傳》);②用判斷句表因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用判斷句表復雜的內容,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二、否定句
文言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例如:
①距關,毋內諸侯。(司馬遷《鴻門宴》)
②登高而呼,臂非加長也。(荀子《勸學》)
三、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賓語也跟在現代漢語里一樣,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在一定條件下,為了強調賓語,也將其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句中常出現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例如:
①大王來何操??搖(司馬遷《鴻門宴》)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可以無條件地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一言以蔽之”等。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中,一般必須有否定詞如“不、未、毋、無、莫、弗”等。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經?碩鼠》)
值得注意的是,“相”表動作行為趨向于一方(有指代作用)作賓語時,即使不是否定句,也要放在動詞前面。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同樣,“見”表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也要前置,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見諒”等。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之”“是”只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來加強語氣,無其他實際意義。(也有人認為“之”“是”是代詞,復指前面的賓語)例如: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唯命是從、唯利是圖。
(二)主謂倒裝
1.表感嘆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表疑問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三)定語后置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3.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介詞(于、乎、以)結構作狀語后置
①言于鄭伯曰。(《燭之武退秦師》)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荀子《勸學》)
③張良具告以事。(司馬遷《鴻門宴》)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意思。省略句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包括承前省(承前面的主語省略)、蒙后省(呼應下文省略)、對話省(在對話中省略)和自述省。例如:
①天下云集響應,(天下)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②(扁鵲)居十日,扁鵲復見。(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③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保ㄋ抉R遷《鴻門宴》)
④(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序》)
2.省略謂語
在特定情況下,謂語也可承前省、蒙后省和對話省。例如:
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②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省略賓語
省略賓語分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兩種情況。例如:
①急擊(之,代沛公)勿失(之,代機會)。(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豎子不足與(之,代項羽)謀?。ㄋ抉R遷《鴻門宴》)
4.省略兼詞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藺相如)歸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省略介詞“于”“以”
①今以鐘罄置(于)水中。(蘇軾《石鐘山記》)
②賜之(以)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五、疑問句式
在古代漢語中,疑問句一般借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的幫助而發出疑問,但有時也不用疑問詞。疑問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疑問代詞(誰、何、曷、胡、安、孰、焉、奚等)的
①誰為哀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2.用疑問語氣詞(乎、歟、耶、哉、諸、邪等)的
①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
②壯士,能復飲乎?(司馬遷《鴻門宴》)
3.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全用
①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又安敢毒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4.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全不用
①然天子讀書有幾?(袁枚《黃生借書說》)
②倘汝有靈,可能告我?(袁枚《祭妹文》)
5.不用疑問詞,而用否定詞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被動句式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即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被動句主要分有標志的被動句和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一)有標志的被動句
1.用“……于……”“……受……于……”表被動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如:
①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見”“見……于……”表被動
在動詞前加“見”字表被動,有時動詞后面再加上“于”字,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需要注意的是,與“見”表被動的形式很相近的,諸如“見諒”“見教”等句式中的“見”,是指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不表被動。
3.用“為”“為……所……”“……為所……”表被動
“為”讀wèi,介詞,在這里起引出動作的主動者的作用。例如:
①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4.用“被”表被動
直接采用介詞“被”表示被動,和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意思一樣,但是這種情況在古文中比較少見。例如:
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二)無標志的被動句
又叫意念被動句,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其實就表被動。例如:
①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琵琶行》)
②戍卒叫,函谷舉。(杜牧《阿房宮賦》)
七、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虛詞與虛詞或實詞配合,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又叫凝固結構)。固定句式一般具有穩定的整體意義,翻譯時不宜拆開理解。常見的固定句式有四種:
1.表陳述或判斷的句式有:所以(……的原因);有所(有什么……),無所(沒有什么……);有以(有什么可用來),無以(沒有什么可用來);之謂、之謂也(說的就是……啊)。
2.表委婉的句式有:得無……乎(耶、邪)(該不會……吧);無(毋)乃……乎(恐怕……吧)。
3.表反問或疑問的句式有:不亦……乎(不是……嗎);何(安、奚、惡)……為、何以……為(還用……做什么);如(奈、若)……何(把……怎么樣),何如、何若(怎么樣);豈……哉(歟、乎、乎哉)(難道……嗎);(其)庸……乎(難道……嗎)。
篇7
一、官職用語
1.薦舉
征:征召。例被征,適大病,不能行。(《譚嗣同》)
舉:舉薦、推舉。舉孝廉不行。(《張衡傳》)
辟:征召。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召:征召。累召不應。(《張衡傳》)
銓:銓選、選拔。而翁長銓。(《記王忠肅公翱事》)
策:策試。嘗后策孝廉。(《孟嘗傳》)
薦:推薦、舉薦。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曰。(《孟嘗傳》)
衡:選拔。汝若居銓衡。(《吳隱之傳》)
選:推選。選廣為少傅。(《疏廣傳》)
進:引薦、進薦。古之君子進人以禮。(《向雄傳》)
2.授職
拜:授給官職。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除:授官。予除右丞相兼樞秘史。(《〈指南錄〉后序》)
授:授官、任命。授郟城尉。(《桑懌傳》)
封:封賜、封授。后以軍功封定陽子。(《王羆列傳》)
補:補任。愿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后》)
3.升職
擢:提升?;噬铣钠非溷曑姍C章京。(《譚嗣同》)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陟:提拔、提升。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4.降職
黜(絀):罷免官職。屈原既絀。(《屈原列傳》)
謫:貶職。是夕始覺有貶謫意。(《琵琶行》)
左遷:貶官、降職。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罷:罷免。于是悔而罷之。(《陳思王植傳》)
削:削免。免官削爵。(《漢書》)
貶:降職。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5.調動
調:調動。婿竟不調。(《記王忠肅公翱事》)
改:改任。后公改兩廣。(《記王忠肅公翱事》)
轉:轉任、改任。再轉復為太史令。(《張衡傳》)
徙:調職、調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出:調出、出外。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放:被委派。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譚嗣同》)
移:移任、轉任。移澠池尉。(《桑懌傳》)
6.到任
下車:官吏初到任。衡下車,治威嚴。(《張衡傳》)
視事: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張衡傳》)
就:就任。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到官:官員到任。嘗到官,革易前弊。(《孟嘗傳》)
仕:做官。仕郡為戶曹史。(《孟嘗傳》)
宦:做官。世之仕宦于南。(《許逖傳》)
7.代職
行:官職。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曹彰傳》)
署:。署南平教諭。(《海瑞傳》)
8.主政
知:主持、執掌。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
用事:執政、主事。趙太后新用事。(《觸龍說趙太后》)
鈐轄:管轄、管束,荊南鈐轄北路兵馬。(《許逖傳》)
9.離任
乞骸骨:年老請求辭職。上書乞骸骨。(《張衡傳》)
致仕:官員由于年老或健康原因而退休。退而致仕。(《公羊傳》)
10.其他
右:上。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撫:巡撫。以大中丞撫吳者乃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曹:官署。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弄臣:帝王親近狎玩之臣。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司:官吏的通稱。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
博士:國子監的老師。有司業、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
謚:謚號。贈謚美顯。(《五人墓碑記》)
秩:官吏的俸祿。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東大儒。(《隋書》)
二、審決用語
1.訪察
訪:查訪、尋訪。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孟嘗傳》)
按:查究。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尋察:考察、探察。郡不加尋察。(《孟嘗傳》)
2.拘捕
禁:囚禁。事若不盡,應須禁者。(《循吏傳》)
囹圄:監獄。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循吏傳》)
縶:拘禁、拘系。南冠而縶者誰也。(《左傳》)
系:囚系、囚禁。又以少譴系雄于獄。(《向雄傳》)
收:逮捕、拘押。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張衡傳》)
縲紲:囚禁,也指監獄。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報任安書》)
3.審理
訊:審訊。側坐訊問。(《循吏傳》)
理:處理。終日連夕,對之理事。(《循吏傳》)
驗:驗證。因露坐牢側,親自驗問。(《循吏傳》)
問:審訊。按問其家無少貸。(《海瑞傳》)
推:審理。敕御史薛季昶推之。(《徐有功傳》)
案:審問。景帝召田叔案梁。(《田叔列傳》)
勘:審訊、問罪。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冤》)
鞠:審訊、審問。不經鞠實,不宜輕用刑。(《李朝隱傳》)
4.判決
坐:判罪、定罪。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陳思王植傳》)
論:判罪。御史論死八人。(《李信圭傳》)
當:判罪。當高罪死。(《蒙恬列傳》)
決:判決。決斷咸盡,方還大廳。(《循吏傳》)
刑:處罰、懲罰。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5.量刑
黥:墨刑。刑斷其兩足黥之。(《孫子吳起列傳》)
放:放逐。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笞:鞭笞、笞打。君捕其甚者笞之。(《許逖傳》)
徒:罰服勞役。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權善才傳》)
流:流放。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權善才傳》)
放:流放。敕減死,放于嶺南。(《徐有功傳》)
發(配):發配、充軍。余經秋審,皆減等發配。(《獄中雜記》)
6.寬赦
赦:赦免。子茍赦越國之罪。(《勾踐滅吳》)
宥:寬恕、寬宥。不赦死,不宥刑。(《韓非子》)
貸:寬恕、寬免。按問其家無少貸。(《海瑞傳》)
原:赦免。俄而有詔原之。(《晉書》)
貰:赦免。乃貰之,以為刺奸將軍。(《資治通鑒》)
7.其它
譖:說壞話誣陷人。乃譖元忠與戩私議(《資治通鑒》)
誣:誣陷。乃誣婦厭苦供養。(《孟嘗傳》)
羅:羅織。輒羅告其主,以求官賞。(《徐有功傳》)
枉:冤屈、冤枉。嘗先知枉狀。(《孟嘗傳》)
訟:①訴訟,打官司。列訟縣庭。(《孟嘗傳》)②控告。訟王取其財物百余人。(《田叔列傳》)
諍:爭論、爭辯。后有欲諍訟者(《循吏傳》)
贖:抵償刑罰。恃法得贖。(《許逖傳》)
縛:捆綁。即推仆地縛之。(《桑懌傳》)
誅:殺。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
戮:殺戮。宜戮訟者,以謝冤魂。(《孟嘗傳》)
繩墨:法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報任安書》)
東市:刑場。卿哭王經于東市。(《向雄傳》)
三、賦稅用語
1.收成
登:莊稼成熟。谷稼以登。(《孟嘗傳》)
兇:收成不好。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桑懌傳》)
廩:糧倉。倉廩實而知禮節。(《論積貯疏》)
穰:莊稼豐收。世之有饑穰。(《論積貯疏》)
2.賦稅
征:①賦稅。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李信圭傳》)②征稅。例州計戶征租。(《蘇瓊傳》)
斂:征收。今上征斂于富人。(《韓非子》)
賦:賦稅。省刑罰,薄賦斂。(《管子》)
課:征收賦稅。始課南徐州僑民稅。(《孝武帝本紀》)
輸:繳納賦稅。民代輸租者六十年。(《李信圭傳》)
貸:①借出。復欲推其貸粟。(《蘇瓊傳》)②借入。假貸無所得。(《主父偃傳》)
四、賑濟用語
絕食:斷糧。人災,絕食者千余家。(《蘇瓊傳》)
糴:買糧。貿糴糧食。(《孟嘗傳》)
糶:賣糧。五月糶新谷。(《詠田家》)
餒:饑餓。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蘇瓊傳》)
餓殍:餓死的人。民有饑色,野有餓殍。(《孟子》)
恤:救濟、周濟。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賑:周濟、賑濟。其余悉分賑親族。(《吳隱之傳》)
五、禮儀用語
覲:見皇帝。乃扶病覲見。(《譚嗣同》)
謁:拜見。生以鄉人子謁余。(《送東陽馬生序》)
詣:到……去。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赤壁之戰》)
引: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读H藺相如列傳》)
錫(賜):賜給。常蒙優錫顯贈。(《吳隱之傳》)
六、進言用語
白:告訴、稟告。便可白公姥。(《孔雀東南飛》)
啟:告訴、稟告。上堂啟阿母。(《孔雀東南飛》)
刺:指責。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謗譏:指責別人過錯,可用于中性。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諫:規勸。上書諫寡人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委婉地規勸。因以諷諫。(《張衡傳》)
劾:彈劾。即如前年胡景桂參劾魏帥一事。(《譚嗣同》)
疏:奏疏。諫太宗十思疏。
諭:告訴。方召其親戚而諭之。(《循吏傳》)
七、操行用語
孝:孝順。事母孝謹。(《吳隱之傳》)
謹:恭謹。其孝謹聞于其族。(《許逖傳》)
信:信用。其信義著于其友。(《許逖傳》)
悌:敬愛兄長。孝悌潔敬猶為不替。(《吳隱之傳》)
敏:聰敏、聰明。好禮恭謹,敏而有辭。(《疏廣傳》)
篇8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概括和分析 語文活動 能力生成 素養形成
一、2012年至2016年課標卷第6題考什么
先看近五年全國課標Ⅰ卷文言文的選文,2012年的選文是《宋史?蕭燧傳》,2013年的選文是《明史?馬文升傳》,2014年的選文是《明史?韓文傳》,2015年的選文是《宋史?孫傅傳》,2016年的選文是《宋史?曾公亮傳》。試卷選文都是正史中的人物傳記,朝代集中在宋代、明代。再看第6題考什么:近五年的第6題題干表述都是“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從題干可知,考核目標是“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考分析綜合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是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的能力,在理解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能力層級,能力層級為C級。再具體看“概括和分析”:高考文言文傳記的閱讀材料會描述和評價關涉傳主的事6至10件,而命題者會把6至10件事分為4方面作為切入點,用A.B.C.D四個選項對4個方面的事件進行概括和分析,而這四個選項根據事件內容一般會從傳主的行為事跡、性格品行、作者對傳主的情感態度(評價)方面設題。如2016年課標Ⅰ卷第6題A.B.C三個選項是從傳主曾公亮的行為事跡方面進行的概括和分析,D選項是從作者對傳主曾公亮的情感態度(評價)方面進行的概括和分析;又如2015年課標Ⅰ卷第6題B選項是從傳主來護兒的行為事跡方面進行的概括和分析,C選項是對傳主來護兒性格品行方面進行的概括和分析,A.D選項是從作者對傳主來護兒的情感態度(評價)方面進行的概括和分析。綜合近五年課標卷第6題所考的概括和分析,就是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篩選文中的信息,概括事件要點,概括事件中心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然后通過對事件的分析支撐概括的內容??碱}考什么,是對課程內容的反映,是對教學內容的檢測,概括和分析能力和素養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語文活動培養和生成,所以文言文教學不可忽略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當下文言文教學現狀如何呢?
二、文言文教學現狀
直面當下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有“言”無“文”、重“言”輕“文”、“言”“文”割裂的事實,教學過程就是文言實詞、虛詞的意思及用法解釋,就是文言句式的語法辨析,就是句子的翻譯。文言文閱讀教學課上成了古代漢語詞義解釋課,上成了文言特殊句式和一般句式的對比辨析課,上成了整篇課文的句句翻譯課,上成了機械記憶背誦的文言知識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部分闡述道:“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在“課程性質”中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文言文閱讀教學就是要落實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要求,把文言文閱讀上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課,而不是單一的“言語”課。若文言文閱讀課長期有“言”無“文”,就會導致文言文課程價值嚴重萎縮。同樣高考生做第6題時由于缺乏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能力,缺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分析事件的能力,缺乏判斷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能力,將導致學生做題時只能簡單地提取文本信息,結果做題時錯誤率高,甚至在迷迷糊糊中對考題選項進行猜選、亂選。
三、如何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實施概括和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篇目17篇,按體裁輯文。必修①古代記敘散文3篇,必修②古代山水游記3篇,必修③古代議論散文4篇,必修④古代人物傳記3篇,必修⑤古代抒情散文4篇。古代記敘散文要概括和分析記敘的事件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古代山水游記要概括和分析游覽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古代議論散文要概括和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支撐觀點的論據,古代人物傳記要概括和分析傳主行為事件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古代抒情散文要概括和分析觸發抒情的景和事及抒發的情感。這里以古代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例說教學過程中實施概括和分析的語文活動。
(一)梳理――信息提取和篩選。
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第18段、第19段教學為例: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進行語文活動:學生動手標注段落中的句子,梳理藺相如的言行,即藺相如所做的事,然后學生說出來:1.((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3.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4.藺相如固止之(舍人)。5.(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6.“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通過梳理第18段、第19段,提取藺相如所做的事四件,所說的話兩句。學生對這兩段中描述藺相如的信息提取完整了,兩段的文意也就理解明白了。
(二)概括和分析――歸納內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原因。
還是例說第18段、第19段。在信息提取和篩選的基礎上進行語文活動:訓練學生對藺相如所做的事、所說的話進行概括和分析。如何歸納內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原因呢?先將同類意思事情合并,然后概括行為,抽象出中心意思。如1、2、3件事可以合并在一起,行為是藺相如退讓避匿,中心意思是表現藺相如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和不計私仇的高義,因此可概括為:藺相如不與廉頗相會、爭列、避匿,表現了藺相如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和不計私仇的高義;4、5、6可以合并在一起,藺相如不與廉頗相斗的原因是“吾念之”、“為此者”,中心意思是表現藺相如以國家前途為重的品質,因此可概括為藺相如不畏廉頗,但不與廉頗相斗的原因是兩人在,其勢在,強秦不敢加兵于趙,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前途為重的品質。
通過概括和分析等語文活動,學生可類化歸納事件,理解作者對事件的觀點態度和思想感情,通過這樣有范圍、有目的的訓練,形成概括和分析閱讀內容的能力。
(三)學生命題――將概括和分析能力落實在課文中。
為了加強概括和分析能力實踐,在學生提取、篩選信息,對文段進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考查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動手命題,學生對文段內容的信息提取和篩選會更全面、更精準,對文段事件的歸納和概括的思考會更深入,對文段內容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的把握會更明晰,對題目選項的內容表達用語會更挑選。通過命題,學生會對閱讀內容有更加深入的領會。比如,引領學生對第18段、第19段進行概括和分析,在理解文意、生生討論、師生討論的基礎上命制題目:
6.下列對第18段、第19段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藺相如聞聽廉頗相見必辱之后,不與之會,不與之爭列。他多次隱忍退讓,不是害怕廉頗,而是兩人不能共斗,以保國家安全。
B.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引車避匿。他隱忍避讓廉頗,認為自己職位在廉頗之上,沒有必要兩人正面發生沖突。
C.藺相如堅決挽留門客。他認為隱忍退讓廉頗,不是門客認為的是羞恥的事,而是因為強大的秦國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是因為我們兩人在趙國,不能因為私仇而相斗共傷。
D.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他退讓避匿廉頗,是為了避免兩虎共斗,造成兩人不能友好共存,給強大的秦國用兵趙國找到機會。表現了他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不計私仇、以國家為重的品德精神。
此題不正確的一項是B。錯在藺相如隱忍避讓廉頗的原因分析:一是“認為自己職位在廉頗之上,沒有必要兩人正面發生沖突”,句與句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二是“認為自己職位在廉頗之上,沒有必要兩人正面發生沖突”,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
以上設題A項是傳主藺相如兩件事的概括和分析,B項是藺相如一件事的概括和分析,C項是藺相如一件事的概括和分析,D項是作者觀點態度的概括和分析。這樣設題對接了高考文言文閱讀第6題的命題思路,更重要的是通過命題,提高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相應的概括和分析的語文素養。
四、文言文概括和分析教學的價值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華編審在談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版)的思路時說:新課標在“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部分的“總目標”的表述是:“高中語文課程根據‘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程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各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發展?!彼谡劶罢Z文課的內容體系構建的思考時說:語文課不僅是知識和文本,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文活動。在語文綜合活動中利用文本,運用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凝結為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與過去純知識體系理念、聽說讀寫理念是不同的。
篇9
什么是被動句呢?被動句是相對于主動句而言的。在動詞謂語句中,主語是動作或行為的施動者,這樣的句子叫主動句;如果主語是動作或行為的受動者,這種句子就叫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為了突出賓語的受動地位,一般將賓語置于主語的位置,但為了不改變句意,必須在動詞前加“被”“讓”“叫”等詞,讓動作的施動者成為賓語。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用被動句表達句意,只不過使用形式要比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復雜得多,其句子的結構方式也和現代漢語不大一樣。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八種形式辨識文言文中的被動句。
1.……于……句式,如: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2.……受……于……句式,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3.……見……句式,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4.……見……于……句式,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為……句式,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6.……為……所……句式,如: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7.……為所……句式,如: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8.……被……句式,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注意事項
除了掌握上述幾種形式外,具體運用時還要注意幾點:
1.并非所有的“……于……”句式都表示被動。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較為廣泛的一個介詞,表示的意義、關系也較為繁多,同樣作為介詞結構的句子,如何判斷是不是被動句呢?
首先,看“于”前面是動詞還是形容詞,如果是形容詞,一般是表比較,翻譯成“比”,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其次,如果“于”前面是動詞的話就要看“于”后面的成分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還是動作行為產生的時間、處所、對象等。如“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中,“廷”是“設”的處所,所以這句話不是被動句。
2.并非所有的“……見……”句式都表示被動。
“見”的義項也很多,怎樣判斷是不是被動句,就要看“見”后面是什么詞,如果是名詞或代詞,那么“見”便成了及物動詞,如“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如果“見”后面是動詞,那么就要考慮到“見”前面有沒有動詞的承受者,有的話,此句是被動句,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我)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如果沒有,“見”本身可能就是這個動作的承受者,那么這個句子就不是被動句,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見”就是“背”的承受者,相當于“我”。
3.并非所有的“……被……”句式都表示被動。
判斷句子是否是被動句關鍵要區別“被”的詞性,因為“被”常作名詞或動詞用,直接用于動詞前組成“被+謂語”的格式時,才表示被動,如“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4.有些用了使動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時可理解為被動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報任安書》)這句話中的“辱”屬于使動用法,“使……辱”。按照主動句翻譯則句意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睆奈囊夂驼Z氣上看此句應該突出強調“辱”的賓語“祖先”所以我們把它按照被動句的要求譯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眱删浔容^,顯然是被動句的表達效果更好一些。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依據上下文意是否貫通,風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圖而定。
5.還有一些句子雖然沒用任何的表示被動關系的詞語,但是依據上下文表達的意思可以確認這些句子為被動句。
篇10
微課是以多媒體視頻為記錄載體,將一堂課或者階段性課程的重點內容以快速播放的形式進行呈現。相較于傳統的語文教學,微課在教學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存在著不同,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的落后,老師依然采取的是在講臺上以口頭的形式講述整堂課,農村地區的教學質童依然大大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利用微課教學形式,推進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高中語文課程有更多的文言文、古詩詞,對于很多基礎薄弱的農村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可以將文言文、古詩詞的知識點融入“微課”當中,將課堂的重點內容列出知識點進行挑選和編排,通過微課將語文教材中的精華知識在短時間內進行呈現。比如說,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老師可以將藺相如捧和氏璧出使強大的秦國并能夠“完璧歸趙”、藺相如和趙王同秦王在澠池相會、藺相如對廉頗的“畏懼”、藺相如對于門客的解釋、廉頗負荊請罪作為課文的重點教學內容和貫穿整篇課文的知識點和線索,提前將這些知識點錄制成微課。而后在正式講解這篇課文的課堂中,可以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將錄制成的微課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從而讓學生對于《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的主體結構、主要知識點有大致的了解,學生在對于高中文言文、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利用“微課”豐富農村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背景下,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農村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微課”為教學載體,不斷豐富和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將“微課”的應用不只是只用于課前對于學生的課文知識預習,同時,借助于“微課”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導入。這也有助于在語文課堂上活躍課堂學習氣氛,也能為教學任務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老師可以將“微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比如說,在《滕王閣序》一文的教學過程中,課文描述的是有關于滕王閣的內容,通過引經據典、景物描寫體現出作者王勃的情感。像“落霞與孤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以以微課的形式配上在秋天夕陽西下的江面上孤鴦迎著晚霞飛行的圖片,并以動態視頻的方式對滕王閣的外景、內部空間進行展現,結合《滕王閣序》內容進行分析,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者王勃寫景所流露出來的郁悶和不平、對有心投筆和請纓報國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微課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有充分體會文中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大大改變了以老師講解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進行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課文的重點的難點。
再比如說,在教學《雷雨》一文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對其中周樸園、蘩漪、周萍、四鳳、魯媽、魯大海、周沖等文中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而后將《雷雨》的話劇影像資料進行搜集和下載,通過多媒體形式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讓學生對于話劇的形式、話劇的表演、人物的刻畫有更深層的了解。老師在微課完成之后,可以讓先前指定角色扮演的學生對《雷雨》話劇進行朗讀或者是表演,從而讓學生自身體會《雷雨》課文中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社會現象等進行主動思考和參與討論,拓寬學生語文思路。
三、利用“微課”擴展農村高中語文課外的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其思想性、邏輯性、寬泛性都是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擴展自身的語文知識學習面,包括課外書刊的閱讀、課外事物的觀察。然而,在農村地區,由于生活條件貧困、留守兒童的管教困難等問題,使得很多農村學生在課外根本不會去學習課外知識,或者是對課外語文知識的學習毫無興趣。因此,老師要重視“微課”的利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語文知識內容的拓展。
比如說,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中,老師可以提前在網上將有關于作者朱自清的資料、夏日晚上荷塘在月色“照耀”下的美景圖片和視頻進行搜集和整理,在課文結束完成之后利用課堂最后的十分鐘左右時間向學生進行播放,學生在各種“眼花繚亂”的關于荷塘月色美景的攝影圖片中會呈現出驚嘆的狀態。這時候,老師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天然資源,讓學生在課外之于對鄉村的“荷塘月色”進行觀察,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于課外生活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四、結語